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学科;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现代科技领域核心学科之一,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范畴,如今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1.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中的雷电使人类对电有了最早、最朴素的认识,天然磁石吸铁是人类对磁现象的最早观察,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始于16世纪的英国,1663年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发明了摩擦起电的仪器,1729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可以通过金属传导等等,这是人类对电的早期实验,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与发明。
(1)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总结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库仑定律。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从定性阶段进入了定量阶段。
(2)“伏打电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把任何潮湿物体放到两个不同金属之间都会产生电流,一年后伏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自此人类对电的研究由静电扩大到了动电,开辟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
(3)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和安培右手定则。1820年奥斯特偶然发现通电铂丝周围的小磁针发生轻微晃动,之后他经过反复实验证实了这一发现。其后安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右手定则,发现了电流方向与磁针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安培还通过实验发现了两个通电导体和两个通电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奠定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4)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磁生电实验的人,并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五种情况:一是变化着的电流;二是变化着的磁场;三是运动的稳定电流;四是运动的磁场;五是在磁场中运动的电线。法拉第把这一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发现使生产电成为可能,至今,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都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5)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一系列成果,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电磁场,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揭示了光、电、磁本质上的统一,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出版的电磁场理论经典著作《电磁学通论》是里程碑式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
任何科学发明与发现都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高斯、赫兹,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俄国物理学家楞次等等都为电磁理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本文不在一一类举。
电磁理论的建立为无线电通信揭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通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发明了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
2.电工技术的初期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以机械化为特征,中心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以工业生产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其成果是电力、钢铁、化工“三大技术”与汽车、飞机和无线电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国和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又叫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电工技术初创和应用开始的。
(1)直流发电机的诞生。1831年英国企业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蒸汽动力永磁发电机;1832年法国科学家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发动机;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励磁直流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实用自激直流发电机,结构可靠,电流稳定,输出功率大,被各国广泛采用作为照明灯电源。
(2)远距离输电和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国巴黎火车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发电厂。爱迪生不仅发明了灯泡,他还在1882年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直流发电厂,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通过电缆输送照明用电,不过当时的最大输送距离只有1.6km。之后爱迪生还建立了一座水电站,形成了电力工业体系的雏形。
(3)交流发电机电荷电动机的诞生。1876~1878年俄国人亚布洛切科夫成功试验了单相交流输电技术。1885年,英国工程师菲尔安基设计的第一座交流单相发电站建成。同年,美国人威斯汀豪率领的团队完成了交流发电、供电系统,并创建了交流配电网。1883年,美籍电气工程师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5年后他又发明了两相异步电动机和交流电传输系统。1888年,俄国工程师德布罗夫斯基和德尔伏发明了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国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建成了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自此,三相异步电动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电能逐步取代了蒸汽成为动力源,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电工理论的建立
(1)电路理论的建立。关于电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电容的概念,给出了导体上储存电荷的计算方法Q=CU;1826年欧姆发表了欧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计算公式。
1845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提出了关于任意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的基本定律:电流定律(任意时刻电路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各条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电压定律(任何时刻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回路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两个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奠定了电路系统分析的基础。
1853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推导出了电路震荡方程,并得出了莱顿瓶发电过程中电流在反复震荡且不断衰减的结论,并计算出震荡频率与R、L、C参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动态电路分析的基础。1855年,汤姆逊还建立了长距离电缆的等效电路模型。
1893年美籍电气学家施泰因梅茨提出了计算交流电路的方法――“相量法”,其实用、易懂,至今在分析正弦交流电路时依然沿用此法。
其间,赫尔姆霍兹提出的等效发电机原理、基尔霍夫建立的长距离架空线路参数电路模型、亥维赛德找出的求解电路暂态过程运算法、傅立叶用数学方法建立的热传导定律等等都对电工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电网络理论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网络理论的发展。1924年,福斯特给出了电感和电容二端网络的电抗定理,建立了由给定频率特性设计电路的电网络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家伯德总结出了分析线性电路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创建了采用信号流图分析复杂回馈系统的方法,并被广泛应用。20世界50年代美国科学家达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电路,从此电路理论中增加了对含源器件的电路分析和综合。20世纪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论逐渐日趋完善。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使电网络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电路理论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4.新技术革命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
