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31 13:1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主观题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主观题学习材料

篇1

城乡低保不断规范。今年,全市以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169元位居全省第一;农村低保工作重在扩面,出台了《__市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进一步规范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强化民主评议和公示环节,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在册农村低保对象8825人,累计发放保障金422.08万元。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更加高效。通过进一步简化程序,加大医前、医中救助力度,继续资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参加城乡各种保险。目前,全市共救助414人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162.23万元,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病有所医”。

困难群众分层分类救助全面启动。拟定了以就业、教育、医疗、住房、重大节日生活救助、临时困难、司法等“七位一体”为主要救助制度内容的《__市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专项救助制度》,以此推动“低保家庭享受全部救助制度,低收入家庭享受部分专项救助”的分层分类救助,实现救助体系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目前,全市已救助243人,累计发放救助金28.66万元。

“社会救助强基工程”有序推进。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政基层基础工作,重点解决基层救助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已制定了相关意见,正与人事等部门沟通协商,待市委、市政府研究后下发。

积极做好“大拆违”中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围绕当前我市大拆违的重点工作,及时下发《关于查处违法建设期间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户,不仅现场办理,还要求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生活确有困难的,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由县、区政府按照《__市临时困难救助暂行办法》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确保了重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 指导作用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2004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1]。因此,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进行了配套改革。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设计进行了重大调整。

一、对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各部分测试题型的介绍和分析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各部分测试内容、题型和分值比例

从试卷题型构成上来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的变化有这么几个方面:

1. 考试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与原来的四级考试相比,新的四级给考生的感觉是“碎”或者“散”。总的题型的数量增加,而每种题型的题量却下降了。新四级题型的这种设计其实体现了近年来英语测试研究的成果:今后的英语考试,将不再是条块分割,听说读写各自为战的局面了,综合考查将是一种趋势。听说读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境界四级考试虽然现在还达不到,但是起码是一个前进的方向。

2. 单纯语法考查的淡化。原来四级考试,或者说国内所有标准化英语考试广为诟病的一点,就是对冷僻僵化的语法现象的考查,其典型题目就是四选一的选择题考查语法。新四级摒弃了原来这种考查手段,换之以灵活地结合上下文在翻译、完型、选词填空、快速阅读中来考查,不再死扣语法条条,而是强调语法的应用。

3. 作为目前国内研发力量最强、覆盖面最广、命题体系与分数体系最科学、含金量最高的英语考试――学英语四六级,必将朝着多元综合的方向发展。它一方面借鉴国外考试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主观题占45%,有利于提高试题的效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出预定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2]156效度有几种,如内容效度、表面效度、观念效度等。一般情况下,内容效度最重要。内容效度指测试的内容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全面。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主观题包括复合式听写、句子填空、错误辨认并改正、简短回答、中译英和短文写作,可以充分测试考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分析和介绍可以得知: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进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全面考核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使大学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毕业后能够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人才。因此,我认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有如下指导作用:

1. 转变教学观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锻炼口语。所以,我们在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让学生多用英语讨论、多发言、多练习英语口语,培养他们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因为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增加了测试考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比例,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 注意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学习者西方文化知识的多寡对其理解和接受英语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比如,西方国民的主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文化伟人、民俗风情、生活环境等,教师在教授听力和阅读时都要作一些介绍。这样做可以比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也使学生适应覆盖面很广的新题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3.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把电化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启发式教学设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1)改变单纯知识传授模式,将启发式教学融入以现代媒体为中心的电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提出问题、组织协调、激励思考、解惑答疑;(2)以幻灯、投影、VCD、CD-ROM等课件构成优化组合的多媒体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通过复习所学的内容,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机会;(4)将学生的练习和教师对课文的小结结合起来,反馈教学效果。[3]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很有裨益。

