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篇1

1.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内部管理体系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错综复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对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参与主体较多,项目内部的进度计划、成本控制、资源分配、技术支持等各方面的管理结果都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目标。所以,要想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内部管理效果,就必须要从项目内部各要素出发,建立健全项目内部的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进而保证工程现场的安全施工[1]。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从安全生产与规程,以及安全生产技术等方面建立其良好的施工现场的安全状态。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内部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工程项目内部各组织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安全管理责任,而且通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能够促进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2.参建各方主体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1)企业自身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各参与主体中,建设业主对项目的安全生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建设方是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必须要高度明确自身的安全生产责任,提高自身的内部监管意识。首先,建设方选择的施工企业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并且实力雄厚,要选择管理水平较高的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监督与管理;其次,建设方要按照合同条款按时将相关费用支付给施工单位;与此同时,建设方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有监督责任与义务;此外,施工单位要配备高水平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实际到岗,购买的劳动工具与设备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施工要求。工程项目的建设方要监督施工方建立起领导带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保证体系,以及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而提高企业的自主生产能力,建立并逐步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要做好企业内部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将安全宣传落实到位,为施工人员上工伤保险等,不断加强施工环境的改善,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监督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2]。(2)企业外部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施工企业不仅要建立起自身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而且要加强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企业外部的监督作用。要想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其安全生产,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监督工作。首先,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委托授权有资质的监理单位来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将了解到的真实施工情况反馈给建设单位;其次,建设单位要根据委托监理合同严格监督与管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材料供应商等,以确保其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第三,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要按照图纸要求严格监督施工情况,保证施工单位按照图纸施工,同时也可以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对施工图纸做相应的变更;第三,勘察单位要将勘察结果提供给设计单位,以供图纸设计之用,施工单位则要将施工中出现的地质情况反馈到勘察单位,勘察单位与设计企业要对材料与设备的供应商进行全面监管,进而保证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状态;各单位通过合作,不仅能够保证施工各环节的安全进行,而且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监督,从而建立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3.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四方协调体系

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管理体系下,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各参与主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两个单位为了谋取各自的最大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矛盾。就施工单位而言,施工企业的最终追求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建设单位而言,建设单位的最终追求目标是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优的质量,完成建筑实体各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筑工程施工参与各方往往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管理,导致不安全的生产行为出现,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3]。因此,建筑工程各参与方利益关系的协调工作单独依靠建筑企业之间的项目监督是很难完成的。为了有效避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事故,确保工程安全施工,以及建筑业的长远发展,政府需要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建立起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四方协调体系,尽力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以建筑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施工方与建设方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因此,在建设方与施工方建立起自我安全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政府建设的安全行政部门与行业组织,形成了新的四方协调体系,不仅确保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利益,而且提高了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

4.中介机构与保险机构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1)中介机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即安全培训机构、研究机构、评价机构、咨询机构,以及生产监督鉴定机构。建筑领域中介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为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企业监督管理、以及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中介机构除了能够提供各种服务之外,还能够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其能够针对不同的建设主体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进而保证行政部门、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之间更加顺畅的沟通与联系[4]。与此同时,中介机构的安全生产职能也在不断加强。随着我国建筑领域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其监督管理的职能也逐渐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行为、纠纷调解行为,以及市场规范行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建筑市场不断扩大,政府干涉的方法很难将工程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中介机构要逐渐承担起部分监管职能。(2)保险机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近年来,施工企业为建筑施工人员购买职业伤害保险的行为已经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国家已经作为国家法律制度来实施。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来说,通过落实保险制度,不仅能够将风险有效转移,确保施工人员在遭遇安全事故之后能够得到补偿,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预防安全事故的经济手段。同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落实保险制度,还促进了第三方对施工单位的监督与约束体系的建立。保险机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制约作用的发挥,促进了工程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从自身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5]。对于保险机构而言,保险机构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对工程建设活动安全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比行政部门的工作更加有效。保险公司对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监督与管理,通常与自身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它的监督从本质上讲是对自身经济利益的监督。政府部门的监督是将对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监督与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它的监督从本质上讲是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经济利益激发的安全管理行为通常比政府的行政管理更加有效,更具可行性。

5.总结

篇2

【关键词】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总体要求;流程控制

【分类号】:TU714;

一、引言

坚持“以人为本、诚信服务、质量领先、信守合同”的经营宗旨,始终把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在企业内部实行质量、安全否决权制度,充分发挥管理层监督保证作用,建立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责任制,同时以教育培训和经济杠杆为手段,把质量、环保、安全意识变成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从而使公司依靠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享誉市场,应该依靠严谨科学的管理和高起点、高水平的现场施工赢得顾客和当地政府的好评,树立和保持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市场主动权。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1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包括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在内的安全管理体系,该安全管理体系是按照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该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包括:

