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篇1

关键词:金融风险;种类;防范;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金融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挑战。因此,本文将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对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

一、针对金融风险的研究

所谓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等经济活动中,受到各种因素变化影响,不能事先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预测,进而使得金融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期收入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其种类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战略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其中市场风险为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风险类型。

二、关于金融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

(一)原因之一——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特征

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特征的主要表现: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内在脆弱性特征,在外界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其脆弱性特征可能会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健全、缺少拥有长期性投资观念的投资者或机构、股权分置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违规操作十分严重、市场泡沫十分严重;二是金融机构存在的金融风险大,金融体系十分脆弱,自身控制与防范风险的能力较低;三是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渗透与风险转嫁问题较为严重;四是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法规过时与法律空白矛盾,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后,社会信用的意识较为薄弱,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

(二)原因之二——金融信息存在非对称性与不完全性

金融信息存在非对称性与不完全性的表现:在金融交易的整个过程中,两个金融机构之间及和投资者之间关于金融交易信息的不完整,进而致使在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之间的利益存在失衡的现象。金融机构作为核心债权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知晓不多,且企业筹资人员直接把握企业的负债、资产、生产经营状况、现金流动状况、企业发展规划与前途、企业获利与偿债能力等,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所获取的信息是不对等的。

(三)原因之三——金融创新存在风险

金融创新存在风险的表现:金融创新只有分散与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却没有消除全部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只是简单地降低了金融系统中潜在的风险,从宏观方面将金融风险自风险回避方转移到风险偏好方。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内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创新虽然为金融机构的投机活动提供最新的方法与手段,一旦出现使用不当的问题,极有可能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危害与风险;二是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逐步形成以资金联系为前提的伙伴关系,在业务方面具有极强的相关性,一旦其中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金融风险问题,将会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危害;三是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联系,国外有大量的金融投资进入我国,进而导致我国银行等机构的资金流动出现大幅度震荡,银行信贷的规模出现不稳定状态,从而给金融体系造成极大的风险。

三、针对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

(一)措施之一——构建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构建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严格观察与分析金融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从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并对贷款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同时构金融风险防范识别机制,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对贷款的管理、发放、回收进行详细、全面、真实地记录;二是构建金融风险的风险防范分析研究机制,通过非财务与财务等两个层面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与掌握。

(二)措施之二——强化金融体制的改革

强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据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在的风险问题,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速度与力度,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类型金融风险潜在的风险,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构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以及金融市场体系,进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与保障金融安全。

(三)措施之三——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一是采取措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进而强化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在金融机构内部构建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风险业务的评价机制以及内部监督检查的评估机制等,对金融机构内部的一切违规活动进行披露与惩处;二是强化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格规范市场准入规则,规范金融操作程序与流程,退出与进入市场交易等一系列活动均需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三是强化金融业成员的定期自查力度,强化对业务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进而有效预防金融行业运营过程中潜存的金融风险。

(四)措施之四——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合作

加强与国际金融界合作:在强化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约束与监测的基础上推进国际间的金融合作,科学分配国际金融储备,构建全球金融市场的预警与监测系统,对金融风险的状况、资金流动、国际储备的波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强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尽全力化解与防范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结语

金融风险是指受到各种外界或内部因素变化的影响,在信用活动与货币经营中,使得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甚至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对市场经济与投资者利益的损害程度。

参考文献:

[1]于岩熙.浅谈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8(08).

[2]田春,刘鲁光.我国金融风险及其成因[J].现代商业,2009,10(21).

[3]张志凤.对防范金融风险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9,10(16).

[4]冷昕鑫.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法的完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4).

篇2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1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业发展也是如此随之进入新常态,此种状况下,既有现实状况的复杂呈现,也有各种风险的频频出现,如何预防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目前金融业者在发展行业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以此为起点,既需要顶层设计,比如从制度层面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同时也要从细微处入手,在全行业进行行业规范操作的理念。基于此,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已然成为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行业的系统性分析,对重点风险防控点进行重点分析,关注不良贷款增加、产业实体融资难等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监管,防控风险的具体建议。

1 当前金融领域特点简析

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在金融领域,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不同的业态特征。纵观宏观经济全局,国际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经济大环境进入一定的衰退期,中国经济欲独善其身,在艰难中前行,都是现在产业发展状态下的现实问题。输血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首要责任,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如何保持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增长,同时为产业业态调整助力,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新型产业的快速崛起,以及传统产业从粗放到经济的转型升级,都是新常态下金融行业的难题。通过总结不难发现,如今金融行业在新常态下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1.1 大环境下的发展趋缓

在全球经济发展缓和,实体经济进入发展瓶颈期的条件下,金融行业也不能一枝独秀,跟随实体经济,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业绩放缓,这样的放缓,不一定全部直接体现在实现业绩中,但是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在总体比重中,不良贷款率也呈现上升的状态。

1.2 投资环境发生变化

在经济新常态下,利率持续走低,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保证资金安全,收益又有所保障的国债等,都成为百姓资金的新去向,许多投资者都从银行取出存款,转而投向其他资本领域。在这种表象的外观下,不难得出结论,如今金融渠道内,资金流转已然不如从前顺畅,更多的资金没有放在银行内,通过银行来服务实体经济,而是纷纷投入金融市场,博取高收益,这既带来对实体经济输血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1.3 新型货币政策不断推出