4. 教师要为学生搜集各种最新的英语学习材料。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外交流非常频繁,使用英语的场合越来越多。为了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跟上时展,教师要坚持在国内外的英文书报杂志上选择大量的英语实用材料,特别是各种不同形式和用途的应用性文章,如广告、通知、商务书信、新闻时事和科普文章,以扩大学生英语实用知识范围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本文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后的新题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它在测试的效度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重点向测试考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倾斜。根据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本文简单论述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意欲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大学英语 衔接 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普通人群与世界接触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中国的学习者越来越多,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英语几乎成了必修课。于是有关英语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有研究中学英语教学的,有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众所周知,英语教学有它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无论中学英语还是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很多的英语学习者在通过了高考进入大学后却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的英语学习而感觉英语学习进步不大。笔者试图从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入手,进而提出过渡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从而促进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上有大的提高。

1 教材的衔接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媒介。教材的衔接对英语各阶段的教学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过渡差距。目前,国内高中学校普遍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作为教材。然而,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层次不一,各本科高校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尽相同。尽管各版本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材料和编排结构不同,它们的编排都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很多共同特征。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代表,把它同《高中英语》对比,可以发现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教材上存在很大的过渡差距。第一,大学英语教材更侧重实践性,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鼓励教师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第二,大学英语教材安排的课堂学习活动多以任务型和话题型为主,要求学生动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高中英语则以词汇和简单的句型为主,要求学生反复操练达并记忆。第三,大学英语教材在语言层次上比高中英语教材有显著的提高,生词量大,句型和篇章都相对复杂。

1.2 衔接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在教材上的过渡差距,作者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衔接。首先,要适当降低大学英语第一册教材的难度。根据认知理论,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一步步的进行的,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大学英语第一册中过多的英语生词和较难句式会加大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过渡差距,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认知上的转变,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师在选择和编撰教材时,应当按照认知规律,逐步增加生词量和提高学习材料的难度;其次,要根据教材的难度和培养目标合理增加课堂和课外辅导的时间。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大一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一种全新的英语学习方式。

2 教法的衔接

教与学是英语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来说,教师教学方法的合理的过渡和衔接是他们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保证。

2.1 过渡差距。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同高中英语相比,大学英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多种学习策略、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评估能力,减少对英语教师的依赖(文秋芳,1994)。然而,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和大一新生未能够充分认识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在教学上存在的差距,教师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做好过渡,学生也没有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 2.2 衔接策略。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通过实例给学生展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使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学习英语,摆脱已有的被动模仿加机械记忆的学习模式,树立用英语交际的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加强英语知识的输入和输出频率,着重提高其英语综合表达能力;第二,英语教师要通过英语角、情境表演等各项有趣的课内和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加强听、说能力练习,为学生的英语交际提供机会。同时要帮助他们克服各种语言障碍,提高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应该是课堂教学时间的至少两倍(邓鹂鸣,2004)。充分的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语言学习的潜力。

3 测试的衔接

英语测试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指挥棒的角色,做好高考英语测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过渡与衔接对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试做不到衔接,各阶段的英语教学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系统,整体的英语教学效果便无法保证。分析目前的高考英语测试和大学英语测试,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很多衔接问题。

3.1 过渡差距。高考英语和大学英语四级属于不同的测试类型,前者属于achivements测试,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是否掌握了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试题的内容要以课程内容为主;后者属于proficiency测试,目的在于考察应试者是否已经掌握目标语言,与具体的课程没有关系。比较两者的考试内容、形式和分值分布,可以发现大学英语四级和高考英语测试的题型和测试内容基本一致,均未能够把口语作为其考试内容。这说明大学英语四级和高考英语之间没有能够做到有效的衔接,两者没有达到相互补充。大学英语四级只是在内容深度上比高考英语有所提高,没有做到从基础测试向能力测试的转变。

