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进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文化进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文化进课堂

篇1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思维;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88-01

一、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数学,很多人的印象是严格、单调或者是枯燥、死板的,数学家曾担忧“数学在各门课程中是最不地人心的一门功课,其名声不佳……”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是一种文化”已经毋庸置疑,而作为文化是可以被继承和发展的。世界上的语言、文字、宗教、党派都有地域之分,但世上只有一种数学,数学定理又能万世流传,数学确实是最具有文化特征的了。王梓坤先生在《今日数学与应用》一文中总结了数学就是“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他进一步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能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思维品质。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依然存在着某些误区:数学课程过分强调它的“逻辑性”、“演绎性”、“封闭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大量练习来学习数学,是当今我国数学教学的主旋律。通过大量模仿性练习,这对提高学生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推演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确有效,但培养这样的学生除了暂时能解几道题,还能干什么呢?部分学生及家长觉得数学学科的最终目标就是做题,考高分,他们无法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更缺乏创新精神,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的缺陷。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教材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选拔人才机制的变革,取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而教师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

1、通过学生了解数学史,身边的数学美的事物,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欣赏数学文明成果 学习数学不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与获得一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欣赏和理解人类创造的这一文化成果,激起对数学这门科学的热爱。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这就为我们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例如:圆周率的始祖--祖冲之、《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作者刘徽等伟人的介绍。

2、运用生活中的数学及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渗透,让其切实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和力量,从而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营造探索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营造探索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让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都呈现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是现代数学的教育观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学好数学的信心)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体验,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例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到超市进行实地调查活动,了解商品价格方面的知识,课上进行交流汇报,这样开放了教材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活动之中,真切感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小数的读法比较简单,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则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辩论、探索,使学生充分体验再创造过程,真正理解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了“数学文化”的熏陶。

篇2

【关键词】艺术追问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6-02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十分强的学科,如果学生仅仅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真正学好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追问的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的放矢,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具备学习能力。

一、巧妙追问,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思维堵塞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因此,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及时地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究中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自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我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小船与小鱼在水中直线运动的视频,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说出他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这样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观察后,他们都说出了它们是平移运动的。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的现象呢?学生说了“电梯的上下、国旗的升降、抽屉的拉动”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平移的广泛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接下来我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出课前画出的方格,并让学生数一数小船向右移动了几格,应该从哪里开始数起?学生的答案在这时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说从最左边的船的顶点数,有的学生说要从船中间的地方数,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船是在哪里出发的?最后到达了哪里?我们应该如何来研究呢?在这样的追问下,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他们发现只要选定其中的一个点进行研究,那么小船平移的距离就是一样的。在这样的追问教学中,学生都积极地发散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艺术追问,掌握学习重点

数学问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艺术地追问,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又不至于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与引导下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改变“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学生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直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通过剪纸与拼接,再通过汇总整理,他们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却不能灵活地运用,我便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几条边?那么它可以有几个底边呢?有几个高呢?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豁然开朗,他们不再执着于求最底边的高,而是根据题目进行适当的变通,找出相应的底和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做题效率。

三、科学追问,引导正向思维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也会出现错误的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行追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学生在比较大小时都会出错,我便让学生比较这个等式的大小:0.1米0.10米0.100米。学生一看到这道题,他们脑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追问艺术,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使其在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3

邱雪明,男,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新课标》在数学文化的要求中提供了19个选题,其中数的产生与发展、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与数形结合的思想、微积分与极限的思想等与数学教学紧密相关课题3个,还有二进制与计算机、电视与图象压缩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10个课题以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与公理化思想、拓扑学的产生等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认识的6个课题.