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又称为新技术革命,以核能、宇航和电子计算机这三大技术为主要标志。这个时期的主要理论是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这三大理论的创立为通信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
(1)计算机的升级换代对电气工程技术的推动。自19世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走进了信息时代。1952年出世的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不仅体积巨大,而且耗电量惊人。1959年~1963年生产的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替代了真空电子管,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减少了耗电量,减小了体积,运用在了军事和科研领域。1964年~1970年生产的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替代了晶体管,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计算机开始进入到了普及阶段。1971年至今生产的第四代计算机使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普及到了个人。计算机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控制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手段。20世纪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1920年人们发现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有反射作用。1935年人们发现了雷达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1964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突破了大气层对无线电波的屏蔽,实现了宇宙范围的无线电通信。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使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寻呼机和移动电话逐步得到广泛使用,现今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史再次印证了这样两个真理:一是任何理论的创立和技术的进步都要靠众多科学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实现,特别是在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五、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划分,电气信息学科类属工学门类(门类编号08),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编号0808)、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这五个学科有着相同的学科基础,都是研究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的综合,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既是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又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载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从电类专业派生出来的弱电学科,在19世纪末电工科学技术已形成了电力与电信两大分支。
我国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编号08080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电气工程包含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磁理论、MATLAB仿真等。专业理论有电力系统及其暂态分析、电力电子、电机学、高电压与绝缘、电力拖动、输配电、工厂企业供电、电力市场等。
19世纪末欧美大学先后设立了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专业,100多年来,其名称虽然没变,但内涵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欧美的电气工程专业是以电力工程为主,现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已成为该专业的核心,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甚至已不开设电力工程研究方向。有些大学把计算机技术从电气工程系分离了出去,单独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
我国的电气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的电机电工学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917年该校的电机专科设立了电讯门,即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都是由此发展演化而来的。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大多设立了电机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更名为“电气工程系”,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又把“电气工程系”发展成为“电气工程学院”。我国的电气工程虽然与国外名称相同,但内涵有很大区别,我国大学一般都是强弱电分开,即电气类与电信类分设在不同的学院。
100多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覆盖多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学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机电结合的学科特点。
六.国外发达国家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在学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术知识。在全球信息化的当今,信息技术以指数速度进步,它曾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工具与技术支持,对电气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都把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放在同一学院,以利于在电气工程学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开展的。
(3)与企业联系密切,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强,引领产业技术更新。
七.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与电气工程学科相关的产业主要有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以及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电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
1.可再生能源技术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仅占一次能源的18%,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纪,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下面着重介绍人类的未来能源――氢能。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氢能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氢能有其他能源无与伦比的优势:
(1)清洁。其反应后的生成物为水和氮化氢,对环境没有污染。
(2)储量丰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氢用来发电就够人类用数亿年。
(3)热值高。单位重量的发热量叫热值,氢的热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在斥巨资研究这一能源,但目前还处在实验室阶段,距工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2.输电信技术
超导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发展趋势。
(1)超导储能系统。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利用超导线圈储存起来。超导储能系统是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的又一储能系统,其使用将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2)超导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的转变特性,快速限制电力系统故障短路电流,保障电网安全。
(3)超导大容量电缆。可大大降低输电过程中的电耗,提高能源效率。
篇2
