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校园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校园的特点

篇1

摘要:随着电影中逐渐运用计算机技术以来,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制作的图像被运用到了电影作品的制作中。其视觉效果的魅力有时已经大大超过了电影故事的本身。对于任何一位动画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影视特效;动画电影;色彩

“数字影视特效”本身是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方法,将多种源素材(包括实拍的画面和计算机生成的画面)混合成单一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多种源素材能否在色彩、运动、透视、素材锐度等方面达到真实统一将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的可信性,尤其对影视的最重要表现元素——色彩的处理,更加直接关乎影视艺术表现的艺术性。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者,无不深知色彩在整个影视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作用。133229.Com

色彩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为刻画角色的情感、营造环境的氛围、增强剧情画面的丰富,创造动画片的欣赏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有时为了更夸张地表现、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颜色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自由度。通过颜色的转换可以看到色彩不仅带给观众颜色本身的魅力,而且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渲染,同时也强化了主题。

一、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

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调整主要分为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制作中有时又是相互叠合。因此对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的探究,不仅对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具有指导作用,还将对影视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二、动画电影与数字影视特效中的色彩处理

数字影像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数字动画电影的色彩匹配与校正与数字影视特效又有很大的不同,动画电影的色彩处理更为突出色彩夸张及色彩造型。因此,在进行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方法研究的同时,更是想激发影视色彩处理的更多可能。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及色彩检测

人们对色彩是如此地敏感,计算机的色彩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早已实现了千万色的色彩再现,那么在影视创作中,如何在人眼的色彩感知范围内使计算机处理的色彩得到最大程度的艺术表现,对数字色彩处理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探讨数字色彩匹配和色彩校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眼识别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机对色彩处理及检验的基本原理。

(一)人眼对色彩识别的一般规律

人眼对此感觉到的是一种单纯、鲜艳的颜色,可称为谱色或单色。但在自然界中,人眼所看到的各种光源发射出的可见光都不是谱色光,他们是由连续光谱或是线状光谱构成的,它们所发出的光线称为复合光。无论谱色光(单色光)或复合光,都基于亮度、色调、饱和度三个参量得以描述。

(二)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原理与监测

前面谈论了人眼对色彩识别规律,接下来我们探讨计算机中的色彩处理和监测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这将加深我们对数字色彩的认识。

计算机是通过数学的方式,经过程序计算形成图像。任何图像,不管它如何复杂,在计算机中都是像素的集合。

每一个像素的颜色都能单独设定。现行通用的pc对图像的设定是通过24位真彩色或更高位数来进行描述的。在表达彩色图像或黑白图像时,采用的是颜色通道(channel)的管理方式。依据色彩理论,任何一个颜色都可以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描述。比如hsb模式、rgb模式、lab模式。

数字色彩处理是直接对画面的原始色相、色度的修改。而最终效果的显现也依赖于数字显示设备才能查看、比如显示器、监视器等设备。由于各种色彩显示设备自身的色彩显示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各设备并不能完全做到检测效果的统一。正是由于显示设备本身色彩管理与现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呈现出人眼所看到的全部色彩,而是进行了相应的色彩截取,从而使现实信息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节省资源。

四、色彩表现思路及实例分析

(一)色彩匹配

在影视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由于拍摄时地点、时间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胶片材料、灯光器材、光学镜头和曝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影像片段间的色彩值和色度明暗也存在很大差异。后期制作时为了使影片影调和谐统一,需要对影像素材进行色彩值、色度值的进行调整,使不同影像片段间保持色彩的连贯性,这就是色彩匹配的传统定义。

在数字特效制作过程中,尤其数字特效合成镜头中,经常需要将多源素材进行合成,多源素材之间的颜色、反差、质感等方面经常出现不匹配,因此需要对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色彩调整,以便使合成镜头形成统一的画面风格和质感,这是数字制作中的色彩匹配。

而在动画电影中,为了表现动画特色而使用了大量夸张的色彩表现手法,此时的色彩匹配更多地引用了色彩构成的原理,更多的用色彩本身进行创作。

(二)色彩表现的应用类型

在影视特技的制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何将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三维制作素材与实景拍摄素材的相互匹配。因而大体上分为实景拍摄匹配和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两种类型。

实景拍摄匹配主要处理一些由拍摄场地光源、拍摄时间、现场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素材间的色彩不统一。

实景拍摄与虚拟背景匹配,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由于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因此不得不用数字手段来创造它。因而需要将机生成的cg图像进行色彩上的统一调整,使观众看不出是由数字虚拟出来的画面。

(三)色彩匹配思路解析

进行匹配的时候,将所需匹配目标素材与源素材要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将目标素材中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彩、亮度与源素材匹配一致,这也是色彩匹配的主体思路。因而在制作之前,我们需对目标素材与源素材之间的亮部、中间层次、暗部的色度进行比较,为后续制作提供匹配依据。