纵观近年来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并没有实行雷同的量化宽松政策,而是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的定向性货币政策,没有放宽对金融的把控,将整个金融行业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央行手中。这些问题都表现出来,金融行业的新常态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其中的问题也会呈现出新常态和新特点,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风险,正在成为保障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大局的重要现实问题。

2 我国金融领域风险探析

2.1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的必然是落后产能的淘汰,新型产业结构的建立。根据统计显示,在全国各大主要行业领域中,呈现了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的状态,特别是在很多传统业态内,更是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些产业结构与产能分配上存在的问题,既是我国实体经济运行存在的一个阻碍,同时,也逐渐成为金融领域风险频现的重灾区。

过剩的多余产能,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这些落后产业,不仅通过过去的垄断地位等,占据了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同时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严重缺乏经济发展活力,另外,由于这些落后传统产能曾经占据银行资金出口的一大部分,在新兴经济面前,这些传统产业开始呈现脆弱的一面,大量的贷款也就变得风险增加。受到现行资金政策和现实经营的考量,很多银行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此外,这些企业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如果转型不及时,日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现实生存问题,加剧了社会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2.2 政府债务进入爆发期

大笔举债,在过去经济高速运行的状态下,似乎成为了很多地方政府的一致选择,也让这种现象成为了一种常态。根据财政部门的相关统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在2010年左右,都呈现出了几何倍数的高速增长,这种大笔举债的行为,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对债务的依赖,诞生了大批的政府违规现象,高价卖地,违规抵押等情况频频出现,而且,在此情况下诞生的大量债务,也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对社会透明度较低等情况。

卖地,似乎成了很多政府缓解财政问题的不二选择,这样的地方格局,是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的举动,这也导致了总体经济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地方财政收入就会收到影响,以此来看,想通过这样的做法来摆脱地方债务怪圈,并不是可取之道。

银行贷款,同样为地方政府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的做法,也加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让地方债务的结构呈现牵连性、复杂化等多样问题,更不利于系统的整体管控。

虽然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出现大范围的债务问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但是现实存在的债务问题,以及盲目投资背后带来的产业结构问题,已然成为一大金融风险,存在着出现系统性问题的可能性,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2.3 房地产呈现泡沫化

相信每个金融人心中,都还留着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带来恶果的深刻印象。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路走高,甚至让大多数百姓都望尘莫及,随即,房地产市场又进入滞涨期甚至是倒退期,更是让全国上下都捏了一把冷汗。如今,房地产市场基本上可以说是回复到了正常的理性增长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房地产市场呈现新常态也是必然的,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与此同时,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金融行业不能忽视的,房地产如果出现问题带来的风险,不是一个领域的,而是全行业甚至是全社会的,真正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且关于房地产的问题,一直都与社会民生问题如影随形,不可分割,既是严峻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

3 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探究

3.1 打造立体式的防范体系

金融风险,重点不在化解而在防范。中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前行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相对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但是与现行的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经济金融大格局相比起来,可能还呈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而很多监管思维和监管手段,仍然停留在过去,出现了很多监管上的问题和漏洞,这些空白地带,也有可能成为风险出现的高危地带,也将成为行业问题的重灾区。

3.2 全面提升风险防控意识

防范风险需要制度制约,但是更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升级,提升全局的风险防控意识,是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输血的必由之路。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在曾经相当长的时期里,相关工作人员都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管理者思维严重的问题,面临经济新常态,这样的思想亟待改变,需要全面灌输防范风险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风险的理解与认知,在世界金融波云诡谲的当下,如何保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金融行业的健康成长,是每个从业者心中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从意识上提升,是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根本。

3.3 加强行业竞争与自律

行业的竞争,是一个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行业的野蛮生长,也有可能通过竞争来调整行业结构,优胜劣汰,最终实现产业效能的最大化提升。在金融领域,不断加强竞争,明显利大于弊。通过竞争这只市场催生的“无形的手”,不仅能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帮助企业不断发展,也能约束不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业业态,除了加强金融行业的竞争之外,加强行业的自律,也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先进国家金融行业的发展,无疑不是在中央把控之下,明确具体方向,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更多的则是通过行业自律来实现的,既有灵活性,又有规范性。

4 结 语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无疑肩负重要使命。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出现,需要管理者、金融业者,以及全行业者,在积极创新中,不断探索新型的管理道路,未雨绸缪,将潜在的风险化于无形,建立风险防控意识,搭建起立体化的全方位风险防范体系。

篇3

(1)网络金融前提下的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风险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致使的技术风险以及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致使的业务风险。

一.网络金融技术风险

(一)安全风险。网络金融的业务及大量风险节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以及软件系统完成,所以,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以及管理性安全就成为网络金融运行的最为首要的技术风险。这类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损坏等不肯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数字袭击,和计算机病毒损坏等因素。依据对于发达国家不同行业的调查,系统停机对于金融业酿成的损失最大。网上黑客的袭击流动能量正以每一年一0倍的速度增长,其可应用网上的任何漏洞以及缺点非法进入主机、盗取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等。计算机网络病毒可通过网络进行分散与传染,传布速度是单机的几10倍,1旦某个程序被沾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沾染,损坏力极大。在传统金融中,安全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安全风险会致使整个网络的瘫痪,是1种系统性风险。

(二)技术选择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的展开必需选择1种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持。在技术选择上存在着技术选择失误的风险。这类风险既来自于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差致使的信息传输中止或者速度降低的可能,也来自于选择了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方案,造成技术相对于后进、网络过时的状态,致使巨大的技术以及商业机会的损失。对于于传统金融而言,技术选择失误,只是致使业务流程趋缓,业务处理本钱上升,但对于网络金融机构而言,则可能失去全体的市场,乃至失去生存的基础。