1 概述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装置对电源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流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但受构成电源模块的半导体功率器件,磁性材料等自身性能的影响,单个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出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往往不能满足要求。若采用多个电源模块并联供电,如图1所示,就不但可以提供所需电流,而且还可以形成N+m冗余结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在电源模块并联运行时,由于各个模块参数的分散性,使其输出的电流不可能完全一样,导致有些模块负荷过重,有些模块过轻。这将使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电源模块自身的寿命也会大大缩短。国外有资料表明,电子元器件在工作环境温度超过50℃时的寿命是在常温(25℃)时的1/6。因此,使各并联电源模块的输出电流平均分配,是提高并联电源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均流电路的拓扑结构出发,介绍几种传统的并联均流方案,对于其他均流方案(比如按热应力自动均流法),暂不做讨论。对于文中提到的每一种均流方法,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简单电路图,讲述其工作原理及优缺点[1][2][3][4]。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对并联均流的发展做了简单的展望。
2 N+m冗余结构的好处
采用N+m冗余结构运行,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
N+m冗余结构,是指N+m个电源模块一起给系统供电。这里N表示正常工作时电源模块的个数,m表示冗余模块个数。m值越大,系统工作可靠性越高,但是系统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在正常的工作情况下,由N个模块供电。当其中某个或者某些模块发生故障时,它们就退出供电,而由m个模块中的一个或全部顶替,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工作的持续性及稳定性。
以某个输出电流为100A的系统为例来说明冗余结构运行的好处,这里只讨论1+1,2+1,3+1三种工作方式,如图2所示。各电源模块的工作情况由Kn的闭合情况决定。
如果采用1+1冗余结构,即采用两个输出电流为100A的电源模块并联供电。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模块工作,当它发生故障,退出工作时,另一个模块开始工作,系?仍然能正常运行。
如果采用2+1冗余结构,即采用3个输出电流为50A的电源模块并联供电。正常情况下只有两个模块工作,当其中之一发生故障,退出工作时,另一个模块开始工作,系统仍然能正常运行。
如果采用3+1冗余结构,即采用4个输出电流为33A的电源模块并联供电,正常情况下只有3个模块工作,当其中之一发生故障,退出工作时,另一个模块开始工作,系统仍然能正常运行。
比较上面三种工作方式,采用2+1这种方式最好,这是因为,1+1方式中有一半的功率被闲置,而3+1方式中使用元器件太多,成本过高,经济性不好。
3 几种传统的并联均流方案
3.1 下垂法
下垂法全称外特性下垂法,也叫做斜率控制法。在并联电源模块系统中,各个电源模块是独立工作的。每个模块根据其外特性以及电压参数值来确定输出电流。在下垂法中,主要是利用电流反馈信号来调节各模块的输出阻抗,也就是调节Vo=f(Io)的斜率,从而调节输出电流。其工作原理图如图3所示。
Ri为任一并联模块输出电流Io的采样电阻,经电流放大产生电流反馈电压信号Vi,Vf为输出电压反馈,Vr为Vi与Vf的和,Vg为控制基准电压(5V),Ve为误差电压。当某一模块输出电流Io偏大时,电压与电流反馈合成信号Vr=Vi+Vf增大,与Vg进行比较后,使Ve减小,Ve反馈回电源模块的控制部分,使该模块的输出电压Vo下降,则Io减小,即Vo=f(Io)外特性下调。每个模块各自调整自己的输出电流,就可以实现各模块的并联均流。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不需要外加专门的均流装置,属于开环控制。缺点是调整精度不高,每个模块必须进行个别调整,如果并联的模块功率不同的话,容易出现模块间电流不平衡的现象。
3.2 主从电源法
主从电源法是将并联的多个电源模块中的一个作为主模块,其他模块跟随主模块工作。具体工作过程是:主模块的工作电流与输出反馈信号进行比较,将差值信号反馈回各电源模块(包括主模块和从模块)的控制电路,从而调节各模块的输出电流大小。
如图4所示,设模块1为主模块,其输出电流的采样电压为V1,其他模块输出电流的采样电压为Vn。当某一模块输出电流偏大时,相应的Vn增大,与V1比较,得到的Ven减小,反馈给该模块的控制电路中,减小其输出电流,从而实现均流。
主从模块法的优点是不须外加专门的控制电路。其缺点是,各个模块间需要有通信联系,连线比较复杂;其最大缺点是,一旦主模块出现故障,则整个电源系统将崩溃,所以,不能用于冗余结构中。
3.3 自动均流法和最大电流法
自动均流法也叫单线法,其工作原理是,将各电源模块都通过一个电流传感器及一个采样电阻接到一条均流母线上。
如图5所示,当输出达到均流时,输出电流I1为零。反之,则电阻R上由于有电流I1流过,在其两端产生一个电压Uab,这个电压经过放大器A输出电压Uc,它与基准电压Ur比较后的ΔU,反馈回电源模块的控制部分,从而调节输出电流,最终实现均流。
自动均流法的优点是,电路简单,容易实现。缺点是,如果有一个模块与均流总线短路,则系统就无法均流,而且单个模块限流也可能引起系统不稳定。
若将图5中的电阻用一个二极管代替,二极管正端接a,负端接b。这样,N个并联的电源模块中,只有输出电流最大的那个模块的电流才能使与它连接的二极管导通,从而均流总线电压就等于该模块的输出电压,其他模块则以均流总线上的电压为基准,来调节各自的输出电流,从而实现均流。
如果单纯以二极管来代替采样电阻,则由于二极管本身有正向压降存在,所以,主模块的均流精度会降低,而从模块不受影响。这里可以用图6所示的缓冲器来代替,从而提高均流精度。
采用这种均流方式,参与均流的N个电源模块,以输出电流最大的为基准,这个最大电流模块是随机的,这种均流方法也叫做“民主均流法”。由于最大均流单元工作于主控状态,别的单元工作于被控状态,所以,也把这种方法叫做“自动主从均流法”。
美国Unitrode公司开发的UC3907系列集成均流控制芯片就是采用这种工作方式。
UC3907芯片使多个并联在一起的电源模块分别承担总负载电流的一部分,并且所承担的负载电流大小相等。通过监测每个模块的电流,电流均衡母线确定哪个并联模块的输出电流最高,并把它定为主模块,再根据主模块的电流调节其他模块的输出电流,从而实现均流。
3.4 外部控制器法
外部控制器法就是在各并联电源模块之外,加一个专门进行并联均流控制的外部模块,如图7所示。
每个模块的输出电流采样,转化为电压信号,与给定的电压Vcc进行比较,所得差值输入到各电源模块的控制部分,这样就可以实现各模块输出电流的并联均流。
这种工作方式,需要外加专门控制器,加大了投资,而且控制器与个电源模块要进行多路连接,连线较复杂,但是均流效果非常好,各模块输出电流基本相等。
4 电源并联均流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特点;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作为电网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不仅关系到电网企业本身发展,而且对其他行业和各类用户有巨大影响。它不仅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密切有关,而且与建立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电力营销理论方法学习,提高营销技术水平,强化电力营销管理,开创电力营销工作新局面。
一、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
1、具有整体性
电力交换要通过电网,电网覆盖的区域就是电力市场的整体范围。电网是统一的,在同一区域内可能有不同需求的客户,电力销售部门一般只能将同一区域看作一个市场,进行整体销售服务,因此,不同的电力目标市场也由电网连接成一个整体。
2、具有差异性
虽然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产品的类型,客户的分类等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但在其他方面又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划安排。不同的客户对电力供应的方式具有不同的要求。有的需要发电商直供,有的则需要供电商间接供应。大量的用户需要长期保持供电关系,少量的用户只需要临时用电。
第二,需求量。不同规模的消费者对电力的要求不同。大型企业的电力消费可以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千瓦时。小的用户,如居民用电只有几十千瓦时。
第三,需求时间。不同性质的用户对电力需求时间有不同的需求。化工行业要求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供电。商业企业则只要求白天和晚间必须保证供电,夜间负荷要求很低。
第四,消费方式。电能的热转化消费、动力转化消费和照明消费都属于消费方式不同的目标市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电力企业的不同目标市场的依据,是研究电力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所以,对电力目标市场进行划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可放弃性
电力目标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不是一经选定就一成不变的市场。这种动态是相对于一般稳定的电力市场而言。电力目标市场的发展变化是逐步实现的,而不是频繁或骤然的突变。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都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与此同时,在选择电力目标市场时应考虑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供电企业专营区的电力目标市场必须全部满足,不能对盈利少或难度大的市场就完全放弃。
4、与国民经济具有密切相关性
电力目标市场不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作为有待开发的电力市场,它明显地表现出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这是因为电力商品的最大消费需求是工业负荷,其次是商业、服务业、农业和居民生活。无论工业、农业、商业或服务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直接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调整。任何一个产业的调整都是电力目标市场变化的一个因子,这些因子的聚合必然作用于目标市场的开发策略、目标设定等一系列活动。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策略
1、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1)树立全体员工的营销观念。供电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输变配售过程是同时进行的,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才能完成这一业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具有全员参与性,因此供电企业必须树立一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生产与销售理念,即全体员工营销观念。
