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4 13:2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减负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减负学习材料

篇1

(一)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所做的往往是死板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整个教学课堂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话,老师占有完全的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非常的劳累,可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学习状况,老师不得不思考自身教学手段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了减轻老师授课的负担,我们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例如:借助情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游戏娱乐课堂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会减轻老师的授课负担,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二)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有主动权,老师只是引路人的角色。可是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依靠死记硬背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的大。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减负。为了减负,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为了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为了扭转局面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授课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回到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的情商。

二、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的方式和举措

为了扭转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局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构建有效教学课堂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从始至终,语文教学的目标一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可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教学手段与我们的目标要求出现了偏差。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首先该做的便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明确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提高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要顺应学生们的天性,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语文学习材料难度过大会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难度过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因此,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要慎重。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只有因材施教,才不会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多种手段丰富课堂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设置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小游戏、组织小活动等等,来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课堂,在相对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情操,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课堂的手段有很多,需要老师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提升学生们的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篇2

一、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概说

1.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减负增效”:减少工作记忆承受的外在负荷和内在负荷,提高教学策略水平,增进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深度意义的学习,生成足够的有效负荷,提高深层码和整合码的建构效果和效率.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优化的基本任务:优化多元表征的信息结构和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提高或增强认知操作的教学策略水平.

2.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信息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原则

(1) 学习材料的打包原则

降低学习材料内在负荷的打包原则:①部分任务原则:把学习材料分为若干的子材料,然后对各子材料进行打包. ②整体任务原则:把握整体,注重抽取学习任务本身包含的重要元素,将其压缩成组块或信息单元并加以打包.

增加学习有效负荷的打包原则:①任务变异原则:设计教学任务时,变换任务本身(如表层内容或深层结构的变异)和呈现方式(如变式). ②嵌入支架原则:设计任务时,嵌入一些脚手架(如提供问题、暗示、提示、反馈、过程工作单等),增进学习者投入与编码建构和自动化相关的认知活动,增加足够的有效负荷.

(2) 空间邻近原则

信息打包时,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言语化表征和视觉化表征要在空间上邻近或组合,而不要远离或分离.

(3) 时间临近原则

信息打包时,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言语化表征和视觉化表征要在时间上同步或临近,而不要异步或间断呈现.

(4) 一致性原则

信息打包时,多元表征的信息结构与数学学习对象的结构成分必须保持一致. 剔除与学习对象的结构成分不一致的、无关的信息,使多元表征结构保持精简.

(5) 双通道原则

信息打包时,“信息包”要包含有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2].

二、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教学内容的优化

1. 教学信息的打包

(1)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现实原型:现实生活中,如桥的立柱与水面,公路上的电线杆与地平面等等,都是“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产生的现实原型,可以给出相应的图片表征如图1、图2.

(2)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文字语言表征:如果一条直线l与一个平面π内的任一条直线垂直,那么直线l与平面π垂直,记作lπ,直线l叫做平面π的垂线,平面π叫做直线l的垂面,它们的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垂足.

(3)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数学符号表征:?坌a?奂π,la?圯lπ.(这里的“任意”符号“?坌”也许对学生来说来得有些突然,但却突出了其任意性).

(4) “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动态视觉图形表征:如图3,拖动点J或直线a,可以看到平面π内直线a的变化,即直线a具有任意性.

(5) 概念辨析1:如果一条直线l垂直于一个平面π,a是平面π上的一条直线,那么直线l是否与直线a垂直?

(6) 概念辨析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是否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7) 概念辨析3: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不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不垂直吗?

(8) 概念辨析4:如果一条直线垂直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吗?如图4.

2. 教学信息块的意义

数学对象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可以来自数学学科本身.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也一样. 通过信息块(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地感知到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进而概括抽象得出信息块(2)的几个概念的文字语言表征的数学定义. 模块(3)和(4),是根据优化多元表征的信息结构教学设计及时间邻近的原则、空间临近的原则,对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作进一步的数学语言符号表征和动态的几何图形表征. 同时,要注意贯彻双通道的原则和一致性的原则,这样,将减少学生认知的外在及内在负荷,增加认知的有效负荷,特别是两模块中强调平面内的直线a的任意性,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符号语言以及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模块(5)~(8),尽管我们可以认为是很简单的命题,但是对于刚刚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学生来说,却是很容易混淆和不明确的,因而有必要在课堂上作强调加以明晰. (5)与(6)是线面垂直向线线垂直转化,(7)与(8)可以说是对线面垂直的否定以及如何判定的思考,不仅仅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起到思维导向和为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学习作铺垫的作用.

