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风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2 20:4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风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风学习材料

篇1

一、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问题有: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师德的基础是爱,核心是专;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缺乏长期性,教育教学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还不够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但由于本单位工作特点,决定与学生家长联系相对减少;在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方面还不够积极。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不谋取私利,但在自觉抵制并反对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方面,显得不够有力。

8、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9、在优秀教师的为师三态:敬业、爱业、精业方面,我没有坚持“敬业——爱业——精业”这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主线,也没有政治把教师的“红”与“专”交织好以便自己更快成长。

10、在走优秀教师的精业阶梯方面,快乐的心态我还没有更好地养成,所以不好脱俗,更难超人。如何养成、永葆快乐的心态,是自己健康的成长过程的艺术时空的光与色。

11、人最好的素质是习惯。优秀教师的良好习惯我还没有具有。比如,学生中心的确立;行为、道德两种示范的发挥;事业的感情、对象的热情、生活和工作的激情等三种情怀的葆有;教学对话、公平待生、政工艺术、自身学习四种理念的提升等等良好习惯,都有待我的努力养成。

二、我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现代教育理论、政策法规学习不够深入,放松了依法治教这个准则。

2、爱心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树立,因而爱心的激发、永保不够而出现敷衍塞责现象。

3、缺乏刻苦耐劳精神和态度,因而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还不够快。

4、缺乏协作精神,因而依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方面就软弱。

5、没有理解社会办学,全民教育思想,因而正面宣传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够积极。

6、降低了自我要求的标准,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7、缺乏对优秀教师的为师敬业、爱业、精业方面的“红”与“专”的修炼;

8、放松了对世界观的改造,不注意养成并永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快乐心态和良好的教育习惯。

三、我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拟定如下6项整改措施:

1、坚持理想,坚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信念。

思想上清醒、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理论要强。为此,我必须做到:切实加强党教育理论学习。约束自己,认真整改;继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先进而纯洁的现代教育观。

2、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增强制度的严肃性。

注意加强学校教育制度的宣传工作,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增加自己对教育不良现象做斗争的勇气,树立良好教师的自我形象。

3、转变作风,积极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4、加强语文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篇2

关键词 数学课程 资源 高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学课程资源的界定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数学课程资源应该既包括《标准》所说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等,也包括有利于数学课程实施的各种无形资源、隐形资源,如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习俗等社会资源,等等。

2 课程资源的划分

如果要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比较明确、清晰的分类。这种区分,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说明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按照数学课程资源性质、存在方式和分布的空间三个标准来分类:

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显形资源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等。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

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能够促进数学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都属于校内数学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数学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利用率也更高,因而校内资源占主导作用,而校外资源则起辅助作用。校内、外数学课程资源对于数学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数学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利用校外数学课程资源的力度,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1 挖掘教材潜在价值,创生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3.1.1 “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选择学习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将教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挖掘材料的价值,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现学习材料,注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表、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时间要适当,可以整体呈现也可以分步呈现。注意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可以是材料的分层使用,还可以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引申使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加充分。

3.1.2 改编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学习资源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适当增减:即以教材的学习材料为本,适当增加、删除,或增加与删除结合的形式,以期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改头换面: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较好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具体的名称、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体情况,从而作一定的“改头换面”,变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具体班级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开联想:由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展开联想,创设新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与教材原有材料比较,可能从形式上、内容上、呈现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方式也是有效开发学习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

3.2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课程资源的价值

3.2.1 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

数学教师是重要的数学课程人力资源,他们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还决定着能否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发挥数学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优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要系统了解数学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动手制作一些有用的课件,训练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在图书馆、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方法,提高自身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四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探索网络环境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发挥教师集体合力。

3.2.2 综合开发

(1)融汇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数学资源的开发要将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中,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从数学史中汲取养料,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较快地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容易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因此,对现实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工是开发有效学习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挖掘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农村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西部开发,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

(2)重视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他们本身就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3.3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数学有关的信息技术为数学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迅速、高效的网络媒体资源,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

篇3

一、课时 “预学单”的结构性

教师要想做到课时预学的结构性,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后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第一课时――同级混合式题。学习该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感知这类式题的运算顺序。因此,就运算顺序的掌握,笔者制定的目标是:在解决应用问题、分析与计算相关式题的过程中,逐步归纳抽象出运算顺序,并学会用递等式计算式题。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编制解决问题、分析式题与式题计算这三类习题,具体呈现如下。

“四则运算(一)”预学单

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们将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四则运算。请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的运算规律。

1.我会解决问题

要求:用综合算式列式计算,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仔细观察上面的这些综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有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始,先请学生独立完成“预学单”,在三种不同的题型下回顾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积累用于归纳运算顺序的素材;接着思考“预学单”中的第4题,引导学生尝试概括相应的运算顺序;最后组织小组交流后进行集体反馈,总结规律。

课时预学学习材料的结构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概括、自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要能够从不同的维度为学生积累学习的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或归纳总结,在对已有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数学发现。在“预学单”设计时,一些全新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则或数学规律,一般不作为预学的内容。如上面的“预学单”,由于“用递等式的格式计算多步综合式题”这一种书写规定是全新的,学生之前都是用直接写出得数的格式来完成,这是一种数学书写的规定,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因此不作为预学作业时的书写要求。

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

应该说,教材的单元编写体系已经十分关注单元学习材料的结构性,大多数单元都有单元主题图,并由单元主题图提出有关联的问题。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结构体系,然后再构想各个课时之间共同的学习思路,进而编制出具有相同结构的各个课时的“预学单”。

如前面列举的四下年级“四则运算”这一个单元,教材把“四则运算”分成同级混合式题、二级混合式题与有括号混合式题这样三类。这三类混合式题,教材都由“冰雪大世界”为主题引出学习材料,且都在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运算顺序进行概括,因此,后面两个课时的“预学单”,可以参考第一课时的结构组织。如第二课时二级混合式题,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预学单”。

4.我发现了规律

仔细观察上面的这些综合算式,它们的运算顺序有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具有单元结构性的“预学单”,有利于策略的迁移、思维的延续和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如上述“预学单”与第一课时的结构相同,只是增加了上一课时新学习的递等式计算的要求。学生在完成这份“预学单”时,可以依据上一节课的学习经验,自觉地总结出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不同单元间“预学单”的结构性

