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贸易的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贸易的分类

篇1

分析出口商品结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商品分类规则基础之上。目前已经存在多种体系的商品分类标准,其分类口径与标准各不相同,国际贸易统计中常用的分类标准包括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国际公约(HSCODE)、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等等,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实务统计与研究活动的需要,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制定了基于生产活动分类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这些分类体系是国际贸易结构分析的基础。

一、国际主要分类标准及使用特征

(一)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在一些关于我国进出口结构的分析报告中,将进出口货物粗略的分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其分类依据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它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50年制定,1951年颁布实施,之后经历数次修订,最新版本为2006年第四版。

SITC将商品分为十大类:0食品和活畜;1饮料和烟草;2加工材料、非食用非燃料;3矿物燃料、剂和相关材料;4动物和蔬菜油、脂肪和石蜡;5化学制品和相关产品;6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和运输设备;8杂项制成品;9其他未分类商品,十大类可以继续细分为章、组和项目。当中SITC0~SITC4属于初级产品,SITC5~SITC9属于工业制成品。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以及商务部贸易统计数据中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即按照此分类进行的统计。

(二)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国际公约(HSCODE)

为便于海关进出口管理、征税以及海关统计,联合国海关理事会在原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CCCN)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的基础上,编制了HS编码。HS编码于1988年正式实施,每4年修订一次,目前最新的为2012版本。

与SITC分类标准不同,HS编码更注重商品的自然特征和性能用途,而且,为了适应海关管理和统计的需要,HS商品分类更加细致,总共将货物分成2大类99章。目前国际统一的HS分类为前6位包含近五千种,各国可以按照管理和统计工作的需要,继续分类至8至10位。HS编码普遍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统计以及海关管理工作中,然而,相对于其他分类,HS编码分类更加细致,种类详尽,该优点使得HS分类体系正逐渐被广泛使用。

(三)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

为了将贸易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及工业统计结合起来,分析国别经济或区域经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71年制定了第一版BEC分类体系并于1976年出版,最新修订版本为2002年的第四版。

BEC按照最终用途和经济类别将货物分为7大类:1食品与饮料(初级、加工);2工业供应品(初级、加工);3燃料和油(初级、加工);4资本品及其零部件(资本品非运输设备、零部件);5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客运汽车、其他、零部件);6消费品(耐用品、半耐用品、非耐用品);7其他未列明产品。可以根据BEC分类将所有产品最终归纳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三大基本门类中:资本品,中间产品与消费品。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基于BEC分类的研究暂不及SITC与HS普遍,但其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对于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出口的经济效应研究。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与HS编码分类均属于国际贸易领域的分类标准,为促进世界各国在产业统计数据上的可比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48年拟定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经过几次修订,目前最新版本为2006年制定的第四版。

ISIC将社会所有经济活动划分为A-Q共17大部门:A农业、林业和狩猎;B渔业;C采矿和采石业;D制造业;E电、气和水供应业;F建筑业;G批发、零售、汽车、摩托车、个人和家用产品修理;H餐馆和旅馆;I运输、储存和通讯业;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活动;L政府管理、国防和义务的社会保障;M教育;N医疗和社会服务;O其他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P有雇工的私人家庭;Q国外的机构。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是以ISIC为参考基础进行制定的,并且进行了三大产业的划分,相对应于ISIC分类标准大致范围为:A、B属于第一产业,C-F属于第二产业,其余则属于第三产业。

与以上国际贸易领域的分类体系不同,ISIC是基于产业的分类,因此包含了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对于从行业层面研究贸易结构十分适用,尤其是关于服务贸易结构的研究。

除以上分类体系之外,还存在一些区域性的分类体系,可视为以上分类的派生体系。

二、基于分类标准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

(一)基于SITC分类标准的分析方法

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是,将出口货物粗略的分为初级产品(农产品,燃料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两类产品所占比重变化十分明显。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占据了货物贸易出口的主导地位,1984年占货物总出口额仅为48.3%,而至2012年已经超过95%,远高于其他类别。与世界同期相比,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幅度在逐渐扩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与燃料矿产品的出口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12年农产品出口比重为3.3%,燃料矿产品出口比重为1.5%,农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94年之后开始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而燃料矿产品在1990年之后也开始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并且差距逐渐扩大。

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为基础,依据OECD(1994)归类方法,可以对我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特征进行描述,则如图1所示。

初级制成品出口比例经历了急剧下降的过程,1985年出口比例为60.4%,而在2012年已下降至3.15%,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技术制成品中的HT1类迅速上升,1985年为0.26%,至2012年已经达到30%,我国货物出口技术结构由初级走向高级,由原料型产品走向先进制造产品的这一趋势,在其他类型出口比例的变化中也有所体现。如资源型产品RB1与RB2的出口比例缓慢下降,占总出口已经不足10%;低技术含量产品中的LT1也大幅度下降,而LT2和MT1呈明显上升趋势,MT1从不足1%增长至2.5%,LT2出口比例在2012年达到12.3%;中技术制成品中的MT2类与高技术制成品中的HT2类的出口比例缓慢上升。

总体而言,高技术制成品中的HT1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低技术制成品LT1、LT2以及中技术制成品MT3的出口比例处于第二层次,而其余类型的制成品出口比例处于第三层次;就变动趋势而言,初级制成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以及低技术制成品LT1的出口比例将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他类型的出口比例处于相对上升的过程。

(二)基于HS分类标准的分析方法

基于HS编码22大类统计的出口结构也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货物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如图2所示。

最明显的变化是11大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主导地位已经被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机器零件、附件)所替代,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最大宗出口商品种类,1990年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不足20%,至2013年已经达到57.3%,而纺织类产品下降至12%。

资源和矿产类产品如5大类(矿产品)和2大类(植物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说明我国出口结构已不再依赖低端的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与此同时,高技术类别产品的出口地位稳步上升,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与18大类(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的出口比重稳步提高。

(三)基于BEC分类标准的分析方法

按照BEC分类体系,1食品与饮料、3燃料和油、5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三大类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比例较低。当中,1类产品在1985~1997年期间的出口比例相对较高,而1997年之后,出口比例急剧下降,一直低于5%,至2012年仅为2.5%;3类产品在1995年之后出口比例有所提高,但持续在较低水平;5类产品在1985~1997年期间也非常低,平均比例为0.35%,1997年后缓慢提高,逐渐从4.3%增长至6.2%。

占总出口比例较高的为2工业供应品、4资本品及其零部件、6消费品三大类。当中,2类产品在1985~1995年间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从51.7%下降至22.6%,之后年份的出口比例相对稳定;4类产品的出口比例在1995年之前不足6%,之后迅速攀升,至2012年已增至41%;六类产品的出口比例经历了迅速上升至缓慢下降的过程,1998年最高达到42.3%,至2012年为26.3%。

将BEC分类体系归属到三大基本门类中:即资本品、中间品与消费品。其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在三大门类出口结构中,消费品门类的出口比例在经历1985~1993年期间的上升后就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1993年的最高比例52.6%下降到2012年的29.1%,但是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资本品的出口比例自1997年之后迅速上升,2012年已经达到30%;相对而言,中间品的出口比例一开始处于较高水平,之后经历了下降的过程,1999年之后缓慢增长,2012年达到40.9%,并且在三大门类出口产品中,目前占据主要地位。资本品和消费品的比例相当,然而就增长趋势而言,资本品增长趋势可能超过消费品。

(四)基于ISIC分类标准的分析方法

出口贸易包括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大部分,货物贸易虽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的主流,其出口规模远远超过服务贸易,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稳步发展,据世贸组织统计,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396亿美元,当中出口为2105.9亿美元,全球排名居第三位,仅低于美国和德国。相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比例一直徘徊在10%。如图4所示。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如表1所示。运输和旅游一直是两大主要出口项目,运输项目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旅游项目所占比例却有所下降。其余项目中增长较快的包括建筑服务、咨询两大项目,已经占到服务贸易出口的近10%左右。通信服务出口比例有所下降,已经不足1%。而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项目的比例均有缓慢上升。

虽然服务贸易各项目出口不平衡,然而其出口结构有所优化。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均有所提高。

三、结论

本文使用国际商品主要分类体系,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物贸易的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初级制成品、资源型产品类型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对优势并且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技术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资源型制成品以及低技术制成品中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品、中间品与消费品是出口的三大类别,并且资本品与中间品两大类别的出口比重逐步接近,而消费品比重逐步下降。

货物贸易一直以来是我国出口的主要领域,然而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迅速增长,占总出口的比重相对平稳。在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运输、旅游以及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的主导地位,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比例有所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参考文献:

[1]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

[2]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3]魏浩,毛日昇,张二震.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5(2)。

篇2

(一)我国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二)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管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顺商贸、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产业化——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2、推进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竞争主体,鼓励公平竞争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内外资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

3、推进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服务出口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理顺服务贸易的管理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制。

1、明确服务贸易主管部门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管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管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管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2、建立国家级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管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3、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

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国家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篇3

摘 要 服务产业内贸易对优化一国服务贸易结构,促进服务业升级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1-2008年中澳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研究了中澳服务产业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澳不同服务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别巨大,在中澳主要的服务贸易项中,与教育相关的旅游表现为高度产业间贸易,运输、与教育无关的旅游和其它商务服务贸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关键词 服务贸易 中澳贸易 产业内贸易

一、引言

中澳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良好,中澳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虽然服务贸易对我国形成持续性的贸易竞争力至关重要,中澳贸易关系非常紧密,但是对于中澳的服务贸易深入研究却几乎没有。本文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研究了中澳服务贸易。

二、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别产品的贸易现象。本文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服务行业的分类进行了服务行业的划分。G-L指数是目前在研究中最为常用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是由Grubel.H.G和LLoyd.P.J提出的,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与 分别代表a国与b国在i产业的出口额与进口额。 =0,表示两国间在i产业没有产业内贸易,而只仅有产业间贸易。 =1,表示该产业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一般可以依据IIT指数,将贸易结构分为四类:当0.75 IIT 1表示高度产业内贸易,当0.50 IIT < 0.75表示产业内贸易,当0.25 IIT < 0.50表示产业间贸易,当0 IIT < 0.25 表示高度产业间贸易。

三、中澳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

根据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和中澳服务贸易相关数据,可以计算中澳服务产业内贸易指数。

从中澳服务产业内贸易指数所反映的中澳各个服务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澳不同服务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别巨大,与教育无关的旅游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561,而与教育无关的旅游产业内贸易指数仅为0.0621在中澳主要的服务贸易项中,与教育相关的旅游表现为高度产业间贸易,运输、与教育无关的旅游和其它商务服务贸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服务产业内贸易对中澳服务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促进中澳服务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lassa,B.,L.Bauwens.Intra-Industry Specialisation in a Multi-Country and Multi-Industry Framework.Economic Journal.1987(97):923-939.

