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通信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通信基本概念

篇1

关键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通信架构;统一标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068-02

1 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由于各国存在不同的国情和社会问题,并未能对智能电网制定出相同的概念,因此各国对于智能电网各个方面的着力点和研发方向不尽相同。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相关技术人员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到要以特高压为基本骨架联合各地区进行协调发展,突出电网的智能性,在保障规模的情况之下,与时俱进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创造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全国各地电网不是孤立的,运用智能理念将其连接起来,增强地区之间的互动合作,一方面扩充了信息量,一方面能够实现安全发展以及经济运行高效合理。

从目前各国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以及实施情况来看,现在的智能电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主要是处理电力系统的信息,并且将通信技术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中获取有利的数据能够保障电网发展的持续性和安全性。这样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可以满足各个地区对于信息和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让用户真正体验其中,成为电网能源的管理者。所以说,虽然各国因为国情针对智能电网提出不同的理念,但是这些理念提出的初衷以及理念背后蕴藏的深远含义是相似的。各国的起步不同,因此智能电网的发展快慢不同。在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各国针对智能电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实施经验。

2 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

电网有很大的广泛性,遍及地区满足各地对于联通的需求,通信系统与电网相同,在形成很大的信息联络网络的同时,对电网数据获取和保护以及最后的控制形成更好的支持。通信系统作为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能够迅速高效的传播,实现双向沟通,实时传播并且对于数据进行集合和及时处理。因此,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更是保障,通信系统所拥有的高效实时以及双向联通这些特征能使智能电网提高供电性能、有效运用资源、将信息和电力进行实时互动,长久以来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电网的价值并且高效安全的运营系统给予的保护增强了电力市场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市场资产的占有率。

智能电网的自我监控需要依赖于通信系统,而在整个校正过程中,通过监控可以提供相关补偿和回馈,对于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避免严重事故的影响持续扩大。但是高效的通信系统为实现双向发展,所要运用的技术非常丰富,包括针对不同突发状况而设计的智能电子设备进行智能勘探和记录、对实时讯息的控制、电力系统需要的电子控制器对电力系统进行持久的保护以维护网络通信的畅通性,通过这些技术有效提高对于电网的驾驭和保护。

在整个技术运用过程中,需要着力注意的两个事项是:第一,通信系统应该拥有一个开放式的框架,这样能省时省力又有所效率,使得电网各部件各环节都能实现网络通信;第二,供电和提供设备的一方应该与受众指定长久稳定的标准规章,完成设备和系统之间或者相互交叉所需要的交流合作,能够得到信任和联通。以往传统的电网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因为整个发电的过程直至输送和配送都未能连接成一个高速可靠的双向网络系统,所以现今数字网络的快速发展中应该着重于双向网络的建设,在突况发生时能高效协调资源避免或者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主网或高电压等级以及主要以高、中、低压配电网为主的电力通信配网和用户通信集合组成了智能电网。其中,主网或高电压等级主要是运用控制调节的调度中心以及独有的双向管理平台进行电力全国各地的高效稳健的输送,同时这也为实现电网的自动化发展这一过程,该过程非常简单,全程无人操纵,因此也能通过网络广泛的覆盖性满足N―M下的通信要求为下一代的网络通信奠定基础。另外,电力通信配网和用户通信是有一些电力通信系统和丰富的通信手段组成的,例如现在已经普及至每家每户的电表盒电器等等。

智能电网现今作为电力通信网络的主网架需要不断地结合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逐渐扩大容量,提高效率,推动电网的智能化和宽带化的快速发展。下一代光网络有点到点,集全IP进行统一控制管理,进行多点多面的网络传输,由此来提高智能电网的高速快捷的发展。光网络只是传输网络的一个代表,新时代的网络发展将传输和数据紧密结合,增强其对于突发问题的反应及应对能力,控制成本降低能耗的同时,提高传输网络的效率。

在技术层面上,网络安全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的网络形式为网络运营提供保障,这就需要相关科技人员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在考察用户行为的时候能够结合业务流量进行统计得出有根据的结论。在交换层面,应该多引进一些新的传媒手段和传媒技术进行网络控制,比如说IMS就是一种新的手段,由此为客户终端的用户提供更多又安全高效的业务服务。

3 总 结

综上所述,现今不断提升的科技水平推动着“下一代网络”朝着更高层面发展使得通信网络也因此更加具备竞争实力,支撑和保障电力系统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将电子通信的主要着力点转移至流量和业务的管理。

为了达到这样一种转移,各个实体需要签署相应的协议维持整个合作的标准和尺度,同时也只有基于具备统一性的网络才能有效的以业务带动网络发展。

现在新的网络手段和媒体技术都是基于电网建设这个基础领域,综合能力被有效地运用于各个领域,长久以往这样的综合发展必然能够带动整个电网企业走向繁荣,同时也拉动国家经济带来深远的社会效益,从而不断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 孙晶.智能电网及其通信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2010,31(12):1-3,7.

[2] 李乃湖,倪以信,孙舒捷,等.智能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10,4(3):1-7.

篇2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通信网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通信网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通信产业也成长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高校将《通信网》课程列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部分高校将其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概念,掌握现代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组成、通信网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掌握现代通信网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体系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1.课程存在的问题

以往《通信网》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以电话通信网和电路交换原理为核心,展开介绍各种电信网的组成原理和主要技术。目前,电信业务已经从话音通信时代过渡到信息和多媒体通信时代,通信网的网络体系架构产生了较大改变,所以要对《通信网》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配套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

2.教学内容调整

《通信网》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对通信网络的理解和认知,而通信行业自身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所以我们要随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由大到小”的方法,即先建立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再详细介绍通信网中主要技术的细节。整体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各种业务网和支撑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体系结构、控制机理等关键技术,旨在给学生建立全程全网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以电话网为核心,作为《通信网》课程的入门网络,由于学生对电话网的并不陌生,所以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相关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对电话网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后,“传输网”部分的内容可以结合电话网中的PDH技术引出SDH技术,“接入网”强调光纤接入技术以及HFC技术, 然后介绍“支撑网”的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各种主流的交换技术,包括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ATM交换技术,IP网的交换技术,MPLS交换技术,光交换技术等,旨在详细地介绍各种交换技术。

第三部分着重介绍分组数据网的内容。目前,数据通信已经超过了电话业务成为现代通信网的主要业务。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缩小电话通信网和电路交换技术的比重,增加大IP 技术的授课学时,以适应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1]。

3.教学手段改革

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板书的形式,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丰富,理论教学采用以多媒体手段为主 ,板书讲授为辅的方式,形象而且直观地将现代通信网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趋势引入到教学中,保持新鲜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动画、图片、视频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切“忌板书搬家”现象的出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等来感受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地做出调整,保证学生能及时地消化课程内容[2]。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典型通信网的发展趋势采用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教学,搭建了通信技术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其中一个模块作为《通信网》课程教学区,任课教师将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参考材料以及试题库等信息源加载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在线浏览或下载材料。该平台具有资源丰富、内容新颖、人机界面良好、交互性强、灵活多样、更新及时、使用方便等特点,如图 1所示。网络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结论

通过对《通信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改革,解决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较新技术滞后和知识点结构混乱的问题,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新的通信技术并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娟,廖亮.通信工程专业通信网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9).

