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选修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

篇1

本文重点解决较短课时支持下的较复杂学习需求的问题。主要解决方案是通过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以选修课的方式延伸到3年的在校学习全时段中去。

2教改方向

(1)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不变,保持原有的考试评价机制不变。

(2)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额外学分,设计新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补充必修课课程的不足。

(3)约束学生选修计算机类选修课的总门数和总学分,使得计算机类学分的含金量得到保障。

3课程设计

3.1计算机网络基础

3.1.1学习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名词解释,懂得小型局域网和常见接入环的配置方法,能够处理计算机网络的常见故障。

3.1.2学习方法

通过理论学习与上级实践相结合,使用CISCO虚拟实验环境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配置上机实习,使用TPLINK地面实验环境进行实操训练。

3.1.3课时安排

40学时,含20学时上机实操。

3.1.4考试及评价方法

考试通过笔试与实操两部分独立进行,笔试主要考察名词解释与常见方案的记忆及理解情况,实操要求学生在CISCO虚拟实验环境中构建企业内部网络并实现网络中任意计算机之间的PING通。

3.2计算机软件基础

3.2.1学习目标

了解C#.net的基本结构,懂得常见软件的编写方法和实现方式,可以编写简单的软件。同时要求学生对软件的基本架构和设计方法做到初步了解,可以对3万行以内的软件进行初步的功能设计。

3.2.2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基本算法的处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老师带领学生在实操课程中完成小型C#.net软件。

3.2.3课时安排

40学时,含30学时上机实操。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选约20学时。3.2.4考试及评价方法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并通过课程设计答辩。主要考察学生在软件工程中的清晰思维。3.3计算机平面美术基础3.3.1学习目标学生可以使用COREDRAW、PHOTOSHOP等常见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同时要求懂得基本的配色及构图原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独立完成VI系统的设计与升级。3.3.2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平面相关的配色及构图原理进行融会贯通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不同软件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操作效果。学生在上机实操中编写VI说明书并绘制整套VI。

3.3.3课时安排

40学时,含30学时上机实操。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选约20学时。3.3.4考试及评价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作业的答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3.4数据库技术基础

3.4.1学习目标

学生以SQLSERVER2000为平台学习数据库的搭建,记忆并掌握与常见数据库平台相关的名词解释及实现方法,了解不同数据库平台的外部程序接口及编程方法。学生应该充分掌握ER图及其他数据库常用关系图的绘制和优化。学生最终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完成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增删改二次开发。

3.4.2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数据库平台的基本信息做到记忆和掌握,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呢演示SQL语言对数据库及数据库表的具体操作。重点学习INSERT、DELETE、SELECT、UPDATE命令及其子命令。在上机学习中,学生最初对SQL命令的基本实现方法进行掌握,随后应该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库外部软件的基本增删改操作的编写并保证其执行。

3.4.3课时安排

40学时,含30学时上机实操。课程设计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另选约20学时。

3.4.4考试及评价方法

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并通过课程设计答辩。主要考察学生在数据库工程中的清晰思维。

4课程改革要点

本次改革中,学校在必修课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成果基础上,新设置了4门选修课。该4门选修课的总学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学分的2倍。首先,在学分布置的角度给学生充分的激励,让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生通过对此四门选修课的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成果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其次,学生通过本文设置选修课的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其对计算机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最后,本文研究发现,通过本文的选修课程增补,部分个别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需求仍然不能满足。所以,本文研究在选修课的过程中,理性选择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可以深入学习发展的学生,使其进入到学校的医疗计算实验室进行深入学习。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许丽婷(1974-),女,江苏徐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方向的研究。(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高职IT类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LX201104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9-02

在网络技术、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还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来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出的网络人才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基本理论和技术不大变的前提下,必须根据当前网络技术的新动向,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方向及相关岗位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我院对分布在长江三角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企业、机关、公司、学校等部门的应用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调整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使其更合理,适应时代的需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面向职业岗位,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基本要素。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从事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或IT行业,从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规划施工、网络工程管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网站建设及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的开发和工程设计的研发工作以及IT产品销售、市场的技术支持与维护维修服务。

