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信息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审计信息

篇1

对于各个会计主体,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是对财务信息的采集、整合、判断以及存档的过程。财务审计工作在财务工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基于财务工作的数据多信息量大的特征,相对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在现代化的今天所采取的信息管理方式在财务审计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内容在阐述财务审计的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审计信息管理工作中问题进行的相关探讨。

关键词:

财务审计;信息管理;问题研究

在财务审计工作中,传统的方式多是以纸质资料来记录和存档信息的。而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当下,大多数部门已经开始实行资料电子化办公无纸化的方式来运作了。财务信息也是如此。虽然信息无纸化的办公形式给审计人员工作和整体运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考虑到审计工作的保密性,电子备份资料安全性尤为重要,因此在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制度上需要不断的完善。

1.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概述

1.1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概念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是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经验在信息采集、分析、整理以及合法验证相关的财务审计活动中通过信息管理的方式完成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相关责任人审计的工作过程。信息管理一般来说都是个信息系统化的过程。在财务审计中也是如此,审计人员在客观上采集整理所需审计的信息和数据,并合理地验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并判断其真实性,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系统化的过程。

1.2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内容很多,不单单是指凭证、报表、账簿和合同等记录类的信息,还有其他实物类的信息,比如固定资产和相关库存产品等等。简而言之,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包括审计人员在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过程中的一切相关信息。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各个环节都有效的完成才能保证该项工作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首先从信息的采集开始,采集信息是将所需要的信息根据相关要求和不同范围进行收集查找然后整合的过程,其次将所采集的信息用定量定性的方式根据不同审计工作的具体需求做好初步审计评价分析的过程,最后,综合采集分析的结果形成新的信息产品,成为对审计事项重要性判断的依据。还有一项容易忽视的工作,就是审计信息的保存。

2.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1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具体问题分析

根据多年财务审计工作和相关资料的具体了解,发现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工作的问题的大致分类:第一、通常情况下电子或者纸质资料为了保证其有效性和真实性都会有加盖具有法律效力的公章的要求。即使如此,审计工作中还是会出现“反电子化”的问题,而且十分突出。并且在此过程中,因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信息破坏、资料清晰度不够、内容变更等问题,这就对信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从而会造成很多审计工作的不便和麻烦,浪费很多资源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第二、现代财务工作大多都是借助财务软件来办公的。财务审计中的信息采集也会受到财务软件自身程序的影响。因为财务审计信息的采集和整合都需要一定的时效性的保证,是需要根据时点来完成工作的。因此,审计信息的采集必然受到干扰。第三、财务审计信息管理是需要对审计相关的所有信息进行管理的工作。而在软件作为主要采集载体的情况下,有些构成重要审计信息和结果的一些基本信息源不能全面获得,这就对审计工作很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应的审计风险。第四、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相关工作人员之间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提供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完成。基本还是停留在基础层面,没有更详尽的来完善过程避免漏洞,多数情况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作为主要手段的。因此,对于审计的总体判别的准确性无法保证,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性。第五、安全隐患问题。在传统时代,报表凭证都是纸质的,那么要想对这些重要信息做恶意的改动必然会留下痕迹。而在利用软件来完成财务信息处理的工作中,对于这一问题,就很大地增加了信息管理的风险。另外,计算机毕竟是机器,都会有出现问题的时候,信息就更容易丢失。因此,也会提高信息被窃取的风险程度。还有就是在信息处理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会因此增加。在信息管理和保存中,最难处理也最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计算机受到恶意入侵和病毒感染,这将会对整个工作造成很大的问题,更严重的可能是造成审计工作机密的泄漏和其他的损失。

2.2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财务审计信息管理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相关政策完善度、监管力度、人员素质、时间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水平等各项指标都达不到所需水准而导致的。那么,下面将根据问题产生的各类原因来制定相对应的应对策略。首先,提高相关法律规定的覆盖率和完整性,解决现有某些情况无法可依的问题。明确规定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责任范围。保证信息存储工作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还要对整个审计信息的保密性做出具体细则的规定避免相关漏洞。另外,还要加强监督工作的力度。其次,有效提高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存储等能力,这一方面,可以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在相关行业中寻找也引进一些功能更加强大的处理技术和软件来实现,使大量的数据信息管理工作可以更加简化、准确和安全。最后,要调整和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信息管理的方式方法,使其更好的完成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信息采集、分析还是存储方面,都要进行对比然后选择能得到最优结果的方法来进行。比如信息采集时所采用的访谈法,其弊端就是往往访谈不到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员除了工作比较忙之外,还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审计人员对管理的宏观认识不够,而且访谈时所用表格多流于形式且数量较大导致这项工作整体、形式化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制定追责制度来予以约束,也可以用根据相关准则设计合理实用的模版来减轻工作量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解决一些假大空的问题。另外,还要对审计人员在信息管理技术知识方面做一些相应的培训和增值,以便更好地结合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

3.结语

本文对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总之,在财务审计信息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不断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审计工作人员要切实提高自身信息管理技能结合专业知识更好地完成审计信息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洁.内部财务审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

[2]李盈霏.信息化系统下内部审计风险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唐璇.财务审计信息管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 财务审计信息化;审计软件;数据采集;会计核算模型;会计信息失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09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15- 03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会计电算化广泛普及,致使财务审计信息化成为现代财务审计的必然趋势。财务审计信息化是指在审计过程中使用审计软件和计算机技术,从确定审计目标,制订审计计划,收集、整理、分析审计证据,到出具审计报告以及审计过程综合管理整个流程都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可见,计算机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技术的拓展性应用,是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高校财务审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故而,本文针对高校财务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财务审计信息化的优势以及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思路。

1 财务审计信息化的主要技术优势分析

财务审计信息化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审计软件的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两个方面。

1.1 运用审计软件模拟手工审计流程,可大量节省人力资本,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

具体表现在:①自动测试账目是否平衡。采用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审计人员进入审计工作场地后首先需要核对账目,按照会计核算规则要求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账账、账表是否平衡。采用计算机审计后,审计软件会自动检测账目是否平衡,并自动生成会计报表,从而免去了传统人工审核平衡账目这一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信息。高校经费的核算与管理由学校财务部门对各院系与行政单位按经费预算指标控制,有的实行总额控制,有的按项目管理,但不论采用哪种经费管理方式,在传统的手工审计环境下,按要求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都是一项繁琐耗时的工作,工作量大、易出错,效率低。但在采用审计软件的情况下则变得轻而易举。审计人员通过设定条件,利用软件对海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筛选、统计、对比、分析,从而快速得出正确数据,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③多种方式查询账目。审计软件最主要的功能是完成审计查账任务,软件可提供多种查账方法,如按借方发生额、按贷方发生额、按制单日期、按会计科目、按项目、按部门等,同时又可按多种条件复合查账,并且通过账目直接追踪会计凭证,即查账时可随时访问该记录的记账凭证,会计分录一目了然。特别是按部门查账法,将部门经费按项目归集在一起,可避免审计查账时出现项目遗漏。④审计抽样快捷客观科学。在审计实践中,按照审计工作程序需进行凭证抽样审计,在样本的选择上审计软件可提供快捷、客观、科学的方法,使样本更具代表性。在样本选择上,审计软件的自动抽样程序可按照审计人员设定的抽样条件,自动生成样本库。同时,软件的自主抽样方式在需要选取某一特定项目的样本时,可快速、准确地搜集到所需样本。例如,抽样一定金额之上的办公用品支出,软件可将账目按发生额大小自动排序,同时,利用“摘要”筛选功能进行归集,这样审计关注的样本就形成了。然后,审计人员按照系统提供的样本审查纸制的原始凭证,并根据抽样审计的实际情况调整样本量。[1]可见,审计软件的应用可提供快捷、科学、客观的抽样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2 计算机电子表格及文字处理软件进一步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目前的审计软件具有将查账结果输出,并以Excel电子表格形式独立保存的功能,而且输出的格式与系统中显示账目的格式完全一致。所以,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可针对输出的账目,利用Excel电子表格提供的各种功能,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复核计算。特别是当Excel表与表之间的数据相关联时,通过设定函数关系,表与表之间可自动取数、计算,效率高,差错少。对涉及文字方面的工作,既可以借签审计软件提供的模板,同样可以应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应用其强大的文字编辑功能制定审计目标,编制审计计划,出具审计报告,管理审计档案等。可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准确、灵活、快捷的工作方式。

2 数据采集壁垒的形成原因与解决办法

采用审计软件辅助审计,首先要将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导入审计软件,即采集数据。采集数据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①行政障碍。单位行政领导是否授权审计部门采集数据,这直接涉及能否使用审计软件。由于财务数据的保密性,以及考虑到软件信息系统及电子数据安全性等因素,单位行政领导对审计采集财务电子数据大都十分谨慎。②技术障碍。会计软件、审计软件是专业性很强的信息系统,基于成本、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我国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大多是商业软件。目前会计软件版本较多,使得审计软件在采集财务数据时要面对多种会计软件,而每种会计软件都有各自的数据接口,由于软件生产商出于商业利益以及为保护会计系统、财务数据安全等因素,将数据隐藏起来,由此给采集数据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审计软件使用初期,由于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偏低等因素,采集数据时遇到的困难更大。即使是相同的会计软件,软件升级改版后,其数据接口亦发生改变,如果审计软件经销商后续服务跟不上,未及时更新采集工具,审计人员则将无法采集数据,导致无法继续使用软件审计。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很多层面都应用计算机管理,采集这些系统的数据仍然面临着数据接口不匹配的问题,进一步增加了采集数据的难度。

多年来,国家从制度层面上在不断地规范与完善数据接口标准。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了《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国家标准,这是由审计署、财政部牵头编制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版《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技术更新,由审计署牵头组织起草了《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 24589-2010),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于2010年12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2]2012年3月,有12家企业24个产品通过GB/T 24589-2010标准符合性认证[3],至此,对使用已经通过符合性认证会计软件的单位,其软件数据接口按标准设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快速准确获取相关数据成为可能。但在审计实践中,由于软件接口标准的制定滞后于软件的开发与使用,目前正在使用的部分会计软件未完全遵循软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标准不匹配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应积极地解决数据问题。

