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资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般情况下,企业为了更好的利用资金创造价值,往往会选择把闲置的资金投放于各类金融资产,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金融资产的分类和金融资产的计量密切相关,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下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
对于在活跃市场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即可以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某一项具体的在活跃市场有报价的金融资产而言,不同的企业可能把它划分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企业最终把该项金融资产划分为哪一类的金融资产,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因素,金融资产的分类是管理层的管理目的的真实体现。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作为企业两类重要的金融资产在企业的会计处理中由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很容易混淆。本文主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中的异同做简要的对比和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的相同之处
(一)两类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属性相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都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是确认和计量这两类金融资产的关键。以公允价值作为这两类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是为了反应该类金融资产相关市场变量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把该类金融资产和市场紧密的结合。
(二)从两类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来看,均不包含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利息和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企业在取得以上两类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如果包含已到付息日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单独确认为应收款项,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处理。
(三)从资产负债表日来看,两类金融资产都应当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都要按照公允价值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来计量。企业应当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当公允价值大于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调增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反之,则应减少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主要是为了把金融资产更加紧密的和市场结合起来。
(四)从处置这两类金融资产来看,都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还应当把原来由于公允价值变化形成的累计变动额转出为投资收益
企业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并将其差额作为投资收益,同时还应当把原来在资产负债表日由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投资收益;企业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并将其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还应将原来由于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累计额计入投资收益。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的不同之处
(一)取得两类金融资产时相关的交易费用的处理有所不同
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新增的外部费用是指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这里所指的交易费用一定是与取得金融资产相关的、新增的费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作为该类金融资产初始入账金额的一部分。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二)企业在持有这两类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收入应当计入投资收益,但这两类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仍有区别。就企业拥有的权益类金融资产来看,无论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应当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但企业拥有的债券类金融资产在计息日的会计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债券的票面利率计算应收利息,同时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收益;但企业拥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来确认企业当期的投资收益。
(三)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具体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该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和还是当期损益,关键是要看金融资产所属的分类,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企业拥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应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就形成企业的当期收益;反之,则形成企业当期的一项损失。企业拥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企业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四)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处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拥有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该影响能够可靠计量,我们就认为该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然而企业却不需要对其拥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主要是因为此类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已经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损失和减值的会计处理在实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加客观的反应企业拥有的金融资产的价值。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或下降趋势为非暂时性时,我们就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损失,应确认减值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的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可以通过损益转回,但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一旦确认即使在以后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价值已恢复,原确认的减值准备也不能通过损益转回。
篇2
【关键词】 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差异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以归为此类。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明确。
一、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差异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核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且持有期限较短,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初始入账价值包括买价,不包括交易费用(比如佣金、手续费等),其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的借方)。买价中包含有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单独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交易性金融资产”下面有两个二级科目,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初始确认会计核算的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指买价,不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及交易费用)
投资收益 (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核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明确,也就是说,不能确认持有期限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如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如持有意图不明确则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当按其公允价值以及交易费用之和入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分类账户,下设四个二级科目: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和公允价值变动。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又分为两处情况:
1.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股票,则其初始确认为:买价+相关税费。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不计入成本,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直接冲减当期的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成本。买价中包含有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应单独作为“应收股利”。其核算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买价与相关税费之和)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
2.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债券,则成本反映面值。买价中包含有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单独作为 “应收利息”。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实企业还有可能从另外一种形式取得,那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本来持有最初意图是一定要持到期,因后违背了将该投资持有至到期的意图,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会计核算如下所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通过以上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处理,不难发现,其实因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短期获利,持有期限短,到出售时,对于每笔交易金融资产中的交易费用也容易查证,则为核算简便不将交易费用直接进入成本;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持有期限不明确,意图也不明确,则将其交易费用进入其成本,在股票中直接进入成本,而对于债券,则挤入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中了。当然,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重分类,只能将它转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不能将其进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企业持有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差异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核算
1.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股利或利息的核算,如收到原买价中包含的已经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时,则应该冲减原来的“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如果是购买后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股利或利息,则应确认投资收益,其会计核算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投资持股比例)
应收利息(资产负债表日计算的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2.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该予以确认。如某交易性金融资产其成本为500万元,100万股。假如到了该年12月31日股票上升为8元/股。这时就应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元/股。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
假如到了该年12月31日股票是下跌为7元/股。这时就应该把损益转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核算
1.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为债券的,到了资产负债表日则要核算其利息,分期付息的应该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进入到“应收利息”中,如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其会计核算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可供出售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2.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为股票的,到了资产负债表日则要测试其公允价值是否发生了变动。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了其账面余额的差额或低于了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差额不大),都应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调整。例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原5元/股,共100万股,到了12月31日股票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股票的价格为4.5元/股,应该确认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影响,这时就应该确认资本公积减少了0.5元/股,其会计核算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
接上例,如到了12月31日股票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股票的价格为5.5元/股,应该确认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影响,这时就应该确认资本公积增加了0.5元/股,其会计核算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0
3.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公允价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或非暂时性的下降或持续下降没有回升的希望,则应该是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例如:一项可供出售的资产,2007年6月10日购入的成本是100,到了2007年的12月31日,公允价值是95,变动情况计入资本公积5(差异变动不大),到了2008年12月31日假如公允价值是60,则应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35(因差异变动较大,确认减值),但总的资产减值损失应该是40(35+5)。也就是把原借方的差异不大的资本公积也要转入到资产减值损失里面去。其会计核算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减记的金额)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差额)
4.减值损失转回
对于原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进行恢复,如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减值损失恢复核算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除了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外,其余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恢复核算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产减值损失
通过以上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的比较,可以看到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核算比较简单,只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收到利息及股利的核算处理,二是当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而相对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则比较复杂,要从股票与债券分别进行处理,这是由于根据股票与债券的性质决定的,对于债券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一定要计提利息,且要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原计入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的金额,而股票则要考虑其在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计入到“资本公积”,当然还有一个股票与债券都要考虑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是否发生很明显的下降,如发生了,股票与债券都要计提减值损失,而公允价值回升,又都要进行减值损失恢复的核算。
三、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差异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核算
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持有期限比较短,是一项流动资产,当企业认为无利可图或急需流动资金使用的情况下,会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将原账面的金融资产的余额转出与实际收到的金额的差,计入“投资收益”,而将原计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计入“投资收益”,以使其余额为零。其具体会计核算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贷:投资收益
或:借:投资收益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时的核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限不确定,但总有一天,会由于各种原因进行出售、债务重组等终止确认该资产,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要把原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转出,将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资本公积”的变动的金额转出,这些与实际收到金额的差额,进入到“投资收益”。其具体的会计核算如下所示:
借:银行存款等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也可能在借方)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通过以上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的会计核算,可以发现其两种核算大同小异,都是将原有会计核算科目的金额转出,与实际收到的金额的差额,计入到“投资收益”,不同的是核算科目不一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 2006.
