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和预算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分析和预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在当下的企业管理经营中,企业对于预算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下指标层面,并没有涉及执行与后续跟进范畴。由于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不足,我国的财务预算制度不合理,企业的经营管理随意性大,预算目标完成率低,财务管理效率亟待提高的现象普遍。这些都会埋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隐患。
二、企业的预算管理现状
在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的绩效考评工作对于预算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预算考评是对各级预算责任主体进行考核的过程,通过预算考评,企业可以了解预算目标的执行率与落实度,可以对整个预算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评判。但时代的变化,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相比于过去面临的生存压力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可测因素增多。再一味依赖过去的传统预算管理考评机制已经不再适应于企业的发展要求。由于传统的预算管理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固定了每一项预算内容与额度,没有相应的弹性的制度,其局限性已经开始约束企业的发展。其不足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预算指标的局限性。在传统的财务预算工作中,其考评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直接来自于企业的会计报表。这些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财务比率等数据来确定,数据的严谨性经得起会计准则的考验,逻辑性与科学性也很强。但是由于来自于会计报表的数据过于侧重财务评价方面,在预算考评过程中的权重设置不科学。再加上来自于会计报表的数据都是企业最终的财务计算结果,相比于经营管理需要的预算数据,在数据的时效性上已经滞后,也就无法及时反映出当下的企业战略预算情况,依赖于传统财务性预算容易造成忽视长期利益的后果。
(2)预算周期与管理不足。传统的预算管理其时间上的设置是一年为一个预算周期。所以财务目标一般都是短期数据为主,这也就会造成预算工作容易造成经营上的短视。再加上传统的预算考评中财务指标时间限制明显,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容易为了完成财务指标,为了在年底冲业绩而执行短视行为。而传统的预算考评中衡量性指标过多,管理过程繁琐,部门间内耗现象严重,推诿责任行为屡见不鲜,组织目标分散,内部冲突增多。另外,传统的预算考评工作更为重视事后评价,忽视了企业的预算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纠偏作用不明显,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问题不到位,业绩受到影响。
三、如何将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完美结合
(1)财务预算指标的优化。在构建企业管理体系时,应立足于财务分析基础,把预算管理工作融入进去,构建起兼顾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考核体系。由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完成率受到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双向影响,所以应根据企业整体经营目标,按各预算责任主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预算指标权重分配。财务指标来源于企业的财务分析,而预算管理则为非财务指标提供弹性的评价空间。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控制财务性指标的滞后性,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和预见性,推进公司可持续发展进程。财务预算指标与非财务预算指标应相互牵制,共同形成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其中,非财务评价指标应尽量选用量化性指标,以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2)财务预算主体的全面性。在企业的管理中,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工作应考虑到预算主体的全面性。其中,预算主体应细分为企业整体,部门个体和员工。对企业整体进行财务预算工作应重点对其企业资产进行评估,立足于企业投资者与所有者的层面上进行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而对于部门的评价应侧重于对企业所属单位与团队进行业绩方面的考评,从单位与团队的资源分配与其业绩贡献比率进行分析。对于员工的财务与预算管理应要结合其所在的部门业绩情况,配合其个人的工作能力,任务完成量等进行综合管理。以责任和权力作为平衡点,理清责任归属,对业绩表现进行评价。对于财务分析来说,只要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直接性影响的部门或个人,都应该专门立项进行分析,并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
(3)以企业目标为核心。不论是财务分析还是预算管理,其根本目的依然是完成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所以在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过程中,应以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为根本原则开展工作。一方面,以企业所处的不同战略目标情况分配考评指标权重,以目标的实现率为考评的根本;另一方面,以战略意图来评价预算与财务的业绩表现,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意图改变,那么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的重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指标性项目应有一定的弹性调整空间,以提高企业在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上的长远规划性。
(4)以贡献值作为准则。企业需要部门与员工共同创造的价值才能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那么在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时,也应以企业价值的贡献率为准则开展工作。立足于企业价值的长期目标,不局限于眼前的经营结果,不拘泥于单纯的财务性指标,而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资本升值进行财务分析和预算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的设备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形式,企业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整体价值。所以在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时,应结合以上方面,进行资金与人力投入,拓宽企业的发展渠道,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价值。
(5)全过程管理。财务分析的全面性,结合预算管理的预见性可以有效达到企业管理的整体效率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实行全过程管理,强调管理考评工作的时效性,细化反馈时间,细化处理时间,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对预算与实际执行中的差异,及时反馈,及时纠偏,化被动的事后控制为主动规划。定期出具预算指标,结合年度预算管理,进行季度,月度指标管理。结合全企业的预算整体,进行部门与员工个人指标分配。在传统模式上,引入信息化预算反馈机制,结合财务分析情况,实时提供预算数据,财务动态数据对比,实时生成预算执行与财务情况的评价对比,进而实现全天候全过程的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在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中实行组织的简化,减少信息传递环节,预算组织应尽量扁平,提高数据上传速度,及时分析,及时对比,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为企业的管理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信息间的横向联系要加强,各流程与环节间的信息交流应平等互助,互通有无,流程无缝对接,数据兼容性强,进而提高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的效率。
四、结束语
笔者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实际,从传统的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相关经验,探讨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结合市场与管理需求进行财务分析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根本,强调管理眼光的长远性,强调非财务数据的量化,强调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通过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管理机制的优化来达到更高的企业经营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 宋晓梅.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运用[J].管理观察,2013(19).
