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部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外部环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党报集团 融合 环境 分析
互联网时代,在中国语境下,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四个层面对省级党报集团――中国特定一类区域性主流媒体和传媒组织进行解读。笔者认为,省级党报集团是省一级区域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环境条件支撑下,从事新闻信息采集、生产、制作、传输等活动的组织系统。省级党报集团处于一个复合型环境系统之中,其融合变革既与其所处的传媒宏观环境有关,也受其自身的微观环境制约。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发展动因取决于其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两者之间的平衡与互动,这种发展应能够能动、适时地适应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省级党报集团应主动应对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化,同时还应与内部微观环境因素的协同同步、有机结合,实现整体推进。只有当内部微观环境因素和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形成的“协同力”为正时,才能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起促进的协同作用;反之,当“协同力”为负时,其结果是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起破坏的协同作用。同时,省级党报集团内部微观环境因素应与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协同发展,与所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实现互动与共振。
一、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笔者认为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有: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并形塑着省级党报集团的内部管理制度,制约其发展和职业行为、职业理念和职业心态,决定着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影响着其媒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政治环境因素――融合变革的实际主导
在体制转轨方面,国家的上层建筑环境决定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政治环境,2014年以来,中国出台了多份加快媒介融合变革的政策文件,见表1。
省一级党委、政府对省级党报集团的融合变革进行着规制管理,形塑着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所处的政治环境。韦伯认为,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性的制度安排。[1]国家干预可能有效地弥补诱致性制度变迁供给的不足,政治改革实质上政府自我革新的过程,省一级党委、政府是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有效推动者,体现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政府规制要求。
政治环境因素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控制作用。省级党报集团具有两重属性,即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具有两种功能,即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省级党报集团的政治(社会)属性一直被放在最重要地位,其产业发展必定受政策的限制与保护。比如,意识形态属性和舆论导向置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首要位置,省级宣传部门在宣传内容和舆论导向上,制定审稿、阅评、通报等制度。比如,省级党报集团由于其特殊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国家对其人才、技术、广告、发行、印刷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其正常运转。
省一级党委、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宏观管理不断完善和规范,能够为省级党报集团的融合变革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通过制定组织人事、宣传管理、机构编制、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直接管理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规模、业务范围和资本筹集运作方式等,强化和彰显国家的文化,这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而言,由省一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责管理省级党报集团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及其成员的选拔配备、领导职数的核准;省一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管理省级党报集团的机构编制人数;由省一级党委宣传部门负责管理省级党报集团的宣传内容和舆论导向;由省一级人社部门对省级党报集团的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聘用制度进行管理;由省一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负责省级党报集团所属报刊的出版管理;由省一级外宣部门(省新闻办)负责对省级党报集团所属网站进行管理。通过制定这些政策来引导省级党报集团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为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媒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经济环境因素――融合变革的生长土壤
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二是微观经济环境因素。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经济环境正在悄然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1978年,人民日报社等数家报社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获国家批准。1979年,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方式。为省级党报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确定了发展基调。从微观经济环境因素来看,1978年以来,省级党委机关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兼有事业、企业单位的双重属性,实行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环境对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省一级行政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拓展了省级党报集团经营的生存空间,制约其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方面,推动着其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影响着媒介融合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三)文化环境因素――融合变革的间接影响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社会,也是媒介化社会。信息传播作为社会系统的黏合剂,作为社会沟通的主渠道,不仅对社会运行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而且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2]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环境因素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起着间接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省级党报集团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理应适应媒介融合的要求,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积极作用。
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影响着省级党报集团经营发展的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的直接结果是人中从乡村流动到城市,导致城市里的市民数量不断增加。上世纪90年代,省级党委机关报社纷纷创办都市类报纸,这些都市类报纸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无不得力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为包括都市类报纸在内的省级党报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市场和广告、发行市场。
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制约着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文化需求动机和欲望,最终影响传媒组织融合变革的能力和水平。省一级教育文化水平的高低,对省级党报集团的融合变革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传播生活方式的变迁,决定着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重心。在经济、政治、文化力量全面重组、国际传播格局剧烈改变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变量。[3]当下中国的媒体结构呈现多元化,QQ、微博、微信等市场化、社会化媒体呈爆炸式扩张;媒体的功能呈现分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逐渐向新兴媒体转化和延伸。省级党报集团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组织,当然不能置身于整个传媒生态圈之外,这种传播方式变迁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其融合变革的程度和水平。
(四)技术环境因素――融合变革的支撑基石
技术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技术变迁、技术突破对企业影响,以及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等。推动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媒介融合根本诱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如果不存在数字技术,则不可能发生媒介融合,数字技术的成熟是媒介融合的必要条件。[4]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要素将对其有效实现融合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技术是其有效实现融合变革的直接推动力,决定着其能否有效提升媒体竞争力。
近年来,省级党报集团的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报网融合是省级党报集团实现转型的有效手段。传媒形态的多样化、传媒业态的多元化,正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省级党报集团实现融合变革,应适应这种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重点研究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给媒介融合带来的技术驱动变化。由于新闻传播具有的特殊性,省级党报集团对传播新技术的采用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播新技术的开发与掌握已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在重视与开发传播新技术的过程中,应避免“技术要素决定媒介融合的一切”、“技术要素至上”的观念,传播新技术终究是为新闻传播服务的,它不能决定新闻的实质。[5]省级党报集团在融合变革中应适应受众(用户)终端发展的趋向,紧紧围绕传媒科技发展的方向,积极实现报业的全媒体转型。
(五)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环境因素的互动与共振
一方面,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另一方面,省一级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比如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省一级经济环境因素决定着省一级的政治环境因素,反过来,省一级政治环境因素影响着省一级的经济环境因素;比如省一级的文化环境影响着省一级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因素,省一级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也同时影响文化环境因素;比如省一级的技术环境支撑着省一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省一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和改变着省一级技术环境因素等。只有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因素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的互动和共振之中,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助推着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保持一种融合变革的可持续张力与动力。
二、外部产业环境分析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提出“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即企业最关心的是其所在产业的强度,而竞争强度又由市场上的五种基本力量所决定,一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二是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三是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四是替代品的威胁;五是行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供给方的压力、受众的消费取向、广告客户的压力、替代品的压力、现有区域传媒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构成了融合变革的“五力”模型。
(一)供给方的压力
供给方的压力主要包括提高省级党报集团物质资源如印刷纸张、水、电、计算机耗材、办公用品等的价格,以及与电信、互联网公司等单位的利润分成比例。省级党报集团与供给方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这种博奕取决于供给方所提品的可替代程度、欲购产品对供给方的重要程度、所品对省级党报集团的重要程度、供给方的重要程度和省级党报集团产业的集中程度、所品的特色等。为了顺利进行融合变革,省级党报集团与供应商两者之间将进行讨价还价,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求得最大公约数。
(二)受众的消费取向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对省级党报集团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希望以较少的成本支出来满足更多的信息需求。受众对省级党报集团的压力与反作用力,主要包括:受众掌握的信息是否灵通而全面;受众对省级党报集团所提供新闻产品的认识程度和认同程度;受众的收入水平高低;受众目标市场的集中程度;受众购买省级党报集团的新闻产品的花费在其开支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省级党报集团的新闻产品对受众的重要性等。互联网时代,受众并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受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用户,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对省级党报集团的压力十分巨大,如受众掌握的信息非常灵通而全面,受众对省级党报集团所提供的传统新闻产品可能并不认识和认同等,这需要省级党报集团研究受众的消费取向,对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的重视和选择作为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通过对受众群体分层及市场细分等手段,对受众进行选择和引导,主动为受众服务。
