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的基本特征

篇1

1 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 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 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 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 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 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

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 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 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篇2

【关键词】β系数;宏观经济;影响因素

理论上,β系数的大小取决于两类因素:一类是与市场相关联的各类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程度,另一类是各类股票收益对经济变量的反应程度。比如说当企业改变其资本结构,增大财务杠杆时,该企业对各类经济变量的反应程度就将提高,其β系数值也将增大。因此,可以预期,在同一时期的不同证券的β系数及同一证券在不同时期的β系数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也己为许多研究所证实。总的来看,研究普遍认同导致β系数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大类: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公司的基本特征(如公司的规模、财务结构等)和公司的行业类别及所归属的经济部门。

1、宏观经济因素对β系数的影响

影响β系数的宏观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Robichek和Cohn在1974年的研究发现通胀率和收入增长率会影响证券的系统性风险;Francis和Fabozzi(1979)用哑变量模型分析经济扩张和缩减对证券β系数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支持了经济周期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的观点。但Robichek和Cohn的研究与Francis和Fabozzi的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他们的模型都用离散型的虚拟变量而非连续型变量来度量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使得他们的研究无法分析影响因素对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

Carl.Chen(1982)建立了一个因素模型对公用事业企业的β系数和几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作时间序列分析,他将β系数设为模型中的因变量,模型的独立变量包括微观和宏观指标,分别为资产的变动、财务杠杆、股利变化、通胀率、实际收入增长率,结果也发现实际收入增长率对β系数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2、公司基本特征对β系数的影响

理论上,公司规模的大小、资本结构、经营收入的周期性及公司的负债比例等基本特征的变化将改变公司的风险特性,从而影响公司所发行股票的风险。因此,学术界对公司的基本特征变量是否会影响其股票的系统性风险系数展开研究。鉴于公司的会计资料能传递与公司基本特征有关的风险信息,在实证研究中,通常用会计变量作为反映公司基本特征的量化指标。

Lev(1974)选取电力行业的75家公司、钢铁行业的21家公司及石油行业的26家公司为样本,就公司经营杠杆与β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杠杆与β系数显著正相关。

Bildersee在1975年研究了1956年至1966年间纽约证券市场制造业和零售业的71家公司的系统性风险与n个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他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对β系数有重要解释能力的6个会计变量:负债比例、流动比率、优先股与普通股的比例、销售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市盈率的标准差、会计β系数,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Rosenberg和Mekibben(1973)考察了基于会计变量和市场变量的风险因素与β系数之间的相关性,他们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32个变量与β系数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因变量(β系数)和独立变量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大多数变量与β系数的相关关系与预期方向相同,有13个变量与目系数有显著的关系,但作用方向与事先预计的有所不同。Rosenberg和Mckibben还发现不同行业股票的β系数存在持续的差异。随后,Rosenberg和Marathe(1975)进一步把39个行业哑变量加入模型中来解释股票β系数的差异,并构造了著名的“罗森伯格系统”(Rosenberg System),该系统将个股的市场特征、公司基本因素和行业性质综合于一个模型中,较好地显示了β系数变动的各种可能原因。罗森伯格系统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为代表市场变动性的14个描述变量,包括历史β系数及股票的市场特征如交易量、股价的波动范围等;

为代表盈利变动性的7个描述变量,包括盈利变动性的度量、会计β系数以及不可预测盈利的度量如非正常盈利的数量等;

为代表公司经营成功性的8个描述变量,包括盈利的成长性、股票面值与股价之比、公司的相对优势及其它经营成功性的度量指标等;

为代表成熟性的9个描述变量,包括总资产、市场份额以及规模和经营时间的度量指标等;

为代表成长性的9个描述变量,包括股利发放率、市盈率和其它历史与预期成长性的度量指标等;

为代表财务风险的9个描述变量,包括财务杠杆、利息杠杆和流动性的度量指标等;

为代表公司特征的6个描述变量,包括股票的发行量和产业类别的反映指标等;

-为代表行业特征的虚拟变量。

Rosenberg和Marathe对该模型的首次检验表明模型对未来β系数的预测能力好于其它的预测模型。由于理论上的吸引力和检验结果的支持,用罗森伯格系统生成的β系数预测值得到广泛的认可,著名的BARRA咨询机构(由Rosenberg创建)就采用了这一系统。

Bowman(1979)分析了β系数与会计变量之间在理论上的相关性,他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下,证明了公司的财务杠杆与β系数存在着理论上的相关性,而β系数与盈利变动性、股利、公司规模和公司成长性之间不存在理论上的直接相关性。

Mandelker和Rhee(1984)选取255家生产型企业在1957年至1976年20的数据,分析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与市场β系数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市场β系数与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显著正相关。

Rosenberg和Rudd(1987)的研究发现对β系数最具有解释或预测能力的4个会计变量是成长性、盈利变动性、财务杠杆和规模。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不同行业类公司的β系数存在显著且持续的差异性。

相比于国外的研究而言,国内关于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吴世农、冉孟顺等(1999)根据财务理论,在总结和借鉴Beaver等人(1970)和Bildersee(1975)所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在提出七个假设的前提下对我国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会计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财务杠杆、股利支付率这3个会计变量对个股的系统风险均有显著影响,此外他们从组合后的回归分析来分析,发现流通规模对股票组合的β值具有显著影响,虽然这与个股β值的回归分析结果不一致,但一般认为组合修匀了数据,消除了一些偶然现象,其结果更具有稳定性。

