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及控制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分析及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分析及控制

篇1

关键词:小贷公司;过桥贷款;风险控制

文章所称过桥贷款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期融资,即借款人在银行贷款到期又无力偿还,先借一笔资金偿还到期银行贷款,取得银行后续贷款后,再偿还这部分融资。

1 过桥贷款产生和快速增长的背景和市场主体

过桥贷款,长期以来都存在于我国金融体系之中,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企业还款能力不足。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不佳,企业遭受市场不景气和资金链持续紧张的双重压力。贷款到期,企业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用过桥贷款资金来还贷。二是短贷长用现象突出。很多中小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很难,只能在取得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发放之初已经蕴含不能到期偿还的风险。三是银行贷款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银行乐于为企业提供贷款,刺激了一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投资。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银行担心贷款风险,惜贷或压缩贷款规模,当企业经营收入到账和银行还款计划之间出现时间差,贷款到期就无力偿还。

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简称小贷公司)以“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放贷方式得到市场认可,已成为金融组织体系的重要补充。

2 小贷公司过桥贷款风险分析

过桥贷款的运行基础是银行给企业发放新贷款,这个运行机制说明过桥贷款风险具有很大的外部性,不是小贷公司自身能完全掌控的。

从宏观层面讲,过桥贷款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可能掩盖企业真实偿还能力。企业通过过桥贷款还旧放新,有的是因资金错配短贷长用,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还旧放新是以时间换空间,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带来更多利润,但不排除有些企业实际上已经生产经营不善无力还贷。二是掩盖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9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借新还旧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的贷款应归为关注类。有些银行为完成业务营销和风险等考核指标,获得好的业绩和绩效,不希望贷款转关注类。通过过桥贷款还旧放新导致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带来潜在的信贷资产风险聚集。三是诱发银行员工道德风险。由于“过桥”的紧迫性往往来自银行续贷到位前的“空白期”,撮合“过桥贷”往往成了银行信贷员的一项“灰色业务”。

从微观层面讲,小贷公司过桥贷款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1)欺诈风险。个别银行对某些企业内定不再继续支持,但企业又无力还款,银行为转嫁风险,以续贷为由,骗取小贷公司为企业提供过桥贷款,小贷公司被迫成为新的债权人。(2)法律风险。有些企业涉及各类诉讼执行案件,过桥贷款进入企业还款帐户或新贷款进入受托支付帐户后立即被法院冻结,小贷公司贷款陷入复杂的债务纠纷。(3)操作风险。不良信用企业通过过桥贷款取得新贷款后,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偿还小贷公司,而是挪作他用,小贷公司被迫进行耗时持久的诉讼维权。(4)偿还风险。过桥贷款偿还银行到期贷款后,由于借款企业所属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银行上级机构下令止贷或压缩规模;借款企业不能实现新贷款要求的风控条件,银行不再发放新贷款;借款企业帐户被法院查封或出现重大失信事件等,银行取消放贷计划等情况突发,过桥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银行后续贷款不存在,小贷公司收回过桥贷款出现很大不确定性。

3 小贷公司如何控制过桥贷款风险

小贷公司作为过桥贷款资金提供的主要提供者之一,贴近市场,为企业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履行了风险管理的部分责任,并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银行风险管理成本,间接缓释了信贷资产风险。小贷公司合理的利率水平,也使过桥贷款的利率水平得到有效平抑,遏制了“高利贷”和地下“非法融资”行为,对稳定金融市场秩序起到很好推动作用。鉴于过桥贷款存在前述多种风险,小贷公司应练好内功加强管控,最大限度规避过桥贷款风险。

(1)强担保。过桥贷款业务性质决定无法设定有效抵质押,以信用担保为主。操作中,应将借款企业法人、股东、财务负责人夫妻作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人,对民营企业,应将企业法人和主要股东的成年子女夫妻也作为保证人,加大企业违约成本。

(2)查资产。小贷公司不应将银行后续贷款作为唯一风控手段,在贷款前,应对企业资产负债情况有一定了解,尤其是企业可处置资产。一旦过桥不成,立即要求企业偿还贷款,同时要求企业追加实物资产抵押,降低贷款风险;或者立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担保人,以免“被转移”银行信贷风险。

(3)看征信。要求借款主体、担保人均提供最近期征信报告,掌握相关企业和人员信用状况,发现异常或不良信用记录应慎重放贷,因为借款人不良征信状况将可能影响银行后续贷款发放,造成“断桥”。

(4)核批复。多维度审核验证银行授信批复的真实性,有效性。有条件的应到银行面核,注意批复文件是否已经履行全部审批手续,是否为正式文件;批复中有效时间是否覆盖本次后续贷款等。对个别银行要求先还款再审批后续贷款的情况要理性对待。

(5)重落实。在核实了银行授信批复真实性、有效性前提下,要分析评判银行要求的后续贷款授信风控条件是否能够落实,如后续贷款抵押标的物是否能够办理解押再抵押手续,是否被法院查封,新增抵质押是否能顺利办理手续等。如后续贷款跨行实施,则需了解不同银行相关规定,以免出现后续贷款长时间不能发放的被动局面。

(6)先公证。小贷公司不应怕麻烦,要对过桥贷款所有合同进行公证,一是确保合同严谨合法有效;二是在过桥贷款遭遇恶意逾期时,能够越过诉讼程序,第一时间进入依法执行程序,为追偿争取宝贵时间。

(7)严监管。过桥贷款发放前,借贷双方应约定放款和回款帐户及路径,对相关流转帐户(包括借款人和后续贷款受托支付账户)银行预留印鉴(包括网银U盾)进行实质监管,贷款收回后再予释放。如条件允许,应在银行对主要帐户加入小贷公司人员印鉴,以免出现预先填制好支票,转移资金的特殊情况。

(8)免纠纷。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纠纷,应要求被监管各方出具同意接受小贷公司印鉴监管的说明;如从第三方受托支付账户直接回款,应事先要求受托支付人提供为借款人代偿说明;印鉴监管交接双方都要留有书面记录等。

(9)看配套。有些过桥贷款资金来自不同贷款人或由借款人自筹,小贷公司应在核实其他过桥资金已到位的情况下,再发放本供公司贷款,以免过桥不成,原贷款未还新贷款未放,造成过桥贷款资金沉淀。

(10)讲条件。过桥贷款发放前,要求借款人将过桥贷款占用期间应付利息预存入小贷公司账户。

(11)查帐户。银行后续贷款前,会同银行核实相关账户是否已被法院冻结或将要被冻结,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控制

一、概述

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是指由总承包单位受建设单位(业主)委托,完成从工程项目立项到交付业主使用的全过程承包。

自1987年开始,我国参考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试点,当时能够进行总承包的单位仅限于设计单位,设计单位进行工程建设总承包试点,普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许多设计单位成立了以设计院为主体的设计工程公司,进行工程总承包。到90年代初,随着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又发展了一批工程总承包企业。目前,我国的工程总承包仍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之中。

我公司在工程总承包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尽管从事工程总承包相对于单纯搞工程设计利润要高,对于做强做大企业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与之相伴随的风险也较大,随着建设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作为工程总承包方必须对来自总承包工程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认真辩识、分析、评价,制定出正确的总承包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转移。