(三)广告客户的压力
广告客户影响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主要方式表现为压低广告价格,或将投放于传统纸媒的广告用于商业网站等互联网公司。目前,广告收入仍是省级党报集团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广告客户对省级党报集团的议价能力将直接决定省级党报集团的经济基础和盈利能力。省级党报集团为了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需对广告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在掌握广告客户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积极选择与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相契合的最有价值的广告客户。
(四)替代品的压力
替代品指在功能上能部分或全部代替某一传媒产品的产品。对传媒产业来说,替代品的含义应从多层次理解。一是大众传媒产品内不同媒体产品之间的替代或补充,二是大众传媒产业与其他生产替代品产业的竞争,三是广义上凡生产信息类产品的产业和所有传播载体均可能构成对大众传媒产业信息服务的替代。[6]在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中,所生产的新闻产品的盈利能力越强,与之相对应的替代品的盈利能力则显得越弱,省级党报集团则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受众对省级党报集团所生产的新闻产品的忠诚度越高,则替代品对省级党报集团的压力则越小。因此,省级党报集团在融合变革中,在保持对替代品高度警惕的同时,应积极发展新媒体产品,提高新媒体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受众对新媒体产品的忠诚度。
(五)现有区域传媒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
在省一级特定区域内,该区域的传媒组织在提供新媒体产品、争取广告客户等方面会产生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相同性质传媒的竞争,即报业组织与报业组织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在不同性质传媒的竞争,如报业组织与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竞争,竞争的手段包括价格战、更新新闻产品、广告战、增强与改进顾客服务等,这种竞争受竞争者的数量与力量的对比、产业成本构成、产业周期性、市场增长率、生产能力、产品的差异化、退出壁垒等因素影响。[7]因此,省级党报集团需及时增强其媒体竞争力,不断更新新闻产品,提高生产能力,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等,在区域传媒组织间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省级党报集团在融合变革中,不得不面对产业环境中的五种力量,应正确识别这五种力量,充分考虑供给方、受众、广告客户、替代品和本区域内的传媒组织等五种力量所带来的压力,采取有效策略,积极进行融合变革,在竞争中力争赢得领先优势。
三、内部微观环境分析
传媒内部环境分析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的,是指传媒组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源和能力。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作者认为,省级党报集团内部微观环境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的,是指省级党报集团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源和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新闻内容生产因素――融合变革的立足之本
在任何组织中,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都是整个组织的核心活动。新闻内容生产能力是省级党报集团媒体竞争力中一个最容易被人忽视、但又无比重要的要素。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新闻内容永远是其媒体竞争力之所在,内容生产永远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内容就没有省级党报集团的一切,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唯有继续维持高质量、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生产,才能提升省级党报集团的媒体竞争力。
实现新闻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目前新闻传播学术界和业界的共识。省级党报集团在融合变革的进路中,应始终坚持新闻内容生产,将“内容为王”作为融合变革的根本,进一步提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满足受众需求的”能力,大力发展新媒体产品,加强新闻的内容生产。省级党报集团应将内容优势与新媒体品种的有机对接,实现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一体化”发展,加大官方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APP、手机报、大数据服务平台、电商平台等微内容的传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共生共荣、共同成长。
(二)新闻流通渠道因素――融合变革的优化环节
流通渠道是指产品或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取得这种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或个人。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流通渠道是一个应当充分利用而且可以优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环节。伴随着媒介融合的大趋势,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迫在眉睫,报纸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的运作转为多媒体、全媒体的运作,形成全介质的传播能力、建立全媒体的生产能力和提高全方位的经营能力,这种新业态必然对流通渠道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流通渠道必将进一步拓展为全方位的信息集成、销售和多功能的服务平台。省级党报集团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如想要继续生存而且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在报刊发行、网上购物等流通渠道上不断地创新与优化,因为强大的流通渠道将使传统报业成为更具亲和力的竞争者,通过更加贴近受众的方式,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从而使自己能比对手更快速有效地到达受众。
(三)新闻传播平台因素――融合变革的信息进路
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平台离不开技术作为支撑。省级党报集团需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功能,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闻生产,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把长期积累的内容生产优势、传播公信力优势与新兴媒体的数字技术、多媒体传播、多元交叉等技术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融合变革最佳效果。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融合变革意味着通过技术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显示终端和媒体系统,建立一种新闻信息生产、加工的全媒体平台,实现传统报业集团向综合性的传媒集团和全媒体信息服务商的转变。
(四)媒介融合经营因素――融合变革的经济基础
报社由单一经营发展为多种经营,是20世纪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潮流。当下,省级党报集团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实现融合变革的重要财力支撑,这种经营要素包括广告、发行、印刷等多种营销力要素。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一般至少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营销:把内容销售给受众,把广告版面(实质上代表受众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客户。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准确把握市场的脉动以及顾客的需求,同时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和品牌价值省级党报集团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把最合适的内容传递到最合适的人手上,其营销能力就能达到了最大化。市场营销是省级党报集团把媒介融合的产品推向传媒市场的过程。市场营销的能力主要包括市场研究、市场销售、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几个方面。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则是新闻产品的采编、发行等环节。省级党报集团新闻产品的市场营销阶段可以说是检验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五)媒介融合管理因素――融合变革的制衡力量
笔者认为,媒介融合管理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因素;二是企业文化因素。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进行,省级党报集团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省级党报集团而言,核心人才不仅指新闻采编人才,还包括策划、广告、发行等经营管理人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尤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既熟悉文字信息的采集,同时对图片、音频、视频信息也能熟练采集,使新闻信息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或网络出去。因此,建立健全适应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吸纳适合融合变革的优秀核心人才,稳定核心人才队伍,开发核心人才潜能,激励核心人才创新,形成核心人才优势,以提升省级党报集团的媒体竞争力。
企业文化因素是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中的另一管理因素。传媒文化创新是核心能力提升的基础。传媒要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传媒文化建设是关键因素。传媒文化创新,需要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8]传媒的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培育具有创新性的传媒企业文化。这种创新性文化的培育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二是坚持平衡致效的利益取向;三是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9]媒介文化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集合体,媒介文化对战略管理所起的作用也是这些要素共同建构的。比较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媒介伦理和形象性活动。[10]笔者认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炼传媒企业文化,对于提升省级党报集团的媒体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文化是省级党报集团媒体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形塑省级党报集团的媒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省级党报集团的企业文化不仅决定了员工的精神面貌,也决定了传媒的组织氛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省级党报集团应思考如何有效实施创新文化战略,减少全媒体人才的职业倦怠,有效促进省级党报集团的融合变革。
(六)内部微观环境五大因素的合力作用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省级党报集团媒体竞争力的形成,是其内部微观环境因素交融、集成、聚合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媒体竞争力的成长有一个发生、发展、不断再提升的循环反复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整合优化的系统过程,媒体竞争力形成后并非保持不变,而是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适时转换。某一家省级党报集团的媒介融合变革不仅仅依赖于某一个内部因素,而是五大内部因素紧密相连、互相支持配合、共享融通的结果。
五大内部因素同时制约着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省级党报集团所具有的五大内部因素互相关联、互相支持,呈现出渐进和动态发展的特征,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素质能力体系。只有这五大内部因素融汇在一起,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持久有效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省级党报集团媒体竞争力五大内部因素中,新闻内容生产、新闻流通渠道、新闻传播平台、媒介融合经营这些硬性因素相对外显,包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软性因素在内的媒介融合管理要素相对内隐,属于媒介组织中潜在的价值观、氛围、能力、人才素质等。新闻传播学术界和业界对媒体竞争力构成中的硬性和显性因素关注较多,对隐性和软性因素则显得重视不够。笔者认为,这五大内部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媒介融合管理因素,其中人力资源因素是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中的隐性和软性因素,却是省级党报集团五大内部因素中最核心的一项因素。除人力资源因素之外,本文将企业文化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认为企业文化也是媒体竞争力的隐性和软性因素,制约和影响着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在省级党报集团融合变革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注释:
[1][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2]张昆:《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3]王庚年:《新媒体国际传播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4]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5]魏金成:《改革与创新:制度创新论视野下的央视新闻改革》,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02页
[6]谭云明:《传媒经营管理新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7页
[7]谭云明:《传媒经营管理新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8页
[8]包国强:《传媒竞争力: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一种基于市场的观念、假设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页
[9]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185页
篇2
关键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37-02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将环境成本作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计入产品的总成本,从而,环境因素进入生产环节而成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成为同资本、劳动、资源、技术等要素并列、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样,产品价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包括环境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全部代价,能够消除生产对环境的外部性影响。一旦环境成本成为生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最终得到体现,商品价格就能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 生产者就会按新的全部社会成本确定最优产量,消费者就得按反映产品全部社会成本的价格进行支付,由市场失灵造成的生产对环