[2]赵泓扬.《现代通信网》课程教学网络建设与教学研究[J].教育技术,2011(6).

[3]邱恭安,章国安,杨永杰.基于项目设计的现代通信网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4]秦岭,杜永兴,杨立东,高鹭.现代通信网课程体系的改革[J].科技资讯,2008.

篇3

关键词:网络协议动态链接库协议工作说明书

一、引言

PRT-GET定义为一个协议模拟器,所谓协议模拟器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模拟各式各样的网络通信协议从而可以进行具体而实际的网络通信,最终达到同时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目的。PRT-GET不同于现今网上存在的各种网络工具,使用它可以编写基本上所有的基于Socket应用层的通信协议,PRT-GET的设计解决了用户使用网络工具时难以支持新出现的协议的问题。

二、PRT-GET的特点

作为一个优秀的协议模拟器,PRT-GET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

1.PRT-GET是一个动态链接库。考虑到应用程序的扩展极其的不方便,所以没有把PRT-GET设计成应用程序的形式,而采用动态链接库的方式,该方式可以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也方便扩展软件的功能。

2.PRT-GET是完全面向对象的。PRT-GET是一个可二次开发的动态链接库,所以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能令二次开发更加高效。

3.PRT-GET的代码扩展性高。使用PRT-GET时,如果PRT-GET本身提供的功能不够,那么用户可以通过扩展PRT-GET中对应的类,以实现自定义的功能。

4.PRT-GET支持自定义协议。PRT-GET的最大特色就是支持用户自定义应用层协议,通过用户编写的协议工作说明书,PRT-GET忠实地执行用户在说明书中指定的每一个操作,也就是说,用户无需编写任何一句代码就可以使PRT-GET支持自定义协议。

5.PRT-GET的使用方便。PRT-GET使用时只需要调用动态链接库就可以轻松地使用其中的协议控制类。

三、PRT-GET的设计

1.PRT-GET的工作层次

PRT-GET设计为一个动态链接库,它为系统应用程序提供中间层服务,使得应用程序无需了解网络通信的具体逻辑,只需把网络的内容当作本地的内容操作即可,从这点看起来PRT-GET也是一个协议,而且更是一个能提供很多协议服务的协议支持软件。PRT-GET在网络中的工作层次如图1所示。

对于使用PRT-GET作为网络通信协议的应用程序来说,用户可以指定PRT-GET使用哪个协议进行工作,因为PRT-GET是在需要使用时才加载协议内容的,所以用户可以随时动态指定PRT-GET使用的协议,甚至可以动态修改PRT-GET使用的协议内容。当协议组里面包含的协议不满足用户要求时,用户还可以添加新的协议,这只需要添加一个协议工作说明书到协议组里面就可以了。

应用程序

计算机

PRT-GET

协议组

协议内容

服务器

服务程序

用户

图1PRT-GET工作层次

PRT-GET工作时根据用户指定的协议加载协议工作说明书,然后再依照协议说明书内容与远端服务器/客户端协作工作。对于PRT-GET来说,远端机器是透明的,PRT-GET的机器透明性是基于工作在TCP协议上的Socket的,所以对于PRT-GET来说没有机器的差别,没有平台的差别。

2.PRT-GET的几个概念

在PRT-GET中,有一些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PRT-GET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

(1)协议

PRT-GET中的协议对应着一个网络协议。协议在PRT-GET程序中只是一个逻辑的存在,并没有具体的某个协议的实现,所以如果要使PRT-GET支持某个协议的话,需要编写一个具体的协议工作说明书与PRT-GET相配合。也就是说协议工作说明书是PRT-GET的具体协议的载体,也是PRT-GET支持协议的体现。

(2)元素

元素是PRT-GET的一个新概念。所有的协议都是一些基本通信单元的组合,而PRT-GET就是通过将协议分解成一个个的基本单元从而做到支持各种协议的。这种基本单元就是元素。元素是PRT-GET中协议构成的基本单位,一个PRT-GET的协议本质上就是一些PRT-GET的元素序列,同样的,对元素的不同组合可以生成不同的协议,这就是PRT-GET可以支持不同协议的本质原因。

程序中的一个元素类的对象对应着协议工作说明书的实际一行,也就是代表着通信交互中的一个基本交互单元。协议工作说明书中指定了每一个通信单元应当使用的元素类,并执行相应动作实现对应的通讯单元。

为更好的实现通讯单元的分割和减少通信协议工作说明书的编写难度,定义了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这两个概念。

动作元素:对应着一个通讯基本操作,它指明了对于本次操作应该如何进行。

辅助元素:对动作单元进行辅助处理的单元,它是从属于动作单元,一个动作元素可以有零个或多个辅助元素。

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指定了协议的一个通信单元的工作方式,而本次通信的内容就由内容项指定了。一个元素由动作元素和辅助元素、内容三项组成,其结构如下:

动作单元[辅助单元]*[内容]

(3)分析器

PRT-GET中并没有协议的实体存在,代替的是用协议工作说明书作为协议的载体,而协议工作说明书只是一个文本文件,如何将这个协议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加载到内存并转变为一个一个对应的元素,这个工作是由分析器来解决的。

分析器有协议分析器和元素分析器两种,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协议分析器:协议分析器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协议工作说明书并创建该说明书对应的元素序列,辅助Protocol实体的创建。