3.2 衔接策略。最近几年,大学英语四级在考试类型和评分上经历了一些改革,但是,高考英语却没有变化,事实上,他们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同时做出改变,使两者有效的结合,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英语教学指挥棒的作用。首先,高中和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加强交流,讨论各阶段英语教学的特点与不足,实现相互补充和完善;同时,两阶段教师都应明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大学英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能力素质教育;其次,要促进试卷结构改变。高考英语和大学英语试卷的客观题远远多于主观题。这样可以保证测试的信度,但是效度却不尽如人意。客观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的选择过程只是一种认知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输出,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无论是高考英语试卷还是英语四级试卷,都应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重。最后,要增加其它形式的英语技能考试。除了笔试之外,还应该多增设其它的考试类型,比如说口语考试和听力考试等,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从衔接的角度提出了一条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并从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弥补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过渡差距的方法和建议。该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也会对我国英语教学“一条龙”计划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鹂鸣.发展外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02):158

篇4

关键词:高考试题;导向;语文教学

正如雷新勇博士在《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一书中所说:“大规模教育考试的试题对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训练方式有明显的影响,它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学校的课程和教材改革;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善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高考试题究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语文试题又该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功能呢?下面就以近几年课改区新课程高考的部分试题为例,从试题导向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增大试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课改实验区高考试题最大的亮点,就是探究性试题的出现。如2007山东卷文学类阅读文本《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此题把问题的设置作了适当的延伸,考生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由于此题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考生有较大的挑战性,对素质好的考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实用类阅读文本《梦碎雅典》的最后一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考生只要能扣住“贵在参与”这一奥林匹克精神,把握不向命运屈服、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这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这些都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对于试题的开放性,潘新和教授认为,只有开放性题型才有利于学生言语个性的发挥,他们的言语、话语才可能体现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开放性试题不仅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与课堂教学脱节,而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研究,真正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同时,今后的语文命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一些主观性强的题目进一步突出开放性,可以考虑从观点的自主性和评价的多元化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挖掘。

观点的自主性是试题开放性体现的关键,不但因为观点的创新最能体现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而且体现了对话语权的尊重,体现了生命关怀。“阅读”题的“多元解读”,“作文”题的“立意自定”,都是彰显对思想自由的推崇。对于“观点创新”之文,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最大的鼓励。只是在评价上应该努力区分哪些是创新的,哪些是袭旧的,这很重要。那些华而不实、虚情假意之文需要仔细鉴别,不应获得高分。当然,其他方面的创新也是很可贵的,也应该给予鼓励。

评价多元化落实的主要问题在试题答案的设置上,我们常见到的“探究题”的命题者拟定的统一的参考答案后,再补充上“意义对即可”“酌情给分”等语焉不详的参照标准。评价表面上是多元的,但事实上阅卷者在根据参考答案采点评分时仍有很强的倾向性。这种评价的结果,导致的是个性差异被抹煞,独创精神遭打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一般是要求学生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中规中矩地拿到一个基本的分数,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成长。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照PISA等国际阅读评价体系的做法,通过大量的前测收集到若干种考生答题情况,对考生丰富多彩的答案做出归类,从而确定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可接受的又可分为几种层次水平,形成非常详尽的评分指导体系,富有可操作性,尽可能降低评分的主观因素对评分的影响,从而保证探究题的评价的信度。因此评分时,可以尝试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多角度理解,不给定标准答案甚至参考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当然,这就要求阅卷教师有较高的言语修养、言语判断力,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主观性评价。

二、突出特定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在学习教材、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交往、理解文化、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等,也就是说,语文是最生活化的一门学科,因此,语文的评价也应该更多地从生活出发,注重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注重在生活化的情景下考查语文的能力。

新课程语文高考试卷试题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遵循“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已经较多地体现出语文试题的生活化取向。语文试题直接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的题目渐渐出现。如2007山东卷第17题要求考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写出劝阻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的句子;2008年江苏卷第5题要求考生针对家长接送子女这种现象,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此类题目的实质是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针对不同对象,语言运用得体、简洁,并且易于为对象接受,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能根据谈话的目的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的要求。

