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1

高校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前瞻性,传授的知识具有深、专、精等特点,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能进入到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处于已知与未知的边缘地带。因此,作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有必要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索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1]。

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要求高校教育不能只重视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知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老化,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不被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淘汰[1~5]。

本科生科研现状

1.本科生科研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本科生的科研工作。不少高校设立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在校本科生申报科研项目,同时还鼓励教师吸取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如将学生的科研成果计入学分,并设立相应的奖项,对指导教师也有相应的奖励;有些高校还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事项。然而,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本科生科研经费十分有限,资助力度远远不够,参与科研的人数、科研成果质量、科研活动的管理等都尚处于起步阶段。

2.本科生科研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校学习的任务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科研意识不强,参与科研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相当低。在对某高校100名高年级本科生的调查中,申报校级学生课题的有9人,占9%,参与教师科研的有8人,占8%。其中申报校级课题的学生表示因为学校有这方面的鼓励政策,因此主动申报参加,以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这部分同学属于主动参与型;参与教师科研的学生表示是老师找到自己给了自己这个机会,所以就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属于被动参与;而没有参与科研的83名学生中,有2人表示申请了校级项目没有被批准,占2.4%,30人认为自己能参加的机会不大,因此也就不争取,占36.1%,34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科研能力,认为科研是离自己比较遥远的事情,因此也就不关心这类事情,占41.0%,17人认为自己不具备科研能力,占20.5%。

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方法

1.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科研能力的培养

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基本的做法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培养科研基本素质的课程,如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外文科技文献的阅读能力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均体现了学校逐渐重视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另外,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本科生科研成果计为一定的学分,可以代替某些选修课程的学分,这样,学生可以用学习部分选修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同样达到毕业学分的要求。

2.加强实践,培养科研意识

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是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加强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通过早期经历科研的全过程,将为培养“探索型”“创新型”“学术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突破了长期以来只有硕士、博士等研究生才能参与科研实践,而本科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相关书本知识和实验的教学束缚,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对感性理解、动手能力、跳跃性思维培养重视不足的弊端,开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2]。具体做法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主题,由学生小组进行查资料、作出各种方案并进行讨论,择优进行实验研究,并整理成研究论文;或者由学生或各系部、班级组织一些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再竞赛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研意识。

3.强化教师的指导力度

本科生能够独立做科研的毕竟极少,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才得以完成。因此,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还应加强教师对本科生进行科研的指导力度。如实行本科导师制的学校,要求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工作。有些高校设立的校级基金项目,就要求必须有本科生参与才能立项。笔者在研的一个项目就有两个本科生参与,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资料的查阅、收集、筛选,数据的调查、处理以及优化模型的建立思路等,这对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都大有益处。

4.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

科研成果的体现方式就是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四年积累的知识的一次总检测。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毕业生的水平并促使毕业生积极探索创造新知识、新见解。通过写毕业论文可以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5]。

在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时,在选题阶段,尽量选一些有利于培养能力的方向;在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训练学生形成认真的写作态度,避免由于临近毕业找工作等事情的干扰而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从中也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季诚钧,黄昌财.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95-98.

[2]吴军,杨梅,晓开提等.论本科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47-648.

[3]陈分雄,叶敦范,杜鹏辉.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 [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9-31.

篇2

摘 要: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本文介绍了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系列成果。希望我们的经验对于生命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生命学科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平台 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必须努力肩负起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生命学科是实验的学科,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较完善的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学院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学习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予了充分的经费保障。近年来获得国家的相关资助如表所示。

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图书资料 、教学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硬件条件和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复旦大学具有良好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氛围和平台:

1、莙政项目

为纪念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莙女士,李政道先生及其家属和朋友自1998年起由私人捐赠设立了“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基金的宗旨是支持二、三年级优秀本科生,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或者社会实践,了解并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CURE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若是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组,则要求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CURE实施9年来,已有310个课题310位优秀本科学生得到该基金资助后,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现据不完全统计,莙政学者现已发表的第一作者SCI论文达30余篇。每年暑假,前一年入选CURE的同学将有机会赴台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进行暑期学术交流。

2、团委“科创行”项目

1999年由复旦大学团委组织立项的“科创行”项目,其宗旨是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推广科技创新的理念。

3、望道项目

为了资助在校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2003年5月,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名为“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2004年11月,该项目结题通过的学生获准被授予“望道学者”的荣誉称号。因此,我们将这个项目简称为“望道项目”。该项目的基本宗旨是充分利用复旦大学高水平研究性综合型大学的优势,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科学实表说的能力等。该项目的基本特色是采取教师公布与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相接合的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和课题征集形式,利用一个课题、一个学生和一个导师的方式,通过多层次的课题审核制度和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受益和成长。

