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研能力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科研能力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3份,调查对象中64%为中职校长、副校长。其中主管学校全面工作的校长占20%,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占44%。调查对象37%来自东部地区、33%来自中部地区、24%来自西部地区,在区域分配上较为均衡。其中84%来自于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9%为国家示范校。
中职科研基本现状
中职科研尚待加强 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存在科研、教研,但教师参与度不高,成果一般,科研论文较少。53%的学校在近5年承担各级各类立项课题有10个以上,25%的学校有几项。这表明,科研在中职学校还是存在的。
在教师参与度方面,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学校教师参与科研教研较为普遍,27%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参与度一般,16%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少。在学校科研成果方面,只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科研或教研成果较多,92%的人认为学校的科研或教研“有一些”。在科研论文方面,只有8%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科研成果很多,9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些”。这表明,中职科研有,但尚待加强。
对待科研态度积极 并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那样,中职学校不重视科研教研。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校重视科研教研,且校长参与度较高。在对“贵校有专门的教研室或相关机构吗?”问题的回答中,83%的被调查者选择“有”,12%选择“没有”;在对“您认为中职做教研或科研有必要吗?”问题的回答中,90%的人选择“有必要”;在对“贵校对科研或教研的态度是?”问题的回答中,76%的人选择“积极”,16%的人选择“一般”,8%的人选择“不积极”。对“您本人参与科研工作吗?”这一问题,所有参与回答的人都选择了“是”,占92%,而这其中约64%是校长,说明校长参与科研程度较高。
调查表明,中职学校普遍比较重视科研、教研工作,尤其是校领导,自己带头参与科研情况普遍。
科研成果应用推广效果较好 调查发现,在中职学校仅有的一些科研成果里,有些应用和推广效果较好,占参与回答此问题人数的54%,57%的科研成果还能获国家、省级、县教科研成果奖。笔者认为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效果在高校都很难达到一半的水平,在中职却能达到54%,非常难得,这可能与中职学校科研选题大多来自实践需要相关,这更加说明了中职学校具有科研教研的能力与必要。
中职科研稚嫩的原因探求
调查表明,中职学校普遍重视科研、校长亲自带头示范现象普遍,而且中职科研的应用推广效果较好,但为何中职科研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发展一直不充分呢?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校虽然重视科研,但是实际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措施却不足,科研的外部支持缺乏,而且大部分中职科研受资金所困。
激励措施的缺失 调查中,在对“贵校对教师搞课题和出教科研成果有无激励措施?”这一问题的回答上,57%的人选择“有”,45%的人选择“很少”。这与学校重视科研的调查结果有些相悖,显然中职学校对待科研的“积极”还仅仅停留在“态度”上,并未落到实处,抑或是学校力不从心。
激励措施的不足,使中职教师对科研的愿望不高、行动迟缓、研究不深入。这成为中职科研发展稚嫩、中职教育整体发展不足的直接原因。
外部支持的不足 调查显示,只有14%的人认为上级行政或业务部门对学校科研工作很重视,42%的人认为上级行政或业务部门对学校科研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12%的人认为上级行政部门或业务部门对学校科研工作不重视。
在对“您所在的市(地区、州、县)有专门的教研科研机构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3%的人选择“有”,24%的人选择“没有”,9%的人选择“不清楚”。只有18%的人选择“很密切”。
这表明主管部门对中职学校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地区性的科研教研机构不完善,对中职学校科研的指导服务不足。缺乏这些有力的外部支持,中职教育的科研课题缺乏管理者,中职科研成果缺乏鉴定者,致使中职科研依然稚嫩。
科研经费匮乏 在“贵校有专项科研经费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8%的人选择了“有”,44%的人选择了“没有”,21%的人选择了“很少”,没有人选择“50万元以上”。这表明,中职学校的科研资金普遍匮乏,科研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学校一年的科研经费都不足50万元,那么科研的确很难实施。
多管齐下 力促中职科研发展
中职学校科研的发展壮大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需要政府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资金的保证,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力促中职科研的发展。
学校要加强科研实施能力 中职学校科研工作获得长足发展,仅有停留于口头的重视是不够的,仅有校长的示范作用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积极的态度落到实处,制定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将积极的态度落到实处可以从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职教研究室做起。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发展还不够规范,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员负责学校的科研工作。应建立或完善学校的职教研究室,给予研究室适当的人员编制,制定学校科研的管理与评估措施,切实加强科研管理,将工作做细、做实。
同时,中职学校应该制定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措施,激励措施应既有物质的,如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加分等,又有精神方面的,如给做科研较为积极的教师一定荣誉等。
完善外部支持环境 完善和有力的外部支持,是中职学校科研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完善外部支持环境可以以上级部门或业务部门的积极重视为基础,以建立或完善区域研究机构、加强研究机构服务中职的能力为抓手,以形成全社会支持中职科研局面的形成为目标。
上级部门或业务部门是直接管理与评价中职学校的部门,他们对中职学校科研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中职学校参与的积极性。2011年6月,我国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科研会议,已经彰显了国家和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科研,尤其是中职科研的重视,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积极引导中职科研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
2014年7月10日国务院6部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存在着制度不全、发展理念落后、模式陈旧等问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三部分,科研的提升是促进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确立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走在世界水平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个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科研、加大科研投入,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一支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选择,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 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现状
1.1 科研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科研的激励政策与约束机制,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来自科研的压力与动力,科研意识十分薄弱,大部分教师完成必须的上课任务之后,很少做科研。此外,许多教师为评职称或追求短期利益,会做一些阶段性成果,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为主,成果得到转化的较少,这些教师不仅没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而且对科研方面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没有可持续性。
1.2 科研能力有限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引进师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实践人才和应届毕业生,这虽然大大充实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但企业人才大多实践能力、生产经验多于理论基础,在科研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应届毕业生拥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但多从事基础研究,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和企业生产实践的磨练,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的局面。
1.3 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充分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举措,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或满足现状,或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在研究方面较少将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有效结合。在项目申报、实施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大多因循守旧,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且真正有技术含量、有思路、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进行的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没有广度和深度。
1.4 科研团队松散
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政策,设立了学校科研项目基金,组建了一些研究中心,但是根据调查,大部分老师进行的项目都是临时搭建团队,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没有明确的科研计划,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成员的匹配并不合理,很多项目研究基本上都是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研究,这些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不能为从事长期研究发挥作用。
2 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思考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存在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为之做了一系列努力,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师继续教育培养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继续教育网上学习、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措施,这对高实践能力低理论知识的企业人才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过多的强调在职学习,反而弱化了这些学习培训对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教师在职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但更多的是为了职称晋升问题。
2.2 教师下企业锻炼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了努力,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暑期时间下企业锻炼,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科研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实现合作双赢。但是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大部分企业都把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当做机密,高职教师在下企业的时候很难接触到这些机密,科研能力难以得到系统培养,下企业锻炼的效果并不明显。
2.3 加强对科研的管理
高职院校为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一方面向广大教师提供科研创新平台,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创新,并出台了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借此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对项目的管理,规整科研团队,从申报、立项到结题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转型而成,原有教师科研水平薄弱,新进的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也非常少。
3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等三方面着手。