境的外部性影响得以消除,市场、价格重新成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整个环境、社会又能有效地运转。
一、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
环境成本内部化论是根据外部经济(外差效应)理论得出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论认为,某些出口生产、营销活动污染空气和水,恶化环境资源,甚至造成跨国境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河流污染、气候变暖),然而这些环境资产的价值在出口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往往被忽略不计,国际贸易的开展可能加重市场失灵而使环境更加恶化。因此,必须将这种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消极的外部经济效应“内部化”,即内化到出口商品或劳务的真实成本中,以便促使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具体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点:
1. 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当环境资源的产权未加界定时,无人会主动承担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若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也缺乏调控机制,便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例如,共有河流的上游国家建成一家化工厂,其排放的污水侵蚀了下游邻国农作物,但由于产权没有界定,上游国家工厂继续排放污水而邻国居民得不到赔偿。
2. 对环境资产合理定价。 环境资产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如森林、 草地和野生动植物可提供相应商品或提供登山、旅游之类的服务,这些商品、服务均可予以量化。同时,环境资产还有间接的使用价值,如森林和湿地对大气和气候有支持功能,但因难以计量常被忽视。只有对这些环境资产全面合理地定价,才能促进资源持续有效地开发利用。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环境资产的价值经常被人为低估,致使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定价偏低,为多挣外汇而竞相输出初级产品,导致农、林、渔、矿诸业的过度开发,加速环境资源的耗竭,甚至在经济上造成“贫困化增长”。
3. 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1972年经合组织(OECD)环境委员会在《关于环境政策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控制》中首先提出这一原则,规定“排污者必须负担由公共当局决定的减少污染的费用, 以保证环境处于一种可被接受的状态”。“排污者付费原则”要求污染者承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和赔偿受害人的费用,促使排污者积极主动地治理自身产生的污染物,否则将受到经济制裁。该原则旨在协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环境政策,防范不同的环境条款使比较利益与贸易格局扭曲。此外,为保护环境而支付的费用或成本应予以补偿。比如,热带雨林国家放弃森林砍伐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可通过污染者付费的部分加以补偿;发达国家每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恶化环境, 必须多支付改善环境的费用。“排污者付费原则”充分体现了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的精髓,在国际贸易中应将这些费用内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从贸易角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必要手段,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即它经常会成为发达国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成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具体分析,当来自我国的产品对某一发达国家国内产品形成冲击,其国内产品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时, 该国就可能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采取更为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措施,限制甚至禁止对我国产品的进口。这种情形主要有下面几种:
1. 以我国产品采取的环境标准过低为由实施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往往以我国环保标准低为理由,认为来自我国的低成本产品是在进行“生态倾销”,是在国际市场上不公平地获取了贸易优势,严重威胁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为了保持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使其国内市场免受冲击,为产品创造“公平的竞赛场地”,实现所谓“公平贸易”,就以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名,对来自我国的产品征收“生态倾销”税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抵消我国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达到限制甚至禁止对我国产品进口的目的。
2. 以我国产品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不充分为由实施限制措施。根据国家原则,各国享有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其他实际情况单独决定其环境政策、 征收环境税费、制定环境标准的权利,这就必然导致各国之间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无法消除的。但一些发达国家却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出发, 对这种情形熟视无睹,而一味要求国外产品符合其规定的环保要求,否则就以该产品的环境成本未充分内部化为由限制直至禁止进口。
3. 以我国产品未将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由实施限制措施。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了“可持续消费”这一先进、人文的理念。所谓可持续消费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至最低,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减至最少,从而不危及当代和后代的长久需求。 可持续消费在广泛的范围上关注着环保,它包含了从原料提取、处理、制造、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并考虑到了每一个环节中可能产生的多方面的环境影响。显然,从环保角度而言,改变人类的消费模式已迫在眉睫。消费模式的改变必须通过对具体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的环保要求体现出来,因此,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对外贸易中,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在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部化要求,却常常对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构成针对我国产品的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因为发达国家往往要求我国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亦需像当地产品一样被征税或予以环境管制,而采取征收环境税或其他环境管制措施的根据又往往操纵在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集团手里,目的是使国外竞争者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二)积极影响:新的市场机遇
1. 环境管制能够诱发创新。在环保领域,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备、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惯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等问题,企业实际上是具有很多创新机会的。创新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原因在于它能够带来创新补偿。创新补偿可分为产品补偿和加工过程补偿。产品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创造了功能更强、质量更好、更安全、更便宜的产品(这可能是由于原材料的替换或减少包装造成的);有更高回收价值的产品(这有可能是由于提供了循环回收和拆卸分类方面的便利造成的); 对消费者来说具有更低的抛弃成本的产品。加工过程补偿是指环境管制不仅导致了污染的降低,而且产生了更高的资源生产率,诸如更高的加工产出效率,较少的检修停工期(由于更仔细的监督和维护),原料的节省(由于原料的替换和对投入品的重新使用和循环利用),对副产品更好的利用,在生产过程中更低的能量消费,原材料仓储存量以及处置成本的降低,将废料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形式,更安全的工作环境等。
2. 环境标准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如果企业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 应当积极地抓住这个机会以获得先动优势。多种统计数据表明,世界需求正向环境友善产品加速转移。所谓环境友善,是指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或产品进入消费过程后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绿色产品,并获得了回报和开辟了新的市场。例如德国因早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制定和执行了废物回收标准,从而帮助德国企业在发展少包装或无包装产品方面获得了先动优势;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纸和纸浆生产商率先引入了环境友善的生产加工过程,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纸和纸浆设备生产商在全球新型漂白设备市场上独具鳌头,获得巨大利润。
三、我国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应采取的对策
1. 进行制度创新,主要是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明确赋予资源、环境所有权,建立有效的使用、补偿和责任承担机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市场的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和可交易的资源配额制度,逐步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2.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当前我国绿色技术采用率很低,绿色技术创新更低,基本上还处于无组织、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或被动、被迫状态。即使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通常也只采用末端处理技术并且使用效率很低。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上看,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只占国民收入的0.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企业一般技术创新的投入比例。从另一方面来看,采用绿色技术的环保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我国的政府应当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支持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建立起合理的市场绿色价格体系,一方面鼓励消费者使用环保产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倾斜的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
3. 调整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 随着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落后,从而环境成本高额内部化的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弱化甚至丧失。而一些少污染以致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等的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应根据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以环保为基点培育竞争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出口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出路, 形成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优势。当然,竞争优势的培育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全部抛弃,而是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更新,增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例如,中国纺织品在棉布横档、印染布纬斜、色差、针织品缩水等方面落后于新的纺织品标准, 所用染料的70%―80%为西方国家禁用的对人体有害的偶氮染料, 通过对纺织业进行环境友好技术的改造,可重构和加强中国纺织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4. 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要使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最根本的途径是使自己成为国际竞争“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权益。国际规则制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国国家利益和力量的斗争与协调过程。目前,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会议,密切注视着国际贸易与环境政策的影响。中国还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与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组织的贸易与环境问题非正式高级圆桌会议、联合国环境署与国际商会举办的企业环境行为部长级会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关于贸易与环境的讨论等。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参与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发展的新动态及可能对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扩大中国在一些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认真履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应承担的与其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责任与义务,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斗争,努力寻求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有的差别待遇,阻止滥用环保法规、滥用贸易协定条款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及时调整中国有关的环境贸易政策,努力向国际接轨,这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妍红,傅京燕. 论环境成本内部化[J]. 生态经济,2001(4).
