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篇1

一堂成功的课,课题导入是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授课之前,教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导入课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实验导入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能力,因此实验导入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是一堂好课的开端。新课程凸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以“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为根本,做好课堂导入的研究,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时代的要求:现今时代是一开放多元的时代,要求教师的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富有激情和趣味性,要求教师的课堂导入精彩,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而实验导入符合时代特点。

学生的要求:课堂导入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就爱学爱听,容易进入角色,实验导入一开始就能打动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景。

现状:现在有许多教师的课堂导入随意性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枯燥、语言平淡,没有注重课堂导入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没有深入研究课堂导入,课堂效率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课堂上容易分心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讲话、做小动作等。

“课堂导入”的优化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具体要求,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搞好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实验导入的研究,优化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实验导入的研究,优化课堂导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走科研兴教之道,做科研型教师。通过实验导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实验能力,养成爱动手、勤动手、善动手的好习惯。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实验导入”分为“趣味实验导入”、“小实验导入”、“演示实验导入”、“分组实验导入”、“实验课件导入”等内容。

“趣味实验导入”,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进行课堂导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小实验导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生身边的简易物品进行实验,导入课题,学生易做,操作性强,乐于接受。

“演示实验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演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导入课题,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加深。

“分组实验导入”,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要作的实验器材准备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导入课题,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实验课件导入”,对于实验的可见度不高,实验效果不明显,实验难度大,实验器材短缺,教室、实验室里无法完成的实验,利用实验课件进行导入,效果非常明显。

“实验导入”与“其它导入”进行对比,比较各种导入的效果、实用性和优越性,找出对学生最有利的导入方法,其它导入有:1、“故事”导入;2、“开门见山”导入;3、“悬念设疑”导入;4、“温故知新”导入;5、“媒体”导入;6、“科学史实”导入;7、“生活经验、生活现象”导入;8、“物理应用”导入;9、“前沿知识”导入等,把这些导入方法渗入实验导入中,使实验导入的内容更加丰富。

四、研究的方法和管理

1.问卷法:发放调查表,收集学生对教师课堂导入要求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各种信息,确定课堂导入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实验对比法:同一个课题,在素质相当的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形式和方法进行实验,比较实验效果,寻求更佳的课堂导入内容、形式和方法。

3.归纳总结、反思优化法:每堂课的导入都进行反思,每学期进行小结,每学年进行总结,教师间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最佳的课堂导入内容和方式方法。

4.案例分析法:每一个课堂导入案例都进行分析,对导入效果和教学实效进行评估与分析。

本课题由文代铭任组长,负责课题的总体策划和管理,安排每个成员的具体工作,分解课题导入设计任务,收集整理课题资料,监督课题的研究和经费的使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课题组的每个成员必须服从组长的统一调度。

五、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问卷调查,收集处理各种信息,收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分工,学习培训等。

研究阶段:撰写课堂导入,深入课堂进行研究与实验,问卷、走访调查,收集学生反馈信息,总结本阶段的得与失。

结题阶段:收集研究资料,评估研究效果,整理各阶段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成果论文,整理有关研究成果的音像图片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展示、汇报研究成果。

六、研究成果

(一) 通过对“初中物理实验导入研究”课题的研究,使全体物理教师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使全体物理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了物理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活动,不断自我提高,自我更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始终站在教改的前列,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共写论文20多篇,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如优质课、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课件制作、学案撰写、说课、命题等,共计20多人次。

(二)优化课堂导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创造高效课堂。通过实验导入研究,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实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精心进行实验设计和研究,经常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实验得失与改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三)实验导入设计

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实验导入不是唯一的,但实验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方法,同一课题的导入多样,其实验导入设计更是丰富多彩,现就研究中使用效果好的设计总结如下:

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用针在各个不同的方向乱扎装有水的保鲜袋,只见水从不同方向的针孔中射出,“一针见水”很形象地导入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把一装满水的气球放在布满钢钉的钉床上,这时学生的心都悬起来了,老师松手后,气球居然没有破,学生大感意外,趁机导入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惯性:在一只盛有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硬纸片,纸片上放一只鸡蛋,用尺子迅速打击纸片,只见纸片飞出,鸡蛋落入杯中,根据学生观察到的这一奇特现象导入惯性。

大气压强:将一只玻璃杯(或一次性塑料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片盖在杯口上,按住塑料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不但塑料片没掉,连杯中的水也不流出,好象有个力托着一样,从而导入大气压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靠近摆放,敲响其中一个音叉,另外一个音叉也能将靠近它的小球弹开,导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用一只金属圆筒,让它沿台面滚出去,过一会儿,圆筒又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2根橡皮筋,中间拴有一重物。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导入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找一长的饮料吸管,边吹边用剪刀把吸管剪短,让学生注意听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从而导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简单机械:把两块木板钉在一起,请一个力气大的男生上台,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分开(怎么也扳不开);再请一个力气小的女生上台,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来分开两木板(轻松地分开了)。从而导入简单机械。

走进神奇:准备一个口径稍小于去壳熟鸡蛋的玻璃杯,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小团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棉花后立即将去壳的熟鸡蛋盖住杯口,神奇地发现鸡蛋被吸到杯子里去了。告诉学生,要弄明白“瓶吞鸡蛋”是怎么回事,学好物理以后就知道了。

超声波:放映短片,短片中蝙蝠尽管被蒙住眼睛,却依然能清楚地辨别并躲开障碍物,用实验课件导入超声波的概念。

乐音与噪音:找一根笛子,吹一小段乐曲;再用一根硬粉笔头,在玻璃上摩擦出刺耳的声音,根据学生的感受导入乐音和噪声。

光的直线传播:把一个去掉一半的大可乐瓶倒盖在点燃的蚊香上,当瓶中烟雾曾多时,用激光向瓶中射去,一条直的光路在瓶中清晰可见,从而导入光的直线传播。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把一乒乓球放在倒置漏斗的下方,放手后,乒乓球随之下落;当用力向下吹漏斗下方的乒乓球时,乒乓反而不下落,越用力吹,乒乓球越稳,从而导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在一矿泉水瓶中装少许水,用带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瓶底向上,再用气枪不断向瓶中加气,过一会儿,矿泉水瓶突然飞向空中,成为壮观的“水火箭”,析其原因而导入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篇2

【摘 要】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章从获得知识体验、创设体验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热情、增强合作意识四个方面进程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

初中物理属于基础性学科。学习物理知识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物理素养。因此,在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才能领略物理蕴含的魅力,体会学习物理所带来的乐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使体验式教学无法做到处处兼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体验学习的需求。所以,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议题。

一、实施体验教学,感受物理知识本源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知识, 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 弄清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还包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获得应用知识的相关体验,加深对物理这门学科本质上的理解,体会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将物理知识里的原理、规律等发现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并在脑海里加深印象。由于注重学生的亲历性,体验式教学可以起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进。所谓亲历性,就是不通过间接手段。如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而依靠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获取,主张维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引导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体验式教学要注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对物理留下良好的最初印象,而对物理学中如公式、概念等抽象内容,则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会。

二、创设体验情境,提供体验知识机会

教学中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年龄层次,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再入手教学。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为学生创建体验学习的条件,例如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去体会所学物理知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感悟与总结来巩固学习效果,使学生领略到和课堂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并更新固有的生活常识,使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并能悟出生活中存在的的物理原理。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学生普遍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可以以自行车为例,两个人将自行车的后轮拉起架空,另一个人在坐垫上踩动脚蹬,带动后轮,然后两个人松开手,将后轮放到地上,会发生自行车往前前进了一小段距离的现象,学生看到后会恍然大悟:原来自行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起到了推动自行车前进的作用,由此可见,摩擦力并不仅仅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很多时候反而能够起到推动物体运动的作用。