(1)如果审计软件一时无法采集到有效的财务数据,又未能与会计软件经销商直接沟通,在审计实践中,可借助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软件的用户试用版或使用正式版建立临时账套。我们知道,软件经销商销售软件通常提供2套软件,1套用户试用版,用于使用单位的人员培训;1套正式版,用于使用单位的财务核算与管理。在借助试用版或使用正式版建立临时账套时,临时账套须完全遵循财务在用账套设计规则,并输入几十条非真实会计数据,记账后再采集此数据,审计软件经销商的技术人员据此可破解会计软件接口并制作采集工具,由此可成功地采集到财务数据。目前,高校内审部门这两种办法均采用。

(2)高校内审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接口问题,应建立会计与审计软件共享平台。笔者认为,内审不同于外审,高校的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只是分工不同,都在为其共同的管理者服务,目标都是管理好学校资金,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高校财务的核算与管理与高校内审的服务与管理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可建立会计软件与审计软件的共享平台[4],即在高校会计软件模块中给审计留一个出口,或者说在会计软件中嵌入审计模块。这样内审就可以绕开采集数据过程中的种种壁垒,而直接使用数据,真正实现对学校资金的即时性管理,将服务、监督、管理同步进行。当然这仍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鉴审计署“金审工程”运行的办法,建议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措施促使相关部门规范软件设计,使得会计软件与审计软件合二为一,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数据采集壁垒。

3 完善会计软件基础工作的两项主要内容

审计软件的数据来自于会计软件,所以,在实现财务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会计软件中系统自动汇总凭证、登记结转账目并生成报表,需由会计人员输入的工作主要是建立会计核算模型与编制记账凭证,这两部分工作做得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审计软件使用的效果。

(1)建立会计核算模型是使用会计软件的第一步。此模型限定会计核算明细级别,决定是否设置辅助核算,并规定辅助核算项目与会计科目关联范围等。如果会计核算软件未设置辅助核算项目,审计软件则将无法按项目查账。所以,建立实用的会计核算模型,是审计软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2)编制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常规工作。会计人员需要依据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并将其输入计算机,此时最常见的差错是会计摘要的误输入和错误地使用会计核算的借方和贷方。软件设计者为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手工重复劳动,在凭证输入方式中设置了摘要复制功能。即当一张记账凭证有多条会计分录时,如果摘要内容相同仅输入第一条即可,下一条分录的摘要系统将自动复制。但如果摘要内容发生变化,会计人员又未相应输入正确内容,系统会误将上一条摘要复制到下一条,这样将造成账目中记载的内容与实际发生的业务不相符。此时审计查账,通过摘要筛选出来的数据将会出现错误。而错误地使用核算的借方和贷方主要发生在财务调账时。例如,按照会计核算规则,支出类科目发生额应在借方核算,需要调减支出也应是借方发生额负数,如果错用贷方发生额来调账,统计支出时借方发生额就会大于实际支出金额;特别是当启用会计软件中预算管理模块时,由于此模块要求经费预算指标在贷方核算,这样错误地调减支出金额与经费预算指标都在贷方反映,不符合会计核算规则,同时也增加了审计统计与分析的工作量。

所以,为了使账目能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内容,满足学校财务核算与管理的需要,必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针对会计电算化环境,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①建立科学实用的会计核算模型。会计模型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所以,建立模型时要统筹考虑以何种方式核算管理学校经费,要既能按会计科目核算,又能按项目核算。特别是按项目核算,合理限定项目与会计科目关联的范围,满足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要求。②建立岗位责任制,减少工作差错。输入凭证是会计的日常工作,工作量大,重复率高,出现差错概率大。所以,在提高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与责任心的同时,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用制度来规范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既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亦保证审计结论真实可信。

4 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

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体现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以及管理体制所限等因素。例如,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所以,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仅按原值计价,不计提折旧,导致高校固定资产账目计量与实际不相符,资产虚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种由会计核算制度产生的信息失真问题软件无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主要体现为故意失真和过失失真两种情况。按照会计核算程序,会计软件将输入的记账凭证自动汇总、记账、生成报表,但编制会计分录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否真实以及会计分录是否正确,会计软件无法判断,审计软件自身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需由审计人员追踪原始票据做出判断。目前,高校财会人员审核单据时,更多地关注单据自身是否符合规定,如发票版权是否在使用时间范围内,票据开票日期、单位名称、数量、单价等是否齐全,金额大、小写是否一致,经手、验收、审批人签章是否齐全等。至于发票用途中填写的内容与实际业务是否相符合审查的较少。在审计实务中曾发现一个十几人的单位,一年中用于购置办公用品的经费达10余万元,经抽凭审查,支出多用于购置计算机耗材。如此多耗材已经超出实际工作的正常用量,经咨询当事人,部分支出是变通的。这是故意失真造成会计信息与实际不相符。同时,在对原始凭证审查时,亦能发现会计分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会计人员用错科目以及误操作而导致会计信息过失失真。

由此可见,抽样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利用审计软件辅助审计的同时,要重视对原始凭证的审查。前面提到,审计软件使得审计抽样样本更为科学、客观,但审计软件自身无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抽样凭证确定后,对每张凭证的审查则要凭借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审计经验以及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的了解程度。为使审计结果反映客观实际,采用计算机财务审计时,需重视审计抽样环节,重视对原始凭证的审查。

5 完善审计软件的办法和方向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会计软件的应用基本普及。但审计软件的应用起步较晚,相对说来尚处于滞后状态,高校财务审计信息化至今仍处于浅层次运用上,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版审计软件功能尚不完善。导致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审计软件未能充分利用会计软件中的资源,这是高校计算机财务审计滞后的主要技术原因。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多采用在企业版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商业审计软件,这种软件不是针对高校财务与审计的特点而设计,一些功能高校内审用不上,如“审计专家系统”模块,基本针对企业财务特点而设,设计了如税种查账及测算分析,企业财务指标(涉税指标等)总体分析等,高校自身没有这些经济业务,这些功能对高校内审不适用。相反,高校内审需要的部分功能软件又不能实现,如审计查账时未能将查账结果模拟手工三栏账、多栏账方式进行归集。例如,现行高校版的会计软件采用编码方式建立会计核算与管理模型,即“会计科目编码”加“项目编码”加“部门编码”,每组编码作用不同。①会计科目编码,依据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负责核算高校全部经费。会计科目编码不区分部门或项目,即经费内容相同,会计科目编码相同。比如研究生经费,其收入的会计科目编码全校通用一个,支出的会计科目编码全校亦相同,若需区分经费属于哪个院、系的,用项目编码来限定。②项目编码,归集项目经费的所有收入(预算)与支出。如前所述,为区分不同院、系研究生经费的收入与支出,通过项目编码来确定。③部门编码,归集一个部门所有的经费项目。三组编码之间的关系是:查询任何账目均需通过会计科目编码来实现,项目编码与会计科目编码组合后可实现按项目查账,部门编码可查询到该部门所有的项目编码,避免审计时遗漏项目。但是,现行的审计软件未能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编码管理账目的优势,如按项目查账,未能模拟手工将项目经费按要求归集。前面列举的研究生经费,一次查询就未能得出研究生经费收入、支出、结余情况,而需要分别查询研究生经费项目的收入、支出,然后再人工汇集在一起,费时费力,浪费资源。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实现高校财务审计信息化的技术关键在于必须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审计软件技术功能。首先,增加复合条件查账功能,实现灵活地按项目查账。按项目查账一次可查询多个会计科目,而且将查账结果模拟手工三栏账、多栏账方式予以归集,即按会计科目明细显示账目明细。如上所述的研究生经费,一次查账可完整地查询到研究生经费的收入与支出,如果支出项目有明细核算,亦可将支出内容模拟手工多栏账方式显示账目明细。其次,增加软件操作的灵活性。如对经常采用复合条件查询的账目,可以将查询条件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避免下次查询时重复输入,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针对高校财务核算与管理的特点设计“审计专家功能”,使得计算机能更好地实现审计思路。

6 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思路

与会计电算化相比,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相对滞后,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水平偏低,至使审计软件已有的功能尚未充分利用,对Excel电子表格以及Word文字处理软件运用得也不够灵活。信息化时代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同时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使计算机技术能力与审计专业能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信息化的大潮中做好审计工作。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体会,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水平。或有计划地引进既懂审计专业又精通计算机使用的复合型人才,或立足现有审计人员重点培养,干中学,学中干,不断解决在财务审计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审计人员计算机整体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提高。②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审计软件操作方法。审计软件功能强大,遇到问题要多与软件技术服务人员沟通,或借助审计软件的“在线帮助系统”,软件设计者在此系统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各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③熟悉了解会计软件功能。审计软件所有的数据来源于会计软件,了解会计软件功能,有助于使用软件审计时找到查账切入点,特别是掌握会计核算模型设计的思路后,理清财务是如何通过会计软件核算与管理资金的,对设计审计查账方式很有帮助。④审计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定期组织高校审计人员研讨交流,借鉴其他院校的有益经验,也更具有实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颖.现场审计软件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内部审计,2012(2).

[2]李春友,苏红丹.审计取证数据接口的功能布局与实现方法[J].财会月刊,2012(13).