二、承包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当目标项目出现时,对于工程承包公司的决策者来说,就面临着对目标项目是否进行总承包投标的问题。在分析目标项目所存在的巨大商机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存在。

首先,必须尽可能地对目标项目进行完整评估,该目标项目最好是我们已涉足的领域,对于不熟悉领域的项目,若又不具备该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可供参考的技术资料,那么在工艺技术领域方面的风险是巨大的。若承包该项目,将来在造价,工期,质量上的控制就显得非常困难。因此,在目标项目的选择上应尽量优先考虑熟悉领域的项目。对目标项目的完整评估也包括项目所面临的政策性因素评估,项目地域性因素评估,项目的融资风险因素评估,因为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工程承包的成败,其结果往往使合同当事人双方都蒙受巨大损失。

其次,项目评估结束后,在确定了目标项目后,应着手进行工艺方案的选择,合理的确定投标报价,拿我院近年完成的广东某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该目标项目是一个按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运作的项目,我院环境工程分公司打算对该项目进行设计,施工承包,业主仅仅对该项目提出了功能性要求,具体如何实现这些功能业主并没有提出过多的设想,因此给我院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必须解决工艺流程方面的风险,慎重选择工艺方案,使方案做到既安全可靠能满足污水处理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处理能力,又能在投资方面做到尽可能低,这样才有竞争力,才可能中标该项目。但是,也不能为了中标而盲目简化工艺,人为压低投资,增大工程承包的技术风险。

对工艺方案的风险分析,可参考价值工程分析法,结合工程投资对各工艺方案的不同要素风险进行量化打分,风险要素的选择和打分一般采用专家法来完成,具体做法是:先由设计者提出多个工艺方案,工程经济人员计算出各工艺方案的投资造价。然后邀请5到8名该领域的专家,找出方案中多个关键性风险要素,根据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各要素进行打分,优选出风险最小,最可行的方案。也可以把各方案分解,然后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产生一个新的最优方案,这种做法虽操作起来有点困难也增加了投标成本,但对于特大工程或在开拓总承包市场方面有影响的工程投标项目,不妨一试。

三、承包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对目标项目的投标一旦中标,项目就进入了实施阶段,该阶段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管理风险。所谓经济风险即工程的实际投资大于预期的投资,使总承包利润小于预期的投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所谓技术风险即在项目实施阶段采用了新技术,而该技术不成熟或运用不合理带来巨大损失。自然风险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天灾人祸,如战争,地震,洪灾,瘟疫等,使项目实施被迫受阻。管理风险即由于项目管理班子,管理能力差,人员素质低,使工程管理混乱,无法完成预期承包目标。因此,在项目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必须控制好这四大风险。

那么,如何有效控制好这四大风险呢?

对于经济风险,我认为控制的核心应放在项目设计阶段,为什么要强调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来控制建设投资呢?因为事实早就表明,工程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但决定着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美观性及其与环境的协调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其造价的高低,据相关资料分析,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分别达到65%~85%、5%~30%,当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在严格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施工技术的改进所节约的工程造价不可能超过10%。上述数据表明,设计阶段不仅影响工程造价而且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阶段。因此,为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减少经济风险,就必须把控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项目建设前期的设计阶段。

具体做法是,让工程经济专业人员(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知识的造价工程师)深入到工程设计中来,就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向设计人员提供可靠,合理的投资控制建议,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在功能与投资之间选择一个最佳优化点,推行限额设计,设计人员投资包干,合理运用标准设计,以求在满足项目各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工程造价,控制经济风险。

对于技术风险,我认为是我们如何对待新技术的问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获得超额承包利润,而且还可以缩短工期。若运用得不好,如技术不成熟或运用不合理,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低估的。在新技术的是否运用上,一定要做充分的论证和研究,确保新技术的运用万无一失,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论证结果有问题,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也难以克服存在的巨大风险,那么,就应该果断放弃,回避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自然风险,有很多是人类不可抗力的,难以预料的,但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即使采取补救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可以采用工程保险,工程转包,分包来转移部分风险。

对于管理风险,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即才用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一定要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进项目管理班子,必要时,可聘请外部具有总承包经验的人才。在项目管理时,要采用世界先进经验,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要具有灵活的纠偏机制。

四、承包项目后期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承包项目后期的风险也不可小视,以为大功告成便松懈下来的思想万万要不得,在该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决算风险,资金支付风险。解决的办法是认真对待决算,重视决算,工作做得细致,耐心。这样,前面的所有努力才能换来丰厚的回报。有关承包项目后期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的内容就不详细阐述了。

篇3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过程;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6-0121-08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以来,“次贷危机”席卷世界,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饱受争议,不过理论和经验事实证明,公允价值计量并非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允价值得以最终保留。可以预见,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公允价值的应用将会更加迅速、普遍和广泛(以稳妥为前提),而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寻找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有效方法也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应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前者的计量果能揭示企业资产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不同,这种经济差异可以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具有更好的决策相关性,但同时应用公允价值也可能引起各种风险。对此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本身没有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建议。陈国平(2007)指出,公允价值为公司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是由公允价值使用者和公允价值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因此应健全公司治理构,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地说,一是应建立宽泛的内部控制概念体系;二是应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内部控制指南;三是应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于永生(2009)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与“顺周期效应”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他在阐述美国金融工具计量实务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他还论述了识别非活跃市场和强迫交易的具体途径。

还有观点认为应用公允价值会出现风险,是因为公允价值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Allen等(2008)、Plantin等(2008,2009)分析了不完美市场背景下的盯市公允价值会计效应,在金融危机时,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导致公开市场价格或银行间市场交易价格波动不能反映金融工具未来的收益分布,只反映了市场现金或者流动性可得性的大小。如果此时使用盯市的公允价值会计,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就会反映于会计报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产生新的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葛家澍(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与确认的数字是估计的,如果其在资产、负债、权益(净资产)和收益中确认就会歪曲财务报表的数字,很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使投资人对财务报表信息失去信心,所以在表外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比较合适。Names Cataldo等(2009)则从净收益视角出发,认为公允价值与作为净收益确认基础的期间概念和配比原则存在根本性的冲突,所以对投资者提供公允价值的最佳方式是单独披露,而不是表内确认。此外,针对公允价值可能会引起顺周期效应的问题,徐晟(2009)从动态减值准备的角度分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计量优化问题,认为动态减值准备有助于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黄世忠(2009)则在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诱发顺周期效应的机理和传导机制,并对准则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缓解顺周期效应的应对策略进行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不管公允价值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大多是从应用公允价值的最后果向前推导来提出控制建议,而本文则是在分析公允价值特征的基础上从其应用过程人手,由前向后逐步厘清公允价值应用风险发生的具体环节,并针对关键环节提出控制建议。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在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IASB在IAS39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虽然这三种定义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隐含了公允价值的以下重要特征。

1、公允价值并不是真实交易的价格,是估计价格

(1)计量日不是交易日

历史成本计量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为前提,计量日(通常指初始计量)一般指已完成交易的交易日。但公允价值计量则是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其计量(初始计量)日通常指“确定承诺日”而不是交易完成日,至于后续计量,可以是以后的报告日和交易束日。

