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金融科技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的金融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的金融科技

篇1

关键词: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系统协同;耦合机理

一、引言

随着知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与科技已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速度的主要因素[1-3]。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使得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4]。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更促进了金融创新耦合体系进一步合理完善[5,6]。近年来,有文献开始探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间的双向协同关系。陈迅等指出金融创新同科技进步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童藤以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为视角,探究了两者互动、协同、匹配、共生关系。陈作章[7]等通过调研苏州市商业银行科技融资,发现在金融和科技创新耦合过程中,需要科技公司、保险、政府、担保等主体参与。王仁祥[10]等以面板数据为基础,以最优化为视角,对金融和科技创新最佳耦合协调进行了论证。这些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和科技创新间的双向关系进行了探讨,给出的结论有启发意义[8]。在国外关于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研究中,公共市场、科技、金融是各自独立的,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9,10]。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阶段,金融创新投入主要在科技创新进程成果产业化阶段。政府对市场与公共金融创新的投入割裂了科技创新阶段的完整性与内在联系,对整个过程的科技创新资金需求未全面考虑,市场与公共金融创新的投入融合难以体现。文章将金融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耦合整体,全面考察了金融、科技、市场、政府创新主体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对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二、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主体和客体要素

金融创新提供一定的资金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支持,金融创新主体根据科技创新的审查机制,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择优筛选。针对科技创新投资项目,金融创新会全过程对其进行事后监督与管理,这样就保证了投资效果按预期进行而不出现偏差。对于金融创新来说,通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可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水平决定金融创新投资获取的绩效,同时提供先进技术手段给金融创新。因此可将两者当做一个耦合协同系统,也就是说,通过耦合协同,形成了属性不同的科技创新子系统及金融创新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三个主体要素组成。根据时间的逻辑顺序对科技创新进行划分,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化三个不同的阶段。知识创新利用科学研究获取新技术及新知识,其中各大科研院所及众多的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对于技术创新而言,其实质是对新产品进行研发,各个行业的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对于产业化而言,其实质是进行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同样企业也是产业化创新的主体。各大科研院所及众多的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力量与源头,通过给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来支持企业。

金融创新子系统由公共金融创新供给主体、市场金融创新供给主体组成。公共金融创新供给主体是科技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市场金融创新供给主体是银行、风险投资机构、资本市场投资者、天使投资者。通过两种方式,即间接调控市场科技的金融主体与直接对科技创新进行资助的主体,政府金融创新投入的目的是将投入的可持续性及效率保持住,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而市场金融创新的供给主体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对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而言,与金融创新主体紧密联系的是资金流。图1为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与客体。科技创新主体诸如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金融创新主体为其提供资金。根据创新项目及创新主体的差异,科技管理部门、政府财政部门选择差异化财政资金拨付方式进行资助,包括事后补助方式、定额分期补助方式、有偿使用方式等;通过可转换债券、股权、债权等投资方式,市场金融创新主体对其自身投资收益进行保障。对于市场金融创新主体、政府公共金融创新主体来说,两者都需要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才能完成资金回流,也就是说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知识经济增长的促进,进行资金回流,实现形式为创新税收,这样政府公共金融创新的投入就保证了其延续性;市场金融创新主体采用科技创新投资完成对资金的回流。

三、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机理及动力学模型

1.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机理

耦合实质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在多个系统之间,通过各种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最后进行联合的现象。产业耦合属于一种动态关联关系,它以系统论为依据,在各产业间,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依赖。通过将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做为两个最基本的子系统,构成主体的要素则主要包括各行业的企业、各大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当产业发展、空间发展出现不平衡时,通过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从无序状态转变有序状态,两个子系统间形成耦合效应。通过科技创新,会使金融创新要素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优势,可使金融系统内部信息透明化程度得到提高。通过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及耦合,金融创新能够确保科技创新主体的投资力度,科技创新通过制定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给金融创新的相关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活动,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样就进一步的完善了投资理念、投资组合方式及相关的金融中介结构。通过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加上运营监管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可为金融创新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样在最大程度上可为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并对金融机构创新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使得金融创新在良好环境中进行发展,并协调经济社会资源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者的耦合作用包含两点:一是金融创新引导资金资源,使其流向高新技术企业,并筛选监督科技创新;二是通过科技创新,给发展金融创新带来技术支撑。科技创新对技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它推动着科研水平及效率的提高,进而使金融机构创新收益空间扩大,金融创新主体投资利润也同样得到提高,进而保证对政府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供给方面看,因为有政府部门、科研管理机构在资金、政策及制度方面的支持,同时还有商业银行为创新主体的市场科技投资,金融创新子系统提供给科技创新子系统良好投资、融资资金支持及完善的监管体系。在金融创新支持下,科技创新主体选择质量高的项目实施研发,使得项目成功率得到提高,同时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广,通过先进技术在服务及理念上的推动,使得创新步伐加快,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可起到激发作用,同时提供更为合适的投资方式给金融创新主体,使其资本集聚得到进一步扩大。从需求方面看,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额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在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时,由金融机构提供相应资金支持,金融创新通过一定政策,支持并监管科技创新活动。金融创新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拉动、相互完善的关系,当它们彼此适应及匹配时,才能实现耦合发展,达到耦合效应。若一个子系统滞后,其他子系统发展速度也会减缓,从而使整个耦合系统的发展受到影响。

2.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动力学模型

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属于一种复杂的创新网络系统,其中众多政府部门、银行、科研院所、高校、投资机构、企业等为网络系统的主体,这些主体围绕创新资金,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该网络系统存在多个反馈环,因此系统是高阶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各主体表现为相互制约及相互依赖。各主体要素间由于相互作用造成时滞的存在,这样导致在时空上出现原因与现象、原因与结果的分离,因而通过判断及直观了解,很难根据经验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因此,文章引入系统动力学,对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要素发展机理、动态运行过程进行分析,有效揭示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将金融创新主体及科技创新主体行为做主线,对客体要素资金的流向进行跟踪,建立多重反馈回路。以资金为纽带,反映系统主体要素间作用、反作用的关系,图3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动力学模型。

(1)第一条反馈回路图4为第一条反馈回路,此回路反映的主要是政府公共金融创新进一步投入促进科技创新的过程。在政府公共金融创新投入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创新主体的科研资金得到了增加,进而科技创新产出规模也随之得到扩大,这样就形成创新税收收入,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会进一步增加公共金融创新的资本投入,形成良性循环。若要良性运行第一条反馈回路,就要财政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要具备较高管理能力,提高金融资本引导效应,同时增加公共金融创新投入,使得科技创新主体经费创新产出得到保证,这就需要科研院、高校、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水平较高,若主体创新水平较低,政府公共金融创新投入再多,增加科技创新产出也很难实现。

(2)第二条反馈回路图5为第二条反馈回路,此回路反映的主要是市场金融创新投资促进科技创新,通过建立科技基金和创业基金,政府金融创新支持市场科技金融,降低市场金融创新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盈利,扩大市场金融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第二条反馈回路和第一条反馈回路相同,通过增长知识经济,提高创新税收,实现了政府对公共金融创新的投入,从而使资金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政府公共金融创新科学的、有效的对该反馈回路进行支持,才能良性运行,从而使其引导效应得到切实发挥,促使市场金融创新主体对科技创新领域进行积极投资。

(3)第三条反馈回路图6为第三条反馈回路,此回路反映的是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机构及商业银行加大对各行业创新投资,提高科研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产出,金融创新主体获得较高回报,促使其继续投资。因此科技创新投资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潜在金融资本有向科技创新领域流入的趋势,从而使市场金融创新主体增大资金规模得到实现。

(4)第四条反馈回路图7为第四条反馈回路,该回路与第三条反馈回路相一致,但在内涵上,存在一定不同。第四条回路是企业科技创新产出对金融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产出较高时,以银行及投资机构为主的金融主体获得较高回报,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则有了一定的保证。若要良性运行反馈回路第三条和第四条,必须满足企业创新水平高、市场金融主体管理能力强的要求。

