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字化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数字化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教学资源库 课例 盈利能力分析
随着互联网及无线通讯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得以显现,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模拟、项目、案例等教学策略的普遍推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是深化职业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围绕《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展开研究,力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财务报表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用的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囊括多重多样的教学资源,可以根据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选取相应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领悟内在原理,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具体优势如下:形式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案例库的使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使用习题库可以及时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已学知识点。
二、财务报表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用策略
(一)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经济环境在迅速变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然而学生的理论学习相对滞后,如何在现实工作中处理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这些教学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多样化方法的组合对于《财务报表分析实务》这门实务性强的课程来说是较为有效的策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采用理实一体的架构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架构,达到二者有效互动、融合,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用的基本思路。
首先,明确学习任务。根据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其次,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备用。再其次,按照案例导入新课――理论内容的学习、实训――根据已学内容设计运用性项目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步骤实施理实一体化。
三、财务报表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课例――盈利能力分析
(一)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针,本专题将掌握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作为知识目标,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案例教学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规范表达、沟通合作、严谨实务、独立思考的品质。其中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的分析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二)设计构架
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架构,安排一个理论任务,两个实践任务,一个理论任务也就是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的计算分析。首先以财务辩论创设情境,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其次,通过微课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解答学生的问题;最后,通过真实公司的案例资料练习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三)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主要分为课前准备、问题导入、理论学习、实训巩固、应用拓展、项目作业布置几个方面。
课前准备。教师主要根据课程内容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找到适用案例、Excel财务分析模板、微课课件等教学资源。学生准备主要是划分讨论小组,从上市公司中选取分析对象。
问题导入。课堂开始时,创设情境,将教学资源库中的案例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目的是为了发现矛盾,导入问题。教师首先创设投资方案选择的情境:我公司现有一笔大额闲置资金可使用,投资部的两个项目组分别提出了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厦工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两个公司的投资方案,假设你是公司的决策人根据利润表数据做出决策并说明原因。之所以采取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们深入思考,发现不同答案。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每个小组分别做陈述发言,说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决策依据。老师根据不同的决策依据,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到底应该如何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根据什么指标来判断,由此引入新课――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的计算分析。
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的计算分析就是本次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其中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的计算是教学重点,而其对应的分析是教学难点。
理论学习。选用财务报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的微课课件给学生播放,通过多媒体将理论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的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观看微课课件后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实训巩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习题库中抽取相关题目让学生计算并分析,巩固已学习的知识。为了提高效率,达到更好的效果,采取分组速算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计算出指标值后,如何进行对应分析成为一个难题。通过指标含义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分析结论。
应用拓展。根据课堂伊始的导入案例的相关资料,根据所学内容对徐工集团和厦工集团两个公司进行盈利能力的分析,并作出投资决策。每组派代表对投资决策进行陈述,教师对学生陈述进行点评和讲解。
项目作业的布置。指导各组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展开对真实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分析,做出分析报告、过程综述等物化成果。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Excel分析模板得出指标值,做出图文并茂的分析报告。
篇2
煤矿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市场化运行效率,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煤矿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双重管理。行政管理维度是将企业各职能单位进行划分,由矿长、书记、总工程师、生产矿长、机电矿长、安全矿长等领导分别管理,如矿长负责矿办、企管科、人事科、调研室等部门的管理,总工程师负责总工办、计划科、通风科、地测科等部门的管理,安全矿长负责安监处等部门的管理。经营管理维度是为提高经营管控水平,在现有机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成立经营管理领导组、经营管理办公室及经营管理组。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矿生产成本预算管理,各经营管理组在经营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本单位的预算工作,现有机构划分为10个经营管理组,分别为:生产经营管理组、机电经营管理组、供应经营管理组、电力经营管理组、运输经营管理组、通风经营管理组、回收复用经营管理组、经费经营管理组、劳资经营管理组、能源经营管理组,主要从财务预算、生产经营指标、管理经费指标进行矿井的经营计划管理。
煤矿经营管理指标体系在双重维度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矿级、经营管理组级、部门级III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依据矿级经营管理指标体系以产量或进尺单价收购各部门单位的工作量,将生产经营费用分解到各经营管理组,各经营管理组根据预算,收购各单位工作量,将成本指标分解至各部门单位。
基于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模型
1系统目标
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基于全面预算的煤矿经营管控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经营管控数字化原型系统,通过本系统,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健全经营计划管理体系,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建立包括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过程控制、经营状况反馈、监控预警、数字化分析在内的整套经营管理数字化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Plan-Do-Check-Act)闭环,战略目标通过经营计划加以固化与量化,计划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从而促进战略目标实现,提高经营管控水平;(2)全业务经营计划,体现“全面管理”思想覆盖所有经营环节的经营计划体系,超出传统财务预算的范畴,而是覆盖财务、市场、销售、采购、人力资源、后勤保障、工程施工等所有部门的行动计划和预算;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业务计划及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计划结果的编制、上报、审批与生效。(3)控制资金,降低成本通过多种控制规则进行合同、借款、付款等经营事项的事前、事中过程控制,有效控制资金支出,降低经营成本,控制的结果作为业绩考核依据。(4)监控经营过程,建立标准规范通过经营过程分析与监控,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分级共享与监控。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口径、统一操作模式、统一数据源的规范的经营管控系统,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为经营分析、控制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流程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是应用网络化平台来辅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贯穿企业的决策管理层、调度层、监控层、生产层,引导企业将预算编制得更为合理化、规范化,为后续预算的执行控制及其分析提供了相应的控制依据、控制标准和相关的对比数据。
3功能设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功能以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和年度预算编制模块为核心,还包括系统设置、我的任务、经营过程、经营预警、经营分析、管理看台等模块。其中,系统设置模块实现框架、应用、机构、角色和人员的管理;我的任务模块实现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预算体系设置模块实现组织体系、指标体系等的初始化,支持自定义多级经营计划组织和多级经营指标体系,并进行业务分类;预算编制模块实现经营生产计划和经营费用计划的年度、月度计划编制,支持销售、生产、采购、库存、投资、筹资、资金等全业务经营计划及财务计划的编制,支持多维度、多度量的经营计划审批流程;经营过程模块实现经营过程的资金支付控制和经营过程的数字化反馈;经营预警模块实现对生产和经费使用的监控;经营分析模块是对生产图表、费用图表、部门图表以及经营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管理看台模块实现对系统业务指标数据的综合查询管理。
4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J2EE的B/S4层体系开发实现,应用基于WebServices平台构建的面向服务架构(SOA)设计,SOA通过以服务的方式和完备定义的接口能屏蔽服务自身的复杂性和异构性限制,可有效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系统的开发实现问题。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实现数据的集中式管理,采用HTT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
煤矿企业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实现
基于上述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面向煤矿企业的经营管控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在企业初步实施应用,效果良好。图4是经营生产年计划的功能界面,实现矿级经营生产年计划的预算编制、审核及下达功能。系统正在开发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结语
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数智技术;高职院校