(2)采用“退出价格”概念

“退出价格”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和负债的转移价格,从FASB的定义“因某项资产将收到的价格或转让某项负债将支付的价格”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FAS157中的公允价值采用了“退出价格”概念;IAS39指南中也明确规定了在使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公允价值时,通常是指已持有资产在市场中的出价、已承担负债在市场中的要价,其要求与“退出价格”的内涵相一致。公允价值由“退出价格”确定,这与一般意义上购置资产时支付的交易价格或承担负债时收到的交易价格(进入价格)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在计量日,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还没有真实实现,公允价值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一种估计价格,它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金额。

2、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进行认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FAS157和IAS39的定义都指出公允价值产生于“交易中”,明确公允价值生成的环境是市场。为了更好地计量公允价值,FAS157将与确定公允价值采用的估值技术相关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见表1),而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取值,公允价值的确定目标其实都是模拟如果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进行交易的话可能达成的市场价格。

三、基于公允价值应用过程的风险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管理层在应用公允价值时会给投资者带来的超额风险(不包括有选择时管理层不使用公允价值的情况),而面对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财务信息,投资者的反应不外乎有两种:不应用和应用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如果不应用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就要额外耗费资源和精力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对投资者(甚至对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而且,管理层作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拥有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的信息应该比投资者自己寻找到的信息更充分、质量更高,所以不

应用管理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会对投资者决策的正确性产生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决策时不应用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来讲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且更可能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本文称此为不应用风险。

如果应用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投资者又可能遇到没有产生相应效果(决策有用)的无效性风险(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大于收益)。例如公允价值信息显示公司运转良好,但投资者据此做出买进决策后公司却很快陷入困境(或破产),投资者遭受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初步发现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两种风险: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为了厘清风险的源头和类型,本文继续做如下讨论。

前文已提到公允价值是“退出价格”,描述的是市场对某资产或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的估计,而企业这些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正是投资者以后收到现金流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公允价值代表的信息与投资者的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种关系,应用公允价值信息就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其原因很可能就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本文认为产生不应用风险的第一种原因是投资者还不理解公允价值的涵义(尤其是决策相关性)。当然,即便投资者理解了其涵义,依然会因为担心应用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即无效性风险)而不应用,这是导致投资者不应用反应的第二种原因。

针对第一种原因,本文认为从短期来看,投资者的确可能因为不理解公允价值而拒绝使用公允价值信息。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存在公允价值应用的无效性风险(即第二种原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的知识构发生变化,对公允价值的理解逐步加深,再加上观察到现实中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表现,投资者不应用的态度就会改变,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公允价值信息就会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和信任从而开始应用其进行决策,导致不应用的第一种原因将不存在。由此分析可以发现,当无效性风险消失时,不应用风险也会随之消失,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无效性风险实际上也会降低它的不应用风险,也就是说控制不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应用风险有两种,不应用风险和无效性风险,而控制不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那么最终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也就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基于此论,本文将重点分析公允价值应用的无效性风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无效性风险是如何产生的,本文从分析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人手。公允价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过程(如图1):

过程①是管理层进行公允价值信息的计量与披露;

过程②是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过程③是投资者根据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影响企业的证券价格变化;

过程④是证券价格的变化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例如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等。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合此目的来分析整个应用过程可以发现,过程②是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投资者的作用过程,是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体现;而过程③是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应用及市场反应过程,是过程②的后果,也是公允价值决策相关性的外在表现。在不考虑公允价值不应用风险和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这两个过程并不存在风险。

既然过程②和③不存在风险,那么继续分析过程①。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特征(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和估计价格),过程①是风险的多发环节,其风险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管理层故意风险。割裂证券价格和企业管理层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过程④是必然存在的),而企业证券价格与管理层利益的挂钩(过程④),比如影响企业未来的融资成本,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等,又使得管理层存在欺诈动机。另外,公允价值的特征也为管理层欺诈提供了机会,因为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假设交易基础上的估计价格,当缺乏可观察的市价时,它的取值就需要部分或者全部依赖不可观察的参数,这时信息的不对称性就给了管理层欺诈的机会。欺诈的动机和机会同时具备,企业管理层就可能操纵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过程②、③和④的传导最终使自己受益,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

二是管理层非故意风险,它不是企业管理层故意操控公允价值计量造成的,而是由公允价值本身的特征引起的风险。因为公允价值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而会计具有潜在的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et)并可能引发顺周期效应,所以在动荡市场中,比如在次贷危机中,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随着市场的变化价格快速下降,就会引发恐慌,造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的市场交易基础上的,企业已有交易的果和内部现有管理系统产生的信息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而需要收集更多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为了满足这种计量需求,企业或者在内部建立更为完善、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或者从市场中介或交易对手购买相关信息,不管是哪种方法导致的计量成本都是比较高的,于是应用公允价值可能会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风险。另外,公允价值是估计价格,情况复杂,其估值技术(尤其是第三层次)和披露的规定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难以理解之处,管理层不一定能够完全合理地应用。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即便管理层不故意操纵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可能存在公允价值应用的管理层非故意风险。

四、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控制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控制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关键在于控制无效性风险,而无效性风险又是由过程①中的管理层故意风险和非故意风险造成的,所以本文分别针对管理层故意和非故意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实现对公允价值应用风险的最终控制。

(一)管理层故意风险的控制

对于管理层故意风险,孙丽影等(2008)运用博弈模型指出,如果仅靠市场的力量而缺乏相应的管制安排,会因为企业管理层发现提供欺诈信息有利可图,而总是选择与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设计目标背道而驰的战略(即发生管理层故意风险);若引人管制安排,则可使公允价值信息决策有用性目标实现。管制安排可以通过设计管理层的收益状况,使管理层选择与公允价值设计目标相符的战略的期望收益不小于选择其他战略时的期望收益,这样管理层就会选择符合公允价值设计目标的战略,从而控制管理层故意风险的发生。此外,他们还给出一些管制安排所涉及的关系:

1、如果存在过程④,即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证券价格挂钩,那么监管层识别管理层欺诈的概率就必须足够大,在发现欺诈时对管理层处罚的罚金也应当足够大。

2、管理层可操纵的报告收益区间越大,那么监管层识别管理层欺诈的概率和发现欺诈时对管理层处罚的罚金也应当越大。

3、对被发现欺诈的管理层收取的罚金必须足够大才能够保证有效。

4、对欺诈企业整体处以罚金与降低管理层故意风险不相关。

合以上分析,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对管理层故意风险进行控制:

1、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在事前从制度上减少管理层操纵报告收益的可能性,加强对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减少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例如,我国

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较1998年的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就增加了对债务重组交易中转让(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债权)条件后债务(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和依据,加强了对债务重组行为的限制和规范力度。

2、通过制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准则,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审慎性和独立性,敦促并监督企业执行相关会计准则。例如,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第40条规定:“对被审计单位使用估值模型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该估值模型,并评价该模型是否恰当以及使用的假设是否合理”;在第42条中也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果。

3、通过强化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监管,识别经理欺诈,建立相关法规对违纪人员进行足够重的处罚,以提高管理层的欺诈成本,从而抑制财务欺诈的发生。其中处罚要针对存在欺诈行为的经理人员,而非其所在企业。

4、完善企业的治理机制,加强对经理的监督与约束。对治理构各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权责分配,加强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反舞弊机制,关注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虚作假的情况。