二.业务风险

(一)信誉风险。这是指网络金融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日不完整实行其义务的风险。网络金融服务方式拥有虚拟性的特色,即网络金融业务以及服务机构都拥有显着的虚拟性。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利用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络银行等网络金融机构,如美国安全第1网络银行就是1个典型的网络银行。虚拟化的金融机构可以应用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增设虚拟分支机构或者营业网点,从事虚拟化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中的1切业务流动,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形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与传统金融相比,金融机构的物理结构以及建筑的首要性大大降低。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使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只是通过网络产生联络,这使对于交易者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验证的难度加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誉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于称,从而增大了信誉风险。对于我国而言,网络金融中的信誉风险不但来自服务方式的虚拟性,还有社会信誉体系的不完美而致使的背约可能性。因而,在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中的信誉风险不但有技术层面的因素,还有轨制层面的因素。我国目前的社会信誉状态是大多数个人、企业客户对于网络银行、电子商务采用观望态度的1个首要缘由。

(二)活动性风险。这是指网络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知足客户兑现电子货泉的风险。风险的大小与电子货泉的发行范围以及余额有关。发行的范围越大,用于结算的余额越大,发行者不能等值赎回其发行的电子货泉或者清理资金不足的可能性越大。由于目前的电子货泉是发行者以既有货泉(现行纸币等信誉货泉)所代表的现有价值为条件发行出去的,是电子化、信息化了的交易媒介,尚不是1种独立的货泉。交易者收取电子货泉后,并未终究完成支付,还需从发行电子货泉的机构收取实际货泉,相应地,电子货泉发行者就需要知足这类活动性请求。当发行者实际货泉贮备不足时,就会引起活动性危机。活动性风险也可由网络系统的安全因素引发。当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讯产生故障,或者病毒损坏造成支付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支付行动,降低货泉的活动性。

(三)支付以及结算风险。因为网络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流动可突破时空局限,打破传统金融的分支机构及业务网点的地域限制;只需开通网络金融业务就可能吸引至关大的客户群体,并且能够向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服务,因而,网络金融有三A金融(即能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向客户提供服务)之称。网络金融的经营者或者客户通过各自的电脑终端就能随时与世界任何1家客户或者金融机构办理证券投资、保险、信贷、期货交易等金融业务。这使网络金融业务环境拥有很大的地域开放性,并致使网络金融中支付、结算系统的国际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结算风险。基于电子化支付系统的跨国跨地区的各 类金融交易数量巨大。这样,1个地区金融网络的故障会影响全国甚至全世界金融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支付结算,并会造成经济损失。二0世纪八0年代美国财政证券交易系统曾经产生只能买入、不能卖出的情况,1夜就构成二00多亿美元的债务。我国也曾经产生相似情况。

(四)法律风险。这是针对于目前网络金融立法相对于后进以及隐约而致使的交易风险。目前的金融立法框架主要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如银行法、证券法、财务表露轨制等,缺乏有关网络金融的配套法规,这是良多发展网络金融的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我国亦然。网络金融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相应的法规还至关缺少,如在网络金融市场准人、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因而,应用网络提供或者接受金融服务,签定经济合同就会见临在有关权力与义务等方面的至关大的法律风险,容易堕入不应有的纠纷当中,结果是使交易者面对于着关于交易行动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肯定性,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乃至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五)其他风险。如市场风险,即利率、汇率等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于网络金融交易者的资产、负债项目损益变化的影响,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风险等,在网络金融中一样存在。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色区分,但因为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患上网络金融在持续、融会传统金融风险的同时,更新、扩充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以及表现情势。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撑系统的安全风险成为网络金融最为基础性的风险,亦即它不但瓜葛到网络运行的安全问题,还关乎其它风险,如信誉风险、活动风险、结算风险的状态;其次,网络金融拥有传统金融所没有或者远不首要的特殊风险情势,如技术选择风险;第3,因为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合使传统金融风险在产生程度以及作用规模上发生放大效应,如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国际金融风险产生的骤然性、传染性都增强了,危害也更大。因而,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以及节制也就拥有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手腕

以及方式。 (2)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与节制

一.鼎力发展先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

目前我国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使用的计算机、路由器等软、硬件系统大部份由国外引进,而且信息技术相对于后进,因而增大了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安全风险以及技术选择风险。因而,应鼎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症结技术水平,在硬件装备方面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症结装备的安全防御能力。我国目前的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都后进于网络金融发展的请求,因而应鼎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开发并具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这是防范以及减少安全风险以及技术选择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机能的根本性措施。

二.健全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

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以及规章轨制建设上防范以及解除网络金融安全风险,要弄好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工作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并树立专职管理以及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法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对于现有的计算机安全轨制进行全面清算,树立健全各项计算机安全管理以及防范轨制;完美业务的操作规程;加强要害岗位管理,健全内部制约机制。

三.加强防范以及节制网络金融风险的轨制建设

(一)法律轨制建设。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制订关于网上证券交易、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但还远不能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的请求。应鉴戒外国经验,在网络金融发展的早期及时制订以及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如在电子交易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制止应用计算机犯法等方面抓紧立法,修改《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条文中不合适网络金融发展的部份。虽然这可能会在必定程度上按捺网络金融发展中的金融立异,但为网络金融的规范、健康发展是必要以及值患上的。否则,在有关法律规范长时间不健全的情况下发展网络金融合蕴蓄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增大调剂的本钱。

