水利工程专业导论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专业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新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发展普遍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给水利工程带来了新气息,使其更好地趋于科学化的发展。

1、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概述

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水利工程的建设通常以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为基础,而最重要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整一个工程的开启带着一定的临时性,导致整一个项目的运行完全是临时化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问题也就极为显而易见了。临时性的运行项目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也只是停留在简单地监督和验收工作,使得整一个项目的投资、质量很难得到最有价值的控制。

在传统的水利建设管理体系中,缺乏严格的制约体系,建设单位就是相应取得投标的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会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自主加大自身部门的建设规模,直接导致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较为困扰的问题。

因此,相关的职能部门需要进行优化改进,以更加科学化的态度和制度来规范整一个操作。就现实的操作来说,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加强制度设计的严格性,让整一个操作处于有效地制度规范之下,更好地平衡权利和权益两者的关系,让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二是充分地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离,让权责更加细化和明确。一般来说,政府

应该在监督力度和监督行动上有所改进,而施工单位应该在施工管理服务上有所把握,真正做到权责明确,即使是出现一定的问题也可以做到责任主体明确。而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上述两个方面不断地优化改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创造最优化的价值。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原因

现实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不足,由于这些的不足影响了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质量,不利于水利民生事业的长足发展进步。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主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项目主体人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项目主体人是整一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法人,在进行取得一定的投标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项目施工。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项目法人责任落实仍然存在一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很多项目法人的组建过程就不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很多的项目甚至没有设置一定的项目法人。这就导致责任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得

没有人为整一个问题负责。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也存在着潜在的安全威胁。

2.2 招投标管理问题

水利工程的建设,其投资方是政府,而建设方是社会上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而政府一般通过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相关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整一个关系中,两方行为主体以利益为直接维系方,就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为了控制水利工程的成本,会选择一些资质较低甚至没有资质的单位为招标方,而相关的一些中标方也为了降低成本,取得自我利益

的最大化,会对于工程进行偷工减料的工作。两方为了成本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直接导致质量存在一定的威胁。在整一个操作过程中,招标工作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水利工程的转包现象和违法分包现象等较为常见。而一些虚假性的招标工作更是直接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上述违规操作的行为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制约和监督,在很多的情况之下都来自于同一个行政部分,容易出现“一团和气”的现象,而相关的监理部门的素质也不高,对于专业的工作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因此,对于质量的监督工作也有待改进。

2.3 监督检查有待改进

现代的工程监督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检查,这是为了更好地验收整一个工程。如果一个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整一个稽查工作是严密科学的,那么对于质量问题也是极其容易发现的。

而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监督检查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地改进,相关的稽查部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范围小,影响力不足,监督力度缺乏等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一些较小的城市地区,

甚至缺乏完全独立的质量监督机构,因此直接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即使进行了也会导致工作没有做到位。权责不明晰,人员素质低,没有科学完整的流程制度,缺少明确地监管手段,监督机制失灵常有发生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整一个工程的质量。

2.4 验收工作存在偷工减料现象

就目前的操作来说,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的项目十分的多,而真正放到验收阶段的项目却十分的少。针对这一个现象,也十分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很多的施工单位在经过层层装包、分包之后,所做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各个主体为了寻求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在其中偷工减料,而如果按照科学严格的验收流程,能够通过的项目是十分少的。可以说验收工作

中的偷工减料也影响了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质量。相关的质量监管体系中的漏洞导致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发挥价值。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更好地优化和改进。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和改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工程负责人。明确整一个水利工程的负责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责任的落实,加强对于工程责任人的管理。这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制度来规范责任。同时,对于责任人要进行定期地考核,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来进行约束。权责明确才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更好地规范行为,让其自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2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监理人员在整一个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发挥具体的价值。在整一个过程中,监理人员

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完善监理单位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引导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查处那些违规操作的行为。

3.3 规范整一个招标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基础上的招标,才能更好地推进后续的工作。让整一个招标的过程趋于公平化、透明化,让参与者更好地进行招标的过

程,明确其权责。

3.4 合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整一个水利建筑市场对于整一个水利工程施工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整顿水利建筑市场,使其更加地合理化、规范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

通过合理的方式成立合法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起“同体”的回避机制。其目的是为了让整一个的工程分包问题更加明确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信用体系来提高行业的自律性,减少一些违规现象的产生。让每一个行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总的来说,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系,是让整一个水利建筑市场处于更加有效的可控状态,增强监督的影响力,更好地强化市场准入原则,服务于水利工程。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改进需要每一个参与主体的努力,政府需要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强化其调控的力度和价值,施工单位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改进,更好

