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企业调研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就业紧张局势下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恐惧心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他们而言,离开学校是起点,也是他们肩负养家糊口使命的开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而又薪资不错的工作,是他们在毕业前的奋斗目标。然而大部分同W由于缺乏对职场的了解,害怕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压力与担忧一直伴随着他们,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就业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甚至不寝不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端正心态找到好的工作。
2.盲目从众心理。就业过程中的随大流心理,是非常常见的,很多同学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想找什么工作,于是干脆跟着其他人一起,看其他人在哪些公司投递了简历、参加哪些公司的面试,缺乏自己的想法和准备。对于这一批同学,因为缺乏主动性和规划性,他们总是急匆匆的准备简历和面试,面试过程中也回答不出令面试官满意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即便有一小部分的幸运儿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所找工作的认知,这些同学也容易轻易离职。
3.自负挑剔心理。对于一些就业地区偏僻、就业环境差、薪资不高的职位,有一部分专业知识并不扎实的同学,认为自己读了四年大学,不应该将就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应该要寻找各方面条件都达到自己需求的公司来投递简历。这部分同学在这种挑剔自负的心理状态下,无形中就缩小了自己的求职范围,导致自己获得面试的机会大大缩水。
4.自卑孤独心理。对于一些家庭贫困、专业成绩并不太突出的同学而言,他们与自负的同学相比,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家境贫寒,从小缺乏锻炼,在面试场合胆怯不敢表达自己;而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专业基础不扎实,面试的时候底气不足,面试时不敢表现自己的其他方面,这些同学在遭遇面试失败时候,非常容易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沟通,容易导致自己陷入一种心理困境,无法调整状态重新去找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1.教育体制的相对滞后。从大的环境上来说,大学的专业教育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教材设置,这些设置都不可能随时更换,然后市场这种大的环境却是风云变幻的,这就导致了高校的教育体制对于市场而言,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如果在课程教学上,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去把握这些变化,将导致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与市场的需求脱离,这就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市场所要求自己具备的专业结构知识,容易影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
2.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市场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的用人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而是扩大到了求职者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资质、领导力、人际关系等方面。正是这种高标准,导致很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容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求职障碍,从而产生众多的心理问题。
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是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高校虽然对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有些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课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显著。另一方面,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比较短暂,学生在课程中的受益较少,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程结束之后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即便有了初步的规划,也很少有学生会坚定去执行。除此以外,高校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不能给学生形成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而言,无法辨别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适合的工作,容易在就业的过程中形成盲目、从众和迷惘的心理状态。
4.缺乏专业认同。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自己自主选择的,而是听取了家长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了现在的专业。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失去兴趣,甚至厌倦自己的专业,无法对自己的专业形成较高的认同感,更不会积极主动去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于这样一批同学,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水准,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容易在就业障碍下产生自卑的心理。
5.缺乏就业指导。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给学生介绍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求职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有些问题学生自己也无法解答。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更不能替代具体专业方向的人力资源专员,因此学生在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情况下,不能很好的总结求职经验,容易在求职障碍下产生心理不适。
6.缺乏就业心理疏导机制。大学生找工作都是自己投递简历、参加面试,面试的结果也不会及时反馈到学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容易被忽视,一旦缺乏这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排查机制和心理反馈机制,不能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开导,容易在就业障碍中产生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对于市场的千变万化所导致的专业滞后性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的变化来进行弥补。教学改革是教师肩负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人才市场和学生之间搭建着重要的桥梁,通过适时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争力。
2.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给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专长讲座,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获取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形成对个人有益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大学里需要为自己未来求职准备哪些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与专业对口的人力资源人员,让他们给学生讲解求职过程中,人力资源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告诉学生要从哪些方面去准备;与此同时学校和学院也可以积极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就业动向。
3.开展应聘模拟训练,提高求职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应聘模拟大赛,全程模拟应聘过程,让学生了解整个求职过程,通过投递简历、多种类型的面试,让学生对求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提高学生求职技巧,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4.健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反馈和排查机制。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健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咨询机制,加大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排查和心理咨询力度,形成班级――班主任――学院――学校的心理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应届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和学院也可以开展就业心理问题的专场讲座,给学生介绍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心理不适并及时作出调整,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结束语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作出努力,既要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也要培养学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只有多维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他们才会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2]吴新中.大众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胜任素质 创业能力 提升路径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试图利用大学生自身的优势通过创办大量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大学生本身具有社会经验不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领导能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使得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因此笔者认为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创业者的激情,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创业者的能力。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就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创业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创业能力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89)认为创业人员应该具备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等。陈秀珍(2007)认为创业能力由创业认知能力、创业自主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创业竞聘能力、社会能力组成。余可发(2008)认为创业能力由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学习与创新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企业运作与市场开发能力组成。