不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就是指能够把数学知识体系上具有内在联系的单元看成一个学习结构来设计“预学单”。如五上年级的“小数乘法”与“小数除法”两个单元,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可以从“数量关系”的视角找到这两个单元的联系,设计具有结构性的“预学单”。

人教版教材 “小数乘法” 例1创设了“买风筝”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而“小数除以整数”例1创设了“晨跑”的情境,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两个数量关系式没有形成直接的“逆运算”关系,从不同单元“预学单”的结构性考虑,这两个情境可以整合成同一个情境,编制成如下的两份“预学单”。

“小数乘整数”预学单

同学们,整数乘法我们已经都会计算了,那么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呢?它与整数乘法有什么联系呢?相信自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1.“我解决”: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3.“我发现”:回顾刚才的计算,说一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

上面这两份“预学单”,相对应的两题之间都存在着互逆关系,学生可以自然地利用到“小数乘整数”中的学习经验,自主地归纳“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篇4

[关键词] 聚合心理表征; 定向帮助; 非定向帮助; 呈现方式; 多媒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翠霞(1978—),女,山东东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多媒体教学及行为决策研究。E-mail:。

一、引 言

多媒体学习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有广泛的潜力和独有的特点。它的教学界面特点之一是学习材料的多重表征。像任何事物一样,多重表征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多重表征能给学习提供很多功能:内容补充、表征补充、限制表征解释等;另一方面,多重表征可能会使学习者在形成聚合的心理表征中出现困难。具体地说,彼此补充和限制的表征组合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策略处理学习材料,因此对构建聚合的知识结构有协同增效效应(Synergetic Effect)。然而,这种协同增效本身不会出现,学习者必须把外部表征相互联系起来,并积极地构建聚合的心理表征,以此从多重表征的补充和限制功能中获益。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学习者常常不能有效地使用多重表征。[1]尤其是低先前知识学习者常常在多重表征的调和和整合中出现问题。[2][3]他们不能使用不同的表征而是只注意一种表征,通常是更熟悉或更具体的一个。[4][5][6]这些结果指出,为了从多表征中获益,学习者需要在他们的一致表征形成过程中得到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帮助来支持学习者聚合多重表征。许多研究者已提出以计算机特征作为提高学习绩效的认知工具的具体方式。[7][8]]9]Gegner等人就计算机支持的帮助对理解科学文章的作用进行实验探讨,结果发现,在线理解帮助使学习者从文章中学到得更多。但他们没有涉及每种帮助的具体作用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帮助效果的影响。[10]

目前已有一些帮助方式,例如突显技术和语义帮助等。突显技术用颜色或箭头等指示不同表征间对应元素的映射,但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学习者关注表面特征,而不注意对给定表征的高阶语义分析。而语义帮助可克服上述缺点。语义帮助分为定向帮助(Directive Help)和非定向帮助(Non-Directive Help)两种。[11]定向帮助是向学习者说明每个表征内什么元素是相关的以及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给定的表征间哪些元素和哪些关系是能够映射的。非定向帮助则提示学习者以自我定向的方式发现相关的方面,它是一种较内隐的方法,只是向学习者提示在材料的一种显示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映射到该材料的另一种显示上。定向和非定向帮助各有利弊。前者直接引导学习活动,因此能降低认知负荷。而且它以外显方式重复学习材料的元素和关系,因此导致了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编码。后者对于结构映射是一种非定向引导,因此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是学习材料的主动加工者。根据这个观点,教学应该是较不定向的或者说是非定向的。[12]但Seufert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不同,多媒体学习中帮助的提供亦有差异,当学习目标是回忆绩效时,应提供定向帮助,当学习目标是理解绩效时应提供非定向帮助。

另一方面,为提高多媒体学习的效果,除提供适当帮助外,Clark 和Mayer提出学习者控制原则,即对于具有较高先前知识水平的学习者更加适合采用学习者控制。[13]Lunts指出, 当多媒体学习材料具有交互性并且在学习者的掌控下时,多媒体学习会更加有效。[14]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能够控制演示文稿的步调, 他们将学到更多知识。学习者通过启动、停止、减缓播放速度的操作与该演示文稿进行交互, 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可控制性有效地避免了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超载,促进学习者参与认知的各个过程。Chen 等人对于学习者先前知识和多媒体学习间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时发现, 对于低先前知识学习者来说,学习者控制会对其造成过高的认知负荷,从而产生更多负面作用和非积极效果。学习者只有在具有足够预备知识的情况下才适合采取自我控制的方式,而对于低水平的学习者,应直接采用系统控制。[15]Kalyuga等人的研究表明,多媒体界面中学习者的控制量应根据他们的能力来设计。[16]因此对具有中等先前知识以上的学习者应采用学习者控制的多媒体学习方式。

Seufert 对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帮助个体将外部多重表征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低、高先前知识学习者都不能在帮助中获益,只有中先前知识学习者才能在帮助中提高学习绩效。[17]但在他的实验中学习材料是系统控制,而不是学习者控制,帮助的呈现方式也只有视觉呈现一种。Sweller和Chandler的认知负荷理论,提出视觉和听觉工作记忆的存储只有有限的能力。[18]Mayer等人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为,在多媒体学习中,视觉和语词材料是在不同的加工系统中加工的,只有当学习者主动把它们组织成聚合的语词和视觉表征,并与相关的其他知识整合在一起时才出现有意义学习;视觉和语词工作记忆的加工资源是有限的。[19]很多研究证明,当学习者投入加工呈现的视觉材料时,要求在工作记忆中努力保持附加视觉呈现材料会超过认知能力。[20][21]因此学习绩效就不会像伴随听觉信息的视觉材料的学习绩效那么好。那么帮助信息以哪种感觉通道呈现对支持多重表征的聚合更有效——视觉、听觉还是视听结合?本文将采用学习者控制的多媒体学习方式,以中先前知识学习者为被试,进一步探讨帮助的呈现方式(视觉呈现、听觉呈现、视听同时呈现)对多媒体学习绩效(回忆和理解)的影响,以期为多媒体学习界面的良好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

(一)被试

从70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出48名具有中先前知识的被试参加实验(男21名、女27名),年龄在19~28之间,为非材化、物理、数学等专业的学生,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二) 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的学习材料为“晶体点阵的对称操作”,用Flash8.0制作成11张页面,每页均以文本和图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P4计算机上,材料难度适中,通过预测学习者学习后的成绩在9.02~24.22之间(总分30分)。屏幕左边为文字,右边为相应的图画。在学习材料的下方提供定向帮助或非定向帮助。定向帮助是总结性的提示语言,帮助学习者总结出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非定向帮助是向学习者呈现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习者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每种帮助各有三种呈现方式,分别是视觉呈现、听觉呈现和视听呈现。右下角是控制按钮,可以自由地前后翻页。整个学习内容按固定的顺序先后呈现。

