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研管理 项目延期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College Research Projects Postponed Problem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undertake various projects, project delays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project delays to be placed in front of the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 a need to address the important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roject delay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deferred management work,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research project; projtst postpone; countermeasures

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个涉及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从项目立项开始,到筹措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验收管理、项目评估和推广应用管理等都属于科研项目的管理范畴。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于培养科研人才,提高交流合作力度和投资回报率也有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科研管理现状来看,高校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如前期管理。再加之后期管理涉及因素较多,最终导致科研项目获取资金难而结题容易的现象。因此,提高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水平对于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管理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高校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项目延期现象,即项目到既定周期无法按时完成被迫延期甚至延期之后仍然无法完成的现象,这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也有帮助。随着我国高校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承接的科研项目数量与之俱增,伴随而来的是项目延期问题逐渐增多,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以项目延期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1 项目延期产生的主要原因

(1)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研究风气,造成“重申报,轻研究”现象。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枯燥的工作,探索未知世界需要一大批勇于奉献甘于寂寞的科研工作者长期默默地工作才能成功。但是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其承接科研项目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出于某些个人需求,这与科学研究的初衷发生了偏离。因此,高校教师申报项目时对于是否能按时完成并不关注,很多项目在立项初期就已经决定了其无法按时完成的结果,因此这些项目的负责人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开展项目并持续跟进,这是项目延期问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之一。

(2)项目申报中存在“挂名现象”。因为在立项考察指标体系中,项目组成员的职业构成、职称水平、技术队伍科研实力等所占比例很高,因此很多项目组在申报时会把并不参与项目,但是职称等级高的人员列为项目组成员,将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研究院所以及资金雄厚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提供给立项考察者,以其能提高项目获批的几率,这种挂名现象实际上是虚报项目组的科研实力,很多立项申报中的人员和单位并未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工作中,还有极个别项目只有负责人一个人在工作,与合作单位的配合基本停止,项目组科研实力大打折扣,最终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或者完成质量低下。

(3)项目负责人“缺乏合同意识”。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是立项后的常见协议文本形式,其中明确规定了各项项目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组人员结构、项目制度安排、项目经费的使用计划和范围、研究成果的形式等,这些指标对项目能否按时验收十分关键,因此合同书的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执行。但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很多项目负责人对合同的重要是视而不见,单方面更改项目内容、调整项目组成员结构,或不按要求及时上报项目研究进展情况的现象屡见不鲜,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及时监管,这也是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的重要因素。

(4)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一般的生产工艺流程有固定的标准可以执行,因此其可操作性很强,但是科研项目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特征,这些因素会干扰项目的正常开展,比如项目负责人以及其他主要研究成员的重大或突发性疾病、岗位调整、经费无法及时到位、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变化等都会使项目遭遇难以预料的困难,任何一方面的意外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度。

(5)项目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高等院校承担了大量国家以及各部委下达的科研项目,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十分繁重。首先要上报巨量的申报材料,然后在项目结束后还要进行多种渠道的检查和验收工作,这些工作十分细致纷杂,因此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其无法对所有项目实施深入的分析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不够全面也是一个制约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在科研管理办法的建设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比如对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的现象就没有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也有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减少奖励或者扣除科研评分等,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只是走走过程,使得惩罚措施成为了一纸空文。长此以往,对于按期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挫伤。不能按时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也得不到警示和敦促,导致科研项目延期现象屡禁不止。

2 加强科研项目延期管理工作的意义

我国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资金实力不足以大幅度提高科研项目的投入,因此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学校科研管理规范与否进行严格的监督,将项目延期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对于按时完成项目的科研单位,在项目申报时要给予政策倾斜,新的批准资助项目要首先考虑以往的项目执行进度与质量,项目延期率低的高校能获得更多的新项目;而那些项目延期率高的高校不仅在科研剩余方面受到影响,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新项目以及资金支持。项目承担方和主管单位一般都是以合同形式作为立项的依据,这对于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是一致的。合同双方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目标、内容、进度、经费使用计划以及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等规定实施项目。其中对于项目结束时间同样也有明确规定,如果出现项目延期本质上就是违反了合同。

综上所述,解决项目延期问题也是高校加强科研管理水平,保证合同履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科研工作是一项组织严密的工作,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来开展,对项目人员以及项目进度安排、经费使用计划等工作做好统筹规划才能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按计划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无法保证项目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因此必须对每一个环节做好妥善的安排,可见解决项目延期是高校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3 解决项目延期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强化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

立项是项目实施的第一个阶段,立项之后的首要工作是及时地将课题相关信息、完整的合同文本和项目方案转交给课题组。对项目的人员配置、研究进度安排、经费落实和使用计划等及时做出规划,保证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始实施。

项目实施中期至少应组织一次中期评估,并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形式可以口头汇报和书面汇报相结合。汇报内容应包括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困难、需要协调解决的疑难问题等。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项目无法按时完成或者属于落后淘汰的项目,则应及时中止项目或者在重新评估之后将其与其他项目合并处理。

我国高校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科研项目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科研管理工作量激增,而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于科研项目的发展趋势严重脱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管理工作水平难以提升。未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院(系)科研二级管理方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在这种模式下,校级与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共同分担科研管理工作。此外,学院科研管理人员还要注重与项目主管单位、学校科研管理人员、项目负责人之间的沟通来遏制项目延期现象。