元素分析器:元素分析器的工作是从一个字符串中分解出辅助元素和内容,以支持元素类的动作。

PRT-GET工作流程

PRT-GET的使用非常的方便,只需要使用URL创建出具体的一个协议对象则可以与主机通信,而此URL的要求为“protocol://host:port/file”格式,其中port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指定的话就会使用对应协议的协议工作说明书中指定的默认端口。

PRT-GET工作时,将会根据用户提交的协议名检查其协议说明书库中是否有该协议,如果发现对应的协议不存在则抛出一个异常提示用户。找到指定协议后,PRT-GET将创建一个协议对象以实现通信,并将协议工作说明书加载进内存中,分析生成一个元素序列,最后就执行元素序列以实现实际通信目的,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读取

开始

结束

查找协议工作说明书

协议组

协议存在

抛出异常

创建协议对象

分析工作说明书

执行元素动作

图2PRT-GET工作流程图

四、主要包的设计

对PRT-GET的设计采用按功能结构分包的方式,将功能相近的类放置在一起,并按逻辑位置将其放在不同的命名空间之中。

PRT-GET中最核心的三个包分别是Element(元素包)、Analyze(分析工具包)和Util(其他工具包),此外,还有ProtocolManager和Protocol两个核心类。

PRT-GET将网络操作分为基本的单元——元素,在程序中的体现就是元素(Element对象),PRT-GET将所有的元素类都放置在Element包中,并通过接口IElement实现元素动作的统一。

Analyze包是一个存放存放分析器的包。PRT-GET经常需要对协议工作说明文件进行分析,这就需要一个分析器专门对协议中的字符串进行分析,Analyze包中的类就是负责此类工作。

PRT-GET在进行一些处理时经常会用到一些方法,为增加代码的重用率,将所有经常使用到的方法或操作封装为类存放在Util包中。

五、协议工作说明书

协议工作说明书是协议的真正载体,它以“协议名+.prt”为文件名存放在PRT-GET动态链接库目录的“protocol”文件夹下,PRT-GET加载协议时到这查找该协议是否存在,当查找到时就会加载为一个协议实体。

1.协议工作说明书的组成

网络通信主要是发送内容和接收内容,PRT-GET的主要作用就是屏蔽了这一层中繁琐的通信,使得用户可以直接对通信的有用内容进行处理。

基于网络通信只有发送和接收两种情况,协议工作说明书也只有两种基本元素:Send和Receive。Send发送数据,而发送的数据可以是在协议说明书中指定的常量,也可以是用户动态加载的内容。Receive同样也可以接收常量,或者接收到内存中对应的元素的Data数据中。除了这两种基本元素外,PRT-GET还扩展了另外两种元素:Skip和Repeat。Skip能忽略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Repeat的作用就是重复进行用户的一些烦琐的操作,这些对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辅助元素可以指定各种动作元素的具体操作内容。

2.协议工作说明书编写要求

编写协议工作说明书必须满足以下格式:

Port端口号

(Element名[辅助元素名]*内容)*

协议说明书的最开始应该是端口号说明,而后出现的是元素字符串。元素字符串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元素名是指该动作元素的名称;辅助元素指定了动作元素的一些要求,一个动作元素可以有几个辅助元素的存在;第三个部分就是内容,内容可以是常量内容,也可以是变量,也就是用户指定的数据。

一个协议说明书只能由一个端口号,但是却可以有多个元素,不同元素之间用换行隔开即可。定义一个协议说明书必须以该协议名称加上“.prt”为协议工作说明书名称,并将其放置在PRT-GET的动态链接库目录下的protocol文件夹内。

六、应用实例

多协议服务器是一个使用PRT-GET作为通信层的服务器软件,以文件映射作为虚拟路径管理手段。通过该服务器软件可以设置虚拟目录,用户可以指定访问需要使用的网络协议(如HTTP),当有客户端请求时,服务器调用PRT-GET创建一个协议实体执行通信,并由服务器解释请求的URL,将其映射为相关系统文件,客户端可以和服务器进行通信,请求服务器上的文件资源如图3所示。

图3利用PRT-GET模拟HTTP通信

七、结语

本文讨论了多协议模拟器PRT-GET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例模拟HTTP协议验证了文中所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由于PRT-GET目前的版本设计中辅助元素还不够多,模拟器的交互设计还有所欠缺,下一步将增加辅助元素的设计,丰富模拟器的功能,增强其应用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陈富春.中XML数据与关系数据的交互技术.现代计算机.2005(04):P35-37

篇4

关键词:铁路,网络,路由器,故障诊断

 

0.引言

随着铁路的发展,网络在铁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比如TDCS、CTC、办公网、微机监测等设备。网络故障诊断是管好、用好这些设备,使网络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技术工作之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网络在铁路设备中的应用,简述网络及路由器的基本概念,简术网络故障诊断及处理,结合讨论路由器2T模决故障诊断。

1.网络在铁路设备中的应用

铁路运输生产过程是在全国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上进行的,铁路部门的庞大的作业网,必须贯彻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原则。随着铁路设备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大量使用,从而提高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和效率,全面提高行车安全程度。

2.网络与路由器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集合加通信设施组成的系统,即利用各种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连在一起,达到相互通信而且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的系统。

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设备,是用于网络连接、执行路由选择任务的专用计算机。路由器能够将使用不同技术的两个网络互连起来,能够在多种类型的网络之间(局域网或广域网)建立网络连接。它内部使用高档微处理器,用高速的内部总线连接适合各种网络协议的接口卡(铁路设备中一般使用2T模块)。

CISCO路由器是目前铁路设备中,网络建设使用最多的一种路由器,铁路设备目前常用的有1760、1721、2801等几个型号,本文以1760型号为例讨论。

CISCO用户界面中有两级访问模式:一般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第一种模式只能查看路由器状态及各端口连接的情况,不能对路由器内部配置进行更改;第二种模式,访问允许查看路由器配置、打开和关闭路由器端口、清除配置、写入配置等功能。