(三)实验设计与过程

本实验采用2×3被试间实验设计,即帮助形式(定向帮助、非定向帮助)×帮助的呈现方式(视觉呈现、听觉呈现和视听呈现)。语音信息的平均声强为83.6dB。以学习后的回忆绩效和理解绩效作为因变量。实验分三步进行。(1)前测,测试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得分小于4.1分,大于8.0分的被试会得到一个小礼物并退出实验;得分在4.1~8.0分(中先前知识组)的被试做完前侧后,进行下一步实验。(2)学习者控制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前后翻页,但不能与其他同学讨论,学习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3)后测,后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绩效测试,在10~15分钟内完成;第二部分是理解绩效测试,在10~20分钟之内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在安静的独立实验室中完成,除前测和后测时与主试有必要交流外,不会受到任何干扰。

三、实验结果

48名先前知识为中等水平的被试(前测平均分为6.86)被随机分配到6种实验条件下(定向帮助和非定向帮助)×(视觉呈现、听觉呈现和视听呈现)。对这6组被试的前测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F(5,42)=1.69,p>0.05]。

(一)回忆绩效结果

图1为两种帮助条件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不难发现,定向帮助组的回忆绩效略高于非定向帮助组。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F(1,42)=1.69,p>0.5]。图2是在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可以看出,听觉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最好,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是视听呈现。三种呈现方式差异显著[F(2,42)=4.92,p0.05]。

图3为两种帮助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回忆绩效。定向帮助在听觉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最高,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是视听呈现。通过q检验,如表1所示,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听觉呈现高于视听呈现(p

(二)理解绩效结果

不同帮助形式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如图4所示。非定向帮助组的理解绩效似乎高于定向帮助组,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种帮助的理解绩效差异不显著[F(1,42)=2.4,p>0.05]。图5显示了不同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不难发现,听觉呈现组的理解绩效最高,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的是视听呈现。对这三种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呈现方式间差异极为显著[F(2,42)=6.63,p0.05 ]。

图6显示了两种帮助三种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它们共同的趋势是,听觉呈现最好,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是视听呈现。值得注意的是,非定向帮助组在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下的理解绩效均高于同种呈现方式下的定向帮助组,但在视听呈现方式下出现了相反结果,即非定向帮助组的理解绩效略低于定向帮助组。对两种帮助在不同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理解绩效进行的两两比较,如表1所示,在理解绩效上,帮助的呈现方式对非定向帮助的影响大于定向帮助组。定向帮助组三种呈现方式下理解绩效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听觉呈现高于视听呈现(P

四、综合讨论

帮助以什么方式呈现,才能更好地支持聚合心理表征的形成?本研究对两种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帮助在不同呈现方式下的总体趋势为:听觉呈现(无论回忆绩效还是理解绩效)最好,其次是视觉呈现,最差是视听同时呈现。这个结果支持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22]和认知负荷理论。[23]根据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工作记忆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视觉工作记忆,主要加工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一个是语词工作记忆,主要加工来自听觉通道的信息。当帮助以听觉方式呈现时,学习者可以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加工学习材料,在语词工作记忆中加工帮助信息,使视觉和听觉输入能够同时被加工,实现了通道效应,因此有最好的学习绩效。当帮助以视觉方式呈现时,在信息输入的最初阶段帮助信息和学习材料共同竞争学习者的视觉资源,因此会带来较高的视觉工作记忆负荷而影响学习绩效。当帮助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时,由于视觉记忆和语词工作记忆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样的信息从两种不同的感觉通道呈现,使视觉通道中有太多要加工的元素而出现认知超负荷,产生冗余效应,因此不能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实际的学习,学习绩效最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听觉呈现优于视听呈现,视觉呈现也优于视听呈现,而听觉呈现在统计上并没有优于视觉呈现。笔者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尤其是学习者本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方式等因素是关键的中介变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增加样本容量来平衡被试间的个体差异。但本研究的样本容量并不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样本量有所增加的话,听觉呈现和视觉呈现间会达到显著差异,如本研究中,在回忆绩效上定向帮助的听觉呈现与视觉呈现间接近差异显著(p=0.052)。

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学习绩效的影响与帮助形式有关。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定向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在回忆绩效上有显著差异,而非定向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在理解绩效上有显著差异。即定向帮助对回忆绩效有效,而非定向帮助对理解绩效更有效,这一研究结果与Seufert关于支持多重表征的一致形式的研究相一致。定向帮助是通过总结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指明学习材料不同表征间的映射关系而达到降低外部认知负荷的目的,这使学习者有更多的认知资源直接应用于表征间的聚合,即形成聚合心理表征,因此回忆绩效会更好。而非定向帮助是通过启发式问题的形式,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建构聚合心理表征,实现了密切相关认知负荷的提高,引起对学习材料更精细的深度加工。因此非定向帮助直接引导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对理解尤其有效。

当对两种帮助在不同呈现方式下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即某种帮助对某个学习目标越有效,在视听呈现方式下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越差。虽然在统计上两者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反映了一种趋势。笔者认为当某种帮助对某种学习目标越有效,说明学习者对帮助投入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帮助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越大。当这种帮助以视听方式呈现时,学习者既要对学习材料和视觉帮助进行加工,又要对听觉帮助进行加工,从而出现认知超负荷。[24]研究表明不良的多媒体组合会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外部认知负荷。毫无疑问,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帮助信息就是一种不良的多媒体组合,因此产生冗余效应,使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认知资源在视觉表征与语词表征间建立联系,即无法形成聚合心理表征,无法实现有意义学习。帮助在学习中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这种冗余效应就越大,认知超负荷就越严重,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当学习目标是回忆绩效时,应给学习者提供定向帮助,当学习目标是理解绩效时,应给学习者提供非定向帮助。而定向帮助和非定向帮助最好的呈现方式均为听觉呈现,其次为视觉呈现,视听结合的呈现方式最差。

五、总结与展望

基于实验研究,我们进一步证实在多媒体学习中,提供适当帮助能促进学习者聚合心理表征的形成,从而提高学习绩效。当以不同方式呈现帮助信息时,学习绩效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听觉呈现、视觉呈现、视听呈现。帮助信息的呈现方式对不同学习绩效的影响不同,定向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在回忆绩效上差异显著,非定向帮助的不同呈现方式在理解绩效上差异显著。帮助对某种学习绩效越有效,在视听呈现条件下,学习者的学习绩效越差。定向帮助在视听呈现条件下,学习者的回忆绩效尤其差;非定向帮助在视听呈现条件下,学习者的理解绩效尤其差。

Hede对影响多媒体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影响多媒体学习效果的4类12个因素。[25]本研究只考虑了被试的先前知识和学习者控制两个因素,对学习动机、学习者认知参与、学习者的智力和学习者风格等因素没有涉及,关于这些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绩效的影响有待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Van Someren, M. W., Reimann, P., Boshuizen, H. P. A., & DeJong, T. (Eds.). Learning with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M]. Oxford: Elsevier,1998.