(二)社会信誉轨制建设。完美的社会信誉轨制是减少金融风险,增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轨制保障。没有完美的社会信誉体系,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动的肯定性预期,网络金融业务的虚拟性会使这类不肯定性预期患上到强化,无益于网络金融的正常发展,也会增大法律调理的障碍以及本钱。网络银行业务在美国患上以较快发展的1个主要缘由就是美国拥有完美的社会信誉机制。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贸易总额的0.二五%~0.五%,而我国却在五%以上。个人信誉体系在我国也基本属于空白。因而,应在我国鼎力培养社会的信誉意识,树立客观公正的企业、个人信誉评估体系以及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使“诚信”成为我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以减小信誉风险。

(三)金融轨制建设。为有效节制活动性风险,应该有效节制电子货泉的发行数量,对于电子货泉的发行主体以及电子货泉的种类进行必要的限制。我国在肯定电子货泉发行者时,应该首先斟酌电子货泉发行机构的信誉等级,并依据其信誉等级抉择获取电子货泉发行资历、发行电子货泉的数量、种类以及业务规模。电子货泉发行机构的信誉等级应该每一年进行考查,考查的指标可以选择资本金、已经发行电子货泉的数量及其余额、流通速度、外汇交易额、筹备金以及存款保险等内容。另外,要对于发行电子货泉的机构,尤其是发行电子货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其发行的电子货泉余额请求在中央银行存有相应范围的筹备金,以实现活动性管理的目标。如果能够将电子货泉以及传统货泉区别开来,分别制订各自的筹备金率,会更有益于活动性风险的节制。

四.树立发展网络金融的整体计划以及统1的技术标准

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是在没有统1计划以及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应鉴戒发达国家的做法,依照系统工程的理论以及法子,依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在整体计划指点下,按必定的标准以及规范,分阶段逐渐开发建设网络金融系统。这既有益于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益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以及防范。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存在计划不统1、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1、技术规范不统1、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定各不相同的问题。应制订金融业统1的技术标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成立为此奠定了基础。确立统1的发展计划以及技术标准,才有益于统1监管,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调和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并有益于其它风险的监测。

篇4

关键词:现代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会计研究

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 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

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及其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会计风险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即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的确立及其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总而来说,其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包括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决策失误风险、会计结算风险、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1.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开展会计核算过程中,基于核算环节过多且繁琐,且会计核算运作程度缺乏规范性,难以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求,从而,极易引发诸多风险。这些风险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性,因此,会计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结合会计核算需求和特点,不断调整会计核算流程,切实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客观性。

2.会计监督风险。会计监督是会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本单位内部的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有效监督。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一味关注信贷管理,忽视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对财务管理的会计监督力度较为薄弱,再加上,其会计监督缺乏程序性和规范性,以至于支出和记录无法同时进行,其随意性较大,使得金融机构会计监督风险日益突出。

3.决策失误风险。决策失误风险与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各项决策均需以会计信息为理论依据,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取决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即一旦金融机构出现会计监督风险和会计核算风险,势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失真后的会计信息被金融机构决策者运用,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予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决策失误风险,不利于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

4.会计结算风险。会计结算风险是金融会计的主要风险之一,该类风险一旦出现将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通常情况下,会计结算风险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及其盈利等方面,即会计人员利用结算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进行套取金融资产的行为,此类犯罪人员大都熟知相关会计知识,且智力超群,为金融机构的优秀人才,但其思想觉悟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给予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会计结算风险。

5.会计人员素质风险。会计人员素质风险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不足,道德思想觉悟低,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不高。同时,不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往往敷衍了事,以至于金融机构流失大量的资产,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金融会计存在的问题

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从金融会计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和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 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三、规避金融会计风险对策

1.完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如果偏离银行自身内部与外部全面和实时以及稳固的会计信息,那么控制和防范银行金融风险将会无从入手。所以,需要银行对其外部单位借款的会计信息了如指掌并且具有完整、及时和可靠、规范的企业会计报表。一方面,会计报表是企业各项经济支出状况的真实反映。基于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企业决策者决策的正确性。因此,这就需要企业不断规范会计报表,成立专门的会计报表负责部门,一经发现问题直接追究该部门的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在发放银行贷款业务时必须严格填写现金流量表,在不断加大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考核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金流量指标及其现金流量表财务比率的考核力度。

2.完善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适当提高计提比例,拓展计提范围,尽可能简化核销的审批手续。企业应依据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3.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全面落实各项会计规章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调整岗位操作规程,确定会计控制目标;其次,加强对会计岗位人员的工作授权,即资金划拨的授权、办理银行汇票的授权以及信用卡限额的授权等,防范会计风险;最后,致力于管理层次和操作层次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一是管理层次,企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金融企业自身业务实际状况和特点,不断调整经营方式,从而起到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作用;二是操作层次,企业应加强全体职员的会计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以此,将会计控制制度体系落实到位。

4.建立会计内部监督体系。健全的会计内部监督体系包括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检查,一是事前防范。即企业需定期加强会计人员的相关业务知识和道德思想素养培训,切实不断提高其人员的从业素质,树立起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升其风险防范能力;二是事中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应运用会计核算系统,对各项会计业务实施全程监督和控制;三是事后检查。现行企业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检查模式,积极采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事后有效检查,增强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及其会计核算业务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1、互联网金融风险概述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产物,全面结合了互联网和金融的各种特性。该行业不仅存在传统金融的活动信用、业务运营和资金流动性等风险,还要存在互联网所引起的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此外,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使其还需面对法律风险[2]。

