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8 17:3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湖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环境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农民工维权现状及其成因探析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 关于我国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 试论当前农民工培训现状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工STD/AIDS认知及的现状及其干预进展 论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现状及对策 浅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重庆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对策 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及提升对策 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农民工政治融入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需求层次现状的分析及其相应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 [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M].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5.
[11]新生代已成农民工主体 身份尴尬缺乏幸福感(2)[EB/OL] .(2011-11-01). .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6—127.
[13]2012年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3-04-0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9.
篇2
摘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农民工需求调查研究,在分析新
>> 社区图书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素质教育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研究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改革策略分析 城镇化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支持体系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困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市民化的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角色转换存在的问题研究 返乡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作用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权益保护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危机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学刊,1996(6):41,45,47.
[6]Fuchs C. The role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a multivariate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divide[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9(1):41-58.
篇3
摘要:近年来,随着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社会群体。当前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根据当前农民工的实际状况,笔者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对农民工潮流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对这一社会现象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权益;城市化
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农民在城市化推动下选择进城务工,追求更高的利益。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在很多条件下劳动没有保障,存在许多问题,如就业歧视,医疗等突出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存在的现状,并进一步给出建议。
一、农民工的现状分析
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使城市原本紧张的资源更加紧张,各种就业问题层出不穷,面对竞争,就业难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这使进城务工的农民面临很大的挑战。
流入城市的农民工首先要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初来乍到,城市农民工的选择余地不是很大,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多从事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基础行业,工作条件和配套设施差且收入低。与此同时,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较低,还面临各种就业歧视,这些都使农民工进城难,进城农民工就业难。农民工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
二、农民工潮流出现的问题
(一)城市农民工工资拖欠
农民工大多生活不宽裕,没有足够的投资成本,许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又脏又累而且有一定风险的活,拿的是工资城市中最低的。农民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却还是不能有收入保障,面临拖欠工资没有上策。这极易引起怠工、罢工等现象,日积月累也会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
(二)农民工引发的农业问题
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在城市化、农民工化近年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潜在威胁农业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利益集中地,新生代农民工纷纷离家外出务工。呈现一定的盲目性集中性。留在农村的农民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奔向大城市。仅有部分老弱病残者在家留守,农业劳动力呈现短缺,一定程度上威胁农业的发展。
(三)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市弱势群体,外出务工没有很高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法律维权意识淡薄。他们大部分没有很高的学历,很多都是早早辍学,专业知识欠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不甚明了。在外出务工时,不清楚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在工作中,诸如没有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未办理相关的保障手续,等出现问题是不能合理地解决。比如遇到老板强制加班、在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工作地点劳动都无能为力。
(四)农民工社保医疗不到位
农民工身处异乡,对环境不是很熟悉,本身知识欠缺,利益受损不知所措。当前社会保障虽有一考定发展,但不够完善,城乡之间的保障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问题突出。一是外出从业的农民工参保率低,参加医保、工作保险的比例较低,险种较少。二是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除了一些重大节日外,平常休息量少,加班频繁,每天工作时间严重超标。三是工作与生活环境差,由于其文化知识水平低,从事的职业多为劳力支出,工作条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三、启示与对策
(一)建立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相关保障制度
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既累又危险,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一旦发生意外,农民工在各种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常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此外,建立针对进城农民的医疗保障,外出农民工难以避免会生病,如果缺乏保障机制,将会使农民工造成身体痛苦,进而会导致失去工作。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加快发展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降低农民工的就业风险,改善城市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并落实执行。
(二)严格规范用工制度
企业在雇用农民工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进城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城镇人口所不乐意从事的工作,而且工资一般都比较低,如果不进一步用劳动合同规范用工单位的行为,那么农民工的收益就更没有保障了。这是企业,农民工以及政府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实行户籍平等制,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
虽然现今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但现实生活中却相差甚远,绝对平等虽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以此为目标。从古至今,等级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现代社会仍无法彻底清除这些残留,农业是国之根本,农民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为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他们迈出脚步走向城市时,却受到各种歧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户籍制度的存在,把农民工推向社会的边缘地位。这种差别化极大的影响农民工积极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孕育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减少户籍歧视,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是作为政府,应当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城乡一致的政策,逐步消除影响城乡和谐发展的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发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农民工竞争力。
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平均低于城市工,一是农民本身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还有就是环境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及硬件设施,这些导致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工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加多种多样而且实用的技能培训。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只能从事一些下游职业。因此,农民工技能培训既能提高新一代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还能切实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蓓 亓朋.城市农民工歧视问题研究.[J].南方人口,2011(1):26.
[2]缪自锋.城市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浅析[J].兰州学刊,2005(3):144.