3.1 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要想改变当前的状况,打开科研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发掘团队人员的合作潜力。对此,我们有以下措施:(1)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组建相应的团队。第一类是基础研究类,这类团队主要整合学校资源,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解决区域类基础问题,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科研团队。第二类是技术研发类,这类团队主要针对学校发展的重点专业,与企业合作,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关系。(2)协调好团队建设中的人员匹配问题。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负责人很关键,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能力,也要品德高尚、处事公正,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其次,团队成员的组成需要有合理的学科知识匹配,合理的年龄结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优势,成为一支具有特色的专业科研团队。
3.2 科研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并指出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研创新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乃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1)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高职院校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教师愿意创新、愿意转化。职教界一直强调“产业链”概念,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这“三链”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2)从教师本身来说,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完善知识结构,巩固理论基础,提高研究水平,掌握研究动态,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研讨会议等学术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各种交流,开阔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参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项目,通过学习他人优秀经验,培养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3.3 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多样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的科研压力,提高其科研动力,进而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有目的地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科研激励机制设置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手段:(1)制定合理的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将科研业绩与职称评审、晋升等有效结合起来,并加大科研津贴在薪酬体系中的比重,对科研业绩进行分级奖励,尤其对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予以重奖。(2)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积极鼓励教师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对于各级各类课题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激励教师积极承担课题,参与课题研究。(3)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结合起来,要使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有个人的科研激励措施,也要有团队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竞争力,也能够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提高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下,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既看到自身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有限、缺乏创新意识、科研团队松散等不足,又要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出发,认真做好学校科研团队的整体规划,坚持学院科研创新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科研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推动高校科研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尚杰.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87.
[2]闫俊周.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3]徐言生,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7):96-110.
篇3
[摘要]针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从加强制度管理、加强预算及加强财务分析方面,探讨了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加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适应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科研单位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发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依据《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财务管理的方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维护财经纪律,使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当前,科研经费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不规范,非科研性质的开支占较大比例,开支范围较大;财务审核把关不严,经费使用效能不佳等。要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环节。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一)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篇4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创新型人才;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71-02
0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富国强民的中国梦,必须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我国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靠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而教、科研的基础是一流的实验室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方法[1]。可见促进科研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
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培养创新人才,在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尤为突出,因为我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差异很大,而且存在一些共同问题:比如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毕业后创业能力弱等,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采取推进高校实验室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益。
2 高校实验室教学的现状
高校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实验室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和共享机制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2],削弱了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应发挥的作用。具体情况如下:
2.1 重科研、轻教学 高校内部教学和科研工作通常存在一些制度,使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在某些方面存在分离和脱节的倾向。许多高校设置了科研机构,教师们把精力投入到了职务晋升、岗位业绩考评、评优评奖中,而对教学任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削弱了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在资源分配上,教学与科研分配不均,投入于教学中的资源相对较少,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质量。
2.2 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难 由于实验室教学资源有限,使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地掌握前沿科技信息,所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工作人员的知识相对陈旧,无法给学生提供科技的最新动态。而且,因为管理体制的阻碍,科研成果很难转化、应用到实验室教学中,所以实验教学内容无法得到更新,教学技术手段难以提高,影响了实验室教学的持续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3 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程度低 实验室建设经费一般来源多,部门多,由于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有些实验室购置的仪器设备较先进,但是利用率不高,而有些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相对低端,无法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需要。由于教学资源不能通过共享合理利用,使得培养创新人才的物质条件配置不均衡,使先进的仪器设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 实验室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评定职称时,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是评审中的重要衡量条件,所以科研较弱的教师晋升高职比较困难。为了晋升职称,部分教师的工作重心从教学移向科研,无法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削弱了实验室教学的效果,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受到影响。
2.5 实验室不能形成整体合力 许多高校没有贯彻 “专业一学科”耦合的原则[3],在设置实验室时缺乏规划,没有仔细考虑功能、规模、人员等方面的合理配备,而且管理松散,实验室环境、安全问题突出,部分科研类实验室甚至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无法形成整体合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
3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实验室规划与管理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建设实验室的初期应加强规划和管理,做好建设费用、运行管理、效益分析等各个环节的论证,深入考虑,加强协调,使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吻合。
3.2 利用学科资源促进教学 利用学科资源,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推进实验室教学的发展,把教育质量纳入学科建设中,以优秀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大力改善实验室条件,确保教学环境满足实际需要,并通过学科建设,不断地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质量。
3.3 规范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依靠实验室的规范管理,管理的实施依据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严格的制度可以使各项具体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分工明确,易于实施。同时,规章制度应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多样性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4],支持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团队,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科学
技术。
3.4 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建立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可以使教学和科研更快地融合。通过加强信息管理,使图书资料、科研成果、先进技术等资源共享,以网络化管理为手段,实行网上预约、有偿服务的管理机制,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使教师及时掌握前沿科技的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改革高校考评制度 为了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既要发展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也要进一步改革教师考评制度。建立适合教学与科研的考评制度,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与教师的考评内容相关联,鼓励教师更好地投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努力使教学和科研兼顾。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科研课题,在实践中寻找促进实验室教学的好方法,将科研优势引入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4 总结
促进科研与实验室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水平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加强实验室统筹规划与管理,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改革高校考评制度等措施,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易丽丽.科研平台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高等建设教育,2012,21(4):24-26.
