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政工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政工程法规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决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2-0142-05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开展城市规划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交叉领域。近年来,逐渐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城市规划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与走向,这大大丰富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内容,为规划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但由于学科交融尚不充分,现行研究更多倾向于宏观层次的理论探讨,还没有真正将公共政策的核心理念与优势内涵应用到广泛的规划领域中来。在城市规划学科方面,学者更关注规划技术方法和方案设计的理念更新,对于其作为政府政策行为的规划决策方法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现行的城市规划决策主观意识过浓。本文尝试把政策决策方法引入到城市规划决策中来,探讨城市规划的关键决策点和一些基本决策方法,以促进城市规划决策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一、城市规划决策科学化的意义与政策途径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所作的权威性的分配。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日益得到强化,规划已从崇尚科学理性的技术性角色,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组织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规划正逐步从一个蓝图变为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区面积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城市能否按照既定的规划有序、和谐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并对城市居民、投资者以及外来人员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在地方公共政策系统中,城市规划不仅对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诸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还对城市拆迁、市政管理等其他城市公共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城市规划的正确决策是城市公共权力机关须要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也恰恰是决策不科学、不正确所带来的,城市规划决策方式方法的科学探索不容忽视。

城市规划程序中有一些关键环节需要进行决策(图1)。根据城市规划的程序来看,在规划的不同阶段,有四个重要的决策环节:(1)规划方案筛选。需要从众多规划候选机构的方案中,选择出适合城市本土实践、利于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优秀方案和规划队伍,这一筛选过程或将经过多个轮次、涉及多个角度的考量,最终作出决策。(2)规划评审和审批。规划评审和审批是城市规划中最核心的决策点,政府管理机构和专家需要对规划的人文性、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等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将规划方案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城市现有的整体规划设计、管理规定等公共政策进行对比,最终给出通过与否的决策,或者提出修改意见。(3)规划修订。规划执行阶段,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常规收集规划修订意见,并对意见进行审查,作出修订与否的决策。(4)规划评价。公共政策的评价是政策健康运行和修正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环节。城市规划一旦执行,将对城市空间建设形成难以撤销的影响,规划执行中出现的失误也将产生长期的很难纠正的后果。正因为此,决策者常常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前期审查、论证上,城市规划政策效果评价制度反而存在缺失或不足。

从城市规划的内容来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不同的规划中都有一些特殊的、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决策环节:(1)城市规划首先需要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包括确定人口发展目标、经济发展走向、土地利用方向等导向性问题,在此过程中将有来自政府、规划机构等不同团体的谋划思路,同时也有来自政府不同行政单位、不同文件的指导方案,在最终确认发展目标时需要多方权衡并进行决策。(2)交通、绿地、文化场馆、市政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布局方案选择,决定着城市公共资源在空间、群体间的分配,进行公平、科学的布局决策十分重要。(3)重大项目建设,例如石化、核电、垃圾处理厂等,可能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环境安全带来较大影响,此类决策有必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为民众提供充分表达意见的途径,然后在权衡多方建议的基础上作出有利于民众、促进公共利益协调的决策。

二、城市规划政策决策的关键参数

因目标群体和所针对政策问题的不同,公共政策决策所需分析的参数也有差异,参数选择的恰当与否将决定着公共政策决策的优劣。城市规划公共政策重点要解决城市发展秩序问题,包括空间秩序、时间秩序和经济类型的秩序,因此和一般的公共政策相比,影响其决策的关键参数具有特殊性。

1.效用

效益和效率是政策决策的一般参数。效益是政策实施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目标的实现,体现政策所带来的利益的增加;效率考察政策在实现效益时所需消耗的能源、资源水平。效用指人们在消费物品或劳务过程中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政策效用则是政策给目标群体所带来的这种主观感受。对于效用的考察,更多地体现了政策目标群体、目标地区的特殊的主客观条件情况与政策效益的对应状况。因此,采用效用作为城市规划决策的关键参数,更能适应城市规划和目标群体的密切联系,也能更全面地反映城市规划带来的社会总效果。城市规划的效用不仅局限于规划对于当地居民、企业等群体所带来的主观感受,还应包括规划政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特征、周边联系等特殊条件的回应性上。城市规划政策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点,空间资源必须根据城市的特殊条件进行针对性地部署,才能利于城市自身的发展,任何照搬照抄都将带来效用的极大损失。例如“世界城市”的定位、文化街区的设计等都是难以复制的,否则定位失误不利于城市各项目标的实事求是的设定,街区特色的照搬也会失去它原来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和地方性特征。

2.风险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且空间影响范围巨大,例如一些规划项目可能带来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物损害和社会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规划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必须进行充分、全面、科学地评估,将规划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进行衡量,对于风险较大的规划方案和项目,即便能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也必须采取审慎的决策。

3.灵敏性

城市规划政策的实施年限较长,许多中长期的规划都要经历十年至二十年甚至更长的规划实施阶段,在此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经济转型、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都难以预料且影响巨大,这要求城市规划政策应拥有较强的灵敏性,能在环境变化时灵敏、有序地应变,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回应性

优秀的政策不应只是政策制定和分析者的偏好,而应该更多体现民众的政策意向,城市规划政策应体现城市不同团体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对于民众的要求和建议要给予充分关注。在对民众意见进行搜集归纳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对政策建议进行甄别、分类、梳理,并探讨不同群体建议的共性与冲突,给协调各方利益的规划政策的制定、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以上参数是城市规划决策的一般参数,对于城市规划体系自身来说,因规划类型、规划层次、规划目标的差异而会涉及到不同的目标群体,所要解决的城市关键问题也有差异,所涉及到的政策决策参数也应做更具针对性的选择。

三、几种典型的政策决策方式选择

在政策决策方法选择时,需要首先分析城市规划的项目特征,根据性质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政策决策常常可以划分成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这三种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政策环境,并需采取不同的决策方法。时下,我国城市规划现行决策中已经较多运用因子分析、外推、层次分析等方法进行确定型决策,对于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运用很少。鉴于不确定型决策随机性因素过多,在一般的城市规划项目中应尽量避免,因此本文在此主要探索几种风险型决策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项目常常面临着多目标的追求,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方面效益,涉及人口、土地、交通、产业等多方面因素。此外,城市规划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需要估计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些规划项目的未来前景中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存在,而这些因素又非常重要,需要权衡其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然后据此来进行决策。这体现了显著的风险决策特征,需要采取风险决策模式。

1.交叉影响分析用于前景预测

交叉影响分析是风险型政策决策的常用方法之一。对于规划前景中有若干因素影响的情况,可借助交叉影响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决策。交叉影响分析的基本思路是:考察一系列新状况或者方案的发生概率,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从而对政策的前景进行预测,以助于进行决策。这种方法弥补了一般决策方法中对于方案和情景之间相互影响的忽视,对决策中的相关事件作了更全面的分析。

例如,为了促进新城区的有序开发、增进人气和活力,需要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完善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管线和医疗、教育等市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设施;二是积极促进新建住房的入住,提高社区的入住率;三是构建多元商服网络,促进购物、邮政、金融、餐饮、休闲等多样化空间的建设。在制定规划时,政府需要预测三个方面的呈现概率和发展前景,由于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某一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到另外两方面的发展情况:基础设施的完善、商服网络的建设有利于居民入住率的快速提高,入住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商业的入驻。在此类情况下,可以通过交叉影响分析来更准确地预测三者相互作用之后的发生概率。