篇4
身沉,就能发现有温度的现场新闻
2011年8月,江南都市报按照等部委的要求,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编委会要求采访一线的同事,要沉下去,抓大鱼。“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这条大鱼就是在我们身子沉下去的过程中抓到的。
2011年10月19日下午3时10分许,南昌市西湖区广场东路恒茂华城附近,在南昌打工的浙江籍女孩巩梦露突然被失控的蓝色小轿车卷入车底,在附近等活做的19位余干籍农民工快速冲上去,挺起脊梁,用手奋力抬起车体,救出被困女孩,并将女孩送往南昌大学四附院治疗。
此事件发生时,正值全国舆论反思佛山“小悦悦事件”,质疑中国人的国民素质现状,考问当前中国人的道德沦丧与信仰缺失等问题。记者采访中,现场参与施救的农民工话语质朴、感人,“不要说车底下压的是一个大活人,就是一只小动物,我们也一样会去救。”他们面对记者很淡然地说,这是应该做的,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没有想到这也属于做好事,还再三恳请我们的记者,不要报道,没有什么新闻价值。
我们感觉到,从见义勇为的农民工拒绝冷漠这个角度出发,现场的新闻更具价值,更有社会意义,更能彰显我们的舆论引导力。2011年10月20日,江南都市报以文图各一个版的篇幅,在同城媒体中全景呈现了农民工现场抬车救人的感人事迹。随后,我们再次深入新闻现场,与救人的农民工朋友谈心聊天,绘制了一幅救人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图和救人的英雄谱。此独家报道见报后,迅速引起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跟进。南昌市市长陈俊卿受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的委托,专程看望救人的农民工朋友,与他们面对面座谈,称赞他们是“义举唤醒人性真善美”,并邀请救人的农民工参加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的闭幕式晚会。江南都市报继续跟踪报道,让救人农民工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脑沉,就能用思考的笔写有情感的作品
“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系列报道延伸而策划推出的“寻找平凡的良心”,从2011年10月20日启动,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温度不减。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记者不仅身沉了下去,深入到了现场,还能脑沉下去,用思考的笔书写有情感的作品。
“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事件发生时,我们的记者没有拘泥于现场新闻本身,而是“跳转”出来,与佛山“小悦悦事件”进行对比,书写余干籍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绘制救人农民工的英雄脸谱,挖掘江西老表的平凡良心。这一系列报道是记者平时积累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
从10月19日“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事件发生之时起,记者被余干籍农民工身上的质朴精神深深感动,被采访对象所洋溢的人性真善美深深触动。正是因为有了采访过程中的这种质朴的感动,激发了记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才有了将这种人性的真善美完整无缺地呈现给读者的冲动,也正是基于此,让读者看到的系列报道才能栩栩如生,带有真情实感,具有现场温度。
心沉,就能“文章合为时而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又是一种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的关切。
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全社会都在找寻人性真善美的典型,从而呼吁国民传递温暖,拒绝冷漠。此时,江西南昌发生“余干籍农民工抬车救人”事件,正是“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好素材。巧的是,南昌市正在举办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救人农民工的形象恰恰可以反映南昌市和江西省的形象。于是,江南都市报果断把握住这一时机,第一时间推出报道《用行动证明我们不冷漠》,在江西媒体中率先倡导“传递温暖、拒绝冷漠”。在此后的连续追踪报道中,江南都市报策划的“寻找平凡的良心”专题正好切合、江西省委宣传部关于开设道德建设专栏的宣传要求。
篇5
今年春节前后,“农民工就业”与“春运”一起,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度最高的词汇。
去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倒闭现象,农民工就业受到严重影响,民工返乡潮提前来临,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初。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背景吹风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受金融危机影响,春节前,全国约有2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加上过去几年平均每年大概有600万到700万农民可以增加到外出打工的队伍中,今年有2500万农民就业压力比较大。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党和政府今年初以来最牵肠挂肚的问题之一。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春节过后,我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背负着希望,纷纷涌向沿海城市求职;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打工者整装待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能否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在异乡的生存状态如何?这些不仅牵动着农民工及其亲友的心弦,也受到各级政府的热切关注。 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这是一个责任媒体应尽的担当。早在去年底,楚天金报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热点难点,意识到2009年必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振兴规划的关键一年,而这势必影响到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其中农民工就业也将成为今年开春后的热点,遂着手策划选题。在决定与省有关部门联合推出金报品牌活动――“金报帮您找工作”的同时,考虑到我省农民工大多前往长三角和珠三角就业,经与省主管部门联系了解情况后,圈定湖北农民工较集中的沿海地区8个城市,拟春节后迅速派四路记者前往实地采访,亲身体验农民工的求职之路,打探当地产业结构变化及用工信息,为外出求职农民工朋友提供第一手“参考消息”。
系列报道“赴沿海看求职”不仅有对农民工在特殊时期就业心态的调查,还有体验式的贴身采访,真实感受农民工就业路上的酸甜苦辣;不仅有对当地招工需求变化、就业成本、各工种指导工资、热门岗位的调查,还有对农民工就业意向、就业技巧以及就业流向的反映;不仅有对沿海企业生存状态的调查,还有沿海地区经济模式对内地的启示这样的思考性报道,从而使整个系列报道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很强的服务性,也有深度的思考性,不仅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服务,更为内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一句话,不仅要服务好求职农民工,更要为内地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提供“他山之石”。具体而言,这组报道有以下特点:
1 直接反映农民工所思所想。2月3日,金报在一版推出消息《带着家乡人民的期待与祝福。本报四路记者昨奔赴沿海八城市――探访农民工异乡求职路》,同时配发整版报道《本报记者陪农民工沿海寻梦》,通过记者在列车上的体验采访,报道了湖北农民工到沿海求职的担忧、旅途艰辛和对未来的梦想。如《虽然工资下降岗位减少。但希望仍在――汹涌民工流奔向深圳》、《怀揣梦想早早南下》等,直接反映了外出农民工的所思所想。次日推出的专版报道《体验求职有酸甜有苦辣》,记者零距离体验农民工求职的经历,报道真实感人。
2 为求职农民工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系列报道在报道农民工的希望和寻找实现梦想之路的同时,强调报道的服务性。通过一些外出农民工的求职经历为大量的后来者据供指导。如《四城市找工作难易不同》这组报道,及时了目的地城市招工状况,提醒农民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求职方向;《盘算热门岗位分享求职技巧》这组报道,通过成功和失败的事例,提醒农民工求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一些求职技巧;《算算经济帐哪里更合适》这组报道,则通过报道求职目的地薪资水平和生活成本,为农民工算了一笔经济账,看看哪里收益最大。这些报道为农民工外出求职既提供了快捷、实用的信息,也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技巧,还有必要的提醒和警示,无异于“雪中送炭”。
3 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系列报道在报道农民工求职问题时。还深入研究了沿海地区不同企业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的变化,力求给本地政府和企业以有益的启示。如《大企业猛招工小企业很难过》这组报道,介绍了沿海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新温州模式对武汉的启示》、《如何为农民工就业铺路》等报道。则反思湖北在最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上需要做些什么,政府如何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快速就业等问题。报道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做出了高度和深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系列报道“赴沿海看求职”能取得预期效果,得益于切实做到了“将策划进行到底”。
第一,周密策划,目的明确。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楚天金报编辑部就开会实施“帮助农民工找工作”策划报道。结合去年底的初步设想,编辑部适时调整思路,扩充报道内容,决定迅速派出骨干记者,前往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珠三角地区,为农民工就业“打前站”。
