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隐患风险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领导小组严格履职尽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责任事故的,严格追责问责。
(二)隐患排查情况。
一是严格党员干部纪律约束。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类谣言,严禁在手机朋友圈造谣传谣,对在公共场合中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加强舆情监控。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涉及卫生计生领域的重大舆情监控,对可能涉嫌发生重大舆情的,相关科室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展开舆情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会商和研判预警,控制舆情态势,严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传播途径。加强本系统内外网管理,严禁利用内外网、传播各类损害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通过增加监控软件、硬件防火墙等设备,截断传播途径,发现相关隐患及时处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审核关。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的审核和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切实把控好“出口关”。
(三)总体评价
总体判断,XX能够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XX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署,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通过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析认为,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普及、网上舆论阵地管控、对外宣传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个别部门、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
要“高处”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
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已有规章制度落细落小落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高效落实。要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员轮训、专项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宣传干部业务素养。
篇2
关键词:金融机构退出;政府规制;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138-02
一、正式制度变迁不均衡
正式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其施行要靠权威机构的强制推进,对违反制度有关规则的惩处也须得有组织的权威机构强制执行。制度不均衡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在数量上或结构上不相匹配,造成制度现状并不合意,通过改进可以提高总体收益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改革是以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导,同时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过程。从正式制度的角度看,现阶段我国的正式制度就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
(一)正式制度供给
正式制度供给有两种方式: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主体不健全且相互间博弈的均衡格局还没有形成。所以,市场供给还不能成为正式制度供给的主要方式。实际上,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是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从我国制度变迁的历程上看,政府主导是正式制度供给的主要方式。政府在进行制度改革时,会考虑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当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时,才会进行相应改革;当制度变迁收益小于制度变迁成本时,政府就会维持制度现状。具体来说,在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改革中,存在着以下制度供给不足。
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应该包括所有权制度、经营权制度、处置权制度和收益权制度。产权制度是一组权力束,在清晰的产权界定下,各种权利都被赋予了所有人。我国目前的金融产权改革不到位,没有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产权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相对完善的金融产权交易所,这给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造成了不小的障碍。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规制部门在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清算中的能力就表现不足。虽然我国有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但其职能仅限于此,并不能自主决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置。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产权制度保护,行政力量是推动接管和并购的主要手段,规制部门没有动力也没有力量采用市场化的退出规制手段。
3.法律制度。首先,缺乏直接立法。虽然我国在不断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立法方面的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立法空缺。如《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法》、《非银行金融机构接管条例》、《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条例》、《非银行金融机构并购条例》等相关处置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至今仍未出台。其次,法律内容欠缺。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和立法结构上都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冲突。不同法律对同一调整对象的规定甚至截然不同。就法律条文来说,法律义务界定并不清晰,表述较为泛化,规制部门面临着“有法难依”的状况。
3.市场退出制度。市场退出制度包括救助制度和退出制度。救助制度包括风险预警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救助基金制度等。退出制度包括资产清算制度、风险分担制度等。我国现阶段缺乏相应的市场退出制度安排,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改革目前的退出制度安排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政府利用隐担保和软预算约束的方式来代替市场退出制度。从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的发展状况来看,隐担保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安排不仅没有起到降低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相反,却造成了道德风险的隐患,使得很多的显性危机转化为隐性危机,加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4.显性担保制度。我国目前缺乏显性担保制度。而隐担保制度即所谓国家兜底,相关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当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时,通常由国家央行或财政部出面,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债权人的利益。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隐担保制度。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过程中,往往由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投资人赔付的责任。事实上,政府承担了最终的担保责任。这种政府的隐含担保不仅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扭曲,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更为严重的是,政府隐性而模糊的担保制度会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由于政府没有明示担保的范围和程度,往往会激励非银行金融机构过度冒险。隐性担保制度也给证券业和保险业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5.软预算约束。软预算约束的形成有两个主体:即预算约束体和支持体(雅诺什・科尔奈等,2002)。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支持体通常为政府财政和国有金融机构 。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体通常为政府财政和中央银行。由于我国实行隐担保制度,在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救助过程中,往往由政府买单。政府成为实际的风险承担者。由于救助资金部分来源于财政资金,所以造成了软预算约束状况。软预算约束导致在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中性的情况下,非银行金融机构不重视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失去了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非银行金融机构不用交纳保险费即可获得国家的救助资金。从而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热衷于搞风险投资。这种状况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初期较为严重,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二)正式制度需求