李旭升(2002)对1996年至2000年间沪深市场中292家上市公司的β系数进行预测性研究,研究发现经营杠杆、现金股利支付率、盈利变动性、主营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年振幅和历史β系数是影响β系数的主要指标。

钟琳琳(2006年)对1997年至2004年间沪深市场中293家上市公司的A股股票的β系数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个股β系数与会计变量的相关系数比较小,相关关系较弱,组合后的β系数与会计变量的相关系数普遍提高,相关关系显著增强。

张甲宇(2008)以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计算样本公司2005年的β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β系数与32个相关财务变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β系数只与其中的活动性比率、主营业务成本率、盈利变动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通比例、总股本赫菲德尔系数、销售现金比率、市盈率和销售成本率显著相关,最后他还建议今后的研究考虑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和宏观经济因素对系统风险的影响。

总的来看,研究虽然发现β系数与某些因素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实证研究的结果仍存在较大的差别,究竟是哪些因素对β系数有持续稳定的影响作用尚无法定论。

3、公司的行业类别及所归属的经济部门对β系数的影响

Rosenberg和Mckibben(1973)的研究发现不同行业股票的β系数之间存在持续的差异。Farrell(1974)计算了几个不同经济部门的β系数,其中增长型和周期型部门的β系数分别为1.24和1.11,高于平均值水平,而稳定型和能源型部门的β系数分别为0.9和0.85,低于平均值水平。

应该指出,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揭示了除市场因素之外,宏观经济条件、公司的基本特征等也是潜在影响β系数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人们对β系数之所以不稳定及其变动特征的探究有了更为明确及合理的解释。同时,对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还能区分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确认其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因此也为β系数的可预测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钟琳琳.我国股票β系数与会计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张甲宇.财务变量与预期贝塔系数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务月刊,2008(Nov.),13-14.

[3]许年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

篇3

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其自从产生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投资者保值、获利,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管理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如何在财务报表中有效地进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已成为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衍生金融工具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特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期货、期权和掉期等。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价值受制于基础商品的价值变动

金融衍生产品既然“衍生”于基础商品,其价值自然受基础商品价值变动的影响。因为它的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故可以用来规避、转移风险。然而,也正因为如此,由于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即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传统市场大,所以加大了风险系数。

2.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衍生产品的交易多采用保证金方式,参与者只须动用少量的资金(甚至不用资金调拨)即可进行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绝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作为基础,所以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若某一交易方违约,可能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此外,保证金的杠杆作用把市场风险成倍地放大,从而微小的基础价格变动也会掀起轩然大波。

3.产品特性复杂

“火箭科学家”(开发衍生产品的金融工程师的别称)像玩魔方一样,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日趋艰涩、精致。金融衍生产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运作风险在所难免。

4.产品设计颇具灵活性

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流动性风险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法律及各国法律的协调赶不上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确,其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有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两类。

1.宏观风险

(1)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模糊了各金融机构的界限,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使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各种金融工具类别的区分越来越困难,用来测量和监管货币层次的传统手段逐渐失效。

(2)银行业务的表外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不仅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性,并且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交易越来越多,不但使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增大了,而且使传统的财务报表变得不准确,许多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经营透明度下降。

(3)金融技术的现代化。一方面是现代化的金融技术理论层出不穷,使风险控制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是电脑设备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升级换代,使这些金融理论在日常的交易中大显身手。但从整个市场来看,风险依然存在,随着交易量的剧增,偶发的支付和信用风险,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危机。

(4)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流动限制的取消、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高流动性,并由此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化。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大了金融监管难度。

2.微观风险

(1)管理层的认识不足。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复杂的风险管理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标,而这通常不为一般企业的高层领导所了解,他们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风险估计不足,难以准确地把握交易时的具体细节,不能对交易的具体事宜做出明确的规定。

(2)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不严密,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激励机制的过度使用。许多公司把交易员的业绩与薪水联系起来,有的还实行利润分成,这对调动交易员的积极性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冒险精神。

(4)越权交易。虽然有的决策者对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交易赚取巨额利润时,并不一定会检查交易过程中是否有越权行为,违规盈利的交易员反而会受到表彰,以致风险意识逐渐淡薄,逐步加大交易金额,调高风险系数,使交易与原来决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相背离。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确认和计量

会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确认的三个标准,即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主要以表外业务形式存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首先分析会计要素确认的定义性。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都强调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而衍生金融工具是衍生于金融资产、商品、指数的一种金融契约,一种承诺。在合约签订日,交易并未实际发生,也不能保证将来一定发生,即使发生,交易也是在未来日期结算。显然,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会计要素的传统定义,因而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反映。

国际会计准则中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准则有:IAS32和IAS39。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原本想制定一项统一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但在IAS第 3 2号准则出台后,迫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急于建立一套核心准则的压力,暂出台了IOSCO第39号准则作为lAS第32号准则的继续。IAS第32号准则对金融工具下的定义强调了金融资源及权益工具的转移,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也避开“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不谈。在IAS第32号准则中给出了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当且仅当企业成为合同缔约方时,企业都应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使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在会计报表中以会计要素的合法身份得到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8年6月颁布的 SFASI33中,将资产与负债定义为代表着一定的未来经济利益或损失,从而绕开了“过去交易和事项”的规定。该准则还认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只要这种变动能可靠计量,企业就应于期末确认其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以真实反映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