笔者运用胜任素质模型设计了20个影响创业能力的因素,并将这20个影响因素划分为5个因子,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指标。
变量说明与数据描述
样本来源与特征数据描述。笔者以成都市创业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获取调研数据。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收回1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8份,有效率为88%。
由样本特征数据可知,男性的创业比例(73%)明显高于女性创业比例(27%)。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女性更倾向与安稳工作的心理特性相符。高职高专类和本科生(38%)的创业比例要高于研究生(13%)的创业比例,这与我国大学生创业多为生存型创业,创业风险高、收益低的特性有关。理工类(44%)和管理类(28%)大学生的创业比例要明显高于人文类(11%)和经济类(9%)大学生的创业比例,这说明理工类和管理类大学生所学知识更适合于创业。
创业能力调研结果分析。基础问题分析。在创业导向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基于兴趣创业的比例(48%)高于基于财富(24%)和社会地位(13%)创业的比例。由此可见相当部分大学生进行创业是为了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并非单纯为了挣钱或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创业资金来源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基于合资(36%)和自有资金(28%)创业的比例高于基于国家贷款(5%)创业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创业一般为小成本、生存型创业,所需要的启动资金较少,通过合资与自我融资可以满足企业初创期的资金需要;二是申请国家贷款手续复杂,审批时间长,通过率低,很多创业大学生不愿申请国家贷款。
在创业项目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基于启动资金少(37%)创业的比例高于基于基于专业(26%)和热门行业(20%)创业的比例。这说明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考虑的第一要素为资金,其次才是自己的专业和市场。在创业盈利状况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利润率在20%以上(28%)和10%以上(16%)的比例要高于负利润(13%)的比例,这说明大学生创业领域多集中在盈利水平高、规模较小、进入门槛低的行业。在创业瓶颈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缺乏社会关系(40%)、资金不足(33%)、缺乏人才和技术(33%)、经验不足(30%)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
创业能力测评指标构建。笔者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和问卷法,运用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创业能力的20个影响因素划分为5大因子,以此来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测评指标。
估计结果
为了对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因子重要性进行排序,笔者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回归模型,并根据实际调研得到的数据求得回归方程为:
Y=3.318+0.513F1+0.282F2+0.324F3+0.338F4+O.28F5
其中F1,F2,F3,F4,F5分别为领导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挫折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决策影响能力。其中可决系数为0.581,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555。对方程整体检验的F统计量值为21.927,说明方程在整体上显著水平很高,很好地拟合了样本。
由F1,F2,F3,F4,F5的系数可知,五个因子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力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领导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抗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决策影响能力,且领导沟通能力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其他四种能力。这说明作为创业者,一方面要求具有较高的领导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具备比较均衡的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抗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决策影响能力。
提升路径
树立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一是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创业的冲动,我们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冲动,并把这种创业冲动转化为自主创业的意识。如通过学校社团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积累创业经验。
二是要塑造大学生创业素质。要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需要从领导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抗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决策影响能力五个方面入手,而根据每种能力对创业能力影响力度大小的不同,在塑造的过程中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首先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一个合格的创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说服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有比较大的几率获得创业成功。其次要培养创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抗击挫折的能力、一定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清醒认识事物的能力等。
加强自主创新教育。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完善创业培训内容。对创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归口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全面提升创业者的素质和创业能力。培训内容应涉及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知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包括毅力、人格、眼光等方面的培养。创业知识素质包括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培养。
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培训方式。首先,政府部门可依托学校、社会机构和企业,邀请各级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企业高管和创业者代表组成强大的师资阵营,开设工商管理课程。其次,组织内容丰富的创业专题讲座,培养创业者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三,组织实地参观和实例观摩,让创业者积累经验。第四,定期举办创业者和企业家论坛,针对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应对策略。第五,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开展社会化、网络化的辅助教育培训模式。
设立创业培训基金,建设创业培训基地。建议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和创业培训基金,或从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各类创新基金、各类就业基金等渠道中明确划出一块,专门用于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
篇3
还是在读高中时,听说大学生每年暑假都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我既感到神秘和好奇,又非常羡慕和向往。步入大学后,通过几年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暑假期间走农户、进车间、下矿山、积极调研,深入实践,主流是好的。但是,理性分析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尚存在目的不明确,信息不灵通,关系不协调,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通过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梳理,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
1、应付差事型。一些同学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到位,加之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因此对参加实践活动思想上懈怠,行动上消极,实践活动的内容表格或靠打电话问熟人,或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去填报。实践活动的鉴定不是家长填写,便是家长找人填写,这种现象势必造成高分低能,知识僵化,最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2、单枪匹马型。独立特行,有想法、有抱负、单独前往企业调查,无可厚非,但由于个人经验欠缺,知识及阅历局限,虽然身入心也入,实地参观了企业,了解了运营形式和管理模式,却难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调查的问题无法提出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社会实践活动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3、闭门造车型。数据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一切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调研,都离不开翔实的数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掌握重要的数据和资料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唯数据是听、唯材料所用。一些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只注重查看企业的简介、历年的工作报告及经验材料,忽视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对被调查企业的困难和挑战视而不见。调查材料洋洋万言,但空洞乏味,苍白无力,被调查单位一无所取,自身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4、雾里看花型。笔者了解到一位学习法律的大学生,暑期回到家乡县级法院实习一个月,每天上班8小时,所做的工作却是收文发文,接电话叫人,打扫卫生看门。法院开庭他因值班不能旁听,群众来访说他因经验不足不让参与,偶尔看到案件卷宗,却不能直接见到当事人,分析案情,解决纠纷,好似雾里看花,难辨真伪,致使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形成“两张皮”,互不关联。
