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2年,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 高职高专的在读学生中,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占到了全部高职高专学生人数的十分之一,尽管有人对这种比例过高的现状表示了担忧,但是,学生们认可、家长热情很高、社会需求又大量存在的现状,还是维护了这个高报考率的现状,而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与我国会计制度的一步步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还会保持一段相对长时间的旺盛需求格局。
一、基于职业能力本位,优化会计专业相关课程
为解决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内容重复问题,我院对会计专业的一些主干课程进行了调整,对内容上相重复的一些课程进行整合,比如《财务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涉外会计》等多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发生重复,既占用了学生的宝贵在校时间,也没有学到更多的新知识,为此我院将以上课程统一为《初级会计实务》,这样做的目的,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考取助理会计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金融学》的部分内容也有重复,而重复设置课程内容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的培养目标无益,为此我院将以上课程统一选为《财务管理》,此门课程的系统性学习,将为学生将来适应中高层财务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学生走向社会考取中级会计师职称提供有力的帮助,科学发展,一举多得。
二、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
近年来我院会计专业课程均是以围绕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来开发相关课程的,而开发的每门课程必须深入现实社会,并对会计职业进行广泛认真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内容涵盖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技能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方面。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走访与人力资源市场调查,分析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目标,来确定会计从业能力标准(包括学生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相关实践技能和基本的职业能力等内容)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将相关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挖掘课程内涵,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三、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顺应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出校门进校门,属于典型的理论型教师,实际会计工作经验比较缺乏,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从本科院校外聘的兼职教师,他们中有些人并不是双师型教师,而且本科学校教学模式并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师资力量的强弱是能否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高职高专院校更应打破以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作为高职高专教师评价体系的旧有模式,不能总是鼓励教师追求高学历和无穷无尽科研成果,而对会计实务工作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养却无暇顾及,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与本科院校和学术研究型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相比,而更应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特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四、认真做好会计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是升华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习实训基地又细分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主要以模仿企业的实际工作环节和真实场境而建立起来的。模拟真实职业场所,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把专业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校内得以巩固和熟练的主要场所,此举的完成,将对于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的相关能力要求有重要作用。我院会计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实验室:用友ERP实训室,用友U8财务软件实训室、会计技能实训室,以上实习实训室的建成使用,可以充分为学生提供模拟现实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的真实场所,使学生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五、大力开发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弥补了校内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但这样的实习实训基地毕竟是仿真虚拟的,不是真实存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此它还无法使学生真实、完整的了解企业文化和相关会计规章制度,也很难感受到现实企业中真实的工作场景与氛围。在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众所周知,岗位实战锻炼不仅是简单的亲自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身临其境的工作环境中面临多重复杂压力下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有力锻炼,在纷繁复杂的因素和压力中分析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动手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才是社会所需的能力,而这些恰恰就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有力补充,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做到工学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总之,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突出关键能力,注重创新能力,重新整合现在课程,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既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兼顾学生关键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真正做到让学生掌握相关综合职业能力,以应对未来竞争愈加激烈的职场环境。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是体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健琴.奥地利商业学校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借鉴[J].中国培训, 2004, (7).
[2]郭 亮,晋 波.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J].会计之友, 2004, (7).
篇2
关键词:基础会计;国家规划教材;错误;更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76-02
在从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长期使用高教社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划教材,针对由张玉森、陈伟清两位主编的《基础会计》教材第四版中发现的小错误,试谈该教材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和操作实务中错误的更正,请赐教!
一、关于会计基本职能的马克思观点与会计法规定的对应关系的更正
在教材第4页中存在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在教材第5页中“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为下图。
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把会计的核算职能理解为“观念的总结”,已形成普遍共识。而对于“对过程的控制”也达成三点共识:①控制的内涵是把握住客观事物(一个实物、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运行系统)的活动,对其进行约束和调控,使之按照既定的程序或路径运行;②控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全部过程;③控制的本身内涵比监督更能有力地表达“对过程的控制”的意义。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归纳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应与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一一对应,而不是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一一对应。则原教材第4页中的那段话应更正为: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核算。原教材第5页“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应更正如下图。
这样教材内容才会前后照应、准确严谨,以免造成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与马克思概括的会计基本职能的对应关系冲突。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会计反映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到底谁在前面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对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认识就是“观念的总结”,他会利用价值指标和现代技术手段生成一系列大量的、有用的会计信息;尽管生成这些会计信息的本身不是人们的目的所在,但是拿到这些会计信息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的价值运动,使之符合我们的要求,这才是目的所在。所以马克思归纳的“观念的总结”就没有“对过程的控制”重要,把它置于“观念的总结”的前面是理所当然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科学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对过程的控制”功能的现代内涵,实际上就是会计作为价值控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而不是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对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而应该加上事前的前馈控制、事中的日常控制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起到全面协调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的功能作用。在经济管理中,由于当今社会的国家意志较马克思时代的国家意志的存在性更强,现代会计对“对过程的控制”的这一监督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有部分早以转化为行政管理职能,如:各级政府制定的计划、制度、经济调控政策、执行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而从会计的监督职能中剥离出去而被削弱,由此增强了会计对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如:审计、统计、税务)的服务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出,现代会计实务中的监督职能较马克思时代的监督,因利益关系不可奈何地将会计本身的这一职能削弱,充分显示了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职能不如会计反映职能重要,因此,现代会计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应在会计反映之后。
