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创新;次贷危机;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93-03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波及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至今,世界经济还未完全复苏。那么是什么产生了次贷危机?许多学者将其归纳为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对金融创新产生了恐惧感。那么金融创新是否真的是一块不可逾越的禁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的适度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管,其中如何权衡是关键。为此,下面就我国如何发展金融创新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产生过程和重要作用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活动中,通过将金融市场的内部要素重新组合或者引进新的事物,从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一种行为。广义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金融体系或者机构的创新,业务流程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狭义上的金融创新仅仅指的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后面的讨论中所涉及的金融创新概念都是指狭义上的金融创新,即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创新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由于发生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各国政府对金融的监管极其严格。但到了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市场进入了大变革时期。为了规避监管,追求更高的利润,银行家们增加了金融创新的力度,从此,金融创新发展进入快轨期。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到2001年之间,仅在公司证券领域就出现了多达1836个证券品种。进入21世纪之后,金融创新的速度更加迅速,新的金融产品不断的产生。
金融创新之所以有如此的发展动力和潜力,主要因为它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金融创新可以帮助人们规避金融风险
规避风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经济中,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风险更是巨大。所以一直以来,金融从业者一直希望能够通过金融创新来减少、锁定、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例如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的产生,帮助投资者锁定利润,不因市场的波动而对自身产生影响;信贷风险转移工具(CRT)等则可以有效地帮助转移信用风险,从而使风险分散化。因此,在规避风险的需求驱动下,金融创新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工具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成本,更好的发掘市场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发现资产价值,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决策的科学性,增加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投资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因此,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拓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使金融市场可以在全球各地24小时不间断运作,扩大了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三)金融创新可以增加货币的流动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货币的供应,而货币的供应一方面靠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另一方面靠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与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相关。金融创新可以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使闲置资金充分流动起来,增加了货币乘数,提高了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多年来在许多国家,政府和企业都看到了金融创新的力量,默认和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
(四)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内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创新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可以更好更快的发现市场的信息和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在信息较为透明的情况下,金融市场波动性就会更少,对外界的冲击也能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例如2007年发生了次贷危机,各国的股票市场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下跌,但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市场下跌要比发达国家下跌幅度大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更为发达。但是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在金融市场基本功能没有发生损害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金融创新的这种功能,也成为了它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金融创新可能会引发的风险
虽然金融创新具有很多作用,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是不容否认,金融创新也具有很多负面作用,自身蕴藏着许多风险。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就对金融创新可能会引发的风险进行分析:
(一)金融创新会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
金融创新一方面改变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使投机性需求大大增加,并变得难以估计,引起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另一方面,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乘数,增加了货币的内生性,使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更加复杂,相关系数不确定增加,对货币需求的预计变得更难。因此,金融创新导致了货币需求不稳定,并且难以估计。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供应就更加难以把握,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也因为金融创新工具的影响而造成效果的放大或者减少。这是金融创新所引发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负面作用。
篇2
关键词:金融结构;优化分析;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这样一来,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也日益明显。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由于美国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起来。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后,欧洲债务危机问题更是将金融结构优化问题摆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位置。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出现一定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会以经济发展情况作为依据。这样一来,把握金融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金融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从GDP、FIR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经济增长指标和金融相关比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二者的内在联系进行把握和分析。
1金融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对金融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为主,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从金融相关比率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两个方面入手。在对该问题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表1,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究。结合相关数据统计来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性,这表明金融结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其问题可能体现在以下几点。(1)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不协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但是金融结构未能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导致其与经济结构不协调,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这样一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融资时,可能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资金,使其发展受阻,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发展和进步[2]。(2)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这就导致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金融体系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体现。结合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银行依旧是金融市场的主导者,并且在进行资金配置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金融结构存在单一性的缺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更好地获取发展资金,导致在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发展阻碍和弊端。(3)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利率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现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利率市场化占有主导地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金融市场发展也逐渐朝着利率市场化发展方向迈进。但是,由于对这一问题研究不足,加上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限制了金融结构的市场化程度[3]。金融产品在定价过程中,未能够有效地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对其产品进行定价。(4)金融结构设置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衡问题。随着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有效预防和控制,从而导致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结构失衡和金融风险隐患[4]。
2金融结构优化的原则及方向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金融结构优化问题进行较好的把握,其优化原则以及方向,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环境特征,保证金融结构优化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2.1金融结构优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在金融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注重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金融结构优化要与市场发展环境保持一致性。金融结构优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金融发展模式能够与经济发展情况保持一致性。这样一来,在对金融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注重以市场作为导向,并能够将市场利率化发展模式应用于金融结构优化当中。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有效地提升金融体系的功能和对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第二,把握实际国情,保证金融结构优化能够具有现实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金融体系完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国情,能够注重对现阶段银行机构进行完善,使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注重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优化,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要注重解决金融风险问题,保证金融发展能够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金融结构优化的方向
金融结构优化,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金融优化需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把握,并且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融资需求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对原有的金融发展模式进行改变,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融资需要[5]。第二,加强金融市场发展,能够壮大资本市场。金融结构优化,要注重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使之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在国民经济比重中不断提升。这一过程中,需要对股权投资问题进行较好处理,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第三,注重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发展。市场化发展模式,是金融结构优化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推动金融结构优化的关键。随着利率市场化发展模式的不断应用,金融市场坚持利率化发展方向,能够对资金资源进行较好的配置,从而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第四,注重把握金融结构的均衡性发展。金融结构的均衡性发展,注重金融结构与市场结构的有效结合,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对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隐患问题进行较好地解决,从而保证金融行业处于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当中。
3金融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对策分析
金融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是金融结构调整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金融行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可注重对以下对策进行利用。
3.1加强金融结构优化
金融结构优化,注重对现阶段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解决,能够保证金融行业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银行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把握,能够实现金融功能与效率提升的协调发展,实现金融结构均衡化、分散化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保障银行业的稳定发展,构建风险评估体系,能够降低银行金融体系发展的风险。
3.2深化金融改革
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1990年我国证券市场改革以来,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这样一来,在金融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能够使其更好地对资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经济发展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源,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3.3发挥金融市场作用
金融结构优化,要注重对金融市场作用进行有效发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金融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密切。这样一来,为了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市场必须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注重加强金融政策的有效应用,能够以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金融结构优化,使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金融机构自身,要注重体现出金融市场的“商业性”,能够加强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更好地提升经济效益。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金融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明确金融结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在进行金融结构优化过程中,立足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本质,结合经济发展现状,采取有效对策对金融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从而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
作者:赵思宇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韦继强.金融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2(03).