上述措施基本上是通过加强外部审计或企业内部控制来控制风险的发生。但由于公允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要了解与企业现在及未来相关的信息,如企业实体的投融资计划和经营战略方案,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审计人员将面临泄密的诉讼危险。而内部控制则可能因两个或多个人员的串通而被规避或者因管理层有超越系统的能力等而失效,也就是说这两种手段都有各自的局限。所以本文认为这两方面不可偏废其一,而是要协同运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管理层非故意风险的控制

由于导致管理层非故意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公允价值的固有特性:强调以市场为基础定价和估计价格,所以完善有关公允价值的概念、计量估值技术和披露规定,使其符合公允价值设计目标并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是控制非故意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合公允价值计量特征提出以下控制建议:

1、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

由于公允价值是建立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的市场交易基础之上,需要收集更多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所以企业应建立完善、及时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收集和定价系统,方便计量公允价值时选取各种恰当的参数。此外,物价、统计、行业协会等部门也应协作,利用所掌控的资源和技术,收集各地区同类产品的所有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如规格、品种、价格等),选取代表性数据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并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或网站,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如此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为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审计提供可验证的依据。

2、公允价值计量方面

如表1所示,公允价值应分三个层次来计量:第一层次,在一般情况下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明,最具可靠性,不易纵,应当尽可能采用;第二层次,应该对这一层级的输入数据进行调整,考虑状况和地点的差别、相似程度的差别、交易量的差别等;第三层次,报告主体的假设应当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假设(包括风险假设),应当运用计量日所可能获得的最佳信息,包括报告主体自己的数据。最大化应用相关的可观察数据,最小化应用不可观察的数据。当市场不活跃或无序时,产生的市价不能代表真实的交易价格,所以此时应降低市价的可信任度。

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方面

①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政策应充分披露,例如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的相关考虑。

②公司要充分披露估值技术的相关信息,如果公司采用内部模型确定重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披露相关模型及估值果变动的敏感性分析。

③对于各项在报告日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情况,要按所用参数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披露,尤其对估值技术中包含重大不可观察信息(即第三层次)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要披露当期金额变动情况(如转入转出该层次的金额情况)、管理层假设以及某些重要变量发生与原来假设不同的变化从而可能会发生何种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等信息。

4、成本与效益原则

对执行公允价值准则可能带来的成本大于效益的风险,FAS107认为估计公允价值要考虑其可行性。例如,对某一经济实体,如果因为尚未取得或建立估计一类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必要模型,所以这类金融工具无市场报价,并且对其进行单独估计所承担的成本可能高于该金融工具对实体的重要性,那么这时估计就是不可行的。成本的考虑可能会影响估计的准确性,例如,在许多情况下,对个别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可能不可行,而对一类金融工具或对工具组合估计公允价值则可行。在这种情况下,应披露该类或该组合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把能计量公允价值的项目予以披露,对不能估计的项目也要披露与估计公允价值相关的、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和其不可估计的原因。

五、论

篇4

论文摘要: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内在规律出发,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内生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了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相应风险的控制方法。



1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析

风险是指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客体的复杂性,主体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某一事项或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风险是由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加上人们受自身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限制而无法熟知事物未来发展的确切状态,使得采取行动的预期结果与真实情况产生了偏差;二是指风险的双向性,风险既是威胁也是机会。风险与收益是“二律悖反”的,如何权衡风险机会与风险损失对于投资者和管理者是个两难选择,很难界定风险不利结果的概率。供应链管理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的大环境中,它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外生风险是指由于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引起的风险,所以外生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难以预测,而内生风险是由于供应链管理在运作过程中人为的产生的风险,具有必然性和确定性,因此研究内生风险更具有实践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内生风险分为以下几种:

1.1 信息风险

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有效合作,而这种合作更深层次的依赖于各节点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信息共享。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供应链节点上的某些成员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管理本身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法人的性质,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利益要求,都致力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系统内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阻滞相关的风险,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不对称。

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生存和获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不对称。供应链节点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各节点企业间的密切分工,使得处于某一节点上的企业拥有相应信息的占有权与控制权,因而其上下游企业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完全取决于该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以及供应链系统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必然会出现某些节点企业冒道德风险,隐匿信息,通过损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

(2)信息的不确定性。

如果信息流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传递过程中出现阻滞或失真,那么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不能确定采购商的商品销售状况、销售速度以及订货时间,在组织生产和准备货源时只能凭借供应商企业自身信息进行片面的判断与决策,这会导致存货成本或缺货成本的上升。同样,采购商不能准确获得供应商的库存信息,不能确认供应商能否保证及时供货,因此在确定订货数量时只能依据采购企业自身单方面的数据进行决策。信息的不能完全共享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使得各成员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3)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中企业对最终用户需求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信息向上游的前进逐步放大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链中企业对顾客的需求信息无法实现真正的共享,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例如,零售商为了保证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应付各种不确定性,其订单的变动性一般明显大于顾客需求的变动性。为了满足零售商同样的服务水平,批发商必须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库存,以此类推,结果导致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发生了更高的成本。因此,牛鞭效应导致了整条供应链管理的显著无效率。

1.2 道德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委托问题和节点企业利益与总体利益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给委托-机制带来很多风险,主要表现为: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为了自身利益被动隐藏需共享的信息、以及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人主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而不能直接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人可以利用这一隐藏行为,对委托人隐藏需要共享的信息,从中得益,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人被动隐藏应共享的信息的行为,尽管委托人与人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但是由于一些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信息泄露会给企业的正常的运转带来经营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该节点企业将迫不得已隐藏企业自身的真实信息,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1.3 投机风险

由于各合作企业没有上下级的控制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盟是平等的、临时性的,随合同产生,随着业务完成而解体。合作企业可以选择这一次合作,也可以选择下一次不再合作。因此,合作伙伴之间是等同于一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投机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供应链的控制机制的松散性,每个节点企业都会在同类型的其它供应链中同时出现,当一个企业在其中一个供应链中获得利益远小于在其它链条中获得的利润时,它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选择退出利润小的供应链,那么该供应链就会出现动态变化,必须寻求新的合作企业,而供应链联盟的额外的总体利益就在于其资源与信息的充分有效的利用与共享,稳定性决定了其价值与利润增加的幅度,这势必给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的投机风险,因此,投机风险对供应链本身来讲是由其自身的动态性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1.4 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知识产权的外部性、外溢性,供应链成员既竞争又合作,在密切合作、共享资源的同时,容易外泄企业的核心技术,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减少市场份额,最终被迫退出供应链。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获得利润分配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失去了这种屏障,企业在供应链中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把知识产权当作是商业机密,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进行的整体的优化和控制,对各节点企业的知识产权构成威胁,加大了供应链管理的操作难度。

1.5 库存风险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保持库存就成为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的一项措施,因此,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拥有一定的库存。库存能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质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宝贵资金的挤占,增加了厂商的成本和经营风险,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要使成本和服务保持均衡必须优化库存策略,包括对适当的库存量和库存地点的优化,减少库存风险。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客户的的需求不能确定,导致零售商的订货时间和订货量都不能确定,分销商就必须维持比零售商实际需求要多的库存,以此类推,制造商必须保持比分销商多的库存,供应商必须拥有多于制造商的库存,库存依次的增多导致库存风险的增加。

2 供应链管理内生风险控制

2.1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供应链管理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加强企业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对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企业通过信息化的管理节省了与外界沟通的时间,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进而提高可以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加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信息甄别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和败德行为,从而改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风险。