[2]袁仲雄,魏为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融合[J].人才培养改革,2012,29:252.
[3]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4,2(6):36-40.
篇5
一、认真学习《医疗质量暂行规定》,增高护理服务质量
详细目标:
组织学习医院下发的《医疗质量暂行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激发护理人员的服务热情,增高护理服务质量。
实施措施:
1、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质量暂行规定》,按规定规范护理工作。
2、在护理工作中做到视病人为亲人,以“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为工作指导,认真履行护士职责,增高护理人员对服务意识的认识水平,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3、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护士修养与礼仪规范,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上班前举行服装整理仪式,使护士在工作中保持整洁文雅、端庄大方,为给病人提供舒心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二、深入开展整体护理,全面增高职业素质
详细目标:
继续开展整体护理,规范护理程序,增高整体护理病历质量,丰富健康宣教内容,更好的为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实施措施:
1、组织学习《儿科学》,熟悉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丰富健康宣教内容。责任护士深入到病房,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增高用护理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整体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每月组织一次教学查房,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电子病历及时评价,护士长坚持每周检查2—3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通知到责任护士,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三、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培养,加强业务学习、技术训练,增高应急、急救能力
详细目标:
以《儿科护理学》为基础,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十五项护理技术及急救能力训练,增高护理质量,培养一支业务技术精,素质高的护理队伍。
实施措施:
1、制定2004年训练计划,每月组织一次专题讲座。鼓励护士自学并做好读书笔记。
2、低年资护士加强十五项护理技术训练,增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增高技术程度。
3、高年资护士加强应急、急救能力训练。工作中给低年资护士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让儿科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4、大力表扬星级护士及“5。12”优秀护士,激发护士爱岗敬业热情,更好的为病人提供爱心服务。
5、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组织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增高护理工作质量
详细目标: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秩序,使小儿科护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实施措施: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静脉穿刺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每次操作前洗手;每晚治疗室紫外线消毒,病房空气消毒,严防医源性感染。
2、严格执行早班制度。切实做好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到位。保持患儿床单位清洁整齐,环境温馨、舒适。
3、严格执行床头交接制度。对病人病情做到九明白,在交接班时向下班护士做具体报告。
4、严格落实各级工作人员职责。护士长每周二次检查卫生员工作质量,保持病区清洁整齐;每周二次对病人满意度进行调查,确保服务质量。
5、配合护理部做好月护理质量检查、夜查房、双休日查房等制度,确保各项护理指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五、强化科研意识,增高护理科研能力
详细目标:
依据本科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制定本年科研计划,争取有较高程度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
实施措施:
1、积极给高年资护士创造条件,安排到图书阅览室学习,查阅文献材料,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力争有高程度的。
2、采用激励机制,对有学术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在会议上交流的护士在评选优秀护士及年终奖励时,优先考虑。
六、开展婴儿抚触,拓展护理技能
详细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医学,培养全科护理人员控制婴儿抚触技术。
实施措施:
1、完善婴儿抚触室的配套设施,灯光、环境、温湿度符合标准要求。
篇6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财务风险;费用控制
因为在科研项目建设中,需要投放大量资金,并且获得收益的周期长,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需要在国家计划项目引导下,通过科研项目投入,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实现产业实体化,促进公益性单位的更好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在开发科研项目过程中,需要根据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控制管理工作,对各项风险产生原因具体调查和分析,确定科研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对策,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畴内,降低给科研项目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更好发展。
1科研项目基本特点
现阶段,科研项目已经由国家财政补贴获利模式调整为多元化投资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稳定发展,经费来源渠道更加广泛,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但是因为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性高,技术要求严格,前期经费投入量大,因此在科研项目费用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财务风险,使得科研项目无法顺利实现预期收益目标。因为财务风险广泛产生于经济活动中,所以科研项目也是如此。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比较广泛,不仅包含在国家开发建设的纵向科研项目范畴中,也覆盖在科研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项目中,也涉及了学院自筹科研项目等。这三个层级的科研项目是我国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在财务审计要求上更为严格,对经费控制比较严谨。但是这并不预示着各个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都比较严格,大部分科研项目都会伴随各种风险,风险产生原因在于预算不精准,或者项目调节不规范,使得部分项目在立项过程中缺少资金支持,可能会面临资金回收风险。因为科研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在于提供技术服务,而当前我国技术服务转变成经济效益的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项目前期规划中,容易产生资金投入风险。一些科研事业单位为了增加收益,对项目资金进行实体产业投资,容易让单位面临资产流失风险。
2导致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2.1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意识不足
当前,部分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一定思想意识,也就是认为科研项目经费为自己应得利益,经费项目使用应该由自己随意支配,项目资金申报以后,可以随意使用,这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思想是错误的,缺乏正确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意识。并且,在对科研经费管理中,通常会以获取科研项目资金为根本来申报科研项目,部分人员根据科研项目实际情况,按照特定标准来划分科研费用,主要是根据科研项目资金需求来划分,并没有分析项目使用的可行性和真实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经费申报过程中,理由不充分,经费预算不准确,对经费使用途径调查不深入,这是由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人员思想意识错误导致,诸多费用支出申报和实际费用支出不相符,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实施,增加经费运行难度。
2.2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因为一些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较为枯燥,科研人员福利待遇不高,因此一些单位对科研经费管理不深入,容易产生费用核算和监管问题,甚至影响科研费用整体效益。由于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可能会面临违规违法行为,再加上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评估时,缺少对科研费用使用情况的考核,容易导致科研人员随意使用科研经费。在内部控制中,财务管理部门缺少对科研项目具体情况的了解,科研经费监管不严,从而产生财务风险问题。
2.3内部审计监督不严
现阶段,科研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时,内部审计监管不严,使得单位审计工作停留表面,过于形式化,无法发挥监督效能。因为审计部门经费和其他部门经费有着利益关系,使得审计监督缺乏独立性,影响其监督职能的发挥。一些科研工作人员为了防止科研经费审查,通常会把科研经费和个别单位挂靠,把科研经费转移到私有账户中,这种状况不但损害科研事业单位利益,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利于科研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因为项目人员随意把投资资料给其他部门使用,再加上单位内部审计监管不严,容易造成单位重要信息的泄露,严重阻碍事业单位科研发展。