4、创新性实验计划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2006年起教育部在我校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工作,旨在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研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学校牵头院系开展该计划。院系管理委员会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范围不限,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但必须由学生团队相对独立完成;必须有创新思想,研究过程符合学术规范,并能在一年内完成(特殊项目可申请延长);每个项目可有1—4位学生参加,优先鼓励团队合作的项目;每个项目必须有一位指导教师。

为配合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实施,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鼓励本科生参与平台项目的申报;并提供便利条件,尽可能保证中标项目的顺利结题。表3为学院学生获批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的汇总。

三、在全院营造科研创新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使科研创新成为师生的共同需求和自觉行为

1、加强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学生的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优良的条件

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12万册;生均图书240册;生均经费760元/年;面积500平米。

建立和完善天目山野外实习基地:完成天目山植物、昆虫、脊椎动物的名录编写;制作了1000号的昆虫标本;野外实习论文集5本;野外实习网页访问人数已达万余人次;三次被评为校产学合作先进集体。

2、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同教学、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1994年始,在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试点“自选实验”:即学生自己确定实验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过程,然后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自选实验内容和题目,在固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自选实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客观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生物化学乃至其他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选实验”在生物化学试点成功后向各门实验课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始我们又尝试“研讨型课程”的建设,将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即在专业课中抽出一个月,由学生自行组团,每团自己确定与专业课相关的题目,通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给出科学报告,进行答辩比试。“研讨型课程”目前在《细胞生物学》和《基因表达技术》中试点。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和专业学习与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

3、创建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创新人才基金的支撑下,2007年学院创建了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资助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或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项目必须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科技创新中心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经费的管理、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科技创新中心成立后对学院学生科研资助的范围、力度、项目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早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使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

学校、学院活跃的氛围、优良的条件和完备的平台,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科研成果展,促动和鼓励了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得到成长。

四、学院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学院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学院先后获得“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称号。

2、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多项奖励

3、学院本科生发表多篇科研学术论文。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为科研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学院学生在全国、全校的其他学术活动中表现优异,频获荣誉和好评。

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在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总结有益经验, 弥补不足之处, 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Xuanwei Zhou, Juan Lin, Yizhou Yin, Xiaofen Sun and Kexuan Tang.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 a novel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life scienc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7, 35(5):322-327.

2、王卫,胡震寰,丁金萍.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1-2.

3、夏欧东,曾志荣,杨军,杜华,文民刚. 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5(14):493-494.

4、金莉萍,刘靖晶,孟鑫,汤红明,朱佩筠,曾红丽,邓磊.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医学与哲学. 2006, 8(27):70-71.

篇3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科研训练;杜克大学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104?03

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也是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一种教学改革[1]。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本科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挖掘创新思维,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另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容易出现创新动力不足,使得参与科研的收效甚微[3]。

从学校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做法最早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目前美国不少著名高校都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成熟的本科生科研支持政策与管理模式。成立于1838年的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是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以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而享誉世界。2012年杜克大学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全美大学第6名,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大学第10名、世界大学第14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杜克大学在我国江苏省昆山市开工建设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杜克昆山大学,成为中美合作共建综合性大学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杜克大学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1.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绩

在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率先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和接触企业界、科研部门,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特点的选择和培养机会[4]。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学生科研成果[5]。

笔者所在单位中南大学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和与行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优化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和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或创新团队成员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研究方案的设计、具体研究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注重实效,鼓励创新,重点资助选题科学、思路新颖、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具有创新和探索性且实施条件有保障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几乎所有“985”“211”高校都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文件及配套管理办法,不少非“211”高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探索性工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但总体上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3]:① 缺少学校和教师支持,成果科技含量不高。相当多的高校尚未建立起本科生科研创新管理机制,相关规章制度不到位,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得不到学校政策的保障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很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还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学价值。② 缺乏资金和实验条件,科研活动难以为继。目前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研设想因得不到实验条件和资金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③ 缺少市场调研和分析,成果应用前景堪忧。本科生大多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研活动,只注重科研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缺少市场调研和实际需求分析,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杜克大学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的主要举措