二、关于科目和账户区别联系比较的更正
教材第36页图表3-3中有这样一句话:“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而统一规定的”。专业会计人员都知道,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均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内容。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定性”规定,特别偏重于对它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原则性问题做出限制规定,如:分析各种会计事项的特点,界定所引用概念的内涵及解释等,主要规范会计的决策过程。在会计准则中我们常看到:该项收支项目内容应“计入当期损益”。至于这个会计事项涉及内容要记录到什么会计科目,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事业单位的自身实际,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去做出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或所有的企业作为对象,对会计要素的记录、计算和报告进行可操作性规范,它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方法及其报送的时间和资料等内容加以详细规范;其规范内容不仅是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更主要的是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显得笼统其可操作性较差。世界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行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制度。我国现阶段既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又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容易造成这两个概念和内容的混淆。为此,将教材中前述内容更改为“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制度而统一规定的”更合适。
三、关于“红字更正法”理论操作指导的更正
教材第99页示例1中所讲解的错账更正,属于红字冲销法中第一种方法。讲授中,范例第一步填写“表5-20红字记账凭证”,其“摘要”内容表述为:“注销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比原书中表述为“注销092号凭证”的更准确严谨,防止他人更改,达到与会计实务相吻合。同时,在将红字填写的记账凭证简化为会计分录时,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用方框把文字框住,代表红色字体):
有违背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因为记账凭证的简化是会计分录,会计分录中表示记账方向的“借、贷”符号,其字体颜色是在记账凭证排版印制时已经固化在纸上,无法更改,所以教材中表示方法应为:
才符合会计工作的实际。第二步,根据登记账簿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记录应保持经济活动记录过程的原貌。因此原教材上填写的“表5-21蓝字记账凭证”中的摘要“报销差旅费”。其内容应更改为“订正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的字样。使会计的实际操作实务与教材中的表述的规则要求一致。
四、关于账簿中“余额栏”标注规则错误的更正
首先,在原教材《账簿登记规则》所表述的第六项为:……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的“元”位用倒立着“Q”表示。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Q”表示。为此教材中所阐述的账簿登记书写方法与《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完全是两回事。同时,在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表8-8应收账款(总账)……等44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操作中,账户没有余额时,在账户的“余额栏”都不是用“Q”表示,也都不是用“倒立Q”表示,而是用“0”表示的。这与教材中给学生讲解的账簿登记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登记书写要求完全不符,使账簿登记规则规定与会计实务操作相互脱离,其会计实务操作没有给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为此,应将原教材第89页中“Q(倒立)表示”更正为“Q”表示;对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第146页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和第八章中有关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中,账户没有余额时,账簿中的“余额”栏均应将“0”更正为“Q”。给学生进行操作实务的示范,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张玉森.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3
一、会计工作职能以及与经济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
在企业的建立过程中,通过会计工作的建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具有经济管理的基本职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经济活动与资金运行充分的结合,然后再通过数据内容的分析,科学化的处理资金管理问题。其次,具有监督性的职能,通过会计管理职能的建立,可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的标准建立基本的内容,进行制度的优化,使企业实现科学性、合理性的经济化管理。最后,在会计工作的建立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的实现反映职能的基本职能,可以通过反应职能的建立实现基本的价值内容,详细的为企业提供充分性的数据资料,实现经济化的制度管理。
(二)会计工作与经济管理的内在联系
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其发展具有较为长远的历史,通过会计管理基本职能的建立,可以及时顺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实现经济化的制度管理。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会计管理人员会将经济费用进行准确性对比,从而为确定下一阶段企业的资金运行提供充分的依据。因此,可以发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与会计工作有着紧密性的联系,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化效益,就应该逐渐优化经济管理,实现经济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从而使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核心的竞争力。
二、经济管理与会计工作的关联性
(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保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建立已经成为发展的最主要目标,同时也成为企业管理过程中最为核心性的制度管理模式。通过会计职能的建立,能够使企业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制度管理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通过科学化会计职能的建立,可以对市场货币的流通以及内容建立制定安全性、科学性的制度监督职能,从而提高了社会资金的运行能力,同时也逐渐减少企业出现资金浪费以及的现象。很多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缺少专业化会计机构的建立,所以,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浪费以及腐败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十召开之后,国家以及政府对浪费现象的制止呼声逐渐增高,这种现象的形成逐渐成为会计职能建立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在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将经济管理与会计职能进行充分性的融合,从而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为经济活动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在经济管理活动的建立过程中,通过会计活动内容的建立,可以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证,在资金运行的过程中将货币通过经济管理活动充分的展现出来,制定详细性的记录,然后再通过数据内容的建立资金项目进行反思,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性、充分性的保证,我们也可以说,通过会计工作内容的建立,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树立正确性的发展方向。在会计工作的建立过程中,会根据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经济内容的实施,为会计工作制定合理性的决策制度,在数据内容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将数字信息全面的展现出来,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决策人员制定出明确性的制度形式,从而为企业财务内容的管理提供充分性的保证。与此同时,会计工作可以通过货币的价值性衡量企业的经济化管理,充分保证企业中的物资储备、现金储备以及人力资源在活动中的整体现状。对于每一项工作而言,都应该制定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活动的检测及检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建立的准确性,以及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准确的反应财务的基本状况,从而为企业的经济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为企业经营管理树立正确性的发展方向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会计工作理念的建立,可以实现敏锐性、准确性的数据分析,在报表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反映出为企业资金的预、结算结果,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建立、管理方法的实施、物资内容的储备以及资金的流动化管理提供充分性的保证。而在工作内容的建立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建立科学化、有效性的制度决策形式,积极的对会计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创新,优化基本的管理方式,从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优化经济活动的制度,有效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风险,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为企业经济化发展树立正确性的发展方向。