一、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合理的渗透数学文化,例如在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微积分建立时代背景的介绍和对生产技术的促进上,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公孙龙等提出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和刘徽的“割圆术”中蕴涵着微积分的萌芽思想比欧洲早很多年,但为什么微积分的产生与发展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数学文化不能独立于民族文化之外,民族文化影响和决定了数学文化的特色,反过来数学文化对民族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思想的成分多,其主要功能是为君王的统治服务,知识分子固然可以自由表达见解,但其核心是帮助君王统治臣民,管理国家,在这种文化环境影响下中国的数学表现为“管理数学”的形式,在丈量土地、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季节测算等实用层面上得到充足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中国的数学以算法见长、以实用为主,理性思考不足的“实用数学”。

微积分能够在欧洲产生和发展是否就说明欧洲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呢?该如何对待文化的差异性呢?引导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是吸收数学文化精髓的必要条件。但凡文化没有对与错之分,优与劣之别,每种文化都有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扬长避短。中国的数学精于计算,可以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计算,在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轻松的把许多问题转化为算法问题,凸显了我们“实用数学”的优点,但是我们过于关注应用,忽视数学体系和数学理论的构建;希腊文化以“理性”见长,重视数学体系的逻辑构建,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两种文化各有千秋。在历史上,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数学成就,并有自己独有的(尽管有些是共性的)数学文化。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代、古代印度、阿拉伯等。

数学是一种语言,随着数学抽象性和严密性的发展,逐步演变成独立的语言体系,相对于其他语言,数学语言具有符号性、简明性和严密性,微积分的创立也引进了许多的符号,在其发展过程中那些简明适用的符号得以继承和发展,繁琐的符号则难以进入数学符号语言体系,逐步被淘汰,在学科创立的同时还要关注符号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微积分产生的背景,微积分对生产技术的促进作用,还了解了民族文化与数学文化之间的关联,在比较中了解了各民族数学文化的长处和不足,这种了解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从符号的运用和首创权的争斗中体会数学发展的艰辛,从而也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评述趣闻逸事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家在数学研究过程中的趣闻逸事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认识数学价值的良好素材。

无论在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中,数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是一个很有名的天文学家,他积累了20多年的天文观测资料,虽然深知这些资料的宝贵,却苦于数学知识的限制,他无法总结出行星的运动规律,他的助手开普勒(1571-1630)是个数学基础非常厚实的数学家,后来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提出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被后世的科学史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后人在评价第谷时认为他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开普勒。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史与中学数学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向学生介绍数学史的知识,而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对数学史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文化背景、自由创造和趣闻逸事的评述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数学史是“静”的,教师的评述是“动”的,是发挥数学史特殊教育价值的“催化剂”。

三、数学美的渗透——让学生欣赏和感受数学的魅力

罗素(Russe11,B.1872—1970),这位抽象数学思想的大师,曾直言不讳地就:“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美、欣赏数学美,才能全面地、立体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从而改变那种认为数学只是计算,是枯燥、乏味的学科的观念。

美育的价值不仅在于陶冶情操,它还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献身科学,数学美一直是指引着数学家前进和奋斗的一盏明灯。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构建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YQJK15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明确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小学数学每册教材的编排都有意识地渗透了大量的数学文化内容,“数学文化”也走进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渗入小学课堂教学中.

“数学文化”一词的内涵,简单说,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泛些说,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让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一、以数学教材中的素材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比较注重体现数学文化,充分利用每个知识点后面补充的内容“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美、生活中的数学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呈现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著名数学家霍格本曾经说过:“数学史是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教材中数学史知识的呈现中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在中、低年级的教材中是以介绍数学符号和基本数学知识为主,在高年级的教材中则通过某个数学问题介绍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学习中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铜漏壶;二年级上册乘法和下册除法学习中分别介绍了乘号和除号的由来;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中介绍了指南针、司南和罗盘都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其中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中介绍了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四年级下册括号的学习中介绍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的由来;五年级学习质数与合数时,介绍了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的故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又介绍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故事;六年级上册学习圆周率时介绍了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教材这样编排,让学生走进历史,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挖掘数学的美感因素,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之美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显然这是高度评价了数学是美的.这种美不像自然美、艺术美或社会美,这是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理智的美,具体体现在对称美、规律美、抽象美和统一美等.在教学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体现了对称美;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都体现了规律美;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学科,它是运用抽象的数字和符号构建起来的一个系统,简单而有趣,处处都体现着它的抽象美;数学中十进制计数法、24小时计时法、平年和闰年的记法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要及时发现这些美,引导学生去感悟和欣赏数学的美.