假设这三个事件分别为A1、A2、A3,单独预测的出现概率为P1、P2、P3,则可建立如表l的影响矩阵,上升的箭头符号代表正向的影响。

具体影响的强弱可以通过咨询专家意见获得,评判标准一般建立元、弱、强、很强四级,用0~1之间的数字(0,0.5,0.8,1)S值来表示,用K(+1、-1)来表示影响的方向,正向影响为+1,负向影响为-1。建立交叉影响的KS值,如表2。

运用蒙特卡洛模拟随机实验,判断影响是否发生:若不发生则不影响其他事件的发生概率;如果发生,则根据交叉影响法的经验公式,计算交叉影响后的发生概率,计算公式为:Pi=Pi+KS×Pi(1-Pi),i=1,2,3。反复多次,计算最终的交叉影响概率,形成校正后的事件发生概率。

2.决策树用于规划方案选择

如图2所示,运用决策树分析某市城中村的改造的规划,则需要对不同方案进行细致探讨,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决策:(1)建立自上而下的决策树模型;(2)逐步估计每个决策点的分支方案的前景如何和成本大小;(3)分析每个方案在改造中遇到的拆迁阻力大小,拆迁顺利和不顺利的概率分别为多少;(4)核算每个方案在拆迁顺利和拆迁阻滞两种情况下的效益;(5)衡量每条分支的效益、成本,找到最优的建设方案。

3.灵敏度分析用于城市规划方案的转换

城市规划需要在对前景条件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结合人口、产业、环境等的发展前景来进行,而对于前景的预测基本来源于两个方面:依据历史数据所作的外推预测,依据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灵通判断。而预测往往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规划已经完成却尚未建设的时候,如果发现预测信息的改变和某些事件发生概率的转换,有可能需要改变原有的某些决策以适应这种变化。那么,当信息和概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到何种程度时需要改变决策呢?采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某市拟规划建设一个自来水处理项目,有两个优秀的设计方案,但是该市面临着本市水资源的不足和丰富两种前景,各自出现的概率为P、(1-P),据此可以衡量两个方案的效益情况,见表3。

计算两个方案的预期收益:

E(1)=1100×P+800×(1-P)

E(2)=1600×P+400×(1-P)

确定本市水资源丰富或者不足的概率后,就能根据期望收益值计算出两种方案的预期收益,选择收益大的方案进行决策。但现实中,水资源丰富与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预期概率: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气候环境的变化,水资源不足的可能性往往会增加;城市从外区域引水项目的成败或效果,也可能会增加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当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转换决策方案,令E(1)=E(2),计算转换的概率临界:

1100×P+800×(1-P)=

1600×P+400×(1-P);

P=4/9≈0.44也即,当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大于0.44时,方案2的预期效益更好;当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小于0.44时,方案1的预期效益更好。如果在城市规划初期确定水资源丰富的概率为0.6,则应该选择方案2,但是在若干年后即将实施规划时,发现随着城市人口和产业聚集,水资源不足的概率逐渐增加,再次预测是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只有0.3,那么应该把具体建设方案改为方案1。在规划实践中,往往涉及复杂的多因素影响,需要在此基础上探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应用。

四、城市规划决策方法多元化前景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现象仍一定程度地存在,政府机关、规划机构及相应的领导在作出决策时较少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权衡和考虑,讨论相关方案之后进行决策时,经常凭借经验、见识、灵感、直觉等灵通判断来确定,或者进行简单的投票来判决。显然,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多元决策机制,有利于增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和公平、公正性,但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需要规划学者、规划实践者、决策学者和政府相关单位的共同支持与努力。

在公共政策决策中,已经有大量关于决策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城市规划可以结合公共政策决策的方法和决策学的相关理论,促进本领域的决策方法科学化、多元化。本文仅仅引介了几种决策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初步应用,在城市规划的其他决策中,还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方法,从前景展望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不作为分析法。在方案筛选时可以运用该方法,把原有规划作为对比方案之一。

(2)头脑风暴分析法。专家意见搜集时,可组织规划师、专家、市民等构成的团队,运用该方法来提高评审讨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避免专家之间意见的干扰。

(3)优序图分析法。在分析总结专家意见时运用优序图来分析,利用这种量化的方法来提高意见综合的客观性。

(4)前后对比、有无对比分析法。在规划评估中可广泛运用这种方法,以更科学地评价城市规划的效果和效益。

(5)博弈分析法。梳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程序中的利益团体构成,并分析利益团体之间的权力、利益博弈模式,从而完善城市规划的政策程序,促进规划公平。

篇2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特质和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公交优先”规制政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公共交通行业政府规制改革思路。

关键词:公共交通 公交优先 准公共物品 政府规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交优先”成为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选择。他们认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快速、健康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的特质及其政府规制

“公交优先”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法国巴黎,很快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所接受并逐步推广完善。所谓“公交优先”,从广义上理解,就是指凡是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一切政策和措施;从狭义上理解,则是指在交通控制管理范围内,公共交通工具在道路上优先通行的措施。被西方发达国家推崇并在我国获得高度认同的“公交优先”策略真的能够破解城市交通及其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难题吗?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所谓城市公共交通,是指由公共汽车、电车、地铁、轻轨及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服务系统,它不同于其他交通方式(主要指私人交通)的特质如下:

(一)城市公共交通提供的是一种非市场性的公共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从性质上来讲,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作为公共物品,按照保罗•萨缪尔森关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定义,城市公共交通所生产的公共服务更多地带有社会性,而不是市场性,而非市场性质产出的质和量很难被测定和度量,如果对这类产出某种特定的公共服务采用政府垄断性提供方式,通常是为了避免由市场生产的浪费性重复,但其结果也可能导致由于免除了竞争压力而变得没有效率。失去效率的支撑,城市公共交通的生存举步维艰。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生产追求市场目标和社会目标

既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属于公共企业,其所生产的服务就属于公共物品,那么,它的生产目标就不能完全遵循市场性法则,相反,有时候人们(也包括各级政府部门)是从公共企业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其存在价值的。城市公共交通的人性化社会关怀虽然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得到了肯定,但从企业本身来讲,巨大的投入与收益难以成正比。

(三)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非市场性和福利性特征所带来的拥挤性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观点,无论是公共物品还是准公共物品,都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拥挤性。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一个理性寻求消费收益最大化的个人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是由边际收益得来的。换句话说,当边际收益高于消费价格时,消费者就会愿意购买这种商品,因为消费者的净收益将会随着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而增加。城市公共交通所提供的服务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所以消费者会无限制地大量消费这种产品,从而使有限的城市公共交通资源产生拥挤性。

按照保罗•萨缪尔森的观点,公共物品的消费应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是公共物品的消费空间也有一个限度,即拥挤点。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可能相当大的正数时就会达到拥挤点。在达到拥挤点之前,增加额外的消费者不会发生竞争,而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会减少全体消费者的效用。所以,在达到拥挤点之前,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零,随着消费者的不断增加,超过拥挤点以后,新增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当消费者因为边际成本的上升,而出现争夺交通空间时,问题也就出现了:一部分消费者将会转向其他的交通方式,而不会选择城市公共交通了。

城市公共交通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公交优先”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城市公共交通的政府管制性特征十分明显,企业的效率往往掌握在政府手中,而不是企业自身。例如,在目前的市场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下,在公交行业究竟应该存在多少家公交企业,以及这些企业在各个地区和业务领域如何分布,公交企业本身无法自行决定,而政府规划和测算的结果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这就造成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缺乏市场灵活性,从而可能导致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压力而出现生存危机。又如,对公交行业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的规制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采取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国有公交公司垄断的局面,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虽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公交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根本性问题仍普遍存在,比如政府补贴机制存在不科学、补贴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城市公共汽(电)车、出租汽车、轨道交通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运营和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公交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亏损严重等。