二、改革方向

首先,基础理论课程数量及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合并、压缩、调整原有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时开设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课程。例如,高等数学开设的难度不要太深,可去掉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然而,英语教学要贯穿始终。在网络设备的操作和调试中,常会遇到大量英语词汇,并且有些网络设备和技术来自国外,如Cisco的设备和技术、Unix操作系统等。如果搞网络技术的人不懂英语或英语很差,可能会给工作带来麻烦。故继大学英语课程之后,仍需开设专业英语。如果采用双语教学,那么,双语教学的课程一般应选择比较简单的课程进行,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次,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工学结合。为此,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强化实验环节。我们在课程教学完成后,增加针对性较强的综合性项目专题实训,按照就业岗位群的要求,选取适当的实践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纳入课程领域。第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网络实训室的建设。例如,2006年我校与福建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网络工程实验室。2011年我校再次投资组建综合布线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完成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网络跳线制作、链路端接、智能化设备安装、入侵行为检测、WEB服务蜜罐部署、企业典型网络安全架构部署等一系列的实验,既增长了知识,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三,我校计算机类专业采用了“2.5+0.5”教学体系模式,也就是说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学校将安排半年的校外工作体验,即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将学与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课程体系紧跟最新技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提高“新”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新”技术在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对发展迅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尤为必要。结合学校已有教学和实训条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无缝连接,让学生做到所学即所用。例如,我们提高了网络安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除了网络安全课程外,又开设了病毒防护、信息安全项目实训,使学生对当前最新的安全技术有较深入的学习。我们还新开设了无线网络技术、网络新技术应用等新型课程。另外,开设选修课也是弥补职业技术课程和网络技术发展缝隙的重要方式。此类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工作所必需的网络技术的新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专业各阶段课程分布在高职学生的5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当中。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保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群,紧扣专业的核心技能,对课程体系中陈旧和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整合,增加了“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方面的课程;压缩了“网络编程与应用”在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删减了一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关系不大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合并了内容相近而又互有交叉的课程,如把计算机通信课程并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拓宽基础知识面,适时地把一些反映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建立以“网络技术及工程”为主要技能培养线、“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与“网络编程与应用”为辅助技能培养线的一套实用、科学、系统、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能适应相当一段时期的技术更新,课程之间的内容具有连续、递进和外延展宽的特性。

“网络技术及工程”是网络专业学生主要的工程技能,其主要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网络设计与实施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网络施工管理及简单的网络方案设计等工作岗位;二是网络管理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软环境的管理能力。其前期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奠定网络工程的基础;中期的课程是TCP/IP基础、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交换机路由配置与管理等,这些课程是掌握网络工程系统集成技能的关键性课程。在这两种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单位网络设计与施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故网络管理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Windows Server的网络管理方法,更要熟悉网络服务器上经常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或Unix操作系统,具有在真正的网络操作系统下配置、管理及实施网络服务功能的能力。

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多,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管好网络,就要熟悉各种网络环境下基本的安全防范方法和安全实施技术。因此,要开设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课程,如网络安全、病毒防护、数据安全等,让学生学习如漏洞的类型和修补方法等内容,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及数据文件的加密和备份等内容,全面掌握这一目前非常热门的课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缩短课程体系与实际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

“网络编程与应用”区别于研究生、本科教育培养的网络软件技术开发师,应大力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公司、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的网站开发设计员。目前,用于开发的工具种类繁多,不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全部掌握,作为编程人员至少要熟练掌握一种语言,能熟练使用一种开发工具和环境。可以将网络编程类课程划分为两个主线的教学,一个主线是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JSP开发与WEB应用;另一个主线是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在这两个主线的教学中,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网站建设及维护能力,后者则着力于培养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由于我们学院有专门的软件开发教研室,故根据培养目标,我们专业选择了前者开展教学。实践证明,前者更容易掌握,使学生能较好、较快地掌握网站建设方面的知识,在毕业设计中许多学生建设的网站功能完善,界面亲和力强。

学生修完以上三条人才培养线的课程后,将接受网络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信息安全以及网站建设及维护的项目专题实训。这四个项目实训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涉及的相关核心技能,模仿工作流程组织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使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积累最初的项目经验。这样,学生无论是毕业设计还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都能快速进入角色。

此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把“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区分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向全院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通过调整,把网络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内容区分。网络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内容更深一些,偏于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讲述,而其他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要浅一些,偏于应用。

选修课可以将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教育(如微软的网络管理员、计算机三级、思科的CCNA等)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课程和综合训练后,能够参加、通过并获得相关证书。选修课也可以是一些网络新技术的介绍或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一些补充。例如,在网络编程与应用方向上选择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JSP开发与WEB应用的教学主线,则可以将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作为选修课开设。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自学能力,以便毕业时能够很快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

四、结束语

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套相配套的教材。由于教材建设本身是一项耗费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保持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相协调是课程体系改革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离散性,如果知识点之间关系亲和,则内容可集群。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只有本着“建立社会需要、紧跟最新技术、相对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高效合格的网络技术实施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黄永元.职业教育中网络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3).

