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0 05:2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年级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年级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学习习惯;差异;调查分析

Abstract:Thestudyoflearninghabitsisoneoftheimportantfactorsinthestudyofhumanfeelingsandwills.BasedonthesurveyoflearninghabitsofthefreshmenandsophomoresofEnglishmajorsinsomeuniversities,thepapershowsthatfemalestudentshavebetterlearninghabitsthanmalestudents,andfemalestudentsgenerallydobetterinEnglishlearning.Itcanbeconcludedthatgoodlearninghabitscanguaranteethesuccessofforeignlanguagelearning.

Keywords:leaninghabit;differences;survey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外语教学者的研究主流,因为“外语教学,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身上”[1],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和研究。自从20世纪70年代Rubin开始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广大研究者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学习者学得很轻松,有的学得非常吃力。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其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兴趣和心理、环境、习惯。通过对学习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研究,林格伦(Lindgrern)发现在学习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占30%,“兴趣”占25%,“智力”占15%,“家庭”占5%,“其他因素”占25%[2]。从雅克博维次和林格伦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学习习惯的共性与差异,以便让学习者能对照自我,发掘和发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笔者以江苏、江西、四川、河南四省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200份,实际回收有效卷1058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30.8∶69.2,一、二年级比例为570∶488。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因子进行分析的原因在于:①学习者的年龄是一个不可完全忽视的因素,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学习外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②任何一个大学英语专业的女生人数都普遍大于男生人数,学习成绩优于男生。为了更有规律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归类分析,笔者先用均值比较及方差分析研究各整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各个自变量间的差异,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见表1)。

2.学习习惯均值比较和方差分析

篇2

一、基于学习起点,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现行教材都是按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编排的,许多教学内容被分拆成一块块比较细的知识部件。这样的编排方式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如果教师对教材体系中组成各部分知识点的搭配和联系的相对固定结构不十分熟悉的话,课堂教学往往难以高效。对于这样的知识板块,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认知起点,对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点的分析和梳理,然后定位每个知识点的最近发展起点,梳理每个知识点的最佳后续发展点,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一)基于逻辑起点开发网格化材料

开发教材应在教师对数学知识体系整体认识的基础上,了解知识结构的编排体系和每个知识节点的逻辑起点,只有依据知识逻辑起点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学”的知识有“嫁接”点;只有基于逻辑起点的材料,才能使学生“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构成系统性、网格化的知识体系。

比如小学阶段的分数应用的教学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倍数应用题引出分数应用题,把分数应用题的学习引流到其知识的源头――“―倍数”应用题的过程拓展中学习,从而形成倍数应用与分数应用的知识网络结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明如下:

1.感受分数与倍数的联系

(1)出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3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板书数量关系式。)

(2)变上题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1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

(3)变上题为:红花有6朵,白花是红花的倍;白花有多少朵?(学生画线段图、列式,说明解题思路,同时指出将倍的“倍”字去掉,含义相同。再把改为另一个分数再引学生解答。)

2.沟通分数与倍数的联系

(1)观察,对比。

通过倍数与分数应用题的对比,找到两者间的相同点;再从其对应的线段图进行对比,区别两者差异。

(2)提炼分数乘法应用的数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沟通分数乘法数量关系与倍数应用的数量关系。

这样,开发材料时把握住数学知识逻辑起点和知识发展的主线展开,教学时才能站在整体的高度处理好局部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二)基于现实起点开发整体性材料

基于“学”的学习材料应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真实”的现实起点,如果学生数学学习基础扎实、起点高,而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编排顺序来进行教学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限制数学问题的探索空间。

以条形统计图为例:一年级教材编排了 “一格代表一”(简称”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上册是“以一当二”的统计图,二年级下册又是“以一当五”的统计图。那么能否让学生在理解“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的思维在突破“一格代表一”的临界点后展开再探索,把“一格代表二”“一格代表五”这两个小结构知识都放在“一格代表几”这一整体网络中进行教学呢?笔者尝试如下:

1.呈现情境,开展统计

2.制造思维冲突,突破认识瓶颈

(1)引:我们已经学习过用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情况,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在下面的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

(2)出示下图,学生独立探索。

(3)产生问题,引发冲突。

学生发现格子不够。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

(4)二次探索,个性展示。

通过交流学生提出解决方案:①继续向上画10格;②在纵轴写:“一格表示2人”这句话;③纵轴一格分别表示2、4、6……;④纵轴一格表示5、10……;⑤纵轴一格表示3、6、9……。

3.对比,运用结构

引发学生感悟一格既可以代表一、也可以代表几;一格代表几要根据较大数为多少来确定。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根据学生的现实认知基础,教师完全可以把“以一当二”与“以一当五”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进而推广至“以一当几”。这样将知识串联成系统,能够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拓展中,实现知识的全面感知和深入理解。

二、基于认知规律,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人的认识规律有“从局部到整体,也有从整体到局部”,因此,立足于学生的“学”需基于认知规律整合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更具有挑战性、整体性,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除法”中有4个例题。例1与例2是学法竖式与认识余数。这一课时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对除法竖式的理解,如果直接地按教材的呈现过程开展教学,不但教学上比较平淡,且学生对余数“3”得到的过程体验也不深。基于此,笔者对此材料进行重组整合,把余数为“0”的特殊除法置于“有余除法”的整体之中,设计简述如下:

1.创设情境 整合材料

师:为支援灾区,我市派了23人的医疗小分队,并决定每5个人为一组。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问题,引出:23除以5等于4组还多3人。(师板书:23÷5=4组多3人)

师:过去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及乘法竖式,其实除法也有竖式,你能根据这个除法式子列出除法竖式吗?(揭示课题)

学生尝试后,板书出现的两种情况,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沟通对比 理解竖式

师:第二个竖式的“20”怎么得到的?这两个式子中,余数3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师:这两个竖式,哪个更能清楚地看出余数得到的过程?