五、数字色彩处理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无论是电影之前的美术,舞台美术,还是影视美术,造型、色彩、质感都是众多导演和艺术家孜孜以求,期望完美的。从各个角度对现代数字下的动画电影和数字影视的各方面元素进行阐述,色彩匹配与校正是基于模型造型基础上的艺术性表达。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起到了跨时空进行空间色彩再创作的作用。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形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色彩再创作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的必然选择。后期数字色彩匹配和校正不但降低了对传统诸如色片控制,色温控制的依赖,更是赋予导演更宽泛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色彩匹配和校正,保持相同场景之间的和谐性,不同场景之间的连续性,甚至产生时空错觉,让一切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此,“电影中的色彩不仅仅只是一种再现客观色彩的技术元素,在电影工业漫长的中,电影创作家们逐渐了以外在影片中运用色彩的经验,色彩开始以纯电影化的形式因素进入银幕世界。”“色彩就是思想”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限于篇幅,仅就色彩一项环节在动画电影与数字电影制作中的基础知识,制作要素,评价要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更后续的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将以数字影视特效中的综合匹配为线索,穿起整条综合匹配的大龙,为的后期特效制作行业添砖加瓦。

说明: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关于《动画(数字)电影特效制作环节中的重要视觉元素——色彩》的研究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0d032

参考文献:

[1]《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

[2]《色彩美》黑龙江美术出版社李天祥赵友萍著;

[3]《动画场景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顾严华主编;

[4]《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孟群编著;

篇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实施原则;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763-02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是一所高职院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大多数高职院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小,部门全,由于经费、教职工的数字化理念等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较晚,应该根据这些基本特点来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

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1)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处理大量的管理数据,提高了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

2)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数字化,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

3)数字化校园建设解决信息岛问题,推进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成本,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存储。

4)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跨地域远程教学与管理。建立新型的学习环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建设的目标

通过几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构造一个能够满足高职院数字化校园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基于这一稳定、可扩展的框架为各种应用系统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既能满足目前学校的应用需求,也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考虑到整个系统的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1-3]。

按照“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数据共享、应用集成”的规划建设理念,实现:

1)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提供一个开放、协同的数字化环境,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

2)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依据。

3)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4)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院的跨越式发展。

校园信息化全面实现后,将形成统一标准、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库,高职院的各项功能和范围将得到扩展,使高职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形成为一个校园网络覆盖范围内的无围墙的数字化校园。实现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生活数字化[1-3]。

3规划与指导思想

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首先要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有力的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分析可能对信息化建设产生影响的各种关系。然后要从全局的出发,对数字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全面的设计,确定目标。最后选择制定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战略战术,并提出高职院体制和相关业务的改进建议,从而减少风险和规划上的缺陷和不足。

3.1总体规划目标与蓝图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师生与部门需求,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升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善学校的运营管理的各种业务流程管理,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数据、服务、决策”为建设目标。

3.2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站在学校整体的高度全盘考虑。系统规划既要从横向各部门之间以及与校外机构的协调运作的关系考虑,也要从学校以后发展的纵向考虑。软硬件建设、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等信息校园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建设项目的协调发展,最终要达到以业务应用和数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师生的需求为核心,面向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等多层次的信息化应用,提供综合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服务,构建高职院信息化环境。指导思想如下:

3.2.1分步实施的原则

由于大多高职院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且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以及员工的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同,在建设的过程中,应高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应根据学校经费,并根据各个部门目前的状态及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分步规划。

3.2.2协调发展的原则

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有的存在依赖关系,因此建设规划要根据信息基础建设、公共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内在的逻辑关系,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规划,以确保各步骤的协调发展。

3.2.3强化基础建设原则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的基础是运行平台、数据中心,这些平台建设应该首先建设,并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这样可方便地实现数字化校园的集成与扩展。

3.2.4个性化应用的原则

丰富多彩的应用服务能体现出数字化校园的魅力,应用服务是数字化校园的灵魂。因此,应用服务的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特色及实际情况,选择能在短期内实现、有明显改善的试点工程亮点工程,组织力量重点突破,尽早使师生感受到数字化校园的魅力,有利于下面步骤的时候。

3.2.5有选择发展的原则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划应从高职院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做到够用、能用即可,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也不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划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必须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兼容性和可转向性。

4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

由于多数高职院在信息化建设较晚,很多学校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应用较少,根据这个特点可以较少的考虑信息整合问题,应该建立基本上全新的系统。应该由高职院领导统一牵头,有信息化建设部门站在学校的高度,从高职院的整体需求、使用部门需求、师生需求出发,并考虑到系统运维的因素,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平台建设,优化调整业务流程,构架一套支持高职院整体运营管理的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平台。此建设模式的重点在:

4.1站在学校整体的高度规划设计

构建了高校整体运营的管理支撑平台,满足高校资源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统一需求,包括学校师生、业务智能部门与各级领导。

4.2按照业务域来进行功能边界的划分,按照流程管理的思想建设管理应用

基本建设思想是打破以往的部门边界,对以往的分段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提高流程执行的效果和效率。从软件架构的角度来说,目标是建设面向学校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的应用系统,需要实现校级的综合应用,而不是部门级别的。

4.3以平台化方式分层次建设,统一运行管理

为了防止各个系统重复开发学校所需的基本功能,对于各个业务模块需要公用的基本功能,使用统一的平台,保证不重复建设,并确保核心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些平台包括业务信息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使用权限管理、业务报表管理等。新系统开发均基于统一的开发运行平台。

为了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系统基于统一的运行监控平台,提供日志记录、安全审计等运维功能,确保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审计和保障。

5总结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范围包含高职院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教职工的观念、应用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在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领导和教职工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数字化信息化理念,提高他们的应用水平,提升他们的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和管理的能力,根据他们的需求拓展现有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范围和深度,进而更好地为高职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迅.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Oll(11):24-26.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数字化校园;网络社区;Web2.0;SNS