当前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城市“公交优先”的规制政策不能回避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的制约。从现实的角度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城市公交先行、大容量运送乘客目标的有效实现。目前城市公共交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限制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

城市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是无限扩张的,而是有限的。“公交优先”政策的有效实现要有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比如,公交专用车道的设立、公交车辆的配套、公交线路的布局等。但是,任何公交设施的修建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空间,道路不可能无限宽下去,线路不可能无限地布下去,车辆也不可能越多越好。实践证明,交通设施完善仅仅是一个条件、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此外,“公交优先”也造成了一方面公交专用道上车辆有限,另一方面其他机动车道车辆排起长龙的现象,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二)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低服务水平弱化“公交优先”目标预期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低收益影响其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是一项投入大而收益小的公共工程。这种收益和成本的落差制约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主动性,从而导致公交系统的公共服务长期以来在低水平上徘徊(如车速慢、耗时长、舒适性差等),无形中造成消费者乘坐公交的支出成本(如时间成本、安全成本、心理成本等)加大。如果这种成本超过了消费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预期收益,那么消费者就会选择别的替代性工具,从而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为公共交通所投入的巨大物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二是“公交优先”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三)城市交通管理手段落后制约“公交优先”政策的实现

有了先进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和高效优良的公共服务水平,“公交优先”也仅仅具备了软、硬件的条件而已,如何使软、硬件得到合理运行,还需要先进的管理系统。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手段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为管理手段技术性差、管理结构缺乏优化以及具体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在国外已经普遍使用的高技术手段在我国只是在个别城市得到运用。而且,城市公交系统政出多门,公交车、中巴车、出租车的运营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造成城市公交的诸多矛盾,致使公共交通在规划、发展上不平衡,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混乱。此外,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不尽合理,如公交中途站和公交枢纽站没有得到优化布设,道路交通环境不良,缺乏广泛的公交优先通行保障措施等。作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良性运行的“中枢神经”,管理手段的强化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能否实现有效地链接,直接关系到“公交优先”能否得到切实执行。

另外,城市公交企业普遍亏损、员工工资普遍较低,也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再生产的能力。城市公共交通虽然具有较强的社会福利性,但其仍然是企业化运作。既然是企业,那么它必然追求利润和效率。但是,由于城市公交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运行成本无形中被提高,从而大大抵消了其市场化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公交优先”政策即便由于政府的强力介入得到具体执行,城市公交实现的仅是形式上的转变,而非质的提升。

因此,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向度分析,“公交优先”在解决城市交通难题上还面临许多困境。与其说“公交优先”是破解城市交通难题的唯一选择,不如说它是目前阶段的最优选择。因为,公共交通毕竟是一种大运量、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而且,在多种城市交通构成中,城市公共交通在占用道路空间、道路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方面具有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据有关部门统计,若按在市区同样运送100名乘客计算,使用公共汽车的道路占用长度为使用小汽车的1/9,油耗约为1/5,排放的有害气体为1/15左右。

公交行业政府规制的改革与完善

要想保证“公交优先”政策真正实施,需要对现有的公交行业政府规制进行改革:

(一)公交行业政府规制改革的基础―完善的法律保障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公共交通发达的国家在进行政府规制改革之前,首先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以此为纲领指导政府规制改革的实践。例如德国为了从资金上保证公交优先政策,以及明确资金分配和使用权限,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乡镇社区交通资助法》和《区域化法》。这两部法律规定了联邦政府在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及推动德国公交建设中的投资数额,以及联邦公交建设投资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比如,《乡镇社区交通资助法》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必须投入16.67亿欧元用来改善乡镇社区的交通状况。《区域化法》则规定,联邦州可以从联邦税收中获得公交建设的资金。这两部法律为“公交优先”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公交优先”政策的真正落实。在我国,这方面的立法目前还非常薄弱,制定一部统一的《城市公共交通法》,从法律上保证公共交通建设及配套资金的落实,强制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政府和银行信贷投融资方式,就成为当前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的迫切问题。

(二)公交行业政府规制改革的保障―规范的制度设计

公交行业政府规制实质是“市场失灵”与“规制失灵”制度选择的博弈问题。交通运输政府规制比较制度的选择既要解决“市场失灵”导致的效率缺失和福利损失,如垄断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等),外部性带来自然和社会环境恶化,运输服务准公共物品提供不当造成的福利损失及福利分配不均匀等,也要解决“规制失灵”带来的负面作用,比如错误规制对于市场发展的误导、无效规制对于资源的浪费等。城市公共交通所提供的服务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政府在保证公交的公益性,即低票价时,不能随意将低票价的市场风险推卸给公交企业。在公交企业遇到经营困难,像油价上涨带来成本上升、营运遭遇亏损时,政府应该给予财政补贴,以防范企业通过提高票价弥补损失。因此,从制度设计上,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制主体在规制均衡机制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规制结构、明确各规制部门的权责范围,不断提高规制主体对于规制供给的核心作用;其次应建立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体系和政策性亏损评估体系,对公共交通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与评价,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并给予适当补贴,以便解决城市公交企业由于承担社会福利而出现的效率低下问题。

(三)公交行业政府规制改革的依据―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法律基础及制度设计规范之后,就要考虑现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在解决公交企业效率低下方面,政府可以尝试“委托经营”的模式,即政府将公交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然后政府再从企业那里购买产品,提供给公众,供其消费。这种模式,既可以保持城市公交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福利性质,也可以解决公交企业由于缺乏市场性而导致的低效率问题。

在应对交通拥挤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出行的时间分布,以均衡出行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由于私人汽车的过度使用而造成的城市空间紧张,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公众对公共交通服务资源过度消费而带来的负效应。

在保障公交路权方面,应确立公交车辆优先使用道路设施、优先通行的权利。如在机动车禁行道内辟出专用车道允许公交车通行,在有条件的道路上开辟公交专用道,在路口优先放行公交车,公交车进出站不受干扰等。在提高公共交通管理水平方面,一方面可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公共交通管理技术手段的研发。

参考文献:

1.王庆云.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6

3.黄玉兰.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政策思路.经济研究导刊,2008(4)

4.樊一江等.交通运输政府规制供需特质研究.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6)

5.肖兴志.公共产品视角下的政府规制及最优供给研究.现代财经,2008(10)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字:市政工程;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市政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质量受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作业场所多变、环境复杂,高处作业难度大、影响面广,施工作业方法多样,人员安保知识贫乏,加之法制不健全,使管理和监督工作复杂困难,工程质量出现了许多问题。

1.法律体系不完善

法律法规是质量管理和监控的依据和保障。现阶段,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工程建设质量监控方面已有一些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但并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质量监控法规体系,导致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监控缺乏可行性文件;在施工质量上,我国的政策、制度、法规等方面都还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性的管理与激励,在加之市场经济的特有趋利性,使企业和施工单位的自控能力减弱,影响了工程质量。

2.质量管理和监督不严

市场经济下,受到利益的驱使,许多企业和单位对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质量市场规范化管理机制不完善,如招标不公正;,很多建设单位都是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委托)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中饱私囊,使工程建设缺乏资金保障,出现“胡子工程”,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建造“豆腐渣”工程;有的政府部门则只顾“形象工程”一味压缩工期,使工程质量的内在品质大打折扣,埋下了质量隐患,运行后出现大量质量问题。