篇3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核算;计量
在会计教学中,金融资产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讲,金融资产的概念、分类对于大学生来讲接触较少,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金融资产的计量、记录因为涉及到的会计科目较多,学生在计算、分录的书写时也容易出错。本文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一、交易金融资产的确认
我国在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了新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主要从取得金融资产的目的:为了近期内出售来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了划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或衍生金融产品。而在金融资产分类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表现形式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一样,也为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有报价的债券、股票、基金等。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教学过程中,如何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成了难点,两者区分的重点是管理者的意图而不是资产核算的内容。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定义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间较短,管理者持有主要是为了近期在活跃市场上出售获利,从经济实质来讲是可以看作是一种投机行为;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时间不固定,持有意图也不明确。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难点
按照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计量,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说交易性金融资产需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把它的账面价值调整为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需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损益类账户,是企业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出售时,为了使“投资收益”账户反映企业在该项投资中实现的全部收益,所以要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所有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转入“投资收益”账户中。但由于两者都是损益类科目,结转不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教学中应注意区分。
[例]万千公司2015年12月13日从证券市场购入宏发公司发行的股票100万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共支付价款960万元,其中包括交易费用4万元。2015年12月31日,宏发公司股票收盘价为10元,2016年3月10日,万千公司收到宏发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每股1元。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收到价款106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分别计算万千公司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和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1.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
因为在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在出售该金融资产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600000 ①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9560000 ②
-公允价值变动440000 ③
投资收益600000 ④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40000 ⑤
贷:投资收益440000 ⑥
以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为借方为例,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出售时售价①-取得时成本②-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⑥,其中③和⑥金额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得出公式:
出售时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
从以上会计分录可以看出,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00000+440000=1040000元,即为出售净价10600000元和取得时成本9560000元的差额,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在计算相关题目时,不用写出会计分录就能比较快的得出结果。
2.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的时点有三个,分别为(1)万千公司在取得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元;(2)3月10日万千公司收到宏发公司现金股利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0×1=1000000元;(3)3月22日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600000-(9600000-40000)=1040000元,因此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40000+1000000+1040000=2000000元。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取得时支付的交易费用+持有期间确认的股利或利息收入+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又由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出公式:出售时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取得时支付的交易费用+出售净价-取得时成本,整理以后,我们得出最终公式: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出售净价-取得时支付的现金(不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利息或股利)+持有期间确认的股利或利息收入
从现金流入流出角度看,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取得至出售时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现金流出-交易性金融资在持有期间的现金流入
由这个公式我们就能轻易得出万千公司从取得至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累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0600000-9600000+1000000=2000000元。
3.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影响利润总额金额)
2016年3月22日,万千公司在出售该金融资产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10600000 ①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9560000 ②
-公允价值变动440000 ③
投资收益600000 ④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40000 ⑤
贷:投资收益440000 ⑥
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⑤和投资收益账户⑥同为损益类账户,出售时两个账户的结转不影响利润总额,因此万千公司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即为投资收益④的金额,即为10600000-(9560000+440000)=600000元,又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②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③的和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账面价值,所以整理以后得出公式为: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确认的处置损益(影响利润总额金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净价-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账面价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明确判断该项金融资产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基础上,在持有期间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具体会计核算时,我们只要熟练使用具体公式,就可以轻易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绝大部分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林钢,李明.关于金融资产重分类问题的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5,(16).
