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供用电技术专业培养掌握供用电技术基本知识,具有供用电工程及电力系统施工、维护、自动控制、试验分析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该专业培养在供电企业、工矿企事业等单位从事与供配电系统、用电系统相关的电气设计、运行、维护、管理及其变配电站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检修和用电监察与营业管等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故障处理、供用电生产管理、营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具备从事电力网、变配电站、企业供配电工程设计、运行、检修、安装调试、用电监察、营业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供用电技术包括:输电变电线路及设备安装调试;高、低压输电线路维护,变电站、所的电力运行监控,用电设备的使用维修等相关技术,所涵盖的范围除了微波弱电以外,几乎包含了全部强电的技术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5ybxm05,2015zdxm06)、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015sxzx05)研究成果。
电工技术是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的第一门电学课程,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该课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所需的电工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整个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
1.生源发生变化
近几年笔者学院生源发生巨大的变化,有自主招生和统招两类生源。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分析能力不强,计算能力较差,学习不主动。但是学生也有明显的优点,表现活跃,精力充沛,喜欢动手操作,对新事物感兴趣。面对生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在教学上如果还沿用原来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都不好,需要对电工技术进行课程改革,重新编排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的组织应采用更适合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形式。
2.内容更新少
电工技术是一门理论比较成熟的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更新变化少,缺少新鲜事物的刺激,学生学习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下工夫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上电工技术课程的学习,教和学之间如何来平衡,成为了电工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3.课时不足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完成学校课程的学习。由于电工技术教学受到了学时不足的影响,教学内容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覆盖,要根据学院电类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每个专业必备的电工知识点和技能点,做到“必需、够用”即可,来减少学时与教学内容的不平衡。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面对课程教学在上述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学院电工技术教学团队的教师积极探索,寻找现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生源结构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分层教学,避免教学上的“一锅烩”,并且开放实验室,给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学习资源。面对课程教学课时缩减的现实情况,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找出电类专业所必需的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形式,取而代之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以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
1.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电类专业培养方案和电工技术课程标准,按照“必需、够用”原则,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师探讨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电工技术课程学习中哪些内容可以简化、哪些内容必须保留,突出学习的重点,注重和专业学习的结合,设置相应的教学技能点和知识点。
以发电专业为例,该专业对电工技术教学要求比较高,如何选择电工技术必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就成为首要问题。通过对培养方案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项目,每个大项目下又采用学习型的工作任务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根据电工技术与后续课程学习的联系,以及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电工技术课程各项目学时的分配以及教学的重点。各项目的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从表格不难看出,直流电路这一项目主要是对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学习,学会使用各种电测仪表,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的能力等。交流电路部分是该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工作实践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譬如谐振现象、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等内容就是以典型的实际工作任务引出,阐述了理论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所以在交流电路部分学时分配最多,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教材的选择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学校电工教学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在12年编写了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工技术基础》教材,辅助学生学习该课程,该教材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电力技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传统的编排,以适应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3.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在教室、实验室或者实训室进行。学习中必备的电工知识可以从一个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出,可采用动画、实物和技能操作等方式实现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老师主导课堂,一堂课下来都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到底学没学会,学到了多少,都不太容易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爱学了,教学目标达不到,学习效果很差。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教学的主体就要转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就要发生变化。譬如,在学习基尔霍夫定律这一内容时,采用先任务资讯,然后制订学习计划,再实施任务,最后总结评价。学习组织过程如表2。
二是教学活动要和电力生产相联系。以供用电技术专业为例,在学习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提前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习日光灯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与电力生产的联系等,突出教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三是教学时间不拘泥于课堂时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同步进行。笔者建设了电工技术课程资源库,有试题、课件等可以帮助学生课后自学;针对学生学习中不容易理解或容易出错的内容,可以制作动画、微课,录制视频,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学习;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等,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也要适应这一变化,采用了小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行动导向法等。譬如采用角色扮演分,适应以后企业的工作环境,学生都是“员工”,教师变为“顾问”,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样角色的转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的录取方式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别较大。通过对笔者学院近两年发电专业学生成绩分析,把不同招生来源的学生混班授课,发现会有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有学生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分层次教学,在满足专业培养的情况下,教学进度和难度有所区别,以适应学生的学情。
6.课程评价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改变,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适应职业教育的变化。课程的评价方式是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确定,学生通过对每个学习项目、任务进行的总结、答辩、试卷考试等获得最后的总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老师的工作量比以往要增加,但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7.教学条件的支撑
笔者学院现有电工实验、实训室4个,其中大多数实验实训设备是近几年更新和扩建的。目前电工实验、实训室满足一个班实验实训要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电工技术的发展方向,拟建基于虚实结合的电工实验室。
四、小结
在电工技术教学改革中,通过整合学科知识点,突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采用更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形式。改变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从近两年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基础扎实,进入企业角色较快,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黄凤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2]刘芸,陆洪毅,王学慧.浅谈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J].大W教育,2015(1).