为拓展报道领域。挖掘深度新闻。从沿海企业的生存现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等方面,为内地企业、特别是我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供借鉴,同时将“长三角”与“珠三角”进行横向比较、反映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以及两地用工需求的变化等,编辑部又决定派记者前往“长三角”地区的重点城市进行调查。
为打有准备之仗,编辑部多次研究,制订了详尽的报道计划:派出4路记者。分赴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地区的8个主要城市;坚持每天一个报道主题;以一周左右的时间。分别从当地就业形势、体验农民工求职、求职技巧、企业生存现状及专家访谈、沿海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金融危机下的沿海经济及用工情况。并从中勾勒出我国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等。
2月2日(正月初八)晚,4路特派记者启程。此时,不少农民工刚刚过完新年踏上外出求职之路。报道推出与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步伐保持一致。但比外出农民工高峰期到来稍有提前,从而使报道具有超前性,对外出求职农民工的服务价值更大。
第二,分工合作,统一步伐。
4名记者赶到目的地后,按照事先策划的报道方案,分工合作,统一步伐。每天下午5时许,4名特派记者统一在当地网吧,通过QQ交流自己当天的采访内容,对最初的报道方案进行修改、细化,提炼出当天的主题。在与后方统筹协商好后。前方记者才开始写稿。从而保证了每天的报道主题相对统一,方便读者阅读。
第三,虚实结合,由点及面。
在6天采访过程中。系列报道一直按照虚实结合、由点及面的方式进行。在赶往沿海城市的路途中。记者与大量返城农民工同乘一列火车,从而有机会采访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农民工。了解他们的打工经历,分析他们的就业心态,以及他们对就业前景的展望与思考。达到目的地后第一天,记者主要跑当地的劳动就业部门、人力资源市场等。初步掌握当地用工情况、以及农民工返城情况。
第二天,在大致了解当地用工情况的基础上。记者选取一到两名湖北籍农民工,跟随他们一起前去求职,从而真正体验农民工找工作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农民工求职意愿与实际用工需求之间的发差,思索农民工就业的出路。
第三天,大量采访当地农民工及劳动就业部门。从而了解当地需要哪些工种、各工种的工资指导水平、生活成本等具体内容,并搜集当地招聘信息,分析农民工求职的成功经验和技巧,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这时,编辑部要求特派记者的服务文章尽量做细,让后来的农民工通过本报报道。能大致了解当地的就业环境,并做出相关判断。
第四五两天,特派记者则大量走访当地知名企业。了解当地企业生存现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经验等,同时完成向第二个城市的“转场”,采访第二个城市的用工、农民工就业情况。
第六天。主要采访当地政府部门及专家,并综合前几天的采访内容,采写出对湖北、武汉企业发展及产业转移、农民工培训等具有借鉴意义的深度分析型报道。
篇6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农民工 服务
弱势群体,简单地说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学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弱势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1]。农民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分布在城镇的角角落落,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双手为城市的繁荣作着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贡献和回报并不相称,其生存现状很不理想,工资收入低,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文化关怀,是图书馆应尽的社会义务。
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据2010年统计,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4亿,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往往只能从事一些报酬较少,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子女上学,只能干城里人不想干的又脏又累的重活粗活,他们在社会上是处于失势、失利、失落、失望的弱势群体。他们渴望成为“城里人”,但城里人排斥他们,而农村人因为他们长期生活于城市而与他们产生了隔阂与交流的障碍,成为受到双方面排斥的一个“中间流浪”群体。
2.农民工对文化知识的渴求
弱势群体农民工由于地位低下,远离主流社会,难以进入社会娱乐的公共文化生活,因此他们业余生活无聊,闲暇时除了睡觉,就是逛街、打牌、聊天,甚至偷盗的事,他们大部分人家有老小,没有能力拿出钱买他们喜欢的书,他们与社会其他群体一样也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他们更需要精神文化,他们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从知识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们意识到只有掌握了知识和信息,就能摆脱贫困的困境,他们希望能有机会学点知识,多了解一些信息,掌握一些专业技术本领,多赚点钱,以供孩子上学,期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摆脱贫困的命运,过上好日子。
3.为弱势群体农民工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神圣职责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基本任务。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定义: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求和平与精神幸福的主要机构[3]。公共图书馆是公益化事业,是知识信息的传播基地,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图书馆的宗旨是为一切读者服务,在城市打工者日益增多的今天,发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为弱势群体农民工提供现代化、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应成为图书馆的一项神圣职责。
4.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农民工服务的策略
公共图书馆要真正做好对农民工的服务工作,就必须真正走向社会,积极宣传和彰显自身的公益性形象。公共图书馆还应该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服务内容,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农民工能够去、乐于去的文化公共场所。
(1)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走进图书馆
农民工对图书馆不了解,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如在农民工居住多的地方打横幅,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作宣传,为他们敞开心扉,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走进图书馆,让他们在劳作之后坐在图书馆看书充电,相互交流,相互关心,得到心理释放,为他们打造一个真正有人情味的精神家园。
(2)为农民工捐赠图书,减免门槛费
近年来,许多图书商为了追求图书外包装的精美化,把许多旧书翻版,但是书里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图书馆可以把这些旧书捐赠给农民工,使他们在闲暇之时了解各地的奇风异俗、回溯华夏文明的灿烂与光辉、追寻湮没的文明奇迹。另外农民工是一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图书馆要为农民工免费发放借书证,同时,在办理图书借阅证押金上要降低金额。
(3)为农民工延长开馆时间,设立流动书库站
农民工在下班之余才有时间看书,所以,图书馆最好采取倒班的形式,为在夜晚散步的农民工提供借书和还书的机会,对于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工要延长借书的周期。另外在农民工比较多的地方设立图书流动书库站[4],派专人管理,负责农民工的借还工作,而且过段时间,为流动书库站更换新图书,使农民工阅读到比较全面的图书。
(4)为农民工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和培训班
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特点,针对他们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报告会,让他们及时了解时事动态、知识信息,也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举办一些免费的培训班,如邀请有多年计算机教学经验的老师给农民工讲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及相关实用技术培训,还可以开展一些专业等级考试培训,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电脑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弱势群体农民工一般无力购买电脑。因此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应对农民工上网实行免费服务,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摆脱贫困。图书馆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对来馆的农民工的资料如姓名、年龄、性别、原单位、特点爱好等进行搜集,并将这些资料建立成相应的农民工信息数据库[5],以便切实了解各地区农民工的信息需求状况,确定各地区农民工知识阅读的侧重点。
结 语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一支建设大军,干的是脏活累活,收入低,生活艰苦,远离家乡和亲人,是文化上的孤独者和精神上的漂泊者。在对人的精神关怀方面有所失落的今天,我们图书馆更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精神,关爱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重拾生活自信心,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勇于生活,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就会像一首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廖志学.公共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延伸服务[J].馆员天地,2011,03:29.