但这些内容的题型更多是体现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上,分值较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素材以及学生被要求完成的结果与真实交际的迫近程度较低的现状。因此,新课程高考的写作试题命题开始注重考查高中学生的语言实际表达能力,综合分析概括能力,还引导学生建立起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努力服务社会的意识。

如果说2008年江苏卷作文“好奇心”是侧重于关注自我,关注个人内心,那么2009年的作文“品味时尚”是要求学生关照现实,关注社会。从旗袍、中山装到现在的“奇装异服”,从“超女”、“快男”到刘谦、小沈阳,这些时尚载体无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而2009年其他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也都更加贴近生活,辽宁省高考作文“明星代言你怎么看?”天津市高考作文“我说九零后”,上海市高考作文“金融风暴中的我”等省市作文都属于现实性很强的题目。“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些题目和“品味时尚”一样既彰显了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指出了方向:要教会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作文教学应该在思想性和现实之间多加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周边的人事,在素材上力争鲜活,摒弃陈旧,培养学生要有自己的社会观察和体会,平时广泛阅读报刊新闻,拓宽视野和提高思辨能力。

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试题多使用真实性试题或试题情景材料,从而引导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作为教学或学习材料,扩大学习的内容,丰富学习活动的形式。只有如此,学校的有形围墙被推倒了,无形围墙也被推倒,象牙塔中不受世俗化影响的学生才能真正零距离地融到真实而又复杂的世俗生活。

三、文言知识的考查应将古典文化知识和现实生活链接起来,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喜欢经典文本

相对于传统高考试题而言,新课程语文高考试题在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方面变化不大。文言文阅读以知识积累、能力迁移为考点,并与高中教材涉及的部分古汉语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勾连。命题材料多选用史传类文段,以二十四史为主,其他史书或文学作品为辅。试题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考试题型仍旧是辨别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别,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的翻译等,只是个别题目分值略有变化。古诗文阅读的题型过于注重文言语法知识的考查,让学生对经典文本(文言文)望而生畏。

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应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在文言文教学中,课文已被抽成一个个试题、一个个训练的例子,学生学习的重点只是找出其中有多少个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多少句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学生已很难感受到那原本充盈于原著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无法体味到蕴含于原著的睿智与幽默,从而使得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文学性的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

新课程语文高考对学生文言知识的考查如何走出一片新的天地,我们可以先来看两道大家熟知的台湾高考题,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之第9题: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在解颐之余体会到解题的乐趣。

又如2002年第一部分选择题中的第6题,“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此题将汉代歌谣与成语对接,创造出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

抛开标准化题型这点不说,台湾高考语文题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也看重时代对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考查形式十分灵活。试题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涉及面也广,学生需靠平时的大量积累才能做好。但它又不是单纯地考死记硬背的古典文化知识,而是将古典文化知识和现实生活链接起来,考的是理解和运用,强调学以致用。这样的题目,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文言文,甚或是背诵几篇古文,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它说明语文学习包含着“领会”文本内容,把握人物个性,同时还需要联系答题者自身的学习“体验”。

新课程语文高考应该考出真正的理解、表达能力,考出语文的特色、味道。一些有代表性、有趣味、富有诗意想象力的题目往往能很快、很深地吸引学生,情趣上来了,理解就会加深,做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学生的理解、欣赏、评判能力在考试中体现出来了,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也就体现出来了。这样就能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从而培养对母语的感情。

总之,从试题导向的角度来看,新课程高考试题虽有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但其创新和变化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富有新意的题目更容易激发起考生浓厚的兴趣和临场发挥的兴奋状态,而话题材料新鲜,题目得艺术性,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联想,让考试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一个情绪高涨的学习过程,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终身学习语文的欲望,从而淡化了考试对学校教育的负效应,使教学和考试都能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既增加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利于新课程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潘新和,郑秉成.语文高考“考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08(9).