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管理模型

1.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目标

金融投资绩效与科技创新产出呈现螺旋式上升,持续涌现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化成果是其最终目的,并使得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入所产生的创新税收得到不断增加,同时还要使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利润得到不断增加,实现此目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加大金融创新投入规模;二是需要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科研资金及创新产出。通过进一步分解这两个条件,可分解出四个主要的关键点:一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二是提高金融创新管理水平、三是提金融资金配置水平、四是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2.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理论模型的构建

按照耦合原理,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运动,属于一种自发的、自身存在的无规则的、独立的运动,其他子系统通过共同作用形成。系统在相变点处存在两种内部变量,即慢变量与快变量,根据系统相变进程由慢变量决定快变量,因而慢变量确定整个系统相变特征和规律,即系统序参量。系统通过转变,由无序结构变为有序结构,这是由系统间的协调程度与耦合决定的,同时序参量要达到阈值,在序参量未达到阈值前,随着序参量的变化,子系统间的关联性也在不断变化。耦合系统由科技创新子系统、金融创新子系统组成,各参与要素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从无序转变到有序。(1)子系统有序度模型有序度是判断系统有序程度的标准,系统中各状态的分量通过占据不同位置,形成一种有规则排列,称之为有序。技术创新、金融创新耦合系统为S={S1,S2},变量ui(i=1,2,…,m)表示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第i个子系统序参量,uij代表第i个序参量第j个指标,它的值采用Xij(i=1,2,…,m)表示,αij代表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上限值,βij代表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下限值。

3.耦合系统协同度测算

(1)数据来源文章选取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做实证分析。金融创新子系统的数据来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风险投资利润率的数据来自《中国创业风险发展报告》,科技创新子系统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表2为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指标。

(2)实证计算在耦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中,因原始数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的数据具有量纲不同,因此对原始数据采取均值-标准差法做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

五、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结论及管理策略

1.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结论文章将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耦合整体,在对系统客体及系统主体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发展驱动模式,建立了科技创新及金融创新耦合发展动力学模型,对政府金融创新主体、科技创新主体、市场金融创新主体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系统耦合发展机理进行详细说明,分析表明实现科技创新产出与金融创新投资绩效耦合发展关键是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确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目标与关键控制节点,提出金融技创及科技创新耦合发展管理策略。并选取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12-2015年,耦合系统协同度一直呈增加趋势,科技创新、金融创新间的耦合逐渐向理想状态发展。尤其是在2015年,金融创新发展平稳,科技创新有序度明显提高,耦合系统协同度大幅上升。

2.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管理策略

要实现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利润不断增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加大金融创新投入规模;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科研资金及创新产出。分解这两个条件得出四个主要的关键点:一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二是提高金融创新管理水平,三是提金融资金配置水平,四是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文章据此提出四条管理策略。

(1)加大金融创新投入规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是有效资金的供给,根据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入情况,确保财政科技投入高于财政收入。按照金融创新投入规模,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扩大投资数量;通过鼓励银行进行科技贷款,同时与证券交易所及证监会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2)提高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水平对内部创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有效结合产学研等方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创新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鼓励高校、企业、众多的科研院所之间进行合作,整体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3)加强公共金融创新配置及管理水平提高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专家、技术人员、各行业科研及中介机构全程参与;建立政府公共金融创新资金的管理制度时,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同时将公共金融创新投入结构进行优化,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对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方向进行确定,同时也要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将关于科技资金预算编制、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等进行全面完善。

(4)加强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管理水平加强提高金融创新投资管理水平,引进高层次专家与技术人员,同时提升银行对创新项目风险评估能力、控制能力、筛选能力等,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对高新技术公司来说,要加强其诚信监管能力,强化对信息的披露制度,必须给资本市场提供真实投资信息,保障投资决策科学性。

参考文献:

[4]胡慧玲.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耦合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6):26-30.

[5]孙兆刚.创新驱动战略与金融创新协同发展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2):30-35.

[6]张林,李雨田.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机理及耦合协调度研究[J].南方金融,2015(11):53-62.

篇2

我国的资源型区域在资源枯竭和资源型产品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科技创新是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择。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实现并不断优化金融的科技创新功能,本文在对资源型区域金融的科技创新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金融体系及完善配套措施的对策,推动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

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金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科技创新作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转型的宏观局势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和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品市场不景气,资源型区域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匮乏的巨大压力。在由资源禀赋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区域金融作为现代区域经济的核心,也须充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自身发展来支持和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在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金融的科技创新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熊彼特(Schumpeter,1912)首次提出了创新的理论,是指将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与现有生产体系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生产条件。具体包括5种形式: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以及设计新的组织形式。科技创新作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利用科学技术与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生产方法更新与产品更新,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来源。因此科技创新可以被看成是科学技术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改进与提升。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对单个企业来说,科技创新是企业理性投入研发费用的结果,企业保持研发投入的前提条件是科技创新带来的利润大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成本。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企业利润的增长带来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从而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的领域,形成了科技创新—利润增长—经济增长—研发投入增加—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企业的科技创新实现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实现,分别是内生模式和外生模式。内生模式又可分为3种路径,第一是企业设置专门的研发部门,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针对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进行相应的工艺改进、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大多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效率低的情况;第二是所谓的“干中学”,即通过生产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或产品的改进,不同于专门的研发,“干中学”不独立于生产活动;第三是产学研联合,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就某一生产领域的研发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科技创新。而外生模式则专门依靠企业以外的力量推动企业科技发展,具体可分为两种路径,第一是知识传递,即企业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技术市场上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创新成果,或者是通过企业间并购获得被并购企业原本掌握的专利技术;第二是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正外部性表现,大多数初创期企业或者部分成长期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国内外市场上同类企业的优秀产品或者生产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各种方式中,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金融功能得以在科技创新领域得到证明。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功能麦金农(Mckinnon,1973)曾提出“投资和技术创新的不可分割”,他认为金融体系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指出“事实上不可分割问题是如此重要,资金融通上孤立无援的企业家,很容易陷入一个低水平的均衡陷阱,除了极小部分很富裕的人外,技术创新在这里将受到完全的限制。”企业科技创新的各种模式除知识溢出外,无一例外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同国家的企业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首先想到利用金融体系获得足够的科技创新资本。尤其是在科技创新的早期阶段,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决定了其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在国际上金融体系较发达的国家,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人成为科技创新项目的首选融资渠道,而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可将此类风险投资通过金融产品开发,使之证券化而便于分散风险。而在如我国这样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的国家,风险投资的实力相对较弱,国有大型企业或者重点项目可通过政策性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其余企业则依靠银行信贷获得科技创新所需资金,而大多数初创企业则由于创新风险的缘故无法获得资金支持。随着科技创新项目的推进,预期效益明确化的情况下,科技创新项目的融资才会稍显便利。

(二)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信息传递功能金融具有信息传递功能是由于金融体系相对于其他系统具有先天的信息优势,如银行类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银行因其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料而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本市场通过要求融资主体公布信息而实现信息传播。金融体系通过信息传递使资金的供需双方掌握更充分的资金市场信息,从而促使金融的资金融通功能高效实现,因此,金融的信息传递功能是金融的基础功能即资金融通功能的衍生功能。在科技创新领域,企业作为主要的创新主体,通过商业银行或资本市场,将使企业及其科技创新项目以市场信息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传递。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资金供给方了解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从中选择被市场公认的、有潜力、有市场的项目进行投资,从而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的融资效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快速实现,同时还可以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科技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更多的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到同类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中,形成科技创新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三)金融对科技创新的知识传递功能知识传递是科技创新主要的外生路径之一,在我国区域间存在较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差异,知识传递可以较好的弥补部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我国的资源型区域大多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此类区域长期以来不注重科技创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则大多为资源匮乏区域,反而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的模式下,资源型区域会吸引资源匮乏区域的优势生产要素向资源型区域流动,在优化资源型区域投融资环境的条件下,将会产生相应的知识传递效应。实践中,资源型区域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吸引资源匮乏区域的科技、人才、金融等优势资源,或者通过承接国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使科技创新成果以知识传递的方式流向资源型区域,推动资源型产业实现产业链延伸和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同时可以降低各类生产要素的成本。