三、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教学内容的优化

1. 教学信息的打包

(1) 实验探究:你能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竖起放在桌面上吗?折痕与桌面垂直吗?如果要经过点A翻折,如何才能使得折痕与桌面垂直?

(2) 必须在某一边上定一点,将纸片打折,使这边上的三点不共线后放在桌面.

(3) 用几何图形表示探究的各种情形.

(4)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文字语言表征: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5)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数学语言符号表征:a,b∈π,a∩b=O,la,lb?圯lπ.

(6) “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几何图形表征:如图9所示.

(7) 命题辨析1: 判定定理中,平面π内的直线只需两条,但必需是相交的,交点也不一定是l与π 的交点(垂足).

(8) 命题辨析2: 这个定理是需要证明的,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给出证明.

2. 教学信息块的意义

信息模块(1)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实验探索.根据学习材料信息的打包的原则:为了增加学习有效负荷——嵌入支架设计策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暗示或提示等,如模块(2),可以促进或增强学习者投入与编码建构和自动化相关的认知活动,增加足够的有效负荷.通过直观感知、操作,概括得到模块(3)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图5~图8),教师贯彻优化多元表征的信息结构教学设计的时间临近、空间邻近以及双通道的原则,呈现各模块,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进而通过抽象概括确认得到判定定理及其图形表征,如图9. 模块(4)~(6)则是判定定理的多元表征,结合教师的讲解,将使学生对命题的特征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数学模型已然建立. 模块(7)与(8)是作为对模型的确认和进一步的强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师生感情;精彩语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49-01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应该是很快乐的。而许多学生并不十分喜欢上体育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的追求所谓的心理曲线而进行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题功能,使学生练而无趣;其次是为了考核、考察的达标要求,拼命的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课,使学生练而无味;最后是教师的"内功"差,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长期不变,顽固僵化,不能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去教学,使学生练而无劲。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就要给学生添"兴",要为学生的体育课"减负"。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快乐式教学。

快乐式教学模式就是要从传统的讲授式、单项传授式转变到启发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上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互动、互助、互学的过程,其特点为: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要把体育教学单一的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宣的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根据不同的看做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并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促使他们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2.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造性的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赋予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课堂上适度给学生"自"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去尝试、体验,并与同伴切磋琢磨,互相交流,逐渐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例如,上小学三年级课,内容是身体基本活动和武术,将一组过花桩、独木桥、爬杆、过软梯等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编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唱边模仿,使学生们在想象中即学会了动作,又体验克服困难的精神,师生关系和睦,教学充满乐趣。

3.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上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运动的主动权交回学生。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偶然因素,并加以积极利用。尤其在课堂上,怎样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有一件发生在课堂上的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那一节课,教学过程已快进人放松部分,我让同学们跟着音乐跟着我做放松操,忽然听到一个孩子像是在打"醉拳",一看,又是那么经常调皮的男孩子。那时,正想发火,突然来了灵感。我让其它同学也学着他的样子跟着音乐打打"醉拳",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班同学都非常投人,还争先恐后地要来表演。虽然"醉拳"打得不是太好,可同学们都很高兴,我认为这才真正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4.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了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就等于给孩子在情感上"减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拿出"爱",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爱带到体育课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体育老师的爱,他们将会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才能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篇4

一.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倡导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校园。我们倡导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专著,掌握基本的教科研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把理论内化为理念,用理念指导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倡导教师自己订购一些优秀的教研报刊。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加强校际交流,互通信息,博采众长。

2.积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利用小语协会、小数协会平台,积极派教师参与活动,搭建教师和专家、名师对话平台。派教师到教育发达省市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吸收新理念、新方法,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3.依托校园报刊,构建教研平台。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本学年我们依托校园报刊,加强建设校园报刊建设。围绕学校核心课题《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以及相关的个人课题,提供有关理论学习材料,融教师教学、研究和反思于一体,把持续性的学习和实实在在的教学融入在一起,强化教师不断钻研教育教学的能力,推进高效课堂有序进行。

二、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我校的校情,数学教研组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预习、导入、探究、应用、延伸” 五环节作为我校高效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1.预习:自学教材。这一环节约10-20分钟。在教师的课前引导提示下,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体分为读想、写补、做练。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