师生交流小结引出“除法的竖式”,结合实物图理解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含义。

3.动手实践 有效沟通

(1)动手圈一圈,并列出横式与竖式。

组别 人数 5人一组,可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第一组 24人

第二组 25人

第三组 26人

(3)沟通。

师:观察第二组的除法式子与其他除法式子联系与区别?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第二个式子25减25等于0,没有余数了,另外两个余数都有,分别是4与1。

生2:第二组的图形刚好分成5组,分完了没有多余的人,所以余数是0,所以横式的余数就不用写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揭示:刚好分完,即余数是“0”。

这种出其不意,但有契合认知规律的重组材料,把余数不是0和余数是0一起放到除法的大范围内进行教学,顺应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比较,结合实物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余数”“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此时学生思维的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基于思维发展,开发有效学习材料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基于“学”的课本材料要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做足“文章”。《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课本材料,引导全体学生都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自由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基于思维自由开发开放型材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诚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更深入研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自由思维是创新的保障,开放材料是创新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立足知识的源点设计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学习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并自由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既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笔者在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引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下面材料:

2.学生独立画后,展示出下面的这些情况:

生1:我把这里多出来的半格移到空缺的地方,再数一数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2:我在这里再画了一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4=24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2)

生3:我是沿着这里切开向上转过去,另一边也是这样的,最后把三角形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和第二位同学的想法差不多,只是我是从另一边画一个三角形,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也得到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5:(略)

3.初步推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略)

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三角形面积学习的重点,如何得到面积计算方法?常规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推导出计算方法;二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感悟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两种材料对于怎么转化都带有明显的暗示,并且学生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的方法基本都会使用,但对于用“割补”的方法就很少涉及了,思维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笔者通过利用“画”面积,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同时也不拘泥于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来解答,从而充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思维拓展开发渗透型材料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往往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的隐性材料是很难一一列入教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被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所束缚,可根据学生思维的拓展方向,对教材进行创新化的“广度加工”,通过适当延伸,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巩固练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把重点局限于口诀的记忆上,课本提供的材料也是从如何更好记口诀的角度来呈现的。但笔者在本课的练习材料上充分地整合口诀记忆与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既让学生有兴趣记口诀,又让学生在记口诀的过程中拓展空间思维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当学生经过画图、摆实物等多种方法理解了“6的乘法口诀”,并进行初步应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材料:

请根据下面的图形说口诀和乘法算式。

2.通过动手、动口,不断强化口诀。

说明:(1)格子图作为课件中的背景材料,依次呈现图形让学生说口诀。第6幅图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说成“四六二十四”,教学时引导学生验证,克服思维定势负干扰。

(2)在学生根据第7张图说出“六六三十六”及乘法算式“6×6=36”后,教师依次拿出图中6组图形的纸片,选择两个图形贴到黑板上,并让学生用口诀来说明。

(3)让学生利用这第7张图中的6幅小图,想一想哪两幅图能拼成长方形,摆一摆,并根据拼成后的图形继续说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

上述练习设计,把格子图作为口诀的应用材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记忆口诀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学生兴趣浓,这一练习过程既有比中练(让学生看格子图说口诀),又有玩中练(利用格子动手拼图并说口诀);二是练的量大,利用图说口诀,贴图再说口诀,拼图互说口诀;三是内涵丰富,看似说口诀,实际隐含长方形面积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等积变形等思想。

篇3

[关键词]活动体验 学习起点 目的 材料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66

新课标提出了“四基”,特别是对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如今课堂上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活动经验的获得,但发现学生活动了、操作了、体验了,数学的本质却淡化了,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粗浅的活动体验。因此,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体验,要从追求形式的“美丽”转向注重内涵的“魅力”。

一、活动体验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和经验的起点。知识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经验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活动经验。如果体验活动的难易程度不顾及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案例1:这样的体验需要吗?

在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已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所了解,教师却让同学们拿出正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课后,有学生反映:“生活中早就接触过长方体,它的特征早就知道了。”从中看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活动体验根本不需要。在低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的活动体验,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滥用这样的体验,将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虽然数学体验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但决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确定。

二、活动体验要突出体验活动的目的性

活动体验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效地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用最符合学生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观察、比较、想象和交流,从而完成对所学新知的构建。

案例2:这样的体验有效吗?

二年级“观察物体”一课,教师出示一个茶壶:老师请大家先做个热身运动,把你们看到茶壶的样子用手势摆出来好吗?教师手拿茶壶,学生开始用双手模仿,左手作茶柄,右手作插嘴。然后教师转动茶壶,要求学生继续模仿。接着,教师向四个方向转动茶壶,学生模仿着摆出茶壶四个不同位置的形状,边摆边说出所看到的茶壶的样子。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模仿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不同位置物体形状的变化过程。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他们的兴趣只在“模仿茶壶”,其注意力往往被动态的、直观的活动吸引,不能转移到静态的、抽象的学习上来。从表面上看,学生很快学会了判断四个不同方向的茶壶的形状,但实际上,学生在活动中只是“奉命行事”,学习还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阶段。由于体验活动没有紧扣教学目标,造成学生的数学体验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教学苍白无力,其思维训练的强度和深度是不够的,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三、活动体验要选择合适的体验材料

体验活动的材料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善于并合理精选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材料中达到数学内容吸收的最大化。

案例3:这样的体验有用吗?

教学“等可能性”一课时,教师设计摸球活动体验。学生分成5人小组,每组放置一个长方体餐巾纸盒,内装2个白乒乓球和2个黄乒乓球。小组内每人分别摸10次球,摸完一次放进盒内摇晃,再摸第二次。每组共摸50次,从记录结果发现每组的结果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这个长方体餐巾盒的选择不当,它长22厘米、宽12厘米、高7厘米,是一个扁扁的长方体形状,学生第一次摸出球后,放进盒里,4个球在盒内不能充分晃动,于是第二次又摸出该球,导致一种颜色的球反复出现的次数过多,实验结果不准确。教师体验材料选择不当,使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干扰,因此,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时,要向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材料,不能造成实验干扰,误导学生学习。

篇4

学校为了落实和强化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坚持“无体育,不教育”的教育理念,全面评价体育和艺术学科教师工作质量,学校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教研、学生评价、教师业务提高考核内容以外,还根据体育和艺术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订《和平三小体育和艺术学科教师考核细则》增加内容如下:

体育学科:

 一、校内体育工作:

1.间操和大课间活动

间操和大课间活动是全面体现师生体育风貌的常规工作,由体育组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原则上体育教师轮流组织,组织教师要提前检查设备,如有故障提前向学校报告,及时维修,保证正常使用;除组织间操和大课间的体育教师以外的其他体育教师,必须深入到各班级学生队伍中指导、督查学生参与活动质量,做好每天检查评价记录,每周公布检查评价记录,不得无故不参与间操和大课间活动或不作为。

 2.校内小型竞赛活动

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小型竞赛活动(足球赛、拔河、跳绳等),开学初下发小型竞赛活动学期安排,每月初提前下发通知,给学生练习和准备的时间;活动组织有序,有过程性材料(学生名单、评比结果、总结、图片等),每次做一张精美的专题简报。

