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风险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风险概念

篇1

当前世界供应链变得冗长且复杂,增加了它们的风险暴露性和脆弱性,从而对供应链风险管理造成更大的压力。在供应链中,实体任何部分的破坏效应都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公司持续运行的能力。为了提高效率,供应链参与者之间应以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合作。任何管理风险的方法,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必须有一个更广泛的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至少有三个组织提了有关关键进程的见解[1]。因此,对于评估供应链的脆弱性,企业不仅要确定业务中的风险,也包括其他所有实体风险以及组织联系之间造成的风险。

国际供应链要在国内外进行货物、服务、信息和资金的高度的协调流动[2]。在一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在供应链的研究中,焦点公司不到50%的风险是可见的。公司识别风险能力的下降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通过研究报告和出版物的形式予以指导。在最近的文章和书籍中,重点对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行系统分析[3]。例如,在学者们的文章中[4]呼吁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要有更多的有关决策的认知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在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中森林工业的原材料(木屑)供应链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风险。首先描述主要概念,即供应链风险、信息交流和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识别和可见性,以及系统动机和认知障碍。其次通过所用的研究方法来介绍部分实证研究,说明所研究的供应链以及所用的信息交换方法。随后,以认知障碍和系统动机的观点对访谈和信息交流风险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交结论。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及相关概念

目前供应链物流的风险一直在增加[5]。虽然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对供应链脆弱性的认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高,但其概念仍在起步阶段,缺乏一个概念框架和实证研究结果为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现象提供一个明确的含义[1]。在有关供应链管理的文献中,风险的定义是完全负面的且其不良后果是可见的[6]。一个标准的供应链风险定量公式如下:

风险=P(损失)×I(损失)

风险在供应链中以多种形式出现:首先,它们是可操作的,这被认为是次要的影响,但经常发生。因为不被重视,这些风险可能会引起困扰。然而,当它们同时发生或造成滚雪球效应时,这些风险会产生严重影响。其次,更多人认为,低概率–高后果事件(LP–HC)属于破坏性的风险。这些事件在任何时间可能会破坏供应链的物料流动。

Jüttner描述的脆弱性是一种严重干扰的暴露,是由供应链内外部的风险引起的,反映了供应链中断的敏感性【1】。此外,供应链脆弱性是风险来源的倾向,造成不良后果和对终端客户市场有效服务的破坏。供应链对干扰的脆弱性取决于其结构的灵活性和弹性,其中供应链(风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应链的脆弱性并不是指它发生的概率,因此供应链的风险识别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关键的活动,它形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scrm)其他方面的基础。Harland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包括四个关键的管理方面:评估风险来源;界定供应链的不良影响;识别重大风险要素;减轻供应链的风险[6]。

有效的信息交换是供应链风险管理成功的首要条件。在搜寻有关当前供应链风险管理挑战的理论解释中,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的可见性,建议采用系统的观点和组织的认知作为潜在解决方案框架。系统性或整体观点植根于系统思考[7]以被视为概率复杂业务系统的供应链为基础。Boulding 介绍了一种类型学,是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分类,在此供应链(以及其他人文系统)代表最高水平的复杂的社会系统[7]。社会系统由(如人)、团体和组织运转构成。组织的长期认知是用来描述观点的程序和申述的组织。术语组织认知是从进程角度和组织表现来描述的。组织认知是主要的能力,它以进程的信息、自主性,学识和知识管理支持着、团体和组织。

二、实证研究和方法

此项研究作为一个较大项目的一部分,STOCA,检查在紧急情况下芬兰海湾的货物流动。从波罗的海国家到芬兰大陆的海事供应链上的信息交换风险是访谈重点,这是由核心供应链上的九个管理人员实施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那些对供应链信息交换和风险管理的可见性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因素。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实践者在供应链中如何管理信息和供应链中风险如何影响信息交换进程。

为了确保风格自然和跟随被访者的引导,主题和问题都是随意讨论的。所有的访谈都是面对面地持续了大约两个小时。此过程被记录下来,其音频文件进而转录最终被分析。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有关影响因素和参与者可以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该方法产生的洞察力,只能以一个探究性的方法实现。在受访者中,对概念性理解和信息交流的理解范围以及风险的理解是不一致的。通常小的物流公司因为拥有较低的知识水平没有明确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无法应对所出现的一个接一个的风险及中断事件。较大的物流公司,控制着一个全球性的供应链,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将战略管理工具作用于更高层次,例如改进的故障模式效应分析,也被应用于这项研究中。

三、明确的供应链,信息交流

各个公司中不同的实践者所看到的风险不同,但在每个访谈中一些相同的风险也被提及。此外,管理者个人之间的差异和解释也是很重要的。

篇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①。也就是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同意下,以核心企业为担保,向商业银行融资,促进整个生产链的顺利运作。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不同的是,银行通过核心企业来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把风险控制到最低。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等的多流统一,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风险控制效果。但供应链金融在给整个生产链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放松了对供应商的资金约束,因而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主要流程是中小企业(融资商)在与核心企业签订合同后向监管方交付抵押物,并向银行申请融资,监管方向银行提供评价证明,银行确认后向中小企业(融资商)提供授信,同时核心企业受到货物后验收,将应收账款单据交给银行,并向银行确认将来支付贷款。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银行风险、企业内部风险、企业外部环境风险、担保存货风险。

各风险细分图如下:

(二)风险评估

由于供应链涉及因素过多而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做风险评估时采用定量分析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比较实用。这里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进行评估。

步骤如下:

1、列出层次结构

三、结束语

由于各因素之间的优先关系评估是由专家判断得到,数据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在做评估时要做好详细的调查,收集可信数据,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并且可以采取多位专家评估求平均值的方法。此外对于模糊矩阵做一致性检验处理,使得到的权重数据更可

批注:①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出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Z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80-88.

