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的类型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贸易的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贸易的类型

篇1

关键词 服务贸易 技术性贸易壁垒 标准 国际贸易

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也成为各国政府贸易保护的重点,各种形式的服务贸易壁垒应运而生。在各种壁垒中,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新兴而富有特色的一种。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更复杂,作用更严厉,影响更深远,发展更迅猛,它已扩展到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并将取代传统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和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当前,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物贸易,针对服务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一、服务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 服务贸易和服务贸易壁垒

服务贸易是指有形的服务输出与输入以及在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没有实体接触情况下发生的无形的服务交换。服务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对外国服务生产者或提供者的服务提供或销售所设置的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即凡直接或间接地使外国服务生产者或提供者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贸易壁垒。由于国际服务贸易在跨国界移动时是以人员、资本、服务产品、信息等的流动为载体,一般不进行海关登记,所以,利用高关税保护本国服务业一般难以奏效,而利用非关税壁垒限制外国服务者的服务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保护手段。服务贸易壁垒的目的是保护本国服务市场、扶植本国服务产业、增强其竞争力,同时抵御外国服务进入,削弱外国服务的竞争力。据统计,目前国际服务贸易壁垒达2000余种,常见的服务贸易壁垒有:限制开业权,限制数量,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实行差别待遇,不承认外国颁发的教育证书等资格证书,限制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的国际流动,实行外汇管制,规定政府或其代表机构只能购买本国的服务等。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不可逆性、不可储存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等特点,这导致服务贸易壁垒更具刚性和隐蔽性,并与投资壁垒、政府管制联系更为密切,政策保护的目标也更为广泛。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的某些特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商品质量及其适应性能的认证、审批和实验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既涉及国际或区域性协议、国家法律、法令、规定、要求、指南、准则、程序等强制性措施,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等制定的自愿性规则。其表现主要形式一是技术法规,涉及劳动安全、环境保护、卫生与健康、交通规则等方面;二是技术标准,包括生产、试验、检验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标准的技术差异经常作为贸易保护的措施,有些标准的规定甚至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门用以针对某个国家的出口产品;三是质量认证,各国认证体系之间的差异会成为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四是绿色壁垒,各国对环保标准的要求和环保资金的投入的差距造成了实际上的贸易障碍;五是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有些国家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目的在产品的试验、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上设置重重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盖范围日趋广泛,产品形上涉及初级产品、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产品生命周期上涵盖研究、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

二、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产生机理

(一)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从生产和货物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渗透,已扩展到金融、投资、信息、知识产权等领域。这是因为服务业和科技的发展使服务的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促使标准化活动也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领域向服务领域扩展,服务的可标准化对服务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指出:标准是文件化的协议,包括技术规范或其他特殊准则,目的是作为法规、指南或特性定义而系统地使用,以保证材料、产品、加工或服务适用其目的。服务标准化的目的是提高服务的透明度,增加消费者的知情权,确保其安全,统一服务企业和行业的标准,降低服务成本,增强竞争力,也便于不同系统之间互相兼容,有利于服务贸易。但服务贸易也会出现因服务标准化带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技术标准和特殊就业条件已成为服务业重要的贸易壁垒形式。

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分为兼容性标准壁垒和最低质量标准(MQS)壁垒两种。兼容性标准主要涉及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者服务和依托高新技术存在一定网络效应的有关服务。技术进步使得服务专业化、精细化,一方面,所提供的中间服务也被要求符合一定技术标准;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服务提供者范围越来越广,而成长于不同环境的服务提供者必然存在操作方法、所用材料等多方面差异,从而客观产生标准化的迫切要求和有关服务的标准冲突,这要求所提供服务规格一致,以便比较与通用。最低质量标准引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服务贸易似乎更普遍,如电子商务服务所要求的现代化通讯网络设备,特定规格航空运输服务所要求的机场基础条件,不同档次住宿服务的星级要求,某些专业提供者的学历要求等。

(二) 服务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机理

服务进口国的服务水平如果领先于出口国的平均服务水平或相对于出口国的服务具有网络优势,或为了约束进口服务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从增进本国福利和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来衡量,那么进口国服务标准的制订会高于出口国所能达到的服务标准,从而为出口国的出口制造了贸易壁垒。服务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即服务技术标准向技术性贸易壁垒转化主要有三种机理。

一是由于服务、技术水平差异和传统习惯造成的转化。各国服务、技术发展水平、风俗习惯、文化制度差异使各国服务业的形式、内容、技术标准、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果服务进口国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高于或异于出口国服务的技术标准,出口国服务业一时达不到进口国的水平或标准,这种由各国经济、技术水平构成的差异便在客观为出口国出口带来不便,技术标准就转化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针对服务品质本身,还可能表现为对服务提供者或过程的规范。如各国的会计服务准则、规范、内容和从业资格的差异成为会计服务贸易的壁垒。

二是消除服务消费外部性造成的转化。各国关于提供服务技术化程度的有关服务标准,比如为限制各领域服务消费导致的外部性而制订的国内法规,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些服务行业在消费时具有噪音、污染、电磁辐射等负外部性,对于达不到进口国相关技术标准的国家来说,技术标准就转化成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些服务行业如电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存在规模、效率、安全等技术门槛,较高的技术标准可以有效地消除负外部性,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安全,导致这些行业的服务技术化程度和对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三是以贸易保护为宗旨的转化。有些服务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垄断性质,有些则可能影响整个社会,这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为了保护本国弱势行业或者受到进口威胁的重要行业,增加进口商的生产、运输、管理等成本,超过所需最佳标准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服务市场而制订的国内法规可视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随着服务贸易知识化和技术化程度的提高,以行业规范为目的的国内法规越来越多地成为服务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源泉。

三、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服务贸易从运输服务、工程承包等传统领域转向资本、知识密集型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愈益成为阻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最重要障碍:首先,它会限制市场准入。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在不断扩大,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其次,削弱了我国服务产品的竞争力。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企业为达到市场准入门槛需要更新设备、引进专利、培训人才、通过国外进口商指定的费用高昂的服务质量认证,这势必增加我国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价格竞争力。此外,在越来越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前,我国部分服务贸易市场可能会萎缩。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也可利用它使之成为规范国内市场的非歧视性政策工具。WTO/GATS和其他国际协议都允许采取诸如技术标准之类的非歧视性政策规制国内市场以增进经济效率。一方面,如果我国采取最低质量标准(MQS)政策,我国低质量服务提供者不得不额外投资于技术开发以提供符合标准的服务,想要进入我国市场的外国竞争者面临我国低质量提供者的质量改进,从而与其提供服务的替代性增强,价格竞争激化,而被迫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与低质量提供者拉开差距以保持竞争优势,市场上服务的总体质量提高了。另一方面,对于发达国家通过制订高于我国服务企业水平的最低质量标准而造成的贸易壁垒,如果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战略贸易伙伴关系,或者制定与实施能够包容我国较低质量服务提供者的最低质量标准,不会对发达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太大的质量扭曲,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发达国家较高质量服务提供者进一步的技术进步,降低超额垄断利润,对双方都有利。我国可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磋商,争取在发达国家提供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相对较低质量服务。