1. 协调校内多个部门和机构,创造科研条件

杜克大学由本科生院(Trinity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二级学院、图书馆等部门和机构协调配合,分工负责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本科生院成立了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Undergraduate Research Support Office),负责制定和解答本科生科研相关的政策,审批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和助研经费,校内外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机会,组织校内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二级学院负责公布教师的基本科研情况,收集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信息,协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条件。图书馆则安排有专人一对一的接洽本科生关于科研方面的咨询,负责介绍与其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数据库和其他资源,培训文献查找的初步技能及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同时,图书馆还为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与研究生同等的文献借阅权限,在必要时本科生还可向图书馆申请用于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单独研究室。

2. 开展入门培训和引导示范,激发科研兴趣

本科新生入学后,杜克大学即向其宣讲学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突出贡献,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科研。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根据中学阶段学习的课程情况及其个人兴趣,部分学生经申请可进入暑假pSearch项目,切身感受科研过程,培养初步科研技能。pSearch项目的主要实施内容包括四个部分:① 以对杜克校园周围某一生物种群的染色体分析入手,向学生讲授基本的科学实验规程,手把手的传授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现代实验操作技能,最终的研究结果将在项目结束时进行非正式的交流报告。② 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触大量的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③ 组织到杜克校园周围采集生物标本,亲近大自然;组织到学校泳池畅游,锻炼强健体格;组织到艺术馆感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修养。④ 组织到附近海滩游玩,观看磅礴的大海,呼吸自由的空气,回味科研的乐趣。

3. 实施独立研究课程和学分,鼓励科研创新

杜克大学面向本科生专门开设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独立研究课程(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独立研究,通过提交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来获得学分。独立研究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流程为:① 研究课题审批。独立研究课程的具体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提出,经指导教师认定可行后,报主管本科教学的系主任审批,研究课题一经批准通过,不得更改。② 选定指导教师。独立研究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应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为杜克大学的正式教师,若研究课题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学生还可跨系申请若干名副导师,但课程成绩由正指导教师评定并提交。③ 课程内容要求。研究课题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应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不得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仅做少量修改,或者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④ 例会制度。学生每周必须在研究课题上工作10小时以上,同时至少每两周与指导教师见面一次,汇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导教师则对研究情况进行及时指导。⑤ 最终成果。独立研究课程的最终成果为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撰写出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⑥成绩评定。独立研究课程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的质量,以及平时的研究投入和表现情况综合评定。

4. 提供充足研究机会和资助,倡导科研交流

杜克大学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尽可能充足的研究机会和项目经费资助。根据经费使用目的的不同,杜克大学目前对本科生的科研资助可分为四类:① 独立研究课程助研金。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选择了独立研究课程的学生可以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助研金,用于购置与研究相关的材料和设备,也可用于外出调研或收集数据。② 创新基金。所有非毕业班的本科生只要具有创新想法,即可以研究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400~500美元的创新基金,经评审批准后,该经费可用于学生自主科研经费,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③ 助研津贴。教师可向所在系申请每学期400美元的助研津贴,用于临时雇用本科生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助研津贴全部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劳务费,但学生不能再以所从事的研究课题申请学分。④ 旅费补助。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的学生可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注册费和差旅费。此外,本科生在申请任何项目经费资助之前,必须首先学习科研诚信的规定,并需要通过相关测试。杜克大学规定凡是获得学校资助的项目,都要参加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加强学术交流与宣传。

三、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措施对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科研并重、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法宝,同时也给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有益的启示。

1. 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高校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高校应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逐步实行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生24小时开放,为本科生自由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励志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主导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种讲座和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 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

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一线科研人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将科研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让本科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锻炼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适时设置科研情景问题,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命题,引导本科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刨根问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科研创新潜能。

3. 设立专门的科研创新学分

在本科教育中设立科研创新学分可以将学生自由无序的创新想法转变为目的明确的科研活动,是培养本科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高校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科研学分运作机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加强学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本科生科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校还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学分管理,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全面的咨询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促进本科生科研与学校及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吴建林,薛强,高玮.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0(1):83-87.

[2] 李亚岗,余远波,林加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编译原理”课堂教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139-140.

[3] 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篇4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及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更新科研理念、树立科研意识,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除日常教学中鼓励、强化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可以在作业中布置相关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篇5

关键词:科研能力训练 英语专业本科生 学术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99-02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的要求,由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从而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该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创立并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美国众多大学开展本科生创新或创业能力培养计划,诸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本科生研究机会”等,鼓励独立完成研究项目,为学生直接参与研究机构的工作提供机会。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如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计划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北京多所高校以及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众多高校展开。

1 个案分析:“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创新为主题的计划或组织。笔者于2013年8~12月在美国东部一所公立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对该校“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进行了初步了解,总结特点为:

(1)成立专门机构,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术科研活动,本科生科研类型丰富。该校设置本科生科研办公室,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本学科知识并促进知识理解,科研机会面向不同系不同专业学生。学生既可以参与由政府、私人基金会、公司或社区资助的教师科研项目,也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2)为原创性或创新性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帮助:科研拨款;旅费拨款申请;小型项目奖励拨款。

(3)重视学生科研成果的认可与发表。该校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网站推荐适合学术的期刊,为学生科研成果发表提供信息渠道。此外学校每年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展示会,学生通过口头报告、艺术展览、技术展示、电影展映等多种方式展示参与或独立完成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既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努力在校园范围内得到认可,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今后学术实践提供锻炼机会。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引文和参考写作问题

笔者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英语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根据本次实践和结合以往指导体会,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引用和参考写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引用和参考知识的系统认识,或虽具备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意识,但格式不规范。部分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知识体系不完整,引用和参考使用规范模糊不清,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略去来源标注;或者虽具备了一定引用意识,但混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没有使用双引号标注,擅自改变直接引语中的内容、标点、大小写及基本格式等。引用文献来源随意,对信息源出处可靠性和准确性缺乏辨别,有时对引用的文献没有认真阅读和领会,信息获取不全面。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无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或发现。

(2)学生毕业论文中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比重失衡。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存在大量的二手引用,可能是我国的学术资源与可用性均不尽人意,很多文献资料无从得到,学生只有通过二手引用这种间接手段来获取有关资料。另外,学生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对毕业论文撰写往往采取“拼凑”想法。

(3)参考文献条目内容不完整,与文内引用不匹配。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要求文章中出现的引文必须在参考文献中列出,通常根据书籍、期刊、纸质来源、数据库来源、网络来源等规定了不同的文献条目格式,还涉及条目内容大小写、斜体、标点、页码等细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条目排序杂乱无章,没有按照姓氏拼音排序,文献条目内容遗漏重要信息,期刊来源、页码、以及中英文标点混淆使用。

(4)不符合学术英语写作的撰写格式规范。国际上论文写作常用的文献引用的规范通常为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芝加哥引文格式(Chicago citation style)。这三类格式在文内引用、夹注和参考文献方面均有不同要求,研究者通常选择不同的格式作为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另外,绝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本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格式规范供学生参考,但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各种文内注释交叉使用、脚注使用不贴切、文内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不统一、文献条目格式不准确等现象,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科学性。

3 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探讨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过近四年学习后提炼和产生基本科研思想的过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科研训练指导和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等考察,培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并提出以下举措:

(1)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置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在初级和高级阶段都有系统讲授。高校英语专业相关英语写作课程明确学术英语写作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实施计划、评估方式等。

(2)强化对学术英语写作要领的掌握。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时写作练习主要是小论文,字数要求较少,没有引用等格式要求,写作练习机会较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美国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为重视,往往从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学术论文写作基本技能,美国大学的课业要求大部分采用学术论文形式,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

(3)充分利用师生“一对一”辅导、学术讲座、讨论会、书籍、互联网资源等给学生提供各类学术英语写作支持。美国众多大学都设有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中心的辅导员(tutor)以“一对一”方式面授辅导,主要服务内容涵盖学术类和非学术类英语习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报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小说、新闻故事等,提供文章组织、风格、内容、文献编辑、语体连贯等方面帮助,但绝大多数写作中心不提供校对服务。美国大学的写作中心为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供了借鉴,“一对一”辅导,学术写作课程、研讨会、学术写作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如美国普度大学线上写作中心、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写作中心),是便捷和高效的教学辅助平台,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要求指导教师以自身为准则贯穿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搜索、归纳、总结和科研活动思辨能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帮助英语专业本科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规范,促进学生采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搜集、引用和评价相关研究问题的文献资源,从而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IWCA:Starting up[EB/OL].Retrieved from.http:///basicsteps.htm,2006.

[2] 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篇6

关键词 本科 医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LIU Liang, GE Ming, QIANG Jianfeng

(Medical Schoo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ll medical colleges or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big gap in the scientific strength among undergraduate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y Japan or Europe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some survey, most of respondent among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level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s.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seas,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area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 in China.