 3.课外体育训练

体育教师通过遴选组建学校田径体育运动队和足球队,培养体育专项特长生,由体育组制定日训练计划,依据计划由体育教师分项负责(田赛、径赛)常年组织训练,要遵循学生体育运动规律,保证质量,保证安全。

4.学校全员运动会

每年组织一次学校全员运动会,运动会项目设计以“五性”为标准,淡化竞技性,增强趣味性,人人都能参加,人人都乐于参加;体育组提前下一周发运动会规程,动员各班级师生积极准备;运动会安排缜密,保证安全。

5.学生成绩考核

每学期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学生成绩计入教师工作考核:一二年级为两项体育技能考核各占50%,三至六年级为两项体育技能考核各占45%,体育理论占10%。

二、上级组织的体育工作

    1.学生体质健康检测

每学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要及时、数据真实、完整、准确、无误,学生健康状况逐年提高,上报及时;过程性材料齐全(计划、总结、简报等)。

    2.全市运动会暨体育节

体育组提前做好全市运动会暨体育节准备,运动会的成绩与体育教师工作考核挂钩。

    3.学生单项竞赛活动

每学期上级组织的学生竞赛:如足球赛、越野赛、乒乓球比赛等,要积极组织参加比赛,无故不参加追究体育组责任。

    4.体育工作其他工作

目前,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成为社会和家长重视的焦点,体育教师要按教学内容、学生体质状况、兴趣、爱好等特点,适当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并监督完成;体育教师要协同班主任、家长监督各年级肥胖学生落实减肥计划,按节点反馈减肥成果,使减肥工作取得实效;体育器材摆放要有序,有出库和使用记录。

艺术学科:

    1.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校内展播展演活动,活动形式新颖,组织有序,活动质量高。

2.学生特长小组(葫芦丝、合唱队、舞蹈队等)常年组织训练,为学生特长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汇演或展演活动,不得无故不参加活动,活动成绩与艺术教师工作考核挂钩。

4.艺术考核:音乐由乐理知识10%,歌曲演唱50%;技能40%三部分组成;美术由理论知识20%,绘画或手工等实践操作80%两部分组成。

附:  

    体育和艺术学科教师工作考核细则

评价

内容

所占

分值

评   分   标   准

备   注

 

8分

一、个人备课:可以翻转课堂的模式(6分):

   1.教学目标、重、难点确立准确。(1分)

   2.课前准备充分:如微课、任务单、练习、有分层作业安排等。(1分)

   3.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2分)。

   4.能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1分)

   5.提前一周完成备课任务。(1分)

二、集体备课:(2分)

   1.主备教师准备充分,说课条理清楚,实用性强。(1分)

   2.参与备课的教师态度端正,按时参加,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1分)

按检查记录集体评价。

 

 

14分

1.课前准备充分:器材、任务单等2分。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有充裕的自主学习、练习技能、交流的时间。(2分)

3.学生的参与度:是全体参与而不是个别表演。(1分)

4.认真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体育和艺术锻炼的兴趣和习惯(2分)

5.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讲解要讲在疑难处、点播在困惑时、示范在提升处。3分

6.教学效果:一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体育和艺术技能熟练程度及对体育和艺术的兴趣)水平2分;二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真正有提升。(2分)

按平时上课听课情况集体打分。

 

5分

体育

体育教师要按教学内容、学生体质状况、兴趣、爱好等特点,适当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并监督完成。

 

不按时布置、检查、督促学生完成体育作业;每发现一次扣2分。

艺术

1.音乐学科根据教材内容适时布置预习、技能等作业及时检查评价。

2.美术学科学生要完成每次课堂作业,教师有等级评价,还可以布置家庭作业。

1.音乐学科每学期不少于5次作业,每少一次扣1分。

2.美术学科每少一次,扣1分。

9分

体育

体育教师通过遴选组建学校田径体育运动队和足球队,培养体育专项特长生,由体育组制定日训练计划,依据计划由体育教师分项负责(田赛、径赛)常年组织训练,要遵循学生体育运动规律,保证质量,保证安全。

 

无故缺少一次训练2分,请假耽误学生训练每次扣1分;不按计划训练,出现安全事故每次扣9分。

 

艺术

学生特长小组(葫芦丝、合唱队、舞蹈队等)常年组织训练,为学生特长发展奠定基础。

40分

1.平均分:(20分)

   一年级95分、二年级90分、三年级85分、四年级80分、五年级80分、六年级80分。

 2.及格率:

   一年级100%、二年级98%、三年级96%、四年级94%、五年级92%、六年级90%。

说明:一二年级及格分数为70分;三--六年级及格分数为60分。

 3.优秀率:

   一年级90%、二年级85%、三年级80%、四年级70%、五年级60%、六年级50%。

 说明:1.一年级优秀分数为95分;二年级优秀分数为90分;三--六年级优秀分数为80分。2.以上各项均达到为满分40分,平均分每下降1分,减1分;及格率、优秀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减1分。新接班(较差的班级)的教师看接班时学生成绩,提高幅度酌情考核。

按考核成绩计算。

3分

   1.任课教师按时认真填写班级薄。(1分)

   2.指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评价手册。(1分)

   3.各科教师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完善成长记录袋。(1分)

按检查记录集体评价

2分

.反思及时,有感而发,切合实际。(2分)

按检查情况集体打分。

8分

   1.承担个人教研任务的教师准备充分,能按时、如数完成,质量高。(3分)

   2.承担学校的各种教研任务的教师,完成效果好。(3分)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评课不少于20节,有间评和总评。(2分)

按承担任务和完成质量集体打分。

 

5分

   1.教师个人(或承担学校课题)有立项课题,有课题报告、计划、总结、论文、学习笔记。(1.5分)

   2.按要求实施课题计划,过程性材料齐全,效果好。(3分)

说明:承担学校课题的主持人,工作认真负责,效果好加3分,无科研立项者无分。

按承担任务和完成质量集体打分。

 

8分

   1.学习任务:如读书刊,有读书笔记,并积极参加读书交流活动。(2分)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学习活动(讲座、看名师课堂实录、课标学习等)。(2分)

   3.坚持基本功训练(小楷、粉笔字、学乐云互动等),有提高。(2分)

   4.上交各种学习材料认真、及时、质量高。(2分)