篇4

[关键词] 服务贸易;知识密集型

[中图分类号] F75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22-04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商业存在或自然人流动等方式向他国境内的消费者提供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密集度的服务产品,并取得相应收入的国际服务贸易。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做法,将服务分为11类:运输服务、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电脑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及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没有包括的政府服务。这11类服务基本覆盖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界定的服务范畴。WTO还将运输服务、旅游服务之外的其他8类服务统一归入其他商务服务,使其成为与传统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并列的第三大类,代表具有较高知识密集度的现代服务。

本文所述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借鉴WTO的分类方法,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服务项目的分类,主要包括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及其他商业服务。由于目前国际工程市场上对单一工程施工的需求趋于减少,而对全面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管理—采购—施工合同逐渐增多,国际承包工程的施工技术难度、组织复杂程度和人员知识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知识创新不断涌现,对承包商的技术、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此将建筑服务归为知识密集型服务。

二、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额逐年提升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6591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818亿美元,增加了684倍,占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01年的366%升至2011年的432%,近6年来,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保持在45%左右,如表1。

(二)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发展迅猛

2006—2011年我国建筑服务进出口总额由48亿美元增至184亿美元,增长了38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额由47亿美元增至160亿美元,增长了34倍,如表2所示。加入WTO后,建筑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促使海外工程承包项目不断增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迅猛发展与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息息相关。

(三)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呈现巨额逆差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逆差2006年为83亿美元,2011年增至167亿美元(见表3),扩大了两倍多。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属于幼稚产业,,而我国巨大的保险市场份额吸引了国际上的保险业巨头纷纷以独资、合资、参股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外资保险公司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灵活的经营策略、全球的服务网络、雄厚的资金实力、高素质的人才及其相应的激励机制,带来了高端金融服务产品,增加了保险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逆差从2006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40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引进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技术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这与我国研发投入不足,科研资金过多投入科研院所而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创新动力等有很大关系。

(四)金融服务占服务贸易比重较小

在目前的国际服务贸易中,金融交易占95%,实物交易只占5%,国际金融服务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而我国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占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28%,2011年仅为083%,最高的2010年也仅为164%,其他年份均不足1%(见表2)。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机构不断进驻海外,开办海外分支机构与办事处,但受体制、政策等因素制约,金融服务贸易在我国仍受到较多的限制。

(五)影视文化贸易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影视文化贸易额始终在5亿美元左右徘徊,且呈现逆差状态,不足世界影视文化贸易市场份额的1%。我国影视文化贸易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其原因是出口的影视剧类型主要是古装历史片(剧)、武打动作片(剧),出口市场主要为港台、日韩、新马泰等与我国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受文化折扣的影响较大,出口到欧美国家的影视剧较少且缺乏创意和影响力。

(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以2011年为例,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其他商业服务(506亿美元)、咨询(470亿美元)、保险服务(227亿美元)、建筑服务(184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160亿美元)、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154亿美元)、广告和宣传(68亿美元),其他项目贸易规模都较小(见表2)。其中,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较大逆差,明显缺乏竞争优势。

三、发展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篇5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WTO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将服务贸易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体现了它在国际经济中规模巨大和日益重要的商业意义。由于大部分服务贸易与国内经济紧密相联,因此GATS将对WTO成员的国内法律与法规产生重大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增长迅速,其出口额与进口额到2000年已经分别居世界的第12位和第10位,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与进口额的2.1%和2.5%,占中国总出口额与进口额(货物与服务)的比重为10.8%和13.8%(见表1)。因此,对服务贸易的承诺与减让成为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议定书及其附件9《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及第二条《最惠国豁免清单》体现了中国政府对GATS基本规则的认同,以及对服务业实施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具体承诺。本文将根据议定书的内容就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定量评估,并对其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表1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统计概况  

1985 1990 1995   1998   1999   2000

出口

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0亿美元)

2.93 5.75 18.43 23.88 26.17 30.15

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 0.77 0.73   1.55   1.79   1.93   2.10

总额的比重(%)

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9.68 8.48 11.02 11.51 11.82 10.79

进口

服务贸易进口总额(10亿美元)

2.26 4.11 24.64 26.47 30.97 35.86

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 0.56 0.50   2.06   1.99   2.29   2.50

总额的比重(%)

服务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  5.05 7.15 15.72 15.87 15.74 13.74

服务贸易差额(10亿美元)

0.67 1.64 -6.21 -2.59 -4.8   -5.71

资料来源:根据WTO(2001)计算。

  二、GATS规则、服务贸易减让表与中国入世议定书

从原则上讲,设计和起草GATS的最初意图是将业已存在的管理货物贸易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复制到服务贸易领域,但是由于服务贸易的特点以及谈判中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GATS在它的29个条款和8个附件中还是包括了许多新内容与新纪律。其主要内容包括:(1)一套适用于影响所有服务贸易措施的一般概念、原则和规则;(2)列在成员方减让表中的具体承诺;(3)就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定期举行谈判的谅解;(4)考虑到部门专业性的文件附件和附录。GATS还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成员仍然需要根据国内政策目标对服务提供进行必要的管理。

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服务贸易减让表》和《最惠国豁免清单》,是遵照WTO的样板格式达成的。作为GATS的最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之一的最惠国待遇与GATT不完全一样,它允许成员方通过负清单方式在GATS生效时提出一次性豁免,并逐步通过谈判加以消除,这反映了一些自由化程度较高的成员不愿意让那些限制较严的成员在不做出互惠减让的情况下搭便车。金融、电信、视听、运输等曾是被广为引用的最惠国待遇例外。不过中国的第2条豁免清单却比较简单,只涉及海运、国际运输、货物与旅客三个运输部门,这些部门尚未在WTO内达成相关的协议。下面重点分析中国的服务贸易减让表,包括形式、内容、数据与评估方法。

服务贸易在交易方式与壁垒形式上的特点,使得它的减让表与货物贸易减让表存在很大区别。

首先是关于服务部门与活动的分类。GATS减让表的部门分类以《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系统》(CPC)为基础,共包括乌拉圭回合谈判的12大类约160个具体服务活动(注:具体分类表参见WTO(2000)。)由于需要与WTO其他成员的减让表进行国际比较,本文将根据WTO秘书处(2000)的研究分析中国11个大类(排除“其他未包括的服务”)的149种具体活动的承诺情况,这其中对中国个别具体服务活动的分类进行了调整(注:与160种具体服务活动相比,排除了航空客运服务(不属于GATS管理范围)以及10种没有CPC对应分类号的其他服务活动。针对中国的减让表中做出承诺但没有对应分类号的具体部门进行了调整,将“维修服务”、“办公机械和设备(包括计算机)维修服务”归入“设备维修及保养服务(CPC633+8861-8866)”,“寻呼服务”、“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归入“语音电话服务”(CPC7521),“计算机订座系统服务”归入“航空运输支持服务”(CPC746),“笔译和口译服务”等归入所在大类的“其他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汽车消费信贷”和“租赁服务”因无法归类而略去。)

其次,对于每一个服务部门或活动都要按照GATS创造性的4种提供方式定义做出减让或约束。绝大多数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通常不像商品那样可以储存,所以经济学在传统上将服务视为“非贸易品”。为此,GATS提出了适用于所有服务贸易的四种交换方式的基本定义:(1)跨境交付(服务产品本身跨越国境,如设计图纸);(2)境外消费(如旅游、船舶的境外维修等);(3)商业存在(给予外国服务提供者以法人开业权和相应的待遇以允许其在境内经营,如金融和电信);(4)自然人流动(外国公民直接进入境内提供服务,如法律咨询)。其中,商业存在对服务贸易的意义最为重大,它与投资紧密相联,而自然人流动则涉及入境和居留等许多非常敏感的问题。

再次,减让表中的承诺内容包括GATS第三部分(“具体承诺”)中对市场准入(第16条)、国民待遇(第17条)和附加承诺(第18条)的基本要求。与其他成员相似,在中国的减让表中只针对个别服务活动作了附加承诺,因此在下文的分析中对其忽略不计。国民待遇不像在GATT中那样具有普遍适用意义,它是通过正清单方式列入减让表,即只针对做出具体市场准入承诺(也以正清单方式表示)的有限部门实施,并同时允许存在限定和例外。这反映出对取消国内服务提供者从本国管理中享有的优势依然持较保守的态度,及要求对服务业外国竞争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然而,这些承诺均是约束承诺,即确定了对外国服务和其提供者给予的最低或所允许的最差程度的待遇,但也不妨碍在实践中给予更优惠的待遇。

最后是承诺的方式。具体承诺在形式上分为“水平承诺”和“部门承诺”。前者适用于减让表中所列的服务部门和活动,而后者则针对具体分类的部门或活动,因此对减让表的分析必须将两种承诺结合考虑,这一点十分重要。在中国的入世议定书中,对服务贸易的承诺方式包括“没有限制”、“不作承诺”、有保留的承诺和未列入减让表四种。“没有限制”是指对以某种方式提供服务的外国服务提供者不采取任何市场准入或国民待遇的限制,这意味着近乎完全的自由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于某种提供方式在水平承诺中列明了限制措施,即使在部门承诺中没有限制,后者也被视为受到限制。“不作承诺”和未列入减让表说明不承担任何义务,保留充分的政策自由权是另外一个极端。介于它们之间的是有保留的承诺,即详细列明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进行限制的具体内容及措施,其性质是不完全的自由化。它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除水平承诺中的内容外,不作承诺”。可见,“没有限制”和有保留的承诺都是“约束承诺”,类似于GATT减让表中的“约束关税”。