[2]闫英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3]翟宏群,冯茂岩.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李康乐,解晨光,张明辉,等.高职网络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何文霞.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6]杨文艳.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篇3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分析了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特色;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原则。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紧密结合网络专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突出网络专业及其新兴专业的基础性、示范性和先导性作用,改革教学方针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增强职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少理论重实践原则。高职汁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应以实用为目的,课程设置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应以够用为度。过多强调理论反而会让学生陷入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中,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所谓够用就是指学生将来在从事专业工作时所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中去掉根本不用的纯理论部分的讲解,只讲可能用得上的一些技术理论讲解,即要以实用为目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际动手能力是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理论性课程学得很好并无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理论性知识学得还可以而动手能力极强的同学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且适应能力很强,较容易适应相关工作岗位。

模块化原则。计算机网络专业包括的是比较广泛的,为更好的把握该专业的教学,我院把该专业的学习可以划分成网站美术设计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创建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站建设和网络管理模块,各模块既有交叉也有区别点,在课程设置上在保证网络专业的专业性,又要突出各个模块的教学特色,其方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开设必修课中开设模块教学来保证其特色教学,应注意的学生选择的模块应有一致性,不能一会选择这个模块,下次选择那个模块。另外模块课程的选择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不能一成不变,如果一成不变就成了缰化的模块划分,不利于专业的发展。

职业资格原则。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资格证书正是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体现,我院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即双证制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原则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一方面要求各系部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人培养计划之中,要求教师职业经验更为丰富,另一个方面使学生有紧迫感,学习主动性更强。

2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计设置与体系的建构问题。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以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逆向设计法”,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学工交替”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

2.1逆向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就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课程设计所遵循的路径与学术型大学的课程形成路径是相反的,即课程的“逆向设计法”。

首先,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紧密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查、预测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初步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次,由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单位(院、系)牵头,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教授、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以及用人单位组成计算机网络专业专家委员会,为计算机网络专业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意见,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使学校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和招生的定位更加准确。

第三,充分吸纳一线授课教师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参与和与专家、教授合作,系统设计课程的目标,完成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充分评价过去用过的大纲和教材,哪些东西不适用,哪些东西需要改造和改革等,研究制订出专业发展计划,最终确定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并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2“模块”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3模块的课程组成,如下图。

(1) 网络专业基础课

网络专业基础层课程主要为高职学生提供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网络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 网络专业必修课

其内容是按照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并在时间上、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这一部分由专业核心课程和模块教学课程两部分构成。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网络专业只设立4门核心技术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模块教学课程,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在网络这个大专业中分为3个模块(见下表):计算机网站建设和网络管理模块(A)、计算机网络创建与维护模块(B)、网页美术设计与维护模块(C),分别从软件、硬件和网页艺术设计这三个方向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模块教学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3) 网络专业选修课

这是网络专业必修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人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丰富技术操作经验。此模块课程,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网络的专业知识。

2.3学工交替

学工交替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网络专业必修课后进入相应实训基地实习一段时间,把在课堂学习的内容直接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强化动手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工作中找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回到学校后,学生的在校学习才更有目标,也更有动力。

学工交替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这一课程体系结合前面的“模块”教学模式,以专业为基础,以学生的特长为根本,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3结束语

总之,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就是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设计出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特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另外,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所在,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则,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都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晖. 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J]. 内江科技,2006,(6):55.

[2] 高振强,段丽华.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52-55.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学分制;模块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育部多个文件提出推广“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湖南省职业教育2008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推广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必须明确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模块化教学,才能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计算机网络专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响应学校教学创新的号召,在教学改革上作了大胆尝试,通过解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划分模块时,从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入手,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划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和相对应的考核方式,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知识和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状况,模块化教学打破了目前学科体系结构形式的教学计划模式。计算机网络专业根据岗位需求划分为初级网络管理员、中级网络管理员和高级网络管理员三个模块,工作任务由任务模块组成,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工作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成有所专,专有所用。

二、学分制下模块化教学模式实现的思路

1.学分制的优势

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职业学校真正转变教育思想,面对社会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潜能,发展特长的实际步骤;是推进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校内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重要抓手[2]。虽然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学分制有其自身的现实意义和诸多特点。

(1)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学分制下有利于克服专业面狭窄的弊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和加强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育复合型人才;二是通过增加学生在选课方面的自由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依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施教,以适应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三是通过调整课时计划,压缩必修课时,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变“统一计划、统一大纲、材、统一考核”的状况,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四是通过开设各类选修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行业热点层出不穷的变化。因此,学校只有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尽快解决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而试行学分制,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水平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