篇3

【关键词】 激励机制; 绩效信息;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绩效审计;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124-06

一、引言

委托关系是人类社会文明孕育的有效制度安排,是文明社会大多数活动的运行架构。在委托关系下,委托人如何激励人是合约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无论激励机制如何设计,人的绩效都是激励的基础。同时,人的绩效还是其付出努力程度的表征,也是委托人所托付事项的实现基础。所以,在委托合约中,人绩效是关键要素[ 1-5 ]。正是由于人绩效如此重要,人有积极性来操纵绩效信息,从而出现绩效信息失真。例如,现实生活中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都是典型的绩效信息失真。为了应对绩效信息失真,出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包括绩效信息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便是其中之一①[ 6 ] 。关于绩效审计有不少的研究,然而,关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从理论逻辑上分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构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理论逻辑分析,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研究包括在绩效审计的相关文献中,分为两类:一是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二是研究性文献。

关于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有国际组织的,也有一些国家的。最高审计组织国际组织发表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有绩效的内容,还专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及《绩效审计指南》。一些国家也了绩效审计指南,例如,GAO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有绩效的专门章节。国内也有些审计机构了绩效审计指南,例如常州市审计局了《绩效审计操作指南(试行)》。审计职业组织的绩效审计指南涉及到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方法。

关于研究性文献,主要涉及绩效审计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标准等[ 7-15 ],还有一些文献研究特定领域的绩效审计,例如环境绩效、投资项目绩效、高校绩效等[ 16-18 ],也有少量文献研究绩效审计理论问题[ 19-20 ]。

总体来说,关于绩效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研究,关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更是如此,本文拟探究这些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本文探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由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需求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委托关系有三种类型,一是公共部门委托关系,二是私营部门委托关系(上述两种委托关系都是原始意义的委托关系),三是组织内部的委托关系②。这三种委托关系下,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问题,因此,人都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为了治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要设计一些应对机制,其中,信息报告制度是重要的机制之一。信息报告制度要求人向委托人真实地披露与经管责任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使用情况,二是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由于人的资源是委托人提供的,所以,委托人会关注资源使用情况。委托人将资源交给人,一定是希望人完成特定的事项,这就表现为人责任目标,委托人当然会关注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非财务计量的视角表征人责任目标完成的量化信息。

人在报告上述信息时,完全有可能操纵信息,甚至弄虚作假,也可能由于非故意的错误导致信息失真。其原因如下:第一,由于绩效信息是委托人激励人的基础,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表征人的努力程度,所以,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具有操纵绩效信息的积极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人有信息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人具有了操纵绩效信息的可能性。由于上述积极性和可能性的存在,人作为信息责任方,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故意舞弊。第二,绩效信息是由人加工生产出来的,而人是有限理性的,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上述绩效信息舞弊和绩效信息错误,共同形成绩效信息的失真。

委托人作为理性人会预期到人的上述绩效信息失真,为了治理人的绩效信息失真,委托人会推动建立一些治理机制来应对绩效信息失真,信息审计是其中的机制之一。关于财务资源使用状况相关的信息是财务信息,绩效信息审计是作为绩效审计的一部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审计的部分,主要关注这类信息是否失真。当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只是治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委托人最终采用何种治理机制或治理机制的组合是由成本效益决定的。一方面要达到治理效果,另一方面还会考虑治理成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如果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会成为委托人选择的治理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或其中之一。

(二)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也不例外。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审计,所以,其本质不能离开绩效审计本质。笔者先分析绩效审计本质,然后再分析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本质。

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21 ]。以此为出发点,绩效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绩效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与审计一般相比较,这里强调了经管责任相关绩效,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管责任,很显然,其内涵更加特指,所以,其外延也就更加收敛。即使如此,对经管责任相关绩效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绩效主要是指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的信息,绩效审计一方面关注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将这些信息与既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绩效水平,这种观点称为狭义绩效审计观。很显然,这种绩效审计观只承认真实性和效益性绩效审计。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绩效除了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的信息外,还包括行为是否合规,绩效审计还要关注责任人的相关行为是否符合既定标准,这种观点称为广义绩效审计观。很显然,这种绩效审计观同时承认真实性、效益性和合规性绩效审计[ 22-23 ]。

无论采用何种绩效审计观,都离不开绩效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属于绩效信息审计。其本质可以表述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强调的是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收敛了这种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其范围域限定在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审计本质的另一个维度是审计功能。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鉴证就是判断特定主题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本质本身就包括这种含义,所以,鉴证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基本功能。评价是在鉴证的基础上,将绩效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绩效水准。在许多情形下,委托人需要将人的绩效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人的绩效水平,如果授权审计人来履行这种职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就有了评价功能。监督就是对发现偏离的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如果委托人授权审计人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从技术逻辑来说,并不存在障碍,所以,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可以具有监督功能。

(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希望审计干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目标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就终极目标来说,是指审计委托人期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或得到什么。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委托关系中,为了应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委托人推动建立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希望通过这个机制来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这些治理机制的组成要素。所以,审计委托人希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在抑制信息失真方面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希望审计能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

就直接目标来说,是审计人希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干什么或得到什么。总体来说,审计人当然的目标是生产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履行好委托人的审计委托或授权。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产品有三种类型,一是审计鉴证产品,二是审计评价产品,三是审计处理处罚产品。审计鉴证产品是关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否真实,一般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审计评价产品是将鉴证后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与适宜的绩效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责任方绩效水平,一般以绩效评价报告的形式出现;审计处理处罚产品关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偏离责任人的惩处,一般以审计决定的形式出现。上述审计产品只是产品清单,最终生产什么审计产品是由委托人需求决定的。

当然,直接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基础,没有直接目标的达成,终极目标也就没有基础。另外,直接目标要以终极目标为导向,根据终极目标的需求来确定直接目标,也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

(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关注审计谁,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也不例外。由于委托关系具有广泛性,所以,人绩效信息也具有广泛性,由此,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也具有广泛性。本文前面指出,委托关系包括公共部门委托关系、私营部门委托关系和组织内部委托关系,这三种委托关系下的人都是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当然也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

在公共部门委托关系中,审计客体是公共责任承担者。政府的委托人是公众,在单一制国家,上级政府也是下级政府的委托人③。对于政府部门、政府事业组织来说,本级政府是委托人;对于非政府的NGO来说,供资者是委托人。人的绩效信息包括两部分,一是资源及其使用状况,二是公共责任完成情况。一般来说,资源及其使用情况体现在财务报告中,而公共责任完成情况则体现在各类绩效报告中。这里的公共责任有多种情况,可以是一个单位或部门的职责,也可以是一个项目的实施,还可能是一项政策的执行,也可以是一类公共资源的管理。所以,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分为单位(部门)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政策绩效审计、资源绩效审计,上述四方面的绩效审计都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

私营部门委托关系主要是私营企业,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人。管理层的绩效信息包括两部分,一是资源及其使用情况,主要体现在财务报告中,针对这种信息报告有专门的财务审计;二是经营绩效,包括财务成果、营运绩效、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果,这些绩效中,财务成果来源于财务报告,其他各类绩效信息基本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需要有专门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来鉴证其真实性。一般来说,股东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的,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股东也可能关注某些特定的项目,例如,大型工程项目、重要的科研项目,所以,这些情形下,项目也可能成为绩效审计的特定客体。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都有内部组织层级,所以都存在内部委托关系,上级是委托人,下级是人。上级将一定的资源交付下级,并要求下级完成特定的职责,下级要向上级报告资源及其使用状况,更要报告其职责履行情况,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职责履行情况中。在一些特殊情形下,上级交付下级实施特定项目,这类项目的绩效信息也就成为报告内容。

以上所述的各类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五)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审计内容关注审计什么,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内容也不例外。一般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客体不同,其承担的经管责任内容也不同,所以,其绩效信息审计内容也不同。根据本文的分析(表1),绩效信息审计客体包括以下主要情形:单位绩效、工程项目绩效、科研项目绩效、政策绩效、资源绩效。不同情形下的绩效信息不同,从而审计内容也不同。

1.单位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单位绩效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是具有独立职能的组织都应该报告其职能履行情况,从而都具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在公共委托关系中,一级政府、一个政府部门、一个政府事业单位、一个NGO组织,都具有独立的职能,都应该报告其职能履行绩效,都会有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当然,由于不同单位的职能不同,其绩效信息也不同,进而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也不同。例如,高等学校的绩效指标与医院不同,从而,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也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单位,在不同时期,委托人对其绩效的关注重点也可能不同,从而引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内容不同。例如,对于各级地方政府,以前的绩效考核中并不关注资源环境绩效,党的十以来,将生态文明提到了重要日程,所以各级政府的绩效指标中,资源环境绩效成为重要内容,进而,这方面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也就成为政府审计重要内容。

2.工程项目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工程项目绩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设绩效,二是营运绩效。建设绩效包括建设成本、建设质量、建设工期、建设环境影响等,不同的项目在上述各方面的权重可能有些区别。营运绩效一般是工程项目的设计功能实现情况,主要体现为一些非财务计算指标,不同的工程项目,其功能指标差异较大。

3.科研项目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科研项目绩效主要关注科研成果及效果,科研成果是科研的直接产出,而效果则是科研成果使用后的产出。很显然,不同的科研项目,成果和效果的指标不同。

4.政策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政策绩效主要关注政策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事实维度是指政策目标达成情况,一般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价值维度指政策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也可能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5.资源绩效信息审计内容

这里的资源是指为特定目标而设定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源,资源绩效是指其特定目标达成情况,一般也体现为一些量化指标的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六)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关注谁来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也不例外。审计主体的要求包括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由于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对审计主体的唯一要求是独立性。当然,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根据这两个原则,在不同的委托关系中,审计主体有不同的选择。

在公共委托关系中,当政府本身作为审计客体时,其审计主体只能是上级政府建立的审计机关,或者是同级政府分权制衡下,本级政府的一种权力通过其设立的审计机关对另一种权力进行审计。当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作为审计客体时,本级政府设立的审计机关或上级政府审计机关都具有独立性,都可以成为审计主体,究竟选择何种审计主体,要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考量。至于单个项目、单项政策、一类资源的绩效信息审计,可由这些事项负责的机构来确定其审计主体选择,基本类似于上述政府本身、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审计主体之选择。至于NGO组织,其审计主体有两种情形,一是供资者积极参与NGO组织治理,此时,可以由供资者选择审计主体,可以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审计,也可以申请政府审计机关来审计;二是供资者基本不参与NGO组织治理,此时,政府审计机关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审计主体。当然,当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时,也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实施,这并不改变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的事实。

在私营委托关系中,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审计,股东一般会委托民间审计组织来实施。当然,如果股东投资了许多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审计机构来对接受投资的企业进行审计。究竟选择何种审计主体,股东会基于其成本效益考虑而理性作出。

在单位内部委托关系中,审计客体是单位内部组织,其审计主体有两种选择,一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委托民间审计机构,选择何种审计主体,单位最高领导层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作出。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体的选择中,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绩效考核部门能否作为审计主体?从独立性来说,在许多情形下,绩效考核部门可能不具有应有的独立性,此时,就不宜作为审计主体。例如,在公共委托关系中,一些指标是层层加码确定的,下级绩效指标可能是上级绩效的基础,没有下级指标的操纵,上级绩效可能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形下,上级绩效考核部门可能难以保持独立性,从而也就不能作为这些绩效指标的审计主体。当然,如果绩效考核部门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专业胜任能力来说,绩效考核部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还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绩效考核部门是可以作为绩效信息审计主体的。