对承诺方式还需要做的一点说明是应该在分析中考虑承诺的深度,这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约束承诺中应该区分“没有限制”和有保留的承诺,前者所占的部门或活动比例最能代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水平。因此本文在度量自由化的程度时采用了“简均”和“加权平均”两种方法(Hoekman  and  Kostecki,1995)。前者将所有约束承诺设为1,其他为0;而后者考虑到限制的程度,将“没有限制”设为1,有保留的承诺设为0.5,其他仍为0。二是在有保留的承诺中,按照GATS的规定成员可以维持“在原则上被禁止使用”的6种市场准入限制,包括:(1)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数量;(2)限制交易或资产总额;(3)限制服务总产出的数量;(4)限制雇佣的自然人数量;(5)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实体形式;(6)限制外国资本参股的最高比例或投资数额。但这些措施对服务经营的限制效果和程度显然是不同的,比如投资审批就比股权要求弱。对于这个问题,由于限制措施本身具有定性而非定量的特点很难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中国减让表量化分析的效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市场准入限制措施的保留和使用情况进行替代研究。

  三、对中国服务贸易减让表的评估与分析

  (一)总体减让概况及跨国比较

首先,考察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具体服务活动的承诺范围。如表2所示,在149个服务分部门中,中国对82个部门做出了约束承诺,承诺比例为55%。如果排除视听、邮政、基础电信、运输服务等46个敏感部门(排除的原因在于对这些服务活动的承诺有待于在以后的WTO谈判中修改或撤消(注:WTO部分成员于1997年达成了关于基础电讯和金融服务的协议,但为了与WTO的相关研究实现口径上的一致性,在这里仍然将这两个部门剔除。)),中国的承诺比例上升为63%。与WT025个发达经济体、77个发展中经济体和4个转轨经济体(注:关于106个经济体的具体名单和分类参见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2000)。)相比,从总体水平上看,中国对服务业的具体承诺与转型国家相似,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较低于发达国家。在WTO统计的GATS谈判参加方所承诺的具体服务活动的数量中,中国居第二档次(81-100个),是做出部门减让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2000)。

其次,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部门范围(结合考虑提供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表3中的“平均数”和“平均覆盖比例”,是按照前述的“简均”和“加权平均”方法计算的,它们分别报告了在考虑和不考虑限制程度的情况下,中国与其他WTO成员(包括按照收人标准划分的高收入国家、其他所有国家和大发展中国家(注:  分类标准与具体情况参见Hoekman和Kostecki(1995)。))对596项具体活动(149个部门×4种提供方式)的承诺比例。就市场准入而言,中国对约一半的服务活动做出具体承诺,略低于高收入国家,大大高于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国家。但如果考虑约束承诺的深度,中国的部门覆盖比率将大为降低(为35.2%),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也拉大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没有限制的部门比例较低(18.6%),这严重影响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真实程度与水平。国民待遇的情况十分相似,但其承诺的开放度明显高于市场准入,有近1/3的服务活动完全不受任何歧视性措施影响。

  表2  中国与不同类型WTO成员对具体服务活动的承诺概况  

对149种具体服务活动的

对149种具体服务活动除视听、邮政、速

  承诺百分比

递、基础电信、运输服务外的承诺百分比

中国

  55

63

发达经济体

  64

82

转型经济体

  52

66

发展中经济体

  16

19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附件9计算,其他数据引自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2000)。

  表3  中国与不同类型WTO成员对服务活动具体承诺的部门覆盖比率  %  

  

   中国 高收入 其他所 发展中

  国家   有国家   大国

市场准入

平均数(所列部门和方式占总数的比例)   51.7   53.3   15.1

29.6

平均覆盖比率(按照限制及约束范围因素

加权平均后所列部门和方式占总数的比例)  35.2   40.6

9.4

17.1

没有限制的部门占总数的比例

  18.6   30.5

6.7

10.9

国民待遇

平均数(所列部门和方式占总数的比例)   51.5   53.3

15.1   29.9

平均覆盖比率(按照限制及约束范围因素

加权平均后所列部门和方式占总数的比例)  41.9

42.4   10.2   18.5

没有限制的部门占总数的比例

  32.4

35.3

8.5   14.6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附件9计算,其他数据引自Hoekman和Kostecki(1995)。

  (二)总体减让的详细情况及跨国比较

表4比较了中国与不同类型WTO成员,按服务提供方式划分的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具体限制方式情况,它揭示了表2和表3的深入内容。在市场准入方面,从服务提供方式上看,中国对自然人流动和商业存在的限制最为严厉,有一半多的部门受到约束限制,另外一些部门不作承诺。特别是在对服务贸易具有深远影响的商业存在的承诺方面,比其他成员(包括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这体现在“没有限制”的部门(仅占1%)比例远低于后者,而“不作承诺”(包括未列入减让表,占46%)的比例却大大高于后者。相比而言,对跨境交付与境外消费的限制却较为宽松(特别是对境外消费没有限制的比例高达52%),不过这两种方式“不作承诺”的比例也依然很高(57%和45%)。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对某些具体服务活动,两种方式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如建筑工程的跨境交付)。最后,中国在跨境交付上的承诺特点与发展中国家十分相仿,对其中57%的部门“不作承诺”,而发达国家的比例只有25%,这主要是因为跨境支付经常被视为是商业存在的替代方式,不作承诺可以更多地吸引外资流入。

  表4  中国与不同类型WTO成员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限制情况

(做出承诺的服务活动占全部服务活动的百分比)  

跨境交付

  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

  自然人流动

没   有   不   没   有   不   没   有   不   没   有   不

有   限   作   有   限   作   有   限   作   有   限   作

限   制   承   限   制   承   限   制   承   限   制   承

诺   制

诺   制

诺   制

市场准入

中国

21   21   57   52

3   45   1

52   46

0   55   45

发达经济体

65   11   25   87   12

2   39   60

1

0 100

转型经济体

52   11   37   79   11   10   37   61   12

0   99

1

发展中经济体 44   10   46   70

2   28   20   75

5

5   81   14

国民待遇

中国

44

1   54   55

0   45   30   20   50

0   55   45

发达经济体

70

5   25   95

3

2

0   97

3   17   83

1

转型经济体

70

3   27   93

3

4

0   88   12   51   48

1

发展中经济体 52

3   45   66

1   33   28   63

9   45   34   21

说明:百分比之和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不一定为100,误差不超过1。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附件9计算,其他数据引自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2000)。

在国民待遇方面的具体承诺呈现出与市场准入相似的结构,但体现出两个明显的差别:一是对国民待遇限制的频度从总体上说比市场准入要小,特别是在商业存在方式上甚至好于发达经济体(30%对0%),反映了中国政府消除差别待遇和引入外部竞争的决心;二是在自然人流动方式的承诺上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限制的部门比例为零,体现出中国政府对此十分审慎的态度。

  (三)分部门承诺的情况

首先按照前述的方法计算了中国11个大类服务部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具体承诺情况,列于表5。从表5不难看出,中国对健康社会服务以及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两大类部门未做任何承诺,这是承诺在部门覆盖率上的主要差距。不过其他国家在这些部门的承诺也相当低(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2000)。在市场准入方面,对建筑、分销、教育和环境服务中的所有分部门都做出了承诺,结合提供方式考察,它们的简均承诺比例为75-90%。在敏感部门中,中国对通讯、金融(包括银行和保险)服务做出了较大的减让,部门和方式承诺比例都超过了2/3,而对运输服务的承诺较低,只有约1/4。余下的两个部门——商务和旅游只承诺了其中一半服务活动的减让。另一方面,如果综合考虑具体承诺的深度,所有部门的减让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因为从表5中可以反映出“没有限制”的部门比例最高也只有35%。其中敏感部门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三个部门完全自由化的比例没有超过1/5。国民待遇分部门和方式的总体承诺结构与市场准入则非常相近。

表6和表7报告了按照4种提供方式和3种承诺方式细分的中国服务业分部门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的具体承诺情况。在市场准入方面,所有做出承诺的部门都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方式上受到严格的限制及管理,没有限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建筑、分销、教育和环境四个开放程度最高的部门也完全受到有保留的限制。境外消费的承诺最高,已经做出承诺的部门除了金融、运输等敏感部门外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跨境交付的约束情况比境外消费差一些,集中体现在三个敏感部门与商务、分销服务上,这反映出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点在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国民待遇方面,对自然人流动的限制依然相当严格,但在商业存在方式上比市场准入要缓和许多,包括敏感的7个部门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非歧视待遇。境外消费和跨境支付的承诺情况也略高于市场准入下的相应比例。

  表5  中国对服务业分部门的具体承诺情况  %  

市场准入

篇6

基金项目:2009年辽宁省科技厅科学计划项目(2009401035);201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BJY017); 2010年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201004);2011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1slktzdian-05)

作者简介:张 楠( 1983-) ,女,辽宁营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服务贸易研究。E-mail:zn01208@163.省略

摘 要: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从理论分析角度看,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产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有利于国家整体福利提高;从实证分析角度看,1956―2003年日本金融服务贸易保护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加深贸易保护对国家经济恢复的作用甚微,只有大力推行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

关键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效应;SVM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9-0013-08

一、 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研究结论均证实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增长的例子为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了佐证。

Goldsmith[1]的研究指出,金融服务为投资资金效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提供了渠道,促进了产量和收入的增加。他利用金融资产、GNP的比率和经济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粗略的平行”关系。Antoine和Andreas[2]选取电信和金融行业为代表,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对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做了回归分析。对于低收入国家(即人均GDP不超过3 310美元)来说,电信行业的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行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十分显著;对高收入国家(人均GDP高于3 310美元的国家)来说,金融行业的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电信业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Dollar[3]利用关税配额、进出口与GDP的比例作为贸易开放度测算指标,衡量服务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均表明贸易的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King和Levine[4]指出金融服务业通过增强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他们利用金融债务与GDP的比例,私人部门的索赔数量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金融业发展指标,分析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这些指标均十分显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后他们利用1960年的这些指标预测了1960―1990年间的经济增长率,研究发现这些指标是十分显著的预测变量。Levine[5]利用效用方法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他强调了金融体系在帮助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实际资源分配方面的五种功能。这五种功能包括消除交易风险,引导资本的有效使用,监管职能,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增强储蓄的流动性以及便利货物与服务间的交换。Francois和Schuknecht[6]利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与总体贸易开放度、宏观经济变量以及金融部门的集中程度之间的关系。均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部门竞争力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效应理论分析