(三)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数学文化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基于生活而发展.教材编排中,很多内容都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一年级下册学习“认识人民币”时,以购物游戏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去围篱笆;六年级上册学习“折扣”时,以具体两个商店搞促销活动为例子,让学生去计算哪个商店的价钱更低.还有像认识位置、认识方向、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知识都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学,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文化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让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一)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数学文化融入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授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问题时,新课伊始,通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经典数学趣题引入,向学生介绍了古人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对中国数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呈现出来的.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对知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教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组长利用准备好的圆形、椭圆形和正方形的硬纸板在桌子上分别滚一滚,其他组员演示乘坐不同形状轮子的汽车,体会坐车感觉,最后小组交流、汇报.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都说乘坐轮子是圆形的汽车最舒服,因为圆形车轮的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都相等,所以圆形车轮的运动比较平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比较和验证等实践活动,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经历了数学文化的形成,有效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在解决问题中渗透数学文化

解决问题是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数学文化,能使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选择最佳的方法解题,化繁为简,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级上册“优化”例3“田忌赛马”问题中,教师可以先由“田忌马”的故事引入,让学生知道有效的策略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结果.这样有效地渗入数学文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数学问题.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领略数学文化的魅力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数学活动的开展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实际,可以开展以下数学活动:1.数学小故事演讲比赛(三、四年级);2.数学手抄报比赛(全校);3.数学24点计算比赛(四、五、六年级);4.开展实地测量、问卷调查等数学实践活动(五、六年级).通过数学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数学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当数学文化真正渗入教材、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教学就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0引言

职业院校的数学教育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是义务教育的延伸和提高,又是专业课与其他技能课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是学生稳定就业和终生学习的基石。而且,数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如能将这种文化内涵融入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文化品位,以及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因此,职业院校数学教育必须关注数学文化、思考数学文化,应该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1引入数学文化,巧创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职业院校,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案的“表演剧”,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学生只是“配角”,虽说“主角”和“配角”也有交往,但是这种交往大部份是单向的,也就是说有交无往,教师基本上垄断整个课堂。课堂交往的缺失,一方面令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使生动活泼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产生的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曲折的创造过程被淹没在形式化的、呆板的一些论断里;另一方面也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甚至厌恶数学。基于缩短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之目的,在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似的生活情境,凭借探索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琢磨,并进行操作、应用,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特别是通过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悟数学家探索、顿悟、发现数学结论的过程,既使学生接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也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需要强调的是,把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把数学文化知识生硬地加到数学课中,而是要使其与数学内容自然融合在一起。

2运用数学文化,开展多形式教学,延续思维活动热情

随着“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目标的实施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人们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多元文化角度的反思,对数学文化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觉得“数学教育应具有‘文化素质教育’与‘数学技术教育’的双重功能”,“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并在逐步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这表明,教育者不仅仅是教给受教育者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为此,在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中,要运用数学文化,开展多形式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的多形式教学就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通过多形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举一反三,常给人以新鲜感,从而延续思维活动热情,持续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这种由内部的、封闭的数学观向外部的、开放的数学观的转变,就是“以数学文化关怀人,以数学精神培养人”的具体体现,就是培养素质的教育,是一种文化的教育。

3丰富数学文化底蕴,促进赏心悦目的教学

数学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及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最本质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为了更好地运用数学文化,开展多形式教学,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应当进一步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系统,把数学课程放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更加注重数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注意从广阔的生活例子中找回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观念,进而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应该熟悉数学史、数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发挥数学文化优势,把数学开放理念带进课堂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渗透策略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以数字、语言、公式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和记录生活数学的方法和内容。数学是经过几代人累积下来的宝贵财富,所以数学的发展需要新一代人的发现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文化的作用,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美,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渗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促进数学学科发展。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兴盛,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随之增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没有文化背景支撑的学科是无法发展的。所以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数学文化提供动力,特别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对单纯理论知识的接收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就需要引入数学文化,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科的发展要注重理论和文化的结合,所以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师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促进小学生个人发展。