3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财务风险识别及费用控制措施
3.1加强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机制,能够及时找到科研项目中潜在财务风险问题,根据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确定财务风险影响度,制定详细的风险防控计划,优化风险管理对策,降低财务风险产生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实际价值。在实施财务风险识别过程中,需要确定财务风险识别重点。对于科研项目来说,风险识别作为一个系统性工作,要求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科研项目存在风险隐患过程中,应加强对风险造成影响的分析,及时找到风险并科学控制,防止给科研事业单位带来不良影响,降低损失。在对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该了解不同类型财务风险和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采取不同风险识别对策,对财务风险全面调查。科研项目财务风险展现出了不确定性和时效性,科研项目不同,使得其风险内容也会存在差异,所以要求科研事业单位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该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识别财务风险内容,保证财务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在科研项目财务风险识别过程中,识别方式选择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科研项目财务风险识别方式种类繁多,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财务数据分析、历史经验分析等方式进行风险识别。对于现场观察识别方式,也就是把科研项目现场财务工作情况作为探究对象,对现场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具体调查和分析。财务数据分析则是根据财务工作中各种数据,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精准计算单位变现能力和盈利能力,与科研项目财务指标比较分析,及时找到财务异常问题,实现财务风险的精准识别。如果采用的历史经验分析方式,需要对之前财务风险加以总结与分析,对其他科研项目财务风险产生原因汇总,总结经验,防止相同问题的再次出现。对于集合意见风险识别方式,也就是对财务风险处理意见进行整合,征求各个部门对财务风险识别的相关意见,对各项意见汇总处理,深入分析财务风险产生原因,强化各个部门对财务风险认识,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畴内,降低给科研事业单位带来的不良影响。
3.2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科研项目中各种财务数据进行统计调查,保证财务报表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于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对应数据信息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其中,在对科研项目年财务收支计算过程中,需要完成财务负债、财务收支和现金流量统计调查,对财务支出项目精准化管理。在科研项目日常管理过程中,对每笔财务支出科学规划,在经费总支出规划的同时,确定经费最大支出限额,在财务支出过程中如实记录,对各项经费支出及时登记。对于一些咨询和招待环节中的费用支出,科学预测和管控,制定详细的支出计划,预测年度成本开支,完善支出登记表,通过图表方式清楚地展现出每笔支出,以图表为依据进行日常经费收支管理,便于相关人员及时找到科研项目中的财务风险,提前制定防范对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3.3调整科研项目财务管理资金结构
在实施科研项目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入手,根据科研项目财务管理要求及实际情况,对科研资金结果适当调整,让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善。在开展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时,在资金管理方面,要想促进科研项目财务资金周转,可以通过股份合作机制,对科研项目中闲置资金进行租赁或者转让,将其转变成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中的股份,偿还银行贷款,或者用于外部投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科研项目中资金流动性,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整科研项目中资金结构,能够保证科研项目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在实施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时,科研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实际重点,对资产结构适当调衡,从根源上防范财务风险。
3.4提高科研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越高,科研项目财务风险承受力度越大。在相同风险条件下,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的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承受能力上各不相同。一方面,相同内部控制环境下,科研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越高,可以更好地帮助科研项目人员进行财务风险预测,精准找到科研项目中潜在风险问题,提前制定风险防控措施,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在相同内部控制条件下,科研项目财务风险承受能力达到最大限度时,科研项目财务内部控制强度随之减小,同时也会伴随科研项目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科研项目财务管理风险承受能力升高。在实际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强化各级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在本质上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中涉及了风险管理内容,而财务管理则是通过各种财务信息来对单位经营情况调查与防控。要想减少财务风险问题的出现,要求单位管理者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在单位内部成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根据单位经营发展状况,找到风险管理重点,科学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并且,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方式,调整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通过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优化财务管理流程,科学划分管理职责,要求每个人员都能根据财务管理要求开展工作,加强财务活动监督管理,对单位资金使用、申请、管理等过程进行追踪与监督,减少风险问题的发生。单位还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引导各个部门根据制度要求落实财务工作,强化财务控制管理,在单位现有管理体系下,将财务风险管理内容融入其中,注重财务监督管理,对于一些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操作的人员,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对于不满足要求的部门,集体通报,从根源上防止不必要风险问题的出现,提高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水平。
3.5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
从科研项目角度来说,其经济收入主要以提供技术服务、提供检测服务等为主,而部分科研项目经费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应收账款风险,给科研项目建设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是防范科研项目财务风险的有效方式。首先,加强对应收账款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欠款人、欠款金额、应收账款性质等进行调查,根据长期客户、新客户等信誉情况进行划分,对应收账款数额和期限进行统计调查,便于相关人员进行应收账款催收与管理。其次,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情况下,及时与客户信息交流,根据科研项目实施进度和需求,与客户说明实际情况,尽快将应收账款回收。再次,确定应收账款管理方式,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根据客户款项支付情况,建立信誉管理体系,对信誉度高的客户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与客户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客户建档,分析客户与应收账款之间关系,定期要求客户核对账单,尽快将应收账款回收。
3.6强化科研经费审核监督
经费审核是保证科研经费科学应用的具体措施,更是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经费审核指的是对项目经费使用过程进行审核,是审核科研项目经费是否规范使用的有效手段。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经费管理,从发票、人员调查、地点审核等多方面入手,对经费使用信息进行核查,当然,此项工作操作比较困难,但是可以根据大宗费用使用情况重点核查。在经费核查过程中,要求项目申报表中有明确的经费使用项目名称、经费使用时间、支付方式等,并且确定哪些费用支出设有上限,如差旅费、交通费等,这些费用需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和科研项目等级确定上限标准。科研事业单位在实施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时,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经费使用情况需要和科研项目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严格按照要求设定界限,秉持着合理可行的要求划拨经费,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制定详细的监督计划,规范监督管理流程,保证将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从根源上减少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人员应对科研项目进行全面调查,精准规划经费使用,按照为社会服务的原则,极大限度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冬琦.政府会计制度对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核算的影响与建议———以K研究院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21,(18):59-62.