(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利益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利益主要包括降低关税效应和中间投入品效应。这种静态利益适用于专用服务贸易和通用服务贸易。关税效应主要表现为直接关税效应和间接关税效应。直接关税效应是指对以物化服务形式存在的服务产品征收关税,如图书、光盘等。间接关税效应是增加生产所必需的技术、专利咨询等服务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生产成本,其产生的效应等同于关税效应。

1.物化服务贸易所产生的直接关税效应

服务贸易在货物贸易上的固化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保护限制商品价格,产生关税保护效应。国外厂商所征收的咨询费、技术专利费等同进口关税效应,该类费用的征收相当于国外厂商向本国生产者出售商品生产权和销售权的使用权。这是对外国企业所研发的创新技术的一种保护,同时限制本国生产商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降低本国厂商在该种产品上的竞争能力。这种企业行为等同于政府行为,相当于外国政府对本国征收该类产品的进口关税。

如图1中左图所示,用S和D分别表示本国X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本国供给量为Q0,需求量为Q1。现假设本国在生产X产品时,需引进国外技术,技术专利使用费为T,国内需求不变。此时国内供给曲线S会向上移动T,新的供给曲线为S1。技术专利费用的征收,提高了国内产品的价格,由P0提高至P1,供给量由Q0降至Q1。由于国外厂商征收了技术专利费用,国内厂商的生产者剩余明显减少,国内消费者也因为消费了较高价格的商品而受到福利损失。 在图1右图中,外国厂商因技术专利使用权转移获得了额外收益,他们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进行深度技术研发,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外国产品的供给曲线会向下移动,由原来的S下移至S2。外国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价格会由原来的P0下降至P2。因此,较不存在专利使用费前,外国厂商收益会大幅度提高。从动态分析来看,随着外国厂商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在该产品上会拥有垄断优势,侵占本国厂商的国内市场份额,使本国整体受损。

服务贸易通过货物贸易固化的形式产生了外国政府征收进口关税的静态效应,这种静态效应可以被视为服务贸易保护带来的损失。

2.以中间投入形式存在的间接关税效应

在金融领域,高效、管理有序的金融体制能有效、迅速地将储蓄转变为投资,保证资金有效运作,提高投资回报率。多种金融衍生品的发明扩大了资金的利用率,拓展风险分担的渠道。

运输业推动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实现商品在不同地区内的交换。强大的运输力量曾使荷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霸强。15世纪西方其他国家的迅速崛起也得益于新航线开辟推动的海上贸易。运输实现了商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分配,也将世界各国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去。

作为基础信息传播媒介的通信行业,将各种交易信息传递出去,为交易双方建立沟通平台。因此信息网络的畅达以及信息的传递速度在日常交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而产生的交易成本是不可以忽视的。作为技术交流平台,通信网络促进技术的快速传播,这种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也是无法替代的。正如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所指出的,技术是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内生要素,技术进步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法律、会计结算等行业也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Collier和 Gunning[7]指出非洲经济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高昂的交易成本。由于非洲法律体制不够健全,结算体系不够完整,为交易带来了很多不便,由此而产生的高额交易费用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Summers[8]也提出美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发明创新就是建立了一套广为接受的结算规则。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渗透在经济命脉中的每一个角落,连接着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高效、合理地发挥服务贸易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态利益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态利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商业存在的方式展开的服务贸易有利于外资的进入,对于通用服务而言,厂商数量的增多会提高本国通用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提高服务行业生产效率;而对专用服务来讲,随着专用服务投入增多,服务厂商的沉置成本越高,从而产生了一种抵押效应以规范服务提供者的贸易行为,产生经济效益;另一面,服务贸易实现技术传播渠道的便利化和技术的迅速扩散。

1.专用服务的抵押效应

服务的专用资产特性表明服务提供者一旦决定进入该市场,他所进行的服务投资就很难改做他用而成为沉置成本。这样规范了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生产行为,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维持其经营的长期性。服务贸易自由化使更多的厂商进入国内市场,而这种抵押效应也会不断被扩大,以至影响整个经济环境,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假设有两个欲进入服务市场的新服务提供者,通用服务的经营单位成本为v1,专用服务的经营单位成本为v2,沉置成本为k,服务提供者只有在专用服务成本低于通用服务成本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提供专用服务,即k+v2

通用服务的生产概率为1-v1,平均生产收益为,预期净收益为:

s1(1)

专用服务的生产概率为1-v2,平均生产收益为,预期净收益为:

s2-k-k(2)

只有在s1

k

只有沉置成本在这个范围内,专用服务贸易才会发生,才会产生抵押效应。将厂商进入服务市场为生产者提供专用服务时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设为h(h≥k)。服务产品的成本价格为p,只有当服务消费者的需求价格超过p-h(设mp-h)时,服务提供者才会向其提供服务。否则,他将停止这项服务的供给,退出市场。退出市场的成本,即抵押成本可以表示为αh(α代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α∈[0,1],α越大,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越高)。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服务提供者拥有更多的机会提供专用服务,专用服务的提供量越大,那么其抵押成本越高。当服务提供者面临高昂的抵押成本威胁时,服务提供者就不会轻易退出市场。分别分析两种情况:第一,厂商决定退出市场;第二,厂商不退出市场条件下的服务提供者的净利润变化。

(1)厂商决定退出市场

厂商决定退出市场时的预期利润可表示为:

S2(1-m)p-mαh-(1-m)v2-k(4)

当hk时,即服务提供者进入市场的抵押成本就是其提供专用服务所投入的沉置成本。

S2(1-m)(p-v2)-(mα+1)k(1-m)(m+k-v2)-(mα+1)k(5)

由此可以得出,服务提供者的利润函数是α的减函数

limα0S2(1-m)(m-v2)-mk(6)

趋于开放时的提供者利润可以表示为:

limα1S2(1-m)(m-v2)-2mk(7)

专用服务产品的价格是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的,即pv2+k,那么mv2。

当α0 pv2+k时,

S2-mk(8)

因为,0,S2

专用服务提供者的利润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成反比,服务贸易完全封闭时,专用服务提供者的利润会小于零 。也就是说,当服务贸易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时,服务提供者的利润趋近于零,新的服务提供者将停止进入国内服务市场。

服务消费者所获得的净利润为:

S3(1-m)(m+-p)+mah(9)

服务消费者的净利润函数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函数,即>0。

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消费者所获得的利润越高。(1-m)代表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概率;m+代表的是服务消费者的预期消费价格;m代表预期消费价格,是消费者预期的消费剩余。

根据上面的假定hk,服务消费者所获得的净利润为:

S3-k+(1+α)mk(10)

在服务贸易趋于完全开放的状态α1时,(10)式整理得:

limα1S3-(1-2m)k(11)

在服务贸易趋于完全封闭的状态α0时,(10)式整理得:

limα0S3-(1-m)k(12)

当服务贸易越趋近于封闭状态,服务消费者获得的专用服务的利润与服务提供者所获得的服务利润相同;而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消费者的利润会不断扩大,当实现完全服务贸易自由化时,服务消费者所获得的利润将超过服务提供者的利润。

(2 ) 厂商决定不退出市场

厂商若不退出市场,其预期利润可表示为:

S2(1-m)p+mαh-(1-m)v2-k(13)

当hk时,即服务提供者进入市场的抵押成本就是其提供专用服务所投入的沉置成本。

S2(1-m)(p-v2)-(1-mα)k(14)

由此可以得出,服务提供者的利润函数是α的增函数,即>0。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专用服务提供者的利润越大。服务贸易越趋于开放,那么服务提供者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limα1S2(1-m)(m-v2)(15)

当服务贸易越趋于封闭,即α0时,那么服务提供者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limα0S2(1-m)(m-v2)-mk(16)

假设专用服务产品的价格是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的,即pv2+k,那么mv2。此时,α1,pv2+k时,有:

S2(1-m)(m-v2)0(17)

因为>0,所以当α

服务消费者所获得的净利润为:

S3(1-m)(m+-p)-mαh(18)

服务消费者的净利润函数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增函数,即

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消费者所获得的利润越高。(1-m)代表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概率;m+代表的是服务消费者的预期消费价格;m代表预期消费价格,是消费者预期的消费剩余。

根据上面的假定hk,服务消费者的净利润可以整理为:

S3-k+(1-α)mk(19)

在服务贸易趋于完全开放的状态α1时,(19)式整理得:

limα1S3-k(20)

在服务贸易趋于完全封闭的状态α0时,(19)式整理得:

limα0S3-(1-m)k(21)

当服务贸易越趋近于封闭状态,服务消费者获得的专用服务的利润与服务提供者所获得的服务利润相同;而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消费者的利润会不断扩大,当完全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时,服务消费者所获得的利润将超过服务提供者的利润。

无论其是否退出市场,在封闭的状态下,专用服务提供者的收益是不变的。这主要是因为服务提供者在封闭的状态下,并未进入市场,此时抵押效应对服务提供者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专用服务提供者的利润不会发生变化。而如果在开放的状态下,服务提供者退出市场的损失较大,因此,其不会退出市场。无论是否决定退出市场,服务消费者在封闭条件下获得的利润是相同的。在完全自由化,服务提供者决定退出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益相对较大,对专用服务消费者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正是因为抵押效应的存在导致专用服务市场上必然处于非竞争的市场状态。而且从生产者利益最大化的情况来看,服务自由化程度深化对专用服务提供者产生的威胁作用,使服务提供者一定不会选择退出市场,而专用服务的产品定价也一定高于专用服务的边际成本。

2.提高通用服务贸易竞争程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方式由原本以跨境消费为主的方式转变成以商业存在为主导的方式。保护程度较高的本国市场准入壁垒较高,这对外国厂商的进入会产生限制,同时,对国内新增厂商的进入也是一种阻碍。高准入壁垒会增强市场的垄断程度,导致经济无效率。市场开放促使市场准入门槛降低,随着本国市场厂商数量增加,市场竞争程度会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