数学是小学数学中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可以帮助小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逻辑性。但是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偏低,不爱举手回答、提问,甚至有些调皮的学生不爱配合教师的课程安排,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小学数学课堂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概念,学生的能力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地表现,严重影响到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注意向学生灌输数学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2.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2.1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扩展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生数学课本内容的设置是比较有趣的,数学课本是向学生表达数学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通过扩展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数学第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数学的发展史,或者是讲一些历史数学家如祖冲之的数学小故事,可以根据小学数学各个板块的知识分布图进行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下图是小学数学12册95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分布图。

2.1.1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例如:初一在教学“绝对值”,让学生计算|3|和|-3|时,我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而是通过学生乘车付费只与距离有关,而与方向无关,让学生明白绝对值与方向无关,代表的是距原点的距离。

2.1.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依据。无论哪个地方选择教材的余地很小,而各地学生实际情况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用好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例如: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让学生搜集百分数的素材,有的带来牛奶,有的带来纸巾,有的带来饮料,有的带来衣服上的标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1.3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让四人小组合作自制小孔成像的装置,再度量物高、像高及相关的距离,通过计算、观察、对比,总结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个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交往的能力,同时也为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学生的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教师真正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

2.2结合生活,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偏向生活化,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儿童纸币进行生活模拟:老师早上带了100块钱菜市场买菜,买了2块钱豆腐,10块钱猪肉,50块钱的米,又捡到了20块钱,那么老师的口袋里还剩多少钱?然后请3个学生上讲台写下各自的计算过程和答案,并分享自己的解题思维。让学生在文化层面上理解数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比较高。

2.3利用数学美感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包含数学的美感,在建筑、艺术、动物等方面很好地展示数学的美。所以教师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就可以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再展开教学,比如在介绍图形特点和图形的对称性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前作业:你身边的桥是什么图形组成的?你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物品?在数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对动物的观察,问学生:蚂蚁有几只脚?有几对触角?5只蚂蚁有几只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构造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不仅缘于它的独特性,而且与其它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更缘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数学学科在自然与社会邻(领)域的广泛应用。分析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价值,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教育,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充满力量及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是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来探讨数学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渗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极力打造教育文化品牌,开展各种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简单的数字、公式、符号、各种规则,也要探究数学学习方法、思想及精神意义等,这也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个超越。实施数学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认识自然界,尽快的适应社会及日常交际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勇于进取,谦虚谨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及审美观,提高自身素质等。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1.认识数学之美。数学精神是理性的,是崇高的,但同样存在一种独特的美,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质与修养来领悟数学文化的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认识它,去挖掘它,去体味数学之美。具体而言,数学的美是“实实在在”,而并非“空穴来风”,如它体现在内容结构上,还体现在数学方法上,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到统一整齐的公式结构,再到典型奇特的数学模型等都酝(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之美。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的对称之美、变幻与和谐之美。

2.培养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数学意识与观念体现在对数字、符号、空间、意识、推理能力等的认识,如下对符号感的认知,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规律变化、程序方法的解决等都需要用符号来解决和转换。对于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符号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和认识,是数学符号学习的重点,从起初学生对一个特定的数的认识到用字母来表示一定的数,是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基于数学文化的教育视角,结合实际让学生来理解并予以升华到数学文化的高度,让他们感受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趣味和意义,并建立数学符号的认知。例如:对加法结合律a+(b+c)=(a+c)+b,乘法分配律a(b+c)=ab+ac等的符号表示,与符号变换的表达演绎,让学生完全知晓这里a、b、c可以代表任意实数,令其认识数学符号的本质与意义。

3.数学课堂活动中的文化渗透。数学课堂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数学文化渗透到各种各样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的探索精神。

