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3 20:3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理学习能力兴趣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9
地理知识内容广,难点多,特别是课后的遗忘率较高。要解决这类客观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那如何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呢?笔者根据十几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简谈几点措施。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比如,在讲到“大气运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建议学生从网上搜集关于大气运动的资料,然后制作一段动画,再绘制一幅科幻图来丰富整个课堂。最后由学生小组共同评选出最为优秀的作品。在积极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主动去丰富自己,享受收获知识的乐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寓教于乐”的最佳体现,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二、 进行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放弃过去以满堂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或互助解疑,并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习惯。在指导学法时,善于欣赏学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由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介绍自己的家乡,坚持学用结合、情境结合、图文结合、文理结合、读思结合等,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把中国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及工农业的分布等内容,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记忆。
三、地理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我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大部分是来自视觉和听觉,而占最高比例的是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地理知识更是如此。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和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的地理图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处于“共振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必不可少的材料和工具,相对语言和文字来说也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深感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图、因图施教。在平时课堂上指导学生首先要掌握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学会分析图像,即图文转换、以图释文;学会分清主次、研读材料、质疑解疑;在自主学习时,学会对所给材料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在体验中学习,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结合实际,加强理解记忆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应用
现在社会日益国际化和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不容忽视,不仅使我们的世界变的越来越小,而且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多媒体技术会成为现代人工作和学习必备工具,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离开了多媒体技术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将会有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高三地理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可能性
1.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利用网络媒体知识的快速性、实用性不断更新、完善课本知识,补充课外知识,做到地理教学内容与科技知识发展同步,以免地理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这也正式《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模式。
(2)充分认识到课外知识的选择的重要性,课外知识只能是课本知识的补充,所以对课外知识教师应该精心选材,做到与高三地理教学的同步,与学生知识层次同步,与学生身心发展同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三地理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接触大量网络信息,以实时的方式传递和接收信息。
2.高三地理学科的特点
高三地理教学和其他年级的地理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地理新课标提出了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发展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提取、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的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以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高三学生的两大任务就是知识的强化与能力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多感官刺激、大容量、交互性强、模拟现实等特点契合了教育心理学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多媒体技术在高三的地理教学中必能发挥它的优势,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效果。
3.理论依据
在南昌十八中的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优质课评比中,我们时常看到不同的教师使用同样的软件,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不管何种媒体教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我们不能低估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它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与课本和挂图不同,利用它可以展示地理知识的前因后果,而且表述方法非常灵活,可以把文字、图画、音乐、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以多窗口的形式呈现,可以动态地揭示地理规律。多媒体技术同时可以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可以利用它来“演示”地理现象、“模拟”自然规律。多媒体技术将极大改变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使原本枯燥的高三地理复习课充满生机,因此,二者融合将更有利于地理的教与学。
二、实践探索
高三地理复习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自然地理非常重视原理和规律的教学,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如果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寻找到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点,让学生的一目了然掌握规律,那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很高,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我自2006年9月担任高三地理教师时便开始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我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始终贯彻“两个中心,两条主线”的原则。两个中心即知识强化和能力提高,两条主线即教师和学生。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基础复习阶段,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难点,强化和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在江西实施教改以后,地理的地位在高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考抽考地理,所以高三的学生在刚上高一时的基础很薄弱,初中的知识几乎忘光,面对这样的“夹生饭”, 高三教师只有降低教学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进行全面基础复习。我们都知道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很难或无法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还可能导致学生在听不懂的情况下,思想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学效率不高。而多媒体技术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利用课件或网络资源,进行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外部特征,内部构造;化繁为简,突破距离制约;化静为动,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世界;也可以观察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如:海水的运动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往,教师只用挂图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而利用多媒体把海水的运动原理、大洋的洋流运动及形成原理演示出来,变抽象为形象、具体,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课件放在学校的资源库,以便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性的巩固复习。从而达到强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在前几年的模拟考试中,有关必修一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等试题,我的学生失分都很少。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在高三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对以往感觉很难的知识很轻松就能掌握。