二、资源型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与不足

区域金融发展指标是一个复杂的指标体系,针对金融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问题,主要有金融渠道,一是银行信贷渠道,二是资本市场渠道,三是风险投资渠道。本文使用资源丰裕度指数RAI作为判定资源型区域的标准,利用2015年省级数据和BP公司对外的《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统计数据,计算得出资源丰裕度指数,全国排名前五的省份为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黑龙江,以此5个省份作为典型资源型区域。另外选择科技创新水平较高、资源型特征不明显的浙江作为对比对象,选择信贷指标、股市指标、创业风险投资指标三类金融指标和科技创新成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

(一)商业银行的科技创新支持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信贷方式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支持,但由于我国从2009年起,不再统计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的来源结构,因此无法准确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占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比重的数据,鉴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可用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规模来间接反映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资源型区域的中长期贷款额虽然都占当年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但总体增长速度较慢,而创新能力较强的浙江中长期贷款占比远高于其他资源型区域,同时中长期贷款增速也远远快于贷款总量增速。可见资源型区域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要大幅度弱于科技发达省份。

(二)资本市场的科技创新支持我国的金融体系总体上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即企业资金来源严重依赖银行贷款,根据《2015中国金融年鉴》的数据可计算出非金融机构企业银行贷款占其资金来源的70%,而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和企业债券占比较小,仅为15.08%,总体上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率不高。从资源型区域来看,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股票市值均远低于科技发达省份。从多层次资本市场来看,创业板上市是科技创新活动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主要表现,资源型区域总体要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相对较好的陕西和新疆,在科技创新实力上也优于其他资源型区域,金融支持效应明显,但总体上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风险投资的科技创新支持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相对于天使投资和私募股权,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在风险投资领域占有较大比重,并能较好的体现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方向。因此本文选自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与投资规模作为评价指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陕西和新疆,创业风险投资无论从机构数量上还是投资规模上有优于其他省份,但总体上实力依然偏弱,远远落后于浙江省。尤其是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创业风险投资几乎没有对区域科技创新发挥作用。可见,风险投资在资源型区域存在较大的劣势和发展空间。

三、建立支持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

通过分析资源型区域金融的科技创新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典型资源型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可以发现,资源型区域在现有的宏观、区域金融体系下,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型区域获取转型发展要求的新动力。因此,需要对资源型区域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设计、制度、运行等方面的改进,以适应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一)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领作用政策性银行是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通过对特定融资对象的投资活动,来反映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动向。因此其金融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符合国家政策的大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金融市场的标杆引领作用。资源型区域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长期的金融支持对象为高收益、低风险的传统资源型产业,而对于风险较大、预期效果不明的科技创新项目则缺乏积极性。如果符合国家战略意图的科技创新项目在设立之初得到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支持,则可以在项目实施中期产生较明确预期成效的时候,吸引商业银行对其进行追加投资,此时政策性银行即可收回前期投资,从而起到投资引领的作用。我国现有的三大政策性银行,虽然都有专门针对不同领域科技创新的信贷业务,但存在业务领域单一、扶持项目规模大的局限性,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现有政策性银行内部设置专门的科技创新金融部门或者单独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银行,资源型区域可以设置专门的区域科技创新银行,为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同时要积极协调商业银行形成金融合力。同时,还可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优势,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成果转化、成果转移、信贷担保等配套服务。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基于科技创新活动高风险的特性,应在资源型区域设立政策性科技创新保险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保险产品,弱化和分散科技创新活动风险,可以在吸引更多金融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另外,可以将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纳入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由资源型区域政府主导,设立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基金,下设科技创新基金,通过专门的基金运作机构进行管理,重点扶持体现转型发展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项目。

(二)完善商业银行金融功能资源型区域的商业银行信贷是区域金融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潜在投资者。因此首先应加强对区域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的政策引导,增强商业银行服务意识,尤其是推动商业银行为中小型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区域性商业银行为区域内科技创新活动服务,重点在商业银行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其次,商业银行本身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信息优势,联合证券公司将科技创新贷款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处理,或者在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直接融资工具开发,也可主动对接私募股权平台,将原有的间接融资模式转化为直接融资模式,使更多投资人掌握科技创新投资项目的信息,同时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再次,商业银行应针对不同的科技创新项目和项目主体,实施差别利率政策,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对大型科技创新主体和项目适当提高贷款利率,建立贷款项目间的风险补偿机制,帮扶中小型企业的同时有效应对小型科技创新项目风险。

(三)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从前文实证分析的结论可以看出,以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对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并不显著。但是资本市场具有广泛分散科技创新项目投资风险的相对优势,同时利用股权类资本市场融资也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偿债压力,因此,资源型区域应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而事实上,在我国相对发达的主板市场并不适合大部分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只有进入成长期甚至是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才有利用主板市场融资的能力,而资源型区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大多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因此发展的重点应集中于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其中比较适合钟子期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是股权交易市场,一方面种子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处于技术研发期,产品不成熟,无法进入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资源型区域可以设立专门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针对区域内符合政策导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推动各类风险投资规范运行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等投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属于市场上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主体采取的投资方式,对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天使投资对创新主体来说是门槛最低的融资渠道,而自由投资人是天使投资的主要提供方,资源型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批拥有大量财富的企业主,因此可以借助专业化的投资服务团队,培育他们成为天使投资人,为融资困难的创新主体带来希望。创业风险投资最早是我国政府主导、国有资本投入的投资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全社会资本参与,专门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专业机构。但是在资源型区域,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相当滞后,需要当地政府主动支持和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首先,资源型区域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奖励等方式激励创业风险投资;其次,地方政府应当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入股或担保等方式对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支持;再次,地方政府应优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股权构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设立更多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基金。

四、资源型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配套措施

金融发展是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金融的科技创新功能的实现除了要对金融功能的实现方式进行重新安排,还要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一)打造良好的科技金融信用体系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技创新主体与投资方作为科技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加显著,因此需要打造良好的科技金融信用体系,以提高金融效率。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征信行业,现有的社会征信活动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和大数据的环境下,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形成官方和非官方征信机构并存的局面。其次要以发达的征信体系为基础,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二)打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连接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创新创业者等的桥梁纽带,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但其业务和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信息传递,具体包括代表政府向全社会传递科技创新引导信息、代表企业传递科技创新成果信息、代表金融机构传递金融市场信息等;第二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使之有效的转化为生产能力和产品;第三是融资中介,科技创新主体往往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同时金融机构缺乏科技创新知识,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二者高效对接,提高金融效率。打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关键是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团队,既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又掌握经济、金融、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篇3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 科技创新 金融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亟需科技来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又需要金融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然而,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本来属于不同的行业,因此,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科技型企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理论

1、科技型企业创新理论

同生命有机体一样,科技型企业由诞生、成长到成熟,再面临衰退,其发展会经历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蜕变期四个阶段。种子期是研发人员通过探索性研究,提出高新技术设想,形成新理论、新技术和可进一步开发的成果的阶段。创业期是创业人员将研发人员在种子期研发的具有一定商业前景的成果,通过创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阶段。成长期是经过艰苦创业,顺利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并进入快速成长发展通道的阶段。成熟蜕变期是科技型企业生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型阶段,体现为其规模能力各方面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是企业面临的第二个创业期,自此,企业将进入新一轮生命周期循环。