(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涉及怎么审计,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从审计基本理论视角出发,这里仅关注审计取证模式。一般来说,审计取证模式包括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上述四种模式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命题论证模式是存在完整信息链的情形下,为了验证上一层级的信息,可以追踪支持其形成的下一层级信息,通过层层追踪,最后使得最高层级的信息得到验证。这个追踪过程,类似于将大命题分解为小命题,通过小命题的证明来获取对大命题的证明。一些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存在完整的信息链,可以用到这种取证模式。例如,为了验证产品的销售量,可以跟踪到不同客户的销售量,不同客户的销售量可以追踪到销售发票,销售发票还可以追踪到出库单和运货单,而出库单还可以通过存货明细账追踪到入库单,进而追踪到生产记录,运货单还可以追踪到运费支付记录。当然,命题论证模式的审计程序较为复杂,审计成本较高,但是,通过这种取证模式获取的审计证据,可以支持审计师发表合理保证审计意见。

数据流程模式是不存在完整的信息链但数据流程本身可以鉴证的情形下采用的审计取证模式。在一些情形下,数据是闭环产生的,不受人的干扰,如果经过评估,认为数据生产流程值得依赖,则其生产的数据当然也就值得依赖。例如,为了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英国于1991年颁布的citizen's charter initiative法案要求英格兰及威尔士审计委员会负责开发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并定期公布经过审计后的这类绩效数据。由于这些绩效指标大多数是非财务指标,这些审计机关采用的工作方法是不对数据本身进行审计,而是对数据产生的流程进行审计,并公布对这些流程的审计结果[ 24 ]。一般来说,由于数据流程模式本身并没有验证数据,数据流程的可靠性只是数据质量的数据证据,所以,这种取证模式通常支持审计师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数据分析模式是通过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验证数据是否存在失真。许多非财务计量绩效数据与一些数据存在某种可验证的逻辑关系,如果责任方提供的数据不存在这些逻辑关系,则很有可能是这些数据存在失真。例如,产量与用电量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作为绩效指标的产量如果有较大幅度增长,而用电量却没有增长,这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该单位出现了节电技术,二是产量数据失真。如果没有采用节电技术,则产量数据就是虚假。当然,数据分析模式的分析方法很多,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用于数据分析的相关数据很多,从而使得这种审计取证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但是,一般来说,这种数据发现的只是可能的疑点,是否真的存在失真,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即使对疑点核实之后存在数据失真,通常也不能肯定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数据疑点,所以,通常只支持审计师发表有限保证审计意见。

专业测量模式是通过现场测量的方式来获取数据,将获取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以判断责任方数据的可靠性。这种取证模式有两个关键,一是现场测量以获取数据,一定要保证专业性,并且专业测量的方法要与责任方相一致;二是当发现测量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存在偏离时,如何判断这种偏离,因为数据受到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点测量得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如何确定合理的差异是问题的关健。例如,环境责任绩效指标可以采取专业测量的方式来验证,但不同时点测量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要判断责任方提供的环境绩效数据是否存在失真,就要合理确定可容忍的偏离范围。

(八)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环境

在基本理论层面,审计环境理论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二是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也不例外。

从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环境从两个路径影响审计:一是影响审计需求,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否存在审计需求及何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是审计重点,存在重要影响,例如现在非常重要的资源环境责任信息审计,在以前并没有得到重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二是影响审计技术方法,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能用于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技术方法也不同,例如,在专业测量模式用到的测量技术就受到科学技术环境的影响。

从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来说,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主要通过审计产品来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处理处罚产品,这些审计产品通过委托人及利益相关者的使用,会影响人及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从而影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质量,进而影响委托关系下的经管责任之履行和公共责任的履行及企业的营运。

四、结论和启示

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治理绩效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其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审计需求,由于自利和有限理性,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可能出现失真,为了应对这种信息失真,委托人会推动建立信息治理机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其中之一。

关于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经管责任相关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可能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

关于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失真,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处理处罚产品。

关于审计客体,公共部门委托关系、私营部门委托关系和组织内部委托关系中的人,都是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责任方,从而都是审计客体。

关于审计内容,人绩效信息包括单位绩效信息、工程项目绩效信息、科研项目绩效信息、政策绩效信息、资源绩效信息,上述信息中都包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

关于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主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组织,委托人会根据独立性和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审计主体。

关于审计方法,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在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关于审计环境与审计的关系,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需求和审计技术方法两个路径来影响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通过审计产品使用所发挥的效果来影响审计环境。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建立和实施非财务计量绩效信息审计制度时,要以系统的观点,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思考建立的审计制度是不可能发挥其预期功能的。

【参考文献】

[1] HOLMSTRON B.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74-91.

[2] FAMA E.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288-307.

[3]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 BAKER G. The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incentive contract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415-420.

[5] 张跃平,刘荆敏.委托―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6):74-78.

[6] RIVENBARK W, PIZZARELLA C. Auditing performance data in local government[J].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002(4):413-420.

[7] 刘家义.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方法[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 赵彩霞,张立民,曹丽梅.制度环境对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研究[J].2010(4):22-28.

[9] 宇.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社科纵横,2006(11):45-47.

[10] 施青军.政府绩效审计方法论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2):30-32.

[11] 李璐.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变迁及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6):51-54.

[12] 欧阳华生,余宇新.政府绩效审计制度变迁需求影响因素效应实证分析:国际经验证据与中国符合性检验[J].财经论丛,2009(7):82-89.

[13] HEPWORTH N P.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audit[J].Public Money & Management,1995(10):39-42.

[14] BARZELAY M.Central audit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 auditi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OECD[J].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997(3):235-260.

[15] POLLITT C. Performance or compliance-performance audit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 five countri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6] 刘爱东,赵金玲.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31-38.

[17] 薛芬,郑垂勇.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模式[J].学海,2011(6):115-114.

[18] 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012(2):14-19.

[19] 王会金,易仁萍.试论政府绩效审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7(1):47-50.

[20] 郑石桥.审计业务架构和绩效审计基本要素[J].中国审计,2013(18):26-28.

[21] 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2] 郑石桥.绩效审计方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财务;信息;影响;对策

一、企业财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分析

1.信息化下审计线索的变化。在信息化财务工作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输入原始凭证再由系统自行填制记账凭证己为期不远,对于各核算子系统中自动生成的转账凭证,其数据的采集来自于机内分配结转后的记录。此外帐簿的储存与处理方式,报表的编制等,都与传统的手工方式有了明显区别。

2.财务信息化下审计内容的变化。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特点及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因此,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审计内容,就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应当参与系统的设计、调试、检验和验收,除了对系统的合法、合规、安全可靠等方面及时发现问题之外,特别要从审计角度审查系统的可审性、审计线索的设置等。

3.财务信息化下的审计技术。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的内容扩大到信息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与内部控制等方面,迫使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各种审计技术的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用日益先进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去应对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审计的目的。

4.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技术手段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手工审计中所制定的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也就很难适用。在电脑信息化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又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

5.对审计人员的影响。不管信息化审计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也不管信息化辅助审计技术如何先进,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总是人机审计。在这一审计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审计人员。从审计计划的制定到审计程序的确定,从审计技术选择到审计方法的采用,都必须由审计人员操作和指挥。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不仅应当熟悉财经法规以及其他的审计依据,而且还应当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不仅要懂得审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而且还应当根据审计过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即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模块。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审计人员还应当掌握编写适合各种场合需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审计系统。

二、针对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部分应采取以下对策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1.采取科学措施对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系统

(1)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化系统背景信息的评审。对背景信息评审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和收集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情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大小、类型以及技术复杂性等,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决定是否需要专业的 IT 审计支持,并考虑审计是否在未来介入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技术和开发。

(2)信息化控制环境的评审。由于存在于信息化化系统控制环境中的弱点能够削弱每个财务应用程序中控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对其控制环境开展专门的评审。对控制环境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信息化系统总体控制环境中的控制强度、弱点和风险。在信息系统总体控制环境中确定的风险可能削弱植于应用程序中的控制的有效性,因而是一种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对信息化系统控制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是对计算机部门、系统软件和硬件中的控制措施进行评审。

(3)信息化系统应用程序的评审。对应用程序进行评审是为了检查存在于各具体财务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内部控制系统以及审计风险。通过评审了解应用程序的控制措施,确定每个应用程序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对应的审计方法。对应用程序控制的评审不应孤立地考虑。审计人员应当将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控制环境与各个具体的应用程序控制以及支持电算化的手工控制联系起来进行审查评价。对具体应用程序评审的内容主要有:应用程序的可审计性、文档管理情况、应用程序的安全状况、输入控制、数据传输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常规数据控制等。

2.制定合理的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程序。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在这一阶段主要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一方面,调阅上一期的审计底稿资料,另一方面,与企业的有关人员初步面谈并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资料,归纳出被审计系统的特点和重点。组织审计人员和准备所需的审计软件。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可明确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构成特点、复杂程度以及审计任务的轻重,由此可选择安排有计算机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组成审计小组;审计小组根据被审计企业的特点准备审计软件,包括通用的审计软件和审计现场需要的直接编制的小软件。如果对某审计项目需要特殊的而且比复杂的审计软件,还必须组成一个专门开发软件的小组预先开发好所需的特殊软件,以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深入审查是为了使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系统所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初步审查一样,审计人员要判断是否退出审计,或依赖系统的内部控制进入下一阶段一一控制的符合性测试,或是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过程。对于某些应用子系统,审计人员决定依赖于其内部控制,而对其他的子系统则采用其他更适宜的审计过程。符合性测试阶段的目标是寻找证据确定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在发挥作用,以及实际存在的控制制度是否可信赖。

3.加强对财务信息系统系统风险的评价和估计。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在计算机审计中占有重大的地位,对系统的评价主要是找出控制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就是影响控制的风险因素。把风险分析与传统的控制评价方法联系起来,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是否存在,能否对风险因素加以预防,以及如果失误发生,应采用怎样的补救措施。

