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2 20:4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现有学生840人,14个班级,每个班的人数都在60人以上,有几个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7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党员16人。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我校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抓均衡促发展,抓行风促和谐”为主题,以“创新实践、集中突破,推动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建强队伍、提高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开展“‘六个一’主题活动、素质教育样板校创建活动和‘三爱’、‘三送’、‘三杜绝’活动”为载体,着力解决学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学校办学设施、办公条件、运动场地、设备配备还很不完善的矛盾;解决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的矛盾;解决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行为上存在的亟待破解的难题。努力建设“五好”学校(领导班子好、师资队伍好、教学质量好、校风校纪好、管理体制好)和“五型”学校(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规范型、和谐型)。当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长效机制,努力促进**教育工作健康、和谐、持续和科学发展。
二、学习调研阶段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及时成立组织机构,及早筹划安排部署
为了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我校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召开了支部专题会,紧扣学校工作实际研究学习实践活动,面向广大教职工广泛征求建议,制定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活动实施方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筹划了各项准备工作,为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2.扎实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
在准备阶段,学校制作发放学习笔记38本,发放学习资料38套,打印下发宣传口号10份,打印下发文件6份,为学校制作宣传横幅1幅,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和展室,及早明晰工作思路,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3.适时召开安排培训会,部署各阶段工作
9月20日,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安排及培训大会,具体安排部署了活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随后各校迅速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有章法有条理的开展了第一阶段工作。
4.精心组织学习和培训,分层次召开理论对谈
在学习形式上,采取集中培训学、课堂实践学和业余主动学等方式,灵活安排;在学习内容上,采取政治和业务交叉学和选择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周组织集中学习两次,共开展理论对谈1次;统一组织理论培训会1次,查阅了学习笔记,及时召开反馈会,要求教师在突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业务知识学习。
5.丰富活动载体,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按照第一阶段推进计划,围绕学习实践活动注重实践、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指导思想,学校组织开展了多媒体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优质课件评选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预防甲型h1n1流感)主题班会活动比赛,进行了理论知识测试和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初赛和复赛,表彰奖励优胜教师,并推荐高瑛老师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演讲大赛,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6.紧扣学习实践主题,深入开展调研走访活动
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推进计划,学校积极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教师深入开展“问计家长社会,共谋科学发展”的调研走访活动,广泛听取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征求有关方面特别是教学一线党员和普通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着重围绕如何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开展调研,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共形成领导班子调研报告4份。党员教师和教职工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学习交流材料38份,并在校内进行了交流学习。
(二)基本成效
一是通过深入学习,学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使我们在面临矛盾和问题时,更自觉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找思路、找对策、找办法。
二是通过学习调研,找出了我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到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够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学习实践活动和日常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
进度,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篇2
【关键词】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活动探究 数学活动经验
【基金项目】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FZ2014ZX02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8-02
活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而采取的行动。数学学习不能只是理解知识浅显的结论和运用结论,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进一步明确数学教学“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继续重视“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三个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这表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过程、思想、经验的重要性,旨在让学生在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习材料是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素养的载体,也是学生在开展探究活动必要的脚手架。数学情境图、问题设计、习题、教与学的操作材料等等都是课堂活动探究的学习材料。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形成,组织不同的材料活动或对相同的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历程就会不同。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能使学生使学生对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全面考量探究材料的选择与准备,凸显数学的本质,在课堂上发挥和利用好学习材料是相当重要的。可是,由于一些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价值功能认识不到位,对“材料”的准备缺乏重视,缺乏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呈现方式简单机械,学生缺少了探索公式时思维的灵活性、深度性、广度性、求异性,影响着活动探究的低效。在“图形与几何”活动探究中,我们该如何去开发学习材料的价值,做到既重视知识表征,又有效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推波助澜呢?笔者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
一、找准起点,提供直观趣味材料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充满魅力,强化数学的直观趣味是十分重要。直观趣味的学习材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学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适当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生活经验及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
【案例1】: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有关,我们创设了长方形“变变变”游戏:
1.游戏“变变变”。
师:演示课件,观察下面的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长方形的长变了,宽不变,面积也发生变化。
生2:长方形的长变大,宽不变,面积也变大。
师:接着演示课件,继续观察,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变了,面积也变了。
师:再次演示课件,你观察到这个长方形又有什么变化了?