通用服务贸易是所有厂商都能够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因此,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标准化服务市场上的厂商数量会不断增多,由原来的n个厂商增加至n+h个厂商。随着厂商数量的不断增加,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降低X效率即非效率;另一种则是规模经济的形成。在n+h厂商的参与下,市场会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将具有劣势的服务提供者淘汰出市场,对留在市场中的服务提供者也产生了激励作用,使他们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而不断地去维护现有的优势,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增加服务产品种类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在激烈的竞争后,虽然有部分厂商被淘汰出市场,但是仍然留下大部分具有高生产能力的服务提供者,因此整个市场的服务提供能力仍在不断扩大。服务产品市场规模也因此扩大,自然规模经济效应得以产生。

3.加速技术传播,实现技术的复制效应和再创新效应

服务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技术在本国的传播速度和扩散速度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贸易自由化通过这一路径能够产生三种经济效应:技术传播带来的外溢效应、服务竞争中产生的复制效应和技术吸收后的再创新效应。

(1) 加速技术传播的外溢效应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之一,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一国经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交易方式的产生就是最好的证明。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性也将不断增强。FDI流量的不断增加使本国拥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水平;通信技术发展搭建起通畅的技术传播途径,使信息更快速地在国家间传播,有利于知识的共享。

(2)技术的复制效应

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本国服务市场上的服务种类会不断增加。原本服务市场上的服务厂商会在与同行的竞争中接触到同类的差异服务或是不同类的新增服务。本国市场的厂商将学习这种新服务并拓展自己的服务种类,提高服务利润。这就是所谓的服务技术的复制效应。如金融服务中多项理财产品在被新厂商引入后,不久就会在同行其他服务提供者中推出相同的服务,这就是技术复制效应最显著的例子。

服务贸易自由化后的生产者服务消费的技术效应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TλδQs(22)

其中,T为时间的一阶导数,T代表技术,δ(δ>0)表示生产者服务消费产生的技术效应,λ(λ>0)表示自由化后,服务消费对技术产生复制和创新效应,加速积累系数。

技术投入后,产量可以表示为:

Qma(LmT)ermtaTermt(1-Ls)(23)

Qsb(LsT)erstbTLserst(24)

只有当存在正的流量变量Qs时,技术存量变量才会发生变化,将公式(22)、公式(23)和公式(24)相结合,可得出技术增长率为:

γhT/TλδberstLs(25)

由此,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增长率可以改写为:

γ(Qm/Lm)rm+λδberstLs(26)

γ(Qs/Ls)rs+λδberstLs(27)

新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表示为:

γTγ(Qs/Ls)Ls+γ(Qm/Lm)(1-Ls)

(rs-rm)Ls+rm+λδberstLs

rsLs+(1-Ls)rm+λδberstLs

(rs-rm+λδberst)tLs+rm(28)

从加入技术资本投入后的新经济增长率可以看出,在劳动力投入既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主要由服务部门经济增长率(rs)、制造部门经济增长率(rm)、加速积累系数(τ)和技能提高效率(δ)这四个因素决定。根据服务业增长率十分缓慢这一论断,假设rs0,公式(28)则变为:

γT(-rm+λδb)Ls+rm

(1-Ls)rm+λδbLs(29)

本模型假定两个部门,因此整体经济增长率就等于制造业增长率,即γTrm,公式(29)则变为:

γT(1-Ls)γT+λδbLs(30)

由此可以得出加速积累系数为:

λ(31)

(3) 技术的再创新效应

在技术复制效应的基础上,厂商对技术进行了再开发,并以此研究出不同于原有服务技术的新技术,在这种新技术的支持下,创造出新服务项目并获益。这就被称作技术的再创新效应。但技术再创新效应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研究此技术的人力资本的天生敏感程度和努力程度。对于服务的模仿效应即复制效应主要由服务提供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决定。只要在一定的资金配合下,人的努力程度直接决定了对于该服务模仿的程度。而技术的再创新效应则更多地取决于参与研究的人的天生敏感度,就是天赋。

三、实证分析

本文以Antoine和Andreas[2]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选用日本金融服务贸易为日本服务贸易的代表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在服务贸易开放度测算方面,数量化制度因素,即市场的竞争程度、外资所有权、资本控制程度,测算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并利用SVM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与日本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复兴之路中,先后经历了两次危机,一次经济衰退。在这条波折起伏的经济复兴之路上,金融业所经历的保护、半开放和完全开放的历程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9]。因此本文选取1956―2003年间日本的经济数据利用SVM进行回归分析,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佐证。

(一)变量的选择及金融业开放度的测算

因变量选用GDP年增长率来表示经济的增长率;选取3个自变量,即民间消费占GDP的比率、金融业的开放度、服务贸易总额,分别用PE、OP、TR来表示。

本文结合Dailami[10]资本控制指数的测算方法和Mattoo等[11]的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测算方法来估算日本金融业的开放程度。利用市场结构、外资所允许拥有权、资本控制指数这三个指标测算日本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将日本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设定为8个等级,从1到8开放程度逐渐增强。具体的表示见表1所示。如,日本1976年的资本控制指数应该小于1.6,外资所有权小于50,市场是处于竞争状态,此时的开放指数应为6。

表1 金融业开放度指数表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1]。

日本金融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进行改革,但是对外开放的步伐十分缓慢,20世纪70年代前仍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1979年开始金融自由化改革,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1985年,日本允许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参与日本金融业务,市场竞争性提高。由于受到1998年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日本实现完全自由化,逐步扩大金融改革业务范围,增加金融产品数量,外资公司数量增多。

根据上述方法粗略估算1956―2003年间日本金融业的开放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日本金融业的开放度1956―2003年

(二)方法选择

本文利用SVM对日本经济增长率与日本国内私人消费比率、开放度以及服务贸易总额进行回归分析。在前期研究中,作者曾选用设定哑变量的多元回归方法对该理论进行实证检验,但是效果不佳。故此次本文选用适合小样本、非线性分析的SVM来进行实证分析。

1.SVM的基本原理

1995年Cortes和Vapnik[12] 提出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方法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的VC 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主要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SVM利用线性分类器将一些在低维情况下不可分的数据向高维映射,从而实现数据的线性可分。设定一个线性函数g(x)wx+b,以该线性函数等于0时为间隔将数据进行分类。在二维空间中该函数便构成了一个平面,称之为分类超平面。对于该分类超平面的确定就要利用实现分类间隔的最大化来解决。

2.模型的建立

本文利用反证法的思想建立模型,如果测算出日本的服务贸易保护对日本经济增长具有消极作用,就可以证明服务贸易的开放对经济增长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建立模型如下:

GDPb0+b1op+b2pe+b3tr+μt(32)

即 yibixi+μt

其中,yiGDP,bib0

b1

b2

b3,xi1

x1

x2

x31

op

tr

pe

根据SVM的基本原理,可以将问题转变为求解α最小的问题。考虑训练样本xi,yiNi1,其中xi是输入模式的第i个样本,yi∈-1,1,设用于分离的超平面方程是:

αx+δ0 (33)

其中,α是超平面的法向量,δ是超平面的常数项。

寻找最优的分类超平面,即寻找最优的α和δ。设最优的α和δ为α0和δ0,则最优分类超平面为:

α0x+δ00 (34)

若得到最优分类超平面,就可以对测试集进行预测。设测试集合为tiNi1,则用最优分类超平面预测测试集的标签为:

ti_labelsgn(α0ti+δ0)(35)

此处,N3,xi分别表示pe、op、tr。

(1) 定义支持向量

满足下面条件的特殊数据点(xi,yi)为支持向量

αxi+δ-1,yi-1(36)

或有:

αxi+δ1,yi1(37)

支持向量是最靠近决策面的数据点,和决策面的最优位置直接相关,最难以分类。

(2)推导最大间隔

设x1,x2正反例的间隔为:

dis(x1-x2)(38)

又有:

αx1+δ-1(39)

αx1+δ1(40)

所以有:

dis(x1-x2)(41)

则使 最大化α最小 最小,且对于任意的 (xi,yi)有:

αxi+δ≤-1,yi-1

αxi+δ≥1,yi1 将两者结合有:

yi(αxi+δ)≥1(42)

寻找最优超平面就是解决正反例间隔最大化的问题,即:

minw(43)

s.t.yi(αxi+δ)≥1,i1,2,...,N

使用Lagrange乘子法求解,首先建立Lagrange函数:

J(α,δ,a)αTα-∑Ni1ai[yi(α(xi+δ)-1](44)

其中,Lagrange乘子为ai。对α和δ求导,则有:

0α∑Ni1aiyixi(45)

0∑Ni1aiyi0(46)

整理J最终可得到原问题的对偶问题:

maxaQ(a)J(w,b,a)∑Ni1∑Nj1aiajyiyjxiTxj(47)

s.t.∑Ni1a*iyi0,ai≥0

求解出对偶问题的最优解,设a*i 表示最优的Lagrange乘子,则最优解为:

α0∑Ni1a*iyixi(48)

δ01-α0x(s),y(s)1(49)

判断函数为:sgn(∑Ni1a*iyixix+δ),其中x为测试集样本。

3.回归结果

如表3所示,利用MATALAB中的LIBSVM对该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的模拟准确度为85.41%,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指数(op)的系数为-0.08,私人消费比率(pe)的系数为2.34,服务贸易总量(tr)的系数为2.52,各系数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3回归分析结果

四、结论及启示

1956―2003年期间,日本金融业处于保护的年份为42年,因此该模型可以作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较低的例证。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降低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0.08。该结论也证实了模型建立之初的假设,即如果金融服务贸易保护对经济增长有消极作用,那么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在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的环境下,推进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缓和当前货物贸易摩擦提供了新的途径;加深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搭建技术传播新渠道,加速先进技术传播;扩大金融贸易开放程度,提高资本回报率,增加对外投资渠道,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 Antoine,C.El K.,Andreas,S.Openness in Services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J].Economics Letters,2006,92(2):278-283.

[3] Dollar,D.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ally Do Grow More Rapidly: Evidence from 95LDCs 1976―1985[M].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0,1992.

[4] King,R.G.,Levine,R.Finance,Entrepren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

[5] Levine,R.Financial Devel 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6).

[6] Francois,J.F.,Schuknecht,S.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Procompetitive Effects and Growth Performance[R].CEPR Discussion Paper,1999.