2)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关键。供电企业开发市场应该立足于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它应该包括:①观念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增强竞争意识、优质服务、品牌价值观念等;②信息方面:市场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市场报告子系统、市场决策子系统等;③人才方面: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④客户管理方面: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服务系统,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
3)开拓潜在市场,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这是供电企业永久不变的主题,也是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的源泉。目前虽然我国普遍存在电力供应小于需求的矛盾,但这只是低用电水平下的不平衡。从长远看,电力产品最终会像其他商品一样走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不能有“等”的思想,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积极培育和扩展电力市场,及时调整电力市场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
4)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开拓和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售电量和职工工作业绩相联系,如何用好人才、网罗人才以及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层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人的能动性是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障。
2、电力产品策略
1)电能产品质量策略。在目前电能与替代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电能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供电企业要采取的产品质量决策是: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收益和市场占有率。
2)实施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为了迎合广大用电客户的不同需要,以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开拓用电市场,供电企业要不断增加电能产品组合的深度。对于一些特殊企业,如特殊冶炼、高新技术等企业,其对电能的供电可靠性、供电频率、供电电压等技术指标有特殊要求,应该为其供应高质量的电能产品。
3)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目前供电企业主要面临下列两类竞争:在与其他替代能源竞争时,电能产品本身有其特殊之处,可以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在电力行业内竞争时,电能产品在核心产品层次上来讲,是一种同质品,而由于不同供应企业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差异。所以在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层次上,电能产品又可以看成异质品,故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3、电力价格策略
目前我国电力价格仍然属于国家管制,国家制定电价遵循以下原则:成本为主,合理利润,合理利用资源,公平负担,等价交换,促进客户合理用电。当前我国的电价水平与一些用户的承受能力相比还相对较高,并且电网日负荷峰谷差较大。新晨:
因此,供电企业可以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电力销售成本盈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产品定价原则,采取一些价格策略:
1)减少用电管理中间层;
2)继续清理整顿不合理收费;
3)实施优惠折让电价,对于某些特殊用电企业,如高能耗企业,供电企业在能够足额补偿配电成本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让价;
4)推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5)推行可中断电价策略;
6)供电企业还可以实行差别定价策略。
4、电力优质服务策略
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电力优质服务是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销售的重要手段;2)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4)电力优质服务是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信誊及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而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需要提高营销人员素质、服务管理水平和营销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入手。
结语:电力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由于电力营销活动过程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体系,以市场营销为支撑的企业发展体系,加深营销深度,进一步渗透目标市场,增加营销宽度,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和服务深度,增强电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关系电力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因此,必须对电力市场营销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文建方《电力营销应推行目标市场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01(5);
篇4
随着建筑安装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各省已建立起有形建筑市场,逐步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内电力需求趋于饱和,电源点的投资规模和速度都会大幅度下降,一些大型工程可能拖后或中断。大多数施工企业都不同程度面临任务不足、负担沉重的困境。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旧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被取缔,加上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来就僧多粥少的施工行业除面临完全的买方市场外,还必须承担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形势相当严峻。市场经济要求施工企业在国家定额的指导下,依据自身技术和管理情况建立内部定额,提高投标报价的技巧和水平,并积极推进工程索赔的开展,最终实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确定工程价格的管理体制。
尽管目前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施工企业参加竞争很不利,但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施工企业走向市场已经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如何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在竞争中取胜就成了电力施工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a)电力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学习集体企业、个体企业那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是把现代管理思想和一些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的分配办法揉合在一起,使企业的分配制度有大转变,形成企业独特风格的员工分配制度。
b)对于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施工企业要从其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既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又招聘一些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服务,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为各级人员创造机会,稳定骨干队伍。
c)积极开展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d)企业在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开拓市场
随着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凡属8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都必须到有形建筑市场进行公开招标,这对施工企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国家在几年内不批电源点项目意味着全国63家电力施工企业,将有一半被社会淘汰,市场就是这么残酷。电力施工企业之间将真正地在竞争中比成本、比质量、比安全以及市场的开拓能力。因此施工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包括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成本控制,同时要大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3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投标报价水平