1.1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分为技术操作风险和用户操作风险。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极高,一旦出现操作不当问题,极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病毒侵入系统,从而造成系统瘫痪,影响用户资产安全。另一方面,很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及诱发风险的源头辨识不清,再加上其安全性意识不足,极可能使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1.2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分为技术选择风险、系统安全风险以及技术支持风险。

首先,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假如选择不当,将会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问题。其次,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因此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的安全对互联网金融能否有序进行起着重要作用[3]。最后,互联网金融业通常利用外部技术支持来解决内部技术问题,这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技术外包公司中止了服务,将导致企业无法开展业务。

1.3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分险分为违约风险、内部欺诈风险以及外部欺诈风险。

首先,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用户征信系统还不健全,且征信信息在行业内无法实现有效地共享,再加上征信系统和违约处罚机制的不健全,极大地增加了用户的违约风险。其次,内部诈骗是指企业内部员工无视公司规章制度和我国法律法规,故意骗取、盗用用户资金等行为,一般分为欺骗用户对未经授权的项目投资或对自己手头交易不报告。最后,外部欺诈风险是指第三方故意骗取、盗用用户资金或平台以承诺高收益的方式骗取用户资金的行为,包括盗窃、抢劫、伪造和存在资金损失的盗窃信息。

1.4 业务运营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因此该行业还具有传统金融业所面临的市场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市场选择风险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其用户之间存在的双向选择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服务商无法提供足额的资金来支持流动性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广泛地存在于各个企业中,是在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与期限不能完全对接时所发生的损失。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现阶段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无疑撕开了利率缺口。

1.5 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我国相关地法律法规仍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对其不能及时有效的实施相应的监管。再加上我国政府监管机制还不健全,这就为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窃取用户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账户信息提供了便利。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建议

为了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构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来对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施有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措施。

2.1 构建互联网金融普识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飞速发展,很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认识模糊,使得他们欠缺投资风险意识,因此需要加大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并树立诚信交易的优良品质。

2.2 建立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系数很高,所以需要研发推进自主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研发,加快互联网加密、密钥管理以及数字签名技术发展,以此来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提高网络安全,降低风险。此外,还需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管理,增强互联网防护能力,并完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套实用的信用服务体系。

2.3 创建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必须建设并完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制度,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团队。其次,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统一信用评价和管理机制,并引入企?I信用评级机制。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

2.4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加强资金的管理能力以及对关联性企业或机构的跟踪管理。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马克思信用理论

1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发展。所谓互联网金融,它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融资、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对传统金融业是一种全新的变革,对银行、证券等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效率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既需要市场驱动,也需要政策助力来促进发展。然而,伴随高速增长的是行业的信用风险也在呈上升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这“惊险的一跳”蕴含着巨大风险,其原因在于,如果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超过一定程度,导致信用破产,进而引发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破产,那么企业就会解雇大量员工,使得工人失业,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危机。所以,在经济风险的防范中,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防范就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常被当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虽然不能把西方国家的理论经验直接照搬到我国,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信用理论,对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全面系统地研究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已有的文献大多是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金融企业的冲击性影响,或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而从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很少,从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去分析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关文献则更少。因此,从信用风险防范的角度着手,对于丰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但行业整体的运营显现出巨大的信用风险。如何规范行业的整体发展,降低发展带来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现状

关于信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从经济学和伦理学2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是种经济利益关系,反映了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国内其他学者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柴艳萍(2013)[1]从诚信与信用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信用实现的条件。胡为雄(2010)[2]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政治经济文献的挖掘,认为信用和虚拟资本是马克思上层建筑概念的隐喻。马超(2008)[3]强调信用道德水平与信用经济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陈秀梅(2014)[4]指出要从制度设计和标准制定2个方面入手,多方面建立互联网财务管理体系。谢平、邹传伟(2013)[5]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大数据技术和传统金融的变革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会使互联网金融存在巨大的潜在信用风险。既然大数据技术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也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利用其去管理信用风险。刘芸、朱瑞博(2014)[6]认为互联网金融应与信用体系等传统金融领域相衔接,使整个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更加全面、完善。

3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及原因分析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和功能,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对立加速。在资本主义社会,各要素之间对立的最终发展趋势是相互分离,最后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周而复始,具有周期性。在统一的过程中,有些是以特定的信用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就是其一。网络金融信用风险是指网络金融融资借款人在合同到期日不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的行为。这种违约风险是客观的信用风险。此外,由于网络金融交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以及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网络金融存在人为的违约信用风险。还有,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强,因为交易的时空分离为其作“掩护”,使得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很难辨别真伪;传播速度快,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信用风险可以很快进行大范围传播;范围广、监管难,大数据技术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且发展速度极快,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难以实行监管防范。网络金融信用风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根据来源,可分为狭义信用风险和广义信用风险。狭义信用风险是指从借款人角度出发的信用风险。广义信用风险是指从借款人和贷款人2个角度分析的信用风险。按其性质可分为故意违约信用风险和强制违约信用风险。故意违约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因道德缺失、信息不对称、主观故意等,在客观上能够履行合同的情况下,不履行合同,给交易对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通俗来讲就是有履行能力但却不愿意去履行合同。强制违约信用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使得借款人由于非主观故意而无法履约。网络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发展尚且不完善,经常会有恶意逃债的现象发生。如果融资平台不能够有效验证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很容易诱发信用风险。除了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剧了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还比较短,配套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互联网金融在经历了最初的迅速而无管制的发展之后,其法律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很难对借款人形成有效约束,可能导致贷款达到约定日期,仍不履行还款的义务,信用风险爆发。

