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法及应用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方法及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实践操作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前言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备及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求有实际的动手能力。第六学期结束后,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微机原理与应用》的理论课程,并完成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在程序设计及接口单元的电路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微机应用系统,综合调试软硬件的能力还有欠缺。课程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并能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课程设计是《微机原理及应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安排的一次大型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设计微机系统和调试软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毕业设计工作打好基础。
1.1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课程设计对学生不仅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对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巩固的过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设计的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实际应用系统。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实际就是对所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验证。同时,课题中所涉及的新知识使学生必须再到书本中去寻求正确答案并经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巩固和消化理论知识的过程,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2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课程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检验。在课程设计中,学生的系统设计、接口应用、编程和调试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应用程序结合硬件调试,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如在设计应用系统时要预先考虑到程序编制,在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反复进行软件和硬件的协调,进行总体方案的修改和补充。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得到了类似于科研工作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很有益处。
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将课程设计与校内外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各类的电子设计竞赛结合,让学生自主完成选题,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做试验设计,自行测量或制作工具,亲手实施实验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4打好毕业设计的前期基础
2周的课程设计,学生要经过选题、制定方案、模块设计、硬件设计、软件编程、软硬件调试等一系列的流程,这一过程和毕业设计很类似。经过课程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初步具备了毕业设计环节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撰写具有小论文特点的课程设计报告,为书写毕业设计论文打下了基础。
2.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从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是围绕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不能够构成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2)从配套程序的规模上看,一般只是几十行到几百行的源代码,或者是一个单独电路的设计,远远小于一个小型项目的规模。(3)从设计的结构上看,由于设计实践是围绕着课程教学内容而进行的,问题已经高度抽象,学生很难得到有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整体训练机会。而且,这些内容相对简单、问题域已经高度抽象、规模较小的设计实践,一人基本上就能完成,学生几乎无法通过这些设计实践去真正获得有关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和工作经验。(4)从时间安排上,每次课程设计都安排在学期结束前两周,时间短,且学生都集中精力准备期末考试,没有兴趣去做课程设计,往往是纸上谈兵,穷于应付。学生根本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了。
3.改革课程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针对以上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带来的缺点,我们经过多年摸索研究,提出以下改革的方法:
3.1改变设计的题目类型
在课程设计的题目类型上,我们尝试了新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
(1)汇编程序设计部分;
(2)微机内部接口编程和应用;
(3)微机应用系统开发;
(4)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相结合。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选择一些经典的程序,希望通过编程设计,使学生熟悉汇编语言的基本方法。另外,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创新项目,主要是硬件与软件设计相结合的应用系统。学生通过硬件设计、安装调试、设计软件、软硬件联调等过程,获得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所有课题都要在微机和实验平台上调试通过,保证学生能够在设计中取得正确的结果。在课题的选择上要把握以下的原则:课题的内容避免单一;同一课题要有多个方案;课题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科研相结合。
3.2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安排
在指导教师安排上,采用选题分组模式,将教师拟定的课题由学生自由选择,最终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名教师指导几名学生,与毕业设计相类似,参加指导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多方面的经验,相信对学生的指导有很大帮助。每个课程设计中的课题,都来自教师们具体的科研和设计开发实践,所选设计项目与教学内容配合紧密,项目的难度与规模适宜,经过认真设计、调试,相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
3.3时间进度安排
时间进度安排上,以往的课程设计时间很集中,往往安排在学期结束前两三周,那时学生既要忙于复习考试,又要去做课程设计,大部分学生穷于应付,甚至存在抄袭现象。我们打破以往的传统,在开学初就布置课题,让学生带着课题学习理论课程,最后在学期结束进行答辩验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课题,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3.4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以往成绩的评定,只是看一下学生交上去的设计报告,给出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改革后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分为四个部分构成:方案设计、软硬件调试过程、设计报告和答辩组成,按3:3:2:2评定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1)方案设计的评分
要求能够体现题目的功能,在硬件原理图正确、程序流程合理的前题下,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水平、方法的优劣等给分。
(2)调试过程评分
指导教师对学生调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结合实验结果、设备完好情况给分。
(3)答辩
采用答辩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能够真实地反映水平,更可以通过这一环节,为毕业设计答辩进行很好的演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给出成绩。
(4)设计报告评分
看设计报告是否按规定格式书写,材料是否齐全,叙述是否清楚。
4.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是工科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我们通过对理论、实验、课程设计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改革,敦实了学生的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经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的训练,部分学生在院创新科技项目、电子设计竞赛中,各方面能力表现突出,多次获奖。
参考文献:
[1]张健等.《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93-94.
[2]张宇林等.构建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54,(4):146-147.
