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1 19:3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片段:
教师走进课堂,略带神秘地做了个安静的手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听一听他的脚步声,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虽然是公开课,可还是有学生马上侧过身子窃窃私语,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摸课前准备好的小闹钟。“闹钟”、“钟表”的声音虽然轻微但清晰可闻。)
课件里传来了钟表的“滴答”声后,马上响起不约而同的声音:“闹钟”“钟表”……
师:是啊!你们真聪明!钟表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谁愿意来说说它有什么用处呢?
生1: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
生2:我有一个小闹钟。早上闹钟响了,我就该起床了。
生3:“我也有一个,看,我的是凯蒂猫的……”
“我也有。”“我也有……”
(也许是刚才的问题没有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欲。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经意的你一言我一语打破了教师苦心经营的学习氛围,座位上的小头顿时攒动起来。一些顽皮的学生纷纷拿出放在抽屉里的小闹钟,情不自禁地说起了自己的闹钟,课堂教学有些失控……
原本“猜一猜”的活动能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准备的学习材料提露了“天机”,对早已知道谜底的学生而言,这种神秘的情景已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不猜,学生也知道今天要上的是认识钟表。因而交流自己的小闹钟成了他们最想做的事情。由此我想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而精心,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比较有实效。
一、 开门见山,让学习材料直接呈现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知识的起点,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直接把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
《可能性》教学片段:
由于学生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的意思有了大概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上三个词语。
(直接出示:“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1:“一定”就是“肯定”的意思;
生2:“一定”就是肯定喜欢;
生3:“一定”就是一点儿也不喜欢;
生4:“可能”就是都行。
生5:“也许”
生6:“或者”
生7:“大概”
生8:“不可能”就是没有
生9:“不喜欢”
生10:“绝对不行”
……
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运用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组织教学,马上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在想:怎么上数学课会解释词语?学生运用了很多的词汇来表述自己对这三者的理解。这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二、 顺水推舟,让学习材料乘势而下
所谓顺水推舟就是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新授环节中自己出题作为探究的学习材料,在巩固环节中自己出题作为验证的学习材料,并根据这些学习材料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下去展开教学。
《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能从生活中寻找到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吗?
一位学生看到老校长坐在后面听课,就编了这么一道题:老校长爱吸烟,一盒烟20支,吸掉1支,剩19支,吸掉2支剩18支……吸掉的烟越多,所剩的烟就越少,变化正好相反,所以吸掉烟的支数和所剩烟的支数成反比例。
(教师大为震惊,没想到编题会编到老校长头上。但冷静一想,觉得此题大有利用价值。)
师:那大家觉得这道题是不是成反比例?
生1:是的,抽得越多,剩的越少。吸掉烟的支数和所剩烟的支数成反比例。
生2: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生3:这道题不是积不变,而是和不变,所以不成比例。
师:看来这道题确实不是反比例,那还是这个事,能不能编出一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题呢?
(经过大家互相启发,终于有人编出来了。)
生:每支烟含尼古丁量一定,抽烟的支数和吸入的尼古丁量成正比例。
师:看来吸烟危害太大了,我们一起劝老校长戒烟好吗?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校长也情不自禁地鼓掌,并不断地点头。)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例子并以此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探究这是不是反比例,没想到学生编出了老校长抽烟的例子,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追问,这是不是反比例,最后竟出来了每支烟含尼古丁量一定,抽烟的支数和吸入的尼古丁量成正比例。
三、 曲线迂回,让学习材料错进正出
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学习材料,面对这些学习材料,如果采用回避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曲线迂回的方法,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拼图形。学生很快就按要求操作起来,反馈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都已摆出了四种图形,少数学生有点疑惑。
生:我只剩4根小棒,拼不出一个圆来。
师:那大家一起来数一下你的圆有几条边。
生1:圆有8条边。
生2:圆有12条边。
生3:圆有20条边
师:圆到底有几条边呢?
(学生争论不休,这时我就拿出一个圆让学生来数数有几条边。)
生:老师,你拿出的这个圆,数不出有几条边。
师:那么书本上的圆能数出有几条边吗?
学生摇摇头。这时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圆片,动手摸一摸,学生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纷纷举起手来。
生1:圆的一圈是弯弯的,我们拼出来的都有角。
生2:那是因为我们的小棒不够了,多一点就会像的。
没想到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错误会引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在亲身体验与探索中学生不但知道了圆的特征,并初步感受了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四、 动态生成,让学习材料意外生光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呈现课堂学习材料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一个“可变的过程”。
《可能性》教学片段:
教学《可能性》时,创设了如下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一个互动生成的空间。
师:(提供给学生一个盒子,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盒子里有6颗棋子,可能怎么放?