[2]李峰.为农民工服务也是城市公共图书馆履行的主要职责[J].公共图书馆,2011,11:21.
[3]张春花.试论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为弱势群体服务[J].图书馆文献学,2008(4).
[4]李霞.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界研究栏目,2009,4:22.
篇7
【关键词】 农民工培训 管理体制 模式创新
一、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浙江省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授牌的“浙江省农民工学校”,2005年授牌至今,学校根据本校现有教育资源对在杭务工的农民工开展了各类中、长期及短期培训。培训有三个层次:一是技能培训需2-4个月(晚上学习),有上岗证、初级证、中级证、高级证,工种涉及(电工、钳工、车工、管道工、铣工、磨工、冷作工等);二是大专学历教育,学制二年半至三年(晚上学习),专业有(机电一体化、财会、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三是适应性培训,有初级计算机应用,下工地给农民工上法律维权知识课等,已累计培训5000多人。目前,各类各级农民工学校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有适应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大致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另一类是转移后的培训。本文主要针对后者,即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培训进行分析,其特点是:一是培训市场初具规模。农民工培训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各级政府均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指定一批技工学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农民工技能培训定点单位,杭州市还鼓励各行业或大型企业开设农民工学校。这些农民工学校除了对农民工进行适应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外还给农民工送文化、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等。农民工培训从最初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扩大到文化基础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法律知识教育、交通法规宣传等等。二是培训对象逐步扩大。培训对象自原来从事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的农民工,扩大到各行各业不同工种及以完成一定工作量为目标的临时工。
二、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归口管理的问题。农民工培训在机构设置及管理方面目前关系还没有理顺。农民工培训机构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制。政府对农民工学校的培训缺乏相应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农民工培训基本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
2、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民工培训机构目前尚未明确资金来源,如浙江省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农民工技能培训,是农民工拿到证书后凭发票和劳动合同到杭州市劳动局职业指导中心报销,中华全国总工会授牌时一次性投入了10万余元,其他短期培训主管工会宣教部门每年拿出5万元对我校农民工培训进行补贴。政府对培训机构没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支助,培训资金缺乏保障。社会培训机构不看好农民工培训市场,培训积极性不高。
3、农民工自身思想认识的问题。从农民工整体来看,文化程度比较底,看问题的视野较窄,工作带有盲目性,对岗位技能培训不够重视,安全意识差,对工作的安全性和技术性要求不高,主动参与培训的人少,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和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建议
1、理顺农民工培训的管理体制。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应系统制定培训计划,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一是对从事职业技术等级培训和特种作业操作证培训的机构,按现有管理体制定点培训;二是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用工多的单位,像建筑行业,可由行业主管局规定直接由用工单位开设民工学校,进行适应性培训;三是对分散在各个企业和不同行业的农民工,由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开办民工学校,由行业根据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项目。所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都要经考核发证,持证上岗;四是对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教育,可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鼓励农民工进具有成人业余初中、高中、成人高校教育资质的学校进行系统学习,既能保证教育质量,又能参加学历教育考试,取得相应的文凭。
2、解决农民工培训的经费问题。农民工培训政府已花了大量财力、物力,调动了各种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创办了许多农民工培训学校。但政府直接投入农民工学校的经费很少,政府财力不足以制约了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开展,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并明文规定各类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支出渠道和分担比例,进一步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
3、建立农民工培训的激励机制。(1)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工树立培训是积累人力资本的理念,营造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鼓励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2)把农民工培训作为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用人单位招收农民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3)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用工单位实行职业技术等级与工资挂钩。(4)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2.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
4、鼓励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方式。农民工培训要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田玉敏、陈兆红、谢曼:改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方法与对策[J].中国培训,2008(2).