2.2 建立健全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加强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沟通和激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构筑利益共同体,增加供应链可视度和成员之间的信任度以及忠诚度,利用动态合同和“敏捷信任”来规避风险,增强供应链的强度和协同性,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节点企业的努力程度和合作积极性。

每个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其经营目标都是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合理的收益分配队各企业都是一种激励,这其中包括针对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根据合作伙伴的行为结果确定其收益,参考外生变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确定合作伙伴的收益,并且,外生变量所引起的风险应在各个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分摊。

2.3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节点企业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这样可以避免节点企业的投机行为,从而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投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再次,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只有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从供应链管理中受益,供应链的整体利益才能得到维护,企业联盟才能更加稳固。

篇5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故障树分析 裂缝 原因控制

Risk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large volume concrete crack based on fault tree analysis

Zhu tong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mass concrete in the project, the cracks of concret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ontrol objec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but because of the reasons caused the cracks are many, is alway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use of the cracks, identify key the minimum cut setand calcul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se events by using the fault tree analysis metho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inal crack to judge the degree of key importance of the sort,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ass concrete FTA CrackreasonContro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混凝土在向高强度、高性能发展的同时,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技术难度也大大增加。所谓大体积混凝土,国内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混凝土学会(ACI)规定[1] [7]:“ 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减少开裂”。我国根据《JGJ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上,定义大体积混凝土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1m,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的混凝土。从混凝土的定义中可知,影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本文运用故障树分析法,通过实例对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建立故障树,逐层进行风险分析,从而找到产生裂缝的最主要因素。

1 故障树分析法及特点

故障树分析法:它是一种逻辑演绎法,以一种树状的图形出现,。在故障树分析中,对于所研究系统的各类故障状态或不正常工作情况皆称为故障事件。故障树由一些基本的图形元素(包括逻辑门符号中间事件及底事件符号等)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整个故障树图形,故障树图形反应了各个故障树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2 故障树分析法的思路

2.1 故障树分析法一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2] [3]:

(l)合理选择顶事件是故障树分析的关键

顶事件作为故障树分析的基础和源头,不同的顶事件,故障树也大不相同,对系统进行故障分析时,一般选择对系统影响显著的那些因素列为故障树的顶事件。

(2)建立正确地故障树是故障树分析的核心

要对系统进行正确的分析,首先得对影响系统的整个因素进行分析。所以要求建树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整个系统的机理,做出接近事实的分析。

(3)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是研究故障树中所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最小割集,一般常用下行法和上行法。一般来说,一个故障树的最小割集都不止一个,找最小割集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使人们发现系统的最薄弱环节,以便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设计、有效提高系统可靠性水平。

在对系统进行故障分析时,需要对系统作如下假设:

1)系统和基本单元的故障状态只取正常和失效两种。

2)基本单元的故障事件彼此独立。

设给定故障树是由n个底事件组成,Xi为描述第i个底事件的状态的布尔变量,即:

故障树顶事件的状态变量与底事件状态变量的关系可用结构函数表示:

(1)

式中k表示故障树中最小割集的数目;

(4)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针对一个具有n个最小割集x1,x2,….xi的系统故障树而言,根据故障树分析的条件假设得到各个最小割集的底事件相互独立,彼此不相交,所以该系统的故障树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4]:

(2)

(5)重要度分析

在系统中一个部件或最小割集对顶事件发生的贡献大小称为重要度。本文主要针对实例,通过关键重要度的分析,确定底事件对顶事件发生的影响。

定义关键重要度[2]:

(3)

因为

(4)

从而有

(5)

3 实例分析

某施工单位进行基础施工,设计坑底标高-4.210 m,开挖深度(坡高)8.52m,开挖坡度为1∶1.5,根据建设要求,现阶段进行基础底板的施工。本工程主楼基础底板厚为1200mm,主楼所在的基础底板属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一次混凝土浇筑量预计在900立方米左右,作为整个工程的一个难点,整个底板均作为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专项施工。

3.1建立故障树[5][6]

由于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强度高,厚度和体积大,要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和控制混凝土里表温度差在规定限值(25℃)以内,主要对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内外温差、结构基础变形者三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故障树分析图

表1 故障树事件的符号及含义

3.2确定故障树的最小割集

用求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可用下行法,此案例的最小割集列于下表:

步骤

1

2

3

4

5

6

7

E1 E4 X1 X1 X1 X1 X1

E2 E5 X2 X2 X2 X2 X2

E3 E2 E5 X3 X3 X3 X3

E3 E2 X4 X4 X4 X4

E3 E2 X5 X5 X5

E3 E6 X6X7 X6X7

E3 E3 X8

X9

X10

由此可知,该故障树的最小割集为:{X1}{X2}{X3}{X4}{X5}{X6X7}{X8}{X9}{X10}

3.3确定关键重要度

由公式(1)及最小割集可知,此故障树的结构函数为:

又根据容斥定理:

式中ck为故障树的最小割集。

所以顶事件概率表达式为:

根据以往实际工程经验,请相关工程人员对图1的裂缝故障树中底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了打分,并通过公式(5)计算关键最重要度,其结果如表2所示。作为试探性工作,本文采用的概率值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间的对应关系是:0.01为不可能, 0.1为可能性小,0.3为可能, 0.5为可能且严重,0.7为相当可能且严重。

表2 底事件发生概率及关键重要度

从上表可知:关键重要度的大小依次为:

通过对关键重要度的计算,可以看出内外部的温度(温差)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水灰比及选用水泥的型号,因此为了防止裂缝的发生,要做好事前控制,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介绍故障树分析法的原理及实例举证,讨论逐步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通过关键重要度的计算,可以看出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这为以后的预防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故障树的建立及底事件发生的概率都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工程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事前的准备,防止裂缝的产生。此外通过对混凝土覆盖保温、保湿材料,基础内预埋冷却水管,通入循环水等都可以防止裂缝的产生,也可以事后控制,比如设置后浇缝,采取二次抹面工艺等,减少表面收缩裂纹。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铁路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铁道勘测与设计,2006(5).

[2] 郭波,龚时雨等. 项目风险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

[3] 赵冬安.基于故障树法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0).

[4] 龙小梅,陈龙珠.基坑工程安全的故障树分析方法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5).

[5] 杨和礼,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10).