关于这一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衍生金融工具;将资产的条件扩充为“两个固定的基本特征+一个可选择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就是将“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这一基本特征扩充成平行的四个“相当的”可选择的基本特征,使经济业务在满足“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和“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两个基本特征下,再满足扩充后可以选择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的任意一个即可确认,即:“资产是可能的未来利益,它是通过下列条件之一由特定主体取得或加以控制的:一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包括产权交易);二是由于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其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三是由于其市场价值(有公开标价或独立公正的中介机构评估)长期高于账面价值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基本上的改变,在已取得或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上的增值部分;四是由于环境和自然原因,在可靠计量并极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值。”

即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后,资产不仅包括过去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资产,还包括合约产生的资产。衍生金融工具因满足基本特征的第2条,从而能够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资金运动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或确定,使之转化为定量化数据或会计信息的专门方法。主要是要保证可计量性和可靠性。

计量属性即计量基础。对于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由于利率或汇率的频繁变动,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与初始确认的价值差异很大。为了真实地反映和监督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变化,就势必要扬弃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

FASB在所通过的115号准则中,突破了传统的计量原则,允许按公允价值计量在交易中和可供销售两类证券价值,即采用现行会计模式中很少使用的“公允价值”。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又并非所有的类别都可能按统一的确认标准加以确认,如果需要确认,也不可能完全按公允价值去计量。考虑到我国已加入WTO,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分阶段地客观地反映企业所持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值得借鉴的。

“公允价值”。按照FASB针对金融工具给出的定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在双方自愿、非由于强迫性的清算销售而在当前交易中达成的该工具可予以交换的金额。如果一项金融工具具有可应用的公开标价,那么,金融工具应予以披露的公允价值就是此项工具在交换中的产品单位数乘以其市场价格。”(FASN0107)按照FASB的定义, 公允价值的具体代表还是市场价格、现行价值及现值。值得注意的是,计量属性的并用仍是一个方向。例如,初始计量可采用历史成本, 而后续计量则可采用公允价值。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操作中,采用“混合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分为初始确认时的计量、终止确认时和再确认时的计量,并根据扩展后的计量原则,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并用。在初始确认时,以实际交付的金额计价,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而在再确认和终止确认时的计量则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取得可以直接从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价格或参考类似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来获取,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缺乏活跃性、不够健全,而且交易规模较小,在市价的公允性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加以估计确定。

具体的说,可以采取分类的方法。第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所占比例较大或对经营业绩影响较大的银行和其它机构可以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第二,对于一般的银行和企业,我们应按所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在结合所持有的时间来选择计量属性。

三、总结

如果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确认,并列示于报表,首先要把握以下三个基本会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需要我们在定义资产和负债时能摆脱时间、形式的束缚,把握其风险与报酬实质转移的标准。审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确定情况下少列资产多列负债,该原则对风险极高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单个高风险的、涉及金额较大的衍生金融工具务必要进行单项确认与列示,并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相关情况。

篇4

从2010年开始就有消息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在加入一项新的法令,即由“非固定场所”销售方式购买的商品30天内可以退货。也就是说,网购商品今后有望为买家增设“后悔权”。这一举措引起各界人士的争议,认为这项举措有限制商家权利,偏向消费者的嫌疑,很难真正的实施下去。但是这种网购后悔权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利,缓解一部分冲动性网购者的后悔情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何在做出网购决策之前将容易影响后悔情绪的因素考虑清楚则更为可行。无论是从网购商家角度还是网购消费者角度,尽量降低会导致后悔的因素的影响,都对减少因网购后不满意而造成的纠纷有重要的意义。

网购中的影响因素

以往对网购影响因素的研究,涉猎范围较广,本文中将其概括为影响网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我们将消费者的个体因素方面概括为影响消费者网购的主观因素,这些因素为消费者个体所有,较大程度上受消费者个体主观程度影响;影响网购的客观因素因其为客观形成,不易因消费者个体心态影响而产生变化。

一、影响网购的主观因素(消费者的个体特征)

本文将以往研究中影响消费者网购的一些个体特征归纳为主观因素,因其比较容易受消费者个体的主观影响。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包括消费者的个体基本特征及个体心理特征。

个体基本特征:以往对消费者的个体基本特征与网购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消费者的年龄、学历及收入几个方面着手。

研究显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网络购物的态度会有所不同,但是年龄不是网络购买行为的显著决定因素,却显著影响网络购物行为(范晓屏,2007)。受到不同教育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个体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持的判断和评价会有所不同,对所能够接受和排斥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许多来自国外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体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用网购可能性越大。董大海等(2005)指出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在“网络零售商核心服务风险”上的感知呈显著差异。崔艳红(2006)在研究中指出,家庭收入与感知风险存在负相关,收入相对较低的消费者比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更容易知觉到财务风险。

个体心理特征:包括消费者的网购经验、风险偏好及性格。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网购相关经验越丰富,对网络购物风险的掌握操控和防范规避能力越强,对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程度越低,就越容易接受和采纳网上购物的方式。风险决策过程中众多因素会对个体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更有学者发现,风险偏好是直接影响个体风险决策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风险偏好不同,消费者在面对同一风险事物或对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另有相关研究发现,外倾性格的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内倾性格的人则要相对保守,不容易接受网购。

二、影响网购的客观因素

影响网购的客观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网购商品的特点、网站的特点、服务因素及评价因素。

网购商品的特点:以往研究中所涉及的网购商品的特点主要包括网购商品的安全性、价格及商品的品牌。

网购商品安全性是指避免商品可能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健康及环境带来危害。产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备受社会各界及消费者个体的关注。价值是产品基本属性之一,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一种客观体现。产品价值越大,价格可能就会越高,越容易影响消费者的风险感知,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Jaeob and kaplan,1972;史有春等,2006)。这种观点在网购决策中同样成立。

