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调查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调查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学数字博物馆;博物馆资源;用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47-03
1 前言
大学数字博物馆是依托校内博物馆,或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中收集、保存的丰富馆藏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类数字博物馆群。与一般大学博物馆相比,大学数字博物馆可实现多学科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馆藏资源的多媒体展示、跨学科的信息检索和交流。
2001年1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现已形成多学科融合的数字博物馆体系,为教学提供了多学科的丰富资源支撑。
然而,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大多重视资源开发,缺少对资源使用率的评价,从而影响到资源建设的科学性。随着信息化产品“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越来越重视用户需求的满足。用户是大学数字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满足用户对资源使用的需求是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的根本使命,因此,对用户资源使用满意度进行调查是“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体现,也是大学数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 满意度调查设计
评价模型 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不仅是一般的网络科普资源,而且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其评价模型可以参考网络科普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相关评价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表1所示评价模型。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以“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评价模型”为依据进行设计,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用于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性别、学历、专业、在线学习经历、访问数字博物馆的经历等;第二部分主要考察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4个维度(资源内容、资源组织、资源呈现、资源使用)的满意度,具体通过28个问题来描述。用户在实际浏览过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后,对各维度因子进行切实评价。
为了更客观、更量化地获得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使用的满意度情况,本问卷采用量表的形式。采用5级量表,将用户对分因子的态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用5~1之间的数字表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涵盖人文艺术、工程技术以及生命科学三个学科大类,文中分别用案例一、案例二和案例三表示。具体情况如下。
案例一:我国最早开通的大学数字博物馆之一,采用网络、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数字水印等技术,研发了文物信息管理系统、网站数据采集系统、虚拟博物馆协同设计与漫游系统,实现了1万余件文物的数字化,生成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以及三维场景等内容。
案例二:是一所全面集中展示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展示内容包括中国民居、馆藏文物、古代都城、文物建筑、名师风采、世界建筑遗产、中国古镇、珍品史料等栏目。
案例三:包括中国医学史和中药两大主体部分,结合多媒体展示技术向用户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宝库。
调查实施 由于大学数字博物馆主要面向的群体是高校在读学生和教师,特别是高校在读学生,因此,本研究的被调查对象确定为高校在读本科生、硕士生。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向东部、中部、西部9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85.2%;有效问卷96份,无效问卷2
份,有效率为98.0%。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完成。
3 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得分 从图1可以看出,三个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水平相当。案例一、案例二和案例三最后得分分别是3.417、3.693和3.511,都在3~4之间,说明用户对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持一般到满意之间的态度。
“资源内容”维度分析 从图2来看,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资源内容维度各指标上的得分变化幅度很小,但每所博物馆得分曲线都呈下降趋势,“有价值的资源链接”和“内容新颖性”两个指标的分值最低。这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内容科学性、文法正确、内容丰富性和内容独特性几个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资源链接和内容新颖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资源组织”维度分析 从图3来看,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符合学科知识结构”“符合用户认知特征”两项指标上的得分较高,在指标“主题鲜明”“信息量适度”“相同知识点建有链接”和“内容链接有效性”上的分数较低。这表明当前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结构较好,但资源编排不尽如人意。
“资源呈现”维度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媒体样式和界面设计指标上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媒体选用和界面设计上表现良好,但指标“图像质量”“音频质量”“动画质量”和“三维模型质量”上的得分较低。这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媒体素材质量有待改进。
“资源使用”维度分析 如图5所示,从每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分数曲线的变化来看,“设备兼容性”在分数曲线上都处于最高点,其次是指标“操作简便性”,但指标“内容可重组”“内容可下载”“互动参与性”和“互动反馈”得分相对较低。这说明资源浏览没有技术门槛,但资源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较差。
4 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优化建议
及时更新资源,反映学科最新动态和社会热点 通过调查发现,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指标“资源新颖性”的分数都较低,说明大学数字博物馆提供的信息时效性较差,信息更新不及时。在今后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应缩短资源更新周期,反映较新的科学发展成果和社会热点。
提高界面设计风格独特性,增强资源的美观度 国内大学数字博物馆大多以内容为王,内容信息量较大,网站在建设之初便定位于展示全面详尽的知识内容,因而页面布局便显得十分庞杂。庞杂的页面布局无法以最高效率及时传送用户想要的信息,用户在浏览时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大学数字博物馆除了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外,还应更加注重页面风格的设计。
提高各媒体素材品质,增强资源的可读性 目前图片已经被网络科普平台广泛采用,动画、视频、三维模型也逐渐成为数字博物馆的基本素材。但通过数据可知,用户普遍认为图片、视频不清晰,视音频播放不流畅、3D模型可操作性差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浏览体验。因此,大学数字博物馆在采用多媒体技术时,还应该对各媒体素材进行精加工,增强资源的可读性。
提供信息资源的重组和下载,增强资源的开放性 大学数字博物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体现在资源重组和下载两方面,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在这两项指标上的得分都较低。因此,在未来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开放性,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
采用互动表现方式,增强资源的趣味性 调查结果显示,3座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资源互动性都较差,趣味性较低,难以对用户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互动性建设应该成为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可借鉴数字科技馆的成功经验,设计一系列精致的科普游戏或体验区,让用户在自主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
5 结语
本研究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理念,采用问卷法调查用户对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大学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希望对推动我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文,苗雨雁.北京地区数字博物馆应用现状调查报告[M]//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2010:296-300.
[2]刘明明.大学数字博物馆在目前建设中的探究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3(6).
[3]李东.我国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探索: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博物馆为例[J].现代情报,2013(6).
[4]蔺光.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5]王春.在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引入知识组织体系[J].中国美术馆,2011(11):103.
[6]王锐.数字博物馆资源虚拟化与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评估 博物馆教育
一、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国际博协(ICOM)对博物馆教育的描述是:“博物馆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其作为教育资源为各阶层人群服务的职能;……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吸引更多来自于各个阶层、不同社区、地区、以及团体的目标观众,并应该为一般社区、特殊人群及团体提供机会,支持其特殊的目标和政策。”[1]2015年2月9日,博物馆行业的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正式对外公布,里面规定了有关博物馆运行、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各项内容,当中明确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在博物馆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博物馆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式各样的展览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活动和参观人数都在逐步攀升。
二、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概念
凯瑟琳・麦克莱恩在《为民众规划博物馆展览》一书中,将评估定义为,仔细评价和研究,以确定对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在博物馆中,评估就是系统收集,科学诠释关于展览或公众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其影响力等信息,以便博物馆扬长避短,科学履行博物馆教育职责。
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类型。内部评估是指由博物馆内部对本馆教育进行的自我评估,多由本馆教育部门或者相关评估人员实施。外部评估是指馆外与博物馆教育工作有关的机构或人群对博物馆教育进行的评估,他们可能是博物馆上级主管部门、相关的专家学者等。根据评估客体的不同,评估可以分为对人的评估和对项目的评估。对人的评估包括对展览的策展人或者教育项目的实施者进行的评估。对项目的评估,包括了各类活动项目或展览。其中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评估,包括对其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估,与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所交叉。因此,本文主要站在博物馆教育部门的角度,侧重探讨内部评估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评估内容等相关问题。
三、国内外教育评估的现状及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策划、宣传和组织展览及教育活动方面。博物馆教育的内部评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博物馆方面往往在举办完活动项目或展览以后,立刻将人力、物力匆匆投入到了下一个展览或者活动当中,忽略对于评估的成本投入。科学的内部评估要求博物馆评估人员具备专业评估知识和技能,许多博物馆员工现有的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评估工作的需求。鉴于博物馆对于评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活动开展紧凑、缺乏人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博物馆并没有形成评估的习惯和氛围。许多博物馆仅在对外参评时才会积极主动应对。科学有效的评估能够加强博物馆对于自身教育活动的认识,促进博物馆推行教育职责,对推进博物馆文化教育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西方许多国家就非常重视评估的重要作用,不仅许多西方博物馆将评估作为自身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且要求博物馆公开评估结果,共享评估经验。伦敦博物馆团体、英国观众协会、英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委员会已于2012年年底联合发起了“分享评估”活动,号召英国博物馆界同行通过博客的形式分享各馆评估、观众调查及相关研究项目中的经验和结论,共同探讨博物馆评估的价值与挑战。[3]
博物馆内部评估为博物馆教育带来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可以协助博物馆分析、总结展览或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规范、引导和推进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为以后开展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以便发挥本馆的教育优势,改善以往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此外,科学的评估还便于博物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有限的博物馆资源中,选择、开展最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指导博物馆创建自己的品牌活动,建立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推进博物馆建设。如果博物馆教育者只是埋头策划展览、活动,或者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甚至机械的复制他人的展览或活动创意,而没有对展览、活动的效果、执行情况进行评诂,则仍算不上履行了博物馆教育的职责。
四、教育评估的标准和内容
每项博物馆教育评估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而拟定评估方案,然而有一些基本内容对于如何进行评估是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指导意义的,针对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活动的区别,进行博物馆教育评估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