篇6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运营风险;控制

0.绪论

企业运营作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性环节,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营是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环境的变化及内外因素的难以预测性决定了运营具有风险性,风险因素对企业运营水平和运营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避免毁灭性的风险要比获取超额利润更为重要,这已是现今企业界形成的共识。作为制造型企业,强化运营风险管控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大力倡导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趋势下,我国制造型企业大力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志在必行。本文从产品质量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和投资退出风险四大主要运营风险维度出发,识别出每个风险维度的重点风险事件,并提出针对性的管控建议。

1.运营风险识别与分析

1.1产品质量风险

作为制造型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从风险来源上看,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来自原材料采购的风险,又包括工艺设备变更及法规技术要求变更导致的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有三个要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严重性、风险的可检测性。风险的可能性,即在过程或是工艺中风险是否存在,存在哪些风险及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严重性,是指当可能发生的质量风险发生后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严重程度可以度量;风险的可检测性是指风险在将要发生或者已经发生后是否可以容易被发现。

风险事件――产品质量风险

1.2人力资源风险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实体,经营业绩会受到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影响,除了经济环境变化、政治法律法规的变化等外部因素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构成影响,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风险因素存在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全局性”等特征,规划工作开展得不好,就会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造成被动局面,甚至可以用“后患无穷”、“不可估量”来形容。

风险事件――人力资源风险

1.3技术风险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以及决定竞争成败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力度,对于传统产品市场来看,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再有大幅度的提升和发展,对于新兴产业市场,由于技术投资收益难以预测,产品还有待市场进一步验证,多数企业也不敢有大的投资,以规避技术风险。

风险事件――技术风险

1.4投资退出风险

项目退出是项目盈利能力、运营策略调整等因素来做的决定。项目盈利能力可能是企业考虑投资退出最直接的因素;从运营调整角度看,企业选择主动退出投资主要包括以下情形:投资项目与企业发展目标、产业导向或核心业务不相符;企业难以取得投资项目的管理控制权和发展主导权;企业内部因资产整合、重组,需要退出相应投资;企业根据目标负债及自身现金流量情况对投资总量进行控制,当投资总量超出上限,或负债率超过目标水平,或财务、现金流量出现困难时,主动退出有关投资;投资项目公司因合并、分立、购并及引入新的合作伙伴等事项使资本规模、股权结构或合作条件发生重大于己不利的变化;投资项目公司因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造成短期内无法消除的重大影响。对于企业来说,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风险事件――投资退出风险

2.运营风险管控建议

2.1产品质量风险管控建议

首先要从原料与辅料供应、生产过程监控、生产技术支持和集团管理等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其次,应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第三要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对有关员工的培训工作,切实把好品牌的质量关。

2.2人力资源风险管控建议

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规范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

2.3技术风险管控建议

技术风险的管控需要从前馈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方面来完成。前馈控制即在立项阶段就要充分估计自己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同时加强管理保证财务状况良好,并确保技术创新资金及时供应,或预先提留专款专用;同步控制即要进行新产品的市场测试;反馈控制即收集顾客对技术创新产品的反馈信息,根据意见进行识别和分析,对产品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分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增长、销售收入及其增长、销售利润及其增长等各项市场和财务指标。

2.4投资退出风险管控建议

对投资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根据领导批示对准备放弃的投资项目进行退出可行性研究,起草投资项目的退出方案;根据专家意见调整完善投资项目退出方案。对分析报告、投资项目退出方案进行审核;投资委员会根据提交的投资项目退出方案对退出的渠道、价值和时机进行评估,给出委员会专家意见。

3.研究结论

运营风险作为风险管控领域最为重要的一环,已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对运营风险事件及其影响进行了识别分析和界定,并针对研究结果,给出了降低制造型企业降低运营风险的管控措施和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本文根据风险的来源不同,创造性的将战略风险分成四种:产品质量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和投资退出风险。其二,文章分维度、分层次对制造业企业运营风险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各个维度中的重要风险事件,并对各领域风险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其三,文章从产品质量、人力资源、技术、投资退出四个方面分别对制造业企业如何进行运营风险管控给出了对策建议。 [科]

【参考文献】

[1]杨华江.管理视角下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J].财会研究,2010(2).

[2]周敏.浅谈资本运营中的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11(18).

[3]任秀梅,施继坤.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机理透析[J].理论前沿,2007(6).

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 分析 控制措施

众所周知,内部控制是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自身管理和外部需要而建立起的一项自我检查、自我监督以及调整的系统。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其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通过内部控制企业能够更好的对经济进行管理,确保企业的财产不受侵害等。因此,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研究,确保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一、存在于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

(一)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对施工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很少有施工企业能够开展规范、合理预算管理:首先,施工企业未能够建立起完善的预算指标体系,在开展预算工作时仍旧沿用的是传统的预算指标,未能够根据市场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致使预算指标体系脱离了实际情况。其次,大多数财务收支分析都是事后分析,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滞后性,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不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科研项目信息,致使预算分析、评价工作不能够及时、准确的开展,致使施工企业的财务控制的工作范围受到了限制。

(二)监督的力度不够,内部控制不能够很好地执行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现阶段,虽然很多施工企业都制定了较为完善且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大大的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企业未能够建立起与内部控制相适应的监督体系,部分领导也没有做好监督工作,致使监督的力度不够。如果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施工企业不能够及时的开展监督工作并做好监督工作,就会削弱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弱化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够很好地执行下去。

二、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一)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成本和利润主要是依靠其所从事的各个工程,而开展高质量的预算管理则能够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减少成本开支。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即,既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配等工作,又要包含预算考核和监督方面的工作。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预算编制应包含机械费、人工费、管理费以及材料费等,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汇报、备份资金的使用计划,并要定期向相关部门反映资金支出的具体情况,为审批施工企业月计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此外,施工企业还必须要加大控制预算的力度,定期审核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同计划之间的偏差,并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要依照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预算,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预算管理,才能够确保施工企业所指定的内部控制行之有效。

(二)不断的完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

施工企业要想更好的实施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只有以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为依托才能更好的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避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首先,施工企业必须要确保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具有独立性,即,要将施工企业中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从会计部门和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专职于审计工作,并且由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或董事会来对其进行直接领导,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确保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要建立并完善奖惩措施。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员工的工作效率,加快工作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企业必须要全方位的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基于一定的奖励或者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想确保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风险,仅仅依靠上述的两方面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来说,内部控制环境是内控制度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因素。在构建内部环境时,施工企业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以及自身的特殊性来制定能够获得全体职工认同的道德规范,这是构建内部环境的重要工作。对于这种道德规范来说,其是其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强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地缩短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差距,打消彼此之间的隔阂和代沟,能够让企业的管理者更好的走到职工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才能够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落实。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企业要想规避存在于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就必须要加强对这类风险的调查和研究,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并依据原因的不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扩大施工企业所获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同古勒格.新经济条件下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7

篇8

一、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内容

工程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风险,从系统过程的角度来管理风险。因此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的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各种统计资料,对风险的类型及风险的产生原因、可能的影响后果做定性估计、感性认识和经验判断。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就是去了解、寻找深基坑工程所可能遭受损失的来源,也就是工程的风险因素。

(二)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对风险按潜在危险大小进行优先排序和评价、制定风险对策和选择风险控制方案。深基坑工程风险估计一般需要一系列可信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数据以及足以说明被估计对象的特性和状态。当资料不全时,往往依靠主观推断来弥补,此时项目管理人员掌握科学的项目风险估计方法、技巧和工具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和其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得到描述风险的综合指标即风险度或其它目标参数,以便对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单个风险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根据相关风险接受准则和评价标准,对系统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判断和检验系统风险是否可以接受,评价系统风险的等级水平,为风险应对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地铁深基坑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风险评价时,还要提出预防、减少、转移或消除风险损失的初步方法,并将其列入风险管理阶段进一步考虑的各种方法之中。

(四)风险预警

风险的预警是根据工程的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是否满足工程目标或管理目标的预期要求,来确定工程项目运行是处于“危机”或“顺境”并由此做出对策反应的管理活动。地铁深基坑施工工程风险的预警管理,就是在深基坑实施的全过程中,对管理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及设计、施工过程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对风险因素进行成因分析,明确预警管理界面,构建预警组织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转,使工程项目运行处于可控状态,借助合同、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把工程项目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二、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的控制策略