例如可举行以下课堂活动以渗透文化教学:①举行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讲述数学家成长的艰辛历程及数学思想形成的曲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能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它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学习进步的榜样。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比赛。比如比赛内容:某种规格的铁棒原材料每根长10m,现需要这种铁棒长为4m的28根,长为1.8m的33根,问至少需要几根原材料?怎样切割?让学生通过建立铁棒的模型进行研究、证明,也学习一下科学家们的探讨精神。③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原理与规律等,亲自动手画一画,做一做,摆一摆,量一量,不仅动手,而且动脑,更使得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文化素养。

三、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1.小学数学文化教学的核心问题。以前,我国数学教育的普遍模式都是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进行课堂训练及课后习题练习来巩固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现在很多学者意识到这种数学教学的弊端,极力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但由于现实中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老师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度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也导致学生们对数学文化的认知有所偏差。怎样把数学文化的精神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引导数学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文化;现状分析;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33-02

引言:学生数学技能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数学课堂上对于数学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弱化数学文化的培养,学生也意识不到数学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数学文化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数学公式和定理有相同的地位,它们共同组成数学。数学文化中包括数学的发展历程,是历代数学工作者的努力结晶,是数学的灵魂所在,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的内容。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数学公式的历史由来,这些内容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本文就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进行探讨。

1.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数学文化的学习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1]。通过学习数学文化,能够了解到数学家的奋斗历程,在数学上杰出的贡献和数学家在科研上刻苦钻研的精神。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认真严谨的精神,以及刻苦钻研的态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愿意向这些数学家学习,从而使自己在数学上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习数学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记忆数学内容。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等。他们为数学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祖冲之曾将圆周率π确定到小数点后七位,当时处于世界上的领先水平,是我国数学历史上的杰出成就。教师通过讲解这些数学文化,可以丰富课堂上的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文化正逐渐走进数学课堂,但是由于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弱化了对数学文化的教学。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在数学学习上对于数学文化的应用比较少,久而久之也就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2]。两方面原因导致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非常有限,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就少之又少。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弱化对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师在数学课堂,对于数学的教学主要是数学技能的培养,教学目的主要围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文化在课本上的体现也在次于理论知识的位置,所以,数学文化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忽视数学文化的学习。

3.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途径

3.1 从课堂抓起,渗透数学文化。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文化储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帮助学生进行提高,通过对数学文化进行不断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就要挖掘教材中可用的材料,将数学文化与教材内容结合,通过数学文化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3]。例如,在学习几何"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由来,以及勾股定理在中国的发展史等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

3.2 讲解数学名家故事,锻炼学生意志。教师在讲解每一部分数学内容之前,都可以用一段简短的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刻苦钻研或者一些数学家的名人轶事。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可以增进学生对数学家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数学意志。并且讲解这些内容也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在数学上有很多伟大的成就。他在青年求学的过程中非常的刻苦,他热爱学习经常是书不离手。曾经有一次,因为他还书的日期到了,但是书还差一点没有读完,他就在还书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读,他读书非常专注,以至于下雨了都浑然不知。这样专注的学习态度是值得所有学生学习,他的故事对于学生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启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3.3 开展数学文化角,进行课外延伸。最好的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途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文化角的方式,进行课外延伸,这样可以培养阅读习惯,增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例如,可以将班级文化墙的一部分作为数学文化板块,让同学们制作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数学家的故事,或者名人轶事,数学公式来源等。再如,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访一些历史名题。高斯也是以为伟大的数学家,他曾经用技巧的算法快速算出从一到一百的和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学生进行数字规律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结语:数学文化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以及数学公式的由来。现在学生学习的系统的数学内容,是历代数学工作者的努力结晶,是数学的灵魂所在,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的内容。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中更多的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技能更认识到数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梁绍军.关于初中"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与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篇9

数学文化的积淀,主要的阵地是在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现实和历史,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

1.结构化处理:让数学课充盈文化意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反复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和学习结构的重要性。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统整,精心选择和组织“结构化”知识,强化数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学生理解种种学科知识所拥有的关联性,也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文化的情境性,实现文化的创造性,数学课也就超越了数学的“一般性实用目标”,走向了文化意味的境界。