2.1.1根据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顾客要求以及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等信息,制定管理方针、管理目标和指标,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2.1.2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以及持续改进体系的过程,进行自我声明和评价、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建筑公司管理体系符合性的确认、寻求外部对公司自我声明的确认、寻求外部组织对公司管理体系的认证以保证公司管理体系符合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与顾客要求;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等标准的要求;符合自己所声明的管理方针。

2.2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制度予以整合,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以确定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公司中的应用,识别和辨识产品、服务和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以确保产品、服务和过程符合顾客要求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要求;以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相互作用以及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以确定所需的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这些过程的运行,以及对这些过程和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的有效控制;以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及对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运行控制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以监视、测量、分析这些过程和对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合规性评价;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以及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2.3梳理安全管理体系的流程控制环节

按照流程管理的要求实施安全管理的全流程管理,分析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主要管理环节,并对每环节设置对应的管理措施。建筑企业应该按照以下的流程来实施对工程施工实施安全管理。对招标文件的评审―――投标文件的编审―――合同评审与签约―――与顾客沟通―――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编审―――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EHS运行控制及应急准备和响应(包括:产品标识、产品防护、顾客财产管理等)―――产品的测量装置控制―――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合规性评价。

2.4实施安全管理流程控制

2.4.1明确管理层在安全管理中的职责及权限

实施从公司总部到分公司到工程处到项目部的四级管理模式,公司总部在设计管理体系时明确了从公司总部到项目部各主要安全管理岗位的职责及权限。如华建公司明确了每个基层项目部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技术组(施工员)、质量检查组(质检员)、安全生产组(安全员)、材料供应组(材料员)、机械设备组(机管员)、后勤保卫组(行管员)、消防管理组(消防管理员)、保管员、、施工队组、各工种作业人员、员工代表等十四个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要求明确,责任到人。

2.4.2设计安全管理方案

建筑公司各级相关部门根据职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各分管区域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内容包括实现管理目标和指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方法和时间表。有新接项目时,根据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制订相应的管理方案,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评审,并进行必要的修订。

2.4.3评价和控制环境及危险源的影响

编制《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识别和评价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公司能够控制和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还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编制《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公司各级相关部门根据职责组织对分管区域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项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列出《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表》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确定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以便实施有效控制。新项目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项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当公司经营、生产、管理发生变化、外部社会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时,环境因素、危险源会发生相应变化,职能部门能及时进行补充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重新确定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并制定相应方案及程序加以控制。

2.4.4建立与顾客及相关方沟通制度

编制《合同评审程序》,由分公司经营计划处牵头组织部门对产品有关的要求进行确定并评审,以确保产品要求得到规定;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以解决;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经营计划处负责保存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记录。如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经营计划处和工程处、项目部联合对相关文件进行修改,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编制《信息沟通与协商控制程序》,以确保公司各部门和外部相关方的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回应。经营计划处、工程处和项目部负责与顾客进行沟通的有效安排,沟通内容包括产品信息;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及修改;顾客反馈等。对相关职业健康安全信息与员工和其他相关方就进行相互沟通,将员工参与和协商的安排形成文件,并通报相关方。以便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改进。

2.4.5建立测量、分析和改进制度

应该编制《顾客满意度测量管理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不合格品(不符合)控制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数据分析控制程序》、《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由安全设备部、技术质量处、施工、安全、设备处策划并组织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对顾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实施内部审核,对项目实施的质量、环境、及健康安全绩效进行过程监视和测量,最终给予合规性评价。进而提出改进和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李超超. 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杨晓华. 建筑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09.

[3]南宁市建筑管理处主任 黄赞. 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N]. 南宁日报,2011-01-18008.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 安全监督管理 SG186工程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93-02

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是员工生命安全、设备正常运行安全的保障,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承担着对企业所有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基本责任。电力企业在进行安全监督管理时要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设备安全的检查、对工作人员安全知识进行培训,并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好监督和管理,并明文规定不能触及的危险条例,做到防患于未然。电力企业安全监督部门要定制反事故的计划:定期对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检测消除其潜在危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不断完善改造,防止因工作人员大意导致的人身事故,定期举办安全知识的反复记忆,定期进行安全考核和安全知识的培训,不断完善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让安全监管变得科学可靠。

1 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

1.1 习惯性的违章作业

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工作人员会在操作间发生习惯性的违章行为,主要有违章作业、违章命令、不遵守劳动规定。在某些临时性工作中,尤其是在不断电情况下进行修理工作时,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还有一些需要停电进行的工作,有些工作人员在没有停电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操作工作,结果也会导致人身安全事故,这些都是违章操作下造成的事故。