[2]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

[3]王寿阳,张维.金融工程:一个新兴的、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8(8):1

[4]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6):38-40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思考;创新设想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23-04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的意见。随着供应链金融研究和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厘清。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

目前比较流行和具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第三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Group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是:供应链金融是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来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以上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定义仅仅描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过程,尚未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作完整、全面的实质界定,并且在脱离供应链整体、以孤立的业务概念来研究讨论供应链金融,这样往往就会造成供应链金融概念扩大化或缩小化。实际上,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论及供应链金融必须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形成产生开始。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业务外包,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财务或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在理论上是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并由于这些解释而成为其发展创新的依据。

(一)供应链金融形成的理论解释

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形成“有网没链”的情况,供应链管理就是形成连接各个网络之间的管理链条,把各个网络通过相关的利益连接起来,然后对连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管理上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流通和资金资本的资源分配帕累托最优改进(Pareto Optimality)。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商务流的网络连接(linkage)而组成的网络结构。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通过探求因果关系的管理问题,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管理模型来寻找管理环节上存在的薄弱管理问题,这种因果关系的建模可以建立在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求证找出影响管理环节的主要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

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依据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金融服务的作用,通过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最优管理效果,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供应链金融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环节中的资金约束的问题。

国内学者陈祥锋、朱道立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依据就是解决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把包含资金约束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称之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在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企业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可能无法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这将会影响到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及整体的效益。然而,如资金不足的企业能够获得融资服务,并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那么融资服务可能为资金不足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经过他们的研究推导发现: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以银行为核心的所谓1+N或N+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不能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价值,而在以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结构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控制结构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中,融资服务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将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第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优于以银行为核心或通过的控制。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就在此,即从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赋予更优的金融创新。因此供应链金融创新就是作为一种最优的资金约束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本身的改变或者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

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在创新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进行思考,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方案:

第一,业务创新的后劲不足。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这样业务创新明显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

第二,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第三,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第四,组织创新急待突破。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由于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据了解,在实践中,由于供应链资金管理的不善,已造成了国内几家大公司的经营困难,有的甚至破产重组。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第五,制度创新需要加强。组织形式的突破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从企业方来说,虽然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了诸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联合推动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限于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和法律的规定,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的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设想

基于以上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已到了必须解决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阶段。为此,提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本设想如下:

第一,在技术上,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篇4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76-02

供应链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不断循环运作,使企业持续经营并创造更多的利润和财富。供应链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供应链的运作机理、运作模式以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领域,分析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而涉及资金流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Gonzalo Guillen(2007)认为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集中于运营过程,缺乏财务方面的研究,提出集成的供应链计划预算模型。在这探索过程中,各国学者不断从实践中概括总结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1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定义

陈祥锋、朱道立(2005)将物流与金融结合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04年左右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出现的谷物仓单。在20世纪初,美国执行的仓单法案,确立仓单标准和仓单系统。存货和仓单可以进行质押融资,同时对质押存货金融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应运而生,也促进对质押存货提供仓储服务和监控功能的物流仓储企业的规范和发展。(李毅学,徐渝、王非,2007年)当时美国已出现的存货融资有融通仓、保理留置和信托收据三种类型。(于萍,徐渝,2006年)当代物流企业如知名的国际四大快递公司FedEx(联邦快递),UPS(联合包裹),DHL快递,TNT快递都拥有飞机及几万辆汽车,并提供代收货款(COD)即指承运商在完成异地间物品递送的同时代委托方客户向收货方客户同时收取货款的一项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它是伴随着电视购物、电子商务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电视、网络购物的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开展这类购物方式的商家对提高物流派送成交率及代收款返款周期尤为关注。由此可以总结物流与金融的融合的实践表明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或其相关服务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并担任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我国学者邹小、唐元琦在总结朱道立等学者研究基础上2004年5月提出“物流金融”概念,并定义内涵和外延。他们认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为物流产业提供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最早是由国外的金融电子服务提供商提出的,如Demica公司于2007年的调查指出,根据数据结果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授信额度成为国际性银行流动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虽然次贷危机引致“供应链危机”,但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对大型企业可以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并且可以给大型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也使商业银行拓宽业务领域增加客户和利润,降低风险,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增加,并且可以提供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深发展银行2007年从业务实践出发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网络和下游分销商零售商等提供授信服务结算理财等综合及融资服务。

张(2009)认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由于两者均包含金融和物流两类服务,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融资实务中经常被混淆,但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不同,总结两者的区别和金融机构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由此可见,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对象主体不同,前者是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者是对整个供应链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主要体现于银行主导的基于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创新,而在国外除外资银行外,提供供应链金融电子交易服务软件平台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2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模式

李毅学等(2007)总结诸多学者文献认为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有三类: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包括推动式交易关系和拉动式交易关系两种基本形式;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形式;基于应收帐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且归纳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主要涉及业务演进、主要模式、监管方式和操作程序等以及资金约束下的企业物流运营决策。李毅学等(2010)认为现阶段一些基本的业务形式围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组合成多种物流金融业务,如保兑仓、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打包放款、先票款后货业务、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等。

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著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2009)详细介绍相关的产品品种和物流金融提出的产品品种并无实质的差别,只是更加明确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实施的主体是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问题,因此采用1+N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即对核心企业(“1”)和上下游配套企业(“N”)提供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并区分汽车、交通、电子、化工等行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方案。

由此可以发现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大多仍基于概念探讨或实务操作层面,目前尚缺乏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有效的融资服务安排模型的相关模型理论,如使用复杂网络理论结合运筹学的报童模型变形可以得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结论。

3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物流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研究 以银行和物流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包括担保物在贷款风险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事前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研究、风险预警及违约后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张(2010)利用可拓学理论对物流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可拓模型,并对其进行可拓分析及可拓变换,提出运作主体各自及共同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李电生(2010) 针对物流金融风险研究缺乏定量评价的问题,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三方经营主体、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模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相对更少。阎俊宏(2007) 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构建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供应链金融》(2009)仅从定性角度介绍供应链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是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以及风险管理的六个关键变量是准入体系、操作平台、动产担保物权、风险预警与应急预案、合作监管方和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只是简单粗浅的分析,在诸多方面如担保物风险模型分析,基于物流和供应链的资金运作风险分析,基于银行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贸易融资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研究,尚未形成对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或供应链资金流模型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1-13.