一、引言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企业进入了数据价值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新阶段,形成了数字化商业的新范式,数据+算力+算法将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财务活动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成为智能财务的时代特征。从未来人才需求导向看,传统核算会计将逐渐让位于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而业财一体数字化核算能力、专业智能化工具应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决策能力将成为数智财务人才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未来会计专业教育的重点和机遇。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以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工作方式,管理相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必然超越会计本身,是同时兼备记账、核算、管理、分析、决策功能的会计,其管理思想与方法是天然的业财融合工具,是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桥梁与手段;管理会计的另一个核心要求是价值相关性,管理会计需要针对管理行为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是管理与价值创造之间一个天然的纽带。数据显示,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已超过两千万,但其中能承担管理会计职能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管理会计缺口超500万,企业亟需管理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才重要的输出地,如何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准确把握企业数智转型需要,构建融合“数智”理念与新兴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框架,培养符合数智时代需求的“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变化与供给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和数智技术助推管理会计发展。自2013年以来,财政部将管理会计列为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相继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企业管理会计实践、会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这不仅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转型升级要求,也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对商业世界的渗透以及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数据与效率成为企业转型中的关键词,财务人员角色由会计向顾问转变,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数智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财务人员工作重心向管理会计转移的效率和质量,成为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契机。在政策与数智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管理会计将成为引领会计“升级”,推动“大数据+”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二)企业数智转型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迫切。“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组织形式逐渐从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演变,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企业战略协作层面“数智化”“精准化”与“实时化”的要求是提升“业务→财务→决策”适配性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的财务体系存在信息滞后、决策滞后、行动滞后等突出矛盾,与新兴业务发展不匹配,企事业单位的智能化财务,将转变为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与数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数智技术的结合将为“业财融合”“技财融合”“人财融合”构建联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加持不但能促进交易与分析的融合,提升财务效率与数字化水平,同时其新型智能化财务信息系统还能实现税务、财政、金融系统信息的集成,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与经济业务的实时、深度和无缝链接,对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数智时代,科技、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新的财务工作环境,新的财务工作环境需要新的财务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财务人才的培育基地,必须改变“重财务、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全面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兼备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及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见图1)。(三)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匹配情况分析。数智驱动下,企业对于传统财务会计的需求正在锐减,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数智化人才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而当前会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是不匹配的,供给数量上整体供大于求;供给结构上低端人才过多,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同时财务会计供给过剩,管理会计人才不足。究其原因,作为大量人才供给单位的高职院校,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支撑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传统财务会计类课程占比较大,管理会计类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业财融合管理能力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而且,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类课程不同的是,其横跨了管理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为企业管理服务”与“会计信息”之间彼此交融、互相补充,数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二者之间的融合互动,数智时代的“跨界”和管理会计的“跨学科”的特质,以及专业知识的融合性和职业技能的多元性,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寻求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上的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创新与变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一个高度完善的信息环境,而目前管理会计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基础与技术建设亟待完善。由此可见,当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脱节,实践教学难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局面尚未形成,这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数智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转型路径
(一)拓展管理会计就业面向,重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数智时代,企业对价值创造型财务人员的需求剧增,传统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新商业时代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业财融合为导向的财务工作需求。为此,需要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满足企业财务转型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面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及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分析等职业领域的,熟练掌握信息数据分析工具的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本文参考2019年2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就业方向、实务要求、所需数智化工具、技能要求、知识储备等方面构建数智驱动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要素框架(见表1),以期为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明方向。(二)建设学科交叉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当会计教育的核心转变为“业财融合”与“价值创造”后,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从单纯的业务核算型向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型转型,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为基本理念,构建涵盖会计、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等跨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数智技术理论基础三个层面,具体涉及财务会计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工具方法的运用,以及大数据挖掘、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围绕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五大职能展开,具体包括:数智驱动下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财务共享流程的分析与优化;责任会计与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等。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业财融合”“流程把控”“决策分析”与“跨界融合”等能力为导向,可以开设企业全景运营仿真项目、大数据财务分析、企业财务共享沙盘模拟、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专家实务课堂可以聘请管理会计领域或大数据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校外专家,面向会计专业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实务案例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长见识,提升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校内课堂尤其是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提升实务技能的重要载体,需要不断更新各类硬件,Python、Hadoop等大数据智能处理软件,以及ERP沙盘模拟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系统等,以满足数智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三)完善平台建设,构建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过分注重会计核算类技能训练、对企业业务流程认知不够、企业决策分析类实践教学不足、数据分析技能缺乏等问题,无法满足数智时代管理型会计人才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建立。一方面,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应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情境,引进覆盖管理会计规划、预算、预测、决策及考核等职能,展现整体业务流程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平台,搭载先进的数智技术,以企业流程、业务经营案例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另一方面,在实践方式上,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会计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企业和院校双育人模式,搭建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产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相互衔接、补充与完善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见图2)。即学生完成管理会计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后,借助平台开发面向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的任务式培养项目,进入真实项目模拟实践,通过建立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生产实践积累企业真实工作业务与流程的素材和资源,进一步按照标准化流程和体系拆分为教学实训所需的典型管理会计工作业务与案例,形成开放式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实现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自我生成和补充,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教学经验积累“双管齐下”,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四)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师创新团队。传统会计专业师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多来源于会计或临近专业,在数智时代,已无法满足管理会计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因此,亟需打造融合会计、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教育背景的跨界融合教师创新团队。同时需积极推进企业实务专家进课堂,探索打造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实务导师共同参与的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群,以加强会计专业教学与企业实务发展的对接与联系。(五)改革创新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内容落后,交叉重复,内在逻辑关系不清,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研究、思考、分析问题能力较弱;三是案例资源的适用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的“本土化”案例,学生缺少对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切实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数智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完成传统“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完善基于“探索+实践”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体系建设,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BL)”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相结合的,搭载项目教学、翻转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元混合式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修正,重视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提炼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真实运作案例,努力克服国际管理会计案例与先进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等问题,提高预期教学效果。
四、结语
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跨界融合为特质的新商业对会计及相关行业影响深远,对财务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更高,传统财务会计亟待向管理会计转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企业转型和技术变革,将数智技术与管理思想深层次地嵌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以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打造等方面全方位创新高技术、复合智能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化腾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曲晓辉.基于财务云的企业战略转型及人才培养[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8.
[3]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
[4]贺颖奇.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20,(08):115-127.
[5]孙刚.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财会月刊,2021,(02):88-93.2019,(19):44-49.