[2]傅京燕,陈红蕾. 国际贸易中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2002(2).
[3]傅京燕. 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 经济体制改革,2004(2).
篇3
关键词:企业战略;SWOT分析;对策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得到进一步回暖,为航运业发展带来了一定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航运业还存在着运力过剩,加上近期油价高涨,以及人民币对美元的节节走高,这都为我国航运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航运业,面对这一复杂的经营环境,如何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企业战略,进而提升竞争优势,成为航运企业能否经营成功的关键。
A公司作为拥有20多年历史的地处上海的一家地方性国有航运企业,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如何调整企业战略,进而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成为A公司的当务之急。
二、A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A公司是一家上海国有的从事区域性近洋航线的集装箱运输的班轮企业,业务经营以集装箱班轮服务为主,建立以上海为中心和区域总部,辐射至日本、台湾、东南亚、香港等二十余个港口的集装箱班轮服务网络。投资企业涵盖了船代、货代、集装箱运输和租赁等方面。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A公司要审时度势,危中求机,不断调整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文章运用SWOT分析A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分析
机会:航运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已启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这对依托上海,拥有资源优势的A公司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国有这一背景带来强大的资源优势,与上海港口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挑战:全球贸易活跃度是航运业繁荣与否的关键。2008年底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向实体产业渗透至今,全球贸易量复苏缓慢,近期希腊债务危机、美国信用等级下调带来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预期在加强,航运业运力过剩问题突出,运价萎靡,步入调整期,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人民币加速升值,特别是2010年至今,这对以美元为计算基准的A公司来讲是巨大的损失;全球油价高涨,作为高能耗的航运企业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国家及上海市出台的法律法规,如《社会保险法》,以及十二五规划提高居民收入等,将大幅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区域内航线的进入门槛低、船公司繁多,地方船公司所开辟的航线分布相近、揽货网络相似,竞争较为激烈,区域内的航线竞争几乎是完全竞争。
(二)内部环境分析
优势:已形成集船代、货代、集装箱运输和租赁、船员劳务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管理的竞争优势;在国际航运市场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拥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本科以上学历占到50%,特别是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关系与资源。
不足:企业负担重、退休人员、内退人员增多;业务模式过于单一,未实现沿海、近洋资源互补;船龄偏大,船况相对较差,船舶准班率低;集装箱的货种结构较为简单,多为较低附加值,货主单位多、运输批量小;客户定位不清晰,服务不突出,高端客户逐步被竞争对手吸引。
面对这复杂的内外部形势的变化,A公司应如何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升竞争优势成为当务之急。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公司存在的问题,A公司成立工作组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工作组通过对航运市场调研,走访航运企业以及合作单位,认为当前公司存在问题归结起来如下:
(一)区域性航线布局存在局限性
1.区域内市场相对脆弱,风险较大
尽管亚洲地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可观,但区域内的运输市场却相对脆弱。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由于亚洲国家刚从金融危机中走出,经济复苏中频频出现波动反复,而区域间运输的货物均为各国发展经济所需的原材料,受经济变化的影响更大,因此亚洲区域内运输的承运人要面临更易波动的市场,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
2.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运力供应充足
区域内航线相对运距较短,在船舶大小、经营规模等方面的要求不如远洋航线高,因此近洋航线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船公司数量多、规模小,总体上运力供应充足。特别是日本航线,运价战已多年,亏损严重。随着大型集装箱船不断投入市场,原来在干线上运营的中小型船替换下来后,可能会进入区域内近洋航线,从而增加了区域内航线运力供应压力。
也就是说,A公司选择的区域性航线是一个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这对于一家拥有20多年历史负担承重的国有企业来讲过于残酷。
(二)公司市场定位不清晰
A公司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性航运企业,揽货主要是货代和境外为主,还有自己开发维护的一部分客户。货物基本上是点对点为主,中转箱较少。由于所在的航线运力过剩,竞争比较激烈。A公司在市场上给客户的定位非常不清晰。以日本线为例,市场上客户分位三类,一类是高价值的客户。他们注重服务品质,需要有稳定的船期和优质的服务做后盾。一类是低运价客户。这类客户总是市场上选择运价最低的船公司,他们不在乎船期和服务。还有一类客户介于两者之间,运价要适中,班期相对准,但这一类客户最不稳定。A公司现在多数服务于这一类的客户。因此A公司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四、对策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应对企业面临的各项经营压力,开拓企业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A公司提出如下对策。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战略;新思维;活动的开展
1.财务管理战略一般思维: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流动
对于什么是财务管理战略(以下简称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的本质是什么?国内理论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大多基于资金运动理论来阐述财务管理和财务战略。国内权威教科书大多认为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包括如何获取资金(融资)、如何使用资金(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营运资本投资等)以及如何分配收益等环节的管理。为此,很多学者顺理成章地将财务战略界定为关于资金长期均衡流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即日常财务管理侧重研究资金的短期决策,追求资金链的短期平衡;财务战略侧重研究资金的长期决策,追求资金链的长期平衡。传统的研究观点都是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界定财务战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1从内涵上讲,偏离了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目标
资金的均衡有效流动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保证其资金链不断裂是财务管理者要做的首要工作。但是,资金的均衡并不保证企业是在不断发展和增值的,一个在资金上“以收抵支,收支平衡”企业的资本可能并不增加,因为这个企业的经营不一定创造了利润,特别是经济利润。“现金”和“利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现金平衡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创造利润是企业发展的标志。企业的风险在现金,而企业的能力在利润,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创造利润,其现金的获取才有最长远的保障,企业的价值才会不断的增值。因此,财务战略作为对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长远的战略性的谋划,其追求的应是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资金的长期均衡。即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动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将其作为财务战略的本质,偏离了企业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1.2从外延上讲,不能反映财务管理的全貌
众所周知,筹资、投资、分配等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但并非全部。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除了考虑如何获取和配置财务资源(这里主要指现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应考虑财权的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财权配置既包括在法人治理层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财权分配,也包括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之间、总分公司之间财权的分配;财务关系的协调除了企业内部因财权分配应建立起一套激励约束机制外,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方财务关系的协调。财权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就是要建立一套财务治理机制,包括内部财务治理和外部财务治理。
2.财务管理战略新思维:谋求企业价值的持续提升
(1)创造企业价值。即财务活动直接增加企业价值。如在回报率高于利息率的情况下利用财务杠杆的负债融资;符合公司战略导向且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活动;通过合法合理的税收筹划,降低企业整体税负;通过开展预算管理整合企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资金集中管理,降低企业集团的资金沉淀和财务费用;通过开展营运资本管理,提高资产周转率,降低资金占用;通过开展价值工程、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活动降低和控制企业成本费用等等。
(2)支持企业价值。即财务活动通过支持管理决策和运营活动,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例如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相关有用的法定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和运营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等等。
(3)保持企业价值。即财务活动在直接和间接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要保持既有的企业价值不受损害和丧失。如财务人员走出财务部门参与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等业务循环的关键环节,提供财务支持的同时进行财务监督;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财务与管理活动整体受控。
3.财务管理战略活动的开展
3.1财务管理战略活动的内容
(1)现金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现金管理战略。即一般思维下的财务战略,是为了资金长期均衡流动而实施的融资、投资、资产运营、收益分配、税收筹划等战略行为,主要是从战略上解决如何获取现金资源,如何使用和分配现金资源,是创造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
(2)信息视角下的财务战略—会计管理战略。包括会计组织和人才建设,会计核算,会计政策和制度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战略行为。会计管理战略主要是为了解决财务会计信息合理的生成、分析、使用、传递和披露,是支持企业价值的主体战略。
(3)契约视角下的财务战略—财务治理战略。包括财权的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宏观层面是指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财权的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微观层面是指总部与分部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在财务组织与人员安排、资金管理、预算目标确定、绩效考评、会计政策制定、会计信息使用、内外部审计等财权配置和财务关系的协调。