[2]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张,朱金福,栗媛.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可拓策划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3-8.

[4]张,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8.

[5]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Luis Puigjaner,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 :288-306.

[6]Chang HwanLee 1,Byong-DukRhee,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inventory financing costs,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4) :331-339.

[7]M.Badell,J.Romero,R.Huertas,L.Puigjaner ,Planning,scheduling and budgeting value-added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45-61.

[8]N.R.Srinivasa Raghavan ,Vinit Kumar Mishra,Short-term financing in a cash-constrained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0):1016.

[9]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Luis Puigjaner,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planning/scheduling of chemical supply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6,(30):421-436.

[10]David Parker,Keith Hartley,Transaction cos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and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a case study of UK defense,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3,(9):97-108.

篇5

内容摘要:供应链的柔性与弹性是供应链研究领域的两个维度,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供应链柔性和供应链弹性从其内涵、类型及评判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 柔性 弹性 比较

供应链的柔性一直是学者们针对供应链应对风险研究的热点,而近年来对供应链的弹性研究也成为供应链应对风险的研究重点。供应链的柔性和弹性是否有区别?多数学者对两者的概念理解出现了重复或混淆,认为供应链弹性就是供应链柔性。虽然两者的目的都是应对供应链的风险,但侧重点不同,总的来说,柔性强调适应,弹性强调恢复。本文针对供应链柔性和供应链弹性的特征,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

供应链柔性概述

所谓柔性是指企业快速地响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柔性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制造业,柔性制造系统是指适应加工对象变换的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这时“柔性”意味着能自动调整并实现一定范围内多种工件的成批高效生产,比如一般的生产线是专门制作某一种特定的零件,而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制造更多类型的零件。Slack强调制造业的柔性是供应链系统能适应、快速转换产品及新产品的一致性,对于制造企业柔性的组件包括新产品柔性、产品混合柔性、质量柔性、数量柔性和库存柔性。之后又扩展到了15种柔性组件,包括机器、材料处理、运作、自动化、人力、过程、路线、产品、设计、交付、数量、扩展、程序、生产及市场柔性。

供应链柔性建立在柔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柔性而实现灵活、敏捷的经营机制,以柔性的组织管理、柔性的人员和柔性的生产系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柔性策略的运用将使系统的运作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Lummus等将供应链柔性的组件概括为运作系统、物流进程、供应网络、组织设计和信息系统柔性,其中物流进程柔性是针对供应和接收产品的供应商或客户发生变化而设计的,而供应链柔性是指能够重新配置供应链,改变产品以适应需求。后来学者认为供应链柔性包括两方面:供应柔性和伙伴关系柔性,供应柔性涉及供应链系统在产品及服务提供方面能够快速变化以适应商业环境变化的能力;伙伴关系柔性涉及在商业环境变化时改变供应链伙伴的容易度。马士华指出:供应链柔性是双方共同制定的一个合同要素,对于需方而言,它代表着对未来变化的预期,而对供方而言,它是对自身所能承受需求波动的估计。

供应链的柔性主要包括产品柔性、时间柔性和数量柔性,其中产品柔性是指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引进新产品的能力;时间柔性是指供应链响应顾客需求的速度;数量柔性是指供应链应对顾客需求数量变化的能力。构建柔性供应链应该首先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内部抓起,通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采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不断提高各个企业自身实力和柔性。其次,要加强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建立可靠的信息共享平台,选择信誉好、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商进行合作,避免供应链连接环节出现问题。最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应有系统的观点,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解决供应链中发生的问题,用共赢、多赢的思想来共同促进有效信息共享,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使供应链高效运作。

供应链弹性概述

弹性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生态学,Holling提出系统弹性是系统在均衡改变前吸收扰动的能力,因此,可以用系统吸收扰动的程度来测量系统的弹性。弹性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里也被广泛研究,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Timmerman首次将社会弹性定义为系统吸收遭遇重大危险事件和恢复的能力。心理学弹性强调弹性包括个人的计划、反应以及从逆境中恢复的能力。经济弹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固有性,即正常环境下的能力;二是适应性,即危机环境下的能力。Valikangas指出弹性的目标是使公司快速发展而不致给组织带来负面效用,因此弹性不仅仅关注恢复、危机准备,它还蕴含了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

对于供应链弹性的概念,Ponomarov and Holcomb将其定义为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中断并恢复到保持业务在期望水平上连续运营的能力。我国学者易海燕在研究弹性供应链的构建框架时,指出供应链的弹性是指整个供应链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包括柔性和敏捷性。刘浩华将供应链弹性定义为:供应链网络系统在中断风险发生之后恢复到初始状态或理想状态的能力,包括回到正常绩效水平(生产、服务、供应比率等)的速度。刘希龙在研究供应链弹性时对其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供应链弹性是供应链网络在受到各种失效事件冲击时,仍然能保持连续供应且快速恢复到正常供应状态的能力。因此,对供应链弹性的度量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速度,速度越快,恢复时间越短,说明供应链弹性越好;二是供应链网络在受到冲击且恢复到正常状态后与原状态的差距,代表了失效带来的损失,恢复到与原有状态越接近,代表损失越小,弹性就越好。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弹性的比较