2.导入:创景导入,明确目标。这一环节约5-10分钟。开课后,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研究的情景,唤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愿望,明确本节具体的学习研究目标要求。

3.探究:师生互动,讲析研讨。这一环节10—20分钟。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针对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及难于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并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片断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归纳,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同时帮助学生矫正感知过程中认识和做题的错误。

4.应用:达标训练,巩固提高。这一环节约15分钟。根据学情,对学生开展分层训练和分层达标活动。训练题要精选习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时要加大学生展示面和纠错的力度。

5.延伸:课堂小结,评价延伸。这一环节大约5分钟。学生、教师对本堂教学内容、研究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进行小结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的同步发展,要指导学生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选择和确定专题,以多种形式进行研究,以达到能应用、能迁移知识和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巩固加深知识,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迁移知识和应用创新的能力。

三 落实高效课堂,优化作业的设计

为了进一步落实高效课堂,我们数学教研组在优化作业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关注点主要在基础作业,提高作业上。然而探索性作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1.观察性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口。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图形,并发现他们的特征,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调查性作业。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5

关键词: 多媒体; 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86-01

在众多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因素中,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最大的潜在的革命性影响。这一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于学习活动是通过自身把外界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因而对外界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视觉和听觉占全部的94%。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由此可见,视听手段的同时运用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抓住了学习活动的特点,把图、文、声、像等单媒体和计算机程序融合在一起,使学习者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世界,促进了人的思维发展,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觉得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如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奥特曼”,由“奥特曼”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化静为动,诱导创新思维

教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等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很难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小学生认识特点运用CAI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6以内数的加、减法,多媒体显示动画。一只小猴子背着水果高高兴兴地跑回家,边跑边唱:今天我小猴真高兴,背回6个大苹果,妈妈一定夸我是个好孩子……不料布袋上有个破洞,掉出两个,这时教师定格画面,提问“猜一猜,小猴回家还有几个苹果?”这样一问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纷纷发表意见,口袋里可能剩下4个、3个、2个、1个、0个、6个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在这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三、协作发展、走进生活、资源共享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时效性。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较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资料,有的是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通过这些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

教师查找资源、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作、授课、考试、评价、教研等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如小小统计图的教学,提前布置学生作课前的数据调查收集,再在网络教室用电子表格EXCEL来实现,再转化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让学生明白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设计练习,及时反馈、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的目的。比如在课堂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

五、直观形象,助“知识的理解”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的内部机制是:在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的作用下,通过主体的活动逐渐构造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向内部知识转化的过程。而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形象,可展示连续的动态、过程,既清晰又形象,有很强的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展示知识构建过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取代的优势。如:行程问题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的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的结果是相距还是相遇。这样凭借多媒体,展示物体的发展变化过程,为正确理解和解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提供事实,可显示过程,可举例验证,可提供示范,亦可设难置疑,这对理解重点知识,突破重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恰当应用,关注学生、以人为本

篇6

一、“双分教学模式”的内涵

“双分教学”,即“分阶段”和“分层次”的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的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阶段性规律,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成长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期,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力。第二阶段成熟期,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层提升,进行知识复习巩固和拓展应用。这个阶段强调分层次教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的方式学习。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进行复习巩固性学习,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介于两者之间,每天既复习巩固以前的知识又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双分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同时还是一种教学思想,它讲究教学的全纳性、普惠性、差异性。

二、“双分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阶段的划分

一般情况下,按学期,我们在期中考试前用6周左右时间进行成长期阶段的新知识教学,用4周左右时间进行成熟期复习阶段的教学。期中考试后到期末考试这段时间,同样规定6周左右为成长期阶段的教学,4周左右为成熟期阶段的教学,从时间上确保双分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学生的成长期阶段,教学内容必须面向全体不分层次,教师的教学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快节奏、大容量。主要是立足“五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基本情感。课堂教学着重教最基础的、核心的、本质的、典型的知识,帮助每一位学生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较难的题目一律不做,让所有的学生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个个能够品味学习的成功,把发展的时空和兴趣还给学生,而少数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自主学习探究提升。经过了学生学习的成长期进入到学生学习的成熟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的任务是复习巩固和拓展提升。教师进行分层次教学,每天在课前发放一份复习案,按照8s2的比例,80%的内容为复习巩固,20%的为拓展加深及应用探究性思考题。基础差点的同学主要是复习巩固,而学有余力的同学主要是研究探索完成思考题。大多数同学介于两者之间,既复习巩固又逐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所有的学生学习对于自己合适的内容,人人成功、各得其所。