在质量监管上,监理机构不健全,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处罚力度不够,对一些违反《条例》及工程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处罚较轻;监察人员缺少或监理能力不足,有的地方甚至选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监理工程师来担任市政工程的监理工作,造成了监理上的误差;有些地方监理机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先进可靠的检测设备,质检工作达不到要求。有的工程在没有签订正式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等协议或手续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在临检时补办,出现“三边工程”,但仍存在许多“漏网之鱼”,给造成了质量隐患。

3.质量意识薄弱

质量意识薄弱,体现在市政工程负责主体与施工单位两者上。市政工程是一种特殊工程,是“城市发展时期的过渡性产品”。所以在市政工程建设规划中,政府主体为彰显城市实力或应付国家检查献礼,建设“形象工程”,投入巨大,建造宏大工程,却忽视了工程的质量,而在质量监管上也不够重视,导致工程质量低下;在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常常会出现抢干、蛮干现象。再加上市政工程是一个巨大的整体工程,导致工程主体忽视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以及园林绿化等部分工程的质量,从而使城市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降低。

二、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方法

市政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及时弥补解决工程质量出现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

1.健全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市政工程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利于工程的有效高质完成。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条文和制度,健全质量体系。首先,要完善现有的工程建设法律、规范;其次要组建专业的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市政工程质量检查,对申请的工程项目进行严格审核,规范程序;对正在建设、施工的项目加强管理;对已竣工验收和在建市政工程质量进行检查,促进市政工程质量的提高。对各责任主体执行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情况要进行严格监督,切实保证其严格依法开展工程建设。

最后,对于制度,要特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因为项目法人是工程质量的总负责;还要实行政企分开,避免“胡子工程”的产生。具体包括:工程招标制度,即凡工程投资额达U7万元或U7万元以上的工程,选择公开招标,以选择优质施工队伍,尽可能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工程许可制度,即《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对于手续不全或条件不符的工程项目一律不予发放,严格审查建设单位工程报建资料和施工企业资质;合同管理制度,即对双方所签订合同协议进行规范,确保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工程监理制度,要求工程建设必须要办理工程监理手续,否则不得开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严格审查。

2.加强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工程质量的最重要程序,质量管理的优劣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所以要建立健全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加强市政工程建设市场的管理。市场化工程质量管理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做好工程的基础准备工作,包括设计图纸、设备、施工人员的培训等,为工作的开展大号基础;工程过程管理,包括对市政工程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进行管理,把好每一步骤的质量关。

推行目标管理,包括研究公司的质量目标,确定各部门、单位的分目标;再把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质量的积极性;最后严把材料质量关,实行建筑材料集中统一配送,从而提高市政工程质量。

3.完善监督机制

在工程建设中,质量误差是难免的,也为进一步保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监督机制是必要的。根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强制性标准,加强监督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力度,既要加强对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又要加强对各责任主体执行工程强制性标准情况的监督。具体体现在:对建设单位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监督,要求其在各自范围内履行各自职责;要求建设单位组建与发包工程相应的管理机构或选派相应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质量行为,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对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等违反工程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建设行政主管给予给予严厉处罚,以确保质量监督的权威性、强制性。

4.提高质量意识

要提高工程主体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就要加强市政工程有关人员的质量教育工作,包括“增强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教育”两方面。首先要组建一支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建筑施工队伍,对市政工程建设基础知识薄弱或经验不足的的单位和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上岗前培训,要让全体员工形成“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的观念,强化其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认识;然后通过专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工程负责主体的质量管理、监察能力以及员工的基本功和技术业务工作水平,并能灵活运用到施工建设中,避免和克服质量问题。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关注质量问题,强化质量意识,不仅是城市“安全工程”的需要,更是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等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三、结语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和建设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市政工程的质量受到“五要素”(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的影响,管理和监督工作较为复杂。市政工程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其质量时刻影响着广大市民的生活,因此,政府、监理单位、建筑施工单位等都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提高市政建设的质量。政府和社会机构要努力提高市政工程质量,健全法制,完善质量管理与监督,增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从而保障市政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建英,胡淑香.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0)

篇4

关键词: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现状;对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而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对于工程质量进行良好的监管也成为了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目前,在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主要由施工单位自身控制、社会监督以及政府方面的强制性质量监督所组成,而在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政府方面的质量监督,其会对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对自身监管机制的合理优化来确保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一、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工作的本质特征和地位

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总和,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体是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法制性是工程建设有法可依的基础;市政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增强参建主体的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社会公益性在于能够控制各方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市政工程质量目标;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提高了工程的优良率,质量政府监督减少或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政府监督使工程质量提高,达到国家、建设者和用户质量利益地整体优化。

政府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是属政府认可的第三方认证的性质,指政府为了确保市政工程质量,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市政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工程强制性标准,主要方式是政府认可的第三方,主要手段是施工许可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我国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现状表现为政府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成立了市政专业质量监督机构;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手段更加科学和有效,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成效显著,建立了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必需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开展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有效的技术保证。为提高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现状

2.1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应伴随着工程质监工作市场化进一步的提到健全与加强。简易之,市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由其他组织接替,政府就要通过严格的保障制度来约束相关组织公平、公正的完成这项任务,取得工程质监的实效,而不以 "换汤不换药",即使交给我独立于政府的组织负责这项工作,仍然听从政府的指挥,使工程质量监督仍存有漏洞。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对工程质量工作缺少规范制度来约束与管理质监工作组织的行为,很多工程质监监督组织虽然具有独立的法人,不从属于政府机关,很多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私自降低验收标准

2.2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透明度不高

市政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每一位地区群众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作为关系到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市场工程质量监督应进一步的公布工程质量监察结果,接受整个社会的监督与指导。然而,当前我国市场工程监督的重要信息并没有向群众公布,当市场工程投入使用出现巨大问题是,一些群众才会知晓早已存在于工程建设中的具大问题,这时相关部门仍然会采用回避、敷衍的行为,逃避公众的对相关事件的追查,很多由市政工程质量引起的重大安全事故在政府的掩盖下不了了之。然而,一起起不过关的市政工程项目 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除了质量监督职责缺失外,还有就是由有接受公众的监督,没有公开整个工程监督的详细信息,很多工程最终在不严格的质量审核下,群众无法识别的情况下蒙混过关。

2.3市政工程建设单位角缺乏规范管理

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一般是政府部门,由于其有权利优势,在项目的招投标中发生不合理的工期规定、将中标价压低于成本价、制定不科学的招标文件等违法现象。一般性的市政建设项目中,建设单位充当业主和领导机关的双重身份,在行业上同时管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这些建设单旺掌握着强话语权,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缺乏有效合理的机制要加以节制。

2.4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作为监理部门,其主要职责就是在合同范围之内以建设单位代表的形式对工程进行建立,并依据之前制定的计划完成建设。而为了对相应的任务做到顺利的完成,作为监理人员就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而在目前的监理工作中,很多监理人员往往并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应有的监管技术都不能够达到要求,从而在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决策,这也会对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隐患。

2.5监督处罚力度不够,流于形式

由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单位多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是其下属

单位,对一些违反《条例》及工程强制性标准的行为迁就多、处罚少,或由于处罚难 以执行就不处罚。低调处理助长了各责任主体违法、违规的行为,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权威性未能树立起来,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遏制。

三、优化市政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对策措施

3.1严格市政工程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工程建设及验收标准

对于工程中用到的机械配件以及原材料应当在其进入施工环节之前对其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于无资质生产企业应当及时将其营业执照吊销,而对于具有一定生产资质的企业也应当对监管力度进行加强,并在监管的过程中使其能够使自身的制造工艺得到改进,并以良好的材料制作水平保证材料能够顺利进入施工现场。通过政府对于准入制度的加强,则能够有效的在基础材料环节中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要注意规范行业以及验收标准。任何行业都需要一套标准的规范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也是一样,只有通过优秀的验收标准以及行业规范,才能够真正的使政府部门的相关监管职能以及执法工作得到保证,并通过标准的统一化使得市政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做到有章可依、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做到有法可循。通过对建筑行业的标准规范进行严谨的制定,能够有效的在对人为操作失误进行避免的过程中,使市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3.2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强化市政工程质量政府执法监督

