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业风险防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业风险防控

篇1

在浙江,许多中小企业采取三五家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不仅能够解决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题,而且保证了银行贷款的安全,曾被认为是银行为企业融资服务的创新和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模式,被推崇。

然而,去年温州爆发的金融风波和今年杭州发生银行急催还贷款之风,却让企业着实感受到“互保”,“联保”贷款风险的可怕。温州接连发生企业倒闭老板“跑路”、跳楼事件,其中不少是被“互保”所连累;杭州600家知名民营企业联名上书省政府求助,也是“互保”、“联保”风险爆发所至。

其实“互保”、“联保”最初是10余年前,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农户推出的一种贷款方式。由于农户缺少抵押物,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要求农户在贷款时找一家农户或者几家农户为其担保,一旦出现还不上贷款的情况,就由其他农户承担还款连带责任。这种针对农村推出“互保”、“联保”的贷款方式,有明显的政策性。再者,由于每家农户贷款数额不大,金额多为三五万内,即使出现风险,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互保”、“联保”方式一度被当做商业银行的创新和经验不仅在农村中进行推广,而且在城市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中广泛运用。

“互保”、“联保”虽然解决了部分企业贷款缺乏抵押物的难题,但也积聚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互保”、“联保”所形成的担保链条,一旦发生断点,其中有一家企业出事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原本一家企业的风险就可能蔓延至数家、数十家企业。

多数企业采用“互保”、“联保”方式进行贷款,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并不缺乏资金的企业,在被其他企业要求担保时,出于人情为一些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担保,无形中加大了自身的风险。

在较好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互保”、“联保”能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如今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税收、原料价格、用工成本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一根稻草。这种情况下,银行更加重视资金风险,回收贷款成为了头等大事。但是由于银行忽视对企业的信息调查,不管是放贷环节还是收贷环节都过于依赖“互保”、“联保”这一风险防控模式,一旦发现某些企业出了问题,就紧急收贷和跟风收贷导致风险蔓延,将许多优质企业拖下水。

控制当前“互保”风险蔓延发酵,政府部门负有重大责任。要组织力量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关键,出面与银行沟通协调;财政良好的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帮助企业“转贷”,也是救火的一种紧急措施;对着火源头企业尽快整治、帮助企业通过调整结构、以股抵债(债转股)等方法,实现资产重组,以减轻给银行和互保圈其他企业带来的压力。

篇2

1.1具体风险点描述

(1)向客户指定系统内单位或利益关系人单位承揽设计、施工。(2)在供电方案制定、审核等环节“吃拿卡要”。(3)外部工程招标采购及工程分包不规范。(4)未按规定时间完成受理、方案审核、验收送电。

1.2防控措施

依据《供电企业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国家电网公司“三个十条”》和《国家电网公司业扩报装管理规则》等相关制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1)严格执行落实“三不指定”各项工作要求。①公示业扩报装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合格施工及设计单位名录等信息;②加强宣传,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售电市场改革的新形势;③对相关问题责任人严肃问责。(2)依据公司业扩供电方案编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要求,根据现场勘察结果、电网规划、用电需求及当地供电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与客户协商一致后,拟定供电方案。供电方案变更,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3)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公司规定,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一次性出具书面整改意见,帮助客户落实整改措施,严禁执行差别化验收标准。整改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送电。

2客户工程项目方案制定、工程验收等环节,涉嫌“吃拿卡要”

2.1具体风险点描述

(1)多头受理、业扩报装流程各环节间缺乏有效监督制约。(2)供电方案制定不合理或随意变更。(3)利用他人户号为客户办理新装用电业务。(4)泄露客户用电工程相关信息。(5)放宽或提高验收标准,未组织竣工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就送电。(6)附加协议与供用电合同相关条款冲突。

2.2防控措施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业扩报装管理规则》《国家电网公司供用电合同管理细则》《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和《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进一步精简业扩手续、提高办电效率的工作意见〉的通知》等相关制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1)受理阶段,严格客户房屋或土地使用证明、身份证明、产权证明等资料审查,杜绝多头受理情况。(2)严格依据公司业扩供电方案编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要求,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当地供电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与客户协商一致后,拟定供电方案。供电方案变更,应履行审批程序。(3)加大营配贯通数据运用,利用SG186后台数据库稽查和信息化手段,清理冗余数据,逐步消除“有户无表、有表无户”现象。(4)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行为,对泄露客户个人信息及商业秘密的单位、个人实行责任追究。(5)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开展竣工验收。①竣工检验时,应按照国家、电力行业标准、规程和客户竣工报验资料,对受电工程进行全面检验。对于发现缺陷的,应以受电工程竣工检验意见单形式一次性告知客户,复验合格后方可接电。②验收重点项目应为:线路架设或电缆敷设;高、低压盘(柜)及二次接线检验;继电保护装置及其定值;配电室建设及接地检验;变压器及开关试验;环网柜、电缆分支箱检验;中间检查记录;电力设备入网交接试验记录;运行规章制度及入网工作人员资质检验;安全措施检验等。(6)严格按权限及要求拟定供用电合同,严格执行审批和会签程序。