[2]李健,范祚军.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结构互动:粤鄂桂三省(区)例证[J].改革,2012(06).
[3]何海霞.区域金融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2(27).
篇3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01
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总量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完善,经济增长则主要体现在我国实体经济的提高,比如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方面,同时也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完善等等。从西方发达国家多年发展经验来看,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其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提升,因此,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平行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从当前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来看,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模型: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通常一个变量产生变化而不会对另一个变量有显著的人影响,则两者之间不形成因果关系。金融发展的同时,经济也在增长,而金融结构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各自之间却按照各自的发展逻辑,所以说大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会促进金融机构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完善,针对这种观点可以用需求论作为解释。金融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为储蓄者和投资者找到作为合理的投资项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功能则变得日益复杂,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制度安排,所以可以说,认为经济增长能够促进金融发展的观念是现代制度学家所持有的。
3.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发展之于经济增长,既是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而且这种观点在近些年来的研究文献中体现的日渐增多。一方面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观点也是大多经济学家所持的观点;另一方面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则金融体系自身也无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4.金融发展阻碍经济增长。这里观点的因果关系对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然是侧重于金融领域产生的泡沫现象以及货币危机等因素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如股票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等等,都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
5.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金融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并且深入研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互为因果关系。
二、实证研究与分析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检验、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分析,对于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河南省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均衡稳定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互相作用,但是金融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影响效率,这也说明地区金融市场需要不断的深化。第二,河南省的金融相关比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英国关系,这也说明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从当前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存贷款数量上来看,仍然较大,但是在金融发展效率方面却较低,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没有突出的作用。
三、建议
从当前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促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河南省金融市场中的人民币存款余额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与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相比显然更快,也说明居民的存储热情仍然较高,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却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在资本市场结构体系方面也仍然需要不断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使资金不断流向投资效益较高的企业,以此促进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速度上虽然较快,但是在机制和结构方面仍然不够健全,所以为了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资金来源,需要不断的提高金融中介的资产运用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2.促进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股票市场对于市场经济的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保险市场是一个地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保险市场对于推动浙江省的金融市场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多宣传保险,增长居民的投保意识,不断丰富保险品种,从多个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浙江省的保险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机制还很不健全,对于业绩不良的上市企业还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这些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细则以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金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促进地区金融市场的不断优化与完善,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国家和政府的全面支持下,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2002(05).
[2]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02).
[3]刘国霞.金融发展对陕西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0(16).
[4]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建模方法与操作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 金融市场 企业财务政策 完美资本市场
近日,两位英国学者莫蒂吉娜(Modigiani)和米勒(Miler)发表文章主张“在完美资本市场下,公司财务政策将与金融市场的变化毫不相关”。本文将希望围绕这个命题探完美资本市场下的公司财务政策,并希望通过分析得出一些观点。
在讨论这一命题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金融市场,什么完美金融市场和什么是公司金融政策。
一、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概括的说是金融产品的交易场所,如债券、股票、货币等。国际金融市场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各种专业性融资活动的场所或领域,包括短期资金市场、长期资金市场、外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等。侠义的金融市场则是指在国际间经营借贷资本既进行国际信贷活动的领域。本文将主要关注广义的金融市场下公司的金融活动。正如其他市场一样,金融市场使市场中的交易个体更容易的找到他们的交易对象以便交易他们的金融产品,如债券,外汇等。同时金融市场也是融资变动容易。因此,金融市场可以促进资本融通,增进国际贸易,并转移潜在风险。近些年来,随着国际间投资与商务往来的日渐频繁,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种类也与日俱增。然而,正如杰夫.马德娜(Jeff Maduea)所说,“不论金融市场如何变化,其最本质或最主要的功能既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始终没有改变”。
在杰夫.马德娜(Jeff Maduea)的观点中我们发现,金融市场另一重要作用是转移风险。什么是风险?风险可以定义为投资在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那么,投资者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转移他们所面临的投资风险。
二、企业金融政策
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个人、投资者或投资机构组成的组织。每一个这样的公司我们认识是有这些个体投资者们共同签署的合同组成的组织,并且这些组织有着他们各自投资目标或收益目标。因此,所有的企业的首要金融目标应该是通过企业经营而最大化公司股东的利益并尽量降低投资风险。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每个公司会制定适合各自自身的金融政策,包括风险管理政策,套利政策,投资政策等。那么公司的金融政策可以理解为公司为了达到最大化所有者利益的途径或方法。任何公司都会有各自的金融政策,并且这些政策因为各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公司战略、市场地位的差距而不同。
三、完美资本市场
一些书中对完美资本市场的描述是完美资产市场是效率的;市场中的信息是公开并免费的,资本的转移不需要费用并且没有税率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市场中,如股票债券这样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及时的反应了市场中的所有有关信息。然而,正如理查尔和尼尔在其编著的公司理财与投资中所说“完美资本市场并不意味着市场中如股票债券或其他衍生品资产的价格在任何时候都完美的反应了资本市场中的信息”。因此,笔者的观点认为,完美资本市场意味着市场是充满效率的。在这样的市场中,所有个人或组织拥有平等的信息并且都没有能力控制由市场供给关系确立的资产价格。话句话说,则该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中,市场中的个人或组织可以拥有自身独立的金融政策而不会被市场中的其他因素所影响,而这些政策正是帮助个人或组织在市场中最大化利益的政策。
四、对在“完美市场下,公司的金融政策将会失效”的分析
在我们了解了资本市场与完美资本市场后,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始时的命题,既在完美资本市场下,公司的金融政策将会失效。这个命题指出,如果公司选择改变该公司的金融政策,则持有该公司发行的金融资产的投资者将可以通过改变投资者自身的投资规划而抵消公司金融政策改变带来的影响。这些投资政策或规划包括对冲交易套期交易等。因此,即使在完美资本市场下,公司财务政策的改变将不会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接下来,笔者将以套利交易为例来解释财务政策的改变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关系。