篇4
关键词: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实物资产投资与金融资产投资定义比较分析
(一)实物投资的定义界定
实业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或技术设备等直接投放于本企业或合资、合作等关联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投资收益。实业投资注重的是与生产活动相联系,而通常认为实物投资和实体投资是同一个概念,即相对于虚拟投资而言的、进行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包括有形投资,也包括无形投资如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投资对象的角度来看,实物投资较实体投资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更加恰当的描述出以有形和无形资产为对象的投资活动。
(二)金融投资的定义界定
金融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并承担一定投资风险,将资金投入在货币、证券和信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金融市场活动中的经济行为。 金融投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依托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是相对于传统直接投资的一种间接的、非实物的投资活动,是对虚拟、抽象资产的投资。它以金融资产作为直接投资对象,是投资主体通过购买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资产并从中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因此,金融投资并不直接形成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只有被需求者在取得资金并以一定方式投入生产后,才能形成生产经营的能力。金融投资在投资活动中占有突出地位它是目前发达国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方式。
二、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特点分析
(一)实物投资的主要特点分析
1.实物投资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实物投资往往与正常生产活动相对应,资本增值的大小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相联系,以生产活动或产品为依托,企业的利润收益率高低直接影响实物投资的效果。
2.实物投资的变现速度较慢,资本流动性较差、回收期较长。实物投资一般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来完成的,需要资金的形成与筹集、资金的分配、投资的实施和运用,以及投资的回收这样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资金和生产资料从流入生产到生产产品销售变成资金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资本运行过程的周期较长,资金的流动性较差。
3.实物投资具有投资领域广泛和投资过程复杂的特点。实物投资是覆盖全社会的所有事业的经济活动,涉及的领域综合性强、范围广;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必须拥有固定资产作为自身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因此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一般的生产活动相比,实物投资领域内部的经济关系更为复杂,这是由实物投资在国民经济殊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二)金融投资的主要特点分析
1.金融投资是在金融市场上,以金融资产作为其直接投资对象进行交易的一种间接投资方式,金融投资进行资产买卖的场所是金融市场,投资者为了取得预期收益,用一定量的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交易,而不是以直接的投资形式开厂、设店进行生产建设经营,从而导致金融投资的投资主体一般对目标投资企业不具有直接占有和控制权,无权直接干预目标投资企业的资金运用。
2.金融投资的运行过程要求资本具有偿还期限。金融投资从资金投入到再变回成资金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的运行时间,也就是资金的增值所经历的时间。投资者有在偿还期内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且这个运行的周期相对于实物投资较短。
3.金融投资具有风险性和收益性的特点。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未来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些是投资者可以预测的,而有些则无法预测,因此,投资者难以确定他所持有的证券将来能否取得收益或能获得多少收益,从而就使持有金融资产具有风险性。
三、实物投资与金融资产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投资主体不同。实物投资主体是直接投资者,也是资金需求者,他们通过运用资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投资办厂、购置设备或从事商业经营活动。金融投资主体是间接投资者,也是资金供应者,他们通过向信用机构存款,进而由信用机构发放贷款,或通过参与基金投资和购买有价证券等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
2.投资客体或者说对象不同。实物投资的对象是各种实物资产,即资金运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等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金融投资的对象则是各种金融资产,如存款或购买有价证券等。
3.投资目的不同。实物投资主体进行实物资产投资,目的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生产经营利润,收于资产存量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直接形成社会物质生产力,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实物投资是一种直接投资,可称为“实业性投资”;金融投资主体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目的在于金融资产的增值收益,如存款目的在于获取存款利息,贷款目的在于取得贷款利息,购买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在于获取股息、债息收入等,它们并不直接增加社会资产存量和物质财富,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看,金融投资是一种间接投资,可称为“资本性投资”。
(二)联系
1.投资媒介物或者说投资手段相同。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都是对货币资金的运用,即以货币作为投资手段或媒介物,只是对象物及目的不同。因此,金融投资总量和实物投资总量同属于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的范围,二者均为社会货币流通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实物投资是金融投资的归宿。尽管金融投资并不直接增加社会资产存量,但通过金融投资活动,为实物投资筹集到了生产经营资金,从而间接地参与了社会资产存量的积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如没有金融投资的存在和发展,实物投资的资金来源将大大受到限制,许多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都难以迅速兴办甚至根本无法兴办,为此,金融投资成为促进资本积累、集中和扩大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霍楠. 金融投资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应用[J].现代商业,2010(02).
[2]彭明.中国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金融,2010(03).
篇5
【关键词】金融工具;预期损失模型;好账户与坏账户法;三组别法
全球金融危机把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尤其是金融资产减值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为应对外界压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8年底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旨在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复杂性,提高金融工具报告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2009年11月,IASB和FASB联合IFRS 9金融工具减值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ED),2011年1月又了补充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SD),2011年6月又进一步提出了三组别法。本文介绍并分析了IASB和FASB趋同框架的最新意见,以期为我国在金融资产会计准则趋同进程提供参考。
一、已发生损失模型与预期损失模型
(一)已发生损失模型