(二)层次的划分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特点,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点。成长期教学的注意点集中在低层面,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成熟期则偏重在两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双分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1.讲究课前导学的有效性。在推行“双分教学模式”时首先抓的就是“导学案”的编写。每节课前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先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而进行探索性学习。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混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方法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设计的学案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熟悉教材、懂得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生活、向社会、向自然延伸。导学案的编写注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鼓励,学习艰苦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讲究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双分”课堂教学一般由自学、互学、助学、检学、补学五个环节组成,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不同,要求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双分教学模式”并没有刻板的课堂模式,但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教案审查、课堂教学评价时都有一定的要求。

3.讲究自主学习的层次性。“双分教学”要求教师在成熟期的教学,每天布置一份研究性学习材料,材料内容80%左右为巩固复习的内容,20%左右为加深拓展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要求基础有问题的学生主要做巩固性练习题,基础好的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主攻加深拓展的题目,大多数学生介于两者之间,既巩固复习又开展一定的研究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讲究课后辅导的差异性。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师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也是分层施教的有益途径。

学校在实施“双分教学模式”时尤其强调对学困生的辅导,要求每位科任教师每天必须依据学生课堂提问的表现、作业的正误、学习状态的轻松与否确定辅导对象,课后作适当的辅导。也可以对存在共性问题的学生作集中辅导,不让一位同学掉队。

三、“双分教学模式”的成效

“双分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它探索的是一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和谐统一的道路。虽然在实践中我们也曾遇到重重困难与挫折,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收获了更多的喜悦。

(一)学生的学习力得到发展

“双分教学模式”的推进,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所有的学生对学习都有了信心和兴趣,并且养成了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后及时巩固与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激发了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2011年学校申报了与“双分教学模式”有关的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6个。几年实践中,学校教师先后发表关于“双分教学”的论文40多篇;10多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双分教学模式”以新教育理念引领,以榜样的力量召唤广大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道路。“双分教学模式”的推进,让全体教师懂得: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勤于思索、勇于探究,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课改要求。

(三)课堂教学成果显著

学校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方向,以科研促教学。已初步形成“3+3+X”和分阶段、分层次的“双分教学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初三学生中考学业成绩稳居盐城市同类学校前列,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科及格率和优秀率稳定在90%与40%以上,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充分发展

篇7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 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概述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而提出的。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同化。奥苏泊尔还提出,有意义学习需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在认知维度上,学习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并且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第二,从情感维度上.学生需要有一种有意义学习心向,能够在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

著名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说过,“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介,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完成有意义学习对生物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如何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十分关键。下文将探讨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如何进行生物学科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设计。

(一)教学前:分析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教学前。教师不能拘泥于一节课的内容。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并理解教材内容、特点及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搭建同化桥梁,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中:运用有意义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学生学习内驱力,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完成新旧知识间的链接,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

1.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习动机内驱力

生物知识应该是贴近生活的。生活亦是生物知R重要的应用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日常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以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与知识间的熟悉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为解释细胞吸水、失水现象,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包素馅水饺时常有水分渗出,水分从哪里来?”;“瓜子嗑多了,嘴巴会变皱起皮,这是什么原因呢?”以此进行情境导入,贴近生活,加强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提供先行组织者。促升知识的迁移能力

先行组织者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供脚手架,在“已知”与“须知”间搭建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对其呈现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要注重多种先行组织者的综合呈现。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讲解影响酶活性条件时,教师提供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向学生讲述在切洋葱时。洋葱会释放出一种叫作蒜氨酸酶的酶类物质。这种酶便是引起我们流泪的原因。将洋葱浸入热水中3min或放在冰箱保鲜室冷藏几个小时再切,可以改善切洋葱流眼泪的状况。“为什么热水中浸泡或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会解除切洋葱流眼泪的困扰呢?哪些因素影响了蒜氨酸酶的活性呢?”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3.教学后:减负精练,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前,教师已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同化桥梁。教学后,教师要精选练习,加强对概念的辨析,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避免机械记忆,实现有意义学习。

三、结语

1.适度把握深度与广度。预设学生发展渠道

教师传授新知识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最近学习情况,适度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现阶段学习内容与之后所学内容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预设发展渠道。

2.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拓展学生认知结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教材时。注意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搭建同化桥梁。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知识的顺应,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篇8