如杰夫.马德娜(Jeff Maduea)所说,企业可以通过套利交易在远期或不同的市场中进行交易,并通这种交易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套利交易是企业金融政策的一种形式。企业税负、交易成本、套利政策等投资决策都将影响企业的价值。那么,企业可以通过套利改变企业投资决策。
五、税收与套利政策
在税收结构下,公司可以从远期、期货或弃权市场中获利。如果一家公司的有效边际税率与公司税前收益成正相关关系,那么公司的税后价值将会随公司收益的上升成降低的趋势。因此,如果公司的税前价值可以通过套利等政策得以降低,则公司可以降低预期的税费负债并增长公司的预期税后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公司用于套利政策的费用是相对低廉的。
因为套利政策可以降低税费负债,所以套利政策可以帮助企业增加税后现金流并增长企业的现值。正如我们所知,在公司财务中,我们通过计算折现率从而计算未来货币在今天的价值既现值。通过马德瑞与富克斯(Madura and Fox)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只要世界上的国家超过两个,既有套利的机会,则企业的现值(present value)可以通过套利的方式提高。分析同时还指出,这种套利以增长企业价值的方式还可通过不完美的套利政策执行。但是我们注意到,套利的代价可能是昂贵的,因为企业通过税前现金流购买而获得税后的利润。然而,如果在套利政策下,边际税费如果成线性变化则以上分析仍然有效。
六、债务与套利政策
套利政策除了提高公司价值外,还有其他的作用。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对冲交易破产费用。大部分大型企业都发行有自己的债券,并且这些债券拥有票面价值。当债券到期时,公司将想债券持有人支付债券的票面价值和利息。如果我们假设债券的票面价值为V,当公司债券到期而公司价值低于V,则公司债券持有人只能获得公司破产是价值V减去破产费用后的剩余价值。因此,尽量控制的破产费用将有助于改善股东权益。而公司的套期交易或对冲交易不仅可以降低公司未来价值的波动性,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可能的破产成本。而降低的破产成本可以有效提高股东的权益。
七、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可以通过如套利等金融政策降低金融风险、转移破产费用、提高企业未来价值等。然而所有这些金融政策建立在完美金融市场中,或者说是金融市场的充分效率中。因此,当金融市场是完美的时候,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财务政策达到最大化股东利益并降低风险的基本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如果金融市场是完美的,则企业的财务政策与金融市场间将不会不相关。或者说,完美金融市场将有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Mike Buck &John Thompson, the UK financial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篇5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2-0095-04
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国内职能向国际扩展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指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金融交易中作为计价、媒介货币及价值贮藏工具。货币国际化的进展主要取决于该种货币背后的经济因素、如经济实力、货币稳定程度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等,但国际货币的自然垄断特性和惯性作用也有所影响,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也对货币国际化有重要影响,一国对货币国际化的推进也会加快或限制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世界货币史上,既有英镑和美元的成功经验以及日元的失败教训,也有欧元正在推进的尝试。总结这些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思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
一、经济因素: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经济因素是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经济实力。
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该国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以及该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一国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该国货币地位,一个大的经济体可以为本国货币提供较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也可为本币进行贸易结算提供较大空间。历史上,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中心国际货币,正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1937年,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的42%,英国仅为12.5%;出口贸易方面,美国占世界的14.2%,而英国则为11.3%;黄金储备方面,美国占世界的50.5%,而英国仅占16.4%。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直接确立了其中心国际货币地位。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经历了六次经济衰退,但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经济体,200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0.9%,美元储备占全球储备的64%。美元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将主导国际货币体系。
考虑货币的国际地位和一国的经济实力的关系时,还应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衡量一国经济实力不仅要考虑该经济体目前所体现的经济实力,还应考虑其未来的增长趋势。对处于“追赶”地位的货币来说,其经济体的增长能力对于其货币国际化更加重要。一战爆发前,英国仍然是最大出口国,但1870―1913年间,美国年均出口增长率达4.9%,而英国为2.8%,美元国际化也在这个阶段萌芽。第二,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08年初欧元区15国的GDP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元区贸易规模也高于美国。2006年欧元区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8%,而美国是12%。但总体而言,欧元国际化程度低于美元,且短期挑战美元可能性不大。
2 该国货币的稳定程度及中央银行的信誉。
币值稳定的货币能增强持有者的信心。而币值变化大,通胀率高或通胀率起伏较多,都会直接导致持有者回避该国货币。贸易商在选择贸易结算货币时,期望选择较为稳定的货币,币值不稳定的货币不利于贸易商核算成本和收益,也增加了为防止外汇风险的套期保值成本。同时,被用于金融资产标价的投资货币,或被他国居民持有、在发行国之外流通使用的替代货币,都需要有币值稳定的特征。中央银行的信誉在于维持一国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对该国货币的信心。总之,一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变化较大都无助于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日元汇率从1972年的308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到1995年4月的79.75日元兑1美元,其间的1985年―1986年一年间,日元曾经创下了升值40.5%的波动记录。日元汇率波动不仅影响贸易交易,而且对资本的交易也有很大影响。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却没有在亚洲形成日元区或亚元,而成为事实上的美元区,也与日元与美元汇率风险之间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3 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该货币发行国必须具有一个广度和深度较高、资本管制较为宽松的金融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有助于为中央银行和各国投资者提供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流动性强的以该国货币计值金融工具、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有助于贸易商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具有规模巨大流动性高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同时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市场的集聚中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和东京等都为树立各自货币的国际地位起过重要作用。
日元国际化过程中,虽经政府大力推进,但国内外金融市场分割,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市场管制较严、金融交易手续过繁、相关税率过高,使得日元的流动和投资十分不便,这些问题都使日元国际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日本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加大了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力度,特别是完善政府债券市场、回购市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见表2,1999―2003年日本金融市场国际化举措)。但是在欧元启动的直接冲击下,日元国际化并未取得积极进展,2003年后日本政府将重点转到恢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上,而对日元国际化采取了自由市场主义态度。不过,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日元国际化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促进了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历史因素:国际货币的自然垄断特性和惯性作用
从历史上看,一国货币如已占据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就有一种惯性(inertia)或者惰性,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其他货币如想对其形成挑战并取代它的位置并不容易,新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以美元为例,一战后,美国的经济总量即已超过英国,但国际货币以英镑为主导让渡到以美元为主导至少用了30年(1918年至20世纪50年代)。同时,美元在1950年代取得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后,其在位货币优势有助于维系美元中心国际货币地位。二战后,尽管多次出现美元危机以及持续贸易逆差,但在美元存量优势及国际货币自然垄断特性下,美元仍然是国际外汇市场的主要载体货币(Vehicle Currency),除欧洲外,美元是近90%国际交易的使用货币;是大宗商品、初级产品的计价货币;是国际社会主要干预货币;是主要储备货币。因此,由于在位国际主导货币已拥有的规模经济、网络效果以及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因素,使该货币产生一种粘滞效果,其他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相对困难。
三、机制因素:完善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一般而言,一国货币最终要成为国际货币,应保持一定的国际收支逆差,从而使他国能持有本国货币,作为结算、清算或者储备货币。国际收支逆差由两
种方式实现:一是贸易逆差,二是资本项下逆差。