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投标报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为此,如何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工程造价资料虽不具有法定性,但要真正实现它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讲质量。资料积累工作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搜集,还必须经过加工、整理。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4增加成本控制力度
施工企业要结合财务年度、月度预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财务部门通过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提出各种费用的使用计划数,努力降低管理费用。用盘活资金来降低财务费用。在加强人工费发放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人工费发放超支部分列入利润分成预提制度。加强班组定额划块管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施工班组的工作效率。
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
企业要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宣传和学习《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迅速在企业内部倡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学科学、用科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设立科技风险、奖励基金,制订科技奖励实施细则,调动广大技术工程人员和员工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从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型向市场经济下的经营开发型转变,从劳务型施工企业向施工管理型企业转变。努力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班组长的工程管理水平,把企业建设成为具备一流的工程管理水平、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机械装备、一流的工程质量和一流的售后服务的管理型企业。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大部分施工企业都获得了IS09002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认证是一个起点,关键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质量体系的定期审核和检查是促进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加重要的是全面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减少返工并杜绝质量事故,这样就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认真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员工的质量名牌意识、精品意识及工程达标意识。
6发展其它产业
篇5
关键词:海上风力发电 电力传输 趋势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092-01
1 海上风力发电场
根据多年的观测结果及国外运行经验,海上风力发电场相比陆上风力发电场具有的优势为:对环境(诸如占地面积、风扇及机组的噪音排放等)的影响小;风速相对较高;设备可采用海上运输,因此可以设计与安装更大型机组,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装机容量。一般情况下海上风力发电场发出的电压等级在30~36 kV,因此对于距离海岸远的大型风电场,根据电能传输理论,必须提高线路的输送电压,以提高电能的传输效率。当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且距离海岸较近时,交流输变电机组并网方式一般采用加静止同步无功补偿器(STATCOM)的交流高压聚合物电缆接入到陆地电网,其主要构成部分分为:发电机组侧升压变压器、海底交流高压聚合物电缆、高压聚合物电缆两端的晶闸管控制电抗器补偿单元、陆地电网变压器。上述这几个主要部分构成了海上风电机组的功率汇合点:风力发电机,风场变电站,再通过海底电缆接入陆地电力的电能传输系统。海上风力发电场所采用交流输电并入陆地电网的主要优点是:电能传输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缺点主要是:由于交流高压聚合物电缆本身的充电电流影响,不可能实现大功率的传输容量和较远的传输距离。另外,随着风电场建设规模的增大和离岸距离的增长,尤其是当设计装机容量为500 MW以上的风力发电系统时,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连接风电场和陆地电网成了国内外高校和电网企业的研究热点。像变压器、电抗器及电缆的接头等电器设备很容易受到包括制造问题、离岸的气候条件、空气中盐分的侵蚀等的危害。因此,在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气候条件对电气设备的损害,以及定期的检测电气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其安全运行。由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远离陆地,海底电缆又埋于地下,对电气设备的检测存在一定困难。
2 海底电缆的敷设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底电缆多采用油浸纸绝缘电缆。近年来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XLPE)以其诸多的优异性能现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交流海底电缆。但一般单根的海底电缆长度并不能达到整条输电线路长度的要求,所以为增加电缆长度只能采用海底电缆的中间接头。中间接头的种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电缆出厂以后,在敷设过程中现场安装的“固定接头”;另一种则是在电缆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电缆接续, 俗称“软接头”。以现阶段的敷设经验来看,由于海上电缆敷设船的条件限制, 在无法提供单根大长度电缆的时候,“软接头”技术比“固定接头”技术应用更广范。海上风电场通过高压海底电缆与陆地电网并联,在运行过程中为了降低由于渔民的捕鱼等所使用的设备对海底电缆造成破坏的风险,很有必要将海底电缆埋起来。在海底环境比较平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高压喷头冲洗海床,然后将高压电缆敷设于海床内。相对于将电缆掘进或投入海床,这样是更加经济和合理的方法。
3 检修情况和远程监控
海上恶劣的天气使相关设备有可能得不到检修人员正常的检修和维护,容易造成故障隐患。所以,定期检修和远程时时监控对于海上设备尤其是风机高可靠性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一些离陆地较远的风电场,应根据当时的气象条件制订合理的风机的检修程序并开发相关的检修用设备。同时,由于海上空气的腐蚀性比较强,在运行过程中对海上风场的远程时时监控要比陆地风场更为重要一些,从目前欧洲已建成的海上风力发电场来看,其采用远程监控技术已有数年的运行经验,监测情况良好。工程师预测海上风电场采用1.5 MW的大机组,在风机上安装一些新开发的传感器,利用这些传感器来对风电场的重要设备诸如风机进行时时的在线检测。同样地,为了确保相关设备得到适当的检修,工业中一些产业也需要对这项技术非常了解。
4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用规划的120~150 MW的大型风电场可能以33 kV的电压等级的电网进行相联。风电场中,会设计有30~110 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平台和许多检修设备。与陆地的联结较多的采用110 kV电压等级。目前为止,风力发电较为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沿海国家和美国,印度和日本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特点也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我国在21世纪初也越来越重视海上风电的发展,其中较大的风力发电场为上海市的东海大桥风电场。其装机容量达到了100 MW,由50台2 MW风力发电机组构成,距离海岸线最近约为6 km,最远约为13 km。每台风机配备一台0.69/35 kV升压变压器,最终所有风机的电能母线,再经海底电缆以交流/直流的形式传输到陆地电网。在风电场的设计阶段,电气主接线方式应视其具体的位置、风力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从目前世界上已运行的陆上和海上风电场的设计经验来看,电气主接线基本上有三种形式:链形、星形、环形。(1)有功损耗:交流高压电缆将风电场的电能由35千伏电缆输出,通过80 Mvar的SVC后,传输到陆上变电站主变压器的35 kV侧,海底交流电缆在登陆点换为陆上交流电缆。根据文献中的仿真结果(只对a,b,c,d四种类型进行仿真)发现单边环形损耗最低,其次是复合环形,链形结构的有功损耗最高。(2)稳定性:电压稳定性,根据规定,35 kV及以上供电电压的正负偏差值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根据仿真结果发现,几种接线方式都符合规定。由于海上输电电缆一旦出现故障,维修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具有冗余的环形结构更具优势。(3)经济性:根据工程造价分析可知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成本是同规模的陆上风电场的2倍,风机安装、海底电缆敷设、连接设备是导致两者投资成本差额的主要原因。在海上风电场的总成本中,电气接线系统占约19%。由接线结构可知单边环形成本最高,其次是复合环形,然后是双边环形,链形结构的成本最低。