3.2 坚持公平、正确的立项申报原则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申报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自由申报,即完全放开申请权限,科研管理部门将所有符合要求的项目全部上报道上级项目主管部门,将最终的决定权完全上移,第二类是限定申报即推荐重点项目。这一类型的申报是由学校级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按照项目审核程序对本校上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将审核结果优秀的向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但是重点推荐的申报方式目前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往往不按照审核程序执行,推荐项目的决定权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中而受到了管理者主观意愿的影响,使得部分质量低的项目获得了申报机会,这也是导致项目延期的隐患之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提高项目审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严格执行审核程序以保证高质量的项目获得申报机会,避免低水平项目鱼目混珠。学校学术委员会应正确履行职能,积极参与到项目申报工作中,对项目主管部门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必要的监督。学术委员会还应按照项目申报程序制定项目审核原则,积极推动申报项目公示制。确保高水平项目能在学校的项目审核中脱颖而出。

3.3 实施有效的奖惩措施与考核制度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项目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的指导精神下,建立本校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尤其是要加强项目考核体系建设力度,确保考核措施的可操作性,考核制度要明确奖惩措施并坚决执行。科研管理部门要以项目管理制度为依据,按照项目立项合同的内容执行项目计划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项目监督检查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隆菊,何建军,裴新宇.高校基金项目后期管理中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150-151.

[2] 余芳.关于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144-146.

[3] 张彬.浅谈高校科研项目延期问题的管理[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151-154.

[4] 李新荣,吴艳萍.项目延期: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J].江苏高教,2006(1):66-68.

[5] 周虹志.地方高校应如何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J].江西教育科研,2005(4):28-29.

[6] 胡孝瑞,黄波,赵明晟,等.浅析高校的科研管理问题[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1):88.

篇2

摘要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作为治疗头部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表现出十分理想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与常规放疗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对这一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放射生物学

自Leksell于1951年提出放射外科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地大约已有2万多人接受过这种治疗。最初这种治疗工具是为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的,后来发现可适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诸如动静脉畸形(AVM)、良性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腺瘤以及脑转移瘤、恶性神经胶质瘤等。另有作者[1]报道治疗了室管膜细胞瘤、鼻咽腺瘤、胚组织瘤、松果体瘤、软骨瘤。其最初的生物学依据是单次高剂量、小体积照射脑部导致灶性坏死。随着1980年~1990年间几种新技术的发展、放射外科设备的进步,包括从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束、多源60Co到加速器调整后的更大射野;同时由于影像学、物理学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放射外科与适形放疗更加接近[2]。总之,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并不象最近20年来一些稍纵即逝的技术,它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费用的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在引进更多的γ-刀和X线刀。本文拟从放射生物学的角度,对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动物实验研究

由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的是单次高剂量放射线损毁靶点以治疗不同颅内病变,临床应用于病人较慎重,并且由于取材较困难,临床关于组织病理变化的文献较少,因此动物实验对于解释正常组织及病理组织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反应尤为重要。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最佳剂量点以及如何精确地确定靶点位置、靶体积等。为了确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用于正常脑组织的剂量反应关系,Kondziolka等[3]建立了一种正常大鼠脑模型,并以201个源的60Coγ-刀用4mm准直仪照射18只大鼠的大脑右前叶,单次剂量分别为30Gy~200Gy,每个剂量点2只大鼠。所有动物观察90天后处死并作组织学检查。这一期间各剂量点未发现动物有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接受30Gy、40Gy、50Gy及60Gy照射的大鼠无病理改变,70Gy组偶见有皱缩的神经元,80Gy组可见有极少的动脉壁增厚,100Gy组的一只大鼠在靶体积内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退化和蛋白外渗,另一只有一4mm直径的坏死区。150Gy、200Gy组的4只大鼠均有局限性的脑坏死,星形细胞增生、水肿及微出血在靶区周围1~2mm均可见到。依据细胞、细胞间隙及对大鼠脑部集中一次高剂量照射的短期效应,建立了一种剂量反应关系。同时,Kondziolka等[4]建立了接种肿瘤后的实验动物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模型。19只大鼠接种C6神经胶质瘤细胞14天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与对照组22只接种后的大鼠65天后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39.2天,对照组为29.4天(P=0.07)。治疗组6只大鼠(32%)而对照组仅1只大鼠生存了65天(P=0.07)。治疗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于对照组(P=0.001),而且肿瘤细胞少(P<0.001),光镜下显示细胞水肿(P<0.005),提示治疗有直接的细胞毒性反应。30Gy、40Gy、50Gy、70GyGy及100Gy各剂量点未观察到肿瘤反应差异。这种体内大鼠恶性神经胶质瘤模型对于评价高剂量集中照射的杀癌细胞效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人肿瘤细胞裸鼠肾囊膜下移植模型已成为一种筛选抗癌药物的常规模型。Linskey等[5]亦建立了这种模型用于评价人听神经鞘瘤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早期反应。结果40Gy的移植后治疗组3个月后肿瘤体积比治疗后2周时下降明显,且优于10Gy和20Gy组。肿瘤表面血管分布减少亦较20Gy明显,10Gy组及对照组均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显示放射外科组小鼠含铁血黄素沉积与血管壁玻璃样变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裸鼠肾囊膜下移植听神经鞘瘤对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后听神经鞘瘤的体内放射生物学研究是一极佳的模型。