说明:承担学校安排的培训或交流任务(如,学习活动主发言人、主持人等),质量高,效果好,每次加1分。

按承担任务和完成质量集体打分。

工作考核办法说明

一、教师个人特殊贡献加分办法

    1.教师代表学校承担各级各类任务,校级、市级、盟级、区级、国家级分别加1分、2分、3分、4分、5分。

2.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论文,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盟级、市级论文奖或发表,分别给作者2分、1.5分、1分、0.5分。优秀教案、下水文等比照论文降一级对待;。

3.教学竞赛中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市级、校级教学能手称号的,分别加6分、5分、4分、3分、2分。“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微课、录像课、优质课、基本功等竞赛获得者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比照教学能手降一级对待。以上荣誉必须是逐级推荐产生的。

    4.学生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市级荣誉,分别给指导教师加1分、0.8分、0.6分、0.4分。不是学校组织的不通过学校批准的不加分(5分封顶)。

    5.承担校内课题、教研活动任务的教师每次加2分,其它特殊任务视任务轻重及完成情况酌情确定所加分数。

    6.受政府表彰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市级、局级、校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分别加7分、5分、3分、2分、1分、1分(同一年内同一项荣誉按最高荣誉加分)。

    7.在国家级、区级、盟级、市级刊物上发表、宣传学校的文章或影像,分别加4分、3分、2分、1分。

    8. 教师带领的学生运动队或学生艺术团队在全市运动会或汇演、展演竞赛中,团体进前8名,当年绩效考核评定为优秀;小组进全市前8名,酌情加年度考核分;以全市前15名为基准,进前15名得10分。每提高一个名次加2分。

    9.教师在市级以上教师专业素养测试中成绩优秀,加3分。

 

二、教师违反教学常规减分办法

    1.私自调换课每次扣教学考核分5分。(调换课的两位教师扣相同的分数)

     2.有课时不能提前二分钟到教室门口(操场)迎候学生,检查过程中每发现一次扣教学考核分2分。(值周教师除外)。

     3.不认真组织教学,课堂纪律混乱,学校检查过程中发现一次减3分。

    4.任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无事可做或做与本学科无关的作业,每发现一次减3分。

    5.私自漏课一次按漏岗处理,扣除考勤分20分。

    6.备课发现有互相抄袭教案(雷同现象,共享也要有修改),每次减3分。

    7.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不能按时对卷及组织学生的,扣3分。

    8.教学工作中出现上交材料不及时、没按照教学进度授课、作业批改不及时等工作拖拉的现象,每发现一次扣2分。

    9.学校开展大型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按时到岗或到岗不履行职责的,按教学事故处理。

    10. 间操和大课间活动:体育组织教师没有提前检查设备,没按时组织,每次扣组织教师2分。体育教师无故不参与间操和大课间活动或不作为,每次扣2分,没公示每次2分。

     11. 校内小型竞赛活动:每月2次活动,组织无序或质量不高。每次扣每人2分;缺少过程性材料每项扣1分。

    12. 学校全员运动会:不能提前做好准备,每人扣2分;运动会组织无序每人扣5分。

    13. 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数据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责任教师不得分;上报不及时扣5分。材料不全每项扣2分。

    14. 全市学生单项竞赛:如足球赛、越野赛、乒乓球比赛、艺术单项比赛等活动中,学生个人或团体获得前六名,按相应级别辅导教师给予考核加分。无故不参加每次每人扣5分。不按时落实减肥计划,扣5分。

     15.器材摆放无序,出库和使用记录不全。每发现一次扣2分;无故不完成临时任务,如减肥计划、艺术工作等,每次扣5分。

    16.每学期举办不少于两次校内展播展演活动,活动形式新颖,组织有序,活动质量高,每少一次扣5分。

      17.教师不能按学校计划完成本职工作的(教学、教研、培训等任务),或对待本职工作推诿、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学校将酌情扣除其学期总考核5----10分。

    18.教师不服从学校正常工作安排(包括临时工作)、又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工作任务的,学校将停发其绩效工资,另行安排其他工作。

篇5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课标精神,我认为数学练习要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设计的方式要注重以下五个特性。

一、以实效性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新课程理念赋予了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把数学练习融于生活,使其成为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如一年级学生在学完“认识钟表”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十六第4题:快乐的周末(连线),并说一说每幅图的内容。2.说说自己一天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与其他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说“快乐的周末”和“一天的安排”,自己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道理。

如,二年级 “平移和旋转”新知探究后展示:将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老师问:“美吗?想不想尝试画一组美丽的图案?”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创作“美丽的花边”。学生在“移一移、画一画、议一议”中充分地观察、思辨,深化明晰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这样及时地延伸使学生意犹未尽,激发出学生独特的思维。

在这样的练习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等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赏、学、画、创”等一系列实践练习中,不仅培养了与他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并体会数学中的美、生活中的美。

二、以直观性练习促使学生形成表象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获取知识非要真切的体验不可。孩子也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所谓的“直观体验”。

如,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关于“锐角和钝角”的引入,我主要设计这样几个活动:制作角、分类、闭眼想。每一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充分“看、说、想”的机会,尤其在制作角和分类这两个环节中,让每一个学生经历角的产生,在大脑中形成表象。通过锐角和钝角的形成过程,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学生练习的重点就在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三、以操作性练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应遵循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设计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我设计出一些操作性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卷尺或直尺选择最感兴趣或最想量的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布置课外练习:在生活中找找哪些物品大约长1厘米;到超市看一看你喜欢的几种物品,估一估它们的长度,再想办法调查出它们的实际长度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些测量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数据。

又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设计练习:用三根小棒排成一个图案并数出图案中有多少个角?学生积极动手,乐于探究……在这样的练习环境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多的是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再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先让孩子用小棒摆正方形,并用加法计算小棒的根数,再引导孩子用2个4根、3个4根……列出乘法算式。这样的动手、动脑的过程,既有利于孩子掌握数学知识,又利于促进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量、记、估、做”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

四、以开放性练习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如二年级上册第99页“做一做”第2题:买一本汉语拼音本,可以怎样付钱?