[3]赵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07,180-181
[4]门洪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07,22,10-11.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应用
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对美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博耶报告的10条改革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1]。在我国,尽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但更多的人开始认可周广礼先生的看法: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一门课程,它是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2],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3]。
吉林农大97年成立园林专业专科,98年成立园林专业本科,2012年成立风景园林专业,虽然只是二本院校,但在吉林省业界农大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得到了普遍认可,省内各大园林公司的主力大多为吉林农大的毕业生。我们的生源一般,师资也不够强大,但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与我们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园林规划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创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的习惯是我们教师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由此,我们有意识地在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课程中应用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收效良好,我们正积极地将其推广到更多的课程教学当中去,当然这期间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在实验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
园林规划设计类的实验课一般根据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结合长春市和吉林农大校园的实际情况布置一块绿地让学生进行设计,范围从小到大,内容从专项到综合,在这一系列的设计当中,让学生们理解设计的步骤,程序以及设计的手法,在教师的评论和学生的互评当中,体会设计工作的特点。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组员中男女同学的比例,学习成绩的比例,各方面能力的比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生自己选举小组长,建议当过校干部和班级干部的同学主动退让给从没有当过干部的同学,给他们一个学习和发挥组织能力的机会。
教师每次布置设计任务后,各小组长先组织本组成员讨论之后分配工作,并将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教师。然后组长组织组员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进行实地踏查,踏查中遇到问题随时联系老师解决,共性问题老师实验课上共同讲解。
之后,学生根据实地踏查情况,按照设计任务书中的要求进行设计,老师规定完成设计的时间。设计完成后,首先在组内进行评图,给每个组员的设计作品提出建议,推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汇报设计内容,选出最优作品在实验室展览。
这样就完成了一门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关于实验成绩的评定,老师会在每组自己评分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并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
二、在理论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
在实验课取得较好的效果后,根据大四学生无心上课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将理论性不很强的风景区规划课程,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具体的方法是:
课程之初,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希望通过这门课学到哪些内容,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适当调节课程的主次内容,将课程的主干脉络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主动选择相关内容,课后做相关内容演讲的ppt。
按照章节授课,每周提前将一章的课后习题布置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答案,上课时,教师先组织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在小组内部讨论,如果解决不了提交给教师,教师就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一组选出一份完成最好的作业,教师看后,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讲解课程内容。
中间穿插几节课,让学生讲授与课程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题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这些课题都是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前沿问题,在课程之初布置的,每个小组在十多个选项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两个组选择相同,教师适当调整。
关于课程成绩评定,由于有学校考试制度的限制,仍然有期末考试,但平时作业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计入总成绩,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根据同学在课堂的演讲表现给分。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实验课程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为学生大四的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学生能够胜任毕业后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的过程当中,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每一次作业都需要学生们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构思,才能完成一个好的作品。
2.设计能力的提高
所有的实验都是一份设计作业,这些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生熟悉的地段作为设计对象。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植物学、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美术、构成以及园林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各种基本功,而且其园林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每一次作业除了要完成设计图纸之外,还要求学生们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完成一份设计说明书。这样大四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就能减少格式一类的低级错误,同时又增强了他们应用word软件的能力。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写设计说明书,图纸画了,和老师汇报了,为什么还要再写下来。当他们自己完成设计说明书后才体会到,看似容易的东西,表达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文字功底差的学生,吸取了这个教训后学生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其他途径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设计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多次修改,每次修改之前都要跟老师沟通,向老师表达作品的构思和内容。好的作品更是需要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这样锻炼了学生用专业术语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项目汇报打下良好基础。[1]
5.沟通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和同组成员沟通,和教师沟通。平时不擅交往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和异性同学进行沟通。性格内向的同学,老师有意多给他们机会,在专业的学习中增进的友情,是学生们一生的财富。
6.相互协作能力的提高
设计之初的现场踏查,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组长的组织以外,更多的要靠组员之间的默契合作。现状图一般都很复杂,除了边界、道路、建筑等比较规则的园林要素需要测量,更有园林植物这些弹性的要素需要测量。一个人也不是不能完成这个工作,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前期的现状图就能很快完成。[2]
除此之外,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以往专业课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分组学习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信心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加强了。
四、问题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虽然优势明显,但实施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和老师都需要有适应的过程,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 课程的选择
实验课程比理论课程更适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比以理论性为主的课程更适合应用,这与赵洪的观点一致[4]。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由于基本的理论已经在理论课上讲授过,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验课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就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有的放矢。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由于没有很多的理论,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没有障碍,因此也较适用此种方法。[3]
2. 学生的自觉性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程成绩反馈上来的情况,喜欢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的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上以及学习习惯上都不适应这种要求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的表现也没有预期的好,他们很少能提出更好的或更有创意的问题来,不知这是否与他们过于关注成绩而不是关注学习过程有关系,他们在开放性的课堂上局限性更多,定向思维也更明显,他们更适应传统的学习方式。由于一部分作业需要学生课后完成,就避免不了就有抄袭现象,真正自己去学习的同学收获不小,但也有部分同学没有得到锻炼。
3. 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对老师的巨大考验,这种形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更多的是引导者,如果学生的讨论偏离了主题,或者进行不下去不了了之,都需要教师进行很好的引导。
4. 成绩的评定
每个人的实验课成绩是组长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后给出的,但是有的班级情况微妙,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人,结果就出现没有成绩低的同学。有的组甚至全组都是一个分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修正。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组长的推选特别重要,组长公平公正,全组才能有好的氛围。
5. 学习小组的划分
分组虽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但是教师应提前把要求下达给学生,原则为成绩分布均匀,男女生分布均匀,学生性格内向与外向搭配。最重要的是每组成员的优势应互补,即成员至少要由设计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较强的、园林植物识别能力较强的、绘图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各类人员组成。这样学生在课程当中能够相互学习,也便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应选择适当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自觉性和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在成绩的评定与学习小组的划分方面等做好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过渡,因地制宜地采用。[4]
大学生在相对严格的初高中毕业后,其思维及学习习惯基本已成定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激发出来。正如一个世纪前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在大学阶段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如何恰当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是高效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为各位同行抛砖引玉,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正,林凤,卢开聪. 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9-80.
[2] 周光礼,朱家德. 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46-47.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激励方法 对策
引言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奠定学生基础英语能力为主,此时的学生爱表现,希望得到肯定。教师应该懂得利用这种心理特点,科学使用激励方法,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奠定小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铺平道路。
一、激励教学法概述
激励是指通过一些手段,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和肯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刻的记忆,并且对学科有一个好的理解。在使用激励法时,首先老师应该作为一个正面激励者,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激励形象,并且在要与学生建立一个共同语言,进而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其次,老师在思想上应该具有积极地思想以及对英语的喜爱和热情,这样老师在上课中就会不自然的流露出他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也对英语产生这样的热情;最后,激励法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将公平、平等的原则落实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让学生从小生活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中,同时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才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进而抓住学生身上的亮点去激励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明白自己是具有一定的优点的,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老师在对学生使用激励法时应该经常对学生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例如:very good、you are great等语言,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就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就会喜欢英语课,最终会喜欢英语。