三、激发探究热情,引领学生获得体验

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探究活动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注重学生自身学习体验的课堂,就无法调动起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热情。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获得体验式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的过程,教师既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份子,和学生一同探讨问题。例如:在教学“太阳与月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将太阳黑子的周期性、造成影响等等相关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记忆。可是问题是,太阳的活动还有耀斑、太阳风等,为何偏偏把太阳黑子当做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呢?教师此时不妨这样做:首先,在课件上放出太阳黑子的影像,让学生去探究“黑子不黑”的问题;随后,找到过去几十年的太阳黑子观测数据,隐藏其中十几年的数据,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与研究,认真地讨论了之后,将隐藏的数据补充了出来,并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之后再与学生一道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做出合理假设,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组织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内心体验

物理学中任何一个发明与创造往往需要相互合作完成,无数的物理工作者用自己的辛勤努力不断地往前加砖铺路开辟出来的。如牛顿也只是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借助了巨人的肩膀上而已。物理学研究是一项集体活动,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讨进行的多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也就随之不断的提高了。例如:电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多时候只能解决一些如欧姆定律这样的简单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去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如让他们充当一回电工,对自己家新买的房子进行电路设计与安装,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与探究,各个小组的同学讨论的都很激烈,有的甚至特地去调查了自己家的电路情况。如此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体验式教学的体现,也能够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自助探究,增强了他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感受到了团结协作解决物理问题的成就感。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物理知识。初中生处在情感体验的重要阶段,而体验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初中物理“体验式学习”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

[2]郭松松.用情景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兴趣[J].华夏教师,2013(03)

篇3

一、改进演示装置,精心设置问题,指导学生科学观察,提高效率

演示实验一般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其作用是将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能较生动形象地为学生所接受,还能将教师的感情、思维方法、操作技能以及科学作风等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学到更多的内容。经过近一年多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做好演示实验,第一要准备较为理想的实验装置;第二要根据学情,认真编写学案,尤其是实验环节,重点在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指导。演示实验前预设问题,引发学生思维。演示实验进行中预设暂停。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及时记录现象、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加工,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改进,教学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演示实验要确保成功性,演示的现象必须明显、直观,可见度大。所用的仪器要足够大,灵敏度要高。仪器置放的位置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使全班同学足以看清。同时演示的器材结构要简单,操作要方便,易使他们接受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研究周围的事物。

二、视频演示,清晰、省时、不受环境制约,效果好

在实际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少数传统的演示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有的受当时天气的影响,在现有课堂情况下效率较低,不仅实验过程长,而且清晰度较低。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学习效率的培养,因而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后拍摄下实验的整个流程,让学生欣赏视频。为便于教学,引起学生的思考,拍摄成几个小片段,这样学生的可视性很好,同时学生的思维连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研究磁感线的概念时,学生对于磁感线是假想曲线,理解起来较困难。在教学中做演示由于仪器是水平放置的,学生观察不到,效果极差,而拍成视频,将几种特殊的磁感线分类进行研究却收到了很好地效果。学生先观察条形磁体的磁感线,再观察马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同名磁极的磁感线和异名磁极的磁感线,非常清晰,学生观察到铁屑的有规则排列,思考归纳出磁感线的特性,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认真观察,思考解决磁感线描述磁场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注重新演示实验的研发

1.在形式上研发的新演示实验――器材的研发:

物理对器材的要求是安全、操作方便、损耗少、实验效果好。实验器材的选取和准备对实验能否开设及实验能否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课本上的每个实验都列举了实验器材,有些实验器材比较普遍,效果也好,可采用;有些实验器材受条件的限制,就不予采用,需要删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例如:“色光的混合”实验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做好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单色光、复色光、光的三颜色、彩色电视机的色彩、透明物体的颜色等相关问题.但按照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器材操作,效果很不明显,而用LED灯代替,效果非常明显。