三、结束语
篇4
一、 会计管理活动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形成20世纪80年代。1980 年,在广东佛山举行的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提出“会计管理” 概念,认为“会计是社会管理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可以抽象为价值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会计理论,表达了中国的学者对会计基本理论独特的见解。主要观点有:
会计是人类有意识的价值管理活动。马克思说:“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 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 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 据此, 他们提出会计具有管理的职能。对于会计管理,阎达五教授指出,“价值是商品经济产物,有商品就有价值,对价值运动的‘观念总结’和‘控制’主要是由会计来实现的。”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管理活动论学者提出,会计的监督职能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作为目标的,不然会计监督必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以高度有效的监督作为前提的,否则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失去真实性。簿记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过程控制”和“观念总结”分别表示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首先有“过程控制”,其次有“观念总结”,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监督。
会计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由《资本论》可知,劳动具有双重属性;据此得出会计管理也类似,既有技术属性,即与安排生产力;也有社会属性,即处理人的经济关系。所谓技术属性,就是指运用观察、计量、登记等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使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有效地结合,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所谓社会属性,是指通过科学的会计管理,完善社会制度、调整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使之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 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信息系统论是舶来之物。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余绪缨、葛家澍教授首先提倡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信息系统,联系着信息与信息宿,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贮存和处理等环节。
会计是个信息系统,凭借提供客观准确的经济信息,为辅助管理服务;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能够准确的体现现代会计的提供信息与数据,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会计信息系统包含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方面。
三、 两者的分歧
关于会计的本质问题,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下就其部分不同之处做出简要概括。
关于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论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一方认为会计是管理活动,一方认为会计是管理的工具。
关于会计的职能。管理活动论派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监督在先,核算在后。除此之外,会计还有与现代管理相同的预测、决策、控制 、分析等延伸职能。信息系统论派认为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个职能。但二者并不两个平行。在会计职能中反映是直接的,居第一位,而控制是间接的,主要借助于反映,居第二位。会计监督并非会计职能。
关于会计的属性。管理活动论派认为会计既有与管理的自然属性相关联的技术性,又有与管理的社会属性相关联的阶级性(社会性)。信息系统论派认为会计着重探讨有关会计信息加工的程序与方法,其本身是无阶级性的客观存在。会计侧重于技术性,阶级性是次要的。
四、两者的统一
关于会计的职能。管理活动论从“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中,总结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其所说的“监督”其实就是“控制”。与信息系统论提出的反应和控制两大职能基本一致。
关于会计的对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管理范围既包括宏观也包括微观,既包括观念上的货币,也包括现实的货币。信息系统论认为资金运动是会计反映、控制的对象,而价值运动的信息是会计处理对象。可见两派都把资金运动作为会计的对象。
关于会计的目标。管理活动论提出会计的责任是“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提高总体经济效益”。而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即基本任务是提供信息,而信息有助于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两派在会计(目标)上也有共同的地方。
回到本文开始提出的论点,从职能分析会计的本质。可以得出,会计管理活动论强调会计的监督职能,它正是从监督职能的角度得出管理活动的本质;会计信息系统论强调会计的反映职能,从反映职能很容易得出会计是信息系统的本质。可见,二者的分析职能的角度不同。
篇5
会计作为商品经济的历史产物,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会计发展到现在,已逐步成为社会(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是以会计凭证为根据,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控制、监督和核算的一种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
会计职能主要是体现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即会计能为企业做些什么。会计职能是会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具有的客观功能和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产生于会计,并发展于会计,会计职能是随着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上有关会计职能的认识主要可分为:核算工具论、管理工具论、会计技术论和会计系统论。
一、核算工具论
在会计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类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关系并不发达,较为简单。这个时期的会计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核算工具,仅仅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附属品。人们通过使用会计工具来简单的记录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与所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中国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了账册,并采用“入”和“出”来标记各种财物的收支情况;唐朝时,开始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具体的核算财物的收支结存,编制四柱结算法,即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这些会计活动均体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表现了会计作为一种基本核算工具,在社会生产经营方面记账、算账、报账的应用。
二、管理工具论
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簿记论》一书,开创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新纪元。该书认为簿记绝不是简单的一种核算工具,它更是一种管理的工具,为公司企业的管理经营工作提供着某种特殊的服务。前苏联会计学者马卡洛夫也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并且在5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当时会计界占据了主要地位。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的职能就是反映企业管理经营的信息,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石,是管理的一种非常必要的辅助手段或工具。它忽视了会计的监督、控制、预测等其他职能,缩小了会计的应用范围。
三、会计技术论
会计技术论,不少国内外会计学者也称其为“艺术论”,即把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管理作用和会计对于各种性态的资产负债科目巧妙地组合方法视为一门精深的艺术。美国会计师协会曾对会计下定义为:“会计是一种技术,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由此可见,会计技术论强调的是会计的反映职能,它认为会计重点在于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财务事项,体现了会计的服务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工具论对会计技术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二者都强调了会计的反映职能。
四、会计系统论
会计系统论可分为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控制系统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管理信息,它能连续、综合、系统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为企业管理提供着重要的决策依据。与管理工具论、技术论相比,会计信息系统具有突出的优势和进步性,它创新的从“人机结合”的角度突出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强调了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决策有用性和重要性。美国著名学者西德尼?戴维森更是指出:“会计是个信息系统,一种用来将一个企业或其他实体的有意义的经济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
会计控制论则认为会计是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目的在于反映、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完成企业对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即会计是一种以实现受托责任为目的,以管理决策为手段,对企业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传递的控制系统。