Key words 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近年来,科研在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及各类医院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无论是院校的排名还是个人各项工作的评比也越来越看重科研水平,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鼓励科研项目的申报,各类奖项的评比也遍地开花,可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人的急功近利,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人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国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应从源头抓起,即从本科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 我国本科医学院校对本科学生进行科研培养的现状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多指本科)毕业院校越来越看重,这从一方面也说明,本科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国内很多“211”及“985”的重点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研究生的培养。因此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关系到一个高校的声誉。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国内院各大院校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都提出了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比如“学生科技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RT)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 SRTP)等,①这些计划深受本科学生欢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然而,医学类院校,无论是独立的医科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却鲜有提出此类科研训练计划。

为了调查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在江苏省21家及浙江省2家医院实习的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包括南通大学学生250名及省内其他院校的学生50名)和南通大学基础及临床共70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所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只有2人感到非常满意,3人感到满意,一般的163人,132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所调查的70名教师中,认为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感到满意的只有1人。详见表1。可见,大部分师生对目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均不认可。

表1 我校70名教师和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程度(%)

篇7

[关键词] 本科生;课题研究;创新能力;探索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31-02

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发展迅速,迫切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备较高创新科学素质的复合型人才[1]。如何有效地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研室承担的是细胞生物学课程[2],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细胞生物学的教学承载着为学生打好基础的重任。常规实验课只能对理论课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不能拓展学生的开拓性思维。结合本教研室的科研资源,考虑到本科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我们提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入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工作中。

1 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1 老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本教研室所授细胞生物学课程针对的是二年级下学期的医学本科生,这些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学科,具备一定与实验相关的理论基础。校园图书、网络及各类学术报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感受到生命科学进展迅速的同时,部分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单纯课堂知识的学习,对生命科学的探索过程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挑选老师。而老师通过日常教学和平时交流,对学生的特点和基本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选择那些在第一课堂学习中学有余力、真正有兴趣开展创新实验、且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1.2 一对一指导

学生加入课题组后,接受的是一对一的指导,老师需付出比传统实验教学更多的心血[3]。在选题方面,带教老师应以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既可以提出几个选题给学生选择,也可以设定一定范围指导学生主动选择最感兴趣的方向。学生虽满含热情,也具备一些理论基础,但并不了解真正的研究该如何进行。所以在前期了解研究背景的过程中,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到如何阅读文献,都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给学生的是方法,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4]。而学生所做出的成果,也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成文。

1.3 工作汇报

学生进入课题组后,定期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5],内容涉及初期的研究背景查阅,课题设计,具体的实验安排,后期的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等部分。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见性,遇到预期外的结果时该如何分析,遇到难题时该如何查找解决方法,老师及课题组成员会共同参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设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2 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效果

2.1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仍是主导,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自主学习,仍延续中学时的填鸭学习,他们缺少思考,创新思维能力欠佳,只愿意被动接受知识,喜欢用一道道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考试是他们学习的唯一目的。而本科生加入课题的模式,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新奇感,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教导为辅的锻炼平台。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别人而学,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让学习更有动力。

2.2 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工作

本教研室承担的本科生授课包括40学时理论课和10学时实验课[6]。这些实验是由老师根据教学需求,结合理论课内容挑选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遵循老师的指导,一步步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就能较顺利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但是这样的实验课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准备工作由老师完成,不需要学生思考设计,操作时参照老师提供的步骤进行即可,实验结果容易获得,因此对学生来说,势必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缺少对实验设计、结果处理、分析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锻炼,无法满足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需求。但本科生教学总学时有限,单纯通过缩减理论课时来增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课时的办法是不可取的,也很难收到显著成效。

而加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很多未知的结果,不再像常规实验课上简单的照搬照学,而是要有想法,有实践,要想证明自己提出的某一假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实验失败是常事,这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攻关决心;多次失败后成功的喜悦,令学生们体会到坚持的必要,也促使他们继续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为学生搭建了一种训练创新能力的模式,在高校本科生培养中真正培育创新型人才。

2.3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创新、动手动脑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创新是在实践中获取的,简单的仿照和重复别人的工作是无法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学生加入到实际科研队伍中,通过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数据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论是平时仪器的使用,还是课题组汇报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其他人员的帮助,独自一个人完成整个课题是不可取的,这能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参与课题为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但并不是所有教学科室都具备充分的实验室资源[7],包括师资、仪器设备、空间等,因此更需将现有条件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革结合起来考虑。不少院校都建有中心实验室[8],所以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性的科研实践,不仅仅只是某一个学科应该做的事情,而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协调配合的工程。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创新性能力的锻炼,日常教学课程的学习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安排调整。另外,研究性课题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困难,此时老师应耐心鼓励,并帮助他们克服失败的沮丧,重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通过实践证明,我们所开展的本科生参与课题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志瑞. 素质教育应是个性教育[j]. 学周刊(理论与实践c),2012,6(1):89.

[2] 杨恬. 细胞生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96.