生1:1张5角。

生2:5枚1角。

生3:2张2角, 1枚1角。

生4:1张2角,3枚1角。

这样的自主探究练习可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五、以时代性气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从而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练习“活”起来。

如,二年级“统计”的教学中,教师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学校附近的路通状况的录像,或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零花钱”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加工制作成了课件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篇6

在区少工委指导下、以校工作计划为核心,围绕学校“成长教育”的德育主线,“塑造城市精神,做可爱的田林人”,在以往的基础上,优化队的组织,配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我们将根据上级团委、少工委的安排和学校部署,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二、工作要点一、抓理论学习和科研,重队伍建设

1、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

以团中央赵勇书记的《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德育工作》和关于成长教育的内容为主题,以《少先队研究》等为学习材料,充分利用校园网,向辅导员传播少先队工作学习材料,利用教师论坛进行少先队各工作的讨论交流。

2、加强团队小干部队伍建设

1学期初,部分中队做好大、中、小队和各团支部干部的改选工作。争取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自主管理、当家作主的机会。

2加强对各级小干部进行工作方法与技能的培训每月一次,并加强工作态度的教育,以服务同学、服务学校为宗旨。

3开设田林中学“队长学校”,积极探索全新的小干部培训方式。

二加强团队的自身建设,为我校团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1、进一步加强团队基础建设。重视加强团队活动建设,做到“月月有主题”,同时要不断加强团队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鼓号队、团队室、红领巾广播、团校等团队阵地的作用。

2、继续以中国少年雏鹰网、“九点网”网站、团报团刊、队报队刊为依托,宣传团队工作,学习各地的工作经验,促进我校团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3、坚持“中队黑板报”评比制度。由学生自己组稿、版面设计、书写、黑板报,每月评比一次,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4、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社会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校外活动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以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力求每年级聘任至少一个校外辅导员,寻找一个雏鹰行动实践基地,本学期至少开展2次主题小队活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5、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田林之星”评选活动,选拔推荐在各个方面有特点、有优势、有进步的学生成为全校同学学习的榜样,评为“荣誉升旗手”。

6、积极参加徐汇区少工委、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教育团工委的各项活动,争取创造好成绩。三、具体工作:

1、常规工作:2单周周三中午12:30—“心灵之声”心理广播。双周周三中午12:30—“田林之声”红领巾广播。

3每月一次大队部负责的“社区健康快车”服务活动。

4每月一次团委负责的“小小交通协管员”行动。

2、每月工作:

二月:

1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2各中队制定中队计划;

3美化教室环境,第二周开展“温馨教室”评比活动;

4第三十二期少年团校开幕;

三月:黑板报主题“学雷锋,感亲恩”;

1各中队在本月可在“学雷锋、树新风”和“妈妈,您辛苦了”主题中选择一个开展主题中队会活动。

2要求各中队有雏鹰活动服务基地,能寻找和聘任本中队的校外辅导员。

3红领巾小社团创办。

4田林中学第一期“队长学校”开课。

四月:黑板报主题“飞扬青春,快乐迎奥运”;

1清明节前后,结合春游社会考察活动组织学生缅怀革命烈士。

2组织初二年级进行“十四岁生日”红领巾换队徽仪式;

3进行迎接奥运会的全校性主题活动,与中队系列活动相结合

4布置“五月艺术”节工作;

5少年团校结业;

6团支部与中队结对仪式。

7新团员考察发展工作。

五月:五月份黑板报主题“红五月——我们的艺术节”;

1开展五月艺术节各项比赛活动;

2准备“六一”儿童节庆祝暨汇报演出活动;

3纪念“五.四青年节”团支部组织开展“火红青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4新团员入团仪式;

5区优秀少先队员、区雏鹰中队推荐上报工作。

六月:六月份黑板报“复习、迎考、冲刺”

1庆“六一”汇演;

2期末班级和学生的评优工作;

3初三新团员发展工作;

篇7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学生心理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目的是探索开放教育的新途径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核心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其形式是教与学的沟通是通过教学设计,对学习提供多种方式的辅导和帮助来实现,在这种形式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能动的过程,这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正是这种形式所倡导的,哪么在目前条件下,远程开放教育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又喜欢哪些合作学习形式?合作学习对远程教育的学习效果又有何影响?所有这些都是有必要进行研究的课题。

2研究的方法

此项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一年的跟踪统计,然后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远程开放教育中合作学习的作用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从本校2000年春到2002年秋各远程教学班中进行问卷调查,涉及的专业有金融、财务会计、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英语五个专业,发出调查表625份,收回调查表351份,有效调查表326份,其中财务会计有效表74份,行政管理有效表37份,英语有效表59份,汉语言文学有效表114份,金融有效表42份。其次对有效问卷的326人进行为期一年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跟踪统计和补充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有关问卷调查的数据见下表1。

3合作学习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定量分析

下面就合作学习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定量分析作一些比较。我们对参加合作学习的207人进行为期一年两个学期成绩的跟踪统计显示:

三个年级,5个专业,8个班级,2个学期,46门课程参加合作学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程度最高的达20.86分,最低的为0.04分,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或安排,而是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学习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从各学科、各年级进一步分析发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差别也是较大的,具体结果见表2、表3:

调查显示,合作学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有着较大的差别。经济类课程比文科类、外语类课程效果更明显;三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要明显,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要明显。这给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小结与讨论

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理想与现实、认识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据电大目前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我们一方面还需继续努力构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中心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促进学生主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真正确立起学生的个体化自主学习模式。4.1讲求实效,重视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目前电大十分强调小组学习这种形式,绝大多数的基层电大都按部就班地把学生按各种条件划分为学习小组,但效果不明显,学生不喜欢这种形式,或把这种形式演变为学生的聚会或社交活动形式。从上面的调查也说明这一点,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同感是所有合作学习形式中最低的,只有62.5%。如果在一个小组中,学生坐在一起,进行自由的交谈,做他们各自的作业,但这种学习形式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效果也就大打折扣。那么为什么像自发结对的合作学习伙伴、网上寻找到的合作学习伙伴,它们的认同感却达到100%呢?我们认为这种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因为,这种合作形式有其突出的特点。首先,这种合作学习中合作同伴的取得是完全自愿的,合作者之间具有积极的相互依赖性;在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情境中,学生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有益于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工作也有益于他们自己。其次,学生之间相互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援;共享所需的学习资源,如信息和学习材料,并更有效的加工信息;彼此提供反馈以改进以后的工作;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彼此的结论和推理过程,以使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其三,这种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学生相互的合作增加了观点的数量、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情感,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在合作学习中,一些学生的观点可以触发其他学生的思考,并且不同的观点可以引发学生之间考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办法。因此,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我们在强调学生个体化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并加以积极地指导,促进远程学习者取得较大的学习成功。