四、我国跨越服务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途径

(一)积极参与服务和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建设

我国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标准总体水平偏低,覆盖面窄;参与国际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能力较低,影响力小;法规、标准机制不完善;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还没有成为制定各级服务标准的主力军;国际标准化人才短缺。因此,首先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动态,积极参与和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把我国的意见、要求和技术标准纳入国际标准,打破由发达国家制定标准而形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二是完善国内有关法规,调整我国标准结构,修改某些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根据WTO/TBT协议中关于标准制订的原则,整合各技术分委员会和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的功能,形成一个服务标准化网络,使我国的服务标准尽快接近国际先进标准。同时,充分利用WTO/TBT有利条款,制订保护我国传统工艺和特有服务产品的技术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三是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及时了解国际先进服务和技术,提供服务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标,推动服务技术的进步,从而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还要加大对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服务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国外技术标准和法规经常修订,因此,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制定标准的动向,建立WTO/TBT查询点及咨询网络,逐步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在某种服务产品出口之前向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构咨询此种服务能否出口、出口之后如果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该如何处理。这要求预警机构充分利用WTO各成员方在WTO协议下提供有关技术标准法规的国家通报咨询点、国内外各种信息系统以及我国驻外商贸、科技机构收集相关信息,编印、翻译、出版国外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材料并及时最新动态。

(三)企业应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体系

采用国际标准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这不但可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标准水平和服务竞争力,还有利于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首先,要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使企业服务达到市场准入标准。服务企业应按先进标准或国际标准进行作业,淘汰落后的服务技术及工艺,完善服务的质量检测手段,逐步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标准化体系,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在企业积极推进ISO9000和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认证,以应对质量壁垒和绿色壁垒。此外,要进行服务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督机构,按照国际标准对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的监督和检验。各类检验、监测机构要以科学、公正、公平为准则,达到国际互认的目的,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四)企业应主动收集有关服务贸易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

企业除了向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构咨询外,自己也要做好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细化主要进口国贸易壁垒对企业具体服务产品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企业要充分掌握有关进口国关于服务产品的技术、质量、安全、卫生、环保的标准及法规,熟悉有关的合格评定程序及认证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将本企业服务与贸易对象国的各种标准及法规相比较,分析研究其差距,为改进服务提供现实依据。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公约、国际贸易协议中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遭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争取应该享有的权利。

(五)企业应逐渐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

提升服务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是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服务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服务创新转换服务结构。这一方面要加强对服务创新的投入,通过专门机构跟踪国际领先技术、最新专利走势,为提高技术含量打下基础,并开发有自主产权的专利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最终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特别是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开发服务的新工艺、新方法,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吸收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科技水平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转移即引进先进技术并通过模仿和扩散等示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刘维瑛、宋涛:关于国际服务贸易壁垒问题的反思,《北方经贸》,2005年第6期。

黄岳衡:对服务壁垒与服务标准化的若干理论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2期。

一凡: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世界标准信息》,2006年第2期。

俞灵燕、计东亚:技术壁垒作用机理及其在服务领域的表现――一个基于MQS模型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7期。

程蕾:《技术标准到技术壁垒的转化机制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郭巧东: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篇2

关键词:SaaS模式;贸易企业;原子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689-02

Trad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erspective from SaaS

ZHOU Li-fen,LIU Ku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unified international market has been formed.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n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and rival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supply chain, which requires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ies, trade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e need for certa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fficulties. This departure from this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aS, SaaS model of the object model based on atom trad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Key words: SaaS model; trade enterprises; atom

传统的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是以企业用户自身为中心来购买和部署,这种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软件使用许可证费过于昂贵、承载软件运行的硬件设备费过于庞大、软件及其所产生数据的维护及备份工作成本开销等问题[1],只有大型的企业才可以考虑建管理企业的ERP,而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企业,要在市场中获得核心的竞争力,就不得不进行业务创新、管理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得重新做系统,这样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就很高。对于软件生产商而言,还需要考虑维护、版权等问题。

最近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SaaS模式),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2]。

贸易行业是一个国家产品流通的重要行业,是国家对外的一道经济窗口。而贸易行业又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做贸易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主要是做某种品牌的销售业务,另外就是企业就是有自己的产品也是简单加工组装的产品,实际基本上还是某品牌的。同时贸易这个行业它又是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同行的竞争。因此做贸易行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很重要。

1 SaaS模式下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要求能对整个贸易型企业的人力、物流、票据流、资金流、财务以及所有业务流提供大量的智能化处理并实施有效监控管理,要求涵盖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如市场营销、采购、销售、货运、仓管物流、报关、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各类主管等的日常业务处理工作,全面满足贸易企业的应用需求。不同类型和不同行业的贸易企业对这些日常业务的处理需求又不一样,因贸易企业之间的这种差异,直接导致SaaS软件服务模式下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必须为不同的企业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界面、不同的业务逻辑、不同的企业用户提供逻辑上不同的逻辑结构、提供企业可以定制的业务和界面功能等。

2 系统的设计

2.1 数据模型的设计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中用于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的,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二是容易为人所理解;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3]。在开发实施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时候,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有两类模型,一个是面向问题领域的模型叫概念模型,一个是面向设计领域的模型叫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第一层信息抽象用传统的方法是E-R模型,而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现实世界的信息由以下几种抽象概念构成:

信息原子:指不可继续划分的基本信息单元。

原子属性:信息原子的特有性质,是信息原子本身来维护的,并且任何两类信息原子的原子属性是不重复的。原子属性也可称为数据项。

原子类型:具有相同原子属性的信息原子属于某一类型,称为原子类型。

原子关系:信息原子之间是有关系的,可分为包含关系和分配关系。包含关系指描述对象的所有信息原子之间的集合关系。分配关系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映射到信息原子之间的关系。关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

我们把由信息原子构造的模型暂称为对象原子模型。E-R模型是将对象自身包含的所有信息转化为对象的属性,而对象原子模型是将对象包含的信息进行归类并抽象形成各个独立的信息单元,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对象是如何构造的。下面以实例说明贸易企业的资源对象客户的数据模型的构建。