[3] 王慧,谢依玲,张光新,等. 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角度谈专业课教学的改进[j]. 化工高等教育,2012,29(2):12-45.

[4] 刘荧,余秋波. 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体会[j]. 重庆医学,2012,41(24):2550-2552.

[5] 王永超. 科研型实验室可以兼顾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7-9.

[6] 王韵. 医学院校实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带教体会[j].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3):469-470.

篇8

关键词:三本学生;工科;毕业设计;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44-02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1]-[3]。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尤其是三本工科学生,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要注重学生实践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毕业设计对培以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三本工科院校而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本文针对三本工科类本科生,分析了其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在毕业设计中有效培养其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

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而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从而使得这一教学环节失去应有的意义。通过对三本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成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上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模拟综合演练,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本科设计。目前,很多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顺利通过期末考试,甚至将其视为唯一的目的,而根本不重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往往习惯于模拟与照搬,忘记了作为一个工科生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即实践与能力。对毕业设计更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总觉得不管做的怎么样学校都会让其顺利毕业,并且毕业设计做的好与坏都是指导老师的问题,蒙混过关是轻而易举。由于学生对本科设计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其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惰性与依赖性,从而使得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过于“包办”或指导不到位。在毕业设计中,一些指导教师“责任心太强”,使得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过于被动,加之选题没有与个人兴趣、个人今后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所以,教师习惯于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除了下达任务书外,还将拟定技术路线、实现方法等,甚至连程序测试代码都下达给学生,这种过于“包办”的行为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锻炼。而学生自己只是把毕业设计当作“大型实验”来做,把自己当作“实验操作员”,他们大多是“只知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这种情况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力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毕业设计中还存在一种情况,即教师指导不到位。所谓的教师指导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指导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指导实践能力不强等。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扩招造成教师资源相对紧张,指导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是一些职称较高的教师一般都有繁忙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很难有更多时间来指导毕业设计,有的甚至让其经验不足的研究生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将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更加懒散与无目标性,更谈不上研究能力的培养。

3.教师统一管理,无差异性教学。所谓的差异性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未来的职业取向等因素,为其设计合适的论文选题,采取得当的管理方式,因材施教。而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意识到每个学生需要区别对待,尤其是三本学生,其学生能力与专业基础更是参差不齐。为此,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完成所谓的教学工作量,从而对所有的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与管理方式,且设计的毕业设计选题也没有难易之分。由于学生对这些选题没有任何了解,从而盲目选题,应付官差。这种无差异性教学方式将会导致在毕业设计中教师教得很累,学生毕设做得很痛苦,而造成毕业设计收效甚微的结局。因此,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无差异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毕业设计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评价体系不健全,考核把关不严。目前,大多数毕业设计评价考核体系缺乏严谨、客观、全面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也是考虑学生毕业、就业等种种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中学习态度欠佳、设计工作不认真、设计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教师基本上都给予及格,这种做法使考核流于形式,从而使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这也将对很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届届流传下去“毕业设计肯定都能过”的认识,从而滋生更大的惰性,这将对毕业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顽固的障碍,不利于这一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从而失去了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意义。

三、培养研究能力的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的分析,结合南京邮电大学三本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三本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的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提高学生思想重视。思想重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其必须能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毕业设计。而三本的学生由于其自身基础较一、二本学生要弱,其对这种具有实践性的学习环节具有先天的排斥性与对教师的依赖性。但是对于三本工科的学生而言,其更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与实践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学校教学部门、辅导员和指导老师要密切配合,发挥思想教育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作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召开座谈会、面对面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提前做好专业知识学习储备,增强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信心。

2.指导教师要切实履行责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不仅要在专业上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其益友。因此,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地履行其职责,不能流于形式,为了完成工作量而工作,对学生疏于管理或过于包办。作为指导老师应始终坚持要将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重视对学生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尊重每个学生的基础,不能因其基础薄弱就疏于对其指导。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其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研究方法,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以渔。

3.因材施教,层次教学。选题是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基础。学生开展毕业设计选题,有的是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目前从事的科研项目制定,有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自定,不管哪一种方式,选题的总体原则不能变,就是要因能力而异、难易适度,并且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目前,很多老师认为本科生没有什么创新能力,毕业设计也做不出什么成果,尤其是三本学生,因此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随便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或是将以往毕业设计题目稍加变动,从而使得毕业设计形同虚设。因此,指导老师在对学生确定选题之前,应充分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并结合其专业方向等制定合适的题目,且在毕业设计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与管理方式,比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要稍微低些、辅导次数多些;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毕业设计的难度也要逐渐提高,不能开始要求太高,使其对毕业产生畏惧甚至排斥心理,从而使其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只有在选择比较的合适的“鞋子”之后,学生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研究能力才能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培养。