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尚未被完全取代的IAS 39中规定的,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普遍采用的会计惯例。该方法确认的是由已发生的减值迹象导致的“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损失,在已发生损失事件等客观证据显示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将减少,并且损失能够有效估计时才可确认减值。该模型体现了基于过去交易或事项的“发生观”,以客观证据为基础,除减值迹象和历史数据的选择等少数方面外,整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相关资料的获得也相对容易,但存在较为明显的顺周期性。
(二)预期损失模型
IASB的征求意见稿建议,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应该在初始确认时即估计其未来整个存续期内的预期信用损失,并据以确认减值。此后的每个计量日需要对预计现金流量的估计进行修正,由此产生的金融工具账面金额的调整应在初始确认时或在寿命期内分摊计入损益。这一模型根据各期对预期损失估计的变化调整减值,可以使损失确认和各期利润更为平滑,降低顺周期效应。但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主要因素由报告主体自行确定,因此主观性较强,也易被用于盈余操纵。
二、趋同框架中的预期损失模型
IASB和FASB建议的具体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存在一定分歧。IASB认为应将预期损失作为确定金融资产实际利率的因素之一,并将其在金融资产未来整个存续期内进行摊销,据以确认减值损失。其主要问题是当预计未来损失集中发生在近期时,所计提的减值准备难以覆盖全部预期损失。FASB认为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应足以覆盖其剩余存续期内的所有预计信用损失,因此应立即确认预期损失,这能够较好地解决金融资产减值的顺周期效应。但是估计和确认资产整个存续期间的预期损失可能缺乏足够的证据。为易于形成一致的意见,IASB在SD中对确认预期损失的具体模型进行了改进。
(一)好账户和坏账户法
好账户和坏账户法是对IASB和FASB上述分歧所提出的一种折衷方法。好账户中的金融资产可回收性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目标将其定位为能正常从债务人收回的资产。预期损失应在金融资产的整个存续期内系统地分配并计提减值准备。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根据影响减值的因素重新估计预期损失并做出相应的调整,预期损失补偿额以按期分配的预期损失与可预期未来(财务报告日后不少于12个月内)的信用损失二者孰高来确定。此方法基本是原IASB的观点,但加上了FASB观点中对可预见未来预期信用损失的最小补偿的调整。若贷款的可回收性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将其风险管理目标定位为能全部或部分从债务人处收回的资产,即坏账户,应立即确认预期的信用损失,其核算方法采用了FASB的理念。当金融资产的可回收性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发生改变时,“好账户”与“坏账户”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二)三组别法
好账户和坏账户法仍存在一些缺陷,如账户分类的模糊性与可预见未来时间的不确定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IASB又提出了金融资产(以贷款为代表)预期损失模型的三组别法。
第一组贷款:即使由于宏观事项的影响而导致预期信用损失发生了变化,该类贷款也不受未来与违约直接相关事项的影响。该类贷款不符合第二组和第三组贷款的判定标准,贷款的补偿金额应为整个存续期内发生的预期损失。暂定以12个月的预期损失加上整个存续期内预期损失的变动值来计算该类贷款预期损失的补偿额。
第二组贷款:该类贷款受未来违约直接相关事项的影响,违约事项不一定会发生,且可观测的事项与贷款资产直接相关,应确认剩余存续期内的预期损失。但是由于单项贷款损失的信息难以获得,预期损失应基于组合的层面确认。
第三组贷款:该类贷款受未来违约直接相关事项的影响,预期信用损失的信息均可获得,且贷款的补偿金额应为剩余存续期内的预期损失,预期损失的确认应以单项贷款为基础。
上述三组贷款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但是第三组贷款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转化为第二组贷款,因为第三组贷款属于损失类贷款,其违约率为100%。三组别的认定和转换有两种方法:(1)事项法:贷款分类和转换时应分类考虑与贷款信用质量相关的事项,对于第一组贷款,只考虑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未来发生的与违约直接相关的事项不会引起初始预期损失的估计以及未来现金流的收回,即第一组中的贷款是“好账户”。对于第二组贷款和第三组贷款,应该考虑除宏观经济波动以外的非宏观因素,因为未来发生的事项与违约直接相关,而且对该贷款的影响是重大的。(2)信用风险管理法:根据贷款信用质量的变化分为绝对风险模型和相对风险模型。对于绝对风险模型,依据信用风险的质量进行贷款分类及其转换,并且与绝对信用风险的评级一致。新产生的高信用风险贷款应该整体划入第二组,而不是从第一组开始。当信用风险状况发生从低级或中级转移到中级或高级的变化,且不确定收回的现金流是否能够弥补预期损失时,贷款从第一组转到第二组。当信用风险状况发生从中级或高级转移到高级或极高级的变化,且收回的现金流为零时,贷款从第二组转到第三组。对于相对风险模型,依据信用质量是否恶化或者改善来划分,所有购买性或者源生性贷款包括在第一组中,贷款组别之间的转换取决于贷款的质量恶化或改善的程度。当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并影响了未来现金流的收回时,贷款应从第一组转到第二组。当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同时未来现金流不能收回时,贷款从第二组转到第三组。
三组别法是对好账户与坏账户法的改进,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方法更为具体,但仍存在问题,如在计算第一组贷款预期损失金额时12个月的期间是否足够,另外存续期内贷款预期损失的变化需要逐年确认以反映预期损失的持续性变化,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这些问题均需后续讨论以持续改进。
三、对我国的启示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选择也应该从会计目标出发,并兼顾金融监管的需要。目前,IASB和FASB各自的以及趋同的概念框架中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表述均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此要求会计信息相关和真实反映。而符合这一目标的会计信息也可以满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概念框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更强调市场的价值决定作用和会计信息的中立性。金融监管虽然也考虑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与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是立足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因此格外强调审慎性。当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审慎性出现矛盾时,金融监管通常要求审慎性优先。预期损失模型的提出是会计界迫于金融监管的压力而提出的,已经偏离了会计“已发生”的传统观念,根据对未来做出的预期估计减值损失,目的是为了降低金融资产计量的顺周期性,偏重于监管要求的审慎性。同时,预期损失模型主要考虑了银行等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操作上的复杂性和由此导致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在一般企业中的应用。此外,预期损失模型在与概念框架和其他会计准则的协调性方面存在缺陷。以预期未来作为确认资产和损益的基础,与会计普遍应用的权责“发生”和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基本观念冲突。预期损失模型要求在初始确认时即扣除预计信用损失,也与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的一般原则相悖。
我国对预期损失模型的采用应持充分谨慎的态度,在其理论缺陷未得到充分解决和应用条件不够成熟之前,不宜仓促采用。在决定是否采纳这一方法时,必须考虑其与会计概念框架的协调,以及实务界和信息使用者对应用该方法的承受能力。当前,对预期损失模型应充分展开调研,广泛听取来自会计实务界、学术界、金融界、中介机构和有关监管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鼓励金融工具业务较多、减值模型影响较大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表意见。同时加大对IASB征求意见稿的宣传,激发各界对减值模型及其影响的关注和讨论,充分引起利益相关者的重视,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
参考文献:
[1]杨海峰. 2009. IASB与F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联合改进项目的背景、进展及评价. 会计研究,8:24-30.
[2]郑伟. 2010. 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基于对IASB《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的分析. 会计研究,5:17-24.
[3]IASB. 2009. Exposure Draft 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Amortised Cost and Impairment.
[4]IASB. Supplement to ED/2009/12 Financial Instrument:Amortized Cost and Impairment. Financial Instruments:Impairment.