五、会计的基本职能
篇6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基本职能; 基本要素;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62-03
提及会计的要素问题,不管是财会人员还是非财会人员,总会大致说出会计的两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利润=收入-费用”并从中归纳出会计的6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应该说,这种会计观念的普及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结果,也是会计学科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表现。20世纪以来,随着公司制的出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会计学科也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速度之快却有目共睹。管理会计功能的不断扩展使有些学者坦言,未来的会计将内化原始会计核算的部分并朝着大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美好前景可谓令人向往,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目前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文献的缺乏,使得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质、基本假设、职能、要素等含糊不清。缘由有二:一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外国“重实践、轻理论”的研究模式无法给予国内研究理论上的参考;二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理论远落后于实践,理论上的模糊有待实践加以明确。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作为管理会计学科的基石,不能因为以上现实因素而任之。此点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原因所在。虽然如葛家澍、余绪缨、李天民、孟焰、唐国平、张兆国等一批国内权威学者涉足此类研究,但目前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依然很不完善。就管理会计的要素而言,其产生的背景决定了管理会计与会计学科、管理学科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也造成了当下管理会计要素与会计要素、管理要素相混淆的局面。本文旨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职能履行的角度结合管理会计自身特点梳理出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拙见,仅供学者斟酌。
一、会计要素概述
要素是什么?《辞海》把要素定义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按照以上对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即构成会计的基本因素――会计与要素的关系好比高楼之与钢筋、水泥和沙石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没有明确的基本要素,会计学科大厦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会计要素在内容上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1 ],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2 ]。
会计要素在学科分类上可分为财务会计要素和管理会计要素两部分。针对财务会计要素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认知基本大同小异,要素的划分涵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部分,其中以美国的划分方法最为详细(如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除此之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5个。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则为财务报表设置了7项要素。1992年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6大会计要素的定义,把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6个。总的说来,以上人们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性[ 3 ]。相对于财务会计的要素研究,提及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文献资料则少了很多。葛家澍、余绪缨提出:“(管理会计)各种成本报表是由各种性态的成本所构成;而备选方案和业绩评估报告则离不开按货币时间价值折算后的未来现金流量。”[ 4 ]因此,他们认为成本(各种性态)和现金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应是管理会计的两项基本要素。孟焰和孙丽虹在《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提到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从中强调了现金流量对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5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又将管理会计的要素细化为:成本习性、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规划、决策、控制、责任会计制度、业绩评价等[ 6 ]。陈良华和戚啸艳在《会计学》一书中提到: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管理会计委员会提出了8个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计量、传输、信息、系统、计划、反馈、控制、成本习性[ 7 ]。
二、管理会计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要素是管理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由管理会计的对象本身及对象的目标、本质决定的。对于管理会计要素的理解,归结起来有三种不同角度:其一是立足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要素是对象的具体化、目标的载体出发来谈要素。其二是从管理会计现有的报表体系出发,分析各报表的构成来逆推要素。如前文提到的葛家澍、余绪缨学者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观点即是基于该角度。其三是从管理会计各职能履行的过程出发,来探究管理会计的要素。本文对要素的探讨即是基于第三个角度。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在特定的环境中应当具有和发挥的作用。它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主要回答了“管理会计能干什么”的问题。那么,管理会计的职能具体包括哪些呢?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具有四方面的职能,即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8 ]。任素芳和高俊英则提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可概括为: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 9 ]。孟焰(2004)更是将管理会计职能作了细化,指出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对于职能的认识,个人比较同意隋志纯和蔡永鸿归纳的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和管理两种职能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从管理方面而言,一般认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基本职能。从会计方面而言,会计活动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具备了对生产过程的事后反映和监督两种职能。而管理会计承担着事前、事中会计管理的职能,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两重性,使得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成为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的综合与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未来)、控制(现在)与评价(过去)[ 10 ]。当然,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职能仍处在不断发展中,所以会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的职能,如有些学者提出“资源整合”“创新”等管理会计的新职能概念即是为了适应当下经济环境对管理会计职能的新要求。但总的说来,当下管理会计的职能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计划职能”和“监督职能”。计划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职能,监督职能包括控制、考核和评价报告职能等。
而管理会计工作的过程即是其职能履行的过程――职能履行结束,管理会计的工作也就宣告结束。那么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资源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工作伊始即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下,资源的概念并不是某一单一资源的概念,所以应注意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要素相区别。会计上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其空间范围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早已突破了资产的范围,不单单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多个跨地域的企业。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所涉及的资源类别也更多,囊括了人力、物力、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的资产要素就不适用于管理会计。那能否找出一个类似于资产的词来替代上述各种资源呢?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涉及资源种类众多,而且这些资源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发生的,何不以经济学上的投入一词来概括。投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如:要“生产”披萨饼――所需的鸡蛋、面粉、热能、烤炉以及厨师的熟练劳动即是投入。投入基本可以涵盖项目所需的所有资源。至于以投入一词来概括是否恰当,有待后来学者加以验证,本文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二)反映资源耗费的要素
会计上某一目标的完成,一方面表现为产出增加或商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原有资源的消耗。管理会计在其职能执行过程毫不例外也要消耗资源,那么如何对资源消耗要素进行行之有效的定义呢?当下能较为全面体现资源耗费的概念有成本、损失、负现金流量等。