此外,由于单次高剂量照射,所以颅内靶点精确位置的确定极其重要,否则其放射生物效应会有很大不同,且极可能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极大损害。为此,Bova等[6]设计了一种适于对猫进行实验放射外科治疗的装置以研究其放射生物反应。原理为在Kopf立体定向头架的基础上增加一种“弧”装置,使放射源(直线加速器或60Co机)保持固定,动物平台等中心绕弧旋转。机械精确度的测试显示最大误差为0.15mm,可以精确确定靶位置。

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最初为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而设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Kihlstrⅹm等[7]研究了γ刀内囊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焦虑症后病人双侧内囊正常组织接受单次γ线照射后的神经放射性表现。最大靶点剂量为200Gy。照射后3~44个月系列CT扫描和MRI被用于随访观察。结果提示高剂量时观察到的组织反应、体积变化和时间过程比小的照射体积中观察到的更不易预测。因此,建议在将来应使用低的放射剂量和较小的体积。另外在用CT及MRI评价γ刀引起的损伤时应考虑时间因素。

近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分割照射是否适用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应用多次分割代替单次照射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中可能有放射生物学的优势,但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比单次照射需要较大的靶体积。如果降低几何精确度和增加摆位的不确定性与多次分割照射有关,通过这样即可部分补偿放射生物学增益。Lo等[8]为估计分割照射脑肿瘤的潜在治疗增益,评价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潜在增益方面的效应,采用生物有效剂量(BED)、依据LQ模式对不同治疗计划的治疗效果定性分析。其中治疗增益(TG)被定义为肿瘤的BED与同一正常脑BED在多次分割及单次治疗的比值,结果分割治疗的TG随分割次数增多而增加,随单次剂量增大而减小。在1~10的分割次数中,TG在单次剂量点为20Gy、30Gy、40Gy时分别为1.40、1.32、1.27。另外,TG在最初的几次分割中更明显。如果体积增大,则分割的增益减弱。从单次剂量的靶体积2cm增加到分割治疗的2.3cm时,TG从1.19、1.11降到1.06。研究认为,分析分割放射的治疗增益时应考虑增加摆位不确定性在分割治疗中的影响。

Simonov等[1,9]采用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和Leksellγ刀以分割方式(2~6天)治疗48例初治病人,研究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分割照射的可行性。研究中应用LQ模式分析等剂量效应关系,并考虑肿瘤的放射生物学、肿瘤体积、周围重要脏器的损伤及其他因素。结论提示Leksellγ刀进行立体定向分割照射是一种非常准确可行的治疗方法。在另一项38例各类病人的研究中,总的分割剂量20Gy~60Gy,肿瘤周围剂量为12Gy~30Gy。病人可耐受Leksell头架接受2~5天的治疗,没有病人出现并发症,并且肿瘤周围脑组织受量最小。

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研究的进展,X线刀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于肿瘤治疗。Luxton等[10]研究认为最终X线刀可照射>30mm的病灶,但其精确度较γ刀略差。

篇3

关键字:3G技术;嵌入式软件;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02-03

最近几年,我国嵌入式产品发展迅猛,其应用涉及通讯、网络、工控、医疗、消费类电子等行业。随着“三网融合”不断提速,3G网络全面铺开,3G嵌入式作为IT产业的核心方向,未来20年(2009~2025年)全球将进入3G嵌入式时代,目前全球40%的软件产值来自嵌入式领域,据专业人士预测,到2025年全球80%的软件产值将来自嵌入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未来这一数字还将成倍增长,由此可见,培养3G嵌入式软件高端技能型人才刻不容缓。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研究思路

综合分析大量企业的核心需求之后,我们将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为专业技术、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3条主线。在专业技术方面,课程囊括目前主流的J2EE、J2ME、iPhone以及极具发展潜力的Android平台,将J2EE技术与J2ME、Android等技术平滑过渡,通过项目有效地整合,以确保学生在掌握客户端应用技术开发的同时,又能开发服务器端程序,就业后可以在技术方面独挡一面或者领导团队开发项目;在项目经验方面,课程设计了3G前端开发(XHTML和JavaScript)、J2EE SSHA服务器端开发、J2ME客户端开发、iPhone客户端开发和Android客户端开发5个方面,共计32个实训项目,超过64000行代码编写量;在职业素质方面,课程以职业规划为主线,强化训练职业心态、职业能力、职业准则和十类型应用背景。整体课程学习完毕后,学生将成长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快速变化。

二、逆向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

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们对大量企业和院校进行了调研。在企业方面,我们深入分析了前程无忧、智能招聘和中华英才三大热门招聘网站中1748家企业共计2826条招聘信息,汇总整理了438家企业提交的调查问卷,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9家企业技术主管及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深度访谈;在院校方面,我们收集了23所院校提交的76份教师问卷、1322份学生问卷。最终,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确定培养方案,并进行关键技能方向细分;根据院校调研结果确定阶段目标和定位,将关键技能点和阶段目标及定位组合起来形成学习领域,最后编排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嵌入式软件3G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不含公共基础和职业素质课)。

三、以项目案例+知识模块为主线的双核内容组织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组织多以知识模块为主线,即按照理论知识体系由简至繁、由易到难进行讲解。知识模块组织思路主要是以应试为目的,覆盖全面、循序渐进,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优势显而易见,如数据结构和C语言程序开发。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重点在于对框架、结构层面的掌握和应用。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根据软件工程学方法,将项目按功能划分为功能模块,以项目作为载体融合知识模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做项目开发。使学生既有效地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积累了项目经验,嵌入式软件3G方向设计的项目如表2所示。

3G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软件3G技术人才的短缺,为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教育的利好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嵌入式系统会随着应用的复杂性以及性能的无止境需要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嵌入式3G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嵌入式行业的发展相适应,始终跟随企业的实际需要做出动态调整。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课程体系的可扩展性、课程内容与技能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性等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申华,周国顺,闫慧琦.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逆向设计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64-67.

