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38-02

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其他工作如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相比,课堂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我国,小学教育的目的与整个国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对公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为他们的生活和接受进一步教育做准备。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的任务主要可以概况为两个方面:

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小学阶段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基础性的,是小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教师要保证学生学好各门课程,为他们打下扎实、全面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

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对小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①学习能力。首先要帮助小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其次,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技能。再次,要注意启发和引导。这三个方面的良好发展,不仅对于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使得他们形成初步的自学能力。②引导学生逐步地理解和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公共秩序、学校的学习制度等等。③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积极的态度和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受到他人的接纳,并且能够接纳他人;能够信任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善于与人合作。④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小学的教学活动要为儿童创造发展思维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促使他们去进行主导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他们从小养成勤于思维、乐于思维的习惯。⑤实践能力。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在于实践,在小学阶段应当不断使学生体验到在学校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的实际用途,将书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⑥创造能力。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较少受到人类已有经验的束缚,因此比成人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予以保护、鼓励和宽容,只有这样,萌芽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成长的机会。

二、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电影、唱片、录音机、闭路电视和语音教室、计算机等。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将教学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导致课堂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创设的教育情境不够直观、形象。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没有重视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性运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选择的综合运用。

3.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实践。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知识,不要出现满堂灌,一味地将大量的知识塞给学生,因为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三、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对策

1.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A.首先要熟悉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操作才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以免无法正常进行教学。B.准备必要的教具和学具,避免放录音的时候找不到播放内容的具置。C.准备合适的教学方法,即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采取什么样的呈现方法。D.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典型的例子作为例证。

2.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一位好教师应具备幽默感,一个谈吐幽默的教师往往给学生以力度和信心感,容易博得学生的好感。教师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上的沉闷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和教育。

3.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已经由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课堂上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包括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如,在课堂上多用鼓励性语言,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应该耐心认真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内容;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小学生的知识面很狭隘,教师要通过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物或周围生活的细节作为典型例子展开讨论,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并且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东西与实际联系起来。

5.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定符合学生的游戏,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我们必须利用充分的时间来备课,只有在备课前查阅更多的资料使得知识更加全面和准确,从而学生了解得更多,在课堂上才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有效的资本。

参考文献:

篇2

1.现行化学课堂教学问题

两个值得关注的化学课堂教学问题:一是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化学课,不少化学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比如:初中化学中的溶解度概念、高中化学中的勒夏特例原理,本应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形成,但却让教师们不到两分钟的语言就描述了。),学生参与的学习不多,更多的是教师的包办及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甚至有的把化学教学活动等同于学科习题训练(题海战术)和简单的强化记忆,思维的层次和水平明显下降。二是许多需要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而达到亲身体验的化学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直接得出答案,并让学生记住结论。就是有探究活动也仅仅是表面上的活动,本质上还是讲解和机械记忆,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维层次和水平。专家指出降低学生思维层次和能力水平主要有以下六要素:“①情境问题常规化(学生希望降低要求,教师包办代替);②重点转移到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不注重意义、理解、化学概念的获得、科学探究等方面;③时间过多或过少;④课堂管理问题;⑤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指向不明或学生缺乏兴趣);⑥教师对学生低层次结果或过程迁就(如本来要求学生解释思考过程,却接受了学生不正确或不清晰的解释)。”

在现行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仅仅是华而不实的公开课、表演课。表面上看视乎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而新课程理念的本质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过程难于控制,甚至流于形式。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往往深度不够。学生表面活跃,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技能不够牢固。②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于落实:在具体的情景中如何把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师教学中一道难于逾越的坎。甚至出现形式上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质上淡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即“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再次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纸笔考试中也难于体现。③教学活动表面化:探究活动中不少是肤浅的,学生的随意性较强,仅仅是局限于表层的活动,实验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学生忙于实验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