(1)风险评价证据的收集。在风险分析时,审计人员必须收集各种评价证据,收集的风险评价证据可形成风险评价工作底稿文件,如:资产安全性风险评价底稿:数据完整性风险评价底稿:应用软件可靠性风险评价底稿;计算机系统整体可靠性风险分析表等等。这些底稿可根据审计的需要,设计其分项目的风险底稿或分析表。

(2)风险证据的量化。收集到的上述风险证据工作底稿,可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由审计人员对每一类底稿的各明细项目指标进行计量处理,并对风险影响的程度大小进行排序。这样,审计人员就可辨认出哪些是下一步审计的重点。风险量化和排序都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风险的量化没有统一的公式,对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风险项目指标值体系,因此,每个企业应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系统的风险指标值。这一套指标一般是根据历史数据设置的,对于新的系统可根据同类系统的指标和实际系统情况来制定。在量化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经济业务性质、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

(3)风险程度的排序和系统整体风险分析表的编制。在同一张底稿中各风险指标值容易进行排序,也就是通过风险量化后就容易区分出本张底稿中的重点审计的明细项目。审计人员一般是对那些高风险的项目做详细审计,而对那些低风险的项目仅需做简要的审计。风险高、中、低的区间划分也是根据具体明细项目而定,对大的项目的风险度高、中、低的区间范围制定是根据各明细项目指标加权计算得到的。

篇5

【关键词】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信息; 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 社会责任审计; 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121-07

一、引言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目标,必须围绕其组织目标来开展各种活动,一般意义上的委托关系就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的。然而,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来实现其组织目标,从而应该承担高于其组织目标的社会义务,对社会负责任,这就产生了组织的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随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以及劳工保护等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责任已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组织作为社会责任承担者,在许多情形下,需要披露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这其中就包括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由于自利及有限理性,社会责任承担者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可能失真,为了治理这些信息失真,需要建立治理机制,包括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在内的社会责任审计是其中之一①。关于社会责任审计有很多的研究,然而,关于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

二、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审计有不少的研究[1-3]。与本文主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是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基础性问题研究,国内外有不少的文献涉及这些问题。

一些实证研究文献涉及到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动机和后果。关于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动机,一些文献借鉴财务报告审计动机理论,从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的角度,检验了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动机,在验证这些理论的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影响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权变因素,当然,这些权变因素也可能是影响成本和信号传递的潜在因素[4-8]。关于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后果,一些文献发现,这种鉴证能提升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信任度[9],还有一些文献发现,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意见具有正向的市场反应[10-11],然而,也有文献发现,不同的鉴证水平或鉴证提供者并不会显著影响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信任程度[12]。

一些规范性研究文献涉及到社会责任审计的本质、目标、主体、内容等。关于社会责任审计本质,日本审计学家三泽一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审计;桑托基(J・Santockj)认为,社会审计是对产生社会影响的企业活动的某些有意义的和可确定的领域进行系统的评价和报告。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政府和企业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13-14];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对公司的道德、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化程序[15]。

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目标,一些文献认为,审计目标是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或者是监督、鉴证和评价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16-18];一些文献认为,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19]。

关于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多数文献主张各种审计主体都可以参与,不少文献强调了政府审计的重要地位,一些文献还研究了审计主体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后果[13-14,19-23]。

关于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从责任对象分类,区分为对股东责任、对消费者责任、对员工责任、对政府责任、对一般公众责任等;二是从责任维度分类,区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自愿捐赠责任等[13-14,20-21,24-25]。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涉及到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现状及审计程序,在审计一般程序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特殊程序[26-27]。

上述文献显示,关于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大多数基础性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是“碎片化”的,并且还有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文献涉及,同时,并没有专门针对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相关研究。本文在梳理上述文献的基础上,聚焦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对其基础性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逻辑分析,提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本文探究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是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会有审计,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需求也不例外。外部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组织的活动都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非契约性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说,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利益相关者是委托人,而组织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人,是社会责任承担者。组织行为可能产生两类外部性,一是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二是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前者是组织的活动使利益相关者受益,而受益者无须付出代价,后者是组织的活动使利益相关者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组织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组织如果只是关注其组织目标,则有激励减少正外部性,而增加负外部性。但是,如果组织作为社会责任承担者,承担高于其组织目标的社会义务,则应该增加能产生外部性的活动,并且控制能产生负外部性的活动。

组织作为社会责任承担者,要向社会特别是利益相关者报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非契约性影响,也就是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这就产生了社会责任报告。那么,这种社会责任报告是否需要审计呢?本文前面的文献综述指出,一些文献基于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对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动因进行了检验[4-7,10],这里再做些解释。在理论看来,组织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由于自利,再加上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完全有可能操纵或粉饰社会责任信息,从而出现社会责任信息失真,利益相关者作为理性人当然会预期到这种失真的可能性,所以,会质疑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和可信度[28],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信息成本。这种成本有时可能非常高,使得社会责任报告完全没有价值。为了降低社会责任信息成本,需要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这就是社会责任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以上是从理论视角来解释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也能解释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在许多情况下,组织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是向外界传递某种信号,为了增加这种信号的可信度,由审计师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审计,这种情形下的审计是社会责任信息可依赖的信号。

当然,组织降低社会责任成本的机制有多种选择,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只是其中之一;组织向外部传递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也有多种方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只是其中之一。在较多的选择机制或方式中,组织会基于不同机制或方式的成本效益来做出选择。所以,组织对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权变性,而不是必然性。

(二)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什么是审计,探讨审计本质有两个维度,一是概念,二是功能,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本质也不例外。

关于审计概念,本文前面的文献综述指出,一些文献研究了社会责任审计本质[13-15]。笔者认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本质离不开社会责任审计本质,而社会责任审计本质离不开审计一般本质。

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29]。根据这个审计本质,社会责任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社会责任履行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强调的是社会责任履行,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管责任。社会责任履行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包括多种类型,一般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行为、制度,相应的,社会责任审计也包括上述四类。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就是以其中的非财务信息作为审计主题的审计类型,其本质是在社会责任审计本质的基础上,将其内涵限定到非财务计量的社会责任信息,可以表述如下: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社会责任履行相关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强调的是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的错误和舞弊,这种审计的主要功能是判断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存在失真。

审计本质的另一个维度是审计功能。一般认为,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笔者认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也可以具有上述三大功能。就鉴证功能来说,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就是要判断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是否存在失真,鉴证是这个概念中的应有之义,所以,鉴证是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基本功能。就评价功能来说,在许多情况下,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表征责任方(也就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者或社会责任承担者,下同)的社会责任绩效,审计师完全可以将鉴证后的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与一定的标杆进行对照,以判断责任方社会责任绩效所处的水准,所以,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可以具有评价功能。监督功能强调的是处理处罚,在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披露的情形下,可能难以对责任方进行处理处罚,在社会责任信息强制披露的情形下,审计委托人可以授权审计师对操纵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的责任方进行处理处罚,从理论上来说,不排除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具有监督功能。

(三)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希望审计干什么,也就是人们希望通过审计得到什么结果,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目标也不例外。这里的人们可能有四种,利益相关者、审计委托人、责任方、审计师。这四者统称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关系人,上述四者中,审计委托人一般区分两种情形,一是代表利益相关者,此时,其目标与利益相关者重合;二是代表责任方,此时,其目标与责任方重合。所以,审计目标有差别的是利益相关者、责任方和审计师。

从利益相关者来说,当然希望通过责任方的外部性获得好处,这类审计关系人希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来抑制责任方的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失真,进而促进责任方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19]。

就责任方来说,在不同的动机下,其审计目标有区别。在理论下,责任方希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来降低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相关的成本;在信号传递理论下,责任方希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来传递其“好信息”,让利益相关者对其更有信心。无论是降低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成本,还是让利益相关者对其更有信心,都希望优化责任方的生存环境,利益相关者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有益于组织长期目标之达成。一般文献也发现,组织承担社会责任与长期绩效有正向相关性[30]。

从审计师来说,其目标当然是生产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这些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处理处罚产品。鉴证产品的主要内容是判断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是否真实,通常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评价产品的主要内容是将表征社会责任绩效的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与一定的标杆进行对照,以判断责任方社会责任绩效的水准,通常以审计评价报告的形式出现;监督产品的主要内容是对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通常以审计决定的形式出现。当然,上述审计产品不一定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其他类型审计业务的审计产品融于一体。

(四)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关注对谁审计,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客体也不例外。现有文献主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在组织目标的追求过程中,任何组织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外部性,从而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从逻辑上来说,任何组织甚至个人都是社会责任承担者,从而都是审计客体。然而,审计是一种有实施成本的制度安排,要考虑这种制度的成本效益。通常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组织才存在真实的有效审计需求,这些组织才能真正成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客体。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两类组织,一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企业除了实现其目标外,还要承担社会贡献、产品安全与服务、人力资源、资源环境、社区及其他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当企业需要报告上述社会责任履行信息时,就成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客体。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非政府组织(NGO),这些非企业组织除了履行其公共责任,也要承担社会贡献、人力资源、资源环境、社区及其他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当这些非企业组织需要报告上述社会责任履行信息时,也就成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客体。从深层意义来说,由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NGO这些非企业组织履行的是公共责任,其全部职责都可以理解为社会责任,这些非企业组织的全部绩效信息都可以理解为社会责任信息。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些非企业组织是当然的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客体。

(五)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内容

审计内容关注审计什么,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内容也不例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一种观点从责任对象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责任内容,一般认为,社会责任应包括对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一般公众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30]。我国学者李正和向锐[31]将社会责任信息分为六类: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其他类。另一种观点从责任维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内容,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33]在197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将社会责任信息分为四类:社区参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产品与服务。Carroll[23]认为,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自愿捐赠责任。作为企业来讲,经济责任就是创造价值以回报股东;法律责任就是要奉公守法,遵章纳税;伦理责任就是企业要有良知;自愿捐赠责任也就是慈善责任,是企业最高的境界,感恩社会、感恩国家。Trotman&Bradley[33]将社会责任信息分为六类:环境、能源、人力资源、产品、社区参与、其他。