[2]郭建宏.高职院校嵌入式软件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5).

[3]廖永红,李洛,古凌岚.嵌入式技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2).

篇4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设计;增长模式;系统方法;教学设计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 8097(2013)11—0035—06

前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研宄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连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教育技术学以媒体技术为基础,教学设计为核心。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个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系统。当前教学设计不仅运用于正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或是高等教育),而且也广泛运用于事业机关、企业、军事部门和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中。另外,各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移动教育、泛在教育、云计算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微课堂教学等)的实施也高度依赖于教学设计。

随着教学设计应用需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模式被提出来。1991年,加斯塔夫生在有关教学开发模式的论著中则指出,自60年代出现第一个模式以来,在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文献中已有数百个模式。虽然教学设计有了很多规范化的程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预计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还会层出不穷,这也就使得教育教学的从业者对教学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难以学习、掌握和应用。我们不禁会有疑问:能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给出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呢?这便是本研究所要关心和回答的问题。作者依据“问题”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方法论初步尝试提出一个普适性的基于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期待能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新范式,提供给教学设计人员一种设计思路。因为,本研究是对教学设计方法本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哲学反思,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所以,本研究是关于教学设计的元方法的探索。

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哲学观点简介

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0-02

“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社会需求性原则。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对应的实施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目标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真正从企业的需求着手,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当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将企业的需求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小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相关网络维护,能够编写网页和制作网站;第二种是面向中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熟练配置,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备对网络进行规划的能力;第三种是面向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应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建设网站和组建中小型网络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让学生能够对大中型网络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第三层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能够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三、构建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在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下,有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来构建网络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模块,是指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多样性。模块构建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提出单一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该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美学欣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等课程。基本素质模块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2.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网络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技能模块应该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Web技术、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手机程序开发、网络仿真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高级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认证考试培训等课程。

3.职业定向模块。职业定向模块以培养学生能直接上岗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掌握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所以该模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定向模块包括网络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到精而专,可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宽知识面为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模块,逐层递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要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点突出知识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避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的研究。做到“学以致用”,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注重全面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倾向来选择学习方向和选修课程。

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要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上。增加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三个类别。(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依托于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应用能力。该模块可包括网络基本操作、网站规划、图片处理、ASP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实验项目。(2)专业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网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以设计性强的综合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可包括复杂路由配置、三层交换配置、综合网络设计规划、复杂网络组网、网络流量分析等实验项目。(3)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包括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以创新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项目实践内容可包括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实训、服务器的综合配置和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操作等实训项目。

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去掉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论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理解多个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同时,改变目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五、结语

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课程,同时,它又是一个载体,检验着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整个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网络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并且知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按照职业选择设置专业方向,逐渐由“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转变,学校的教育要真正做到“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守平,张雯,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篇6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5-02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完成过程为基点的教学理念。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后,学生便在课堂中实际经历了分版跑线、报题会和排版会等新闻行业工作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也转变成了“总编”和“编辑”、“记者”,学生不但通过“做”领悟了“学”,还培养了极大的职业兴趣。

项目教学法中的评价体系是检验项目教学法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反复实践和论证,笔者对评价体系做了革新,即在激发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基础上,注入行业模式,确保整个项目教学法运用的贯通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评价理念要紧扣学生实际和行业标准

(一)评价理念符合体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普遍怕“写”,因此新闻采写通常是他们最头痛的课程之一。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在一年级起就安排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但指望学生能很快进入“记者”、“编辑”的角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同时,教师十分重视学生个性和潜力的挖掘。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不仅重视采访与写作能力,还认可并鼓励学生发展各种新闻职业能力,如摄影能力、新闻策划能力等,使体育专业学生能通过他们点子多、眼光独特、喜欢动手操作等特长,事半功倍地完成新闻采写。

(二)评价理念体现新闻行业评价标准。项目教学法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中感受和锻炼,进而提高职业能力。因此,将新闻行业原本就已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结合进课程项目的评价中,可以提高项目教学法的成效,更好地创造仿真教学环境。经过研讨,笔者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引用了业内最常见的量化打分的方式,并分为基本分和奖罚分。其中,基本分是指稿件和报纸按规定应得分数;奖罚分是指某一稿件或报纸因质量状况而被奖罚的分数。奖罚分剥离于整个评价标准中,主要由行业一线采编人员提出建议,由主讲教师综合意见进行打分。

二、基于行业标准的评价方式是课程的重点

(一)项目评价形式。项目教学法的采用,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又使课堂成为了媒体的实际战场。因此,在评价中,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也将媒体的评稿会、版面评审会搬入课堂中。以项目之一“制作完成一份校园体育月报”为例,见表1。