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即政府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由授权执法向委托依法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直接审验工程质量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改变政府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行政监督职能,以经济和法律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对市政工程质量所有参与者实施执法监督。通过角度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政府监督机构恢复执法地位,承担监督责任,依法对所有参建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实施执法监督,使各建设主体依法承担起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我国市政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的有效落实,促进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增强市政工程质量社会保障能力

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经验,加强我国市政工程质量的社会咨询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建设监理行为,实施市政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有效开展市政工程质量强制性担保和保险制度,培育工程担保和保险市场,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要素的监督管理,推动工程担保和保险市场和监督咨询市场的规范奏效运转,充分发挥工作担保、保险和建设监理在市政工程质量保险体系中的社会保障作用,全方面挖掘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智能潜力,促进市政工程质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加速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推进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进程。

3.4健全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市政工程整体水平

市政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从根据上治理市政工程质量问题,必须树立系统工程的观点,建立健全的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三大体系,即各建设主体质量保证体系、社会监督保证体系和政府监督管理体系。要以规范建设主体质量保证体系为重点,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以政府监督管理体系为驱动略加,推动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建设市场的高效运转,增强市政工程质量转化能力,保证市政工程整体质量。

3.5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管理,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透明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市政工程监督机构也应当全面开展信息化管理,进行科学地加工、整理、处理信息,及时解决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实施对受监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控制,为了确保受监项目的勘察、设计质量,从而保证受监工程的工程质量。同时对市政工程工程的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将此次市政工程中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全面详实的责任记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信息记录的有效性进行提高,还能够使监督管理的效益得到增加。此外,以信息方式对工程进行监督,还能够使决策的科学有效性得到保证,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决策的正确性将对整个工程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而通过信息化监督机制的运行,则能够使决策者在全方位、多角度信息了解的前提下制定决策。

3.6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经济性较强的知识型管理工作,要想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全面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监管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努力更新和丰富知识结构,以适应建筑技术进步的要求。此外,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和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把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入在首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把知识丰富、能力强、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吸引到监督管理工作岗位上来,调动专业人员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促进建设工作,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持续发展。

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方法,加强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监管。

参考文献

[1]郭汉丁,张印贤,郭汉刚等.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 2008(04)

[2]李波.济宁市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07)

[3]滕善勇.浅淡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科技资讯,2012(15)

[4]段妍,彭慧萍.城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2( 10)

篇5

关键词:市政工程;会计管理;要点

Abstract:Municipal Engineering is established to comply with our country market economy, the use of their advantages,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for the community to provide the most high-quality products, it is necessary for accounting management, guarantee the project progres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find out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Key words:Municipal Engineering;Accounting management;Main points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政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因此应用于这些企业的专业会计管理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进行市政工程会计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市政工程会计管理的原则,从当今市政工程会计管理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要点的分析,实现会计管理的高效性、透明性以及即时性。

一、市政工程中财务管理的原则

市政工程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资金保全原则,另一个是等价交换与价值补偿原则。

资金保全原则:这是保障投资者投入资金安全性的一项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依法转让这种方式以外不能够进行任何资金的抽取,明确了产权关系,保障了所有者的利益。

等价交换与价值补偿原则:这个原则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等价交换的价值要求。这是保证市政工程各施工企业之间往来的一种原则,有利于资金的增值与保值。

二、市政工程中会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未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1.原始凭证的管理

在进行经济业务时,相关市政工程单位会取得一份书面凭证,此凭证能够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的合法性。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很多施工企业的原始凭证并不符合法律的规范,在记账凭证中存在着漏记、漏填的现象,甚至还有造假行为出现,不利于会计管理的公开性以及透明性。

2.记账凭证的管理

会计人员对工程质量以及进度进行审核后,如果不存在问题,便开具审核通过的凭证,这种原始性凭证为记账凭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开具的凭证不符合相关制度规范的要求,编号的编制也不合理,给市政工程造成很大的困扰。

(二)没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市政工程在进行会计管理时,忽略了账簿的设置问题。一些单位的账簿设置不符合统一的标准规范,记账凌乱潦草,不利于账目的核对。更有一些企业根本不建账,导致“断头帐”、“包包帐”等恶性风气出现。

(三)未进行合理的会计报表编制

会计人员在进行报表时,没有按照报表规范,致使编制的财务报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会计人员作的报表不仅没有附注以及特殊说明,就连报表内容也有遗漏,增加了违法犯法的几率。

(四)为健全会计管理工作

会计管理共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票据管理不规范、印鉴管理不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不当等,这些现象严重越出了会计人员的底线,使施工单位资金流动控制不严,导致工程资金不足等,严重影响了财务部门的声誉。

三、市政工程会计管理的要点

(一)加强市政工程单位会计的素质

会计人员上岗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考核、管理与培训,上岗之后,对其实行法律法规课程的教育,提高市政工程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进行,保证会计相关人员严守自己的职责与底线,保障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

(二)加强体制管理

进行市政工程会计管理,必须要加强会计管理的意识,对业务工作实施责任制,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整个财务部门应该提高其自身素质,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完善体制化管理。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

会计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在进行市政工程会计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认真核算并且明确单位的固定资产,对单位的单项经费进行独立核对。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监督市政工程施工中的资金流动。

(四)完善法律法规

进行会计管理工作,必须遵法守法。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施行,保障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我国已有《会计法》这项法案,市政工程会计人员应该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保障各部门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监督机制

市政工程的审计工作,应该加强其管理工作,完善相关审计制度。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资金的流动受到工程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的极大影响,通过对其资金流动的控制,可以保证市政工程会计管理以及相关监督机制的完善。在项目资金的使用过程中,项目相关负责人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明确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且监督会计部门向计划部门的申报情况。

(六)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化已经迅速普及,其在市政工程会计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意义,实现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一条龙管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对会计治疗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由于信息网络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因此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依据会计管理的信息系统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了资源共享。

(七)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进行市政工程会计管理的工作时,必须要规范会计核算项目。会计核算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核算。市政工程的资金筹备工作应该在市政投资的计划以及项目确认、批准的前提下进行。市政单位应该在工程进行前进行检验,如果工程出现不合格因素,便不予以款项的供给,直至得到相关单位的认可、批准后才能够进行款项的支用。工程资金的支用还需要通过会计核算工作的考验。

2.与市政工程有关的文件、合同一定要规范。市政工程的会计部门在进行工程资金核算的同时,一定要留有根据,有利于日后的监督与审查工作的进行。由于一个工程由不同的单位承包,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该清查、核对各个工程单位之间的往来单据,并对各单位会计部门账单进行核对,使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并且使相关部门对工程投资以及资金流动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控制工程的成本

成本控制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相关工作人员却未曾意识到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压力,依然不重视核算的方式甚至只因为迎合业主等当面的因素使工程不符合标准,不利于工程建设的进行。

4.设置相关会计的科目

市政工程所包含的项目有很多,像城市绿化、道路施工等工程皆属于这一范畴,因此在核算时便会相当复杂。在核算不同类型的项目工程时,管理不当便会造成核算失误,显示出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的弊端。

5.工程施工过程中会计核算及管理

工程款的支付必须在工程立项审批以及监理招投标之后进行,款项支付的时间一定要明确,并且要保证项目的质量与进度符合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严格审核。流程如下:相关单位提交用款申请的资料——业务经办部门审核并且签收——审计、规划部门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审核。通过相关流程完成审核表的填写,并由相关领导进行审批,完成这一项目后,会计部门便可以进行资金支付了。

结语:

强化市政工程会计管理有利于保障市政项目的正常施工,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相关会计管理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实现会计管理的高效性、透明性以及即时性,因此必须完善市政工程的会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春芳.市政工程会计管理工作的要点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225.