从美元取代英镑的历史来看,美元最初是在贸易顺差和资本项下逆差的情况下实现国际化的。贸易顺差代表一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对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同时,美国通过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和援助等资本项下逆差,来实现他国持有美元的目的。但资本项下逆差是难以持续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实现了从贸易顺差到贸易逆差来提供美元的结构性转变,同时通过吸收各国资本实现美元回流。更为明显的是,从国际收支逆差的结构转变中,不仅可以看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实现机制的转变,也可以看出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心的历史。日本推动日元国际化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日本根本不想改变“出口型经济”的政策,仍然没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外向型的经济结构,缺乏推动货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四、政策因素:一国对于货币国际化的推进
货币国际化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本国政府对于本国货币国际化的态度,而这又取决于对货币国际化对本国经济影响和国际地位提升等利弊的权衡判断。
从各国情况看,在经济发展和条件成熟时,各国都会积极推进货币国际化。英国在18世纪早期就鼓励甚至强迫其殖民地和附属国使用英镑,将这些国家纳入英镑区版图。英镑区对英镑的持有和使用是英国经济实力衰退后英镑仍长时间具有货币黏性,仍然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原因。美国鼓励多种形式的美元流出与回流,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通过资本项目逆差输出美元,而主要以国外对美国产品进口需求回流。1982年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成为输出美元的主要方式,而美元又通过各国购买美国各类金融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日本、德国在二战后经济快速恢复,但日本政府认为日元国际化会影响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德国政府则担心马克国际化会影响到其“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最初对国际化都是持反对态度。直到在“特里芬两难”困扰下,美元危机频发(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大的美元危机),日本、德国等欧洲国家都面临较大汇率风险和储备损失,才于1980年代开始,积极推进本币国际化。其中,日本政府从1984年起将日元国际化与国内金融自由化同步推进,重点推进欧洲日元市场国际化、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从各国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超越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与国际经济结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金融市场发展和宏观调控等情况相协调,并采取合适措施积极推进。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建立较为完善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首先,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和具有我国发展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形成对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其他国家接受人民币;其次,通过借贷、投资和援助等手段使其他国家持有人民币,如允许其他国家政府和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超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要建立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首先必须实现人民币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然后逐步建立发达的人民币市场,吸引非居民持有以人民币定价的资产。同时要建立有效率的与之配套的衍生产品市场,满足非居民投资者风险管理的多样化要求。最后要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和取消不合理的金融市场税费。
篇6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联动效应 启示
为促进改革的巩固深化、以及应对入世后的挑战,特别是金融领域受到的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包括金融创新在内的措施。要建设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样不可或缺的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随着若干年来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创新已有诸多表现,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
1 金融创新的积极联动效应
1.1 金融创新与其构成因素的联动影响
狭义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而其中金融工具创新构成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金融制度创新为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出现提供了发展空间及保证;金融市场的创新则是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运作的场所,而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创新直接丰富了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种类。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创新是互动的,同时配之与其适应的金融制度,提供相应的金融技术支持,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创新系统。
1.2 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转移风险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金融创新所产生的转移价格风险的金融工具,那么厂商从债务市场进行融资或是在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兑换时,都面临着很大的利率或汇率风险,这样将对传统意义上的厂商生产商品和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若没有这些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同样面临着很大的价格风险,这会对资金的融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从增加资产流动性的信用工具和权益工具的创造的角度分析,将不能流动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证券提高了银行资金的效率,新的信用工具和权益工具挖掘了金融市场一切可以赢利的机会,也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往往是通过资金融通来实现的,资金融通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正因为这样,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创新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金融创新越多,金融市场就越发达;同时,经济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金融市场越发达,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越高。
1.3 金融创新资产财富信用化的联动影响
体现在为社会提供了新的投资与融资渠道,一方面金融创新的保值避险功能,能使不同风险偏好的交易者选择合适的金融资产进行交易,扩大了信用规模;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的降低成本功能,也使一些规模小、利润率低的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此外,各种金融资产所包含的信息正是信用形成的基础,由此人们又会产生各种预期,预期又会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金融创新的价格发现功能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加强了信用形成的基础。而信用的不断加强又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层出创新。
2 金融创新的消极联动效应
2.1 我国金融创新的规范性分析
根据戈德斯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以及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应该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相比较西方成熟的货币市场,我国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种类稀少,且规则不完善,应该说还处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在这个时候为盲目讲求大而全而将金融创新拓展到资本市场,无疑相当于要在没有稳固的地基上修建一座摩天大楼,其结果不言而喻。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多遵循“先货币市场,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先债券市场,后股票市场”的发展顺序。我国发展金融市场时却采取资本市场先行且优先发展股票市场的策略,结构导致股市结构失衡、投机盛行、秩序混乱。又如金融期货市场,不过我国政府债券现货品种稀、规模小的国情,在1992年盲目国债期货,终于在1995年酿出“3.27”风波后而草草收场。
我国存在的事实是:直接融资的比重从2000年以来逐渐下降,原先我们有的就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缺陷谈得很多,亚洲金融危机使它暴露得更为充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金融界特别是亚洲地区的金融界最大的任务是要改变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要改革这个结构必然的内容是要扩大直接融资,而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却是逐渐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人们判断资本市场新的金融工具根基不牢因而回归最原始却相对稳妥的银行借贷。
2.2 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虽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创新存在着主要是上文中提到的正相关关系,但同样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金融工具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就是避险和投机的功能并存。如果一种金融工具只能用于避险,那么在金融市场上往往只出现买方或卖方。这种金融工具难以形成市场,也就难以用这种金融工具避险。如果一种金融工具只能用于投机,那么金融市场将成为赌场,金融市场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正由于金融工具同时具有避险和投机两种功能,它就可以形成活跃的市场,避险者和投机者都通过这种金融工具的交易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且,金融市场具有一种金融杠杆放大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成倍放大潜在收益,同时也将风险成倍放大。这意味着金融创新在使人们有更有效的方法避免风险的同时,也将使金融市场存在更强的投机性。这也意味着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加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完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提高其定价的有效性,对其发展规范化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增加了市场的投机行为,加重经济中的泡沫极冲击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些都是对金融资产发展规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2.3 我国金融创新下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分析