[2] Kozma, R. B., & Russell, J.. Multimedia and Understanding: Expert and Novice Responses to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Chemical Phenomena[J].Journal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1997, 43(9): 949~968.

[3] Yerushalmy, M.. Student Perceptions of Aspects of Algebraic Ffunction Using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Software[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91,(7): 42~57.

[4] Cox, R., & Brna, P.. Supporting the Use of External Representations in Problem Solving: the Need for Flex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1995, 6(2/3): 239~302.

[5] Scanlon, E.. How Beginning Students Use Graphs of Motion[A]. M. van Someren, P. Reimann, H. P. A. Boshuizen, & T. de Jong (Eds.), Learning with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C]. Oxford: Elsevier, 1998.

[6] Tabachnek, H. J. M., & Simon, H. A.. One person,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An Analysis of A Simple, Realistic Multipl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Task[A]. M. van Someren, P. Reimann, H. P. A. Boshuizen, & T. de Jong (Eds.), Learning with Mmultiple Representations[C]. Oxford: Elsevier, 1998.

[7] Lajoie, S. P..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No More Walls[M]. Mahwah, NJ: Erlbaum, 2000.

[8] O’Neil, H. F.. What Works in Distance Learning: Guidelines[M].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5.

[9] O’Neil, H. F., & Perez, R. S.. Web-Based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Mahwah, NJ: Erlbaum, 2006.

[10] Gegner, J. A., Mackay, D. H. J., & Mayer, R.E.. Computer-Supported Aids to Making Sense of Scientificarticles: Cognitive, Motivational, and Attitudinal Effects[J].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 2009,(57):79~97.

[11] [12] [17] Seufert, T.. Supporting Coherence Formation in Learning from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3,(13):227~237.

[13] Clark, R. C., Mayer, R. E.. 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feiffer,2003.

[14] Lunts, E.. What does the Literature Say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er Control i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J].Electronic Journa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2, 1(2):59~76.

[15] Chen, S. Y., Fan, J.-P., Macredie, R. D.. Navigation in Hypermedia Learning Systems: Experts vs. Novi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6,(22):251~266.

[16] Kalyuga, S., Chandler, P.,Tuovinen, J. & Sweller, J.. When Problem Solving is Superior to Studying Worked Exampl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2001, 93(3):1~10.

[18] Sweller, J., & Chandler, P.. Why Som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Learn[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4,12(3):185~233.

[19] Mayer, R. E..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Ed.)[M].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 Mayer, R. E., & Moreno, R.. A Split-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90): 312~320.

[21] Mayer, R. E. & Moreno, R.. Aids to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Learning[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 2002,(12):107~119.

[22] Valcke, M.. Cognitive Load : Updating the Theory[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 2002,(12):147~154.

篇5

关键词:教学方法;心理效应;行动导向;人才培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这些心理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并在诸多方面调节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除了充分考虑学习材料本身的结构外,还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实施教学方法时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合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心理因素,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

一、刺激与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既要善用“首因效应”,又要善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首要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快乐的源泉、发展的阶梯、成功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痛苦的煎熬。要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首先要重视“首因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第一印象对人们之后的认识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这种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必能令学生心驰神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设计课堂导入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教师可以用趣味盎然的图片、引人入胜的故事、慷慨激昂的音乐、轰动一时的新闻等等,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景。

但是,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特别是面对抽象的、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应善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通过设计刺激物的出现、消失,加强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对比关系和活动变化来吸引学生注意。具体而言,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留意以下两点:一是通过直观演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二是精心制作课件,使声、光、色有机结合,适时改变对学生思维的刺激方式,将不同的注意方式交替使用,避免学生因单一注意而疲劳、分心。

二、期望与诱导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应善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决不可低估任何一位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信任、期望和热爱具有一种正能量,它能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并使学生的行为发生与教师期望相一致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切合实际的期望,并对学生给予真诚的关怀和信任,从而使学生备受鼓舞,努力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不懈努力;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引导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并在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坚定其自信心,维持其积极进取的热情。

任务教学法是围绕工作任务这一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将一个个任务中进行学习。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整的工作项目来实现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结,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中,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设定的任务或项目目标,并通过语言、行为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信任和期望。然后,教师应对学生予以针对性的引导,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子任务,将项目划分为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阶段或方面,让学生能逐步地向目标靠近。子目标的设置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即应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让学生感到目标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因此,教师应当具有前瞻意识和发展意识,根据学生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学生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促进其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在教师期望中成长,在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不断提高的任务和项目中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并最终不负教师热切的期望。

三、合作与竞争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善用“共生效应”和“鲶鱼效应”,让学生们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

小组合作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按一定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以顺利完成小组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分工协作,以达到深化认识、形成新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产生“共生效应”,营造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学习小组内,学生面对自己的同学,热烈讨论,自由发挥,能够产生激励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紧张、封闭等消极情绪,培养平等、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学生在说和做中既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又能将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使组员共享思维成果,加速知识技能体系的重组和建构。

然而,合作学习虽然具备上述种种优良特性,但在现实中这种教学方法却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不敢也不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们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往往在经历了初期的新鲜与好奇后,便归于懈怠,陷于沉寂。在这种形势下,教师适当引入“鲶鱼效应”,充分发挥个性学生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