地进行优化探索,让问题成为机会的开始。

4、结束语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需要相关的主体坚持探索努力。水利事业地推进是整一个社会发展的必须。它能够更好地开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社会,更好地额服务于整一个社会,服务于大众民生。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郭生练.《水问题研究与进展》.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刘昌明,陈志恺.《中国21 世纪水问题方略》.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 P.Anagnostopolos ,2002 )。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 AL—Rashed 、V. P. Singh和M. M. 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 Datta Ray, R.P. 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 Farooq 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 Kenneth F. Najjar 在VILLANOVA 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 Kenneth F. 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篇3

(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100)

摘 要: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与交叉的部分,是特殊旅游的一种,本文首先对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做了分析,然后从背景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和空间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最后从市场竞争风险、资金投入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三个方面对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做了探析。

关键词 :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探析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87-04

基金项目: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4119)

从地理位置来看,安徽省属于我国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指的是居于我国内陆腹地的六个省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在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上中部地区要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敏感度要小于西部,所以,“中部塌陷”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国家中部崛起规划的建立和实施,中部地区很快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中部地区崛起应该是一个绿色崛起,体育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同时也被喻为低碳产业。体育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在于资源消耗低、带动辐射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安徽省是中部地区六个省份中的一个,它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人文条件好,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建设成山水秀美和绿色经济兴盛之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样则为体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机遇。体育旅游具有突出的外向性和开放性特点,在联动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发展是体育与旅游整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略。下面对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和风险进行简要的分析。

1 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

安徽省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历史文明、自然美景、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中部地区得天独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造就了安徽省雄伟壮丽、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良好,相互托衬,环境质量良好,回归自然氛围浓郁,各省又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这些丰饶的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发展安徽省体育旅游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安徽省已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有:滑草、滑翔、野外生存、登山、垂钓、游泳、滑水、划船、漂流、定向越野、龙舟竞渡、保健气功、帆船、赛艇、温泉疗养、探险活动等。

1.1 安徽省自然地理

安徽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安徽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1.2 安徽省天气气候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南北相差2℃左右,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1.3 安徽省自然资源

安徽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全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安徽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动植物资源。全安徽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安徽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全安徽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1.4 安徽省戏曲文化

安徽省地方戏曲有40多个剧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皖南花鼓戏、皖北花鼓戏、淮北梆子戏、青阳腔、傩戏等。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等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安徽省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1.5 安徽省风景名胜

安徽省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78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省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

2 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2.1 背景条件

体育旅游发展的程度离不开地区发展环境,这一点是普遍所认可的。安徽省体育旅游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的是安徽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态、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软环境则是指政府对体育旅游所持的态度、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度和投资力度。体育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将直接影响安徽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进程。相似的体育旅游发展环境容易形成相似的体育旅游发展战略,有利于进行区域间合作,但要避免重复现象,否则会让旅游者失去旅游的兴趣。相似的体育旅游发展环境是安徽省体育旅游整合成功的环境保障。

2.2 资源条件

任何一个体育旅游资源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有着和其他个体相似的共性。根据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属性大体可以分为地文类、水域类、民俗类、宗教类等种类,各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内部共性大小对游客的吸引力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则称之为近邻效应,近邻效应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属于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内出现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加大,这就是正效应;相反,属于同一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内出现时,则会影响游客的兴趣,同时个体之间有分流作用,进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这就是负效应。

体育旅游资源互补会使体育旅游资源形成正的近邻效应,这样既加强了各个体育旅游本身的吸引力,又会通过体育旅游资源加强安徽省整体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丰富体育旅游形象,打造独特的体育旅游品牌,进而实现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根据正的近邻效应的不同情况,可以将互补形式分成以下四种:(1)形态规模互补。指体育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相似,而规模、形态、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形态的完整化和资源规模化,让游客在一个有限区域范围内完整感受一种体育旅游资源,如黄山和天柱山,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天柱山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这样使人们在登山的同时,又能欣赏奇观、增长见识、增强体魄,达到了健身的目的。(2)时间序列互补。指体育旅游资源类型相同或相似,而形成时间不同,可以沿着文化主线进行资源互补。此类体育旅游资源互补主要针对的是历史类、民俗类、宗教类等。(3)自然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自然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是有前提条件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只有与其精神内涵一致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才能形成相互映衬的互补组合,比如狼牙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像这样的著名风景名胜健身休闲游览区就是自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组合很好的地方。(4)体育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体育旅游资源的地域背景不同,其氛围就有所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该地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风俗特征。比如亳州、寿县、安庆、绩溪、歙县,它们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相互间就可以形成地域差异性互补。强调体育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主要是因为当前体育旅游资源的外延在扩大,比如旅游氛围等一些非物质性要素也被囊括在内。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体育旅游资源能否整合,整合的效果如何主要看体育旅游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互补性程度越好,就越容易整合出具有地方独特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也就容易形成新的体育旅游胜地。体育旅游资源互补是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资源保障。