[3]孙富中.高考探究题不能承受之轻[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篇5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轮机工程专业;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TK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95-02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热功相互转换规律及热传递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在热能工程问题上的应用,是轮机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平台。一般说来,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能源动力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两门课程单独开设,教学课时较多。而整合成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之后,两部分内容仍是以独立的篇幅出现,学时却大大缩减。

对于轮机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长期以来因概念抽象、难点多、计算关联式多,且学生缺乏相应的工程概念和工程背景,而使这门课程一直被认为既难教也难学,学过之后又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初次接触该课的学生往往较难入门,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针对如何使该课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本文结合轮机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1 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教学体系,提倡教学内容弹性化

由于轮机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因此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门课的课时数适当删减,合并为一门68学时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并未减少,这就造成课程进度快,章节小结和习题课的课时压缩量大,处理不好反而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感觉本课程很难学。

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提倡教学内容弹性化,该措施可以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删去或从略处理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了解的内容,尽量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该门课中含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删去,或者仅在课堂上点一下,详细的推导或其他细节则留给学生课后自学[1-2]。教学内容弹性化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学生增加课外的压力,但是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大有好处。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轮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尚未接触专业知识,因此对船上的有关机械等内容充满好奇。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做铺垫,尽可能地在每章节的讲解中联系船舶工程实例。比如在讲到气体和蒸汽流动时,可以将喷管和扩压管在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作为例子,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加强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及后续专业课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另外,时代的发展使得教材内容有所滞后,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补充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跟轮机工程专业有联系的工程应用实例[3]。将许多来源于大量热工技术的知识融于教材,使学生能用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知识分析和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突出这些知识在轮机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以往学生反映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知识抽象和难理解的情况,教师在讲解各章节时,应尽量联系生活和工程中遇到的热力现象,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4]。

在讲授章节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日常生活或工程实际中的典型事例引出,学生会觉得这些事例就在自己身边或非常实用,这样就能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肋片的稳态导热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以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图片吸引学生注意,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在喝咖啡时要接触杯子的哪部分把咖啡端起?杯身还是杯把手?为什么?”经过一系列的问答,通常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学生感到热工学就在自己身边,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理论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一定程度上消除畏难心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太难或过于简单,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授课后注意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在讲解完肋片稳态导热这一部分内容后,可以设置“如何提高热电偶测温的精度?套管材料用铜还是钢”以及“从传热学角度解释为什么耳朵大的人冬天更容易生冻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刚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作为本堂课的教学反馈环节,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3 传统教学与图像、文字、动画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在多年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目前,课程组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将课堂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上,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讲授中,通常将纯理论推导的部分以传统讲授(板书)方式为主,使公式推导条理化,通过教师边板书边讲解的过程,学生掌握较容易,在记笔记的同时加深印象[5-6]。同时,本着将知识以易于接受的最佳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原则,辅以多媒体课件,多媒体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通过引进国内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课件、教学录像以及动画等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和热力装置的工作原理、热力过程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将鲜活的科研和工程实例引入课堂,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在不同的界面上进行有机的整合,来丰富完善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生动,一方面降低授课难度,另一方面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立互动式网络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建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料的上网。网络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网络课堂的开设,使得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按照学生自身的条件安排课程的学习,也可以根据个人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直到掌握为主。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开发网上答疑系统,实现全天候答疑,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互动地教与学。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增加学习兴趣,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欠缺部分,并且可以按要求不断调整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不定期地公布最新教学动态,更新网络课程,反映最新学术动态。

在网络课堂模块中增设思维导图模块。由于这门课程概念太多,学生较难了解课程的整体框架,理不清各章之间、各节之间以及章节内部知识点的关系。因此,将思维导图引入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加强了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思维导图将整门课的条理脉络给学生列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比如从工程热力学的几个定义拓展开来,让学生认识整个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内容。另外,要在条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各个项目的逻辑关联,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平铺直叙,使学习效果达到知识点由点及线到面的程度。

另外增设网络测验模块,评价形式不仅包括客观题和问题简答型的主观题,同时增加基于案例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测验巩固了课堂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课堂讲授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各工程领域、各专业关系密切,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使教学过程趋于完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的讲授中也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形象化地阐释理论和描述热力设备的工作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另外提供网络课程、网络讨论、网络测验等,不定期地公布最新教学动态,安排网上辅导答疑,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互动地教与学。

参考文献

[1]王秋旺,陶文铨,何雅玲.从国外传热学教材谈起[J].中国大学教学,2000(6):38-39.