[6]崔发周,张晶晶.高阶能力导向的职教活动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21,(04):19-24.
篇4
投标是建材装备制造企业获取客户订单的主要模式,投标完成的订单以项目的形式立项,进而进行产品的设计、制造等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的整体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市场部投标完成的项目需求以联系单的形式下发至设计院(部),具体流程如下:(1)设计院(部)依据项目的基本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完成的图纸交付给各制造主体进行制造,同时并行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制造。(2)技术部根据设计完成的图纸进行技术准备,处理产品的物料信息和制作信息,并将物料信息传递给采购部,将制作信息传递给生产部和储运部等部门。(3)根据技术准备的结果,采购部进行原材料及零部件的采购,生产部进行产品零部件的制作,采购入库的原材料和生产制作完成的成品经质量部质检合格后入库。(4)在项目产品制作完成后,储运部根据装箱单进行发运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物流供应商,将产品交付业主并进行现场施工。结合以上生产制造流程,进一步对建材装备制造企业项目主导下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从制造过程控制、物流控制和资金流控制的角度构建系统的业务流程主线,划分出基于项目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主线、基于项目物料需求的物料流控制主线和基于项目收支的资金流控制主线。
1.1基于项目装箱单的制造过程及多层次视图控制由于建材装备产品的大型化、复杂性,导致装备产品的零部件众多、生产周期长。产品的多主体制作、分期交付、拆解发运和现场施工使得建材装备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产品制作,而且需要考虑发运和现场装配。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制作、发运和装配的可行性,就需要有合理的装箱单对制造过程进行指导。装箱单是技术部在对设计部门提供的产品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进行转化的基础上,由生产部、质量部和储运部等对装箱单信息的进一步完善而形成的指导性文件,其包括制作内容、制作工程量、尺寸信息、装箱标识等信息,是项目最终交货的依据,也是制造过程中计划制定、任务分配和工程结算的依据。装箱单信息模型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制作工艺信息、检验信息、其他信息等。在信息的存储过程中,各类信息以面向装箱单的具体零部件为对象进行控制,以便后续信息的处理和集成。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过程控制和进度监控两方面内容。(1)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以项目为基础,将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质检人员和库管员等通过装箱单进行有机整合。图2所示为基于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流程,主要包括技术准备、生产制作、质量报检、进度控制、入库和发运等基于装箱单的一系列流程。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具有以下特点:①技术部、生产部、质量部、储运部等根据装箱单组织部门工作;②提高了系统的数据集成,减少了各部门的重复工作;③具有数据的可追溯性,能够根据装箱单进行信息跟踪和反馈。这些特点为实现建材装备制造过程控制以及制造过程信息的追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用这种基于项目装箱单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掌控和管理项目的生产进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因信息的闭塞导致的失误,从而保证项目交付的及时性。(2)基于多层次视图的进度监控项目进度的监控是保证项目按期交付的重要手段,其中如何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是进度控制的关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中以工程量作为结算和交货的依据,而这一依据是以装箱单为基准,因此,本文根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基于装箱单的制造过程控制的特点,提出基于多层次视图的进度监控方法,通过工序层视图、部件层视图、设备层视图、项目层视图四个层次进行控制。图4所示为多层次视图监控模型,表明了各层次视图之间的连接关系。
1.2基于项目物料需求的物料流控制物料是生产制造活动的基础,物料需求来源于技术部根据产品BOM信息汇总得到的物料信息。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用装箱单指导生产,根据装箱单及图纸信息领取物料,整个物料流动过程中,根据物料的计划跟踪号(由项目、计划批次及物料类型确定的唯一标识)对物料的整个流动过程进行控制,图5所示为具体的物料控制流程。基于计划跟踪号的项目物料流控制具有以下特点:①以项目为源头,通过计划跟踪号来唯一标识物料从需用计划、占用、代用、询比价、订单、入库和出库等流动过程,可追溯性强;②便于统计和对比项目物料的需求量、购买量、入库量和出库量;③能有效避免物料的错领、超领等问题。这些特点为实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物料需求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控制提供了基础,也为成本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1.3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及预警控制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驱动力是利润,为了有效控制项目的利润,需要对项目的资金流进行控制。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是严格区分项目的收入和支出,通过收支的统计控制资金的流动,同时对超出项目资金计划的资金流进行预警,避免事后被动的成本统计,便于事前主动采取控制措施。以下结合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从控制和预警的角度构建资金流模型和预警模型。(1)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控制模型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合同主要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委外合同、运输合同和其他合同五大类,其中销售合同是作为收入类的合同,其他四类合同是作为支出类的合同,另外还可能发生资金流动的是项目的索赔,既存在收入类的索赔,又存在支出类的索赔。本文根据建材装备制造企业项目收支的特点,提出基于项目合同收支的资金流控制模型,如图6所示。针对项目合同,分别统计收入和支出,其资金流的控制分为两部分:①针对项目合同签订金额的资金控制,具体体现为合同金额;②针对合同结算的资金控制,具体体现为按收付款统计的项目合同的实际结算金额。(2)项目资金流预警模型目前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中,对项目资金流的控制过于被动,缺乏资金流动的事前预警,即对项目资金流的控制是事后的统计和分析,此时项目往往已经发生超支,而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或超支的资金无法提前预警。因为在信息管理平台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数据支撑,所以提出基于内控指标体系的资金流预警策略,即在项目执行前针对不同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内控指标标准,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发生值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级,实现部门级、主管领导级和总经理级的多级预警。图7所示为基于内控指标的多级预警模型,假定对项目Project进行内控指标预警。
2制造过程协同与数据集成
为支持建材装备制造企业三大业务流(制作流、物料流、资金流)以及多制造主体平台的系统集成,在统一的架构体系下,需要对集团各制造主体的业务活动进行整合,即多制造主体之间项目制造过程的协同,从而实现对项目的集团化管控。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集成的目的是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享,由于各制造主体在地理位置、信息系统和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多制造主体进行项目制造过程的协同,满足多系统的数据集成以及管理审批流程的可重构,这也是制造集团数据集成和共享的基础。
2.1多主体制造过程的协同由于建材装备制造集团的多个制造主体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其制造过程协同的实质就是围绕项目任务所进行的一系列制造过程信息的共享[12],主要包括两方面:①针对项目任务执行的制造过程信息共享,如制造任务计划、零部件的检验信息、发运计划等,特别是各制造主体的制造任务执行进度,通过及时的制造任务进度信息共享,保证项目的按期交付;②针对项目任务执行过程的资源信息共享,如设备信息、供应商信息等,特别是各制造主体的库存物料资源信息,通过及时消耗库存的多余物料来减少呆料和滞料,提高资金的流动率。图8所示为建材装备制造集团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体系下,多制造主体进行制造过程协同的示意图,制造集团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不同地域的制造主体以及任务、资源等信息的共享。
2.2基于数据传输中间件的数据集成技术数据的集成是将不同来源、格式、特点的数据在逻辑或物理上进行集中,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共享。目前,在建材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了多种信息化管理软件,如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PDM)、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等,这些系统在物理上分离,但在数据逻辑上关联紧密,由于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存在很多重复性工作,这是企业的基本现状,同时集团多主体制造过程的协同迫切需要实现多个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在数据集成方面,常用的方式是联邦式和中间件模型[10-11],联邦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视图,但是需要在统一的数据库架构下同时对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控制,由于各系统是封装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中间件[11]是独立于异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主要实现信息传递,在实施上较为容易。为了实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集成,本文提出一种可配置的数据传输中间件来满足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集成需求,该中间件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简单的配置实现数据在不同系统的传递,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图9所示为数据传输中间件的基本工作流程,首先根据异构系统下的数据集成需求,通过模板编辑器定义模板,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平台数据与异构集成平台数据的对应关系、一些特定数据信息(如单据编号、产品代码等)的创建及匹配方法,以保证数据在异构系统的可追溯,同时针对不同的数据集成需求定义不同的模板,组建模板库;最后根据实际的数据集成需求从模板库中调用对应的模板,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与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和OA等系统之间的数据分发共享。
2.3基于权限与重构的流程重组技术由于制造过程中数据的流转在不同企业存在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需要对其流程进行变更、优化和重组,例如,企业传统的收票流程为“供应商开票储运部确认发票和入库单信息纸质版传递到采购部确认财务部添加发票信息财务部钩稽发票”,在这一流程中,储运部和财务部存在重复性工作,储运部已确认发票信息,而财务还需要重新添加后再审核;优化后的收票流程为“供应商开票储运部添加发票信息纸质版传递到采购部确认财务审核钩稽发票”,减少了储运部和财务部的重复性工作;同时企业在单据审批时,为了保证审批的合理性和效率,在审批的权限和流程上也存在重组和优化。数字化管理平台需要具有柔性,能通过简单的配置快速适应流程重组的变化需求。本文提出一种与权限结合的流程重构方法,并在管理平台中进行了应用,具体的流程如图10所示。该配置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权限和流程配置相结合,配置方法具有柔性,对于重组或新增的流程,由管理员设置数据的流转模式,如串行、并行、串并综合等,并确定处理人员,每一个人员对应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在实际应用中调用相关的审批流程,按照配置的串行、并行或串并综合的模式实现数据的流转。
3应用案例
基于上述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流程管理的方法和理论,本文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和Mi-crosoftSQLServer2005平台上,利用Microsoft.NetFramework3.5等工具开发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的建材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并在中国中材装备集团进行了实际应用。中国中材装备集团是中国中材集团旗下的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按专业化分工原则、集旗下全部装备资源组建的从事装备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下属12家建材装备制造基地,各制造基地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展开,以适应集团化制造模式下的信息集成和管理需求。目前,数字化管理平台已经在中材装备制造集团下属的中材(天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唐山中材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和唐山海港中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进行了应用,在业务管理、流程审批、计划控制、成本管理、需求传递的及时性和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企业的集团化管控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按部门划分,包括待办事宜、办公管理、考核管理、市场管理、技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储运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1所示。图12所示为项目的添加界面,在合同投标完成后,由技术管理人员添加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的名称、编号和日期等。图13所示为各部门汇总到采购部的物料需用计划,由储运部进行库存的占用和代用后,采购部生成询比价单及订单,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图14所示为生产部月生产进度管理界面,生产部可以根据技术部提交的装箱单及其工程量信息,结合月生产交包对生产制号及项目的进度进行监控。图15所示为质量部报检管理,各部门提交的报检计划由质量部进行统一质检,原材料及成品需要质检合格后才能入库。图16所示为储运部库存管理界面,包括物料的基本信息、标识项目归属的计划跟踪号等。储运部根据订单进行入库,按照项目、生产制号进行出库。图17所示为合同收支界面,主要包括基于项目的各类合同的金额、收付款比较和索赔等。
4结束语
篇5
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主要依赖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作用是对数据进行汇总、存储和管理,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随时响应应用系统对数据的操作和查询,并进行有效的并发控制,以确保数据正确、可用。
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物联网的用户界面,人对于物联网的应用都是通过应用软件来进行的。应用软件依托网络完成对传感器的控制和数据采集,交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通过业务逻辑模型建立业务流程,并对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和统计分析。网络与传感器搭建起物联网的基础平台,最终必须有完善的、稳定的、符合管理需求的应用软件系统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