[2]罗琪,游双艳,王琳,等.农业科研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策略浅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7):81-82.
[3]姚欣.关于新会计制度下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财经界,2021,(14):87-88.
[4]赵宝珺.财务风险及内部控制制度研究———以教育科研事业单位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0,(S1):36-39.
篇7
关键词:高校;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已经将自主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高校拥有众多实验室、科研人才、研究中心,在自主创新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虽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民族产业实力还不是很强大,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机构比较少。可见,高校无论是在自主创新,还是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创新,都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企业的创新往往重视应用性和功利性的创新,而基础和源头的创新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创新工作主要由高校来承担。
一、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无疑对于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拥有众多的高校,特别是随着这一些年来高校的扩招发展,我国高校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我国高校发展表现为数量上的增加,而不是质量上的增加,甚至在牺牲质量的情况下盲目增加数量。高校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提高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质量上的跨越发展,增强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偏少,而且我们民族产业和跨国公司相比较并不强大。科研院所也多有企业化趋势。由此可见,自主创新的重担应当主要由高校来挑。政府通过扶持自主创新,发展我国科技,可以将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科技优势,而科技优势可以在未来转变为持续的经济利润或者是减少劳动力消耗,用来应付未来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此外,高校的扩招也伴随师资队伍的增加,但是随着这些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增加,适龄学生越来越少,加上就业压力,可能会面临生源减少的问题,高校可以利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好人力转型准备,将高校富余力量的转移。高校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自办企业和研究中心来吸纳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充分、高效利用知识分子的岗位。同时,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通过科研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可以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参与本校的科研和创新活动,能够促进高校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提升高校在学术界的地位,保障高校的经济生存能力。再者,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关系到社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应尽快适应加入WTO和国际化教育的职业要求,如自动化类的ASEA(AutomationSystemEngineerAccreditation,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参与全球和国际化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在专业培养方案上,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与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改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手段,加强工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大学生适应市场化需求的工程素质,以此作为基础,充实和加快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高校还可以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并且更加利于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从而促进决学生就业和实现创收。
二、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高校自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许多弊端,包括一些体制和制度弊端。这正是说明高校在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高校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高校应当重视面向创新和研究的教学,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制度来奖励教师从传授型教学转向研究型教学。在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人力和智慧改进教材和教案。
2、改进学分制和考试的内容,增加创新学分和试卷中创新性的内容。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相关的创新,并且建立对创新性人才给以破格认可、加分和奖励的制度。
3、增加在创新方面的投入,比如对创新的激励以及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创新,让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4、高校应当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整理、积累和沉淀。学校的发展有赖于积累,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看的更远。学校不仅要培养更多的名师,还要让名师把他们的精华加以积累和整理,并且充分共享,才能让这些名师有一劳永逸的功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高了很好的基础,高校应当从工作量考核等方面来促进成果的积累。
5、通过宣传和其他的各种形式(比如研究型教学)大力消除教条主义、唯科学主义的思想。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知道记忆,不知道去自己思考和质疑的学习方法促进了教条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直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传授学生创新方法,增强学生的洞察力和自悟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一些理科知识时用理解性记忆代替机械死记硬背。
7、建立良好的制度,促进和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工作,包括建立网络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各种猜想、不成熟的发明和创新等公开,充分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来合力地解决问题,并对各自的成果和功劳给予认可和奖励。
8、学校应当建立各种相关的机构为自主创新服务,促进自主创新各种工作的分工,让高科技人才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做创新性工作,而其他的非技术性的工作,比如成果推广和成果产业化,乃至一些应酬则由相关服务部门来解决。这样充分高效地利用了人才,也防止了知识分子过劳。
9、改进项目组和课题组的管理模式,提高项目的开放程度,建立有效的公开讨论机制,并且充分吸纳项目组以外的人员的智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在与市场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0、高校还要不断完善和修订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实验室、生产实习基地、市场化的培训中心和创新实践基地等,增加和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政府,包括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充分重视资金上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目前的政策存在一些弊端,另外一些地方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1、政府要注意到高校在自主创新方面对国家的贡献。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的民族产业受到跨国公司的冲击是前所未有,往往导致式“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进一步技术投入不足-进一步技术落后-进一步经济效益低下”的马太效应,为了避免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政府应当从技术上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高校能够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投入,还可以吸纳一定的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也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效益”,因为创新工作最能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政府还应当将对高校的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分开计算,防止高校的科研投入被直接或者间接计算进入大学生的培养成本。
2、研究目前的科研创新管理和考核体制的弊端,从而改进科研和及其考核体制,对学术作假和舞弊行为采取严厉处罚措施,同时允许和宽容一定的失败,建立失败退出机制,对于优秀科研成果给予奖励,科研项目经费多少应当更加重视与成果的质量挂钩,形成奖罚分明的直接激励和评价制度。弱化现在的项目申报决定资助金额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来改变经费拨付方式,如当科研项目进行有良好的预见性结果的时候,给评审并且给以项目补助,当科研成果出来后,给予事后鉴定评价和项目经费追助。通过这些类似制度来改变科研体制重视申报,忽视成果的弊端。另外还要限制项目的重复申报,促进项目的合作,防止科技资源和经费的浪费。此外还应当改进和完善制度,保证科研项目评审和申报的公平性。
3、促进科研项目向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的工作,政府和教育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比如某高校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性成果,可以通过沟通协调,找到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把理论性成果转变为技术成果和最终的产品。政府给予资助的项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公开成果,这样不仅成果可以接受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检验,也有利于让科技成果通过共享实现最大、最广泛的价值,促进成果产业化。此外还应当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市场需求调研,科研成果宣传推广,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让市场能够找到需要的科技成果,科研产品能够找到产生经济效益的市场。
4、减少科研经费的集中程度,采取小额度,广泛资助的方式,这样实际出来的成果可能更多。另外科研经费一般人力成本偏低,这不利于项目吸纳更多的人力。此外项目的经费管理也太松散,经费支配权过于集中在负责人手中,有待于规范和细化,保障公平和协作,进而保障项目的质量。
5、政府应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目前一些房地产和商业等低科技含量行业暴利,但是一些重要的高科技行业却缺乏资金资助的局面。