二、激励方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激励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针对其具体的应用对策进行分析:
1.语言激励。在众多的激励方法中,语言激励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老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性和积极性的语言来让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并且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且在日后能够让自己的优点发光发热,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比较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语言激励法,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激励,使得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配合老师完成各种的学习任务,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小,使得学生愿意主动地亲近老师,使得学生愿意学习老师所教的这门英语课。
例如:老师在使用语言激励时,对于激励的语言不能够一成不变,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的语言。在学生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老师可以用You can do it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在学生将难题解决或者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时,老师可以说We are proud of you。通过使用不同的激励语言来将学生的表现进行区分,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受到激励,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激励取得一个良好的结果。
2.奖惩激励。奖励激励作为激励方式中的一种,比其他的方式更具有一种实物性,奖励激励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你追我赶”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老师可以使用表扬或者批评等对策对学生进行激励,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展有一个良好的评价,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让老师知道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让老师找到学生该进行进一步学习的方面,使得学生最终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3.竞争激励。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老师应该利用这种竞争激励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4.情感激励。情感激励也是一种比较有效果的激励手段,老师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授课时可以运用情感让学生内心有所震动,进而在老师所带来的温暖的环境之中努力学习。因为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方式都比较活跃,情感也比较丰富,而且具有相对较宽的知识面,所以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中使用情感激励时应该以理解、尊重为主要的情感点,尤其是对于班级中一些学习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更应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鼓励,使得学生能够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结束语
小学英语中引入激励教学法,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它能够奠定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其在刚刚接触英语这门外来学科的时候,就抱有极大的热情,对于小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是有极大帮助的。另外,激励教学法还能够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将平等、公平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实到了实处,通过合理的激励,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好的地方继承下来,缺点也会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扎实的英语根基。
篇4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法;国际会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81-02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直接输出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选择权。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该教学方法认为在本质上学生学习过程应当与科学家研究过程是一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探究―创新”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教师负责预先选择好、设计好情景,为学生提供咨询、提醒、指导、引导等多项支持和服务,帮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提供者、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则由知识接受者、输入者转变为探究者、发现者。为了分析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实施效果,针对已开课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问卷回收率95%。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应用的紧迫性分析
1.教学内容多,跳跃性强,授受式教学效果差。《国际会计》课程是我校会计专业(国际会计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其他会计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我校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国际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会计所处理的特殊问题,能熟练地分析国际间会计处理的差异,以及国际会计协调的主要趋势。解决跨国公司所面临的诸如物价变动会计问题、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问题、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外币交易及外币报表的折算等跨国公司所需处理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国际会计》学习内容多,前章节连接不紧密,讲授和学习过程较难,通过对我校2011级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84.21%的学生认为应当改变目前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法,因此引入探究式及其他教学方法显得较为重要。
2.教学学时少,实践内容多,探究式教学效果好。按教学计划要求,本门课程3学分,56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国际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理论教学2学时),会计惯例和财务报表的国际比较(理论4学时),比较会计模式(理论6学时),国际会计协调化活动(理论3学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国际会计准则(理论3学时),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模式(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共计8学时),物价变动会计的国际展望(理论2学时),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处理问题(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共计6学时),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共计8学时),外币交易折算(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共计7学时),外币报表折算(理论4学时,实验3学时,共计7学时)等11章。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该课程第六学期开课,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要求具备自学能力和资料查询能力。调查问卷显示,4.21%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是没兴趣的,71.58%的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般的。只有24.21%的学生是非常积极、主动学习该门课程的。71.58%的学生认为对该门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课程内容枯燥,抽象、晦涩难懂,没有学习先修课程《高级财务会计》,基础薄弱。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为提高教学质量,经过任课教师的几年教学实践的探索,确立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方法体系。
1.设置分章节课堂探究式讨论话题。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理论指导下,任课教师分章节设立了课堂探究讨论话题。包括:(1)课程引入话题。会计人才是否达到了“供大于求”?(2)第1章讨论话题。你倾向于把国际会计定义为全球会计还是国别会计?你赞成把国际会计等同于跨国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会计实务吗?(3)第2章讨论话题。你认为自创商誉能否在未来予以确认?你认为德国以4年为标准划分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否全部采用定量指标,并作为一种单独的报表?(4)第3章讨论话题。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经济、法律、文化与民族特征与这些国家会计模式特征是否有联系,若有,这种联系体现在?怎么理解“真实和公允”观点为英国会计模式基本特征,为什么会在这个国家形成?你认为英国会计模式能否成为沟通美国会计模式和欧洲大陆会计模式的桥梁吗?(5)第4章讨论话题。会计准则的协调化是否等同于会计准则的统一化?你认为会计准则的协调化的目的是什么?欧盟在推动会计协调化和趋同化的独特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第5章讨论话题。你认为资本保全与财产保全各自的侧重点在哪里?你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否存在着矛盾之处?你认为重组后的IASC是否会成为“美英俱乐部”?(7)第6章讨论话题。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环境下,否定了会计四大假设中的哪个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的附带假设是什么?你认为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8)第7章讨论话题。巴西的不变购买力会计模式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哪里?(9)第8章讨论话题。比较取得控制权的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特征。你认为权益结合法为何被废止?(10)第9章讨论话题。你对主体观将取代母公司观的趋势有什么看法?(11)第10章讨论话题。你认为“功能货币”是否等同于“记账本位币”?为什么“两项交易观”会取代“单一交易观”?(12)第11章讨论话题。你认为何外币报表折算的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是否会被淘汰?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项目法的贡献在哪里?有什么缺陷?时态法是对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概念上的改进还是程序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针对上述论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归纳总结,发表个人看法。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有争议性或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话题,87.37%的学生赞同采用专题探究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后提交报告,课堂上以不多于10分钟的时间,以多媒体课件为外在表现方式阐述小组学习后得出的结论。如在课程第一节课,抛出话题:会计人才是否达到了“供大于求”?目前欠缺的会计人才是什么类型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讨论发现,会计职业界匮乏的是高端人才,特别是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精通国内会计准则,又懂得经济管理手段的高级人才。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引起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
2.撰写探究式实验报告。针对实践环节,专设实验报告,并在实验后提出思考题目。课程设置了五个实验项目,分别是:(1)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模式;(2)企业合并与合营的会计处理;(3)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4)外币交易折算的核算;(5)外币报表折算。要求学生做完报告后,对有关问题进行反思,做到举一反三。