生1:长方形的长、宽都变大,面积也变大了。
生2:长方形的长、宽都变小,面积也变小了。
生3:长方形的长、宽都变了,面积也变了。
2.游戏“猜一猜”。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请你想一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猜猜看,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长、宽越大,面积也越大;反之越小,面积也变小。
生2:我的猜测是长方体的面积=长×宽。
案例中借助课件呈现长方形的4次不同变化,学生直观看到了长方形的长、宽影响着它的面积大小,体会到变与不变的关系,从而大胆地猜测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与课件演示共同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真正理解“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突出材料的直观趣味性,借助游戏中直观浅显的道理,向着数学的理性思考迈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把握目标,选择简单高效的材料
数学学习材料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也是活动探究的物质基础。如果学习材料偏离数学核心本质,会导致思维肤浅片面,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要紧扣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彰显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只有深刻的情感体悟,才能感悟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57-02
一、问题缘起
在多年指导师范生试讲和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师范生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当他们进行具体的讲课时,却往往不能自如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整合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这促使我们反思:学生不会教学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除了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教育课程的相互分离——学科课程和教育理论课程之间缺少横向的整合。由此导致师范生学到的只是各种知识的简单相加,只是一些没有附着点的、零碎、孤立且缺乏深刻理解的知识。因而出现教学中用到相关知识时不易提取或不知道要用哪些、应该怎么去运用等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整体教学,即是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实践探索。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涵义
1.什么是整体教学
整体教学是基于整体课程思想提出的教学理念。整体课程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还处于理论初创期。它不是一种课程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课程理想和愿景的表达。它以联结、转变和灵性界定自身,追求学生身心的联结、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结、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结。它强调课程与学生之间既不是传递关系,也不是交流关系,而是以一种整体主义方式互相渗透的转变关系。它尊重学生的灵性[1]。整体课程主张“尊重整体的学生,谋求课程的统整,建构整体的教学,张扬艺术的价值,践行整体的语言和塑造整体的教师”,以此来培养整体的人[1]。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整体教学基于相互关联和整体性原则,把学生看作是有着身体、心理、情感和精神的完整的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通过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寻求学科之间、学习者之间关联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整体教学设计追求知识的整体性和学习的整体性,追求“科学理性”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的。它提倡情境性的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和内在驱动的学习,倡导利用教练策略、支架策略、建模策略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2]。
2.“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整体教学的涵义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一般包含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学习理论知识三部分内容。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能力,使其获得专业自主发展的力量”。不论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获得,还是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的养成,最终都是为发展师范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们从教学理论部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入手,以小学数学四大领域某一典型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中心,实施整体教学。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材料和研究性学习框架,引导师范生组织和运用与之相关联的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设计。这种整体教学是不同于专题理论的系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以整合性学习材料、探究性学习、校外实习基地和各学科教师与师范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支持条件,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其“整体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整体性。教师一般向师范生示范在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或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怎样从横向上整合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技术知识、数学学科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论自身知识中相关联的部分;怎样从纵向上将小学数学教材中各领域的知识形成网络结构;怎样将小学数学知识、学生和学习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怎样整体把握某一知识单元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渐进性。二是学习的整体性。师范生一般被分成多个教学设计团队。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研究性学习框架和学习要求,开展探究式学习。各种图书资料、小组成员的经验和学科教师、小学教师、小学生都成为师范生教学设计的有效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实现知识、经验、实践的全面整合,这对于发展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实施
1.选择教学设计的典型课题
向师范生示范的教学设计课题一般综合三个维度来选择,以使师范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一是兼顾小学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大领域中的关键内容;二是突出小学数学新课程中强调的几个核心概念,如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估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问题解决等;三是课型全面,既有新授课,又有复习整理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业或测试讲评课。例如,我们选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典型课题主要有:11~20各数的认识(一年级上)、20以内退位减法(一年级下)、图形的拼组(一年级下)、厘米和米的认识(二年级上)、乘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上)、统计(二年级下)、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五年级上)、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确定起跑线(六年级上)等课题。我们选择“11~20各数的认识”的理由:它是为学生初步理解十进位制、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师范生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形成特点、培养小学生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的优质素材。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迁移;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6-0008-05
学习过程就是迁移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早期研究者大多使用数学材料作为迁移的实验材料,他们认为学习数学能锻炼人的推理能力,一旦掌握了推理能力,学生就很容易把推理的方法迁移到其他知识上去。用数学材料对迁移能力进行研究是一个经典思路。而研究方法上常采用等组法,研究对象大多选用初中以上年级的学生,对小学生学习迁移的研究较少。
前人研究认为,学习者的年龄、动机水平、意志和情感状态等因素会影响学习迁移。在7至18岁之间,也就是小学阶段至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越大,学习动机越明确,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小学阶段,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如果教育得当,训练得法,这一转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级。本研究希望探索不同年龄小学生在有无讲解的实验条件下其学习迁移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学习迁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课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一方面,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学习的本质及规律,是学习理论建立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心理学中关于迁移的研究是对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个领域。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最大的迁移,是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迁移,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有用性,从而达到活学活用和创新的目标。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一)学习迁移