一、注重学法指导,培养探究能力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增效,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仔细研究学生的潜在状态,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多给学生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按照以往一般的教学流程是“复习回忆——操作实验——推导公式——巩固运用”来展开教学的。但对照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我们认为,数学教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学生认知的发展,更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时,我们进行了改革和尝试,采用“猜想、操作——探究、发现——验证归纳、概括——初步运用”四个步骤进行教学。一开始,出示两个体积相近的物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纸盒),请学生猜一猜哪个纸盒的体积。由于两个物体仅凭眼睛的观察不能判断,学生自然就产生了争论,有的猜长方体的体积大,有的猜正方体的体积大,还有的猜它们的体积一样大。“究竟谁猜得对呢?看来只凭眼睛的观察比较不出这两个纸盒的大小。那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教师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凭借自己的理解,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并让学生借助手中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正确。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小组交流,发现了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单位数就是长方体的体积,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体积单位数。然后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拼摆各种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长方体,验证所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从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发现了当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时,不就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吗?由此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对熟悉的事物总让学生倍感亲切,熟悉的生活场景,更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

对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总复习的教学,改变传统复习课教学中的题海战术,克服“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我们以创设生活情景为主线,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

在复习“量的计量”一课时,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阶段,课件出示上海长江大桥的模型图,告诉学生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崇明越江通道”工程中的“上海长江大桥”,它的出口就在崇明岛的东部陈家镇。接着再向学生介绍这座大桥建造的时间、造价、长度等信息。真实的现实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在练习设计时我们也力求将数学习题生活化,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度量课桌的长度、计算篮球场面积、填写杨立伟遨游太空的时间、判断2008年北京奥运会年份是闰年、平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材,避免了机械枯燥的训练。

为进一步保持学生学习状态的兴奋点,上课结束时,教师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把学生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呀!在这句话中也有计量单位,你能找到吗?”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到交流探讨中。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听到过哪些书本上没有的计量单位?使学生在回忆、检索的过程中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时时处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很快乐。

三、把握知识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努力摆脱教材中知识点的束缚,积极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构建新数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重组教学内容

把单元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零散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知识结构体系,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我们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时,就“求最小公倍数”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重组,把课本中的三个例题整合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由“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迁移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由于学生对“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算理的理解也比较透彻,因此,在这节课上学生能熟练运用列举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也会尝试着用分解质因数法和短除法来解答。这样,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的孤立理解。在探究和类比的过程中学生亲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透彻,思维更活跃深刻。

篇9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能否落到实处。现就结合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从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组织、教学过程、练习设计、质疑问难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不偏离核心内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教学目标可以说是特定教学内容核心价值的演绎,然而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很多教师在构建教学方案时,往往重过程设计而轻教材分析,更忽视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忽视教材分析的直接后果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影响目标界定的精确性,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我认为只有对教材、学生、教学策略全面系统的思考,才能真正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具体设计教案时,教师可以这样思考:一是本单元或本节课内容涵盖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及相关内容;二是衡量学生能接受何种程度的知识、学习方法比较合适;三是教师考虑创设怎样的学习情境,提供怎样的学习材料,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这些思考,教师才能提出有效的决策,具有可行性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核心价值,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保障。

二、课堂组织要巧妙

教师要巧妙组织课堂。首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设置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片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求精炼、准确、生动,有启发性,不能重复罗嗦,以免让学生厌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一些幽默感的语言或夸张的动作,自然的诙谐一下,引来课堂的笑声,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有生气。有时结合教学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最简便的学具“手”来帮助学习。

再次,教师要学会赏识。针对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一句“你真棒!”、“你真能干!”等激励性的语言,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大家送给他的热烈掌声,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可以机智灵活运用,采用不同方法因势利导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中要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方法为主,保证课堂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要优化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1、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

四、练习设计要有效

课堂练习是例题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不仅要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更要成为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工具。

有实效的课堂练习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巩固,又要考虑到能力的培养,还应尽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有所提高。“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质疑问难要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是动了脑,在思考,切实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们的教师还要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质疑问难环节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自己解答的,教师不要抢答,学生答不上的,教师再答;如果连教师都答不上的,我们教师一定要非常真诚的说;这个问题把老师都难住了,课后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一定会找到正确答案的。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如果真出现了被问住的现象,也不要不懂装懂或是严厉职责学生;你提的是什么古怪的问题啊,坐下!那样,我们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会被你的一棒子打死。