成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成本即我们熟知的费用概念,而广义成本一般被定义为企业价值的支出、牺牲或放弃。如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资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一定量的价值”即是属于广义的成本概念。广义的成本概念看似与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耗费相近,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只立足于过去和当下而未能有效考虑资源耗费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异性。从历史经验看,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相对弱化了会计年度分期的标准,认为以特定项目的寿命期限作为分期更具合理性。即,一个项目有可能短于一个会计年度也有可能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之相应,特定项目资源的消耗可能发生在寿命期的任一时段,因而资源耗费的要素应当考虑时间价值因素。故以成本来定义管理会计的资源耗费要素显然存在缺陷。而损失虽然也表现为价值的丧失,但其含义从某种程度上更侧重于经营失败的结果,本身含义较为狭隘,显然也不可行。负现金流量概念是从组织内部现金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耗费。虽然组织内部某些资源的消耗并不一定在当期直接表现为现金的流出,但是其资源耗费追根溯源表现的即是组织内部现金的流出,且现金流量能较好地对资源消耗的时间性进行解释,所以不妨将负现金流量作为管理会计投入耗费的要素。
(三)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
任何项目的完成,不可回避的一个流程就是要对项目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不仅体现项目执行的最终结果,而且对于某些可持续性项目的后续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应当体现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一般意义上反映业绩的要素有利润、损益、利得、净现金流量等。会计上的利润也称为净利润或净收益,具体表现为收入与费用上的差额;损益则包含减少和增加两部分。以上二者均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区别在于呈现经营成果的方式不同。而一般意义上的利得则是与损失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净现金流量是企业特定时期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
至于哪个更能全面概括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时间价值因素引入决策,从而使决策更具现实指导意义,那么对业绩的反映自然也不能脱离时间价值的范畴。利润、损益、利得不管是基于何种角度对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不可避免的弱点在于无法有效考虑时间价值,这是管理会计工作所不能接受的。故以净现金流量作为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相对更为合理,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四)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
组织安排生产的过程是组织在组织内部多个部门之间将总目标细化为子目标并加以执行的过程。目标执行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性。管理会计的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生产前后的产品产量差异、质量差异;也可能是当期产品市场销售数量差异、市场份额差异等。而对差异的分析则体现为管理会计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职能的发挥。通过对目标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节点,从中落实组织内部各方的经营责任最终达到矫正差异的目的。因此,管理会计要素中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对于经营组织责任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各级部门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充足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故经营组织责任本身更多体现在主观层面。那么如何定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就必须作进一步考量,这里,不妨将满意程度作为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此满意程度是一个涉及多方的概念,不单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满意程度,也包括下级对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满意程度。当然满意程度的具体划分标准应以各个项目组织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管理会计要素的特点
(一)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相结合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其职能逐渐偏向于管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管理会计仍然与会计核算息息相关。其管理的过程,不管是资源的投入、消耗,还是经营组织的业绩评价依然离不开货币的计量。不同的是,原有会计具体核算过程的一部分已逐渐被内化为管理的基础,成为实施管理的最初阶段,如管理会计预、决策阶段的预算编制即以以前年度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另一部分依然在管理会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控制阶段的经营组织责任落实以当期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除此之外,管理会计实施管理的过程还突出了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如人力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的计量,组织内部责任要素的计量等,均采用的是非货币计量方式。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从计量方式上看,是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的统一。
(二)要素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对要素的理解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另一方面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具有层次性。具体来说,要素相对它所在的系统是要素,相对于组成它的要素则是系统。同样,管理会计的要素也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首先,就上文阐述的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方面所体现的要素而言,从资源的投入、资源的耗费、业绩考核到组织经营责任的归属,前后要素在时间上即体现为层层递进的关系。具体来说,没有资源的投入后续资源的耗费就无从谈起;没有对组织的业绩加以考核也就无法有效落实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经营责任。所以管理会计前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应是后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要素的基础。其次,就单个管理会计要素的内部而言,各阶段的要素可根据情况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更为具体的子要素,如资源投入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力资源要素、技术资源要素、资金资源要素等;资源耗费的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设备使用现金流出、职工工资现金流出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满意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孙贤林.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55-56.
[2] 孙兰婷.会计基本要素的探讨[J].齐鲁珠坛,2005(3):12-14.
[3] 杜兴强.关于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4):30-37.
[4] 葛家澍,余绪缨.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 孟焰,孙丽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67-70.
[6] 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 陈良华,戚啸艳.会计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篇7
[关键词]基建项目 两大职能 发挥机制
按基本建设的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性基本建设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这里我们所研究的基本建设的财务控制工作主要侧重于的控制工作。行政性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包括公益性建设以及国家行政机关的建筑安装工程,设备购置、勘察、设计、科学研究实验、征地、拆迁、试运转、生产职工培训和建设单位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一、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现状
目前,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只重视会计核算,不重视财务管理。基建财务人员没有认识到财务会计工作在基建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只知道埋头算账,不能主动投入到资金筹集、概算、招投标、合同谈判等经济活动中,使财务只有会计核算职能,而无财务管理职能。
二、基本建设会计的两大职能
行政性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是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领域,具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投资额度大,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建设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核算和监督的管理活动。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在基本建设工作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会计的核算职能,又叫做反映职能,主要是负责基本建设单位日常的会计核算,包括归集物资采购各项原料的成本与费用、各项工程建设项目的在建工程成本与费用、完工后各项工程的成本与收益等等,核算功能是基建项目会计的基本职能,贯穿于项目的始终,通过记录、计算、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报账等程序全面完整的反应基建项目各工程的过程和结果,确定单位基本建设的经营状况。其次是会计的监督职能,又叫做控制职能,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企业的内控制度等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监督,包括基本建设的融资控制、投标控制、原料采购监督、施工中成本控制、经营中风险控制以及完工后账款控制,通过分析会计资料、评价工程成果及时调整计划,来改善经营管理。
三、财务控制的发挥机制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会计贯穿于基建单位运营的始终,从投标到完工结算,其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作用也从头到尾影响着单位的全过程。这两种职能的发挥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事前控制