二、物联网在医院经济管理的应用
具备上述前提条件后,物联网技术即可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传统条件难以准确把握的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数字化院务保障
当医院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庞杂的院务保障工作就成为一个难点和浪费最为严重的环节。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功能完善的就医环境,医院成本也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虽然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院务保障已有应用,但并未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的程度,却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我院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各种智能设备、智能仪表和相关软件系统实现了安防系统、消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中央空调系统、气动物流系统、电梯管理系统、自动抄表系统的数字化和有效整合。
2.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在医院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固定资产总额基本能够反映医院的规模和技术水平。RFID电子标签与条形码或二维码相比更适合用于固定资产管理。采用RFID电子标签能够实现从采购、入库、请领、出库、维护、转借到报废全过程跟踪管理,自动生成并合理分摊成本。使用寿命长,能适应恶劣环境,适合远距离读取和识别,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并可以动态修改。较高频段上的读写器可以在几十米范围内读取信息,使得通过平板电脑对固定资产进行搜寻和管理十分方便。
3.医用耗材管理
医用耗材是医院成本中一个比例较大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种类繁多,涉及专业领域广,管理难度较大,也是容易造成浪费的环节之一。特别是高值耗材的滥用和管理不善还容易导致过度医疗和医疗纠纷,造成医院经济和社会成本的提高。使用条形码对医用耗材从备货到报账全流程的跟踪管理,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握高值耗材的采购和使用情况。特别是高值耗材一物一码的管理方式规范了高值耗材的收费管理,缩短了耗材流动周期,提高了陈本核算的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
4.患者管理
患者识别是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内医院普遍使用的是手写腕带和二维码腕带,RFID腕带在国外有所应用,但由于成本和相关软、硬件限制应用并不广泛。利用无线医护工作站和二维码腕带是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收费、划价、发药、处置等各个环节均可大大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5.药品管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配液中心、数字化门诊药局以及数字化药库,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失误,提高了药品出入库、发药的工作效率。
6.数字化实验室
数字化实验室也是物联网技术在医院管理方面的重要应用,将临床实验室自动化分析仪通过传送系统连接起来,进行流水线作业,实现样品运输、分类、前处理、检测、结果报告、后处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
三、物联网应用对于医院经济管理的意义
通过以上这些应用,方便了临床,提高了效率,而最终受益的其实是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控制得到加强
医院全成本核算环节多、计算过程复杂,涉及多系统、数据维护量大,如果不加强数据维护与管理,数据就不能及时更新,就会直接影响到核算结果的正确性。物联网的应用为医院成本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新的手段。具体体现在:
(1)成本计量更为准确。物联网技术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医院能够对以往较为模糊粗放的成本数据进行更为准确的测定,能够为临床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更为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2)成本计算更为标准、规范。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较多的环节。比如高值耗材的采购、出入库是由器材科完成的,而耗材的计价是由临床科室完成的,这是两个独立的流程。而这两个流程的交点却是由临床科室(通常是由办公室护士)完成的,这就难以保证两个流程上标准的一致性,而且事后监督也不易进行。物联网技术引入后采取一物一码的管理就实现了价格的标准化以及内部价格和外部价格的精确对照。
(3)成本数据采集过程更加实时。医院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如果成本数据采集不能做到实时,那么成本控制的依据就不具备科学性。
(4)成本水平得到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保障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使用,恢复医护人员的主体地位,节约人力资源开销,提高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随着医院的发展,患者数量大幅度增长,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加大,差错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大。但物联网的使用减少了人为干预差错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设备运转效率,单位时间内设备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经济效益。虽然在物联网系统建设上医院投入了大量经费,但对比其在人力资源成本节约、减少浪费、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减少医疗差错等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医院总体成本仍然有明显降低。
2.成本核算更为精细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化管理成为一种趋势,而市场竞争作用影响也较大,这就要求医院要做好效益评估。而物联网的体系构建,实现了模糊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使经济管理由经验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成本科学的评估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物联网的使用,能够对人和物进行自动识别,对患者能够做到对全医疗过程的跟踪,对药品、耗材、固定资产等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将管理延伸到末端,提高了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核实性。保证了成本数据与医院和科室的实际经营情况相一致,不掺杂或尽量少掺杂人为干预,策略更合理,保证了成本核算信息的客观、可靠。将科室、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联系在一起,按照医疗设备、医疗用房、营具设施不同的比例计提折旧,即实现物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较好地解决了资产账物不符、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使成本核算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并使个人的绩效考评或成本核算更容易实现,从而形成令人信服的收入分配方案,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物联网系统有效地使药品、物资、医疗设备、后勤服务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整合,克服了药品、物资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及财务系统之间没有互联对接的问题,解决了经费账与物资账“两张皮”现象,从而实现了全成本自动核算管理。
3.降低库存量,使高值耗材接近零库存成为可能
在医院运营过程中,一般都用实现的医疗收入、利润来评价医院的经营业绩。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的,并没有反映出医院的真实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忽略了库存产品和应收账款的折损而造成的,而这两个因素往往是造成医院潜亏的重要因素。随着商品消费特性的转变,生产方式和物流节奏必然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转变,医院也是如此。零库存的表现形式之一为即进即售:指当产品入库后,在正常库存周期将产品销售出去,并同时收回货款。由于物联网技术采取一物一码的物流管理,科室请领了某高值耗材,就必须同时计账,不但使高值耗材达到“零库存”状态,同时解决“零库存”状态另一关键环节,即解决了应收账款问题,理论上它将保持原值,不会发生库存折损,避免造成应收账款成为呆账或死账。
4.实现了耗材动态管理
篇6
什么是BIM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是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创建的工程数据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来提高工程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的效率。
BIM的技术核心是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信息及状态信息,而且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例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富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信息的集成化程度,这就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都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互和共享的平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增加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结合更多的相关数字化技术,BIM模型中包含的工程信息还可以被用于模拟建筑物在真实世界中的状态和变化,使得在建筑物建成之前,项目的相关利益方就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成败做出最完整的分析和评估。
BIM的特征三维可视化
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三维平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经常拿到的施工图纸,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是采用线条绘制表达的,其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业参与人员去自行想象。而当前建筑形式各异,造型复杂,这种平面的图纸呈现出诸多的局限性。所以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面前。
当然,目前也有许多设计单位会做各种效果图,这种效果图是分包给专业的效果图制作团队通过识读设计制作出的线条式信息制作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构件的信息自动生成的,缺少了同构件之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而BIM提到的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这种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于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模拟性
在设计阶段,BIM可以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东西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在医院建筑策划和设计中可以利用BIM对医院的物流系统、二级医疗系统流程进行模拟,以求最优化的功能布局。
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也就是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同时还可以进行5D模拟(基于3D模型的造价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后期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例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及消防人员疏散模拟等。
*信息集中与优化
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海量信息集中并不断优化的过程,在BIM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好的集中、更好的优化。没有准确的信息做不出合理的优化结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规则信息,还提供了建筑物变化以后的实际存在。现代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
建筑全生命周期中BIM的应用
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BIM的应用对于提高建筑行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BIM在中国被逐渐认识与应用,特别在国内工程建造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BIM已在国内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积极应用,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充分展现了BIM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应用价值。在国内的部分医院工程已经开始采纳BIM,将其运用于工程建设和日常运营管理。
BIM的信息具有可追溯性、共享性、透明性的特点,贯穿于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使之成为智能化(制造)建设和数字化医院管理的平台。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维护BIM模型,实质是使用BIM平台汇总项目团队所有的项目信息,消除项目中的信息孤岛,并且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各相关利益方随时共享。
由于BIM的用途决定了BIM模型细节的精度,同时目前仅靠一个BIM工具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根据需要,这些模型可能包括: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进度模型、成本模型、制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这种“分布式”模型往往由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运营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范围单独建立,最后通过统一的标准合成。这将增加对BIM建模标准、版本管理、数据安全的管理难度,所以有时候业主也会委托独立的BIM服务商,统一规划、维护和管理整个工程项目的BIM应用,以确保BIM模型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
BIM在医疗建设项目策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场地与交通组织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在医院建筑工程中,场地的选择和布置对医院的后期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确定建筑物的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联系过程。在规划阶段,场地的地貌、植被、气候条件都是影响设计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场地分析来对景观规划、环境现状、施工配套及建成后交通流量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及分析。例如:利用BIM模拟医院交通流线和出入口布置分析以求最佳方案。