篇2
[关键词]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民主制度
[DOI]10.13939/ki.zgsc.2016.14.119
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得我国人民对于公有化以及透明化的认识程度开始逐渐加深,同时随着我国政府政策等问题的公开化,我国人民的监督作用也开始逐渐得到了发挥,并逐渐的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的财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的工作能力以及发展状况,因此,我国各界人士对于这一方面也是非常关注的,这就要求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对其财务方面的有关工作进行完善,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政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1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对比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会计工作中的两种,两者在整个会计工作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想要使会计工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就一定要对这两方面的工作达到详细了解的水平,同时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会计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使我国的会计工作达到一定程度的创新。
1.1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拨款关系,但两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肩负着不同的责任,负责不同的工作,换句话说,两者之间的工作范畴是存在差距的。对于预算会计来说,一直以来,政府中的会计工作主要都是预算会计工作为主,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通过预算会计去实现财务工作的批准以及执行方面的工作,从表面上看,预算会计涉及了有关于资金的问题,但事实上,却缺少后续的跟踪工作。与预算会计相反,财务会计负责的并不是财务工作的批准及执行,而是负责后续的跟踪工作。
1.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属于会计工作中的不同内容,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在财政预算的过程中,通常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完成工作的,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对于政府的会计工作来说属于一大进步,但从细节方面分析,我国政府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只有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了解,才能使两者的结合为我国政府会计工作效率及效果的提高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证。总的来说,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点:(1)执行记录存在不完整的状况。执行记录的不完整主要是预算会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预算会计中预算资金的不完整主要体现在:首先,目前我国政府的预算会计在对预算资金进行记录时,存在不完整的状况,这种情况记录缺失的状况对于政府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一旦在工作中需要对上述记录进行调取,那么如果记录不完整,整个调取过程也就无法顺利地进行,这会对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是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解决和调整的。其次,在政府的预算会计中,通常存在只记录资金在初级阶段的运动,而对于后续资金的运转并不记录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也被称之为执行记录不完整。无论是上述哪种状况,对于我国政府会计工作的完善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相关人员必须使预算会计能够实现其本身价值的基础上,同时也进一步的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关注与追踪,若非如此,政府在财务资金的记录方面必然会存在问题,同时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便无法被很好地表现出来。(2)对资产与负债的反映存在不全面的状况。资产负债的不全面主要是财务会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对资产和负债的反映不全面会导致政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其财务状况无法得到很好的反映。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政府在对财务会计进行利用时,并没有加入有关公益性活动的内容,同时对于财务业绩等一些内容也并没进行十分详细的核算,仅仅是当政府的财务中存在拨款的内容时,才对拨款的资金等进行记录,通常情况下,在政府拨款时,需要记录的应不仅仅只是拨款资金,同时还应存在拨款单位等种种更加详尽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对于政府的财务状况得到最大程度的了解,从而使政府的资金流动能够更加透明化,这对于减少政府的财务风险以及稳定社会秩序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大力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3)会计目标存在不明确的状况。无论对于预算会计来说还是对于财务会计来说,其会计目标都必须得以明确,这是保证会计工作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政府的会计目标一直并不是十分明确,这对于政府会计工作的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政府信誉及形象的保证与提高。我国的会计目标主要体现在满足政府的财政需要与保证人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方面,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慎重,否则将会对国家财务方面的发展与完善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政府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方面均存在问题,同时在两者的结合方面也就必然存在问题,这对于政府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必须及时地对其加以解决。同时,根据对我国社会目前的种种形式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完成这一结合过程。
2.1确立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方法
目前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已有简单的结合及互补,但方法还需要完善与改进。第一,由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明确,两方的职能范围相对较小,导致单方面的跟踪记录或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在这方面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其职能范围,同时约束其行为,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监管的目的。也能够实现政府财政信息的完整记录,并且反映这一预算目标。第二,要做好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完美结合,就要完善其体系。预算会计的任务就是预算相关部门所要预算的目标,或者是预算其执行的目标需要付多少款以及执行之后的结果预算,其目的就是实现该部门要实现的政策或公益性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活动进行结果预算。而财务会计则是对其活动中相关部门所接受的资源以及耗费情况加以记录,以及对在活动中怎样分配资源进行记录和评估。
2.2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策略
想要使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从而保证我国的会计工作能够达到最好的水平,就一定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体而言,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对会计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确立了方法之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怎样实施。要能够有效地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就要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状况以及负债信息进行全面的反映。在这一方面应该对一些重大活动项目及政策的实施引入权责发生制,另一方面要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活动进行分摊处理,对财政的支出状况及政策实施类型进行很好的分类,以便在发生错误时对相应的部门和负责人追究责任并且及时挽救。(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应互相学习。在政府部门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以财政的流动为主要的关注对象,预算会计的存在是为了反映资源的流动,财务会计的存在则是为了反映资源的接收,这些信息数据都是会计信息,都是应该确认及准确核算的。然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对双方的工作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认识缺失,不了解双方的工作流程就会导致工作中的某一环节衔接不上。因此,要做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应适当使双方在对方的工作流程方面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适当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财政流通过程中的衔接环节。
3结论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政府的会计工作当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两者在会计工作中所发挥的价值以及所负责的工作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保证政府的会计工作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目前的一个主要趋势。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政府在将两者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大力度实施相关的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最大力度地保证政府会计工作的科学性、保证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文艳.关于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5).