3.网络故障诊断

3.1网络处理工具

我们在平时网络诊断中主要使用路由诊断命令和网络管理工具。CISCO提供的路由诊断命令可以方便快速的处理故障.所以利用TCP/IP协议中的trace、ping命令和Cisco的show命令是获取故障诊断有用信息的最有力的工具。论文参考网。我们最常用方法是使用ping命令,用ping命令Ping目标地址,如果成功的话,即可确定到那个目标IP之间,网络通讯正常。这用PING命令的时候配合打环可以更方便查找网络故障。如果在网络通讯正常后想了解它的运行情况,可以使用show interface命令查看路由器接口的通讯情况,这里主要看,路由器端口是否正常连接,看有无错误包,输入输出数据情况等。铁路设备连网方式上也有两种,一种用ADSL方式,另一种为OPPPE方式。ADSL方式比较常见,比如TDCS设备、微机监测设备、办公网设备等都使用这种方式;OPPPE方式用的比较少,只有CTC设备使用。如果为ADSL协议则可以使用PING命令;如果为OPPPE协议则不能用PING命令,只能在路由中用show int命令看网络运行情况

3.2网络故障处理步骤

由于铁路设备通讯的重要性,对铁路网络故障诊断必须达到以下两个要求:能快速准确的确定故障点,并能快速恢复网络的正常运行。所以我们一般排除故障时采用以下步骤可以快速判断故障:第一步,当判断故障时,首先要弄清楚故障现象,然后根据路由器工具确定造成这种故障现象的原因。例如,本站与邻站或网管通信中断,可能的故障原因是2T模块故障、路由器死机、协议转换器故障等。第二步,在网络中打环,然后用PING命令测试,直到找到故障点。第三步,找到故障点后,直接对故障设备进行更换,为了能快速处理故障,替换法是就快捷的方式。第四步,更换完后,使用PING命令或SHOW INT命令检查网络通信情况。第五步,处理完故障后,在模拟环境中对故障设备进行测试,检查设备是硬件故障还是软件故障。

4.路由器2T模块故障排除

铁路设备网络使用的路由器一般使用2T模块通讯,排除2T模块故障,一般使用showinterface serial 命令,根据它的输出内容,判断模块端口故障。该内容包括了端口状态及与网络协议状态。端口状态和与网络协议状态的组合有三种情况,①端口运行、网络协议状态正常,这是正常工作情况。说明数据通信正常。②端口运行、网络协议关闭,这说明路由器与转议转换器连接,但与远程网络通信中断,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铁通线路故障、本地或远端协议转换器故障、远端路由器端口故障、本地线路故障等。论文参考网。③端口通信、网络协议都关闭,可能是本地协转故障、本地线路故障造成。

有时候端口运行、网络协议运行都正常,线路通信也正,但是不排除有丢包情况出现,所以处理完故障后,需要用ping命令对通信进行检查,确定没有丢包现象,排除潜在的故障。论文参考网。

5.结语

网络发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网络建成运行后,网络故障诊断是网络管理的重要技术工作。搞好网络的运行管理和故障诊断工作,提高故障诊断水平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网络化的调度监督、调度集中及DMIS.郑州铁路局,2008,2:1.

篇5

摘要:本文在认识“学”与“术”和分析网络工程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规范了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范畴,并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以及课时的合理分配,探索一种既有“学”又有“术”、“学”“术”和谐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工程;学与术;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1对“学”与“术”的认识

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可归结为“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即为“学”,专业技能即为“术”,“学”、“术”结合并且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否则,有“学”无“术”或有“术”无“学”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都是不合格的。

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与“术”

2.1网络工程的专业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编码是080613W,属于自然科学门类中的工学学科,其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网络工程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设备选型、系统布线、组网、应用开发、测试、运营、管理等,这些内容在时间关系上反映了网络工程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所追求的目标是以合理的性价比实现需求说明中要求的网络设施和网络服务,其中包括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工程性特点。

从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层次看,各部分教学内容中均都包含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相关协议与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会通过不同的网络产品(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体现出来。另外,由于网络工程所完成的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还会涉及更多的法律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和应用性,网络工程专业从工程性特点出发,还会进一步细化出技术特点、管理特点、标准特点和法律特点。因此,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基础知识教育,更需要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训练,还要强调工程思想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形成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2.2网络工程专业的“学”

依据“学主知”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工科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与翻译系统、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操作系统与系统管理、数据库技术与信息处理等;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Internet以及网络应用等;网络工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测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以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标准;网络应用开发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设计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案例等。

2.3网络工程专业的“术”

依据“术主行”的功能划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术”,从而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和常用外部设备)熟练的操作和一定的维护能力;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管理能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通讯、安防)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能力;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能力;网络服务的配置与管理能力;一定程度的互联网络系统安全防范与跟踪分析能力;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等。

3专业教学中的“学”“术”和谐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与“术”和谐,可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理论与实践、考核体系等五个方面来考虑。

3.1课程体系和谐

根据网络工程的特点,参考网络工程人才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程四个层次来构建,课程内容既要涵盖网络工程的基本内容,更要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系统性的同时,突显专业的应用型特点。

(1) 公共基础课

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相似,可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与其他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平台。

(2)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和技术平台四大模块。其中计算机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概论等软硬件基础内容,并通过强化实践环节,训练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网络通信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通信原理、网络交换技术等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层次结构模型与协议集)、TCP/IP协议集与Internet技术等网络基础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互联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按标准/协议/规程学习网络技术、规划网络系统、管理网络设施、开发网络应用”等规范意识;技术平台模块目前可选择基于MS Windows系统的.net平台和Linux环境下的Java平台,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功能与性能介绍、安装与使用、开发工具等。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可构成网络规划、设计、管理、开发、应用、维护等网络工程各环节的专业基础。

(3) 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主要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可选择一种主流平台(.net/Java)作为技术支撑,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将以此平台为基础,构成专业方向所需的知识框架。其中后两个模块与技术平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平台技术。

1)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包括网络工程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现代交换技术、网络设备的互联与调试等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工程实施方法,网络产品的技术性能、功能以及配置技术,结构化综合布线的基本知识、布线标准、传输介质的选择方法以及施工、测试、验收等诸多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覆盖“规划设计选型施工测试验收使用管理维护”网络工程全过程的技术能力。

2) 网络管理与安全

网络管理与安全模块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协议分析与跟踪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仿真技术与性能分析等内容。其中网络管理与维护课程,重点介绍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网络管理平台、网络管理标准等更高层的管理技术,超越操作系统中简单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内容。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几种具体的安全防范技术和网络性能分析技术。

除了对网络功能、性能、安全等技术性管理和维护外,网络管理还包括对网络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网络资源的管理,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资源管理和网络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3)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