资源对象客户是贸易企业中的管理对象。一个客户对象首先被映射成一个客户信息原子,该信息原子不包含任何客户的属性,而通过链接其它信息原子来扩充客户相关信息。关于客户的信息包括部门ID、客户标识、客户信息等,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可分解出5个信息原子与客户信息原子链接,如图示1所示。图1中客户划分是动态信息原子,其它的都是静态信息原子。区别静态与动态信息原子的依据是该信息原子是否在对象发生状态改变或者对象与其它对象相互产生作用。

2.2 元数据结构

在给信息原子定义元数据结构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原子的定义包括属性列表、事件列表、方法列表、原子编号、原子标题、原子状态、原子类型。其中列表用于存放原子属性、事件、方法。原子编号在系统中唯一标识一种信息原子类型。原子标题是信息原子的名称。原子状态表示该类型的信息原子是否在数据模型中可用。原子类型指该信息原子所包含的数据属于何种类型。

原子的属性我们是这样定义的:某个原子的原子属性有唯一的编号和名称。属性的状态表示值是否需要存储。如果原子定义中原子状态为不可用,那么该原子包含的属性也不可用。对于那些属性是对象的唯一标志的情况,我们就采用在属性元数据结构中增加标识项,用于标识是否作为主键。数据类型项描述了某个具体值的数据类型。原子关系由关联原子、关系类型、约束三部分定义。关联原子指与本原子相关联的原子,以原子编号形式存储。关系类型定义本原子与关联原子的关系。约束项则定义了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特殊约束。在定义的时候我们发现原子属性和原子关系的元数据结构很类似,我们就增加属性类型项来区别一般的属性和原子关系。

原子定义中还包括了事件和方法的定义。一般地,当原子状态或原子属性发生改变时,原子将发生一些事件,通知系统作相应的处理。原子方法定义了针对原子对象的操作及数据处理。

2.3 数据库的设计

用关系数据库设计的理论,实体或对象将转化为一张二维的关系表。而在我们的设计中,对象是由若干个信息原子组成的,就把问题即转化为存储原子和原子关系的问题。每一类信息原子与一张关系表对应,关系表的字段与原子属性相对应。

对象方法调用执行的第一步是读取映射关系,即确定原子属性与原子关系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放位置。如表1所示。表2是存储原子对象的关系表,表中的一条记录描述了一个原子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所有的一对一原子关系。表3存储了多对多的原子关系。

表1 原子属性、原子关系与关系表的映射 表2 原子对象对应的关系表表3 多对多的原子关系表

3 系统的功能及开发工具

3.1 系统的功能

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销售链管理,采购链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报关管理,统计报表,工资管理,固资管理,业务账款,业务核算,预测管理,财务总账,客户关系等。以采购链管理为例,采购链管理系统又由采购计划单、询价单、供应商报价单、采购合同、采购收货、采购发票采购付款等功能模块组成。这些功能模块中能提供背景图片、操作界面布局、组织机构、用户权限、数据辞典、数据字段、单据流程、查询条件组合、报表设计、智能提醒、出库方式、库存计价、打印输出、统计查询、数据库维护设置、价格策略、业务财务接口等100多项自定义功能,以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3.2 系统的开发工具

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端(C/S)架构,使用.NET作为前台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0,并利用VPN技术实现对系统的远程访问。

4 总结

本文给出了SaaS模式下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子对象模型构建贸易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对SaaS模式下系统的架构、配置与实现进行阐述,本系统已经正式投入运行,运行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问题,比如需要异地办公的时候,就实现不了,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亿民.互联网和软件融合成就SaaS[J].软件世界,2006,(15):31.

[2] Saaksjarvi M,Lassila A, Nordstom H.Evaluating the software as a service business model:From CPU time-sharing to online innovation sharing[C].//IAD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Society,Qawra,Malta,2005.

篇3

[关键词] 服务贸易 现状 问题 发展思路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随着服务业在全球的崛起, 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 首次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议题, 从而引发了全球服务贸易研究大热潮。此次谈判的重要结果是产生了《服务贸易总协定》, 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1994年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服务贸易归纳为商业、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12大类。同时,根据GATS的定义,服务贸易有以下四种方式:

1.过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指从一成员国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指在一成员国增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指通过一成员国的服务实体而向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包括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nel)――指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的服务。说得确切些,就是允许其他国家的人员进入本国提供服务。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逆差规模显著下降,进出口总额达2509.1美元,比2006年增长31%,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美元,增长33%;进口1292.6美元,增长29%;出口和进口分别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别提升1位和2位。服务贸易逆差为76.1美元,比2006年下降15%。从地区看,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分析,虽然增幅较大,但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2007年为例,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738美元,服务贸易占比不足12%。而据WTO统计,2007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23%。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国际竞争力差。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除个别年份(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尤其是近年来,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28700亿美元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4735亿美元,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国际竞争力弱;目前比较优势仍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而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劣势明显。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不仅发展滞后,而且结构也欠合理。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产业和部门,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尽管其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这些行业规模偏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下表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构成。

3.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然而于商业性存在方面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

4.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而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我国的人力资本往往聚集在经济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还较低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出现了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立足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服务贸易在旅游、运输、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发展我国服务贸易,首先应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国内政策可以适当向旅游、运输等优势行业倾斜,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也可以通过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一国要确定自身的对外贸易优势,仅仅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的需求的分析,以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第二,企业要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第三,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第四,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个方面的素质,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素质。

2.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产业,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产业升级。我国的优势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务和旅游这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总的来说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比较低。但是对我国来说,他们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服务贸易应实现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长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而不是靠一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同时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在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时,也要对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加以适当的保护,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对外开放。

3.有步骤、分层次的放开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比,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时期。同时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再加上服务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不可激进的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骤的逐渐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既考虑国际惯例、又考虑国情的基础上来确定服务业的开放度和保留度。一是分行业有选择地进行开放。积极推进旅游、水上运输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扩大国内商业、外贸、会计、法律咨询的开放试点范围;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开放金融和通讯领域的试点。二是分地区有选择地开放。我国各地服务业发展并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上海、深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区较大,应在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方面先行一步;在后进地区,可通过试点试验,减少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风险。同时,要适当加快对国外第三产业的投资,通过设立服务行业的海外机构,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的渠道。

4.努力构筑科学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服务贸易涉及金融、保险、电信等诸多服务业部门,这就需要建立中央、地方、部门、企业之间统筹协调,相互联动的管理体制。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协调型和服务推进型。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美国为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分工协调型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具体分为立法机构、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咨询和促进机构四大部分。这种类型设多个管理部门,加强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很重要。服务促进型是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根据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管理的实际,借鉴世界各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成功经验,建立以服务贸易管理主管部门为核心、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协调管理体制。通过加强宏观规划、调查统计、市场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使服务贸易管理工作更加务实、高效。