(2)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学生选课程、选教师,无形中引入竞争机制,教师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行学分制,还有利于深入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学分制后,课程结构将实行模块组合,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个模块的知识、掌握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关系,并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求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题性小型化的课程将更加灵活。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下,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都将随之产生较大的变化。

2.学分制与模块化结合产生的效果

学分制是通过国外长时间实践而证明了的一种现代、科学、成功的适应市场经济人才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传统陈旧的教学管理体制严重地制约着课程模式的发展,现在的教学模式必须与科学的管理体制相匹配。课程模块中的每个大模块都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无不建立在市场经济和人才需求之上,无不围绕着市场经济,主动去适应它、服务它,是市场经济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一个“活”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性和可连接性,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目标、相对独立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标准。由于模块可以灵活组合,又可相对独立,单独考核,我们可以将几个模块组合成一个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十几个模块组合形成一个专业培养目标,也可以分段、分模块来完成学业。这与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即自由选、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学制弹性化相辅相成。因此,模块化是非常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课程模式。学分制管理制度与模块化课程模式相结合,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模块学分制实践过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级新生开始,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专业采用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工作任务的特点

(1)网络管理:管理各种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及时诊断和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确保企事业单位网络的正常运转。

(2)网络工程:从事各种企事业单位网络的设计、布线、施工及测试等工作。

(3)网络安全:分析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特性,实施ACL、NAT、IDS、病毒检测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4)网站开发:管理和维护网站的正常工作,包括各种动态、静态网页的制作,网页的内容更新,以及网站虚拟空间的管理。

(5)网络产品技术服务:从事各种网络产品的售前、售后的技术支持服务。

根据我们对近千个就业岗位的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是分模块的。并且在某些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其工作任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两项或多项任务组成的。所以模块学分制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计算机网络模块学分制实施方案

1.教师的组织与管理

实行模块学分制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教师的组织管理方面和传统的教师组织管理有一定的不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承担对应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块为单位进行组织管理。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对该模块的岗位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还要求教师掌握自己所授课程模块与其他课程模块如何结合应用。使得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2.学生选课安排

(1)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同时开展岗位认知教育,为模块选修打好基础。

(2)第二学期开始,在四个岗位方向的课程模块之间,选定一个作为主修模块。主修模块一旦选定,不得改动,必须修满其对应的学分,并且拿到其对应的证书,才可以毕业。

(3)第三个学期开始,在学习主修模块的基础上,由职业技能导师指导学生选修其他模块的课程。选修以模块为单位,选修模块考证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选修其他课程模块应从初级模块开始。

(4)选修学院公共课按照学院要求进行。

(5)选修学院公共任选课不得低于10学分。

(6)学生应修满132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从我们学生选课安排可以看到,学生入学之初不必确定自己的最终专业,只需考虑学校的专业体系是否涵盖了自己的发展意向。入学后学生兼顾自己的兴趣,按照选课要求,按一定的选课顺序选课,对知识的掌握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兼顾自己的爱好与个性发展,努力使自己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3.模块学分制的考核方式

随着模块学分制的实施,学生的考试成绩60分和90分所对应的学分一样,这样将导致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所以加强考核管理便成为模块学分制的关键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方式多元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单科考核,一般采用笔试,考试试卷分A、B卷。主修模块中的多门课程也分单科考核,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笔试加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主修模块中的认证课程,采用学分制与证书制的结合,学生参加由合作企业组织的各类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经认可后,替代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应的课程考试并取得该课程学分。主修模块全部修完之后,学生还必须参加综合性实训项目的考核,该考核的内容涵盖整个模块,项目来源于企业一线,该考核的目的在于考核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多项任务,具有胜任该模块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各层次的考核,严把质量关,确保毕业生质量。

四、模块化与学分制结合的性能分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5年开始实施模块式教学,自2007年起实施模块学分制,模块学分制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减少了学习上的盲目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为学生提供了自己选择成功之路的机会。

模块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模块化课程与分层教学的组织、任意选修课的开设、考核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学习自,并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08级的学生在2010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锐捷”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

模块学分制的实施加强了专业与企业的联系,整个模块是基于工作岗位能力而设置,专业应用企业提供的人才质量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岗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近几年就业情况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从2007年实施模块学分制到2012年,就业率提高了6%,对口就业率提高了12%。

实行模块学分制教学以来,我们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并且涌现出了许多一专多能的优秀学生。两次调查显示,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配合模块化教学组织,我们学生的满意率高达98%以上,取得良好效果。