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尤其是一些山坡地、河道低洼地,通过BI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通过BIM及GIS软件的强大功能,迅速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如土方平衡量、排水泄洪方案等),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指定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做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位置、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主体布局等关键决策。
*模拟空间发展――做关键性规划
在医院建筑策划时,我们总希望在用地与建筑空间留有发展余地,用于满足日后发展或功能转变之需。
策划是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后,根据定量得出设计依据的过程。相对于根据经验确定设计内容及依据(设计任务书)的传统方法,医疗建筑策划利用对建设目标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人口图谱、疾病谱和当地医疗资源及分布等进行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实态调查为基础、以数据分析为手段对目标进行研究。
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为团队提供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特别在客户讨论需求、选择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时,借助BIM及相关分析数据,可以做出关键性的决定。
在建筑策划阶段,BIM还会帮助建筑师随时查看初步设计是否符合业主的要求,是否满足建筑策划阶段得到的设计依据,通过BIM连贯的信息传递或追溯,大大减少设计阶段因不合理设计造成修改的巨大浪费。
*评估设计方案――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照明、安全、声学、色彩及是否符合相关规范。BIM甚至可以做到利用建筑外观部分的细节来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
以某医院某科室门诊区域的设计为例,我们可以利用BIM去模拟测算,以判别门诊设计的合理性。该科室日常常规参数如下:
常规门诊量:150人(最高峰250人);
峰值门诊时段:9:00―11:00 (平均1人/5分钟);
平均就诊时间:20分钟;
患者可容忍等候时间:老人45分钟,中青年30分钟。
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模拟动态测试,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具体内容包括:
人群是否始终或长时间处于聚集状态,从而判断整个科室诊室区域面积是否足够;
什么时间就诊人群开始聚集,聚集在何处,以此判断整个诊室区域面积、诊室数量和候诊空间的比例是否合理;
根据诊量高峰与低谷的比例,调整部分专科门诊的开放时间,如某些慢性专科门诊,高峰时段不开门,而在低谷时段开放;
根据对患者就诊路径、就诊时间、等候时间规律的判别,考虑在诊室区域植入相关医技、治疗功能。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BIM平台的运用,可以优化诊室设计方案,使之更高效、舒适、方便,达到诊室设计效果最佳状态。
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方便地、低成本地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以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
对设计师来说,通过BIM来评估所设计的空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以便从使用者和业主那里获得积极的反馈。设计的实时修改往往基于最终用户的反馈,在BIM平台下,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比较容易直观地展现并迅速达成共识,相应地,决策所需的时间会比以往减少。
*可视化设计――真正的三维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建筑师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医生无法判别使用面积是否足够的问题,3Dmax、Sketchup这些三维可视化设计手段的出现,有力地弥补了业主对传统建筑图纸识别能力缺乏造成的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但由于这些软件设计理念和功能上的局限,使得这样的三维可视化展现不论用于前期方案推敲,还是用于阶段性的效果图展现,与真正的设计方案之间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用于前期推敲和阶段展现,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CAD平台来完成。但由于CAD平台的功能局限,使得设计师不得不放弃三维空间的思考方式,退而求其次地使用平、立、剖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这种由于工具原因造成的信息割裂,在遇到项目复杂、工期紧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错。
BIM的出现,使设计师真正回归到了三维的世界,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了解自己的投资与回报。
*多专业协同设计――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协同设计是在建筑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必须得到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这种基于二维的协同设计并不能充分实现专业间的设计信息交流,这是因为CAD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并且由于平台局限,专业间的数据不具有关联性,导致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专业设计内容未能很好融合。
BIM的出现,使协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协同设计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设计交流、组织及管理手段,它与BIM融合,成为设计手段本身的一部分。借助于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建筑性能化分析――可自动完成
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国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并已开发出丰富的工具软件。但是在CAD时代,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操作和使用这些软件不仅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培训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造成原本就耗时耗力的数据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导致包括建筑能量分析在内的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通常被安排在设计的最终阶段,使得建筑性能化分析趋于象征性。最终导致了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无法非常方便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性能化计算分析,或者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发生严重脱节的现象。
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包括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使设计公司能够向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和服务。
BIM在医院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工程量快速统计――可用于成本估算
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大大减少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统计工程量带来的繁琐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同时能够非常容易地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保持完全一致。
BIM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应用,给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带来质的飞跃。通过BIM获得的准确的工程量统计,可以用于前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在业主预算范围内,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案,或者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建造成本进行比较;进行施工开始前的工程量预算以及施工完成后的工程量决算。
*3D管线综合――及时排除施工中的碰撞冲突
在CAD时代,设计院主要由建筑或者机电专业牵头,将所有图纸打印成硫酸图,然后各专业将图纸叠在一起进行管线综合,由于二维图纸的信息缺失以及缺失直观的交流平台,导致管线综合成为建筑施工前最让业主不放心的“最后一公里”。
利用BIM技术,通过搭建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BIM模型,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的三维环境下方便地发现设计中的碰撞冲突,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线综合的设计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不仅能够及时排除项目施工环节中可能遇到的碰撞冲突,显著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降低由于施工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和工期延误。
*4D施工模拟――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施工过程
通过BIM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4D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此外,BIM可以协助评标专家从4D模型中很快地了解投标单位对投标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是否基本合理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做出有效评估。
*施工组织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
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按月、日、时进行施工安装方案的分析优化。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可行性;也可以利用BIM技术结合施工组织计划进行预演以提高复杂建筑体系的可造性(例如:施工模板、玻璃装配、锚固等)。
借助BIM对施工组织的模拟,项目管理方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整个施工安装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安装工序,并清晰把握在安装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施工方也可以进一步对原有安装方案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方案的安全性。
*数字化构件加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
将BIM模型与数字化建造系结合,可实现建筑施工流程的自动化。尽管建筑不能像汽车一样在“加工”好整体后发送给业主,但建筑中的许多构件的确可以异地加工,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到建筑中(例如:门窗、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构件)。通过数字化建造,可以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这些通过工厂精密机械技术制造出来的构件,不仅降低了建造误差,并且大幅度提高构件制造的生产率,使得整个建筑建造的工期得以缩短并且容易掌控。
BIM模型直接用于制造环节还可以在制造商与设计人员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反馈循环,即在建筑设计流程中提前考虑尽可能多地实现数字化建造。同样与参与竞标的制造商共享构件模型也有助于缩短招标周期,便于制造商根据设计要求的构件用量编制更为统一的投标书。同时标准化构件之间的协调也有助于减少现场发生的问题,降低不断上升的建造、安装成本。
*材料跟踪――与RFID互补
在BIM出现以前,建筑行业往往借助较为成熟的物流行业的管理经验及技术方案(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通过RFID可以把建筑物内各个设备构件贴上标签,以实现对这些物体的跟踪管理,但RFID本身无法进一步获取物体更详细的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构件尺寸等)。而BIM模型恰好详细记录了建筑物及构件和设备的所有信息。此外BIM模型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多维度数据库,并不擅长记录各种构件的状态信息,而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物体的过程信息都有非常好的数据库记录和管理功能。这样BIM与RFID正好具有了互补性,来解决建筑行业由日益增长的物流跟踪带来的管理压力。
*施工现场3D配合――为各方提供交流的沟通平台
BIM可成为施工现场各方交流的沟通平台,这一平台不仅史无前例地集成了建筑物的完整信息,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三维的交流环境。这大大提高了传统模式下项目各方人员在现场从图纸堆中找到有效信息进行交流的沟通效率。
通过在施工现场搭建基于BIM模型的交流平台,可以让项目各方人员方便地通过BIM模型协调项目方案,增加项目的可造性,及时排除矛盾,显著地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由于BIM模型直观的表现力,也为机构和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了语言交流障碍。这些都有助于缩短施工时间,降低由于设计协调造成的成本增长(譬如业主需求变化),提高施工现场生产效率。
*竣工模型交付――为业主提供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
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当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调整,以确保它可以按照当初的设计来运营。在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材料安装使用情况,常用件、易损件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可实际上这些有用的信息都被淹没在不同种类的纸质文档中了,而纸质的图纸是具有不可延续性和不可追溯性的,这不仅造成项目移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隐患,更重要的是需要物业管理部门在日后的运营过程中从头开始摸索建筑设备和设施的特性和工况。
BIM模型能将建筑物空间信息和设备参数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为业主获取完整的建筑物全局信息提供平台。通过BIM模型与施工过程的记录信息相关联,甚至能够实现包括隐蔽工程图像资料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集成,不仅为后续的物业管理带来便利,并且可以在未来进行翻新、改造、扩建过程中为业主及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历史信息,减少交付时间,降低风险。
BIM在医院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BIM不是一个简单的医院建筑数字模式,它更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平台。
例如,在医院日常运营中,监控系统可以自动发现某个水泵控制阀门出现故障,查阅在库存记录中已无该阀门配件,于是提出采购申请――财务审核――主管领导审批――采购――安装(维修清单)――设备信息重新录入――最后重新进入设备运营监测。
整个过程涵盖了楼宇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资源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BIM的基础上的。将原有离散的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决策系统整合在BIM的平台上。
*运营信息集成
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建筑物结构设施(如墙、楼板、屋顶等)和设备设施(如机械、电气、管道等)都需要不断得到维护。一个成功的维护方案将提高建筑物性能,降低能耗和修理费用,进而降低总体维护成本。