3临时用电办理不合规

3.1具体风险点描述

(1)不按规定收取、退还临时接电费或违约金。(2)违规延长临时用电期限。(3)不按规定装设电能计量装置。

3.2防控措施

篇3

一、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

1.控制环境存在缺陷。(1)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职能部门利益冲突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目前担保公司由于授权与责任定位不清,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工作目标不一致,业务人员为追求业绩最大化,不顾风险部门的评审意见,尽全力促使项目通过评审,甚至出现道德风险,而风险评估部门往往过于谨慎也易出现误拒风险,影响公司业绩。面对部门冲突的两难选择,公司管理层往往凌驾于控制之上,造成决策失误。当出现代偿项目时,责任由客户部和风险控制部经理承担,而财务部与总经办参与项目评审的人员往往不承担责任,这样权责不清、赏罚不明极易导致再次出现项目代偿风险。(2)人力资源管理滞后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需要由法律、金融及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组成,目前国内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大多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而后续培训教育未能跟上,从而导致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财务风险的识别及防范能力。表现在:一是担保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在业务过程中违规操作、挪用、侵占担保资金,甚至与受保企业串通舞弊骗取担保资金从而使担保公司遭受损失,导致财务风险发生;二是担保从业人员业务不熟练,未严格执行担保业务流程,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由于2009年河南担保公司数量的“井喷”,行业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较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匮乏,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这也是郑州担保行业2011年陷入空前危机的重要因素。

2.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1)监管及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监管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重大财务风险的发生。2010年《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的出台要求担保公司增强内部控制能力,而很多担保公司并未适应监管环境的变化,紧跟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加强内部控制,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担保公司的贷前调查、贷中控制、贷后监管、代偿追讨等制度仍然存在问题,有的仍然从事违规吸储放贷业务,这直接加大了公司财务风险。(2)业务快速发展而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担保公司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快速的业务扩张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风险控制是担保公司的生命线,有的担保公司竟然没有设置风险控制部门,以极小的担保费收入承担十几倍的连带赔付责任,不实行风险控制,一旦发生代偿项目,担保公司将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河南省担保公司2010年底已从2007年的100多家飙升至l640家,约占全国的25%,业务快速扩张而内部控制尤其是风险评估系统并未有效发挥作用,2011年 “圣沃担保”最先引爆河南担保行业,接着一大批担保公司纷纷关门停业,郑州担保行业陷入崩盘危机之中。

3.控制活动不当。(1)内部控制制度操作性不强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多为大的条框,缺乏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导致担保公司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防范手段不够,能力欠缺,抗风险能力较差,发生代偿的机率自然增大。(2)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担保公司为了适应监管需要,依据《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大多数都是形同虚设,风险防控未能真正地按照制度执行,担保公司管理层及关键管理人员甚至违规操作,最常见的行为是以理财产品的名义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和违规发放高息贷款,其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4.信息沟通不畅。(1)虚假出资所导致的财务风险。资本金是担保公司进行担保业务的根本,即当受保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债务的情况下,担保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要为其代为偿还,这种代偿只有在资本金足额到位并没有抽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据调查河南很多担保公司都是由注册机构注册的,根本就没有注册资金,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担保公司注册后抽逃注册资本金也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也绝不会自愿披露。(2)变相吸储、放贷和非法集资不披露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民间借贷行为隐蔽性非常强。由于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监管部门也往往难以掌握全部信息,这给监管带来许多困难。我国的征信体系又难以支持监管部门有效监控担保公司经营行为。在监管无力的条件下,担保公司变相吸储和发放贷款,甚至进行非法集资行为,一旦受保方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项目代偿风险,由于害怕监管部门处罚,也绝不会自愿披露。(3)信息沟通不畅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担保公司在信息沟通中,普遍存在信息传递过程迟缓,信息在层层传达时发生歪曲现象;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沟通受阻,使管理层无法迅速获得准确的信息,不能及时识别受保企业出现的财务异常行为,影响了采取进一步应对措施,无形中加大了公司财务风险。