[3]何革资.高职生厌学现象、原因及对策[J].职大学报,2008(1).
篇3
1.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课程简介和模块建设依托的专业基础
所谓模块化,指的是“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的主题式教学单元”,模块化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灵活度,教学内容应做到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选材灵活,形式多样。
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是工科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之一。本课程使学生在了解我国电工技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必需的知识理论、技术技能,也可为后续电类课程学习和从事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属于非电类专业,学生缺乏前期的学习基础;②电类实践的机会较少,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容易脱节;③不注重激发与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电学技能;④严重缺乏电类知识的自学能力。
2.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课程内容建设
按照学科内容属性可将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内容确立原则: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将如何调整教学内容纳入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要有一种服务整个后续电类课程的理念;依据非电类专业各关联专业课程的需要,确定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的培养体系与培养主题。
3.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教学方法的运用
(1)“面向大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提升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质量、促进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一步。这里提出面向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服务思想,要求教师不仅为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后续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即提供一种全程化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型教育。
(2)课程考核质量评价方法多样化。建立并完善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考核评价方法是本课程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考核方式力求多样化,引入成绩影响因子,如上课笔记、实验、课堂讨论、创新实践等。
(3)教学管理的强化。首先,要加强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的教学质量控制,尤其要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控制;其次,不断进行师资力量的培训,包括教学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技能培训;最后,提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4)虚拟教学实验手段的引入。电学仿真软件具有投入少、效果好、方便实用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很有帮助。
(5)大力倡导学生自学与互学活动。当今,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具备自学能力的学生很容易被淘汰或者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提倡学生自学与互学的教学活动同样显得非常有意义。
4.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课程建设规划
(1)积极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定位,充分体现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模块教学课程体系,自主选择其教学模块,设计好课程的培养方案。
(2)教材、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讲课内容等,应全方位地体现课程模块教学的要求。
(3)以实践性和创新性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
篇4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 教育 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 工业 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 发展 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wWW.133229.Com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 科学 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电子技术, 网络 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 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 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 科学 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 经济 社会的快速 发展 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 工业 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 文献
[1]陈怡. 教育 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 论文 集.2005.