针对博物馆展览评估,美国富兰克林学会科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曾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评估标准:第一,通过分析参观展览的观众构成,评测展览的主题策划是否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第二,通过调查观众在展厅内的逗留时间,评测展览内容对观众是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第三,通过观察观众对于互动型展示装置的操作情况,评测这些装置的效果;第四,通过检测观众的学习成果,评测展览是否向观众传达了预期的教育信息,这是评估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第五,评估观众对于展览的满意度,即除了从展览中学到知识外,要评测观众是否喜欢这个展览。[4]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讲解、讲座、沙龙、研讨会、手工活动、艺术创作、野外考察、各类剧场(木偶剧、戏剧)、竞赛等形式。针对教育活动,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教育项目的前期是否准备充分。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项目的前期准备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教育项目方案的策划,活动的前期筹备等。例如:教育项目的教育目标、活动对象、活动场地、活动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教育策划有没有突出本馆的特色,有没有配合本馆的文物、展览资源或者研究成果,是否符合本馆的文化规划,有没有创新和特色;活动流程和工作人员的安排是否合理;所需物资是否准备充分,相关设备有没有提前调试好;有没有备选方案以应对各种突况等等。
(二)活动项目的宣传效果如何。宣传工作是教育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好宣传工作能够让公众了解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项目。项目活动的宣传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划分为前期宣传、活动中期宣传及活动后续宣传三种类型。在评估活动宣传效果时,可以根据活动的宣传周期,活动的宣传途径、辐射的范围,以及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宣传是否起到了吸引目标观众参与活动的作用;能否达到为博物馆培养潜在观众的目的;宣传内容是否清晰、简洁、明了。有的博物馆项目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活动的高雅或标新立异,活动名称或者活动文案过于抽象、文艺,观众阅读后依然不能明白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结果反而没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三)观众的体验如何。观众的体验和满意度是评估博物馆教育工作成效的最重要的标尺,无论展览还是教育活动都十分重视观众的体验效果。例如:教育活动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否吸引观众;是否根据活动对象的经验、知识、能力等特点,策划适合他们参与的活动;活动参与人数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是活动日期安排的问题还是宣传问题或者别的特殊原因;活动结束后,观众是否满意;通过参与该教育活动是否培养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感情,令观众继续关注博物馆,并在今后继续参与更多的博物馆展览或项目中来。此外,还应该评估活动的开展除了满足了活动的目标观众,有没有为其他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带来不便等等。
(四)活动的教育目的有没有实现。虽然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古板、高高在上的地方了。只是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不是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也不能为娱乐而娱乐。即便观众的体验非常愉快,得到了休闲与娱乐,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教育上面来。在活动结束后,应该评估当初设定的教育目标是否达成。
此外,还可以根据活动的举行是否流畅,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对于与馆外其他机构进行合作时,与合作单位的合作是否愉快,沟通是否及时、畅通、高效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估。
五、教育评估的方法
进行评估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抽样调查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高效的获得大量的数据信息,便于定量分析,并且因为保护填写人的隐私,能够得到较为真实的内心感受。局限在于,受到填问卷者所处的环境,当时的状态,以及对于问卷内容的理解度等因素的影响,对问卷设计及投放有严格的要求。二、观察法。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众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观察者用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了解观众的行为。[5]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在极少干预观众的情况下,观察到观众最真实的反应,但耗时较长,且有时候也会存在误读。在对项目的评估中,观察法不仅可以观察观众,还可以观察展览或者教育活动现场的场地、设施、实施状况等。三、访问法。访问法是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观众了解情况的方法。访问法的优点在于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沟通,可以调查的更为深入,且可以根据被访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角度有针对性的调查。访问者也有机会尽可能详细的阐述问题,被访者也能尽可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这种形式人与人直接接触的形式相比匿名问卷调查相对更公开,对被访者会产生一点的内心顾虑,有存在“美化”调查结果的可能。进行评估的手段各式各样,且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与局限,博物馆应根据具体的展览或教育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案,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结语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于教育评估的进展较为缓慢,然而博物馆教育评估对于博物馆总结自身经验,整合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效能最大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仅以此文希望促进博物馆对教育评估的关注,提高博物馆的评估意识,强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评估能力,形成博物馆教育评估文化,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1990,ICOM Statutes: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26.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2015:P361;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P363;
[4]孔利宁,彭文.对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思考.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篇3
一、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文献回顾
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大众开放、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 它使得旅游活动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游憩活动。随着社会及旅游业的发展, 博物馆同旅游业将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李瑛(2004)基于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与旅游联合是我国博物馆未来发展应走的路,要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应适当加入休闲理念和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功能,造福社会公众。孔旭红、孔宏实(2003)通过对国内博物馆内开发的旅游产品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博物馆开发相关旅游产品要摆脱仅限于单一的观光产品,产品开发要兼顾有形产品、核心产品及附加产品的开发,增加博物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休闲娱乐性,不断完善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结构。胡静锋(2007)从博物馆非盈利制度出发,结合市场经济产品的组成,分析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延伸和附加三个部分的组成,并提出开发博物馆旅游产品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要经过市场调研-展览形式的确定-试销-服务质量的优化-商品化五个环节。罗美娟、郑向敏(2008)在对澳门博物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澳门博物馆旅游的蓬勃发展取决于澳门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和外部多个主体的支持,并为内地博物馆旅游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 ;王旌璇(2012)通过对南京市博物馆旅游者调查研究,认为旅游纪念品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途径,可以在与时尚元素结合、研发新产品及拓宽销售渠道三方面不断丰富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内涵;陈来生(2003)从苏南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认为博物馆的发展需将参观、娱乐、饮食、购物融入博物馆服务系统中,要针对目标市场需求进行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博物馆陈列方面打破传统,走特色化、多样化、趣味化、体验化的产品开发道路,并配以一流的服务,为现代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有效路径。王晓宇(2008)通过对大连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制约其发展的5个关键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为加快大连博物馆旅游发展提供相应建议,包括转变观念,进行市场营销,加强博物馆与旅游的合作,提高博物馆的竞争力等方面;李伟(2009)、杨丽(2003)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别是:博物馆数量少,规模较小,分散经营,设施陈旧、陈列没有新意,缺乏市场观念,产品结构不合理,发展资金不足,对旅游业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博物馆旅游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与旅游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不足等。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博物馆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更正观念,正确看待博物馆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要根据旅游者行为特征,不断丰富博物馆产品的类型、不断完善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结构,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要加强对博物馆的宣传;要不断培养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将休闲娱乐项目开发深入到博物馆旅游的开发中去。郑伟民(2012)等在福建省海西旅游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了福建省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条件,提出福建省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并提出要加强海峡两岸博物馆旅游合作,以此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提出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对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对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及意义
(一)海上丝绸之路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中国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在我国古代的海上贸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10月,北海、广州、泉州、扬州、宁波、蓬莱等6个城市代表达成一致意向,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联手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12月21日,“南海I号”沉船的整体打捞,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第一,同时为“南海I号”量身定做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的建成开放,不仅为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向世界证明了阳江海陵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普通民众更接近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意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水晶宫”,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试验开发区的“十里银滩”,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该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于2009年12月24日正式向外开放。“南海I号”博物馆以其在水下考古界难以替代的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因此,从一个旅游者的视角来审视该博物馆与旅游业的融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其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博物馆旅游成功的案例,寻找解决的方案,为阳江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也为其他诸如此类的专题型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及意义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曾经到过某地的证明,是一个地区一个景区(点)文化的流动,是一个无声的走动的“宣传员”。优秀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有利于丰富参观者博物馆学习体验,是博物馆贴近社会、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要、扩大社会影响的载体,是博物馆创造自身经济效益、增强经营活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做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具有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丰富游客对博物馆旅游体验,扩大博物馆的宣传面和影响力,增加经济效益等积极作用。
有资料显示,欧美不管大小的博物馆,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和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德国波恩的贝多芬纪念馆等,其开发和销售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都是琳琅满目,参观者购买踊跃。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为例,1949年,年营业额仅为10万美元,到了1987年,已高达5500万美元,到了2003年达到7278.1万美元,2008年突破2亿美元大关,累计开发销售的各类旅游纪念品多到2万余种。