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控制策略主要有: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损失、利用风险、自留风险和工程保险。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工程的风险水平和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策略的组合。

(一)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就是指当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太大而又无其它策略时,通过变更地铁施工工程计划,从而消除风险或消除风险产生的条件,或者是保护工程的目标不受风险影响的一种策略。

规避风险可采用规避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规避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有的损失两种方式进行,这两种方式也可同时使用。如,在地铁深基坑施工方案制订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一些成熟的施工工艺和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在施工方案选择上引发风险的可能性。在地铁工程的分包中,尽可能选择一些熟悉的、具有类似施工经验的分包商,这就从源头上避免相关的风险。

(二)转移风险

风险转移又叫合伙分担风险,是采取一定的手段将风险的一部分或全部转移至参与该工程的其他人或者其他组织。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轻不利后果,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有能力承受或控制风险的个人或组织。事实上,深基坑工程施工期许多风险不可能靠分散的办法解决,采用风险转移的方法更为可取。风险转移并不意味着随着风险转移至他方,他方就肯定会受到风险损失。因为不同的组织与个人有着自身不同的优势,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在某些情况下,风险转移者和接受者也会取得双赢。因此实行风险转移策略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必须让风险承担者得到相应的回报;二,对于各具体风险,谁最有能力管理就让谁分担。

(三)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是指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的策略。风险控制技术不同,风险自留对策并未改变项目风险的性质及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严重性。当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项目风险的存在,或者没有处理项目风险的准备,风险自留就是非计划的和被动的。事实上,对于一个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不可能识别出所有的项目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计划风险自留是一种常用的风险处理策略。但风险管理人员应尽量减少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过程的失误,并及时实施决策,以避免被迫承担重大项目风险。

(四)工程保险

工程保险是转移风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通过签订保险合约来对冲风险,以投保的形式将风险转移给他方。根据保险合约,工程风险事故一旦发生,保险公司将承担投保人由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工程保险可以减少工程风险的不确定性。通过投保,可将深基坑工程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则会采取各种防范和应急措施来降低不确定性的影响,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损失。

地铁深基坑工程施工难度大,工程要求高,因此风险也比较大。主要表现为工程的临时性、实施的动态复杂性、安全危害的社会性等特征,工程的风险源也错综复杂。面对风险状态复杂的地铁深基坑工程,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工程风险分析系统,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衡量深基坑工程的风险,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处置和监控。

参考文献:

[1]黄宏伟,边亦海.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4(1):

611-614.

[2]李智明,许淑君.建筑深基坑工程风险识别与分析[J].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3(增):

106-108.

[3]铁建设[2007]200号,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4]夏才初,李永盛.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

[5]张永谋,卓普周,.南京地铁许府巷站深基坑工程与监测[J].江苏地质,2002,26(1):43-48.

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控制

一、财务风险的涵义

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公司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其实际财务收益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预期财务收益,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以及利益分配风险等,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财务表现形式,使得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利于公司的稳健协调发展。企业在商品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依据之前的数据资料结合现有的信息编制财务计划、做出财务决策,目的是创造最大的利润。但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不能全面地掌握来源于各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企业财务活动以及财务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收益和损失也存在不确定性。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要对财务风险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指出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防范。

二、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

(一)财务风险存在客观必然性

在公司的正常运作情况下,财务系统会出现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然存在的。在财务活动中往往会出现预期目标已确定,但实际结果却有所偏离的情况。风险管理人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制止风险的出现,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将风险抑制到最小化。

(二)财务风险难以预测

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缺乏稳定性造成财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可能性不好预测,给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财务风险难以做到事前评估和防范是由于受到财务活动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三)财务风险的收益与损失共存

财务风险类似于其他风险,其收益与风险是共同存在且成正比的,收益越大风险也相应加大。因此,企业要想保持经济效益的平稳提高就必需改善内部管理、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才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四)财务风险存在普遍性

企业的规模不断的壮大,组织结构也日趋复杂,财务管理工作也随之变得更加的繁琐,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公司财务风险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如资金的筹集环节、资金的运用环节以及资金的分配环节等都会出现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风险是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产生财务风险有外在因素和企业自身的因素等多种因素,不同的因素导致的不同的财务风险后果皆不同,笔者总结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几点原因:

(一)企业缺乏对内部财务监控的管理

企业要想有效地抑制财务风险的产生必需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监控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量身定制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内部监控制度,企业必需严格执行并使其更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然而在目前看来我国企业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还为数不多,即使建立了也缺乏执行力度,不能起到监控的效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二)企业的理财活动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冲突

国民经济整体形势、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影响着企业财务活动。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程度制约着企业的财务风险,成为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的外部原因是无法预见和改变的,例如国家利率的波动、股市的起伏不定、油价浮动等。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还处于起萌阶段,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适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预见不够,反应不灵敏,缺乏有效措施,造就了财务风险产生的环境。

(三)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各部门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现关系混乱、权责不明确等现象,造成资金严重损失、使用效率低下等状况。然而,在企业的投资决策环节,缺乏对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还需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力度,投资不够慎重,最后导致投资失败,严重的可构成企业倒闭的因素,这也是财务风险的产生根源之一。

(四)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伴随着财务活动出现的,凡财务活动的产生,财务风险必然随之而来。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这也成为了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企业应提高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

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引起的,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严重影响着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有一定的趋势的,企业不能在面临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一定要慎重的分析,及时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将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针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公司应加强对财务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并有效实施。调整公司财务管理政策,增强公司应对财务风险能力的免疫力,以降低外来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但更要加强企业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经营部门的监督和控制,并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纳入风险预警范围内。便与及时发现风险疑点,定期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领导体系

在企业中,企业的领导层永远在企业中起主导地位,它是企业文化的引导者。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领导阶层也是最终的诠释者,同时领导层也起到培养员工执行力的作用。企业领导层需要引导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使员工从企业文化中得到更多的领悟。只有建立有效高端的领导体系并有效的运行,企业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企业的风险管理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篇10

内容摘要:风险资本的筹集是创投企业这一高风险行业能够顺利运作的首要环节,而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就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如何控制好筹资风险对创投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创投企业筹资风险的特点、原因、外在表现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一些加强创投企业风险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创投企业 筹资风险 风险控制

业界专家在“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指出,创投行业收益下降风险升高。据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企业上市筹集资金的规模(单位:亿元人民币)大幅下降:香港募集金额1209.18与2010年的3149.16相比下降了61.6%;深圳募集金额1864.62与2010年的2859.57相比下降了近34.79%;上海募集金额978.67与2010年的1914.40相比下降了48.88%;美国募集金额170.31与2010年的256.08相比下降了33.39%。整个募资市场的活跃度已呈现降温状态。

根据来自清科数据库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2年4月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完成IPO的我国企业一共有19家,合计融资约35.72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88亿美元。与2012年3月相比,上市数量下降36.7%,融资金额下降3.5%。而且与2011年同期相比,上市数量下降34.5%,融资规模下降23.5%。海通证券作为2012年4月的巨型IPO,融资金额达到了16.80亿美元,达到了2012年4月IPO融资总额的47.0%。将海通证券的融资金额排除在外后,2012年4月IPO总额仅为18.92亿美元,融资规模环比大幅下降48.9%,同比大幅下降59.5%。与此同时,中概股也再掀波澜,数家企业涉嫌财务违规,旅程天下更因涉赚财务造假而自愿从纽交所退市。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创投企业来说,市场趋势以及各种财务违规、财务造假的发生使得其融资金额规模下降,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筹资风险。因此,创投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筹资过程中可能发生或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防范。