单边环形结构的建设成本最高,但其有功损耗、电压偏差最小。链形结构的基础建设成本最低,但其有功损耗、电压偏差最大。双边环形、复合环形结构在以上所讨论的几种因素中处于中间,综合特性能最好。其中,复合环形结构的建设成本比双边环形结构低,同时其有功损耗、电压偏差也均低于双边环形结构。需要专门提出的一点是:在使用复合环形结构的条件下,任一主电缆故障会造成所有回路均有故障电流,所以故障判断和继电保护也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尤其是在当前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下,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就能从理论上为实际技术应用提供支持。
一、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重要性和技术特征
(一)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重要性分析
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要,有助于电能优化使用。在电力系统运行中,要想将系统运行效率整体提高,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就比较重要,电力电子技术对电力系统的正常优化运行,以及资源的合理科学应用有着积极意义,在电能层面的优化作用发挥比较突出。在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能有助于机电一体化的生产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科学化应用,可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促进电力系统的二次改革发展,对高频化以及变频化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下,就能有助于电力系统综合运行能力优化。
(二)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特征分析
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电力电子器件以及技术的特征都比较鲜明,从电力电子器件自身的特征上来看,在电力电子器件的高耐压水平以及高频化和大工作电流等特征上比较鲜明。这就对电力电子技术的优化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中,也有着鲜明特征呈现,主要体现在,集成化特征方面,和传统的电力电子器件分立方式有着不同,在全控型器件方面,都是多单元器件实施的并联集中在基片上,所以在集成化的特征层面就比较突出。
电力系统当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特征中的全控化也比较突出,主要是通过半控型普通晶闸管进行逐步发展形成的。在自断器的应用下,从而实现了全控化,在电路层面有了很大程度的简化。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中的高效率以及高频化特征也比较突出,对导通损耗有了很大降低,使得整体运行效率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在高频化的作用发挥上也比较突出。
二、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具体应用和发展
(一)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具体应用
电力系统当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体现在多层面,在电力系统发电环节中的应用上比较重要。大型的发电设备系统的运行中,就涉及到诸多的应用设备,其中发电机组励磁技术的应用,对电力发电系统的良好运行就有着保障作用,在这一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上有着多项优势发挥,其中的调节速度快以及控制简单的特征比较突出,能对发电厂的整体工作效率和电力运行的效率有效提高。发电机组在对交流励磁技术相结合下,就可实现动态性调整,在电力系统的动态化运行上能加以有效促进。而在风力发电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该用,以及光伏电站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上,也能有助于发电的效率提高,对无功功率调节和故障穿越等积极作用都能有效发挥。
电力系统输电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也能提高输电的整体效率。对于轻型直流输电和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也能有助于输电的质量提高。在直流输电方面的可控性比较强,在输电的容量上相对比较大,有着高稳定性的特征。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下,对直流输电的技术优化作用发挥也有着促进作用,其中的柔流输电技术应用,就能对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有着促进保障作用。柔流输电技术的设备种类比较多,在无功功率的独立可控性作用方面比较突出。还有就是采取分频输电的技术应用,对交流输电线路电气距离就能有效减少,对电力系统的电能传输能力可有效提高。
配电环节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也比较重要,对配电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的消除就比较重要。从电力技术层面的解决,是对配电系统的优化重要方法。FACTS技术的应用和其它的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电力电子技术在对电力系统的节能环节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电能浪费的重要举措,在节能技术应用方面对发电机组的优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层面,都要进行完善和科学化呈现。
(二)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发展
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中,要注重施可靠性的评估,这是对电力电子装置安全可靠性保障的重要基础,对电力系统的优化作用发挥也比较突出。通过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对电力电子装置的优化设计和运行管理的水平提高比较有利,能在可靠性评估工作实施下,对电力系统的可控性预测上有效提高。在具体的可靠性评估过程中,能从元件以及系统多层面实施建模,在功率器件以及电解电容的核心元件建模方面进行优化。
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故障管理方面需要加强。在遇到比较重要的应用场合,电力电子的装置故障维护工作就显得比较关键,其中的功率器件的故障对整体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行就有着很大影响。在故障运行管理层面的加强就显得比较重要,故障管理工作的实施中,在故障预测以及故障诊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电力电子器件以及系统故障出现的时候,就能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得以有效诊断和及时性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科学应用,就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提高打下基础。通过此次对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发展策略的简析,能从理论上对实际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促进实际发展。
参考文献:
[1]陈j权,李旭升.现代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6(01)
[2]邵鹏.电力系统中电子电力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
[3]唐静娴.浅谈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4(30)
篇7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U224.4 文献标识码:A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在电网出现事故或异常运行情况下动作,保证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自动装置,研究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提高继电保护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发展意义重大。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概述
1.1 继电保护基本概念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由于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都可能引起各种故障及不正常运行的状态出现,常见的故障有:单相接地;三相接地;两相接地;相间短路;短路等。
电力系统非正常运行状态有:过负荷,过电压,非全相运行,振荡,次同步谐振,同步发电机短时异步运行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和不正常运行情况时,用于快速切除故障,消除不正常状况的重要自动化技术和设备。
1.2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
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脱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能够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
2 继电保护发展历程