6、科技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创新源于非功利的研究。针对目前高校过劳死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服务于创新,切实减轻科研和创新人员的负担,把科研人员从应酬、联系业务和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低创新性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同时充分尊重科技人才,注意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让他们从繁忙的琐事中摆脱出来,让他们在自由、宽松、非功利的环境中进行自己的研究。
7、创新科研评价和奖罚制度,科研成果不仅要看数量等因素,还有看质量和创新。还应当加大科技期刊的引导、监管、投入和扶持,促使各期刊重视论文的质量和创新。
8、通过监管和奖罚措施引导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消除学术界有宁可不创新,不能犯错误,不能批判权威的作风。
9、文献《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提出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把科研和创新成果作为一种广义资源,将科研和创新工作作为一个产业独立出来,由政府来出资负责科技和创新资源的开发,而对科技成果的利用则征收广义资源税来保障政府进一步投入创新产业中。在目前,我国民族产业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情况下,民族企业投入创新风险是非常大的,通过政府出资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划的自主创新是非常有利于我国民族产业振兴的。
三、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这个问题也说明我国高校在提高自主创新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和作为,高校提高自主创新也是顺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如果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能够充分合作,采取有力措施,挖掘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能大大地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这些角度进行了分析,抛砖引玉地给出了一些建议。同时这些建议也对解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化需要问题、高校参与国际化竞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民族产业振兴问题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正午.“ASEA企业认可”是开展工程师资格认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J].自动化博览,2006(2).
2、王吉芳,崔新红.科技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5(6).
篇8
一要改善科研环境,发挥特色优势
科研条件的改善,是吸引青年教师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很多有雄心壮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青年人,更看重的是科研环境和条件是否适合自己学术的发展,看重工作单位学术氛围是否浓厚。所以地方综合性大学要了解和满足高层次年轻人事业上的需要,在科研条件提升上多下工夫。要改良陈旧的仪器设备,淘汰过时的科研设施,专门成立实验中心服务于科研需要,整合科研力量,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实验中心的利用率。当然,地方综合性大学资金匮乏是难解的首要问题,除了依靠纵向科研经费改善科研条件外,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方面可以取得政府的支持,通过校际合作获得兄弟院校的帮助,成立校友会联络有能力的校友,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发挥地域优势,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可以与企业联合,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从而把企业作为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对年纪较轻、学历较高的科研人员要加大科研经费资助力度,重点学科经费要专款专用,向业绩突出的年轻人倾斜,保证他们有充分的自合理使用学科经费和课题经费,科研环境和条件改善了,自然吸引有志向肯钻研的有为青年留下来。
二要提高工作待遇,激发工作热情
在科研环境和经济条件都不乐观的情况下,要从现实的角度稳定青年教师队伍,壮大学科整体力量,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各种待遇,激发他们扎根边疆,服务地方的工作热情。可以采用带头人津贴、导师津贴、博士补贴、硕士补贴、高学历人才安家费补助等方式,区别对待有成就的年轻人和普通员工,让他们时时感觉到与众不同。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了,他们自然干劲十足,更有信心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更能心甘情愿地为学校发展尽力。针对地理位置偏远或环境条件恶劣带来的问题,除了尽力改善不利因素外,要树立扎根边疆的典型人物,对青年人进行奉献主义精神教育,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以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为榜样,安于艰苦环境,淡薄名利,乐于付出,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为荣,尽自己所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三要改善管理体制,加强学术交流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地方性,决定其发展定位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十分重视学术队伍建设,改善现有科技创新团队结构,让有志向搞学术的青年人踊跃参与进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或主动申报承担大项目,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科研热情高、信息接受快、敢于创新、工作激情浓厚的优势,努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成果质量。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选拔懂科研、懂管理的人管理学校、管理人才是改善人才管理体制的关键。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加强日常科研管理,提高群体科研意识,提升学科科研能力,形成校内科研风气。从而改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队伍培养培训不及时,不能完全按需设岗,学科带头人和导师遴选机制不完善,忽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变相打压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高层次后备人才引进困难等局面。学校的领导层要重视科研,有关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包括奖励制度和激励措施实行起来要连贯,可以按教学科研的需要将教师分成教学型和科研型,采取刚性的评价制度进行相应考核,把科研成果折算计入工作量。激励机制要完善,重金奖励高水平科研成果,小成果小激励,大成果大奖励。要考虑专注于学术的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会议、活动要张弛有度,不能让诸多杂事占据他们从事科研的时间。科研经费按上级文件结合自身实际配套并及时发放,让年轻人在本校的科研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感觉到有发挥的空间。有精力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地方综合性大学还要注重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引入和培养领军人物,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作报告,把先进的信息和理念带进学校,促进学校良性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进修建立相应合作关系,引入外援,充实实验室,提高科研水平。同时加强学科队伍内部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形成本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针对青年教师喜欢接触新生事物的特点,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到外校或企业访问、讲学,通过参与地方合作项目等支持他们走出去,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四要施行情感关照,营造文化氛围
人是需要关爱的动物,搞学术的人平素一心钻研业务,很少有闲情去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生活情趣比较单一,生活规律枯燥、单调。年轻的学者也是一样,但这个层次的人才对学校的要求不只局限在薪酬高低福利多少上,他更看重周围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科研氛围是否浓厚,看重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否足够。情感关照就是要了解不同青年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经常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参与校内外文化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情感更饱满。这种关照会使一心向学术的青年教师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品尝来自集体的温情,在科研的冷环境里调整自己,改善因工作压力带来的恶劣情绪。解决青年人的生活问题,在精神和文化生活方面多给予关照,杜绝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充满工作激情和生活的积极性。激发青年教师的事业心和向上的动力,让他们一心为学术,一心为学校的发展尽其所能,才能带动全校更多的教职员工发奋努力,形成地方高校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要完善竞争机制,择优破格评聘
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地方高校沿袭多年来形成的制度,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等方面,存在着论资排辈、先入为主的现象[2],这样做旨在借鉴老教师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老一辈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鼓励一直兢兢业业工作的老教师。但对高学历、高水平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相对较强,在面对许多临时出现的新问题,或处理技术要求较高的难题时,显得思路更加灵活,做起来更加从容,比老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考虑老教师的“老”,忽视青年教师的“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新”的一面,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学科带头人选拔、导师遴选等管理制度制定上,主动向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倾斜,对有突出贡献和业绩的青年教师,要重点支持,必要的时候要破格任用。制度的制定,只有把重视有为的青年教师落到实处,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实现他们为社会奉献的人生价值。
六要加强学科建设,尊重人才选择
地方综合性大学要不断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学科强盛了,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吸引青年才俊。要充分挖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地方性”和“综合性”特征,明确学校定位,进一步凝练和改善传统做法,提高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程度,加强对青年教师重要性的认识。值得思考的是,尽管地方综合性大学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吸引人才、挽留人才,仍然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出于自己长远的发展选择离开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外流现象,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如果从来没有走出去,就永远不会有引进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就没有动力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要知道适当的人才外流也可对地方高校产生一些潜在的积极作用。面对青年教师外流的实际,地方高校只需坦然面对,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走出去的青年教师回归外,尊重人才自己的选择,把人才放出去,支持他们到更好的环境扎下根来,并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对地方高校了解外界、吸引外援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尊重青年教师,尊重他们的性格、爱好、科研能力、研究方向,尊重他们的去留选择,尊重他们的一切合理要求。同时以高水平创新团队作为留住他们的动力支撑,以特色发展作为吸引他们的主要途径,才能保证青年教师在科研和生活过程中没有研究方向游离和科研经费不足的干扰,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从而心甘情愿地留下来为高校做贡献。