二、在专题复习阶段,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材料,提高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基础复习之后,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多教师都是用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注重:①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基于以往我们学习知识的特点是单一的,结构组合是线性的,而地理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树枝状”的,综合性的。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况且,现代多媒体技术提供大容量的信息汇集,也为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所以在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中,我采用了:把许多热点问题设计成一个专题,通过QQ群进行网络的实时在线讨论,将自己的意见,见解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最后的热点、焦点冲刺复习阶段,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阶段,大量的热点和焦点可以从网上下载,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当然热点与焦点的训练不能脱离教材,因为高考中热点、焦点问题的测试是把热点、焦点问题作为知识背景出现,重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还要回归教材。这一部分一定作到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例如在作“西气东输”这一热点时,我虽然也下载了一些新闻性的东西给学生,但更多地是作了一些综合教材知识的给学生。例如西气东输的路线及所经过的自然带,还有东部“能源现状及需求”,再配上地图让学生填充,使学生能在热点与教材中间搭建桥梁,使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不会觉得无所适从。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中地理必修一;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5-02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称为翻转教学、颠倒课堂等。2007年,两位美国科罗拉多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为帮助学生补课,将PPT录制为视频并配合讲解上传网络,翻转课堂由此起源。2011年,可汗学院使得翻转课堂在美国广受欢迎,并逐渐影响全球。
所谓翻转课堂,是较之传统模式的课堂而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知识接受、知识内化。传统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完成知识的接受,再通过课外的练习、实践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在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优选的学习资料替代传统的课堂讲解以完成知识的接受,而在课堂中通过合作讨论、疑难解答等完成知识的内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单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以学定教解决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现状简析
笔者在对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的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普遍表现出较困难,且考试成绩普遍不高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地球的运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几节中,相关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演示、讲解,力求学生能理解掌握,可大多学生仍是一脸迷茫。
从知识内容来看,必修一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与理论的基础。其涉及到许多学科内准备知识,比如地球、气候的基础知识等,也涉及一些没有学到的跨学科内容,如物理、化学等,为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处理得相对简单,而且初中时地理学习存在基础不踏实,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所以在缺乏必备知识准备、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所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本来就有一定难度的自然地理知识,显得比较吃力、缺乏兴趣甚至心存恐惧。
二、翻转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及策略
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在现阶段的翻转课堂实践中,理科的应用更多,因为理科的知识点更明确,许多教学内容能通过讲透一个概念、例题、实验来完成,而文科类的科目,一个教学内容会涉及多方面内容,且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文科类较不适于翻转。但高中地理必修1的知识具有其特有的特点,其侧重自然地理,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并学会探究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成因,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高。传统课堂讲解过程中存在一个知识点教师讲授多遍学生仍难以理解或似懂非懂做题错误率高的情况。所以对于相关原理、概念、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如热力环流、风的形成、三圈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水循环的过程等,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很有效的。
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有策略、有步骤地开展,不能只流于形式,盲目模仿。
1.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转变,信息技术水平应提高。地理翻转课堂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更多,应尽力制作或优选形象、科学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前学习,及时获取并整理学生的问题,课中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提供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供学生迁移学习研究,体现乡土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无疑对于教师知识储备、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最核心的是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应转变,不能将视频作为替代讲解的工具。
2.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应加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没有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无论课堂怎么翻转,最后效果只是殊途同归。翻转课堂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观看视频学习,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问题,课堂活动也就无法进行,而高一地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很强,并且是整个地理学习的理论基础,一个环节掉链子,之后整个都会受影响,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更加严格。
3.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渠道畅通。没有网络平台,翻转课堂也只能是无米之炊。所以首先学校要保证硬件配置跟得上,也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硬件配置满足了,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或网络上的优秀课程资源如可汗学院课程等也能在学校里被充分学习和应用。应用最为广泛、技术门槛最低的交互软件――QQ群,就是一种很好的师生课前交互平台。
4.合理分组,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课堂活动的进行主要是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解决疑难的,所以教师应合理分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表达地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对翻转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学生表现进行及时评价。
三、笔者以“热力环流”为例,简析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及教学构想
1.创建课前学习材料。在传统教学的教材内容分析、目标确定等环节的备课基础上,教师应选择清晰的活动中实验的视频,并采用“录屏软件+PPT”的方式录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应配合录制讲解过程,视频中的关键部分应予以标记,如实验中的燃香是从哪里放入的?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难点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语速等方式提醒注意。教学视频准备完成后,前置性作业也不可少,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的数量、难易梯度都应合理设计,且一定要使学生感兴趣,可以多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歌词合理性的分析(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歌词可用音频播放)、历史典故分析(如三国中的火烧上方谷,可播放相关影视片段)。课前学习材料准备完成后,在上课前两天将视频和相关材料发给学生,可以以班级QQ群为平台学习交流。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统计、反馈。
2.组织课堂活动。首先,进行疑难解答。该阶段主要对课前学生学习主要存在问题、以及凭教学经验确定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节奏,并确保每个学生都切实参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关知识点予以强调,如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及示意图绘制,等压面随气压高低变化的弯曲情况,海陆风的活动题目等。