[2]陶文铨,何雅玲.关于编写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教材的浅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43-44.

[3]赵国文.提高轮机专业“热工基础”教学效果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2):56-57.

[4]董丽娜.有限课时内“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学效果改进[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73-75.

篇6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方式方法;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史学理论基础

2011年高考将是我省推行新课程后新高考的第一年,是我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所有高中教师特别是亲临高三第一线的老师的一个挑战。新课程下如何能让复习更有效?如何让学生自信的走进考场?这是所有高三老师的共同目标,也是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下面是本人就高三历史复习,总结几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供同仁借鉴和参考。

1.注重积累基础知识

课改后的新高考仍侧重考查查基础知识,但在考查方式上不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再认,也就是原来那种直问直答的题目已经不可能出现,而是体现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有效性,复习时我们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二轮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是最关键的一环,本轮复习可以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的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知识求面、求广不求深,侧重微观把握历史。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中,复习要避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梳理教材的知识。针对我校学情,具体做法是:一、利用考纲,理解教材中的考点内容并准确记忆;二、借助图片、文献资料去深化,不断变换学习材料,这样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提高效率;三、围绕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四、通过联系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头绪,加深记忆;五、对学生记忆的理论给予专业的指导,如“如何科学的应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专题讲座等。

2.构建历史知识的基本体系,强化时间和空间概念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从以往的通史编写体例到现在的专题史中外混编的体例,各个单元以主题呈现,突出的是某个专题,知识点多,且跨越的时空很大。初中中考历史采取开卷考,高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是比较薄弱的。新教材的学习给我们特别是学生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复习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抓住各专题发展的脉络,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侧重注意专题所包含内容间的区别联系,在宏观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基本体系。只有建立起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才能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

3.精讲精练,重视解题方法指导

高三学生要做大量的题目,一方面是巩固基础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暴露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高三时间很宝贵,所以对讲和练的关系要处理得当,使“讲”“练”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提高复习效率。我们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必须讲的要精讲:要讲明、讲透;精练就是学生会做的题目坚决不做,不会做的题目要讲透,要反复训练,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选习题。怎样的题目该做?不同的学情对题目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区别。如在我校,选题首先考虑题目考查的知识是否基础,材料是否典型。太难理解的材料即使考查的知识点很基础也不做。其次再考虑习题的层次性,以适应部分优生的需要。怎样做才能让精讲有效呢?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或晚修时间巡回、个别指导,进一步了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精讲”有针对性。这样我们课堂上所讲所练的都是必要的,每个学生上一堂课都有所得,这样才算是有效的复习。

现在的高考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越来越加大了对学生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所以“精讲”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第一,要培养审题能力。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定题”,即“这题我做过”,越熟悉的题目越要小心。因为高考试题一般是原创题,平时练习做到原题的机会是很少的。出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以,首先审题一定要仔细。其次,审题时要从几个关键点来读懂题目,读懂题目才能针对某一阶段历史的背景、特征,将掌握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这也是基本能力之一。

第二,培养订正试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因此引导很重要,老师在讲评习题时“精讲”,使学生知其所以不然,还要通过变换情景、变换问法,多度全方面进行练习,一题多用,以达到做一道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的目的。做到这一层次,我们的练习才是真正的有效。

第三,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些选择题可以根据政治一般原理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全面看问题、运动变化等理论。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帮助学生对做题的一般方法要不断的总结归纳,减少丢分,提高实效性。