2、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狭义的金融创新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体现在金融工具、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出新。从本质上讲,金融创新源于金融机构的趋利动机。从直接动因上看,金融创新源于政府推动、技术推动及规避市场风险和政府管制等。研究发现,新的信息、网络、通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为金融服务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金融机构逐利的本性和对规避政府管制的期求助推了金融制度的变革;此外,规避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和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的目标催生了丰富多样的金融创新工具。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1、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金融创新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科技型企业顺利渡过艰难的创业期和成长期,并成功实现转型。金融创新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发挥融通资金、支付结算、集中分散资金、管理风险和提供信息等几大功能。其中,融通资金功能是其最根本的功能,金融创新能够帮助科技型企业改善融资难的窘境;支付结算功能能够提高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使得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企业具有存在的可能性;集中分散资金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调剂资金余缺;管理风险功能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技型企业降低其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高风险;此外,金融创新可以促进企业的信息透明化,从而有助于外界正确地认识企业,进而为企业和投资商、产品需求方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2、科技创新推动金融创新

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具体而言,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金融机构改变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来满足客户更多元化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使金融市场的功能得以不断的完善。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通过积极采用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可以设计出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实现更丰厚的利润。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影响,技术创新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创新也在多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

三、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不协调、不互动

在借鉴国际科技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已出台诸多鼓励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政策,涉及银行、保险、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和担保等各个方面,各地有关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也层出不穷。但是,在取得可喜成绩的背后,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协调和难以充分互动。事实上,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与巨额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缺乏的矛盾长期普遍存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缺乏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缺乏相应的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以及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科技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工具创新层面而很少触及体制性因素。鉴于以上种种,我国至今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离散问题。

2、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不协调、不互动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结合的不断深化,为了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国务院、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科技部等部门从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各级地方政府也适时出台了各种文件。然而,这些政策和法规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执行力度有限,且激励机制和责任的设定基本属于空白,对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有效融合还远远不够。

(2)科技型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准确地把握企业风险状况,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持续不断地提供贷款。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主板市场因制度和门槛限制,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只局限于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板市场因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无法对处于种子期、创业期及成长前期的科技型企业给予足够的融资支持;创业板市场则暴露出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市场投机盛行、高价发行导致资金超募而资金使用效率等诸多不足;风险投资因缺乏有效的服务平台和退出机制以及在投资方向、数量等方面受到的严格限制,对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力度有限。

(3)政府功能缺位

近些年来,虽然各级政府致力于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但因相关制度安排不完善、相关政策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融合的过程中出现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中介服务组织等不健全以及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二者无法有效融合。

四、完善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机制的对策

1、加快相关法制建设

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纳入法治轨道,在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尽量将可以法律化的政策法律化,充分发挥立法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中的作用,规范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主体行为。突破长期制约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制度,最终实现两者融合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为科技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

2、完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机制

(1)完善科技型企业成长各阶段的融资机制

理论和实践证明,有限的资金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来说总是稀缺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因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使得其对融资的需求与一般企业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科技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风险(详见表1),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体系满足其对融资的需求,同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规避和化解各种创新风险的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

在种子期,政府财政支持和天使投资等方式能够借助其自身优势进行有效筛选,通过淘汰缺乏发展前景的项目而将资金集中至通过筛选的项目,进而为这些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创业期,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则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专业辅导。在成长期,创业板等资本市场组织形式为其继续提高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宝贵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人脉。在成熟蜕变期,科技型企业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体系能否提供有力支持,包括主板市场和银行间接融资等提供的资金支持、市场支持和环境支持等(详见表2)。

(2)完善风险化解和补偿机制

一方面,由政府出资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通过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税收优惠等各种优惠政策,有效分散和化解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高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研发科技保险新产品、建立科技型企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提供专业和高效的风险管理咨询和评估服务及提高科技保险理赔服务水平等,将科技保险运用到科技型企业成长各阶段并全面推向市场,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的功能,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融合提供风险保障。

(3)完善融资服务平台

首先,引入信用征信、评级和财务、法律、认证等中介机构及科技担保公司、担保基金等担保机构,合力构建完善的信用和担保体系;其次,集合社保、税务、法院等部门力量,通过汇总企业信息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个人投资者提供科技型企业信息查询服务;再次,吸取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促进会在信用信息协调、服务、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信用良好的企业倾斜并促进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最后,利用政府与科技、招商、财政等部门及金融机构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根据国家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方针和政策,通过深入了解科技型企业的资信状况、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及发展潜力等,寻找优质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项目,并及时地推荐给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实现科技金融的高效融合。

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力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整、贴息和补贴担保费等财政政策,直接引导多层次金融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的资金投入;也可以通过提供研发资金、政策性贷款等直接介入相关领域,进而间接引导金融体系的进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设专业性担保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合理引导民间资本的规范化发展,来降低创新带来的风险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引导培育科技项目运用于新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注重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间的良性互动。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Q1

95)。)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商务印书馆,1990.

[2] 杨波: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5).

篇4

记者了解到,在当下金融圈,言必谈金融科技已成流行。业内有人这样说:“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力之年,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爆发年,2016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丰收年。”

如果把金融圈比作一个江湖,那么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就好像两个门派。

如今,人们一提到互联网金融,最先想到的是P2P。但互联网金融的发端实际上却并不是P2P,而是网络支付。网络支付为P2P开展业务构建了最基本的环境,但它最早是以支付网关的模式来为银行交易服务的。

在电子商务兴起后,网络支付因为解决了交易流程中的最关键的问题――信誉,而快速发展壮大,支付宝就是这一时期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典型产品。第三方支付满足了交易双方对互联网交易便捷体验和交易过程安全可靠的需求,所以长期以来,第三方支付仅被应用在互联网支付场景,直到有一天,一个全新的产品出现――余额宝。

余额宝是基于支付宝衍生的余额增值服务,对接的是货币基金,其特点是操作简便、低门槛、零手续费、随取随用。

余额宝是2013年诞生的,这一年也被大多数业内人士视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确实非常光彩照人,然而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中,却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定位。

余额宝带热了互联网金融,但后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呼风唤雨、风头更劲的是另外一个角色――P2P网贷。从2014年开始,P2P网贷甚至一度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

在那段“膨胀期”,P2P网贷平台用高收益率指标来广泛吸引客户。记者记得在2015年年初,曾有平台祭出14%的高收益产品。随后,便常有P2P网贷平台非法集资、老板跑路的新闻见诸报端。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正式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从此弥补了监管空白。《意见》承认了P2P网贷的合法地位,认为P2P网贷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渠道之一,明确了P2P网贷的监管机构为银监会,为P2P行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在托管业务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保障,承认了网贷信息中介服务业务的合法性,促进了整个P2P网贷行业的发展。

很明显,《意见》为P2P网贷市场正了名,目的也是为了促进这个行业理性、健康和规范发展。

从此,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也进入了监管时代。可以预期的是,未来P2P网贷的准入门槛、注册资本都会提高要求。

如今,P2P网贷仍在“痛定思痛”,而金融科技的出现似乎更加迎合了业内人士对理性发展的追求倾向。

那么,金融科技会接替互联网金融成为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顶梁柱、排头兵么?在业内,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答案,有人认为会,有人认为不会,原因见仁见智。

虽然业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金融科技如今在热度上超过了互联网金融却是事实。

究竟什么是金融科技?