BIM模型结合运维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空间定位和数据记录的优势,合理制定维护计划,分配专人专项维护工作,以降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突发状况的维修风险的次数。对一些重要设备还可以跟踪维护工作的历史记录,以便对设备的适用状态提前做出判断。此外在三维的环境下,维护人员对于设备的位置十分清楚,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
*设施及资产管理
当前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纸质方式中脱离,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地提升建筑资产或设施的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建筑行业和设施管理行业的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阶段依赖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资产管理系统,这不仅需要更多的系统数据准备时间,而且很容易出现数据录入错误。
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这对于资产管理而言,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此外由于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本身无法准确定位资产位置,通过BIM结合RFID的资产标签芯片还可以使资产在建筑物中的定位及相关参数信息一目了然,实现精确定位,快速查询。
*辅助能源管理
建筑系统分析是对照着设计规定来衡量建筑物性能的过程。其中包括机械系统如何操作,建筑物能耗分析、内外部气流模拟、照明分析、人流分析等涉及建筑物性能的评估。BIM模型结合专业的建筑物系统分析软件避免了重复建立分析模型,不仅可以验证建筑物是否按照特定的设计规定和可持续标准建造,而且可以通过模拟更换整栋建筑所使用的材料设备,创建假设的解决方案,来显示建筑物性能更好或更差的状态。通过这些分析模拟,最终确定、修改系统参数甚至系统改造计划,以提高整个建筑的性能。
*空间管理
空间管理是业主为节省空间成本、有效利用空间、为最终用户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并促进人员的沟通与协调而对建筑空间所作的管理。空间管理最重要的是进行空间控制,做到经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
BIM不仅可以用于有效管理建筑设施及资产等资源,也可以帮助资产管理团队记录空间的使用情况,处理业主要求空间的变更请求,分析现有空间的使用情况,以及评估设备试用期间空间相关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
通过BIM模型结合空间追踪系统可以合理分配建筑物空间,追踪当前空间的使用情况,确保设施空间资源最大利用率,还能根据统计数据协助日后空间改造时的空间使用需求。
*灾害应急模拟分析
建筑作为人类栖息的场所和进行各类活动的物质条件,安全是第一位的。直接影响安全的因素,除房屋结构外,还包括各类灾害对其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利用BIM模型及相应灾害分析模拟软件,可以在灾害发生前以模型和灾害预警信息为基础,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灾害发生的解决措施,以及发生灾害后人员疏散、救援支持的应急预案。
此外,当灾害发生后,BIM模型可以提供救援人员紧急状况点的完整信息,这将有效提高突发状况应对措施。此外楼宇自动化系统能及时获取建筑物及设备的状态信息,通过BIM和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结合,使得BIM模型能清晰地呈现出建筑物内部紧急状况的位置,甚至到紧急状况点最合适的路线,救援人员可以由此做出正确的现场处置,提高应急行动的成效。
BIM的实施
虽然BIM能为行业带来巨大的价值,但我们也看到,实施BIM方面并不是一帆风顺,原因之一在于用户对BIM的实施方式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于运用BIM的设计方来说,在成功实施BIM之前,需要充分考虑BIM的实施策略。不仅要考虑购买软件和安排培训,而且要考虑伴随BIM而至的工作流程和组织变更问题。例如:
――希望BIM解决哪些问题?BIM能做很多事情,但在实施BIM的初期,最好先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软件工具和人员配置。
――是让现有设计团队学习BIM软件并直接用于设计,还是成立平行于现有设计团队的全新BIM团队?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在倾向于成立新的小型BIM团队,从辅助设计开始做起,例如专门进行碰撞检查或绿色分析,以后再逐步扩展到使用BIM软件完成整个设计流程。
――是否具备合适的硬件和网络环境?BIM软件对硬件的要求可能略高于二维CAD软件,但并不超出大部分设计企业能接受的范围。
BIM代表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模式,而不仅仅是采用一种新的支撑技术,因而企业需要考虑这一变革性团队的组织结构。参与试点项目的团队成员应当具备灵活的头脑、进取心和大局观,并且热衷于BIM的宣传普及。
结语
篇7
文章选取我国27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财务报告数据,运用因子分析,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17项财务指标中提取和构建了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和评价模型,得出了其财务竞争力的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结果表明,宋城演艺、天舟文化、视觉中国、华录百纳和长城影视的财务竞争力排前5名,华数传媒、时代出版、出版传媒、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排后5位,而且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普遍优于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
【关键词】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引言
财务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持续成长的基础与保障。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速度换挡、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转型升级,财务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财务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业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文化产业受到的影响更为巨大和深远,为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为主要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1]。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必须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但是,传统文化产业业务的收缩退出和新业态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财务资源支持和保障,需要上市公司对自身财务资源的合理评估和统筹谋划,否则将捉襟见肘、半途而废。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针对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样本与指标选取
根据中国证监会2015年1月的《2014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共有29家,具体包括:新闻出版业15家,它们是*ST传媒(000504)、华媒控股(000607)、大地传媒(000719)、华闻传媒(000793)、天舟文化(300148)、中文传媒(600373)、时代出版(600551)、浙报传媒(600633)、长江传媒(600757)、新华传媒(600825)、博瑞传播(600880)、中南传媒(601098)、皖新传媒(601801)、凤凰传媒(601928)、出版传媒(601999);文化传媒业14家,包括华数传媒(000156)、湖北广电(000665)、长城影视(002071)、完美环球(002624)、华谊兄弟(300027)、华策影视(300133)、光线传媒(300251)、华录百纳(300291)、新文化(300336)、中视传媒(600088)、当代东方(000673)、视觉中国(000681)、美盛文化(002699)、宋城演艺(300144)。其中,*ST传媒经过重大资产重组,主营业务变更为生物技术,2015年后更名为南华生物(000504),而当代东方(000673)2014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不属于“标准无保留意见”,为此将这两家上市公司排除在样本之外,最后选定27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根据财务竞争力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特殊性,选取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产权比率X4),营运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X5、存货周转率X6、固定资产周转率X7、每股现金流量增长率X8),盈利能力指标(营业利润率X9、营业毛利率X10、成本费用利润率X11、总资产报酬率X12、加权净资产收益率X13),成长能力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X14、总资产增长率X15、营业利润增长率X16、净利润增长率X17)17项财务指标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4]。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这27家上市公司2014年年度财务报告。
三、数据的处理与检验
根据因子分析的需要,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差异和方差较大变量对因子负荷的影响[5]。然后,利用SPSS17.0对标准化数据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得到KMO的检验值为0.680,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33.50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值为0.000,说明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合进行因子分析[6]。
四、公共因子的提取
首先通过碎石图确定公共因子的数量。图1为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原始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从碎石图可以看到曲线的拐点在5,表明前5个因子能概括大部分的信息。其次通过计算初始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表1)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包含的原始变量达85%以上的信息量。综合碎石图、初始特征和累积贡献率的计算结果,将指标提取为5个公共因子,分别以F1、F2、F3、F4、F5表示。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2)数据将公因子进行命名。F1在X9、X10、X11、X12、X13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F2在X1、X2、X3、X4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F3在X5、X6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运营能力因子;F4在X15、X7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资产成长能力因子;F5在X16、X17上有较大的载荷,命名为利润成长能力因子。
五、评价模型的构建
为了明确因子的意义,并给予因子合理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化方法进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得到旋转后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表3),得到各公共因子得分的计算公式: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因子总方差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计算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评价模型:F=(22.877F1+21.611F2+15.292F3+12.914F4+12.702F5)/85.396
六、主因子得分与财务竞争力综合评价
得分的计算和排序为了减少误差,各公共因子得分的计算过程中,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采用回归法计算出各公司的因子得分及排序,最后依据各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评价模型,计算各公司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表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证分析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表中许多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得分表现为负数,并不意味着其财务竞争力为负数。
七、研究结果
1.财务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上,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权重达到22.877和21.611,接着依次为运营能力、资产成长能力和利润成长能力。盈利能力中总资产报酬率和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影响较为明显,说明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能力尚显不足;偿债能力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影响很大,明显高于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对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更为关键;运营能力中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影响明显且较为均衡,表明强化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对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具有重要性;资产成长能力主要体现在总资产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方面;利润成长能力表现在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方面。
2.从综合排名来看,宋城演艺、天舟文化、视觉中国、华录百纳和长城影视是我国财务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排前5名,而华数传媒、时代出版、出版传媒、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的财务竞争力较弱,排名后5位。从新闻出版业14家上市公司和文化传媒业13家上市公司对比来看,文化传媒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普遍优于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但不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对应的各因子排名和综合排名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各因子的单项排名与综合排名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新华传媒,其运营能力因子排名第4、资产成长能力排名第8,但由于盈利能力因子和偿债能力因子排名26,导致其综合排名最后,这也应该引起新华传媒对负债经营的风险警觉,同时也表明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在各因子代表的财务因素发展上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
3.盈利能力因子上,长城影视、完美环球和华谊兄弟得分大大领先于其他各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20.30%、17.48%、13.02%,并借此大大提升了综合财务竞争力;而长江传媒、新华传媒和出版传媒的盈利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各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其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2.93%、1.14%、2.67%,处于边缘化位置。