(学生汇报,并完成下表。)
师:请你在这里选择一种,如果要拿一颗白棋子,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活动验证一下大家的想法。
小组合作验证并填表,要求:A、先数一数自己盒子中有白棋子与黑棋子的颗数;B、在盒子里拿1颗棋子,再放回去;C、组长做好记录,小组成员轮流拿,每人拿3次。
汇报,完成表格。
师:观察这张表格,哪种拿到白棋子的可能性最大?
生:第五种,白棋5颗,黑棋子1颗。
师:哪种可能性最小?
生:第一种,白棋子1颗,黑棋子5颗。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1:白棋子与黑棋子一样时,拿的次数也可能一样。
生2:白棋子多的时候,拿到白棋的可能性大。
生3:黑棋子多的时候,拿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大。
……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关键因素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对其理解的程度决定着学生的数学水平. 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概念教学. 但是由于影响数学概念的因素众多,如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不足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因素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在学习任何知识时,都是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去理解新的知识,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即小学生在心中建构数学概念时,总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的数学新概念. 假如学生在学习数学新概念时,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那么在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时就比较容易,反之,理解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知识就具有一定的困难. 如在学习和掌握“周长”这一数学概念时,学生的大脑中就需要拥有“一周”、“封闭图形”、“长度”以及“物体”等相关的概念知识,不然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就比较困难. 可见,影响数学概念学习和掌握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的知识经验.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时,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越丰富,理解和掌握得越深刻,学习就会越容易. 假如学生缺乏深刻的知识经验,对原有知识也没有深刻地了解,对理解和掌握数学新概念知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小学数学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的概念有很多,如角、三角形以及圆,等等.
(二)教师对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1.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知识时,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些教师缺乏数学学科素养,对数学概念性知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出现一些偏差甚至错误,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效果的提高. 如教师将“平面图形的长度”片面地理解为周长的概念,虽然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树叶等实物,但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更不能理解展示这一素材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从而致使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与学习水平的高低与数学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教师的教学业务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除了受到教师学科素养的影响,还会受到教师的设计能力、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组织能力等教学素养的影响. 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数学概念时总是让学生“读概念”与“背概念”,并没有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给予高度的重视,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计算上,致使学生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还有的教师由于不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概念,使学生陷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还有的教师缺乏较强的组织能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愿意主动地思考问题,也不善于动手操作,无法感受到概念知识形成过程的喜悦之情,仅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往往缺少用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印象的方法手段,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
二、认真研究影响概念教学的因素,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树立一种“让学生会学习、乐意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学习的规律、方法及其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的心智操作过程,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 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和数学模型,积极主动地营造出一种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十分密切关系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知识.
(二)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知识的重要性,对数学概念知识的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明确数学概念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概念的同化和顺应来自主建构概念,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的心智操作过程,使学生从数学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在数学概念知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以满足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需求. 要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和新教材认真研究和分析,充分了解和掌握数学课标的修订原则,对数学教材编写的体系、目的以及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以便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目的性以及实效性. 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理、态度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以便能够设计出更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课堂教学活动.