继电保护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的继电保护装置是熔断器。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在40余年的时间里,继电保护完成了发展的4个阶段,即从电磁式保护装置到晶体管式继电保护装置、到集成电路继电保护装置、再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相继在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应用,继电保护技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短路容量不断增大,到20世纪产生了作用于断路器的电磁型继电保护装置。1928年电子器件已开始被应用于保护装置,在50年代迅速发展。静态继电器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动作速度、维护简单、寿命长、体积小、消耗功率小等优点,但环境温度和外界干扰对继电保护的影响较大。1965年出现了应用计算机的数字式继电保护,出现了单板机继电保护装置。到了21世纪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快,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的开发,大规模集成化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应用非常广泛。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新的控制原理和方法被不断应用于计算机继电保护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微机继电保护的研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体化发展。
3.1 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一台PC机的功能。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需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3.2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主要是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 因为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3 智能化
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及应用在各行各业的日益普及也为探索新的继电保护原理提供了条件,智能电网中可利用传感器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利用这些信息可对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实现对保护功能和保护定值的远程动态监控和修正。
4 保证继电保护安全运行的措施
4.1 做好常规巡视检查
不论何种保护,常规巡视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清点连接件是否紧固焊接点是否虚焊机械特性等,将装置所有的插件拔下来检查一遍,将所有的芯片按紧,螺丝拧紧并检查虚焊点。在检查中,还必须将各元件保护屏、控制屏、端子箱的螺丝紧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
4.2 做好继电保护装置检验
认真完成各类检验项目,在完成整组试验和电流回路升流试验,严禁再拔插件.改定值、改定值区、改变回路接线等工作。
4.3 接地问题
继电保护工作中接地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保护屏的各装置机箱屏障等的接地问题,必须接在屏内的铜排上,保护屏内的铜排是否能可靠地接入地网,应该用较大截面的铜辫或导线可靠紧固在接地网上,并且用绝缘表测电阻是否符合规程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智能化,只有了解和掌握继电保护技术,才能更好地处理遇到的问题,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篇8
1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1.1电力市场发展与智能电网建设之间表现出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这是由于电力市场受到智能电网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在选择权开放化之后用户便可针对不同的供电方式来进一步达到优化用电的目的。此外,关于电力市场执行制度的革新对于现有市场经济运行也起到了积极的导向意义,通过价格驱动来实现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的有效控制与管理,这是双向互动价值在电力系统中的突出体现。
1.2智能电网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电力市场的发展进程。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成为了支撑电力市场模式改革的重要技术力量,而智能电网的出现也为电力市场信息流和电力流的获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此外,智能电网在电力企业中的渗透也使得传统的供电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无论是供电系统还是电能使用都显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这就更加突出了电力市场发展对于电力产品的积极引导作用,是现阶段促进电力交易便捷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智能电网建设对于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
从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对于电力市场基本运行结构以及系统运作方式的影响分析,基于智能电网建设所带来的电力市场发展已然成为现阶段电力系统运营发展变革的必要趋势,这对电力市场化格局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展开,应积极争取政府广泛支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图1体现了2011~2015年电网智能化逐年投资比例。笔者认为,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对于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可从以下三方面得以体现:
2.1能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智能电网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化石类能源消耗和使用频率的减少,在积极促进新能源使用的同时也实现了网络手段辅助下针对电网能源输送的优化处理。不难分析,随着当前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的日臻成熟,更加实用化的能源资源利用势必将突出智能电网的配置与使用优势,进而最大程度促进电力企业能源资源的相互整合。对于用户来说,用电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智能电网的网络终端来实现,这就使得企业用户实现了日常用电的正常供给。
2.2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供需关系的改变从智能电网的物理平台建设角度分析,分布范围的扩大也使得用户用电的传统运作模式发生了变化,这一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势必将导致电能领域供需关系的革新,无论是智能电网中的集成双向通信技术还是电力传输技术都进一步促进了日常用电问题的有效解决。智能电网中电力系统实时价格的公布不仅成为融洽电力市场各领域关系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电力系统运行模式也产生了重大变革,这也是当前电力领域孤岛运行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一模式当中,智能电网被划分为大小不一的孤岛,并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协调与控制来实现多余电量的远程输送,这对缓解电网使用压力以及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旦电网遭遇故障,那其中的独立运行系统便会自动解列,保障孤岛电网的持续运行。
2.3完善电力市场建设与发展机制对于电力市场发展而言,智能电网的出现对于电力系统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而其中针对电力市场拓展而形成的执行机制建设问题就成为了完善电力企业直流输电以及设备更新的必要手段。智能电网中所使用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尽可能控制电网损耗的同时也更加突出了电网系统本身的灵活性,这对控制电能交易成本极为有利。基于智能电网建设发展而来的智能电表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这不仅使得用户能够实时获取必要的电力信息,增强了电力用户与电力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同时对于电力市场透明化信息机制的构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为各环节在各阶段进行投资估算,具体的如图2所示:
3结语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力企业
The advantage of shallow Xi electric power electronic
commerce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Han-dong
【Abstract】The electronic commerce is first application in 1970's, it be what of the bank make use of freedom of network carry on an electronics funds conversion.1970's later period and the early part of 1980's, electronic commerce with electronics message technique of form-Electric Data Interchange and E-mail are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big is popular.The electronic commerce in China fly soon a development and make consumption crowd sharply increment, business opportunities have no place not at.Pass a research the powerful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bility for the country have an electric power business enterprise to bring considerable of economy performance.