阳江作为滨海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商品,如,阳江四宝、各种海鲜及其加工制品、工艺美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漆画、风筝)等,还有各种特色美食如猪肠碌等。但是,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没有结合博物馆特色进行的旅游纪念品陈列和销售,可以说在这一块上还是空白。虽然也有一些地方特产等陈列,都与海上丝绸之路及博物馆本身主要陈列品及内涵联系不大,如孔雀石,虽然珍贵,但是属于地方特产类,不是依据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本身进行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具有展览价值,却不容易让游客加深对博物馆本身的认识。如何结合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历史内涵,开发设计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并进行有效的销售,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点。
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建议
结合欧美国家成功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销售的实例,围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历史考古价值和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上的独特地位,现对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一)从设计人才着手,注重调动积极性
一方面,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靠政府扶持,但是地方财政拨款又十分有限,对博物馆衍生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又缺乏同时具有对文物内涵认知到位和设计能力的文博类产品的设计人才,这严重制约了具有文化味道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市场要想发展,必须打破管理体制约束,走市场化道路。一方面政府鼓励博物馆对此方面设计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增强博物馆自身在旅游纪念品方面的设计能力,同时运用经济杠杆调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动开发此类产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博物馆加强与设计公司、大专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合作,在设计产品中加强与合作院校设计人员的沟通,加强对馆藏文物及其深藏的文化内涵的培训,增强纯设计人员设计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
(二)从博物馆独具特色的藏品出发,寻找灵感,开发出独属于博物馆的独特纪念品
一方面,这些纪念品能够被刻上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文化标记,让游客产生只有在博物馆购买的才具有纪念意义的感觉。如欧美国家的博物馆无论是复制品还是衍生产品的开发,哪怕是一个装饰LOGO,其灵感都是来自于博物馆独特的藏品,每个博物馆都遵循独一无二。另一方面,纪念品要有故事性,同时设计要精美,制作精良,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兼顾使用价值。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泰迪熊,它就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发出来的,创作依据就是老罗斯福总统打猎的故事。至如今,泰迪熊依然是大家喜爱的玩偶。德国贝多芬纪念馆,其开发出来的贝多芬特色雕塑头像、照片、音响作品、书籍、文具、小提琴、以五线谱图案为装饰的雨伞、以贝多芬头像为装饰的指甲刀以及以贝多芬头像为装饰LOGO的工艺品或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无不通过纪念品引发公众对贝多芬的纪念,同时将贝多芬纪念馆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作为南宋古商船整体打捞、异地存放的成功实例,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其独特性可见一般。从欧美国家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成功的例子,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能否以古商船及其打捞出来的藏品为依据,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纪念品,丰富阳江旅游纪念品市场,带动阳江旅游文化的发展呢?
(三)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注重市场消费能力的差异化,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的需求
博物馆要开发出不同价位的旅游纪念品,如卢浮宫博物馆的名画蒙娜丽莎,既有高档的仿制品和丝网印刷品,也有包装和规格大小不一的中低档印刷品,还有明信片系列等[9],很好的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旅游纪念品,如南海一号模型,可以从体积大、中、小,材质优、良、普通,从收藏价值、装饰价值和平时把玩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开发,制定不同的价位,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也可以开发出印有博物馆图案或者南海一号LOGO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钥匙扣、明信片等等。
(四)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要丰富,形成系列
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自1949年成立至今,已累计开发各类商品2万余种,按商品性质可分为常规商品和特展商品两类。按商品品类分,则可分为复仿制品、出版物、文具、服饰、家居装饰、玩具、珠宝配饰等七大类。丰富的旅游纪念品,丰富了博物馆游客的经历,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增加了博物馆的经济收益,展示了博物馆,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
(五)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要注重创新,要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在 “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平台上,《雍正行乐图》动态版利用数字手段,使雍正帝“活”了起来,还配以轻松幽默的解说词。如《猎虎图》中,雍正和一头从山洞里探出头来的老虎对峙,配的解说词是:老虎说:“有种你进来!”而雍正则说:“有种你出来啊!”。还有垂钓图,雍正一动不动地专心钓鱼,10秒后渔竿才会抬起。目前,故宫已经推出宫廷娃娃、黄袍T恤、瑞兽铅笔等近6000种文化产品,创新让故宫文化更接地气,与年轻人更接近。苏州博物馆结合馆藏“国宝”级文物―秋色瓷莲花碗,生产出秋色瓷莲花碗饼干,这一创新又接地气的做法,引起大家的关注。博物馆旅游纪念品不是都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让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让大家都买得起。
(六)博物馆旅游纪念品一定要注意包装
包装优美可以提升商品的魅力。通过对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低价位旅游纪念品对包装不够重视,这是一个误区。很多旅游者喜欢到韩国旅游时购买旅游小物件,理由就是精美漂亮又不贵。旅游纪念品,不管是名贵的还是普通的,都要做到精心设计、包装优美、制作精良,处处体现一种文化,这是我们需要提升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作为博物馆文化的体现,在设计、制作到包装都要体现文化性,要从内到外吸引旅游者,让旅游者一见难忘。
篇4
关键词: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旅游感受
一、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发展概况
中国煤炭博物馆于1989年在山西太原落成,1993年6月以大型实物与现代展示方式相结合的模拟矿井建成,2000年9月,首期征集陈列展对外展出,2003年5月二期基本陈列布展完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5月,中国煤炭博物馆三期基本陈列暨精品馆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公众开放。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发展更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一级煤炭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诸项殊荣集于一身。煤炭博物馆在发展中既重视保持和扩展传统教育、展览功能的发挥,又顺应当今休闲时展的需要,努力挖掘旅游休闲功能,强化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特色
旅游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游览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而获得的因人而异的旅游感受。当今博物馆发展越来越重视旅游功能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游客需求和旅游体验,以增强自身的旅游吸引力。中国煤炭博物馆在结合自身优势挖掘特色旅游体验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
1、传统与现代展示方式结合,旅游寓教于乐
煤炭博物馆展馆由序厅、煤炭生成馆、煤炭与人类馆、四维动态影厅等展厅组成。传统展示方式主要通过精美图片,珍贵藏品,详实解说使游客能够清晰了解煤炭如何形成,古代到现代不同时期挖掘技术的改进,煤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等。为了弥补传统静态展示方式的不足,煤炭博物馆结合采用现代化的动态展示方式,例如,4D影院通过震动、刮风、雨雪、烟雾等特殊效果使游客置身于亿万年前煤炭形成的场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使游客既增长知识又获得愉悦体验。
2、地下模拟矿井设计,旅游体验难忘
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最大亮点就是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模拟矿井,这也是游客在博物馆之旅中最具特色的体验项目。地下模拟矿井设计通过大量实物原型真实再现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煤炭开采的不同技术手段和煤矿工人艰辛的劳动场景。游客搭乘电梯下到井下,佩戴好矿灯乘坐矿井小火车穿梭于巷道,展开了新奇神秘的地下矿井探寻之旅。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导游的细致讲解,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时代条件下采矿技术手段的发展革新,同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煤矿工人危险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
3、导游全程陪同讲解,监管服务质量
游客购票进入煤炭博物馆参观游览,博物馆会将分散的游客相对集中,安排专职导游进行全程陪同讲解。经过导游耐心细致的讲解使陌生枯燥的煤炭知识变得灵活生动。导游与游客之间通过启发式、问答式的讲解方式,吸引游客注意力,增加旅游兴趣。同时,为了强化对导游服务水平的监督管理,游览结束后博物馆要求每位游客对导游讲解水平和服务态度,博物馆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评价并提出意见。使游客感到博物馆重视对自身服务质量的客观评价和不断改进。
三、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不足
1、馆体外观充当广告媒介,降低游客良好印象
煤炭博物馆外部馆体被巨幅的广告条幅包裹。与鲜明醒目位置的太阳能、汽车等广告条幅相对比,煤炭博物馆自身的标志及宣传条幅不能吸引游客注意。仅从外观的第一印象游客很难将它与国家级的博物馆相联系,博物馆实际形象与游客心目中的期望形象存在一定的落差,游客会产生一种失望情绪,进而对煤炭博物馆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因此,煤炭博物馆在开展多样化经营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一定不能以影响自身品牌形象作为代价,否则,就会得不偿失。论文格式。
2、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不足
煤炭博物馆不仅要努力提高游客参观游览的旅游体验,还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旅游纪念品。论文格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炭的相关衍生品种类繁多、层出不穷,很多产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是,目前煤炭博物馆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主要以煤精工艺品摆件为主,旅游纪念品种类单一,开发设计理念滞后,游客购买兴趣不大,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因此,调查了解游客需求,以煤炭相关产品为载体,开发不同系列的旅游纪念品方面仍然大有可为。
四、提升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建议
1、深入挖掘特色优势,建立煤炭文化交流中心
煤炭博物馆座落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国家级的煤炭行业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具有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通过挖掘煤炭文化,拓宽经营思路,把煤炭博物馆建设成为集教育公众、藏品保护、文献收藏、旅游休闲、技术交流、会议会展为一体的煤炭文化交流中心。在开发完善基本职能和旅游功能的同时,应该加强与煤炭单位、煤炭企业、煤炭研究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承办更多相关行业的学术研讨、企业合作、技术交流等会议展览活动。使煤炭博物馆既作为一个行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又能够不断跟进行业最新技术动态。逐步将自身建成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煤炭文化交流中心。
2、加强与煤炭企业交流,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煤炭博物馆作为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探索兼顾双方利益的共赢合作模式。将自身建设成为既体现山西煤炭企业良好形象,又及时反映煤炭企业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和煤炭行业技术的发展更新。比如,可以考虑在游客较为集中的旅游旺季,煤炭企业安排富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到煤炭博物馆结合工作实践为游客讲解现代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煤炭开采中的安全隐患及防治,煤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等知识。
3、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的适度开发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论文格式。因此,煤炭博物馆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必要也是必须的工作内容。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旅游纪念品应该体现与煤炭相关的特色,切不可跟风模仿出售质量差、到处可见的雷同性产品;第二,开发中需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动员大家出谋划策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从中选出既有创意又可操作的项目;第三,切不能仅仅根据自身的好恶,一定要调查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开发产品需要紧贴市场需求;最后,开发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应该较好的结合实用性、艺术性、便携性的特点,开发适应不同消费阶层的层次化、多样化的旅游纪念品。
总之,中国煤炭博物馆在发挥其传统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旅游功能,通过传统与现代展示方式结合,设计地下模拟矿井等形式,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了旅游感受,加深了旅游印象。相信经过进一步的深入开发,通过建立煤炭文化交流中心,探索与煤炭企业互利共赢合作模式,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等,能够带给游客更加满意、难忘的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周海,胡高伟.中国煤炭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J].山西政报,2003(8).