很遗憾,记者没有找到有关“金融科技”的最权威定义。

据了解,金融科技有一个英文名称,叫做“Fintech”。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说,顾名思义Fintech就是金融(Financial)与科技(Technology)的结合。

IT诞生以后,吸引到很多行业粉丝,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有两个:军队和金融。军队就不多说了,好好说说金融。金融与IT走在一起,真可谓是“两厢情愿”。IT公司希望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所有新兴信息技术推销给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因为迫切希望提升业务安全性、便捷性和效率,需要这些新技术,二者自然一拍即合。

这个过程会为金融科技这个新“结合体”带来一些兼具了金融和科技的特征。

比如,金融科技公司也会主张帮助用户提供信息中介服务,这种服务在IT的帮助下,会以更低的成本,甚至免费开展。金融科技公司也具备逐利的本质,但更倾向于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实现利润的增长。与诸多IT企业一样,金融科技公司也会主张不过多扩大固定资产规模,并会采用一些商业手段来实现成本的转嫁。金融科技企业会多多少少具备一些“互联网基因”,在技术研发方面,也会崇尚“产品快速迭代”。

至于金融科技企业中,会否诞生巨头公司,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一种说得通的逻辑如下:金融科技公司通常更擅长技术,因为技术是金融科技公司的立业之本。如果不能借助技术实现快速的业务规模增长,金融科技公司就要为已经投入的IT成本所拖累。但是,如果金融科技公司不但凭借IT顺利实现了业务的规模增长,也顺利实现了成本的降低,便会产生更快的增长速度,所以单从逻辑上看,金融科技巨头公司的诞生是极有可能的,而关键在于技术究竟能为业务带来多大的驱动力。很明显,金融圈近期的热点,都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身上了。

篇5

〔关键词〕 科技金融;金融网络;科技创新网络;结构洞

〔中图分类号〕F2731;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5-0066-03

一、科技知识创新网络及其政府作用

网络联系(或者活动)是指网络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或关系。Beckman(1994)最早提出了知识网络(knowledge networks)的概念。笔者把科技知识创新网络定义为“科技知识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社会网络”。科技知识创新活动链接了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即所谓“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判断标准,因而科技创新网络必须链接消费者,即“知道技术可用在哪,以及为什么人所用”,〔1〕所以,科技创新网络一定是“产、学、研”与市场相链接的社会网络。

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网络链接有三方面作用:第一,按照波兰尼的观点,科学与人应该是合一的,个人的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和个体技能(Skills)在人类科学知识创新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2〕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能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并产生更多科技成果,政府的作用是建立与完善制度体系,营造尊重知识产权和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第二,政府对科技知识创新活动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金融支持,间接金融支持即“政策性金融”与市场的结合。第三,格兰诺维特把人们的直接联系称之为“强关系”,间接联系称之为“弱关系”。〔3〕强关系网络具有的高“接触频率”与“情感密度”以及“结构等位”(网络成员具有同等位置),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产生,但也导致信息同质化;“弱关系”则带来新信息或机会,从而形成互补性的科技知识创新网络。依据这一理论,政府的作用是扮演科技金融网络“桥(bridge)”的角色,通过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发生链接。

二、财政资金嵌入金融交易结构的机制

“金融交易结构”是金融资产的未来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的结构化,并形成以交易价格为核心的交易双方的权利配置。金融交易结构是金融网络的链接机制,也是金融网络与科技创新网络发生链接的机制。当金融网络与科技创新网络发生链接时,这种社会网络称之为“科技金融网络”。政府的“桥接”作用便是通过政策性金融与服务平台共同影响“金融交易结构”,改变收益与风险匹配关系,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自愿达成交易。

“金融交易结构”是由科技创新类型与金融交易方式共同决定的。其一,基础科学知识创新一般采用财政资金直接投入;技术创新除财政资金投入外,还以技术应用单位提供研究经费或专利转让费等为补充;企业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则可以通过VC和PE、银行贷款等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其二,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在风险最大的初创期利用自筹资金,辅之以政府种子基金或天使投资;在风险次之的成长初期除自筹资金外,还可能有VC或PE等股权投资;在风险较小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则采用PE投资、企业债、银行贷款等。长久以来,政策性金融在推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科技研究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财政资金嵌入“金融交易结构”,以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方面的尝试在近年也取得一定成果。

风险、收益与流动性相匹配是决定金融交易结构的经济学法则,当财政资金嵌入金融交易结构改变了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关系时,过去不可能达成的金融交易现在可以自愿达成,所以,财政资金的嵌入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信用的嵌入,以达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增信的目的。如苏州“科贷通”模式就是政府通过设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合作商业银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违约损失实施风险补偿,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从金融交易结构创新的角度分析,企业与银行的双边交易结构在嵌入政府信用后转变为一种三边交易结构;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动甚至可以形成多边交易结构,如苏州推出的“保险贷”就是在金融交易结构中嵌入保险公司的“信用履约保险贷款”,即经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后发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信用贷款。但是,由于政府嵌入放弃了全部或部分商业利益,而金融机构则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所以,商业性多边交易结构往往会导致更高的交易费用。笔者的看法是,如果不能降低交易成本,这种商业性多边金融交易结构很难认定是一种有效的金融交易结构创新。

三、政府服务平台的“桥接”机制

篇6

1.1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等几方面内容,需要政府、科技、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高效交流传递。这种“高效的交流传递”是以科技和金融所提供的技术及资金为基础的。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将会在无形中促进知识创新、带动服务完善、推进制度规范;同时,随着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程度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体系日益成熟,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保险、基金、证券等专业金融机构的涌现拓宽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资金的来源渠道。因此,作为创新城市建设中两个基础部门,科技与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可以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创新保障。

1.2科技与金融融合能够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金融投入和科技产出是其评价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其中科技产出指标可以具体细化为发明专利、学术论著、国家级获奖成果、科技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效果最直接的体现。一项科学技术的创新,无论是出自高新技术企业还是高等院校,一般都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性开发、产品设计、产品试制、商品化”的阶段,才能完成从一般科研成果向市场化推广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如果缺少充足的金融资本的注入,科技研发将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最终成果,充分体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果”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将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能够很好地解决科技研发阶段所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进而有效反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2重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基础

2.1经济加速发展、产业调整不断增强2012年,重庆GDP11,459亿元,增速达到13.6%,排在全国第3位;人均GDP达到6,19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03亿元;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4,483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前二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重庆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重庆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

2.2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建设逐步推进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制定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重庆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夯实,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在科技投入方面,2010年,重庆财政科技投入达19.4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2.04%,R&D经费支出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5%,至2010年达100亿元,占GDP比例为1.27%。2012年,全市R&D经费支出达到159.8亿元,R&D/GDP达到1.39%,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三位,西部第二位。与此同时,科技平台建设也随之深入推进,研究开发平台建成市级以上实验室6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个、企业技术中心205个;资源共享平台入网大型科学仪器价值12.5亿元,建成全国首个“科技检测超市”;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0家。科技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科技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强,为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夯实的科技基础。

2.3金融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总体金融环境良好重庆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总部经济和庞大的金融资源。目前,重庆市已形成了包括国有(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调控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相互协调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配合着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配套体系的日益完善,重庆优质、高效的金融环境已逐步构成,为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奠定了扎实的金融基础。

2.4相关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为促进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可以很好地扶持、引导、保障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例如,重庆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鼓励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新融资担保机构,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预期良好的科技项目或者初创科技企业,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重庆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鼓励企业改制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科技投融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为科技和金融的有效融合奠定了政策保障基础。

3重庆创新城市建设中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成效

3.1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在科研条件不断夯实、科技平台逐步搭建、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重庆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在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数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依托两江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和基地,聚集了海装风电、远达环保、中冶赛迪、长安新能源等龙头和重点企业;随着移动通讯等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落户重庆,逐步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声、微系统、血透析医疗器械产业。

3.2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并完善科技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其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又有赖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通过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和各种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为主体,为科技创新集聚科技资源,促进科经济研究研成果向市场化转化,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2010年重庆已有791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1%,由此带动工业增加值856.2亿元,占GDP比例10.8%;在科研院所数量方面,各类科研院所98家,“十一五”期间,成功组建以重庆市科研院、农科院、质检院为代表的大院大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以技术创新链打造产业链,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成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个,其中国家子联盟4个。

3.3金融要素市场发展迅速,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拓宽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重庆已初步建成西部地区最为完善和发达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主要包括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和航运交易所七大金融要素市场,累计实现交易额1,900亿元。金融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了多层面的金融保障和金融工具,例如:科技保险、高新技术领域软贷款、科技贷款贴息、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措施等。同时,重庆金融机构集聚效应开始逐渐凸显,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广泛分布,证券、期货、保险、信用担保、小额贷款等各金融机构逐次成立,既拓宽了科技融资渠道,也提供规避风险的保障。

3.4科技与金融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建立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要在其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动机制。目前,重庆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联动机制已基本建立,例如:在国内率先建立的“科技专家参与贷前评审机制”实施框架,现已应用于银行科技项目信贷评审中;科技部与中国银监会联合授牌的全国首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整合相关政策与资金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授信绿色通道”;初步搭建和正在完善“投、保、贷”动态共享信息平台,初步形成联动机制,作为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初步建立了政府、保险公司、中介机构、企业互动的运行模式创新设立多个险种。