[7] Collier,P.,Gunning,J.W.Why Has Africa Grown Slowly?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3):3-22.

[8] Summers,L.Reflections on Managing Glob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13,(1):3-18.

[9] 张楠,崔日明.中日服务贸易发展路径比较[J].国际经贸探索,2009,(11):36-41.

[10] Dailami,M.Financial Openness,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ve Policy[R].World Bank Institute,2000.

篇7

承蒙大家对我的支持与厚爱,选举我为公司贸易部经理。首先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表示感谢,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将会用最好的工作态度来帮助公司发展下去。在我不长的工作时间里,我的工作能力在公司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我也感谢公司对我的培养。现在我也不能说什么,只能用嘴努力和工作和最好的工作业绩回报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将认真履行职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切实做好本部门工作,努力让自己的工作与总公司同步协调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做到: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辟新的国内外贸易市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等新型贸易和招商方式;利用俄罗斯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展的有利时机,开辟俄罗斯装饰建材市场、农产品市场等,向俄罗斯出口各类产品。综合运用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全面发展与俄罗斯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使公司的贸易逐步发展壮大。同时规避风险。贸易回报和风险是核心问题,为了规避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措施是双方实施零风险,与合作伙伴共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可行的投资环境分析、投资预算、回报分析,保证民主决策的正确性,将风险规避为零。

2、储备发展后劲。公司将要大量进口废钢船,由于富锦市北方拆船公司人手少,所以贸易部应首当其冲,组织人员协助公司管理拆船工作。根据今年的拆船经验,在废船进口前,做好市场调查,把握市场价格。在拆船中严格管理,分类切割、摆放,分类销售,建立“一条龙”管理营运体系;发挥目前的客户网络,合理定价,扩大效益。在拆船中严格管理,分类切割、摆放,分类销售。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向相关产业触伸,储备发展后劲。

3、全面协调,规范服务。协调、管理掌握各贸易公司的经济运行态势,调节经济日常运行,规范经营活动,为各个贸易公司提供在哈尔滨的全面优质服务。实施最佳运行方案,最优资源配置,增加销售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打开地域限制,使货物直接销售到用户手中,缩短流通周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节约运行成本。

4、加强贸易信息管理建设。信息是贸易是否盈利的关键,做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交流平台、外代的公司网络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贸易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汇集和分析,及时掌握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动态、价格变化、商业信息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公司领导提出建议和意见,做出正确的信息决策。

5、优化资金运营。资金是贸易的血脉,在贸易工作中充分利用资金,加速周转,确保资金安全运营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预防损失,创造资金的最大价值。

篇8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合同服务行为法律适用原则

一、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概念

依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l条第2款的规定,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应理解为:不同国家的居民就服务贸易所达成的一致意思表示。根据这一概念及《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其主体必须是不同国家的居民,居民包括人、非法人组织以及法人,不强调他们的国籍,而主要以他们的住所或居所为基准;(2)其标的必须是服务行为,“服务行为”具有无形性、同时性以及不可储存性的特点,这一特征是国际服务贸易合同与国际货物贸易合同及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的基本区别;(3)其具有连续履行性,这一特征是国际服务贸易合同与国际货物贸易合同的又一区别;(4)其性质既具有贸易性也具有投资性。这一特征也与国际货物贸易合同及国际技术贸易合同有所不同;(5)其适用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国际服务贸易法,这一特征与其它两种国际贸易是有区别的。

我认为从理论上讲,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应当定义为:同一国家的居民就国际服务贸易行为或不同国家的居民就服务贸易行为所达成的一致意思表示。在此核心有两个:一是主体,二是标的是否跨越国界。就主体而言,既可以是同一国家的居民,也可以是不同国家的居民,同一国家的居民如果就国际服务贸易行为达成协议,那么这类“协议”就应当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因为其标的(服务行为)是“跨越国界”的,如电信的国际服务行为、运输的国际服务行为等,所以这类以标的“跨越国界”为标准的服务贸易合同,无论其主体是否为同国家居民,都应当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就标的是否跨越国界而言,服务行为既可以是跨越国界的,也可以是未跨越国界的,不同国家的居民如果就服务贸易行为达成协议,那么这类“协议”也应当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因为其主体是“不同国家”的居民,如现场消费服务行为、登载广告服务行为等,所以这类以主体是“不同国家”的居民为标准的服务贸易合同,无论其标的(服务行为)是否跨越国界,都应当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确认,同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与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的确认是有一定区别的,实践中确认的难度也大一些。国际服务贸易合同与国内服务贸易合同的根本区别在于:主体和标的,凡是“同一国家”居民就“未”跨越国界的服务贸易所达成的协议,就是国内服务贸易合同;反之,就是国际服务贸易合同。

二、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形式与种类

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形式同国际货物贸易合同与国际技术贸易合同是一致的,即口头形式(包括书面或文件证明的口头形式)、书面形式以及电子文件形式。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种类是相当复杂的,从理论上讲应当以其“标的”作为区分的依据。根据WTO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关于国际服务贸易行为分类表对服务贸易行为的划分,服务贸易行为分为11大类142个具体项目。11大类包括:商业服务行为、通信服务行为、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行为、销售服务行为、服务行为、环境服务行为、服务行为、健康与服务行为、同相关的服务行为、娱乐和文化及服务行为、以及运输服务行为。据此,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共有13类,这种分类在来说,还是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其具体包括:

(1)国际商业服务合同,其主要包括:A、国际专业服务合同,如国际法律服务合同、国际服务合同、国际审计服务合同、国际税收服务合同、国际工程服务合同及国际兽医服务合同等;B、国际机服务合同,如国际计算机硬件装配咨询服务合同、国际软件执行服务合同、国际数据处理服务合同及国际数据库服务合同等;C、国际研究与开发服务合同,如国际自然研究与开发服务合同、国际社会科学研究与开发服务合同、国际人文科学研究与开发服务合同及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与开发服务合同等;D、国际房地产服务合同,如国际房地产评估服务合同等;E、国际租赁服务合同,如国际船舶租赁服务合同、国际飞机租赁服务合同及国际机械设备租赁服务合同等;F、其它的国际商业服务合同,如国际技术咨询服务合同、国际管理咨询服务合同、国际广告服务合同及国际包装服务合同等。

(2)国际通信服务合同,其主要包括:A、国际邮政服务合同;B、国际快件服务合同;C、国际电讯服务合同,如国际电话服务合同、国际电报服务合同、国际传真服务合同、国际电路租用服务合同、国际电子邮递服务合同及国际电子数据交换服务合同等;D、国际视听服务合同,如国际电视服务合同、国际录像服务合同及国际录音服务合同等。

(3)国际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合同,如国际建筑物的建筑服务合同、国际建筑物修缮服务合同及国际建筑物装饰服务合同等。

(4)国际销售服务合同,如国际机构服务合同、国际批发贸易服务合同、国际零售服务合同及国际特约服务合同等。

(5)国际教育服务合同,如国际初等教育服务合同、国际中等教育服务合同、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合同、国际成人教育服务合同及国际短期培训教育服务合同等。

(6)国际环境服务合同,如国际污水处理服务合同、国际废物处理服务合同及国际环境卫生服务合同等。

(7)国际金融服务合同,其主要包括:A、国际保险服务合同,如国际货物保险服务合同、国际人寿保险服务合同、国际再保险服务合同及国际保险经纪和服务合同等;B、国际银行及其它金融服务合同(国际保险服务合同除外),如国际存款服务合同、国际贷款服务合同、国际金融租赁服务合同、国际汇付服务合同、国际托收服务合同、国际信用证服务合同、国际担保服务合同、国际货币支付和转移服务合同、国际票据转移和支付服务合同、国际证券发行服务合同、国际资产管理服务合同、国际金融资产清算服务合同、国际金融咨询服务合同及国际金融信息提供和转让服务合同等。

(8)国际健康与社会服务合同,如国际医疗服务合同、国际保健服务合同及国际社会服务合同等。

(9)国际旅游服务合同,如国际旅行社服务合同、国际旅游经纪人服务合同、国际导游服务合同及与旅游相关的宾馆和饭店国际服务合同等。

(10)国际娱乐服务合同,如国际歌剧演出服务合同、国际戏剧演出服务合同、国际演奏服务合同及国际杂技表演服务合同等。

(11)国际文化服务合同,如国际新闻机构服务合同、国际图书馆服务合同、国际博物馆服务合同、国际档案馆服务合同、国际互连网文化服务合同及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合同等。

(12)国际体育服务合同。

(13)国际运输服务合同,其主要包括:A、国际海运服务合同,如国际海上客运服务合同、国际海上货运服务合同、国际海上拖船服务合同及国际海上救助服务合同等;B、国际空运服务合同,如国际空中客运服务合同及国际空中货运服务合同;C、国际铁路运输服务合同,如国际铁路客运服务合同及国际铁路货运服务合同等;D、国际公路运输服务合同,如国际公路客运服务合同及国际公路货运服务合同等;E、国际管道运输服务合同;F、国际多式联运服务合同:G、国际集装箱服务合同等。

三、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内容

国际服务贸易合同与国际货物贸易合同、国际技术贸易合同在基本结构上是相同的,也是由首部、正文以及尾部所构成,核心内容仍然是约定在正文中。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种类不同,不同的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具有不同的特点,相应地其内容也必然有所区别.在此仅就国际服务贸易合同一般应当具备的条款研究如下:

(1)当事人条款。若当事人为同一国家居民,那么就应当写明各方的姓名或名称、住所或居所、联系方式等;若当事人为不同国家的居民,那么除了应当写明上述情况之外,还必须明确其“居住国”名称。

(2)定义条款。当事人应当将认为在合同中可能会引起误解的词语,尤其是关键性词语列入该条,逐个进行解释。例如服务、服务行为、服务标准或质量等。

(3)服务项目条款。主要应当约定服务范围、具体服务事项。本条对于国际服务贸易合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应当详细列举约定。

(4)服务质量或标准条款。当事人约定服务质量或标准时,应当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若没有国际标准,就应尽量采用行业国际领先标准;如果行业国际领先标准不易确定,则应当采用双方认可的标准。但是,无论如何,当事人双方都应当在国际服务贸易合同中约定该条款。