4.偿债能力因子上,博瑞传播、美盛文化、华录百纳和中视传媒的偿债能力名列前茅,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俱佳,其速动比率分别为3.74、3.38、4.04、2.88,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4.70%、22.93%、9.57%、27.62%;而华数传媒、新华传媒和湖北广电的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很差,其速动比率分别为0.64、0.67、0.63,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0.29%、56.57%、33.16%,隐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5.运营能力因子上,除完美环球、美盛文化、华录百纳和新文化外,其他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均较好,尤其是宋城演艺、湖北广电、视觉中国、新华传媒和浙报传媒表现出色,具有很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对比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发现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普遍较好,这充分反映了业务的特殊性和收费方式上的差异性,宋城演艺、湖北广电和视觉中国也具备这一特征。
6.资产成长能力因子上,华录百纳、视觉中国、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和天舟文化的资产增长性很强,总资产增长率分别为253.05%、394.96%、138.61%、92.37%、217.78%;而博瑞传播、中视传媒、华媒控股、中南传媒、出版传媒、中文传媒等传统新闻出版上市公司的资产成长能力很弱,基本处于滞涨状态。
7.利润成长能力因子上,天舟文化、美盛文化、华数传媒和华谊兄弟表现出色,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其中天舟文化和美盛文化表现尤为突出,天舟文化的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达到400%以上,美盛文化的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也达到120%以上,两家公司的利润成长能力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说明两家公司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市场定位准确,“互联网+”业务发展强劲,勇于创新和开发推广新市场和新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发展潜力巨大。而长江传媒、新华传媒、中视传媒和博瑞传播等公司的利润成长能力不够理想,其营业利润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这几家公司在转型发展和数字出版业务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加速布局“互联网+”业务,扭转当前的负增长局面。
八、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全面普及,传统文化产业业务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文化产业正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得到发展。相比而言,由传统国有文化产业公司发展而来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在新业态建设和发展方面由于传统业务惯性和历史包袱等原因普遍落后于民营企业发展而来的文化产业公司,财务竞争力高低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说明了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建设和发展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虽然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但却是我国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与时俱进、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志杰.价值链视角下的出版发行企业新业态建设[J].编辑之友,2013(6):30-32.
[2]王红英.出版传媒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出版,2013(6):43-47.
[3]龚玲.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公告对股东财富短期影响的实证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1):28-31.
[4]张宏伟,黄金,时亮.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债务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出版,2014(12):16-21.
[5]杨志斌,马腾,胡啸兵.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7):178-181.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安全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到迅速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入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适合各种会计数据使用者的需要,会计软件向管理型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可以更准确地称为会计信息化。本文就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防范性的应对策略和解决的方法设想,希望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一、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管理未实现智能化。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已实现专业软件核算,大部分的财务及相关软件都采用了C/S工作模式,但是各个系统并不相关联,或有限关联,软件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资源不能共享,也不具有分析和决策功能。财务相关数据也没有做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采集和处理的口径不一,和校内其他部门的共享性较低,比如同一个科研项目,二级学院编一个代码,科研管理部门编一个项目代码,财务处也编写了一个便于识别的项目代码,中间的对接耗费了大量精力。当前不少高校正进行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建设,财务与教学、宿舍管理、餐饮、科研、固定资产等等模块的整合也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契机,提高会计信息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管理体制与内控机制。由于高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领导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所以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引起管理风险,会计信息化系统在对会计财务信息等的处理方式和内部结构上与原来的已有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别,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是对个人的绝对信任基础上的。信息化管理是以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则制度、稳定的工作秩序、严密的内部控制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化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三)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专业人员的缺乏。高校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活动对财务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除了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如系统与网络安全意识、数据处理能力等。很多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信息化主要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对手工记账、汇总、报表等工作进行了自动化处理,这和真正了解会计信息化有很大的差距。(四)信息化过程中的内外部风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会计信息化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信息环境的安全也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我们会有单位没有做好数据的异地保存或者没有做好容灾备份,导致数据无法恢复的局面,另一方面无纸化办公的推进,许多处理步骤都是保存在电脑里或者电脑里有痕迹的,一旦电脑有特殊情况损坏或者人为因素导致数据的不准确,可能会面临无从查证的情况。随着会计信息化的网络化,会计信息的网络环境不可避免与其他如互联网有信息交叉或信息交换。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化,都会使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病毒和黑客侵袭的可能性更大。(五)会计档案的信息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高校资金管理体量飞速增加,审计慢慢成为各个高校财务无法回避的常态审计了,决算审计、专项审计、科研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等,不仅有学校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上级部门审计、社会审计、资金来源方审计等等大大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压力,凭证调取复印成了一项苦不堪言的工作。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统一规范信息编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制定规范统一的信息编码,只有通过规范信息编码才能实现原始数据的一次录入和多次利用。在高校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同时将高校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数据一次性录入共享平台,比如新生录取后招生部门将数据录入数据平台,财务处、教务处、宿舍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等等都可以可靠及时获取各自所需的原始数据。公共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以完成部门之间的实时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通过网络的随时监督,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更加及时了解会计信息,发现问题,进行校对,这增加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二)加强内控,完善制度。高校财务部门加强内部控制,不但可以保证内部信息顺畅地交流,还可以大大地减少财务风险。财务部门应该根据学校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岗位设置,制定严密高效的控制制度,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比如设立组织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设备管理维护制度、软件管理维护制度、网络运行管理维护制度、数据管理维护制度、财务资料管理制度、代码编写规则制度和保密制度等等。为了防止由于计算机自动高效等特点引起的很多不相容的工作由计算机统一执行而形成的隐患,会计系统中应该分别设置系统管理、数据录入、数据审核、数据复核等相关岗位,使得各个岗位之间相互联系、互相监督,最大限度降低工作失误的几率。(三)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财务-计算机-管理复合型人才。有一支素质高、技术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和会计师知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实现高校会计信息化最根本要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解放思想,不断提高认识接受新理念,学习新的知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独特的优势,许多高校都有这三块的专业学科,在本校优秀学生里发展相关专业型人才不失为一条新路子。(四)综合运用各种软硬件手段,加强会计信息的安全。为了加强会计信息的安全,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手段进行安全防护:有跨校区、跨办公区域的财务平台,既可以利用校园网搭建信息平台,也可以利用VPN技术互访局域网;为避免财务部门以外的用户直接读取财务信息系统服务器,可以单独配置一台专门用于查询的服务器来承载这各个功能,再由专门服务器来读取数据服务器的内容,可以有效制造一个信息屏障;建立完善的日志保存制度,并对日志文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评估。(五)建立会计凭证影像库,应对原始凭证抽查。对会计原始凭证采用影像化处理,建立影像库,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对会计档案进行有效、规范的管理,可以实现对会计档案的快速查询,而且影像数据可作为纸质数据的有效备份,避免纸质资料出现损坏,难以补救的情况。会计原始凭证的影像化处理可以实现纸质凭证的数字化备份,防范会计资料的管理风险。
高校会计信息化是管理知识、会计知识和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积极建设、整合和维护财务相关信息平台,不断探索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当前高校发展需求,为领导层管理和做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才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金曦弘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万希宁,郭炜.会计信息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胡仁昱.会计信息化研究与案例讲解[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周建.网络环境下高校会计信息化分析[J].信息化研究,2010
篇9
档案管理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于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运用加大医院档案软件与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数字化档案管理以经济加强培训等措施,最终有效的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在医院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且还是提高医院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1.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价值
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类整合医院的档案信息;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医院的档案信息。
(1)档案形式的改变。利用信息技术对医院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实现信息数据的变换与处理,更新与完善,最终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得以永久备份与储存。
(2)档案分类检索的改善。在工作中,档案部门要及时的对各类文件进行标注与记录。利用计算机软件,根据文档的类型和所属关系进行数字化分类、归档和检索。在变更信息时可输入指令自动完成系统调整。
(3)档案信息的共享。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运用信息查询系统,使档案信息得以共享,搜索与利用十分便捷。
(4)档案信息化管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应符合现代化的需求,改变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在医院档案接受和保管上,应用专业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由医院档案工作者对文书档案、病案等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保存管制,以实现无纸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档案资源管理。