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技术内容,一方面是基于C/S结构的各类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另一方面是基于B/S结构的各类Web网站开发技术。因此,主要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程序设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4) 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主要可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新技术课程,如NGN/NGI技术,网格技术,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P2P技术、全光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二是与应用方向相关的课程,如网络游戏开发方向的游戏创意和美工处理,网站管理方向的网络运营课程等;三是研究性、方法类课程以及其他需要拓展的课程,如MATLAB应用编程、神经网络模型等。拓展课程将更好的匹配各类学生(考研、网络设计、应用开发、网络管理、网站运营等)的特殊需求。

3.2课程内容和谐

课程内容的和谐是课程体系和谐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的网络工程专业都是简单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完全相同或相近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完全相同。这样,在总课时的限制下,就无法开设所需的专业课程,不仅如此,还导致课程之间的严重重复、关系不明等问题。从专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必须按照专业需求来优化改革课程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 原有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

2) 新课程的内容规范;

3) 各门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

4) 各门课程中工程化思想的体现;

5) 新技术的融入。

通过课程内容优化,在减少不必要重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课程的知识范畴和技能架构,平衡课程内部的“学”与“术”,同时将相近课程合并形成新的课程。比如,原来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就可以整合为“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一门课程;原来的“汇编语言”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可以整合成新的“微型计算机技术”一门课,这样,所节省的课时可以开设必须的专业课程。

3.3课时分配和谐

课时分配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课程内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分配,参照教高〔2007〕2号文件中“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合理规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教学课时比例,在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和技能训练机会;二是不同课程的课时分配,在课程内容重组整合后,适当调整所需课时数,使得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相适应;三是各类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这是一组统计数字,主要用来衡量不同角度的课时统计数据是否平衡、协调,比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以及拓展课程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或者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方式统计的课时分布等;四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分配,比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的课时分配,至少达到教育部“累计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5%”的基本要求。

3.4理论与实践和谐

要做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术”和谐,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为学生提供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强实验内容,在一般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系统设计、规划、分析方面的实验;其次是加强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建设统一、规范、能适应课程体系需要的实验教学环境和网络应用开发平台,提供相应的实验能力和网络应用开发能力(网络游戏开发、移动智能应用开发、企业级Web网站开发等);第四是通过实践强化工程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任务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期限意识、组织意识、协调意识、合作意识、折中意识等诸多内容,在规范课程体系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将加强各类协议、标准和相关工程意识的教学内容,更要在实践环节中突出各类协议、标准在网络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3.5考核体系和谐

改革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增加实验单元考核、实践单元考核、综合设计考核等考核方式,分散考核时间,把考核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与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技术要求相适应的考核体系。

4结语

“学”与“术”的协调与平衡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在“学术并举、崇术为上”[5]的理念指导下处理专业建设中的“学”“术”协调问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做到“学”“术”协调,在教学环节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学”“术”协调理念的实施与落实,使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之间能够和谐相长。

参考文献

[1] 王达. 网络工程师必读―网络工程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3.

[2] 杨帆.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C].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7-111.

篇6

关键词: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37-02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大量低复杂度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的无线网络,每个网络节点由传感模块、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收发、数据转发三项基本功能。[1]从21世纪开始,美国和欧洲相继启动了许多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计划。特别是美国通过国家自然基金委、国防部等多种渠道投入巨资支持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在我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2006年政府将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列入了未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进行了资助。作为新一代的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发展和应用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涉及到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其先修课程包括“信号与通信”“计算机网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通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理论的学习,了解常见的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的通信技术、支撑技术、应用开发基础,传感器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农业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但从督导评估和学生评教的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课程的特点及要求

在农业监测应用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低功耗、微型化、高度集成、低价格的传感器节点,可以密集部署,使实时监测作物的各种生长环境因素和传递控制信号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与传统有线传输方式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无基础设施(自组织)、精度高、灵活性强、可靠性好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环境监控数据的采集、自组多跳的无线发送等问题。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典型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主要包含4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中间件层、应用层。感知层包括传感器节点等数据采集设备以及数据输入网关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主要负责网络接入、网络传输以及相应的管理与控制;中间件层提供通信服务、任务分析、任务调度、安全访问、可靠性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应用层解决信息处理与人机界面的问题。

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处物理环境及网络自身状况与工业应用有本质区别,其主要特点有:

1.节点数量受限

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设备成本低、节点分散,布置面积大,节点间距离较远。目前普通农作物收益并不高,投入成本有限,这些因素决定了无法密集布置传感器节点。另外,大量铺设传感器节点还会对农业机械化作业形成较大的阻碍,给传感器节点的维护带来诸多不便,导致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维护成本过高。

2.要求传输距离远,功耗低

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传感器节点之间的距离往往会比较大,且一般无人维护。传感器节点不仅要求传输距离远,还要求功耗小,在低成本太阳能供电情况下实现长期不断电的工作目的。

综上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和普遍重视的新型网络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对农业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2]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使其具备从事网络设计开发的能力和正确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设置适用于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即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融入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渗透到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当中,体现了各个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在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的描述,忽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忽略对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与学之间的信息单向流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枯燥、应用性强,学生认知难度大。该课程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网络部署、拓扑结构、路由协议、节点定位、目标跟踪、拥塞控制、数据融合、网络安全等方面,覆盖面广 ,对网络通信、传感器结合技术要求较高。从往年教学的反馈情况看,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理论抽象,内容枯燥,缺少感性认识,学习难度大。因此,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差。

第二,教材针对性差,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目前,多数无线传感器网络教材普遍存在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问题,致使内容艰深枯燥,还有一些教材概念模糊不清,令学生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原因,亟需对教材进行革新,以便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另外,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学依然主要依靠课堂讲解,这种单纯的理论分析缺乏参与思考的积极性,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第三,实验环节薄弱。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网络技术原理的理解,更能直接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目前实验课偏重学生对无线网络接口芯片的功能验证,缺乏设计型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导致该课程实验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第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基础理论,往往使学生忽视平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鉴于这种现象,亟需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和客观的评价。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3,4]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关键,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5]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实际工程问题,应该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的案例,结合实际应用讲解相关技术及应用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钻研和思考,最终发现创造的秘诀。例如,要求学生应用CC2431芯片对温室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进行设计,满足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时外形小、集成度高、功耗低、速度快、成本低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平时考核。该系统涉及传感器、微处理器、无线通信、电源、TinyOS操作系统等多个内容,学生需要熟悉芯片和路由协议才能设计出最终的作品。因此,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时会时刻把学习内容和任务制作联系起来,带着问题听课,从实现任务的目标出发学习课堂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以具体农业环境监测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探索和学习,完成既定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为每个教学单元设置了一个明确的任务需要完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以“网络数据压缩”为例,将该内容任务设计为温室多传感器节点数据处理,任务提出后,引导学生对该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修正,并引导出为实现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教师指导、讲解的方式为完成该任务,提出一种温室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压缩方案,网络按轮运行,每轮中利用均值聚类算法将节点按监测数据相似性划分到相同的区域,每个数据相同区只允许聚类有效性指标值最高的节点传输数据,其余节点暂时休眠,以达到压缩发送数据量、降低能耗的目的。

3.课题教学法

鼓励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相关课题的研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参加到调研、研讨、报告的写作等实际问题当中。积极支持学生自发性的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结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将抽象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提高教师对科研工具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巩固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明显。对于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仍在不断进行中,今后将继续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新时期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文光,刘士兴,谢武军.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9).