1.2 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

在电力企业工作中采用的安全管理系统大多数是没有相关联系的,正是因为安全系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资源不能共享,在多个安全管理系统的使用中,难免会出现多个系统的反复使用或者是某些系统根本没有使用到位的现象。由于在电力企业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监管系统,导致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整个企业安全的监管。

1.3 相关领导的安全职责没有完全落实

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基本上对安全监督会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且对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定,但是还会有一些根本没有将安全制度落实,而是对安全制度只会停留在表面。能说到做不到,大部分企业对安全已经做出相应的规定,并没有做好后期的监督和落实工作,最终导致安全问题发生,事故发生,因为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安全制度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将安全责任进行落实,即便是发生发生事故液并不能找出原因。更别提落实安全防范工作了。

1.4 管理工作不到位

我国部分电力企业重视机械作业的管理,忽视了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而事故就是发生在一些不起眼的操作中,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管理中有轻重之分,并没有把日常小型工作看作管理的重点,没有从小事情抓起,俺么大的问题会一大把,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及时对监督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来严格要求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不重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2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作业中,借助于信息化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水平,并确保整个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这也说明了信息化手段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图1为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1 安全性测评

我国电力企业安全性测评工作是运用安全系统对电力系统进行客观的检验和评价。通过对电力企业安全系统进行分析,来测评出电力系统在何时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危险,并根据测评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带来的后果。

比较传统的安全性测评是由人工进行实践操作的,并且工作量大,耗费的人力较多,测评出结果后要及时地进行数据登记、整理、统计、分析、管理,最后要进行检索,寻找相关资料,整个过程中效率低下,并且人工的测评不利于信息的保存和检索。

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结合信息化手段后,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利用信息化手段会形成一个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安全测评系统。利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检测报告;得出的结果便于检测和分析,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这样既高效又能节省成本,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带来保障。

2.2 反违章管理

由于习惯性的违章作业导致事故的发生,那么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格外重视违章作业,并且信息化手段让工作人员清晰地看到违章作业后果的严重性,并以此为戒,然后员工体会到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用曾经的悲剧来唤醒员工的安全意识,严格要求员工的实际操作,并经常让员工在观看视频中发现操作违章,以此来加深印象,让他们规范自己的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

2.3 工作岗位管理

有效结合信息化手段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对没有实际进行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处理;对生产加工人员进行监督其到岗情况,并结合信息化技术υ惫さ那榭鼋行反馈,包括到岗时间、操作过程、操作方式都进行记录,对违章的工作人员同样进行处理,并在员工之间形成互相监督的模式,让员工时时刻刻要提高警惕,进行正确的操作。

2.4 员工安全等级评定

结合信息化技术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监督评定,信息化技术在员工工作的运用,可以提高监督管理效率,通过部门评定对安全等级较高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嘉奖和奖励。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度评定结果进行分析,让评定数据的真实性更高,数据更新更及时。借助于员工安全等级的评定,可以督促该企业中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制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所有员工们的安全意识,并达到提升该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效果。

2.5 安全奖惩管理

在电力企业员工生产操作安全是企业中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都应进行监督管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领导对员工在加工生产工作中应负责任的一种制度,也是电力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

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提供全新的方法,在安全监督管理中,将生产加工与奖惩有效结合,从而更有效地落实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3 结语

在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有效地结合信息化手段,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让企业员工全面了解安全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加工操作中时刻铭记安全规定,这样对电力企业的员工安全、设备运行安全、设备使用状况有全面的了解,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等,在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使用中,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安全进一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萍.信息化手段对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J].电力安全技术,2012,14(1):22-24.

篇4

区委 办公室:

20__年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党和国家安全生产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的“落实年”,是深化重点待业领域安全整治的“攻坚年”。为有效压减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区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开创全区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我局始终把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体系的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现将这项工作的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今年我局按照广州市安监局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区、街二级机构和区、街、村(居委会)三级监管网络。到今年6月底,我区24条街一级的安全生产监察中队全部成立,覆盖率100%。街道安全管理机构按照3名专职安监员的标准配备,并将安全管理机构延伸到社区(改制公司)和各类工业园区,实现安全监管“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今年上半年根据区各部门班子调整情况,及时调整了区安委会组成人员,保持了安委会指导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转,也为加强各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发挥好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我局重点加强对新成立的安监执法大队的建设力度,一是抓紧充实执法队伍,二是加强队伍制度建设,五月份,我局与区纪委监察局共同组织了《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的学习报告会,增强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