[2]黄政.模拟煤矿游[J].科学之友,2005(2).
[3]中国煤炭博物馆[EB/OL].coalmus.org.cn.
[4]刘珺.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9(12).
[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博物馆;高等院校;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75-02
一、基本功能
就博物馆而言,文物征集、典藏、陈列、科研和社会文化教育是其基本功能。通过对具备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博物馆给予公众知识、教育和艺术欣赏,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主要功能则体现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其中,人才培养处于核心地位,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而服务社会则是对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延伸。显然,两者的基本功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存在着重要交集。
从服务社会视角看,博物馆属公益性机构,其社会文化教育的对象极其广泛。作为人类文明记忆、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无疑是实践和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积极体现,而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更是反映出国家对民生的重要关注。不仅如此,社会教育项目已经成为国家关于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考核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与此相呼应的,则是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并积极向社会推介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教育项目。与博物馆非常明确的服务社会功能相比,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复杂。诚然,高校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然而,发展科学技术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亦只有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看,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它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而传统文化的滋润实为其不可或缺的环节。不过,对于穿越历史长河而来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内容,有必要予以变革,这就是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对此,高校同样是责无旁贷。博物馆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它在对保护、展示、教育、研究等诸多功能的发挥中,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发扬着时代精神。可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其应有的责任担当。它往往通过教育活动,以引导、启迪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触摸历史、延续文化。
二、观念转变
既然高等学校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存在着重要交集,那么,两者的沟通与协作便有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要实现校、馆的真正合作,两者在传统观念上的转变必不可少。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课题知识的必要实践与具象化;同时,博物馆则需要改变消极等待观众参观的姿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面貌迎接校馆合作的到来。在改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展品与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探究式学习的开展等具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紧扣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突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思想内涵、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结合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学校课程和教材紧密结合,将馆、校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再次,切实改变博物馆长期以来形成的“讲解员一直讲,观众被动听”的单一说教模式,实现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下工夫。事实上,这已不仅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方法的转变,而是博物馆人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角色的转换。
三、协同互惠
首先是知识衔接。高校中的人文社科专业,尤其是历史、中文、美术等专业,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若从专业角度进行划分,两者完全可归于一体。高校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博物馆则重在实物的展示,两者之间的这种天然的互补性,又促成同一个宏大文化体系下两大领域的进一步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无疑会使文化传承和创新在高校教育、博物馆服务中皆获得闭门造车所无法实现的意义。
其次是志愿服务。高校之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大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而博物馆与高校之间通过联合打造实践锻炼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必然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也能够使博物馆在合作中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得到好评。实际上,以青年志愿者作为切入点,加强高校与博物馆的合作,发展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完全可以实现活动的长期化和规模化。而吸纳高校历史、旅游、中文、外语等专业大学生进入到志愿者阵营,亦能为观众提供特色讲解、咨询、疏导等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再次是深化合作。高校借助博物馆丰富的典藏文物资源,通过与其积极合作,开展互动共建活动,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基地;博物馆通过与高校联合举办“导游竞技场”“外语讲解”“陈列设计大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特长发挥的舞台;博物馆可将馆内精品文物、本土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制成资料,并结合视频、音频讲解、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包,在高校进行教育传播和引导,从而,加强博物馆对外宣传。
四、技术利用
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现代化的博物馆也应拥有相应的技术设备。由于现代化科技手段可以加强陈列效果、模拟陈列场景、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如电脑三维动画的合理运用等,已是大势所趋。而高校理工类专业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在陈列展览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提供有效的相关科技理论支持。其次,可以因地制宜,将科研成果适时转化为具体应用。再次,可以为陈列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支持。不过,在这一问题上,要分清主次。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展示手段的出现,只能对传统的展示手段进行补充和完善,而不能完全取代。任何科技手段与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本身不可同日而Z,从根本上说它只能是工具,自然无法替代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表现形式。如果在陈列展览中滥用现代科技带来的的奇幻效果,无疑会喧宾夺主,严重削弱文物固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在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网上陈列展览。作为现代传媒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具体运用,人们求新、求知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然而,因为电脑屏幕实际上阻隔了观众与文物间的真正接触,所以永远无法达到在博物馆面对文物本身时所产生的强烈、直接的感染力。
五、文化宣传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首都博物馆免费之前,一年接近80万观众中,70%以上是大学本科学生;免费开放后,虽然这个比例降到了60%以下,但仍能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对博物馆的兴趣就大一些。这不止在中国,世界各地都是如此。”①这一数据,将博物馆观众与学历进行了统计研究。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否认高校师生在博物馆观众中所占的比例。他在《博物馆要成为城市文化的祠堂》中还进一步强调:“一个博物馆的发展,要与公众的成长互相见证。博物馆要不断推出优秀的展览,吸引公众参观;观众要不断地走进博物馆,多次品味……一个城市的公众,要能够进入博物馆,体会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这种关联。”②博物馆与高校积极合作,一方面是在理想观众中进一步彰显与本土历史文化的关联,提升其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以观众、志愿者等角色⒂氲讲┪锕菸幕活动中来,无疑会提高其在国内的影响力,有助于博物馆在保持本土特色基础上“走出去”。
六、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工作目的是培养人才;博物馆要面对的是观众,工作方向是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服务社会。博物馆任何形式的展览活动,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更多地吸引观众,以此产生广泛的影响。事实上,只有深入了解博物馆受众的具体特点,才能真正促进公共服务的改善与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自身职能的充分认知与必要转型。这无疑是世界博物馆领域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甘肃省博物馆近年对参观者持续开展了意见征询与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完善观众调查机制,认真分析观众的基本结构、参观动机与参观行为的特点、态度以及意见、愿望和要求,并以此为导向,在设计、提供和评估服务时,充分关注观众的“声音”,满足观众的核心需求。例如,通过实际调查中发现,带领儿童参观博物馆的家长观众,是目前受众者中占有重要比重的一个群体。甘肃省博物馆以此契机,专门制作了触屏式彩陶绘制、吸附式彩陶拼图、恐龙产蛋等一系列趣味活动,既很好地激发了小观众的欣赏兴趣,又拓展了博物馆藏品的传播方式,因此深受欢迎。客观而论,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些措施,正是基于确立观众本位理念,开展观众调查并依据其改进自我的服务,增进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沟通,从而充分发挥出博物馆在观众、时光、地域、文化等多种元素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意义。“每一座博物馆都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藏品,蕴含着取之不尽的资源,积极依托这些古人留给今天的珍贵‘礼物’,不断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手段,积极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领域,更好地架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这是精彩而博大的博物馆文化应当承担的使命和责任”。③