(一)内涵比较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弹性的研究一直以来有很多相同点,供应链柔性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对供应链弹性的研究从国外到国内是近十年来才兴起的。但对两者的研究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学者的研究使得两者的概念模糊化,如:Abdel-Malek将供应链的柔性定义为在供应链上不断变化的供应状况下,买卖双方关系的“弹力”。但事实上,两者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由于供应链是一个网络的组织,通过上下游连接,以不同的进程和活动将产品或服务传递到最终客户而创造价值。因此,供应链网络上存在很多风险及脆弱性,可以说,供应链柔性和供应链弹性都是为了弥补供应链本身存在的风险及脆弱而产生的。首先兴起了供应链柔性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应对供应链的风险,快速的适应变化。供应链柔性是多维的,它包括:健壮性,表示现有供应链能应付的一切市场变化的范围;重配置,通过重配置或重设计供应链以应对(预期)市场变化的能力;关系,为新产品发展建立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关系的能力;物流,在供给和需求发生变化时以低成本快速发送和接受产品的能力;组织,为满足需求而整合或拆分供应链整体技能的能力;信息系统,使供应链信息系统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的能力。

然而,一些突发事件导致供应链的运行严重偏离正常轨迹,损失惨重,人们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因此强调供应链应该建立弹性机制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袭击,由此产生了供应链弹性的研究。对供应链弹性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弹性,系统扰之后恢复到最初的机构和功能的方式和速度;弹力,干扰之后迅速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振幅,系统扰之后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变形区域;滞后性,系统在扰发生偏离之后多久能恢复原状态,两者的路径不是简单的重合;柔韧性,系统从扰之后恢复到稳定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程度;阻力,系统偏离所受的外力。

通过比较发现两者为了应对供应链风险,都从供应链的整体进行考虑。但不同的是,供应链柔性更多的强调适应能力(如适应市场变化、供需变化、环境变化等);而供应链弹性则强调供应链系统偏离原状态的原因,极力寻找使供应链恢复原状态的方法,当然,恢复路径不可能与偏离路径完全重合。

(二)类型比较

柔性是指企业在不可预见的市场机会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能力,可以用效率、灵活、坚固和适应指标来衡量。供应链柔性是指供应链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的能力,包括:生产柔性,即供应商应对顾客需求量波动的能力,是供应链在生产系统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所能够提供的各类产品总产量的变动范围,用生产能力和生产能力利用之差来衡量;产品柔性,是一定时期内新产品引进数量或种类占产品总数量或种类的比例作为评价指标,可用替换或新加入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来衡量柔性的大小 ;交货柔性,反映了供应商满足顾客需求的速度,体现了顾客需求的时间价值;文化柔性,表示适应柔性要求的新型文化体系,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学习与创新,适应变化的环境。供应链柔性的目标是快速调整企业战略以应对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供应链上存在的风险,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快速响应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

而当供应链的业务及服务由于受到突发事件等一切不确定环境影响使其产生损失或中断时,供应链弹性的目标就是使其恢复到保持业务在期望水平上连续运营的能力。因此,供应链弹性的类型主要是从突发事件及不确定环境的影响来界定的,供应链环境不确定包括市场需求不确定、消费者喜好不确定、环境影响不确定,相应的有:产量弹性,针对需求的变化,有效的增加或减少生产的能力;产品弹性,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生产不同规格、特性、大小的产品,包括新产品及产品多样化的能力;危机弹性,处理无法预期的事件或危机事件的能力。

(三)评判标准比较

供应链的柔性可以定义为整个供应链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快速响应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其柔性能力是指快速而经济地处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环境或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它一般由缓冲能力,即供应链系统抵御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能力;适应能力,即供应链系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的应变能力;还有创新能力,即供应链系统采用新行为使外部环境改变的能力构成,同时也由这三种能力来评判供应链柔性的强弱。供应链弹性的评判包括反应能力、信息可视度、柔性能力及业务整合能力,也就是供应链快速响应变化的能力、对需求及供应信息的可视化能力、供应链柔性能力和整合环境及提供端到端的订单、库存、运输、分发的交互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柔性是系统以变应变的能力,不是消除影响而是去适应改变,所以柔性表示改变或反应的能力,柔性的供应链能够调整结构或运营流程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弹性是以不变应变,面对巨大破坏性的冲击系统虽然会发生改变,但会快速恢复到正常功能的能力,弹性是采取措施快速减小影响。比如,即使供应商发生失效,突然完全失去供应但弹性良好的供应网络能快速找到新的供应源,而不会发生供应的中断。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如何防范供应链风险[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

2.吴冰,刘义理,赵林度.供应链柔性测度的研究[J].工业工程,2008(3)

3.易海燕,叶怀珍.弹性供应链的构建原则及框架设计[J].商业时代,2008(13)

4.刘浩华.打造弹性供应链[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5)

5.刘希龙.供应网络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6.邓明然,钟丽萍,代继平.企业理财系统柔性及其评价研究[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2000,22(4)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94-05

一、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生产组织和流动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而使供应链作为国际产业组织主流模式成为可能。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成为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稳定经济、技术创新、吸纳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已达4 200万,占全国企业的99%以上,并且,中小企业创造了58.5%的GDP,52.2%的税收,80%的就业率和68.3%的出口贸易。各项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见表1)。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处于劣势,金融机构偏爱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较为普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2014年在银行全部信贷资金中,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只占总贷款金额的20%左右,所需银行贷款的满足率也仅为30%~40%[1]。中小企业的融资年度额为16.5万亿元,仅占社会融资总额比例的15.1%。另外,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对中小企业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不平等对待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从银行等获得的金融支持,这一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2]。

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缓和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约束的矛盾。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政策难以实施到位,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融资模式应运而生[3]。原深圳发展银行的“1+N”贸易融资就是供应链金融的雏形,此后便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融资产品消除了银行信贷紧缩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影响,方便企业融资,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4]。2012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规模为6.9万亿元,2013年达到8.3万亿元,增速为20%。中商情报网发表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原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之后,各大银行都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产品,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产品、兴业银行的“金芝麻贸易直达”产品等。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在供应链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否把绿色理念融入其中,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并与环境形成友好互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探析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融资模式