金融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金融制度的形成是市场经济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反复博弈形成的相关安排。在正式制度下,金融制度表现为一种固定的法律形式,市场主体依据这种法律形式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市场退出制度是金融制度的一个子集。金融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制度的发展会带动市场退出制度的发展,有缺陷的退出制度反过来会制约金融制度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制度发展较慢,缺乏必要的金融产权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在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市场经济是可进可退的自由经济,通过新企业的加入和经营失败企业的退出实现了市场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循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制度需求还是政治需求,而非市场需求。是由外力作用而非内部驱动,是被动变迁而非主动变迁 。
(三)正式制度非均衡演进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非均衡”是一种常态。由于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较多,制度均衡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不可维持。只要制度保持可持续性,在供给和需求力量的作用下,制度变迁就可以实现。但是,我国金融制度格局已经出现了不可持续的状态。由于金融运行中矛盾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制约了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例如,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制度“真空”状态下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操作方式,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果不打破这种制度僵局,就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非正式制度变迁缓慢
规范的讲,非正式制度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诺斯,1971),诺斯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 :正式制度(规则)、非正式制度(规则)和这些制度(规则)的执行机制。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诺斯(1990)认为 “非正式规则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去修正、补足或延拓正规规则。”“一种新的非正式规则均衡将在正式规则变迁后逐渐演化,正式规则用于否定和替换现存那些不再适应新演进的谈判结构的非正式规则”。在后来的研究中,诺斯(1997)通过对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比较研究发现,必须更加重视非正式制度,特别是文化深层的影响。具体来说,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心理行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比较重视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在传统文化方面,“中庸”是普遍被接受的思想。凡事不走极端,处事较为缓和是中国民众的生存智慧,“以和为贵”的思想深入国民的脑海中。民众普遍认为“破产就是砸饭碗”。 因此,中国人不喜欢大风大浪的快速变革,倾向于柔风细雨似的缓慢变革。所以,把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作为社会事件来看而不作为经济事件来看待,就是从这种思想出发的结果。此外,就规制环境而言,导致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危机的原因往往不是技术因素,而是人为因素。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状况较差,缺乏诚信体系;人们对债权债务关系的观念淡薄,重视人情关系,忽视法律法规的作用等都与这种传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2.非正式制度变迁造成的时滞。“时滞”是中国改革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从一项改革想法开始酝酿到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有时候往往要耗费较长时间。渐进式改革就仿佛符合这种特点,从认识到接受再到执行就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所以一项制度的好坏往往要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有公允的评价。非制度变迁时滞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说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一旦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意识形态,就很难打破。即便有可能,也会耗费较长的时间。除此之外还有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医疗卫生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作出较大努力,但民众担心的是改革对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带来影响。我国居民喜欢有中介参与的金融活动,不太接受以信用为手段的融资形式,就是因为传统思想中“有保人更可靠的”心理在发挥作用。因此,传统思想影响和意识形态的稳定性造成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实滞效应,导致制度变迁较为缓慢,从而影响了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退出规制改革的步伐。在我国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主导的制度变革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变迁缓慢已成为制约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赵德起,林木西.制度效率的“短板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76-79.
[2] 道格拉斯 C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26-127.
[3] 盛文军.金融机构退出设计研究――金融监管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3):26-28.
[4] 杨洋.转型时期的金融管制――基于制度冲击与信息约束的初步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71-75.
[5] 道格拉斯 W 艾伦.再论产权、交易成本和科斯[C].斯蒂文G米德玛,罗君丽,李井奎,茹玉骢,译//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03.
[6] 张旭.金融深化、经济转轨与银行稳定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55.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路径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主流价值取向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和价值意识,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凝聚社会共同意识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刘云山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巩固主流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及价值观领域的渗透,高校作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文化阵地,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时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主流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然而,少数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识淡化甚至异化,核心价值观“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双重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更加“主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研判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诸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的分化,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干扰。大部分大学生能辩证看待问题,能准确定位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部分大学生还不能熟练的进行政治判断,难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从而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持中立态度、少数持冷漠态度的现状。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人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二)网络新媒体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新兴传媒手段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以其自由、快捷、交互、开放等特点,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时空。借助新媒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技术支持、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学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诱导,模糊了自我认知,弱化了是非观念,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成员更多地把维系和维护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作为价值评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缺乏适应期和缓冲期,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对狭窄、教学资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针对当前的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多元化、双重性的现状,如何做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分析