篇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95-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并把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了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的实践性
在数学课堂中,从学生的身边提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会从身边找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一个有趣又贴近生活的问题,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的教材中,应用题中出现最多的是修路问题,这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我把它改为每小时走多少路,写多少字,然后要求自己的速度,按照变样的速度走2小时,3小时能走多少路,写多少字或者要走100米,写100个字需要多少时间。用这些生活中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增强了学习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生活的能力。又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观念的现代性
数学是为人类的生活发展服务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这一工具学科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课程,也必将与最前沿的发展问题衔接起来,否则势必出现知识的断层,造成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相对滞后,而这是旧教材所难以做到的。所以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决不是一种口号,一种形式。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使用旧教材时,经验型的老师占有绝对优势,对于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更具有前瞻性,尤其是旧有的评价体系使我们的教师可通过题海战术完成双基的训练。这样定位的教学目标,使教师过多注重了小学阶段中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而淡化了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对数学的发展问题和现状更是漠不关心。尤其许多教师专业化素质不高,对初、高中教学内容了解不多。这在许多初、高中知识逐步下放到小学(或有所接触)的今天是相当危险的。教师要不断的储备知识,更要注意知识的更新。
三、小学数学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他往往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倘若学生本身缺乏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势必妨碍学习过程的进行,因此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课上,老师不能光讲数学知识,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意素材,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探索图形的形状,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口述见到的“角”,以此来导入新课。并告诉学生:其实在你们身边就有许多的“角”,此时学生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并在周围四处寻找。然后就找出:佩戴的红领巾,双手伸直向上后形成的角,展开手指后形成的角等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再归纳总结,从而推断出自己的结论,展开数学思维活动,从而抽象出课本中的“角”。同学们的这种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原先也未曾想过的,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开阔了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胜利的愉悦中坚定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形式多样的多样性
几堂课下来,听到的大多数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不错”、“嗯,好”、“非常有道理”等等很单一的语言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此,评价要有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学生成长离不开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运用激励手段,满足学生人人都想受表扬的心理,人人都愿意成功,人人都想表现自己的心愿,我们可以采取师生评价、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自尊心的树立,自信心的形成,也激励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运用语言外,要更多的注意用眼神、手势等自然流露出来表示。上课时,有的学生爱动脑,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教师就报以微笑赞赏;有的学生想回答问题,但一时还没有整理好思路,教师就授之以期待的目光,当走到学生中间,看到学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时,就拍一拍他的肩膀表示肯定,如果学生回答很有趣,引起笑声,不妨就和学生一起笑,这样的评价,达到了情感交融。
五、总结
总之,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全体数学老师不断努力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王敬天.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总复习[J].成才之路.2010,(13).
[2] 吴雪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20).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教师 适应性转型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教育就一直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为契机,强化培训,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力图改变传统一言堂的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运用到课堂,大容量的知识体系被逐步构建,教师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以及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和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在小学数学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新课程要求。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三大弊端
1. 教师是教学主导与主体的统一体。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上,课堂的“话语权”牢牢控制在老师手中,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在有的课堂上,学生只要懂得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 传统教育的模式就是在一间教室里面,师生间面对面在讲台上下完成一节节的讲授课,教学载体是在通过小学数学书本的基础上利用黑板演示来进行的,包括时下流行的多媒体,师生间的常态行为被局限,于是相对固定的教育方式只能生产出同一类型的人才,创新无法产生。
3. 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在多次“遏制”与“反遏制”中一次次受挫,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还是很欣赏那些性格乖巧,言听计从的学生,把那些个性张扬,不拘小节的人诉为异类,实行“包围式打击”。师生之间实际上就是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对教育的共同磋商。
二、新课程呼吁数学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想让学生踊跃参与,关键在于激发他们参与欲望。有的老师说,学生参与的关键是创设一种氛围,让同学放松下来,教师和学生只有在课堂中处理好平等友爱的教学关系,学生才会跃跃欲试,学生有了参与的热情,参与课堂的能力就成了关键。老师们都感受到要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一定要使学生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的。因此,课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要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老师的指导也很重要,
三、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小学数学教师成功转型必备的基本素质
1.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一直主张素质教育以德为先的原则。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以充分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学生也才会被受感染,受鼓舞,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全面激发, “以德为先,身正为范”。
2.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做好教师的必须条件,是促使教育获得发展的巨大发展的强大动力。拥有理想的人格魅力就会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3. 教师扎实的业务水平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包括系统的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知识,完善的小学心理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娴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突出的改革和创新意识,这些基本素质将在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成功转型中起主导作用。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成功转型过程中的注意点
1. 尊重学生差异,不能刻意“高效”
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的不同,导致不同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一个群体。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就会造成更大差距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教学。
2. 尊重教学规律,做到数学教学的可持续性原则
很多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在教学活动中突颖而出,往往在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质量,虽然教学效果值得嘉奖,但是却违背规律,甚至揠苗助长,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反而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要实现理想转型,必须从自身转起,充分地研究主观因素和内在条件,不断反省和调节,一定能在新一轮大课改中突颖而出,取得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 刘电芝主编《进修计策研究》,人民教育出书社 1999 年版.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篇7
关键词 钻研;提供;探究;互动