5、观光旅游型。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行动上随意浮躁,放暑假后七八个人聚集在一起,既不商议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也无人牵头做准备工作,而是攀亲比贵,找关系显能耐、借车辆、要物质、兴师动众,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活动内容,不但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自身没有受到锻炼,而且在群众中还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6、打工挣钱型。极少数同学因家庭困难,利用暑期打工挣钱。不可否认,打工本身也是体察民情、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增长阅历的好形式。但一般大学生打工主要是做零活,而不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得到一份收入。因此,不但所学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而且更不能很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有时还会导致本人丧失学好专业的信心。
上述六种情况的存在,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组织领导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现实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事关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活动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把握好“三个结合”至关重要。
1、把个人积极准备与学校组织培训相结合。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必须准备充分。这种准备包括思想认识的升华、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技术资料的收集等各个方面。尤其是要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安排、活动方式、调查提纲及服务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题培训,应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重点培训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增强吃苦精神教育;二是传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三是确定好负责人并做好组织方面的落实。通过培训,让同学们掌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和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克服盲目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建议学校公开实践活动的内容、经费、考核标准、奖励办法,对考核标准要有硬指标,以期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把个人努力与地方支持相结合。调研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但需要自己的积极努力,更离不开被调研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大学由精英教育转为平民教育,人们对大学生没有了过去的神秘感,但对90后在心理上却有一种怀疑抑或不放心的态度。尤其是被调研单位,既要介绍情况,还要关照吃住行,所受麻烦较多。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首先要放下架子,用吃苦耐劳的精神,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淳朴的语言,感激的心情,打消人们的疑虑,赢得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情况,掌握实情,使调研活动有意义,有收获,真正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用一份心,尽一份责。
3、把个人心得与同学们的经验交流相结合。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调研涉及方方面面,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程度上都有许多收获和经验,有的同学对专业问题有了新认识,有的同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新理念,有的同学对民生有了新体会等等。辅导员应适时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广泛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实践活动所触及的社会消极腐败现象,要采取科学引导的办法,解疑释惑,提高同学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总之,实践出真知,调研出智慧。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不断输入新的内容和内涵的课题;既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也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配合支持。要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教育体制、机制和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与生产科研的联系越来越紧,千百万大学生暑期实践蕴藏着巨大知识和能量,只要组织有力,注重实效,就能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强大动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108-05
一、基本情况
本次共对7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834份。问卷根据男女性别、生源所在地(农村、城镇)、所在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所学专业等分门别类进行了统计分析。问卷包括“大学毕业后的打算”、“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了解与认识”、“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大学生创业热情不高的原因”、“大学生创业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的因素”、“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认识与建议”等内容。参与问卷调查的1 834名学生中,有男生729人,占39.75%,女生1 105人,占60.25%;农村大学生1 114人,占60.74%,城镇学生720人,占39.26%;一本学生583人,占31.79%,二本学生641人,占34.95%,三本学生138人,占7.52%,专科学生472人,占25.74%;大学一年级109人,占5.94%,大学二年级612人,占33.37%,大学三年级476人,占25.95%,大学四年级637人,占34.73%。本次共有21个专业的学生接受调查,其中理工类专业7个,文科类专业14个。
二、相关问题统计与分析
1.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的打算
如图1:
由图2可知,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占4.87%,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大学生却达20.90%,说明大学生逐渐认识到创业的风险和创业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对于创业的选择趋于理性和谨慎。
2.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认识情况
认为“很好”的有61人,占3.33%;认为“比较好”的有490人,占26.72%;认为“一般”的有1 036人,占55.40%;认为“不好”的有208人,占11.34%。统计表明,约30%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比较满意,持明显否定态度的只占少数,说明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的创业环境较前些年有所改善,持正向肯定态度。
3. 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了解情况
统计表明,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对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了解,而绝大部分并不了解,说明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但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创业政策了解程度和关注度逐渐升高。
4.关于创业想法
统计表明,受访的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有或者曾经有过想法的如图4,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创业想法也有较大悬殊,如图5。
如图5所示,在创业方面,男生创业意识比女生强烈。调查也表明,曾有30%以上的男生和女生萌生过创业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对创业的认识变化和创业风险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逐渐消退了创业的想法。但有14.56%的男生和20.18%的女生从未有过创业的想法。
5.关于不打算自主创业的原因
关于不打算自主创业的原因,统计显示主要有7种,人数分布如图6,生源性别比和城乡比如图7,具体而言:有349名大学生选择“担心失败”,占19.03%。其中男生为129人,女生为220人;城镇学生142人,农村学生207人。有1 221人选择“缺乏资金”,占66.58%,其中男生为494人,女生为727人;农村学生为806人,城镇学生为415人。有1 129名学生选择“缺乏经验”,占61.56%,其中男生为437人,女生为692人;城镇学生418人,农村学生711人。有604人选择“缺乏好的项目”,达32.93%,其中男生为260人,女生为344人;农村学生为363人,城镇学生为241人。有446人选择“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占24.3%,其中男生为152人,女生为294人;农村学生为294人,城镇学生为152人。有311人选择“创业太辛苦,风险太大”,占16.69%,其中男生为98人,女生为213人;农村学生为164人,城镇为147人。有127人选择“其他”,占6.92%。
在以上原因中,调研显示了明显的排序,排名前5的依次是:缺乏资金、经验、项目、能力以及担心失败。关于缺乏资金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66.58%的受访者选择缺乏资金,显示该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而该项选择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多出391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城镇差,无法提供更多的创业资金。关于缺乏经验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长期待在校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学习上,严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加之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社会关系等,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关于缺乏好的经营项目,一般大学生大多是为了就业或继续深造,很少涉及到相关创业项目的问题,特别是文科生在这方面更为欠缺。关于缺乏自主创业能力的问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缺乏创业的实践锻炼,创业知识匮乏,融资能力、经验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创业能力严重不足。此外,由于创业风险较大,社会又无规避风险的措施和政策,造成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6.大学生创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调查统计显示:在“资金、项目、创业培训、场地、相关优惠政策”等选项中,有1 326人选择“资金”,占72.3%,排列第一位;有857人选择“创业培训”,占46.7%,排列第二位;有779人选择“资金”,占42.5%,排列第三位;有712人选择“相关优惠政策”,占38.8%,排列第四位,只有15.3%、3.4%的人分别选择“场地”和“其他”。