作者简介:李彦(1976-),男,湖南岳阳人,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卓(1980-),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重庆?40005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37-02

网络文化是产生于信息化高度发展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以及内含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与社会网络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正日益成为校园主流文化。[2]网络技术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与体现的手段、工具和基本构造方式,网络技术平台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校园网络文化产生的技术平台——数字化校园系统

从20世纪末期开始,各高校开始建设MIS(管理信息系统)或OA(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之间没有横向的数据联系,不能进行数据共享,于是产生了“数据孤岛”问题。部分高校开始着手将孤立的系统进行整合,并形成单点登录的统一门户,此类整合系统便是最早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清华大学最早提出了“数字化校园”概念: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3]

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遵照这个思路来建设本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而且系统建设初期的主要推手都是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因为网络技术部门在高校中属于服务型部门,在本世纪初网络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此类技术服务部门为了提高本部门在学校的形象和地位,急迫的希望通过应用系统的普及使校园用户了解网络、使用网络。这个过程也正好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网络文化是由网络技术创造并界定的一种亚文化。[1]

从文化产生的根源来看,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成和确立的功能特征。人要生存,必须要生产;要生产,又必须追求协调与效率;要达到协调与效率,就必须相互交流和沟通,交流就产生了人类的文明与文化。[4]数字化校园系统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等过程高度协调、效率提高,这样的信息交流也就孵化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

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目的是“环境、资源、活动”的数字化,由此产生的校园网络文化也相应的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资源及其影响下的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活动组织方式等。[5]

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技术平台——网络社区系统

数字化校园系统虽然促使校园网络文化的产生,并且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被动性。参与数字化校园系统活动的用户都是受工作要求,被动进入系统进行活动。系统中的活动步骤和环节亦是按事前的需求约定,不具有任何随意性,在这样的系统中,人是第二位的,流程和制度是第一位,用户无法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封闭性。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就像进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封闭世界,在使用系统过程中,用户不能够与其他系统发生任何交流。每一个子系统产生的数据大多是本系统的专用数据,不具有标准性,无法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交流。

第三,严肃性与现实性。数字化校园系统是严肃系统,是对现实世界的拓展,是依附于现实世界存在的。

在这样被动、封闭、严肃而现实的系统中,并不能给予刚刚发芽的网络文化以充足的营养,还需要寻找另一片沃土,而这片沃土必定是由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所创造的。

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6]数字化校园系统营造出来的网络环境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宣泄与表达反抗欲望的重要渠道。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是大胆探索者和反叛者的乐园,这正是网络文化能够发展繁荣的源动力。

于是网络社区系统便应运而生,这正是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片沃土。这类系统往往由学生自发建设与管理。网络社区系统中包括了BBS、博客、文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当前常见的网络服务与网络资源,相对于严肃而沉闷的数字化校园系统,网络社区里充斥着青年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创意,这为校园网络文化的迅速发酵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平台和精神资源。

网络社区系统与生俱来就是为了弥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不足,从技术上看,具有匿名性、公平性等特点,还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特点,使得网络社区系统成为学生课余的主要活动场所,也使得校园网络文化正逐渐发展成为大学生文化的主体。

三、两种技术平台的弊端

虽然数字化校园系统与网络社区系统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任何技术平台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事物的发展,这些技术平台会逐渐暴露出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

篇4

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5.38亿,从年龄分布看,30岁以下网民占到56.8%;从职业结构看,学生占比28.6%,远高于其他群体。2012年11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7.5亿户。青少年学生是新媒体应用的最大群体,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与数字平台的相关性不容忽视。

(一)使用频率高

数字平台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就业、生活娱乐、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帮手,也成为群体交流、聚集、联络和组织动员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调查显示,高达95.13%的问卷对象“拥有微博账号(或者腾讯qq账号、人人账号)”,其中“登陆微博或者人人的频率”,“每天一次”占比最高,达35%,“每天多次”占比次之,达29%,6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QQ等数字交流工具1次或多次,使用频率之高、应用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二)接受效果好

就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而言,数字平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播效果受到大学生肯定,接受度较高。“您认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哪种媒介最易于传播信息”,41%的调查对象选择“人人或者微博”,广播次之、校报最弱。调查显示,数字平台相较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得到认同。“在信息传播方面与其他媒体相比,微博或者人人有哪些好处”(图1),半数以上调查对象肯定了数字平台信息海量、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并关注到互动交流等其他特点。纵向对比,如2010年5~7月,武汉大学生新媒体接触状况调查分析的结果“3G手机使用者仅为少数”[2]。新时期数字技术的改进,特别是3G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推广,推进了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客观上促成了数字平台在高校群体中的推广应用。

二、媒介素养悄然提高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群体是使用数字平台最频繁、最主要的群体,良莠混杂、利弊共存的新媒体传播环境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方式带来巨大影响。以往的调查研究,往往侧重新媒体传播工具给大学生带来的信息盲从、人际交往弱化等负面影响。然而,伴随着数字平台在全社会的广泛推广、舆情引导机制的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行,我们看到,新时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悄然提升,对于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上,有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不盲从新媒体