4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建议对策

4.1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要营造者、引导者,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现有的基础上,政府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包括政策保障、财政支持力度和聚集公共资源等在内的支持体系,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实现金融、科技、生产的一体化。在政策保障方面,政府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该重点关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联动作用,从政策层面保证科技和金融融合的顺利实施。同时,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政府需要更多考虑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增长机制,设立财政资金池,创新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等资金的作用,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聚集公共资源方面,应加强与高新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金”创新体系。特别是在聚集创新型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激励、考评机制,实行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消除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鼓励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交叉任职或兼职,发挥市场在高技术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2建立健全市场化的金融支撑体系,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健全的金融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投融资工具,同时能够分散融合过程中相应的公众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向市场提供有盈利前景的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可以通过聚集新型金融机构、引进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打造科技金融集团等方式来健全金融服务机构体系;通过做大创投规模、完善基金链条、拓展科技担保品种、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和奖惩制度、推进科技企业债券融资、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支持;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54 ― 02

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加。随着国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配置,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但是,农业科技企业自身信贷吸纳能力弱,农业保险作用未能发挥,农业担保体系弱小,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多方面因素制约了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

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贷款条件严格、程序复杂,农业科技企业很难满足贷款要求。目前,由于农业科技企业多属于成长型企业,受资产结构不清、发展前景不明等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普遍较高。对此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采用商业贷款管理,贷款必须满足抵押条件,并经过银行及科技部门双重审批。即使农业科技项目符合贷款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还需要有不低于项目总投资20%的资本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其他企业法人为其担保,贷款门槛高。商业银行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发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厂房作抵押,大部分还规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东房产,民营企业还需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并要求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贷款门槛较高,多数小微型涉农科技企业很难达到。

(二)农业科技预期收益不稳定、成果估值难弱化了自身信贷吸纳能力。农业科技发展一般开发周期长、投入大。正常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6-8年完成,一项新技术需要3-4年完成。而且,在农业科技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农业科技发展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研发成功难、预期成果估值难、成果转化应用难弱化了农业科技自身信贷吸纳能力。信贷吸纳能力较弱。商业性金融机构从利润收益、风险管理、贷款责任等角度出发,介入意愿较低,不愿为企业,尤其是成长初期的企业办理此类高风险贷款。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末,齐齐哈尔市风险投资资本投入到新农业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金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9%和0.67%,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较为谨慎,对于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

(三)金融制度安排和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不利于支持科技创新业务开展。农业科技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可抵押资产较少的特点,但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企业在创新产品产业化之前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同时,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知识产权质押、农产品抵押、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发放规模有限。而且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升级为产业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无形资产价值认定非常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

(四)农业科技相关险种有待开发,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由于农业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而黑龙江省单个农户经营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有效规避农业生产过程的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弱,急需参加保险转移风险。但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导致投保的农户与企业少,受灾损失难以分散,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目前,黑龙江省开办涉农保险业务的机构主要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12年,种植业保险覆盖面积仅为8551万亩,仅占全省农作物植面积的39.2%,赔付金融仅为11.71亿元。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年均损失20亿元左右,旱灾损失10亿元。

(五)担保体系弱小,放大能力不足以支持农业科技信贷需求。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贷款安全,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质押物或通过第三方进行担保。但企业能满足银行抵押要求的资产少,缺乏有效的质押物。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用机器设备等作抵押,金融机构认为此类设备更新换代快、折旧率较高,变现价值低,影响保障效力,不同意作为质押物。同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中小企业担保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黑龙江省目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有110家,有一定经济实力担保的政策性机构仅有50多家担保机构,年担保能力仅为100多亿元,而且担保机构主要集中在省内大城市面向制造业、流通业,县级面向农业担保机构相对弱小,甚至没有担保机构。与农业科技企业和融资担保需求相比,农村担保机构无论在数量与还是担保能力上都有较大差距。

(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僵化,融资成本偏高。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处于政策性扶持而又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特殊经营特征,加之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企业信用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利率已经远远对城镇其他企业的贷款利率,严重削弱了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有效需求。2012年我省有的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年利率11.358%,与农户贷款利率一样,融资成本高于城市企业和居民, 超过农业科技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和承受能力。

(七)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某种信息交流不畅、沟通机会少等原因,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的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金融机构与科技、农机、农技等部门联系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性质和经营风险缺乏掌握,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认识,导致同时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也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模式,提高研发效率。鉴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及外部性的特点,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推动、院所保障、金融支持”的研发推广模式。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支持,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及保障措施,设专项经费重点推进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环节。企业要发挥在产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校、科研机构要建立科技转化机制,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金融部门要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风险投资与风险保障相结合的多元化金融支持机构,合理满足农业科技资金需求。

(二)从制度层面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提高金融支持的有效性。金融机构要根据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农业发展银行把涉农企业在研发育种、农产品改良、土地改良及高效灌溉等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纳入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拓宽贷款主体、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授信额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满足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开展设施农业、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业科技多元化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要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为质押的融资业务,简化质押环节,完善技术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操作流程标准,探索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模式,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和中小企业股权信托融资,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展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既降低了银行风险,又有效弥补产业化的资金缺口。

(四)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发挥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一是延伸农业保险体系。在农业较为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建立农业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农业生产分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保险公司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三是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针对农业大灾之年出台对保险公司的有效补偿机制,弥补保险公司承保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损失。

(五)金融化运作,优化财政资金的引导效能。各级财政在自身财力范围内,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探索建立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奖励补贴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财政农业资金的金融化运作的新形式,政府与民间金融组织建立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合作研发机制,资金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效能。

篇8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其手段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应用工具是互联网,核心是强调大数据征信和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是逐步发展的,从最初的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到移动支付、网上理财、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逐步深入到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P2P及衍生出的p2b模式、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众筹模式、网络保险模式、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其中主要是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和众筹模式可以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

二、科技创业企业融资困境产生原因

由于科技创业公司本身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无法提供担保,且无法通过银行严格的内控制度,也很难通过一般企业较常用的银行信贷筹得资金。科技创业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高风险、低管理水平的特征,加上征信成本过高,申贷手续繁琐,很难满足商业银行取得贷款的条件。并且对于刚起步的科技创业公司当然也能难达到通过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的要求。另外,而在我国,专门为科技创业公司公司服务的科技银行还很少,基本上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且缺乏协同推动机制,尚不能对科技创业企业形成有效的融资支持。

三、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的内在机理

首先,可以弥补创业初期资金漏洞。科技创业公司在初创期是其最需要扶持的时候,也是最难融得资金的时候。互联网金融比传统融资方式的门栏低,且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弥补科技创业公司的融资漏洞。其次,互联网金融程序简单、流程短、成本低合适初创的科技创业公司。由于网络的便捷高效灵活特性均优于传统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相比较传统金融来说,不但在成本上大幅降低,而且简化了繁琐的融资程序,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同时,还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传统金融行业下一对一的信息交换转变为了互联网金融下多对多的信息交换,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中介职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四、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创业融资模式对接的实现途径和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作为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会有风险的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对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进行完善,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征信系统、接入央行征信平台、增强监管以及健全失信惩罚机制来对双方形成制约,保证互联网金融服务科技创业企业的良好环境。

(二)引导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

社会上有大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比如各类的孵化器,利用各种资源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孵化服务,但是传统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并不能完全解决科技创业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和创新创业平台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优势,可以引入众筹等新融资模式,也可以实现科技创业企业和风险资本信息的高效匹配,从而为科技创业企业带来融资新思路。

可以借鉴国内36氪与蚂蚁金服合作股权众筹平台。36氪作为全国最大的创业生态服务平?_,吸引和培育着大量优质的创业项目。并且36氪可以在前期对项目进行筛选,降低一般用户投资的风险,保证众筹行业的平稳发展。股权众筹平台是一个连接优质科创公司和普通投资者的桥梁,36氪是前者丰富的资源库,蚂蚁金服就是后者庞大的资源库,将平台接入支付宝后,支付宝数以亿计的用户都会成为平台的潜在客户,影响可谓巨大。