二、抓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防范和处置事故的能力。

上半年,我局加强了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工作,着力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和危险源的监控体系,实行辖区、部门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监控责任制。目前,各街道、各部门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系统的工作正逐步开展,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布情况的统计工作已经完成,辖区内重大危险源54个。当前我们所掌握的重大危险源始终处于在控、可控状态。辖区内企业落实监控责任和监控措施的工作也正在推进之中。今年1月至6月,我局职能部门、各街道、行业管理部门共查处事故隐患1836条,完成事故隐患整改1819条;查处重大事故隐患98条,完成重大事故隐患整改98条。此外,我局在完善区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油库、供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中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针对彩釉砖厂液化气加气站、天平架汽车加气站、广州大道珠江中穗加油站三家重大危险源单位情况组织制定场外应急救援预案,下半年组织进行一次演习。二是针对昊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浪奇股份有限公司、吉山化学品仓库突发事件,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成立了联动处置工作组。三是开展对重大危险源单位周边社区居民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应变能力。通过抓好应急救援专家组和专业化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快速、有序、高效的抢险救援能力。

三、强化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落实安全生产各类控制指标。上半年,进行了各街道、各有关部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工作。区政府与科技园、各街、新塘、凤凰公司、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签订了《天河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天河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天河区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各街道与居委、村改制公司、辖内企业签订责任书。通过多层次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2、加大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力度。各街道和负责有安全监管责任的部门,进一步落实了“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上半年,区安委会组织对各单位开展落实责任制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预警和问责。同时,加强对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督办与报送,接受社会对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监督。通过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各级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四、开展联合检查,加大巡查力度。

篇5

【关键词】 我国防火监督 安全管理 现状 解决方案

火灾危害十分巨大,对于火灾的预防工作最为重要,人们应该时时刻刻存在火灾隐患的忧患意识。对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火灾要及时报警,应该从源头上做好火灾的防治工作,这样不仅减少了社会上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很好的达到了节约社会生产力、资源和预警监督的目的。对于火灾的发生要有忧患意识,要对各个单位和区域的火灾管理防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懈怠,要做到全心全意的维护所在岗位的工作职责。对于自己的监督范围要时刻待命,对于一些火灾高发地区要特别进行监督,定期进行火灾隐患的排查,防范于未然。使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要应有的保障,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我国防火监督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防火监督的执法过程中存在阻碍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法制建设也越来越完善。防火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我国的防火监督安全管理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距离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对于现今颁布的法律法规在我国法律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小的问题,在防火的监督安全管理中有很多漏洞让一些单位企业钻了空子,使我国的防火监督安全管理效率大打折扣。

1.2 潜在的不安全隐患

我国人口众多,在很多公共场所,特别是娱乐场所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安全出口不畅通,火灾应急器材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缺陷,防火卷帘堆放大量杂物等等。都会造成火灾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和不稳定性,带来的后果不可想象。

1.3 防火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一些企业单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管理,防火防灾的工作做得非常差,消防安全监督保卫部门人员稀少,大量的消防安全工作只由少数几个人完成,不能很好的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使得防火安全监督工作在执行和实施上非常差。

1.4 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装备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在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经费投入较少,消防部队的车辆装备落后,使快速应急火灾的处理工作受到直接影响,同时也会给消防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1.5 防火宣传行为不到位

对于防火宣传的工作也很不到位,除了我国规定防火宣传日之外,较少得到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我国《消防法》新规的出台,对于防火监督安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防火监督安全管理的人员却增幅缓慢。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在日常的防火监督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工作疏漏和质量下降。在发生火灾事故的时候,很多附近工作人员甚至不会报警、不会简单扑救、不会逃生,这都是日常防火宣传工作不到位的原因造成的。

2 我国防火监督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应该借此《消防法》新规出台之际,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于防火安全认识,完善消防体系的管理和法律法规,针对日常管理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建立完善有效的消防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做好日常的执行工作,让消防工作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

2.2 探索新型的消防工作管理办法

应该将消防监督专业化和新型化,从而探索新的管理办法。防火监督安全的工作是个随机性复杂性的工作,按照专业来分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工作,而如今消防执法人员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执法力度的不强。我们应该积极和社会上一些专业的服务性公司合作,将一些工作进行外包,加快消防监督工作的快速发展。

2.3 提高防火监督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应该加强日常消防执法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首先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防火防灾的认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防火经验,让工作人员更有信心的进行执法,工作人员的能力辐射到周围人群,让大家也都重视起日常的防火监督工作,各级消防部门应该加快对于国家要求的各项防火安全监督工作。消防人员应该定期举行防火监督实战演练,定期进行全方位的消防安全知识学习。