篇8
关键词:建筑行业;包工头;农民工;施工单位;劳动关系;维权
1.问题的提出
在建筑行业中存在着一种典型的现象,进城的农民工在工地打工,很少由施工单位直接招工,大部分是跟着“包工头”,与包工头达成口头协议,在包工头的管理下施工,不与施工单位直接联系。而“根据我国《合同法》以及《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建设、建筑工程的发包人可以与总承包人订立建设建筑工程合同,总承包人经发包人同意,可以将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但禁止承包人将其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但是,我国目前建筑行业市场极不规范,很多承包人将自己承包的工程转包给自然人,即包工头,而这些包工头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资金,自身也是靠劳动换取报酬的劳动者,大多都是带领乡亲出来打工的人。
在现行的这种工程承包的模式中,施工单位认为自己只是与包工头之间存在工程承包关系。而与包工头招用的农民工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不会同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否认其与农民工存在劳动关系;而很多农民工也只知道自己给哪个包工头干活。并不知道也不关心分包的施工单位是谁,当其工资被拖欠、发生工伤事故后,他们只紧紧盯着包工头,而不是分包的施工单位,然而包工头自身本来就没有多少资金,当发生上述问题时,吃亏的还是农民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包工头与农民工之间关系的认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农民工受雇于包工头,能否确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a.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学说
a.主张不能认定存在劳动关系
主张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一是包工头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承包合同,属于民事合同,农民工受雇于包工头,与施工单位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基于合同相对性原则,此时包工头所雇佣人员与施工单位并不能建立相应的法律关系,施工人员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法律联系也因包工头与施工单位的劳务合同关系而被切断;二是由于建筑行业劳动者的流动性大,许多农民工可能同时在多个不同施工单位的施工工地干活,如果认定此种情况存在劳动关系的话,对发生工伤事故地的施工单位有些不公平,例如某甲在a工地工作一个月因工作需要被包工头调到b工地,a、b工地分属于不同的施工单位,在刚到b工地工作不久不慎发生工伤事故,如果认定甲与b工地存在劳动关系,要求承担相应的工伤保险责任,这显然对b工地所属的施工单位不公平。况且这样认定不便于实际操作;三是有律师认为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农民工受雇于包工头,能够确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b.主张可以认定存在劳动关系
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明确规定:“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据此规定可以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二是建筑行业发包方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施工资质的组织或自然人,属于违法行为,而农民工实为施工单位利益而劳动,施工单位是实际利益的受益者,根据公平原则和尊重劳动力的原则出发,应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三是包工头并不是劳动法学中的概念,包工头利用自有的技术技能为施工单位提供劳务并获得报酬,而包工头在工程承包与施工中仅仅是替施工单位招募工人而已,此时的劳务费更多意义是属于受施工单位的委托而雇工并加以管理的报酬,而非工程施工行为的对价。包工头的存在并不影响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劳动关系的存在。
c.主张能否认定不能一刀切,要进行个案分析
主张这种观点的理由有:一是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建筑行业用工的不规范,建筑行业用工的特殊性,对于界定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不好判断,为了规范建筑行业的合法用工,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案件的实际处理过程中,应当遵循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原则下,进而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二是有的案件中,农民工与包工头之间有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而不具有劳动关系的特征且包工头具备用工主体资格,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认定农民工与包工头存在劳动关系较为妥当。
b.笔者的态度
单纯确定施工单位、包工头与农民工之间是否为劳动关系,不应该完全肯定,因为至少还不完全具备我们劳动法概念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或形式要件及基本特征。劳动法律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合法用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实行倾斜保护主义,即从倾斜保护劳动者得合法利益的最大化来设计,因此在实务中,发生劳动纠纷时,也应实行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在农民工受雇于包工头,是否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应该以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为原则,以认定农民工与包工头存在雇佣关系为补充。 a.以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为原则的理由
法律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明确规定:“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据此规定可以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从鼓励建筑行业合法用工的角度而言,应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如果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便会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众多的施工单位以此形式来获取员工的劳动而无需支付劳动者相应的劳动待遇,如不必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等,不仅用工成本下降,而且风险责任也会转嫁到包工头身上,风险责任大大降低,不利于促进用工单位的合法合理用工。
从用人单位分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也应当得出上述结论。
劳动关系相比于雇佣关系,更有利于农民工与施工单位之间关系的稳定,也有利于农民工工作的稳定,对于整个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也是必要的。因此,“应当倾向于以劳动关系来认定双方的关系,强化施工单位的社会责任,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工作安全和就业安全。”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也应认定存在劳动关系为原则。
目前现实实践中,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经济实力较弱,风险责任的承担能力较差,而且流动性较大,如果一旦发生工伤是事故或者群体欠薪时,非法承包者可能溜之大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如果不认定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有可能造成群体性的讨薪事件,会危害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因此,只有加大对非法发包行为的惩处力度,加重非法发包企业的法律责任,让非法发包者承担用工主体的责任,才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社会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b.以认定农民工与包工头存在雇佣关系为补充的理由
从实际情形来看,农民工直接受雇于包工头,受包工头直接管理,其工作内容好工作进度有包工头直接支配,他们的工资和劳动保护不是由施工单位提供,而是一般也由包工头负责,而包工头与施工单位之间存在工程承揽合同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笔者认为如果农民工以其与包工头存在雇佣关系为由起诉,请求包工头与施工单位共同承担人身损害赔偿的,法院应予支持,而不应以农民工与施工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驳回其起诉,告之应主张工伤待遇。“况且如若我们简单地将其确定为劳动关系,全部纳入劳动仲裁的调整范围,面对这样一个庞杂的建筑行业及交织的法律关系,绝非劳动仲裁独家所能独家解决,其后果必然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势,同时现有的劳动仲裁的办案水平及人员素质也难以承担。”
3.建筑行业农民工维权的现状及思考
笔者认为研究农民工、包工头与施工单位的法律关系,我们不应局限于仅仅厘清其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层面,而我们应该从厘清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出发,进一步思考农民工生存现状,进而思考农民工的维权之路,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进而希望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有所助益。
a.建筑行业农民工维权的现状和困境
a.农民工工伤维权的现状和困境
农民工要请求工伤赔偿,在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之前必须进行工伤认定。
农民工要申请工伤认定,不仅程序冗长难以承受,对于建筑行业民工来说,首要的棘手问题便是劳动关系的认定。《工伤保险条例》第18条规定:“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据此,农民工必须首先向工伤认定部门提交劳动合同,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就要提交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但对于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来说,本身与包工头、施工单位的法律关系模糊,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认定,不要说劳动合同,就是工资表、工作证、登记表等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也是非常难以找到的。尤其在发生纠纷后,用人单位不愿配合,常常就只能取得工友的证言。这些规定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认定是一个很多冲击和困境。
建筑行业农民工发生工伤后,私了较为普遍。
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能够完全走完全部赔偿程序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私了了事。工伤私了,农民工难以获得应得的工伤赔偿。私了的赔偿是一次性的,难以保障受伤农民工日后的康复和生活以及工作,私了后受伤农民工病情加重的,施工单位都不会在负责,而此时想撤销私了协议重新认定工伤,往往会应因为已经过了一年的时效或者协议已经执行等原因而得不到劳动部门的支持。这种工伤私了“从安全生产而言,工伤私了会隐瞒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使得用人单位逃避应当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这种“暗箱操作”的私了,事故原因调查不清,也不利于该施工单位改善生产环境,安全生产隐患仍然存在,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农民工群体。”
非法“维权”时常出现。
在司法实践中,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辛辛苦苦地位施工单位或包工头干活,当发生工伤事故后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时,不少农民工会选择更为激进的方法。一般在现实中流行几种法外形式:一种是以自残自虐自杀的方式进行“维权”;一种以暴力方式(如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甚至杀害其负责人或工作人员)进行“维权”;一种以闹访(非法上访、单独或聚众闹事)进行“维权”。无论是用这些方式维权还是忍气吞声放弃权利,对社会和谐、稳定不利,对法律尊严危害甚大。
b.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现象仍然严重,农民工维权讨薪之路艰辛