五、结束语

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实施模块化教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课程体系设置、教师管理和组织、学生选课与管理等问题外,还有许多方面也需要考虑。模块学分制的实施,应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而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各种弊端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造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没有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培养的人才就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时都要进行社会调研;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针对学生进行培养,构建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时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湖南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招生,于2006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自专业开办以来,学校一直着力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等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注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3-5]增加技能训练。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后,我们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是培养工程师,三个层次是“应用(培养网络管理员)、设计(培养网络工程师)、开发(培养网络编程工程师)”。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身定位来制订。

IT人才市场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也应有不同层次。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因此要求个性化培养。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则引导他们以网络管理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能力一般或编程能力较弱,则引导他们以网络工程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或编程能力较强,则引导他们以软件设计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

二、以人为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教师不能以一个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获得个性化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其认识自己的个性,了解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依据其个性和专业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大一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

为每个新生班安排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还聘请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做辅导员,并开设一系列的讲座,让他们尽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规划好职业生涯。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还要关注规划的实施,有时还需要调整、充实和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第一年开设的是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电路等。大一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因此,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63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90%的学生目标明确,而且制定了详细的分阶段计划。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自考本科的目标,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中级(网络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目标,还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专升本的目标。

2.大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施职业目标

大二相对来讲比较紧张,计算机专业课程较多,是学生实施职业目标关键的一年。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一年致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在引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目标奋斗。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认证考试。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是我国最有权威的职业考试,它由人事部和信息部共同组织,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网络管理员和程序员的考试,分阶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三十多个学生参加了网络管理员的考试,有5人通过,同时有1人通过网络工程师的考试。有14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加CSTP的软件开发培训。

3.大三关注就业,逐步达到职业目标

大三相对来说比较轻松,课程不多,但面临就业,学生压力较大。因此,这段时间要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讲座,指导学生针对自己专业相关或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进行毕业实习时,要求学生勤学好问,向公司的前辈学习,使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能做到活学活用。指导学生制作个人简历,举办个人简历竞赛。学生在简历竞赛中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通过借鉴来制作自己满意的简历。学院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锻炼学生的面试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让他们多接触用人单位,积累面试经验;同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社会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关注一些专业的就业网站,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针对就业要求和职业目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尽量适应社会的需求。

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指导他们做好复习计划,做好继续深造的准备工作,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复习。

大三所有的课程已修完,学生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时参加软件考试的中级比较好。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二十多名学生报名参加网络工程师考试,十多名学生获得通过,通过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较高的。网络2008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

几年来网络工程教研室在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中一直不断探索,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和修改课程知识体系,取得了一些经验,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提高。

转贴于

三、构建“合格+方向”的知识体系

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分为合格与方向两个模块。合格模块主要是指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方向模块主要是指选修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选修。

1.合格模块

公共基础课是指每个工科学生应该掌握的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政治思想教育、素质培养课程等;专业基础课是指每个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是指每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的课程,主要有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编程等课程。

2.方向模块

该模块的开设是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或自己的职业规划选修课程,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在一起。主要课程有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编程、软件工程、网络技术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合格+方向”的知识体系可以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网络系统管理能力。通过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能力,满足社会对网络管理员的要求。

二是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通过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网络编程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师的要求。

三是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能力。通过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接入网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能力,满足社会对网络工程师的要求。

四、设计分层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是以课程或单一知识点为中心来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各个实践教学活动相互独立,不能形成目标一致的整体。虽然开设了很多实验,然而面对实际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不能融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采用分层构建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每一层包含若干个实践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有具体的实践任务和目标,通过选择与组合,逐步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经典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可以横跨一个或多个模块,也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典型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接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为了达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我校设计了以下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分层的实验环境

我校构建了一个具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三个层次的实验环境,有力地支持了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实验条件。

2.阶梯式实习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安排大一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在大二的专业生产实习中,要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相关企业,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积累与专业相关管理与技术等方面的感性知识;在大三上学期的项目开发实习中,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进行实习,参加相关项目的工作,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积累专业经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体验式生产实习

设定第四学期的暑假两个月时间为生产实习学期。在实习学期中,学生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了解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体验不同岗位的不同工作环境。

五、结束语

篇6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本体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开发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并就其中的知识结构和功能作了描述,为解决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之间的信息融合沟通、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行性论据。

关键词:本体;计算机网络;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类专业一个重要的知识模块,本科教学计划中包含“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编程”等课程。近年来,网络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下一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迫切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1],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群增加了无线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如图1所示。为了更科学地统筹安排其教学内容,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新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本体机制提供了丰富原语描述领域的概念模型,能够对领域知识进行推理和验证。[2]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及教学科研的需求,整合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核心知识本体,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群数字资源的搜集、整序、分解、重组,按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组成相互联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知识资源系统。