4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信用风险,提出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4.1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的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

战略层面,应该加强信用文化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层面,应该建设互联网金融征信制度,并且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征信的监管,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和个人隐私保护。对于传统金融的法律法规、网上证券交易、支付安全等条例,已经不能满足瞬息变化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该及时完善法律体系,保证相关利益者的权利与义务。

4.2提高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

立足从业人员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注重安全设施的投入,包括设备、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加强内控设施的落实,成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部,建立健全内控责任制,不违规。增强自律能力,在业务许可范围内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加强风险防控策略研究,提高自律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逐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将内部管理变得科学化、规范化。

4.3加强互联网金融与风险教育交叉专业人才培养

篇7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7

1 前言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统计局四部委联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我国的中小企业细化为中型、小型和微型。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星,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80%以上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信状况不高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贷款难的困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小微企业的“短命”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旺盛,但通过银行获取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尚不足25%,除了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起步晚、机制不健全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国小微企业良莠不齐,监管松散等导致整体的风险比较突出,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方面相对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2 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强劲以及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小微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难的困局,而且也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1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全面扶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也不断督促各大商业银行在信贷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优待。然而,现实情况却难以尽如人意,在小微企业总体贷款额不断攀升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已超过了3%,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让人担忧,风险不断增大的原因还需要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内部监管相对不力,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着较为特殊的违约风险。具体而言,其风险的独特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我国的小微企业的“短命”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银行很可能因其破产而难以完全收回发放的信贷资产,而且小微企业的资信情况较差,坏账呆账以及不认账的现象相对突出,这无形当中就增大了银行的贷款管理成本。

其次,信息严重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管等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银行从权威单位了解其真实的信用状况相对困难,此外,小微企业进行测评的比例也较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银行对其资信状况无法进行精确的评估。

最后,信贷担保要求高。由于上述的金融服务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银行往往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担保要求较高,然而,有意小微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紧张,持有的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等原因,往往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这也就增大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2.2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态度消极。长期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以服务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为主,对小微企业的关注程度较低。加之,小微企业的资本相对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往往有意忽视其金融服务的需求。虽然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植,各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处于银行的业务边缘,银行的在应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态度消极、动力不足。

此外,小微企业管理模式的限制。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监管机构非常不完善,运营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度安排,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融资的额度小且频率高,所有这一切都使其难以符合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标准。

3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构想

3.1 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为了革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切弊病,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征信行业的管理,争取早日实现每个行业之间都能信息共享。具体而言,可由地方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牵头,发展个人信用制度,再由政府出面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此外,还有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当今时代,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会对风险管理产生重要影响,诸如独立的会计、审计、管理技术咨询公司等等,这些机构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银行获取真实而全面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3.2 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设

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不仅仅需要在担保、资金使用以及还款的方式和期限等方面加强协调与监管,还要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以及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服务的全程管理,从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对每个支行、每个信贷员产生到期未付款的每日报告,并将相关的信息存贮尽企业的资料库,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信用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发生信贷交易的频率很高,这就需要银行有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满足小微企业的服务需求。风险的管控需要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这就需要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最后,要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需要依托小微企业所在的特定的行业、产业链和具体的商圈进行整体的风险控制,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根本。

3.3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

在小微企业提出贷款的申请时,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单一地只是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作为决定其贷款额度的依据,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企业自有资金状况、运营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等因素,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通过该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抵御风险的能力、产生利润的大小等来估测其未来的还款能力,保证小微企业的融资总量低于该企业自有资金的数量。

3.4 建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系统

上文中已经提到要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完善个人的诚信档案,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小微企业也应仿照此模式,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系统,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力求将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区域内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客户资料库,当然系统的标准以及资信状态需要银行等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核,具体而言,主要评估该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偷漏税等不良记录以及企业产生坏账、呆账甚至是蓄意假破产以逃避偿还贷款的可能性等等。

4 结语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然而由于其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原因,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等仍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三方联动,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呢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独特的市场环境,共同完善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直接影响到金融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充分运用会计核算工具可以有效应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问题,进而为金融理财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会计核算;金融理财;风险管控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安全性直接关乎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金融理财产品是金融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金融理财产品一旦发生风险问题,其会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经作者研究认为,会计核算具有强大的账务核算体系,其在金融理财风险防范与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化利用会计核算工具加强金融理财产品风险防范与监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能具有风险防范与监控的功能

(一)会计核算功能具有风险识别功能

会计核算功能是会计职能的重要体现,它通过一整套严密的核算体系可以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当前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量的财会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企业环境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分析功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的核算功能已经不单纯的进行数据记录,它可以成为企业风险识别的利器。

(二)会计具有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以国家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是保证国家财政经济法律、法规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首先,会计监督需要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会计监督涉及到多方利益,要维护好国家、社会公众以及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就有必要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从而对经济活动作出正确、合法、合规的判断。其次,会计监督存在多样化形式。为保证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各单位除了可以对其经济行为进行内部会计核算监督外,还可以接受国家审计、外部社会的审计监督。

(三)会计具有参与管理的职能

财务部门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门之一,通过财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最基本的支持与建议。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而言,集团总部可以利用财会手段对其下属公司进行管控。