“鲶鱼效应”是指在将几条活泼好动的鲶鱼放在一群喜好安静的沙丁鱼中,鲶鱼四处游动,并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紧张起来,四处逃窜,使得鱼槽水面不断波动,氧气充足,避免沙丁鱼在沉寂的鱼槽中窒息而死。“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应该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都分配几条个性十足的“鲶鱼”,如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喜欢辩论的学生,引发组内竞争,使组员紧张起来,克服安于现状的惰性,在“鲶鱼”的带动下,个性互补,优点互学。教师应注重引导组员之间的竞争,激励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们主动地“动”起来,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竞争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是把学生从分数竞争,引导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竞争上来;第二是把智能竞争与学习精神结合起来,鼓励锲而不舍的奋进者。

四、探究与建构

教师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知识建构的规律,充分发挥“南风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实现知识的建构。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材料的感知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和变化。建构主义进一步强调,学习不是学习者对知识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时,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指导者,致力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学习材料进行意义建构。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为核心,充分体现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潜能的开发”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将教学的最终目标从传授现成知识转到唤醒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潜力上来。“南风效应”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法国作家拉封丹在一则寓言中讲到:北风和南风比试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刮起凛凛寒风,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送来阵阵暖风,行人很快就解开纽扣脱掉大衣了。在教学中,教师应化身为“南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给学生带来温暖和热情;同时借“南风”之势推动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五、评价与激励

教师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各个阶段,应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及时的检查与评价。运用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在教学中具有诊断、导向、督促和激励的功能。行动导向教学主张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旨在加强对学生行动的引导。无论是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检查和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

在检查学生作业时,教师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积极信息的眼睛,并予以建设性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克服“马太效应”和“晕轮效应”。教学中的“马太效应”是指对优秀的学生不吝啬表扬,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而对后进生的努力则视而不见,不予承认。如果教师低估后进生的能力,或认定他们不求上进,可能使学生将这一消极的评价内化,形成“我本来就这样”“我本来就不行”的自我认定,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晕轮效应”是将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的评价泛化到其他方面。比如对作业工整、准确的学生,倾向于认定他们聪明伶俐、品德高尚、人缘好、表现好,而对作业潦草、粗心大意的学生,倾向于认定他们智力不佳、品行低劣、表现差。事实上,美不遮丑,瑕不掩瑜。教师评价学生要多维度,多标准,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释放的积极信息,并及时予以肯定,强化其学习的动力。

在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避免“德西效应”。“德西效应”是指在外在激励和内在动机兼有的时候,外在激励可能会影响内在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当学生尚未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时,教师通过外在的激励引导学生的行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是,如果一味突出外在的激励则会使学生把表扬或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动机不断内化,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篇6

一、自制学具——理想的先行组织者

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概括: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即个体先前的认知结构对当前学习起决定性作用。圆锥体积一课的学习,究竟需要哪些数学经验作铺垫?我认为:学生除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外,还必须了解圆锥是圆柱派生体的来龙去脉,必须具有锥、柱互化的本领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等积变形、假设转化的数学意识。事实上,在学习圆锥体积之前,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对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系统的可辨别程度、稳固性、清晰性等总是千差万别的。如何适应差异,促进正迁移,实现每个学生的共同发展呢?如圆锥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操作实践的教学策略,即以制作圆锥作为先行组织者——一个引导性材料,来帮助学生把当前学习材料(圆锥体积计算)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对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众多学生在制作圆锥的过程中体悟到圆锥与圆柱是相互联系的、是可以互变的,圆锥的体积是可以通过圆柱来求的。可见,自制学具也是帮助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理想之舟。

二、经验积累——合理猜想的根基

学生获得数学结论有着同科学家创造发明相似的过程,即猜想——验证——结论。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根据某种数学现象作出大胆合理的猜想,成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首要问题。猜想虽是一种蒙眬的、未经验证的假设,但它并非胡思乱想,它是根据已有事实结合自己的经验所作出的一种直觉判断与推测。未见鸟儿飞翔的人,就不可能作出翼型飞机能在天空飞行的猜想。圆锥的体积究竟与谁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要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就必须拥有对圆锥、圆柱互化的深切体验和对等底等高圆锥、圆柱体积大小比较的亲身感悟。现实世界中虽不乏圆锥、圆柱,但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对其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强烈的感官体验。为了让学生经历猜想的孕育阶段,可以让学生在化柱为锥的过程中,调动起先前的数学经验,经过观察、比较、反思逐渐萌生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关,可能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猜想,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如果没有圆柱切削圆锥的实践操作,没有转化假设思想的沉淀,有几位学生能作出上述猜想呢?积累与感受是孕育合理猜想的温床。

三、活动材料——精彩生成的要素

有无生成?生成的质与量如何?成了当今课堂教学成败的一大标志。因此,营造生态课堂,促进精彩生成成了广大教师的追求。课堂精彩生成除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经验、认知风格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等因素密切相关外,活动材料(学具与教具)的充足与否也直接影响到生成的效果。圆锥的教学中,学生可以用称重量、装倒黄沙、搓捏橡皮泥、水测体积等方法多角度验证猜想。可以设想,若没有山芋块、天平秤、橡皮泥、锥柱材料纸、量杯等材料,学生凭空能创造出验证方法吗?正是有了充足的供学生选择的操作材料,才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有了跋涉和历险,有了智力加工的过程,有了情感体验的高峰,从而领略到了知识世界的美妙风景。数学课堂生成需要创造,创造离不开思维,而处于具体运演阶段的小学生的思维要靠感性学习材料作支撑。

四、合作学习——尽享成长的快乐

篇7

一、选择有效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

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思考,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

如《搭配》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以下两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因为材料选择不同,教学效果也完全不同。

教师A:

先呈现两件上衣(黄色风衣、红色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色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

师: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

生1:有六种不同的穿法。

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搭配三件下装。

生2:我认为只有五种。

教师愣了一下,请他说想法。

生2:我认为上身穿风衣,下装穿裙子这样搭配不合理。因为风衣是冬天穿的,裙子是夏天穿的。

师(无奈地):这样穿的可能性有吗?

生2:这们穿在一起要被人笑话的。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3:老师,只有四种。(教师呆住了)我认为上身穿红毛衣,下装穿咖啡色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我妈妈是卖服装的,我妈妈说过颜色这样搭配是卖不出去的。

……

教师B:

1.尝试猜想

师:现在我们挑选出了6位小志愿者,为们他准备了2种颜色的上衣和3种颜色的裤子。(课件出示主题图:上衣红、黄颜色的2件,裤子蓝、绿、黑颜色的3条。)要使每人穿得不一样,能做到吗?请你猜一猜。

(学生有的猜做不到,有的说能做到。)

2.思考讨论

师:要知道能不能使每人穿得不一样,关键要知道什么?