Erdemandswait(1998)指出,品牌对指示产品内在特点具有信号的作用,并认为通过明确可信的品牌信号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其与品牌相关的效用也随着感知风险水平的降低而有所提高。Berry(2000)在相关研究中也指出好的品牌印象可以帮助消费者减低感知风险程度。

网站特点:国外有研究发现,高质量水平的网站能够有效的降低消费者的网购感知风险程度从而更好的刺激网购意愿及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购物网站质量水平可以体现在网站界面设计、互动服务及声誉等三个方面。

网站的界面设计能够直观的将商品的相关属性呈现给消费者,能够影响消费者对网购模式的认同感,进而影响消费者对网站的喜爱程度及访问次数。有研究显示,购物网站界面的信息越丰富,消费者就越喜欢网购。另有研究指出,网页设计风格是影响消费者网购的因素之一。网站互动性对网购买卖双方能否成功交易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顾姝姝,2008)。众多研究发现,如果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网络商家提供的优质服务,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次数和网站浏览量,并有助于提高其网购的满意度降低网购感知风险。网站声誉通常可以被看作是网站的各种行为是否诚信、是否被消费者所认可及信任的标志。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在降低网上消费感知风险研究中提到了网站声誉。可见,网站声誉确实是影响网购消费者感知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服务因素:网购店铺提供的支付方式,售后服务情况及配送服务等也能够影响消费者的网络购物。

网购店铺所提供的支付方式是否便捷能够影响消费者是否愿意做出购买决定。而网店的售后服务主要包括退换货服务和投诉规定等内容,这些内容的优化和完善能够有效降低消费者的网购感知风险。网购店家提供的快递服务因为是直接连接商家、产品和消费者的枢纽,对消费者网购满意度和感知风险会产生直观的影响,尤其是快递的送货时间,服务质量等更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评价因素:由于很多人存在从众心理,在网购中又没办法像实体店购物那样亲身体验,消费者就倾向去参考以往买家的评价,来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参考。这种评价因素主要包括周围人的评价及网购其他买家的评价。

中国消费者的社会化程度较高,人们的人际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参照群体评价情况的影响也更大。特别是当消费主体犹豫不定时,参照群体的建议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感知价值 。参照群体会影响到个人对网购态度和自人概念,甚至能够产生某种趋于一致性的压力,影响个人网购意向和行为。

篇5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证券分析师作为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中介,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典有效的市场中,证券分析师作出的盈余预测是完美的,其预测所依据的信息也将迅速反映到价格中去。但在现实中,由于分析师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他们做出的预测往往是有偏差的,也必然影响到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因此,分析证券分析师在决定是否关注某家公司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把公司特征分为基本特征、治理特征和财务特征三大类。其中,基本特征包括公司规模、多元化、是否交叉上市和上市年限等方面;治理特征包括股权集中度、最终控制人类型、高管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和两职分离度等方面;财务特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收益波动性等方面。通过分析中国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样本,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现象:

首先,中国证券分析师普遍关注公司的基本特征。具体说,他们更关注规模较大、上市时间较短、单一市场上市的公司。公司规模大和上市时间短意味着公司风险较小,而单一市场上市则意味着证券分析师不会像关注交叉上市公司那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搜集信息。

其次,中国证券分析师普遍不太关注公司的治理特征,这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还不明显,或者说,在目前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公司治理对公司来说还没有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证券分析师对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却比较关注,他们对这部分公司有着比较高的盈余预测准确度。原因在于,股权集中可以使大股东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有效地监督管理层,从而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搭便车”问题。

再次,中国证券分析师特别关注公司的财务特征。具体说,对那些资产质量高、盈利能力好、偿债能力强的公司,证券分析师会给予相当的关注,因为这些公司的风险较小。而对那些收益波动性比较大的公司,证券分析师则不太关注,因为这些公司的风险较大。这意味着,证券分析师在选择被关注公司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有形的成本和收益外,还会考虑风险的大小,这可以被看作是证券分析师的机会成本。

从深层次来说,中国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的关注度反映出以下问题:

第一,证券分析师在被关注公司的行业选择上存在“趋同效应”,更喜欢关注一些“热门”行业的公司。由于证券分析师能够引导投资者的资金流向,所以可能会使一些被过多关注的行业的公司股价偏高,而使一些被“冷落”的公司股价偏低。这也意味着投资者或许能通过观察证券分析师的关注趋向获取套利的机会。

篇6

关键词:创业投资;特点;作用;模式

一、创业投资特点

1.投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性资本。创业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不是借贷资本,不须担保,创业资本家与创业企业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依赖关系,其是着眼于创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资产的增值。

2.投资对象为中小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未来可能带来高收益,创业投资者通常选择在企业的初创期,对其进行投资,投入时间越早,将来的收益会越高,且投资对象多为中小型初创企业。

3.投资方式多以资本交换股权。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股权的形式多样化,如优先股、可转化股等,通常创业投资者不要求掌握控股权,一般占比百分之三十左右,这种股权也是创业资本家影响企业的行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4.参与度高。创业资本家持有股权,有权利协助企业进行日常公司经营管理,并积极参与重要企业决策,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创业资本家也时常为企业提供其他增值服务。投资关系基于相互信任,共同获利。

5.投资目的基于未来的潜在高收益。尽管创业资本家时常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其目的不为控制所投资公司的所有权,而是尽快获得高额收益,一旦实现了投资企业的增值目的,创业资本家会通过在金融市场上IPO、并购等方式实现投资的变现。