“媒介素养”涵盖的四方面内容之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之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当代大学生群体基本能做到不盲从不轻信,正确比较、客观研判各媒体的传播优劣势。“你认为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新媒体在发展中应该借鉴传统媒体的哪些方面”的调查显示,48%的参与者选择“健全的经营模式”、40%参与者选择“准确性”。数字平台信息交流的不确定性、不准确性受到了大学生的质疑,并引起其在信息接受上的关注。

(二)理性对待传统媒体

“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传统校园媒体具体有哪些特点”的调查结果显示,35%参与者认为“存在时间地点的限制,很难做到实时动态更新”,22%认为“普及范围广”,15%认为“早已深入人心,为大众广泛接受”。“您认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哪种媒介最易于传播信息”的调查结果显示,30%参与者选择“校园广播”,仅次于“人人或微博”,但比“校园网”高出10个百分点。相关信息证明,当代大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地认识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在达成传播目的的前提下,分析选择使用较为适合的传播工具。

三、数字平台传播效果有待加强

数据表明,数字平台在高校群体中的应用及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但数字平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效果,或者说预期的传播目标,并没有实现,尚有待提高。

(一)校媒官方数字平台:开通早,传播力差

“您所在的高校有哪些与之相关的微博或者qq群”的调查结果显示,13%参与者选择“教师”,69%参与者选择“各种学生组织”,14%参与者选择“学校官方”,21%参与者选择“我不知道”。仅以新浪微博为平台搜索,三所高校均已开通官方微博,其中“西北大学官方微博”粉丝3万人、“西北农林科大学生会官方微博”粉丝3625人,“陕理工校园”粉丝2292人。截至2012年2月20日,全国约700所高校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高校官方微博和部门院系目前已认证的腾讯微博近1000个[3]。2012年3月6~15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会员媒体展开新媒体发展调查,353份有效问卷表明,各校媒官方账号传播力有待提高,粉丝数3000以上的较少[4]。官方微博平台是2010年后逐渐兴起的高校内部舆论引导新阵地,但就目前的现状看,尽管其重要性已经得到关注,仍存在发展不均衡、辨识度不高、传播效果差等现实问题。

(二)传播渴望:个体行为及参与意识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3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服务;基础构建;信息构建

1 基础构建

数字化校园自从出现,就一直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其建设还处于初探及摸索阶段。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界定,各高校说法不一,从字面上理解,数字化校园带有一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含义,它是架构于网络之上,以信息为基础,以现代化技术为载体的一种形式。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校园也成为各高校信息建设中的重点议题。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发展尚属初级阶段。本文从数字化校园的信息服务建设侧面着手,认为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建设应从基础构建与信息构建两方面入手。基础构建是信息构建的前提,主要解决系统中的问题,信息构建是基础构建的延伸和应用。这是数字化校园自动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它为数字化信息的转化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1.1 建设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在制定基础构建目标时应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的需求及现代校园的发展趋势,兼顾学校网络建设的现状、可扩充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东北师范大学构建信息化校园过程中制定了基础构建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具备高稳定的认证系统、高性能管理系统、详尽的教工信息储备服务、高效的信息服务能力的自动化校园,从而为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做好充足的物理准备和数据准备。

1.2 设计原则

(1)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

网络信息中心作为学校信息资源存储中心和承载点。基础构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关系到信息服务的质量。然而,设计时我们不能将可靠性与安全性完全独立,而要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不但要使信息存储环境安全可靠,还要使网络传输中提供的信息服务可靠。

(2)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信息服务基础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工作,不可能一次完成,这就要求具体实施时避免盲目采用最新技术而造成成本过高,同时又要避免忽视技术更新而造成过早淘汰的现象。设计方案应将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得能够用较低的成本采用新时代的若干年内不被废弃的主流技术。

(3)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

任何系统无论当时采用多么先进的技术,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如果在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基础上。将系统全面更新的过程延长,则需要使用标准化技术和设备,保持系统的开放。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可以作为基础构建水平的衡量标准,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4)经济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应该贯穿整个基础构建的始终,这实际上是一个投资效益问题,要充分考虑资金投入和运行收益的比率,孤立起来注重某一个方面的投入都是不科学、不可取的。但是,经济性必须以可扩充性为前提。可扩充性原则是校园网络系统升级的必要条件,采用此原则也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必要措施,不考虑可扩充性,那经济性原则也是空谈。

(5)稳定性和顺畅性原则

稳定性原则是系统稳定和信息的存储稳定两方面的统一,只有稳定才能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只有稳定才能保证持续;顺畅性原则则是保证信息传输链路的顺利和畅通,保证访问和使用的不间断性,既可以满足信息的快速性,也可以满足信息时间性的特点。

1.3 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构建的实施

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网络基础构建开始于1995年,当初采用业界先进的FDDI技术,网络规模很小,用户分散,应用极少,整个网络拓扑中仅有几台PC机作为服务器,提供电子邮件、DNS及信息的服务,这就是基础建设的雏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用户对于网络信息服务的需求呈指数增长,由此极大地推进了校园网络基础架构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校园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万兆交换机为核心,以光纤传输为主要载体,以双绞线为终端用户接入介质的网络拓扑,对外访问有Cernet提供的教育链路和网通提供的商业链路两部分,保证了网络的时时畅通和稳定,同时也满足了对于不同需求的访问速度和质量。信息应用也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发展到现在的LDAP服务、认证服务、服务、网关服务、VPN服务等多种个性化、人文化服务项目。