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展望

我国发展服务贸易潜力是巨大的。潜力1: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2007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9%,远低于发达国家72%的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52%的平均水平。随着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发展服务业,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速为15.4%,远远高于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潜力2: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还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占全国的19.4%。而外资服务企业占有的中国市场份额一般仅为百分之几。比如在金融领域,截至2007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不到3%的市场份额。随着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服务业领域的外商投资比重将逐步增加。

潜力3:服务贸易出口大有可为。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则比例偏低,许多部门出口远小于进口,滞后于我国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另外,在服务外包、服务企业走出方面我们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预计2009年,随着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跨境人员流动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将继续增长,服务贸易逆差维持一定规模。其中,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收支规模进一步扩大。保险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主要服务贸易逆差项目的收支也会继续稳步增长,逆差规模有可能缩小。咨询、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等项目的收支将保持稳定的增速。

参考文献:

[1]张婧: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4 P7 P18-20

[2]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tradeinservices.mofcom.省略/index.shtml

[3]徐靖: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8年第1期

篇4

自贸区的功能由单一性转向综合性

自贸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国家或地区划出特定的区域,允许外国商品在该区域内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一种自由港的关税隔离区,也叫自由贸易区(FreeTradeZone)。典型的如德国汉堡港、新加坡樟宜等。而广义的是指自由贸易协定区(FreeTradeAgreement),两个或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定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是跨国界的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协定组织。如北美自贸区、东盟自贸区等。

目前世界上已有1200多个大大小小的自由贸易区,其中发达国家有425个,占35%;发展中国家设立了775个,占65%(2006年)。

这些自贸区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可分为多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零关税自由港型,这种类型的自贸区对进口商品、当地消费和转口输出都不征收关税;第二种是转口集散型,这种自贸区是主要利用区位优势进行港口装卸、货物储运、货物商业性加工和货物转运等业务,典型代表是汉堡和巴塞罗那;第三种类型是以菲律宾马里莱斯为代表的贸工型,集加工贸易与转口贸易于一身;第四种是出口加工型自贸区,以出口加工为主,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出口加工区;五是保税仓库型,可不办理进口手续就连续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以意大利罗马的免税仓库为代表。

虽然各国自由贸易园区的具体功能和管理政策有差异,但通用的规则包括:(一)进入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园区的商品无需缴税;(二)自由贸易园区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监管更为简便和宽松;(三)商品进港后,可以进行各类加工、处理,也可以与外国或国内商品混合重新出口。如需运进所在国国内其他地区,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税即可;(四)对进出区的活动不加限制,已纳税的进口货物可以从纳税地进入区内与其他货物混合后,再免税进入纳税地等。

此外以实际发展来看,目前各种自贸区的功能正由单一性转向综合性,在区内不仅原材料、零部件甚至成品都可以自由进出,同时转口贸易、仓储、加工、商贸展销、金融服务等各种深化服务都渐渐汇集,功能完备化后的自贸区运行效率也大大提高,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地的自贸区通常会发展成为所在区域贸易中转枢纽的原因所在。

我国需要尽快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自贸区通过设定特定区域自由港的形式,减少国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交易成本,扩大对外开放,使得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能够更加顺畅,自由贸易协定更进一步驱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是国家战略需要,重点是制度创新,未来有望成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桥头堡。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钢铁电商;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3.36;TF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我们正身处于互联网革命时代,未来离开互联网,每个人都将变得难以生存,当互联网走进钢铁贸易这个传统的行业,钢铁电商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钢铁电商平台已经超过200家,2015年全国电商平台钢材销售量已经占据国内销售总量的20%以上,钢铁电商正在改变着钢材贸易领域,并最终影响整个钢铁产业链的格局。

一、钢铁行业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简介

(一)电子商务对钢铁行业发展的作用

在现今钢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采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能促进同行业间的信息互享。相对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改善,钢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交易服务较为注重客户在线交易的服务,实现信息资源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一体化,强调线上与线下的相互配合[1]。钢铁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是线下的物流、金融、渠道、技术等综合实力,支撑起线上的供求信息、大数据服务、行业信息等为一体的电商平台。可以预见的未来,钢铁电商对于钢铁物流的整合、与钢企内部流程的对接、钢铁行业大数据分析、优化钢铁行业的金属服务方面都将大有作为。

(二)钢铁行业电子商务的分类

目前我国钢铁电子商务按照建设主体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钢厂将自身的ERP平台外延从而打造出以钢厂为主体的销售平台,例如欧冶电商、河钢云商、玖隆在线;第二种类型,由行业外风投资金或钢铁产业链咨询平台打造的基于第三方电商平台,例如找钢网、钢银;第三种类型,由实力较为雄厚的原有钢铁贸易商打造的电商平台,例如中拓钢铁、鑫益联;第四种类型,在原有为钢铁行业提供物流服务基础上搭建的电商平台,例如欧浦钢网。这四种类型的钢铁行业电子商务,由于其组建主体的不同,现阶段所采用的营销模式也不尽相同。

二、钢铁行业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分析

(一)“流量”是任何一个钢铁电商平台都必须要跨过的坎

流量主要指一个电商平台的交易总额。任何电商平台的前期运营都将有一个烧钱的周期,这是其所面临的不断增加的硬件和软件投入所决定并无法规避的,京东成立已经超过10年,2015年仍巨亏94亿元,但并未妨碍风投资金2016年继续向京东投钱,这主要就是看中京东的交易流量,因为2015年京东交易总额达人民币4627亿元,同比增长了80%左右;因此钢铁电商平台为了获取行业领先的交易流量,从而得到资金的青睐,在其营销模式上也下足了功夫;但受制于当下所处的经营环境,钢铁电商的营销模式基本被固化,最近几年未曾有过根本性的创新,归纳起来主要为撮合模式和自营模式两种营销模式。

(二)撮合模式

当下国内钢铁电商所谓的撮合模式,基本上是钢铁电商为追求成交量,打出最低价格帮助免费找钢的牌子,吸引客户;通过大搞人海战术,招集几百人线下搜寻客户,进行的人工撮合。

电商平台选择人工撮合,即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也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首先钢材销售的受众群体较窄,因为钢材终端用户长期以来形成的贸易商垫支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变,电商的销售群体大多是市场上“搬砖头”的“潘考丁备置成蹋这些钢贸商相对电商平台而更喜欢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来获取资源;其次钢贸危机以后,随着一些贸易商的退出,原有依附于这些贸易商的销售人员大多流入了电商平台,这些销售人员凭借其原有的客户资源,为电商平台的爆发式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电商的销售人员为了自身的业务发展,也不愿意培养其下游客户主动通过电商平台获取资源的习惯。所以当前国内电商平台的撮合模式,仍以线下的人工撮合为主。