不言而喻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提高了金融机构获利的可能,但同时,也使它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我们知道,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风险方面已起到很大的作用。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和业务把所有风险或部分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的一方,使得金融风险得以转移或适当的分散。但是,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创新仅仅是转移或分散了某种风险,并不意味着就消灭减少了此风险;相反金融机构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可能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大数量上承担风险,一旦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损失,其破坏性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风险。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重要指标—金融工具上。
其一,创新工具在消除市场阻碍的同时也强化了因市场依存性的增强而增加的脆弱性。因为任何源于某一市场的冲击将会被快速地传递到其他市场;其二,创新工具交易多为表外业务形式进行,这使投资者和管理当局难以对发行机构准确的评估和监控;其三,在竞争中为了吸引客户,许多场外交易实际上已经成为无保证金交易。过度的竞争,往往引起错误的合同定价,由此带来的风险是很难控制的;第四,创新工具场外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传统上在场内交易的产品,如与股权相连的创新工具将会更多的在场外进行交易,由此发展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明显。
3 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1)上面对金融创新缺乏规范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金融创新,应该优先选择银行业的发展,相机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的发展。放缓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制度、工具等的创新,待前者实力逐渐增强之后,在加快后者的创新发展步伐。而金融制度的规范化创新,其关键不在于排斥政府而依赖自由放任制度下的市场力量,而在于改革政府介入金融的方式和职能。
(2)从创新金融工具的方面来看: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股票市场还有待完善,目前不宜恢复利率期货市场和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在现阶段应鼓励和支持目的在于增强资产流动性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金融创新。最近一个时期,建立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呼声又开始出现。人们认为应该考虑恢复国债期货市场和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理由是前者可以为国库券的投资提供一个保值的手段,后者可以使保险公司资金和其他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尤其是不久前,股票市场向保险资金敞开了大门,这一变革更是提升了人们的上述预期。
先来考虑恢复国债期货市场的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利率已部分上调0.29个百分点,且还有上升的潜力空间。解决这种市场利率趋向于上升给国债投资者带来风险的问题,以浮动利率发行国债比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简单易行得多。因此,虽然我国建立利率期货市场的必要性比以前增大了,但条件尚未成熟。建立利率期货市场的合适时机,是利率市场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避免利率风险成为确有必要的时候。
篇7
【关键词】金融数学 投资组合
一、金融数学相关理论
(一)投资组合理论
该理论是于1952年由马尔柯维茨提出的,其主要通过利用方差来对投资组合风险进行计算,即投资组合理论主要是指在特别时间内的方差最小点与最大点之间集合,同时指明当无差异曲线能够与某投资组合有效边界发生相切时,那么其选择的投资组合决策为最佳,反之,则最差。
(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该理论是由著名专家学者夏普、林特纳以及默顿经过多年探讨所得,其主要以投资组合理论为根本,研究和提出证券投资回报率与投资风险之间存在必然关联,进而根据研究分析提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当投资者在证券交易市场上选择适合的股票时,其所选择的股票应能够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所得函数与证券走向线相切,而所得相关切点值和市场线中的斜率是取得最佳资本资产定价的重点,也是资本资产定价的核心。通过金融产品选择对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应用,使其能够在证券选择、投资估算、资本预算以及投资风险分析等方面都有显著成效。
(三)B-S期权定价公式
B-S期权定价公式是在1973年由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的,其通过多经研究与努力证明了期权的合理价格并不依赖于投资者喜好,且与当前值和未来预测相关,并根据研究总结提出能够计算期权定价具体公式,称其为B-S公式。B-S公式的提出为期权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发展提供了依据,并由于该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证券产品开发与定价。与此同时,著名专家默顿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股票支付红利期权定价公式和看涨期权、看跌期权的定价公式。
二、金融数学理论研究在我国的新进展
(一)随机最优控制理论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各国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金融产品可能带来的相关随机问题,进而将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其中,且通过利用测度理论和泛函分析方法概括得出随机最优控制理论。直至上世纪70年代时,通过对该理论的应用和分析发现其是连续时间内解决最优投资问题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随后的应用中对其进行深化的研究,并发现其在假设连续型交易条件下会随着交易的变化而发生连续变化,这是其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证券投资的典型差别。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弱化连续变化下最优控制理论存在的相关问题,致使随机最优控制理论产生。我国在随机最优控制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专家彭实戈经过不断研究,使得我国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二)鞅理论
当前世界各国在金融理论方面研究和应用都以鞅方法定价理论为基础。鞅理论提出在证券金融市场有效假设的条件下,证券价格等价于一个随机鞅过程。同时,各专业学者在以等价鞅测度概念为前提条件下,制定了一套用于解决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问题的方法,有效规范了金融市场的定价计算和良行运作。我国郭文旌等著名专家也对鞅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最优停时理论
最优停时理论是概率理论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随着该理论在概率方面的广泛应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投入其中,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加快了我国金融行业和产品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合理化应用和分析最优停时理论,有效解决了由固定交易费用证券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相关问题,概括归纳出投资决策简化算法,同时将最优停时理论与投资组合等理论相结合,优化理论理念,简化方式方法。
三、金融数学的发展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金融数学新问题
金融数学模型建立在以假设为根本的前提条件之下,而这些前提条件可能与当前实际情况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同和不合理现象,因此,这些假设前提的存在就变得极不合理,并且需要通过利用金融数学理论方面内容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由于各国金融背景和经济形势都明显不同,其普遍根据自身国家的金融情况来明确金融模型和方式方法。同时,即使这些假设条件能够与实际相符合,顺应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其金融产品和社会需求也随之创新和变化,进而所出现的问题也各有差异,金融理论和数学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多。
(二)明确实证研究方向
实证研究主要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和真实有效性,即所选择数据应由金融市场现实数据信息所得,通过金融类型建立有效的金融数学模型,以该模型为分析基础,总结得出相关数据信息存在的规律性,最后对所得数据信息与现实数据进行比较。假如数据并非金融市场中实际存在的数据信息,仅仅是根据研究人员专业角度出发,根据其专业经验来确定数据信息内容,或者根据研究人员逻辑推理所得,而这些数据分析难以准确地、客观地揭示出金融市场真实发展规律。
(三)金融数学研究展望
当前金融系统普遍由多元化、不确定性等多元素构成,因此,其对金融数学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前金融市场行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一方面,金融市场出现突发事件、信息不对称、波动等情况都要通过利用金融数学来解决。金融市场上的波动情况主要是体现在随机方面,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则能够有效解决波动现象。除此之外,随机最优控制和随机微分方程这些方式也在不同的金融领域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突变理论和冲击理论也同样应用于金融行业之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们难以通过数学理论来对其进行处理,但一些对策理论能够很好的与金融行业应用相结合,比如:统计学和计算机学已在金融数学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从此可以发现,金融数学的全方位研究和应用能够更快的推进国家经济形势发展以及创新金融产品类型。
四、结束语
在当前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过程中,金融数学并不是万能的,但其又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金融数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把金融数学研究和金融管理发展作为当前国家大事、要事来抓,我们坚信其一定会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宗岐,刘宣会.金融数学概述及其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24-27.