[2] 李红侠.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38-39.

[3] 李娃.会计信息不对称对施工企业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0,(4):96-97.

[4] 武聪玲.浅议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创新模式[J].当代经济,2010,(18):56-57.

篇6

关键词:市政工程;档案管理

Abstract: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archives is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records, is also a miniature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file management of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s. In this paper,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archives problems is expounded, and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Key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Fi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城建档案工作线长、面广、点多、事杂,看似平凡却并非易事。其中每年的市政工程报建、验收,都须跟踪服务,项项对接,件件入档,繁复琐屑的工作凭的是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而对于市政工程档案的后期服务(主要是施工方对已备案的档案查找个别要件,复印盖城建档案馆的印章之后另有它用)、年度统算、审核、统一收费与档案的分类整理、编制条码、建档入库则环环相扣,不能有半点疏漏,否则,市政工程档案的收集便功亏一箦。如何做好市政工程档案管理,以下分别对市政工程档案的作用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措施,以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一、市政工程档案的作用

市政工程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市政设施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所有的规划都必须建立在现有市政设施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来源就是市政工程档案。市政工程中类似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及照明设施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为使城市景观更加优美,市政工程现在大部分实现了地下建设。如果没有准确、系统的市政工程档案,维护工作无异于盲人摸象,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开展。可以说市政工程档案是城市建设科学资源储备的宝库,是各种隐蔽工程的眼睛,是工程维修和城市管理者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依据。只有以市政工程档案为依据,才能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避免浪费和损失。

市政工程档案是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档案是工程前期规划审批、工程建设质量控制、以及工程后期改、扩建的依据。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市政工程档案的质量。为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管理,国家早就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将档案验收列入了工程验收的重要环节,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市政工程档案是城市建设经验的积累,是进行城市建设技术储备的手段。建筑物实体和市政工程档案构成了城市建设活动的主要成果。衡量一个城市市政工程技术的标准之一,应当是它拥有高质量的市政工程档案资料数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他拥有比较雄厚的工程技术基础。高质量的市政工程档案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市政建设的全貌,可以极大地提高市政管理的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效率。

二、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市政工程档案质量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城市管理者对市政工程档案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但目前很多地区和单位市政工程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与此相伴的便是市政工程档案资料的不规范、不齐全,甚至还出现了造假现象,大大影响了市政工程和工程档案的质量。

市政工程档案管理问题。建设单位存在着对市政工程档案工作不重视的情况,造成档案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分散,缺乏一套完整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机制,对工程建设的约束力也在不断地弱化。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训练,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归档手续不完备,影响到工程文件使用的合法有效性。签字不全、漏盖章,代人签字等现象,以及一些随意性的修改时有发生,如果不加以甄别、规范,将会给今后市政档案的利用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市政工程档案利用问题。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忽视市政档案利用的问题。某些城市,由于没有在工程开工前查阅市政工程档案或者南于市政工程档案不齐全,地下管线在施工中被挖断,造成局部地区停电、停水、停气的事故不断,有时甚至酿成火灾、水淹、爆炸等灾害,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环境和社会形象。这种现象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日益恶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将更加严重。

三、提高市政工程档案管理质量的对策

要建立健全市政档案管理机制。市政工程建设由于工程量大,涉及方方面面,往往一个项目是由参加建设的各方共同完成的,其档案工作因此也较为复杂,从文件的形成、收集、整理、审核到归档、移交整个过程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采购等多单位密切合作,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档案。因此,理顺机制,明确职责,是做好市政工程档案工作的基本保障。

要建立健全相应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市政工程档案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建设工程伊始,就要在每个工程项目管理部设立专职档案员,负责该项工程的档案工作,并要求档案工作与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步进行。城市管理部门档案室应负责对项目管理部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确保市政工程档案的收集工作与市政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并依据相应规定,将工程档案工作作为市政工程验收的考核内容,档案验收要具有实行一票否决权,未按要求提交规范齐全的市政工程档案的建设工程,或提交的档案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市政工程,有关部门将不予验收,承建单位要负主要责任并限期整改直至达到归档要求。在日常城市建设中,对因未利用已有市政工程档案而盲目开工建设,对城市造成不良影响的,给市民带来不便的建设项目,应追究施工单位主要领导责任。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提高市政工程档案意识,提高市政工程档案的利用率质量,进而达到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目的。

要确保市政工程档案的完整化、系统化、信息化。市政工程档案的完整、系统是有效利用,发挥市政工程档案作用,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加强管理必须抓住收集齐全、材料系统这二个环节。保持归档文件的完整性是档案系统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环节。市政工程档案来源分散,形成周期长,同时内容繁杂、数量庞大,给做好收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档案人员只有全面了解工程项目建设情况,才能合理确定各阶段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收集工作要从平时做起,阶段工作完成后要对归档文件完整性进行检查,检查归档材料是否齐全、完整。同时要注重特殊形式的文件材料的收集。现行的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纸质文件外,还会产生许多照片、电子文件等,这些特殊的文件材料也反映了市政建设的过程,是工程项目档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收集时不能疏忽遗漏。把握归档文件的系统性,是实现市政工程档案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市政工程项目归档材料只有在完整、准确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编目,科学分类,合理组卷,才能为今后工程管理和运行提供依据。

篇7

关键词:市政工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内部控制对市政工程企业的重要性作用

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要依靠强有力的内部控制,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资金的规范化使用,避免出现企业盲目使用资金的现象发生,有利于企业合理的使用内部资源,然而由于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作用也会有所差异。市政施工企业在经营上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其中主要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场所并不固定,并且容易受到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施工的要求很严格,各项施工指标都要严格达到国家的标准;施工步骤复杂,并且要充分考虑到材料、装饰、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施工投入资金和周期较大。因此在市政施工企业内部实施内部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其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保证了市政施工企业的财务安全。由于市政施工企业在建设项目过程中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施工周期较长,因此为了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市政施工企业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来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具体可以对物资采购、结算、使用等方面的资金进行预测和审计,规避因资金使用不当给市政施工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保证了市政施工企业的财务安全。其次,有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通过内部控制工作可以使得市政工程企业对环境保护部门、土地使用部门、税务部门等部门的法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可以保证国家相关政策可以在市政工程企业中严格的执行。最后,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在市政工程企业中可以起到防范风险的重要性作用,可以促进市政工程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员工的经营行为,因此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市政工程单位可以协助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科学和判断出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有利于降低市政工程单位的经营风险。

二、市政工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市政工程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1.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市政工程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事业性质的编制,在日常经营上只注重生产,忽视了日常的财务管理,缺乏了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一些市政工程企业的人员简单的将内部控制工作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和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更没有参与到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当中去。同时从市政工程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来看,其内部控制环境比较宽松,有的单位采用的是行政指挥的方式,导致了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不够严格和科学。2.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市政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致力于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实施范围不够精确,市政施工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运行环境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没有遵循谨慎性和重要性原则,风险评估意识薄弱,显现了妥协迹象;行政执行人员在员工招聘、培训、选拔过程中,没有对员工实行必要的控制,内部审计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根本得不到保证,更别提内部审计人员的自律行为。一些市政施工企业单位内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市政施工单位的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就会存在监督力度不够的问题。3.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市政工程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的意识较差,即使有的单位树立了风险评估意识,但是在执行上的效果也不明显,缺乏了科学和正规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这样就会导致遇到经营风险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采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处理。