篇5
【关键词】合班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民办院校最近几年的招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源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某些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大大减少,甚至面临着停招的危险。加之大众化教育趋势的影响,高校师资普遍紧张,合班上课逐步演化为必然趋势。
一、机电类专业合班教学的现状
2014年5月黄河交通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为学院的招生带来了一定的转机,但实际的招生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拿机电工程学院近两年机电类专业的招生情况来说,机电工程学院现有五个专科专业,分别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制冷与冷藏技术。2012年、2013年、2014年五个专业的招生情况见表1。
表1 机电类专业招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
机电
机制
模具
数控
制冷
合计
2012
51
41
21
12
4
129人
2013
21
19
5
5
3
53人
2014
51
34
6
3
3
107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机电工程学院机电类五个专科专业的招生结果仍不理想。受教学资源(如教学成本、师资)的限制,合班教学已成必然的选择。
二、机电类专业合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合班专业较随意,科学性欠佳
机电工程学院2012年冷冻专业4名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合班授课,发现该方法对于节约教育资源还是有益、可行,遂在2013年将专业人数少的学生进行合班授课。几个教研室商量将2013年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合并一个班授课,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数控技术专业合班授课。而2014年又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合并一个班授课,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合班进行授课。其专业的合班较随意,科学性欠佳。
(二)学生认同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回答“你对合班上课的态度如何?”时选择“非常反对”的竟占62.11%,“支持”的占 17.89%;回答“合班上课对你的吸引程度如何?”时选择“不太吸引”的竟然达到55.78%;回答“你认为合班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回答“较差”的竟高达36.84%,回答“很差”的占21.05%。合班上课的专业越多,实施因材施教的可能性越小,教学管理越困难,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师生交流困难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合班教学认同度不高,吸引力不大,起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班级组织管理差,课堂纪律差,学生出勤率低
我校机电工程学院采取的合班授课方式是将公共课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采用大平台合班进行授课,而对于一些专业课程通常把班级人数较少的学生安排到班级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授课,各个专业、各个班级之间学生互相信服程度不高,造成班级学生管理困难,课堂纪律较差。另外,选为合班授课的教室,本班学生的座位已固定,合并过来的那几个班的学生只能坐到班里的后面位置,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主人翁感全然没有,心里比较抵触,排斥。加之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比较复杂,最终导致出勤率低。
三、机电类专业合班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性地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合班
专业课程的合班授课不同于公共基础课,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岗位所必需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它的专业性较强。所谓“术业有专攻”,指的就是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所以在对机电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就行合班授课时,应科学性地对学生进行合班,避免专业间跨度太大。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两结合”教学,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摒弃“满堂灌”的现象,坚持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小组协作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融为一体,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把学生划分为两大组,不时进行些小组对抗,把任务下发给各个小组,看哪个组完成的情况好,好的那组适当给予加分奖励。
(三)合理安排授课班级位置
选择均不属于各个专业学生的教室作为授课地点,逐渐消除学生寄人篱下心里的阴影与抵触,提高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出勤率。在进行调查问卷时,有的学生还建议在各个班级轮流上课。
(四)加快进行良好的合班教学“软硬件”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引进一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教师指导实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人才。
(五)不断完善学院的工资体制改革
2014年学院实施新的工资体制改革,对授课班级学生人数有系数要求,少于一定数量的学生人数后要乘以0.6或0.8的系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完成规定的学时数,上课积极性不高。学生人数少,达不到标准,是招生生源少的问题,并不是教师个人造成的原因,此项工资核算方法教师们质疑较多。
总之,我们要从教师、学生、学校等多角度着手,使合班授课不只是一种被动适应扩招的教学组织形式,更是一种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骞,王娜娜,吕增华.病理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2,(21):78-79
[2]刘素娟,张文.大合班教学现状解析及对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8(3):49-51
[3]刘霞,王小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合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大众科技,2008,(6):187-188
[4]张晓燕.浅析管理视阈中的合班课教学策略[J].职业时空,2011,7(10):90-91
篇6
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内在需求,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育人课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第二课堂为核心,把学生课堂、技能大赛和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锻炼和加强了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了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专业社团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内在需求,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育人课堂。