笔者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需要同时从上述两个视角来揭示,责任对象揭示了对谁承担社会责任,而责任维度揭示了究竟承担什么责任。由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并且企业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有不同的社会责任,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责任对象来披露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将上述责任对象和责任维度结合起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以上讨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对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NGO这些非企业组织来说,其责任对象和责任维度可能都不同于企业,就责任对象来说,一般可以区分为服务对象、职工、供应商、社区、一般公众、资源环境、债权人、其他等,与企业相比,责任对象中没有股东,并且将客户和消费者改为服务对象;就责任维度来说,一般可以区分为公共服务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捐赠责任,与企业相比,将经济责任改为公共服务责任。根据上述两个方面,也能构成类似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内容框架的非企业组织社会责任信息内容框架,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同样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六)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关注谁来审计,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主体也不例外。目前,只有法国、瑞典、丹麦等少数国家对社会责任报告实行强制审计[35],大多数国家对社会责任报告实行自愿审计。由于这个原因,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主体较为复杂,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认证机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内部审计机构都在进行社会责任报告审计[5,27]。

从专业胜任能力来说,上述机构应该都没有问题。但是,审计主体的关键问题是独立性,只有能保持独立性的机构才能作为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如果是一个大型组织的内部单位向其上级组织提交的社会责任报告,则该大型组织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单位当然具有独立性,可以作为内部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主体。但是,如果是该大型组织自身的社会责任报告,则该内部审计机构就失去独立性,只能由外部机构来审计。

当企业或非企业组织需要对外披露其社会责任报告时,外部机构对这些报告进行审计,这些外部机构能否保持独立性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由谁来选聘外部机构,二是外部机构本身是否对审计结论承担法律责任。由于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较为广泛,具体的责任对象与企业或非企业组织之间并无清晰的合约,所以,社会责任委托关系是多委托人,在这种情形下,社会责任关系的委托人本身并不具备委托审计师的能力,所以,社会责任关系的委托人一般不能成为审计关系的委托人。在这种情形下,一般是由需要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或非企业组织自行选聘外部机构对其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合二为一,从某种意义上有些管理层“自我审计”的意味,很类似于股权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审计。如何破解这种“自我审计”的困局呢?上市公司的做法是由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审计师聘请事宜,而审计委员会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这个委员会相对独立于管理层,所以,这种制度安排为审计师能保持独立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此类似,社会责任报告审计的审计师选聘也由具有独立于管理层的机构来负责,从而为审计师能保持独立性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实践中,一些企业或非企业组织成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36],如果这个委员会主要由外部人士组成,并且由这个机构来选聘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师,则一定程度上为审计师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

要保持独立性,由谁来选聘审计师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审计师能否对审计结论承担法律责任。对于社会责任审计来说,即使由独立于管理层的社会责任委员会来选聘审计师,而这个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企业或非企业组织的管理层建立起来的,其本身的独立性就有缺陷。所以,不能完全指望这个委员会来保障审计师的独立性。这些需要审计师自身重视独立性。怎么才能做到呢?可行的办法是让审计师对其审计意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审计意见错误,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审计师就能较大程度上保持客观公正,抵制管理层的压力。而审计师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对其组织形式和资本投入有一定的要求,凡是不符合这些要求的,都不能成为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师。根据这个标准,行业协会和一些科研机构可能就无法承担法律责任,从而不宜作为审计师。

(七)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关注怎么审计,在审计基础理论层面,主要关注审计取证模式,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方法也不例外。

目前,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准则不少,国外有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ISAE 3 000、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研究组织(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Ethical Accountability)颁布的AA1 000、全球报告者的G4标准,国内有CAS3101(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国内一些行业协会还颁布了鉴证准则,例如,《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35]。这些准则的主体内容是对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程序的规定,其中包括对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鉴证程序的规定。纵观这些鉴证准则,对于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鉴证,其体现的取证模式主要是命题论证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审计取证的其他三类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37]。

命题论证模式的基本逻辑是信息跟踪,从上一层级的信息跟踪到下一层级的信息,通过层层跟踪,验证最高层级信息的真实性,这种跟踪过程,类似于将大命题分解为小命题进行证明。这种层层跟踪的核心是,对于支持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始信息也要跟踪其支持信息,而不只是直接相信原始信息。例如,人力资源审计中,对员工的劳动时间,可以从社会责任报告跟踪到考勤记录,进而跟踪到薪酬支付,在此基础上,可以抽样跟踪到员工个人,通过这些跟踪,就能验证员工的劳动时间。现行实务中,一些鉴证机构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数据准确性的鉴证,只是将报告中的数据与企业相关原始文件进行对比,并没有对原始文件数据本身的可靠性进行鉴证,这种鉴证方法虽然可以归纳为命题论证模式,但是对相关原始文件中的数据进行跟踪,鉴证风险很大[27]。

数据流程模式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数据生产流程值得依赖,则这些数据本身也就值得依赖。对于有些社会责任数据,其数据本身难以验证或虽然能验证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其生产流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于这类数据首先对数据流程进行评估,如果数据流程值得依赖,就直接判断数据本身也值得依赖。例如,有些环境数据是由第三方提供的,在这种情形下,审计师评估第三方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如果评估结果是第三方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都是值得依赖,则可以推断其提供的环境数据值得依赖。

数据分析模式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数据是否值得依赖,如果预期的数据逻辑关系不存在,则认定数据疑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社会责任信息特别是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许多都存在数据逻辑关系,通过验证这些逻辑关系,能找出数据疑点,对于这些疑点进行进一步的跟踪,可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例如,通过机器生产能力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能一定程度上验证生产时间,从而验证员工作业时间;通过机器单位能耗与用电量的关系也能验证机器的开工时间,从而验证员工的作业时间。

专业测量模式的基本逻辑是现场测量以获取数据,将这种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判断责任方提供数据的可靠性。一些资源环境数据可以采用这种取证模式。

(八)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理论关注审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审计环境理念也不例外。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一些路径影响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例如,审计环境会影响人们对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认识,进而影响审计需求及审计重点,审计环境还会影响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具体技术手段等。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通过其审计产品的使用,也会对审计环境产生影响。毕竟人们不是为审计而审计,审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审计产品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一旦因审计而发生改变,审计对其环境的影响也就发生了。

四、结论和启示

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是治理社会责任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其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审计需求,组织作为社会责任承担者,为降低其社会责任成本或向外部传递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建立了多种机制,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是其中之一。

关于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社会责任履行相关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可以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

关于审计目标,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来抑制责任方的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失真,责任方希望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传递“好信息”,审计师的目标是生产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处理处罚产品。

关于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报告者都是可能的审计客体,包括具有一定的规模的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NGO。

关于审计内容,需要将社会责任对象和责任维度结合起来构建社会责任信息框架,这种框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内容,不同的责任对象、不同的责任维度,责任数据的具体内容不同。

关于审计主体,许多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其中,能保持独立性的机构可以成为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主体,由于社会责任关系中缺乏可确指的责任对象来充当审计委托人,审计主体的独立性主要依赖于审计主体的选聘机制及审计主体自身对其审计意见具有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关于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鉴证的主流模式是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也有用武之地。

关于审计环境与审计的关系,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需求、审计技术方法等路径影响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通过其审计产品的使用来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审计环境。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非财务计量社会责任信息审计本身是一个系统,要想这种审计制度得以有效运行,必须协调考虑其相关各要素,片面关注其中的某些要素,这个审计制度的功能可能难以有效地发挥。

【参考文献】

[1]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85-92.

[2] 沈洪涛,宋献中,许洁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0(4):102-108.

[3] 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3):33-37.

[4] JEEHYE P,et al. Experiences of and views on third party assurance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10/11):1095-1106.

[5] ROGER S,et al.Assurance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84(3):937-967.

[6] 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号?――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1(4):87-93.

[7] 戴慧婷,秦信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月刊,2012(9):17-21.

[8] 李正,官峰,李增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3):102-112.

[9] HODGE K,et al. Assurance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s: impact on report users’ confidence and perceptions of information credibility[J]. Australian Accounting Review,2009,19(3):178-194.

[10] 李正,官峰,李增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意见是否具有信息含量――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1):78-86.

[11] 阳秋林,毕立华,李冬生.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市场反应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3):70-73.

[12] 陆建桥.关于建立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3(12):49-52.

[13] 余玉苗.论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6(1):13-15.

[14] JOHNSON H H. Corporate social audits―this time around[J].Business Horizons,2001,44(3):29-36.

[15] 袁广达.企业环境信息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7-10.

[16] ADAMS C A,et al. Accountability, Completeness, Credibility and the Audit Expectation Gap[J].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2004,14(6):97-115.

[17] 张庆龙,陈凌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问题探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2):60-68.

[18] 周晓惠,许永池.构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J].财会月刊,2011(5):65-66.

[19] 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11-13.

[20] 阳秋林.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J].财会通讯,2005(2):90-92.

[21] 黄溶冰,王跃堂.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治理与实现[J].华东经济管理,2008(11):20-23.

[22] 方 .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3):38-40.

[23] 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24] 曹树青.特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J].前沿,2006(12):169-171.

[25] 叶陈刚,武剑锋,卢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机制研究[J].财会学习,2013(9):36-41.

[26] 何丽梅,张海燕,张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内容及方式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12):63-67.

[27] DWYER O B. The case of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constructing a new assurance service[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8(4):1230-1266.

[28] 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9] 于晓红,武文静.公司治理、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4(5):74-78.

[30] FREEMAN R E,REED D L.Stockholders and stakeholders: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3,25(3):88-106.

[31] 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32] NAA. Committee on accounting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ccounting,1974,56(3):59-60.

[33] TROTMAN K T, BRADLEY G W.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1,6(4):355-362.

[34] 阳秋林,郭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4(11):61-64.