2.在实验过程上研发的新演示实验――拓展步骤的研发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针对问题,记录数据,但有时观察得不仔细,考虑得不全面,导致结论片面进而出现错误。我针对学生实际,在原有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增加实验步骤,或设计两个对比实验,指导其认真观察分析,考虑周全,避免偶然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大小试管的实验。先把两个试管套在一起,倒置,小试管下落,学生分析是试管受重力导致的。后将大试管内灌满水,再将小试管底向下插入,倒置,发现小试管反而上升了,给学生很深刻的体会。然后又设计了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在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3.在内容上研发的新演示实验

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外来民工子女,孩子的学习习惯、知识储备相对较弱。所以有些物理概念、原理较难理解,因而我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适当增加新的实验,以便于孩子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一节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引入,在玻璃板前面点燃一只蜡烛,后面放一个烧杯,当向烧杯中倒水,会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蜡烛在水中燃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惯性”一节的末尾,我安排了一组对照实验,使同一小车从斜面的不同位置滑下,再使不同的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分别记录小车滑行的距离,再提问:能否得出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也为下一节突破难点“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做准备。

4.在实验主题上研发的新演示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涉及到概念、规律或应用时,课本既没有演示实验,也没有分组实验,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我们备课组一直思索对于这样普遍的现象,如何更加吸引学生的研究兴趣,最终想到了煮饺子,将家里煮饺子的过程拍摄成视频,请学生思考在几个阶段造成饺子下沉、上浮的原因,学生特别激动,兴趣点极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初三接触功率时,涉及到测量人爬楼梯时的功率等问题,学生错误率极高,为此我们备课组安排探究运动中的功率问题,结合即将举行的校运动会开展跳绳、举哑铃、蹦台阶、引体向上等四个运动中功率的测量,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4

一、挖掘教学资源,为实验创造条件

物理要想进行实验,主要是依赖仪器进行实施,但有时候受实验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正常进行.根据新课标要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实验资源,尽可能的自制器材,用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确保物理实验的正常开展.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废弃饮料瓶来做实验,用它可以来显示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光的折射、大气压的存在、摩擦力、压力作用效果,同时还可以用来制成量筒等.在做光的色散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水盆和镜子来完成.生活中随手可得的资源,大大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为我们的物理实验提供了有力地保障.也为学生的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一些探究性实验提供了帮助.总之,我们要用好身边的资源,确保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二、重视实验方法,培养动手习惯

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把一些讲授课变成学生探究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一开始是很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通过用力推桌子,桌子才会运动,停止用力,桌子就静止的活动片面理解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利用长桌子、小斜面、毛巾、玻璃板、刻度尺等实验器材,分组合作,进行下列实验:几次让一个小球在同样高的斜面上自由滑下,分别通过毛巾、木版、玻璃三种水平表面,记下小球在三种水平表面上通过的距离,让学生先讨论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再结合教师的分析引导,学生很容易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巧妙的实验,精心的设计,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培养了良好的动手习惯,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走进开放实验,学生自主探索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知识教师虽然讲了多遍,可还有一些学生对原理的认识有些模糊.物理学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加强对概念、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习方法比较简单,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够强,因而,加强实验教学,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可能会认为霜的形成与冬天雪的形成是一样的.这时可让学生做“人工制霜”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清楚的认识: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人工制霜”的小实验让学生明白了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原理,让学生体验因实验成功而带来的喜悦.

四、开展实验教学,将物理融入生活

开展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的小巧、生动的一些实验.这样的实验,可以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学生合作完成,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效果直观明显.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同时,开展物理课堂实验教学,还可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他们天天上学要骑的自行车,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自行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摩擦力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哪些地方应该减小摩擦?哪些地方应该增大摩擦?让学生弄清楚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特点后,再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分析,学生就能自己解决自行车因为摩擦而引起的各种故障,提高生活能力,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又如,凸透镜成像(u>2f或f