一、深入钻研教材,让数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繁、难、偏、旧”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让数学回归生活。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我了解许多同学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在读时有些困难。因此上课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5808元,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8000吨,全校学生1998人……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最喜欢的两个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并互教互学。学生很快便分出了四类,而且掌握了读数的方法。为了把练习生活化,活学活用,我又设计了一组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长江黄河的长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等。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能力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例如“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如木块、乒乓球、圆柱、笔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这样的安排看似小事,其实完全反映教师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的实践效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学生彼此选择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他们将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意识将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情感参与探究,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挥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在资讯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有限生命与无限知识之间的关系,需要在知识的内容、价值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上重新做出选择,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增、删、调、补的深度加工,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才能满足学生需求。
三、精心设计数学化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
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例如,“角的认识”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角和画角的方法后,接着要研究的就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师生比赛画角的活动场景,“比一比谁画的角大”,把学生引入了经验与新问题的矛盾之间,学生在其内在需求的驱使下积极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在几次延长所画角的边的过程中充分感知,角的边是可以向一头无限延长的,因而判断角的大小不能看边的长短;那么到底与什么有关?教师又一次策划了探究的空间,学生有的拿出活动角不断放大缩小——用自己各自的方式研究着同一个问题。在这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着自己的“空白时间带”,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去感悟、体验。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而非“解题者”,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仿者”,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四、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让师生真情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不断产生着交互作用,换句话说,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在课堂上,师生双方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产生积极的互动。这“互动”实际上就是“沟通”和“合作”。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成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将要进入学习状态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导游,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明灯,帮助学生指明研究的方向;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贴心人,帮助学生树立起成功的自信;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引发学生的回顾、学会怎么思考自己的学习。第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点参与讨论;及时评估学法和学情,以便对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班主任兵法》,作者:万玮,长江文艺出版社
[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者:陈凤伟,辽宁教育杂志社
【作者简介】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86―01
新课标提出,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并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递,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创新。
一、课堂创新的依据
1. 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学生本位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观念。学生本位的教学主要是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经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观念,而是让学生自我内化并且构建知识结构。
2. 学生自主学习为依据的教学思想。传统教学中,教师尤其注重学生知识点的传授,如枯燥的数学公式、不变的理论知识以及标准化的问题,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改提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转化为研究性的课堂,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形成了独立的意见之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课堂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注重的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师多对学生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需要包括以下几点: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情境是知识产生的大背景,在教学情境中学习知识,能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和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此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进而爱上数学。例如,在教学“统计学”相关知识的时候,笔者结合所在城市这一周的天气预报进行画图。实践证明,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9
1、高效的数学课堂要理解教材意图,在把握数学本质上下功夫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让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要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要充分挖掘蕴含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发挥新教材优势,丰富教材内涵,以便用好、用活教材,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它相似或相同的旧知与经验,如:比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是原有认识结构中几个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的重新组合;被乘数或乘数中间或末尾有O的乘法,它是被乘数、乘数中间或末尾没有O的一种特例,它在概括水平上低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其生长点为原有的乘法计算法则;又如:圆柱的体积,它是在学习长、正方体体积后,通过把圆柱切拼推导得出,是集约化处理后得出的一种特例。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知识的“本源性”内涵。两位数乘整十数,其本质即为两位数乘几个十,如果从竖式来考虑,还是原有的计算方法,从这一生长点入手,就很容易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和本质。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在课堂内容和教学任务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小学数学通分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如何比较分数大小不知所措,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灌输概念知识,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法引导学生。比如,可以通过画图法等比较形象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现,教师在黑板上画两条一样长的线段,把其中一条平均分成9份,表示出它的4份,把另一条线段平均分成7份,表示出它的3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这种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通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们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绎引领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在此基础上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角1的边长一些,角2的边短一些),让学生猜想这两个角的大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说角1大,有的说一样大。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4、挖掘教材生活因素,重视数学实际应用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与思考 促进教学
我们所说的数学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其自主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来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那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又该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件事的性质以及事情涉及的对象。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我们就必须了解小学数学的特点,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够根据这些具体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数学实践教学方案。在现如今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为学龄儿童,他们对生动事物的认识比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却会感到很困难,因此决定了小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的活动中必须依赖一定的感性的学习材料。因此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更加直观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具有极强的好奇之心的群体,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很多事情在他们眼中都必须具有逻辑性,想知道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二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也就是说,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会很难,但是特别注重一个打下基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急于求成,要遵循其认识和学习的规律,一步步稳扎稳打地进行。三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比较依赖教材和教师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它是知识的载体。而小学生特有的教师依赖性则更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扮演好引路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必须做好学生家长的角色,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我们弄明白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我们开展更好的数学实践活动。
-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
- 下一篇:高考地理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