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化宣传教育,坚守认同自信
有自信才会有自觉,有自信才会有清醒,有自信才会有定力。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关键因素。“价值观自信”从何而来?这份自信来源于党的坚实领导,来源于党员干部的坚定认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育引导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党校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谋划,各司其责,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组织生活、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使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标准,主动挖掘各个工作岗位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取哲学研修、课程培训、教学竞赛等方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资队伍,要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特别是要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融入教师职前准入、入职培训、职后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细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促进人人知晓、人人践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师生的灵魂和血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常修道德修养,磨砺嘉善言行,让人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实践者、发扬者。
(二)强化笃行实践,坚守行动自觉
实践是检验价值的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扎根实践,使之成为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在履行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生活、扎根师生、融入实践,让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实践中获得价值目标和文化储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自信和行动自觉。要发挥人才聚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鼓励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发挥智库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和技术力量,鼓励师生参与科技转化,帮助形成产业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在科技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社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巩固和扩大实践成果,形成理性共识,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篇4
一、基层央行后勤风险的特点
基层央行后勤服务部门是人民银行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性保障部门,其工作及风险与各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随着基层央行业务集中化改革,职责外沿的扩大,传统故有的业务风险逐渐减弱及可控,后勤安全风险则开始凸显,并引起了高层的关注:2013年7月22日昆明中支印发的《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安全生产抽查及交叉检查实施方案》共有9项重点检查范围,其中至少有6项与后勤部门直接相关,在现场检查表中后勤部门涉及的重点检查内容多达33项,位列各部门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业务部门比较,后勤安全风险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难料。后勤风险几乎无处不在。一辆车、一根电线、一支烟头、一扇窗户等等,都可能是风险源,风险可谓难以预料。
二是难防。后勤风险不仅限于直接职责范围内,还与各使用部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各部门使用的电、火,仅凭后勤部门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做到有效监督与管理,风险可谓防不胜防。
三是难控。后勤风险来自内外,有的风险甚至难以控制。比如行车风险,即便自身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也不能排除风险的发生,风险可谓身不由己。
二、基层央行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通过近几年的严格管理,基层央行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基层央行后勤安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后勤人员自身安全意识不够强,尤其县支行因没有单设后勤部门而显得更为明显,对相关后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学习不够,常以习惯代替制度,以经验代替科学;另一方面,存在认识误区。后勤风险无处不在,从电梯、电网等公共资源,到各部门使用的水、电、火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可能,即安全生产不仅涉及后勤部门,使用部门同样息息相关。然而,实际情况且部分存在着“防范安全生产隐患与己无关”,是后勤部门的事的错误认识,导致第一道防控体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是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应该说,经过近年来的总结与积累,目前基层央行后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业务部门相比,无论从建立时间,或是发展历程均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业务部门相关规章制度基本已经融入各个操作环节,并实现电子化甚至网络化管理。反观后勤部门至今仍延续着手工化防控模式,人为因素仍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标准也较为模糊,大到全行性的后勤安防标准,小到每间办公室用电承载负荷,都没有系统性的详细、统一的标准,导致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模棱两可、举步维艰,并各行其是。
三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随着人民银行进人机制的不断改革,以及职能结构的深化调整,基层央行人员结构总体呈年轻化、高学历化发展,然而后勤队伍结构却因各种客观因素的羁绊,迟迟未能得到改观,并牵出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矛盾。比如专业驾驶员少并老龄化与人民银行履职空间不断拓展的矛盾、专业人才缺失与风险防控的矛盾等等,致使驾驶员难予满足履职需要,非专业人员管理水、电、火专业工作等诸如此类的不适,使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是系统性检查相对缺失。经过近20年的总结和摸索,人民银行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而成熟的业务检查和培训机制,并通过该机制以交叉检查、向下检查等方式层层推进,使各级人民银行业务工作规范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后勤部门不仅严重缺乏检查培训机制,即便是检查也基本困滞于单一的自查模式。据统计,2013年开展的全省人民银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对于基层央行后勤部门而言,还属单设后的首次,其缺失程度不言而喻。
三、解决的建议
后勤风险不仅直接体现在生命财产的损失,还关乎着基层央行职责的履行,可谓事关重大。因此,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首先,必须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意识。使用部门要转变观念,摒弃“防范安全生产隐患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树立使用部门防范安全生产隐患责无旁贷的理念,严格把好第一道风险防范关。其次,作为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应切实加强规章制度学习,合理利用“习惯”、和“经验”,切实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同时,政策制定者应出台相应的约束机制,使“安全重于泰山”意识深植人心,全行上下树立坚决、自觉贯彻落实“强基础、保安全”的工作主线和“零风险”、“零容忍”的管理理念,从意识形态上构筑起坚强的思想防线。
二要统一标准。建议参照业务风险防控体系,建立适宜后勤部门的制度体系,并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使全系统工作实现标准统一、管理量化。同时,应投入力量,积极探索后勤风险防控电子化系统,使各项规章制度融入各个操作环节,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构筑后勤风险防控现代化体系。
篇5
因此,我们把它进一步定义为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以提高职工素质为关键,以建设安全规章制度为重点,以强化安全责任、推进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为支撑的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充分发挥人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并自觉遵守执行,就必须建设好、使用好安全文化。