忙于热热闹闹地填写个人实验报告、旁若无人地讨论。而教师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忙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科学探究实际上是“唯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高境界”、“为实验而实验”、“是为完成实验报告的实验”,实际效率往往是很低的。④评价、激励被泛化:重视表现性评价,表扬学习促学习,课堂上“你真好”、“你真棒”的语言不绝于耳,对学生的批评少了,惩罚学生变成了教师的不是,助长了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道德在降低、责任感在下降。

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将使学生原有的一点点灵气被慢慢地抹杀了,培养出来的仅仅是一些高分低能的考试能手,或者说是一台一台的“复印机”。一个“复印机”式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即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新课程理念。

2.对现行问题的思考

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景和问题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在每一节课上如何创设情景,使学生沐浴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问题或情景中,产生激情与兴趣,从而建立问题意识,激发求知欲望,并乐于探究,保证学生带着问题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创设问题与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由原有的知识引出的问题、由化学实验引出的问题、由化学故事引出的问题、由化学史及化学家引出的问题、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的问题、借助多媒体的声像引出的场景及问题等等。我在上原电池的概念时是这样设置情景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艘载满精铜矿的货轮正驶向日本海,经过几天的行驶,船员们正感受着一路的风景,时而风平浪静,时而谈笑风生,忽然间船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漏水啦、漏水啦。船员们不知所措,新制的货轮怎么一下就漏水呢?长期以来,该货轮的漏水一直是一个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揭开了这个谜。要知道这个谜的谜底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吧。这样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会主动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2.2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学行为并非演讲行为,再精彩的演讲也只不过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教师所“演讲”的教学内容远远不及演讲家演讲的内容丰富和精彩,教师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行为或语言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怎样制定探究式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创设民主、平等、安全的化学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研究制定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科学家建立规律的过程,鼓励学生对已有观念勇于质疑,有根据的大胆猜想与假设,别出心裁地进行实验,敢于对所得结论发表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促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深层次的思维参与,而并非一名随心所欲的听众。

2.3 师生互动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研究改进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演讲现状,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并实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化解其难题,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篇3

一、注重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 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 闹”上。于是,我们看到,在语文课上,无论课文是小说,还是 诗歌,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 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 试,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 不会解释。

二、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

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 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但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好。更严重 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 激,就不想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 费时费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三、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

其主要表现在小学的课堂上,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 样汩汩冒出,“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 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 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 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而且也表现了教师的虚 伪,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四、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有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 不断的提问,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 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我听了一节语 文课,课上 45 分钟时间,教师提了 36 个问题,学生也异口同声 回答了 36 次,但仔细分析,教师的问题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深层次问题却一带 而过。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五、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 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应该,是否合适,一概用上,不仅在教学的 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 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 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 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 目性。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安排多次讨论,学生们的讨论声使整 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六、教学情境过多,教学方法杂乱,让学生目不暇接。

篇4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篇5

一、中学化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 ——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满堂问”式的流水式提问,且所提问题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如问一些“懂不懂”“理解了吗?”等无需思考、答案随之脱口而出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样的问题平淡浅显,缺少含金量,随意性较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强烈探究的欲望。

2.课堂问题大多来源于教师,学生生成的问题少。这样的问题设计容易将学生的思维限制于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使得学生不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要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必须对课堂提问方式、他们的创造力进行思考和调整,创设多样化问题,全画提升学生化学思维品质。

二、创设多样化问题,提升学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

1.创设情景式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富有情趣、悬念或挑战性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以较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因此,教师认真研究教材,领悟编写思路,着眼于教材巧妙的艺术构思创设问题。

如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如果教师直接给出两组反应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就显得平淡无奇,不能让学生达到猎奇的效果,而通过两个问题:①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有同学见过水能点火的吗?②二氧化碳也能灭火,但是见过二氧化碳着火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让学生的思维高度紧张,学习积极性高涨。

2.创设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性和实验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发挥。

如:“钠的过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氧气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变红”。然后让学生来做该实验,而实验结果是:变红后褪色。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了许多可能的原因,经归纳有三种解释:

(1)因为Na2O2具有强氧化性,生成物中O2、H202(可能产物)等也具有强氧化性,可能是氧化漂白了红色物质。

(2)因为所加水的量较少,红色褪去可能是受生成的NaOH溶液浓度较大的影响。

(3)反应后试管很热,所以可能是溶液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

哪一种解释才是真正原因呢?这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来探究反应的原理(即将影响实验结果的诸条件中的一个作为变量,其他条件不变,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创设多层次问题,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设课堂问题时,应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发展状况,提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

具体的操作中可以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提问。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木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如苯的分子结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1)某烃分子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3%,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试计算其分子式。

(2)根据烃的分子式,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为什么?