篇10

早在十年前,学校领导一班人通过听课,与学生、教师、家长交流,通过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查阅教师的业绩档案等,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职教师中约有30%的同志因能力原因(多为年纪大的)、态度原因(多为年轻的)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或效率低下或知识错误不少……对此,我们开始忧思教学质量从何抓起,我们认识到:应先从教师抓起,特别从教师的学习抓起。

学校组织管理者的重要责任就是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其方式也是多样化的。

一、订立目标激励学习

人,只要去激励,其内在的原动力能量是无穷的,目标的激励可以给人以不断追求、不断向上的力量。

我校2003年在拟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中要求:力创万州区“常规管理示范学校”、“教研示范学校”,打造“师德高品位、师能多品味”的教师队伍;培养万州区骨干教师5名,天城开发区骨干教师10名,校级骨干教师20名;更新管理理念,解放教师思想,促进教师学习,改进教师工作,将奖惩、评职、评先、晋级都与教师的学习、工作质量相联系。

二、专题讲座帮助学习

作为学校工作的领导者,对教师的学习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一是要明确教师队伍的现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有价值的服务;二是要善于捕捉时代前沿的新信息和教师一起探讨、学习、共勉,其重要方式就是专题讲座。我校曾就“素质教育理论”、“减负理论”、“新课程理论”等重大教育理论问题进行过多次多层面的讲座辅导和专题讨论,让教师对有关问题有深刻、准确、全面的认识。讲座中最大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消除了教师的神秘感、畏惧感。讲座者不仅有专家领导,更有学校的骨干,不仅是一人讲众人听,更多的是“对话”、“互动”、“探讨”、“写体会文章”。教师的学习需要引领,引领教师的最好方式就是学校自己组织教师专题讨论、讲座。

三、创造条件服务学习

学校服务的指导思想是创造一切条件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服务。我校不惜人力财力外派教师学习,到万州、重庆、上海,一有机会绝不错过;多次抓住机会请教研专家导课、评课、答疑、讲学,请名校名师到校献课;数次分批组织教师到附近有名的沙河小学、红光小学、中加小学听课参观学习。学校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为学校教研组订阅了至少一种最有用的刊物。

为让新课程思想真正融入教师的头脑,成为行为的指南,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研读新课程的核心文章,摘其精要制作成塑封卡,随时夹在备课本中,一有时间就读一读、看一看,教导处还针对新课程的教学率先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学校努力让教师亲近电脑,共为教师设置了三十台,随时可查资料,自制简单课件,运用制作各种教学管理资料。兴趣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心校教师家庭现有电脑50多台,拥有率达85%以上。

四、解放行为自主学习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需要给予教师自主的空间。学校为让教师的思想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专门就《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教研学习制度》进行了重新讨论修订,努力减少常规工作、教研工作中的无效劳动,革除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做法。其一,学校根据老师的特长、优势安排教学工作,坚持“三段式小循环”,让教师熟悉拓展一个年段;其二,对有一定经验的老师,经学校特许,若是教材没有发生变化,用过的教案可以“修改、补充、完善”发展使用;其三,对个别的(科学统计约为3%)弱智儿童,要求教师“善待教育”,可以不纳入考核评比。为了让老师们争取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去自我发展,学校规定教师每天至少抽出一小时学习充电。

五、展示交流积极学习

学校应有成文的展示交流制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成功展示平台。如:每年度在学区内都要组织一次论文评比,集中展示一年内学习积累研究总结的成果;每年度(春季)各块(校)内每个教师都要展示一节优质课(集中展示教学的综合素质);每年度评比一次优秀教案;每期都交流评比一次“常规工作材料”、“日常学习材料”、“专题研究材料”(专门为每个教师设置“自我发展档案”)。各项展示评比,优秀者都记录在案或发凭证(均可能与有关的考核、考评、奖励相衔接)。

六、考试考查促进学习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以合适的要求、恰当的方式组织考试考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如我校早从98年起,先后组织了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考试,语、数学科专项知识考试,新课程理论考试。这些成绩与教学成绩一并记入教师个人档案,并作为评职、评优、晋级、用人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个阶段开始的学习考试,教师的学习是被动的,甚至是有意见的,但有了第一次考试结果的分析比较后,教师对学习考试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七、积极地评价引领学习

要重视发展型教师、学习型教师评价制度的构建,教师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型教师评价制度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