生:用不同的上衣和不同的裤子搭配,可以配成几种?

师:你一下子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真厉害!用上衣和裤子搭配,到底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大家用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展示汇报

生1:我是画图的,一件红色上衣可以搭配橙色、蓝色、绿色的裤子,一件黄色上衣也可以搭配橙色、蓝色、绿色的裤子,共有6种不同穿法。

生2:我是连线表示的,从上衣出发,因为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2件就可搭配6条裤子。

生3:还可以编号记录。

……

本案例中,教师A原本以为这里应该有6种搭配方法,但是学生却从生活实际的搭配出发,对问题做出了解释。正是因为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一直在生活经验中纠缠,影响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使得堂课失去了数学课该有的“数学味”。而教师B选择了这样的学习材料:红、黄上衣和橙、绿、蓝裤子。她摒弃了素材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不同颜色的搭配上,而不会考虑衣服的式样等无关因素。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序思考来解决了问题,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增强了数学思考的含量。因此,我们必须合理选择生活化材料,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意识,使数学课堂凸显“数学味”。

二、在交流互动中,引导学生说好数学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一般说来,数学语言是按照以下方向对自然语言进行不断改进的:(1)以符号的方式不断简化自然语言;(2)以符号与逻辑不断克服自然语言中含糊不清的地方,使语言更清晰、准确;(3)以数学模型的方式不断地扩充自然语言的表达范围。这显然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将表达向更简洁、更科学、更符号化的方向发展,即向符号语言与图式语言靠拢,而不是停留在繁琐的描述或浅层的心理感受上。

例如:找规律填数:1,4,7,,13,,19,……,,……

篇8

随着各种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以平板电脑为终端设备的电子教材也备受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iPad具有多点触控、高清屏幕呈现、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教学活动备受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事实上,并不是有了iPad就能满足信息化课堂学习方式的需求,电子教材正在经历一种从“能不能用”向“怎么用”转变的考验。那么,如何开展电子教材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技术特征、电子教材走进课堂的四个环节、电子教材教学功能和典型的课堂应用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谈谈电子教材在课堂中的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特指利用iBooks Author开发制作的iBooks电子教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iBooks电子教材并不是孤立地在课堂中使用,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充分整合iPad上的其他虚拟学教具与课堂中的其他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促进有效教与学。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技术特征

电子教材是一类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利于组织学习活动、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按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本文中的电子教材主要是采用苹果公司提供的电子教材开发工具——iBooks Author开发制作而成。iBooks Author是2012年1月20日由苹果公司的免费电子教材制作工具,制作出的电子教材可以在iBooks上下载,在iPad上阅读。iBooks Author为开发者制作电子教材提供了多种模板,可以插入交互式图片、音频、视频、3D物件等多媒体内容,同时还可利用HTML、JavaScript等技术,所有操作都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iBooks电子教材能够成功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从技术特征来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模拟图书风格和富媒体性。

1.模拟图书风格

电子教材阅读方式应尊重学习者现有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引导学习者轻松愉快地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模拟图书风格主要指电子教材的页面呈现和操控方式遵循了人们阅读纸质书籍的体验。从页面呈现来说,iBooks电子教材采用目录、章、节、页等形式呈现,具有帮助学习者继承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获取教材内容结构和章节目录信息的功能。从操控教材的方式来说,iBooks电子教材提供了滑动翻页、高亮、批注、划线、插入书签等工具支持师生完成教学活动。

2.富媒体性

早期的电子教材仅是几种多媒体素材之间的组合,用户不能对媒体内容进行操控。现在“富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富媒体技术强调媒体性和交互性的有机统一。iBooks电子教材改变了传统电子教材内容的单向呈现方式,通过提供交互式图片、3D图像、拖拽题、选择题等各种Widget控件,实现了对学习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冲击和体验,让学习者可对媒体进行操控,实现了电子教材与学习者的双向互动。电子教材的媒体操控主要有直接触控、多点手势和控制媒体进度三种典型方式。

电子教材走进课堂的四个重要环节

电子教材的高阅读体验和教学体验可以作为纸质教材之外的一种教材选择。那么,电子教材应该如何走进课堂呢?从笔者参与指导的几所实验学校的使用过程和效果来看,可以归纳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如下图。

1.准备环节

(1)落实参与人员

实施电子教材的学校需要成立课题组,落实负责项目的领导。一般来说,选择分管教学的中层校级领导较好,自中而上的方式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中层领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熟悉学校的教学业务流程,可以尽快确定参与课题的教师、学科内容和学生;并且,他有许多机会直接将课题的实施进展程度向校长汇报。当然,如果有相关的专家团队参与指导,会事半功倍。

(2)规划技术培训方案

除了落实参与的人员外,还需要规划好对参与人员的技术培训方案,建立技术使用规范,便于师生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如地使用iPad开展教学。

2.设计环节

在设计环节,采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上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设计工作。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针对实施电子教材课堂教学的科任教师而言,教师需要迁移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经验,听取技术专家讲解App Store上的一些与学科教学有关的应用程序功能和iBooks电子教材的功能,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技术整合课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2)教学资源设计

在教学资源设计方面,需要考虑iBooks电子教材内容的来源、呈现和组织方式;iPad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演示文稿Keynote等承载和表征信息资源的工具。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抓住媒体资源特性,才能有效进行富媒体化的教学资源设计。

(3)教学应用方式设计

iPad电子教材的课堂教学应用方式可以借鉴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的优势,借助iPad聚合多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与教方式的转变。

3.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主要包含搭建课堂环境和课堂实施过程。其中典型课堂应用情境包含在常规课堂(学时长度以40或45分钟为一节课)中实施教学和综合实践课(跨度较大的基于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实施教学。

(1)搭建课堂环境

搭建课堂环境需要考虑网络、屏幕、资源同步与分发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如设置Apple TV无线投影,外网与局域网的设置和转换,多屏展示的位置、同步分发资源、调试软硬件设备等。

(2)在常规课堂中使用

根据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模型,对iPad操作不熟练的教师和新教师而言,其技术教学法知识储备还不够充沛,在开展正式课堂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进行iPad课堂教学环境的先导体验,以便尽快适应新型资源呈现和媒体呈现的方式。当然,参与课题的教师最好现场观摩同伴的教学过程,并交流经验。只有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新课程理念,变革学与教的方式,才能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