2.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基础设施不到位
目前,在我国的医院中还存在着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高、局域网建设不够完善的情况。例如进行的档案信息工作没有安装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运用计算机主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整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够高,进而不能充分的将档案部门具备的功能发挥出来。
(2)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管理范围不够明确
由于医院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建设体质不完善、分工职责不明确、构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进而不能很好的对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导致相关的档案信息法律规范不够完善。另外,信息安全技术不具有管理性、技术性以及业务性的特点,导致其信息化管理技术以及制度不够完善。
(3)缺乏信息化建设人员
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较大,层次老化,并且还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知识不够系统、全面,进而给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3.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新时期,需要对档案管理观念进行更新。在这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要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作为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树立起良好的服务观念以及开发档案的新观念。如今,很多行业所竞争的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在竞争服务。医院的档案管理如今也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想上。为此,医院档案室必须要对医护人员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加大相关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力度,积极的为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必须让档案管理人员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过渡到档案信息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促进医院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2)重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推行无纸化办公,进行无纸化办公其最基本的就是需要各种硬件设施作为支撑。档案信息化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实现档案管理的无纸化办公。那么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医院就必须建设各种电子计算机、缩微复制设备以及各种先进的信息化库房管理设备,这些都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目前,这些先进的设备只有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的医院档案是有配置。但是档案信息化管理还要涉及到将各种档案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共享,这就使得仅仅在几个城市、地区拥有这样的硬件设施还无法满足要求。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就需要全国的医院档案室都能够实现硬件设施上的同步与完善,最后实现网络档案资源进行共享。
(3)加大投资款项,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加快,促使医院档案软件需要时刻更新。鉴于医院档案需要以信息化的手段对医院各项档案的物、事、人进行全程记录。为此可基于档案生命周期进行相对加大投资款项,使档案管理信息化生命周期保持在最佳势头,如引入信息化软件、使用各种软件管理工具、周期查看当前硬软件情况,建立信息化档案运营机制等,如此一来就保证了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随时为医院服务。
(4)提高各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方法的应用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量的产生速度已经不是以前的时代可以比拟的了。而信息量的大量增加也为医院的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与新的要求。如今医院的档案数量急剧增加,档案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档案的利用也发证着巨大的改变,不仅利用的数量、范围、深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变化都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以及技术所无法适应的。因此,要积极的提高各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方法的应用水平。
篇10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建模
一、人民银行传统合规性审计的瓶颈
人民银行内审司成立于1999年,以完善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执行,防范内部控制风险为着力,以促进人民银行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改进金融行业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为实现组织目标,规避操作风险,内审司先后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审计规范,审计对象从最初的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发展到直属企事业单位,审计范围从传统的履职审计、离任审计、财务审计拓展到信息技术审计、外汇管理审计等新兴业务。十几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为组织治理、目标实现和价值增加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但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层面的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高,审计经验的不断积累,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方法过分依赖审计人员工作经验、不能有效识别事件全局风险、不能有效控制事件核心风险、不能数字化呈现事件整体风险、缺乏可靠性、精确性、及时性、经济性等弊端也愈发凸显,越来越难以适应内审工作转型的需要。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郭庆平同志明确指出内审工作转型和发展就是要做到“一个建立、两个探索、三个深化”。要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深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进一步确立审计的风险和控制视角,积极履行审计的咨询功能,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内审工作的履职效果。因此,改变传统的合规性审计方法,构建以风险导向(计量学二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为主的新型审计模式已刻不容缓。
二、计量数学模型方法论的构建
为使审计成果能够数字化、科学化、全面化地体现被审计单位整体风险水平,风险评价技术是关键。此处引入一个管理学概念———系统评价,该评价过程是将系统抽象属性进行量化的过程,而量化方法是实现评价目的的技术手段。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个权威的、有针对性的客观综合评价系统,即审计对象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将人民银行审计对象风险量化,风险大小数字化,使其评估的结果具有度量性、精确性及可比性。模型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完整的风险导向审计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手段;明确事件整体风险程度计算方法。
1.指标体系的创建
2011年—2013年,总行内审司根据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及业务范围,确立了以外汇储备、金融稳定、支付结算等12类专门性职能和组织管理、保密管理、预算管理等13类综合性职能为风险评估对象的基本清单。将人民银行主要风险类别归纳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为完善流程、规范操作、防范风险,多年来,总行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相应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基本建设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这为各级内审部门针对事件风险制定风险指标体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蓝本。如2013年4月,宝鸡中支审计组在开展对××中支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中,结合地市中支科技管理工作实际,着眼事件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科技综合管理专项审计方案》(银内审发〔2013〕7号),建立了人民银行地市州中支信息技术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内控机制建设情况、机房与设施管理、业务网管理等7个维度,117个条目。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以定量方式反映各项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比重。在多因素综合评价决策中,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是评价决策的关键之一。本课题采用最典型的主观赋值法———Delphi法,进行权重的确定。Delphi法能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要素做出概率估算,并使分散的评估意见逐次收敛,最后集中在协调一致的结果上,是系统工程中一种很重要的测定方法。Delphi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专家的遴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专家人数以10-15人为宜。人数太少,缺乏该领域代表性及权威性,影响函询结果;人数太多,又会给结果处理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2)专家选择标准
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参与的原则,选择:①人民银行从事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②接受相关专业系统知识教育及熟练本业务流程操作;③具有人民银行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3)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指标体系源版
首先向专家说明审计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流程等,在征得专家同意后,以现场座谈、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各位专家发放《专家评测问卷》,请专家对各维度及维度内各条目进行打分。打分方法:总分100分,根据各维度的相对重要性拟定其得分,保证各维度风险权重得分(a)总和为100分;再对维度内各条目进行打分,各维度下相应条目风险相对权重得分(b)之和为100%;最后两者乘积(a*b)为各条目的绝对权重。问卷中附有修改意见栏,专家若认为该条目不合适、表述不正确或有其他修改意见,可在意见栏中注明。如第一轮有专家提出意见,需对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后形成新的风险评价体系,开展第二轮专家咨询,方法同第一轮。在评测过程中,专家匿名且互不接触,以保证专家意见的独立性。
(4)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
三、审计案例展示
为实证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本课题将模型方法实际运用到人民银行××中支“风险导向信息技术专项审计”项目中,在量化评估总体风险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了结构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科技部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
1.模型测算及总体风险评估
2.审计成果
通过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实践运用,我们认为其效果十分明显,有效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内审转型的内在要求:
(1)模型的运用实现了对总体风险的量化评估,突破了传统合规性审计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局限性
通过模型的运用,我们得出了××中支科技工作总体风险系数为12.8,风险程度“轻微”的结论,审计结果量化直观,这是传统合规性审计所难以实现的。
(2)模型的运用能够清晰地反映各审计条目的不同风险度,为层次化、结构化的风险分析创造了条件
通过观察各审计条目的风险值,可以直观地看出主要的风险点和风险分布。以××中支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为例,在发现风险证据的14个条目中,业务网管理、办公网管理、应用系统运维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存在缺失,相关审计条目的风险值均大于1,应重点关注;而在机房与设施管理、电子化设备采购、应急备份和文档管理等方面能够较好的执行内控制度,相关审计条目的风险值均小于1。
(3)模型与传统审计方法相结合,丰富了审计信息量,有助于提高审计建议的针对性
针对“重要岗位变动交接”、“网段间控制”、“核心网络设备配置”、“重要业务系统的授权访问”等风险值偏高的审计条目,在审计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对科技风险岗位的监督、检查、授权和审批,加强对网络设备安全配置的培训指导,结合“最小业务需求”原则对当前网络控制进行优化升级等建议,针对性较强,得到了审计对象的充分认可。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应用前景及完善建议
1.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应用前景
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其风险管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金融的运行状况。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将风险指标科学化、数字化,本课题以信息技术审计为切入点,以风险导向为依托,构建了风险指标量化模型,从而使信息技术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建立履职审计、离任审计、财务审计及其它专项审计的风险指标体系,加强领域专业审计人员培养,不断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框架,使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在防范风险、立足监督、着眼服务、推进转型、增加价值等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2.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建议
(1)构建完善相对标准化的风险导向指标体系结构
为能更好的适应人民银行内审工作需求,提高内审工作质效,杜绝各职能部门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应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结构,针对履职审计、离任审计、财务审计及其它专项审计构建出一套以总行级指标体系为指导,省会中心支行、地市州中心支行指标体系为支撑,县支行指标体系为落脚的相对标准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客观性和针对性的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