(5)服务地点、时间和方式条款。该条款应当特别注意服务时间或期限。还应包括相关资料交付的内容。

(6)服务质量检验条款。包括检验人、检验标准、检验范围、检验地点、检验时间以及检验结果证明等。

(7)服务事项保密条款。包括保密对象、保密范围、保密期限以及泄密责任。

(8)服务费用支付条款。包括费用总额、支付方法、支付地点、支付时间、支付币种以及税收的承担等。

(9)损失或损害赔偿条款。包括归责原则、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或具体数额的确定等。

(10)免责条款。该条款应当包括名词解释和事件范围两部分内容。

(11)争议解决方式条款。当事人除可以约定通过协商、调解方式解决争议外,还可以约定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争议。如果约定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则必须将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事项、仲裁规则以及仲裁裁决效力等加以明确约定;如果约定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争议的,则必须将诉讼法院加以明确约定。

(12)法律适用条款。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无论是各国的国内法律规范还是国际法律规范,一般都允许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当事人,通过合同自由选择合同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可供选择的法律规范包括:当事人双方一国的涉外服务贸易法律规范、第三国的涉外服务贸易法律规范、国际服务贸易条约以及国际服务贸易惯例。但是,当事人在自由选择国际服务贸易合同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时,必须是合法的、善意的,不得与公共利益相违背。

(13)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附件。该条款是将与本合同有关的所有附件以“清单形式’’列明,并说明所列“清单”的全部附件同本合同的其它条款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此外,在国际服务贸易合同中还应当注明其签定的地点、日期以及其它相关事项。四、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适用原则

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具体包括三大原则,即自由选择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以及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原则。这些原则已被当今国际法确认为国际经济合同适用的基本法律原则,作为国际经济合同范畴的国际贸易合同是不能例外的,显然,作为国际贸易合同范畴的国际服务贸易合同更是不能例外。毫无疑问,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法律适用,同样也必须遵守这三大原则:

(1)自由选择原则。意思自治是一项传统的基本法律原则,在“意思自治”原则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契约自由"的法律原则,而在“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上发生质变,产生了适用于国际贸易合同的“自由选择”法律原则。就国际服务贸易合同而言,其具体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事先约定,实施国际服务贸易行为和解决国际服务贸易纠纷,应当遵守某种可以确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适用原则。当事人既可以约定适用国际服务贸易法的国内法律规范,也可以约定适用国际服务贸易法的国际法律规范;在国内法律规范中,当事人既可以约定适用契约任何一方主体所属国的涉外服务贸易法律规范,也可以约定适用契约主体所属国之外的第三国涉外服务贸易法律规范;在国际法律规范中,当事人既可以约定适用国际服务贸易条约,也可以约定适用国际服务贸易惯例。(2)最密切联系原则。就国际服务贸易合同而畜,其具体是指当事人未在合同中约定法律适用条款的情况下,实施国际服务贸易行为和解决国际服务贸易纠纷,则适用与国际服务贸易行为实施地和国际服务贸易纠纷解决机构所在地具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适用原则。这一法律适用原则的实质,是对自由选择法律适用原则的补充和丰富。该原则的核心是“最密切联系”,与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具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就是合同的签定地、履行地及其纠纷解决机构(法院或仲裁机构)所在地国家,在当事人未适用自由选择法律原则的情况下,国际服务贸易合同则适用此项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国际服务贸易合同适用其签定地、履行地或者其纠纷解决机构所在地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规范,三个地点国家的法律规范,具体适用那个地点国家的法律规范,则应区别情况分别确定,如果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发生纠纷。则当事人在实施国际服务贸易行为时应当遵守(或谓“适用”)行为地国家的法律规范;如果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了纠纷,而是通过协商或调解方式解决的,则应当由当事人双方确定是适用合同签定地国家的法律规范,还是合同履行地国家的法律规范;如果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通过协商或调解方式不能解决纠纷,或者当事人双方不愿通过协商、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而必须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则应当由解决该纠纷的仲裁机构或法院决定是适用合同签定地国,家的法律规范、合同履行地国家的法律规范,还是解决该纠纷的仲裁机构或法院所在地国家的法律规范。无论是由当事人还是由仲裁机构或法院确定适用某一个国家法律规范的,在适用该国法律规范时必须遵循下列顺序:第一、其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服务贸易条约(包括双边服务贸易条约、多边服务贸易条约及国际服务贸易公约);第二、国内服务贸易法律规范(包括成文法和判例法);第三、国际服务贸易惯例;第四、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一般法律原则。

(3)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原则。其具体是指当事人、仲裁机构或法院已确定适用某一国家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规范的情形下,该国的相关法律规范不得违反、损害或有损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签定地、国际服务贸易行为实施地或仲裁机构、法院所在地国家的法律规范、国家安全、公共利益、道德及善良风俗等“禁止性”规定或习惯的一种法律适用原则。该原则是对自由选择法律适用原则和最密切联系法律适用原则进行限制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凡是已确定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合同的某一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规范,不符合该原则的,则有关当事人或纠纷解决机构应当重新确定国际服务贸易合同所应适用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规范。

参考文献:

1,《服务贸易总协定》

2,《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篇9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新近的文献中,国内外的研究者多以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的视角对服务贸易进行深入地分析。如Gert Jan Linders(2001)考察1996年OECD组织中的“G7”国家服务贸易情况,结果发现这7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相当大部分是由行业内贸易构成的,并且服务业内部除了“个人、文化与娱乐”部门以外,其他部门的平均行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6以上。本文以行业内贸易的视角,探讨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状况的建议。

一、我国行业间与行业内服务贸易的表现

目前,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和统计口径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国际收支(BOP),另一种是按照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贸易(FATS)。BOP下的服务贸易是以所在国的常住单位作为标准进行统计的,因此对商业存在与当地之间的服务贸易不给予统计。而FTAS下的服务贸易则包括了商业存在与当地之间的服务贸易,因此扩大了BOP下服务贸易的统计范围。本文选取BOP统计口径下的服务贸易作为分析的对象。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在其中,服务贸易具体被分为13个类别,具体见表1。

简单地说,服务贸易的结构就是这13类服务业在整个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性质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但是,在国际贸易中,行业内分工和行业内贸易(IIT)日益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并且和行业间贸易(OWT)相比,IIT更能增进一国的物质福利,降低经济结构的调整成本。因此,我们可以通过IIT的独特视角来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特征。在对IIT的度量上,人们提出了静态指标(如G-L指数)和动态指标。为了能考察IIT变化的动态特征,人们更多地是选择Brulhaut(1994)提出的A指数。对于第类服务业来说,A指数的具体公式如下:

上式中,和分别表示和上年相比,第类服务业的出口和进口贸易的变化量。A指数的范围在0,1之间。A取值越接近于0,表示一定时期内贸易增量为行业间贸易;越接近于1,表示一定时期内贸易增量为行业贸易。表1统计了我国总体服务贸易和13类服务业的A指数,其中总体服务贸易的A指数是在对13类服务业的A指数加权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在总体上,我国的服务贸易以IIT为主。但是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1(CA指数)来看,CA指数一直小于零――由1997年的-0.26上升到2007年的-0.17,这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在整体上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这又是什么原因所致呢?还需要分类别来看。表1的A指数显示,我国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三类服务业进行地主要是行业间贸易;运输、旅游、通讯、咨询、广告、宣传、计算机和信息虽然在有些年份进行地是行业间贸易,但总体上转向以行业内贸易为主;建筑服务,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受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较大,所以表现出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交错出现的现象。

二、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成因

剔除建筑服务,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这四类行业间和行业内贸易交错出现的服务业,考察剩下的两大类服务业对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1998―2008年,以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行业间服务贸易逆差在扩大。而以运输,旅游,通讯,咨询,广告、宣传,计算机和信息为代表的行业内服务贸易逆差虽然在2003年之前也是不断扩大,但是在2003年之后就不断减少并在2008年出现顺差。两种类型服务贸易的比较说明,行业间服务贸易的差额无论是在绝对值还是在占比上都大于同期行业内服务贸易的差额(2003年除外)。由此可见,行业间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也是导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以行业内贸易为主但不具备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对行业间服务贸易展开进一步地分析,我们会发现:

1.从要素密集度来看,在行业间服务贸易中,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三类恰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受金融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这是因为,在一个运行效率良好的金融体系中,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就意味着该国或地区越能够大规模地动员储蓄,并且能将其有效地配置到效率和回报较高的部门中去,从而促进投资、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提高,最终会相应提高这些服务业的要素禀赋。然而,以银行主导为特征的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体上的经营水平上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它们盈利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存贷差。因此,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体上明显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还未能对储蓄资金进行有效地配置,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业要素禀赋的提高和优化。实际上,据2007年资金流量表的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用于实物资本投资的资金有59%是来自自有资金,来自金融中介机构的比例极小。

2.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来看,我国迅速发展的货物贸易并没有相应地提高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业的出口贸易。研究发现,保险服务业进口与货物贸易的进出口负相关,即不论是货物贸易进口还是出口都会推动保险服务的进口,且进口弹性系数较高,为0.75;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进口与货物贸易的进口正相关,弹性系数为0.19;金融服务与货物贸易的关联性较小。

实际上,进出口货物贸易,往往需要国内外服务型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这意味着,货物贸易中蕴含着服务贸易的机会。例如进行进出口贸易的货物,在其生产的上游阶段需要市场调查、法律咨询、产品研发与设计、风险资本筹集等服务;在其生产的中游阶段需要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服务;在其生产的下游阶段则需要会展、广告、分销、运输等服务以及贯穿生产全过程的金融、保险、管理、培训等服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制造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没能控制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和技术,因此在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无法提供相关服务,只能转而依赖服务贸易的进口。

3.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贸易效应来看,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业出现贸易逆差,更多是由FDI的进口引致效应所致,即所谓的贸易创造效应。这是因为FDI的贸易效应会受投资阶段的影响。一般来说,进口引致效应是最早出现的,随着国外机构以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提供开始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以后,FDI的进口替代效应才会开始出现。中国入世以后,随着与贸易发展密切相关的保险、金融服务业、专利使用和特许等服务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外机构提供的服务凭借其在信息、技术、成本等方面占据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国内服务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空间。