迁移这个概念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迁移即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Gick和Holyoak[1]认为迁移的基本含义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获得的影响;周谦[2]认为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冯忠良[3]认为迁移是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该影响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行为规范学习中,只要存在学习就会有迁移。
(二)学习与学习迁移的关系
杨卫星和张梅玲[4]认为教育与学习迁移是密不可分,迁移就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能够有效地应用学习结果,即对知识、技能、概念、方法、原理原则和态度等的变化地运用。迁移是最主要的学习规律之一,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学习又因为迁移而提高深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到区别,学习和迁移的区别就是学习是在同一任务中进行,而迁移是在不同任务中进行的过程。Cormier和Hagman[5]认为,学习和迁移的区别在于,学习发生在同一任务而迁移存在于不同任务间,但是实际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任务,每一次重复都是在其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同一任务在不同时间的重复操作,有时可以称为“自身迁移”。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一般性因素
学习迁移受到学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与迁移之间的时间间隔、学习深度、学习态度、对过去经验的运用和概括化程度、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化程度、学习者的情绪状态、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习迁移还受到源任务的性质和掌握程度的影响。当源任务与后继学习任务不同或相反时,发生负迁移作用的可能性会提高。前后学习材料相似程度也影响学习迁移。Osgood在[6]1949年提出了能预测迁移效果的“迁移与倒摄曲面”三维模型图。Osgood在研究中发现,当两套学习材料的刺激和反应的相似性发生一系列变化时,迁移的性质和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吕传汉和汪秉彝[7]认为,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数学对象的概括能力、数学的认知结构、模式识别、自我监控和非认知因素。例如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的特征和教学环境等。在学习材料上,先后顺序存在逻辑关系对于小学生产生数学学习迁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排必须要清楚、层次清晰。
有的学者认为,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还有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和数学学习的定势。邱文华认为已有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对迁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对数学知识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范围就越小,迁移的效果也越差。反之,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迁移效果也越好。数学学习的定势是指向于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定势本身是在一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它实际上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本身是一种活动经验。在数学学习中要发挥定势对迁移的促进作用,防止定势阻碍作用的发生。
三、小学生学习迁移实验
(一)研究目的
为了解不同年级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迁移能力差异,设计本次实验,在教师指导和自学两种条件下,研究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水平。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实证参考。
(二)实验设计与材料
本实验是一个3(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2(有指导、无指导)的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题目回答的正确率。本次研究的三种数学迁移材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难度和进度进行精心设计,实验材料对于被试来说都是新知识,并分别经由有10年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进行评核,认为迁移程度及难度恰当。三种材料的具体情况为: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故设计万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实验组中教导学生三道例题并测试16道题目,被试组自学迁移规律并测试16道题目。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发展转折期,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设计了从整数加减法迁移到简单一位小数加减法,让三年级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前提下学习小数的加减法,进行规则和计算的迁移过程。共包括10道小数运算题目。五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小数的简单加减法后,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有初步的认识情况下设计相类似的分数的加减法。虽然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分数,但科任教师反映学生还是不知道分数究竟是什么概念,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设计出10道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分数的意义,讲授例题后学生进行测试,与对照组比较得出相关结果。材料的书面指导语为:“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选择了X道计算题目来了解同学们的数学情况。请同学们认真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看哪位同学做得又快又好。”
第二,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应采用通俗易懂的材料进行知识的迁移,遵循简单原则。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正处于思维的转折期,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此阶段的学生思维灵活,可适当增加变式题目,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给予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因为实验结果显示高年级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差别不大,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会掌握迁移的规律,但可能时间要长一点。
五、培养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启示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孙千高[9]认为教师应该精心组织教学,有效提高和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迁移。李莉[10]认为,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问题情境中思考,主动获得知识,进而增强自信心,激发知识迁移的发生。
(二)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本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顺利迁移,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成为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促进正迁移的实现。
(三)构建数学的认知结构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迁移,核心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首先,要注重教材的设计结构。教师讲授新课主要是围绕课本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结构只有在合理的前提下,教师能对应课本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其次,要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数学是一门以锻炼学生思维逻辑为导向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清楚知道数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将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只有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钻研,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正迁移,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学生才会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勇于探索,寻求办法,为解决新问题寻找出路。
参考文献
[1]Gick M L,Holyoak k J. The cognitive ba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J].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1987:9-46.