五、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35-01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与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倾向。通俗一点来讲,问题意识就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的或理论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而该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理化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学习的先在驱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而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充满趣味、盛产问题的学科,它本身就是探究自然界的诸多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因此,它本身就暗合了问题意识的引导动机。而实验课作为物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内容,通过一系列唾手可得、眼见为实的、或由教师演示、或由学生操作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思考——归纳这一模式中对知识点形成形象记忆并化为常识内容,这是物理实验课的魅力和目标所在。而物理实验课由于其自身的可视性、参与性、互动性,决定问题意识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将更为明显。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引导模式

(一)对话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为它任何知识点和系统,都是在描述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成因和结果以及对此分门别类的分析与归纳。因此,为了避免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倾泻式”教学所带来的知识游离与学生“亚记忆”弊端,物理实验教学中贯彻问题意识的引导,就需要采取对话式,即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促进学生的质疑的放松度和参与兴致。例如,在探讨气压对沸点的影响上,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烧杯中灌入清水,然后煮沸,然后提示学生,水到100°C就沸腾,说明水的沸点是100°C。之后,停火,将沸水晾凉一些,把烧杯封闭好,倒过来,这时候问学生,我准备在这上面浇凉水,大家猜会是什么样。等到学生提出了足够多的假设和思考之后,进行操作,发现浇凉水会使里面的水重新沸腾。这个实验过程,就很好把握问题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每一个关键步骤都提出了关键的质疑,对关键知识也贡献了相当的敏感度。这就在于教师在实验操作中才用了对话式教学模式,即将自己仅作为学生的手,并在关键之处有节制的进行发问,而不带有过于强烈的知识暗示,这就是使得学生的质疑行为是在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场域中进行。

(二)生活化提示

所谓生活化提示,就是要让物理实验中的演示出的各种现象回归的自然生活的原貌,尤其是能够还原到初中生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这样有益于初中生的知识的接受性和理解的便利性。生活是知识之源、智慧之源。很多学生的问题甚至是问题意识都来自生活,毕竟他们处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更充实一些。学生通过把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相结合,体味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未知领域的兴奋,从而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提出很多新的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信息,引导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虽然物理实验本身就具有可视性和形象感,但是它毕竟是通过借助各种器材通过人工手段作出来的,因此具有集中表现的性质,毕竟与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发生还有一定区别和距离。比如,在讲授空气压力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举出那个著名的实验——马德保半球。这个实验说明了空气的压力足以使得几匹马筋疲力尽。但是这个实验毕竟还是距离初中生的理解力和接受性有些久远,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一知识点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即让学生回家让父母演示传统拔火罐,即将玻璃杯或者罐头瓶里面放好点燃的纸张,在燃烧的一瞬快速贴在皮肤上,火熄灭,杯子立刻紧紧挤压在身体上,由此让学生理解气压的真实存在。问题意识引导如果能够秉承日常生活提示,收到的效果将非常可观。

当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贯彻问题意识引导,还有诸多表现形式和原则体现,诸如激发学生探究意愿、促进学生合作等,但本文认为,平等对话与生活化提示,是在物理实验课中必须要贯彻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平等对话是问题意识引导在实验课中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因为受条件限制,实验操作的主体还是教师本人,因此他的操作很可能形成“既定结论”而强加给学生,因此平等对话有助于节制教师的这种越位,而且这种平等对话的模式还有助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都参与实验中来所形成的问题集聚。另一方面,物理实验既是对日常自然现象的集中反映,又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需要问题意识引导下将实验过程还原到学生所熟识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这样可以增加问题意识的有效性形成和表达。

参考文献

[1]李凤菊,初中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实施[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73-01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用于实践。在新课改搞的红红火火的今天,初中物理课程在要求与编排上更加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既与物理的学科特点相吻合,也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相吻合的,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认知问题仍以感官为主,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思维支柱。大量事实证明,凡是物理学的较好的学生,大都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因此,本人特别注重体验式学习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观察和体验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最终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从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体验式学习强调不仅用脑去思考,而且还要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不难看出,以前的“讲授式”物理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外在的、抽象的、没有情感活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具体的、有价值认同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这样,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和可切身体验的实验,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不难看出,以前的“讲授式”物理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外在的、抽象的、没有情感活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具体的、有价值认同的, 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 这样,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和可切身体验的实验,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 经历物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终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体验式学习的原则