2.4 加强防火监督安全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对防火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不重视,造成了大部分群众对于火灾的安全防护意识不强,自身逃生技能薄弱,当火灾发生时麻痹大意或者恐慌过度,忘记了灭火和报警义务。因此国家应通过媒体加大对日常防火监督安全工作的宣传,让防火防灾的消防意识能做到深入人心,提高我国大众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构建一个人人懂消防、人人爱消防的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对于防火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消防工作的执行力度。

2.5 强化消防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日常执法

要从根本上整治日常消防监督工作的散漫风气,对于平时消防工作的展开要因地制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促进执法者对于自身行为的规范,规范执法环节和执法力度。从各个层面规范执法行为,做到责任明确到个人,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营造一个严明精干的消防执法监督氛围,强化对防火防灾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

2.6 大力推动地方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

行政部门应将当地消防部门的工作成绩纳入到政府工作的干部绩效考核当中,定期向主管部门汇报消防工作取得的进展,将细致的消防考核评比纳入到领导的绩效考核中来,加强干部对防火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

3 结语

综上所述,防火监督安全管理的工作成效使利国利民的大事,是社会上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使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统工程。因此,防火监督管理和检查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应该做好日常的防火监督工作,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安全生产

安全监督管理在祖国大开发建设时提出并建立相对应的管理体系,并且通过多年祖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完善。安全监督管理设立伊始目的在于监督管理工程安全及质量情况,防患于未然。然而,在建筑业日新月异的今天,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因为技术、管理、预防措施等各种原因的疏忽,造成了一些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所以安全监督管理是国家保障、监管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目前的安全监督管理现状

安全监督工作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切实有效的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而目前的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很完善,具体反映在“管生产必管安全”的安全生产的指导原则下,不能够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提高建筑安全生产能力。造成这些问题既有现在技术水平的制约,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脆弱的因素,还有施工企业和项目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等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管控措施不够严密,规章制度不具备衔接性,无法有效的对监管工程人员的操作能力、自我防护指导管理指标、技能操作证书以及安全技术指标、监督审核过程和办法,形成一套具有严密逻辑性、科学性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结合劳动部门、卫生部门形成人力资源安全管理机制、安全卫生法制建设、安全监管约束机制、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投入研究等。随着国家步入高速发展,建筑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大环境下,建筑监管职能部门就提出了“企业对安全负责、行业对安全管理、国家对安全监察、群众对安全监督”的新的管理体系,这是作为国家由单一市场化监管逐步过渡到全民监管的新时期安全管理体制的一种尝试。新的安全监管体制明确要求,相关施工企业要严格把好安全责任监管的第一道岗哨,做好自纠自查,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以及做好安全监督管理的培训工作。而在建筑行业中要推动施工企业的带头作用,提高安全施工的科技化水平,从要因方面全面杜绝老旧的施工体系带来的较大的安全隐患。国家监察则是要立足于服务,带动行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同时需服务好施工单位及广大群众,形成全民监管“我”服务的理念,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监管控制效率,最大程度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内容

在我国成立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之初,就将安全监督定义为保障国家经济合理运行、推动保障、协调组织等国家对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措施。同时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有序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而在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监督管理则是保障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技术规范的合理应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从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的基本手段。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预防措施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从而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应用到安全监管中,这样的安全监督管理将能够很好的贯穿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并且能够从各施工阶段把控工程安全整体走向,提前发现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找出并排除潜在的危险源,做到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伤害和损失降至最小程度。2)监管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同时还要指导并督促完善建设、监理、施工等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要求能够达到彻底消除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者使用的产品对建筑施工可能造成危害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控。同时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经济上的可行性彻底消灭工程施工隐患,排除来自已知方面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减少不可预见的安全隐患发生所造成的后果。3)在现场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中,要定期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体系进行检查以及对施工企业安全年度考评进行复核。这不仅是对施工企业内业资料的核查,同时也是从企业管理及相关登记资料中发现企业安全管理漏洞,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自纠自查的能力。帮助企业从管理顶端消灭安全隐患,同时也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相匹配的标准和方法,使企业安全管理能够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提高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效率,将企业安全制度规范化,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管理能力。4)将每一阶段的安全教育作为企业开始施工前的必要工序。安全监管教育先行,良好的监督在于将国家相关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相配套的地方标准进行宣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审查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及安全交底工作的落实,从而保证各层次的施工作业人员及参与施工人员都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也能够在施工作业中提高安全预防和处置能力。通过施工安全检查、安全月度总结,使安全教育及安全宣传工作常态化,同时有效推动安全应急演练工作,提高生产者自我安全防护意识。5)安全信息化推广。建筑施工安全变革日新月异,安全管理信息越加多样化,而安全监督管理还要承担起政府对安全施工指导信息及相关施工单位研发总结的安全管理心得的总结和推广工作。这项措施能够很好的使企业落实国家安全法规及制度的同时还能推动各企业安全监管技术的革新,也能够很好的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发现的安全信息及时向政府和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提供,加强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反馈,实行动态管理,全方面提高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3安全监督管理中参建七方主体的主要责任及义务