这部分工作是财务控制的基础,包括预算管理,物资的采购和资金的筹措等方面。预算管理是在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研究并基本确定的基础上,运用会计上的方法,确定基本开发项目所需资金总额及合理估计建设期内各期资金使用计划。预算管理有助于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资金筹措的重要依据,对于确定融资方式、进行经济评价企业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风险。
基本建设的投资量大,国家财产安全面临的风险也高。在事前控制这一环节中,包含的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应通过现场调查和必要的勘探,对拟建项目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环境、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论证。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可靠性和准确性越高,企业对项目面临的风险也就越了解,企业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也更有利。可行性研究对基建单位的成本控制具有决定作用。
2、事中控制
这是基建单位财务控制关注的重点。以成本控制为例,行政性基建单位应当认真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划分经济责任,做到权责明确。再者,基本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对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费用风险,设立目标成本,对成本进行预先控制。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建设现场的管理工作,加强建设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好正在建设项目质量关,择优确定方案施工,并观察是否有偷工减料行为,是否使用假冒伪劣建筑材料,严格工程施工中技术变更联系单的签证管理。定期审计在建项目,严格实施财会监督,及时反馈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这样堵塞了漏洞,控制了投资,降低了工程成本。
成本控制中必须重视资金支出的管理。在日常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支出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确保厉行节约,防止损失浪费。根据实际情况,确需增加支出的,必须按规定经审批后调整。基本建设项目拨付资金的多少是按照工程完工进度确定的,一般程序是:监理部门审核承包者填报的期中支付证书,根据提供的支付结单报表及其他资料,审核基本建设项目内容、数量、单价、金额等,然后由基建科(处)审核确认,并由其相关人员签字,由财务部门支付款项。
由于行政性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国家拨款等,其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实施情况越好,发生的额外费用就越少,资金利用率就越高,单位面临的资金风险、债务风险就越低,也就越有利于基建单位进行风险管理。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涉及的内部控制内容及其细小和琐碎,因此是极易被财务人员忽略的一个环节。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后,各种设备、材料需及时清点退库,认真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另外,应及时同建设项目的有关单位办理各种结算工作,建设单位应当对决算数据严格把关,保证其合规和完整,并于竣工验收后将建设项目的结算资料报送财政部门,进行结算。决算审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按审计结论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
在事后控制中,可以对比预算和实际支出,通过对比,发现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作为进一步工作的经验,可以有效的降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是对下一个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立.企业基建财务管理中内部会计控制设计[J].现代商业,2008;15
篇8
一、共同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将地球村变为现实;间竞争进一步加剧,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管理面临新的发展。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由混沌管理到职能化管理再到整合管理的变迁。混沌管理意味着无论在领域还是管理领域都不会发生职能的分工,不会存在专业化和专家化的特征。随着的发展,分工的出现,必然带来体现管理分工与专业化特征的各种职能部门。分工的广度越广和深度越深,协同也就越重要,21世纪的管理必然伴随着分工的深化和扩展更具整合管理的特征。人们对管理已从注重个别和局部转向强调系统和整体,日益兴起的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体现了这一趋势。注重整合管理就必须把密切相关的财务、会计、审计放在一起来考虑。
协同论认为:无论原子、分子、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社会等各种系统,都具有协同作用。系统之所以形成,之所以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的结构,正是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协同导致有序。系统的促协力支配着系统的行为,当促协力为正值时,能促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当促协力为负值时,则破坏各子系统的相互协同作用。财务、会计、审计是价值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子系统、信息和信息保障子系统,理应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而发挥三者协同作用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共同的框架,选择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
二、共同研究的可能性
1.财务、会计、审计产生的时间虽不同,但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同。从产生的时间来看:会计在人类社会最初开展生产活动时便萌芽了;财务的萌芽则来源于人类开始懂得对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并以增值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而审计的产生在于会计出现专职,业主不能亲自审查账簿记录的时候。虽然三者产生的时间不同,但其产生的原因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为了加强管理而逐步产生的,三者产生的原因具有同一性:加强管理是人类在原始计量、记录行为产生之初的动机,会计的每一次革命性的进步都离不开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财务始终是商品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控制则是早期管理控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也始终是审计发展的动力。
2.财务、会计、审计的根本目标相同。人们对财务、会计、审计的目标有不同的认识,有的甚至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实际上,财务、会计、审计是企业价值管理系统的三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存在的理由在于完成价值管理系统的目标,即实现价值增值。财务通过制定正确的决策,会计通过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审计通过鉴证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共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安排,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财富最大化、其他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也包括整个社会财富最大化。会计的根本目标源于企业目标,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会计根本目标是通过会计的基本目标而得以实现的,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实现经济控制。无论是独立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增值的要求。因此,它们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企业的根本目标上也是一致的。
从以上对财务、会计、审计目标的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财务、会计、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源于企业的目标,都是为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
三、逻辑起点的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需要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价值管理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财务、会计、审计也不例外。研究概念框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就是从何处入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选择一个好的逻辑起点有利于建立一个逻辑体系严密、完整、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下面,在简要分析现有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提出笔者认为的财务、会计、审计的逻辑起点。
(一)对现有逻辑起点的简要评述
在财务、会计、审计学科的研究中,以会计的研究最为深入,其他学科研究大都参照其进行,因此在介绍逻辑起点理论时,主要以会计的逻辑起点为基础。现有会计逻辑起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假设起点论。该观点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的起点,它为本学科的理论或实务提供了出发点或奠定了基础。但实际上,并不是任何学科、任何时候都以假设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价值管理系统是人造系统,它不同于系统,它的建立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基础的,人们加强管理的需求是推动价值管理系统发展的基本动力。忽视了人们的需求单独由假设衍生理论就显得抽象而不具体,逻辑性不强,实用性不足;同时假设并不能对所有其他的抽象范畴进行推理。美国从20世纪70年起开始放弃将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研究逻辑起点的这一事实,从另一方面雄辩地说明了会计假设起点论的缺陷。
2.目标起点论。该观点认为任何领域研究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此观点在西方会计界占主流地位。但应当明确的是,美国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建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用来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发展的,而不是用来建立会计理论结构的。目标只能说是指导实务的出发点,如果把它作为引导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则可能造成理论结构不够完整和有失偏颇。以目标为逻辑起点,必然混淆开展具体工作的起点和研究理论结构的起点。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理论的研究起点都应当是其原点;而目标是受环境的,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目标,显然目标不具有逻辑起点的一致性特征。