一、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对人的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是要靠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安全文化是实实在在的,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基础上,责权分明,在执行过程中,要“责权一体”,强化执行力度,使安全生产理念在员工心灵中逐步扎根,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做好自我安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制度的落实,靠的员工是执行力。目前,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都逐步完善,但在执行上往往出现纰漏。究其原因:
一是企业的个别人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或获取奖励,心怀侥幸意识,无视安全生产的各项操作规程和管理规定。
二是在用人上不是“用人唯贤”,而是“用人唯亲”,对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监控力估力度不足,造成安全生产的执行力差。
三是,一些企业在安全行为文化的推介上重视不够,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技术素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事故预防能力等培训不到位,导致操作上出现失误。
四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上,存在重感情,轻制度处罚力度,为违规者下次违规造成隐患。
所以,一个企业要在安全管理上达到一个最高境界,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寻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才能保证执行正确、有序和执行有效。
制度文化是对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的规则。《安全生产法》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来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的行为规范。
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来明确员工从事生产经营过程的操作规范。只有形成责任明确,责权一体,在安全管理才能做到敢抓敢管,才能落实执行力度,使员工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行为文化是规范生产经营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文化。在管理学上有一个“海恩法则”,讲述了安全管理的金子塔原理:每10000起不安全行为,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300期可记录在案的隐患、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和1起安全事故。
要想消除这一起事故,就必须从细节上把这10000起不安全行为控制着。要通过安全活动、预案演练、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并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列入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提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能力,使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自觉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
在安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把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去。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是安全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的关键,通过开展全员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及强化执行力度,使风险削减到最低限度,才能使安全意识形态逐步在员工的心灵深处扎根,才能适应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
实现安全发展,是煤炭企业永恒的主题。因此,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就必须要始终坚持 “安全工作零起点”的核心理念,以“争当自主保安型员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安全目标,围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决策层、管理层、行为层三个层次,树理念、建制度、抓落实、创载体,形成企业“大安全”的文化氛围,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做好企业安全文化决策的正确导向工作
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预警;操作隐患
财务开发公司是指经营部分的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是主要承办存款期限固定的大额存款、发放贷款以及财务咨询和经销证券等一些金融业务,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针对企业以及个人成员单位,不设立私人账户,还有一些不办理小规模存贷款和储蓄业务,这也是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的根本区别,是服务于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作为银行的有利补充,在当前的金融形式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风险的管理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找到这些问题是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财务公司经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现在仍然有必要重视我国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中的存在的各种普遍性问题。
1 简要分析财务开发公司在经济收益风险控制上的问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繁荣,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的前提下,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各种外国金融机构也慢慢进入中国市场,虽然这带来了一方面的好处,但同时也是的我国的金融风险提高了不少,在商业竞争中,财务公司所面临的压力也更加巨大,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经济市场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之前不能达到的好处,然而,事物多有两面性的,在市场经济的大军下,各种因素的疯狂发展,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现今,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已较为成熟,但是相对完善的科学风险控制体系却仍旧没有建立完全,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这不仅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也可能给国家经济带来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得不对现行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安全与否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相关风险管理机制的缺陷
尽管经济发达的今天,企业拥有前所未有的自主性,然而许多企业仍旧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来调控经济效益,在分析企业业绩数据,对发展形势进行分析时,其对风险的预判也只是有内部的相关部门来负责,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部门只是负责时候的校对检查工作,并不会对分析起真正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财务公司的特殊组成方式,其内部成员在对于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带有很大的趋同性,内部监督被大大的削弱,给金融风险的提供了很大的门道,在此上,其没有发挥财务公司内部本应由的功能,不仅制约了公司本身功能的发挥,更影响了以后的发展布局规划,因此大大降低了其对风险的抵御性。
(二)在风险控制时方法方式不具有多样性
当下的检查机制大多是在完成一个项目或是完成一个业务之后,在检查的方面上,也只是单纯的抽取相应的数据进行校对,没有较多程序的严格处理,这样单一的检查系统,给风险系数的提高制造了可乘之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以及盲目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现有的监督分析机制根本满足不了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的需要,对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这种仍然以传统风险分析的方法必须在这一股经济浪潮中有所改变,才能真正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三)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不强
目前,我国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财务管理公司的确对风险管理进行了一些方面的探究,然而仍旧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巨大的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许多公司甘于铤而走险,在经营中无视一些风险,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外经营风险搏斗,在企业结算中,弱化相关的管理规定,减少本应有的流程,对于一些本应加强坚守红线的方面,也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放松了对其的要求,使得公司的经济价值不断降低,从而加大了企业在日后开发进步的难度,也挺高了其经营的风险指数。不仅对于当下的风险管理造成了麻烦,也给未来的风险预判加大了难度,从而使得其对经济效益风险的控制加大了
2 进一步改善风险控制体系
财务公司经营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公司收益的最大化和企业集团的服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还是难以抹去其风险的存在,它成了活动着的天平,因此在进行风险控制时,必须保证风险与收益二者的动态平衡,这样才能在最低风险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措施,由此,在此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一)整合风险组织管理体系