6.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职业性的经营活动。创业投资的基本特征是高风险,为了控制风险,投资是基于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评估、调查、监管等而周而复始地进行各项活动,创业资本家本身是一群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7.创业投资是一种“选择性金融”制度,也是一种非公开权益资本,表现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包括天使投资、对冲基金、并购基金、其他PE基金等另类金融,构成不同于传统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体系的金融系统,形成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

二、创业投资作用

1.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和科技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一起成长,共同提高。创业投资也是连接金融和创新的桥梁,它是弥补“创新缺口”即创新与其商品化之间差距的资本。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创业投资是一种动态投资行为,它不仅提供技术创新的资本需求,而且还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咨询服务,注重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所以创业投资也被认为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未来的投资,是一个国家新的增长力的投资,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投资。

2.创业投资加快中小企业的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信誉低不成熟等特点,在创业早期其很难从传统的金融渠道获取发展资本,所以创业投资作为新型资本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本,同时创业资本可以将先进的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带入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制,并且在此过程中,使中小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把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促进中小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从而加快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3.创业投资有利于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从金融体制看,我国目前仍具有以银行为主的基本特征,银行金融资产庞大,但创新性差且体制不灵活。而创业投资作为新型金融模式,相比较传统金融模式不而言有其不言而喻的优势,如能较好地解决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可以说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面镜子,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此外,创业投资发展也有利于繁荣当前的资本市场,适应社会公众投资多元化的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

4.创业投资促进区域的创业活动。创业投资除了给中小企业提供资本,促进某些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培养一种创新文化,给创业者提供一个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在追逐科技与利润的过程中,大多数创业企业家会遭遇失败,一个使失败创业家蒙受羞辱的环境,是创业的巨大障碍。创业投资通能为创业家提供了一个试错机制,使中小企业能够将自己的技术、发明创新等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机会,这种试错机制鼓励冒险,允许和容忍失败,会形成不同于传统保守、封闭、害怕失败的一种创新文化,极大推动一个区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环境的形成。

三、创业投资的模式发展

基于上述对创业投资的特点与作用的分析,当前创业投资模式发展表现为以下五种模式:

(一)天使投资模式

1.基本涵义。天使投资,又称为“非正规创业投资”,是指职业投资人以自己的资本,针对项目的盈利前景或项目执行人的能力、人品、经验、责任心、奉献热情等素质,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所进行的种子期\早期的非控股的、投资期限相对长的、具有高风险,高潜在回报的权益资本投资,是创业投资的一种形式。天使投资主体通常为创业企业家的商业伙伴或私人好友,由于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他们对于企业家的能力充满信心,因此他们愿意在企业家创业初期产品还正在研发没有投入市场之前为该企业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通常来讲天使投资人对于回报的期望不是很高,尽管这样也只有15倍左右的回报率才能够吸引他们投资,因为他们一般会投资10个左右的项目,但能够成功获取回报的项目也只有仅仅一两个,通过这种方式使天使投资降低和分散风险。

2.特征。(1)天使投资的资金投入金额相对较小,经常是一次性的投入,它所投资企业的投资没有固定流程,审核也相对不严格,一般会根据个人主观意愿或喜好而进行投资,且为见好就收的个人行为。(2)许多天使投资者同时也是企业家,因此天使投资人十分理解一个公司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所以天使投资对象多为创业初期的小公司。并且他们不一定是非常富有或有着高收入的成功人士,他们也可能是企业家的朋友、亲戚、邻居和各行各业愿意投资的人士。(3)天使投资人不仅仅只对企业进行资金投资,也会为其带来其他联系人脉和参与。天使投资往往会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并积极参与其中。投资后,企业可以时常咨询天使投资人或寻求帮助。

3.天使投资的作用。(1)天使投资给处于萌芽期或早期的初创企业提供资本,解决了这类企业的资本来源渠道问题。(2)天使投资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的“耐心资本”,为早期创业企业的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强大动力。(3)天使投资会“授之以渔”为创业企业提供有效经验,协助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二)企业孵化器模式

1.基本涵义。企业孵化器是指一个集中的社会经济组织,其专门为所挑选的知识型创业企业提供优质培育服务,使企业创办初期能获得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对科技成果与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也称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及一系列支持服务,为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降低成本与初创风险,提高创业企业的成功率。

2.特征。企业孵化器基本特征主要是:一是集聚创业资源,满足中小企业成长中对多方面资源的需求。二是节约创业成本,减少单个企业所需资源,防止初创企业对资源的浪费,使资源形成“归类”与“集成”效应。三是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小企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四是培育创业企业,企业型孵化器通过提供创业服务,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的创业过程,并产生盈利。五是形成入孵和毕业的概念,使孵化器构成一个新创企业和毕业企业的孵化循环,推动孵化器网络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3.企业孵化器作用。企业孵化器的重要作用是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中小企业的项目、成果、理念提供快速优质成长壮大的土壤。其作用表现为一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广泛支持,如提供场地和后勤服务,协助企业制定经营计划,提供科研设备等各种服务。二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孵化器对企业的扶持,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新的税收来源,使区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三)政府引导基金模式

1.基本涵义。政府引导基金是指由各类政府出资,投入到各种创业投资机构或创业投资基金中,主要支持新型创业企业发展,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非正式金融资本或基金,是政府的一项政策行为,如美国的SBIC计划。