近年来,关于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因国家极为重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现象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行业市场上包工头,没有资质的公司借用有资质的公司的名义承包工程,而一些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没有相应的能力支付农民工的工资,造成了经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建筑行业市场上发包人将工程发包给劳务分包单位或者包工头,有施工单位付给劳务单位或包工头劳务费,再由劳务分包单位或包工头发给农民工工资。建筑行业的承包方式和结算方式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前一个工程项目的发包方不能按时给付工程款,那么就会造成以下环节也不能按时付款,最终导致拖欠农民工的工资,致使农民工辛辛苦苦挣得血汗钱难拿到手,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c.农民工的维权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组织或机构支持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的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第五条规定“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在建筑行业,进城的农民工没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组织或代表,没有在该领域在相应的地区建立工会,这样以单个农民工来进行维权,显然力量不如用人单位。
b.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维权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企业得以发展、社会能够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而建筑行业的用工极不规范,引发的社会问题还很多,如果处理不好建筑行业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改革工伤认定程序,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目前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法明确规定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赔偿等纠纷,必须得在仲裁之前进行工伤认定。然而建筑行业未办理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工伤赔偿纠纷,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之前是否必须有独立的工伤认定程序?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由于建筑行业用工的复杂,因而建筑行业农民工在工伤认定中面临种种困境,农民工在工伤认定程序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主张工伤认定的相关证据,致使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笔者赞成“工伤认定根本不必强制作为劳动争议仲裁的前置程序,完全可以合并到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解决。”况且这种做法在劳动部《关于受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委托进行工伤认定有关问题复函》(劳动部社函[1999]113号文件)中已有体现,在文件中提出了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前受理工伤劳动争议,并委托进行工伤认定的思路。
b.采取措施完善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
由于建筑行业用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劳动者流动性强,用工的不规范,致使在该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较少。其实早在2006年12月5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4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建筑行业是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行业。”并且《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文件)对农民工特别是建筑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积极探索适合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现有的工伤参保程序。加强管理,严防工伤保险基金的流失,对容易流失基金的漏洞要及时堵塞。加强建筑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监督和宣传。要尽快建立参保农民工数据库,以防企业瞒报,少报,冒领现象的发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有关部门加强对施工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监督,加强参加工伤保险的宣传,提高农民工参保的意识,增强农民工对施工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监督,提高建筑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参保率。探索建立工伤预防机制,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工伤预防工作,充分运用工伤保险浮动率机制,促进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促进工伤保险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机制,切实保障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c.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解决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已持续多年,遍及全国,欠薪数额巨大,欠薪环节复杂,拖欠时间长,而且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集体被欠薪,涉及人数众多,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秩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解决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尤为重要。
积极探索建立解决建筑行业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及信用制度建设。
2004年9月6日颁布施行的《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农民工本人,严禁发放给包工头或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企业可委托银行发放农民工工资。”同时第九条也规定:工程总承包企业应对劳务分包企业工资支付进行监督,督促其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我们不仅仅要规范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方式问题,还应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人员和单位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2004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指出:“拖欠工资的企业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外,还须支付所欠工资的25%的补偿金,情节严重的,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向劳动者支付所欠工资及补偿金总和的两倍以内的补偿金。”如果“恶意欠薪”,情节严重,危害较大的应当追究相应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就规定了“逃避欠薪罪”。
规范建筑市场,严格规范分包制度,清除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隐患。
2001年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及相关文件,设置了建筑行业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以及劳务分包企业三个层次,提出了劳务分包企业的概念。目前在实践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劳务分包制度,而包工头这一主体的发展,致使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更加严重。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行为无效。”因此,笔者认为,依法取缔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推行由各省市本地建筑施工企业直接招用农民工,使其成为这些企业的员工。“严格规范分包制度对于已经进行专业分包的,禁止其在分包,如果发生再分包的情况,应由原有的专业分包单位与再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这样规定有利于清除产生欠薪的隐患,合理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建立健全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法律救济体系。
增强农民工合法维权的意识,加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建筑行业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以及法院诉讼结合起来,为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维权开辟绿色通道,加大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的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d.成立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会”,为维护建筑行业农民工权益提供组织基础
建筑行业农民工缺乏自己的工会组织,是其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和谐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主调的新时期,建立和完善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工意志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新型工会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在各地总工会和建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下,各省市成立“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会”,这个工会的职能主要是代表农民工与施工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参与劳动争议时调解与仲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等。认真发挥工会的维权职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工会的社会地位,提高劳资谈判的能力和技巧,转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培养其集体维权的能力,吸引农民工的精英加入工会,扩大群众基础。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民工;就业现状;经济权益
Abstract: the migrant workers refers to the household register is still peasants, contracted land, but mainly engaged i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wage income as the main source of personnel. On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groups, a more special times group, they are a minority ethnic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For such a special group of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economic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problem understanding, is the basic purpose of study.