(1)不断完善我国财务开发公司的股权体系和结构。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股份的多样性,提升企业的形象,开发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商,促进内外部实力的均衡发展。从而提高董事会内部的自我监督能力,进一步改善公司内部分工情况,使得体制实现最优化,促进其决策的科学合理化。
(2)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之上,单独在分化出一个专门性部门,控制风险,避免过多的其它部门干预,提高其自主性,对于经济数据分析等过程,在数据与结果上都要反复核查,并上报相关部门,实现监督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二)在风险控制的手段上进行转变
废除之前那种不全面的监督手段,在经济形势的改变中,要有敏锐的商业嗅觉,根据市场动向的转变,促进其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的改进,在对风险控制进行监督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实现全程化监管,针对公司的财务与运行状况,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法。在进行相关的风险控制时,还必须摈弃传统陈旧的理念,加快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进度,通过现代技术的检测,把误差率降到最低,实现精确化控制,另外,要更加重视国际经济发展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树立更加全面的风险意识,兼顾国内外的经济信息,同时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后,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机会,观测风险变化形式,并进行规律总结,把握风险度最小的时机,在关于企业发展的未来上,建立更加全面的评判指标,促进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相关的财务开发公司的经济效益风险的风险提前判断
从业人员素质对于工作的进行以及效果的大小都是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的,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会计中的思想意识问题,能够使得会计在工作思想中抹掉做假账的念头。
对管理阶层和行政负责人,重点就是要能够不断增强其法纪意识,能够有效摆在利益观念和大局观念的关系,逐步从管理体制上摒弃不正确的、不合法的利益要求,放弃干预财务管理会影响会计报告的结果。这项工作与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样的重要,从这个意识上来看,只有解决好意识形态问题,这就能够大大减少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观诱因。
对于财务管理的每一笔款项,其实不管大还是小,必须要走正常的检测程序,并经过相关的数据风险分析,降低其潜在风险的概率,在应对上完善应急机制,采取果断有效的行动,把损失降到最小。
3 结语
在现代经济发展体系下,已经绝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在商业社会立足的了,莽夫之用是长久不了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了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在经营中,风险几乎无处不在,财务公司有其本身的特点,本就涉及金融领域较为身,所面对的经济形势也必然比较险恶,在竞争中,出来自身的发展状态,业绩成果,还必须加强对风险的控制,无论是已经显现的风险,还是正在酝酿之中的,都必须通过对体制的完善,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对于隐患类的风险。则要针对当下的经济形势,采用现代科学合理的评判机制,对风险做出最合理有效的预判,只有降低风险,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才能更好的运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文化 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l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篇8
关键词 出版企业 资金管理 内控设计
一、前言
新闻出版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是一个占比较小的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政策性强、行业特点突出的行业。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新闻出版单位一方面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其市场又受到一定保护,行业竞争压力小。因此,财务资金管理带有明显的事业单位计划经济的痕迹。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出版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意识较为淡泊,管理方法落后于现代企业管理,与新闻出版行业实为现代企业的本质严重脱节。20世纪末以来,国家推动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使新闻出版行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原有资金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体制与市场环境的需求,资金管理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本文从探讨出版企业从何入手进行资金管理模式的转变为出发点,为资金管理较薄弱的出版企业找出一条资金管理入门的道路。同时希望借此文抛砖引玉,即能为渴望寻求资金管理之路的同行推开一扇小窗,又能引来专业人士的指导。
二、出版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及其困难
出版企业的资金管理特点是与其产品特点及业务运行方式相适应的。出版企业业务运行中的一些“特色”给资金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一)产品品种数量巨大
出版企业生产的是以一定载体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核心内容是其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出版企业为产品品种数量巨大。比如一个中小型出版企业在销产品品种应在上千种之上,而大型出版企业会达到上万或几十万。这就使得出版企业的存货成为企业资产中一种主要的占用形式,而这种资产在储存、发、退过程中的损耗难以避免。
(二)销售回款周期不确定
由于出版企业在一直实行“新华书店总经销”,虽然随着市场的发展各出版企业早已实现自办发行,但历史遗留的销售方式为“经销包退”,实际上是把滞销的风险全部留在出版企业,出版企业在控制退货与结算方面可施展的空间较小。
(三)产品生产周期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出版物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源头起于作者(著作权方),作者(著作权方)与出版社的配合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版进度。在产品写作、编校与出版过程中,作者(著作权方)与出版社之间沟通是否顺畅,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出版进度,甚至出现选题中途流产。因此,出版企业的选题实现程度通常与选题计划相去很远。
(四)政策性影响
出版物这种特殊商品还是一种对政策极其敏感的商品。比如考试类产品。如果国家对某类考试在考试方式、考试大纲上进行调整,则在新规定出现前出版的同类产品则立刻全部成为无法出售的商品,这种无法预料的损失也是出版社必须承担的。
以上各种不可控因素都给出版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无法控制的进程中寻找可控点,成为资金管理的难点和关键。
三、出版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者没有充分认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新闻出版的行业发展具有注重意识形态、资金管理意识薄弱的特点。在传统出版企业中,企业领导者更注重产品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关注选题方向。文化产业改制后企业领导者需要关注市场,但很少关注资金的运营与管理。
(二)财务人员缺乏资金管理意识
在传统出版企业中,财务人员更注重“会计核算”和“财经制度”,企业没有在资金管理方面给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此以往,资金管理几乎被排除在财务工作之外。
(三)缺少资金管理专业人才
在资金管理意识薄弱的前提下,出版企业更是缺少资金管理专业人才的储备,当文化产业转企改制后,资金管理的问题才显得日趋重要,但由于知识和人才的缺乏,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资金管理链条和管理模式,仍处于亡羊补牢的被动状态。
四、影响出版企业资金管理效果的因素分析
鉴于上述的行业发展历史,现阶段出版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多样,并对资金管理的效果产生的很大影响。
(一)管理层思想认识
资金是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现代企业中,企业领导已经把资金管理当作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整个企业资金管理的流程是成熟而顺畅的,任何资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会得到迅速的反馈,并处理解决。而出版企业的管理层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尚且不足,主要还集中在如何抢占市场、准确把握政策并判断企业发展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层无暇有效组织和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资金管理架构,使资金管理工作明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在这种管理缺失的状态下,经营过程随时面临资金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并且会错失市场良机。
(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在管理体系相对完整健全的现代企业中,资金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组织机构及运营模式,资金管理已渗透到业务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在这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框架下,企业资金活动被限定在最有效、最安全的监控系统中,对资金的管理也是最高效的。而在出版企业中尚未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甚至未抓住资金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在资金管理中的部门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资金管理工作尚在摸索中,无法形成完整的资金管理链条。遇到问题都是采取临时补救措施,甚至造成了资金损失才完善管理制度。这种被动的工作状况,使得资金管理工作不能成为企业管理中有效部分,更谈不上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和安全隐患。