一、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开展的现状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就业困难和“用工荒”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目前高等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已自成系统,实践教学、工程训练体系缺失,学生在校期间更多时间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体系,背书本、记公式,实践动手的机会少,不知道如何将理论实践相结合,缺乏创新意识,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利用第二课堂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社团。专业社团以“学生讲堂”、专业技能竞赛、企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等为抓手,加强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第二课堂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时间,机电工程学院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的社团。以电气、电子专业为主的“电子爱好者”协会、以机制专业为主的“非常设计联盟”社团,每个社团都配有专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每个社团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专业社团为主体,每周末开展学生讲堂,学生轮流讲课,自愿参加,以课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课下应用于实践的形式展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单一模式。每节课后都会留作业,作业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指导教师每节课要全程跟着,都要对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内容、教学质量进行点评。社团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增长见识,相互促进。各社团成员每个学期开始提交学期计划,学期末进行总结汇报以及小组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动手能力。
(二)第二课堂以学科竞赛为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能力,机电工程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以社团小组形式组队参赛,邀请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小组每天一起研究学习,相互探讨问题。校内每年举行一次比赛,社团成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估,由专业教师进行打分点评,指出不足,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省级各类比赛。经常参加的比赛有“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大赛”“单片机大赛”“挑战杯大赛”。参加比赛,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还能获得各种奖励以增加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在每学年的评奖评优中参加大赛的学生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分。
(三)第二课堂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为主渠道,教学互长,提供创新训练平台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拿到第二课堂中来,根据专业和兴趣爱好不同将社团成员推向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学生社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实现学生从本科开始与专业教师做课题的大步跨越。在科研过程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超前的理念,增长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需求情况,为教学查漏补缺,一举多得。教师所做科研项目,一般为实用性价值高的产品或者专业前沿的产品,这样学生在协助教师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专业前沿以及社会中专业的现状,以引发深入思考,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第二课堂以企业实践基地为延伸,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服务社会
目前社会上小微企业因为实验资源、技能人才短缺,研发项目受到限制。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二课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为微小企业解决科技创新项目问题,由社团成员成立专项小组,指导教师进行技术把关,群计群策,在短时间内将研究成果交予企业,此中不涉及利益关系,实现了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同时社团成员也得到了实践锻炼。目前机电工程学院分别到唐山市滦南县、石家庄市无极县以及廊坊市工业产区为当地企业完成生产研发与技术支持,与企业签署协议,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真正对接。我们的此种做法与国家目前的政策完全相符。
(五)第二课堂以阶梯培养为基本模式,在实践中稳步推进
由指导教师统筹全局,将每个社团分成若干小组,优秀党团员作为骨干担任小组长,参加教师课题的研究,以及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低年级社团成员与小组中的高年级社团成员可以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有利于吸取与分享他们的长处。例如,欲报考硕士的成员可以分享学长的经验,取长补短;参加大赛的社员可以从学长那里学到大赛的比赛经验等。
三、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模式的主要成效
“电子爱好者”协会每年都义务为学校师生维修电子产品,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都积极组队参加,到地方去免费为地方老百姓服务,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并连年获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省级先进小分队、市级先进小分队和校级先进小分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在学风建设中第二课堂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不再因为没事做而逗留在宿舍玩游戏、睡觉,而是积极地走出宿舍到实验室去学习,做实验,参与教师课题,利用暑假到教师科研项目企业进行实习。在就业中,这些学生的优势就会突出,不再是企业挑他们,而是很多企业争抢他们。机电工程学院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具有机电工程学院特色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模式,此种以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骨干学生的授课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可以向学生迅速传播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结语
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势在必行的手段,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的一种创新型教育环境,将学生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锻炼和加强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丽玲 郭立新 付晓娜 常立生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飞.创新能力培养视阈下的大学第二课堂建设[J].学理论,2011(10):293-294.
[2]马宗方,张柯,陈向阳,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176-177.
篇7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 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篇8