3.环境起点论。该观点认为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在任何时候都应以客观环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这才有价值,脱离环境来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笔者认为,环境起点论的阐释难以服人。在于,环境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不能把环境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存在决定意识并不等于环境决定意识,更不等于环境决定一切。以环境为逻辑起点并不能探明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性,不能指导系统的未来。根据系统理论,决定任何事物本质及其存在的是其内部结构而非外部环境,环境只能起作用。再说环境是异常复杂和可改变的,是难以确定的,因此它不可能属于最抽象的理论范畴。
4.本质起点论。该观点认为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属于最抽象、最本源的范畴;而且从本质出发,可推演出定义、属性、职能、目标等概念。这种认识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本质是纯粹的理论概念,过于抽象,人们对本质的直接认识较难,往往是通过本质的外在表现来揭示其内部矛盾,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念。本质的这种复杂的特性使理论难以反映环境的变化,容易脱离实际情况,难以指导实践活动。近年来我国已逐渐放弃以本质作为逻辑起点的提法,说明了会计本质起点论的局限性。
5.职能起点论。职能是指系统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或能力。以会计职能为起点进行研究,即可建立实用的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用以指导、评价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而建立前后一贯、完整实用的会计理论体系。但职能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是本质的派生,是本质在具体环境下的衍生物,是不断变化的,不属于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本源的范畴,也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资格。
6.对象起点论。该观点认为对象决定,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不同会计实体下的会计对象的内部要素和核算要求的变化,都将导致人们对一系列财务会计理论的再思考;会计对象质的特性和量的规定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性的范畴。笔者对这种认识不敢苟同。因为由会计对象划分出的会计要素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根据系统论,结构是关键,而整体的功能是通过结构重新组合变换来表现的。可见以对象为逻辑起点,不能揭示内在规律,不能指导系统的发展,并使系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7.动因起点论。该观点认为动因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动因反映环境对会计的要求,是环境需求与会计本质、基本职能的统一与概括,是制约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动因为逻辑起点,必然形成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由此,该观点认为节约劳动时间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笔者基本赞同这种观点,但该观点还不够完整和精确。作为价值管理系统的财务、会计、审计三个子系统,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实现价值增值,以价值增值动因代替节约劳动时间动因,似乎更能说明财务、会计、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也更易理解。
(二)价值增值动因是财务、会计、审计共同的逻辑起点
1.价值增值规律是人类社会的首要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实现价值增值,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们实施财务、会计、审计工作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值。价值增值动因能概括财务、会计、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逻辑起点的简单性、本源性和一致性的特征。
2.价值增值动因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价值管理系统(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的客观要求,是环境需求与价值管理本质、基本职能的统一与概括。增值是制约价值管理系统的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因素,以价值增值动因为逻辑起点,必然形成前后一贯的价值管理基础理论体系。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价值增值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原始社会,价值增值更多地表现为实物资源数量的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的出现,价值增值表现为比以前更多的商品和货币。而现在人们追求更多的是价值最大化,它体现为更多的货币、商品、劳务、权益的价值。
3.价值增值动因是价值管理系统中最基本、最初始的抽象范畴。以价值增值为逻辑起点,可以建立前后一贯的概念框架,指导价值管理系统的发展。价值管理系统中的财务、会计、审计只有以价值增值为己任,才能使整个系统协调发展。实现价值增值是它们的共同目标。
篇9
1.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是经常与金钱打交道的职业,如果会计从业人员不能正确对待责任与权利的关系,则会出现会计违法现象,危害企业的财产安全与利益。用人单位往往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有无责任心、对公司的数据资料是否具备敏感度和保密意识、是否懂礼貌有教养,都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对高职会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应注重诚实守信、依法办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礼貌待人等方面内容。此外还应包含保守公司的机密、对企业忠诚、不传播与工作无关或有损公司的小道消息。
2.熟练的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素质
高职会计学生要具备会计的手工账处理能力、编制会计报表的技能,具备会计电算化能力及应用会计软件的能力,具有一定财务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点钞、珠算等会计通用技能,这些能力是做好会计的一个基本功,也是最容易在人才市场被用人单位快速识别的能力。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另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基本的入门资格,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提升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3.适应社会的能力
(1)较强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高职会计学生主要面向企业就业,而企业财务部门不只是关门算账,对外需要与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对内要与各职能部门协调,对内对外关系处理得当,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树立企业对外良好的形象。因此要注重培养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好的沟通合作精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这既能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其今后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计日常工作常与金钱、数字相结合,会计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较大,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保持心理的健康,保持平和、乐观、积极、上进,能经受挫折,抑制浮躁,保持虚心、专心、恒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3)求职能力。求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高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能否被聘用,不仅取决于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也与高职学生的求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一些高职学生在求职应聘中不敢大胆展示自己,面对竞争者不够自信,导致屡次失去机会,因此对高职毕业生职场形象、求职材料、求职技巧方面的培训同样重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探讨
1.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将会计职业道德融合到会计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例如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贴近工作实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能用案例中必须严格遵守职业操守才能做好工作的正面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本职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实事求是,恪守信用;另一方面,可以用案例中不遵守职业操守、违法乱纪的反面例子给予学生警醒。在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理业务,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在履行会计职能时应保持客观公正,摒弃个人私利,以中立的态度客观、真实、充分地反映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因为满足特定的个人、集团的需要或因偏见的影响而扭曲会计信息。在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勤勉作风,维护本职业的良好声誉,不得有任何损害职业形象的行为。拥有正直的品德和扎实的会计业务知识同样重要。
2.专业教学突出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色,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会计以培养适应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一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熟悉经济法规;二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要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定要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要结合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优先考虑技能型人才实践及动手能力的获得,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1)高职会计技能型人才应采用毕业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从入学开始准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并由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要求毕业生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鼓励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据调查,拥有这两证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很强,基本能够顺利就业。