三、加强市政工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从上述情况来看市政工程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市政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内部控制在市政工程企业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因此市政工程企业要积极的采用以下对策来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水平:1.树立先进的内部控制意识市政工程企业的领导者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学习相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内部控制工作当中去,同时市政工程的领导者也应该通过培训学习、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积极的参与到内部控制的工作当中去,实现内部控制工作的全员参与。2.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市政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在对内部监督机制进行强化的过程中,市政施工企业既要加大对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也要配合好审计、财政、税务等监管部门进行工作,当监管部门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市政施工企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及时纠正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外部监管对市政施工企业的监督作用,同时政府也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行为,避免企业发生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发生,有利于保证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正常进行。3.从自身特点出发加强内部控制首先,由于市政施工企业的施工地并不够集中,并且有着比较复杂的经济业务往来,大多数的施工现场在户外,因此一方面市政工程企业要明确合同中的施工范围、相关工作职责、价格等,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可以财务分块管理的方法;另一方面市政工程企业要建立物资管理制度,要详细的记录各种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和使用情况,对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控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市政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情况。其次,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市政工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要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市政工程企业在经营业务涉及到较多应收账款的时候,就应该对这些项目其进行信用保险,让保险公司来承担应收账款风险,这样施工企业就可以承担较小的应收账款风险;其次市政工程企业内部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为了在应收账款风险发生的同时可以有足够的准备坏账准备金提取,市政工程企业还需要准备充足的坏账准备金,这样就可以避免应收账款风险所给企业带来的大量经济损失;最后市政工程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的债权进行对外出售,让金融机构、商、信贷机构承担起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4.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市政工程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因此市政工程企业可以从以下方法来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首先,建立基本的风险预警系统,检测分析市政工程企业单位的财务情况、风险管理情况、适用的法律法规等,这样有利于市政工程企业采用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其次,建立适时的风险预警系统,对市政工程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定期的监测,主要监测负债能力、现金流量、应收账款等方面,有利于及时的发现地勘单位存在的财务问题,第一时间发出风险警报,提醒单位领导做出防范风险的对策。最后,建立跟踪的风险预警系统,市政工程企业要对一些重大决策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监测,由于一些重大决策对于市政工程企业起到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这些重大决策进行跟踪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对于市政工程企业来说可以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此市政工程企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要在实际工作中及时的发现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市政工程企业的自身特点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这样才能够保证市政工程企业的施工项目能够顺利的建设,促进市政工程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赖继英.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2):137-138.

[2]赵晓飞.浅析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1):41-42.

篇8

【关键词】:市政工程;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政府也开始关注城市设计问题,但关注的重点是建筑和城市的关系,而对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工程(如道路、桥梁、轻轨等)及市政公用设施景观设计则关注得不够。例如城市交通工程的建设,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近年来修建了纵横交错的主干道与高架桥、轻轨等。特别是高架桥使道路尺度和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满足功能要求,而忽视空间、比例、尺度以及和周围建筑的关系,使我们的道路给人一种拥挤、无序的感受。又如我国一些南方城市防排洪工程的建设,市区内建设的排洪沟,只考虑了排洪的需要,直挺的线型,凹型沟断面,呆板生硬,给人一种名副其实“沟”的感受,有损城市环境质量。其它的如防洪堤、挡土墙、人行天桥、电力、电信输送等大量的市政公用工程现状也不能令人满意。市政工程景观设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需我们认真去思考怎样改变此现状,为此本人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1、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而人们的观念和认识已远远落后于变化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特别是市政工程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在建国初期,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不仅在于使用功能的满足以及工程本身的美观,更主要是在于城市整体环境的质量。当代城市空间形态和过去相比较,正朝系统化、立体化演进。传统的观念缺乏对三维空间及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要求等更深层次的考虑。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现代城市设计已在我国兴起,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给人带来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等密切关联,并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有关,城市设计是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在城市物质、社会、环境结合点上的C合体现。市政工程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及空间和城市设计密不可分,要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就必须在市政工程设计中融入城市设计的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自身功能或形象而漠视城市整体的观念,从城市整体出发,将市政工程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加以处理。

2、加快制定市政工程设计导则

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方法,来控制及引导市政工程景观的设计,是创造高质量城市环境的重要方法。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只有对市政工程功能的要求,而未对景观诸多要素作要求。如对市政工程的造型、尺度与城市周围环境、历史文脉的关系等缺乏具体有效地控制和引导手段,这是我国城市环境缺乏整体感,杂乱无章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引进城市设计必不可少。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市政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根据城市设计理念制定市政工程设计导则,成为工程设计的先导。由于市政工程范围较大,具体到个别地块时,可根据其在整个地段中所处的位置、特点及重要性分别加以判别归类,对不同的地块其引导内容和详细程度可有不同。设计导则应经过一定程序后,使其成为有相应法律效应的规范文件,为规划部门的具体操作提供强有力的法规依据。

3、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

如今大量的市政工程项目基本上是由市政设计院或专业设计院设计。通常项目设计负责人由市政专业工程师担任,如果对景观有一些考虑的话,也是在工程功能问题解决后,由景观设计人员作一些装饰,而不是从项目开始就由景观设计人员参入到市政工程项目中,以城市观来考虑工程景观问题,这一切需我们在制度及操作方式上作改革来使功能和形式得到高度统一。

1)实践证明,竞争有利于设计水平的提高。所以市政工程前期设计应广泛邀请(有选择性或公开征集)多家设计机构参加工程的竞标,广集思路。设计方案除满足功能上的要求外,还应对市政工程的景观设计以城市观提出方案(文字、图纸)。设计评标应邀请城市设计方面的专家按城市设计的理念来评议市政工程的景观设计,评议结论作为全面评价方案优劣的指标之一。特别是对重点地块、重点工程更需如此。

2)完善市政工程景观设计审查、审批制度,按城市设计的理念或设计导则(如果已制定的话)的要求审查和审批市政工程项目。严格的审查、审批制度,有利于市政工程景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功能或自身形象,漠视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模式。

3)当今,由于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协作的基础之一就是对对方专业的充分了解与认识。景观设计师如果对市政工程的一些基本特性,缺少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从市政工程的自身特性出发来构思设计,使功能和形式高度统一起来。所以需要我们培养一批对市政行业有着丰富知识和了解的景观设计师以及对景观有一定了解的市政专业工程师,倡导协作精神,使我们设计上摆脱过去那种专业之间严重脱离,设计上功能和形式分离的局面。

4)市政工程景观设计是一门横跨多种学科的课题,需我们从城市的角度,结合多种学科对其作深入的研究。然而当今市政工程景观设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纵览我们的专业杂志及书籍,理论上对其研究、探索的文章甚少,这种状况需尽快改变。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引导有利于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结束语

市政工程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设计上应把城市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市政工程设计中。市政工程一旦溶入了城市设计的思想,那么它便成为城市设计的合理延续和组成部分,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建设 王乐 《山西建筑》2009

【2】 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的发展方向 贾红云 《城市问题》2009(10)

篇9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政工程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由以施工单位自控为主发展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控制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这些逐渐成为禁锢市政工程发展的瓶颈。市政工程设施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质量好坏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公共利益。因此有必要对市政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以探讨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我国市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管理