影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以及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施工特点;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一、概述
“机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机械和电力设备的统称。机电安装,通常也称机电设备安装,是指将生产厂生产出的设备主体和附属部件运输到施工地点,经过一系列必要的施工过程,安装到正确的工艺位置上,并通过调整、试运转,最后达到投产使用条件。它包含了工业、公用、民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电气、给排水、暖通、消防、通信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是将设计意图转化为实用功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机电安装工程涉及专业面广、学科跨度大。它涵盖了机械设备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表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消防工程、电梯工程、管道工程、动力站工程、通风空调与洁净工程、环保工程、非标准设备制造和成套设备监造等,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经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直至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或生产出合格产品为止。
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称为质量控制。也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
二、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建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使得施工和生产企业也随之大量发展。但由于对施工质量未能进行有效地控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并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和危害,也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工程质量问题已成为实施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等重大决策成败的关键。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人员、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以及地质环境和天气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不同项目地点不同,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差异,造成质量事故,项目完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能实行“包退包换”,因此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重视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三、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
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大的概念,有它的固有特征,但其通用性也很强,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机电工程项目的各专业工程通常是同时安装、交叉施工,各工种需要互相配合、协调施工面,确立设备、管路、管线的安装位置,相互创造施工条件,才能正确地反映符合机电安装工艺的客观规律,满足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安全,加快进度以完成机电工程项目。
2、在建筑机电工程安装中,机电工程需要与土建、装饰工程协调配合,所以在房屋建筑中,土建、装饰工程为主线,机电工程为辅线,机电工程应以土建、装饰的施工进度来安排机电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
3、在工业机电安装工程中,机电安装工程要依据生产工艺流程及各类动力站(变配电所、热力站、泵房等)投运顺序来安排总体进度计划,因此应以机电安装为主线,土建工程为辅线。机电安装工程在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和安装质量时,要考虑土建工程施工进度和土建质量对机电安装工程的影响。
4、机电工程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功能,在保证安装质量的前提下,在施工活动中,还要重点注意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和公众利益。
四、影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简称为4M1E因素。
1、人员素质: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建筑行业实行经营资质管理和各类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是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2、工程材料:工程材料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外表及观感,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安全。
3、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它们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简称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工程用机具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使用功能质量。施工机具设备的类型是否符合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都将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4、方法: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力推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是保证工程质量稳定提高的重要因素。
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作业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周边环境等。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加强环境管理,改进作业条件,把握好技术环境,辅以必要的措施,是控制环境对质量影响的重要保证。
五、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施工各阶段质量控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
施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指的是在各工程对象正式施工活动前,对各项准备工作及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有关方面进行的质量控制,也就是对投入施工项目的资源和条件的控制,具体内容是:
(1)施工准备质量控制:包括施工机具、检测器具质量控制;工程设备材料、半成品及构件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资格审查、操作人员培训等管理控制;质量控制系统组织的控制;施工方案、施工计划、施工方法、检验方法审查的控制;工程技术环境监督检查的控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审查把关控制等。
(2)严格控制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的质量;施工组织设计交底的质量;分项工程技术交底的质量,不能走过场。
(3)严格审查施工许可证(开工审批手续),把好开工关。
2)事中控制
施工过程中对所有的与工程最终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也包括对施工过程的中间产品(工序产品或分项、分部工程产品)质量控制。也称为过程控制,即
(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工序控制(一般工序控制和特殊工序控制);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的控制;隐蔽工程质量控制;调试和检测、试验等过程控制。
(2)设备监造控制,指大型特殊的设备必须派人到工厂监造。