建筑施工七方责任主体在施工前按照质量监管要求需要签署质量承诺书、项目主要负责人授权书、接受授权书等相关质量管理书面保证材料。而在安全监督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书面签署的约束材料,所以往往施工前的一些小疏忽无法有效的约束并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控意识。而目前安全监督管理更多的是关注施工单位的各项安全投入及保证措施,而忽略了参建各方所涉及到的安全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各方在安全监管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1)建设单位安全监管工作:在申领施工许可证时需提供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安全施工措施方案;报申请监督时需提供安全文明施工计划及投入情况;在开工前要将工程周边环境、人文风俗、地质水文资料、气象资料、施工既有地下管线、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国家保护文物情况、地下人防工程等情况向施工及监理单位做详细的书面交底;对施工单位所使用的安全防护器具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规范进行明确要求,做好施工过程中安全检查及月度安全总结工作。2)监理单位安全监管工作:在接到建设单位的前期安全技术交底的同时做好安全监督管理计划;设置相对应的安全监管人员,严格审查施工单位安全投入,安全防护设备是否合格等相关安全配置的完整性;在施工过程中从安全资料、现场安全设备搭设及投入等方面全面旁站和监管。3)施工单位安全监管工作:按照要求缴纳安全文明施工保证金,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安全文明投入以及能够很好的设置安全文明体验区。还要做好对建设单位所提供交底的汇总整理,并及时对一线施工人员进行基础的安全技术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确保安全设备投入,优化施工技术,降低施工风险。同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4)勘察单位安全监管工作:依照具体勘察结果对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地质地貌、开挖地基边坡土体、地下水高度及分布等的交底工作。5)设计单位安全监管工作:对各设计部位承重方式和承重结构进行交底,并从设计方面分析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出具书面施工指导意见书。6)试验单位安全监管工作:对提供的各项材料进行精确的试验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将有问题的报验及时通知建设、施工及监理单位进行自纠自查,并对存在问题部位进行防护和检查,杜绝因质量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4优化安全监督手段

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严格贯穿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做好安全监督管理的日常巡查和问题整改的跟踪监督工作,同时也要对人民群众的投诉举报认真落实,督促整改。在原有安全监管体制下,精简安全监督管理流程,简化不必要的监管流程,做到随时检查、即时整改,建立健全全民监管体系,监管现场施工人员的同时对周边常住人员进行调研,从各个角度监管施工安全,极大程度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5结语

篇7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 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 ,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俭. 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4,(04) .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 管理 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及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里,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当下建筑行业间的竞争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竞争。现阶段,建筑企业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面对日益变化的新工艺和新的施工方案时,都处在不断探索中,其中的危险性就变得难以预见,更加全面的安全方案将是对工程中所有参与人群的保护,也是对企业效益的保证。做到更加可靠的安全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从经济投入和日常管理中狠抓落实,保证安全措施、安全用品和安全费用的投入。同时这也是对现代建筑企业的一个硬性的指标,也是一个优秀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

1、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安全的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项目管理团队也不重视安全管理,对安全管理的各项投入不到位,使得各级的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完成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安全管理人员长期抱有侥幸心理,对安全管理不重视,发现小的安全隐患不及时更改或者制止,日积月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将会是大事故,而一旦发生后悔莫及。所以,施工期间对现场的安全检查必不可少,对安全方面的投入定要专款专用,保证安全管理规定的落地,确保施工期间安全事故为零。

1.2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投入不到位

在当下经济体系下,建筑工程这个行业在我国竞争是相当的激烈,施工单位在工程招标的时候故意降低价格,但是他们中标后就会想尽办法去赚取更多的利润,那么他们就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减少自己的投资。他们的一线工人就会在没有安全帽、安全绳索等防护工具及安全措施不具备的情形下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事建筑行业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出现系数会大大增加。安全施工投入的资金少,现场人员的安全装备质量就会不合格,这样就会直接威胁到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做的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监理市场的发展不是很完善,监理单位的人员不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大部分施工现场都是一个总监管理着好几个工程,有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监理却管理者一个工地上的多个施工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监理人员就会在管理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尽心尽责的工作,同时施工单位的方案也不能够认真的去审核。很多监理对施工时的技术规程和安全法律法规根本就不是很熟悉,这样施工现场但凡出现安全隐患,这些监理人员不能第一时间作出整改的措施,也不能够指出施工单位的违规操作并让他们作出有效整改。