(三)自营模式

自营模式又分为两种,一种为钢厂电商平台的自营模式,另一种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自营模式。

钢厂电商平台的自营模式是指,钢厂要求其自身商或下游客户,将线下交易流量移至线上,从而获取交易流量。但凭借一个钢厂客户资源所获取的交易流量毕竟有限,必须实现钢厂之间的联合。但钢厂之间又呈现出竞争关系,一个钢厂很难将其客户资源移至另外一个钢厂搭建的电商平台。例如欧冶电商为了吸引其他钢厂的参与,就首先把自己的部分客户信息通过欧冶电商平台与入驻其他钢厂共享,通过宝钢的客户资源吸引其他钢厂进驻欧耶电商平台,从而解决钢厂之间的竞争关系。

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自营模式是指,部分电商平台与钢厂签订销售协议,从而直接从钢厂得到销售资源;或者与钢厂的商建立长期合作协议,获取稳定的钢材采购渠道;再通过线下的钢材销售渠道,将获取的资源进行销售从而提升平台的交易流量。这种销售模式让电商平台本质上与市场的传统贸易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电商平台在通过互联网对数据信息整合商相对传统贸易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结论

当下国内钢铁电商平台竞争异常激烈,大部分电商平台为了生存都在极力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导致目前国内钢铁电商仍处于买卖平台的水平,待钢铁电商通过资源整合突破生存的第一道关口后,发展前景和潜力都将是巨大的,随着钢铁电商的发展,未来必将促使整个钢铁行业朝着大数据、大物流、大整合的方向发展。当国内各类钢材品种的技术检测标准大数据库日趋统一完善后,钢铁电商平台将彻底摆脱现有螺纹钢和卷板交易量一枝独秀的现状,让更多的钢材品种采购需求进驻电商销售平台,从而在当前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下,帮助整个钢铁产业链实现需求驱动型的创新转型,完成钢铁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篇6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类型;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7-0004-07 收稿日期:2009-02-17

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是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式。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同中国庞大的经济体还是与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都处于极不相称的状况。而且“走出去”的质量也不高。只是近年来尤其是“走出去”战略实施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才开始出现迅速增长。

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研究不少,但是研究方法和选择变量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本文力图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详细情况,在检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动因类型,并指出与现有研究的不同。

一、文献简述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对外直接投资(OFDI)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探讨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看,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减少贸易(替代),也可能增加贸易(互补)。

Mundell(1957)根据H-O-S定理提出替代模型,认为如果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则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是完全替代的;Belderbos等(1998)研究了日本在欧洲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其结论也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的替代效应:Helpman等(2004)用38个国家、52个产业的数据分析了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也发现了两者的替代关系。Lipsey等(1981)使用美国14个产业的截面数据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积极的出口效应,如果东道国为发展中国家,那么互补效应更为突出;Agarwal等人(1994)发现德国和日本1989-1992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及进口正相关。Pfaffermayr(1996)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奥地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发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互补和双向的因果关系;Blomstrom等(1998)使用美国和瑞典1978~1982年的数据做了类似的研究,发现用出口变化代替出口水平时,投资与贸易互补的效应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Eaton等(1996)使用美国和日本1985-1990年的数据,发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未来的出口相关关系更大,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过去的出口相互关系更大,并且推测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成本导向型的。而美国的是市场导向型的。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蔡锐等(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进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不大,与出口的关系则不显著;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累计直接投资(即存量)对进口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出口有一定影响。张如庆(2005)基于协整分析的研究认为。进出口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进出口变化的原因,对贸易的替代或促进作用不明显。项本武(2005)基于引力模型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对东道国的出口,但对从东道国的进口却具有替代效应。陈石清(2006)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且两者之间也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不难发现,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大多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不显著。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动因。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不同企业在不同的跨国经营阶段,其投资动因是不同的。邓宁(1993)将其划分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效率导向和战略资产导向四种类型,并认为前两种类型是企业初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后两种类型则是企业追加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其目的在于促进企业区域或全球战略的一体化。

王元龙(1996)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细分为追求高额利润、资源导向、市场导向、效率导向、分散风险、技术导向、追求优惠政策、环境污染转移和全球战略等九个类型。王跃生(2007)认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尚不明确,而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可以分为:(1)寻找低成本型,实际上遵从的是相对优势理论,但是这种类型的投资比重很小;(2)扩大市场型,是以绕开市场壁垒为目的的投资,但其结果不确定,因为出口优势未必转化成投资优势;(3)寻求资源型,此类投资较少考虑直接经济效益大小,是一种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对外投资行为;(4)利益驱动型,最符合一般意义上的跨国投资原理,是为了获得利润以及其他综合投资收益,关键因素是企业在海外经营的竞争力及垄断优势,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这类投资效果都不佳。邱立成等(2008)研究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若干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国内的资源消费、制造业工资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而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则是相互替代的,即他们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资源导向、成本导向和市场导向型为主的。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征分析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从流向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批发和零售业的为66亿美元,占24.9%;商务服务业为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为40.7亿美元,占15.4%;流入采矿业40.6亿美元,占15.3%:制造业为21.3亿美元,占8%,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的比例比较高;金融业为16.7亿美元,占6.3%。这6个行业流向已经占去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91.1%。

从长期看,截至200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1179.1亿美元,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一共占去了总存量的88.3%。其中,商务服务业占25.9%;批发和零售业占17.2%;金融业占14.2%;采矿业占12.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10.2%;制造业占8.1%。

对比王跃生总结的动因类型和投资公报上所显示数据,可以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的一些特点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将根据这些特点建立本文的实证模型。

其一,无论从当期流量还是存量的角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的资金仅仅占了很小部分(8%),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市场导向或寻求低成本型的对外投资所占比例很小。这一部分投资应是建立在成本和竞争力优势基础上的,因此我们推测,国内工业制成品的RCA指数对OFDI的影响可能

是显著的。

其二,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存量中比例较大且流出速度在加快,从近几年中国的几大石油公司及其它矿业公司在国际上的一些大的收购案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对采矿业的投资具有明显的资源导向型的特点,反映在宏观经济变量上就是中国每年的资源类产品的需求水平。

其三,商业服务业在对外投资的总存量中占去了43.1%,比例相当大,而且还有加快的趋势。此类投资是为出(进)口贸易服务,对于促进中国的出口作用会非常大,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会比较显著,至少对出口是这样;反过来,出口的发展会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因。

其四,汇率变动直接影响投资和收益的价值量,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以美元为单位来计量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会直接反映在投资的成本当中。