(3)可能含有多少双键数?或三键数?

(4)写出符合苯分子式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5)如果苯分子中含有双键或三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如何验证?

这样提问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化整为零、分割式提问,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原来的大问题也就解决了。

4.创设系统性问题,帮助学生习得方法

在创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要求,有的放矢,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知识的逻辑顺序为系统来设计一系列问题,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设计“问题链”:

(1)反应2Cu+02=2Cu0除属化合反应外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2)什么叫氧化反应?

(3)请判断下列反应中H2发生了什么反应?

Cu0+H2=H20+Cu

(4)那么CuO发生了什么反应?

(5)请分析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2CuO+C=2Cu+C02

H20+C=H2+CO

Cu0+H2=Cu+H20

(6)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7)由上述问题可知,形成离子化合物时,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NaCl和HCI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深入理解“电子转移”的意义,并向学生渗透从结构人手探究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这种体现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的“问题链”,强化了新旧知识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习得方法。

篇6

/

基于对这种“多点多问”课堂现象的反思,笔者尝试提出了“框架性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理念,试图以学科的内在逻辑框架为基础,将松散、零碎的问题进行有效串联,构建“框架性问题”体系。课堂教学中以“框架性问题”为引导,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1.“框架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1.1教育理论依据

实在论的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来培养人的最高力量――理性”。什么是有组织的知识学习呢?有组织的知识学习包括有教学活动有组织的引领、有组织的开展。实在论对教学行为中的问答提出了结构性的要求,要求从知识的内在本质出发,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统筹,学习者在对知识的学习认识过程中,通过结构性的问答形式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框架性问题”汲取了实在论关于对教育行为结构化认知的研究成果,根据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结构化的思路统挈问题,通过结构化的方法,将分散、零碎的问题优化成“框架性问题”。教学中通过“框架性问题”的组织引领,学生对结构化问题进行有组织的作答,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行为结构化的统筹。

1.2学习理论依据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①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②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可以预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对有些问题有着初步认识和朦胧的认知。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就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框架性问题”的设计,把对“框架性问题”的解决作为发展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方法。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的、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框架性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以科学、系统的“框架性问题”为引领,以“框架性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信息。

2.“框架性问题”驱动下课堂教学的实践

2.1“框架性问题”及构建

“框架性问题”是基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起提纲挈领作用,能够引导课堂教学方向的问题。

“框架性问题”以“问题链”作为构建的基础,“问题链”包括三方面:①从基础性出发,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基础性问题;②以超越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构建当前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③让学生自己回味和思考的扩展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认知规律,并能够在新情境中加以运用的反思性问题。

如高中生物“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的“框架性问题”可以进行如下构建。

基础性问题: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各自具有什么功能?

扩展性问题:教材课本中情境资料1、2、3、4分别能说明什么问题?如何根据真核细胞的结构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反思性问题:细胞核为什么能够成为“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体现了哪些生物学科学思想?