(3)中间产品控制,在机电工程施工中比较多,比如锅炉及压力容器安装,实际是对中间产品进行组对的继续制造过程,这项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4)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或评定的控制。
(5)设计变更、图纸修改、工程洽商、施工变更等的审查控制。
3)事后控制
对通过施工过程所完成的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最终产品(单位工程或工程项目)及其有关方面(如质量文档)的质量进行控制。也就是已完工工程项目的质量检验验收控制,即:
(1)竣工质量检验控制,包括联动试车及运行,验收文件审核签认,竣工总验收总交工。
(2)工程质量评定。包括单位工程、单项工程、整个项目的质量评定控制。
(3)工程质量文件审核与建档。这是最为重要的质量控制,要真实、准确。
(4)回访和保修。是一种制度的控制,是反馈工程质量的最直接的真实评价。
2、实施质量控制的措施
1)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投入资源的控制,还是对施工过程的控制,都应当对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五个重要因素,即对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以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地控制。
2)影响工程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只有通过保证人的素质质量,才能保证并实现工程质量,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水平,最直接、最真实、最具体地影响工程质量。为了提高这些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水平,需不断地进行培训,取得各种工程施工中必备的人员资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考核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以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质量要求。
3)工程设备的质量、工程用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工程材料、阀件、配件、零件等质量是直接保证工程质量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对其选用材料的先天条件、供方选择、采购过程、进货检验全过程需进行全方位地监控,更要注重过程中的材料使用监控,做到不合格的材料、设备坚决不能使用,并留下相应的证据。没有合格的设备和材料,是不可能做成合格的工程的,这是质量控制的头等大事。
4)施工机具、机械设备、工具的控制,能保证工程质量过程质量优良实现,好的机具不仅省能、省力,而且还能加工出好的产品。而好的检测仪器和量具,能检测出过程中的质量状况以便及时纠正解决,避免返工和浪费。通过建立设备状态台账、明确责任人管理、机具设备的使用过程保养、计量设备的送检监控以及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等各个环节对设备及机具进行控制,使得在用的施工工具处于良好的使用和监控状态。
5)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考核和反映施工企业技术水平和企业员工技术素质的重要依据,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可以在精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里显现出来,先进的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可以指导施工人员做好施工,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要素,起到保证质量的目的。同时还应依照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工程标准、工法、工艺标准、操作规程和相关制度,共同确保工程质量。
6)工程质量的环境条件控制,虽然不是施工单位能左右的,但是这也是保证工程质量不可忽略的措施。设计质量、设计变更质量、工程洽商等质量控制,也是工程质量的依据和先决条件,至于现场条件、安全、自然环境也可以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实施这些措施,就能是工程质量更加优良。
六、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知,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对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施工设备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从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以及环境等影响因素入手,识别质量控制节点,建立各个过程的控制程序及奖罚制度,才能确保施工工程质量,进而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施工工艺和方法不断创新,同时不断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才能使得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付庆红;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机电安装行业;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
一、机电安装业的地位与作用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的好坏和使用水平的高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水平的发展,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地要求建筑产品使用功能不断地扩大,而这种扩大则大量地表现在对机电安装工程的更高要求上。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表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消防工程、电梯工程、管道工程、动力站工程、通风空调与洁净工程、环保工程、非标设备制造工程等。目前,在高层和高级民用建筑中,安装工程投资的比重从过去一般工程中的10%-15%提高到现有高级民用建筑中的30-40%左右;在石油化工项目和一些工业建设项目中,安装投资比例有的已超过70%,并且这种趋势只会有增无减。
二、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
(一)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所经历的周期比较长,涉及到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等各方面的工作,直到满足相关的标准要求为止。
(二)施工人员素质要求高。机电安装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的广,需要施工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
(三)技术要求高。在机电安装的过程当中,“高、精、尖、难”和采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情况具有普遍性。
(四)协调管理工作多。机电安装工程所涉及专业非常多,需要频繁的和土建、监理、咨询单位及消防等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
三、机电安装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机电安装总承包名存实亡。在建筑市场运行中,普遍的项目业主,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原本处在同一层面上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的“兄弟”关系,被曲解为“父子”关系。以致一些房建工程与机电工程分别招标投标的项目,一旦招(投)标结束,房建企业与机电安装企业居然成了总分包关系,房建企业于是以“长者”的身份冠冕堂皇地向机电企业收取总包管理费;奇怪的是机电安装总承包企业对该项目中的所有机电专业工程(包括由业主肢解发包的工程)需作出免费承担总包管理责任的承诺。即便是以机电安装为主的建设项目,业主也转不过以机电安装企业作为总承包的弯,习惯于认定对机电安装施工相对比较薄弱的土建公司为总承包方。