其五,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外的直接投资额也会越多,所以GDP对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会有正的影响。但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以及其他综合投资收益,而能否实现目标,关键看企业是否具有在海外的竞争力及垄断优势。考虑到中国这类投资大都效果不佳,其优势寻求与国内补偿的效果也不明确,故GDP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也未必明确。

其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在规避贸易壁垒方面有所体现以及是否与中国的经济制度有联系,尚不能直接看出来,但在下面的实证中将进行检验分析。

以上的分析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类型是特别明显的,就是“贸易促进型”和“资源导向型”:而“扩大市场(绕过贸易壁垒)型”和“综合利益驱动型”的投资不能直接体现;“寻求低成本型”的对外投资占的比例很小,不应该是主要动因。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变量数据的选取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实证方面,我们选择的经济变量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OFDI)、年平均汇率(exch)、中国的年出口总额(expo)、能源年需求总量(energy)、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出口制成品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较晚,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将样本设定在1982~2007年间。其中,OFDI的数据来自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网站,exch、expo和GDP的数据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energy的数据是从中经网经济统计数据库获取;RCA值是根据WTO网站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此外,本文还要验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存在规避贸易壁垒的倾向以及是否受到经济制度方面的因素影响,故又增加了以下经济变量:中国每年所遭遇的反倾销次数(antid),数据来源于WTO网站;经济自由度指数(EFW),数据来自于The FraserInstitute。由于数据统计的缺乏,这两个指标只有1995~2007年间的数据可用。

(二)实证模型一:exch、expo、energy、GDP和RCA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1 单位根检验。为便于分析,在检验的过程中对原序列取对数。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Inofdi、Inexpo、Inexch、Inenergy、lnGDP和RCA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接受非平稳性(即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而一阶差分后的变量在l%的显著性水平上[只有d(InGDP)在5%显著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6个变量是一阶差分平稳的,即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一步检验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2 协整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如果几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话,那么这几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并可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本文采用Johansen(1988)协整检验方法,根据AIC和SC法则,选择的滞后阶数为1。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根检验得出的结果都表明,上述几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4个协整关系,即Inofdi与Inenergy、Inexpo、Inexch、lnGDP和RCA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取其中的一组标准化的协整系数,可以设定协整方程为:

方程(1)中,Inenergy、Inexpo和Inexch的系数符号同我们前面讨论时预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且它们都是显著的;InGDP和InRCA对Inofdi的影响为正且显著: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能源需求和出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大,这和我们分析投资公报数据时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类型是“促进贸易型”和“资源获取型”。

3 误差修正模型(ECM)。协整方程反映的是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短期出现了偏离均衡的现象,则必然会通过对误差的修正使变量重返均衡状态,误差修正模型将短期的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

由协整检验可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存在描述受出口等因素影响的对外直接投资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考虑到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除了受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外,还受到解释变量短期波动以及各变量滞后变化的影响,所以模型中增加了一些滞后项。

其中ecm为误差修正项,a1为调整系数,a2等分别是各变量滞后变化的影响系数,c1为白噪声扰动项。若a1显著不为零,则说明存在短期偏差调整机制,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对外投资的短期变化有显著影响。

方程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只有ecm和hlnexpo的系数是显著的。ecm的系数为负说明当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出现短期偏离时,会自动趋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

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上面的协整分析以及误差修正已表明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但一个变量的滞后期是否对其它变量有影响,仍需再进一步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检验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滞后期选择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一致的结果,所以在检验的过程中我们选取多个不同的滞后期,若检验的结果一致,则得出的结论较为可信。本文在检验的过程中选取了3个滞后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动不是出口、能源需求、汇率以及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汇率变动、GDP和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也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中国的出口额、能源需求水平的变动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Granger原因;此外,中国OFDI的变化也是制造业RCA变化的Granger原因。

(三)实证模型二:中国经济制度和遭到的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

为了寻找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其它影响因素,进一步考虑中国的经济制度和对外贸易中遭遇的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首先,关于贸易壁垒与对外直接投资。现有的理

论分析认为,贸易壁垒的存在和增加使得本来出口的企业为躲避关税、非关税壁垒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虽然,中国加入WTO后,出口遭遇的关税壁垒下降了,但是诸如技术贸易壁垒、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可能动因是:企业为了规避非关税贸易壁垒带来的影响而选择到目标市场国或相邻地区进行投资生产。

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印度和欧盟等。从中国投资公报体现的数据可以知道,2007年中国对外投资流向的前24位国家(地区)中有3个属于前述地区的国家,分别是英国(第5)、德国(第13)和美国(第16),总额也只有10亿美元(相当于流向香港地区1/13),占的比重很小。从存量上分析,对外投资流向的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对我国反倾销最多的地区也只有36亿美元,仅相当于流向香港的对外直接投资的1/20;而且,这些投资的行业分布较分散,金融等服务类行业占了不小的比例,制造业的份额较小。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中,流向欧洲的投资中制造业只有22.5%(2007年的流量中更是仅占6.5%);而流向美国的制造业投资从2007年的流量上看相对比例大一点,占到53.3%,但是存量上就只有24.5%。这其中,流向制造业的投资也有相当的部分是为了获取先进技术,真正为了规避贸易壁垒的并不多。由此判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遭遇的贸易壁垒关系不大。

其次,关于制度质量与对外直接投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支配着公众及私人的行为,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经济绩效的差异。大量文献证明,制度质量较高的国家中私人投资率和资本产出更高,因为制度是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础,稳定的制度框架是投资所需要的。我们采用反映制度质量标准的经济自由指数(EFW)来分析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国企,不少大型国企对外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战略资源,较少考虑经济效益,由于有国家的支持,即使相当时间内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仍然会进行投资,这和经济自由度提升所要求的是不一致的,因此中国经济自由度可能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不明显。

这里我们分别选取中国近年来每年所遭受到的反倾销次数(antid)和中国的经济自由度(EFW)作为中国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贸易壁垒和中国的经济制度的变量,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使用对数形式。

同实证模型一相似,我们也检验了antid和EFW的序列稳定性,结果为这两个变量也是差分稳定的,回归方程中采用差分形式,以d(*)表示相应变量的一阶差分。

由回归方程3可知,d(antid)和d(EFW)的系数都不显著,而且它们的联合F检验也不显著,可以认为,antid和EFW的变化不能引起lnofdi的变化。虽然数据不够充足,但我们也能从某方面来印证上述的推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以绕开贸易壁垒为目的的,中国的经济自由度对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

四、结论分析与建议

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能源的需求上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显著,验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资源导向型的特点,能源需求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依靠进口。而要想获得稳定的资源进口源,中国有必要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第二,出口增加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关系显著为正,这和很多文献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替代型”的结论不同。前面的分析中也提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商业服务业占去了43.1%,而且还有速度加快的趋势。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的出口额越大,对这类对外投资的需求也就越大。