总之,地方综合性大学想要稳定青年教师队伍,减少后备人才流失,在队伍建设问题上,就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特征的新方法、新思路。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充分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激发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激情,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的竞争、激励、稳定机制。不断发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解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3],才能保证青年教师逐步成为学科乃至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黑教联[2012]34号).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3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其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质的跨越,大力开展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而青年教师则是教师队伍中最具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年轻、有朝气的新生力量,是科研队伍中积极活跃的后备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作为主力军、生力军的青年教师的潜力,提高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1. 开展科学研究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特别是对作为后备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双师型”要求,即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青年教师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补充、更新知识以扩大知识面,培养专业敏感度,提高动手能力最基本的且最为有效的途径。
2.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关键
科研工作将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聚焦于具有学科前沿性、实用性的重要课题上,了解自身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是用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内容,为实际课堂内容提供大量完整系统的素材与信息。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联系,促进课堂与实际相联系,更好的向学生传递所学课程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正是通过科研与教学这种良性互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3. 开展科学研究是形成科研创新梯队、实现学校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群体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是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不重视开发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校出现科研人才短缺或者青黄不接的不良现象。加强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为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青年教师更安心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梯队合理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当前为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业界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通过鼓励扶持科研工作,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科研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发展,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据统计目前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大约只有1/4的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科研课题开展及研究;其次,课题中比例偏少,课题大部分还停留在研究报告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原创成果,进行发表,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第三,结题成果中缺乏专利、样机、产品等其他创新型较强或应用性较强的成果,这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性的特点和定位。
三、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促进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合理和完善,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青年教师一般职称较低,工作时间较短,在课题申报时,容易受论资排辈的影响,如果没有特别的扶持政策,往往很难申报成功,青年教师独自承担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往往会遇到比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更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院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应付了事或半途而废,造成研究工作的质量不高或失败。
2. 教学任务重,开展科研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为1∶18。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扩招和大幅度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上课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而且高职院校正处于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的时期,课程教材也经常变化,加上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时间都用在备课、上课。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都成了“上课机器”,严重地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合理调配,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上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教师用在科研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
3. 缺乏合作意识,组织实施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普遍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的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不利于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青年教师由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经验少,在初期项目的整体规划、目标设定、具体分工、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足,在缺少团队合作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使得青年教师已立项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无法如期完成科研项目。
四、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1. 完善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师的工作行为,更是为了指导和改善其教育科研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发展目标。高校教师科研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科研效率及改进科研质量;(2)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热情、谋求发展;(3)为日常科研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4)科研考核设计原则包括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五项原则。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量化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将其科研工作量纳入到年终工作考核中去,作为硬性指标,使其有进行科研的压力;不能够一刀切,应该针对教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质区别对待,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大投入,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在科研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要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以满足其物质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 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间较长,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应给予科研工作的锻炼,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不同阶段,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应有不同的匹配。如对于承担一定级别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用科研工作量适当替代部分教学工作量。
3. 组建科研团队,形成学术梯队
为使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其科研能力,学校在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可以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其中老的专家、教授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威望,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三者结合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则帮助缺少科研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通过科研团队以提高青年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青年教师人才科研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工作必须当作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为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激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2]余伟,冯军,肖宏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措施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4(05).