2问题分析

(1) 同课异构问题。选择的教材不同,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甚至相同教师在不同学期上同一门课程都会出现同课异构现象。如图2所示,对同一门课程的教材选择不同,导致课程异构。“计算机网络1”由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组成,它们是按照地域不同而划分,知识点也按照这个思路组织;“计算机网络2”的知识点是按照软硬件及体系结构划分。大多数教材是按照这两种思路之一去组织章节学习的。可以说,课程异构问题是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能大大提高备课效率。

(2) 课程资源共享问题。课程群的知识点包括讲解、课件演示、例题、实验、习题练习、试题库等为群内课程所共享。例如对知识点“传输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动加入“运输层”的资源,因为它们本身是相同知识点,只不过在异构系统里而且有不同的表述。

3设计思路

(1) 通过采用基于语义相关的相似度算法来估算概念之间的相似度,产生映射对,实施本体映射,以实现知识的共享。

(2) 课程管理引入知识本体概念。知识本体是教学展示的基本粒子,如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参考模型等都是网络课程群中的知识点。若干知识本体按照教学要求组合为教学策略,实现既定的教学计划。通过构筑基于本体的教学资源库,提供可重用的教学资源库设计及开发部件,通过对教学资源库结构、概念、关系的分析和描述,使得对教学资源库的框架描述上升到知识级,有利于对教学资源库的语义查询、使用及与教学策略的结合应用。教学策略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学时―教学大纲―课件。知识点下的知识按其内容来分,分为介绍讲解、课件演示、实验、习题练习、试题库等。

(3) 教学资源隶属于知识本体而不属于课程,知识本体可以按照教学策略组合成为课程。知识本体、教学策略、关系及规则之间在管理层面是平级的,其中关系及规则包含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及科目内知识本体之间的关系。

4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

使用RDF/RDFS本体描述语言建立计算机网络学科的本体,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语义搜索。目标用户有两类:一类是学习者;一类是管理者。例如表1所示的FTP的概念。

(1) 根据课程内容,把本课程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本体,然后对每个知识本体概念用7元属性来描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概念的Part-of关系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而相关概念关系、相似词汇关系、广义概念关系则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与树状结构相结合使的整个教学领域知识库本体成为一个语义复杂、完整但又清晰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义网结构模型。

(2) 采用XML语言来实现本体描述,实现网络教育信息文件格式数据结构的标准化。XML是一种数据描述语言,可以描述数据成分记录包括复杂的数据结构。使用XML可以方便地创建出共享的自定义数据结构,生成网络课程群的结构化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换。下面的代码片断是用XML语言描述的一个信息片断,通过网络或者应用程序实现数据共享。

传输层

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时,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的一层,是OSI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层。属于重点掌握知识。

网络协议

OSI

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服务

运输层

(3) 计算机网络学科重点概念和关系的确定。参考《计算机网络(第四版)》中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编码》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本体。[3]

群内课程知识点之间会出现重复关系、顺序关系、可选关系等。为了清楚地表明重复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无序关系、顺序关系、可选关系,引入RDF的3种结构来描述这些关系[4]。rdf:Bag表示无序列表,rdf:Seq表示有序列表,rdf:Alt表示可选择列表。因为大纲计划提前确定,必修课程核心知识点之间,大多选择顺序关系;而虽然纳入教学计划但开课时间会有所调整的选修课核心知识点之间,选择无序。基于本体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知识共享系统如图3所示。

5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群领域本体的构建。通过建立可重用的学习对象完成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构建,为更为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对某个知识点学习时也能够思路清晰,综合比较,加深印象,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陆为群. 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2] 王昊,苏新宁. 基于模式匹配的中文通用本体概念抽取模型[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

篇7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的基础上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在组建该专业时我们对市场做了充分调研,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规范[1-3],结合我院原有的办学资源,制定并多次修订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做法[4-6],制定出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许多的经验和体会,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根据《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信息技术”型人才,需要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侧重实践和工程化。但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通讯相关的交叉、边缘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技能,使得毕业生就业可以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即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硕士生入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专业培养计划由通识课、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学科平台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学科实践技能。包括:

学科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一级学科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技能,本部分同本学科的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以下简称3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相同,设置中同时考虑实验和课程设计,某些课程还同时设有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涉及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

(2) 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程序设计等几块。

从课程形式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系列(如图2所示)。

(1) 实验系列(以下课程均包含实验内容):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网站规划与实现、电子商务、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ntranet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2) 课程设计系列: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C++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 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

(4) 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网络应用实训。

(5) 认证培训:包括CCNA、CCNP、网络安全认证等(可选)。

(6) 毕业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作好准备。

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学科基础建立学科基础平台课,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设立专业课,并辅以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根据“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置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外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全程一直设有开放实验。其中,必修与选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9%,加上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中的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1%。