【Key words】Electronic commerce;Electric power business enterprise
电子商务最初应用于1970年代,它是银行之间利用自由的网络进行电子资金转换的。1970年代晚期和1980年代初期时,电子商务以电子讯息技术的形式――电子资料交换和电子邮件在企业大为流行。这些当时都是欧美国家的企业跨组之间的商务活动,然而受到经济以及过于封闭的影响,我国当时没有电子商务的应用。直到1990年代出现了国际互联网(WWW),电子商务从此走进了我们社会,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消费人群急剧增加,商机无处不在。然而,这股风潮对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却是遍布很少。我国电力企业还没有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来部署,民间电力电子商务也仍然处在初期萌芽阶段,国有电力电子商务还处于空白阶段。
1.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给电力企业带来管理改革
1.1严格内控体系:电子商务的应用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
规范了人的操作行为,降低了人为操作错误和偏差,特别信息管理的公开透明,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造成损失。
1.2优化管理机构:电子商务的效率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效率,电子商务效率的提高总是需要尽可能简捷的信息通道体系,以便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拉大通过电子商务发展为电力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其管理层次和机构也在不断膨胀,管理流程也越来越复杂,造成大量的冗员和官僚的作风,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使得企业组织机构趋向扁平,管理流程清晰简单,事务处理效率提高,处理过程公开透明。
1.3有利企业技术创新:电力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及时将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分析,快速反映,提出应变办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创新其本质也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成功的保证,因此要推进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进程,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就必须要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保障体系。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将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保障系统。通过各种有效的电子商务信息源获取企业内外部信息,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开发、实现和扩散奠定基础;能够凭借现代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从而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使其系统化、适应化,从而形成支持创新的现代化电力企业。
2.发展电子商务为电力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
电子商务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实时的全面信息和业务状况,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企业生产状况、市场和客户作出响应。电力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系统也将使管理者充分掌握生产、经营、安全等全面信息。电力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信息化的实现,必将有助于建立高效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也将有助于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为电力行业带来稳固的经济增长效益。
3.电子商务为电力企业大生产和电力流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电子商务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流通方式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子商务是商品流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具有虚拟化、透明化、高效率等特征;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业企业的变化,信息流在商品流通中占主导地位,物流配送系统和物流企业向信息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电子货币成为在线支付的主要手段,传统商业企业的功能弱化,新型的商业业态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革。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指导和协调作用,按照由低级向高级,由易到难,分地区、分阶段逐渐推广的原则,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基础环境和支撑体系,建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力企业电子商务框架。以电子商务带动传统电力企业效益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是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跨世纪的科技创新。目前,中国电力科技整体水平还不算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电力高新技术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国有电力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得电力企业机构臃肿,管理混乱,浪费严重,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和使用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但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改革以及各项技术的进步,国有电力企业在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相信:通过电子商务的强有力发展能为国有电力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晖.《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电子商务系统关键成功因素研究》清华大学,2005
[2]邱长波,威廉•福斯特.《电子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03(09)
篇10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市场;发展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智能电网开始在我国的电力事业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现在人们对智能电网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使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企业必须要与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建设材料、建设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全面的保障智能电网建设的质量。总之,我国的电力市场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力企业只有不断的强化智能电网建设,才能够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1电力市场与智能电网之间的关系
现在世界上的国家普遍立足于减少公众用电成本、提升电力工业效率以及确保电力供应等几个方面积极的改革电力市场。然而由于世界各国电力工业不管是在发展特点上还是在基础禀赋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改革中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我国发展电力事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电力市场与智能电网之间具有彼此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智能电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电力市场的影响,电力市场改革利用开放用户选择权的方式从而对用电的需求进行了优化,并且可以使用户对供电方式进行自主选择,而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下智能电网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时,电力市场也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提供出来,这样就使得市场主体在运行中具备了可靠的保障机制。在未来电力市场发展中智能电网必然会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基础作用,首先,智能电网可以将新的技术支持基础提供给市场的发展,并且将更精准的信息流和可靠的电力流提供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市场主体的互动和运营具备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次,智能电网改革了传统的系统运作方式和供电用电方式,由于其具有更高的信息全面性和运行灵活性,所以能够对电力商品的多方面价值和特性进行更加细致的刻画,并且确保电力市场交易实现精细化。这对于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交易模式的不断创新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从而将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电力市场建设将会由于智能电网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2智能电网的特征分析
智能电网对物理电网建设非常关注,其对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综合应用,并且优化处理电网系统的发送和输出装置,最终将全新的智能新型网络形成。智能电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具有较高的自愈性,智能电网具备对电网系统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在线监测的功能,因为智能电网有效的结合了控制手段和监测手段。一旦电网故障出现,系统就会将故障所在的位置在第一时间找到,同时在最小的范围内对故障的危害进行控制。其次是具有较高的优化性,智能电网的优化主要是对电力的建设、运行以及资产规划等内容进行优化,再次是具有较高的集成性,整个信息网络的过程体现了智能电网的集成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集中电力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使之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是较高的兼容性,智能电网可以使集中发电模式和分散发电模式的需求得到同时的满足。
3利用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力市场发展的有效对策
3.1对能源的配置方式进行改善
现在我国的电力网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得使用和开采各种新资源的效率得以不断提升。电力企业要想对智能电网的建设进行强化,从而使电力市场发展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就必须要首先解决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需求问题,也就是对能源的配置方式进行积极的改善,从而能够向用户更好的输送能源。利用改善能源配置方式这一途径可以使最终用户对各种能源的需求得以满足,从而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3.2转变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和运行方式
传统电网的发展模式由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而得到了改变,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得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了根本上的提升。双向电力传送技术以及双向通信技术在我国的智能电网中得到了综合应用,而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市场中普通用户存在的各种难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用户可以将使用后剩余的电量通过对储能设备的利用向电网系统进行直接输送,其除了能够使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得到充分的保障之外,还能够对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3.3积极的开展实时电力市场的建设
要想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要以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状况为根据,积极的开展实时电力市场的建设。电力市场的实时性是电力市场智能化发展的主要依据,智能电网可以将先进的技术保障提供给电力市场的发展,在电力市场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电力系统必须要对自动控制以及超导等技术进行综合使用,在对电力系统损耗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全面的奠定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基础。最后,要想做好实时电力市场的建设工作,还必须要强化客户与发电商之间的关系,只有客户和发电商对电力市场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对电力市场的透明化发展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4结语
总之,电力市场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要想使我国的电力市场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电力企业必须要在将智能电网实际特点明确下来的基础之上,对电力市场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清晰的了解,立足于对能源的配置方式进行改善、转变电力系统的供需关系和运行方式、积极的开展实时电力市场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对电力市场的发展水平和智能电网建设进行不断的强化。
作者:赵玥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凤立,吴吉鹏.新能源发展下的我国智能电网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5)
[2]余寰寰.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