3.提供课后研究专题。针对该课程提供的专题前沿信息,设置课后研究专题。要求学生针对这些专题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发表个人看法。主要研究专题包括:(1)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研究;(2)若干会计惯例的国际比较研究;(3)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问题研究;(4)所得税会计研究;(5)中美养老金会计比较研究;(6)全面收益报告的应用与未来研究;(7)中外会计模式比较研究;(8)国际会计协调问题研究;(9)国际财务报告披露的相关问题研究;(10)中外财务报告披露的比较研究;(1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12)企业盈余管理手段研究;(13)企业盈余质量分析;(14)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与会计特征研究;(15)物价变动与企业会计模式选择研究。问卷调查显示,64.21%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学习中,设置专题研究,小组讨论与教师讲授三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93.68%的学生均选择了专题研究这种教学方法。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往该课程总成绩为平时成绩(作业及考勤)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后,为了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考核的力度,最终成绩组成为平时成绩(作业及考勤)20%+小论文20%+实验10%+考试50%。问卷调查显示,84.21%的学生认为应当改革目前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赞同加大专题研讨报告或者小论文在课程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国际会计》课程中实施效果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58%的学生认为将该教学方法应用于《国际会计》课程的理论部分,提高了其自学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87.36%的学生认为将此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环节,上述能力也明显提高,收获较大,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后续其他课程中也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常勋,常亮.国际会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孙文刚.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陆长平,姜锐,邓庆山.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76-78.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12-03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各高职院校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在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理论与实验各占50%,可以看出,实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传统实验教学是教师布置任务,讲解实验重难点,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去操作。学生不需要去思考,只需简单地模仿,按步骤操作、按图索骥、照方抓药就可以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有的学生连最起码的实验目的都不清楚。实验结束,学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本人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是主动地去学习,而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片面强调共性发展,忽视了个性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和深化实验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笔者主要从实验教学方法入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希望研究对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为六个模块:Windows 7文件及文件夹的基本操作、Word 2010字处理的排版、Excel 2010数据处理及图表制作、Power Point 2010演示文稿的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针对每个模块,我们设计了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题目。验证型实验针对的是一些基本操作,用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型实验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弥补验证型实验知识点分散的不足;设计型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搜集实验素材,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事例为题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事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综合,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是我们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实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方法,下面以Word 2010为例说明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
图文混排的案例,要求学生设计杭州西湖的宣传册。其主要的任务是排版,要求学生在有限的版面空间中将文字、表格、水印、图片、边框等元素进行排列与组合,用不同的颜色把构思与计划以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采用四个步骤来完成案例教学。第一步,首先教师展示已排版好的杭州西湖宣传册,设置问题:宣传中有哪些元素?如何设置文字、段落、图片、艺术字等格式?如何实现图、文、表格等对象的混排?第二步,将学生按3-5人一组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分析、讨论,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与信息,得出实现案例的具体操作步骤。第三步,各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在计算机上实现杭州西湖的排版工作,此时教师变为学生的帮助者,观察学生的操作,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四步,案例总结。首先,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操作步骤;其次,教师肯定各小组的成绩,并指出不足,疏理各个知识点。
通过宣传册的制作,把Word 2010中字体、段落等对象的格式设置,图片、表格等元素的插入,以及分栏、页面设置、边框设置等知识点融入其中。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Word的排版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由于实验课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还安排了部分案例给学生课后进行选做,例如简历设计、论文排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非常关键,它要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可伸缩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中心的驱动教学法,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包含在每个任务中,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其出发点是学生间交流、师生互动,切入点是做中学、学中做,落脚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过去的“主角”变为“配角”,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来学习知识。我们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的独特性,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出了很多个任务,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任务下掌握新知识。在此,笔者列举Excel数据处理任务来对此教学方法作介绍,此教W法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出任务。首先,让学生浏览一张制作好的成绩表,从而提出问题:我们应如何完成成绩数据统计?进而要求学生统计每位学生各学期及各年度成绩的总分、平均分、排名、等级和补考门数,以及各门功课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让学生在一个个明确的任务驱动下进行上机实验,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些任务。
2.自主学习、帮助指导。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引而不发,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操作欲望,让学生去通过查找资料、相互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及时发现任务中的新知识点。此时教师应给予帮助指导,将新知识的关键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时候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
3.操作应用、构建知识。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实现,让学生大胆地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统一讲解、演示。这时教师主要起到辅导、答疑和解疑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R,进行知识的构建。
4.总结提高,效果评价。任务完成后,教师及学生代表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给予等级评价,展示优秀作品。由于学生的基础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注意激励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教师要进行总结,对知识进行回顾,使差生得到提高,使操作有失误或疏漏的学生能及时改正,以便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标。
(三)分层教学法
由于学生生源较广,有的来自发达地区,有的来自偏远地区,经济水平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计算机水平也不尽相同,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同一个考核标准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太容易,浪费时间,失去学习兴趣;而基础差的学生会感到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同样也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区别地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新生入学后,可以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或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A、B、C。在高中阶段已经通过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学生为A;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能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学生为B;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只会打字、聊天的学生为C。当然在分层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分层要科学、合理。
2.分层实验教学。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安排实验内容。例如在学习PPT演示文稿时,要求A层次的学生制作一企业宣传PPT,其中要包含有片头、片尾、动画、封面、目录、图表、艺术字、声音、视频等元素;B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某一章的教案;对于C层次的学生采用“阶梯式”模式进行教学,首先让他们学会创建演示文稿,然后掌握表格、图片、艺术字、声音、视频等对象的插入,最后进行幻灯片的设计、动画的设置及播放,难度系数依次增加,让学生渐进式地练习,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分层评价。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是目的,而一种手段。要想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教学,就要打破原来统一的评价标准,采用分层评价,充分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验内容不同,因此主要是看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进步情况,比较的是他们前一个阶段的学习。
(四)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是现代化教育的新模式,是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它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的能力。教师将制作好的课件、教学视频、实验手册、试题库、参考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上。学生通过下载课件、教学视频进行学习,按照实验手册的要求,对照参考作品实现任务,然后上传自己的作品,最后用试题库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网络上设有师生互动栏目,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可在线批改作业。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观察和引导学生的讨论。
网络教学法有很多优点:第一,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第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面对电脑,学生有种自己的未来自己做主的感觉;第三,探究更加深入,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宽松的学习气氛更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学到比书本灵活的知识。此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成效
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实验内容及实验条件的不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通过对实施实验教学的2013级、2014级、2015级学生的课程考核结果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学生的及格率逐年提升,2015级学生的及格率达到了95.1%;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75%以上的学生能熟练运用Ofiice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管理;学生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率也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了76.49%。
每学期期末,我们学院督导都会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测评,在督导评教、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的三评活动中,根据2014年、2015年的60个班近3600名学生的综合评价数据显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测评分均在95分以上,学生满意率在95%以上。
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我们对2015级非计算机专业20个班24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题2346份。认为实验教学效果好的学生占78.2%,认为一般的占13.6%,认为效果不好的占8.2%。可见,近80%的学生是喜欢这些教学方法的,当然,还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满意,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我们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单调乏味的状况,采用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小飞.高职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4-76.