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应注意些什么呢?由于体验式学习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开展体验式学习将会使学生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感受,让学生在经历中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体验式学习应体现出以下三个原则。

1.实践性原则

体验式学习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观察、实验、交流等各种实践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

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 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3.人人参与原则

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所以,在体验式学习中,要求人人都要成为活动的主体,避免一人做,数人看的现象。

那么,如何上好体验式物理课? 本人认为,上好体验式物理课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动”和参与。要充分利用周围或实验室中的器材,让学生有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下面列举本人在教学中的几个小例子,与各位同行交流。

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节内容时,本人先按以往的教学方式作演示实验,先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再将音叉放入水中,激起水花,从而让学生判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为音叉发出的声音后排有很多学生听不见,音叉振动激起的水花,也有很多学生看不见,实验效果不佳。就是前排的学生也因为没有亲自动手操作,没有切身的体验,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兴趣明显不高。要进行分组实验,学校实验室里的音叉又不够用。于是,笔者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任何物体,用各种方法使其发出声音,感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们听到要求,兴致勃勃地立即动手操作,有敲桌子使其发声的,有撕纸使其发声的,有弹拨圆珠笔使其发声的,有拍巴掌使其发声的……很快,学生就发现了规律,说出了答案: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例如:在学习了惯性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在坐车时注意体验车在起动、刹车、加速、减速时人体倾斜的方向;在学了液化的知识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冬天的早晨,教室里的玻璃上有无水珠,水珠是在里边还是在外边?在学了摩擦起电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冬天的晚上脱毛衣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早晨用梳子梳头时会看到什么现象?……

三、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既保证体验学习的时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的多样化,使每一次体验教学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体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总之,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原生态的学习方法,它使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物理学习方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应让体验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 物理实验 教学问题

一、仪器设备的影响

1、实验资源匮乏

农村中学实验室资源匮乏,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改为看课本插图。

2、配备的实验器材与学科教材不配套

实验器材是多了,但是大量的器材只是充数、充量。有的器材相关教材上没有相关的实验,用不了还占地方;有的教材上需要用的实验器材, 在满满的实验器材保管室中却找不到。实验器材质量差,不适用。新配的部分实验器材质量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质量太差,上一节电学实验课老师不知要为学生调节电流表和电压表多少次。这样,导致学生怀疑很多由实验得出的物理规律,很多概念也很难理解,从而学生心里排斥实验。老师多次使用这样的实验器材也产生反感的心理。

二、实验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农村物理教师工作负担重, 没有更多的时间准备物理实验,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忽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这样,教师的实验技能退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教师的实验操作不规范,语言表述不规范,口语、熟语太多。如“导线”说成“电线”;“沸水”说成“开水”。

2、教师对实验研究不深,且不善于引导学生。如在测量导体的电阻的实验中,教师事先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测量导体的电阻,不能局限教材上的伏安法测电阻那一种方法,而应该全面把实验全面的对学生开放。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实验原理,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是:R=U/I。而应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推导出实验原理。同时应该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方法, 不要把教材上的实验方案让学生直接阅读照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这样一定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案。

3、老师认为实验是浪费时间很多老师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考试时再集中突击实验,这样也能够让学生考个好的分数。这样,在老师心中,做实验与不做实验效果是一样的,甚至,平时不做实验,到了考试来个突击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认为没有实验的必要。很多老师认为物理现象简单、司空见惯,没有重做实验的必要。这样,教师养成了长期不做实验的习惯。久而久之,年轻教师也在老教师的影响下也养成了不做实验的习惯。如: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实验,一般教师就是通过师生共同举几个生活中用力的实例,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就完事了,根本没有进行实验来再现力的作用效果。