第三,出口、能源需求、人民币汇率、GDP、制造业RCA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即使短期内有所偏离但是长期来看还是会恢复到均衡状态。相对而言,汇率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小一些,而能源需求和出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大。

第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揭示。中国的出口额、能源需求水平的变动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出口额、能源需求水平不仅同期变动而且滞后变动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变化都会造成影响。

第五,从综合利益来考虑,中国GDP增长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是显著为正的,这类投资最符合一般意义上的跨国投资原理。虽然目前这类投资的效果都不佳,甚至亏损严重,但追求投资收益是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中国此类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加。

第六。中国经济自由度和出口遇到的贸易壁垒对对外直接投资都没有明显的影响,这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是有关系的,国内的企业真正做到跨国生产和销售的还很少。

针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并依据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要想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这不仅是要利用其大市场规模经济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绕开贸易壁垒,真正使我们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

其二,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对外投资继续扩大,需要慎重和妥善处理与当地的关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能是掠夺式的开采资源,更重要的是互利共赢。中国投资的主要资源区域集中在中东、俄罗斯、东南亚等地,但是这些区域的很多采油行业都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大能源集团巨头掌控,在选择直接投资和与它们进行合作的同时,一定要周全考虑对这些巨头的一些下属分公司实施的并购和股权收购。

其三,政策制定部门不能在制定了“走出去”的促进措施后就觉得万事大吉,要跟踪关注“走出去”的效果如何,从而及时地调整相关政策。目前从“走出去”的现状来看效果并不佳,以绕过贸易壁垒和实现跨国生产与销售为目的的对外投资所占比重很小,贸易类投资占的比例过大。

其四。对于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和跨国生产行为一定要严格监控,要严防某些国企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对外投资。《中国对外投资公报》显示,2007年末对外直接的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为71%,是绝对的主力军。国企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大量的国企资金流向海外的行为就必须要处于有关当局的监控之下,并将进展情况公布于众。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大无畏”和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谨小慎微形成的强烈对比,也应该能为我们提出这样的警示。

参考文献:

蔡锐。刘泉,2004,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8).

陈石清2006,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实证比较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1).

邓宁1993,重估外国直接投资的利益[J]国际贸易问题(10),邱立成,王风丽2008,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6).

王英2006刘思峰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综述[J].对外经贸实务(12).

王元龙,1996,西方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实质评析[J]国际金融研究(2).

王跃生2007 FDI理论与我国对外投资的基础[J],南方金融(8).

项本武,200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J]统计与决策(12).

篇7

一、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国内外环境

1、外部环境:2006、2007年,世界经济持续保持4%的增长幅度。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

2、国内环境:2006-2008年间,中国国内商贸经济加速成长,内外贸易额大幅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与之相关联的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二、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四大优势

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供应链中的弱者—处于向下游的中小型企业以往因自身规模小、授信评级低而产生的融资难问题;(2)上下游企业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进而降低了核心企业产品成本,并促进其销售;(3)供应链融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物流与现金流管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最终可促成供应链发展的良性循环;(4)银行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业务风险;同时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和客户,实现中小企业业务规模化发展。

三、商业银行推出供应链融资的类型

类型一:保兑仓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与经销商、仓储商、供货商四方通过合作协议,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以贸易中的物权担保、抵押监管为保证而开展的特定金融服务。

类型二:监管融资服务方案。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或销售企业,利用外包担保方式,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我国金融融资体系基本采用抵押融资模式,但是,这些供应链服务企业由于缺乏长期固定资产而造成抵押物不足,以致很难得到金融服务的支持,仅靠自有资金维持,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速度。监管融资正是针对我国服务类中小物流企业现状而设计的,当他们处在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供应链管理要求时,金融机构对缺少抵押物的下游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解决物流服务类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类型三:保理融资服务方案。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即: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的买断行为,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四、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的现状

近两年来,各家银行在之前初涉探索阶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纷纷打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供应链融资好牌。华夏银行近期新推出“N+1+N”模式,就不同于普通的“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该行还首次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业务进行整合,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光大银行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整合,正式形成了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阳光商品融资、汽车全程通、工程机械按揭、银关系列等金融产品以及针对钢铁、电信、汽车等行也提出行业整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品种丰富的供应链产品。

篇8

[关键词] 国际买家;采购外包;外贸企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5-0028-03

一、前言

近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WTO以来的十余年,不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外贸顺差均成倍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也屡创新高。截至201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3.181万亿美元。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主体。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而当年美国所占的比例为19.4%。据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Global Insight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将增至22.4%,而美国则将降至22.2%。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了世界各地,并且销售量将持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外贸企业和个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中国已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约40万家,其中包括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企业。同时,国际买家纷至沓来,与中国的外贸企业洽谈,采购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

随着国际买家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度日益加深,以及国内外向型企业不断增多,在产业升级尚未完成,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情况下,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买家的订单成为外贸企业间争夺的主要资源。但遗憾的是,中国企业间的竞争仍然以价格竞争为主。毋庸置疑,价格是国际买家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惟一因素。买家考虑的是采购成本,影响买家下订单的是包括产品功能、质量、价格、服务以及宏观政策和国际经济环境等诸多综合因素。

二、国际买家的采购外包策略分析

在实践中可见,具有价格优势的生产型外贸企业(即外贸工厂)的竞争力有时无法与贸易型外贸企业抗衡。究其原因,采购是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常企业收入的一半将花费在外购物料和服务方面。因而,国际买家在采购时通常会采取采购外包的模式来优化采购环节。

(一)采购外包的含义

采购外包是指企业在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全部或部分的采购业务外包给供应商,采购人员可以通过对供应市场进行分析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

企业实施采购外包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减少采购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

1.降低成本

研究表明,通过采购外包的模式可使采购流程标准化并有效控制员工的数量,可以使企业的运作成本平均降低10%~25%。有时特定采购项目的采购成本降幅可达30%。

2.提升服务水平

企业内部的采购部往往被认为严重,采购活动所用时间往往超过预期。而良好的采购外包合同,不仅包括采购本身,还包括一系列针对服务提供商服务水平的评估和报告,以确保服务发包商的利益。因而对多数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而言,采用采购外包能够提升内部客户的满意度并提高采购效益。

3.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减少采购风险

企业本身的采购资源以及能力有限,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外部的供应商合作,将部分或大部分采购业务外包给合作的供应商,与其共同分担风险,有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4.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实行采购外包的企业来说,将企业现有核心采购能力和外包供应商核心能力进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自身核心采购业务的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增加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国际采购成本分析