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是每一个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在积极的推进信息化进程。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单位已经开始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审计对于增加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推进审计技术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就应该要积极的推进信息化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级政府、农民群众对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加快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作业手段,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推进信息化审计已势在必行。

信息化审计不仅仅能够突出审计重点,还能够丰富审计手段。通过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变过去的那种逐笔分析的做法,从而能够使得审计思路更加的清晰,更加的突出重点,能够更加容易的发现各种违纪违规问题的线索,并且线索可以更加的可靠。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让实现全面审计成为一种可能。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拓展审计空间,提高审计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够将农村经济各方面的信息汇集起来,及时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对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实质进行掌握,为审计工作在拓展审计空间、加强对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服务等各个方面构筑起有力的信息平台与作业基础。

一、信息化环境对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信息化环境使得农村经济(财务)审计业务的范围和内容大大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中的数据不仅有纸质信息还有很多的电子数据信息。因此,农村经济(财务)审计人员不仅仅是要对各种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还需要对这些信息的系统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等进行全面的审查,而这也就使得他们的工作业务范围从财务报表和其它管理方面的“有形”数据,扩大到了“无形”的数字信息领域。

(二)信息化环境使得农村经济(财务)审计的技术方法发生了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审计技术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就对农村经济(财务)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农村经济(财务)审计人员能够应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审计。同时随着我省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业务也更加的复杂,因此,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审计任务的需求,这也要求农村经济(财务)必须要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审计。

(三)其他影响

信息化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在信息化环境下,农村经济(财务)审计人员不仅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内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的控制措施都需要通过程序的形式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体现出来,对计算机处理具有更高的依赖性,即新的内部控制要求程序化的内部控制。

二、农村经济(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要想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能够更加上一个台阶,就必须要进一步的明确目标,把握住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一)进一步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

必须要进一步的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为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必须要按照审计署提出的对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实施审计署提出的《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培训计划》,组织相关的审计业务人员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培训,让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要通过多种方式,对现有的农村经济(财务)审计队伍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要通过培训来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通过培训要让一线的审计人员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能够独立的制定出合理的计算机审计工作方案,并建立审计模型;(2)会采集相关的数字信息,下载数据;(3)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转换、分析;(4)能够得出审计结果。要尽快的培养出一批能够练掌握并运用审计应用系统的业务骨干,让他们成为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带头人和计算机审计现场作业操作能手,通过这批骨干来带动信息化审计的普及推广。

(二)通过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目前,我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实行的是农村“三资”委托服务制管理模式。多数地方都实现了电算化,为了能够让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业务进行最佳的结合,就必须在审计法规、审计资料、审计档案管理等多个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高效、易管理的特点,积极开发、使用一些配套的、实用性较强的例如审计资料查询管理系统、法律法规资料库、审计疑点资料库、审计信息库这一类的软件系统。信息化系统要具有“查询方便、容易管理、更新及时”的特点,以便更加高效的对审计信息进行查询,从而提高信息化的利用率与审计工作的效率。

总之,想要提高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就应该积极推进信息化审计,这需要所有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者共同的去进行思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通过以信息化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做更为深层次的分析,将对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工作质量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财务能力 会计信息风险 审计意见

一、引言

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鉴证。审计意见不仅影响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反映管理层受托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还向报表使用者传递信息,为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用审计意见类型来衡量审计质量,是已有审计治理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美国经济学家Eugene Fama在有效市场理论中提出,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强势有效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信息风险,投资者的理性决策和价值判断会受到影响。会计信息风险的存在,客观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并产生了严重的成本问题。可信的财务报表有利于缓解两权分离所产生的成本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公司所有者需要考察经营者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审计作为一种自愿的需求,是监督管理层的有效机制,是降低成本的手段,审计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会影响审计意见类型(朱小平,2003;原红旗、李海建,2003;王怀栋,2009),而且财务状况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是众多影响因素中最显著的(Kjda,1980)。发生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明显大于没有出现财务危机的公司(李淑华,1997),亏损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较高,且亏损越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等性质严重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也集中于亏损上市公司(段培阳,2002)。不同学者探讨了影响审计意见的不同财务因素:朱小平、余谦(2003)选取了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资产规模、存货占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比率等因素;王小红、晁军宁(2010)选取了总资产周转率、权益净利率、销售成本利润率、现金流动负债比、总资产增长率等因素;Kjda(1980)选取了总资产周转率、权益和总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等因素;Bao和chen(1998)选取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盈利或亏损等因素。

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财务能力是主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资金周转越快,现金流量越大,资产负债率越低,偿付能力越强,那么公司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基于此,提出本文假设1:财务能力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

Francis 等(2005)将信息风险定义为与投资者定价决策相关的公司特定信息低质量的可能性。以Dechow和Dichev(2002)模型残差的标准差作为衡量信息风险的指标,发现公司的信息风险越高,资本成本也越高。Lobo等(2006)采用同样的指标,研究发现信息风险影响分析师预测的误差和分散度,这表明财务中介也关注公司的信息风险。于李胜、王艳艳(2007)以应计质量作为信息风险的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应计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提高应计质量有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具有专业分析能力的审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会关注影响公司持续经营的各种风险(Lam 和Mensah,2006;Krishnan等,2007;于鹏,2007)。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会计信息风险对市场定价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这种风险是不可分散的系统风险。如果公司的会计信息风险很高,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从而使公司的资本成本提高,相对于投资者,审计师对公司报表的解读能力更强,为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性,审计师更容易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基于此,提出本文假设2:信息风险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即会计信息风险越高越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自变量

(1)核心财务能力

本文将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成长能力作为研究公司财务能力的四方面子能力。盈利能力选取每股收益(X1)和净资产收益率(X2)两个子指标;营运能力选取应收账款周转率(X3)和存货周转率(X4)两个子指标;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X5)和产权比率(X6)两个子指标;成长能力选取每股收益增长率(X7)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8)两个子指标。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避免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影响,使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数据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出核心财务能力:

F=0.233*X1+0.223*X2+0.082*X3+0.033*X4+0.057*X5-0.066*X6+0.195*X7+0.238*X8

(2)信息风险

Francis(2005)等认为,仅以公司当期的应计利润回归残差来衡量公司应计利润质量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应该考虑公司应计利润的波动性,即公司的信息风险。会计信息风险的存在,影响着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理性决策。本文参照Francis等(2005)、Doyle等(2007)的方法,利用修正的截面DD模型来估计会计风险。

2、因变量

本文研究核心财务能力、会计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因而将审计意见作为因变量。将审计意见(OPIN)定义为一个标准的0—1变量,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时,OPIN=0;当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时,OPIN=1。

3、控制变量

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本文引入下列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SIZE),用总资产对数表示;(2)股权集中度(DR1),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3)股权制衡度(DR5),用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表示;(4)行业(IND)作为行业虚拟变量,按CSRC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定2007—2009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回归中所使用变量缺失的公司,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样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处理:(1)剔除年末市值为负的公司,(2)剔除了当年的IPO公司,(3)剔除金融行业的公司。最终本文选定的样本公司为3332家,其中2007年有1097家,2008年有1044家,2009年有1191家。

(三)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中,2007年的1097家上市公司,其中1043家获得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2008年的1044家上市公司,其中998家获得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2009年的1191家上市公司,其中1136家获得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3332个样本上市公司中有3177家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155家获得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利率为4.65%。

(四)变量相关性检验

表1是为了检验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可以发现,各自变量之间、自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不大,相关系数均较低,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现象,从整体上看,各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小。在表中,财务能力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信息风险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本文假设相一致,进一步的论证需要通过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五)模型设计

我们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检验上述假设:

Prob(OPIN)=β0+β1*F+β2*AIR

+β3*SIZE+β4*DR1+β5*DR5+β6*IND+ε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6表示logistic回归系数,ε表示残差。

(六)结果与分析

由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模型中核心财务能力的回归系数为-1.187,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核心财务能力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本文选取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二级指标代表公司整体财务能力,综合财务能力越高,证明企业整理的运营情况良好,存在财务风险越低,越容易收到标准的审计意见。信息风险的回归系数为0.068,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信息风险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正相关关系,会计信息风险越高,越容易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实证检验表明,公司信息风险越大,资本成本越高,因此,审计师出于谨慎考虑有必要对会计报表进一步深入解读,更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作为控制变量的公司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707,公司规模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通常认为规模大的公司内部控制设置较为完善,公司各方面管理较为完善,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比小公司小。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在编制报表时会更加谨慎,注册会计师更容易出具标准审计意见。股权集中度的回归系数为2.33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股权越分散,经营者侵犯投资者利益的可能性越大(Fama和Jensen,1983),股权集中在某些大股东手中,他们会有较大动力去监督管理者,大股东的存在成为缓和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冲突的有效形式(Shleifer和Vishny,1997)。LA.PORTA早在1999年就研究发现,股权越集中,财务报表受到大股东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越容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股权制衡度的回归系数为-7.063,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股权制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通过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行业对审计意见的获得基本没有影响。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以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核心财务能力与会计信息风险对公司能否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较大,会计信息风险越高,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会计信息风险更能反映出公司盈利质量,并且投资者定价时会考虑公司的信息风险,为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更为关注财务能力较差和信息风险高的公司。本文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会计信息的风险性,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第二,财务能力较差的公司,更有可能伪造财务报表,其会计信息风险也越高,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需要更加谨慎。

参考文献:

①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意见质量[J].审计研究,2003(1):30—35

②陈丽蓉,潘芹.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综述与启示[J]. 会计之友,2010(9):68—70

③向锐,章成蓉.公司财务特征与会计信息风险.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7):108—113

④朱小平,余谦.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实证检验[J].中国会计评论,2003(2):12—15

⑤Fama, Eugene, 1965, 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38 (January)

篇8

关键词:网络技术;财务审计;应用

引言:

财务审计工作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系统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可以说直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做好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就是加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长足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把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到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中,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安全审计技术创新

要做到安全审计,就要从审计工作的根本和源头上保证审计信息的安全,这个阶段就是审计信息的采集阶段,在这个阶段,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安全审计中的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第一,现代网络管理系统具有实时审计和审计操作痕迹追踪功能,对审计信息采集业务的操作信息安全也可以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越权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日志进行查验,提高了审计信息采集业务的安全系数。第二,利用专业的财务审计工具软件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可实现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便于生成与之匹配的财务审计报告。

二、网络财务审计特点

首先,网络财务审计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技术共享性的优点,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达到审计工作人员的随时交流,并且可以将这些交流信息上传或下载到一个公共的网络平台上,实现有效财务审计信息的资源共享[2]。其次,促进了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缩短了财务审计工作的完成时间,在保证财务审计工作时效性的问题上起到了主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财务审计人员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财务审计信息,促进了财务审计工作监管力度的提高。