总之,因为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博物馆与高等学校完全能够以知识衔接、志愿服务等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协同互惠的深化合作,通过合理技术利用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以推动馆校两者共有基本功能的真正实现。
[注 释]
篇6
关键词:博物馆营销;社会效益;影响力;局限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修改稿中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而市场营销迄今没有统一定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认为,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根据此定义,市场营销主要针对商业市场,似乎与博物馆这一提供文化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并无太大关系。
这就难怪自从市场营销学被引入博物馆领域以来在很长时间里都受到排斥,[1]传统博物馆学家甚至直言在博物馆领域进行营销活动完全是“莫名其妙”,[2]但其实不然。
一、博物馆营销的发展
初期的博物馆营销理论确实存在问题,虽然不少研究博物馆营销的学者试图将传统营销理论转化为博物馆营销理论,但是这种理论根植于商品营销,博物馆营销理论仍然是从商品营销推导出的服务以及非营利营销。[3]在这个时期,博物馆营销仍然将博物馆运营视为商业活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博物馆营销理论有了一定的进展,近期的研究成果将博物馆营销定义为“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特性,通过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法,组织生产,推销适当的博物馆‘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和社会需求,从而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虽然此定义仍然带有商业市场的痕迹,但是其“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的认识已经比之前的纯商业视角有了长足进步。总体而言,现阶段博物馆营销理论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尚需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二、为什么博物馆需要营销
1.为博物馆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提供资金支持
无论国内国外,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政府拨款的非营利性机构,政府的拨款一般可以满足博物馆的基本运营需求,但是,若博物馆想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文化与教育服务,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的话,则需要更多经济上的支持。博物馆营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是为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教育活动等开支提供支持,正如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指出的“在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的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拓宽博物馆、纪念馆的经费来源渠道, 更好地满足博物馆、纪念馆的改革与发展需要。”
2.探求何为“博物馆体验”
很多博物馆提出要采取措施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但是,现实是对于大多数博物馆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提高观众的博物馆体验”,而是探求究竟什么是“博物馆体验”。
可以粗略地认为“博物馆体验”是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与博物馆实际产品之间的矛盾关系,因此,若要了解并提升“博物馆体验”,博物馆需清晰地把握观众的需求,那如何获知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了解观众需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观众直接沟通,这就要借助市场营销的基本工具――市场调查,了解观众总体需求可以利用市场调查中的定量分析。一个完整的、优质的定量分析过程对于问卷设计、发放方式、取样设定、现场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失误或者监管不力都会造成数据的偏差,从而得不到有效的调查结果,这就需要博物馆培养一批有一定专业和经验基础的市场调查人员或将此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这样才能了解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和需求,博物馆才能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尽可能与观众的需求相契合。
3.提升博物馆的形象和影响力
博物馆营销能提高博物馆的形象与影响力,甚至建设博物馆品牌,以吸引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利用率,使这些投入财政巨款的场馆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文化传播与教育的作用。[4]
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点,其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各不相同,博物馆可以参考“SWOT”分析的思维方式,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采取适合的市场营销策略。如新建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展品与宣传上强化了旧馆镇馆之宝“马门溪龙”的恐龙元素,并将这一元素作为馆的徽标,形成了的品牌认知,极大地提高了新馆的社会影响力,成功吸引了大量对自然博物旧馆有怀旧情怀的观众。
三、博物馆营销的局限性
博物馆营销虽然能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但是,博物馆营销并不是万能的,一个乏善可陈的博物馆无论如何营销都无法成为一流博物馆,博物馆的核心产品永远都是其高质量的、合理且精心陈列的展品,失去了展品,博物馆没法生存。博物馆若没有优秀的常设展品,再强大的营销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对于博物馆而言,专业化的展品收集、保存、管理、陈列、维护等工作仍然是博物馆生存的根本,展品保存人员、研究人员等专业人员也仍然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博物馆其他任何工作包括营销只有建立在优秀的核心产品之上才有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学在博物馆领域中正在不断地趋于完善,并能有效地帮助博物馆筹措发展资金,探求“博物馆体验”,提升社会影响力。但是,博物馆营销并不是万能药,一切营销工作都必须依托于博物馆自身高质量的核心产品。
参考文献:
[1]谢多娇.浅谈博物馆的社会公益与文化营销[J].博物馆研究,2005(01):77-79.
[2]Lewis, P. (1988), “Marketing to the Local Community”, Museums Journal, 88, No.3, pp.147-149.
篇7
一、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广受公众好评
一个博物馆存在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有效地将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建立这种联系的执行者就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他有效的建立起博物馆沟通社会大众的桥梁,实现了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然而,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但是很多中小型博物馆都存在讲解员编制不足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了博物馆服务水平的提升。这时,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认真搞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的重要作用,组建一支志愿者讲解队伍成为了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更好地服务社会、关注民生的实际需要。在志愿者讲解员中高校学生是一群精力充沛而又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年轻群体,能够在博物馆相关知识领域和志愿讲解员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博物馆通过与高校建立“馆校合作”的方式,在高校内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每个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上岗服务。几年来,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大学志愿讲解的受众有数万人次,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在对外宣传讲解中受到了各界观众的赞扬,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还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亲和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同时,我认为检验一个博物馆是否真正实现了向社会开放,是否真正实现了与社会的互通,从一定意义上说,要看它的志愿者队伍是否真正建立起来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参与公益服务 社会效果显著
博物馆志愿者服务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随着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规模的不断壮大, 一定会营造出社会全体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种服务社会意识的增强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左右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博物馆见证并凝聚着城市发展的历程,是一部城市物化的发展史。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感受长城文化的魅力,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精心打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项目”,主动走向社会,为学校、社区、部队、偏远地方人群、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等弱势群体和不便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提供流动展览教育服务,使博物馆文化面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几年来,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以“一套展板、一个讲解员、一支志愿者小队、一套知识问答、一套博物馆宣传资料、一套博物馆纪念品”为基础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流动宣讲”活动,先后走进我市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高校,服务在校大学生几万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宣讲方式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也彰显出博物馆及志愿者在公众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打破空间限制,拓展文化信息辐射领域,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大学生志愿者流动宣讲”活动走进我市40多个社区,使社区的居民在最近的地方了解和感受长城文化,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更多的公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得到广大公众的一致认可。此外,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坚持走群众路线,热心公益、关注弱势群体,“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连续两年携手光明爱心孤儿院开展“月桂飘香、阖家中秋”及“手绘风筝、放飞梦想”大型公益活动,通过流动宣讲不仅让孩子们了解长城文化,还能带动他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共享社会关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还曾带着展览和慰问品冒着大雨来到社会福利院,为孩子们送去爱心与温暖,拉进了特殊儿童与博物馆文化的距离。