为了补充有线网络布线的局限性和不可达性,东北师范大学于2006年9月建设了校园无线网络,作为对有线网络的补充和完善,使校园网络基本上覆盖了校内有线网络的盲点,覆盖率达到了95%,这也极大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东北师范大学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在长春乃至东北都是领先于同类学校的。

我校刚刚开始的全网认证措施,更为信息化服务打了一针强心剂。在学校领导和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网认证取得了初步成绩。有效杜绝了病毒对网络运行的整体干扰,主要的是落实了国家关于实名制上网的基本要求。基于LDAP的应用正在逐步展开。校园网络已经成为了集教学、科研、信息传输、沟通、管理、服务等多种任务于一身的多功能平台。在近几年的基础构建运行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紧跟信息服务的特点,着眼于前沿科技,探索适合于我校的网络运行模式和方法,努力将校园网络建设得更加“实用化”、“人文化”、“多元化”,虽然其规模还有待完善,管理有待提高,但已经可以满足我校教职员工对于网络的使用要求。

2 信息构建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Richard Saul Wurman于1976年在美国建筑师大会上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包括:组织系统(Organization Sys-terns)、导航系统(Navigation Systems)、标引系统(Labeling Systems)和检索系统(SearchSystems)。这些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影响,受到元数据、控制词表和词库等看不见的结构部件支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信息构建的含义和内容获得了极大的扩展和充实,今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定义:①信息系统内组织、标引、导航和检索体系设计的总和;②为帮助用户访问信息内容并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信息空间结构设计;③为帮助人们查找、管理信息而对网站进行构造与分类的艺术和科学;④将建筑设计原理引入数字领域的新兴学科和行业。IA的出现表达了人们对复杂信息有效性和有序性的向往,人们希望信息充分、清晰地被表达和被用户便利地获取。

2.1 信息构建目标

数字化校园信息构建的目标就是通过利用网络提供的平台来反映学校所包涵的大量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促进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及用户的检索 效率,真正体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由实体转向数字。当前数字化校园 IA研究的目标是:①信息清晰化;②信息通俗化;③信息可用化;④信息有序化:信息构建的核心理念是关注用户,以人为本。信息构建是信息用户、信息内容与信息组织三者的交集。用户(users)、内容(content)和组织(context)构成了信息构建的三个生态环。

2.2 信息构建原则

(1)接近性原则

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急剧增加,但是“不确定性”信息的比重却占大半,如何帮助用户从信息堆中找出最接近需求的信息成为IA的主要功能之一,接近性原则由此诞生。接近性原则要求信息服务提供方善于利用用户已熟悉的信息内容去创制新的信息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手段和技术,用科学方法序列化、表述信息。

(2)明晰性原则

信息的清晰化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只有清晰的信息资源才能被用户接受,才能为用户节省分辨信息内容及是否有用的时间,因此无论是组织、标识、导航哪一种处理方式,都应该起到如道路标志牌或者书本的目录一样的功效。能够使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能够清晰指引用户到达所需信息的路径。

(3)可用性原则

只有有用并且可用的信息才能为用户所使用。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信息的有用性和可用性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关键。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214的定义,有用性是指:“特定用户对所有产品在某一特定使用范畴内有效、高效和满意地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可用性专家Nielsen认为信息的可用性由五个因素决定的:可学习性、可记忆性、使用时的效率、使用时的可靠程度和用户的满意程度。

(4)发展性原则

IA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挖掘、拓宽信息的深度与广度,为用户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由于从信息表达上看存在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而隐性未编码却占有很大范围,使得IA有充足的拓展和延伸余地。

2.3 信息构建实施方案

数字化校园应采用基于信息服务模式的信息构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信息要集中,信息集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信息的整合,信息整合应以数据整合为前提,基于数据的资源整合实现了异构资源系统的“互联互通”和统一检索。解决了分布在异构系统中相关信息实体逻辑或物理的集中,但是没有体现信息实体间的有机关联。信息整合是数据整合的深化,是以数据整合为前提,对蕴涵在数据或者信息集合中信息实体间的关联再进一步予以揭示和整合。目标就是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高效、无缝的信息查询和利用平台。将不同途径收集来的信息经过加工后统一到一个检索查询界面上。这就可以将各类高质量的数据有机串联起来,提供给用户最可靠、最直接的数据信息。

作为师范院校,面对用户繁杂多样,教工、学生、社会人员等,应该针对不同用户作出不同的反映,根据用户需求,从实际出发提供合适的信息和服务,内容上体现出可用性、及时性、多样性以及方便性。用户(users)就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明确用户的类型以及用户分别需要的信息,在确定用户群的时候,可以系统全面地确定用户比较关心的信息。根据用户群,则可以确定信息内容(content),信息内容应体现及时性、可靠性等特点,满足人们认知和寻找的需求,网络资源的组织可以采用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多媒体方式等多种形式。组织(context)在信息构建中来讲,则不仅仅意味着对信息内容的组织,它是网络信息组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组织还应该包括软硬件建设以及人员组织等方面,最显要的作用就是在资源整合中,明确用户在哪里,用户需求什么,信息在哪里,信息焦点是什么等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时刻关注用户需求,严格控制信息内容的增删修订等,定期检查信息访问情况,跟踪用户群的变化,以此指导用户群的更改和内容的继续完善。用户、内容和组织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完善的用户体验可以加强网络信息组织的准确性、需求度以及浏览访问强度等。