篇3
从住房公积金进行国债投资存在风险来看,当前住房公积金投资于国债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张第一,委托理财式。由于理财机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其必将公积金资金投资于高收益的项目,高收益势必伴随着高风险,从而使得住房公积金的安全受到威胁。第二,全权委托式。有些管理中心将公积金资金全权委托给金融机构,有其代行投资国债,虽然省事,却丧失了对国债处置的应变能力,并且住房公积金容易被受托机构挪作他用,形成风险。第三,非实名制式。管理中心在购买国债时不使用实名,而是以个人名义或不规范名称进行登记运作。一旦发生纠纷,法律上只认可票据的签名或账户上的登记名称。从这点上看,这种购买方式实际上是转移了资金的处置权和所有权。第四,炒股式。有些管理中心出于盈利目的,投机性强,像炒股式的买卖国债。
从住房公积金进行贷款来看,主要存在的是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由于我国贷款法律法规和行为规则还不完善,因而给住房公积金贷款造成风险。我国尽管已出台了《合同法 、《担保法*、《贷款通则 、《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住房贷款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对抵押物的设置、抵押权的履行、抵押物价值的评估、作价及处置的规定操作性不强,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操作陛障碍。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违反借款合同约定,不按期偿还住房抵押贷款本息的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第一,个人诚信制度缺失。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贷款机构无法了解借款人真实的资信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第二,借款人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支付能力不足。如就业变动、失业、伤病和财产毁损等原因,导致借款人家庭收入不稳定,经济状况出现恶化,不能按时还贷。
二、加强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方法与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监督控制体系。一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严格货币资金控制 管理中心应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规定开立账户,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加强单位预留印鉴管理,特别是公积金缴存单位变更要及时更换预留印鉴,严禁一人保管与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按规定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的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管理中心应合理对分支机构授权,没有分中心的,应人、财、物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的部门,各项货币资金支付,应报中心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管理中心内部审计制度是对住房公积金业务核算和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及资金运作安全性的监督检查行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住房公积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矫枉补正,并提出整改建议。具体审计内容应包括:审查业务授权批准是否合理,岗位审批是否分离,风险控制是否到位,财产保全是否完整;审查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是否真实 准确,完整,贷款本息是否足额收回人账,逾期贷款是否如实反映,增值收益是否真实,分配是否符合规定;审查受托银行办理的各项住房公积金业务是否符合《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签约的委托合同。
其次,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公积金中心风险,更主要的是加强日常的个贷业务管理,提高办事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个贷台账及档案资料的登录和收集,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同时实行风险责任制,对已办的贷款要加强贷后的管理和催收,密切关注个贷人的信田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化解风险。并按照“谁放贷,谁清收的原则落实到人,加大清收力度。
再次,建立以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大力推广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通过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加工,分析提炼人工难以做到的、繁琐的会计数据和其它业务资料,并通过管理软件实现住房公积金财务会计基础性管理工作。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向导,信息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最根本的管理,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推广采用信息技术,在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系统质量、保证安全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统一管理和核算。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将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各项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轨道,并使各项业务管理、各个财务活动环节置于财务管理之下,为实现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应收、应付利息的核算问题
《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作为住房公积金核算的依据,首先应该明确住房公积金业务的会计核算基础,但恰恰又没有明确,由此造成各地区或采用权责发生制或采用收付实现制,无章可循、口径不一。
笔者认为,为了正确划分并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成果,应当在会计年度终了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核定属于当期的利息收入与支出,各地中心信息系统开发中应当考虑对预提利息收入、预提利息支出的自动计算,按季度列支利息支出和预提利息收入。每季末,按每笔定期存款或国债金额在当季存在天数核算属于当季应确认的定期存款或国债利息收入,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业务收入”科目;按照信息系统试算当季应付职工利息,借记“业务支出”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四、关于住房公积金相关结算费用问题
篇4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财务处理;问题探讨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住房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变住房分配体制,提高职工购买房屋的支付能力,以及推动我国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发展,调整住房公积金财务核算的法律规范已显现出不足之处,如何完善这些不足,为我国住房公积金财务核算管理提出完善之举,是当下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1.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1)住房公积金的核算要实现两个分账。一是管理中心管理的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住房资金要实行分账核算。二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管理中心管理费用应严格实行分立账户,单独核算。
(2)管理中心要设立住房公积金个人明细账,实行三级明细核算。住房公积金总账核算(一级科目)、住房公积金单位账户核算(二级科目)、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核算(三级科目),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3)对住房公积金收入和支出的核算采用对应的核算原则,即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目前,管理中心对住房公积金收支业务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其要点是,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根据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和费用,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活动的成果。
2.住房公积金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会计科目的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会计科目的设计存在相同性质会计科目的重复设计。住房公积金存款科目分住房公积金存款和增值收益存款两种,按照住房公积管理办法的规定,这两种存款科目必须分别设置。住房公积金存款主要反映的是“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收入、支取和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等科目的结算问题,而增值收益存款则反映中心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手续费用支出和管理经费支出等科目的结算问题。实际工作中,管理中心一般将归集的资金在两家以上的银行开户,而每个开户的银行又会有多个户头,这使得管理中心的资金被分散了,从而不便于管理中心进行资金的调度和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的相关规定不符。实践中,住房公积金存款和增值收益存款分别设置,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年度结息和销户需在两种资金帐户中进行划转。
(2)对“应收利息”、“应付利息”规定不明确。“应收利息”核算住房公积金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应收未收的利息,主要指的是个人委托贷款发生的应收利息。目前各地中心有两种处理“应收利息”的核算方式:一是按会计核算办法的相关规定按期计提,但也存在问题; 另一种是对委托贷款利息收入按收付实现制处理,而不计提应收未收委托贷款的利息。对于“应付利息”,期末计提利息时,并无关于按什么利率计提的规定。因此现实操作中存在困难。
(3)增值收益分配办法值得商谈。现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办法是将“扣除贷款风险准备和上交财政部门管理费用后的余额作为城市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这一规定不利于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形成激励效应,易造成“不作为”的消极情绪。
(4)住房公积金会计制度有待完善。随着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发展,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已经不适应业务需求。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调整、管理机制得到加强的同时,各地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同时,各地财务核算中产生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地反馈。