3.2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开展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1)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战略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财务管理战略也不例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评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产生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这样所制定的战略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企业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2)匹配企业发展战略。一个企业不同的发展战略就会引发不同的财务行为,财务管理战略作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下的分战略,必须匹配和支撑总体战略的需要。这样才会形成战略向心力和战略合力,驱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3)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出发。财务战略一方面要具有前瞻性,超越现状地提出未来财务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基于企业现状尤其是财务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关键性的财务矛盾;同时,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战略的实施进度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制定财务战略要评估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
3.3财务管理战略开展的一般流程
(1)开展财务战略环境分析。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着直接影响的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对企业财务战略产生的重要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因素应重点进行分析。
(2)评估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系统诊断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评估其合法合规性、自身提升价值的功能、对当前及未来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对企业战略的匹配性,通过评估对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3)明确财务战略的总体定位。通过环境分析和现状评估,制定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财务管理活动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财务战略的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它决定企业如何系统地规划财务管理行为。
(4)系统规划财务管理战略行为。在财务战略总目标的指导下,从财务治理、会计管理、现金管理、控制管理角度系统的规划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这是制定财务管理战略的主体。
(5)梳理关键财务战略。企业的人力、物力、时间、资金等资源总是有限的,矛盾也总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的。因此企业应从众多的财务战略行为中梳理出对企业来说最关键、重要、紧迫的战略,以进行重点关注、优先实施。
(6)财务管理战略实施。企业在系统规划自己的财务管理战略活动并梳理出关键财务战略后,应制定财务战略实施计划,分阶段进行战术细化和落实。 [科]
篇5
关键词:现金流;创值管理;整体模型
现金流管理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他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因素密切相关。从宏观角度来看。外部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会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现金流的运行方式、运行状态和运行效果;从中观层次来看,行业因素、技术发展、市场状况等对企业的现金流有直接的影响;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的现金流与企业的价值流、业务流、信息流相伴相生,现金流的管理效果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制度特征、运作形式、管理模式等有紧密的联系。要实现现金流管理为企业或股东创造价值的目的。靠零星的非体系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构建一个整体的现金流管理范式。
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应的企业现金流管理模型包括内外两部分,纵向、横向、侧向三个维度,投资性活动、融资性活动、营运性活动三块。流向、流程、流量、流速四变量,以及八个评价指标(简称:两部三维三块四变量八指标模型)组成(如图1所示),依据这一模型对现金流实行分层、分块、分因素管理。
一、模型中之两部――内、外部
企业现金流的实际运行状况是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企业实施现金流管理不是单纯的对内部现金流进行管理,而是要关注企业外部相应的环境变化,所谓模型中的两部就是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企业在对现金流进行管理时,要具体分析企业内、外部的影响因素。分清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影响的因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一)外部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分析典型的分析方法是PEST方法。依照这一分析思想,笔者把它拓展为PESTN分析法。笔者认为这样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影响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外部环境因素,他们包括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s)、经济环境(Economy)、社会文化环境(Societal)、技术发展(Technology)、自然(Nature)等因素(如图2所示)。企业在进行诸如投资决策等活动时,要仔细分析外部宏观形势,针对不同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行业发展趋势、产品市场变化,选择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把握好企业现金流的流向。
为了便于分析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内外部因素,笔者构建了一个模型――现金流管理“飞行器”动因分析模型来加以说明。笔者把企业比作一架飞行器,把企业的正常经营看成飞行器的飞行,虽然不太确切但也能说明问题。飞行器上有许多系统协调工作以保障飞行器的正常飞行,但飞行器飞行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发动机的马力大小和性能好坏,飞行器能否正常、安全地飞行还取决于外部提供的飞行补给(供油等)和飞行条件(起飞条件、空中飞行条件等),外部环境甚至会决定飞行器是否要加装额外的设备等。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使其正常运转并产生相应的现金流与此有相似之处。如图3所示。
企业首先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这如同飞行器的发动机,它是由企业基因所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对企业基因、价值链、价值网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有相应的各种系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些系统包括战略决策系统、管理组织及其结构、管理制度系统、业务流程系统、考核评价系统、信息系统、薪酬激励系统等,这些就像飞行器上由各种各样的零部件组成的飞行保障系统,所以,我们在现金流管理中,除了要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外。还要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信息系统和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最后,笔者发现,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运营如同飞行条件对行器飞行一样重要,影响运营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等,经济环境还细分为货币金融、市场、税收等等,所以更重要的就是要对企业的外部环境系统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不但可以指导当前的现金流管理,而且可以发现新的机会,挖掘新的创造价值和现金流的项目。
总的来说。现金流管理“飞行器”动因分析模型包括内在动因分析系统和外部因素分析系统。内在动因分析系统包括核心竞争力分析系统、管理结构分析系统、流程分析系统、信息系统分析系统、管理机制分析系统等;外部分析系统包括政治环境分析系统、经济环境分析系统、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系统、科学技术环境分析系统、自然环境分析系统等。
(二)内部影响因素
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制度文化、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而且还包括企业具体的每一项业务以及业务活动、业务流程、业务作业等因素。这可以从现金流立体透视图的俯视图中看得很清楚(见图4)。
二、模型中之三维:横向维、纵向维、侧向维
模型中的三维是指横向维度、纵向维度和侧向维度。我们可以从这三个不同的维度对企业现金流管理的主体内容加以分析。
从纵向维度看,由于现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公司越来越多,为了顺应企业规模扩大所引致的管理需要。企业一般都要实施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管理,特别是集团公司尤为如此。因而,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也是分层进行的。对于集团公司来说,现金流管理一般分为总公司层面的管理、子公司层面管理和孙公司层面(或基层企业)的管理;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现金流管理分为决策层管理、领导层管理和运作层管理。这可以从一张侧视图清晰地看出来(见图5)。在管理实践中,大型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的现金流管理大都实行集中管理或综合调度,以提高现金的营运效率。
从横向维度看,大多数企业在每一个层面上大都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生产经营活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程、现金流量、现金流速等。为了有序而又有效地管理企业的现金流。我们可以将企业各种各样的业务流以及与之相应的现金流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和管理。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不同,笔者将与之相对应的现金流分为三块:投资活动现金流、融资活动现金流、营运活动现金流。见现金流分层管理平视图(图6)。
从侧向维度看,可以发现,在每一个层面上。不同的业务是由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来承担的。某一块业务在这一层面会经历不同的流程,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现金流程。找出不合理的流程进而进行相应的流程再造;分析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和现金流的不同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管理。
三、模型中之三模块、四变量、八指标以及预警和控制
现金流管理模型中的三块就是前面从平视图中看到的企业的三块主要经营活动,这三块经济活动与企业的现金流运动密切相关。因此,现金流管理可以与三个主要的经济活动管理相联系,企业具体的现金流就是投资性现金流、融资性现金流和经营性现金流。
考察企业现金流的管理状况可以从现金流的流向、流程、流量、流速四个方面加以评价,流向、流程、流量、流速既是现金流管理的关键,也是考核现金流管理成效的关键变量。所以,它们是现金流管理模型中重要的四个变量。
篇6
一、战略成本管理简述
(一)战略成本管理内容 战略成本管理(简称SCM),是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依据对企业自身及竞争对手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帮助企业领导者对企业自身战略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形成改进意见,进而从整体上达到能降低企业成本,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能更有效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目的。其精髓在于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竞争性等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模式 理论界比较典型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即:桑克模式;克兰菲尔德模式;罗宾・库泊模式。其中桑克(Shank)模式最具代表性,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项基本内容。
该模式应用的基本步骤是:
首先,进行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位置,通过分析明确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弱势,同时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来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的可能性;其次,通过战略定位分析,确定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及相应的成本战略;最后,进行成本动因分析,通过控制企业成本动因、重组或改进价值链来对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成本。
二、钢铁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钢铁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变革的需要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它能从企业竞争战略的高度去看待企业成本问题,解决企业成本问题,是一种前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技术,能有效克服我国钢铁企业现行成本管理的弊端。其核心是有效形成企业“成本优势”而非单纯的“降低成本”,因而相对钢铁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来说是一种发展。