第四,强化选择题,重视文字题训练。选择题只有正确和错误两种结果,没有酌情得分的可能。错一道就差4分,两道就差8分。因此可以这样说,最后在总分上拉开距离的不是主观题,而是选择题。所以提高选择题的正答率,是高考取得高分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字题,学生在应试心理上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平时复习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字题型的训练,要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判断评价各种信息,并提炼成文,按要求表述成文。

4.掌握史学理论,关注学术热点,了解史学新观点,加强史论结合

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其中史学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决定了学生历史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历史理论素养和水平,是实现学科能力突破、从容应对高考选拔的关键。

掌握新史学观。新课程背景下史学理论和以往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为主线索的革命史观在史学界已经不是主流,代之于:第一,文明史观,以人类文明演进作为历史研究标准。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即文明史观看待历史的发展已成为主流的史学观。按这一史学观点,我们可以将社会发展分成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师可以按这一观点引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第二,现代化,“现代化”就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无论是中国史还是西方史,“现代化” 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中整合史实、构建知识结构的理论旗帜。第三,全球史观。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历程.就是整体世界形成的过程,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代现代史都可以放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

篇7

关键词: B/S模式 多媒体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引言

自从多媒体技术被引入教学以来,它以其多渠道、大通量、高效率的优质输入/输出,以及音、像、图、文的交互性与网络技术的兼容性,把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并对传统的教学体制及教学思路提出了挑战,加快了英语教学改革与转型的步伐。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大多教师们看来非常理想,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根据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就是这样的认知过程,它把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转化为获得某项新技能所必需的内部信息过程”[4]。这肯定了学习与教学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且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的皮亚杰[1]。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主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材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合作与学习”、“学习环境”对认知主体的重要性。个体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不同的学生,因为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从而形成对新知识不同的理解。教育学家认为,好的教学需使学生学得快些、愉快些、透彻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顺应了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

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一般要求创设出的教学情境需要表达学生所学内容。这就对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此设计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分析具体的英语教学情境的设置。多媒体英语教学主要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设置出符合实际的语言场景,设定符合实际的语言情景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必然手段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本身恰好就是设定符合实际的语言情景的最有效的工具,并且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问题,即如何发挥网络教学的特有优势来着力支撑学生的多媒体课堂学习。因此,为解决该问题,有必要建立基于B/S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

2.基于B/S的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根据现代英语教学理论[2],影响外语习得过程有许多因素,包括情感因素、输入的质量和数量、学习者策略等。因此英语教学应该从三个方面来促进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过程。第一,英语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端正学习动机,同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英语教学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接触和使用目的语,并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使用目的语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第三,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符合个人特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由此可见,单纯利用多媒体的大通量、高效率的输入及与网络的交互性来进行英语教学,并不能解决当前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英语教学中的某些突出问题,尤其是英语教学师资的严重不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

B/S模式是将Web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应用模式,这种模式把所有应用功能和数据库集中放在服务器端,实现了开发环境与应用环境的分离,便于管理和系统维护。该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客户端无需安装专业软件,只需直接应用Web浏览器即可。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

B/S结构的最大优势是: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没有局域、广域之分)、以任何接入方式(有线或无线连接)实现跨平台的网络实时操作。不限定用户使用人数,开发和使用成本都非常低突出的易用性,客户端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浏览器(如IE),因此基本上不需要进行用户培训,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操作层的人员都无需培训就可以直接使用。客户端免维护、免安装、免开发;节省了内存和存储空间,也节省了开发时间,降低了成本。给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和升级都带来极大的便利,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

基于B/S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支撑学生的多媒体课堂学习。

2.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

该B/S模式完全可以模仿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提问―解疑―授课等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直观生动,人机交互较好,并且有效解决了教师空间局限与学生数量大之间的矛盾,同时保证课程良好的秩序。学生还可以通过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来全面调动自身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直观地感受并接受到丰富的信息,以增强学习兴趣,在师生之间产生更好的互动。其易操作性及维护方便性对英语教学功莫大焉。如果基于B/S模式的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得到有力的推广,我们将一改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呆板、被动的教学形式。