三、改善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状况的建议

上面的分析说明,要改善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状况,需要提高以运输,旅游,通讯,咨询,广告、宣传,计算机和信息为代表的行业内服务贸易的水平,但是更需要推动以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行业间服务贸易向行业内贸易的转变。而从行业内贸易的特征来看,行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的改善。在这里,主要是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三类服务业的出口比重的提高。具体来说,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提高金融发展的水平,尤其是通过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水平来实现。如上分析,金融发展和贸易结构存在内在关联机制。相关研究也表明,金融发展提高了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在我国,对一些发展迅速且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服务业,往往不能及时获得外部融资支持。因此,我们有必要促进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地多元化发展。这样,一方面金融中介机构的数量及业务种类的增多能增加优惠贷款的提供,使得具有较高增长率的服务业更容易获得融资便利;另一方面,即使当其中某一种金融中介渠道发生梗阻的时候,其他金融中介渠道能够能继续满足不同行业对流动性的需求,从而继续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

二是把生产型服务业和制造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行业间服务贸易大多属于生产型服务业,它们可以为三次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过程提供大量的中间服务投入。而货物贸易则是联结生产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庞大,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优化货物贸易的进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生产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结合,从而在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同时大量输出服务。

三是在服务业引资方面需要重视其动机。在相关的论述中,大多强调把引资重点放在服务业上来,促进外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部门转移。但是这种论述忽略了FDI的动机。对FDI的贸易效应,不同理论体系有不同的观点,如国际贸易的禀赋理论支持FDI的贸易替代效应,而新贸易理论则支持FDI的贸易创造效应。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主要原因还在FDI具有不同的动机。一般来说,成本导向型FDI有利于增加服务贸易的出口,市场导向型FDI则有利于扩大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国内需求,并和国内同类服务企业以及服务贸易进口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减少了进口。

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开放承诺的不断兑现,具有不同动机的FDI的不同贸易效应也会逐步显现。因此,我们在服务业引资方面,需要重视具有不同动机的FDI所造成的影响,避免国内服务业因此受到不当地冲击。

注释:

1. RCA指数只考虑了服务贸易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Vollrath(1988)提出的CA指数,它是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行业进口的比较优势,得到该行业真正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彤、曹珂,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基于中国制造业部门的行业分析[J],上海金融,2009,12:17-21.

篇10

关键词:文化距离 制度距离 文化服务出口 影响

文献回顾

对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间的文化相似角度来设置变量进行分析。Marvasti and Cantebery(2005)实证分析了美国电影出口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语言、教育和宗教对出口有正的影响。Gabriel J. Felbermay & Farid Toubal(2009)利用一个流行于欧洲电视网的歌曲比赛得分数据,对两个国家的文化相似性进行衡量,结论表明文化的相似性对两国的贸易量影响十分显著。Thierry Mayer等(2010)提出文化流动对文化贸易有正的显著的影响,他们同时验证了殖民关系、优惠贸易协定等因素对双边文化贸易的影响。

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在贸易流量实证研究中的应用。Liners(2006)指出,在不考虑制度因素的情况下,文化距离对国际贸易起阻碍作用。但当制度距离一定时,文化距离越大,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Liners认为,由于两国间制度上存在差异,与在国外直接投资生产销售相比,企业更愿意以出口的方式服务国外市场。潘镇(2006)实证检验了制度因素对双边货物贸易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不良的制度因素会阻碍双边贸易的发展。曲如晓、韩丽丽(2010)的实证结果为国家间的文化距离越大,越不利于开展文化产品贸易。

在近几年的实证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的影响因素上,较少涉及文化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中国文化服务出口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文化距离、制度距离的影响程度。

文化服务范围的界定

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化服务分类有两类:一类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对文化服务的界定,多用于各国间的贸易协定谈判;另一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国际收支手册(BOP)对文化服务的界定,主要用于各国政府制定统计资料。

为获取数据方便,并力图与各国政府的统计一致,本文采用第二类文化服务贸易的分类。在IMF的国际收支手册中,对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这样的描述: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有关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交易。并可细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声像和有关服务,包括电影、收音机的节目、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二是其他文化和娱乐服务,包括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其他文化、马戏团等体育和娱乐有关的活动。

模型构建

(一)模型设计

本文使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Tinbergen(1962)首先将其应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Leamer(1974)等学者对引力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作了进一步拓展,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壁垒、殖民关系、共同边界、区域经济组织、共同语言等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内总产出、人均产出、距离以及其他阻碍或推动贸易的变量在内的双边贸易流量模型。

本文将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引入引力模型中,来验证中国与文化服务进口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对中国文化出口的影响。

(1)

其中,下角标c和i分别代表中国和贸易伙伴国,Cultradecit表示t时期中国对i国或地区的文化服务出口额;GDPct、GDPit分别代表t时期中国和i国或地区的GDP总量;gdpct、gdpit分别代表t时期中国和i国或地区的人均GDP;distanceci表示北京和i国或地区经济中心之间的最近距离;RTAcit为虚拟变量,代表t年中国和i国或地区是否为同一自由贸易区成员,若是则取值为1,若否则取值为0;CDci代表中国与i国或地区的文化距离;IDcit代表t时期中国与i国或地区的制度距离。

(二)文化距离与制度距离

文化距离用来衡量一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准和价值观的程度。文化距离越小表示两国间享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彼此之间文化认可度高,会增加两国间的各方面交流。而文化距离大则会减少两国间的贸易。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2001)提出了文化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指社会群体内人际间的平等或不平等程度;不确定性规避,指对于确定性的偏好程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个体或集体取向的程度;男性化与女性化,指男性与女性的相对影响力程度。学者M.Bond(1991)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第五个维度,即长期性倾向。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计算文化距离时不包括第五个维度的指标。文化距离的计算采用Kogut & Singh(1988)的公式(Linders,2006),该公式被广泛用于国际商务研究:。即文化距离为c(中国)、i(进口国)两国第k个维度指标上的差的平方与所有国家在该维度指标的方差(Vk)之商的平均数。其中,Ick、Iik分别为中国和进口国在第k维度上的赋值,Vk为所有国家在第k维度上赋值的方差。

制度上的差异同样对国际贸易造成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腐败等发生,降低交易成本。而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将使得国际间的贸易容易发生摩擦和纠纷。制度指标采用Kaufmann等(2011)提出的管制指数。包括6项内容:声音和责任,反映公民参与选举的程度以及政府在履行管理职责过程中负责任的程度;政治稳定性,反映政府掌控、平息意外的暴乱和恐怖事件的能力;政府的效率,反映政府制定、实施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监管质量,衡量政策实施的质量;法律规则,衡量公民对法律的信心以及遵守社会规则(如诚信)的程度;控制腐败。

对于制度距离的计算同样采用Kogut & Singh(1988)的公式:。即制度距离为c(中国)、i(进口国)两国在t年第k个维度指标上差的平方与所有国家在t年该维度指标上的方差(Vkt)之商的平均数。其中,Ickt、Iikt分别为中国和进口国在t年第k维度上的指标,Vkt为所有国家在t年第k维度上指标的方差。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2010年中国与11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服务出口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中国文化服务出口的国别数据来源于OECD数据库;各国或地区的GDP和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两国或地区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采用world altas网站计算的飞行距离;RTA数据来源于WTO的统计;文化指标数据来源于霍夫斯泰德官方网站;制度指标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

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对模型(1)的面板数据进行四次回归分析(见表1)。在每一次回归中,首先进行聚类稳健标准差的固定效应回归,来判断模型复合扰动项的方差主要来自个体效应的变动,进一步对模型作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回归,结果大部分P值都等于0.000,即认为存在个体效应,而不应使用混合回归。其次,对面板数据作随机效应回归,进一步作LM检验,结果P=0.0000,即认为随机效应优于混合回归。最后,在上述回归结果基础上进行豪斯曼检验,结果P=0.000,即认为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本文所有的回归都进行了以上程序的操作,结论均采用LSDV的回归结果,本文使用stataSE12版本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一)传统变量对中国文化服务出口的影响

1.中外两国或地区的GDP总量。中国GDP的回归系数为-265.784,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直觉相悖。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服务供给增多,中国居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更多,国内企业提供的文化服务优先被国内居民享用,因此,短期来看中国GDP的增加,对文化服务的出口有反作用。国外的GDP的回归系数为1.829,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贸易对象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中国的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与直觉相符。

2.中外两国或地区的人均GDP。中国人均GDP的回归系数为274.347,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直觉相符。而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的人均GDP的回归系数为-5.949,说明国外居民的购买力每增加1%,中国文化服务出口减少5.949%。这与直觉不符。可能的原因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享受中国的文化服务,这大大影响了该地区对中国文化服务的进口。

3.地理距离。其回归系数为75.345,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直觉不符。一般来说,各国提供的文化服务是异质性的,消费主要与服务本身有关,较少受运输成本制约。而本文的研究对象都是距离中国较远的发达国家。

4.与中国是否同为某一自贸区成员。回归系数为112.359,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直觉相符。说明同为自贸区成员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频繁,中国文化服务出口额自然就大。

(二)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对中国文化服务出口的影响

文化距离的回归系数为1.944,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文化距离越大,越利于中国文化服务的出口。这与预期不符。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增强,西方各国正在力图了解中国的文化,这促进了音乐、戏剧、影视等出口到对中国文化陌生的国度,从而,文化距离越大,反而利于文化服务出口。

制度距离的回归结果不显著,说明文化服务出口与制度因素关系不大。可能是由于样本选择的偏差。本文的贸易对象国或地区均为OECD国家,这些国家的制度质量较类同,同中国的制度距离相近似。因此,对中国的文化服务出口影响不显著。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可得出以下结论:未来中国应同与中国文化距离较大的国家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加强双方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距离较大的国家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同这些国家发展文化服务贸易更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外,中国应加强同自由贸易区内成员的文化贸易。同一自由贸易区内成员间的经贸往来频繁,合作领域较广泛,文化交流进而文化贸易的开展有利于自贸区内成员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信任,同时利于货物贸易的发展。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仅以中国与11个OECD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这会使得结果不是十分显著。本文探讨文化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潘镇.制度质量、制度距离与双边贸易.中国工业经济,2006(7)

2.曲如晓,韩丽丽.中国文化商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