三、现代网络环境下财务风险

首先,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来说,虽然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具有各种样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但在系统的运行中也会出现例如木马病毒破坏及网络黑客入侵的潜在风险,尤其是网络黑客的出现,很可能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间采取不良的竞争手段而导致的结果,另外,网络系统的崩溃和硬件存储设备的损坏都是造成财务审计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3]。其次,虽然财务审计的数据处理工作依赖于网络技术和平台,但原始数据的录入和整理工作却是由人工操作完成的,那么,人工因素造成的原始数据编辑录入误差也会给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安全措施

(一)完善企业制度

在新兴的现代网络技术在财务审计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的前提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就体现出了管理不全面的问题,尤其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但有规范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工作安全性上的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与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各部门运行都密不可分的工作,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更是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要做好企业的财务审计,就要对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及行为规范在制度层面上有一个全面的完善和调整,以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人员素质

这一点在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后更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极快的信息技术,这就要求财务工作人员在计算软件的应用的熟练程度和对互联网平台的特性认知上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以便于将这些操作技能和手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升,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建立防御体系

这一点是相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的风险来说的,建立完备的黑客防御系统和木马拦截程序可以有效保证财务审计数据的安全,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识别软件和黑客防御系统对财务审计信息进行保护,对机密信息的操作和查看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及时进行重要文件的备份保存,避免信息被窃取或丢失,另外,信息共享虽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一个主要优势,但在防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尽量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防御系统。

(四)提升数据保存

原始数据永远是财务审计工作中最有价值并且数据准确性和完整度最高的数据来源,因此,财务审计工作中的原始数据保存工作也十分关键,企业应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原始数据以及财务凭证保存系统和查验流程,保证企业财务资金往来的原始情况最真实,最准确的被保存下来,使这部分数据在应用于计算机系统和在网络平台流通时的真实可靠性。

(五)加强工作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不但是基于财务审计工作来说的,更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特性来说的,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审计工作是一个定期的、长期的财务工作,它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运营状况都是一个整体全面的反映,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企业财务审计小组来专项负责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并结合计算机网络工作者的具体要求对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培训和考核。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

(六)完善监督工作

除了保证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在现代网络技术背景下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之外对相关的监督制度的完善和调整也十分重要,在监督制度的完善上,不但要强调在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强调制度的落实执行,因为,只有有效的落实执行相关的监督制度,才能发挥出监督工作的效力和作用。

五、结束语

现代网络技术在财务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提高了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和风险,因此,企业在财务审计工作中如何把握好尺度,让先进的网络技术在财务工作中充分的发挥,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雪涛.浅谈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2(26):45-45.

[2]罗鸿伟.简析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0(9):118-119.

[3]张文忠.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离不开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因此,在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建设当中,财务工作人员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村经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以及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问题进行考虑,此外还需要对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有效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数据技术的含义

在如今这个信息数据量庞大的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将会以互联网的形式在网上大量传递,并且传播速度极快,甚至在几秒时间人们就能收到不同的信息。在这种庞大数据传递当中,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则是能够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将有用的数据运用在工作当中,可以为工作职责提供良好的帮助。而在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上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可以为该工作提供有效的条件让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到来也对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积极面对挑战和任务。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在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过程当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并加以利用,可以有效丰富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工作方式,还能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为农村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和参考价值,除此之外,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还能够有效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财务审计部门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其中财务审计部门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审计监督过程当中,不仅要对财务经济问题进行审查,还需要密切关注农村民众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如果农村财务部门运用信息化技术,还能够将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吸引到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当中,为这些青年人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虽然目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已经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技术应用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在真正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机制的滞后和管理设备的不全面等问题,所以国家应当要着力加强完善农村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引进更多现代化技术,同时还要同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因为财务审计部门必须要拥有思想和温度,真正关心农民的利益和生活,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解决以往财务信息审计监督工作中的不足之外,还要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来对财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对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进行适度的公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还能够有效维护村民和干部之间的关系,提高村民对乡村干部的信任感。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理念,创新方法

在目前的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过程当中,必须要讲究工作方式的科学化,人性化,灵活化,改变传统的财务审计工作方式和理念,完善财务审计监督制度。这也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这就需要农村财务审计部门,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具有创新意识,对既定的工作思路进行改革,最大化的利用大数据资源改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审计工作中的每一项细则,在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过程当中还要进行工作责任制,将每一项工作的责任具体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对于出现的问题,管理人员或上级领导清楚知道问题的根源,并且将责任人根据问题的大小进行问责,这样工作人员就会更加认真工作,减少错误的发生。在农村财务管理过程当中,管理人员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监督,利用大数据获取财政审计人员的信息和农村人口的各类信息,这就可以利用数据模型呈线性分布,还能够从审计工作中发现疑点,对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便于财政审计工作的开展。如今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越来越繁琐,日益增长的数据,让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审计工作人员面对巨大的挑战或不同类型的数据,应当具备足够的灵敏度,将重要和必要的数据摘取出来,并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弥补传统财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提高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从多个渠道整合数据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据信息越来越繁杂,这就导致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从目前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人员的队伍构成来看,依然有许多财务工作人员,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这不但增加了工作数量还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对大数据处理技术并不了解,不具备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这就会让一些信息化技术只能成为摆设,不能很好的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因此,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中,虽然具备足够的信息化设备,引进了信息化技术,但却依然会出现财务管理滞后的问题,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政府应当加强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拔具有全面技能的财务审计监督人才,培养具备信息化技术的老员工,将老员工和新员工同步发展,共同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日常的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当中,培养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信息接受弥补传统审计监督工作当中的漏洞,让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运行模式更加科学规范。对于一些并不熟练操作大数据技术的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定期培训和进修,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此提高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各村落之间也可以相互联合进行工作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当中,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更加熟练,能够促进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增强财务审计工作成员队伍的专业度,同时为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人员队伍增加活力。

(三)完善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

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行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还要不断对农村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才能提高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进行完善,比如需要进行海量数据的处理时,需要配置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设施,将财务审计工作一一细化,就需要配备专业的软件。目前我国在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中使用的信息化技术还呈现出扁平化的形式,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也只知道一些简单的方式,而由于信息设备的简单化和单一化,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审计过程当中对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也比较有限,因此,农村财务部门在工作当中也需要加大使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软件贯彻落实技术创新,提高对数据资源的利用,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此外,在大数据时代,财务部门管理人员还可以有效完善农村财务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监督制,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当中,这样一来,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能够大大提高,并且能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监控,除此之外,农村在财务审计监督工作方面还可以设立,联网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提高信息交流的高效性,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群众对信息获取的速度。

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现代网络技术;应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也日益先进,现代网络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在企业财务审计中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后,产生了网络财务审计,在丰富了传统财务审计工作内容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企业在财务审计工作中,要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满足时展步伐。

一、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审计的特点

(一)共享性

共享性是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涉及了非常广的范围。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计算机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可以实现控制效果提升,确保财务审计工作更加顺利开展。不仅如此,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到财务审计工作中,还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外部信息,避免出现错误的判断。

(二)拓展财务审计空间,扩大业务范围

对往年审计而言,主要按照审计对象与目标加以确定,财务审计范围很小。而在现代网络技术支撑下,能够让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更加开放,让交流范围得到了扩大,也有利于拓展业务范围。

(三)提升财务审计时效性

网络除了可以突破空间以外,还能够突破时间上的限制。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能够更好的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能够随时了解企业财务情况,并实时掌握企业财务审计状况,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监管水平。

(四)提高财务审计频率

企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后,让财务审计除了有时效性特点以外,企业在开展网络财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准确、完整的财务资料,确保第一时间更新相关数据。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审计的风险

(一)数据出现丢失或被恶意篡改的情况

纸质信息一般很少辨认,也不容易发生数据丢失或被恶意篡改的问题,但通过计算机存储数据的过程中,如果计算机感染了病毒或者是发生故障后,数据则容易出现丢失的问题,造成电子账目上的数据有所改变,与实际账目不一致,从而增加了企业财务审计风险。

(二)缺少足够审计线索

以前,在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主要使用纸笔进行记录,同时也有相关人的签名,有着较为清晰的审计线索。然而对于电子版财务审计数据而言,不会受到人手的干预,也没有相关经手人的签名,无法获得审计线索。

(三)数据可信度低

在传统手工审计中,财务部门数据由审计部门步步检查,且每步都有相应责任人,主要出现纰漏,都可以快速找到相关责任人,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但在网络财务审计中,虽然提升了工作效率与实现性,但在录入数据的过程中,因为数据无法得到层层审批,所以容易发生错误或者遗漏问题。计算机并非万能的,数据录入工作还是要通过人工来操作,所以很难避免工作中出现错误。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审计的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网络审计准则

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网络审计准则,这样才能加大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约束力度,从而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从以往审计准则来看,已经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对此,在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针对实际网络环境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准则,确保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二)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要强

在实际财务审计工作中,为更加充分发挥出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要安排计算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人员,这样才能有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从而更加有力控制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应发挥出专业软件的作用,针对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避免造成损失。

(三)运用先进数据录入技术,规避风险

在存储数据时,通过对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防止攻击,为让数据提供安全的存储环境,还要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备部。企业要尽快设置专用局域网,从而有效提升安全性。在录入数据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扫描,同时对原始凭证采取压缩存盘方式,并通过自动转账功能,避免录入数据时产生错误,消除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此外,还要做好对重要数据的认证,防止出现人为恶意篡改数据的问题。对于一些重要的机密文件,既要提升其保密性,还要及时备份,避免文件不慎丢失。

(四)合理采用审计方法

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员要采取相应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在改进审计程序或审计方法时,需要先通过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批准,并作出相关的记录。在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为更好的使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审计单位要加强与财务审计人员的联系,并重视保存好原始数据,为今后数据的调整提供保障。

(五)完善审计程序

在设计审计检查程序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要设计特定的审计检查程序,将被审计单位的权限设置及时检查出来,找出存在的问题。认真检查被审计单位数据检查公式,利用专业审计软件,细致核对电子账目,保证其与合同账目相符。同时还应对凭证的真实性、资产、负债的合理性等进行检查,确保更好的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作用,提升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到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除了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意外,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益,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财务审计人员要将自身专业优势与创新性思维发挥出来,确保对现代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避免企业财务审计工作中出现失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文忠.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52-155

[2]苏梅.浅谈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