2、对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改进建议

2.1 健全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我们要从工程的特点和施工项目出发,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人员要从施工的工种、工序、作业和环境等方面去建立一个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人员一定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施工场地,对临电、机械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对不合格项及时整改,把这些安全隐患及时消除,让建筑工程在安全的环境中顺利完成。

2.2 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各级施工企业必须严格的重视安全生产,知道其重要性,这是我们生产的目标。要想实现安全无事故,各级管理人员要把安全意识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安全工作不只是安全员的工作,在实际施工中所有人员应该共同参与安全管理,人人重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这样才能杜绝安全事故。我们还要加大支持安全防护的工作,在重点的施工地方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具和防护设备,要将这些防护设备以及警示标语摆在显而易见的地方,特殊工种和危险工序的工作人员一定的有相对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上岗时必须戴好安全防护用具才可以进行施工。

2.3 建立安全管理活动的保障机制

我们要将保障机制作为基础来支持安全管理活动。影响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很多方面,比如说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够不够、安全意识到不到位、业务能力强不强,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人员出现消极的情绪并且开始不安心工作时,施工单位要时不时的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安全和责任意识。此外,我们要对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进行培训,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规范作业的能力。我们在交接工作的时候,比如分部分项工程、交叉工程、班组轮换的时候都要认真交接自己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去进行质量验收,将不符合安全生产的工序进行排除,从根源杜绝安全隐患。

3、结语

现场施工经常会出现各工段相互交叉施工现象,参与施工的人员较多,相应的安全[患也就多,所以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比较复杂。要想让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杜绝安全事故,我们只能在施工现场认认真真的做好安全监督,让每一个施工人员在现场施工时都将安全重视起来,规范操作,将安全事故降低为零,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动态监管;全过程管理;制度建设;体制创新

0 引言

随着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的不断加剧,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已形成了企业对建筑安全生产实施了全面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面。具体来说,就是施工单位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建设单位、勘察、设计、监理企业以及其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也都必须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证安全生产,从而构建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形式,内部监督主要是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外部监督主要是政府建筑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的监督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

1 运行模式的特点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运作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开放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等。开放性表现为运行模式时刻处于整个建筑业各个参与主体开放的监督管理体制中;综合性是因为运行机制每时每刻都与建筑安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动态性是由于运行机制既能保持监督管理效果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又能在不断变化的建筑业发展环境中,改变或加强某个或多个主体的监督管理作用或重新调整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较好的持续性。

2 运行模式的机制组成

2.1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执行机制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执行机制,仅依靠建筑安全监督法律、法规的制约、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执行规章制度的约束,停留在安全管理部门监督、各方主体相互监督和内部监督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起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执行机制,监督权和实施权相分离的执行机制,使得建筑安全的监督管理体制更加公开和透明。

首先从横向关系看,工程建设项目内部管理机制、建筑业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四方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和中介保险机构监督管理机制共同运作,可以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或部门行使不同监督管理权利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之间、行业组织从事不同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分工的人员之间、建筑业企业行使不同监督管理职能的安全管理人员之间以及中介机构、保险机构进行不同安全监督管理内容的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监督权利均衡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各个主体内部的监督行为更具开放性。再从纵向关系看,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同的监督主体之间涉及监督的具体程序以及监督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的反馈和处理,故存在纵向监督问题。因此不管是行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建筑业企业、中介机构还是保险机构等都应该建立起由行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各参与主体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最终形成高效运转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执行机制。并形成横向分主体、纵向分层次的双重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执行机制。这种双重的监督管理执行机制,不但在各参与主体内部形成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又相互促进和制约的执行机制,又加强了纵向的监督管理制约效果。

2.2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评价机制

要使得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执行机制达到预期效果,就要对其进行评价,而对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执行机制的评价要做到全面、可行、科学,同时符合可测性、科学性和时效性等原则。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经过执行后,能否发挥既定的监督管理效果,实现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展现监督管理机制的作用,因为监督管理体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一定的滞后性,由于国家法律法规、政府建设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手段、行业组织的监督管理方式、建筑业企业监督管理行为、中介和保险机构等参与监督管理的积极性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彼此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冲突,就会造成监督管理体制的运行力度上的阻滞,从而影响体制预期监督管理效果的实现。因此就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对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各方的监督管理效果进行判断,检查监督管理体制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对体制的监督管理绩效进行衡量,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确定监督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是否高效,运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要求,各参与主体间的监督管理问题和信息反馈是否及时、畅通,通过对体制运行机制的评价,克服体制执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的弊端和障碍,从而增强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执行机制的监督管理效果,从而确保安全生产。