2.2模拟教学情景,提供语言交际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式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和生动,富于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兴奋,使之轻松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这就是自主学习中心构建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门课程里面所提供的知识点,而且还拓宽了原有的知识面,使语言学习记忆更牢,联想能力更强。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作为建构学习特征之一的情境化学习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4]。

比如:在进行“Shopping(购物)”这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买东西的口头表达,但由于环境和物品的局限,很难使学生能进入状态。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了一个超市的情境,在大屏幕上投影超市场景,让学生按清单(shopping list)模拟购物,既协助训练了口语,又推动了学生的形象记忆,教学实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学生引入到即将学习内容的有关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

2.3网上答疑,摆脱了老师在现场的麻烦。

网上答疑分自动答疑与人工答疑两种方式。自动答疑就是当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通过网络远程提交问题的描述,系统将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描述,按照检索内容相关程度的高低,将对该问题的解答呈现给学生。人工答疑就是学生将问题发送到答疑室的公共白板上,主持教师或其他学生可对学生作出适当的解答,并将解答发送到公共白板上。

长期以来,心理障碍一直困扰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成为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5,6]。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害怕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如语音、语调不好等),在课堂上表现出胆怯、被动、焦虑和厌烦等负面情绪。而在使用网络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根据自身特点决定自己的学习进度,他们在课堂上的焦虑感可以降到最低水平,就会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活动充满渴望和自信,可以达到最佳情感准备状态和最佳情感激发水平。

2.4实时在线讨论,锻炼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即席写作能力。

网站论坛形式组成的教学系统交互性差,教学时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只能通过留言的方式提问,因而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实时在线讨论由于具有即时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必须快速阅读组员的帖子、快速回应(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实时在线讨论能有效提高快速阅读能力和(即席)写作能力,有助于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促进口语水平的提高,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可对讨论进行监控,并适时参与,进行引导。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便可进入系统中寻求解答。另外,学生还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对其他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这也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可以获得升华和提高。

2.5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

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并可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而教师能够完成题目更新管理等。

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在线考试系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在线考试包括考试和题库两个相互独立的内容,其中试题库的组织和维护对教学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题库这种教学资源,进行富有成效的形成性测验,可以帮助师生把注意力从名次、等分集中到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上来,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错误所在。

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可以通过浏览器呈现试卷,让学生通过浏览器答题,答卷结果存储在学生的档案系统中。教师阅卷时,可通过浏览器调出学生的答卷,客观题由计算机评阅,主观题由教师评阅,评阅的分数存入学生档案之中。可分析档案中的历次考试分数信息,提出统计分析后的评价结果。可以提供关于考试的各方面信息。具有远程监考、多媒体考试、学习信息收集等功能[3]。

3.基于B/S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基于B/S的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学习者营造了一种轻松、方便、灵活的网络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其备课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按传统教学方式写好教案,而且要写好多媒体教案,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浑然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电脑课件的设计能力和操作水平。教师应该不断熟悉电脑操作业务。同时,提高教学系统的安全性及系统的稳定和并发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客户端同时使用的客户过多,达到万的数量级,怎么优化系统才能保证系统不瘫痪?由于使用多媒体会分散教师部分精力,如果教师的电脑操作水平不高,上课时只要电脑稍出一点问题,就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

参考文献:

[1]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Routledge&Kegan Paul Ltd.,1972年(Wolfe Mays,从1970年的法文版译成英文).

[2]韩严.多媒体(英语)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J].大连大学学报:2003,24(6):62:65.

[3]李煦基于B/S模式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C].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7.

[4]张云霞.自主学习中心――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有效辅助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13-114.

[5]屈社民,梁文华.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想象与情感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30-133.

[6]顾忆华.学习者情感焦虑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