创投企业筹资风险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通过对我国以往的研究发现,资本筹集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进行创业投资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对于初始阶段的创投企业来说,融资的渠道往往比较单一并且还会产生信用风险等,这些所有的因素都会阻碍资本向创投行业的流动。

(一)创投企业筹资风险的特点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风险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筹资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带来的无法偿付债务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客观存在性。客观存在是一种必然存在并且是无法摆脱的,对创投企业乃至所有的企业都一样不可避免。在筹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甚至是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潜存着风险,人们无法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改变它。

2.随机性。风险是潜藏在整个筹资过程中的,所以,风险的发生同时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风险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随机性预示着风险的发生没有规律性。而且风险的这种随机性就是给企业的决策者造成筹资风险预测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

3.破坏性比较强。创投行业在面临高收益的同时也面对着较高的风险,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在筹资过程中企业一旦发生财务风险,那么随之而来的破坏力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这种破坏性不仅会对企业的资源产生危害,甚至会阻碍企业将来的发展。

总体而言,由于筹资风险所固有的特点而给创投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所造成的股东收益的可变性;二是企业资金来源的变化所造成的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谢海东,2009)。

(二)创投企业筹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根据创投企业自身的特点可以将其在筹资方面的风险分为静态筹资风险与动态筹资风险。

公司在长期资本筹集过程中带来的风险称之为静态筹资风险,包括筹集渠道的选择风险、风险资本筹集方式选择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等的风险。公司出于对其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资本来源渠道、资本结构以及负债水平等一定程度相对稳定,不宜发生经常性的变更。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投资公司出于对短期资金的需求而进行的筹资并进而带来的财务风险称之为创司的动态筹资风险,包括企业现金流量的评估带来的风险、偿债能力的不确定导致的支付危机以及营运资金持有量的确定等等。

我国创投企业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的筹集渠道狭窄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创投企业的初始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外国资本。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养老基金以及金融机构等是其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从国外经验可以看出:对于创投行业的风险投资资金筹措等方面来说,政府部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度恰当的政府参与支持是创业投资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如果政府牵涉太多,甚至进一步发展成为以政府为主导的话,这样反过来就会对创投行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韩再,2007)。在过去的十几年创业投资的实践发展中,我国大部分投资公司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官办官营”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政府作为其主要资本来源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导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的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之间的的比例不搭配从而对企业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冷冬署等,2011)。创业投资公司从资本供给者那里筹集到资金然后对创业公司进行投资,在整个资金运作的过程中,创司面临的资本不合理因素有很多:资本的筹集期限与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期限不匹配、企业利用债券筹资和利用股权筹资而导致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筹资风险。

(三)融资的时机与融资方式的选择不合理

不同的融资方式其债务的利息水平与利率都会不同,如果选择不合理就会使企业的筹资风险加大。长期的筹资方式会使企业的利息给用支出较大,从而就有可能给企业的收益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而创投企业主要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一些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更要深入分析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

(四)信用交易的策略不严谨

在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中,企业之间几乎都存在着商业信用。而且目前在我国商业诚信环境还比较差,缺失商业信用的现象严重,表现为:高坏账率、欺诈合同以及侵犯知识产权与造假严重。每年由于商业信用的严重缺失而导致的经济直接和间接的损失高达6000多亿元,因此在诚信缺失的市场环境中,创投行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就比较低,很难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创业投资的高风险行业,如果对投资项目或者是投资企业没有进行全面的资信评估就采取长期收款政策,这样企业的资金回收期就会较长,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较差,大批资金挂账而无法进行再投资,甚至没有资金偿还到期的筹资债务,这样的话就会加重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参与风险投资的人才专业素质欠缺

任一企业家不管是对何种行业进行投资,对其所投资的企业的发展和获得成功来说,该投资家的专业性和高素质是不可或缺的。进行风险投资创业对投资者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任何从事于这一行业的人来说,它不仅要求他们对所投资的高新技术行业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准备,更深一步并且要求他们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企业的管理更加精通,并做好风险控制的各种防范措施。

加强创投企业筹资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拓宽筹资渠道以降低财务风险

对于我国创投行业来说,从大企业筹得所需的资金对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加大以上市公司为主导的风险资本的供给,不仅对创投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所帮助,而且还能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鼓励证券公司参与到企业的风险投资中来,还可以通过放宽对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部门对创司投资的法律限制使得创投行业的筹资渠道更宽广。充分利用外资,这样不仅可以使我国资金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创投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选择合适的筹资组合策略以优化资本结构

只要企业从外部筹得资金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对于创投这样一种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行业来说,合理安排筹资降低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创投企业在做好筹资工作选择投资项目时,应做好预测工作,对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投资效果、资金需要量以及在何时投入多少资金等等情况在作出具体预期计划,避免筹资时机和筹资数量不合适而导致资金闲置或资金短缺,并因此与投资的最佳时机失之交臂而给公司带来损失(王永梅,2012)。

(三)转移和分散风险

企业筹得资金就意味着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当企业筹资而风险又确实存在,同时企业又不想放弃该项资金,就可以通过别的措施向第三方转移和分散风险(王战勤,2011)。再选择投资项目时应选择实用性强而且市场前景比较好能收回资金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对一些投资项目存在不确定性时,比如虽然收益高但同时风险性却更高的投资项目,这时就可以选择将风险转移出去,对投资项目投保。当投资项目确有风险发生时,保险公司还可以为企业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就会降低。

(四)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

对创司来说采取有限合伙制的公司形式可以对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规避,采取联合投资与组合投资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散。同时对于在“委托—”关系中有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可以将普通合伙人的出资比率适当提高,以使其所享有的公司的投资利润率有所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取差额管理费用,这样该风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规避。

(五)加强风险管理观念并强化财务人员风险分析能力

进行创业投资风险资本和高新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与此同时理论知识丰富和实践经验富有的风险投资家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熟悉市场经济规律、能够及时的抓住机会,并且敢于冒险和创新(畅秀平,2008)。因此,基于高风险性的特点,创投企业在财务人员的选聘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注重选聘人员的专业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要对他们风险因素敏感性的强弱作深入观察。对于公司内部人员,要强化他们对风险的职业判断能力,还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优化处理业务的方式。同时还要加强对复合型的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度,并要确保企业的信息系统要做到及时更新,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完整。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投行业呈现出一系列的新趋势,表现在:对一些转型升级的企业来说投资机会加大、对于一些新模式的企业投资机会增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增加对进行创业的企业的投资等。面对这些新趋势创投行业的风险和收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转变,风险资本的筹集是其进行资本运作的开始,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有长期的而且是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由于筹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创投企业需要对此更加重视,完善管理系统,恰当运用多种筹资策略,尽一切可能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来使资本筹集的风险可以得到化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降低,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并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EZCapital-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报告,2011

2.谢海东.中国创业投资的风险结构及其管理机制探析[J].江苏商论,2009(1)

3.韩再.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

4.冷冬署,张艳林.负债筹资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5.王永梅.论企业筹资方式与筹资风险[J].当代经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