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必修课;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采用选修课;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验。

3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1实验室建设

我院原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机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正在组建中。

3.1.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有4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和8个计算机组成,每组4人,总共每次可容纳32名学生。实验室还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验配置,实现在多个网络实验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教师可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对每个试验组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和管理,无须手工线缆插拔,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Intranet组建与管理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3.1.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网络布线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施工实习”等环节就在本实验室完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工具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培养学生按规范进行预算、设计、施工、测试、竣工等工程设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按标准进行工程实施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工作。同时我校正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其网络建设工程也是相当繁重的,我院正在与校方协商,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我们还与青岛本地较大的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联系,定期介绍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

3.3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主要与青岛软件产业园建立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那里主要进行网络应用、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训。目前已完成了多批次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资格认证

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认证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资格认证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获得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3.5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工程能力较弱,那么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大培训力度。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派教师到水平较高的高校参加某些课程的培训,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向培训,还鼓励教师参加在全国召开的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培训。目前部分教师获得了CCNA、国家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认证。

(2) 科研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组建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和“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科研小组,便于集中精力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

(3)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加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开发研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青岛市软件产业园进行定期实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3.6开放实验室措施

课堂上的学时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实践环节全部照顾到,同时,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完不成相关的实践环节。为兼顾好、差两类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向计算机学院的所有学生免费全天开放。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实验环境。

4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特点

本实践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为注重理论、强调实践,突出能力,面向社会 ,采用“理论+实验+实战(实训)+综合设计”等多级强化教学模式。

(2) 充分利用校内,最大化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实验室的潜能,选取尽可能多的课程在实验室教学。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主要是学生宿舍)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与青岛软件产业园等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密切结合。

(3) 最大化利用课堂外时间与资源。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要取得很好的成效难度更大。应用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科技活动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

(4) 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实践,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校内外工程化训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最后所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理论+实践)的总体检测和评估。

(5) 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从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选修等层次、模块组织实践体系的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都包括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对于有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设兼顾的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综合课程设计,它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网络工程、无线网络等),我们都设计了一个5周的综合设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总结

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基地,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执行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协议分析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作为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施晓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育,2008(12):35-37.

[5]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2):180-182.

[6] 吴怡,蔡坚勇,洪亲. 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LI Dao-quan, XUE Wei-hua, JIANG Mei, ZHANG Jun-hu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篇8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中等职业教育

自196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NET起,世界上各类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我国也组建了全国教育科研网络,实现了与因特网互联。因此研究计算机网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一、计算机网络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影响

目前中职理论教学往往以校园区域作为空间载体、以每学期作为时间阶段、以教师在课堂面授为主的方式进行,带有很强的地域和时间局限。

而开设网络课程,能很好地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局限性。第一,利用网络分布范围广阔的特点,实施网上教学,许多学生可以及时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复习,加深学习效果。第二,教与学可以互相交流,即实现虚拟课堂。这非常有助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第三,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可以实现学分制,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系统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所需选修课程,测试合格后取得学分。当学分达到总要求时,被准许毕业或结业。

二、计算机网络对中等职业教育实验教学的影响

实验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实验教学都需要在相关实验室中才能进行,需要较多的人才、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许多中等职业院校往往减少实验量,而有些实验利用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就只能放弃。在网络上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实验室模拟。这可以节省较多投入,实验效果也可以与真实实验相仿,例如在教授网络设备课程时,思科和H3C的设备比较贵,不能使所有学生同时操作,可以使用模拟器和真实设备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

三、计算机网络对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影响

传统中等职业教育图书馆某种意义上是书库的代名词。检索以手工工具为主,提供的是某一图书馆自身内部收藏的稳定的资料集,查阅手段落后,局限性较大。由于某一图书馆资料库所包含的信息量和信息质量的高低与投入的人力和财力直接相关,这势必导致传统图书馆信息利用率和可利用率较为低下。

网络从广义上说应该是世界范围内信息量最大的载体之一。计算机网络中都配备有许多功能很强的资料检索软件,可很方便地查阅到世界各地的图书资料信息,联系起来,统一使用。这样的图书馆与现实图书馆相比具有信息量大、查阅方便、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可以实现异地访问等特点。

现在出现了电子图书市场,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也相继开设了电子图书阅览室。如果将此与远程网相联,则可以实现网上阅览,扩大图书馆服务范围。