篇7

关键词: 用户体验;数字化校园;推进策略

0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通过“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数字化校园,构建了包含统一数据标准、数据中心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高校数字化校园项目普遍都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OA)、校园一卡通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后勤与服务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迎新系统、科研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

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效果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数字化校园普遍存在投入效益和使用率较低的问题,数字化校园应用有待进一步推进。

随着无线技术的进步和云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信息终端的普及,高校数字化平台使用的终端也从单一的“胖客户端”(PC机)转向“胖客户端”+“瘦客户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普及的“后PC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已经不是各应用系统的建设,而是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效果推进。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应用中,更加突出用户的体验,有利于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深入,切实为师生提供便利,提高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效益。

1 用户体验理论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操作或使用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时的所做、所想、所感,涉及通过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的理性价值和感性体验。

传统的网络信息服务是一种“以信息为中心”,具有直接性和单向性的特点,等待用户前来接受服务,而不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感受,用户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服务,没有太多选择和思考的空间。然而随着网络服务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应运而生。

“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是一种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主动、适时地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能与用户很好的交互,通过服务实现信息或产品的增值,并让用户最终获得良好体验的服务。Web2.0及其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了保障。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中的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享受数字化校园平台所提供信息服务之前的需求或期望与实际提供的信息服务相互作用,并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用户在使用数字化校园应用中体验的主观感觉,决定了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积极性。通常体验较好的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意愿强,并且喜欢尝试平台上的各种应用;相反体验较差的用户,主观意愿上就排斥数字化校园平台,心理上产生抗拒感,不愿使用该平台。

2 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

从浙江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看,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建设好数字化校园,取得跨越式发展,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数字化校园普遍存在应用不深入,使用率低,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理论上资金投入大的高校,应该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推进较好的。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数字化校园应用不仅与资金投入、组织保障、用户网络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用户体验有关。

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校内各个部门、各类用户的协调配合,只有最大限度的提高用户体验,使得用户服务增值,才会达到数字化校园应用深入推进的目的。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分析如下:

2.1 安全保障,持续发展

从用户体验角度,安全性是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中的底线,只有用户认为数字化校园平台使用是安全的,他们才会用心理上去接受它,否则,不管数字化校园应用如何好,他们也只会浅尝辄止,不会真正接受。从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应用调查来看,许多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意愿不高,主要是担心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因为数字化校园中涉及到用户许多真实的信息,尤其是数字化校园中的财务管理系统涉及到银行账号直接可以支付。用户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频率越高,风险就越大。因此,在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中,要特别重视全面完善的网络安全策略的部署,加强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确保数字化校园平台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转。数字化校园安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考虑综合运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防毒软件等多种方式,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保障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安全,消除用户过度担忧,从心理上真正认可,才会放心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

2.2 界面友好,操作方便

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效果与其界面是否友好,及操作是否方便有直接关系。数字化校园应用面对的是高校所有的学生及教职员工,虽然多数高校建设好数字化校园项目后都会组织验收及开展相关的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会增加用户的负担,增加心理包袱,最好的效果就是数字化校园平台在开发设计时,就考虑到用户的操作习惯,符合软件工程学原理,界面美观,操作友好。这样用户在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各种应用就容易上手,不会有畏难情绪,即使少数用户,操作有难度,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或者向周围用户学习去克服。

2.3 需求主导,应用丰富

篇8

关键词:SOA 数字化校园 统一身份认证 服务

0 引言

本文将引入一个SOA的技术架构的概念来应用到WEB服务中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具有复用性高、扩充性好、能有效整合现有各种应用系统等优点,并且可以构成具有统一的用户、资源及权限管理使用的平台,从而彻底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以充分利用各软件资源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的数字化校园网系统。

1 数字化校园

1.1 数字化校园理论分析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和数字化信息为依托,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从环境(包括网络、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数字化,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去控制和操纵整个学校的事务,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服务。

1.2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体系结构 “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见图1,由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支持平台、服务平台和个性化门户构成

2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

2.1 SOA的含义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就是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是由Gartner在1996年提出的,从Gartner对SOA最原始的定义背景来看,SOA是一种架构模型,SOA就是一组服务的有机集合;从软件和业务功能两方面的观点看,服务就是定义良好的软件组件,它不依赖于任何调用它的应用程序的上下文或状态,而且强调开放性、标准化、即插即用,实现组件之间以及组件与平台之间的松耦合。

2.2 SOA的体系结构 SOA的体系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如图2所示,SOA中互相支撑的3个顶点分别为服务提供者、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注册中心,他们各自承担着服务注册(Publish)、服务查找(Find)和服务绑定(BindInvoke)3项操作。

2.2.1 服务提供者(ServicesProvider):一个可通过网络寻址的实体,它接受和执行来自使用者的请求。它将自己的服务和接口契约到服务注册中心,以便服务使用者可以发现和访问该服务。

2.2.2 服务使用者(ServicesConsumer):一个应用程序、一个软件模块或需要一个服务的另一个服务。它发起对注册中心中的服务的查询,通过传输绑定服务,并且执行服务功能。服务使用者根据接口契约来执行服务。