调查再次表明:大学生最为关注资金问题,在此选项中,女生高达“75.4%”,男生达“67.6%”,女生较男生更希望得到资金扶持;农村学生高达“75.1%”,城镇学生达“67.9%”,农村学生较城镇学生更渴望得到资金的扶持。显示了男女差别,城乡差别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影响。其次是“创业培训”。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创业培训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创业培训的重视和渴望。再次是“创业项目”。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对创业项目的重视;另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希望在该项目上得到相关的支持。
7.关于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
选择“一般”为51.3%,排列第一位;“很好”为34.4%,位居第二;“不好”为7.8%;“不知道”占6.4%。
在此选项中,选择大学生自主创业“很好”的高校学生排列情况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生47.0%,排列第一;湖南师大树达学院学生42.8%,位列第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生39.0%,位列第三。
调查表明:认为大学生创业不好的只占7.8%,而认为大学生创业很好的却达到34.4%,有高达51.3%的大学生选择一般。一方面,说明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自主创业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另一方面,受各级政府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影响及各高校的宣传教育,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有所增强。
调查同时表明:学历层次越低,就业越困难的学生赞成自主创业的比率越高。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相对其他高校学生而言,其就业压力更大,赞成自主创业比率最高。当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还与学校宣传教育、所学专业等情况有关。如湖南师范大学,虽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但由于学校创业教育抓得较紧,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创业热情越来越高,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一年比一年多。
8. 关于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看法
图8显示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不同看法的人数分布,图9给出了比例分布。
调查再次表明,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广大大学生的共识和潮流。
9. 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认识
图10显示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有高达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富有挑战性,并能得到锻炼,积累社会经验,持正向肯定的态度。此结论与前面的相关选项调研基本一致。同时,调查也显示: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创造较大的精神财富的学生达19.7%,认为有利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学生占18.1%,而认为能创造较大的物质财富者只有8.6%。表明大学生更认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影响和社会意义,对物质财富的创造信心不足,期望不高。
三、相关问题及对策
1. 调研体会
(1)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正面而肯定的态度 高达85.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只有8.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6.5%的大学生“不知道”。
(2)自主创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项目、团队、资金、创业知识与能力等受到较大关注与重视,政策支持与经营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而对经营场地则相对不太重视。
在调研中,66.7%的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项目”最重要,排列第一位,而58.6%的大学生把资金排在第一位;36.9%的大学生选择“项目”,排列第四;48.1%的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资金”最重要,排列第三位;63.0%的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团队”最重要,排列第二位;55.2%的大学生也把“团队”列为首选,排列第二位 [1 ]。说明“团队”成为企业负责人与大学生的最大共识。44.4%的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创业知识与能力”最重要,位居第四位;37.4%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政策与经营环境”很重要,排列第三位;22.2%的中小企业负责人也认可此看法;只有8.8%的大学生认为“场地”重要,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负责人也认为“场地”并不是最重要的。
(3)当前的创业优惠政策与创业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起到了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大幅增加 2年前,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兴致不高,特别是文科类高校和师范生,缺乏自主创业的激情和热情 [2 ]。如2年前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自主创业的不到1%,真正选择自主创业的不到0.2%,而本次调研表明希望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达到25.96%(包括毕业后立即创业和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近2年来,毕业后真正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达到1%左右,是2年前的5倍。说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当前的创业环境、就业形势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创业意愿与学历层次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 统计数据还显示一本大学生选择创业(包括“毕业后创业”和“先就业再创业”下同)的共96人,占一本大学生数的16.51%;二本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共144人,占二本大学生数的22.46%;三本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共27人,占三本大学生数的19.57%;专科生选择创业的共209人,占专科生数的44.28%,其中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专科生选择创业的比例高达51.22%。
为何专科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高于本科生,而二本、三本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又高于一本生呢?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形势、就业质量、就业结构等相关因素有关。
(5)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创业愿望强烈 调研表明,有51.99%的男大学生曾萌生过自主创业的想法和愿望,而女生则为41.36%;从未萌生过创业想法的女生为20.2%,男生则为14.5%。即曾有过创业愿望的男生较女生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而从未有过此想法者,女生的比率较男生高5.7%。
2. 相关问题
(1)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不够深入 调研显示,对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了解的大学生仅占3.33%,比较了解的仅占15.87%,而完全不了解的大学生则高达80.80%。说明该项政策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2)高校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不够 调研表明,67.9%的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人员表示该校“已采取相关措施”,有21.4%表示“正在制订相关措施”,而有10.7%表示“暂时没有”。本项目组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真正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并采取实质性有力措施的高校并不多,仅有中南大学等极少数高校较为重视,如中南大学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有专门的创业基地、创业扶持资金、创业指导课程(计学分,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创业成绩较为显著。其他高校则大多仅停留在口头宣传上,缺少实质性的政策与措施,从而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
(3)政府部门相关扶持政策落实难以到位 一是关于扶持对象的划定与实际需求不对称。如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本政策意见所鼓励和扶持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主要是指具有高等专科院校学历以上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或毕业两年以内在长沙初始创办各类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并担任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法人代表。”但本项目组调研情况表明,在读期间真正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到0.1%,毕业后2年之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也不到1%。由于缺乏资金、经验和社会关系等,大学生毕业3至5年后才会在这些方面有所积累 [3 ],因此扶持对象与实际需求不对称。二是本地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有待改善。如长沙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到户口所在地社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中心申请最高50 000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大学生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并具备一定自有资金和相应反担保条件的,可按共吸纳人员人均50 000元以内的额度给予担保贷款,最高为500 000元。对于大学生自主创办的新兴项目,根据企业规模可给予最高为2 000 000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可实际情况是:贷款必须要有本市房产抵押或本市公务员担保,大多数自主创业学生都不具备此种条件,因而很难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贷款扶持。