(2)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会计是一门讲究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职业,学校可从企业或银行系统招聘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外聘教师,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贴近会计工作的实际,同时学校可与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学生校外实践交流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体验。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协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3)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中实践或组织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见习,发挥假期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的功能,将这两项内容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当中,通过增加或增设相应学分,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体会会计实务工作,找出自身不足,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3.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完善职业规划指导内容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学生入学至毕业三年: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开始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进行就业环境分析、行业情况分析,合理设计职业生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及职业素质的要求;第二年,鼓励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参与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情况;第三年,辅导学生求职面试及就业维权技巧。这种职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同时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保持阳光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全面提升高职会计学生竞争力
篇10
论文摘 要: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企业的兴起,对企业会计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会计职能作为会计理论的基础组成部分受到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进而亦对电子商务企业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的基础设施2000~2005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由2.3亿增加到7.4亿,平均每年新增1亿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由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从2000年的2250万上升到2005年的11100万,上网计算机数从2000年的892万台上升到2005年的4950万台,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从2000年的2799m增加到2005年的136106m。随着internet用户不断增多,电子商务在中国也同样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人们网上购物的观念日益普及,2005年全球网上购物用户数约为2.7亿人,2006年全球网上购物用户数约为3.2亿,年增长率为19%,.2006年电子交易额达到74亿元,2007年则预计达到88.9亿元。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地区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为160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了33.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倍多。电子商务作为一项新兴事物正在中国蓬勃的发展。
顾名思义,电子商务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包含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贸易。它利用互联网上的网络环境进行高效的商务活动,并在网上完成企业的供、产、馋涎欲滴的全部过程。从而,一方面企业可以绕过传统的传销商而直接与顾客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网络中间商的营销更为高效地与顾客信息的充分交流。电子商务以全新的商业理念和运作方式对传统企业营销管理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计作为企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强有力的冲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下面就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职能,不仅包括提供会计信息而且包括管理当局运用会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会计的职能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会计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社会制度发展变化,在生产力水平相当的情形下会计的职能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反映、控制、决策三大基本职能。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上,这在个职能也将受到重大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反映职能的影响
会计的反映职能,在会计的最早阶段,就从数量方面计算和记录经济活动情况,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会计的内容也日益增强。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生产过程进行综合反映,通过对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数量的反映,然后透过各种数字信息对再生产过程的质量方面进行认识。主要是通过记录每期资金在各账户之间的流动,最的在期末通过财务报表体现出来。
电子商务凭借网络,可以不受到地域的限制,可以直接面临开放的全球市场,因而不太可能进行现金和支票支付。其大多数是采用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和电子钱包等形式,进行网上支付。同时有银行、信用卡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单位提供电子账户管理等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客户的信用卡或银行账号是电子账户的标志,与传统的资金、账户大不相同。。电子商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是一个虚拟的交易现场,在网络上,他们是以简单的数字来完成最终的商业交易合作活动。这种形式与传统的市场交易有不同,这种是以实物在网上进行的虚拟交易,但是这种交易的过程,最终会在网上都记录下来,每一笔交易的时间,地点,都会一一列出。最后在期末,根据会计人员需要,自动将各期的财务活动进行汇总,编辑出财务报表。从而企业会计的反映职能与以前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削弱。
(二)电子商务对控制职能的影响
会计的控制职能,是会计本质的重要表现。所谓控制,是指通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作用,把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企业所要求、所希望的轨道,并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预期目标。而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企业与消费都的距离,免去了中间商这一费时、又增加了成本的环节,而电子商务将交易的各环节包括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实行电子化,集中统一管理。从而使企业运营的速度大大加快,会计的控制职能尤显重要。
(三)电子商务对决策职能的影响
电子商务中的决策职能指的是以会计的理论对策和方式方法为基础,加之一些会计的信息和内容在里边,对电子商务的经营加以分析和展开理论阐述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会计职能活动,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会计的工作,为会计的决策和管理者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从每个企业的经营层面来分析的话,会计的决策职能在领导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领导者更准确的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中层领导部门来分析,对部门的业务性也有很大帮助。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企业中的电子商务也越来越得到了凸显。企业中的电子商务由原来的主体向各个分体来传输,现在发展到了向企业的各个分体来单独传输。这样一来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反映到总部,可以更好的发挥会计职能的功效。会计在一个企业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所以会计职能方面要更显得重要。
二、会计职能转变对企业会计的要求
由于电子商务对会计的一系列职能的影响,因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其他部门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创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协调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
同时,鉴于电子商务的影响造成的会计向管理、协调和决策职能倾斜,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建立财会组织结构尤为重要。特别是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特殊性,财会组织必须能迅速对会计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另一方面,必须改变以前传统企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汉明.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月刊,2005,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