2.2.3 服务注册中心(ServicesRegistry):服务发现的支持者。它包含一个可用服务的存储库,并允许感兴趣的服务使用者查找服务提供者接口。

2.3 SOA的特征

2.3.1 松散藕合 服务请求者到服务提供者的绑定与服务之间是松藕合的。

2.3.2 粗粒度服务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推荐使用粗粒度服务作为外部集成的最佳实践。服务编排可以用来创建运行由细粒度操作组成的业务流程的粗粒度接口。

2.3.3 标准化的接口 SOA通过服务接口的标准化描述,从而使得该服务可以提供给在任何异构平台和任何用户接口使用。

3 基于SOA的数字化校园网

3.1 系统分析 由于很多高校建校历史悠久,校园网信息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原有的各教育资源种类繁多,杂乱无章,发展迅速但封闭在各自的系统中,随着高校更多的业务单元系统建设,系统交互的关系会出现越来越多,各个业务单元系统可能出现互相依赖,使得我们在系统开发和应用时,除了考虑到应用共享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实施标准化的服务来避免业务组件重复建设,数据冗余,不同步,解决拓展、维护困难等问题。 3.2 SOA在系统中的运用 SOA体系架构的“本质上是服务的集合。服务间彼此通信,这种通信可能是简单的数据传送,也可能是两个或更多的服务协调进行某些活动。服务间需要某些方法进行连接。所谓服务就是精确定义、封装完善、独立于其他服务所处环境和状态的函数。”SOA体系架构的服务分析任务流程将分析原有系统,在构建新的系统时将所有组件模型独立出来,在新的系统综合应用时能够提供标准化服务,避免业务组件重复建设,避免数据冗余、不同步等问题。基于SOA体系架构的特点完全吻合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应用基于WebService的SOA体系架构来实现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

3.3 系统设计 数字化校园网采用基于WebService的SOA体系架构,以windows运行环境为主,系统提供如图3所示的服务,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平台来构成一个整体,原来的各功能组件已经经过实践运行和使用是成熟可用的,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服务的增加,各功能组件的丰富,可重用的部分会越来越多,开发和应用新的系统将会越来越简单和快速。

3.4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设计 我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系统,将身份认证作为一个服务组件独立出来对外提供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设计采用层次式结构,主要分为数据层、认证通道层和认证接口层,同时分为多个功能模块,最主要的有用户注册功能模块和账号关联功能模块和用户认证功能模块。

3.4.1 用户注册 用户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中注册账号,以后这个账号可以在所有使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应用系统中使用。

3.4.2 账号关联 如果用户之前已经在相关的应用系统中拥有账号,同时也已经设置了相应的权限,那么用户能够将这些应用系统的账号与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账号进行关联,使得用户登录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之后,就能够自动使用相关的应用系统用户来访问应用系统。

3.4.3 用户认证 为应用系统提供用户身份认证,兼顾两个应用方式:一是应用系统使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作为它的用户系统,用户与应用系统进行交互,进行登录操作,应用系统将用户提供的用户名/密码等转发给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以检验其是否通过授权。另一个是用户首先登录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并获取权限令牌,以后可以使用这个权限令牌访问其他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接收该权限令牌时应当与统一身份认证服务进行交互,以检验访问的合法性。

4 结语

与传统的校园网络建设方案相比,基于SOA体系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网在利用现有资源及方便的扩展性能等优势非常明显,可以预见,随着SOA体系架构的进一步成熟和相应的应用实施技术的完善,SOA体系架构将在数字化校园网建设上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殷峰.网格关键技术及校园网格应用研究[M].西南交大出版社.2007年1月.

[2]孟海涛,殷旭.基于SOA的数字化校园网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

篇9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

二、数字化校园的包含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应该包含网络硬件、软件应用、数据管理、信息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

互联网接入

网站主机

办公大楼

教工宿舍

教学楼

学生宿舍

网络硬件是指网络和数字化设施以及具备这些设施的实体,是构成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平台,是数字化校的硬件基础。

图一:数字化校园网络硬件分布示意图

软件应用是指运行在网络硬件之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应用系统。是保障数字化校园软环境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数据管理和信息交流是数字化校园的“软环境”。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数据检索、数据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等方面。如何从所提供的网络和信息服务中有效学习,是数字化校园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其本质就是使信息管理方式、沟通传播方式、存储处理等方式的数字化。

网上办公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

软件应用

网上教学系统

网上考试系统

图二: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系统示意图

数据主机

(管理数据)

数据交换中间设备

局域网

图三:数字化校园数据管理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示意图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这样来综合和归纳数字化校园的内容:

用户服务

数据管理

信息管理

信息服务

网上办公

网上教学

安全管理

宽带网络

数字化校园

图四:数字化校园内容综合示意图

三、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

网络架设

构建平台

充实资源

提供服务

图五: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步骤

步骤一:网络架设

目前,一般的校园骨干网都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已经相当成熟这里面包括:

(1)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

(2)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

(3)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步骤二:构建平台

1.建设一个支持全校教师、学生使用校园网及网上各种资源的应用环境

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除了提供网页浏览外,都包括对校内外的网站服务,如电子邮件、上网、BBS等服务。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很容易就实现了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

(1)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

(2)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建立足够数量的多媒体网络课室,配备网络接口、投影仪、扩音机等设备,以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4)建立超级计算机系统,为科研中的大规模计算创造条件。