“协同工场”是以“互联网+金融+高校科研”这样一种模式成立的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平台。“协同工场”采用“领投+跟投”的模式,由专业的投资者作为领头人,对项目进行初步的尽职调查和风险的评估,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并进行投资,再带动一般投资者作为跟投人进入。“协同工场”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连接科创企业和投资方的桥梁而已,更是一个能为科创企业带来全方位服务的创业服务生态系统。

(三)创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跳脱出传统对资产质押的重视,与互联网的结合,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能够对企业供应链信息更好的整合,同时更为准确的评估风险的存在,从而降低了对科技创业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资产要求,开始打开中小企业这片供应链金融的蓝海。

1号链互联网供应链和风控平台创始人表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这样一个融合的模式,能够更好的在大众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扶持科创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

(四)创新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平台

篇9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经济转型期,科技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双核驱动力作用已初见端倪,但科技金融在探索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而最根本的就在于科技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业界对于科技金融工作的重点领域与实施途径观点尚不统一。

1.科技金融工作的重点领域不明确

根据国际成功经验,经济体财富创造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金融市场效率三个维度。区别于单纯依靠市场维度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市场效率,但对于科技金融创新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是金融创新方面,观点不一。

2.科技金融工作的实施途径不统一

对于科技金融的创新工作的开展,在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的具体负责部门、主要内容上也存在一些争论。

3.多方分歧源于科技金融体制的不完善

事实上,在我国科技金融的本质并没有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其根本是缺少一个完善的科技金融体制。对于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还是金融工作的界定不明确,组织管理执行机构主体定位含糊,缺少推动科技金融的统一载体。具体而言,科技与金融分离成两个相对封闭的运作系统,各自根据本系统的规则进行条条管理、块块运作,并未形成合力。科技和金融分别是各自系统的一个功能组成部分,各行其是,并没有被放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定位。可见阻碍科技金融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力量分散,需要建立一个以专业性质的商业银行为核心的新体制。

构建科技商业银行的要点

1.科技银行从体制上解困科技金融发展障碍

(1)科技银行界定科技金融工作的重点领域。科技金融工作的重点领域界定不清是制约科技金融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以科技工作为重还是以金融工作为重,科技金融的深化发展都不可顾此失彼。而科技商业银行的建立将集中科技金融的事权与财权为一体,以金融资本引导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科技产业升级,以科技研发提高金融运作效率,助推金融资本与金融安全工作的升级。科技商业银行是将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金融机构业务向多元化和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

(2)科技银行担当科技金融工作的负责部门。因为对科技金融内涵与外延认识上的不统一,科技金融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尚未明确界定。由科技部门负责的科技金融工作在政策指令指导上效果较强,而在科技资金的引导与支持上略显不足;如若仅由商业性金融机构负责,在政策执行的力度与效果上又略有缺失。科技商业银行除了承担基本金融服务职能以外,兼具政策代行职能,实现了科技金融工作金融性与政策性的统一。

(3)科技银行囊括科技金融工作的主要内容。针对具有高成长、高风险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商业银行是以科技企业为主要客户群,对市场与客户进行细分,在组织体系上,设立专司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部门,在管理方式上,建立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政策,金融业务流程、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在推动金融机构业务向多元化和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创新金融工具,落实金融政策,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2.科技商业银行主要特征的判断

科技商业银行在组织形式上与一般商业银行保持一致,在内在属性上又具备一般专营机构的“专营”性质。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以服务科技型企业为市场定位。市场定位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本质属性,是商业银行根据内外部环境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科技银行以服务科技型企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产业化升级为市场定位,这就决定了科技商业银行在客户结构以及产品结构上的特殊性。首先,客户结构体现商业银行的性质及市场定位,以科技型企业为主的客户结构是科技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次,产品是商业银行实现市场定位的主要手段,产品结构体现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与收入结构。构建适应科技产业金融发展需求的产品体系,开展除涵盖各类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外,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宽泛的科技金融服务是科技银行在同质化竞争中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2)履行投融资服务的基本职能。无论科技与金融以何种方式相结合,利用银行功能吸引社会资金用于科技金融产业的发展,履行投融资服务仍是科技银行的基本职能。利用科技金融在信贷政策上的优惠政策,以“科技银行+政府+创投机构+担保公司+科技型企业”模式联合多方力量以互信担保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同时专门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评估、市场分析、交易、信用评估、资本市场服务等相关的基础,以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科技金融发展的需要。

(3)创新科技产品储存与转化职能。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产品,科技金融产品的储存与转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大部分金融机构对高科技型金融产品的尝试与运用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甚至不愿意涉及。科技银行的优越性就集中于不断对科技产品的储存与转化,开发适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担保融资、企业债券、信托计划、并购重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创新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提供适应性科技金融产品支持和服务。

3.科技商业银行建设的可选方式

(1)对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功能性改造。发展水平较高、管理较为完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根据银行自身的特色进行彻底地功能性改造,建立完整、灵活的科技金融业务与管理系统;通过成立专门的科技研发队伍贯彻科技银行思想与意图,但投入成本大。此外,因为建立在原有的组织框架之内,容易受自身固有思想的约束,即便是引入科技金融理念其效果也略显不足。

(2)对全国性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合并与重组。通过改造全国性的中小商业银行的方式建立科技银行,主要是以特色“科技分支行”出发,将全国范围内的具有科技银行属性的中小商业银行或分支行合并重组,嫁接科技金融组织模式与产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科技金融的核心业务系统直接以已有的科技产品为重点,分期分阶段地拓展到其他科技金融产品与应用系统。这种模式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对于直接转嫁的科技金融产品是否能适应各地金融环境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3)对个性化科技银行进行新发组建。这种模式下的科技银行就是直接引入当前先进的理念与思想,结合商业银行建立的基本要求以及服务科技企业为市场定位,从银行战略层面进行科技金融的植入。利用信息技术快速适应科技企业作为核心客户群体的市场需求,在网点规模无法与大银行相对抗的情况下,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优势,从成本、风险与灵活性等方面规划科技金融信息系统建设,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金融产品,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科技金融业务的全新升级。

以上各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最根本的市场定位与核心客户选择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科技金融范畴的界定必须清楚,因为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是以政府投入和金融资本投入支持创业的活动,要严格区分参与资金性质,实施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账管理。

构建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体系

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体系关键在于构建一个集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为一体,由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集中参与,覆盖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性、创新性体系安排,以期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创新链条的双向融合。具体的科技金融体系架构是:

1.在以科技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下,科技商业银行主要职责如下:第一,直接接触高新技术企业,为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与产品营销,建立集科技金融融资担保、保险服务、风险管理体系为一体的科技金融管理机制。第二,在科技金融筹备初期,科技银行要充分挖掘储蓄系统为科技企业筹资,发挥政策代行功能。第三,由科技银行支持的风险投资。尤其是在我国科技金融探索期,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银行联合证券公司投资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为科技研发提供包含融资、科技金融管理与技术评价等服务。

2.以科技银行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金融体系中,高新技术企业则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断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加企业财务和运营情况的透明度;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以及基础研究领域的技术、产品、产业创新和突破。

3.政府部门负责在职责范围内对高新科技企业提供直接性资金投入、财政性资金补贴、政策性风险担保、优惠税收政策等科技金融辅助工作,充分发挥在科技金融市场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借鉴美国发展科技产业的经验,政府配合以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风险资本和长期资本直接投资。同时,由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局,提供担保贷款,直接贷款,协调贷款,解决科技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难的困难。