从表1可知,通过项目教学法和引入行业模式,教师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中重视写作,以新闻作品完成质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偏见”,重视学生各方面岗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二)项目评价方式。在执行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体系中,笔者不但引入行业评价的量化标准,还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改革为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者各占总评价的50%。下面以制作完成一份校园体育月报的项目为例。

1.过程性评价标准。笔者将总项目中的各采写子项目的成果分别进行过程性评价,5个子项目总分的相加将是过程性评价的总得分。其中,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详见表2、表3。

三、引入行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实践体会

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体系根据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来进行全方面的大胆改革,打破传统“一考定音”的模式,把学习过程包括评价过程转变为创造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笔者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评价体系具有多元化和前沿性。评价标准的执行采取教师评、小组互评和组内互评的形式进行。教师评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小组互评主要针对各组作品完成的质量,组内互评主要针对组员团队能力和个人贡献。通过在评稿会上稿件的展示和总编、编辑的点评,营造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体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同时,由于评价体系中的评分标准很大一部分是采取植入行业评价标准的模式执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教师主动深入行业一线学习锻炼,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动态,保证课程的前沿性。

(二)评价体系体现公平又富有激励。传统考核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含有教师的主观臆断。项目教学法重在引入行业模式,就把行业严肃、公平的考评量化指标也一并引入了进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引入项目教学法评价体系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小组组长,甚至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俨然在真正的职场中。组长作为编辑更是认真做好作品完成和评价过程的情况书面报告,确保整个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让所有组员心服口服。同时,笔者创新性地加入惩罚分,由聘请的行业一线能工巧匠打分和评价,能刺激学生表现欲望,并以激励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

总之,项目教学法评价体系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使课堂更好地与行业相融,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程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掌握岗位技能的程度都有大幅度提升。当然,本课程之于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如在项目实施过程监控体系建立等方面。我们将继续探索思考、深化改革,以切实提高体育专业新闻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璐荣.行业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采写”课程的项目制改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3(2)

[2]金静梅.高职项目教学法考核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

[3]廖克顺.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4]何瑜.加强过程控制,采纳形成性评价――建立项目教学法的学生评价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5]陈惠英,傅德清.项目教学法中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的探讨[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0

篇7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215221)

以课堂观察为主要研究方式,既有翔实的数据呈现和生动的情境描述,又有行为案例的诊断与深入有据的思考——这,不失为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理想方式。我们的研究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背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以下是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察日记,观察主题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云雾见月明”——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了,孙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如果没有这么多数据表的统计,打死我也不相信:这节课共提了63个问题?!我的备课本上明明只有13个问题呀!怎么会这么多?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倒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更能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1: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1: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那么,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教学现象之假设2: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教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有了深刻的感悟,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推断论证2:在教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提问的数量就变多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这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就存在问题呢?——这种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这位教师的困惑,得到了同事们的“呼应”。当时,我们语文教研组分工合作,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记录下这位执教教师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课后大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这40分钟的一堂课,教师居然提了63个问题,也就是说,这堂课平均每分钟提问1.6个。这个数字太让人震惊了!课堂提问频率如此之高,这是为什么?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课堂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什么还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但这一组“硬碰硬”的数据,是摆在面前的“铁的事实”,无声地显示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的差距。

二、对比:引进“他者”,寻找症因

怎么解决遇到的问题呢?我们不断地摸索着。

“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当处于同一水平的研究团体——教研组内部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提倡‘法外的思想’的法国著名思想家列维纳斯,在人们普遍把‘我’当作重要的东西时,反其道而行之,在‘主体’和‘自我’之间引入了‘他者’的概念,即在现象学的‘在场’概念中提出了‘不在场的在场’,从而形成了独创性的思想”,由此类推,从外部寻找一个或多个“他者”引入我们这个团队,即所谓“专家引领”的方式,是解决教研组内部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我们选择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语文课开展对比观察,找到了症结所在:

第一,教师没有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玛丽·巴蒂·罗,美国的一位大学科学教师,她在倾听了数百例课堂教学录音后,发现了教师课堂上“等待时间”的重要性。她把课堂上周期性的、简短的沉默称为“等待时间”,她发现教师的“等待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1秒,而她以及她的后续者经过反复研究,证明了“将‘等待时间’延长到3~5秒的教师对他们的学生和自己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效果”。反观上述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提问频率过高,导致学生忙于应付而无暇思考,回答的问题停留于浅层次,学生的思维也就无法向纵深递进;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不停地增加,结果必然是——不停的问与频繁的答串联了课堂。

第二,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课堂提问虽然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占鳌头,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第三,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点拨之功有待磨练。

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而执教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没有收到相应成效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无奈之下,教师只能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期化解这一尴尬局面,导致问题越问越多。其实,其中的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由于教师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使有效问题变得无效甚至负效了。

第四,“优质提问”太少,提问技巧有待提高。

执教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问题是13个,然而遇到具体的课堂情境却突变演化成了63个,可见,很多问题都属于“临时性”问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加里·D.鲍里奇教授等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而这些“半路”衍生出来的“临时性”问题,缺少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内容,大多属于简单的回忆性问题、事实性问题、验证性问题和知识性问题等,处于浅层次、低认知水平的状态,缺少思维的纵深度与逻辑关系,质量明显不高——课堂上的“优质提问”太少,必然影响到其实效性。