2.基本特征及作用。(1)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的目的,是“四两拨千斤”,通过基金的杠杆效应,扩大政府资金的作用,实现政府政策目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2)政府运作引导基金的方式,通常是信贷、担保、参股创投企业及共同投资等手段来进行,并且一般不参与创投机构的具体决策,也不直接与创业企业产生联系。(3)在共同投资中,让利于社会投资机构,引导社会创投机构的投资行为,并提高相关政策激励社会创投机构,提升其投资的积极性。

(四)辛迪加模式

1.基本涵义。辛迪加模式是指在创业投资中的一种联合投资行为。它由多个创业投资主体基于风险与利益的共担联合对一个项目投资。由于是由多家创业投资机构或多个创业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因此辛迪加投资模式可以分担风险、降低风险。一旦创业投资失败则风险由多家创业投资者共同承担,项目损失分摊到各个主体身上就会变少从而产生风险降低分散效应。

2.基本特征。(1)创业企业可获得高额度的投资。由于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创业投资,因此创业投资人一般会设立单项投资额的的最高上限。但是一个创业企业在初期需要的投资资金远远高于创业投资人的投资上限。辛迪加模式由于多家机构共同参与,所以很好的解决了投资人和被投资人的这一矛盾。(2)参与者越多,组合效果越好。因为单个创业投资人专业知识十分有限,然而越多创业投资机构参与其中信息共享度越高。组合投资可以可以结合各家创业投资机构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进行更高效的投资。因此组合度越高,创业投资的效果越好。

3.辛迪加模式的作用。一是分担风险,二是分享投资机会,三是资源共享,四是对创业企业的管理更加高效。

(五)社会责任投资模式

1.基本涵义。社会责任是是指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在社会发展面临困境之时,寻求新的发展之路而产生的,它要求企业的经营应含有道德因素,企业要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府政策靠拢而作出相应的决策,积极履行企业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和发展,在创业投资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理念与模式,即社会责任投资。创业投资的社会责任投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考虑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的分析,还要包括对环境和社会结果的分析,即需要将投资企业的财务回报、社会回报、环境回报三者综合考虑,因而社会责任投资又称为三重底线投资。

2.社会责任投资特征及作用。(1)社会责任投资与创业投资有天然的交集。社会责任投资聚焦于社会和环境问题,如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等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技术手段与技术进步,都具有创业投资的高技术、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的特征,创业投资是社会责任投资的重要资本支持。(2)社会责任投资使创业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投资范畴,如以社会效益为重的社会责任型创业投资。它将创业投资策略、管理技能和创业资本运用到社会慈善活动中,以促进社区发展的创业机构为投资对象,通过积极的股东介入和长期投资来实现投资者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它比普通创业投资项目的风险更大、投资周期更长,主要投资于环境保护、新能源及节能等产业,如美国2006年有18亿美元创业投资流入了183个能源企业,2007年新能源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领域。(3)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对创业投资的退出形成约束。公开上市、并购是创业资本退出的主要渠道,在证券监管机构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要求提高以及证券投资者也很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的情况下,创业资本投资的创业企业要公开上市,就必须体现社会责任投资的内容和要求,以维护自我的社会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退出计划,同时,金融机构对企业并购的支持,也受到如社会责任投指南等的制约,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并购可能因资本不能到位而破产或降低收购价格,从而强化创业投资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

四、总结

创业投资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是一种选择性金融制度,是促进中小高技术新兴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器,有其自身的特别属性,包括投资性质、对象、方式、目的、收益等方面。它具有促进科技创新、利于金融体系完善与改革、促进区域创新创业等作用。创业投资的模式发展至今,包括天使投资、企业孵化器、政府引导基金、辛迪加、社会责任投资等多种模式。其中,社会责任投资是伴随人类工业化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突出,出现的一种企业需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的新创业投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金禄.我国天使投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

[2]梁镇城.政府在科技孵化器中的角色[J].经济师,2005(08).

[3]闫国华.企业孵化器在青年创业创新中的作用[J].经济论坛,2012(05).

[4]代金云.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动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1).

[5]蒋冲.风险投资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01).

篇7

关键词和谐规范监管理性

去年以来,中国股市出现强势反弹,沪深股指大幅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期间虽有短时震荡调整,但一直保持持续走高的牛市局面。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入市,股民人数激增,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股票市场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加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构建和谐股市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股市,一个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市场参与主体要诚实守信。即股票市场的参与主体要坦诚相见、相互信任,杜绝欺诈和恶意炒作。一个缺乏诚信的股票市场人为增加股市风险,助长投机行为,也会对自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第二,市场参与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交易。即在交易程要按规则、政策和法律办事,交易行为和过程要透明、合理、合法,杜绝暗箱操作。第三,市场的涨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其运行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量避免人为干预。

股票作为一个涉及成千上万户家庭的资本市场,其和谐与否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构建和谐股市势在必行。

二、上市公司要切实规范企业管理

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发行股票的根本目的在于筹集资金、扩大规模,加快企业发展,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从企业获利,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以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切实规范资金运作。(一)加强企业管理,努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把投资者的每一份钱用在刀刃上,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而不是仅把发行股票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坚决克服股票“工具主义”思想。(二)确保公告内容真实。要依法真实的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如果企业公告内容失真,无疑将对引发信任危机,后果堪忧。(三)杜绝违规信息披露。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不仅损害公司形象,更严重的是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如果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只好选择远离市场。