[3]闫健.高校青年教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8(06).
篇10
本文将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军品配套企业的动员能力研究。
军品配套的含义及内容。军品配套是指军工企事业单位与民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科研生产配套关系和活动,还包括军工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配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品配套,除了具备一般工业科研生产配套的共性外,还具有一般商品配套的共性,配套领域涉及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化工等行业,配套产品包括基础材料、元器件、科技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或系统。
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的含义。军品配套企业动员应是指国家为进行战争和应对其他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时,将军品配套企业的潜力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而进行的一系列转换活动。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即将这一潜力转化为现实力量的能力。这一概念应从动员的主体、客体和手段进行界定。
“主体论”: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军品配套企业动员主体即国防科工局及经济动员机构如经济动员办公室的状况。“客体论”: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动员对象即军品配套企业的情况。“主客体结合论”:这种观点认为“动员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动员主体的状况,又取决于动员客体的状况。
军品配套企业动员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和“动员手段”三类要素的协调运作。这三者之间的协调运作可以形成“动员力”。因此,我们认为的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是将军品配套企业动员潜力转化为动员实力的本领和组织力,是“动员主体”因素和“动员手段”因素协调运作的结果。
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的构成。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可以分为“软能力”和“硬能力”。“软能力”即企业的动员体制机制,而“硬能力”则指企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企业的生产能力、储备能力等,其中储备能力包括成品储备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生产能力储备。
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现状
军品配套市场现状分析:
军品科研生产离不开军品配套市场。从多个重点型号项目的武器装备配套情况看,每个项目总承包单位都拥有200~400家直接配套单位。民口研究单位,50%以上的项目和收入来自军工。目前,北京市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民用企事业单位已有100余家,这些民用企事业单位负责完成各项军品配套的研制任务。
军品配套活动偏离市场经济规律。军品科研生产是国防建设活动,承担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完成国防科研生产任务,保证武器装备的质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军品配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分依赖政府。为向军方提供武器装备以满足国防需要,国家为承担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军品配套单位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军工企事业单位处理配套的能力明显较弱。
军品配套市场是买方完全垄断的市场。买方垄断市场价格普遍压得过低,长年不变的价格,使得部分生产厂难以为继,不得不牺牲长远利益甚至职工利益,以保证提供配套产品。配套承包商也同样压低配套产品的价格,于是,供应商的“对抗”办法就是拖延供货进度,降低供货质量。
政府对军品配套市场的管理薄弱。参与问卷调查的军品配套企业认为国防科工委在军品配套管理中亟需承担的工作有:帮助企业协调与民品配套单位的关系,落实配套任务;帮助总体单位组织重要的、有较多单位参加的配套任务;为民营单位建设军品配套提供投资支持。
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发展制约因素:
资金:设置动员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动员工作,需要人员培训费;动员演练活动的开展实施需要大量经费,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提升的首要因素。
价格、需求:军品配套产品是买方市场,配套产品价格低制定以及产品的供需偏离市场规律。过低的需求量不能为企业带来规模效益,长年的不变的合同价格,使得企业不得不牺牲长远利益甚至职工利益提供配套产品。
其他制约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提升的因素还包括:原材料的供给;企业生产设备、配套设施陈旧、进口元器件供货周期长、职工人数不足等等。
提高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的措施
国家政策方面的措施:
制定军品配套动员法规体系。完善的武器装备动员法规体系是国防动员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我们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依法实施快速动员,保证战时紧急动员的有效性。军品配套企业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提供专用配套分系统、零部件和材料,其在战时状态和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动员能力直接影响着武器装备动员能力。因此,制定相关的军品配套动员法规体系对于提升军品配套企业动员能力建设乃至提高武器装备动员能力至关重要。
加强军品配套后备力量动员建设。充分发挥后备力量的功能,就必须不断优化后备力量的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后备力量组织体制,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最佳结合。例如,国家平时在进行公路、铁路、港口等建设,应充分考虑军队需求,尽可能做到军民兼容,以确保我们的配套产品能够及时地运往武器装备生产基地,保障前线供给。
企业管理方面的措施:
军品配套企业应由政府主导型向自主型转变。军品配套企业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提升企业动员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生产能力,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
完善企业储备体制,提高动员能力。国家为了应付外侵内乱,在和平时期采取必要手段,做好战争或突发事件状况下所需的装备物资储备,以确保战时供给和应对突发事件需求。就军品配套企业而言,完善企业储备体制提升企业动员能力要切实做到:建立完善的储备动员体制;做好储备物资的资源调查;定期组织动员模拟演练。
工信系统和动员系统的措施:
构建军品配套信息一体化动员系统。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战争的双重作用,深刻影响着军品配套企业动员的发展律动。信息网络技术在国防动员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军品配套信息一体化动员成为军品配套企业动员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各个动员因素通过网络实现动员信息的互联互通,协调一致地完成动员保障任务。军品配套信息一体化动员系统的构建为武器装备动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保障。
加强军品配套企业信息资源动员建设。有效控制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提供专用配套分系统、零部件和材料的军品配套企业的成本即成为当务之急。企业精确化动员的基础是必须拥有充足的信息资源,只有确保各动员信息的实时采集、传递、处理和武器装备信息共享,才能保证军品配套企业为武器装备动员提供的保障适时、适地、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