4.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实际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教学相结合[4],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某部分的研究中,了解做研究的流程与掌握做研究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将使本科生在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将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教师的要求,还要针对项目实际要求进行目的明确的设计,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设计,这对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建立责任感、时间观念是十分有效的前期锻炼。因此,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对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十分有帮助,是促进工科本科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之一。

四、结语

本文对三本工科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给出了新型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包括加强学生思想认识、差异教学、科研与毕业设计结合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会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与良性互动,使得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培养,最终实现毕业设计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陆秋.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0):73-75.

[2]孔祥强,李瑛,杨前明.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140-143.

篇9

关键词:农业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6-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企业对本科生的学习、科技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业压力),特别是农业院校。这就迫使农业院校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全面提高本科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符合市场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想、态度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从而使他们运用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在农业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概述

1.研究性学习内涵和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过十多年学习已经养成了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要学生养成主动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有:(1)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具有综合性,不是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更多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多元化学习提供了机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还具有开放性,在遇到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学习过程具有体验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体验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进行检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是很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学习方法具有灵活性。研究性学习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来解决。(4)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由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2.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特征。创新能力是运用运用新思维、提出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研究出新技术、开发创造新成果。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有:(1)具有超前性。创新能力是运用超前的思维和理念在客观物质基础上进行的。(2)具有新颖性。是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在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3)具有目的性。创新不仅要解决“为什么”还要知道“有什么用,怎样才能产生优秀成果”。(4)具有实践性。创新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方法和创造新产品。(5)具有高价值性。创新创造的利润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优秀的创新成果科研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二、本科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

1.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第一,研究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其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并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其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学生要自己选择创新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创造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而研究型学习能为创新思维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另外,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学校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因此,研究性学习能很好地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第一,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良好的研究环境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科学研究设计情境。使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来实际体现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学习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第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建立导师制。研究性学习的成效要通过科学研究成果来实现。老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课题小组,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能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并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保证科研活动有效的开展。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注重实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体验与实践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需要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须充分注重实践与体验。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调研中,收集第一手资料,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科学实验,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常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按以下流程实施:首先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为基础,使其探究的动机与心向得到激活、激发,激活、激发的方法通常采取开设科普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通过这些方法先帮助学生将选题范围确定,然后对学生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是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研究;再次是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处理,并撰写报告;最后是组织讨论小组,交流研讨研究成果。据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途径有以下五点:

第一,树立创新的教育观。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比较保守,而在我们所提出的研究性学习中,主要提倡的方法是动手去实践,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体会,去学习,开发其自主性及创造的潜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研究性学习要想得到有效的开展,需要取得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支持,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同时还需要社会观念与制度随之相应地改变。我们要明确这样的观点:虽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在学校教育中立竿见影,但只要我们坚持实施,循序渐进,最终的成果会使人们受益终生。

第二,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创造的前提,人类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对某一问题具有指向性,所有的发明创造也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经过一系列对解决问题途径的寻求,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作为结束。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知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研究性活动中起到定向的作用,其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乃至认识活动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第三,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后,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会采取围绕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考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理解和建构,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思路被广泛地启发、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任何思维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都不免会遇到疑虑,学生遇到疑虑时,要想排解疑虑,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请教教师、专家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以主动的形式获取了更多新的知识,开阔了视域。在为学生排解疑虑主动学习的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一定的技术与手段,系统有序地整合所获取的各种零散的知识信息,整合后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多维的、动态的,对创新思维的伸展和问题的解决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四,发展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我们要发展的研究性学习应处于一个开放性的情境中,这就要求思考问题的方式应该是细致周密、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核心之一,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不可减免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要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方式上,我们可以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与多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训练、培养、鼓励学生开阔思想、大胆创新,甚至异想天开。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 实验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过程的前提。对于大学教学来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目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同时,环境工程学需要应用其它基础学科(如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等)的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来扩展和延伸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如何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中,已成为一个需要探索和尝试的重要课题。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求是钻研的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按照培养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相一致,实验课程教学进度与理论课程教学进度相协调,实验教学条件、实验环境、实验安全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实验形式上,有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类型。在技能上,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内容在教学环节上是顺理成章的,不言而喻的。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千差万别的,是多方面的,可以存在多种的培养方式,这正是为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探索课题的原因之一。笔者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工程学实验特点,通过创新意识的设置、创新精神的倡导和创新过程实践等方法,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目的。同时,建立了实验创新过程实践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而且也适用于其它教学过程,具有普遍性意义。