3.完善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3.1增设“住房公积金暂存款”一级科目
将抵贷资产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如果抵贷资产进行会计核算,需增设“抵贷资产”一级科目,再按收回资产类别设二、三级明细科目。收回抵贷资产时,借记“抵贷资产”,贷记“逾期贷款”。资产处置后,按收到的货币资金金额,借记“住房公积金存款”,贷记“抵贷资产”。
3.2完善应收利息的处理及核算
3.2.1单位贷款利息的处理
按照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于无法收回的单位贷款利息由中心资产保全部门起草停息挂贷报告,经上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受托银行停止计息,中心财务部门与受托银行同步,停止对应收单位贷款利息进行核算。
3.2.2定期存款利息的核算
超过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年末应预提定期存款利息。在现有的一级科目“应收利息”科目下增设二级科目“应收定期存款利息”。
3.2.3合理计提应付利息
依照会计核算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明确应付利息的预提方法。其一, 要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计提应付利息,即用定期一年以上存款与定期一年以上存款执行利率的加权利率计提应付利息。其二,要充分考虑利率风险.定期存款利率下调时除按当期定期存款的平均余额与当期加权利率计提应付利息外,本期到期定期存款还应按其存入时利率水平与下调后的利率差额补提利息支出,使得当期实际支付给存款户的利息支出在当期损益中能够全部计人和反映。其三,对以前年度少计提的应付利息,应合理制定分期补足计划,切实改变利息备付率不足问题,提高备付水平。在财政部《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预提利息的计算方法,这样就造成当年增值收益具有可调性,同时也影响了增值收益的准确性。
3.2.4增加“业务支出”核算的范围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虽然是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所承担的业务却与金融机构类似,业务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如“诉讼费支出”、“抵贷资产费用支出”、“广告宣传费支出”、“凭证印刷费支出”、“购买银行票据工本费支出”及“其他支出等;这些必要的、合理的归集、贷款业务运行成本应明确在“业务支出”的二级明细科目中核算。
3.2.5建立管理机构四级分类核算制
根据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新机制,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四级核算体系极为迫切。即在住房公积金的明细分类核算方面,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市、县、单位、个人四级核算体制,完善新机制下的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体系。根据会计核算办法,在住房公积金总账科目下,按照区、县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单位名称设置三级明细科目;在三级明细科目下,按照个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设置四级明细科目,形成“住房公积金一某县(区)一某单位一某人”的四级核算新体系。 [科]
【参考文献】
[1]张国成.对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提取的思考[J].住宅与金融,2011,(12).
篇5
关键词:集约化会计核算;财务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管理与集约化会计核算概念解析
1.集约化
“集约化”中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集”有集中、集合、集成之意,“约”含节俭、拘束、高效之义,“化”使之规范、标准[1,2]。
2.财务集约化管理
财务集约化管理就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树立强化管理、争创效益的核心理念,具有“财权集中化、业务流程化、监控实时化、预算模型化、核算标准化”的鲜明特征,以实现高效率、高效益财务管理目标的方法。
3.集约化会计核算
集约化会计核算是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借助信息平台和管理软件,将电网公司的全部会计工作集中于统一的核算模式之下,取消传统财务管理多级、分散的核算模式,基层单位仅保留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及财务自,而不再开展会计核算业务,并由企业集团财务部门统一开展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业务的一种形式。
二、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作用
1.规范会计工作,提高核算效率
为了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各级企业必须打破地域和组织界限,集成会计信息与前端业务信息以及集成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实行会计业务与前端业务的协同,构建省级公司为主体,上下协调一致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利于将财务与前端业务实行纵向集约、横向整合、重点集中的格局。由于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共享合一,从而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
2.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内部建立一套账目,并实行一套账集中核算,资金存储也由分散改为集中,改变了传统会计模式下分散存储、分散核算而效率低的弊端,为减少资金存量、优化贷款结构和防范资金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基础上有利于减少货币资本存量和贷款余额。由于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了,因此融资成本也降低了。
3.提高监督能力,防范经营风险
电网公司在实施其整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推行集约化会计核算制度,必须落实统一的会计政策、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标准成本和统一的组织体系,并加强在线监控工作,以确保会计口径统一及业务透明、规范,从而提高了财务监督水平,增强了经营风险的防范能力,对于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途径
1.统一流程标准,构建“一本帐”模式
如前所述,要推行集约化会计核算制度,必须施行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科目、业务流程、信息标准、成本标准和组织体系,归纳起来就是构建会计核算“一本帐”模式。但由于电网公司财务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构建“一本帐”模式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按照“一本帐”的需求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是统一会计科目和制定会计核算凭证模板。其次,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其中成本费用、售电、工程项目建设、资产管理、税金等核算流程与电网公司经营密切,需要重点梳理和整合。再次,集中管理财务要素资源,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来负责企业集团所有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会计核算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建立“一本帐”信息系统,确保信息流畅通。
2.精简管理层级,归并核算主体
传统会计核算采用分散管理模式,纵向管理层级多,横向管理会计主体多,下至供电分局、检修工区都设有独立的会计机构,财务管控力度薄弱,与集约化会计核算管理要求不符,所以需对管理层级和会计主体进行精简归并,供电分局、工区厂队会计核算职能上移到市县供电局,使管理体系扁平化。基层会计机构撤并后,日常小额支付、报销业务可安排驻点核算员或报账员负责。这样会计核算主要是省网母公司和市县供电企业子公司两个管理层级,但母公司不能直接管理和经营子公司,而是通过控股形式行使管理权,并需要对财务管理权限进行合理分割,母公司通过审批制度行使决策权,子公司通过预算制度行使日常管理权,并负责日常经营活动的核算工作。
3.搭建信息平台,协同会计业务
信息化是集约化管理的物质基础,为满足财务集约化管理需求,信息管理系统要从以实现基本会计核算功能为主转变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集成各项业务的一体化系统,以全面、准确、完整、实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EPR是集成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于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集约化管理要求重组会计业务流程,传统功能驱动型的会计流程将转变为EPR环境下事件驱动型的会计流程,并使会计核算与前端业务深度集成。例如关联交易抵消不再采用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表抵法”,而是采用“帐抵法”,但为了保证内部关联交易的正确性,应由会计人员最后确认。由于集约化会计核算高度依赖一体化信息平台,如果信息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核算必然受到影响,所以要加强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
4.调整工作职能,加强业务管控
集约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对前端业务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基层电网企业会计职能也需转变,要加强对前端业务的监督和控制管理,而不仅仅作为核算部门,为此基层电网会计职能要积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借助EPR一体化平台及内部交易平台,基层会计人员可以充分对前端业务监督和管控,从存货领购开始对每一笔销货状态、流向、货品信息、客户信息、货款收取与存放进行监督。
四、结语
电网公司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系统工程,集约化会计核算作为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核心环节,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为了确保集约化会计核算工作稳步推进,要以一体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一本帐”模式,并精简财务管理层级,调整基层电网公司会计工作职能,加强对前端业务的管控,以利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6