篇6
关键词:甘肃;金融资产结构;影响因素
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量有了很大提升,城镇居民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完善省内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使居民受益,凸显城镇居民在储蓄转化为投资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有深远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较全面,在财富收入水平、家庭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偏好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Mankiw和Zeldes(1991)、Haliassos和Bertaut(1995)及Heaton和Lueas(2000)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即使是很富有的人,也很少参与股票市场。并且,Heaton和Lueas(2000)强调,一些富人将资金完全用于投资私人资产而不是股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史代敏、宋艳(2005)的结论为:居民的金融资产随着学历的提高而增加、也随着年龄的增大提高,而收入对金融资产总量并没有明显影响。潘旭(2008)研究了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因素,并用计量模型对居民消费、居民收入、经济发展、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等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度量。徐梅、李晓荣(2012)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对宏观经济指标变动和外部冲击的敏感度是不同的,而股票作为风险资产敏感性更强。在经济上行期宏观经济指标对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影响作用会有所增强。
二、甘肃省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比较单一,基本只有现金和储蓄存款,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种类日益丰富。现今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有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及储蓄性保险。有价证券包含各种股票,企业债券,国债及基金等。
金融资产种类增加的同时,金融资产的结构,即金融资产存量中各资产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一)现金比重下降。1981年,居民手中的现金持有量是人均13.38元,在人均金融资产存量中所占的比例为30.93%,2002年所占比重下降到22.49%,而到了2011年,这一比重降为16.92%。
(二)储蓄存款比重有所上升。在居民金融资产中,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占有额,储蓄存款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三十多年间,除了1985年和2000年低于60%,其它年份储蓄存款所占的比重都高于60%,且基本在70%左右浮动。
(三)有价证券比重一直较低。1988年,甘肃省城镇居民资产中开始出现有价证券,城镇居民有价证券人均拥有量为0.79元,占金融资产存量的比重仅为0.45%。从绝对数量来看,有价证券的人均拥有量变化不大,除了2007年是115.18元外,其它年份都少于100元,2011年为10.66元。而从有价证券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来看,这一比重一直在5%以下,最高曾达到4.14%,2011年有价证券的比重为0.18%。
(四)储蓄性保险比重小幅上升。1988年,甘肃省开始出现储蓄性保险。1996年之前,城镇居民手中储蓄性保险在金融资产中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1%左右。1996年之后,储蓄性保险开始呈现出上升趋势,最高曾达6.04%。 2011年储蓄性保险的比重为2.74%。
三、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迅猛增长是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变动的先决条件。居民收入增长后生活水平提高,由此,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平均消费倾向减少,导致居民可以有更多的储蓄投资多种类型的金融资产。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88.04元增长到2012年的17156.89元。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金融产品的投资热情增加,居民的收入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就会寻求各种渠道去投资,以增加其资产的增值性。
(二)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
在资本市场上,由于风险的来源多种,理性的居民将财富分配在各种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上的时候要考虑分散化的问题。在对各种资产有充分的了解、评估以及可便利地购置该资产的时候,人民愿意选择投资于多种资产。然而,由于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对金融资产的认识不同,导致投资偏好不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更快地了解和接受新兴的金融资产,从而在分散化上有更大的资产选择空间。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城镇居民人均金融资产存量越大。甘肃省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在1981年至1990年一直保持增长,1991年暂时下降,之后持续增长,2005年之后呈平稳增长趋势。其中1981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中高中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9%,2012年增加至24.36%,增长幅度较大。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其金融资产机构变化相适应。
(三)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
甘肃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从1981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1981年消费水平仅为460元,2012年增至15047.7元。分阶段来看,1998年以前,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幅度较小,2000年出现了小幅下降,降为4890元,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2006年以后增长尤为迅速。居民的消费水平保持增长,但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又会对其消费水平的过度增长有制约作用。当居民的收入增加,并且收入量超过了居民的现期消费需要量时,就开始显示出对投资和储蓄的需要。虽然消费水平流量和金融资产流量整体都在波动中保持增长,但是1997年以后消费水平流量的增长速度低于金融资产流量的增长速度。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增加了,对金融资产的选择需求也日益凸显出来,其金融资产结构也趋向多元化。
四、优化甘肃省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建议
(一)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拓宽投资渠道
近年来,甘肃省的金融创新速度加快,网上证券交易、网上银行、股指期货、投资信托等金融工具及服务应运而生。但是,甘肃省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较短,金融创新的规模、深度和水平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创新的金融产品满足不了城镇居民的理财需要,金融创新方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对金融资产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目前,甘肃省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较多,金融创新的发展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应该把握时机,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供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进行投资选择,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二)增强居民理财意识,提高理财水平
目前城镇居民的投资热情逐步提高,但理财观念缺乏、理财专业知识匮乏,通常是以投机的心态进行金融资产投资,缺乏风险意识,这种不理性的投资投资行为对金融资产结构的优化及调整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为此,建立相应的机构专门负责投资理财知识的宣传工作,从而引导居民理性投资,以优化其金融资产结构。
(三)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投资和消费能力
居民收入的增长是拉动消费和投资的源动力。首先,要调整工资增长机制,保持居民收入长期稳定的增长。其次,要加强收入的结构性调控,拓宽各个群体的收入增长机制,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最后,要建立居民的就业保障机制。近年来,随着就业弹性的下降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造成就业岗位缺乏,此时增加就业对扩大投资和消费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政府可以投入一部分专项资金,加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提高其吸纳能力;另外,要鼓励居民改变传统思想,充分运用民间资金,大力激发群众创业方面的热情,让群众的财富多渠道增长,最大限度增加居民的财富。
参考文献:
[1]Ricardo M.Sousa,Financial Wealth,Housing Wealth,and Consumption,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SSN 1450-2887 Issue 19(2008).
[2]徐梅,李晓荣.经济周期波动对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影响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10):54-58.