篇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资产评估行业得到了发展和壮大的机会。根据资产评估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资产评估机构3124所,注册资产评估师32123人,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数量也已经发展到10万人之巨①。
资产评估在诞生之初就肩负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使命,并成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速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资产评估对金融市场经济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资产评估对金融市场的贡献研究
(一)资产评估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理的贡献
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是金融市场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也是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的一个难题。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确认。而资产评估的价值发现和价值鉴定功能恰好能满足该要求,从而促进了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该过程中,资产评估不仅为不同利益的主题之间提供了利益分割的价值的依据,而且资产评估还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底价提供了基础信息。另外,资产评估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同时,资产评估也能为各相关经济主体之间提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客观参考依据和专业的咨询意见。国家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更是规定:对于以公司债权出售、出租或债转股等方式处置资产时,原则上要求经过第三方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参考评估结果来确定资产的底价和折价,以保证处置资产的公允价值科学、合理。资产评估作为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基础,任何处置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都必须以资产评估为依据。由此可见,资产评估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
(二)资产评估对金融风险控制的作用
金融资产价值是金融资产交易的一项基本信息,而金融资产价值需要通过评估来确定。因此,资产评估是金融资产交易的基础。资产评估的价值发现和价值鉴定功能,其不仅可以科学地分析金融市场的质量状况和资产结构,同时也可以为金融资产的交易提供基础信息,从而可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资产评估来及时、客观、公允、动态的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对于量化、防范金融资产管理与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银行抵押贷款过程中风险控制为例,分析其涉及资产评估的各个环节和各环节中资产评估所起的作用:1.债务人向银行申请贷款并提供抵押资产,银行对抵押资产进行贷前评估,此时资产评估起到发现抵押资产价值,为银行提供发放贷款的参考依据的作用,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2.在贷后风险管理过程中,银行要对抵押资产进行及时监控,即银行在抵押资产存续期间要对其进行持续评估。及时监控抵押资产的价值变动,量化贷款风险,控制抵押资产大幅减值的隐患,为银行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3.当债务人违约,抵押资产将由银行收押并成为不良资产的环节中。银行在处置前也会对抵押资产进行价值评估,而资产评估结果也将作为银行抵押资产处置定价的基础依据,使抵押资产回收价值达到最大来降低银行的损失。从整个过程来看,银行通过资产评估可以有效量化和防范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品种也逐渐增加,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变得复杂和难于管理。资产评估在金融风险控制上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资产评估在抵押资产业务中的贡献
资产抵押担保作为最为传统,使用范围最广的风险控制手段,其在降低贷款风险、保障贷款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于占有单位在进行资产抵押担保或其他类型担保时,可以对抵押资产进行评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颁布,更是为资产抵押担保提供了法律依据,促使其成为经济活动中一种最常用的资产担保形式,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得到广泛使用。在降低抵押资产贷款业务风险过程中,其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评估来确定抵押资产的价值,并以此为参考来确定放贷数额,降低放贷风险。目前,资产评估已经贯穿了我国商业银行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四)资产评估成为金融机构改制上市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或公开上市的过程中,资产评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股权、债权、不良资产等在内的所有资产都需要进行价值确定。科学的、合理的资产评估结果是金融机构改制上市交易价格确定提供了有效的价值衡量尺度,并成为确定其价格的最主要参考依据。
另外,资产评估也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财务的会计信息质量。由于财务报告的客观性、合理性、相关性要求和公允价值的特殊性,内部会计和内部审计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只能有第三方独立的、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来提供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而资产评估在会计信息计量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公信力极大提高了改制上市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了金融机构改制上市的过程。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推进,国有金融企业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营表现。其纷纷进行实行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股份制产权改制。因而在这样的浪潮中,资产评估对我国金融企业,金融市场更是起着前所未有的贡献。
篇9
[关键词]国际货币 本币 金融产品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
本币金融产品市场既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有效支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前期工作深入推进的基础上,着力把握全球金融产品市场的最新动向,发挥后发优势,以金融产品市场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我们拓展人民币流出渠道、管理外来金融风险、实现货币国际化收益、谋求国际金融市场定价权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前国际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发展的最新趋势
成熟且开放的本币金融产品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使用的必要条件(Bergsten,1975)。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化的深入推进,各主要货币发行国为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占据主动,围绕货币产品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图景,使得全球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发展呈现以下趋势特征。
(一)美元主导国际金融产品市场,欧元和日元市场地位此长彼消
当前,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产品市场是括美元金融产品市场、欧元金融产品市场、日元金融产品市场。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和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元仍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凭借欧洲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整合,欧元在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在某些领域如国际债券发行、纸币和硬币发行等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元,但短期内仍无法撼动美元的优势地位;由于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和货币政策的失误,日元国际地位正日益边缘化。
尽管受到美国综合国力下降以及金融危机等多重打击,但美元金融产品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效率最高和最为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力支撑了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在债权类产品市场方面,美国拥有全球最大债券市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球国内债券(Domestic Debt Securities)余额为50.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债券余额为22.3万亿美元,占全球余额的44.4%。同时,美元债券市场效率也非常高,交易成本至少比欧洲低2个基点(Alogouskoufits,Portes,andRey,1997)。在股权产品市场方面,美国在上市公司总市值,成交量及公司种类等各个方面大大抛离其他股票市场,仅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股票市值就高达15万亿美元。在金融衍生品方面,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场内金融衍生品交易占全球的38.2%,在全球交易量排名前7名的交易所中,有4个位于美国。