[2]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28-439.
[3]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体制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52.
[4]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8(1).
[5]Cormier S M,Hagman J D.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M]. 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87.
[6]Osgood C E. The similarity paradox in human learning:A resolu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9,56(3):132-143.
[7]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74-79.
[8]邱文华.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J].德阳教育学院学校,2016(1):83-84.
[9]孙千高.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迁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17-118.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探究活动;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1]科学素养是指个人要掌握科学概念,对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问题拥有科学的态度,在树立科学素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拥有稳定的情绪,拥有科学素养的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论证,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文笔者就如何运用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探究。
一、理解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营造科学氛围,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学习,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已有的科学教学资源,从而不断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科学实验室等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促进小学生科学课有效性的提升。另外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校要求积极营造科学氛围,学校对此做了诸多努力和宣传。然而目前小学生科学素养意识依然不强,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意识不强。实验设备的引进,也会让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师生配合,让科学氛围更浓,科学实践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良好的追求科学的氛围将帮助学校树立校风,打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学校可以配合教师布置学校环境,比如建立小型科技馆等,进行学生制作展览,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以及宣传栏等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为学生颁发科技小能手证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送你帮助学生进行科技实践,还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认知水平教师要根据自己对科学学科设计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助理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求知若渴的自主学习态度,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帮助学生从提升观察能力着手,让他们的科学素养能够进一步提升。提升学生观察力,将帮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在科学知识实践中游刃有余。
二、构建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活动的策略
(一)把握教材,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教师应立足教材本身,带着问题去备课,尤其要抓住学生心理,找到适合他们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能够让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在设置问题过程中,需要明确这是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环节循序渐进。教师要逐步启发学生,保持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范围内。比如学习《蚯蚓》一课,教师会在课堂上带来蚯蚓供学生参观学习,而后不能让课堂陷入混乱的局面,而是要不失时机提出适宜的问题:“蚯蚓是什么样子的,请描述一下?”“蚯蚓都吃什么食物呢?”“蚯蚓适宜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深入研究蚯蚓的外貌习性,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
(二)提供充足材料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气氛轻松幽默将让学生对课堂活动有一探究竟的兴趣,更帮助课堂流程得到有序推进。比如在上《蚯蚓》这堂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蚯蚓更熟悉,可以提前布置预习课本,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让大家购买蚯蚓,在家长的陪同下仔细观察。在正式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对蚯蚓一探究竟,进而提升课堂效率。购买并饲养蚯蚓,将为学生带来亲身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加深理解。
篇6
《课程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刊发铜仁学院基础教育中心王中华副教授的《论个性化教育的误区及其正解》,提出要理解个性化教育的本质,摘编如下。理解个性化教育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去认识:第一,充分认识到个性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或者教育形态。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教育原则,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良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因此,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全纳差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的体现,更重在教育理念的变革,而不是形成某种僵化的教育模式。第二,个性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化教育,关注“科科有特色,生生有个性,师师有品牌”。个性化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以学生为教育的原点,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生命的多样性,重视学生的多元智力,关注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强调课堂之中的对话和交流,加强差异之间的沟通和融合,而不是去消灭差异,去标准化和同一化,这是对人性的多样性的尊重。
科学教育有效性的三个关键要素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9期刊发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童海云的《美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解读》,摘编如下。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有一段精细的描述,“要使可以利用的科学设备、学习材料、视听媒体和教学技术为学生所用。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学科材料。教师必须拥有这些资源,也必须被赋予权力,使自己不但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也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作出诸如此类的抉择时要拿安全、资源的适当用途和可获取性同学生们的积极设计实验、选择设备和制造仪器(所有这些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的需要加以权衡。”由此可见,《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强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有效性的研究应当转向学生的学习。所有的材料、设备、技术都必须为学生所用,也就是能被学生的学习所用,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科学,包括科学探究。(2)所有的教学资源必须配合学生学习,其基本要求是有合适的材料、恰当的时机、适合的方式和匹配的场所。(3)教师的作用是作出有效的决策。
篇7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篇8
1内容的整合
学生生活中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新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讲授《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3教学方法的整合
篇9