2.3 市场条件

体育旅游资源的市场条件主要体现在旅游空间行为上,旅游空间行为是游客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根据涉及的空间大小可以将体育旅游空间行为划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大尺度空间行为涉及的主要是安徽省以外的省市或国家,也就是说客源主要来自体育旅游目的地以外的地区。大尺度空间行为特征的依据就是旅客决策行为,人们由于好奇心想去了解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地方环境,但地方环境的差异并不能对人们的体育旅游决策产生直接影响,感知的环境差异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人们对体育旅游地感知的环境差异越大,做出到该地方进行体育旅游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感知环境的影响另外还表现在游客居住地与体育旅游目的地的距离上。决策行为原则的研究证明,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在于人们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景点的地方作为体育旅游目的地,达到目的地后,游客们往往也只会顺便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高的旅游点,一般不会停留在原地游览该地级别低的旅游点,而是到其他高级别的旅游点游玩。在旅游线路上,游客会力图采用闭环状路线旅游,以利于节约时间和精力。建设安徽省精品体育旅游路线是关键环节,而精品线路的基础在于将不同地方较高级别的体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方式符合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同时也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是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市场保障。

2.4 空间条件

空间条件主要体现在区位关系上,区位关系指的是不同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体育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市场的空间关系和体育旅游区内的交通关系。良好的区位关系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处于互补性强、替代性弱的正相邻关系。空间关系优越更有利于促进客源内部交流,而且各区域与外部客源市场的空间关系还有利于为安徽省体育旅游地域综合体形成更大的范围市场。旅游交通是体育旅游线路的基础,安徽省体育旅游线路以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做保证。良好的空间条件是安徽省体育旅游整合成功的空间保障。

3 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风险

3.1 市场竞争风险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资源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资源为主;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处于两者之间,与东部和西部相比无明显优势。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都很复杂,相比之下,安徽省则没有较强的优势。西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同时还有优势的体育旅游人文资源。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就是西部,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种类繁多、风情浓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比如藏族赛马大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雪顿节等,都是很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资源。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在举办大型体育旅游节庆活动上就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东部地区有我国较为稀缺的海洋资源,在开展海洋体育旅游产品方面有很强优势。[4]安徽省的经济没有东部地区发达,在开展节庆体育旅游方面缺乏资金,而在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上又比不上西部地区,缺乏吸引力,导致客源大量流失,所以在区域体育旅游竞争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3.2 资金投入风险

从体育旅游资源主体来看,资金投入主要为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体育赛事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体育旅游资源的维护,投入的设备成本以及与之配套的交通、通讯、城市改造等,户外极限体育旅游配备的专用工具、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等。以上事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资金投入进去,肯定期望有较大的市场利润和回报率,但由于市场不稳定因素以及不可预测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全球金融危机、地震、禽流感等),决定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时具有较高的风险。[5]

3.3 人参安全风险

体育旅游者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资料熟悉程度;对湖泊、山地、自然保护区等体育旅游线路及危险路段的了解程度;对旅游地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沟通能力等都会影响着自身的安全。体育旅游地突发如洪水、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恶劣天气和山体松动等也会给游客带来致命伤害。参加蹦极、速降、攀岩、野外探险等带有危险性的体育旅游项目时,游客需要对参加冒险体育旅游行为有足够的把握,否则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 结论

自然美景、历史文明和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安徽省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奇山异石、历史文化等,造就了安徽省优美的体育旅游胜地;这些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发展安徽省体育旅游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的体育旅游发展环境是安徽省体育旅游整合成功的环境保障。体育旅游资源互补也就是相邻区域间的体育旅游资源形成正的近邻效应,这样不仅加强了各个体育旅游资源本身的吸引力,而且通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加强了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体育旅游形象,打造独特的体育旅游品牌,进而实现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互补有以下四种互补形式,分别为形态规模互补、时间序列互补、自然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互补、体育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体育旅游资源互补是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资源保障;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是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市场保障。旅游交通是体育旅游线路的基础,安徽省体育旅游线路以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做保证,良好的区位关系式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成功的空间保障。安徽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所面临的风险则体现在市场竞争风险、资金投入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上。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邱爱英,宋秀丽,周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均衡选择和制度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6,27(5):43-47.

(3)曲天敏。试析体育旅游与旅游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28-31.

(4)石艳霞,等。我国东中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