(二)建筑市场上的优秀“配角”缺失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机电安装行业和企业,在建筑市场上历来以“配角”定位。暂且不说这种“配角”地位是否合乎情理,问题是我们在强调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处于“配角”的机电安装业缺失良好的政策环境。现代企业管理十分注重企业品牌,于是有志于持续发展的企业与企业家,都视工程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创精品、树品牌、塑形象已成为诸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明智的机电安装企业显然无一例外。然而,在各地、各级政府屡屡出台的发展建筑业的优惠政策中,我们很难寻觅到有关相对于扶持“配角”成长的优惠政策。或许有,也只是一些“调整产业结构,做精做强专业”之类的空泛之谈。就拿创优质工程为例,安装业内人士总有一阵难以平衡的心态。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方总是要求投标方作出创杯工程的承诺,在工程质量履约保证中通常的做法是按照房屋建筑和机电安装各自所占工作量的比例承诺质量保证金。使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施工阶段和创优过程中施工各方为了创建名优工程均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但一旦大事告成,房屋建筑企业以老大自居,某些项目的机电安装企业就连申报优质工程的最基本的权力都在无形之中消失了。
(三)建筑机电安装企业施工质量观感差
目前我国城市高级民用建筑中的高档办公楼、豪华住宅和星级饭店越来越多,在这些高级民用建筑中,对装修及机电安装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但是,我们常常会在一些高档建筑中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楼层走廊吊顶喷淋头、风口、灯具的布置歪歪扭扭不在一条直线上;客房卫生间卫生洁具、五金配件不在装饰缝四角中间;吊顶有漏水痕迹,卫生间门口外地毯有水迹;内墙上同类型开关、插座面板位置高低不一等现象,给工程留下永久的、观感不美的遗憾。通过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分析和总结了建筑机电安装质量观感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机电工程项目部施工管理不到位,工程观感质量意识淡漠,片面认为机电安装后能可靠地运行,达到使用功能即可,与建筑物档次标准关系不大。2、水、电、通风专业之间综合布置图的深化程度不够,导致有的风口安装不到位,吊顶内有的灯具因安装高度不够,只能移位安装。等等。3、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造成机电产品表面产生划痕、斑点、裂缝等受损现象。
四、机电安装行业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期待政府着力研究安装行业的政策环境
安装行业既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建筑”中具有特殊专业技术、且“含金量”较高的一类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以其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有别于其它行业所作出的贡献,对其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必须从观念上予以彻底改变。一是要制定机电安装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整个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二是要出台严格区别工程总承包同施工总承包的关系、且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在建筑市场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格局。三是要付于机电安装业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在修订《资质管理规定》之际,要从有利于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和形成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面”的初衷出发,正确处理好机电安装总承包与专业承包的关系,力求理顺能综合机电安装特征的“水、电、风”与名目繁杂的多类专业承包资质的关系,从源头上治理工程肢解问题;四是在制订“发展和扶持建筑业优惠政策”中,要顾及机电安装行业的利益,从实际出发。诸如在创优工程中、在创建文明标化工程中所实施的奖励政策,应兼顾机电安装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投入”和他们应得的“产出”;在指定企业考核指标时,也应遵循客观实际。
(二)行业协会要为机电安装业的发展奔波疾呼。安装行业协会虽然在充分发挥联合、协作的作用,使各企业之间在平等、互利、民主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经济、技术开发和交流,为科技进步、创优夺杯、人才培训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作为行业协会,我们更期望在更高层次上成为沟通行业与政府部门间的桥梁、企业之间信息交往的纽带,为政府当好助手、为企业当好参谋。要为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困境和瓶颈问题奔走疾呼;要提请和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要在改变现有资质不尽合理、竞争有失公平的大环境下,作大量的调研工作,以便向政府提请有力的政策依据。为机电安装业的持续发展大开方便之门,真正成为“企业之家”。
(三)机电安装企业唱好主角, 忧虑之中求发展。机电安装业要得以发展,首当其冲、当之无愧的当然是企业自身,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扮演好这个主角,务必铭记“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是永久的追求”,在创新管理、技术进步中注重以企业文化力推动生产力、增进凝聚力,合力发展。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方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谐发展。机电安装企业要编制针对项目实际的质量策划,重点控制关键过程、特殊过程或对技术质量要求较高的过程,采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从人、机、料、法、环境各因素进行监督。
(四)关注机电安装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建筑业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建筑乐章的谱写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动听,作为“大建筑”行列中的机电安装行业将在应对现代化建设项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行业可持续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机电行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环境、社会和经济。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加强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目前行业和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殷切期望全社会都来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关注机电安装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以利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保留):
[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第三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2]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第三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3] 相咸高.结合中建安装的发展实际谈一谈对建筑安装企业发展的思考.
篇10
Discussions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s Course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ENG Yi-yuan,HAI Tao,ZHENG Yang-bing,LI Gen-qua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Abstract: Data Structures is one of compulsory courses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tructure courses and the necessity of bilingual teaching,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s.