(三)资金管理岗位设置
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资金管理工作均设有专门的岗位甚至专门的部门来完成,职责划分清晰、责任明确、流程顺畅,与日常财务工作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地完成资金管理工作,及时反馈资金情况,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而在传统的出版企业中并没有设置资金管理专属岗位,更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在资金管理工作开展初期,多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任。这种情况使得在面临资金管理问题时,往往无法将应该由资金管理岗位完成的工作同日常财务工作明确区分,削弱了资金管理职能,工作中不能切中要害,也不能达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四)监管措施
监管机制是现代企业运行中与各个业务流程并存的机制,业务运行到哪里,监管工作就应该同样到哪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业务流转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业务运行中的偏差,保证业务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这对资金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在有效监管机制下运行的资金管理系统,才是安全有效的管理系统,能够保证资金管理以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而出版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初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更谈不上对资金管理工作的监管,这必定会给企业的资金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
五、完善出版企业资金管理的建议
面对上述现状及各种问题,出版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与运营的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提高资金管理意识,强化资金管理责任
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有关资金管理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认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在资金管理工作方面的人员和资金投入。管理层应直接参与资金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组织机构,至少应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岗位,并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管理层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资金管理工作运行的有效性,使资金管理机构和岗位不至于成为“摆设”。
(二)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企业应在财务人员培训上应加大力度,组织财务人员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充实专业知识,做好应对准备。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引进有资金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弥补人才上的不足,同时通过专业人才来推动资金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率,缩短适应周期。
(三)设计内部资金管理与控制流程
改变“亡羊补牢”的被动局面,做好资金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与修正三个阶段的工作。
第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财务预算是经过现代企业运行实践证明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有效进行资金管理事前控制的手段。从这里入手对于之前没有设立相应机制的出版企业来说相对容易,通过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可以将“不确定”变为“有计划”。预算管理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预算编制。预算编制可以生产为出发点,也可以销售为出发点,或两者兼而有之,在此基础上将企业下一年度的经营收支全部在预算中得以反映,并算出下一年度的经营结果。这个经营结果必须与企业的经营规划相适应,如果有差异,应分析原因、调整预算,并最终使财务预算的经营结果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财务预算至少以预算的利润表为终点,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完成预算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是预算控制。财务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成为衡量经营业务完成情况的标尺。预算执行情况应通过相应的财务报告及时反馈到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企业领导应针对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作出经营调整,修正执行中的偏差,以保证预算的完成。
三是预算调整。对于年度内出现的突发事件,如由于政策的变化使得原来预算无法完成,或出现新的市场机会影响预算结果,应降这些突发事件作为预算变动的因素及时调整原有预算,并将新的预算结果作为执行目标。这种调整预算的工作也可视为编制滚动的财务预算,其目的是让预算随时符合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不致因为经营出现的新情况使预算失去指导作用。
四是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对于预算执行的结果要定期进行数据分析,从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的偏差中找出原因,如果是预算编制的问题,应在今后的编制中加以避免,如果是执行的问题,应提请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变执行状况。
第二,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资金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是流程控制的保障。因此,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覆盖企业资金流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岗位。制定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需注意内部控制的几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参见财会〔2008〕7号文件)。对于一时没有条件制订更细的资金管理制度的企业,可以先制定一些关键流程的控制规范。比如存货、固定资产、销售、费用支出;其他资金管理制度可以在经营业务过程中不断完善。
制定好的资金管理制度要不断根据业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修订和补充,使得管理制度不会过时,成为资金管理的依据和保障。
(四)选择适合的资金管理系统,协助业务流程规范化
现代企业资金管理仅靠人工完成不仅管理成本高,而且存在信息不及时、错误率高的问题,所以资金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流程控制和数据统计分析。资金管理系统往往在规范资金业务流程的同时,还能起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统计分析效率及降低差错率的作用。
(五)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社会中介机构因其专业性和中立性,在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起到的监督作用和指导作用不容小觑。新闻出版企业,传统上只把中介机构当作一个审查机构,实际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介机构更是企业管理的助手。作为专业的咨询评估机构,中介机构能发现企业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给企业提供专业的改进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请专业机构介入资金管理流程和制度的设计,并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由于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其往往能提出比企业财务人员更客观和切中要害的建议,对企业的资金管理起到很好的帮助。
总之,建立及完善出版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在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出版企业要在认真考量本企业的管理现状及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本企业资金管理的途径与方向,以资金使用效率最优化为目标,并本着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内至外、由急到缓的原则,优先解决实际工作中重点控制环节,层层深化,不断完善和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对于出版企业财务人员来讲,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本企业的资金管理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也将在工作中持续关注资金管理理的发展与新动向,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之中。
(作者单位为北京语言大学)
参考文献
[1] 谈岩华.出版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7):182.
[2] 曾金平.浅谈出版行业营运资金管理[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8(3):35-38.
[3] 靳先德.出版集团母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30):64.