篇6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案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银菊(1965-),女,甘肃甘谷人,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贾继红(1965-),女,山西太原人,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32-02
根据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需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特点,让学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他们所学专业中的应用,加强学生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1,2]
为了使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达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和系统学完之后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方法。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现状
1.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的许多教学内容做了大量调整,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的内容增加的幅度较大,教学要求也提高了好多。为了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继续学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老师需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在重点内容的讲解、难点问题的突破、新旧内容时间的安排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调整,达到学生所希望的“该详讲的内容详讲,该略讲的内容略讲”的目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对2012化学和化工两个专业的157名同学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做了如下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7份,收回有效问卷151份,详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已学概率论部分大多数同学已掌握,仅有部分同学需加强;已学数理统计部分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且学习兴趣不高。
2.大学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寻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工科专业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并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对2010工程管理的96名同学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情况做了如下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6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详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同学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与所学专业专业课的联系不清楚,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可知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不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不了解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地提出了一些适合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措施,以期与同仁商榷。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概率论的部分内容(如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等)已放到高中教材,大多数学生已掌握;[3]另一方面,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虽然根据需要进行了修订,但为了该课程的完整性,概率论部分的内容仍有重复。在选用现行教材的前提下,任课教师需做好与中学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概率论”部分与“数理统计”部分的教学课时数,避免重复讲授已学部分的内容。如概率论部分的讲解可采取复习巩固的形式,重点强调关键的知识点及每个知识点的注意事项,抓住学生喜欢的话题预设问题,以引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相应专业对该门课程知识的需求;在讲数理统计部分时,增加统计推断、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的内容,介绍常用统计方法的思想和原理,以加强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推荐学生使用Excel、SPSS等软件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省下的时间留给数理统计专业案例的讲解,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要改变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的“该课程比较难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需抓住现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有和老师互动交流的愿望,在教学中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采取讲练结合、提问回答等多种形式以改变学生所处的被动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引入“数学期望”的概念时,可以提出问题:如果要对一次英语六级考试中两个学院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只有成绩单是无法立即得到答案的,应该如何比较呢?学生们自然会想到把两个学院的成绩各自平均一下,通过比较平均成绩得出结论。老师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做?学生们当然会联想到用加权平均的概念,只要把概率作为权数,数学期望的定义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讲,学生容易掌握,记得更牢,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更加灵活。
为了利用参与感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可以穿插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开设小型的研讨会等多种互动形式。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熟悉从工程背景经过抽取共性得到这些概念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简单总结评述后引出新的概念。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快,理解会更深。
3.结合专业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概率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实例,强化实际背景部分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的实质,为熟练应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在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基本方法。如,在讲解正态分布时,可以分以下两部分进行:第一,先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成绩入手,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随机变量,会受到他们的学习水平、老师的教学水平、试卷难易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第二,引导学生调查统计他们年级高等数学成绩,并绘出成绩直方图,再与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曲线做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若两者出现明显差异,则说明某一随机因素不正常,其中原因或是学生复习准备不充分或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或是试题太难。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内在原因,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入浅出地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
根据概率统计的广泛应用性,可以根据各章节的内容和学生的工程背景,编写许多概率统计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构建与本专业相对应的概率应用例子,使案例教学法与概率论统计知识有效地结合。[5]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多数学生不了解概率统计课程与所学专业的联系,不知道怎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状,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列举该课程在不同学科的用途。如,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工程造价方面的问题,通过工程造价的数据分析与统计,让学生明确要解决与数据有关的问题,必须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然后,通过工程项目风险预测、项目盈利能力预测等专业问题,引导学生体验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知识解决这些专业问题的思路及过程,让学生真正懂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为更好地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使用案例“假设某企业有20000个相同层次的人参保,每年每人付10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4。死亡时,其家属从保险公司能获2000元,试问:平均每户支付赔偿金4.2元至5.9元的概率是多少?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有多大?保险公司每年利润大于4万元的概率是多少?”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可以亲自体验使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加深对概率统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可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考核进行相应的改进。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实操课及自主作业的内容等方面的教学,其成绩根据期末考试确定。但是,一次考试的偶然性较大,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学生成绩的评定由“期末考试确定”调整为“期末70%+平时10%+实操20%”。实操部分的考题是:让学生自主选题,选取与专业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操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完成,其答案没有唯一的评价标准,成绩大多可得到18分以上,即以鼓励性评价为原则。这样,既能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近几年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评教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一些适合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教学的措施,大多数学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学生的认同无疑为继续进行教学改革增添了信心,将会为我校办学目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实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兴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5):60-63.
[2]牛银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3):111-114.
[3]章山林.工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改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12):109-100.
篇7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DSP;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47-02
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的教学改革,我校陆续招收了相当数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分为三个阶段。课堂教学阶段,从研究生入学到次年的五月,主要任务是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基本专业实践技能。现场实践阶段,从五月份开始到年底,大约8~10个月的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专业型研究生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工作站实际工作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深化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在现场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下,结合在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工作站工程需要紧密结合,完成高水平的专业硕士论文。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过程可以看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实践环节,强调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需要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为配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在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上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
一、专业硕士《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
《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作为信号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为适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必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引入实际工程应用实例,接触实际科研项目中的设计开发产品,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DSP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由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为主,带动学生自己设计DSP课程的实验开发平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深化提高阶段,将DSP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项目研发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DSP类相关的设计竞赛、科技开发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去应用DSP技术,创造性的熟练掌握DSP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不同教学实践阶段层层深入,探索适应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逐步深化提高学生对DSP技术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真正使专业硕士研究生掌握DSP技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厚基础、强能力及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硕士人才。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DSP芯片原理及应用》改革实施计划