欧元的诞生以来,欧盟各国积极推动成员国金融市场一体化,加大交易清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的整合力度,着力推动欧元债券等优势金融产品的发展,欧元金融产品市场呈快速发展势头。截至2005年,欧元区的金融市场增加了3.3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是欧元区GDP总值的三倍以上。过去的十年内,欧元区的金融深度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是美国和英国的两倍,其中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的增长速度最快。同样重要的是,欧元区各国正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模式向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模式转变。2005年,股票和公司债券占该地区金融资产增长的四分之三。随着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增长和成熟,它正在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欧元金融产品市场发展改变了美元独霸的金融市场格局,但由于欧盟政治和经济整合的困难和货币使用惯性,欧元在近期内很难对美元地位形成实质性挑战。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暴露了欧洲财政和货币政策脱节对欧元的掣肘。
日本在日元国际化前期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推动了日元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提升了日元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货币。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市场的落后和宏观政策的失误,日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快速下跌。日元在国际外汇的储备比例从1995年6.8%降低到2009年的3%;国际债券市场以日元计价的份额从16%下降至2008年的3%。
(二)金融产品市场扩张迅速,跨境资金流动频繁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除战争所引致的国债阶段性激增外,全球金融产品市场和实体经济保持大致相同的扩张速度。但自1980年起,包括股票、公私债券和银行存款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经济金融化趋势日趋明显。以美国为例,1980年以来,其金融资产占GDP比例比前80年增长了两倍。从全球范围看,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和金融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深度不断增加,各国金融资产相对于其GDP的比率在不断提高。目前全球金融资产的价值已经是全球GDP价值的三倍以上——显示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深度。根据麦肯锡的一项统计,从1990年到2007年,全球金融资产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从48万亿美元增长到194万亿美元。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金融资产下降了8%,收缩到178万亿美元。扣除2007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金融深化比率(金融资产与GDP的比率)一直呈稳定增加态势,从1990年的227%增长到2007年343%。1990年,只有33个国家金融资产总值超过其GDP总值;到了2006年,这类国家数量翻了一番多,达到了72个。1990年,只有2个国家的金融资产规模超过GDP的300%,如今,这类国家已经达到26个。全球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表明金融和金融市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不仅为投资提供了更多投资回报手段,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主要金融产品市场价格信号直接引导着实物资源的流向,左右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争夺未来发展的主导权,各国围绕金融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深化程度,跨国资本流和金融资产海外持有量持续快速增长,资金跨境流动频繁。2006年,全球范围内的跨境资金流动,包括海外资金购买股票和债务证券、跨境贷款和国外直接投资,增加到8.2万亿美元以上。据麦肯锡统计,自1990年以来,跨境资金流动以每年10.7%的速度增长,分别超过全球GDP(3.5%)、贸易(5.8%)和金融(8.7%)的增长速度。目前全球大概四分之一的债务证券和五分之一的股票由外国投资者拥有。如果用国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合计占GDP的比重作为一国金融开放度国衡量指标,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指标增长更快。在工业化国家,该指标从1970年的15%增加到1990年的32%,从1990年起开始加速,到2006已达到150%。跨境资金的频繁流动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是各国强化金融市场竞争,提高开放市场程度的结果。
(三)直接类本币金融产品份额超过银行存款,金融衍生交易复苏势头明显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以债券和股票为代表的直接金融产品发展较快,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的市场份额呈稳定下降态势。在全球金融资产的构成中,由国债和私人债券的债权类金融产品占最大比重,且呈稳定增长态势,从1990年的19万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83万亿美元,占比从40%增加到47%;其中,包括债券、证券化债务产品和其他债务工具在内私人债权类金融产品发展尤为迅速,从2000年到2007年保持着10%的增长率。股权类金融产品增长较快,但波动性较大,从1990年的1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2万亿美元,占比从1990年的20%增长到2007年的32%,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股权类金融骤降至34万亿美元,占比略高于19%。银行存款类金融资产一直处于收缩状态,在全球金融资产的站比从1990年的40%减少到2007年28%,只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比例才于2008年回升到34%。
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平台和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金融衍生品市场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在全球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推动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过去20多年中,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是金融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1984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场内交易量只有1.88亿份合约,到2009年交易量达177亿份,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目前,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期间的低迷后,绝大多数金融衍生品已经迎来了复苏的曙光。从场内市场来看,到2009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衍生品复苏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名义交易量上升了5%,达444万亿美元,比2009年第一季度高出了22%,尽管这一数字仍低于高峰时期的690万亿。从场外市场来看,场外衍生品市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萎缩后重拾增长之势,到2009年12月底,OTC市场衍生品未偿付合约总量稳定增长至615万亿美元,在全部衍生品市场占比由2000年的91.5%上升到2009年底的96.9%。
此外,相对于以股票、债券、贷款等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而言,以能源、金属、农产品为基础资产的商品衍生品呈跳跃式发展态势,商品市场的金融化趋势不断深化。在能源、贱金属、贵金属和农产品等商品市场中,衍生品的交易量大大超过了实物的交易量和产量,以至于各类金融投机和投资者取代了传统的商品买家和卖家,成为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主导力量
(四)离岸业务发展势头放缓,离岸金融市场地位有所下降
作为二战后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制度创新之一,离岸金融业务曾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伦敦就是凭借发达的离岸金融业务重新成为全球顶级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67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资产规模从1970年代末不足万亿美元猛增到1985年的29840亿美元。1990年更是猛增到68772亿美元的峰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5%。1990年后,全球离岸金融市场步入调整期。整个19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4%,低于同期国际金融市场平均发展速度(7.0%)。离岸金融交易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占比逐渐下降。
离岸金融业务重要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金融自由化的深入推进和管制的放松,离岸市场的比较优势逐渐缩小,仅在东亚地区等一些存在外汇管制的新兴经济体生存空间较大;二是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对离岸风险问题的全球监管协调和对“避税天堂”的打击也压缩了其发展空间,三是国际金融产品市场竞争焦点已从对金融资源的争夺转向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后者对于推动本币国际化和维护一国经济利益具有更高价值。
二、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要高度重视金融产品市场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拥有一个较为规模巨大、体制健全和有较高开放程度的金融市场。首先,发达金融市场有利于管理货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必然面临回流问题,只有建立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才能吸纳并有效管理外溢的流动性,防止其对国内经济的过度冲击而形成金融风险。其次,金融市场是有利于增强货币的国际吸引力。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中央银行及各国投资者提供了各类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本国货币的信心,扩大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第三,有利于掌握未来金融发展的主导权。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市场成为决定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场所,对金融定价权的争夺也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收益。