Keywords: minority migrant workers; The employment status; Economic rights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就业现状调查
进城务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打工原因调查
调查显示,进程务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明显呈多样化特征,其中选择“打工挣钱”者占31.4%,选择“增长见识,见见世面”者占15.4%,选择“学习技能和本事”者占24.6%,选择“不愿在家务农”者占15.4%。“打工挣钱”作为第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在新生代农民工中 “增长见识,见见世面”、“学习技能和本事”等作为外出打工的原因增强。
进城务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过程中流动性调查
进城务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过程中流动性明显增强。城市务工少数民族农民工中,80%的人都换过工作或者换过打工的地方。少数民族农民工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对工资收入不满意”、“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和“与自己对打工的期望太大”这三个原因,据统计三者共占72.4%。显然,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是工作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和急需解决的困难。
进城务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寻找工作的途径调查
进城务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寻找工作的途径仍然以亲戚朋友和老乡介绍为主,占56%。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他们通过个人能力和自主找工作的能力明显增强。调查显示, 21.2%是“自己找到工作的”, 12.1%是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就业,这应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同样,不容忽略的是,调查显示,他们通过“政府职业介绍部门”找到工作的仅占10.4%,政府的就业促进作用有待大力加强。
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现状调查
农民工经济权益主要指的是,我国广大进城务工农民在就业、工资、教育培训、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所能享受到的待遇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状况堪忧。对此,我们开展了有关少数民族农民工劳动工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
工资收入是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的核心组成部分
调查发现,武汉市少数民族农民工月工资收入主要在1000-1500元左右,占调查总数的70%,其中1000元左右的48%,1500元左右的占22%,这是他们的主要工资收入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总体得到提高。但在目前收入水平条件下,要保障他们 “落户”并“扎根”城市,特别是象武汉市这样的大城市是非常困难的。
农民工超时劳动状况有所改善
调查发现,武汉市少数民族农民工超时劳动状况有所改善。他们每周工作在5天以下,一周能得到两天休息的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7.7%,一周工作6天的占45.6%,一周7天皆工作的占16.7%。不容乐观的是农民工每天工作的时间仍然比较长。有16.9%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个小时,这样的劳动强度无疑对农民工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是农民工权益保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近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的工作,制定和颁布了新的劳动合同法,加大执法监察监督工作力度,但仍发现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低。在263人中,有159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认为“签了也没有用”,占30%;认为“手续太麻烦”,占32.3%;认为“不想受约束”,占9.2%。“老板不让签”占27%。少数民族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维权难度增大,严重影响劳动者的务工环境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劳动保险是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
农民工劳动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婚育保险(女性农民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经调查,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参保状况不容乐观,有36%的农民工没有购买任何形式的保险。购买工伤保险的少数民族农民工仅17.4%。农民工一般从事“最苦、最重、最危险”的工种,工伤保险尤为重要,但购买率并不高,这显然是个巨大的隐患。
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的制约因素
经济权益是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的核心利益,也是其他各项权益保障的基础条件。当前,主要制约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障如下。
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的根本原因
少数民族农民工大多来自偏远闭塞之地,产业不发达,但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就业,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基本权益的保护。这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工资歧视,社会福利歧视等,从而造成农民工经济权益的缺失。
劳动用工及工资支付制度不健全是造成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利益流失的直接原因
我国农民工劳动报酬低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极为普遍的。农民工工资制度不健全,广大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苦、脏、重、粗、险”的工作,弥补城市用工的空缺,却又只能得到远远低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劳动报酬,甚至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不仅损害了农民工的经济利益,更伤害了农民工的感情和基本的社会权利。
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的不完善进一步弱化了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能力
农民工文化知识水平及劳动技能地势目前我国社会现实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加之忽视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把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队伍过早的推向社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以及广大农民工既没有一技之长,也缺少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也强化了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
建立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基本经济权益,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提供基础性制度支撑
据我国目前国情而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走渐进的改革道路,可以采取先试点取得改革经验,在整体推进的思路。只有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促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经济权益的保障才有一个根本性的制度依托。
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务用工及工资制度,为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提供法律支撑
农民工的工资保障是农民工经济利益的核心部分,落实农民工的产业工人身份和权利,使农民工足额按时领取工资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到建立包括工资预警机制,足额发放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真正确保这一群体的薪酬权不受任何侵犯。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保护提供支撑
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危机处理能力和承受能力是相当脆弱的。所以,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具体包括,第一,建立城镇农民工失业风险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第二,建立城镇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金。第三,建立城镇农民工医疗保险金,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纳入社会化管理,使他们病有所医。
创新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机制和运行模式,为少数民族农民工经济权益保护提供长久动力
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机构,但总体针对性不强,成效不足。变革和创新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改革现行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加大企业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上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用工培训制度;第三,加大农村基层政府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上的力度;第四,加大城市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平等权利。
参考文献
吴要武.蔡,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与特征[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年第2期
篇10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培训 现状 原因
“按照党的十六大部署,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提高到60%”。这意味着每年进入城镇务工的民工将以每年1300万的数量递增,他们的生活、思维方式等都将对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了解香山街道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现状及特殊性,本文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对香山街道所管辖的8个居委会及村委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
一、香山街道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