一、联系生活,正确认识数学课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也是对基础教育的一个挑战。那么该怎样开展好这个课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从我所在的贫困学校来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绝大多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对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部分教师对新的理念根本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有的教师在教学部分知识时则还是根据传统的数学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孤立开来,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果面对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寻找答案,那么他们对数学课的内容就不会感到枯燥、厌烦。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以及体验实践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法,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读懂、钻研新教材,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真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必要环节,也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随着教材不断改革,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教材就是把其中的内容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学会了,也就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其实他们对新的实验教材并没有认真钻研,真正地理解。新的教材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等特点。如果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就会发现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合理选择学习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学习材料的选择要围绕目标,着眼生活现实,注重发挥数学的教育价值。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材料引发的无关因素。如,第一次教学统计,选择奖品虽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易引起学生分神,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从而忽略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回顾这次教学设计,学习材料的选择虽然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没有达到教学的目标,导致失败的教学。
四、动手操作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充分的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我们的孩子则习惯于用一支笔做题,而缺乏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拼一拼。“新课程理念”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必须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把本堂课的课型定为活动课,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和愉悦的“玩”中探究一些数学问题,真正体验“学中玩”“玩中学”。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篇10
一、爱——萌发兴趣的沃土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生沟通的最佳桥梁,是萌发学生兴趣的一片沃土。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是渗透着爱的教育,只有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爱,用爱心打动学生,因为老师的爱是教育中最丰富的营养。让爱渗透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这是教育的原则。
1.微笑是表现爱的重要法宝
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剂;老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就会在老师与学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于永正老师也在《教海漫记》中说:“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我觉得老师的微笑是课堂中一本无字的书,它能使学生产生愉悦,能带给学生温暖和安慰。的确,当老师以微笑的姿态对待学生时,学生会无比的愉悦,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当老师总是绷着张脸、以一种高姿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会讨厌老师,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
工作之初,我曾经也站在“高姿态”的行列,使得学生不敢亲近自己,为了缓解这紧张的气氛,我在几个班做了个意见收集,让他们把对老师的意见写在纸上交给我。让我惊讶的是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意见是“老师,您长得真好看,笑起来更好看,您上课能多笑笑吗?”多么纯真的孩子。是什么扼杀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原来是我紧绷的脸,我感到非常惭愧。从那以后,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多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让情绪影响到学生。就是这微笑,使得我和学生的关系有了新的转机,我想只要我们用真心、用爱心,定会赢得学生的童心。
2、眼神是师生沟通的秘密武器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能洞悉别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更需要有一双会说话、会笑的眼睛,运用眼神在师生间架起理解的桥梁,让学生从老师的眼睛里读到关爱、读到感动。有时无声的语言里更充满了关爱、赏识和热情。如在课堂上,当我们向学生提出一个个疑难问题时,我们的眼睛也应该跟着闪出一个个“问号”, 以此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脑,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巧妙地运用眼神来表情达意,组织教学,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科技——激发兴趣的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降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习材料没有吸引力。小学阶段,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仅限于上网玩小游戏,学习信息技术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努力把学生从对游戏的热爱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来,使学生真正爱上这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抽时间给学生讲IT精英和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使学生更加的了解计算机和从事计算机研究的人员,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讲解《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我适时地穿插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故事,从乔布斯出生到苹果诞生,再到新一代iPhone 4S,每个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学生对这样的伟人既好奇又崇拜,有的学生下课后还说:“乔布斯就是我的偶像,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做乔布斯第二。”或许这只是句玩笑话,但也或许……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故事感染了不少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三、成功——保持兴趣的关键
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功,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也不例外。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学好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多学生由于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而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有些同学甚至害怕操作计算机。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技术,还要努力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感时便会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要更上一层楼。
1.细化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的一些整体任务对于少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很难像其他学生那样及时完成任务,也因此常常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每次布置任务时,我都会把整体任务划分为若干个易于上手的子任务,分繁为简,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在完成游戏任务,过了一关又一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这样的教学设计逐步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了兴趣的保持。
2.创造成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 上一篇: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
-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