篇1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和产出皆在大幅度增加,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转型动力和路径。早在2011年,国家就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规划中对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以及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和多渠道多层次融资体系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而在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资源投入的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研究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有关金融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来自银行的影响。Benfratello等(2008)对意大利公司的研究表明地方银行显著地影响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Giannetti(2012)认为银行的金融支持对高技术企业引进新产品能力和开展创新活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第二,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King等(1993)、Aghion等(2005)分别研究了直接融资市场流动成本、金融创新、金融约束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认为直接融资市场可降低科技创新风险、促进全社会的投资。第三,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Gil等(2006)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风险投资是推动高新技术集群转化的重要因素。第四,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Gerard等(2003)认为政策性金融通过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科技创新;而Fontana(2009)则认为政策性金融通过统筹调控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近年来,国内关于金融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王认真(2014)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俞立平(2015)研究了国家创新中科研经费投入的贡献,结果表明对科技创新贡献最大的是政府科技投入,其次是企业科技投入,最低的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贡献不显著的是银行科技贷款。郑玉航(2015)等分析了政府、金融信贷、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有效程度。程慧平(2015)等运用SFA方法,对我国的R&D创新和转化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效率低下,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目前国内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第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加权评价。王海等(2003)利用经过AHP加权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运用传统DEA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孙伍琴等(2008)运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23个省市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认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和技术产出效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呈现逐渐加强的态势。第三,运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进行效率的静态和动态评价。马卫刚(2014)对我国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效益进行了动态与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其结合效益负增长主要在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第四,运用三阶段DEA模型进行效率评价。杨凤鸣(2014)等基于三阶段DEA 模型对我国2011年省际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

曾胜,张明龙: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文献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从要素投入来看,已有文献更多是从产业内部的要素投入和科技产出进行效率评价,没有以金融为要素投入进行效率研究;二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有关金融与科技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而Fried等(2002)认为DEA模型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决策单元的影响,得到的效率值并不一定真实,而已有的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缺乏时间跨度的考察;三是从研究范围来看,已有文献的研究侧重于部分省份或经济区域,缺乏考察全国范围内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金融资源为要素投入、科技创新为产出,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运用三阶段DEA模型,采用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更为全面的测算;同时,根据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分析结果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以发现调整前后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而为提高各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提供政策参考。

二、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Fried等(2002)提出的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测算。其模型描述如下:

(1)采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的BCC修正模型作为第一阶段DEA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可变,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规模效率(SE)和纯技术效率(PTE),即导致无效率的原因包括决策单元未达到规模效应和自身技术上的无效率两个方面。这里将各个省份作为决策单元(DMU),从而得到各个省份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还得到各个省份金融投入差额(Slack),即实际金融投入与最佳效率下的金融投入之差,该差额值会受到环境因素、随机干扰和管理无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2)采用SFA回归模型对金融投入差额进行分析(第二阶段),将环境因素、随机干扰和管理无效率分离出来。对每一项金融投入的松弛变量建立一个SFA模型回归方程,以环境条件或运气较差的省份为基准,增加环境或运气相对较好的省份的金融投入,将所有省份调整到相同的环境或运气条件下,同时考虑随机干扰的影响,得到各省份调整后的金融资源投入,以排除随机干扰项和环境变量的影响。

(3)调整后的DEA模型(第三阶段)。将初始的科技产出和调整后的金融资源投入再次代入BCC修正模型评价其效率,得到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的影响后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值。

2.投入产出变量和环境变量

(1)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变量。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数据的代表性、相关性和可得性,采用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

(2)环境变量。本文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选择了5个变量来反映影响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外部因素(见表2)。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2006―2013年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数据缺失较多的西藏地区)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年鉴调整了编制体系,2008年以后不再有各省级地区“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数据,本文根据其历史序列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估计该指标2009―2013年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结果

1.第一阶段DEA分析

第一阶段DEA测算值结果如表3所示。从整体来看,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41,其中规模效率的均值为0.938、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890。科技产出的总体效率没在效率的前沿面上,纯技术效率低是其主要原因。从各省份看,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海南和陕西8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值达到有效值1;而宁夏和内蒙古两地的效率值排在最后两位,仅为0.373和0.354,其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各不相同:宁夏在于规模效率低,没有形成相应的科技产业规模;内蒙古则在于纯技术效率低,科技产业发展中投入的金融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第二阶段的SFA回归,被解释变量是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省份金融投入变量中的松弛值,解释变量是政府支持力度、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外商依存度、进出口程度以及市场竞争五个外部环境变量,利用Frontier 4.1软件,通过SFA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实证结果显示sigma平方和gamma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外部环境比随机干扰的影响要更为明显;从大部分显著的参数估值来看,金融投入的冗余量受到了外部环境的显著影响。

(1)政府资助力度。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说明用于科技创新的政府资金并没有有效降低地方财政拨款和企业自身资金投入的冗余量。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属于国家导向模式,国家给予科技创新更多的是资金支持,地方财政也给予科技创新相应的资金补助,可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缺乏对补助资金的有效管理,造成资金投入效率不高。

(2)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与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显著负相关,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降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冗余量,但降低了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冗余量。由于金融市场属于商业性金融范畴,对于高风险的科技产业需要高收益作为回报,而我国的科技产业的发展更多还是依靠政策性金融予以扶持,造成政府科技拨款过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因此金融发展有效减少了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冗余量。而科技型企业在间接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会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进而造成企业资金的冗余。

(3)外商依存度。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负相关,与其他资金(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正相关,这说明外商投资能降低财政科技拨款、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以及企业自有资金的冗余量,但增加了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支出。各地企业和研究机构利用国外资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挤占了政策性金融和国内商业性金融的融资渠道,而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则会因为外资的引入而增加

(4)对外开放程度。该指标与各种金融投入的松弛值均显著正相关,表明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投入并没有因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下降。这是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得到国际的认可,科技成果通过出口带来的收益也带动了金融资源对科技产业投入的增加。

(5)市场竞争。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松弛值显著负相关,与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说明市场竞争能有效降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过多投入,但却不能降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原因在于,有效竞争能促使企业或研发机构加大资金投入以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3.第三阶段DEA分析

根据第二阶段SFA结果,对各区初始金融投入指标进行调整,再次利用DEAP 2.1软件进行BCC模型测算,得到调整后的第三阶段DEA效率值,结果如表3所示。

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三阶段DEA效率值下降明显,其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507,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也只有0.595和0.838。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三阶段规模效率均值显著下降,而纯技术效率的表现较为稳定。调整之后,技术效率平均值降低39.71%,纯技术效率平均值降低5.84%,规模效率平均值降36.57%,说明技术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并非第一阶段结果显示的纯技术效率低。

从各个省份的技术效率来看,仅有北京和广东在调整前后均位于效率前沿面上,其余28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下降尤为明显的有新疆、内蒙古、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宁夏和青海等西部省份。从各个省份的规模效率来看,除了北京和广东外,其余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青海、宁夏、内蒙古、贵州、云南、广西和新疆等省份的下降幅度超过70%,其中青海达到93.78%,说明西部地区的科技产业与形成规模效应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各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来看,湖北、福建、重庆、山东、四川和陕西等省市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平均降幅超过了20%,说明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省份科技产业的经营管理不够完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西部的一些省份与之相比则恰好相反,虽然科技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但有限的金融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如内蒙古、新疆和云南,其纯技术效率分别增加了64.09%、32.69%和16.58%。

可以看出,第一、三阶段的分析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根据各个省份的不同情况而不同。因此,在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测算时,有必要将全国各地置于统一环境和运气条件下,这样才能得到更为真实的效率值。

4.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聚类分析

本文运用Stata 12.0软件对我国30个省市调整前后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值分别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高效层、中效层和低效层,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余省份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都处于中高层次;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中效层,说明未来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西部地区除甘肃、四川和陕西外,其余省份主要集中于低效层,说明西部地区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科技产业的规模效应尚未形成,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高效层的省份,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乃至人力资源聚集等情况均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和拥有优势地位,不仅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利用,而且科技成果也得到有效的转化,从而提升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中效层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并具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但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不高;未来这些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金融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降低金融资源浪费并提高科技的有效产出。低效层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也没有实现规模效应,还存在非市场化配置科技金融资源等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