2.3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改进机制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持续改进是我国建筑业安全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体制运行过程的必然结果。体制持续不断的改进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使各主体真正的融入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并为体制的不断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改进意见,因此持续改进机制也是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重要机制。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改进机制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体制的执行、评价和反馈紧密结合。因为完善的执行机制、系统的评价机制是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持续改进的关键,同时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持续改进产生重要影响,动态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查找和发现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处理和改进,因此信息反馈机制对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运行至关重要。所以在对体制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执行―评价―改进―反馈―再执行的过程,对整个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构成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并在这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监督管理体制执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重视对执行机制效果进行评价,对评价的结果和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3 结束语

总之,虽然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工程建设项目重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巨大,社会影响极坏。造成建筑安全管理形势严峻的因素固然很多,然而监督管理体制方面的不足是引起建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调动政府建设安全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构建完善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是我国建筑安全生产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仕廉,董勇,潘承仕.建筑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郝生跃,柴正兴.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6,6.

[3]刘静,程建中.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实施[J].建筑,2005,12.

[4]黄宁强.现代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5]张沉.行走在时代背景下的行业安全管理[J].现代职业安全,2005,11.

[6]赵春政.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研究[J].今日科苑,2008(10):9.

篇10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现状;问题;措施

1 我国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了2014年国民经济各项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7.67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20%。而据住建部通报,2014年1-12月,全国发生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共522起,造成死亡人数达648人,相较于2013年同期事故起数降1.14%及3.86%。其中2014年全年全国发生的房屋市政工程较大及以上事故共29起,死亡人数105人,较于2013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了4起,死亡人数增加3人,同比分别上升16.00%及2.94%。频繁出现的各类安全事故,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人身伤害,也给施工企业、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 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存在问题

2.1 安全意识薄弱

施工是事故发生率较高的行业,通过近几年频发的建筑安全事故,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安全意识薄弱是引发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安全意识的薄弱性体现在这几方面:1)领导的重视不足,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3)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措施薄弱;4)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2.2 建筑安全技术方面,安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传统的手工操作,人为制约的因素很多,如操作人员的懈怠、疏忽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不仅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的成本,施工的效率和进度都会有所降低。而近年来,施工难度大、施工危险性大、科技技术含量高的工程增多,而我国建筑业安全科技相对落后,这些都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3 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2004施行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规范国内建筑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和缺陷,相对于建筑业发达国家,我国的建筑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部分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的问题。此外,建筑企业在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出现“真空”段,措施薄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的管理工作也相当不规范。

2.4 安全监督部门监管不力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管工作的开展并未完全到位。主要体现在:1)主体责任尚未落实,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2)缺乏日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及措施,对建筑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停留在突击性的大检查上;3)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资金不落实,手段落后,未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 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强化安全意识

首先,将安全教育培训全面覆盖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严格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其次,利用多媒体、报告演讲、案例分析及新兴的企业微信等多种形式,提升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最后,是要营造安全的环境氛围,个体的安全行为离不开现场的环境氛围,如果现场施工条件差、脚手架私搭乱设、材料设备随意堆放等,这些都会很容易降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因此,整齐摆放现场材料,清晰明确的安全标识,会潜移默化地使得施工人员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安全隐患和违规操作的行为。

3.2 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充分利用先进科研成果,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在建筑施工中,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优良品质的重要保证。积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推广使用自动化技术,合理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不仅能极大降低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提升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施工企业要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工作,包括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特点、危险点、危险源及其具体预防措施,相应地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应注意的安全事故,以及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避难和紧急救援措施等交底内容。

3.3 建立和完善建筑安全技术管理体系

除了国家部门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外,作为建筑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建立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1)制定安全控制目标,包括伤亡事故控制目标、安全达标目标、文明施工实现目标;2)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交底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制度,设备安装、拆除验收制度等;3)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考核等。

3.4 严格执行安全监督机制,保证监管到位,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可从这几方面展开:1)建立合理的建筑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合理的施工监管模式,如引进建筑安全生产评价中介组织机构,构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三级管理体制;2)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规范安全监管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充实安全监管人员,制定标准规范的组织机构,保证监督检查的质量;3)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施工现场检验及评估情况、安全监督管理计划、依法检查资料及工程竣工查验等,都要进行归档处理,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记录提升监督检查的效果。

4 结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应是企业坚持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筑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时刻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围绕人的健康和安全是落实执行,只有将“以人为本”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始终,才能确保建筑企业真正做好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杜淑敏.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原因的诊断技术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