4.2转变观念,重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远程教学中,十分强调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转变,即教师由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主宰者要变成为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在远程开放教育中,从表面上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大大增加了,面授时间减少了,教师虽然从传统的中心位置退到了客体的位置。但教师如何担当起新的角色,还有很长路要走。目前市、县电大大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远未转变,角色也远未转换,依旧沉浸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忙碌于应接不暇的面授教学中。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再好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电大的教师一方面必须接受远程教育的新挑战,尽快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摆正位置,承担起新的任务。另一方面必须帮助学生适应远程学习模式,掌握远程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如何取得合作同伴等,提高远程学习的能力;调查资料显示合作学习的作用三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要明显,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要明显。这

说明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和合作学习形式的完善,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趋明显,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远程教育合作学习中的特殊作用。

4.3生生互动,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观念的确立

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为在职成人,由于是分散学习,他们与学校、与教师的交流较少,电大目前反馈信息传达迟缓甚至没有是一大问题,学生往往得不到所需要的反馈信息,他们常常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究竟处于哪个层次,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正确,不知道自己考试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而深感茫然,这无疑大大影响了远程学习的质量。而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解决反馈信息传达迟缓的有效途径,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电大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远程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生生互动是目前电大教学大力提倡的,也是最有条件做到的事。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是具有一定阅历、有一定能力的成年人,他们多是从实践中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远程开放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因此,电大要重视和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观念的确立,推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电大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5)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M].上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杨锡宏.浅谈“学习小组”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成人教育学刊,2001(6)

5刘盛峰.远程学习者学习动机、需求及动力的研究[J].成人教育学刊,2001(12)

篇8

关键词: 中职生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 街接 个案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都从实践中认识到中职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尤其是与工作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多年的社会就业实践证明:到境外就业,学生英语水平越高,工资水平就越高,就业空间就越大,升迁机会就越多。

英语有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或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和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之分,这是因为各领域的具体需求和从业人员的思维方式有所差异。EGP是指学生从学习英语开始累积到一定程度足以满足日常所需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这段时间所学的英语为基础英语,而ESP是指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掌握国外相关专业的第一手资料而学的英语。中职生在一年级阶段修完基础英语后应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时再转入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基础英语的教学和专业英语的教学严重脱节,学生会发现第一学年基础英语所习得的词汇、短语、语法等应试考试的知识点在专业英语中用处不大。专业英语大量的专业术语、生词扑天而来让他们应接不暇。我校的基础英语教师绝大部分对烹饪的专业术语、操作过程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如果能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及专业英语教师互相切磋,在第一年的基础英语教学中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效糅合起来做好衔接工作,那么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专业英语就会备感轻松。与此同时,在一年级期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到“授之以渔”,这对学生日后进一步的提升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实验班为我校07(9)国际烹饪班,对照班为我校07(13)西式面点班,因此个案研究的对象也是从这两个班中选取了两名学生,分别是学生A:07(9)陈厚良,学生B:07(13)王觐雷。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在校学习的两年中同属一个英语教师任教,入学成绩相同,家庭自然情况比较接近。入学基本情况比较:

从表1中我们得知,学生A和学生B的英语学习基础差不多,但两者的学习态度和英语学习长期目标有所不同,从而将会引发不同强度的学习动机。

2.调查工具和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是观察访谈和问卷测试。访谈的对象来自三个方面:(1)学生A和学生B;(2)学生A和学生B的专业理论课教师;(3)学生A和学生B实习酒店的主管。通过三方面的访谈可以看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是否衔接对两人将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

笔者在对实验班中的学生A和对照班中的学生B两年的观察及访谈进行综合分析后,对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衔接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将对两人访谈的结果作如下对比和分析。

1.学生因素

(1)学习动机因素

学生A认为英语不仅是课程设置里规定必学的一门课,而且是将来自己境外就业的一块“敲门砖”,所以在一年级学习基础英语时学生A特别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当被问到“你的英语老师在教第五单元food这个话题时进行了拓展训练,补充了许多关于蔬菜、肉类、调味品的一些词汇,你认为有必要吗?”学生A回答:“非常有必要,正因为老师提前让我们接触了一些和专业相关的词汇,我才意识到我一定要走出国门就业,这样我学的东西就不会白费了。到了二年级学习烹饪英语口语时,我一点也不费力,烹饪原料的大部分词汇我们在一年级时都已接触了。”学生A有着较强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上非常主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在逐步提高,在二年级时参加南京市英语口语大赛荣获一等奖,这无疑增添了该生的自信心。

学生B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摆脱了应试教育,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一门技能而已。英语学习是学校开设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只要学期结束的考试通过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该学科上花太多的时间,自己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在一年级基础英语的学习上,学生B学习不够主动,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期考试。当被问到“你的英语老师在教第五单元food这个话题时,你觉得老师是否应该考虑到你们的专业需要,为你们补充一些关于蔬菜、肉类、调味品的词汇呢?”学生B回答:“没有必要,那么多词汇我记不住,以后上专业英语课时再慢慢学吧!反正我一时半会儿也用不上!”

从学生A和学生B访谈中可以看到,学习动机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从而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高动机水平的学生较动机弱的学生更能坚持长久学习。

(2)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我与学生共同制定了自主学习记录表,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使学生系统地记录自主学习过程,随时进行自我反思。对本案例中两位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比较(见表2和表3)。

从学生A的记录表可以看出学生A试图用英语完成这张表格,尽管某些地方存在句法或用词不当的错误,甚至还夹杂着汉语,但是可以看出学生A正在积极制造使用英语的机会,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强。从表格中Problem这一栏可以看出学生A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自主学习。

从学生B的记录表可以看出学生B全部用汉语完成表格的填写。从表格中的Self-assessment and Conclusion和Problem这两栏可以看出学生B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B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

虽然学生A与学生B在自主学习有效时间上差不多,但是学生A在学习目标上确立了具体的内容,而学生B却没有。另外,学生A能及时并客观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学习提出警示。从问题解决的渠道看,学生A是多方位的,借助Internet,Partner,Group Assistance,学生B虽然有两个问题解决的渠道,但是不能很好地利用因特网的资源,完全依赖于学习伙伴查找资料并假以学习为借口上网娱乐。

从两位学生在课内和课外的自主学习表现我们发现,尽管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相近,但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目标及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其学习成绩,最终影响其持续发展的学习水平。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经观察我们发现,这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就目标的差异有关。学生A的长期学习目标是出国就业,而学生B仅满足于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学生A的学习动机要强于学生B的学习动机;学生A关心的是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学习,面对学习挑战他能坚持不懈,失败后,能认真调整自己的学习,自觉地、更多地使用自主学习策略。而学生B关注的是学习的外在表现,他往往通过回避挑战来避免表现出自己学习能力弱的一面,因此当面临学习困难时,可能降低学习动机,较少使用自主学习策略。