一、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创新意识即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以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信念品质。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以看出,兴趣不但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而且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点。同样,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兴趣的维持过程中,就会养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树立健全的创新信念,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基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设置尤为重要,这是兴趣开发和维持兴趣的基础。创新意识的设置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由此激发探究欲望,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良好开端。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孕造一种特殊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的思想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的火花。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过程应该是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的。其过程可以运用直观演示产生的问题、实验前期现象出现的疑问、多媒体动画的提示、科学预言等手段。其特点是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环境工程学,实验内容真实、过程形象、现象生动。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极易唤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很好地完成实验科学创新意识的设置。例如,大气污染物从存在形式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涉及颗粒污染物的一个重要的实验是“大气中颗粒污染物样品的采集”。问题情境创设见图1。从大气中颗粒污染物能否看见和实例入手,直至进入实验,不仅将原理和操作贯穿其中,而且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知兴趣。当问题一提出,许多学生例举了来自大气中颗粒污染物的各种实例,同时讨论了颗粒污染物的危害;而这种危害是学生学习和掌握颗粒污染物采集实验的原因之一;进而转入为何采集和如何采集,讨论各种采集方法,有的学生虽然提出的方法没有实用性,但激发了他们思考,而这种思考正是创新的源泉。

二、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创新精神就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创新精神就是不能满足已有知识(掌握的书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应该倡导不断求新,敢于打破原有框框,不唯书唯上,不盲目效仿别人,敢于质疑权威。当然,创新精神是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又符合客观需要的,创新精神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因此,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知道,仅仅具备创新意识是不够的,同时必须赋有创新精神。通过环境工程学实验,学生能够初步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技术方法的能力,成果发明和表达能力等。显然这仅仅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还必须结合综合能力,通过独立的思考、大胆的探索、标新立异,最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灌输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踊跃提出新想法。告诉学生无论哪门学科都在不断地发展,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你们的想法或许就是本学科发展的一个亮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实验路线进行合理的修改。虽然有的学生提出的修改并不合理,为了得到验证的结果,具有说服力,常常耗时耗力,但是使学生拥有了创新精神,这是值得的。

三、创新过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步骤

创新过程实践即创新活动实施过程,是创新思维实现的过程,因而创新过程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环境工程学实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潜能的挖掘,把创新思维寓于实验的各个环节之中,就会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实现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规划和设计的,对于实验课程来说是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在环境工程学实验过程中采用了下列模式(见图2)。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行设计,画出实验流程草图。因此,学生要得到一个好的理想的或者一个崭新的结果和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实验原理和过程非常熟悉和理解透彻;二是必须有创新思维。这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基础,原理和过程理解不透彻,显然不可能产生设计和构思的灵感,也就无法产生各种可比较的路线,那么崭新的结果和结论无从谈起了。后者是得到崭新的结果和结论的关键,学生具备了前者,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设计和构思,同样不会产生各种可比较的路线,也就得不到一个理想的结果和结论。因此这样的深层的设计和构思就能上升为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在实验实践过程中得到实现,由此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在这种模式下,创新思维可能一次无法成功地实现,但可以返回来重新设计和构思,直至创新思维得以实现。在这种模式下,实验允许失败,指导老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指导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突破实验课本的束缚,但又不违背客观规律。

我们在实施这种模式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的实验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例如,在大气气态污染物净化和回收实验中,我们准备了各种操作单元设备,主要单元设备有吸收柱、膜接触器和溶液再生器等,要求学生广开思路,设计吸收柱和膜接触器吸收性能比较的流程。图3是学生设计的三种典型的流程。在这三种流程中,流程1和2是单独进行性能比较的流程,通常大多数学生均能构思和设计,流程3是性能比较流程的一种组合流程,其特点:性能比较可以在同一再生条件下进行,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缩短了流程,节省了材料,但流程较复杂,采用的阀和流量计较多,操作也较复杂,流程3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显然,流程3不进行深层的创新思维过程是达不到的。这一结果正是实验创新过程实践模式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结论

高等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根据环境工程学实验特点,通过创新意识的设置、创新精神的倡导和创新过程实践等方法,探索了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一条途径。同时,我们所建立的实验创新过程实践模式,能够适用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朱宪荣.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7,98(6):74-75.

[2]董声雄,叶钊,阮奇,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 2002,71(1):75-77.

[3]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张俊,梁洁,戴冰.论创新素质的四个维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23-25.

[6]王昭荣,曾卫东,鲁兴萌.改革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7,71(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