[4] 喻利民.浅议出版企业营运资金之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3):60-61.
篇9
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几乎全部都能够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和效果,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和投资成本。其中网络的开放性是现代网络最大的特点,无论是谁,在什么地方都能快速、便捷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去,任何团体或者个人都能在网络上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在这过程中,网络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很多人在利用网络促进社会发展和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有小部分的人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非法窃取商业机密和信息,有的甚至还会对商业信息进行篡改,从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而且它还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近几年来,黑客攻击事件频繁发生,再加上人们对于网络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安全漏洞的防护措施,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网络安全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的定义需要针对对象而异,对象不同,其定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对象是一些个体,网络安全就代表着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以及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等,防止和避免某些不法分子冒用信息以及破坏访问权限等;如果对象是一些安全及管理部门,网络安全就意味尽最大可能防止某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泄露和漏洞的产生,尽量降低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站在社会的意识形态角度考虑,网络安全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和内容以及这些信息和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其实网络安全意味着信息安全,必须要保障信息的可靠性。虽然网络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是对于某些重要信息的保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系列信息产生到结束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保密性,未经许可泄露给他人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同时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必须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一旦发生失误,应该可以立即进行控制和处理。当网络安全面临着调整或威胁的时候,相关的工作人员或部门应该快速地做出处理,从而尽量降低损失。在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由于人为失误而带来的损失和风向,同时还需要加强人们的安全保护意识,积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和防控机制,保证当外部出现恶意的损害和入侵的时候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网络的安全漏洞进行定期的检查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
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对潜在的威胁和风险、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脆弱性进行判断,对安全措施进行测试,待符合要求后,方可采取。同时还需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测机制以及等级评定规范,从而有利于对风险的大小以及带来的损害做出正确的评价。网络安全风险不仅存在于信息中,而且还有可能存在于网络设备中。因此,对于自己的网络资产首先应该进行准确的评估,对其产生的价值大小和可能受到的威胁进行正确的预测和评估,而对于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这样不仅有效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3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安全技术也随之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近年来有很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对网络系统采取了相应的、有效的防护体系。例如,防火墙的功能主要是对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检查和监测,并对内部的网络系统进行随时的检测和防护。利用防火墙对网络的安全进行防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风险的产生,但是防火墙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不能对因为自己产生的漏洞而带来的攻击进行防护和攻击,同时又由于防火墙的维护系统是由内而外的,因此不能为网络系统的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针对于此,应该在防火墙的基础上与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系统有效地进行结合,对网络的内部安全隐患进行调整和处理。
从目前来看,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系统中,网络扫描技术是人们或团体经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网络扫描技术不仅能够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而且还能对网络动态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有助于人们随时随地地掌握到有用的信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扫描技术更加被人们进行频繁的使用。对于原来的防护机制而言,网络扫描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网络的安全系数,从而将网络的安全系数降到最低。由于网络扫描技术是对网络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的出击手段具有主动性,因此能够对网络安全的隐患进行主动的检测和判断,并且在第一时间能够进行正确的调整和处理,而对那些恶意的攻击,例如黑客的入侵等,都会起到一个预先防护的作用。
网络安全扫描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主机、端口以及潜在的网络漏洞。网络安全扫描技术首先是对主机进行扫描,其效率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步骤,对主机进行扫描主要是网络控制信息协议对信息进行判断,由于主机自身的防护体制常常被设置为不可用的状态,因此可以用协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同时可以利用Ping功能向所需要扫描的目标发送一定量的信息,通过收到的回复对目标是否可以到达或发动的信息被目标屏蔽进行判断。而对于防护体系所保护的目标,不能直接从外部进行扫描,可以利用反响映射探测技术对其及进行检测,当某个目标被探测的时候,可以向未知目标传递数据包,通过目标的反应进行判断。例如没有收到相应的信息报告,可以借此判断IP的地址是否在该区域内,由于受到相关设备的影响,也将会影响到这种方法的成功率。而端口作为潜在的信息通道,通过对端口的扫描收到的有利信息量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内部与外部交互的内容,从而发现潜在的漏洞,进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风险的防范等级。利用相应的探测信息包向目标进行发送,从而做出反应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就能判断出端口的状态是否处于关闭或打开的状态,并且还能对端口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从目前来看,端口的扫描防止主要包括有半连接、全连接以及FIN扫描,同时也还可以进行第三方扫描,从而判断目标是否被控制了。
除此之外,在网络安全的扫描技术中,人们还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是网络漏洞扫描技术,这种技术对于网络安全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网络漏洞扫描技术主要分为两种手段,第一种手段是先对网络的端口进行扫描,从而搜集到相应的信息,随后与原本就存在的安全漏洞数据库进行比较,进而可以有效地推测出该网络系统是否存在着网络漏洞;而另外一种手段就是直接对网络系统进行测试,从而获得相关的网络漏洞信息,也就是说,在黑客对网络进行恶意攻击的情况下,并且这种攻击是比较有效的,从而得出网络安全的漏洞信息。通过网络漏洞扫描技术的这种手段而获取到的漏洞信息之后,针对这些漏洞信息对网络安全进行及时的、相应的维护和处理,从而保证网络端口一直处于安全状态。
4结语
篇10