通过“问题链”将整个细胞核的知识、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整体性,富有层次性,能够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认知结构的构建。

2.2“框架性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框架性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其核心理念是:“框架问题引领、自主合作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发展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展示“框架性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质疑教师释疑构建体系。

“框架性问题”驱动下的课堂教学关键是“框架性问题”的构建,有效的“框架性问题”设计以学生的求知疑问为导向,紧扣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统筹课程标准和教案学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在“框架性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框架性问题,阅读相关的教材或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尝试自主地解决问题,对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标记,并提出个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把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善意的引导者、冷静的观察者、平等的参与者。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释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如在“细胞核”一节教学中,通过“框架性问题”的引领,学生完成基础性问题后,可以完成图1所示下列目标(虚线)。

篇7

关键词:小学课堂;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实施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新

型教育理念的贯彻也将有力地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提升,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然而,新课改的全面贯彻实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实行了较长的时间,同时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新课改的实施。针对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言,学生并没有过多的热情表现在课堂上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多数为被动性学习。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工作而言,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标则会更多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二、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1.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

为了新课改的全面贯彻实施,不断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时效性,首先就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教学思想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够不断地促进小学新课改的改革,提升教学时效性。

2.认清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占据主体作用,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却恰好相反,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需要被动地听取和接受就行。由于是学生被动地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因此对教师所讲述的课堂内容并不能够完全地吸收,换言之,就是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地吸收和消化,这实际上是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需要认清学习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实行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力地推动教学工作的进行。探究式教学则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中去探究所要讲授的知识,这就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

不再是一种负担,同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分析当前的小学课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小学课堂的改革中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不利于新课改的进行,同时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都阻碍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还从四个方面展开对有效性提高的探究。

总之,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贯彻新课改教学思想,认清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实行新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篇8

当前的教学改革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自觉学习毅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优化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学习和自觉学习需要各位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那么,如何恰当地设计课堂问题、巧妙引导学生作答,让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和艺术性呢?下面,笔者就此展开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误区

1.问题设计过于空泛。不少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主体了解得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把握不准确,往往将课堂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盲目地扩大信息量,从而使问题的中心目标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距太远,很难让学生理解题。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某一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引入一个逻辑关联不大的问题,这无疑在考验学生的综合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高,学生很难精炼地回答,致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自问自答”的尴尬情形。

2.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出一些单调、低级和重复的问题。例如:“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等极其单调的选择题。又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这首诗是什么题材的诗?”这些,都是过于浅显的问题。毫无疑问,此类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几乎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回答,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不但毫无益处,而且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3.问题设计过于陈旧且雷同。不少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过于陈旧、不分主次、不分轻重、过于繁琐乃至雷同。例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某某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这篇课文从逻辑结构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几段?”等。这些问题看似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新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有浪费时间之嫌。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技巧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设计教学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的智力提升,还能促进师生情商的提高。最能体现这种交流与互动的形式就是课堂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必须避免问题设计远离教学中心,导致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必须将自己理解得比较透彻、成熟和深刻的内容,设计成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相当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和讨论。比如:《三颗枸杞豆》的教学,其中心、重点和关键点都集中体现在三幅画上,因此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就必须以“三幅画”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引导学生对“三幅画”进行体悟、感知和深思。读懂了“三幅画”,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2.围绕课文主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社会生活阅历、思维层次和综合能力素质,根据他们的阅读力和理解力,清醒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及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而对于学习基础和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课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等。只有针对所学内容,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9

1.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知识形成过程方面探索能力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只重视性质、定理、公式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观察、实践、思考、探索、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缺乏对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实践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

2.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数学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却忽视了学法的有效指导。学法知指导的缺乏,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巩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对策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借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根曾经说过:“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恩格斯则认为:“如果想辩证而又唯物地了解自然,就必须掌握数学。”数学除了对人思维能力的训练外,它的工具性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

(2)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指导学生能够利用小木条、细铁丝、硬纸板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允许学生质疑,并敢于正视质疑,用科学的实证,为学生解决疑惑,求得真知。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营造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情感付出。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亲其师,重其道,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就融洽了。

3.注重数学对人格完善的塑造作用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数学使人周密”,的确是这样的。数学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规划性和条理性的训练等,都是非常有利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科学,人们通过运用数学推导出了种种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注意观察也会发现,数学好的人,一般做事都比较缜密。美国国家研究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一文中指出:“应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形成的经验,构成了数学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察偏见,能提出变通办法。数学能使它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

4.发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并给予科学合理的学法指导

篇10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