所谓供应链,是指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和整合[5],从而形成一个功能网络结构,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供应链金融基于供应链结构,运用自偿性贸易的融资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对具有供应链合作背景的中小企业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价,通过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输入供应链,达到为中小企业增信的目的。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基于整个供应链信用(主要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及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其他中小企业配合生产、销售而进行更大范围的生产、销售,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或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作,使核心企业的生产或供应环节能和中小企业等配套企业重新链接。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见图1。

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就是指发生在回款周期中,上游的中小企业将还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融资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模式。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中小企业把市场适销对路、价格相对稳定的、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发放融资贷款。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融资一般发生在制造或销售周期,企业把存货等动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核材料、提供贷款的同时控制货权;物流企业对质押的货物进行监管,在接受金融机构指令的同时确保供应链中仓管物流的顺利运作。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

(二)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1.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中正式提出。在随后的研究中,Beemon在供应链模型加入环境因素,并设计了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供应链模式。绿色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最小化产品生产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做到生产友好、环境友好[6]。绿色供应链系统主要由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物流系统、环境系统等组成,其运作流程见图5。

绿色供应链主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综合运用,以供应链管理为基准,把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融入供应链中[7]。

2.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绿色制造的目标,在充分利用供应链联盟企业绿色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8],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所借的款项优先投入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去,使供应链管理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9]。

为了实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10],我国已经开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为排污权质押这一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绿色供应链金融与一般供应链金融的区别见表2。

3.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端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结构融资以及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当前,基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定义为业务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系统风险,是由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汇率)等变动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信用风险,是由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违反合同、契约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11]。

(3)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供需关系、交易形式等变动导致绿色质押物变现能力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运用案例分析――以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为例

(一)公司简介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当地一家集体企业,公司占地5 000平方米,办公楼、厂房、宿舍共8座,面积达9 300平方米。现阶段,公司主要集中于开发、生产、印染加工等生产制造环节。产品包括全棉、涤棉、麻棉、天丝、染色、印花、涂层、抓剪毛等特殊后整理产品。棉坯布月产量150万米。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构建与实施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位置,是制造商;而纱厂处于上游的位置是原料的供应商;商贸公司则是处于下游的位置,是经销商(见图6)。

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地位,首先建立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其次沁元纺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政府的资助下为改善噪音、粉尘的污染,新引进比利时必佳乐190高速剑杆织机及喷气织布机168台,全部进口配套设备,减少生产噪音和粉尘。沁元纺织着重治理在生产制造环节产生的废水,与信誉高、排污好的污水厂签订长期合约,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做到绿色生产。

作为纺织企业,必定会有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权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在企业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所赋予的,企业依法享有的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是有价值的。沁元纺织平均年排放COD(化学需氧量)为85吨,平均年污水排放量为70吨,常州环保部门委托产权交易中心对排污权评估的价值为1 828.57万元,沁元公司以此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并且由供应链战略伙伴提供担保,银行通过审核沁元纺织所在的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等级和市环保部门出具的排污权评估价值等资料,决定2015年发放1 280万元的短期贷款。如果按照传统的信贷授信要求和资产状况,沁元纺织的信贷规模最多为960万元,运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多融资了320万元,解决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融资问题。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排污权质押融资流程图见图7。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1.系统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系统风险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质押品未来市场价格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这一系统风险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得以消除。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变化影响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加大了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并影响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收益。另一方面,国家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影响是直接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适当降低质押率和价格,这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来讲是不利的。

2.信用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一方面主要来源于绿色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未能按照绿色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提供必要的担保,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因未能满足其条件而使沁元纺织有限公司违约受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违约导致未能及时提供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经营受到损失,并且对方的违约补偿不足以弥补生产经营的损失。

3.市场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一是市场利率的变化,使得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质押率及其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源于企业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完成,未来企业的绿色生产将是一个常态,所以现有的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会随着绿色生产的普及而趋于冷淡,其价格和变现能力会发生变化,由此而形成市场风险。三是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的交易要依托产权交易中心,这其中会存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即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可交易风险问题。

(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措施

1.加强绿色供应链生产的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中,银行基于对整个供应链信用和绿色生产经营状况的考察,才能作出融资决策。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融资企业应当组成绿色战略伙伴,都应按照绿色制造理念来组织生产经营。因此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一方面积极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高层领导进行专门的绿色生产经营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增加对环保设备的投入,积极争取通过相关的国际环境认证,做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监测设备及监测系统的不发达,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连续在线环境监测,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实际排放的数据、拥有的排污指标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排污权监测配套机制还没有完全妥善地建立。因此企业积极配合常州市政府加强环境技术检测,在企业排污权的评估中尽量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3.控制市场风险和提供反担保

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因为交易业务的复杂、专业,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就融资业务在契约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多次的友好协商,减少交易风险、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一起共同促进环保等政府部门出台在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以减少银行风险。同时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积极为供应链融资担保企业提供应收、应付款项或存货的反担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金融既提供了合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一)强化企业绿色供应链理念,打造绿色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方式,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步构建以设计、采购、物流、制造、销售和回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同时注重企业绿色文化的打造,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建企业绿色品牌。

(二)构建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合作商的全力支持和必要的担保承诺,因此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构建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价值。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为排污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应按绿色金融理念建立信贷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绿色生产企业,为企业排污许可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刘道学.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祁洪祥.基于供应链的融通仓业务模式研究[J].现代物流: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32(11):61-64.

[3] 何静.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其控制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2):73-75.

[4] 弯红地,张莹莹.论银企联盟供应链的融资风险控制[J].天中学刊,2012,27(5):33-36.

[5] 窦亚芹,朱金福.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9):170-176.

[6] 曾柏建.浅谈绿色供应链管理在X公司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12(10):104-105.

[7] 张琳.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探讨[J].物流技术,2012,31(11):375-419.

[8] 刘丹,赵嵩正,刘静.绿色供应链买方视角下的合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机械制造,2012,50(11):70-73.

[9] 徐耀芬,童志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09-111.