四、计算机网络对中等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影响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赋予的责任之一。必须及时掌握科技动态,站在世界科技最前沿,才能做出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特别是CERNET从1994年开始筹建并实现了与因特网的互联,提供了又一个了解世界科技动态的新窗口。计算机网络应用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资料的查阅更为方便快捷。二是提供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手段,它比直接利用图书资料获取信息时效性更强。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整个过程中如果配合计算机网络检索,就可以避免重复选题,避免大量人、财、物的浪费。

五、计算机网络对中等职业社会服务功能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培养专业蓝领。蓝领走向社会,目前主要依赖国家分配或人才市场进行有形操作。这种手段受到时间、地理位置的制约。计算机网络对改变这种状况将有促进作用。中等教育机构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介绍培养过程及掌握程度,供招聘人员随时查阅。通过网络各职业中专学校就可以将自己培养的人才更多更快地推向市场,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可以网上建立BBS,征求社会对中职教育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更好在服务于社会。

六、计算机网络对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有效资源为教学、教育服务。利用计算机网进行管理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其次,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事务中对计算机网络自身的运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如重要数据的安全管理、系统运行中故障管理、网络资源配备管理等方面,以使计算机网络更好地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

篇9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类专业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进行了调查,并加以分析,对师范院校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计算机专业就业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方法是传统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收回传统问卷100份、网络问卷400份,调查对象是我校计算机学院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单位、人才服务中心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包括本省及其他省市与我校有用人历史的中小学校、中小企业等。调查表主要有基本信息和计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见表1)两部分组成。调查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但中小学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减少。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软件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编程人员及项目负责人或相关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和网络安全人才显得非常缺乏。从人才需求调查表的结果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以往需求较大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岗位逐年减少,教师岗位已不能作为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唯一出口。

(2)地区需求差异明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有一定需求,他们将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

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而在中小城市,则大量需求从事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等技术工作。

(3)企业招聘时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①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希望在短时间内具备上岗能力。多数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大多数企业希望员工尽早具备上岗能力,希望降低再培养成本。在对新员工培训方面的调查中,愿意提供一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74。52%,愿意提供三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占25。48%,愿意提供三个月以上培训时间占o%。②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多种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基础上,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产品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也能胜任。据调查,单位要求人才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占84。23%。而不要求的仅占15。77%。这反映了现代企业在人才运用上,更加强调使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③要求专业毕业生具有与从事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企业对ri认证的认可程度分别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认证、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和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④要求具有突出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调查显示,企业中的负责人对本科生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4)对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调杳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此外外语能力、信息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次之。

2、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研究

通过以上社会调查分析,发现沿用过去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要对目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及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毕业生就业需要。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计算机专业培养上,必须与行业接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和调查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理论和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设计。

(2)确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重点在于研究如何使培养目标多元化,从而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和企业用人需要,进而形成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充分考虑服务区域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学生采用分专业方向的教学,真正落实多元化的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出口的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方案。如在大四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希望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增加理论知识讲解的选修课。对

希望就业的同学,增加实践课程的选修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从适应就业需求的角度,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多种技能,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篇10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院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培养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认真考虑了以下几点:(1)由于网络工程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因此,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信息处理等方向上,设置了对应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2)课程设置强调了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对重要的基础课程给予了充足的学时。(3)将方向的选修课程分为网络规划设计及管理、网络信息处理两部分,以适应社会对网络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作为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其它工科专业类似,开设大学英语、数理、政治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除了电类基础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础外,增加了网络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以补充学生在数字通信领域上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网络规划设计方向,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组网和网络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针对网络信息处理方向则设置了网络编程、网络协议、网络互联技术、Linux系统管理、Linux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课程内实验所有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内实验以加深、巩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实验以实验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每个实验项目占2学时或4学时,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或综合性实验项目,一般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占课程内实验学时的30%~40%。基础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基本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以消除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理解上的抽象性和神秘感。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综合运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并融会贯通,适用于数字通信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为后继的综合课程设计打下基础。设计性实验项目也是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提出实验任务与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任务的方案、实验步骤和方法,适用于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类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思路,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课程设计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第四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开设了基础软件综合设计、基础硬件综合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设计、网络通信综合设计、网络应用综合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每个综合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学期末,占2周时间,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的兴趣,采用教师给出多个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同时要求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最多指导学生的人数不能超过30人,以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综合设计报告,包括课题背景、设计简介及设计方案论述、详细设计、设计结果及分析、总结等内容;为保证综合设计的质量,安排了综合设计答辩环节,答辩中由学生先对设计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演示,然后答辩教师针对设计内容随机提问,以考察设计完成情况。综合设计成绩评判由平时表现、完成情况、报告质量和答辩情况等内容按照一定比例组成,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综合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