一、基层工会财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完整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工会领导往往注重工会经费收入,轻视工会财务管理与分析。基层工会财务人员大多注重收支核算,轻视财务分析。新《工会会计制度》没有设计工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而与工会相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设计的财务指标,难以套用到基层工会的财务分析上,也不能完整反映当前基层工会财务收支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对预算编制的规范性要求不严,缺乏财务分析指标考核约束现在各基层工会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总的来说,预算编制粗糙,人为因素很大,没有详细的说明。在实际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即使出现一些不可预测因素,也不去调整预算。上级工会考核基层工会很少有财务分析指标约束要求,致使基层工会在编制预算和决算时很少考虑要进行财务分析,在实际执行中,招待费、旅游费、差旅费、各项补贴占去了很大比例,真正把工会经费用在维权支出、岗位技能竞赛、有益身心健康文体活动上的比例却很少,即使有较大的维权支出比例,开支内容往往也是粗放的,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财务人员难以参与工会管理,缺乏进行财务分析的基础条件由于现在许多基层工会的会计人员大多是兼职的,有的是委托记账,他们基本上不参与工会经费管理的研究,因此日常的做账与报账工作都非常被动,即使进行财务分析也只是简单地进行数字堆砌,难以由此找准问题的要害,也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其科学性、真实性大打折扣。
二、基层工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建议
(一)财务分析指标的确定为做好基层工会财务分析,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这些指标应具有应用性、可比性,指标体系应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收支情况、资产使用情况等。
1.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基层工会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时,必须设计三项指标: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本年收支差异额。分析实际执行与年初预算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写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详见表一。
2.收支情况分析指标。基层工会主要收入是拨缴经费收入、会费收入与行政补助收入,基层工会主要支出是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业务支出。因此基层工会收入、支出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设计四项:本年收入增长率,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特别关注拨缴经费收入、行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这两项指标),本年支出增长率,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特别关注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业务支出三项支出各占总支出的比率)。此外在各种功能支出中,招待费、人员经费、旅游考察费等经济分类应控费用往往占较大比例,因此要设立应控费用指标。根据实际可设招待费比率,人员经费(工会干部的工资及各类津补贴奖金)比率,旅游考察比率等指标。工会财务人员应利用这些指标分析各种支出的结构,各项费用的比例,掌握基层工会各种支出和费用的结构变化情况,从而给决策提供依据。详见表二。
3.资产使用情况分析指标。基层工会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资产管理一直是工会财务管理的弱项,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因此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分析中对资产使用情况的分析不能忽视。反映资产使用情况的指标有:可用资金存量、固定资产利用率、各类固定资产比重等,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分析,可以考核基层工会资产构成的合理性及利用情况。详见表三。(二)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基层工会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收入支出情况,资产使用情况,并对发现的主要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工会财务人员应根据财务报表、工作计划等资料,结合所设置的一系列财务分析指标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要以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为基础,采取指标绝对数与相对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项指标已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绩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报告结构应有条理层次,报告的数据要真实可靠,报告意见应客观、中肯,报告总结应全面有重点,建议应有操作性和针对性。
(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的配套措施基层工会财务分析报告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上下重视,转变观念,建立一系列考核约束机制。
1.工会预算要发挥约束作用。工会预算是做好财务分析指标的基础。基层工会预算一经批准,就不得随意突破调整,各项收支要严格按预算执行。收入预算一经确定,就要积极抓好工会经费的收缴清欠工作,保证工会经费收入稳步增长;支出预算一经确定,就要按预算要求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不得随意支出。
篇7
财务分析经理需要定期提供行业研究报告,对公司竞争对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11、组织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协同各部门完成年度预算的填写并审核;
2、定期追踪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执行差异的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执行;
3、每月完成财务报表预测和经营业绩的分析,识别业务风险,提出整改和优化方案并持续跟进;
4、按业务需求搭建财务测算模型,开发财务测算工具。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21.预算管理:根据集团战略方针和公司业务规划及管理要求,组织编制公司全面预算;指导并审核汇总各子公司和各部门预算;
2.执行监督:对重要的日常支出和合同进行事前审核,保证预算的严格控制;监督并评估各单元经营计划执行与目标达成情况,重要事项协调;
3.经营分析:监控预算执行情况,每月/季度根据上期公司预算执行情况,组织编制并出具管理分析报告(经营分析报告);
4.专项分析:专项项目预算的重点跟踪,重点项目独立预算执行监督,不定期不定项对于重点或异常项目进行分析,完成分析报告;
5.滚动预测:每月/季/半年/年度对集团及各子公司编制滚动预测,跟踪预算达成情况,指导预算控制;
6.制度流程:根据管理要求,制定或更新预算相关制度和流程,指导各部门预算工作的优化与完善,实现预算工作的流程化与制度化;
7.负责子公司财务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31.负责业务单元的财务指标设定及财务预算管理,经营状况统计;
2.深入了解业务部门的业务模式,对接业务与财务衔接工作,参与业务模型构建与复盘;
3.根据公司业务流程特点,协助业务部门构建和完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资金结算、费用报销等相关业务流程,并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制度文件;
4.结合部门业务需求进行财务盈利模型分析及财务指标落实到业务的分解;
5.负责为业务部门提供多种财务解决方案,协助处理业务部门涉及财税相关工作;
6.认真贯彻执行集团公司会计制度,严格落实公司各项财务管理规定。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41、建立集团的预算及预测管理体系,并推行至各个子公司;
对接各子公司管理层完成收入、成本、费用计划的分解和目标的制定。
2、建立健全与预算相匹配的经营关键指标
KPI及相应管理报表;定期收集、汇总和统计数据,跟踪预算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反馈预算执行情况,提供分析报告;
3、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财务分析、商业分析体系;
为集团及子公司的运营及经营决策提供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数据支持;引领集团及子公司达成绩效目标。
4、负责业务的财务策略支持,与业务部门核心团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战略化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新业务的策略及商业模式。
5、参与集团重要事项的分析和决策,为集团的业务发展提供财务方面的分析和决策依据。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51、根据公司整体生意规划对所负责项目进行全年财务预算规划、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分析各业务线投入产出,考核各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
2、负责公司财务经营分析工作,根据业务执行情况与各成本费用分摊情况出具月度分析报告并不断完善财务分析体系,深入挖掘盈利价值点;
3、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以及财务情况,协助业务部门建立财务数据分析体系和财务分析系统;
4、根据设定的指标体系对整体业务运营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拉通横向对比,从行业研究和数据分析产生洞见,提出相应的财务建议;
5、负责各项目收入、利润数据的系统性的分析,出具核算部门项目利润分析、经营结果报告;
6、完成公司或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61、主导梳理业务线财务流程,以规范化公司业务的审批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2、主导财务预算编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费用开支、资金收支计划进行分析,甄别异常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协助业务部门建立可量化的KPI,跟踪结果,并根据执行情况优化KPI,提高财务收益,分析盈亏因素及相应业务表现对损益的影响及KPI;
4、负责业务线的月度、季度、年度预算,深入了解业务,根据业务的执行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意见,分析财务事项,向管理团队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分析,主导的各项分析和管理报表;
5、月度业绩分析回顾和展望,追踪实际与预算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预测及时汇报管理层;
6、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的需求,了解新业务并建立财务模型,为公司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7、对业务线的在施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管理,为项目顺利完成提供及时有效财务信息,对各职能部门提供财务支持,及时组织提出财务解决方案。
财务分析经理工作职责71
①根据集团预算管理体系架构及业务变化,按年度完善、修订预算编报、考核管理制度;
②根据集团年度经营计划目标,组织集团下属部门、区域、门店开展预算编制工作;
③培训指导集团及下属部门、区域、门店进行年度预算编制;
④跟踪、控制集团及下属部门、区域、门店年度预算的编制进度;
⑤汇总、核对年度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2
①根据集团运营、财务需求,提供预算达成考核数据;
②完成资产、费用预算的追加及上报审批、系统导入数据;
③完成费用预算达成率的考核数据提供;
④及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分析建议。
3
