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监管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监管 绩效 激励约束
一、建立有效银行监管者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性
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委托―模型中,道德风险或道德危害,指的是由于委托人不能察知人的行动,致使拥有信息优势的人具备采取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的可能性,因此它有时也被称作隐蔽行动问题。监管当局与每个监管人员之间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委托―关系。金融监管当局代表国家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退出和业务运营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金融稳定和正常的竞争秩序,所以监管当局追求的是一种社会公共利益;而具体的监管工作任务却是由分散的监管人员来承担的,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代表监管当局履行监管职责。而每一个监管人员都是独立和理性的市场主体,他们的行动必然以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监管当局与监管人员之间的这种利益目标冲突以及监管人员固有的利己动机和机会主义倾向,使得监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仅具备为了获取更多个人利益而偏离监管目标的内在激励,甚至还可能为了追求自身效用而采取危害社会福利的行为。
这种复杂的委托―关系导致在各相关利益者的博弈互动中,监管者的行为并不必然与既定监管目标一致,既存在着因监管者被“俘虏”导致监管宽容问题,也存在监管人员利用监管权力寻租、设租导致监管腐败的问题,还可能有监管措施过于严厉、监管范围过宽的监管过度问题。特别是在受到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所有者等各利益集团的外部干扰和强力影响的情况下,监管行为很可能偏离既定的监管目标。
现代的金融监管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以制度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式的合规性检查,更多的需要处于链最前端的监管人员依据相关知识经验对被监管对象进行准确全面的风险考评测定与预警提示。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知识经验、行为倾向、激励程度等主观因素对监管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监管机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管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程序、操作规程来指导、约束监管人员的履职行为,实现对监管人员的激励相容及绩效评估,以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监管有据、监管有度、监管有力、监管有方的最优监管状态。
二、我国银行监管者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银行监管机构对监管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基层能看到的对银行业监管业绩的考核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金融监管工作考核办法》,它是对负责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及清理金融“三乱”等监管工作的监管部门的考核办法;另一个是《农村信用社监管工作考核办法》,它是专门针对负责农信社监管工作监管部门的考核办法。这两个考核办法在考核指标设置上比较接近,随着时间推移,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及混业趋势不断加强,考核办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1)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档次较低。两个监管考核办法内容全面,已将监管部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考核之中,这样一来,就造成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内容也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如:是否及时报送各类报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有无举报制度,非现场监督有没有落实到人等等。
(2)一些指标不取决于监管人员的监管。两个考核办法均有监管效果指标,并以此来衡量最终的监管业绩。但实际上,这些指标能否达到,主要不取决于监管人员的监管,造成监管人员无从监管的局面。
(3)实际考核难以到位。很多考核指标实际上很难进行打分等定量评价。
2、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奖罚不力。这在考核办法中也有体现。如:《金融监管工作考核办法》中对现场检查发现重大问题或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并严肃查处的,加0.4分,措施不力、酿成严重后果的扣0.2分;对非现场监管中发现重大问题或隐患并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警示与纠正的加0.3分,措施不力、酿成后果的扣0.15分;在现场或非现场监管中成绩突出、受上级通报表扬,经验、做法推广的,现场监管加0.2分,非现场监管加0.15分,因工作失误被通报批评的则前者扣0.2分,后者扣0.15分等等。甚至连“监管人员接受被调查机构宴请”的严重违规事件也仅扣0.2分。
三、建立有效银行监管者绩效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以“理性和量化”为特色的美国银行监管方式和富有弹性的英国监管方式。可以说,在美国银行业监管的所有方面都使用着精确、复杂的计量分析与模型预测,渗透着理性量化的监管理念。英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是一种富有弹性的监管方式,更多强调运用监管者的判断力和经验来把握经营机构的经营状况,尽管不可避免地受到监管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但却因其“因例而异”、相机抉择而显示出了明显的灵活性优势。
由于两种模式都有缺陷,应该尝试实行两者有机结合的操作模式。如美国目前正在改变其僵硬的法律条文,适当减少大量模型与比率指标,增加监管工作的灵活性。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频频强调金融监管应避免模式化和简单划一,对不同金融机构应区别对待。而英国FSA则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如在美国广泛运用的CAMELs 评级体系,加强监管的量化方法与标准化。
总之,监管绩效的考核与评价,要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上级监管部门评价和下级监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监管部门内部评价与听取监管对象的意见相结合,群众评价意见和领导评价意见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对某一次监管活动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一个时段的监管活动进行评价;既可以对一个相对小区域的监管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一个较大区域的监管情况进行评价。监管评价要起到提高监管活动效果、促进监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作用。
2、建立完善的监管者激励机制。激励约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激励是行为的推动力,而约束是反向的激励,以避免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尽管监管者的职责就是查处违规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但是职责并不等于现实。现实中许多严重的违规行为未被严厉查处,甚至受到监管者的庇护的现象有时十分严重。这是由于监管者作为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具体实施者,具体监管人员与监管机构之间存在一种委托―关系。对违规行为的查处是由具体的监管人员来实施的,他们在做出是否查处某一违规行为的决策时,必然对其相关的利益关系进行权衡。从上面的博弈模型分析可见,监管者对违规现象的查处成本与不查处的损失是决定监管者是否查处违规行为的关键,查处概率与查处成本负相关,与不查处的损失正相关。
当被监管银行违规时,监管者不查处将给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带来破坏。监管者的任务是维持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被破坏既给国家利益带来损失,也给监管者的业绩、声誉和升迁等带来不利影响,这可视作监管者利益的损失。监管者对违规事件进行查处,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可以降低违规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查处违规事件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违规者对监管者的贿赂及相关的人情收益也可视作监管者查处违规事件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监管者接受贿赂,放松监管又存在被查处的机会成本。监管者对其查处和不查处违规事件的收益和损失的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对监管者存在教育和筛选的问题,但关键是必须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监管者严格履行其监管职责,惩罚其渎职行为。
对于监管者的激励也存在一个违规获利的诱惑与规则的强制的问题。对渎职行为的严厉处罚就是加强规则的强制力;而降低其违规获利的诱惑力则还需要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