5、实验效果不好,不如不做。有些实验以前做过,但效果不好,不愿意设计新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学,于是,教师干脆就不做了。如: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探究晶体的熔点,探究电热与那些因素有关系等实验, 在做之前除了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以外,需要的实验时间很长,而且效果经常不好,得不出我们需要的实验结论,因此,很多教师就用讲解实验代替做实验。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

1、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转变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大行动,应该要从家庭、学校、社会来统一考虑。我们不能把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单单归咎于物理教师。其实不少教师是深知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而且也曾经设想或尝试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但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教学课时上的限制,最后不得不放弃。因此要转变观念,就要转变整个社会的观念。要让学校和教师,特别是社会上的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带有功利性,而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学校领导树立了新观念,观念端正了,才能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到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同时也只有让学生、家长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则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启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基础地位的认识。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认真改进、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真正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中学物理教师树立了这个教育观后,教师就会千方百计地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做好实验。

2、树立“瓶瓶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理念和思想

在实验器材缺乏或不足的客观条件下,教师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拼拼凑凑制成一些实验教具和器材,便能完成许多不具备条件而无法开展的实验。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广泛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发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手边一些不起眼的东西自制的教具尽管粗糙简陋,但却别出心裁,在演示效果上往往也不亚于那些冷冰冰的正规的实验仪器。由于是自己的老师亲自制作的教具,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会使学生更注意实验想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也启发学生:在必要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是可以发明创造的,这也拉近了物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更主要的是,展示自制教具的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智慧和灵巧,奉献给学生的也不只是物理知识,而是一个勤于思考并敏于行动的良好榜样,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验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如讲《静电屏蔽》时用两个趣味实验导入,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一个手机放在一个金属盒里,用另一个手机去拨打它的号码,发现放在金属盒中的手机无法接通。在演示“摩擦力提供向心力”的实验时,用一个旧光碟固定在教学用的圆规角上,再在上面放一块橡皮,这就构成了一个“转盘”,利用这个装置,学生很直观地明白了向心力的来源。

以上诸多因素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和改变这些现状,如何去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验能力,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是我们农村中学每位物理教师和实验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辅助 物理实验 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教育需要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创设物理情景,提高教学效率,增大知识容量等方面已显露出一些缺乏和限制。而适当运用多媒体机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运用图象、动画、声音、文字的多媒体显示,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更生动、更直观,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其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了物理实验的容量和实效性,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的直观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物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受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或许因为对实验感兴趣而好玩,却对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不求甚解;或因实验器材的新颖、别致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声音、影像、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性。

一、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弥补物理实验的不足。

不少物理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完成,由于条件限制有些实验也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因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画功能,能解决许多难以表现或操作的物理实验和情景。如“大气压能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实验,学校现有条件还不能进行,采用录像放映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真实性。又如“鱼在水中的浮沉和潜水艇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学生很难观察得到,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鱼和潜艇的浮沉,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观看中,自然地加深了对“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索,减轻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实验效率。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的实验费时、费力,由于平时对实验仪器接触少,实验时不知所措,一节课完成不了任务。如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仪器多,连接电路本来就较困难,还要测量结果、探索规律,一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实验目标,甚至一个实验数据都测不出来。教师在实验中间同时播放该实验的实况录像和模拟动画课件,学生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即看清了操作技法,注意事项,又明白实验原理,大大加快了学生的实验速度和准确性。