篇7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风险 防范对策

一、引言

供应链融资是在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范围内进行综合授信的一种交易方式,是贸易融资同供应链整合相结合的一种融资方式创新。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与风险,实现了整个供应链条的不断增值。对于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供应链融资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已成为当前业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供应链融资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二、供应链融资概念

供应链融资指的是金融机构通过对整条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以及主要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严格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企业以及链条上多个参与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及多种金融产品的一种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参与企业的融资困难,使整条供应链摆脱融资困境,降低参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主要企业以及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融资的服务对象往往是那些在资金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中小企业,它通常都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来开展的,是通过现货质押以及未来货权质押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使由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产品购买的整个链条作为一个整体,为这一链条上的所有参与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形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供应链价值的不断提升。

三、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对于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供应链融资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需要引起金融机构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具体来说,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易合同真实性风险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管理过程中,作为放贷者,对于整个供应链交易以及参与企业的信用状况应当进行科学的评估。所以,交易合同是否真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交易合同的真实性是保证整个供应链条交易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金融机构放贷给供应链企业是在交易合同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开展的,如果合同的真实性难以保证,那么金融机构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得以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就在于整个供应链条中参与企业之间的稳定的、密切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的重要维系因素就在于该链条参与企业的信用水平,特别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倘若参与企业的信用水平不可靠的话,那么供应链融资的成功实现也是缺乏有效支撑的。

(三)法律风险

供应链融资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涉及到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等整个供应链条的参与者,而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是灵活多样的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还将不断推陈出新,同其他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较而言具有较低的规范化约束水平。在供应链融资过程的多个环节都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新型的、没有出现过的法律问题,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很难及时跟上融资形式的变化,也就难以覆盖所有的供应链融资法律问题,由此所带来的供应链融资法律风险也就难以避免。

(四)业务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个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综合体系,从资格审查到程序审批,再到贷后资金管理等都同传统信贷业务具有较大的差异。除此之外,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管理对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整个融资供应链的业务有整体性把握,而且还应当熟知其中的业态特点、风险控制点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但是,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的管理往往还是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管理模式上,因此,供应链融资的业务操作风险无疑就会增加。

四、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应当意识到,加强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严格选择交易对象

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中,不同行业间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具有较强垄断性的行业,供应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通常都是依靠市场情况来进行采购以及销售等决策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交易对象具有较强的随机性,整个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构成具有较弱的稳定性,对于这种供应链体系通常不适合采取供应链融资的模式来应对资金问题。所以说,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首先应当设置科学的资格审查标准,对整个链条中的企业都应当设置严格的准入机制,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交易应当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有助于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用管理。

(二)设计合理的信用管理机制

金融机构应当设计合理的信用管理机制,对整个链条中的各项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保证交易产品的总价值高于金融机构授信所要求的最低额。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同其他机构之间的协作来共同防范供应链融资中的风险,例如,可以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如果资金难以及时收回,可以采用风险补偿基金先垫付的方式,再进行其他追偿措施的实施。

(三)加强协调沟通

为了保证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成功,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同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依照各企业的实际建立信用管理档案。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对供应链参与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使整个供应链条中的各个企业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条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才能保证供应链融资目标的早日实现。

(四)加强贷款后资金监管

供应链融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与物流的结合。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这一特征,我们按照交易的不同环节做好产品流转以及资金流去向的监督工作,对于控制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保证产品流转与资金流转相一致的基础上,加强对现金流转的控制也就控制了还款来源,有效实现了资金的自偿性,从而也就为企业资金流的持续供应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确实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资金方面的极大便利,但是供应链融资存在的各项风险也是我们应当重视并予以积极防范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到不同的参与主体以及不同经济行为,基于这一事实,供应链融资相关机构与部门还应当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信息服务网,从而早日实现我国供应链融资模型以及发展趋势的科学合理分析,从而有助于早日使广大企业顺利地实现供应链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为我国企业,特别是广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资金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 2007,(10).

[2]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7,(05).

[3]王灵彬.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6,(10).

[4]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07).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 融资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的98%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85%左右的新增就业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对于我们国家的GDP的贡献率在60%以上,50%的税收来源于它,所以中小企业不管是对就业还是创新,还是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的。然而,诸多因素却遏制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难题就是融资难问题,它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速度受到制约。鉴于此,客观分析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困境,将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目前,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有1200多家,但大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仅有那些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类的少数中小企业可以争取到直接上市筹资,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的机会。虽然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二板市场的股票上市规则以及相对主板市场的最低资本有所减低,但是若企业的发展在可预见的几年内预测没有投资回报,就很难吸引投资者,股市的发展也会受挫。另外二板市场要求高标准的信息披露制度,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接受的条件。

(二)民间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多数在民间中小企业融资,采取职工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或借民间的高利贷。尽管筹资成本较高,但由于手续简便、资金到账及时,多数中小企业还是愿意到民间中小企业融资。但由于民间资本规模不大,且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根据银监会的测算,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型企业,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为20%。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抵押的资产有限,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所以取得银行贷款难;另外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急、频”,但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这就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贷款的途径。

二、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深圳发展银行将其描述为“1+N”模式。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成为其中的核心“1”,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便是“N”,它们往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资金十分紧张,这种资金链的不均衡很容易导致整条供应链也随之出现失衡。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全方位地为链条上“N”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由此可见,供应链融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它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和高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既规避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困扰,又延伸了金融机构的纵深服务,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题上可谓独树一帜。

(二)供应链融资构成要素

与其他融资模式的构成要素不同,供应链融资的构成要素包括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以及核心企业四方因素。金融机构泛指能够提供贷款的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它们在供应链融资服务是直接授信者;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它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中小融资企业是供应链融资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大、实力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

(三)供应链融资模式

1.保兑仓融资服务模式。在产业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企业为了企业持续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产品等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企业,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融资企业)和银行三方进行合作,银行为下游制造商向上游供应厂商购买货物提供授信支持,并根据制造商提前还款或补存提货保证金的状况开具提货通知书通知供应商发货,供应商凭提货通知书向制造商发货的一项融资业务。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融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仓储监管方参与,主要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