所谓“优质提问”,应具有如下5个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清晰的内容关注点。(3)能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4)面向“群体”而非“固定团体”。(5)非偶然性的。

三、跟踪:聚焦于教学行为的改进

一年之后,我们又对这位执教教师进行了一次跟踪观察,两次观察数据汇总如下:

第一次,教师共提问63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的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

第二次,教师共提问36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1个,占86.1%,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4个,占11.1%,主要集中在过易问题上。无效问题1个,占2.78%。两次课堂的提问数量及其对比统计折线图、有效率柱形图分别如表1、图1、图2所示。

从这些统计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两次课堂提问的变化情况:第二次的提问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即第二次的提问数量呈低位运行状态;两次课堂的提问有效性明显呈上升趋势,即第二次的提问有效性高于第一次。这个观察结果可归纳为简单的一句话:第二次课堂,单位时间内(一堂课40分钟)的提问数量明显减少,提问质量却有明显提高。

这组数据也表明,课堂观察,促使这位执教教师深入反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的种种问题,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上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教师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1)注重解读教材,提高了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决定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执教教师除了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还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保证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执教教师运用倾听与等待的艺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提问质疑的机会,这从提问数量统计图中就可以看出。(3)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第二次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如小组讨论、写话训练、班内辩论等。(4)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比如课堂的第7时段(是提问数量最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细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自由读书、品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以点拨性提醒,通过这种具有暗示性的点拨“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 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 实施研究

1.引言

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的定位日渐清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引入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使职业教育者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师生共同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由教师对项目分解并示范,然后由学生对该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

2.《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项目教学作为主体教学模式,不仅学生认可度高,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架构也基本形成。但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1)教学项目设计缺少系统性,项目驱动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是“项目化”的课程标准,教学项目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系统性设计;(2)项目教学的资源严重不足,项目驱动教学法还处在推广阶段,大量课程还处在资源少甚至空白的状态,急需加快建设步伐;(3)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有待改善,项目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参与实践,然而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使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受到了很多束缚;(4)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应用项目驱动法教学的研究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3.《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3.1研究内容:(1)调查研究市场对网络安全人才的用人标准,从而进行课程改革;(2)研究基于技能培养要求的课程标准体系,重点研究课程教学标准;(3)编写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4)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重点研究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5)研究影响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影响因素;(6)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机制;(7)具体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3.2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2)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料;(3)通过课题的研究,明确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形式;(4)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效果的理论研究成果;(5)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完整的针对具体课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3.3要解决的问题:(1)编写的《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要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项目及项目化教程、电子教案、课件;(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中课堂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到其他课程的方法;(3)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4)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

3.4研究的主要特色:(1)借鉴国内其他学者就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性研究,这里的研究侧重应用性,强调项目驱动教学法与课程教学的实践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社会效率,使得研究更具有应用价值;(2)研究利用合作企业和学校实训条件开发真实的实训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3)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课程教学,改变了现有的教学状况,增强了教学效果;(4)针对具体课程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安全技能人才,随着合作的深入,对其他课程教学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5)研究的成果将首先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的研究成果还将在取得经验后向学校其他课程教学推广。

4.项目化教学体系的实施与构建应取得的效果

需要对《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并实施。应该取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即“会用”,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为课程建立起一整套项目驱动式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3)为项目驱动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一个参考的范例,有助于其他课程的研究开发;(4)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下企业锻炼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驱动法教学的应用能力;(5)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善学习方法;(6)某些学生直接到合作企业参加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就业前直接体验就业岗位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

5.项目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安排的实际工作

具体为:(1)下企业考察,进行市场调研;(2)设计方案研究,搜集有关研究资料;(3)课程标准的调研与修订、实训项目开发;(4)校企合作教材、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5)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升教师实践技能;(6)组织部分学生下企业实习,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7)课题项目成果投入教育教学实践并检验;(8)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安全类技能大赛;(9)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10)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6.结语

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项目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即“会用”,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中,推行项目化教学,引入实际工程项目和体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思想的建立。围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领域的先进技术、主流产品,引导院校、教师、企业促进教产互动、校企合作,提升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郭芙琴.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技能型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6).

[2]马蕾.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5).

[3]刘焱.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设计初探——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潘文群.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考核评定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性教学方式 应用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近年来,已逐渐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经验没能形成具有可转化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性教学程序。因此,如何将研究性教学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研究性教学与系统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通过社会现实事件创设问题情境。社会现实问题往往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现实事件并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通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生与外界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以及思想困惑等都有可能影响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教材依托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情境创设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教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在无疑中设疑。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

通过课外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文字材料的方式创设冲突情境是常用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使学生切实进入“角色”,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实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多边互动,共同探究

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求证获取科学结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在教师不做任何参与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问题。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始终把指导重点放在促进学生自觉认知上。教师在评价问题时要适当延缓,不要急于评价学生对问题求证的结果,尤其不要急于做出否定性的评价,应该发动学生间的多边互动和广泛参与,使知识的火花相互碰撞,在不断探讨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和发现更多更新的问题,才有可能深入思考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规律,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使获取知识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互动—构建”,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由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在不断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升华。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了解知识背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课题研究的性质、目标、步骤、意义,使学生对课题研究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然后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国内外学生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成功案例。此外,还可通过开设一门短期的综合选修课,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研究视野,而且还能使学生了解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为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做准备。