①每月按时完成各体系财务管理报表分析;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改革 财务分析指标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46-02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是依据1997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进行财务分析。主要包括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分别占事业单位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三个主要指标。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自身运行环境的变化,客观上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些已有的财务分析指标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有必要重新构建。
一、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会计信息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财政拨款的比重逐步下降,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发展成为政府、服务对象、银行、投资者、捐赠者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或者将要成为事业单位资金的提供者,他们对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资金提供者的预期,事业单位有责任向他们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资金筹集的多元化要求事业单位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要。财务分析指标也应适应这一需求,提供适应各方需要的财务分析信息。
(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从1998年开始财政部门逐步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深化收支两条线的公共财政的改革,2007年又全面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共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现行的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已不能满足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公共财政改革后预算单位“不仅要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还要提供预算与执行情况比较的信息,以及除预算管理活动以外的所有财务信息”{1},提供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效率的绩效评价信息等会计信息。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滞后于财政预算体制改革”{2},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体系已不能适应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因此,构建与财政改革相适应的财务分析指标新体系十分必要。
(三)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明显落后于事业单位的改革。2007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准则和制度)。虽然由于种种因素,新准则和制度尚未正式颁布,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止,2009年8月财政部先后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两个新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新制度在核算范围、核算内容、科目设置以及报告体系上均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新制度的反应都很热烈,这对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制度中会计报表体系得到了优化和完善,能够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会计信息,为提供更为全面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信息,构建适合事业单位改革所需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提供了基础保证。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有用性
根据决策有用学说的观点,财务信息应以为投资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为目标。作为财务分析的结果,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应从政府、银行、投资者等资金提供者的角度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清晰易懂,有价值的决策有用信息。
(二)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财务指标涉及财务状况、收支情况、预算执行结果以及绩效评价等,涉及面广。不可能将所有指标都反映出来。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有所侧重,区分主次,以主要财务指标作为指标体系的主体,以与主要财务指标相适应的其它财务指标为补充。
(三)适用性
在我国,事业单位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行业门类众多,财务分析指标既要符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又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满足事业单位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四)可执行性
可执行性是指财务指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标源数据信息的方便采集,能够较好地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它相关财务数据中获得。
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以有用信息量的多少作为构建是否合理的标准,着眼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构建。基于事业单位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考虑事业单位本身和利益相关各方对财务经济指标的需求;其次要考虑政府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预算及预算执行结果分析指标的需求;再次还要考虑公共财政资金以及其他资金提供者对资金运行绩效分析指标的需求。
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如下三个层次:
(一)基本财务状况指标
基本财务状况指标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指标,主要是指反映资产负债指标、财务收支指标、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等等。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1.资产负债指标。⑴资产负债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债权人权益占总资产的比重。⑵流动比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短期能够变现的资产偿还短期流动负债的能力。⑶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从财政部的《两个新制度》来看,现金流量表已列入医院会计报表的范围,表明事业单位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凸显必要。该指标是开展业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是更为谨慎的偿付短期债务能力的指标。⑷利息保障倍数,该指标是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收支的结余与利息支出的比率。通过该指标可以考察业务活动收支结余对偿付债务的保证程度。⑸长期资产适合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净资产与长期负债之和同固定资产与长期投资之和的比率。通过该指标可以考察事业单位是否存在盲目投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
2.财务收支指标。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对单位资金组织的保障程度。该指标亦可根据需要反映其它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如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分别占总收入的比率等,从而合理分析收入结构。⑵业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支出在总支出的比率。该指标同样可根据需要反映其它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如人员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还贷支出、设备采购支出等分别占总支出的比率,从而合理分析支出结构。
(二)预算及预算执行指标
预算及预算执行指标是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收入完成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指标,可作为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评价事业单位预算完成、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一年度预算的参考。
1.预算完成分析指标。收入完成比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实际收入与收入预算数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收入完成情况。根据需要可以将指标细化到预算收入的各收入项目,考察评价各项收入的完成水平和收入潜力,为下年度预算的编制作参考。
2.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支出完成比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实际支出数与支出预算数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根据支出的构成也可按照预算支出项目分别计算指标,用来反映各项支出的执行情况,支出控制水平。
3.预算支出调节指标。预算支出调节比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正式预算下达后支出预算变动的绝对数与支出预算数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编制预算以及预算执行的水平。
(三)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反映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效率的指标,可以为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其他资金提供者对事业单位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价。
1.经费自给率,该指标是财政性补助经费以外的事业单位自身组织的收入与事业单位日常基本性支出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组织收入满足日常基本支出能力的指标,不包括纳入财政预算的项目支出部分。