三、政府应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同时又是市场最大参与者。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合理,政府是否作为或不作为或作为过当,都直接关系到股市的稳定与否。政府如何调控股市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行事。调控力度不到,没有效果,调控力度过大,则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成熟股市亟需成熟的政府及其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方以便与市场进行更为理性的对话。(一)给投资者明确的政策预期。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疏导。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解除投资者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要坚决澄清似是而非的、带有“政策影子”的言论,解除投资者利剑高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二)进一步做好新股发行的核准工作。目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的、可供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足,因此应当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不断增加市场中优质股票的供应。做好新股发行工作,增加股票供给,不仅有利于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减缓股指上涨的速度,保证股市稳定发展,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三)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针对市场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违规、严厉惩处犯罪行为的积极措施,以此净化股市环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夯实市场基础,为市场下一步的健康前行提供动力(四)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有节奏地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手段。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虽然行政手段见效快,但其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管理层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依法监管。因此,对股市中的违法现象必须坚决地管,彻底地管。但是,对股指高低则不应该直接去管,更多地应当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加以引导。

四、股民应保持理性投资

篇8

关键词:系统柔性;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一、引言

一般认为,柔性是系统对未知变化的战略反应,系统所具有的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环境变化或处理由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的能力。系统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当这些环境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系统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变化和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柔性的基本特征

从柔性的定义可以演绎出柔性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相对性。柔性相对性是指柔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刚性是指系统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规章与制度等内容;柔性是指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时自身调整变革的能力。二是多维性。柔性本身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范围维、成本维、时间维构成,其具有多维性的特征。三是系统性。柔性的系统性是指柔性其本身构成一个系统,由多个要素构成,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呈现系统的特征。四是时效性。柔性是注重快速且经济地处理环境变化。当环境变化时一个系统能快速地做出反应,发展有利局势,则能获得重大价值;否则,时过境迁,很可能失去良机,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柔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及其特征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增加公司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其承担帮助公司实现整体目标的责任),由公司内部审计中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流程、环节等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由多个要素所组成,包括人、物、任务、信息等。这些要素在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不断流动,构成了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内部的“三大流”:“人员流”,即由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所涉及的所有人员汇成的流动;“资源流”,即由公司内部审计的各类资源汇合而成的流动;“信息流”,即由任务和信息资料汇合而成的指导公司内部审计过程的信息流动。“信息流”对“资源流”的有序运行起到主导作用,“人员流”是“信息流”和“资源流”畅通的保证。公司内部审计这一复杂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公司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承担帮助公司实现整体目标的责任。其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四、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刚性的内涵以及互动关系

(一)柔性的内涵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是内部审计系统有效适应环境、控制审计风险及实现目标的一种内在行为调控能力。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从根本上讲就是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所拥有的实际与潜在能力的多样性及其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在公司内部审计柔性架构内,公司可以更好地识别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审计战略调整,从而快速并且经济地确立需要关注的重点项目和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刚性的内涵

内部审计系统刚性是与柔性相对的概念,它是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内部审计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总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和内部管理准则都对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另外,公司内部审计过程包括确立目标、监测环境、评价自身能力、寻找和评价备选行动以及建立用于可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整体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有序的过程中,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刚性的一面,它们必须保证内部审计系统的设计能够达到各相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当然,在实际中可以通过柔性的执行和管理来实现。

(三)柔性与刚性的互动关系

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与刚性具有对立统一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公司的内部审计必然要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制定方案、配置资源等等,是否能够顺利做出调整,就取决于该系统的柔性,同时这种调整也必须受到约束与引导,必须将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刚性作为其调整与转变的边界。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与刚性具有互补性。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刚性需要柔性的填充,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柔性需要刚性作为支撑。公司内部审计系统应当制定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实现柔性的支撑,这是一项重要的制度保证。

五、基于审计系统柔性视角下公司治理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是改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二是改革传统审计方法,注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是遵循成本-效益约束原则来实现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动力。

四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和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相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华,束继东.公司内部审计系统柔性动力:机理与策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2).

2、刘仲英,吴冰,徐德华,张新武.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柔性与环境的战略匹配[J].同济大学学报,2004(6).

篇9

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企业借贷难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一些共有特性决定的。(一)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外部环境也可以分为贷币供应量,所在产业及地区,本地银行竞争情况。货币供应量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银根紧缩的时期,银行通常也将贷款放给风险相对比较小,贷款成本比较低的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在这个时期很难贷到款。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易程度,往往受其所处产业及所在地区的影响。政府与银行关系紧密,政府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干预银行的贷款活动。因此银行倾向于政府扶持的产业投放更多的贷款。一般情况下,这些处于政策扶持产业的中小企业相对于处于其他产业的中小企业更加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不同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由于中小银行往往与中小企业有着比较良好的银企关系。相对于国有银行,中小银行更有意愿向中小企业贷款。随着中小银行的发展,区域范围内银行之间竞争不断加剧,这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二)中小企业自身因素中小企业由于对财务报表不透明、固定资产投入偏低、可抵押担保品不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高度合一等因素,都使得中小企业风险升高,降低了银行对其放贷的意愿。1、企业基本特征因素:企业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企业成立时间,规模大小,所有权性质。(1)企业成立年限往往决定了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程度。而银企关系越紧密,越有利于消除两者信息不对称对信贷融资的影响。(2)银行偏向于向资产规模大的企业贷款。因此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信贷约束通常也越小。(3)国有控股或者大股东背景良好的企业通常比较容易得到银行贷款。而这个因素通常与地区的金融发达程度和法制水平有关。2、企业经营特征因素:企业经营特征决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而在实际情况中,银行比较重视主营业务收入、长短期借款数量,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