2.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属于存货动产质押,是指融资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员的行为。融资企业提出贷款申请时,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企业质押物验收、价值评估与监管,并向银行出具证明文件,协助银行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将以前银行不接受的动产抵押变为可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从而架设银行与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3.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该模式是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以对下游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为凭证,将其向商业银行质押或转让,而银行为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参与主体有中小企业(债权方)、核心企业(债务方)和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

4.三种融资模式比较。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在具体运用和操作的过程中是存在差异的,分别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企业融资活动,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种模式的差异点

三、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虽然相比政府担保和行政命令,供应链融资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供应链融资并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万能灵药”,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一)核心企业风险扩大

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大的金融利益会向核心企业集中,但其实风险也相对集中了。因为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影响。所以,这对其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特别是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而供应链金融往往会对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的金融灾难。

(二)市场风险问题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三)对于银行开发产品以及风险管理水平要求高

由于供应链融资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化,而且客户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因此,银行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同时企业各部门考虑重点不同,也会为银行的工作带来各种阻碍。特别是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企业销售部门希望能增加销量,决策部门则要求保证现金流周转速度,资金管理部门则希望能保证安全性,这要求银行能提供更加灵活的产品和服务。

四、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融资的建议

(一)稳步推进供应链融资

由于供应链融资对于银行属于一项新业务,所以不能急于求成应先在供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好、银行合作度高的几个行业进行尝试,根据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抓住核心企业,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应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兑仓等产品,针对核心企业的下游企业应重点开拓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

(二)对第三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

物流公司能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信息、仓储和物流等服务,帮助银行控制物流,企业的动产由银行认可的物流公司监管,达到银行控制货权的目的;企业的应收款指定账户开在银行,付款企业配合银行将采购款汇入指定账户;银行在给整个供应链融资的过程中亦会掌握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营信息,减少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以核心企业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在产品设计中要从核心企业入手,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贯穿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或者为其上游的原料供货商提供贷款,或者向其下游的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这一轮辐射之后,再以这些核心企业为出发点,编织供应链融资网络,体现“横到边、竖到底”的纵深服务。

(四)要把握“自偿性”原则

通过基于单证、发票或采用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法,使企业做到“借一笔、完一单、还一笔”,自贷自偿,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区域金融研究》,2009(2).

篇9

 

关键词:新经济;供应链企业;委托;道德风险

一、引言

委托(Principal—Agent)概念的最早提出是为了研究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自193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提出著名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以来,委托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在现代公司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经理阶层代表股东行使经营管理职权。由于股东和经理层在利益上往往会不一致,而且经理比股东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因此经理可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问题就是研究委托人如何进行机制设计,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委托问题主要是由当事人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或比对方更具信息优势,拥有信息或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A.gent),缺乏信息或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ei.pa1)。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从非对称的内容上看,非对称可以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指某些参与人的信息或知识。委托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只要当事人双方在拥有的信息上具有不对称性即存在委托关系问题,如服务型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公司和员工之间、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在当今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新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它指的是供应商一制造(supplier—manufacturer)关系或制造商一经销商(manufacturer—seller)等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契约协议关系。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引发委托问题,一般而言,供应商比顾客更了解自身产品的质量,而顾客只能根据供应商所提供的形如广告之类的宣传工具来了解有关商品的特征,而在这样一系列的宣传造势过程中容易出现供应商欺骗顾客的行为,从而产生问题。国外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Nelson(1970)研究认为,许多产品和服务具有经验属性其质量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被发现。由于顾客通常不能够正确地辨别产品的质量,这可能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供应商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水平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而可能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顾客不能正确辨认供应商的能力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AdverseSdection)N题(Akerlof,1970)。第二,供应商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行为,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Holmstrom,1979)。DebiPrasads}Ⅱa(1998)指出,逆向选择问题通常可以采用信号传递理论的方法解决,利用某种信号来揭示参与者的私有信息。例如在汽车修理市场上,供应商可以通过进行某些不可回收的投资如标志等,来显示其拥有较高的质量。因为低质量的供应商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Kelein&1.effer1981),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高质量的供应商和低质量的供应商区分开来。道德风险问题则可以通过采用激励机制(如价格补偿),来约束供应商的欺骗行为。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

1.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委托问题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的活动是其中不同企业的采购、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物流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达最终用户的过程,它是一个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由原材料、半成品、在制品、存货、产成品构成的物流和企业间数据信息组成的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动。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品(这里的产品可能是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或产成品),下游企业再向它的下游企业提品,由此构成了以物流为中心的一条供应链。在供应链中,位于上游的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供应商(suppber),位于下游的购买产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叫做采购商(Purchaser)。

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由于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也就存在着委托问题。供应链上的企业虽然是以最终用户的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是与纵向一体化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因而具有自利性的法人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企业的投资者负责(其实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在此不再深究)。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供应链上企业的行为也可能会损害其它企业的利益。根据波特(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采购商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在谈判中获得优势,企业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如原料或产品的成本、产品质量、企业的生产能力等。因此,供应链企业问的信息不对称就引发出了委托问题。根据张维迎的有关理论,我们可以从供应商一采购商的供求关系出发,将委托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起的逆向选择问题(AdverseSelection)和由于事后隐藏行动或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MoralHazard),我们在后面将祥细论述这两种形式的委托问题。

2.供应链企业问委托问题的特征

供应链企业存在着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问题,但是由于供应链的一些特有的性质,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问题具有以下的特征:

篇10

1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内涵

1.1第四方物流的内涵定义从内涵来讲,第四方物流是对企业客户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服务功能和技术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对物流全过程评估后的优化再造,并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过程[1]。煤炭第四方物流企业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是针对煤炭供应链、与煤炭相关的上下游钢铁供应链和化工用品供应链等物流系统进行优化,降低整体供应链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通过协调资源提供一个全面集成供应链管理方案。