(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全球化环境下钢铁市场竞争的需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扩散与蔓延,使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效益日益下滑甚至全面亏损,形势日益严峻。另外,钢铁行业是一个固定成本高,收益波动大,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和高风险性的行业。这些都要求我国钢铁企业要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而战略成本管理的精髓就在于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在我国钢铁企业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钢铁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领导已逐渐认识到进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都大力支持进行成本管理改革,力革现行成本管理的弊端。
(二)具有群众基础 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员工已逐渐意识到加强成本管理对于全球化时代钢铁企业竞争的重要性,所以此时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前所未有的群众基础。
(三)信息系统支撑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基本上具有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和信息处理中心,并且已实现了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的一体化以及生产、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这些为企业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具有高素质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大多拥有一批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素质管理人员,他们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对企业产品结构、产业链及生产流程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这些都为企业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先决条件。
四、钢铁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思路
(一)前期准备工作 具体如下:
(1)进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横向价值链分析、纵向价值链分析和内部价值链分析三个方面。通过横向价值链分析,可以客观评价企业本身的成本优势与劣势,进而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来战胜对手,取得持续的成本领先优势。
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可以明确企业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上的位置,进而寻求从整合企业上下游价值链的计划角度,来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使企业及时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作业效率。
(2)进行战略定位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环境分析和政治经济环境分析;进行战略定位分析常用的方法是SWOT分析法,主要包括:强势分析;弱势分析;机会分析;威胁分析。
通过SWOT分析能分析出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建议。内部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分析、生产能力分析、资源状况分析和内部管理分析等。
(3)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主要包括: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作业性成本动因分析。其中,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和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是战略层面的成本驱动因素,作业性成本动因是战术层面的成本驱动因素,二者在成本总额中的比重往往在85%以上。
(二)制定发展战略 通过对钢铁企业内外部环境及SWOT的分析,重新为钢铁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在市场营销、产业链延伸、采购供应、生产运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发展战略。
(三)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 企业战略决策层要结合企业选择的发展型战略来决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以便规划和分析企业各部门的目标成本任务。
具体操作过程是,以企业战略管理层和部门管理层的分析为基础,召开部门负责人会议,通过与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商谈、交流,确定各部门的成本管理战略,主要涉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四)进行战略成本决策 钢铁企业进行战略成本决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提供决策信息,主要任务就是对与企业低成本战略未来发展相关的成本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有最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方案。
(五)制定战略成本计划 钢铁企业编制战略成本计划的基本步骤为:确定编制主体;明确编制内容、期限和对象;制定与企业战略实施有利的计划成本指标及其目标水平;决策部门审查并批准战略成本计划;落实成本计划到各个管理层和钢铁企业的每一名员工。
(六)实施战略成本控制 钢铁企业战略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控制标准的制定、实际过程的衡量检查和纠正错误措施三个部分组成:(1)控制标准的确定是衡量企业实际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它以战略成本计划为依据。(2)实际过程的衡量是钢铁企业利用已经制定好的控制标准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实际成本进行衡量分析,为及时纠正措施提供成本信息的支持。(3)实际的衡量活动和纠正偏差措施反映了钢铁企业实施战略成本控制的动态性特征,企业要依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控制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和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
(七)进行业绩评价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业绩进行评价既是检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提供方向性的支持。
五、战略成本管理在钢铁企业中应用的建议
(一)基础工作 具体包括:
一是成立战略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和战略成本管理委员会。企业的高层领导要亲自参与,同时还要在财务部门下设战略成本管理执行机构,具本负责战略成本管理措施和制度的制定、实施、检查、考核,以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效果。
二是制定战略成本管理制度。制度是行动的先导。钢铁企业要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首先要制定健全的战略成本管理制度。要把企业具体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战略成本管理内容以及系列的奖惩办法等都反映在管理制度中,确保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是强化信息化管理。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信息化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创新,无论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产品创新都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
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提出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为内涵的企业文化,把企业的一些新的发展战略、目标、集团信息通报给职工,使职工增强自豪感和以厂为荣的观念。
五是实施人才战略。一方面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力资源战略,加快企业高层次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提高企业获取、共享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成本管理水平。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不仅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熟悉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标准。
(二)具体措施 主要包括:
一是进一步和直接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避免采购和中间环节,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成本;与战略合作供应商建立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双方产供销等信息的共享,并通过实时动态监控,实现“即时采购”和“零库存”,节约储存成本。
二是建立现代物流中心,改善运输管理,对那些供应质量稳定、交付及时的诚信战略供应商,给予进场物料的免检权利。同时采取措施,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和用电成本。
三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应在分析价值链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按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改进。
四是消除不增值作业。企业要根据作业的成本动因分析,对不增值的作业进行改善、消除,来提高企业的作业效率。
五是改进成本核算方式。企业要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适时采用作业成本法,改进对企业采购与运输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的核算方式,指导企业经营决策将有限的资源流向能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的顾客需求。
六是建立激励机制。企业每年应进行一次评价考核,并据此作为晋升调薪的依据。同时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使各成本责任单位在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能强化职责,适时调整战略战术,进而达到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持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谭英平:《中国钢铁工业出口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兰州学刊》2009年第8期。
[2]周颖:《基于协同技术的钢铁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4]裴安遥:《钢铁行业的自我发展与钢铁企业的自我发展》,《冶金管理》2005年第8期。
[5]葛新旗、王珠强:《战略成本管理在大中型钢铁企业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
篇7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J607-4;G642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1982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从汉朝时期发展至今,中华民族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珍宝。除了桂林闻名天下的山水景观,还有很多古老的民间传统风俗和艺术活动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为了能够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后代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当今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目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依据,为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发现更完善的开发利用方法,促进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大量潜在待开发资源
广西壮族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传统手工艺品,例如织锦、绣球、刺绣、铜鼓、雕画、陶瓷、画扇、编织等,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既是传统广西人民的工作谋生技能,也是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壮族的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当中,可见广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珍贵,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民资民间艺术课程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为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与环境分析
要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就需要对其具体内容体系和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1.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