2.教师因素

学生A所在的实验班从一年级开始,烹饪原料知识(专业理论课)这门课的理论教师和基础英语教师进行教学配合,烹饪原料知识教师提前将自己本周要教授的原料的英文名称整理出来交给基础英语教师,基础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烹饪词汇大擂台的教学环节,教授并检验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同时烹饪原料知识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有意识地将各种原料的英文名称打在课件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复习和巩固。当问及烹饪原料知识教师学生A上课表现时,教师对其的评价是“学生A课堂思维比较活跃,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原料的英文名称掌握地较好,学习兴趣非常高”。学生A在二年级的专业英语学习上比较轻松,学习兴趣仍然很浓。学生B所在的班级是对照班,所有的课程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B没有在原料知识的英文名称方面得到有效训练,所以在二年级学习专业英语时,学生B感到比较吃力,学习兴趣不浓,英语学习成绩较一年级时有所下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实习单位主管的反馈意见

学生A实习的单位是南京仁恒国际大酒店,该酒店是南京第一家国际品牌的酒店服务式公寓,学生A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习前他有多种选择,可以进入五星级大酒店实习,但学生A却选择了对英语要求较高的仁恒国际大酒店。学生A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这可以从该生的实习主管那儿得到答案。学生A的实习主管说:“学生A在厨房里不仅仅做中餐还积极要求向外籍大厨学习西式冷拼和西点制作,因为英语口语表达较好,在工作中和外籍厨师的沟通不成问题,所以烹饪技术提高得较快,半年下来已经成为该酒店的青年骨干。”

学生B实习单位是南京玄武饭店,该饭店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学生B的实习单位主管对他的评价是:“学生B在酒店主要从事打荷工作,工作态度比较端正,工作中比较能吃苦。”当问及该生所学的英语是否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时,该主管给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五星级酒店每年都给员工进行英语考核,考核过关的员工在工资上将多加100元,另外在自助餐厅工作的员工接触外籍客人的机会较多,所以用人单位还是比较欢迎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加盟,希望我们学校能为他们提供烹饪技能和英语口语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从学生A和学生B的实习情况可以看出,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高低,在某些程度上来说,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位学习者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英语学习效果和产生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基础英语(EGP)和专业英语(ESP)的衔接上,我们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中职而言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他们学习的外在动机,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上平稳顺利地过渡。2.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沟通和配合,改革专业理论课和英语基础课的授课形式,针对专业特点和学情编写较为通用又较有针对性、涉及专业又适宜语言训练的教材,逐步推广专业课的双语教学。3.在学生中加强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语言和技能要求的宣传,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明确目标,衔接有序,稳步推进,从兜圈子变为螺旋上升,阶梯式跃进,加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联系对学生的就业极为重要。专业英语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把新知识点和以前的知识经验相关联,加大口语训练的力度,把教学重点转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上来。

参考文献:

[1]王锋,董小瑞.论基础英语和专业外语的衔接[J].中北大学学报,2005,(21-5).

[2]田玉霞.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的运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6).

篇9

关键字:教科书 指导 阅读 主题图 例题 辅助内容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老师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但目前很多教师往往注重如何把课讲得精彩,讲完后才让学生翻开课本,或是利用课本做练习,或总结布置作业时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就忽视了对教科书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学习价值势在必行。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

一、 读“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编排在整册书的最前面,共一面,是编者与孩子们的心灵对话,能引导、提示孩子们进行数学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进行提示,这种提示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读图和文字部分,点拨与之相关的要点。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科书“主编的话”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第一,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是通向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当今,由于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数学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娱乐中,数学的作用与日俱增。第二,数学使人聪明。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能使我们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增强我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懂得并能运用数学,就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并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善于归纳。巩固基础,注重运用,提高能力。开阔视野,自主学习,立足发展。这种对话是愉快的,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对他们后续的学习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导。最后,还对本册书中涉及的各章节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类分析:“在这册书中,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由此拓展了研究问题的领域。‘整式的加减’让你认识含有字母的式子及其运算,从而体会从算术到代数的发展。‘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用它能更好地变未知为已知。‘几何图形初步’带你进一步领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科书编者的话就明显地分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告诉孩子们这学期仍有新知识要学习,即:“在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我们仍然为你准备了许多新知识。”第二是告诉孩子们要对六年来的收获进行总结,即:“我们还将和你共同总结数学王国里的收获。”这样就在学生读这部分内容时就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心理上的准备。

因此,在开学伊始,首先就应带孩子们读“编者的话”,这是孩子们进入新学期学习的前提和准备,应该有效地指导他们阅读。

二、 读目录

《新华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目录的:“目录也叫目次,是书刊前后的篇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科书的目录就排在“编者的话”之后,共两面,清楚地把一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分单元呈现出来,包含单元序号,名称及页码。在指导阅读时,不仅要指导他们读一读有几个单元,各是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把这些内容归类到几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y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实践与综合应用”等。

如:三年级上册共有10个单元,其中属于“数与代数”内容的有:2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只有3单元――四边形;属于“量与计量”的内容有1单元――测量和5单元――时、分、秒;属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8单元――可能性;属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有9单元――数学广角;10单元是总复习是独立的总结内容。七年级上册共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都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则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是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等形式分散的编排于各章之中。

经过这样的分类,孩子们就对数学知识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学习时可以少一份茫然,多一份沉着。

三、 读教材主题图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内容帖近生活,主题突出,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主题图有两种,一种是安排在一个单元开始,有1-2面的篇幅;另一种安排在每个例题中,为每个具体的例题所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有机地把图文结合起来,领会图意,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用好这两种主题图。

单元主题图主要是以生活场景的形式呈现,唤起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呈现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重点、难点,也有的是提出一个需要解诀的问题,引起思考。如: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呈现了游乐园中的不同游乐项目,有摩天轮、转转椅、秋千、过山车,跷跷板等,这些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很熟悉,易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把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旋转和平移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呈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利于消除畏难情绪进一步进行学习;教师可引导孩子边观察边初步感知旋转与平移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例题主题图针对性比单元主题图强,为例题所要解诀的问题、学习的方法、概念等服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为进一步学习例题打下基础。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的例题主题图就呈现了分数产生过程,即在远古时期,人们用结绳计数的方法进行测量时,不能完整地进行出是几段,就产生了分数;在此基础上再复习用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分数,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分数产生的过程及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并为本课进一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单元主题图和例题主题图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依托的,有时两者合一,有时没有安排单元主题图,直接安排了例题主题图。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诀问题”就把单元主题图和例题主题图合二为一,呈现了需要解诀问题的情境图,从而在一个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解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的例题主题图与单元主题图的一部分,通过几个例题来解诀单元主题中呈现的问题。如: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单元主题图呈现了孩子们乘船去鸟岛的情景,在例 1和例2中添加了具体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诀具体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详细分析单元主题与例题主题的关系,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习,以便发挥好每一幅图的的作用。