二、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控重视环节有待拓展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可以从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市场环境、操作等几个环节来把控。但目前多数企业在其推出金融理财产品后并没有从这几个维度来考虑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因此,研究认为只有加强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市场环境、操作等对这些风险控制环节的重视才可能实现整个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

(二)缺乏全生命周期式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应该时时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评估。但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多数金融理财企业在金融理财产品推出过程中并不注重产品风险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多为“秋后算账”式管理。首先,在金融理财产品开发前,缺乏对相关产品的市场环境进行全方面探索,没有初步判断出该金融理财产品的市场空间,可能面临的风险情况。其次,在金融理财产品推出后没有重点考虑该产品的具体操作情况。整个金融理财产品操作过程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最后,缺乏必要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对风险问题进行很好的归纳总结,对后续工作不具有参考性。

(三)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信息化手段应用水平低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但目前金融企业中较好应用信息化手段的企业还较少,而那些已经在企业内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不具有风险管控标准。金融企业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只在财务管理环节上投入现代信息技术了,它需要拓展到企业运维的各个方面去。其次,金融企业产品普遍都是品类较多元、业务板块较多,因此其在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时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容易形成信息化技术、管理标准不统一,制约了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发挥。

三、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控对策

(一)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监测金融理财产品的每个环节风险

要完善金融企业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管理可以以金融理财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监控,有所侧重地提出重点改善对象。首先,在金融理财产品设计期,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内外部环境、产品的市场空间、政策支持力度等,依据环境分析开始走会计审批流程。其次,在产品开发阶段,每一笔费用都要达到凭证齐全。以会计核算准则为标准从不同的维度来把控理财产品的风险管控。最后,在产品推向市场后,可以从会计核算视角出发,分析每一项经营账目,从而可以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控,为极具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提出提供依据。

(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实现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控

在每个会计核算期要对企业的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审核。而在预算计算的过程可以引用零基预算方法,即不以往年的预算为基点,机械地加上几个百分点形成后一年的预算。而是通过全面分析前一年的企业经营状况、金融理财产品运营情况,预测分析未来一年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以及相关金融理财产品的运营情况,从而做出零基准的成本预算。这种零基预算具有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我国金融企业的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风险防范手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完善我国企业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管理需要创新

风险防范手段,提高相关单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首先,利用会计核算工具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依据实际情况统一制定能够抑制金融企业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管理政策。每个政策都必须从金融企业的特性出发,符合该组织的业务规范、经营特性、产品单元操作流程等。

并且在政策过程中要明显每种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等级、标准以及应急策略。其次,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会计核算视角出发重点推进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从而为企业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控提供可行性路径。

总之,会计核算制度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有效防范和监控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研究认为在运用会计核算工具时可以引入全生命周期理论、零基预算等理论来强化金融企业的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防范与管控,从而推进金融理财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金融债权;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的垒球化及快速增长,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它们为大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提供发展机会而获取利息,企业为发展壮大或解决一时的财政危机而向其贷款,这本为互利状态,而如今却出现多数债务人钻法律漏洞,采用诸如将企业改制破产等方式来逃废金融债权,给国家和各金融机构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给整个金融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金融业不允许被破坏,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甚至说是一个国家的法制环境,是这样的法制环境纵容了逃废金融债权的企业。它同时也反映了公民的信用和道德水准,因为逃废金融债权本来就是借款企业的一种无信行为。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已经成为困扰金融业的重要问题,面临金融债权的风险,为保全金融债权,加强金融债权管理已变得刻不容缓。在这里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一、解析金融债权风险

所谓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所引起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就是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金融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它又分为局部风险和系统风险。金融债权风险就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侵害贷款金融机构债权的可能性。所谓金融债权是指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合同约定贷给借款人货币而形成的权利。其特征为:金融债权是一种财产权;金融债权权利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债权是以给付货币为内容;金融债权是一种相对权;相对其他普通债权,金融债权的标的金额相对较大。

二、造成当今金融债权风险的缘由

第一,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由于员工素质原因及法律人员配备不足,银行法律工作一般只限于事后追索债权,而没有参与到贷前调查、审贷时合同审查和贷后跟踪检查;有的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调查流于形式;有的对企业改制缺乏足够的认识,信息反馈不足,缺乏提前的参与意识,以致在企业改制和破产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致使本来可实现的债权不能实现。如今企业逃废债务情况越来越多,以致企业根本不把金融制裁放在眼里,抱着其奈我何的态度,更加肆无忌惮地逃废债务。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某市在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有126户,涉及贷款本息4.74亿元,其中经过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认定的逃废债企业707,占改制企业的55.6%,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62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4.2%。此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债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中国人民银行曾采取各种措施对逃废债企业进行打击,首先对逃废债企业发通知书,督促逃废债企业纠正错误行为,其次是组织公开曝光,利用舆论评论、各方媒体共同抵制逃废债行为,最后采取法律手段请人民法院进行诉讼、保全、冻结其结算账户,虽说制裁措施非常严厉,然而效果却不明显。

第二,行政行为过多的干预。各地政府、行政部门金融意识不够,只顾局部的小利益而不能从大局出发,顾全国家的大利益。有些行政部门在企业改制、破产过程中,利用行政力量推动进程,实行“暗箱操作”,限定企业破产时间、破产数量,放宽破产条件,使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具体表现在政府审批机关不要求企业提供债权银行是否同意改制或破产的材料,工商部门直接向假破产真逃债或有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企业核发新的营业执照,最后致使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失。