DSP芯片技术是专门用于在硬件上实现各类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微处理器控制和运算技术,由于其运行速度快,能够实现各种复杂算法,在石油勘探、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语音通讯、图像处理、网络传输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硬件结构复杂,应用算法理论抽象[1],学生学习起来常常感到难学、难懂,学了也不会用。因此,如何结合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自身的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针对专业硕士特点的DSP课程教学实践方法,是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改革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设计应用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DSP理论的理解。作为石油大学电子专业的教师,在应用DSP技术进行石油勘探仪器开发上有许多成功的设计项目,如大庆油田的井地电位成像监测系统、基于DSP F2812的开关磁阻电机设计、过套管电阻率测量仪开发设计,等等,都是应用DSP处理器进行设计的成功范例。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具体工程设计实践帮助学生解读DSP抽象的理论。以DSP存储结构的知识点为例:“TMS320F2812处理器的外部接口(XINTF)映射到5个独立的存储空间,访问相应存储空间时,通过XZCS2片选信号完成”。学生对于DSP外部数据扩展存储空间始终感到很抽象,涉及到具体DSP外存的扩展技术,很多同学更是不知道其在技术上如何实现。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我们大庆横向科研项目“井地电位成像技术”,数据存储实际设计案例讲解,在讲解中,学生不仅了解了DSP外部存储结构特点,而且也能够独立应用DSP外部数据存储器扩展技术,更易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解和掌握。
2.在DSP课程实验环节上,多给学生实践动手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DSP实验系统,丰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提高基于DSP处理器的系统设计能力。《DSP芯片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在学生完成《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后开设的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应该说学习这门课的专业研究生具备一定水平的硬件设计能力。因此,在DSP课程教学实验平台如何构建这一环节上,除了沿袭原有的实验方案,做一些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组成课外科研小组,自己设计DSP教学实验箱。在设计中,由DSP课程专业课教师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设计电路资料、开发板程序等资源,研究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资料,自己设计电路板,开发程序。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并最终完成DSP F2812教学用实验箱的设计及开发。目前,该实验箱在DSP课程综合设计中广泛使用,实验箱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故障均由学生自己维护完成。除此以外,在课程的实验的安排上,力图增加更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不仅包括DSP课程本身的知识点,而且力求在实验设计上,将前期课程的知识得到综合和应用,真正提高实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例如,我们在实验内容上增加“应用DSP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及滤波算法”,实验中不仅包括应用DSP片上数据采集资源ADC完成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同时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高低通滤波算法、FFT运算等理论加以通过DSP芯片应用综合[2],使学生在学习DSP课程同时,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和应用也得到提高,电子技术的综合设计和应用水平达到提高。设计“DSP硬件设计技术结合计算机高端编程技术VC++”的综合实践,DSP技术与MCU综合应用的综合设计等,通过大量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DSP知识结构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基于DSP处理器的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将DSP课程教学与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项目研发相结合,鼓励专业研究生积极参与和DSP类相关的设计竞赛、科技开发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去应用DSP技术,创造性地熟练掌握DSP技术,进而培养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中更为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我们提倡在工程应用中提高学生DSP技术应用水平。首先,鼓励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应用DSP技术。DSP技术是当前最为先进的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开发技术,在科技创新和实际工程设计中应用DSP技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工程应用DSP技术,加深对DSP的深化理解,提高自身应用DSP的技术水平。其次,以工程项目中设计应用为基础,积极参与和DSP相关的设计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的设计系统中,其中,基于TMS320F2812的内燃机电子调速系统获TI杯DSP设计竞赛创新奖,基于DSP处理器的钻井仿真系统获挑战杯二等奖。
在近几年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上,我们按照上述思路做了初步尝试,在学生完成第一学年研究生课程后,在工作站的安排和实践题目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安排应用DSP技术实现的相关工程项目。以华北油田工作站为例,我们选择了油田通信公司作为专业硕士学习实践的工作站。在工作站实践课题的选择上,我们为学生选择的题目是“智慧油田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实践内容既涉及应用到课堂中所讲授的DSP技术,又与当前较为热门的物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卫宁.DSP原理与应用的教学要点及方法讨论[J].实验技术管理,2007,(24).
[2]俞一彪.电子信息类本科DSP教学实践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52-03
一、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计算机学科的各个知识领域,每一部分内容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讲都是全新的,而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讲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如何针对该类院校学情实际,搞好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以促进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O性,是应用技术型院校计算机导论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而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上看,有的院校将计算机操作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有的将计算机主要专业课的综合作为主要教学内容[1]。显然,第一种内容组织模式与计算思维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但是第二种内容组织模式也普遍存在知识覆盖面不合理,知识层次把握不准确,知识融合不够等问题。从教学方法上看,任课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思考较少,对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基本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2-3],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均不符合应用技术型院校学情,文献[4]就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做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本文着重从“如何教”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以调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5]的教育理念统一了教育界对计算导论课的作用的认识,本文结合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学情,将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认知计算机系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揭示计算机学科所蕴含的计算思维思想。
从该种教学目标出发,以“程序”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模块,10个教学单元。这4个模块是程序执行、程序运行、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10个教学单元是信息的机器表示、信息的机器存储与运算、计算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高级语言与编译程序、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方法、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使核心教学内容得到更好地贯彻,在上述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了“计算机与计算机系统”教学单元,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计算机、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学科宏观认识和总体了解。
(二)改进教学方法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了讲授式教学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法、案例驱动式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专题讨论式教学法等。对于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这部分内容,通过引导启发方式逐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作用和基本组成;对于信息的机器表示这部分内容,利用身份证编码类比阐述计算机中数的编码,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信息的编码;对于计算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采用“质疑――解答”的方式使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在听课,从而揭示出计算机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和构成,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算法和数据结构这部分内容,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将算法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对于操作系统这部分内容,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通过不断地质疑――解答方式揭示出操作系统的主要基本功能,这种方法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对于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这部分内容,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数据库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需求,从而引起学生对数据库的关注。
(三)强化教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选择,而且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本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设计更贴近该类院校的学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下面以计算机网络及其硬件组成为例说明对教学内容是如何组织的。如果开始就讲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新生来讲会感到晦涩难懂。通过利用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例子,如高速公路网来类比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接受起来要容易得多。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通过“引导”方式,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高速公路网络。(2)由任课教师讲述高速公路网络是由城市以及连接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组成的。(3)通过“启发”方式,询问学生高速公路网络中的城市相当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什么?连接两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相当于网络中的什么?从而给出计算机网络的初步概念。(4)通过质疑-解答方式,询问“为什么要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呢?”,从而揭示出计算机联网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获得对这个概念完整的理解。(5)澄清了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之后,进一步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组成。到目前为止,学生显然理解了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在网络中称之为主机)和传输介质组成的,除此之外还包括网络接口设备和网络互连设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也采取理论联系生活的方式,比如网络接口设备中的Modem,学生也不感到陌生,当然对于毫无生活基础可以借鉴的内容如Hub,它既作为网络连接点,又起到信号放大作用,Hub这两个作用讲解起来也不是难事。由上述过程可知,每一个教学环节是紧密结合的,将类比、引导和启发等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三、典型案例讨论与效果分析
(一)数据结构与算法
教学目标:了解算法的描述工具,完整地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简单问题的算法描述,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计算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计算1+2+3+4…10
学生1回答:逐项累加求和
学生2回答:1+2+3+4…10=(1+10)×5=55
由教师带领学生分别给出这两种解决方案的算法,然后引导启发方式给出算法的初步概念。
算法1:
S1:计算1+2得到3;
S2:将第一步得到的结果(即1+2)与3相加得到6;
……
S9:将第8步得到的结果(即1+2+…+9)与10相加得到55。
算法2:
S1:将原式变形为(1+10)+(2+9)+(3+8)+(2+9)+(3+8)=5×11;
S2:计算5×11;
S3:输出运算结果。
通过这两个算法,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算法,并简单说明这两种算法的优劣。但是,第二种方法只适合有规律的数据序列,如果对于没有规律可循的数据序列,如何求和呢?从而引出第三种解决方案。
算法3:
S1:S0,i1;
S2:SS+i;
S3:ii+1;
S4:i≤n,转S2;否则,输出S。
利用流程图来描述该算法,在描述过程中直接讲解了这种描述工具。以该种解决方案再次重申算法的概念,并着重讲解算法的特性。
第二环节:阐述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
前边所给出算法概念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揭示出算法与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完整地理解算法。
以{23,9,45,12,65,73}这样一个随机数据序列为例,其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如图2、图3所示。
顺序存储如下:
链式存储如下:
由图可见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执行某一操作时,有什么区别吗?比如删除45这项操作,对于顺序表来说是使用下标访问方式,在删除了45这个元素后需要将后面的所有元素全部向前移动;而对于链表,没有顺序的概念,要想删除45这个元素,只需要将前一个结点9的指针指向被删除点的下一个结点12的头指针即可。由此可见,两种算法是不同的。尽管是同一组数据,其存储结构不同,算法也不同。
教学反思:这样组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给出算法的初步概念,算法的完整概念,不仅容易使学生理解算法的概念,而且还使学生了解到了数据还存在多种存储表示。通过这种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目的变得非常明确,并且利用这个教学目的将不同知识领域的内容融合为一体,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学科知识框架的形成。通过不断设计算法来揭示算法概念的过程,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操作系统基本功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从而达到对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
同学们使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吗?