首先需要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目前广西现有的民间艺术构成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民族绘画、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民风建筑,以及其他种类的工艺。对每个类别还能够进行细化分类,例如将手工艺品分为陶瓷、雕塑等等。针对每个种类独立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教学内容。
2.课程资源系统内部要素分析
根据有关学者对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系统建设的理论,可以根据课程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将课程资源系统非唯民间艺术思想资源要素、民间艺术知识资源要素、民间艺术体验资源要素以及民间艺术人力资源要素等。依据这样的要素分类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进行深入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教学中让学生系统的掌握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全方位的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
3.课程资源系统内外部环境分析
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环境可以有内部已有资源和外部潜在资源两部分组成。其中外部环境由各种民间艺术工艺技能和体验构成,在教学中依据艺术种类的不同将课程系统进行分类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实践作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艺术操作时间之后将课程反馈结果进行评价,结合现有内部教学因素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从而实现对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有效运作。
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转化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依据上文中对课程资源系统的要素分类,我们逐一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1.思想资源要素
树立和形成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思想观念是知道课程有效开展的首要环节,一方面思想艺术对课程的具体运作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指导课程内容的组成结构。目前在关于民族民间艺术教学思维方面可以借鉴广西艺术学院的方法,专门成立有门派的艺术促进协会,为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平台。还可以在教学资源利用中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兴趣课程,例如在传统钦州坭兴陶艺基础之上,将坭兴陶上釉作为学习内容,既能够传承传统手工艺,又能发挥教学的作用实现文化鞑サ淖饔谩>湍壳肮阄髅褡迕窦湟帐醯姆⒄乖谒枷肷舷喽月浜笫鼐桑造成发展速度慢等问题,因此定期不定期适当开展民间艺术公益活动能够促进民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2.知识资源要素
目前广西地区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方面,知识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一些课程教学者本身没有掌握全面专业的知识内容,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阻碍,无法有效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内容系统化的编制到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当中,造成现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点淡化甚至消融的危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内容的组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将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融汇到其他文化课程当中,例如历史、地理等等,并且给予相关的财力、人力无力支持,扶持民间手工艺者到校进行经验推广,理论结合实践的推动课程的开展,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构成。
3.经验资源要素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资源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学者、管理者以及学生等,通过将他们自身经验、阅历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综合,将经验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内容个性化和具体化。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经验资源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及较为系统的思考和解决过程,然而目前广西地区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因此没有形成可行使用的经验资源,但是借鉴其他地区的参考价值低,不符合广西地区的具体情况。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措施鼓励有关院校和机构开展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逐步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课程教育资源,并且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结论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从理论角度来说,开发利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将教学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民族自豪感,能够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目前广西地区很多院校开始积极开展艺术专业项目,但是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项目少之又少,说明地区对该板块的内容没有充分的重视,如果能够积极开发利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实施,那么可以带动民族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广西传统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产业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很重要很现实的时代意义和需求,应当积极从内外部环境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广西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洁.广西少数民族美术资源开发与研究――以广西融水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4)
篇8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环境 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财务管理环境虽然不是财务管理的起点,但是由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由企业内外部环境决定的,因而间接地决定着财务管理的活动。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认真研究所面临的内外部各种环境因素,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主动地改造内部环境,为财务目标的确定以及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创造前提条件。
一、财务管理环境在财务管理系统构建中的重要性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它由由财务管理本身及其外部环境所构成的。通俗地讲,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各种条件的统称。环境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条件。财务管理环境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理由如下:
(一)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决定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财务管理发展历史证明,财务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职能和方法、特别是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无不是由财务管理的环境决定的。
(二)财务管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财务管理与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此,无论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还是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或者制定财务管理战略、组织财务管理活动,都必须从财务管理环境分析人手,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财务管理环境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两个层面。
(一)宏观财务管理环境PEST分析。
宏观环境为企业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保障和约束,宏观环境的不同将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差异,而交易成本的大小将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PEST分析是宏观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分别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
1、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体制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根据政治环境与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可以细分为政府关联、政府干预和政府控制三个方面。政府关联是指政府对企业拥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与政府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拥有相对的经营特权优势、融资优势等,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政治关联会降低行业自由竞争,因而可能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政治关联提高了新的竞争者进入的壁垒,降低了供应商和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政府之所以干预市场,多的是着眼于矫正市场失灵。在支撑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制度建立起来之前,政府替代市场是有效率的。一般而言,是政府替代市场,还是市场替代政府管制,这样取决于谁更有效率。在政府干预下,企业通常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从而增加额外的支出。政府控制是指国家以企业终极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国家持股给上市公司债权融资带来了优势,同时会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主要包括税收法规、企业组织法规和财务法规和市场法规四个方面。组织法规如《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破产法》、《证券法》等;税收法规如《企业所得税法》、《关税》等。税法会影响资本结构,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例如,当企业所得税率提高的时候,利息可以充分发挥税盾作用,因而会促进企业扩大债务资本,谋取税收利益;企业组织法规如《公司法》。财务法规如《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如果一个国家法制健全,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比较充分,公司利益则不容易被内部人侵占,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市场法规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环境保护法》、《专利法》和《劳动保护法》等。
2、经济金融环境。经济金融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有GDP、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汇率、能源成本、市场机制等。经济环境可以概括为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经济政策三大方面。经济周期与企业个体盈利水平正相关。通货膨胀增加资产购置成本,使成本补偿不足、利润虚增。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当货币政策紧缩时,企业会主动增加现金持有水平。
金融环境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利率等。我国主要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服务,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对小型企业不利;金融工具创新程度越高,企业调度资金的能力也就越强,越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例如,短期融资券发行之后,增强了非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金融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它可以实现企业长短期资金的相互转化,并且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宝贵的信息,离开了金融市场,企业无法生存,企业难以做大。利率与财务活动的关系,它会改变资本结构,因为利息有税盾作用,影响财务治理效率。当利率降低的时候,企业会扩大债务规模,增加流动资产的储备,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企业可以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在不调整资本结构的情况下,也会降低利息支出,降低财务风险。