选择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是其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选定一个好的课题就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因为如果课题过大或过小往往研究起来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或者研究没有可行性,影响研究的进程,甚至使研究无法进行下去。

组织课题小组。由于研究课题大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仅靠某个学生的力量来完成难度较大,最好组织课题小组,共同研究某一课题。课题小组其实就是合作学习小组,它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课题小组一般以三至八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适当调整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

制定研究方案。在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条件等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收集事实资料。事实资料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得到的数据资料。资料收集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事先设计采集计划,并注重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整理事实资料。整理事实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整理事实资料一般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分析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要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和处理。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研究,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得出研究结论。学生要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原则,把文献资料的客观分析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用概括性的语言简洁地表述出来。表述出的内容可以作为判断的基本标准,可以作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也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集体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形成阶段

确定研究成果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研究成果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层次和类型,确定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

拟定研究成果结构。一般而言,研究成果由题目、引论、总论、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六部分组成。

撰写研究成果内容。研究成果的撰写从构思到最终定稿通常有四个步骤。一是确定题目,二是拟定提纲,三是撰写初稿,四是修改完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一)教学方式的设计

教师分析法。它是指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述说明基本理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个体分析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进行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这是案例研究教学广为采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案例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准备后,先由各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同学共同分析案例,再由师生进行总结评析。模拟法。它是由学生参与“现象”,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全体同学一同研讨交流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开展的“模拟市场”、“模拟法庭”活动就属于这种方式。专家分析法。即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们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研究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要善于欣赏学生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观点,竭力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启发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不满足于停留在已经被证实的基础上;要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尤其要鼓励那些敢于向老师和书本质疑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做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境下复杂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也不能过于严格,强制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互研性讲授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

抓住时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只有在学生内心有所需求时才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例如新生入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迷茫的时候;面临毕业处于专升本和就业难以抉择的时候等。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良机,不失时机地实施互研性讲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精心准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使讲授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针对性。同时精心准备最佳的切入点,使讲授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不大,“放空炮”、“唱高调”是不会引起学生思想注意的。只有了解学生情况,联系学生实际,才能产生良好的讲授效果。

穿插展开。一方面,讲授不能搞单向传播,更应该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让不同的见解有机会“碰撞”,使学生用自己的理性去选择正确的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着眼,把讲授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使用。

知行互动。讲授既要启人心智、解人心疑,又要励人以志、异人以行。教师的互研性讲授应与提出行动要求相结合。讲授的目的为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行动的指南。同时,学生的行为实践可以巩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使学生懂其理,付其行,让行动指导理论,让理论引导行动。

参考文献:

篇10

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美 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学者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活动并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行动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加强。

关键词:问题解决方法;学习者自主性;行动研究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action research on learner autonomy is how to help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autonomous and better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article reports an action research on fostering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by using the problem-solving metho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 interview and theclassroom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strategies such as task-awareness, attribution, input and output, motivation, analysis and deduction, self-belief, motivation and self-concept are quite strong, but their risk-orientation, self-awareness, asking questions, self-monitor, self-evaluation, self-monitor, rei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are quite weak. It is also found that society;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competen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n order to foster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a series of class scaffolding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and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for one and half a year according to Howard Gardner’s theory and Dr. Bilash’s Success-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Model. The majo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ir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enhanced.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method, learner autonomy, action research

1. 引言

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只是一个教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客体转移到了主体,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者在外语学 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已得到母语习得研究 和外语学习研究的证实。在贯彻“以人为本”和“终生教育”理论的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 外语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培养“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重要性。此外,不少研究 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许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如何促进外语 学习者自主性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外 语教学的新趋势。

在国外,著名学者Benson(2001:111)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即“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实 践是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和如何提高语言学习的?”,把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归纳为以 下六种:第一种是基于学习材料的方法(resource-based approaches);第二种是基于教育技术 的方法(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第三种是基于学习者的方法(learner-based approaches)

;第四种是 基于课堂的 方法 (classroom-based approaches) ; 第五种是基 于课程的方 法 (curriculum-based approaches);第六种是基于教师的方法(teacher-based approaches)。他同时 指出,到目前为止,许多与学习者自主性有关的研究大多基于反思和推理,很少有基于对数 据的系统分析的研究。因此,基于数据的行动研究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徐锦芬等,2004),所 有学者都肯定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途径。目前,国内对“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主要介绍国外的有关理论知识,只 有一些研究者如:王笃勤(2002)、徐锦芬等(2004)开始探讨一些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证研 究。何晓东(2004)认为,今后关于外语“学习者自主性”(LA)的研究应过渡到以实证研 究为主,同时,应紧密结合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开展研究、讨论。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

究成果发现,对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大纲和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外语学习环境、专门的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多媒体辅助教学、远程教学等。 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自主性”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问题解决”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形

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 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 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因此,“问题解决”是培 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呢?任课教师如何发现这些问题 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呢?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英语学 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是促进外语学生的“学习者自主性”,最终的 目的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 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 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 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本人主要采用六步骤模式。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 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 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 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 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 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 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 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 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 释和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 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 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 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级英语教育专业三个班级共91名学生,课程为《综合英语 课》,行动环境为实际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第 一、二册。执行者为本人。项目时间: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

2.2 预诊

在2006年秋季学期初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虽然对综合英语教学很感兴趣,但是绝 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预习和复习功课,不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能按时提交作 业且正确率很低,没有什么学习计划,合作学习的能力差。根据学生的表现提出了一下假设