篇7
关键词: 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三是贷款和应收款项;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实务工作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容易产生混淆,因此本文针对两者在确认、计量、列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简要地比较分析。
1、确认分类依据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的债券投资,比如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的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公司债券等。对于企业股权投资由于没有固定到期日,一律不得列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我们要将一项金融资产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固定到期日;二是要有固定回收金额(或可确定回收金额);三是要有持有至到期的明确意图;四是要有持有至到期的能力。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若没有划分为其他类型的金融资产,可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确认、计量。
2、计量方法存在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金融资产初始计量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中确认投资收益时的方法基本相同。以债券投资为例,对于债券形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都以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对于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应收利息)。在后续计量中确认投资收益时,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计算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而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计算应收未收利息,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科目,按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存在的最大差异在于是否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即是否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同样的债券投资,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后续计量中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后续计量中要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减值确认方法不同
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对其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若发现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具体方法是: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当其账面价值大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确认为发生减值损失,并将其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即使其没有终止确认,也应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确认时,通过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核算,而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确认时,直接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即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核算,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4、 减值损失转回确认方法不同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在以后会计期间有客观证据表明其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冲减资产减值损失),但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假定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情况下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而企业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经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5、出售处置核算方法不同
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处置时,企业以实际收到的金额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即: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科目。对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同时结转资产减值准备(冲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
篇8
[关键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Copula函数;在险价值VaR;风险积聚
[中图分类号]F832.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7-0071-05
一、引 言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指居民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年报》统计口径,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由手持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保险准备金四大类组成。其中,现金主要满足居民家庭日常交易需求,这部分资产不但没有收益,相反还存在机会成本;储蓄存款作为居民对银行储蓄这种金融资产的投资额来考虑;有价证券可以分为债券和股票,这两者的风险差别很大,债券具有储蓄功能,风险小,而股票市场投机性强,风险较大;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量中保险准备金所占比重较小,而且由于保险存在的概率赔付问题使得整个保险市场的收益率不好确定。一般而言,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和国债属于无风险金融资产,股票属于高风险金融资产。各类金融产品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的配置情况,称为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在不同时期,居民的家庭金融资产组合中的资产类型持有比例是不同的,以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试图测算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观察其在不同时期风险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各自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对宏观经济变动的敏感程度,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以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消费和投资提供研究依据。
金融资产风险测算一直是过去半个世纪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和前沿研究领域之一。1997年,J. P. Morgen集团公布了其内部使用的全面估计金融风险的方法、数据和模型,其核心技术就是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简称VaR)计算方法。VaR值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及一定的置信度内,某金融投资工具或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Jorion,1997)。它已被巴塞尔委员会推荐为一种允许金融机构使用、作为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来决定资产监管要求的新方法,并明确建议其作为风险度量的标准。但是,度量单种风险因子的度量法,例如:市场风险因子度量法、信用风险度量法等,一般都不适用于集成风险的度量。因为单个资产所面临的这些风险形态多样且相互关联、交叉、渗透,并共同作用于资产组合,对资产组合所面临的集成风险具有叠加、放大的效应,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将各种不同风险、收益的资产组合起来,度量其集成风险。Sklar(1959)首先以“Copula”命名一类函数,此类函数能够把一维边缘分布函数连接在一起,形成联合分布函数。Embrechts et al.(1999, 2002)率先把Copula函数引入到资产组合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张明恒(2004)研究了多金融资产风险价值的Copula计量模型和计算方法,吴振翔等(2006)使用了Copula-Garch模型来分析投资组合风险。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金融风险的研究方法,从单个金融资产到金融资产组合风险的测算,已经比较成熟。但是这些方法大多只是用于宏观的金融风险的测量,尤其是股市风险的测量。对于家庭金融资产结构风险的测量方面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构建Copula函数,将家庭金融资产中的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结合起来,形成联合分布函数,并通过计算VaR来度量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结构风险。Copula函数运用于资产组合的集成风险度量有两个优势:①可以刻画单个资产收益率分布的非正态性质,即“尖峰厚尾”特征;②可以描述不同资产收益率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样,Copula函数能够把具有非正态性质、相互关联的多个风险因子“连接”起来,构建由多个风险因子驱动的资产组合收益率的联合分布,并利用VaR方法度量资产组合的集成风险。
二、构建Copula函数测算金融资产组合风险VaR
在Sklar定理的基础上,测算金融资产组合风险的步骤如下:①首先计算资产组合中单个风险因子的分布;②找到风险因子之间的Copula函数;③运用单个风险因子分布和Copula函数刻画资产组合的集成风险因子分布;④使用VaR方法度量资产组合的集成风险。
(一)Copula函数的概念
Copula函数可看成一个多维分布函数C:[0,1]n[0,1],其边缘分布F1,…,Fn为区间(0,1)上的均匀分布。Sklar(1956)提出了Sklar定理:令F为具有边缘分布F1(・),…,FN(・)的联合分布函数,那么,存在一个Copula函数C,满足:
F(x1,…xn,…,xN)=
C(F1(x1),…,Fn(xn),…,FN(xN)) (1)
其中C就是一个Copula函数,若F1(・),…,FN(・)连续,则C唯一确定;反之,若F1(・),…,FN(・)为一元分布,那么由式(1)定义的函数F是边缘分布F1(・),…,FN(・)的联合分布函数。
(二)Copula函数的分类
1. 多元正态Copula函数(multivariate gaussian Copula-MVN)
Nelsen(1999)给出了多元正态Copula函数的定义,多元正态Copula分布函数的表达式为:
C(u1,…un,…,uN;ρ)=
Φρ(Φ-1(u1),…,Φ-1(un),…,Φ-1(uN)) (2)
其中ρ为对角线上的元素为1的对称正定矩阵,ρ表示与矩阵ρ相对应的行列式的值,Φρ(・)表示相关系数矩阵为ρ的标准多元正态分布,Φ-1(・)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逆函数。多元正态Copula函数适合刻画对称相依性、不具有厚尾特征的多维风险因子。
2. 多元t-Copula函数(multivariate Student's Copula-MVT)
Nelsen(1999)给出了多元t-Copula函数的定义,多元t-Copula分布函数的表达式为:
C(u1,…un,…,uN;ρ,v)=Tρ,v(tv-1(u1),…,
tv-1(un),…,tv-1(uN)) (3)
其中ρ为对角线上的元素为1的对称正定矩阵,ρ表示与矩阵ρ相对应的行列式的值,Tρ,v(・)表示相关系数矩阵为ρ,自由度为v的标准多元t分布,tv-1(・)为自由度为v的一元t分布的逆函数。多元t-Copula函数适合刻画对称相依性、一定厚尾特征的多维风险因子。
3. Archimedean Copula函数
Clayton-Copula、Gumbel-Copula和Frank-Copula函数,它们只能用于二维的变量的分析:
Clayton-Copula:C■■=max[(u-α+v-α-1)-1/α,0],其中,α?缀[-1,∞]\{0}
Gumbel-Copula:C■■=exp[-[(-lnu)α+
(-lnv)α]1/α],其中,α?缀[-∞,∞]
Frank-Copula:C■■=-■ln[1+■]其中,α?缀[1,∞]
Archimedean Copula函数中的Clayton-Copula函数和Gumbel-Copula函数适合刻画不对称相依性的多维风险因子,其中Clayton-Copula函数一般用来刻画具有较强下厚尾的特征,Gumbel-Copula函数则常用来刻画较强上厚尾的特征。而Frank-Copula函数适合刻画对称相依性、在中心和上下尾部分布均匀的多维风险因子。
(三)计算金融资产组合的VaR值