双击程序图标意味着什么?
双击程序图标之后程序被调入到哪了?
双击程序图标之前程序存放在哪?以什么形式存放?
程序被调入到内存之后又是如何被管理和控制执行的?
这样组织教学内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使抽象问题变得简单化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2.学习新知:通过质疑方式,导入这部分教学内容,然后再通过解答方式,逐个阐述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CPU管理、文件管理等功能。学生理解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后,就容易理解操作系统这个概念了。下面以文件管理为例,说明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如何设计的。
提出问题:图书馆有上百万册图书,如果将这些图书杂乱地堆放在一起,会是什么情形呢?让你去找一本书会变得十分艰难。如果将数以万计的文件随便地堆放在一起,和图书一样,查找一个文件也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必须要按照某种机制将文件管理起来。
教学反思:操作系统这部分内容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基础课,也是难点课程之一,大多学生会操作但对其原理理解不甚了解。就双击程序图标这个操作而言,几乎人人都会操作,但是如果专业教育仅仅是使学生学会这种操作,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采用以上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能实现哪些功能,如何对计算机进行管理。
四、Y束语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其教学过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解决了其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通过部分教学过程设计给出了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思路,并通过教学实践对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验证。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上课积极性变高,旷课率明显下降,教学效果也有了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毛嘉莉,李明东,赖晓风,董文.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实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1).
[2]赵玉艳,赵生慧.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1(3).
[3]刘云翔,周兰凤,石艳娇,马智娴,柏海芸,李晓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导论”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电脑,2016,(1).
篇9
做学一体的概念来主要是指一种提倡以岗位能力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技能。通过做学一体的学习,学生在真实工作的情景中获得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的感悟与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我互动,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追求与探索,养成学生勤动手、善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不断接受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但是实施采用这种“做学一体”教学方法的课程难度很大,对教师、对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管理》这门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干课,课程主要内容是在windows网络环境下进行组网后的管理、排错及调优。我认为 “做学一体,强调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提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改善。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真正浸润到工作岗位角色中去的原则
2004年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提出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由此便引发了新一轮中职课程改革。课改进行到今时今日取得了不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少部分的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课改认知,并未真正理解课改要求。在诸如下企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工作上,并未真正形成深刻认识。进而导致教师教与学的脱节。例如,在讲授windows 2003域组策略时,主要是围绕系统自带组策略工具gpedit.msc展开教学,而实际的情况是企业大多是采用微软提供的独立工具gpmc.msc进行实际操作;再比如,教学中在配置服务器时,教师很容易在配置完成后重新启动服务器,而不是重启相关服务,在企业中随意重新启动服务器,很容易导致不可预估的其它故障;而这些随意性的操作恰恰违反了“做学一体”中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的情景中获得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的感悟与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的原则。因此,在谈到“做学一体”教学时,首先要做到就是更新观念,认真对待做学一体教学,先从教师扭转自身角色开始做起。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一线的技术工程师,进入工作状态,才能营造出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真正实施并推进“做学一体”教学。
二、深刻理解课程性质、任务与目标,设计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原则
授课计划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授课主要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一份科学严谨的授课计划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两轮甚至多轮教学实施总结而成。
在授课计划的编写制定中往往也要依据一定的方法论。在这里可以采用的是戴明环循环式的修订方法。戴明环又叫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从而也被称为“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PDCA循环)
在授课计划中事先拟定好的任务场景、教学方法、甚至授课对象的智力水平都有可能发生与事先计划不一致的变化。因此,需要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并修复教学大纲,并将修订好的授课计划用于下一轮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依次往复,尽可能的完善授课计划。制定一份高质量的授课计划就意味在教学实施时任务的针对性、目的性非常明确,可操作性强,相对应的课程教学方法自然孕育而生。任务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三、设置真实场景,理论、实践教学互为依托支撑的教学原则
中等专业职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是基础学科差,而动手能力较强,课堂上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很多学生进入中专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往在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类课程学习时不积极、不主动。最后导致在该科课程学习的失败。因此,“做学一体”的教学过程就因该是“做”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学习。一方面符合中职生实际学习与认知能力;一方面也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做学一体”的教学其目的性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各项感观,使学生在真任务、真岗位中能学到真本领。使学生从以往厌学到愿学、乐学的状态。因此,“做学一体”的教学原则就是通过不低于1:1的理论与实践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完成在真实工作的情景中获得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的感悟与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的目标。
四、因地制宜,依据学生认知、课程内容不同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原则
在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主观能动性不高,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旧版课程理论过于抽象、晦涩难懂,操作内容脱离实际;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对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所有教学法的使用目的,均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网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法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时,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问题计分,进行小组间竞赛。为了保持同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将知识点模块尽量微小化,每次讲完知识点,适当留下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提问。
依据课程性质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我校《网络管理》课程在强调调“理实一体、强调实际应用”教学方面主要是从如下几点展开:
课程教学全部安排进机房进行授课。避免出现整堂纯理论教学课的产生。当然在强调实践操作的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也是需要的。因此,将整堂课都安排在机房里最大的好处就是理论与实际可以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因地制宜,灵活依据授课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真正达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效果。[1]
在操作实践之前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是‘提问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在使用提问教学法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对前堂知识的复习,上课初始尽可能多的采用提问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达到启发诱导、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多议的目标,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并不是直接告之答案。而是采用实施头脑风暴讨论回答问题的方法,公开、鼓励、越多同学回答越好的原则。并不在问题提出的初始急于公布答案。然后在引导同学回答问题的同时,将引导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寻找合适的过渡,将新课内容导入,进入正常的新课教学;而在使用‘讲授教学法’也并不是一味的由教师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在进行新课讲解时所秉承的主要原有化难为易,分散难点,启发诱导,培养思维。在讲授教学时,由于《网络管理》课程内容与同学日常学习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教师依据课程的内容将知识点尽可能的分散。然后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按学生能够理解的难易程度尽可能选择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描述解释。尽量的让道理深入浅出。让学生听的明白。避免枯燥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扼杀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讲到ping命令可以测试网络连通性时,对于参数 ? l 如果只按教材解释可以调整ping命令发出的数据包字节大小值,多数学生对此是没有多少反应的。但如果引用了生活中工人搬砖块的场景,将工人比喻成ping命令,一次性能搬起多少块砖块来比喻成数据包大小数量,将工人持续的单位时间的工作量比喻成网络在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程度将明显得到提升,同时与学生的互动得到了加强。[2]
《网络管理》课程也按时下流行的任务引领进行教学,在实操的教学过程中,多数采用情境环境下的‘示范教学’法。但在实施示范教学法又有所不同,不是传统的上来就一步一步引领同学完成实训。以往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其实是不知道最终操作的结果,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改进后的实操示范教学中,则是一开始就由教师展示正确的实验结果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最终完成的项目正确答案或是所能达到的实际应用效果。例如,在文件夹共享操作中,不仅仅是按项目的要求完成文件夹共享后只是简单的告诉同学,这样就可以在网络中传送文件了,而是要按实际企业中设立文件共享服务器所能带来的实际工作需求场景描述,如多人协作办公、OFFICE协同操作、资料备份等,让学生明白具体这项实操在工作中、生活中到底能做什么。接下来,示范教学时,边操作边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并依据需要,在过程中多次对比最终的实操结果,并寻找差异。学生由于已经事先知道了操作结果,因而对教师的示范操作步骤也更容易有感性的认识。当实操完成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会发出这样一种感叹,原来是这样简单就能完成!因而,通过倒叙实验结果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让学生快速完成学习的同时,还能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3]