[2]赵迎新,徐平平,夏桂斌,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实验平台设计[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

[3]王海波,孙青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

(1) 内容广泛,教与学难度大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更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数据通信技术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网络设备、网络安全等。其内容广泛且大部分非常抽象,学生学起来较枯燥、难以理解。

(2) 实践、应用性强

“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许多实践性的内容,如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局域网络的组建、应用服务器的搭建等,光靠课堂上讲是不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必须进行实践训练。

(3) 时效性强,更新快

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而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脱离、教学模式不适应课程特点、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要求。因此,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公认的较难教授的课程,全国大多数院校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网络通信基本原理,主要讨论计算机网络OSI/RM七层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然后按照网络体系结构分别阐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基本原理和协议。学生学后难以理解,不少学生可能感觉到学过与没学一个样,并无实际作用。

为了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着网络建设、应用和管理这一主线进行,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可将教学内容分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技术、网络设备与互联、网络安全、网络应用与管理等五部分内容。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中,主要介绍网络的概念、分类、数据通信技术和网络体系结构。在介绍体系结构时,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IP的内容,将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二者相结合;在介绍网络协议的原理与作用时,注重几个常用协议,不用的完全可以不讲或少讲;但象IP地址规划、配置,则应作为一个重点。也就是说,内容应新,要减少那些淘汰了的内容。

在局域网技术中,应重点介绍局域网的组成和常用的局域网,如交换式以太网技术和虚拟局域网技术,而令牌网、10BASE2、10BASE5以太网等,则可以简化其内容。

在网络设备与互联中,则应以交换机、路由器设备为主,介绍广域网接入技术。象网桥、集线器等网络设备,仅介绍其基本概念即可;而交换机、路由器,除掌握其概念、原理,还应要求学生学会其基本配置;广域网接入技术中,应简化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的如X.25、帧中继技术等部分内容,增加了已经走向人们身边的接入技术,如作为TCP/IP网络骨架的路由器技术。

在网络安全中,应重点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引进新的技术充实教学内容。除Windows安全中心(包括注册表的入侵与防范、Windows防火墙技术等)外,还可增加NAT、ACL、防火墙等内容。

网络应用与管理中,需重点介绍网络系统与服务等,应演示常用的网络命令、建立常用的服务器、配置服务器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推行“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等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①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要求学生学”改变为“学生主动要求学”。比如学生普遍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地上网,对网络有兴趣,则第一次上课就可以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还可以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使用网络的情况,并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对网络的宏观有个轮廓印象,明白了网络的实用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② 互动式、启发式教学

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每一章的开始,可以先提出通信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在讲分层体系结构时,先提出问题“如何实现两台主机之间点对点的通信?”。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通信双方在物理传输媒体、接口、信号编码、调制方式、通信速率等物理指标上遵循统一约定,这就是物理层标准的目的;而物理层不能保证可靠传输,可能出现误码而且无法实现流量控制、连接控制等功能,所以要在点对点线路上实现可靠通信,还需要借助于数据链路层协议;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协议的控制下虽可实现点对点可靠通信,但实际网络不可能在任何两台主机之间存在点对点线路,所以采用了以路由器为核心的网状结构,由路由器对数据报进行逐级转发,这就是网络层协议,……。由此逐步启发学生掌握分层的体系结构思想。

③ 案例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鼓励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将网络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工科院校的学生应该重在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设备选型、组网规划、网络技术应用等网络方案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学习如何使用最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客户需求。另外,组网案例具有可复制性,比如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和规划案例在大部分企业中都是适用的。

④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多,不易理解,静态的文字课件往往很难描述清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课件中大量引入动画、动态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使抽象的信息形象化,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兴趣。如网络体系结构中每一层协议数据单元及其封装过程都是十分抽象的,可以采用图形与动画方式,把每一层封装的过程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易于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网络课堂,提供课件、授课录像以及试题库,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方便学生课外学习。

(3) 实验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工程应用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工科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应该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① 规范实验室建设

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的专业实验室是必要的。这个实验室应包含多种设备: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

等,其网络拓扑结构应该能够灵活组合,并且可以进行多区域分布实验。实验室的建立,可以是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改造,添加一些专业的网络设备,也可以聘请专业的公司建立如Cisco网络实验室、锐捷网络实验室等等。

② 改革实验内容

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的选择是整个实验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因此在设计实验内容的时候,既要涵盖教材中主要的知识点,又要兼顾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所设计的实验内容还应该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 验证性实验,主要用于验证网络的各种协议,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理论知识。主要实验包括以太网帧的构成、IP地址分类与数据包组成、IP地址转换协议、ICMP和UDP数据报的传送、TCP数据通信、HTTP协议、TELNET、SNMP及其他。

 综合性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网络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主要实验包括熟悉网卡、网线、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以及网络工具、并制作双绞线;学会交换机、路由器的安装、配置,组建局域网,配置虚拟局域网,进行安全性设置;学习Internet的接入和使用,配置WEB、FTP、DNS、DHCP等服务器。

 设计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UDP及TCP协议的工作原理,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实现网络数据传输。主要实验是用SOCKET套接字进行网络程序设计。

③ 工程化训练以及专业资格认证

建立实训基地,加强企业合作,组织成绩优良的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参加网络工程实施工作,以工程的方式锻炼学生应用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室、办公室网络、宿舍局域网等基础网络组建,通过工程化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网络工程实施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如Cisco公司的CCNA、CCNP,华为3com公司的HCNE、HCSE,锐捷的RCNA、RCNP等。通过取得专业资格认证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教学效果与总结

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方案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训练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还需进一步努力探索,以使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小莲. 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J]. 中国冶金教育,2008,(4):29-31.