以包含两种金融资产的金融资产组合为例,两种金融资产的权重分别为w1和w2,并且w1+w2=1满足。使用X和Y分别代表资产1和资产2的对数收益率,P■■,P■■为t期价格,定义对数收益率为:X=ln(P■■/P■■),Y=ln(P■■/P■■),则资产组合的收益率定义为:R=ln(w1eX+w2eY)。对应的风险价值(VaR)值是:Pr(R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①使用各类Copula函数,产生相依的二维随机样本;②通过各边缘分布函数经过逆概率变换为对数收益率X和Y;③把两者代入资产组合收益率公式中,得到资产组合收益率R的样本;④计算资产组合收益率样本的分位数,即为一定置信度下的VaR值。
三、测算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集成风险
(一)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通过对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手持现金、储蓄存款、债券、股票和保险准备金这五种金融资产在资产组合中所占比重进行计算发现,中国居民家庭的储蓄存款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高,在家庭金融总资产中占了一半以上,并且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居民的手持现金比例在持续快速下降,从1978年的40%多,下降到2008年的10%,期间有一些波动,从图1上看,周期性并不明显。居民持有的债券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比较高,到2000年以后逐年下降。居民持有的股票比例虽然比较低,但是变动却比较明显,反映出明显的周期性。我国居民的保险准备金比例虽然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比重仍然比较低(见图1)。
由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中现金并不能产生收益,保险准备金持有比例比较低,所以本文只测算家庭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债券和股票。将储蓄存款和债券通过居民持有的比例合并为家庭无风险金融资产,股票代表家庭的风险资产。以1990年到2010年中国居民家庭的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作为原始数据,按照测算金融资产组合风险的步骤,首先计算家庭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的对数收益率;然后,通过构建Copula函数计算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联合分布函数;最后,计算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VaR值。
(二)构建Copula函数计算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VaR值
计算居民家庭无风险金融资产和风险资产的对数收益率,并对其对数收益率数列进行正态Jarque-Bera检验,它们都服从服从正态分布,其中无风险金融资产对数收益率是右偏的,而风险资产对数收益率是左偏的(见表1所示)。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选择多元正态Copula函数构建联合分布函数。然后根据VaR计算公式,在险价值VaR的上下限区间为:VaR=R+σZα,其中R在这里为正态Copula分布函数值,为正态Copula函数的标准差,如果取显著性水平为,查表得正态分布的分位数。得到正态Copula函数和VaR值如表2和图2所示。
(三)家庭金融资产风险分析
家庭金融资产风险的特点是: 第一,居民家庭金融资产VaR值在各年间呈现波状变动,其中1991~1993年、1998年、2002年、2007年均达到高点,尤其以2007年VaR值最大。我们知道,1997年爆发过东南亚金融危机,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并最终导致了持续几年的经济危机。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才达到高点,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则达到了最高点。由此的解释应该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只是区域性的危机,而2008年之前全球经济与金融风险积聚,经济泡沫随时都会破灭。反映到微观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投资上,风险已累积到了高点。第二,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值VaR与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波动幅度、波动时间是一致的。主要是因为无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中风险资产的波动与资产组合的风险值VaR的波动幅度、波动时间完全不一致。而且,风险资产的收益波动与资产组合的风险值呈反向关系。其中,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风险资产收益均低于VaR的下限值,也就是说,居民在这些年份中的总投资是亏损的。有意思的是,1997年风险资产的收益达到低点,随后1998年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值达到了高点;2002年和2007年的风险资产收益达到低点,同年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风险值达到了高点。
四、家庭金融资产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协动性关系
本文将正态Copula分布函数作为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风险的测度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长率、利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波动性相比较,分析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变动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协动性关系。
将Copula分布函数、GDP增长率、CPI和利率做标准化处理,然后作图观察它们的变动情况(如图3所示)。在图中,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的波动要比宏观经济指标更频繁,90年代初和2010年左右,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与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基本是吻合的;而在1994年至2007年期间宏观经济经历了一次从峰顶到谷底再到峰顶的变化,即宏观经济经历了衰退、萧条、复苏的一个经济周期,并且萧条期持续了持续了5、6年之久,而在这一时期,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则经历了两次高位和低位(见图3)。
为了更好地说明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协动性关系,本文试图对Copula分布函数、风险资产收益对数经验分布函数、无风险资产收益对数经验分布函数与gdp增长率、利率、CPI之间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先通过单位根检验考察各变量的平稳性(如表3所示)。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除了利率和CPI是一阶平稳的,其余变量都是0阶平稳的。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以变量平稳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分别在Copula分布函数、风险资产收益对数经验分布函数和无风险资产收益对数经验分布函数与GDP增长率、利率变化量、CPI变化量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整理如表4所示,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风险的变化会影响未来5年的利率变化量和CPI变化量;居民家庭的风险资产收益变动会影响未来2至3年的宏观利率的变化量。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与GDP增长率的变化都没有关系(见表4)。
五、结 论
通过建立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Copula函数,并计算资产组合的VaR值,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VaR值的变动正契合了过去区域性或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VaR风险值处于高点时,尤其是资产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的收益低于VaR值的下限时,极易引发金融危机。
篇9
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核算
某居民企业2008年4月8日购入居民企业——h公司股票8万股,作为交易性投资,每股成交价格18元,其中1元是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的现金股利。同时,支付相关税费等交易性费用10万元。所有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5月8日收到h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
一、会计处理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的股票、债券、基金,以及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取得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所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应作为应收款项。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公允价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交易发生的费用,借“投资收益”科目,按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利,借“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
1.购入股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36万元
应收股利
8万元
投资收益10万元
贷:银行存款154万元
2.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8万元
贷:应收股利8万元。
二、税务处理1.交易性金融资产购入成本
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投资资产应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2.账务的调整处理按上述例子来说,企业在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取得的8万元应收未收股息和10万元的交易性税费应一并计入成本,支付的相关税费等交易性费用不得冲减当期利润。假设2008年企业利润总额为100万元,除交易性金融资产需要作纳税调整以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当年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1)计提当期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万元
(2)作纳税调整时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5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5万元
本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25+2.5=27.5(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和现金股利的核算
例:假如该企业从h公司购入的8万股股票,在2009年3月份,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4万元,2009年5月8日收到现金股利。2009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除现金股利以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企业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和纳税调整。
一、会计处理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在资产负债日按债券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时,借“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贷“投资收益”科目。
收到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时,借“银行存款”科目,贷“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
1.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借:应收股利20.4万元贷:投资收益20.4万元2.收到现金股利时借:银行存款20.4万元贷:应收股利20.4万元。
二、税务处理1.计提当期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万元