Key words: data structure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education reform;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1 引言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的重要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对于机电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需要对单片机、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件)设备、机器人等进行大量的编程控制,所以数据结构这门课程也成为机电工程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我们针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英文词汇,增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教育与国际前沿接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机电工程类的专业人才。
2 数据结构课程特点
数据结构课程是一门结合数学和计算机之间的比较抽象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编译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1],在形成学生编程能力与技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具有自身的以下特点。
2.1知识点多,抽象度高
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图 1 数据结构知识结构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章节与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大,但是却有相通之处。比如在线性结构(Linear Structure)中,线性表(List)是最常用且最简单的一种线性结构,往往我们介绍线性表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ADT),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的实现,以及线性表的应用。而后面章节介绍有关栈(stack)、队列(queue)、数组(array)和串(string)的内容的时候,它们属于特殊的线性表,同样也是通过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存储实现方式和应用来进行相应的学习,而这些都是基于线性表的相关知识。
另外,有关树(tree)和图(graphy)等非线性的数据结构时,抽象程度比较高,很多概念和定义都比较难以理解,因此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实际的应用来进行教学。
2.2 计算机编程语言密切相关
大部分的数据结构教材中的大算法和描述都是基于计算机程序语言而编写,无论是C语言还是C++语言还是JAVA语言,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编程基础,这样才能更容易更深刻的理解数据结构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如果学生前期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掌握的不够熟练,基础薄弱,那么对于学习数据结构课程来说,就会觉得比较困难。可见,数据结构课程和计算机编语言是密切相关的。
2.3 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为有效地设计、实现算法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验来进行辅助。学生通过各种基础、验证和设计实验,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各类算法的优劣快慢。所以,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密不可分。
3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一次庄严提出要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而双语教学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我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提下,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既懂得机电类专业知识,又能够进行专业英语沟通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我们在机?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入一些双语教学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的水平。
数据结构课程和计算机编程语言如C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而C语言是全球通用,大部分的关键字和框架都是采用的英文进行描述的,因此数据结构课程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此外,数据结构课程的相关内容大部分都源于国际上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成果,通过双语教学,采用英文的逻辑思维来教授相关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3]。
数据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外语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的改革。
4 数据结构课程双语教学方法
4.1双语教材选取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的是作者为Mark Allen Weiss的英文原版教材《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Analysis in C, Second Edition》[4]的影印版,该教材曾被评为世纪顶尖的30部计算机著作之一,教材英文表达简洁易懂,内容知识点覆盖全面,风格严谨。同时,选取机械工业出版社冯舜玺所译的相对应的中文版《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5]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严蔚敏所著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6]作为辅助教材和参考书,以此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影响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4.2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的形式,主要是老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发展,我们针对数据结构双语课程的相关特点,拟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4.2.1 中英结合
我们主要采用英文教材,中英文对照的教案和课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涉及重要的概念、术语,尽量使用英语,但在一些复杂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和算法中,可以采用中文解释,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尽量采用简单语法的句子,少用复杂句,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课堂采用英文进行提问,以及和老师进行沟通,在掌握巩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口语的练习。
4.2.2 微课视频
因为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可以根据知识模块制作成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的5-15分钟的微课视频[7]。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课下的学习和复习。另外,网络上的各个主流MOCK平台已经有很多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高校的有关数据结构的精品课程[8],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来进行自学和补充。
4.2.3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改革。我们考虑在一些章节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和掌握知识模块。在课前把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督促并要求学生完成并上交,这样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重难点及时地反馈给老师,在课堂上就能作出比较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答疑[9]。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选择一些可作为参考的英文书籍或英文网站推荐给学生,让他们习惯在英文环境中寻求资源,还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扩展知识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除了上述三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之外,我们在课堂上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尤其是在讲授树、图等相关章节时,利用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演示,以此帮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4.3实践环节
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关键在于实践,即需要把所学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应用,所以课后的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在电脑上运用英文版的编程环境来进行相关的编程和调试,及时地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具体实际的程序运行,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栈的汉诺塔应用、二叉树中的HuffMan编码应用、图的最短路径应用等这些问题就可以进行编程模拟。同时,我们激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然后进行不同算法之间的比较。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可以由易到难,先进行教材中案例的一些验证性实验,然后再进行一些扩展应用案例的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4课程考核
数据结构双语课程的考核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的考核主要采取英文闭卷考试的方式,题目主要涉及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相关的内容,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以及综合题等题型来进行考核。实践部分的考核主要采取上机编程的方式,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相关算法的编程实现,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通过这个成绩从而全面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5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