五、总结与思考
篇10
关键词: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351-02
A Brief Talk on the Research-inclined Teaching Mod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LIU Juan, WAN Lin, ZHANG We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2,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implemented through teachers' tuition along texts and students' obtaining knowledge by means of attending the lessons and practices. Such mode just focuses on the teachers, but omits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real practice of students.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less satisfied the needs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has obviously exhibited its hindrance on the further raising of education. Comparably, the research-inclined teaching mode fully exhibits its advantages by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key body of teaching, in which students could carry out independent thinking, analysis, judgment and solving problems with the instruction of teachers,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a course with high requirement on practice. In this course, by adopting the research-inclined teaching mode, teachers not only initi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guide students to get inside into practical software development topics to actively consult references, to dissec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topics, and to fulfill the software design and the prototype system development through software engineering ideas.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research-inclined teach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陶先生把“教学做”看成一件事,他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但是传统教育通常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学生的领会,因此是教的法子决定学的法子。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本文首先说明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其次介绍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基本知识,最后将研究性教学方式应用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授课实践中。
1 传统教学方法及其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通过听讲和做练习来掌握知识。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以及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会补充更多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许多练习的机会。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教”,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 的知识知之甚少。
具体地讲,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对知识的“正确性” 具有最高权威;第二,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意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第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第四,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信息和多向信息的交流;第五,传统教学效率低、学习效期短,往往辛苦教会、学会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口、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 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研究性教学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教学形式。
研究性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具有如下优势:有助于营造民主学习的和谐氛围和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它追求的是知、情、意和谐发展和启发式思维,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它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教学成果的多样化和充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展开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可以有:
1) 注重实践:要开阔思路,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 把“备课”改为“设计”:基本原则是,不求多而求精――突出把握体现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易引发学生研究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不求细而求活――反对重复练习、机械讲解,倡导多视角的灵活变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开发教学资源;不求静而求动――不提倡过去那种“教室里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的所谓有秩序的教学,有争论、有制作、有思考、有写作、有展示的“乱”与“不一致”,在研究性教学中是必需的。
3)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对话,这一过程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变换、相互提升的过程。
4) 教学过程要关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问题”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研究性教学就是始于问题、围绕问题,为分析解决问题而展开的师生共同合作的活动。问题的来源主要在以下几方面:a) 是从教学内容(或学科内容)所标示的重点和难点中寻求与发现所研究的问题;b) 是从大多数学生感兴趣且有争论的教学内容中寻求与发现所研究的问题;c) 是从与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相联系的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寻求与发现所研究的问题;d) 是从模拟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验证学科中相关的定理、结论或原理的过程中寻求与发现所研究的问题;e) 是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所引发的有价值的疑难和矛盾中寻求与发现所研究的问题;f) 是直接从相关文献翻阅和学习中寻求与发现所研究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自己要会研究,还要擅长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首先,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要确有研究。其次教师应改革“权威性教学”以减轻对学生创造力的压抑;最后,教师应采取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
3 研究性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应用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是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软件工程的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从事软件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这门课的教材往往只限于理论,因此教师觉得这门课教起来较困难,学生也觉得这门课枯燥无味,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同时,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而且发展很快的学科,但目前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取材、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制约了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本课程急需进行改革,让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的软件工程原理和方法。
本人在2006学年秋季学期共讲授了三个轮次的“软件工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研究性教学思路为指导,力求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以下4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易于理解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
其次,布置项目案例作业。要求学生分成5~8人的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软件项目实践案例,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整个项目。之所以让小组自行选择题目是为了让学生对所选题目有兴趣,同时对项目细节更了解。小组每一名成员都要独立负责此项目中的一个子功能,这样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负责的子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并以文档的形式交给组长,最后由组长汇总成一个项目完整的阶段性文档,比如需求分析说明书、总体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等。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首先通过查阅图书电子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的方式来寻求解决的办法,其次可以和教师一起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第三,小组代表报告,集体讨论。这个过程在每个知识点的案例作业完成后进行。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的发言教师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间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总结能力,要求每个小组给除自己小组以外的其他小组的案例报告评分,并给出评分的依据,也就是优缺点分别是什么,需求分析阶段的评分标准如图1所示。所得出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最后总评。
第四,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总结的重点是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做出启发式的诱导。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指导作用非常大而理论性又比较强的课程,采用研究性教学法,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工程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使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4 结论
通过三轮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式能更好的完成“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总之,针对软件工程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罗正祥.对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4):44-45.
[2] 刘伟忠.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91-93.
[3] 刘健.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职教育, 2006(6):43-45.
[4] 牟艳.软件工程教学与学生创新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