第三,有关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施细则。尽管目前法律对企业兼并、分立、破产的债权债务有规定,但由于没有将这些规定细化,并在有关改制的专门规范性文件中予以强调,致使目前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的有关规定不具体、不完善,致使一些企业趁机钻“死角”,逃避债务。例如,对逃废债务行为的处罚没有专门法规,而已制定的法律也难适应已出现的新情况,从而给一些恶意逃债人以可乘之机。

三、金融债权风险保全措施

第一,加强对金融债权资产的保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大部分流动资金都来自银行贷款,一旦企业不能按期归还或不能归还,信贷资产质量就会下降。加强对金融债权的保护是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而金融作用的发挥则首先要保障金融的安全,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这就包括防范金融债权风险。

第二,改善金融执法环境。打造适应本地区经济市场化的宏观环境,指导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为企业改革提供一条健康合法的思路。加强执法力度,对债务人进行约束,确保已生效的裁决强制执行,将企业逃废债行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建议立法机关将上述企业逃废债的行为纳入刑法调整领域,增加“侵害金融债权罪”,把制裁处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主要负责人的认定标准和刑罚方式在法律条文中加以细化和量化,以加大保护金融债权的力度。

第三,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近年来,许多企业的信用观念淡薄,只有在社会上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金融债权的安全性和效益性。需要各级 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信用法制环境。建立信用记录和监督机制,对逃废金融债权的责任人也列入不守信用的档案,对不守信用的企业进行制裁。

通过分析,我们不能不感叹保全金融债权的紧迫性。国家、各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变动,加强金融债权的保障,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龙.加强金融债权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上海会计,2003(7).

篇10

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深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必须时时刻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企业金融会计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十分重要,故此,企业必须有暖气高度重视。本文就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控制

引言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工作至关重要,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引起金融会计风险,从而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企业要想稳步发展,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就必须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金融会计是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企业金融会计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连,在现代社会里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旦企业金融会计出现风险,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环境下,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企业金融会计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而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金融会计工作中,企业就必须重视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从而发挥企业金融会计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1-2]。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内部原因

(1)会计人员方面的问题

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能力、水平、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金融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就目前来看,企业会计人员是引起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企业金融会计工作难度不断增加,现阶段的会计人员水平、能力不符合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里,企业会计人员很容易受到利益的趋势,做出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如携款潜逃、挪用公款、篡改会计信息等,使得企业金融会计承担着较大的风险。

(2)相关内部管控制度不健全

就当前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来看,企业追求的是效率性,而许多工作人员在这种效率性的要求下,往往会投机取巧,为了完成任务,不注重金融会计工作中的细节,从而使得金融会计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增加了金融会计风险的发展。另外,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金融会计工作主要有会计部分负责,缺少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使得企业金融会计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2.企业外部风险原因

(1)市场恶性竞争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在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面临着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就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恶性竞争行为依然存在,尤其是同行之间的竞争,为了打压对方,各种手段层次不穷,而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恶性竞争的存在使得企业金融会计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如果企业金融会计人员不能结合市场来进行工作,就会增加金融会计的风险。

(2)网络安全问题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托下,企业金融会计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安全问题给企业金融会计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在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金融会计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一旦黑客入侵成功,就会窃取企业金融会计系统中的重要信息,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

1.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认识

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认识不足、不到位。为了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提高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认识,要将金融会计风险进行重点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认识,要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考核领导层业绩的一个指标,这样就能充分调动领导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有效地防范风险[3]。

2.加强金融会计人员的管理

作为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企业应当重视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首先,企业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企业文化、制度的学习,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其次,要加强金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强化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再者,企业要加强金融让会计人员风险应对能力的训练,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处理能力,要将金融会计中常见、易出现的一些风险告知金融会计人员,进而提高他们对金融会计风险的分析能力。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应当重视对会计人员的人性化管理,要积极的采取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励员工,如绩效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强化会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服务企业金融会计工作[4]。

3.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脱离的制度的工作是难以顺利开展,实际过程中会漏洞百出。在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中,要想降低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来完善相关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应当将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强化制度管理;其次,要加强企业金融会计的监督,要对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全过程中进行监督,确保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透明性,避免的行为发展。另外,企业还必须将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将责任追求下去,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意识[5]。

4.做好市场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对于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而言,保证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环境健康、稳定至关重要。企业的经营活动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要想降低风险,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人员也应当结合市场环境来进行金融会计工作。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要全面的了解企业经营活动,要深入地了解市场,综合分析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问题;同时,针对风险问题,要做好防范工作,建立紧急预备方案,当风险发生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最小[6]。

5.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目标

就是企业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对财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了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效率。为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认真地考虑到的自身发展,还要对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认真的考虑。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把好关,确保资金能够正常流通。另外,在财务工作中,要依法办事,确保企业资金的稳定性。

6.重视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提供了保障。企业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金融会计工作的同时,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金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将一些威胁到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潜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另外,企业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实现信息的共享,避免因信息不同而引起的风险问题出现[7]。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与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密切相关,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存在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故此,企业应当重视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企业金融会计防范及控制是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及控制策略,确保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怡.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商,2016,05:129.

[2]朱周雨.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6,08:185-186.

[3]丰冠华.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255-256.

[4]胡馨升.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6,13:208-209.

[5]崔扬.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4,12:228.

[6]史辰琢.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原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商贸,2014,2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