[2] 陈爱国,冯斌. 网络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38-40.

[3] 仲红.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9(1):88-90.

[4] 孙文清,兰影杰. 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0):18-19.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Talent in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WEN Zhi-p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篇8

【关键词】虚拟网络技术,应用,价值,策略

虚拟网络技术,全称是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是最近几年新兴起的高科技技术产物。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攀升,虚拟网络技术的产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实现了信息资源的节约和配置优化共享。

一、虚拟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虚拟网络技术,就是采用虚拟方式将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连接线路的虚拟化。虚拟连接方式共有两种,分别是VPN和VLAN。其中,VPN指的是虚拟专用网络,用于专业网络的连接,通常在企业内部的办公网络中应用。这种网络通信方式进行过保密加工,能够保证企业内部多个通信网络的相互连接,媒介与传统连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是虚拟化的设备,不再需要额外再次购买用于连接网络的通信线路设备。

VLAN则被称作是虚拟局域网,通常被用在含有二级协议的交换机当中,能够通过端口、IP组、网络地址、MAC地址来完成VLAN技术的实际应用,工作站通常都安装在不同的物理网段中。所以,VLAN并不会将不同组别信号传输错误,而是进行指向性的信息传递。这样一来,网络中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流量,网络技术中的硬件成本也能相应降低,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网络安全管理。

二、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原则

(一)简单性。使用虚拟网络技术要遵循简单性的使用原则,具体是指将构建网络的所有涉及到的东西进行简化处理,保证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和高效率的管理。简单性的构建并不代表网络安全性不好,相反,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在相对简单的基础上构建才能保证更加的安全和高效率。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各种元器件更新换代的频率非常之高,几乎以18个月为周期,元器件的尺寸就能缩小一半,但是性能却能超出原有元件的2倍。所以,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时,要尽量保证实用性,选择安全稳定性更好的硬件设备。同时,简单性原则还能保证虚拟网络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若是出现了问题,方便进行快速处理。

(二)规范性。虚拟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要遵循规范性的使用原则。对于虚拟网络技术来说,规范性的原则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若是没有遵照相关规范使用虚拟网络技术,那么使用过程中将会出现严重的效率问题。所以,从开始使用到使用结束,规范性的原则都是必须遵循的使用原则。具体的规范性使用原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中:充分发挥出虚拟网络设备的功能,遵守规范性原则执行网络操作能够实现更加标准、质量更高的网络应用;遵循规范性的使用原则,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网络使用效率,并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三、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

(一)合理利用数据信息。采用虚拟网络技术以后,数据信息能够实现更加合理的应用。通常情况下,若是没有路由器,虚拟网络技术虽然能通过交换机控制数据流量,但是这种方式仅仅是将信息复制以后在发送到其他端口,并没能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数据信息被大量复制以后,会造成相对严重的信息运输拥挤,网络传输的速度将会变得很慢,严重时还能损害到传输线路。所以,在实际应用虚拟网络技术时,操作人员可以将本地的网络和其他地区的网络通过路由器隔离开来,保证信息传输时能够直接传送到需要的端口,提升信息输送的合理性。

(二)共享数据信息资源。虚拟网络技术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后,时空的局限被打破了,数据信息能够达成范围更大的信息共享。同传统的网络技术相比,虚拟网络技术可以参考不同的用户的实际要求,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物理LAN上面,网络配置和衔接都与用户具体的物理位置无关。也就是,计算机的网络物理衔接没有任何变化,整个工作站也能随意改变位置。网络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控制软件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通信资源,尽量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共享。采用这种应用方式以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总体性能都得到了加强。

(三)节约信息资源成本。虚拟网络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节约信息资源的成本。将虚拟网络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并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被大大减低了,同时,维护网络需要花费的费用也能同时降低,实现成本节约,令使用虚拟网络技术的企业或私人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

四、虚拟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

(一)虚拟工作室。虚拟网络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都是以虚拟工作室的状态出现的。在企业的办公区域,虚拟网络构建出来以后,同一个部门的职员就可以在相同的工作室中进行工作,与其他职员共同享有本部门的资源信息。若是出现了变动,只需要网络管理员在控制中心修改员工的个人信息即可,网络整体工作不会有任何需要整改的地方。

(二)虚拟专用拨号。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的福利彩票发行,就是采用了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中的VPDN技术。该技术使用前,应用的是准热线法,通过专用的数据线将数据通过专线传输到省中心的服务器上,而各个彩票站网点则是通过中继线连接到市中心的服务器上,实现数据传输。这种方式和打电话很相似,消耗费用较高。应用VPDN技术以后,可以进行全天热线销售,各个站点之间没有任何影响,可以有效解决从前的问题。

结语:目前,虚拟网络技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过程中可以加快信息传递,保障信息安全,适合进一步研发推广。

参考文献:

[1]邢太北.探析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价值及具体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2):111-112.

[2]李琪.浅析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价值及应用方法[J].广东科技,2014(12):219-220.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93-4

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在高校教学中都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需求大量计算机网络人才。尽管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落后的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学课本,使得高校固步自封,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已经很努力,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教学现状

1 理论联系实践不够

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网络后需要掌握很多的网络知识,比如TCP/IP协议、OSI7层参考模型、计算机网络安全等,这些理论内容的抽象性不用赘述,然而却是学生入门的基础知识。但是,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不够,学生尽管能够说出7层协议、知道他们的功能和作用,但很难把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网络应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高校所采用的教材是几年前甚至是更早的,很多知识已经落后甚至不用,而在教学计划中有的还是重点,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无用武之地。

2 教学模式不合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网络连接的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电缆等)到计算机的软、硬件以及数据资源等,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我能力得不到表现。做实验时,也是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让学生跟着做。计算机网络操作性强,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上机来实验,但是,教师的一手包办,让学生缺少自我思考的过程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熟练程度得不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也等不到培养。