篇8
一、研究方法
(一)模型构建1.影响博物馆游客满意度的因素。回顾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认同期望差距、游客期望、感知质量、旅游地形象、旅游动机、感知价值等是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感知价值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相对于其支付的费用(包括:金钱、时间等),对其所获得的实际收益的总评价。它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最重要变量前提。[7]因此,在构建游客满意度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2.博物馆游客满意度模型。SERVQUAL(Servicequality)模型,是一种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即:SERVQUAL分数=实际感受分数-期望分数。根据PZB和Gronroos的“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前因变量”这一观点,本文选用SERVQUAL模型来研究博物馆游客满意度。首先,根据“SERVQUAL量表”确定“游客满意度量表”;然后,确定评价量表的分析方法:最后,在实际访问的基础上,进行游客满意度的相关分析。其中,SQ表示服务质量;Pi表示第i个量表指标的游客感知值,Ei表示第i个量表指标游客的期望值。SQ的结果联系顾客满意度,有三种可能:当SQ>0时,感知值超过了期望值,表示游客非常满意;当SQ=0时,期望得到了满足,表示游客基本满足;当SQ<0时,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表示游客不满意。
(二)问卷与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在参考了Nowacki(2005)、我国AAAAA级景区的评价标准、我国一级博物馆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构建了博物院游客满意度初步评价量表。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游客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信息;二是模型中22个观测变量的调研设计。主要从交通服务、形象感知、参观游览、饮和纪念品服务、宣传服务和总体服务感知六大方面出发,选择了22项指标,选取山西博物院为分析案例对游客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量表问题的设计采用Liker(t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进行测量。
(三)研究区域概况山西博物院新馆占地168亩,建筑面积达5.1万平方米,于2005年建成开放,于2008年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是山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藏品40余万件,荟萃山西文物的精华。在“2012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中位列第12名。2012年接待观众100余万人次;2013年国庆期间,日均观众量达到4000人,总参观人次近3万;2014年农历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20104名。①(四)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别选取2014年3月8日、3月15日和3月18日三天在山西博物院进行一对一的实地访问、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55份,有效率达到91.7%。
二、模型检验与结果
(一)居民人口统计特征分析问卷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有91%的受访者来自山西省内,其中太原本地游客占到45.8%,基本达到了以调查本地居民为主的研究目的。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本文选用巴赫系数衡量法来进行信度检验。一般认为,信度系数α若大于0.7表示信度相当高,当系数α介于0.7和0.35间表示信度尚可接受,若α小于0.35则表示信度低。[8]本文运用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如表2所示:从可靠性统计表可以看出,问卷数据的Cronbachα系数都超过0.7,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内容的可信度高。
(三)山西博物院游客满意度期望-感知差距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六大类22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到游客期望(E)和实际感知(P)的平均值。然后,对游客期望(E)和实际感知(P)的平均值做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Ttest),给定显著性水平p=0.05,根据假定值(P-Value)检验问卷中各指标的期望值与感知值的平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检验的结果见表3。根据表4检验结果,在山西博物院游客满意度调查数据中,由于t=2.514,p<0.05,所以期望和感知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期望———感知的差距分析。依据SERVQUAL模型基本原理,山西博物院游客满意程度实际上是实际感知(P)和游客期望(E)的差值。1.山西博物院游客满意度的期望分析。从游客期望值分析结果来看,游客对山西博物院的总体形象关注度相对较高;同时,游客对山西博物院餐饮和纪念品相关服务需求较低;对山西博物院的宣传服务关注度较低。所有指标的期待值的算数平均值为4.0119,由此可以看出游客在参观前对山西博物院的期待值并不高,这与人们对博物院的传统认知偏见关。受传统认知影响,受访者大多认为现代博物院依旧是一个古板的文物集中营,适合专家学者参观游览,普通人很难从中获得乐趣,所以对博物馆之行期待值较低。2.山西博物院游客满意度的感知分析。感知最高的指标是博物馆之行总体感受,高达4.7161。这一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游客对博物馆之行的期待值低。除此之外,博物馆建筑外观及内部设计和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整体形象荣誉相吻合。感知较低的指标是餐饮服务品质、定期或不定期的特色活动以及交通便捷度,说明博物馆的可达性较低,参与性活动欠缺。3.山西博物院游客满意度的差距分析。根据表4可以得出服务质量差距为负数,游客满意度最低的两个指标分别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特色活动(SQ=-0.3226)和定期或不定期的特色展出(SQ=-0.2245)。根据对多次来到山西博物院的游客访问,认为每年的特色展出数量可以适当增加。
(四)山西博物院游客满意度象限分析法文章所使用的象限分析法是波士顿矩阵法(成长-份额矩阵法)的简单变型。[9]将游客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分布于平面坐标图上,其中横轴表示期望值E,纵轴表示感知值P。以4.0作为高低期望、高低感知的分界点将平面分为四个象限,见图1。Ⅰ象限:继续保持区。此象限包含了期望值和感知值都高的游客满意度相关指标,属于强势区,需继续保持。这类指标包括:博物馆之行总体感受、博物馆建筑外观及内部设计、管内藏品及其陈列方式、馆内公共休息场所和公共厕所、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馆内各类标示牌、员工形象气质及服务、停车场。一般而言,以上指标就是山西博物院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Ⅱ象限:待改进区。这个象限内的各项指标都拥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感知值较低,属于威胁区,需要立刻采取改进。这类指标是:定期或不定期的特展、博物馆交通便捷度和定期或不定期的特色活动。Ⅲ象限:资源重新配置区。此象限内包含了低期望低感知的与山西博物院游客满意度相关的各项指标,属于弱势区,主要包括:旅游纪念品特色和价格、餐饮服务品质、博物馆宣传途径和强度都属于这类指标。Ⅳ象限:价值重新审视区。位于这个象限中的各项指标都拥有较高感知值和相对较低的期待值,属于机会区,需要继续保持并加强宣传。这类指标包括:馆内藏品解说牌内容、讲解服务品质识、对儿童和残疾人的相关服务设施、各类纸质资料、宣传册、博物馆官网设计。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9
关键词:博物馆 问卷调查 分析
2015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以下简称“辽博”)搬迁至浑南新馆并试开馆。新馆位于浑南新区,和沈阳市市政府相邻,与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科技馆和辽宁省档案馆构成了新的文化中心,但地理位置较偏远,观众参观往返时间较长。在这样的条件下,辽博会吸引什么样的观众前来参观?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对辽博现有展览内容、展览方式、安全服务等方面是否满意?观众喜欢什么样的展览或讲座?他们需要什么类型和价位的纪念品?怀着一系列疑问,为了给辽博各项工作有效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笔者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于2016年9月-12月在展厅内开展了调查。
此外,为了克服问卷调查形式单一的缺点,辽博工作人员还在展厅内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深入了解观众需求;与活跃在一线讲解的辽博志愿者深入交流,更多的掌握观众信息。
4个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调查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50份,有效问卷1620份,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观众的自然情况及其相关分析
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的比例分别为48%和52%,男女比例相差不大。
从年龄分布上看,26-35岁占33%,18-25岁占25%,这两个年龄段的观众是参观的主要群体。36-45岁占15%;56岁以上占12%;46-55岁占9%;18岁以下占6%。不同年龄的人在社会所处的地位不同,到博物馆的参观需求也不同。
从教育水平上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占8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占78%,其中,本科学历的观众人数最多,占47%。综合考虑辽博主要观众群体的年龄和学历水平,他们大部分处于青年期到成年初期,身心成熟,学历水平较高,大学毕业刚步入社会不久,生活空间扩大,正是事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对新知识、新事物有极大的兴趣,需要成就感,希望被肯定。同时,他们宣扬个性,注重个人兴趣和生活体验,情绪化程度较高,不愿意被排斥。
观众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参观动机。调查中发现,观众到辽博参观的主要原因中,个人学习和体验高达62%,有感兴趣的展览占33%,假日休闲占25%,满足好奇心占18%。辽博在陈列展览时,应更多考虑18-35岁这个年龄段观众群体的特点及参观需求,把握展览的信息输出尺度,维系并吸引更多的观众到博物馆参观。
调查显示,观众到辽博是为了教育子女明显低于预期比例,仅占12%。说明大部分人还没有把辽博作为子女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我们也注意到在沈阳市2016年小学生期末考试中,有一道课外题就是与辽博文物相关的知识,只有到辽博参观过或曾经阅读此类书籍的学生才能正确回答。在以考试为风向标的当今社会,此举无疑会让更多的父母选择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其次,沈阳市教委也很注重发挥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功能,他们号召学生在在寒假和暑假时到博物馆参观,很多家长为了完成作业而专程带孩子参观辽博。浑南新区教委与辽博建立了共建关系,尝试在展厅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再次,辽博志愿者自2011年开展了“走近历史――辽博志愿者进校园活动”,原创了歌曲《神奇博物馆》,将展览和文物知识送进了沈阳市众多大中小学,讲解文物,宣传辽博,他们也会引领父母走进辽博。最后,辽博搬迁新馆后,针对3-15岁儿童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手工活动,吸引了很多家庭走进辽博。相信随着社会对博物馆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增加,辽博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进而自发的走进辽博。