2.准确的切入:让数学课直抵文化内核。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涵盖概念定义、法则规定、思想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要从这些看似静态的数学知识背后挖掘出“活力十足”的数学文化教育价值,就需要找准切入口,使其直抵数学文化内核。如作为“圆的周长”这一具有数学文化历史的一课,教学中,学生用多种材料、方式探究圆的周长这一体验过程,同时补充人类历史探索周长的过程,这样可以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广泛参与,也就找准了文化切入点,使其具有极强的数学文化意味。

3.数学式思考:让数学课走向文化创造。

作为数学文化源头的西方数学及其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一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它是来源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这同时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再造,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二、学生活动——数学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1.举办“数学节”活动。

当今许多学校都有“读书节”、“体育节”等活动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实作为理性思维较浓的数学学科也可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校就每年定期举行“数学文化周”和“数学节”等活动,通过数学故事会、数学文化知识抢答赛、数学小巧手制作比赛、数学手抄报比赛及数学文化文艺晚会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目前我们的数学节和数学文化周活动已成为学校乃至全市有影响的品牌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与赞扬,《盐城电视台》、《盐城晚报》等媒体还进行了相关报道。

2.成立数学社团组织。

成立数学社团组织可以把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设立一个活动平台,提供一个在校园里进行数学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场所,这也是进行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我校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学生社团组织——“智慧树俱乐部”,以俱乐部为载体,通过数学文化活动,让会员们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在校园里构建出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带动全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数学文化活动中来,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创立数学专题网站。

我们创立了数学专题网站“智慧树小数网”,也是数学社团组织“智慧树俱乐部”的活动网站。网站设有“学法指导”、“数学文化”等栏目,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站了解俱乐部活动情况,有什么数学问题可及时到网站交流,我们为网站配备了专门的老师进行在线辅导和维护。目前,网站点击达六十万次,不仅我校的学生,还有更多爱好数学的校外学生到网站来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探讨数学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三、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由于受到课堂40分钟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数学史、思想方法、生活中数学的美、数学的信息化资源开发等在课堂上无法与学生共享。因此,我们利用学校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发了“数学文化”这门课程,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实践,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数学文化的读本》(上中下三册),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数学游戏,感受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是美的,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使这个校本课程成为数学文化建设的生长点。

四、教师素养——数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

要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教师必须有“数学文化气质”。著名华裔数学家、国际数学的诺贝尔奖——费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说:学数学是要有一点气质的。

五、机制保障——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进行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没有机制作保障,校园数学文化也就难以为继,昙花一现。需要从制度层次进行较为长期的活动运行,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因此,它是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数学学科,也就是要确立建设文化数学的目标,并通过活动、评价等机制来实施,因此要着力建设学校层面的数学环境和建设班级层面上的数学环境。学校层面主要通过的途径有:建立定期举行数学节或数学文化周的制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读数学科普读物;每个班级的板报都有数学乐园角;每个月腾出一节数学课作为数学科普读书指导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拥有一本科普类数学书(报)。

篇1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将教师们的目光聚焦到“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上。笔者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数学文化,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职高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

1.1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就读职高的大部分是中考失利,无法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开始,数学学习成绩就一直落后,许多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只有40-50分,少数学生还要更低,对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缺乏信心。

1.2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认为数学过于抽象,而且脱离现实生产和生活,与其它专业课缺乏联系,认为学习数学“无用处”。由于对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从心理上不愿意学数学、排斥数学。

1.3教材改革相对滞后。从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至今,职业高中所使用的数学教材仅做过细小的修订,使用的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与课程改革以前的普通高中数学教材类似,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而言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单纯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加强数学与生产、生活以及职高专业课的实际联系,降低数学形式化要求,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将会是职高数学教学发展的趋势。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2.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2.1以数学文化介绍为起始课。在新学期数学课开始以前,为学生进行一次数学文化的介绍,选取一些数学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如古埃及测地术与平面几何、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的奇迹、自然数的认识过程、中国古代的八卦与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码等等,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来源于现实生产生活,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