然后,精选练习题。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选择相应会考和高考真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要及时评讲,适当提炼,概括总结。
最后,问题探究――“为何城市的温度比郊区高”,并结合学生所在地、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反复、选择性播放教学视频,更好促进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利于学生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操作掌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水平。
四、问题及困难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地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说,学习兴趣、效率、成绩都会有明显提高,但在现阶段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许多家长领导的翻转课堂理念还没普遍形成,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条件还需要大力支持等,这些都会制约翻转课堂的有效实行,所以翻转课堂的推广还得靠集体的智慧和支持,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洪珍,刘向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地理教学,2014,(6):31-32.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应用意识 ; 综合素质
一般来说,数学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通常所说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欲望,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提出新颖的思想方法和先进的解决手段。但高考应试的现状并无改变,老师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等造成了当前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比较薄弱。
引起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1 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份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 用数学的意识差。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我国旧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占多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又何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3 数学的能力弱(不善于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的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学生,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是学生抽象能力不强,特别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几点建议,以增强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 拓宽数学的范畴,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现实世界是产生数学知识的源泉,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经过积累、归纳、筛选、提炼,最后得出数学知识。当我们传授数学知识时,就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需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把知识再一次回归自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和力。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流程,实施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
2 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的机会和条件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置身于其中,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例如:在讲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一节时,我们便可用这样一个生活实例,“这里有16枚1元面值的硬币,其中有一枚是假的,而假的硬币比真的略轻,只给一台天平给你,你能从中找出那枚假的吗?”就让学生当堂演示找出。从而引出二分法的定义以及求近似解的步骤。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到“二分法”并不是一中很神秘的方法,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我们其实早就会了,只是没有归纳而已。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 进行高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生活实践当中的数学应用能力
进行高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数学的知识特点,整合数学学习材料,进行巧妙的设计,调动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兴趣。很多的高中数学知识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比如一些函数的知识可以运用在生活当中求解那些最大、最小值问题,到达投资的最优选择。几何当中黄金分割点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也是被广泛运用到的,很多的设计就是来自于这个黄金比例的设想。在教授这些知识的时候,不能够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规定来进行,而是要更新观念,全面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身的应用意识,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先进手段,改变教学的方式,进行启迪式的教学探究,设计出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验环境。突出强调培养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验和演示等途径,调动感性认识去参与认知活动。
数学知识的应用不局限于课堂上的联系,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也有很广泛的运用。知识只有最终回到生活当中,有效地应用于生活,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数学知识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在科技生活日益更新的今天,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很大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在生活现象当中探究出数学的应用规律,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体会出数学的应用妙处。在进行垂直定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最短线路的设计活动,还原课堂当中线路设计的方案,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成果,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4 重视多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兼顾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平衡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高中阶段,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有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渗透这种数学知识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思想。例如:排列组合这章中引入生物中遗传基因学背景;向量这章中关于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借助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来引入;在选修教材导数这章中,从生活中吹气球时气球的半径增加得越来越慢这一事实和高台跳水问题引入导数概念,在求物体的瞬时速度转化为求函数极限来解决;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中,引入地理学中的太阳高度角知识;在立体几何求正四面体D-ABC中心与两顶点连线段所成的角的大小时,可联系化学中CH4的键角大小,也可结合物理学中作用于一点的四个力大小相等,且任何两力夹角相同,当四力平衡时,任何两力间的夹角的大小也等相似问题。因此,在处理这些数学问题时可以有效地结合生物、物理、化学中的例子进行讲解。不仅可以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还可以实现知识间的相互转化、融合;数学知识还在生物等学科有广泛的应用。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作为基础,离开了数学知识的训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中要保持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应用意识的培养相平衡。作为中学教育,既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公式、定理,为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打下基础,同时还要向学生提供运用数学解决各领域内实际问题的机会,诸如用数学来分析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消费购买问题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其他问题等。既有抽象的理论演绎,也有具体的实际内容,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以更大的动力反作用于实践的过程。
5 开展知识竞赛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也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纯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
- 下一篇:学前教育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