四、 读教材例题

《新华词典》是这样定义例题的,“例题是说明某一定理或定义时用作例子的问题。 阅读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掌握的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格式等都有益处。在阅读例题时,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看,带着问题思考。不仅要学习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思考方法;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大部分教师比较注重这部分内容的阅读和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因为编者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解诀问题的核心和要点。如:人教版一下P61例1,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1)数学书有多少本?(2)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教学时要告别注重下面编者所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上面两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了“35+3”和“35+30”的计算方法后,还应从本质上理解区分3表示3个一,30表示3个十,因此在计算时3个一和5个一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掌握,更利于从本质上加以区分,印象更深。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例题下面不同的学生所讲的不同思考过程和方法。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思考及方法多样化,阅读这部分内容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再进一步引导优化思考方法或是计算方法。如:三年级上册P27页“加减法的验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接着下面的图中就有5个小朋友讨论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了三种不同的验算方法,这就把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方法全部呈现了出来,再一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易于理解、方便掌握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易于让不同的学生学习掌握不同的方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小结、公式,这样学生所思考解诀的问题、计算的方法或是概念等内容会更清晰、明了,从而实现用语言固化知识,便于记忆、掌握。如:人教版一下P35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后,有这样一句小结:“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一下P48、P49,学习“元角分”,总结出1元=10角,1角=10分。三上P36,学习“四边形”时,先观察再小结它的特点:“有四条边,有四个角”。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例题中问题的提出、解诀问题的过程、方法,并进行小结,这样不仅利于学生观察、思考、解题能力的形成,更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及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有条理的学习数学。

五、 读教科书中的辅助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人教版教科书中安排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数学游戏”和“动脑筋”四个不同的版块。这四个版块的内容是对教学主要内容的有有益补充,但是却因为不是考试内容,最容易被老师们忽视。

“你知道吗?”这一版块的内容是补充数学史的相关知识或是课内知识拓展的内容。如:三下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中首先“认识小数”,认识的练习后就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是怎样表示小数和西方最早使用小数点的数学家是谁等内容。五下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学习了用通分的方法找最小公倍数后,安排的“你知道吗?”就介绍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以此作为求最小公倍数方法的拓展。

“生活中的数(学)”主要呈现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例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关注,教师应引Ш⒆用亲邢冈亩粒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收集、处理相关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如:四下第七单元“统计”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之后,“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了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并提出思考问题: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由此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看懂非典疫情的信息并预测趋势,同时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要学会用自己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读。

“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给孩子们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实践所学内容的方法或是学习、验证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让指导孩子们换种方法进行学习、练习,换个角度学习数学、掌握方法。如:三下第二单元学习完笔算除法,就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教孩子们抽取0――9中的任意四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求出商和余数,并记下得分,比谁的分数先到20分。这样就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游戏的形式,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喜欢玩,而且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也学会了一种新的练习形式。四上学习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安排的数学游戏内容就是相关数学领域中有趣的“莫比乌斯带”,孩子们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再自己动手做一做,不仅能开拓眼界,还能体会到数学的妙用。

“动脑筋”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变形、加深或是课外领域的拓展,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逆向思维等能力或是解诀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用好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仔细读,更了认真思考,讨论解诀的思路和方法。如:一下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安排了这样的动脑筋内容: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入 里,使横行、竖行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样可以在学生掌握计算规则的同时,发现在和相等的情况下,几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三下114页,总复习中安排的动脑筋是让孩子把一个不规则图形剪下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变势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应树立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的意识,充分把握好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读“编者的话”、“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读“主题图”、“教材例题”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固化所学内容;读“教学辅助内容”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①管晓蓉,启明.面对教材,如保进行数学阅读.江苏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3期,总327期,P46

篇10

一、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1.利用开学典礼召开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

2. 利用每周国旗下演讲,如“民族精神在我心”“我爱我的祖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宣扬民族精神。

3.利用年级展板展示学生作品:

展板一:“民族精神代代传”(高二年级)

展板二:“我与伟大祖国共成长”(高一年级)

4.利用班级板报做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宣传,如“民族魂”和“辉煌六十年”。

5.利用学校橱窗激发民族自豪感:“优秀班主任风采”.“尊师重教,和谐师生”和“祖国万岁”。

二、寓民族精神于活动之中

1、结合常规教育月,校政教处常抓仪容仪表,规范“做、立、行”。

2、多种活动小而实:

1)高一年级专题讲座:“不屈不挠奋斗史”;

2)八年级革命歌曲联唱;

3)七年级和高一年级校歌合唱比赛;

4)全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征文;

5)全体班主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班会活动设计;

6)全校“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比赛;

7)七年级讲革命故事比赛。

三、弘扬民族精神成果卓着。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学生普遍经受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

经过开学初由班主任负责的始业教育,学生对新学期的工作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七年级和高一新生也了解了学校的各项常规并基本适应了中学学习生活;八年级和高二学生学习更加努力,挑战关键性的一年;九年级和高三学生向着更明确的中考或高考目标奋进,学习氛围更加浓烈。勤奋刻苦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校行政班子全体出动,群策群力,狠抓学生行为规范。政教处主持编印礼仪规范学习材料并明确提出教学区内不得使用手机以及制定文明学生标准。在这些举措下,全校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都能完全符合中学生的要求。文明之花在长虹处处绽放,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民族传统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2010年9月10日是第25个教师节。长虹学子也以自己的方式抒展这一情怀。各班都在教师节前出了一期主题黑板报弘扬尊师重教精神;有的班级,有的学生或一张卡片、或一朵康乃馨、或一句祝福送给老师,既表达了对老师的爱,又拉进了师生的距离。

十月一日,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祖国迎来了六十华诞。在此之前,各班采用各种方式迎接国庆,有黑板报,有周记,有组成志愿者上街捡垃圾等等。而这一天,长虹学生绝大多数都观看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和阅兵式。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国旗升起的庄严;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祖国富强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