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实验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都需要在上机中来巩固和加深理解。实验教学环节之所以薄弱主要在于教师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实验课不过是理论课的延伸,实验就是演示证明给学生看某个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在安排的时候尽量延长理论课时而缩短实验课时,尽管学生在修完课程后拿到了高分,却不能学以致用。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既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组织学生一起完成一个网络项目,使得学生无法通过自己动手组建网络,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技术和锻炼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教材编排一般是通过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后,引入OSI参考模型,通过介绍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及应用层各层的协议原理和数据元结构,尽管OSI/RM七层协议作为计算机网络中的参考模型,是教学中的重点,但其低下的效率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如TPC/IP协议使用广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和认识,而把重点放在TPC/IP上。其次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要能及时跟进,现行的教材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教师要对现在的网络新技术做到全面的了解,在上课的过程中,应适时的加入当前知识点的最新技术信息和研究状况,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研究的方向。

3.2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包含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两方面都包含了大量抽象的原理,学生学习起来不易理解和接受,尤其是那些从未接触过网络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吃力。针对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用语,尽量用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语句而不是照搬课本上的术语,教学方法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解上下大功夫,比如,我们讲网络管理和维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制作图表或者演示动画来展示,从计算机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运行监控、网络安全监控、网络设备管理、网络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到网络安全管理都能生动的表现出来,不仅能够给学生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尽管有它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讲授法、导入法、分析法、研究法等,只有根据实际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 重视课程实验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实践上机,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程度,另一方面能够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实验内容在设计的时候,要遵循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实验为观测验证性实验,比如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教师通过演示RJ45接头的双绞线制作,T568B标准布线线序从左到右按照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8针布线,T568A标准布线从左到右按照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布线,通过演示。此外,教师还要精心准备一些特别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来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教师带着学生完成一个科普网站的建设,从数据库到网页的设计再到排版设计等诸多方面,学生要完成一个科普网站就必须学习并且掌握SQL程序言语、JSP或者ASP编成语言、图形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其他还有flash、dreamweaver等,这样一个实验下来,学生能够接触和掌握许多新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4 采用双语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了大量的英文概念、术语以及缩写,典型的以程序语言来说,不管是数据库语言还是编程语言都采用的英语书写方式,因此,英语也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术语或者概念使用英文表达,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概念和含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看一些英文原版的书籍,尽管这些书翻译的很精彩,但是,原书的精髓则很难保留在其中。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仪器上面的面板和指令都使用的是英文,可见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改革实践,一方面能够将课程开设和当前科技发展尽量保持同步,让学生及时的了解和学习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让计算机网络更贴近实用,通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我素质,做一个专业的有责任感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彦保.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2).

[2]赫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1).

[3]肖晓玲,王祖荣.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3).

篇10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国内外大多数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都开设了现代通信网这门课程。对于这些学生来讲,通信网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比较广,涉及专业知识比较多的内容。学好这门课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系统掌握专业。

1 课程特点及难点

第一,目前的通信网技术已发展了很多年,他的发展是以一种循序渐变的方式进行的,因为其体系结构及硬件的发展涉及面广、规模庞大、技术复杂,并且由于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对于通信网性能要求有所不同,会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标准,为了使新出现技术保持与原有技术的兼容性,又常会导致网络体系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并且目前为止通信网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更新。基于这些现实因素,现代通信网形成目前多种网络技术体制并存的混合式结构,而大部分学生所能接触的只是一些主流技术和标准,这增加了通信网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难度。

第二,现代通信网课程主要涉及的都是关于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论内容,其特点主要是繁杂抽象。虽然平时我们都在使用网络,但是绝大多数使用者都无法看到整个网络运行的机制和原理,而通过课程所了解的内容都是细致冗长的协议、规则、语法、语意等,抽象无法与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由于没有切实的环境和动手机会,对通信网很难有一个完整而深入的理解,面对众多的网络实现技术感到无所适从,

第三,课程相关的实验设备技术含量较高,系统复杂,且价格一般较为昂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面临专业系统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操作和理解实验较为困难的局面。目前很多上机实验无法真正做到能让学生看到并且理解协议在网络中的运行机制和状态。

针对以上主要问题,该研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讨论了现代通信网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从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加以调整,将OPNET仿真软件和传统的通信网实验室结合起来,有效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和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相比,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联系最紧密,很多学生将来都会从事相关工作。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都要求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的技术,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有较高的要求,根据该校该专业前导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的安排,对现代通信网课程的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主要内容集中在计算机网络,所以采用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本科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可根据课时合理安排重点。比如,新版教材中对于数据链路层中的比较老旧的协议HDLC几乎忽略不计,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体系结构以及协议有个更加清楚深入的了解,可以适当添加其相关的部分内容,特别是该协议几个重要的控制思想定时超时、序号解决重复帧等,这部分内容对于后面传输层的教学也很有帮助[1].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应该让学生掌握协议的设计思想。

2.2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能让主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授课内容和实验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实验环节在整个课程当中的比重。其中实验内容的设置可以有几种选择。一个是使用现有的局域网,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利用Packet Tracer 和Serv-U等仿真软件实现交换机和服务器的仿真配置,或者进行网络常用测试命令的实验,这些实验对实验环境和学生的基础能力要求不高便于开展,但是大部分内容和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协议结构联系不够清楚明确,无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理论内容有更深更透彻的理解,所以效果可能不够好[2]。另外一种方案就是让学生利用专门的网络仿真软件比如OPNET进行实验,这种方案由于OPNET自身的优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的含义,了解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3]。

2.3 实验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比较目前主要采用上机的的方式,利用OPNET仿真软件常有三种实验方案可以选择:(1)直接仿真简单的网络协议,比如CSMA/CD协议。建立一个简单的以太网模型,仿真分析数据长度、网络拓扑等因素对网络性能的影响;(2)网络的优化设计,设计一个较为复杂的校园网模型,有子网且子网所用业务模型可以选择多种,通过对比得出设计方案对网络性能的影响;(3)拥塞控制仿真研究,让学生利用C或者C++编写拥塞控制算法的进程程序,并适当进行调整,比如通过改变慢启动阈值(ssthresh),仿真比较网络性能的好坏,从而能够使学生对拥塞控制算法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三个方案难度依次加大,可以根据课时和学生的程度灵活应用,相比于其他的试验方法,采用OPNET软件仿真有较多优点,不容易受实验环境的限制,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协议在网络当中的应用运行进行较明确的认识[4]。

3 考核评价

通信网这门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知识点繁杂,但是其理论涉及到很多实际内容的应用,因此单纯的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并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还要对其应用也做出考核,从而促使学生对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采取闭卷笔试结合实验操作的考核体系能起到很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