观众所从事的职业中,学生比例最高,占25%;其次是政府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2%;商业/金融/服务业占19%;自由职业者和离退休人员各占11%。从月收入上看,3001元-5000元占33%,1000-3000元占32%,1000元以下占25%。学生月收入低于1000元,但他们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到博物馆参观。政府及失业单位工作人T和商业/金融/服务业从业者工作较稳定,属于中等收入水平,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较多的自由时间支配,更愿意选择到博物馆这样高雅的艺术场所休闲娱乐。
观众的职业、收入水平、年龄和学历会直接影响他们购买纪念品的数量。调查显示,偶尔购买纪念品的观众占51%,不购买纪念品的观众占41%,经常购买的观众占8%。偶尔购买和经常购买的观众都是辽博纪念品销售的目标群体,共占59%。
博物馆纪念品的类型和价格影响着观众的购买欲。访谈中,大部分观众尤其是热爱博物馆的忠实观众表示,他们参观博物馆后很喜欢购买一些具有本馆特色的小纪念品参观留念,例如书签、冰箱贴、钥匙扣、胸章等,这类商品价格低廉,特色鲜明,又彰显较高的品味。既可自行使用,又能作为旅游礼物馈赠亲友。调查显示,观众购买纪念品的价位中,11-30元占32%,31-50元占30%,10元以下占19%,51-100元仅占15%。辽博在制作纪念品时应更多侧重以上几个价位段,既可以提高辽博的销售量,又能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
二、观众的居住地
调查显示,沈阳观众是辽博参观的主要群体,占67%。辽宁省内其他地区的观众占20%,其他省市仅占13%,国外观众仅有1%。从社会大环境来说,相对于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沈阳位于中国北部,旅游业不发达,文化氛围较差,辽宁省的各类旅游机构对辽博宣传较少。另一方面,辽博目前正处于试开馆,二楼和三楼正在装修,馆藏精品出于安全等原因并未展出,对其他省市的观众吸引力较低。但随着辽博全面开馆,展览类型不断丰富,宣传力度的加大,省内外观众都会明显增加。
三、媒体宣传
古人云:“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爆炸般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节假日,人们有更多的娱乐休闲场所可供选择。博物馆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吸引人们走进来,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宣传的方式、途径和力度影响着观众的人数。调查显示,38%的观众因为亲朋的推荐而来到辽博,这个数字是对辽博各项工作的充分肯定。观众只有觉得辽博非常好才会推荐给家人和朋友。在2次以上来博物馆参观的主要原因中,陪同亲友比例达到26%,名列第二。
互联网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外出前,大家通常会通过网络了解目的地。调查显示,25%的观众就是通过互联网了解辽博的,因此,要注重辽博官方网站建设,及时更新、预告,方便广大观众掌握辽博动态。访谈中,有的观众表示自己专程前来参观碑志展厅,却发现展厅临时关闭,很是遗憾。如果之前得知此消息,自己会更改行程,推迟到辽博的计划。此类信息应在网站上及时告知观众,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微信是新兴的聊天宠儿,它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观众如何知道博物馆?数据显示,微信与电视各占13%,而传统的报刊杂志仅占3%,微博占5%,旅行社推荐占3%。
在宣传方面,无论何种宣传媒介,辽博都应积极采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网络,不断增加辽博的曝光率和影响力。实践证明,展览的观众人数与宣传力度成正比。
四、交通情况
辽博新馆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智慧三街157号,交通很不方便。地铁下车后仍需换乘轻轨或公交车。轻轨1号线或3号线下车后以中年人速度仍然需要步行至少20分钟,且轻轨车隔时间为30分钟-15分钟。公交车128、130、100、108、198等公交车在辽博附近有站点,相对较近,下车后步行5分钟左右到达馆内。但除了128车隔基本为10分钟一趟,其余几辆公交车车隔为20-30分钟,时间较长。因此,条件较好的家庭会选择私家车,每逢节假日,辽博周围停车位通常爆满。
在调查中,观众从家到博物馆的时间,1小时以内占10%,通常此类观众榫幼诔ぐ椎厍、地铁附近,或乘坐私家车、出租车前来。1-2小时占48%,此类观众居住地距离很远,但通常能就近坐上公交车或者地铁、轻轨等。还有19%的观众需要2小时以上才能到辽博,往返时间多达4小时以上。访谈中,许多观众希望辽博能与相关部分联系,建议增加公交车量。
我们相信随着辽博周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环境也会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交通的不便也让辽博的观众更加纯粹。90%的观众为辽博专程而来,10%的观众是顺路经过。第一次因为好奇,第二次以上便是因为热爱。而辽博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身吸引力,让观众将好奇转为热爱,将热爱转化为持续的关注。
观众到辽博的方式中,独自参观占55%,亲友结伴占28%,单位组织占15%,跟随旅行团占3%。
五、观众到博物馆参观的次数及原因
调查中,58%的观众第一次到辽博参观,2次以上到辽博参观的占42%。而观众2次以上来辽博主要原因是临时展览吸引人,占36%。辽博每年都会引进若干重要展览,每次临时展览开始时都会通过媒体大量宣传,吸引了大量新观众。当他们欣赏展览并且满意后,就会成为辽博的宣传员,主动向亲朋好友推荐辽博的展览,26%的观众因陪同亲友再次前来。13%的观众因工作需要多次来辽博,他们更多的是从事博物馆或设计相关工作。5%的观众因为上级组织安排,3%的观众是因为旅行社固定路线,17%的观众因为其他原因多次来辽博参观。
六、观众参观辽博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62%观众到辽博参观是因为注重个人学习和体验,他们享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希望通过博物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33%的观众因为有感兴趣的展览,25%的观众因为假日休闲,18%的观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这部分观众大多是第一次来辽博。教育子女仅仅占12%。观众的参观动机决定了辽博的展览类型、陈列方式和社会教育活动种类等。引进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无论展览内容,还是展览形式,都应侧重增加知识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配合专业讲解和社会教育活动就能满足绝大部分观众的参观需求,这也是辽博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
七、讲解服务及满意度
文物是静止的,讲解会让文物生动起来。调查显示,48%的观众需要讲解,25%的观众表示根据展览内容、时间而定,只有26%的观众明确表示不需要讲解。访谈中了解到这部分观众文化水平很高,对展品有深入了解,他们到辽博更多的是看实物。
在讲解方式中,观众对专业讲解员的期待最高,占61%。他们说专业讲解员是辽博的正式职工,可信性更强,知识性、准确性更高。26%的观众喜欢志愿者讲解。其中,一部分是辽博志愿者的粉丝,多次聆听,非常喜欢志愿者的讲解方式。另一部分因辽博志愿者讲解是免费的而选择。14%的人选择语音导览器。
调查中,53%的观众聆听了讲解。其中,聆听专业讲解员占37%,聆听辽博志愿者占45%,聆听语音导览器占11%,导游占2%,其他占5%。观众对讲解的满意程度如下表:
说明:本文中数据四舍五入取整数,部分数据不足1%,为了体现准确性取了小数点后1位。
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观众对辽博的讲解满意度是非常高的。
八 、观众对辽博及购买纪念品的态度
86%的观众愿意到博物馆参观,13%的人表示展览吸引人时就会到辽博参观,明确表示不愿意到辽博参观的仅占0.1%。
在博物馆停留1-3小时的观众达到71%,根据观众停留时间以及辽博现有展厅数量推断,这部分观众应该是聆听了讲解,参观了大多数的展览。而停留3小时以上的观众占14%,他们是辽博的忠实观众,他们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观看,而是出于对文物的热爱。参观1小时以下的观众占14%,他们大部分因好奇或顺路而来,对博物馆不感兴趣,也有的人因为赶时间无法停留太长时间。
在辽博众多展览中,观众最感兴趣的是“明清瓷器精品展”,占42%;第二是“明清玉器精品展”,占31%;第三是“中国古代碑志展”占17%;第四是其他展览,占10%。近些年,瓷器爱好者与日俱增,瓷器展厅位置佳,光线足,展品精美,深受观众青睐。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碑志展”虽然距离入口很近,但大部分观众认为墓碑是与死人相关的物品,不吉利。入口处光线又较暗,带小孩子的观众或女性一般不愿进入。相对来说,“明清玉器精品展”虽然位置较远,但展品精美,寓意吉祥,玉文化又源远流长,深受观众喜爱。通常来说,玉器展厅的观众要比瓷器晚30分钟左右,这也和观众入馆后的参观顺序大致符合。除了基本陈列展览外,辽博每年还举办了大量临时展览,数量较多,分散了观众,因此百分比较低。
观众到辽博参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实物展品占75%,陈列设计占54%,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内容分别占19%,可参与的娱乐设施占15%,参与活动占6%,什么都没记住占1%,其他占3%。由此可见,对于辽博来说,藏品佳、陈列设计好是吸引观众的利器,配合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和丰富的讲解以及娱乐设施,展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016年,辽博虽然是试开馆且只开放一楼,但我们欣慰的看到,观众参观后,93%的人认为达到了期望要求甚至高于期望;6%的观众稍有失望;只有0.6%的人认为非常失望。下图是观众对辽博的期望与感受程度表:
观众对辽宁省博物馆的期望与感受程度
“观众的期望程度”是观众在参观之前对辽宁省博物馆的期望程度。“参观后的满意程度”是您在参^辽宁省博物馆后,内心的实际感受程度。“5”是期望或满意程度最高,“1”是期望或满意程度最低。
从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观众对辽博的各项设施的满意度都有了很大提高。58%的观众表示辽博各项工作非常好,37%的观众认为比较好,5%的观众认为一般,仅有1%的观众认为工作不好,有待加强。
观众是否会再次参观辽博呢?17%的观众表示会经常来,49%的观众表示愿意;32%的观众表示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展览会再来。调查中,98%的观众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辽博。只有2%的观众明确表示不会再来。
九、观众的建议和参观需求
34%的观众认为该采用更多的陈列展览方式和手段;33%的观众认为要丰富展览类型;26%的观众提出应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供更多的讲解服务;20%的观众认为要继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16%的观众更加注重旅游纪念品和博物馆资料;16%的观众认为应该创造更好的参观环境和配套设施;5%的观众认为应该加强安全保卫工作。
辽博讲堂自开办以来,深受广大观众欢迎。那么观众希望辽博举办哪些类型的讲座呢?文物鉴赏类和历史类分别占了44%,考古类占38%,民俗类占31%,其他杂项占3%。辽博应参考这些数据,举办讲座。
在举办展览方面,62%的观众喜欢中国古典文化展览,44%的观众喜欢地方特色展览。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和辽宁地域特色的展览是观众的最爱。35%的观众希望能引进国外古典文化展览,21%的观众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现代艺术展览。目前,由于展览空间有限,展览数量和类型都受到很大限制。在辽博二楼、三楼开始展览后,辽博将有更多的空间,会更好的满足观众的展览需求。
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增加对展品的了解呢?50%的观众选择了模型和仿真品,他们更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可以适度碰触,增加对展品的认识和了解。45%的观众认为应该增加图片。39%的观众喜欢实体操作。事实证明,亲身经历的事情总是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35%的观众认为通过文字增加对文物的理解。29%的观众倾向于互动媒体,22%的观众更希望能参与到展品的制作过程。
以上是辽博2016年观众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希望本文能促进辽博更好地举办展览,开展各项社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强辽博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成Z瑭.平遥县两类博物馆1999年观众调查报告[J].博物馆研究,2001,(04).