3、社会和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一个国家居民的行为习惯,进而决定了该国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行为;人口规模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市场容量;人口的年龄结构则决定了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甚至会对利润分配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比较倾向高股利政策。
4、技术环境。科技发展正在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科技发展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例如网上银行;科技发展还可以创新分销渠道,例如网络书店、网上订购机票等。
(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又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是在特定范围内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它可以分为行业环境和企业环境。行业环境主要是行业竞争状况,企业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及特点、管理水平与管理状况、人员素质等因素。研究不同企业的微观理财环境,其意义在于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理财策略及措施。
1、行业环境。行业环境指的是市场竞争环境,它反映了企业商品在销售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影响企业商品在市场上竞争程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参加交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二是参加交易的商品的差异化程度。一般而言,参加交易的生产者数量越多,产品差异化程度越低,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市场风险越大。此时,企业的经营杠杆风险较高,企业倾向于保守型融资策略,即与较低的财务杠杆相匹配。
2、企业生产状况。企业生产状况主要是指由厂房设备、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所构成的生产条件,以及企业产品结构的复杂性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一般而言,产品结构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而技术密集型企业长期资金需求量大。因此,企业的生产状况会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规模。另外,在企业产品的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资金需要量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也有所不同。
3、企业所有制和组织结构。企业组织体制包括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企业类型、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等。国有、民营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公司、分厂、集团等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其财务管理的原则、方法、目标等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财务管理的组织程序、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财务关系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审计部)
参考文献:
[1]易阳艳.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J].投资与合作,2010(12) .
篇9
1邵阳电业局电力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集五大实施过程中,邵阳局积极响应,邵阳电业局从制度到机构、人员设置管理进行深化改革,采取重新构建客户服务中心,重新安排营销人员岗位,推行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等一系列措施应对企业转型。但仍存在如下问题:(1)智能电费管理系统仍处于推广阶段。精细化管理并未真正取代粗放式管理。营销人员工作转变处于适应阶段,对于集抄系统和智能电费管理系统的运用还需加强学习。(2)营销地位需进一步提升,营销部门工作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班组。营销部门工作流程繁琐,需与多部门合作,一个普通工作流转环节多。流程环节多,工作效率低,易招致客户不满意,不利于提供优质服务。(3)缺乏市场营销观念及营销战略。由于电网企业的规模大,发展速度快速,公司思维方式没有转变为客户引导生产的观念,没有深入、系统地调查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了解,难以区分目标市场。营销观念的缺失导致营销战略制定不灵敏。(4)损耗虽不高,但仍有下降区间。公司可加强对线路查看,防范偷电、漏电情况,降低线损率,减少损耗。(5)缺乏高素质营销人员。营销部门人员数量足够,但质量需进一步提高。一线营销人员仅限于简单完成任务指标,凭感觉做事,不主动调查市场情况,以至于营销人员工作绩效有进一步提升空间。(6)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邵阳电业局积极展开大营销体系构建,需要设置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积极性更高。
2邵阳电业局电力营销管理问题的改善措施
(1)推广智能电费管理系统的同时,不断加强技术开发与完善。从技术手段层面加强管理,使电费电量管理更精细。(2)进一步提升营销部门地位。提升营销人员地位,加强营销人员关于集抄系统和智能电费管理系统的运用培训。优化流程环节,使营销人员与各部门工作人员良好沟通,提升工作效率,最终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3)提升市场营销观念。转变公司思维方式,提出为客户引导生产的观念,深入、系统地调查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加强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区分目标市场,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灵敏的营销战略,促使公司处于积极、有利地位。(4)加强线路检查,减少损耗。公司可加强对线路查看,防范偷电、漏电情况,降低线损率,减少损耗,对员工制定相应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5)提高营销人员素质。由于邵阳处于省二级城市,员工工作环境相对简单,压力相对较小。一线营销人员满足于简单完成任务指标,凭感觉做事,不了解市场情况。应加强对一线营销人员培训管理,促使其了解营销重要性及其工作重要性,从思想上提升认识。同时,细化任务指标,基于前期任务制定后续计划。(6)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邵阳电业局积极展开大营销体系构建,需要设置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积极性更高。构建大营销体系的同时,细致到生活问题,各方各面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4结论本文以我国电力营销内外部环境分析为起点,指出邵阳电业局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营销管理应着重加强机制管理,提高营销管理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应引起管理层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组织的营销管理环境,提高营销管理部门的地位,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合理设置营销管理机构,合理安排营销人员等措施使得营销管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司治理下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因为我们所知晓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并不是绝对的完善,也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得到实施,随着环境、目标的改变,有的措施即便有利于这个时期,也并不一定有利于下一个时期。经济在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地在变化着,我们要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制度的不足之处,总结并完善它,从而保证电力营销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不断地努力完善之下,电力营销所存在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作者:牛建军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篇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带给的深刻变化是: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我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为凸显,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转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战略变革与创新等。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提出转换或变革要求,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是实现企业战略的资金支撑和关键后盾。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财务战略,保持其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是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柔性战略依赖于企业的柔性系统企业柔性系统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组织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产系统等,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柔性战略观下企业财务战略思想的转变——从刚性财务转向柔性财务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传统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刚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认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规和制度,以保持企业理财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邓明然,2005)。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企业战略观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的、相对静态单一的刚性财务战略思想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公司财务战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因果模糊性。为解决财务战略的长期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实现由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向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化,从传统的以计划预算为主的刚性财务向刚性基础上的柔性财务转化。许多财务学者对此进行了,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弹性原则,进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弹性的研究。邓明然(2005)将柔性战略观点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认为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同时存在于企业理财系统中,理财系统的柔性是保持理财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赵华等(赵华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业柔性战略思维来解决财务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了柔性财务战略观。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运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财务,解决了柔性财务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很好地确定财务战略的研究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与传统财务战略体系一样,柔性财务战略体系也包括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和战略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四个方面,但其战略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一)对待环境的态度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强调根据变化调整战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财务战略更关注战略的能动性,强调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财务战略,运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持续性的适应并利用环境。
- 上一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 下一篇:工业产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