1.2煤炭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内容煤炭第四方物流公司业务主要是组织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根据供应链运作策划方案,达到同步运作,实现一体化。策划内容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的上下关系进行改进,进行系统规划、优化、方案实施和运行。系统规划是进行供应链过程的协作和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使得供应链整体战略和各单位战略基本一致;优化是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改善供应链上企业职能,包括销售运作计划、采购战略、运输管理、分销管理、库存管理等,实现职能间的无缝对接;方案实施包括帮助客户实施新的业务方案,客户具体业务运作;运行是直接担任供应链中的部分职能,如采购、库存、运输、配送等业务。

2第四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2.1第四方物流企业运营一般模式目前第四方物流的运营模式基本有3种,复杂程度逐渐递增,但都体现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内涵,是在制定企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最大范围整合全供应链的资源和信息,并提出针对企业客户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低成本运行。1)协同运作模式。第四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不直接接触企业客户,而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内部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市场。由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技术和经验,需要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向其提供技术支持、管理决策、市场准入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等补充功能,第三方物流企业再将这种供应链解决方案应用实施到企业客户的物流流程中。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可以采用合同方式绑定或采用战略联盟方式形成。2)方案集成商模式。方案集成商模式是目前第四方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直接服务于客户,并作为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核心和枢纽,将客户与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连接,实现集成多个服务商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方案集成商模式一般是在同一行业中,业务关联的企业范围内运行。在此模式下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需要与客户关系紧密,长期稳定,优点是业务相对明确集中,最大程度维护客户利益。与协同运作模式的区别在于,在制定客户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第四方物流服务商还要对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进行资源整合优化,统一对客户服务。3)行业创新者模式。行业创新者模式在方案集成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面向上下游行业多个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高级阶段。针对多行业多企业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一个多行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整个供应链条“革命性”的变革,实现行业的利益最大化和服务的高端化。

2.2煤炭第四方物流企业业务介绍煤炭行业第四方物流企业开展业务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1)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业务。将客户原来由多个外包公司完成的供应链管理服务环节统一承接,通过调集和管理组织第四方物流公司自身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资源、能力和技术,为客户评估、设计、制定和运作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效率。在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业务中应侧重于一体化整合煤炭供应链。煤炭行业物流公司一般形成了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组织和信息网络,具有从事以煤炭为主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优势。通过一体化整合煤炭供应链,同时动态优化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为煤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煤炭生产企业、钢铁企业、电力企业、化工企业等)提供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物流金融等一系列服务。2)基于国际贸易需求的物流一体化服务业。依托各地保税物流园区、贸易公司,为客户提供由国际贸易引发的物流需求服务,制定并实施采购与分销、贸易商务服务、关务服务、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维修、国际物流和国内运输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供应链服务方案。具体包括进出口通关、国内国际采购、国内国际销售等。3)行业培训。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物流业务进行咨询和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公司能够从中获取大量的经验,同时也会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可以吸引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效仿,因此可通过培训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顺利转移,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拓展第四方物流市场,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理念的扩散。

3第四方物流企业风险分析

与第三方物流等其他物流模式相比,第四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同的有:①自然风险,由于地震、水灾、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及火灾、交通事故等灾害性事故引起的不可抗、不可预测原因导致的服务变动、中断或终止;②社会经济风险,由于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带来的政治动荡、战争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利率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体制机制、产业政策的变化同样会引发第四方物流的风险;③市场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成员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第四方物流企业具有自身特点的风险包括以下两方面。

3.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系统结构特点决定的,使得供应链系统功能发挥有效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1)能力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技术、人员、管理等综合能力各有差异,导致的“木桶效应”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水平和竞争能力,并降低供应链的稳定性;构建完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短期效率”的低下,第四方物流集成服务商,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评估,确定合作企业,完成签约,此阶段产生的时间及机会成本,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供应链个体成员的利益[2]。此外,供应链体系的稳定决定其资产专用性和利润的延续性,因此供应链成员的依赖关系决定了可能会因为某个成员的退出,产生内部消耗和牵制,导致供应链效率的下降。2)资金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资金风险是指,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动不确定性破坏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信用担保、垫付货款、仓单质押等合作方式,产生资金的直接或间接关联,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会导致当某一企业占用上下游大量资金并出现资金危机,可能引起整个第四方供应链面临崩溃。

3.2组织协调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上的各成员,本质上是一种博弈的战略合作关系,决策和行为受自身利益驱动影响,因此在供应链解决方案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组织协调不顺,导致合作平台失效的风险。包括以下两种方式。1)管理风险。由于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管理能力及管理方法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可能给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成员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需要协调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内多成员的资源和信息,同时第四方物流企业也需要权衡成员企业收益的合理分配,综合各类需求,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管理等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第四方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不足,会导致协同效应的缺失,损害供应链成员的利益。2)沟通风险。在第四方物流企业对供应链进行规划再造过程中,需要成员企业有效信息的充分共享与传递,面对复杂的信息传递拓扑结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3],沟通过程中可能产生信息延迟、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重要信息泄露等风险,风险会随着供应链的传播逐步扩大,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方案制定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增加运营成本。

4防范第四方物流企业风险的主要措施

4.1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整合全供应链资源和信息,并制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企业内部成本与质量管理能力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背景下,第四方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持续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规避上述管理风险及市场风险,保持企业在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的核心地位[4]。

4.2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流程第四方物流企业设计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流程,一是建立安全、独立、保密的供应链信息系统,保证供应链成员企业各类信息的合理共享、有效区隔;二是制定公平的激励机制,与供应链成员企业商谈公平透明的收益与奖励方案,提高合作企业的满意度,促进其积极性,从而推进第四方物流业务的运转;三是注重合同的条款内容和签订流程管理,合同内容要遵循法律、范围明确、内容完善,同时要有一定的可塑性,主要保护措施条款,提供合同履行调整、改进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