(3)在综合实践课使用

在综合实践课中使用,教师需要思考iPad的便携性,整合iPad提供的多种应用程序(如相机功能、Wi-Fi功能、多种应用程序功能),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分工,协同探究,完成创意表达等活动。

4.反思环节

反思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反思是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的重要基础。反思主要包含任课教师的个人反思,参与课题的教师群体反思和整个团队的反思。在实施反思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可根据研究需要提供教学评价反思的模板,使教师的反思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环节是可以并行开展的,不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教学功能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并不是孤立地在课堂上使用,从教学功能来说,它是以iBooks电子教材带动iPad上的虚拟学教具共同发挥作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具体而言,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教学功能。

1.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包括学习材料、学习环境与支持系统。学习材料指经过筛选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包括书本、教科书、教学器具、课件等。无可非议,教材仍然是开展课堂活动的主要学习资源。iBooks电子教材继承了纸质教材的这一重要教学功能,成为电子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资源,它借助iPad通过内外延伸,最大化发挥学习资源的优势。

(1)向内延伸:集成多种学习材料

iBooks电子教材开发制作简单,可以非常便捷地整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多种学习资源,同时还可通过网络或者同步功能,实现资源之间的互通互用。这样,整合后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电子教材的资源属性。

(2)向外延伸:整合App Store商店中的应用程序和网络资源

iPad可以从App Store商店中下载许多面向教育领域的应用程序,为教学提供所需资源。这些丰富的应用程序辅助电子教材发挥作用。当然,利用iPad上的网页浏览器,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只要对这些资源合理设计,便可作为扩展iBooks电子教材的重要补充资源,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同步进行。

2.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认知工具

关于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观点,乔纳森(David H.Jonassen)早在1996年出版的《课堂中的计算机:支持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工具》 (Computers in Classroom: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一书中就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他认为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进行建构性的、高级的、批判性的思考。iBooks电子教材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认知工具,它对学习的支持作用主要是:

(1)即时反馈学习结果

传统的师生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言语(口语汇报)和肢体语言(举手)来完成。在iPad课堂上,借助Apple TV无线投影功能,教师可将学生在iBooks电子教材上的书写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即时反馈。当然,iBooks电子教材还可以与iPad上的多种应用程序(如应用程序“iTeach”可提供即时互动反馈功能)配合使用,借助应用程序的即时反馈功能呈现答题结果,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诊断学习结果。学生通过及时反馈的数据,也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捕捉学习活动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记录课堂教学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技术人员通过专门的摄像机来完成,这样非常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基于iPad电子教材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iPad自带的摄像头捕捉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摄像功能可以非常客观地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

(3)支持信息收集和检索

iPad自带的Wi-Fi功能,支持无线上网,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考虑网络功能。尤其对教授高年级的教师而言,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信息收集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用的数据信息,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和培养信息的鉴别能力。

(4)支持协同创作

自从信息技术进入到课堂中,是否有协作和展示成果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在电子教材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利用iPad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分享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由低阶认知目标向高阶认知目标发展。

两种典型的电子教材课堂应用方式

1.利用电子教材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按照知识贯通设计原理,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基础,融自主、协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的学习范式。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中,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这种应用方式。

(1)iBooks电子教材内容包含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

传统教材呈现方式简单,多以知识的阐述和结论为主,辅以一定的插图和作业习题,少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提示及引导,仅凭教材本身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展开有效的教学过程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笔者跟踪的实验校中,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主要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为依据,对纸质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更加贴近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将各种多媒体学习材料整合到iBooks电子教材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要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学习材料,达成学习目标。这种方式既发挥了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的功能,同时还考虑了学习者的多样性,并提供了有选择性的服务。

(2)借助iPad连接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电子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还不能充分满足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为了培养信息时代环境下学生利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考虑选取一些潜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含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或者App Store中的应用程序。一般来说,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学习,通常需要经历“确定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来源-撰写研究结果—汇报研究结果—评价学习过程”等过程。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将信息处理与使用和学习发生的基本要素——电子教材建立了联系,通过与多种资源的交互深入学习某一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知参与深度和广度。

2.利用电子教材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即以问题作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中,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理解。

(1)利用iBooks电子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情境是课堂组织的核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还营造了一种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iBooks电子教材通过改变以往纸质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主要包含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教材内容由“直接呈现”转向“间接呈现”,教师通过提供辅助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在疑难处作必要提示和引导,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讨论、想象等途径获取教学内容或知识。另外一种方式是将教材内容由“肯定呈现”转向“疑问呈现”。教学中的知识是应该允许被质疑的,教师通过设疑的方式,凸显问题情境,通过这种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

(2)借助iPad主动解决学习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人手一个iPad终端,借助iPad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活动。这两种学习活动通常包含“根据问题情境开始解决一个实践问题,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利用不同演示工具汇报结果,反思问题解决过程,提炼所学到的知识”等几个典型环节。学习者可把iPad上的多种应用程序作为虚拟学教具,用以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解决教学问题。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学习方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知识获取的途径来看,学习者获取的知识依赖于他自己所建构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直接从教师和课本中获取知识。从学习者主体性来看,学习者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这自然而然地会使他们感到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发挥自主性、主动性,主动建构知识,不断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种典型应用方式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由授受走向建构。

篇9

一、活动对象

以委领导班子成员、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各科室负责人为重点,机关全体干部参加。

二、活动内容

围绕《市直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列举的“九个方面问题”、“27种现象”(见附件),开展集中专项整治。

三、活动步骤、时间安排

(一)学习动员阶段(5月25日-6月10日)。主要任务是学习《市市直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学习材料》,采取集中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进一步认清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为抓好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1、召开机关动员大会。部署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委局机关全体人员参加.(5月25日)

2、全体干部集中学习。集中学习分3次进行(具体学习内容、时间安排见《市发改委机关作风专项整治活动学习教育安排表》)

3、理论中心组学习。重点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学习。(6月2日)

4、学习,组织在职党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5月27日)

5、开展个人自学。个人通读《市市直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学习材料》,认真思考并做好学习笔记。(6月10日前)

6、开展学习教育督查。领导督查实行分级负责,委主要领导重点督查副处以上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分管领导督查分管科室同志的学习情况。(第一次督查5月27日,第二次督查6月10日前)

7、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心得体会交流活动。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在委局机关“学习园地”上刊登,并组织开展心得体会交流活动。(6月7日)