2.2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课的联系,体现专业特色,如运用数学统计原理鉴定《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的作者是否同为一人、运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日本文化发祥地的地理位置等,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强大的生命力。

2.3课堂教学举例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或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例,展示数学与现时生活的联系,比如:存款与贷款、住房按揭、股市走势图等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并非是“无用的”、“脱离实际的”,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成为数学家,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有选择、有区分地掌握有价值的数学,即让“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掌握必需的数学”,让“大众数学”的概念树立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4运用数学趣题创设问题情景。由于基础薄弱,加上职高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职高数学的课堂教学往往显得很抽象,枯燥乏味,学生觉得很难学,因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学生自己形容为:“上数学课就像把自己淹没在成串的定理证明、枯燥的模仿练习之中,没有兴趣”。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文化,进行情景创设,将一些历史趣题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 “真实再现”,创造问题情景,如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将斐波那契兔子数列、古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的故事以及谢尔宾斯基地毯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讲故事、养兔子、画地毯等多种形式,将枯燥、抽象的知识通过趣味化、直观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数学课不再是枯燥呆板的学科。

2.5相关知识的数学文化背景引入。数学文化在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并不一定拘泥于特定的形式,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数学文化。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班级学生的情况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恰当时机,根据需要随时进行适当的穿插。例如,在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时如果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概念的起源、定理的发现、历史上数学进展中的曲折历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的、有趣的学科。

3.教学案例

3.1.主题与背景

《数列的概念》是职高数学(基础版)第一册第六章《数列》的第一节。数列是高中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计算、逻辑推理等基本训练的重要题材。数列还与许多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如方程、函数等有密切联系,在知识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引入数列的第一课,概念较多,数列、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等新概念的理解对于职高学生来讲具有相当的难度。

进入夏天,天气日渐炎热,枯燥的数学概念越来越难以抵挡止不住的昏昏欲睡,特别是下午的课堂上常常是一片沉寂。怎样才能将数学概念变得生动,让严谨的数学知识去战胜无孔不入的“瞌睡虫”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3.2课堂情景

下午第一节课,窗外下着雨,天气沉郁,站在讲台上,教室里的情景让我心头一沉:大部分学生刚从午睡中醒来,睡眼惺忪,就连平日里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也显得无精打采。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计划,我用了古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的故事作为新课导入。在故事的吸引下,大部分同学抬起了头,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趁热打铁,引出了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通项公式两个概念。一接触到抽象的概念,有了难度,抬着的头又开始陆续地垂了下去。

怎么办?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管自己继续往下讲,还是停下来强调一下数学课的重要性?我放下粉笔:“今天同学们的心情不好(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曾经告诉我:每逢下雨,他们的心情就不好),其实我的心情也不好。”

(学生用奇怪的眼神望着我,都抬起了头)

师:“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优’,因为现在当老师竞争十分激烈,万一哪一天下岗了怎么办!”

(学生笑了,老实的在安慰我,调皮的帮我出主意——下岗以后还可以做什么。)

师:“我很喜欢兔子,就靠养兔子来谋生吧。但是资金有限,只能买一对兔子,一公一母。卖兔子给我的人说:这是一种高科技兔子,每个月都能生一对兔子,而且也是一公一母,生下的一对兔子长了一个月后也可以生下这样一对兔子,请你帮老师算算,如果从明年一月初开始养兔子,每个月初老师能有几对兔子?”

(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前后左右凑在一起,议论纷纷,教室里的沉寂一扫而光。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出明年从一月份到十二月份每个月初的兔子对数为: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发现从第三个月起每个月兔子的对数是前两个月之和,所以顺势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出an+2=an+1(n∈N*, a1=1, a2=2)。在此基础上引入递推公式的概念,学生就不觉得生涩、难懂了。此外还通过两个导入的例子,比较一下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的区别与联系。

在下课前的最后半分钟里,我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一下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将课后的阅读材料留为作业,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 结论

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资料搜索能力、欣赏水平,从而不仅仅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欣赏数学,更是对学生智力与情感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张维忠.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陈继理.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丽水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