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国际采购直接成本=产品本身价格+运杂费+税费

国际采购间接成本=目标供应商选择费用+洽谈费用+履约费用+售后服务+索赔+其他风险所产生的不可预测费用,如表1。

在跨国采购中,国际买家可以控制采购的直接成本和部分间接成本,如选择目标供应商和洽谈费等。但是,对于后续的履约过程则很难把控。因受空间限制,以及对供应商所在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了解,致使国外买家在这一环节承受更大风险,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时间进行监控,产生较高费用。同时,倘若履约过程控制不好,就会扩大售后的风险以及产生争议索赔费用,从而推高整个采购成本。

(三)国际买家采取采购外包策略的必要性

符合要求的采购业务承包方可以根据买家的采购需求,统一采购、统一出货,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而且能够提供多种产品以符合买家的多样性需求,服务到位,与上下游的沟通快速灵活,从而降低买家因沟通不畅造成的风险。另外,合作方通常熟悉国际贸易流程,验厂、验货不需要买家直接派人参与,通过合作方把关可帮助国际买家节约时间、人力和经济成本。因此,采购业务外包可使国际买家有效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采购效率以优化采购环节。

三、各类国际买家与不同类型外贸企业合作的倾向性分析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贸易型外贸企业(以下简称外贸公司),另一类是生产型外贸企业(以下简称外贸工厂)。总体而言,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相对粗放,仅有少数企业能满足采购外包需求。此外,不同类型的国际买家的采购需求不同,其在选择合作方时均从节约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的角度出发。

在华采购的国际买家一般可分为四大类,他们与不同类型外贸企业合作的倾向性各有不同。

(一)在华设有采购部的国际大买家

这类大买家通常是雇用国内采购职员的跨国公司,一般直接向工厂采购,或者向有实力的经销商(此类经销商经营范围广且不局限于外贸业务)采购。他们对中国非常了解,倾向于采购成品。对于这类采购商,外贸公司的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但只要服务到位,价格没有明显高于工厂平均价格,仍有可能进入他们的供应商名录。

(二)在华无采购部但有专人负责在华采购业务的中型国际买家

这类国际买家对中国市场非常了解或较为了解,具有一定的在华采购经验,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这类买家不一定会选中价格最低的供应商来采购,而是基于最低价格去寻找其认为服务最好的供应商,希望其接受此价格。因此,那些能够提供良好服务的外贸公司,只要价格合理,往往能够与这类买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三)有在华采购意愿但经验不足的中小国际买家

这类买家与外贸公司合作的倾向性最高。首先,其缺少专人负责在华采购,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其次,客户的需求往往具有多样性,一个工厂的产品往往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这就需要外贸公司担起整合国内货源的重任以满足客户需求。

篇9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篇10

关键词:国际服务 外包 服务贸易 方法

服务贸易是我国贸易结构类型的一部分,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服务贸易的总额连年上涨,我国的服务贸易类型也从简单的劳动服务逐渐向旅游、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靠拢,在此过程中,国际服务外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在国际服务外包如火如荼的开展下,我国和全球的服务贸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国际服务外包的概述

1、国际服务外包的含义

国际服务外包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经过具体的权衡与考量,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提升综合效益,将企业内部的部分生产加工或者其他业务外包出去,花一笔比较少的费用交给其他人员进行业务处理,一般选择的都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有时很很多企业自身条件不完善,人员配置方面不足,自行完成所有的生产运营业务相对比较困难,将这些业务外包出去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另外对于承包服务业务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来说,也能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国际服务外包也已经越来越国际化、全面化,很多企业甚至将自己内部的部分主要业务都外包出去,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扩大企业综合效益。

2、国际服务外包的作用

国际服务外包做大的好处和作用就是有效缩减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企业通过将服务业务外包出去,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里投放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来,尤其是核心业务的研发工作。企业将服务业务外包出去能够帮助企业将以往花费在运输和管理上的时间压缩至最低,所谓“时间就是金钱”节省了时间就等于帮助企业节省了金钱。另外,国际服务外包中强化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也非常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国际关系。

二、现阶段我国的服务贸易

1、服务贸易规模不大

我国现阶段的服务贸易规模并不是十分大,国民经济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占据的比重还远远达不到国际统计出来的平均水平。

2、服务贸易优势较小

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稳定性较弱,经常存在贸易顺差、逆差相互交替的情况,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特别是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比较单一,尤其是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中的服务贸易总额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

1、抓住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国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来联系也变得日益频繁,特别是现在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开拓出来的业务领域也越来越广,在此基础下,国际服务外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为了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新项目的研发设计当中,势必会选择将服务业务外包出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2、成立机构

想要利用国际服务外包来促进服务贸易,需要国家和有关部分就服务外包业务成立专门的组织或部门,并且委派专人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好选择各行各业中有国际服务外包经验的专业人员,另外,为了避免发生业务争抢,或者是在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纠纷和问题,还需要成立相关的行业机构或者行业协会,全程给予必要的技术指点和服务帮助。

3、改善环境

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中国际服务外包还不成熟,发展还不完善,为了尽快改变这一颓势,快速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还需要尽可能的优化与改善环境。比如说将大力修建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和高铁,改善原先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闭塞不便的交通,大力建设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并且委派专业的相关人士长期驻扎在园区内,为外包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服务,与此同时,国际之间也需要经常加强沟通,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从外部创立一个轻松融洽的国际合作气氛,为国际服务外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吸引外资

我国想要促进服务贸易,仅仅靠将国内的服务业务承包出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力吸引外资入华,承接别国和地区的国际服务业务,尤其是针对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的项目,我国应该在大力发展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吸引力的同时,敞开怀抱,欢迎优秀的国际企业入驻进来,通过不断学习国际企业在服务外包中传递出来的科学技术与核心理念,取其长处补己之短,运用到自身的服务贸易中来,在吸引大量外资的同时,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也拥有了必备的资金和成本,积极建立与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达成服务外包合作共识,全面推动国际服务外包的结构升级。

5、扩大市场

我国地处亚洲,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市场多集中在亚洲,其中又以韩国和日本为主,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国际服务外包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过大国际市场,将眼光放置到更远的欧洲和美国市场上来,通过深入分析欧美市场的国际服务外包需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推向全球。

总而言之,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很多企业选择将生产加工服务甚至是更加机密核心的业务内容全部外包给相对价格比较低廉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是就大众意义上说的国际服务外包,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有效降低了成产运营成本,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承接外包业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刺激经济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国际服务外包的辅助下,服务贸易越来越走向国际化,也变的越来越成熟,通过国际服务外包将经验和技术传递出去,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有效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建芬.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2]曾世宏.国外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评述――兼析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