: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设,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访问与课堂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

查和访问使用了张立新和李霄翔(2004)设计调查问卷和问题,抽样调查了26名学生。通过 问卷调查、访问和课堂观察,试图发现本项目研究者所教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自主能力欠缺, 哪些方面较强,发现其中的原因。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语言表现、对提 问的反应、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课堂讨论的情况等等。

表1问卷调查结果(按照均值从小到大排列)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能力较强项 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较强(接近或超过4分):任务评价、归因、输入输出、分析推理等、自

我信念、动机,自我信念,自我效能。

(2)整体能力较弱项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待加强(低于3分):冒险,自主意识,提问

,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加强,合作。

(3)课堂观察和访问结果 为了探索以上问卷调查初步发现的自主能力差异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访问

,结果发现,社会、文化心理、语言能力、教学管理等因素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

(4)确认问题: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文化心理、语言 能力、教学管理、语言学习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没有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2.3 拟定总体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研究者基于美国学者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加拿大Bilash博士的“成功语言教学模式”,并根据英语教育 专业的特点,从备课、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巩固、语言的输出、形成性评价和终 结性评价等五个方面,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级设计了 一系列的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 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2.4 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第一步:建立个人档案,通过个人档案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做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 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 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为了了解和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经历,项目研究者参照《多语和多元文 化的欧洲》(1997-2000)和《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Junior version)

,制定了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主要包括语言通行证(Language Passport),语言传记(Language Biography),和语言档案(Language Dossier),主要用于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 和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教学参考。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项目研究者分四个等级(初 级:elementary, 中下级:lower intermediate, 中级:intermediate和高级:advanced)设计了语 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 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旋律智能

( 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等七大类的课堂教学活动, 如: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Biographical, Bingo, Idioms, Noticing, Roll the dice,A fu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English songs, Teaching

activities, Dictation activities, Spring festival, The year of 12 animal signs, Jigsaw reading activities, Self-study in the computer center, Matching pairs activities, Home reading and retell

activities,Posters, Advertisements等。每个具体的课堂活动都有一系列的步骤构成。

第三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交替实施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动,使学生从教师完全控 制逐步向学生自主地完成所有的课堂活动过渡,最终实现学生完全自主的完成任务。

3. 结论与讨论

我们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收集经过三个学期的行动研究教学效果,并得出以下结论:

3.1 个人档案

通过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三个学期的个人档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学生语言通 行证中的学习进步表格的填写上看,有44%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2 升到

B1-Grade 8, 有31%的学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1 升到B1-Grade 7, 有25%的学 生听、说、读、写等水平从A1-Grade 3 升到B1-Grade 9。这些数据表明,经过三个学期的课 堂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从学生语言通行证中的学 生跨文化的经历看,大多数学生从原来的不敢、不愿意与外国人面对面、E-mail、信件、贺 卡交流等方式交流转变到了愿意、敢与不同文化的外国人进行交流活动。第三、从学生的语 言传记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方法和策略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在语言学习方面 的进步也非常显著。第四、从学生的语言档案来看,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具体的七大类课堂活 动,而且在课内外都能够组织和运用这些课堂活动,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

3.2 课堂学习记录

从课堂学习记录可以看出,从第一个学期的第三周开始,85%以上的同学能按时预习和 复习功课,并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合作学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79%的学生 能按时提交作业。

3.3 考试成绩

从三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看,所教的三个班级综合英语成绩平均分比同级别同类专 业的班级高了7分。

3.4 调查问卷

从三个学期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在冒险,自主意识,提问,自我监察,自我评 价,加强,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3.5 反馈练习结果

从每次上课后的反馈或反思的练习结果看,87%的学生成绩都达到良好以上,对课堂 活动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价也比较好。

3.6 存在问题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行动研究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计划周密、 教学设计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大部分同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专业技能得到了训练和 加强。对教师来说,行动研究中学与教、教与研的互动,提高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

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男女授受不亲”思想的影响下,如何使男女学生融入 到同一个课堂活动中?组织小组活动过程中如何监督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检测设计的课 堂活动的难度?仍有 7%左右的同学各方面进步不大,这些同学大都性格内向,语言能力和自 控能力差,大多不愿意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不积极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内外作业,

如何培养这些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问题为我们下一步的行动研究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Barbosa, I. & Paiva, M. Action research: a way to teacher and learner autonomy? [A] In F. Vieira, M. A. Moreira, I. Barbosa & M. Paiva (Eds.), Pedagogy for autonomy and English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 of the working group – Pedagogy for autonomy [C]. Braga: University of Minho, 2002.

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2001.

Burns,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ILT, 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 for Adult and Voca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retrieved from cilt.org.uk/qualifications/elp/adultelp.htm on November 14, 2007.

Smith, M. K. (2002) 'Howard Gardner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infed.org/thinkers/gardner.htm. Last updated: December 28, 2007.

Wallace, J. M.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华维芬. “学习者自主”探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何晓东. 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2004,(4):10-14.

兰昌亲,曾洁. 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 外语界,2004,(4):24-30.

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 外语界, 2002,(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魏玉燕. 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 外语界, 2002,(3).

辛自强. 问题解决研究的一个世纪:回顾与前瞻[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徐锦芬,占小海. 国内外“学习自主性”研究述评[J]. 外语界,200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