1、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从对香山街道民工的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集中在18—24岁之间,调查者中男性占68.4%。其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占46.8%,初中占35.8%,高中占6.8%,中专占5.3%,大专及以上占1.1%,还有4.2%的农民工未受过任何教育。在进到香山街道之前,有64.3%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进入香山街道后只有25.2%的民工未参加过社区或者企业组织的培训活动。有60.5%的民工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30.5%的民工反映曾出现过老板拖欠工资的现象,而解决的方案则是无数次的上门讨要工资,有时甚至一年都没有拿到工资,说明其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时缺少法律意识。
2、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整体意识
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与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当代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超的科学技术就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在如今就业形势异常严重的今天,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已是每个公民心中所想,但是企业以及民工自身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意识不强,在对农民工是否愿意进行教育培训的调查中发现,有45%的农民工认为是否进行教育培训不是那么重要,其现在所做的工作也不需要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只要自己能够吃苦些就可以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有29.5%的民工认为进行职业培训非常重要,因为在他们身边有发生过因为不熟悉不懂得安全操作机器而发生意外的例子,因此,他们也在积极地寻求着进行职业培训的机会,一方面是对自己负责,另一方面也是对家人及社会的负责。有54%的民工对参加职业培训的想法可有可无,要看别人的想法。
3、进行教育培训的可行性较低
在谈到为什么没受过职业教育培训时,有57.8%的民工认为进行职业培训所需的费用太高,而且周期又短,他们本身工资就不高,基本在800元左右,而参加培训一个月费用就要在200元以上,只有12.1%的民工愿意将这笔钱花费在培训上。有23.7%的民工认为他们参加职业培训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他们平时工作就很忙,下班时已经很累了需要进行好好的休息才有精力应对第二天繁忙的工作,而参加职业培训一般都是在晚上培训的,这种白天强度工作晚上又上课的生活让民工吃不消。有13.2%的民工认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剩下的5.3%的民工认为他们自身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进行职业培训也完全没有必要。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当地民工在主观上有进行职业培训的愿望,但由于费用、时间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使得一部分民工放弃了进行教育培训的想法。
4、没有发挥好社区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力量
在对小衡山社区居委会副书记的调查中了解到,政府有加强关于提高民工教育水平的文件,提出要抓好民工的就业问题,加强民工教育培训刻不容缓,但是却没有明确提出如何实施,导致在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的障碍,社区内开展职业培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还存在进行教育的设备硬件设施的提供、师资力量等问题的困扰。所以社区虽然有心为民工教育培训增添一己之力,但是从其发展来看存在着一些断节。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本文在对香山街道农民工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其中不仅有来自民工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等这些客观的因素,究其原因,可以从国家政策、企业等各方面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1、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
首先,国家虽在政策法规中明确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难题,要积极努力地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但是却未明确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社区对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时也由于资金、师资、硬件设施不到位而放弃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而只能开展小型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区宣传栏内的宣传普及教育培训意识。虽然从某种方面来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际并没有多大效果,那些深层次的内容尚待全面分析与研究。其次,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还表现在对一些私人开办的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上,欺骗民工的事件不断出现,政府法规的不到位,没有对其进行必要有效的管理,使得民工在进行教育培训时进入另一个歧途。
2、企业投资不足
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最终还是为了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为企业谋得利益。对未曾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企业有义务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一方面是对员工负责,另一方面也是为企业自身考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企业不愿意承担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这样的任务,在他们的观念中,民工的流动性大,职业转换比较快,他们为其进行培训,付出一定的资本后可能在还未收到成效民工就离职了,这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他们症结所在。
3、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由于大力提倡民工进行职业培训,致使大量教育机构的出现,其种类之多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此繁多的培训机构不禁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欺诈性的机构,而事实确实存在这样的盈利性机构,他们为民工进行培训就是为了赚钱,根本不顾及民工的实际利益。除此之外,有些培训机构虽然做到了认真上课,但是其所教内容与民工实际需求不符,使得其成效甚微,而且机构的师资力量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都说明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不到位。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有利于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需求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和生存状况有所不同,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由“求生存”转变到“寻发展”。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他们对于教育培训有着内在渴求,希望通过教育培训掌握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扎根城市,实现人生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知识匮乏而遇到的困境更多,大多数仍然还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这与他们的梦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可以改变这种困境,提高其竞争力。
2、为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变提供了保障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与纯粹务农的农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他们在整个城市社会中仍然处于最底层。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将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要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就必须大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术能力,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非正规教育和各种培训的人有机会接受再教育。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才能彻底变农民工为市民,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3、有利于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城市梦要比他们的父辈更执着。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他们渴望成为市民,希望自己能留在城市里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市民化意愿和倾向是十分强烈的。正因为他们有梦,面对同样的社会境遇他们内心的困惑也就越大。面对他们的困惑,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回到农村,安心务农,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们。我们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利益,特别应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愿望,因为他们是时展的生力军。只有不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潘素芳、吴文华、石瑾:农民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1).
[2] 张红雨: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J].现代农业科技,2010(5).
[3] 赵洪波、吴岚、黄晓利:谈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的实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3).
[4] 裘建闽、叶滢、易清传:江西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教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
[5] 杨兆山、张海波:构建以输入地区在职教育为主的农民工教育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6] 王杨华: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农民工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1).
[7] 席梅红:论社区对农民工的教育支持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3).
[8] 孙瑞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路在何方[J].观察与思考,2010(3).
[9] 施维:顺应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诉求[N].农民日报,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