8、组织编印市发改委《机关作风专项整治活动简报》(每三天出一期)。

9、委党组书记、党组成员集体讲党课。(7月1日前)

(二)查摆问题阶段(6月10日一6月25日)。主要任务是围绕“九个方面问题”、“27种现象”逐条对照,结合本单位和个人实际,认真查找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如果哪个人哪一方面没有问题,必须作出具体说明。要做到问题查得准、原因分析透、整改方向明。

1、印发《市发改委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查摆问题情况表》,重点是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6月10日前)

2、在机关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6月20日前)

3、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征求意见。(6月20日前)

4、班子成员之间集中开展谈心交心活动。(6月25日前)

5、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全面深入查找班子和个人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6月日前)

6、委领导班子成员、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各科室负责人撰写个人分析材料。(6月25日前)

7、委领导班子听取科室负责人作风分析材料汇报。(6月20日前)

8、撰写委领导班子作风分析材料,并征求机关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找准问题,明确整改方向。(6月25日前)

(三)制定整改方案阶段(6月25日一7月10日)。主要任务是针对前期查摆出来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目标要求,每一个问题都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委机关整改方案。在制定整改方案的过程,要发动本单位的党员干部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1、召开整改专题会议,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认真研究整改方案和措施。(6月30日前)

2、制定单位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整改方案。(7月2日前)

3、向机关干部公布整改落实方案。(7月5日前)

4、整改方案经市委联系领导签署意见后上报。(7月10日前)

5、委主要负责人撰写个人整改报告并上报。(7月10日前)

(四)整改落实阶段(7月10日以后)。主要任务是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切实履行好职责,明确整改的目标和时限要求,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查找出来的问题通过整改以后,还发现类似问题的;不认真、走过场的;有问题未查找出来,而在以后工作中发现的,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1、对整改方案落实措施进行细化分解,具体到各科室,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和完成时限。(7月15日前)

2、各责任领导要抓好分管科室的整改落实。落实情况及时向干部群众通报,接受监督。

3、开展党员奉献日活动。(6月30日前)

4、每月适时开展监督检查并及时上报整改落实情况。

四、几点要求

开展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是当前市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科室要摆上重要位置,严格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委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顺利完成。

(一)强化组织保障。委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在委党组的领导下推进。成立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领导组,委党组书记任组长,为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成立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由汪卫东同志任主任,谢一刚同志任副主任,朱秋芳、毕跃进、吴国富为成员。机关活动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二)带头做好表率。委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开展机关作风集中专项整治活动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到带头抓好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进行整改,带头改进作风,为活动的深入开展作出表率。

篇10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多元化教学;带教效率

一、紧跟大纲,结合临床排班合理安排带教工作

带教老师需要熟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不同专业的住培生在本科室轮转学习的具体要求,包括轮转时间、需要掌握的内容等。之后再结合本科室病种的分布特点和个人临床工作日程灵活紧凑地安排住培带教工作。例如,内分泌科的培训内容中需要学习的常见病种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等。然而糖尿病是内分泌科病区中常见病种,但甲亢和甲减患者却基本在内分泌科门诊诊疗。针对这样的情况,住培带教老师可以一方面在病区中分配糖尿病患者给学员管理而完成学习,另一方面在带教老师的门诊时间,提前安排好病区工作的同时,引导住培学员跟随带教老师到门诊观摩学习,完成甲亢和甲减这一类门诊常见疾病的学习内容。因而,带教老师围绕大纲,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特点,在自己常规的临床工作日程中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安排病区和门诊的带教内容,可以提高带教效率。这样灵活的日程安排既能完成带教内容,又不会因为要补缺而额外增加太多的工作负担,是提高住培带教效率的重要方法。

二、实行双师共管和床位共管,增加全面学习的机会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特别在一些住培学员人数较多的医院和科室,分配给每一位住培学员管理的病人数是较有限的,有时不能达到住培培训的要求。而另外一方面,带教老师因同时肩负着繁重的临床、科研、教学和医院其他事务等多项工作,很难保证在工作时间随时随刻实施带教工作。因此实行同一学员双师共管,部分疑难罕见病例双学员共管的模式,对于提升住培效率和临床效率及安全即均有诸多益处。包括:1.双师共管,两名带教老师的时间可适当互补,进而能保障及时实现临床带教、操作演示、问题解答等教学工作,增加教学工作密度和学员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带教效率。另一方面,及时解答了住培学员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后能尽快落实正确的医嘱,同时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一举两得。2.每位临床带教老师临床专业方向和特长各有不同,因此其病区和门诊的患者疾病构成可能有一定差异。实行双师共管,住培学员接受两位老师的指导,可同时单管或共管不同疾病的患者,有助于学员在有限的轮转时间内接触更多样化的病例,特别是罕见病例,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提高了学习效率。3.学员互相搭档而实行床位共管,可促进学员间交流,不仅可提高住培学员学习效率,双人共管双重保障也有助于减少医疗工作中的遗漏等,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临床医疗安全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ecture-BasedLeaning,L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循证医学教学法(EvidenceBasedLearning,EBL)等教学方法逐步应用于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在住培教学中灵活应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并有机地将其与住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可显著提高带教效率,提升带教质量。针对住培的专业知识讲座可以以LBL方式呈现,教学查房则可以结合PBL教学法,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则适合选用CBL方法教学。合理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传统书本和网络信息相结合,提供全面的学习材料

传统的教科书虽然具有系统完整、统一规范等优点,但更新较慢、缺乏融会贯通的不足也十分明显。而新兴的网络信息,如专业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可及时提供诊治指南、专家共识、用药助手、病案分析讨论等多元化的学习信息。在住培带教过程中,将传统教科书和网络资源有机结合,为住培教学提供灵活全面的学习材料,一方面方便学员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能及时接触及时更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因为网络材料获取和查看的便利性,方便学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在学员遇到问题时提供简明扼要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材料,学员对细节的学习体会更深刻,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五、共同备课,教案分享

针对大纲,不同专业的住培学员在每个专业轮转时间和所学内容虽有一些差异,但共性的部分不少。各个专科具有住培带教资质的老师在科室住培工作专项责任人(住培主任或者住培责任老师)的统一组织下集中备课,分工合作准备和更新专业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等教案,相较于各自准备教案具有多重优势:1.统一备课和案保障教学的同质化,避免出现明显的差异。2.分工合作再统一修正可有效减少每个老师的工作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3.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教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