(5)建立网络海量存储系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存储服务。

(6)配备具有良好多媒体制作条件、支持课件开发使用的课件开发中心。

2.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建立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网上备课系统、网上讨论系统。开发、引进各种多媒体课件。建立各种教育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题库。建立、发展网上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大力推动虚拟实验课件的开发与应用。除此之外,还可尝试构建如下的网络平台:

(1)利用网络的多种方式、方法(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等)开展网上答疑、网上辅导、网上讨论。

(2)建立电子辅导柜。教师通过电子辅导柜向学生布置与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步骤三:充实资源

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就是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校园内部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学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标准。

1.办公自动化工程

(1)统筹规划、开发以校园网、主服务器为支持环境的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2)在各职能部门、院系建立管理信息分系统,支持内部事物处理和信息管理。

(3)在学校主服务器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面对校内外、国内外提供信息服务。

2.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教学

3.数字档案馆建设

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源点数据,也都需要用到别人的源点数据。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4.数字图书馆建设

结合校园网建设,建立一座可靠、快速、安全的数字化图书馆是校园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情报资料检索系统,支持校内外、国内外用户查询。

(3)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

(4)建立大量的专题数据库,以适应教学科研的要求。

(5)建立多媒体情报资料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资料环境。

(6)建立光盘查阅系统。

步骤四:提供服务

1.建立与发展网络社区服务

“校园一卡通”是完成学校网络和社区服务的纽带,既是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突破口,也是银行业进入校园金融领域的捷径。校园一卡通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2.网上生活、娱乐系统

(1)VOD点播。(2)网上购物系统。(3)网络服务保障系统。

3.校园网吧

校园网吧为数字化校园注入了无限生机。校园网吧的营建应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应用为本”的思想内涵,切合教学活动实际情况。当然,我们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以及网吧市场的规范管理,使网络市场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数字校园的应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总体设计时规划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同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实际分步骤、分模块地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国华.《高校管理信息化问题和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2]张浩,宋华等.《网络环境下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规范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

[3],肖心民.《谈规范化、程序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

摘要: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拟在这种背景下,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篇10

关键词:高校 数字化校园 财务预算管理

一、数字化校园环境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校园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传输、存储、应用,并使这些数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新时期,数字化校园环境为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执行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资源的存量和使用情况能够实现数字化处理,为财务预算的编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实时反映,有利于高校各部门领导对项目预算实施动态管理;其次,数字化校园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和高度共享,将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中重视预算事后控制转变为重视事前、事中控制。通过校园网络使学校的各项业务活动均处于预算控制体系中,有利于强化资金管理,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再次,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可依托数字化校园环境建构决策支持体系,改善高校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孤岛、财务信息滞后等问题,在充分整合高校业务流、财务流、管理信息流的基础上,为财务决策提供充足的财务信息资源,从而有利于确保财务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策略

(一)建立预算管理新机制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今天,数字化校园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尽快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严格执行预算的资金管理新机制。首先,高校不但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预算意识,而且还应不断提高对预算编制部门重要性的认识,并借助预算管理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其次,应充分发挥出网络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对预算实施全周期的动态管理,掌控好各责任主体的工作业绩和效率,同时还应加强信息反馈,借此来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为下一阶段的预算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可行的预算目标。

(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要充分利用资源存量和使用状况数字化的优势,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为此,高校在制定年度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对现有资源的整合调配,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出各个部门及相关项目在年度内的物资增加预算。具体可从零基预算和项目预算这两个方面着手。其一,零基预算。其是以零作为基底,并从实际需求和可能的角度出发,对各类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金额大小进行逐项审议。通过零基预算不但能够在年初对下一年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而且还能使高校现有的资源与下一年度准备投入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并按照新的规划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其二,项目预算。这是目前高校财务预算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数字化校园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从购建前的申请、可行性论证到购建和使用以及产生效益这几个方面全都实现了数字化,使得管理者能够从中获得下一阶段各项业务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及由此产生的效益,这样便可以此为据对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这不仅是下一阶段预算编制的重要前提,也是预算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三)强化财务预算执行监督

数字化校园的实现为预算的审批和执行工作提供了公开、透明的监督。为此,可借助这一环境来防止人为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造障碍的情况发生,并遵循先预算、后开支的原则,严格执行先审后支、先批后付的程序,以此来杜绝各类不良的现象发生,如乱收乱报、非正常支出扥等。首先,应按照各个费用项目的金额及性质,分别采用以年为单位和以月为单位的资金控制方式,无预算的开支坚决不予入账;其次,应当认真做好预算指标的衔接和对账工作以及年度的财务状态分析,并借助网上公示的方式,将经费的收支明细和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公示到网上,同时对全年财务预、决算情况进行及时公布,并接受群众监督;再次,应加大预算执行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定期考核监督制度,并在当月月末对收支情况进行汇总,年末时应摸清各单位资金结余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对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以确保预算执行落实到位。

(四)构建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应当对业务、财务及管理这三大信息流进行整合,并建立起一个全面的数据仓库,这样能够使财务智能决策支持获得有效的资源支持。首先,在建立数据仓库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决策支持对数据的要求为前提,通过对校园内各种数据的统一组织、存储和权限管理,形成全面、完整的数据仓库。在数据仓库中,由于财务数据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应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数据的特点,对数据结构进行设计和定义,给出由源数据向仓库进行复制时的清理和增强规则;其次,应建立决策支持数据模型。通过该模型的建立,能够对各种业务活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测算,基本可以消除各类偶然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仁芝.基于数字校园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