[2]王娟.我国博物馆观众初步研究――以数据分析为基础[D].吉林:吉林大学,2005.
篇10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空间;陈列设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129-01
一、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设计工作,博物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其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实践水平,从而为博物馆良好整体效果的取得提供最为可靠的保障。
二、博物馆建筑特点
博物馆建筑在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品,它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性和存储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有不同风格的体现,但归根结底,博物馆的功能性是需要首先明确的。很多博物馆是将历史建筑改造而成的,历史建筑的构造不能改变,因而其内部设计就需要特别严谨地去进行规划,既不能伤害到原有建筑,又要符合博物馆的功能。但又正是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建筑都能用作博物馆建设,才有了更多新的专门的博物馆专门建设了起来,按照博物馆的设计规划来说,新博物馆是完全按照博物馆的收藏参观功能来设计的,其内部空间不应该出现利用和规划问题,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新盖的博物馆依然存在内部陈列设计问题。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研究和服务,其馆内的陈设设计必须符合这些要求。博物馆内大部分都是珍贵文物,因而博物馆必须要坚固,有一定的防震防灾能力;在博物馆内部布局中,要考虑到爆五官的功能空间分类,将展示空间、服务空间和收藏保管空间划分合理,比例适当,尤其是各种区域的链接和路线,需要具有人性化的设置。博物馆内部的陈列设置也要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体系来进行分类。
三、博物馆建筑空间的要求与发展
1.设计定位
博物馆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在满足功能属性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博物馆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好的博物馆建筑一定具有突出的艺术性。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应该尽量贴近博物馆的藏品文化。
2.功能划分
博物馆作为功能指向性尤为明确的场所,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功能设置应该首先得到保证。传统博物馆的基础功能包括:典藏维护、展示、研究、教育推广这四类,现代博物馆早已经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功能组合。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个性突出的优势,灵活搭配多种功能。
3.环境心理
国有博物馆基于传统的文化教育理念,总是将空间设计得严肃、高大,希望游客产生敬畏的心理。实际上,中国人对艺术品的喜爱和感受,主要表现为把玩和参与,关注的艺术藏品是玉器、瓷器这类可观可玩的日常用品,因此,博物馆空间并不一定是越大越气派就越好。大部分的博物馆建筑,受制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无法从外观上吸引人群,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功能的多元化、布局的合理性以及科技元素在内部空间中的渗透。在空间的设计上应该以考虑游客心理为主,减少教化的目的,着力营造人与藏品之间平等的交流环境,将设计注意力从视觉美学转移到体验美学中去。
四、陈列空间设计方法探讨
1.清晰的空间格局
在现代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上要完成传达信息的功能有很多途径。我们如果把整个展示空间看作一个整体的空间媒体,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对于空间设计是一个重点。空间设计具有自身的四维性,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组合性、流动性和功能性。展品的空间概念是以参观者的内在需求为前提的,空间的存在主要是以参观者和展示物品的需要而存在。为博物馆建立一个优秀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博物馆为参观者提供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参观者是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一个流动的元素,因此我们在设计博物馆空间格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参观者在空间活动中对参观效果的影响。有人的空间和没人的空间、喧闹的空间和安静的空间给参观者的感觉是不同的。在对博物馆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分析好非理想化的状态,要解决好在这个参观空间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博物馆的陈列空间需要清晰的空间格局。
2.合理的动线设计
动线主要是参观者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的运动的轨迹,运动轨迹的时间顺序就是总的动线。博物馆空间设计动线的确定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设计的动线图是矩形,我们根据实际的调查,有的观众就会仅仅注意一面墙的展品,忽视了其余三面墙的展品而匆匆离去,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到人体运动少走路的经济法则制约,无形中就减少了对陈列品的注意力。所以,参观者对于参观方向的盲目性,也是引起观众疲劳和心理不安的因素。动线的设计要做到重点突出,布置合理和方位明确,以动线的设计来增加观众的参观时间。
3.合适的陈列氛围
博物馆的氛围给人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博物馆的评价和印象。一个优秀的设计能够使参观者一开始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就会被博物馆的文化意象所感动,激发出参观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师们对于陈列展品的理解和与项目策划人的有效沟通,会通过不同的色彩、灯光和造型的结合,负责任地设计出合理的陈列氛围,让参观者在这一氛围中获取知识,感悟情感。
五、提升博物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有效策略
1.以人为本的陈列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对博物馆的空间进行科学的分割和陈列设计,当然,这需要在藏品安全性考虑的基础上来实现。博物馆的空间一般比较高大,有很大的设计自由性,这也考验着博物馆设计团队的能力。首先在参观区域的分割和参观路线上,要符合人们的习惯性心理,如从一层到逐渐上楼、从进门开始是引导类参观等,整个博物馆需要有一条主线将参观者的参观路程做成合理的规划,这样有利于参观者尽快进入博物馆的参观状态。
2.陈列设计从局部设计向整体设计转化
当前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方向是陈列空间的合理规划,主要是从对局部空间的重视转向对整体设计的规划和重视。设计师需要从博物馆建筑的整体功能出发来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解构和重新塑造,将各部分的关系融合进统一的整体又各具风格,达成空间组合形式的一体化。
3.陈列设计的多元化效果实现
陈列设计的多元化指的是陈列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其陈列的基本功能,还要考虑到展品整个区域和整个博物馆空间的协调性、展品和展品直接的协调性,还要处理好各个展示空间的关系,要满足除了展品陈列之外的其他要求,如参观者的了解需求和学习需求,以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来进一步保护展品或者让参观者进一步了解展品。在多元化效果的实现上,可以利用影像、声效、灯光、模拟场景展示等效果,来让参观者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4.陈列设计要体现时代感和创新性
时代感是博物馆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而创新性则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博物馆陈列设计也要求设计师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结合博物馆的基本要求来实现现代化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极具创造力的展示特色。包括在建材、灯光、橱柜、玻璃的使用上,以及其他展示道具的借用上,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有意义地创新。
六、结束语
通过对博物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设计工作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与重点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博物馆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设计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小溪,申亮.现代博物馆的室内陈列设计[J].山西建筑.2014(08):88-89.
- 上一篇:电力工程规模划分标准
- 下一篇:建筑工程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