三是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亟待加强。政府推动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建成较少,仅有的几个创业基地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是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住宿、饮食都不太便利;其二是有的创业基地不大适用,既不太适合做门面,也不太适合办公,更不适合做仓库。因而,众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对目前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不太热衷。
3. 解决对策
(1)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和典型的宣传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知名主流媒体,开辟大学生自主创业专栏,充分宣传报道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及相关事迹;二是由有关单位牵头,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竞赛活动,树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并组成 “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巡回讲演团”,宣传激发广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形成创业教育正能量。
(2)增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首先要取消户籍限制,切实加大贷款力度,放宽贷款政策,只要在本地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不论户籍,都可以申请贷款扶持资金。其次是放宽担保限制,除公务员担保和房产抵押外,建议放宽至本市教师及其他事业单位员工、知名企业员工担保亦可。再次是提高贷款额度,由提供5 000元小额贷款提高至50 000至100 000元。最后是扩大扶持对象的范围。如将原定为扶持对象的“高校在读大学生及毕业后2年之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放宽至“毕业5年之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更具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3)加大对“创业受挫”的帮扶力度 如根据其创业受挫的损失程度按比例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设立“创业风险基金”,对创业遭致挫折或失败者由“创业风险基金”予以适当补偿。以减轻众多大学生想创业,但又因风险太大而不敢创业的畏惧心理 [4 ]。
(4)加强创业帮扶指导和基地建设 采取成立“创业导师团”,组建多个由知名企业家、知名学者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并制订相应计划,定期为“大学生企业”进行会诊,对有意向自主创业或正在初创之中的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帮其出谋划策,并根据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 [5 ],完善创业基地的管理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董金秋,贾志科.大学生选择创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30所高校2827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129-136.
[2]李湘玲.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9):36-38.
[3]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67-72.
篇5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工作。编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内容: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发往各相关单位。本项工作在**年4月20日以前完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网络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2、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首批邀请的单位15个,邀请函已发出,4月8日以前争取联系单位达30个;
3、聘请就业顾问,拓宽就业渠道。拟聘请3-5名就业顾问,现已聘请了一位(证书已发),就业顾问将动用其良好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4、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择业技巧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心态。**年上半年讲5讲,在4月8日以前讲3讲;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6、从**年开始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注重面试素质,不单单讲有关简历、面试、政策法规,还着重讲解试用期的相关注意事项,还专门开设若干课时对此进行介绍。学院应结合学校毕业就业指导讲座的情况,有选择的安排政府主管就业负责人、就业指导专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就业顾问和专业咨询公司的专家来校为大学生开展就业系列讲座;
7、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通过院学生会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完美简历比赛、就业征文、模拟招聘大赛、职业证书展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职业启蒙,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8、开展就业援助计划。为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特别推荐就业岗位。
**年3月28日
园林园艺学院、人文学院**年毕业生就业讲座安排表(表一)
时间主讲人题目地点备注
3月22日曹忠民职业的选择综合楼一楼阶梯教室已讲
3月29日谢国文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分析综合楼一楼阶梯教室已讲
4月4日马茜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观综合楼一楼阶梯教室
人文学院2002级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统计表
(表二)
2002级社会工作专业
总人数40人调查表回收数37份
社会实践情况登记已找到工作人数(1人)
空白四项以上男生女生
2份23份1人0
想要找的工作类型百分比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自主创业考研
70%77.5%52.5%25%27.5%32.5%7.5%
特殊情况无
特长偏向方向
计算机5人写作10人体育15人
文艺6人英语2人茶艺2人
演讲2人社交6人摄影1人
书法1人驾驶执照2人
(表三)
2002级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
总人数56人调查表回收数55份
社会实践情况登记已找到工作人数(9人)
空白四项以上男生女生
33份7份2人7人
想要找的工作类型百分比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自主创业考研
75%75%69.6%41%36%15.4%5.4%
特殊情况无
特长偏向方向
计算机8人写作5人体育17人
文艺12人英语1人茶艺1人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创业 课程 竞赛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78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n acceptance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course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ompeti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ood for expl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guidance course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competition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sampling survey,combining with network survey and field survey face to some college students and graduates, and put forward that should set about three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and the contest, cognition of the courses about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petition, national supports fo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nd competi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competition activity
1 引言
1.1 调研背景
本项目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类课程以及竞赛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讨论一系列教学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期望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为改善和提升就业创业类课程和竞赛活动的实际效果给学校各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2 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实效研究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而且存在着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化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就业创业课程教学的认同度和竞赛活动参与度的探索和研究,展现经济转型下就业创新教育和竞赛实践的困窘,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毕业即失业”现象提供思路。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大量创造实践型人才,迫切需要高校开展高效实用的就业创业教育和竞赛活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和竞赛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构建高校创新型就业创业教学和竞赛活动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 调研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以及已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共计354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查数量和对象能满足研究要求。调查结果如下:
2.1 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对象男生多于女生,男生比例为55.65%,女生比例为44.35%;并且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二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比例为44.63%,大一学生比例为18.64%,大三、大四、大五以及已毕业的分别为10.17%、9.04%、9.04%、8.47%。除此之外,由于调研对象为理工类大学的学生,故调研中理工科学生比例最高,占到50.86%,文史类为36.72%,其它专业的仅有12.43%。
2.2 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识不足、评价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目前开展的就业创业类课程及活动,大多数同学的满意程度一般,比例为59.04%;感到满意的同学比例为28.25%;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占12.71%。53.39%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加强了自身的就业创业的意识;26.84%的学生认为比赛过于形式化帮助不大;12.7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充分实践了就业创业的想法,完成自我定位;7.0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2.3 学生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收获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0.45%的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44.63%的学生了解了与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33.9%的学生学会了一些求职的技巧;除此之外,29.38%的学生还在其它方面有所收获。
2.4 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存在诸多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中63.28%的学生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62.43%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52.82%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呆板;25.42%的学生认为教师队伍不专业;除此之外,有17.8%的学生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还存在其它各种问题。
2.5 就业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参与程度低,普及力度不够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46.33%的学生从没参加过类似的活动;26.84%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17.53%的学生参加过模拟求职大赛;17.23%的学生参加过简历设计大赛;另外,还有25.99%的学生参加过类似的其它活动。
2.6 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建议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1.07%的学生都提出了增加课程实践性,如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安排实习的建议;51.69%的学生认为应邀请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进行现场交流;50.2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样化的该类课程;49.72%的学生建议邀请企业家进行演讲传授经验;另外,13.56%的学生提出了其它不同的建议。
3 调研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认为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于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低;受教育者、教育者、有关的教育部门对就业创业类课程活动的认同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尚不完善,对校园的创业就业的阶段重视与投入不够等问题。
3.2 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改进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建议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与校外单位合作创立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应与社会就业创业组织加强联系,组织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去感受与见习,让学生捕捉创业灵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除此之外,就业创业活动主办方需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邀请企业家参加到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商家作为赞助商参与到活动中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活动相衔接。
(2)强制与自由相结合,促进全员参与竞赛活动。促进就业创业竞赛活动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只有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发现其不足。因此学校可以采取制参加与自由参加两种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已经形成良好氛围的个别院系、年级采取自由参加的方式。这是一个从“强制”到“认知”再到“自发”反复的过程,只有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就业创业竞赛活动中来,才能对课程与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才能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3)提升学生、老师、学校对就业创业课程与竞赛活动的认同度、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各高校都有开设就业创业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但是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领导,到教育局的工作者,似乎都觉得这类课程只是一门“副科”,这些活动与一般的课外活动无异,与专业课程相比起来,地位很低,由此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投入不足。
建议大学可以增设相关课程,提高该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老师的重视程度。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能否取得长远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是否能得以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应该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授课,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实行教师跨学科进行任教,培养综合能力全面的就业创业创新型人才。
(4)完善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投入,毕业生与在校生两手一起抓。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主要是面对毕业生,而对在校学生的注意和投资都较少,这就导致在校的学生缺乏就业创业的锻炼机会与经验的积累。建议国家给予毕业生与在校学生同等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支持,从而避免就业创业的畸形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就业创业类课程与活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关系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等相关内容。所以,只有了解学生心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为大学生做理性分析,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86.
[2]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 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风笑天.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以30项重点经验研究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1:60-69,158.
[5] 于海波,郑晓明,许春燕,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J].心理学报,2014.6:807-822.
[6] 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72-76.
[7] 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71-76,82.
[8] 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4:87-92.
[9] 朱国玮,黄B.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4-68.
[10]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88.
[11] 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 2013.Z3:56-59.
[12] 杨艳红.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 陶小江.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4] 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 会心理科学,2009.4:34-38.
篇7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职业能力 企业
一、职业能力概述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胜任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即任职资格、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及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三方面基本要素。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及预测大学生在该职业领域成功的可能性。
二、企业需求调研
我曾报名参加上海市学生事物中心组织的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师企业实训活动,赴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人力资源部实训三周,实训期间调研企业“1+3+5” 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校友和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面谈调研企业对在校生职业能力培养建议及参与企业“90后员工如何管理“的调研。下面通过三方面详细介绍:
1、上海电气“1+3+5”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电气通过对青年大学生队伍状况调研了解青年大学生基本情况、青年对企业发展战略认知情况、对企业青年工作认可情况、对企业考核体系认可情况、对企业培训实际效果认可情况、对自身工作岗位的认知、对自身现实生活的感受情况及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企业推出了“1+3+5”青年人才培养方案。“1+3+5“培养模式中,上海电气按照职业认知期、职业成长期和职业发展期来规划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在落实集团“1+3+5”青年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中,“1”阶段是对入职的应届大学生全覆盖,“1“阶段由入职培训、岗位带教,转正考评、项目部实习、岗位技能培训、初级职称评定、综合评定七个部分组成, “1”阶段结束确定“3”阶段的重点培养对象;“3”阶段将入职2-4年的员工培养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确定“5”阶段重点培养对象;“5”阶段对入职5-9年的员工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和综合素质考评与培养,选拔优秀的青年人才,建成人才梯队。
这里重点提下“1“阶段,入职培训色是团训、商务礼仪培训、公文写作培训;岗位带教阶段,每位新入职大学生配一位导师,导师帮助大学生自我评估、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发展方向,在导师带领下完成带教课题及培养计划,带教结束后,导师对大学生工作表现及能力进行再次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履职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试用期结束后企业对新进员工进行试用期评估,包括工作态度(主动性、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职业素质(质量、速度、计划能力)、工作表现(专业知识、组织能力、自我驱动)、个人潜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从企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招聘到入职到发展,职业能力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起到很关键作用,单位注重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2、校友对在校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我校有多名毕业生在上海电气电站工程公司工作,本次和5名毕业生面谈。五名毕业生工作年限有9年、6年和5年,通过面谈了解他们的职场经历及对在校生的建议。交谈的5名毕业生现在已成为职场精英,他们每个人发展路径不同,所在部门不同,但他们工作踏实肯干,秉承电力学院优良传统。由于个人特质、工作环境、工作年限、中期职业路径选择不同,每个人的职场发展有所区别,总体职业满意度比较高。通过交谈,毕业生普遍提到专业学习很重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要学好专业课,另外一方面要通过第二课堂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语言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保持良好的心态。
3、人力资源部门访谈记录
根据面谈提纲我与上海电气电站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培训等部门负责人面谈了解应聘流程、企业招聘员工途径、简历筛选原则、面试技巧、招聘时注重学生哪些能力、入职后的培训机制、入职后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等。在访谈中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提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入职后企业的培训体系健全,企业为员工提供同济等高校的研究生学历提升学习机会及一级建造师等职业资质的培训机会;企业招聘时注重学生的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压力能力等;入职后相比较学历,企业更看重大学生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也提到现在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创新能力强。
三、90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90后的大学生是充满朝气的一代,他们生长于物质充裕、资讯发达、价值观多元和社会生活型态快速变迁的环境下,这样的成长背景形成了90后鲜明的时代特征: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不喜欢受约束、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
高校在90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其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学校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完善,大型作业期间安排赴企业参观等环节,学校注重培养90后大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提升专业能力,;在第二课堂,学校提供各种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海电力学院有大学生项目化运行中心,同学们可以报名参加老师指导的品牌项目和建设项目,每个同学也可以作为项目经理申报项目,申报项目范围可以涉及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学校营造“项目人人可以申报,参与人人机会均等”的良好氛围,鼓励同学争做“校园项目经理”,进一步激发普通同学组织、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项目化的规范运作模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学校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帮助同学合理规划职业规划课程,提高90后大学生决策能力等。
高校中,90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自律性差,逃课打网游、谈恋爱忽视学习、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诚信缺失;在一般能力方面,现在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心理问题频发,有精神分裂,失恋跳楼等心理危机事件发生;90后大学生热衷于上网,人机对话增加,人与人对话减少,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减弱。
四、对策研究
1、大学生加强自身生涯规划
有目标才能有动力,90后大学生应该从进校开始规划自身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90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分析和测评工具了解自我的兴趣、特长、能力、价值观,通过对环境的探索了解目标行业、目标职业,在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后看,利用决策平衡单、SWOT分析法、CASVE等科学的决策方法做好自我的决策订立目标,目标制定后行动很关键,90后大学生可以制定阶段计划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自身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目标。通过制定自身的生涯规划,90后大学生明白奋斗的目标和奋斗的理由,从而脚踏实地的过好大学生涯的每一天,充分利用学校平台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2、父母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的关注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考入大学后,由于孩子住校,家长直接管理减少,直到有重要事情时才和学校联系。罗伊的需求理论中提到家庭环境在孩子职业选择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还应该家校互动,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督促孩子养成优良的学风,周末和寒暑假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习提升职业能力,家长关注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督促其实施。
3、学校开展专项工作增强90后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学校加强个性化职业咨询工作的开展,通过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答两难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职业困惑;高校辅导员针对年级和班级特色,开展特色团队训练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培养90后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班级班委组织活动时征询同学意见,提高班级主题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通过班级活动提高同学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俊美、王灿、姚丹丹:《迎接90后,你准备好了吗――90 后新生代职业观调查报告》,载《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5 期
[2]刘秀峰:《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华中科技大学博 士论文,2012年
篇8
化工0901 XX年3月 目 录
一、调查背景. - 1 -
二、调查目的. - 2 -
三、调查内容. - 2 -
四、调查对象. - 2 -
五、调查方式. - 2 -
六、调查时间. - 3 -
七、调查结果. - 3 -
附录一:关于就业问题的调研结果. - 8 -
一、调查背景
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
然而就XX年就业形势来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1月20日召开的新闻会上说,XX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大;另外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影响加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不断扩招,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的"身份优势"一去不返。尤其这些年,大学生的就业难题逐渐突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向民工看齐,以致于社会惊呼"大学生卖出白菜价"。 大学生要想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校期间积极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十分关键。
二、调查目的 为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时展、符合市场需要的精英人才,引导我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同时给学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展现我校学生就业意识现状,化工0901班特开展此次大学生就业意识调查活动。
三、调查内容 就业意识相关热点问题
四、调查对象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大三年级、部分大二年级学生
五、调查方式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模板参见附录一),到化环生学部09级本科生各寝室采取面访调查与留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包括19舍1、2、3楼,26舍6楼、4舍2楼、6楼。(19舍1楼、26舍6楼采取留置调查法,其余采取面访调查法)
六、调查时间 XX年3月15日晚上
七、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征集到的各方面问题由各宿舍楼调研负责人统计汇总后形成《就业问题调研信息汇总》(参见附录一)。