因为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内部工程承包制项目部只给公司交管理费,这就直接或间接的削弱了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工程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决定于项目部,他们有的缺乏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随随便便的施工,从而导致出现质量问题。

2. 工程质量意识不强,管理混乱

现在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有些建筑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项目部只给公司交管理费。这种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 极易导致质量低劣。有些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只好挂靠施工;有的以包代管,质保体系不健全;有的不按图样施工,擅自变更设计。另外,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原来的许多分包企业逐步成长为总包企业, 这些新兴的总包企业往往在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上存在薄弱环节。

在承包商来看,类似转包挂靠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加上他们质量意识不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因此, 在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上都存在薄弱环节。现场项目部常常没有足够的必备技术管理人员,宏观控制和微观把握能力不强, 没有真正有效的现场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有的项目部根本就不是认真按设计和规范来组织施工。另外,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有的为了献礼或向媒体交代或应付检查,往往重视工期而忽视质量,有时出现抢干和蛮干。各责任主体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有的人认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与结构安全无多大关系,大不了坏了再修,人为地降低了质量。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与工程不同步,表格不统一,后补资料甚至出现假资料。这些都直接导致市政工程施工组织不合理,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混乱。

3. 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建设监理市场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建设工程监理是一项技术服务性的工作, 对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监理人员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还要求监理人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足够的管理知识,要掌握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要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方面的知识。如果其中一个方面有欠缺, 在实际质量控制中就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目前监理行业的监理单位数量每年都有大幅的增加,监理市场的低水平和低收入层次竞争激烈所以大多数中小监理单位现场监理机构内部管理较差, 严重欠缺质量控制的正常程序、制度、手段。现场监理机构的权利有限,且责任大,能力不足。监理在工序质量控制方面往往力度不够,手段不多。在实际工作中的现状, 常规的工序验收制度是监理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条件。另外有的业主对监理的工作干涉较多,使监理很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直接决策,业主把现场质量控制和质量问题的责任全部强压监理承担。我国的建设监理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不同省市、不同地区之间发展还很不均衡,如果与国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则差距更加明显,而从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形势来看, 又迫切需要监理行业从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上有一个根本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解决市政工程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1. 要切实加大市政工程建设在市场中的规范化管理

事实上,市场信誉对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因此,加大市政工程建设在市场中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诚信建设是关键。正是基于加强诚信建设的需要,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监理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以及勘察、设计文件和工程实体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情况记录在案, 并提请有关部门将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清除出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2. 强化工程质量意识

强化工程质量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组织施工的单位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工程建设进度、质量这个核心,统一思想,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管理体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在有效工期内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 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 就是工程不论大小, 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指派专人负责, 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对进度快、质量好的施工单位进行重奖,对进度缓慢甚至滞后、质量差的施工单位予以重罚,对于多次督促仍无动于衷的施工单位要坚决清除出场,绝不姑息。

3. 健全监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要提高工程质量, 监理必须着眼于工程的工期进展和质量,安全客观实际,采用法律的手段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 协调生产过程中各有关单位的关系。事实上,由于市政工程是综合性工程,既有道桥工程专业知识,又有给排水专业知识,还有园林、煤气管道、热力管道等工程的专业认识,而一般的专业人员只精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很难胜任市政工程的监理工作。因此,市政工程质量监理是一项难度大、项目多、任务重的监理工作。同时,市政工程的监理工作又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首先应健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监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监理公司要对市政工程监理人员进行特殊培训,使其一人多能,胜任本职作,为公司增添技术实力。为确保市政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必须加强对市政工程的监管力度。一、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巡查。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加强对责任主体的监督,强化工程质量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各方责任主体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其行为。二、落实包靠责任制。市质监站在开通“绿色服务通道”的基础上,实行包靠责任制,挑选项目的骨干力量包靠在现场, 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三、开展工程质量隐患排查。积极开展工程质量大检查,针对关键的环节和部位进行隐患排查, 强化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建设标准的落实,强化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杨建堂.加强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山西建筑,2001.

[2]李家康.论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科技资讯.2005,(22).

[3]陈朝晖、李涛.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思考[J].建筑科技信息,2009(7).

篇10

关键词:市政工程 质量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 A

一、市政工程的工程特点

市政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同其他建筑工程一样具有一次性、流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市政工程的施工阶段,工程单位不仅要有长期的工程计划,还应该建立一个长效的安全和质量管理机制。因为长时间的施工决定了,市政工程要处理市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施工因素,并兼顾到材料、供应、水源、电源以及交通等部门的配合。这种情况下,靠短期的人为的监督管理是不够的,必须要确定一个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机制,以便各部门按程序办事。

二、市政工程易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

市政工程同其他建筑工程一样,在施工中面临着质量问题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的协调好各种资源、积极应对突况,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是比较容易产生的。因此,要避免这种问题,就要研究和分析其产生的的原因,并做好各种预防管理措施。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此类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概括。

首先,市政工程的建设单位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一部分的市政工程的施工单位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工程的质量问题的严重性,而在建设过程中,所谓的质量管理手段往往是为了应付各项检查而进行的,并没有真正的起到质量管理的作用。这无疑给市政工程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工程的质量管理的有序开展。因此,必须要转变市政工程的建筑单位在质量管理上的观念。另外,还要加强和提高市政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就是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标准的掌握水平,并加大质量管理的相关规范的宣传力度,以保证质量标准贯彻于建筑工程的实施的各个阶段中。

其次,市政建设工程的市场运作还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也就是说一些市政建设单位并没能在施工的过程中依章程办事。这样的市政建设单位多数为当地主管部门的委托单位,对于目前比较先进的市场机制,如招标制、责任负责制等不予执行,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建筑管理过程的不规范,因而也就会间接的影响工程的质量。

最后,市政工程的相应监理单位还存在着一定的管理上的漏洞,致使一些市政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未能及时的被发现和解决。监理单位作为唯一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单位,应该积极的履行其职责,在市政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抽检,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另外,加强监理单位的人员素食建设也是提高监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加强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措施建议

上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易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如果想提高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提高市政工程质量,需强化工程质量意识。应该增强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各责任主体执行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情况的监督,从源头上堵住不符合条件的质量责任主体单位进入市政工程建设市场。树立紧抓市场、培养市场的观点,净化市政建设市场。同时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市政工程在施工水平、技术装备工程质量上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而附属工程的施工手段上,由于其空间的局限,技术要求的相对简单,仍然以人工为主,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附属工程开工前,必须要向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质量要求交底。必要时要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和质量要求。

另外,要加大市场信誉对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加强诚信建设。正是基于加强诚信建设的需要,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监理单位违反法律 法规、规章所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以及勘察、设计文件和工程实体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情况记录在案,并提请有关部门将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清除出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还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政工程的监督。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程形式,其具有施工范围广,施工干扰因素多等特点,因此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是监督工作有效实施的保证。市政工程涉及的范围 施工干扰大,影响因素多,专业技术性强,技术要求高而市政监督人员大多是某一专业的技术人员,时问一长,难免有凭经验办事的现象,甚至因为“熟人熟事”忽视了对质量问题的置疑。而监督工作本身就要求我们有发现质量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更建立在监督人员的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市政工程建设的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求监督人员加强对不断发展的市政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的学习,这是我们适应市政工程建设发展,不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最基本的要求。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站际交流,相互学习取经,取长补短,更好地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城市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因此其质量管理工作所承载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为了避免市政工程的各种质量问题,需要相关参与部门和参与者转变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市政工程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便利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魏占民.浅谈市政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风,2008,(1 4)

[2]倪员建.关于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