2.净资产增长率,该指标是事业单位本年净资产增长额与上年度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净资产增长情况的分析指标,该指标既可以反映净资产总额的增长情况,也可将指标按净资产的明细项目反映各净资产明细的增长情况。
3.经费节约率,该指标是相同支出项目上年实际支出与本年实际支出的差额同上年度实际支出的比率。反映该支出项目与上年度相比,支出的节约程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支出的汇总分析也可进行支出的明细分析。
4.收入增长率,该指标是同一收入项目本年度收入与上年度收入的差额同上年度收入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该项收入的增长能力,可按照收入项目个别分析。
5.固定资产更新率,该指标是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价值与非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折旧额的比率。《两个新制度》中已明确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得该项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更新的能力和事业发展潜力。
6.资产保值增值率,该指标是以本年度事业单位净资产与上年度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
笔者是在已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财政改革的成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实践,就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进行的有益探讨。由于事业单位行业门类较多,涉及的具体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有待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改革成果颁布后再作细化研究。
注释:
{1}汪敏.改革开放三十年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时代金融,2008(11)139~140
{2}钟怀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财会通讯,2009(9)48~49
篇9
(一)财务分析可以有效地反映本校的财务状况
资金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保障,所以财务部门是一个学校的关键部门,而财务分析则是财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升华的提现。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资金情况如实编制各项财务报表,再根据财务报表作出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报表,学校高层在了解正确全面的财务信息后可以结合其他数据资料,对学校的资金流向、资金的收支规模、资金收支的结构、学校自主收入的能力、学校的负债水平、净资产变动以及结余情况、学校的财务指标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较的水平、高职院校综合财务状况有一个清晰的掌握,是相关的决策层对学校发展方向做出判断的数据依据。财务报表的专业性导致其难以直接向需求方提供直观的财务信息,而财务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对等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简洁明了并全面反映高职院校的财务状况。
(二)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预算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预算管理可以保证学校的日常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学校扩大规模,研究各种课题,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学校预算不仅要针对本年发展方向,强调资金的支出方向。同时要结合上年度总体的资金收支情况与本年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报表。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分析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预算进行调整,保证预算指标能够顺利实现。
(三)可以拓宽收入来源,增加可使用资金
资金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所以筹措资金是当前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向财政部门申请教学经费,但是仅仅依靠财政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所需的费用。而且现在各高职院校数量激增,竞争激烈,所以资金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拓宽资金的来源成了每个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对其他渠道的筹措资金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积极寻找各方赞助,充分的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这一特点,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方式,挖掘收入潜力。通过分析与比较本校与其他高职院校收入来源的不同,积极的拓宽收入来源,建立长效的增收机制。
二、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多数高职学校的财务分析未形成制度化
由于近些年,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财务分析也为管理层所接受。但是,学校的管理层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对财务分析的认识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将财务分析报表作为向上级申报教育经费时的数据依据,没有真正为学校管理层做发展决策时所有,没有起到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的作用,使财务分析报表的作用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当前部分高职学院财务分析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高职院校竞争的激烈化,导致各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内容改革越来越迫切,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再只是单纯的只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内容进行分析,现在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要在社会财务情况的变化下,着眼于运行绩效的分析,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预测资金流向分析,全面揭示学校财务运行状况,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地参考意见。
(三)部分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财务报表大多数只包括一下几种,资产负债表、资金流量表、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收支情况表以及财务状况说明书,这些报表都是比较基础的财务报表,对财务分析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太详细全面,这样就会影响到财务分析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
(四)财务分析的手段相对落后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采用电算化的财务管理方式,但是所应用的财务软件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目前多数院校在编制财务分析报表时依旧采用手工搜集数据的方法,所以财务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地搜集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无法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导致财务分析的质量的得不到保证。
三、强化财务分析作用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应重视财务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充分的了解财务分析对一个学校的作用。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在向上级包告决算时的数据依据,申请财务经费使的砝码,而且是帮助学校发展的科学分析,有效地利用财务分析报表是本校能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生存并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其次,学校领导重视财务分析的另一方面的体现就是引进尖端的财务人才,定时定期的对学校的财务情况进行详细、有效以及可靠地分析,方便决策层及时的针对财务情况调整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选择适合的财务分析方法
学校的财务人员应在调查以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财务人员应当结合多种的分析方法,制定出使用效率高、简单明了、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接明了的财务分析报告。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分析报表体系
当前,各个学校虽然会进行财务分析,但是财务分析系统性不强,这也就使财务分析报表的作用大打折扣。现在多数高职院校财务分析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表、资金使用情况表、收支情况表和资金筹集情况表等,但是这些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并不具体,也不完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的改正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合理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健全完善财务分析体系、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合理规避风险、提供真实有效地财务分析报告更好的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服务是现在每个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分析特点 财务分析不足 完善财务分析
一、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个会计年度),根据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资料,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和财务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存在的差距,获得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发展情况的整体了解,并寻找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科学的财务分析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的财务分析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财务分析既是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体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和最终成果,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和事业单位发展的前景。