政策意见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还是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治理、金融体系和宏观政策三个方面去解决。(一)中小企业自身治理方面公司财务状况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的重要考量因素。建议企业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同时注意财务风险,提高自身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性。(二)金融体系方面1、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创新信贷产品。中小企业有着广泛、直接接触的是市县级的商业银行,而这一级的授权授信额度有限。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基层银行的授信额度,使基层银行有一定的信贷经营决策权。满足符合信贷要求、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同时结合中小企业特点提供金融服务支持。2、发展中小商业银行,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同中小企业一样,中小型银行一般也具有地方背景的特点,其发展往往依赖地方经济。因此更能与当地中小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基于这个特性,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偏好于向中小企业放贷。因此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加深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便捷的金融服务。(三)宏观政策方面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行多种类、多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首先需要制定有利于担保机构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信用担保机构有序健康发展。其次还需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再次强化风险管理,推进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平等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制度。通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使中小企业走出只能用固定资产担保的限制,提供更多的担保贷款的形式。2、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保证其有良好的融资环境。主要涉及《中小企业促进法》、《财税法》、《担保法》、《破产法》,特别《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但是由于其制定过于原则,而措施不大具体,所以在具体实施中不尽如人意。应当对其进一步深化,继续推出税收优惠、金融政策以及技术扶持等多方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本文作者:黄昀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篇10

一、房地产投资风险以及它的基本特征

所谓房地产投资风险指的是房地产的开发商对于房地产的未来抱有太多的希望而忽视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所投资的房地产的实际收益与投资商所期望的收益产生了负偏差的结果。这不仅包括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失范围,还包括由于投资过程中存在着的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开发商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基本特征包括:多样性、综合性、补偿性、变现性与激励性。对于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资的回收周期比较长。一般在三到五年内都会收回投资,但置业投资的回报一般需要等八年到十年才能收回资金;第二,对于房地产的投资效果还应该要考虑在组合投资的状况下投资的风险与其收益之间的联系。如果对房地产进行大量投资,可能造成负债经营转变成债务危机。不管是对置业的投资还是对开发进行投资,所需要的资本基本上都在几百万上千万甚至是上亿元。即便在前期就投入了全部资本的百分之三十,这样也会让相当多的投资者望楼兴叹;第三,由于一些自然条件限制了房地产,这对于建筑物的进度、质量以及投资的方向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偏差;第四个方面,房地产行业的变现性比较差;第五个方面,对于房地产的投资需要具有专业的经验和知识才能行。因为投资房地产所涉及的程序和领域比较多,并且如果直接参与房地产的开发还离不开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这也就使相当一部分人员在投资房地产时受到了限制;第六,房地产投资涉及到相当多的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例如消防、人防等方面。

二、对房地产的投资风险加强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对房地产投资风险进行管理就是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风险管理措施,从而保证以较低的耗费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最终获得较高的安全保障。对房地产项目实施风险管理为全面、合理地处置风险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能够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各种风险对策的成本以及效益加以比较,从而得到对策的最佳组合。房地产的风险管理能够促进投资主体的科学化、合理化,并减少决策的风险性。

三、关于管理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相关策略

(一)在对房地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的基础上,积极预测房地产的需求

从当前来看,对于房地产的投资项目进行市场分析是当今房地产投资活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对房地产进行分析时还少不了导向的分析。这个分析包括了对需求确定性的有关预测和分析。当前时期我们房地产要对市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才行。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企业要明确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当前时期很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的体制机制,通过多个渠道来收集与市场有关的技术、环境、项目信息以及产品的需求信息等有关方面的信息进而为产品项目的开发和相关技术的改造升级提供第一手较为准确的资料。借助于科学论证,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实行单一或者是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企业要及时地抓住变化的时机,避免由于投资项目的绝对化和僵化而造成的风险。

(二)在准确把握房地产波动周期的基础上及时选择入市的时机

因为房地产周期性波动时市场关系的运动的结果和方式同时还是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的周期也要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的波动方向相一致,但是在波动的时间和强度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要依据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特点开发房地产的有关特征,对于房地产的投资时机最好选择在房地产周期复苏的前期。对于在不同的时期内,不同地区的房地产的波动周期也应该要及时掌握。在处于不完全的市场时,投资者选择最佳时机首先要弄清楚宏观经济的相关变化周期,并且还要正确认识房地产各个周期的划分特点和方式。并且能够及时预测和了解相关政策的变化,这样才能够认真分析出房地产的市场需求类型并预测它的变化趋势。

(三)充分利用房地产开发的投资组合来降低投资风险

一般来说,房地产投资的各个方面相关性越大,这种组合就越不能降低风险;如果它的各方面的相关性较小,那么这种组合就越能降低风险。从风险分散的角度上来看,如果处在同一个投资项目中,就要尽量避免替代物业之间的紧密性和配套性的物业组合在一起。而对那些非要结合在一起的配套的物业应当只按照物业的容量来进行配套开发,条件是不能够超越容量配置。

(四)对于新技术要准确预测,避免由于技术因素造成的风险

必须要加强设备的安全性。避免因为设备的损坏而造成的各种事故的处理费用和相关补偿费用,所以,一定要加强对相关设备的定期检查和保养,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对施工人员灌输安全意识,特别是对某些精密仪器的定期检查,避免因计算失误造成损失。企业中一定要留住高技术人才,这样就能防止建筑生产力的短缺和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进而就能够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来保证投资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防止工期浪费。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