三、利用多媒体营造实验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课堂中传授的知识是已知的科学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演示、现象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扬探究精神。利用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就是要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比热容”一课的教学设计:1、通过播放天气预报的录象来复习温度的概念及单位。2、分析在同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气温为什么有较大差异?疑惑也由此产生,学生会怀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去做实验,进而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3、讨论“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大屏幕显示对结果实施即时反馈和点说。4、观看“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录,这样既升华了知识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物理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眼界。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并积极地学好这门课,而传统教学中光是口头讲述内容却很难吸引学生,但若运用上多媒体技术将内容生动、形象逼真、声音动听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就会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求和欲望,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物理教学中,虽有不少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实验,但都是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到宇宙天体演变、行星运动,小到分子热运动、电子绕核旋转,强烈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实验,都能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大开眼界。还有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利用多媒体介绍给学生,强烈的现代科技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好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效率,扩大了实验范围和容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最大的增益。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何克抗

篇9

关键词:情境化 有效教学 体验

所谓“有效”地理教学,就是说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自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思维;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能力;能够以情生情,调动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近期高三一轮复习的必修三部分我初次尝试了情境化教学,在知识回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案例分享一下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

在备这节课时,我发现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也很分散。于是我联系教材中珠江三角洲的情景,设置了课堂四大板块:知识回顾,知识迁移,课堂巩固,课后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点回顾,由于知识点中涉及了区域的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我采用了情境化处理――编故事。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都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使他们从这些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教育。于是我就编了如下故事:

20世纪60年代王成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1977年,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王成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的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5年春节后,他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服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几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香港商人到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王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1500元。王成的儿子大学毕业进入外企产品研究所,月薪3500。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王成家的在自家宅基上的房子被政府征收,现在,王成一家住在政府新建的高层公寓房中。短短20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材料阅读完毕后,投影涉及高考知识点的问题串(逐个):什么是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的主导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农业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大量人口迁入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980年左右外资要选择到中国投资?为什么到中国投资的外商首选珠江三角洲呢?材料最后出现的企业属于什么导向型?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过这么处理教材,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我所设置的情境中,问题的回答也非常顺利而有章法。之后配以随堂练习,并借题发挥给学生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理想。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随后提问:“王成家乡经济发展上去了,也会对哪些方面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怎么解决呢?”并给学生时间讨论。结果学生回答得很不错,基本上能说出:“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转移、城市规划”等问题并配以解决方法,甚至涉及怎么解决PM2.5,大大超乎了我备课的要求。可以说,这节课无论是教或学都是有效的,成功的。

在之后的知识迁移环节,我精心准备了材料案例:“江苏苏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配以随堂问题:“江苏苏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地域类型?为什么该地域类型这几年面积越来越小?推动苏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苏南发展‘园区经济’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有之前的基础知识情景化处理,学生对知识回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所以这道迁移巩固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是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可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符合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要求。“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化用之于教学,成功的课堂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师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也是营造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09-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初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初中物理学习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知识不断升华,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达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重视类比法运用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研究的物理对象与熟悉的物理对象相比较,找出它们的某些共同点、相似点或有联系的特征,从而据此推测出待研究的对象还可能具有熟知对象的另一些特征。物理类比法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类比法,可以有效地把实验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想的火花,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更好的为实验教学提供服务。如在“电压”一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学生知道了电压,电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后,对后续的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比较法运用

对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规律分析中掌握知识是很重要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事物间的相同特征或相异特性,进而在实验中去发现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区别。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就要帮助他们掌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使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验中具体的物理现象。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之间具有可比性。教师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概念、新的定律等方面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对可能存在的错误加以对比分析,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发生。如电学中的电功率和力学中的功率物理量与速度物理量进行比较,前者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后者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通过超声波与次声波的比较,压力与重力的比较,蒸发与沸腾的比较,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光的反射规律与折射规律的比较,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比较,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比较,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通过种种比较,学生清晰了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同步的实验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

三、重视控制变量法运用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实验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知识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前一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师在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或解题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在进行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引导学生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就需要在保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以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在此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办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让学生去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教师在实验中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以使学生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那么,又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办法就是要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在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二者中控制一个量保持不变,保持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大小,怎样保持?怎样改变? 学生在实验前心中应该有数,从而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时效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优势,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除了以上的三种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如;转换法,等效法,图像法,模拟法等。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利用各种方法和功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自主合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