总的来说,本次调研活动取得了初步成功,在就业问题上收集到了许多学子最关注的各方面问题,为接下来的“报国企业行”活动以及指导讲座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从个人能力、企业选择以及面试技巧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本次调查结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总计做了291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大二年级的同学141张,占48.5%;大三年级为150张,占51.5%。在被调查的同学中不同类型的同学所占的比例可见下图。
不同类型同学比例图
一、个人能力方面
篇9
企业人才观变化巨大
据悉,中华英才网“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是目前国内针对就业群体启动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雇主品牌调查”之一,2003年首次开展雇主品牌调查。中国人力资源行业高速发展,无论是企业人才观还是求职者择业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华英才网第十一届最佳雇主调查对象不仅包括高校毕业生群体,还包括工作1~5年的社会职场人士,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渠道调研,在全国31个城市形成联动,总计收到有效问卷10万份有余。本次调研无论从覆盖地域、覆盖学校,还是样本数量上,都在雇主品牌调研领域首屈一指。涵盖金融、汽车、互联网、消费品等10余个行业的分领域最佳雇主榜单,人才择业和企业用才最新趋势调研报告。
中华英才网指出,稳定的人才战略和雇主形象是企业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因此,雇主品牌对于吸纳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推助效应日益凸显。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的吸引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社会就业的发展趋势,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划有着借鉴意义。
大学生求职日趋理性
《中华英才网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对个人微观就业选择与社会宏观就业形势的判断与把握趋于理性。
调查显示,2013年在校大学生中在求职时优先考虑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比例分别为15%、5.1%、1.7%。与2012年相比,在校大学生计划在京、沪、穗三城市就业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从三地的对比来说,虽然北京的占比下降明显,但在三个城市中吸引力仍然是最强的。
专家分析认为,北京作为首都,各种类型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总部的聚集地,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就业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对求职者仍然具有强劲的吸引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在校大学生的求职预期仍集中于华东(30.41%)和华北(27.54%)地区。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虽然大学生就业可能不再以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为首选目标,但仍然会优先考虑选择其周围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丰富的就业机会、充足的发展空间是求职者考量的首选因素。
在对行业进行考量时,文体娱乐业、金融业以及电子信息业最受大学生青睐,其占比分别为15.7%、15.64%和9.22%。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初次求职者长期待遇水平和职业风险大小,所以一些具有市场先机的优势行业,因其风险小、收益高而受到大学生偏好。
体制内单位受青睐
数据显示,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期望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在校大学生预期的工作单位也以国有企业占比居首(34.31%),合资企业以19.25%的占比次之。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民营与外资企业就业比例下降,充分说明了就业难与经济形势下滑让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职场主力新军对稳定性较低的工作缺乏安全感,更愿意追求以体制内单位为主的稳定性较强工作的心理。
总体来说,大学生更加看重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企业内在的人文关怀及其给自身带来的发展。大学生最倾心的是“关爱自身雇主品牌”建设的口碑雇主。
篇10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长远视角
调查中,我们发现受社会消极因素和教育方法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具体的长远规划。如,在问到“目前有无对自己未来的进行过规划”时,17.7%的学生有非常清晰的远、中、短期规划,45.9%的学生只有近期而没有远期规划,32%的学生没有仔细考虑过,4.4%的学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问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否明确”时,仅17.2%的学生选择了明确目标;在笔者对学生的访谈中也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是以后的事情,规划意识淡薄。同时当前,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职业环境了解较少,职业价值观尚未定型,目标模糊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仍存在投机心理。在面临进入方向的选择时,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是浮躁的一味追求高收入,社会地位优越等。
(二)在理念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普及不够
当下,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但真正的普及面还不够广。根据调查,当被问到在问到“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指导来源何处”时,有49.9%的学生选择从学校获得,22.7%的学生选择来自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24.6%的学生选择父母平时经常与自己谈论以后的工作问题,5.8%的学生选择没有来源。而问到一些关于使用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认知的题目时,还有很多同学是迷惑的,比如问到“你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了解吗?”,只有30%的学生是非常了解。其余均是一知半解,在被调研的这些学生中,全部都上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也恰恰说明了在理念普及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到位。另外,在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的问题上,有8.8%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23.8%的学生选择满意,57%的学生选择一般,7.2%的学生选择不满意,3.3%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学生心中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就业辅导还没有普及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存在不足
现在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但很多情况下都是依靠学校的就业部门几个老师,加上一些辅导员老师,进行几堂课或者几场类似教育或者讲座,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机构。例如,我校职业规划课的师资配备存在失调情况,老师少,学生多。全校1万多名在校生,职业规划课专职老师仅4人,工作量十分巨大,且影响了授课效果。另外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和少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更多地指向了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方法上,缺乏个性化指导,忽略了学生的自我需求,这一点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很是很迫切的。如,问到“在你心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程度有多大时,有将近30%的学生选择非常需要,40%的学生选择需要,需要的人数比例占到了七成以上。当问到“你愿意参加有关职业咨询或相关活动吗?”时,有55.2%的学生表示愿意,41.4%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比例高达9成以上。
(四)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
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历史来看,其还处在一个拿来主义阶段,本土化研究仍在进行中,而未能形成较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缺乏创新和改进,导致实践工作无法提高效率和水平。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而也就不懂得怎样进行规划。如,问卷中问及“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时,有82.3%的学生选择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一知半解,仅有17.7%的学生选择了解。
二、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独立的生涯规划教育中心,培养一支专家化、职业化、专门化的辅导人员。可以采取专业导师+辅导员有机结合的方式,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使这些人员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中心还应加强职业测评体系的建立,建立专家型的测评队伍,给测评对象以公正、科学的测评指导,并给予正确的解读,真正发挥出职业测评对职业规划的服务作用,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中心还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研究力度,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职能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整个阶段,高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开设相关的课程,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现在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应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努力完善课程体系的建立,开放性的与其他课程紧密连接,相辅相成的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
(三)通过开展生涯心理训练,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着重训练学生的生涯发展能力,包括自我经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交往和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规划与行动的能力等,培养竞争合作意识、角色转换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提高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全方位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