(二)健全财务分析能够规避财务风险
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为事业单位各项经费支出提供依据。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不仅能够保证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和有效利用,还能够有效防范资产流失。财务分析以会计报表为基础,能够提高财务透明度,加强财务监督管理,降低或者规避财务风险。
(三)有效的财务分析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财务分析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果,能够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单位经营状况的基础资料,有助于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掌握本单位预算执行进度、了解数据资源以及单位发展现状,为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特点
随着制度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越来越广,新业务也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强化财务分析,以确保获得的会计信息准确、真实,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特点,只有充分把握财务分析特点,才能寻找财务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改善的建议。
(一)财务分析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殊政治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主要是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部门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者上级部门的财政拨款,日常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且资金来源并不要求相应的本金和利息回报。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与一般盈利性企业不同,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具有特殊性,而且财务分析主要由事业单位财务规章和会计准则规定。
(二)财务分析内容的广泛性
财务分析不仅需要财务会计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求懂得统计计量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涉及到单位的预算编制计划、资产负债、成本利润、所有者权益等各方面基础数据。除此之外,财务分析还包括各种指标体系,如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单位支出比率等。财务分析的结果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多方面的材料:财务预算执行进度、财务收支现状、资产使用状态以及单位发展成果等内容。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进行系统的财务分析需要科学可行的分析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科学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以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定性分析,能够保证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客观性,进而保证了决策的客观性。此外,财务分析通常借鉴企业的分析方法,比较重视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综合评价法以及图表分析法等。事业单位根据不同业务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利用横向或者纵向比较,有助于财务分析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也有助于对单位财务分析的全面把握。
(四)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关系的紧密性
财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强化。会计核算是财务分析的基础,只有全面、准确、完整、真实的会计核算才能保证财务分析的真实和有效。财务分析和会计核算都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指标设置简单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显示的数据为基础,通过财务指标分析,进行指标对比和简单分析,虽然能够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实际收入和预算收入的差额,支出经费占比等情况。但利用已有的指标,很难评价事业单位支出经费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专项经费使用状况很难把握,收入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很难从财务指标中得到。
(二)财务分析忽略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财务分析注重于内部分析,如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财务行为本身是否合理、财务管理是否科学等微观数据的分析。而对于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则缺少关注。财务分析对外部情况如现阶段同业竞争程度、国家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管理制度、货币财政政策等中观、宏观环境缺乏必要的分析。财务分析容易导致结果的片面性,缺乏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三)财务分析过于重视形式
财务分析的基础是月度、季度、年度会计报表提供的各种数据,根据各种数据计算出几项指标。财务分析注重对经营结果和预算完成进度方面的评价,对于资金管理、费用产生及使用范围等方面缺乏关注,导致财务活动中资金流失现象多发。财务分析报告具有固定格式,财务分析比较简单、注重形式化,缺乏对各项指标含义的说明和解释,对于那些非专业财务人员而言,很难从财务分析中得到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财务分析根据已经发生的数据,进行预算决算、期初期末等的比较分析,缺乏对业务活动前瞻性、动态性、趋势性的分析,不能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有效分析。
(四)事业单位对财务分析认识不深入
事业单位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或者上级部门的财政补贴,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等形式,事业单位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拨款,但不会出现因为资金断裂而被兼并破产或者倒闭的现象。因此事业单位一般不重视成本收益分析,缺乏对财务分析的系统认识,财务日常工作任务仅限于把记好帐、出具财务报表和简单的数据分析,缺乏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在主观上缺乏对收入支出合理性的考虑,对单位是否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不重视,因此财务分容易陷入主观性和片面性,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
四、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措施
(一)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经营者、领导者和财务负责人应重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把握财务分析特点和业务特征,从实际出发,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首先要分工明确,确定负责财务分析的权力机构和执行部门;其次制定科学的财务分析程序、方法、依据和指标;再次明晰财务分析报告的具体格式和涵盖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报告要由专人按时报送。在制定财务分析管理制度之后,还要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以确保财务分析工作落实到位。
(二)设置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事业单位会计通则》列举了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等财务指标,但并没有指出那些能够反映财务质量的指标如偿债能力、投融资能力、未来发展趋势等指标。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不仅需要重视经济发展,还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新设一些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务指标。
(三)提高财务风险分析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事业单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或者其他渠道取得资金量增加,使得事业单位也存在着潜在的财务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应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财务风险分析,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单位持续稳健发展。
(四)提高财务分析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财务分析的好坏与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紧密相关。财务人员也应根据需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有所提升,也应涉猎如宏观微观经济理论、政策解读、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以应对环境的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对事业单位单位而言,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会计制度、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开展各种活动,给财务人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进高素质人才,对会计报表进行多样化的分析,并根据数据和因素分析预测发展趋势,使各项工作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做出有助于事业单位发展的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于洪.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中的问题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5;3
[2]王青.对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 2008;12
[3]马文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索[J].财经界(学术版),2009;4
[4]易秋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相关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