2.作纳税调整时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处理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2)征免税的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细则规定,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和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但企业取得的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以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属于免税收入。所以,企业当期取得的股权投资收益应作纳税调减处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1万元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5.1万元本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25-5.1=19.9(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计量的核算
例:假如2008年12月31日,该企业从h公司购入的8万股股票,账面价值为136万元,公允价值为128万元。当年利润总额为100万元,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那么该企业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
一、会计处理资产负债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企业年末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万元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万元。
二、税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而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
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该企业年末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1.计提当期所得税时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万元
2.作纳税调整时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2万元本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25+2=27(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的核算例:假如截至2010年2月28日,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为128万元,公允价为152万元。3月18日,该企业从h公司购入的8万股股票以184万元的价格出售,销货款通过银行存款收讫,当年实现利润总额为100万元,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和2月底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在不考虑税费的情况下,该企业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
一、会计处理
企业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处置时的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企业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贷或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差额,贷或借“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将原计入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或借“投资收益”科目。
1.出售h公司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184万元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36万元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6万元
投资收益
32万元
借:投资收益
32万元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2万元。
二、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转让财产的收入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转让财产收入是指企业转让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债权等财产取得的收入。
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还规定: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
而投资资产应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因此,企业转让股权的计税成本应为购入时支付的全部价款即154万元,财产转让收入应为30万元(184-154),企业计入当期利润的收入为32万元,应调减当期所得额2万元。
1.2月份资产负债表日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6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6万元
2.资产出售时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0.5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0.5万元
3.计提当期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篇10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 投资理财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是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参与方对交易过程包含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从而尽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足够安全保障的各种活动和方法。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的内涵相当广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从风险管理的性质来看,包括收益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从风险管理的过程来看,包括损失发生前的目标和损失发生后的目标。金融机构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时必须考虑现实性、明确性、层次性和定量化等因素。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的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合约的对方出现违约所引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和信用风险的财务处理三个阶段。
1.信用限额
信用限额是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思路是针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信用限额的确定是信用限额方法实施的关键。
2.准备制度
准备制度是金融机构对风险设置多层预防机制的办法,包括资本金比率、准备金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等方面。
3.信用衍生产品
信用衍生产品是参与方签订允许将信用风险进行剥离和转移的契约或协议。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与标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风险分离,并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信用衍生产品主要包括信用违约产品、信用价差产品、总收益互换和信用联系型票据等方面。
4.其他技术
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包括产品信用升级、净额结算协议和保险等方面。
信用升级包括要求提供资产抵押、保证金或担保和信用证以及成立特设载体等。净额结算协议是管理结算风险的重要手段,交易方通过采取双边或多边的净额结算安排,进行抵算后的金额支付,同时使用规范的结算系统进行结算,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结算阶段的信用风险。保险可以使衍生工具的交易方在遭遇对方不履约的情况下时,得以按当时的交易价格来重置一笔新的交易,但要根据所承担的风险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
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原生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化,导致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或价值变动而带来金融机构损失的可能性。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发生机制基本上由原生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投资者有限理性和杠杆机制三个环节构成。
1. 衍生市场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场风险管理
基差风险是套期保值交易市场风险管理的重点。管理基差风险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衍生产品,其中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选择以现货商品为标的的金融衍生产品;二是当衍生产品标的和现货商品不同时,选择两者间价格变化相关性较高的衍生工具。
2.衍生交易的市场风险管理--价格预测
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基本因素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两类。其中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两大类因素来预测价格;技术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以前的价格来预测今后的价格走势,包括图表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等。
3.衍生市场交易的市场风险管理--缺口和限额管理
缺口和限额管理指的是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和市场风险的限额管理方法。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利用久期进行套期保值防范利率风险两种。市场风险的限额管理方法中常用的限额包括:总头寸限额、止损限额、缺口限额、VaR限额和期权限额。
4.衍生市场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使用衍生产品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可用较低的成本对金融产品的有关风险因素进行剥离、重组,即便利又高效。交易者可根据不同的市场风险选择一些合适的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一般可用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衍生金融工具有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
三、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人为原因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两个基本类型:第一类型指由于自然风险或意外事故等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第二类型指由于经营管理上的漏洞或失误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
1.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定性管理技术
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定性管理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和构造。有效的内控管理系统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等要素组成。而内部控制的构造包括内控机制构建的原则、内控机制的模式和组织体系以及内控机制的制度体系。
2.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定量管理技术
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定量管理主要包括资本准备。操作风险的资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标准化方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以及极值理论方法。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大银行和操作风险比较突出的金融机构采取内部衡量法和损失分布法以及极值理论法来衡量操作风险。
3.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外部管理--保险
由于自然风险或意外事故等纯粹性质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可以使用保险进行管理。金融机构在使用保险产品管理操作风险时应考虑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因大多数适用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保险合同都是以操作风险的某一部分作为保险标的,并以特定风险事故为对象的标准化保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