刚才,*副行长传达了*行长的讲话,表明了分行党委狠抓案件防范工作的决心;*副行长宣读了《农行*中心支行强化内控管理全员防范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这次活动要求从4月10日开始,到11月底结束,历时近8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为了认真贯彻分行会议精神,加强我行内控管理,进一步巩固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加快防控案件的长效机制建设,确保全行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中心支行党委决定召开此次会议。下面,结合我行实际,我代表中心支行党委讲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行在加强内部管理、防控风险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来,中心支行党委根据本行内控建设状况,结合本行的实际,按照上级行的相关要求,坚持案件预防与业务经营“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方针,从抓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制发各种规章制度、发现案件严肃处理等各环节入手,全面强化了内部管理,从源头上防范了风险,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安全形势和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和各行(部)、各部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三防一保”责任书》、对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开展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整肃行风行纪活动等,因势利导,使员工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从意识形态领域上重视和加强了内部管理。
二是通过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安全防范有章可循。制定和细化了各种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涵盖了全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各个方面,并与经营目标挂钩考核,有效地推动、激发了员工落实各项案件防范制度的自觉性。
三是加大了对安防设施的投入力度和监督检查力度。近几年以来,我行投入了相当额度的资金,购置、更换了部分行、部的消防器材,增添了远程监控设备,组织开展了防火演练;今年三大节日期间,在家的行领导率保卫人员对营业部、贡嘎、扎囊、曲松、琼结、桑日、乃东等县支行等20个营业网点的领导带班、%26gt;__(不当用词)管理、值班等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检查面达到了58%,对所辖各县支行电话查岗达39次,保卫部电话查岗90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本着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违规人员进行了适当经济处罚。特别是“***”事件发生以来,行领导做到了每日午夜巡查城区及城郊网点,办公室、保卫部连续下发了几个关于做好维稳工作的文件,并要求全辖员工保持清醒头脑、保证通讯畅通、坚持做好“零报告”制度等,确保了敏感时期我行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全行经营安全。
根据去年审计办事处的《审计意见书》中提及的问题,中支办公室、农贷部、人力部、工会等部门加大了自律监管检查力度,确保了被查暴露问题的整改到位。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后,绝大多数行、部的基础管理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为下步工作的更加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我行在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行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相对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从而保障了业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但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执行不严、甚至个别员工公然违法违纪的现象。普遍表现为“执行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对规章制度的应付、被动、选择、应急式的执行,如部分规章制度被束之高阁,或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并起到应有的作用,如前两年的“**案”、“***案”即是例证;又如,个别行(部)的设备管理较差、保卫值班不按时、不按规定签字;柜员密码不定期更换;柜员授权不严格照章操作等等。还有的员工认为,制度是死的,执行制度是可以灵活的。导致了有些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严肃性,给我行的安全经营留下了隐患。
其次,检查监督不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有的部门对于自律监管没有很好地开展,有的是检查缺乏计划性、针对性;有的是上级布置,下级应付。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农行股改的原因,存在着没有按规定要求进行检查,或是检查流于形式,使内控管理职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历次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不力、不到位也是导致隐患的重要原因。就历次检查、审计发现的问题而言,绝大多数属于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或是改了再犯,是一种顽症。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志未从思想上真正引起重视,对违章操作、缺乏责任心可能导致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过多地强调了执行制度的灵活性,而忽视了执行制度应有的原则性,更加忽视了“原则”的“刚性”。而这方面,我们有的同志是吃了亏的,是有教训的。
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给我行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更大的隐患。因此,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强化风险防控,是我们长期的课题。
三、加强领导,通过开展活动,
促使全行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再提高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推动我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工作目标是:使全行员工合规经营理念、遵章守纪和防控案件意识明显增强;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员工执行力明显增强;各级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控力明显提升;遏制各类案件发生,提高案件成功堵截率,力争全年不发生新的案件。
根据分行会议精神,结合本行的实际,行党委确定了下步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
一是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领导要带头,积极带领大家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通过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引导全行员工认真学习,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规范员工的从业行为,堵住引发案件的思想源头和行为源头,提高全员防范能力。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今年还没有进行自律监管的部门,要合理安排时间开展工作;检查时,要突出重要部位和重要环节,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要严肃处理。
三是加强对重要环节的风险防范。目前我行风险防范的重点依然是:信贷、财会、柜台业务及金库和枪支管理。涉及到这几项业务的部门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加强对各环节的监控,充分发挥各岗位间的制约作用,营造保障安全的经营环境。
四是切实发挥“四项制度”在案件防范和治理工作中的作用,防范员工道德风险。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分行干部员工交流轮岗管理暂行办法》(***发[***]**号)的规定要求,严密有序地组织轮岗工作;同时加强员工行为排查制度,对发现异常行为的,坚决调离岗位。
请各行(部)按照《农行*行强化内控管理全员防范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此次活动。目前,我行已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副行长任副组长,办公室(法律事务中心)、计划财务部、信贷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监察室、保卫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各行(部)也要立即成立领导小组,认真、稳步、有序地推进此次专项治理活动的开展,并确保取得实效。
- 上一篇:英语快速提升方法
- 下一篇:妇产科护理管理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