(二)要准确界定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作用下,国际货币格局正酝酿深刻变动,未雨绸缪,前瞻性地确定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国际利益、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影响,美元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主导国际货币。欧元迅速崛起,在某些领域如债券市场甚至超过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然而,由于欧盟非主权国家,在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等方面存在先天缺陷,欧元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由于产业升级的失败、资源的匮乏和人口老龄化等不利因素,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持续下降,日元衰落将是一个长期现象。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的二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二位、货币发行量(M2)已接近美元。更重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长期性因素仍然存在,无论是从经济实力、国际关系还是未来发展趋势,人民币都有成为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巨大潜力。此外,美元和欧元代表的是欧美成熟经济形态,随着日元地位的衰落,经济活动最为活跃亚太地区的代表性货币将出现空前缺。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不断积累货币管理经验,逐步取代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可行的战略目标。
(三)要积极推动在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建设
在20世纪后半期,离岸金融市场曾经是国际金融竞争的焦点。受伦敦金融中心崛起的影响,曾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然而,这些离岸市场如新加坡等大都不是主权国际货币发行国。日本和美国虽然建立了基于本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但并不成功:由于监管的过度宽松和长期接近零的货币利率,日元沦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套利货币;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对离岸美元设置了诸多限制,市场规模和作用一直有限。同时,尽管存在国内离岸市场,但美元、欧元和日元这些主要国际货币依托的还是在岸市场。
作为有强大实体经济支撑人民币,在其国际化过程中始终要把在岸金融产品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在岸市场的做大做强来保障和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只能作为必要的补充形式。当然,目前人民币在岸市场建设还受我们市场发展水平、制度设计、监管能力等的限制,条件还不很成熟。但这些条件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和反复的试点逐步创造,不能因此而否定人民币在岸的大方向。毕竟,在全球离岸市场地位下降的大背景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离岸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个发展悖论,如果规模过小,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助益有限;如果规模过大,势必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介入,有可能导致定价权旁落,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离岸市场相对于在岸市场最主要优势是交易自由和低成本优势,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增强在岸市场的开放性和做大规模来实现。
(四)要积极发展债权型直接金融产品
篇10
【关键词】金融风险 危机 风险监管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如果不能够严格控制风险,其导致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仅会使该机构陷入危机,还有可能导致一系列连锁式危害。金融机构发生风险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本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市场交易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使该金融机构破产,也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构成威胁,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经济衰退,往往要花几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全从危机中走出来,因此研究我国金融风险的来源至关重要,从源头抓起,做好监管,给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一、背景介绍
2007年4月,全球经历了一场史上罕见的金融危机,导致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结构对金融风险监管不够,危机的发生,使各国政府意识到预防金融风险的重要性。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共存的行业,我国近年来金融体系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事情,并且发展较快,有许多旧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旧问题累积起来,使风险增多,监管难度也加大。要正确认识和预防风险,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尽可能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二、风险来源分析
随着市场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强度也增大,在面对这个复杂的市场结构的时候,金融市场要应对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从美国的次贷危机看,金融市场需要政府监管,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监管的同时要注意适度,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因政府过度干预带来新的风险。下面就风险的产生来源进行分析。
(1)我国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对风险的监管步伐还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长期以来,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工作都侧重于业务范围的控制,现在的风险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信贷风险的管理模式延续,同时市场金融风险监管部门的组织结构不是很完善。许多金融机构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风险防范意识差、业务流程不科学、监督不力,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一些漏洞。
(2)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知程度不高,防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我国在从计划经济转轨过程中留下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是很清楚,缺乏防范风险意识,而金融机构的业务又具有很多特点:内容复杂、范围广泛、综合性强等,这些特点如果存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会导致风险的发生。
(3)市场透明度不高。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包括金融透明度不高。众多社会问题,比如看病难、上学贵、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累积会导致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让我国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增大。
三、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在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为了加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降低金融风险,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一)政府应当实施调控和改善监管来防预防风险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政府作为监管者和宏观调控者,动用自己的权利,促进市场体系完善,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稳定和健全的经济和金融健康。随着市场的运行,市场具有一个天然缺陷,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提高风险预警机制,市场还需要加强监管。
(二)谨慎创新,完善金融结构的信息披露
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过度创新造成的,金融创新只能将风险在不同风险偏好者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往往关系很近,而且往往反映缺乏透明度,信息不对称的消极方面,是比较容易通过金融风险转移,从而传递给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因此,政府应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应该加强监管,从而有序推进金融创新。根据“巴塞尔协议”对信息披露的要求,金融创新的监管应着眼于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三)加强我国金融监管与全球金融市场的协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金融自由化和国家间联系的紧密,在全球市场资金的全球流动,也使各国金融市场关联性增强。一旦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产生问题,就会传递到其他各国。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问题,如过度投机、放大风险等,金融创新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游资冲击和破坏性。为了世界各地健康有序发展,应当加强金融监管和全球协调,加大监管力度,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以避免地区的不稳定转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小结
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各国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霾暂未完全褪去。后危机时代,我国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风险监管机制才能更好的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金融风险,从而规范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德旭,范力.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J].上海金融,2008(10).
[2]赵志恒,孙秀梅.我国金融风险成因探析[J].商业时代, 2006(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