5.监督机制失效。担保公司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一些担保公司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尽管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管理层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这样易导致项目出现代偿风险。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担保公司防范财务风险对策

1.改善担保公司内部控制环境。(1)构建担保公司专业性的风险控制团队。担保公司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素质,风险控制能力需要依靠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来保障,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专业素质、判断能力,并且需要具备长期的行业经验、丰富的信用管理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担保公司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公司管理层必须取得从业资格后方可履职,从业人员需要复合型的具有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任职。(2)从战略高度认识建立分级授权、各负其责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建立职责清晰、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明确划分管理当局、担保部、风险部、财务部及总经办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职责清晰,分级授权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担保业务的工作流程,这将对降低财务风险起到重要作用。

2.健全担保公司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1)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担保公司应当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需要的风险评价体系,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以确保系统的持续优化。担保公司在提供担保之前,应当获得和审查申请担保企业的主要财务状况,如资产规模、现金流量、债务结构、获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对担保项目风险评估起到关键性作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评价体系应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结合本公司风险控制需求,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系统,进一步识别财务风险与评估财务风险。(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建立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重点关注反映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固定资产净值率、销售毛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采用比率分析法,发现异常结果给出的预警信号,确定财务风险的控制点,加强对在保项目跟踪管理,尽早识别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3.提高担保公司风险控制能力。(1)足额提取风险准备金。财政部颁布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机构应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余额1%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担保公司应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坚持足额提取风险准备金,积极履行担保责任,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同时,合理限定担保总额和单笔担保的最大额度。(2)制定科学合理的反担保措施。担保公司要确立定期检查制度,健全受保企业信息记录系统,建立完备的档案资料库,监控内容重点应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获取必要的经营活动信息,方便担保公司对受保企业进行有效监督。担保公司通过反担保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充分的、变现能力强的反担保资源,如应收款项、金融资产,并实质控制受保企业的还款来源。(3)建立保证金制度。由于担保公司是高风险行业,为防控财务风险,按行规应当向受保企业收取担保金额10%左右的保证金,合同正常履行完毕,风险保证金全额退还,如发生代偿项目,以保证金弥补代偿损失,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担保公司财务风险。(4)建立内部控制绩效考评机制。对各职能部门的所有从业人员实施岗位职责考评,直接与薪酬体系挂钩。在明确职责的同时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将每项业务流程执行结果与责任人的岗位考核挂钩,不断优化工作质量和效果。

4.完善信息沟通系统。担保公司应当严格按照经营许可证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更不得从相吸储、放贷和非法集资等违规活动,不得抽逃注册资本金。

信息和沟通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必要条件,信息和沟通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为管理层有效监督提供了载体。担保公司要结合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管理会计和业务档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传送信息,及时纠正公司错误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

篇4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担保行业代偿率目前已高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两者间的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资本实力弱、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担保企业将受到进一步冲击,担保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所以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企业风险防控及业务开发,是当前融资担保企业普遍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业务开发

就担保企业来讲,GDP增长速度放缓,部分行业扩大投资规模的意向减弱,对资金的需求可能会出现萎缩,因此会影响担保行业发展。但任何时候基于国家政策的行业投资取 向总是动态的,担保业要善于研究国家政策,及时准确把握行业动向,适时推出带有方向性和前瞻性的担保产品。微观方面,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应加强与银行的合作,积极开展银、担、企对接活动,配合银行优化担保业务,如对纳税诚信企业,以其实际纳税额为基础,给予一定的信用担保的“税融通”业务等。宏观方面,瞄准国家产业导向中的潜在产业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精准定位,锁定特定目标客户,实行一对一专属服务,以小促大,聚小成大,小始大终。

二、担保公司要创新与金融机构合作方式

金融机构应与担保机构密切协作,及时通报受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受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利益;对信用等级较高的担保公司,为有市场、有信用、有效益的小微企业提供的担保项目,应减少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或给予利率下浮优惠。运作规范、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强、信用等级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比选合作银行的条件,为其承保的优质项目提供服务质量优、贷款期限适宜、利率更加优惠担保服务。

三、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风险防控

从经济新常态下融资担保企业所呈现出的风险来看,融资担保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风险防控。

第一,融资担保企业应建立健全融资担保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审、保、偿”分离制度、廉洁运作制度、项目经理AB角制度、保后跟踪制度、风险项目管理规定、项目稽核制度、风险月报制度等。融资担保机构可对中小企业的申请资格及相关的情况严格审批,评估其信用等级及项目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担保费率,做好事前控制。不定期地跟踪调查在保企业生产消耗、工资发放、资金流水、负债规模等,随时对项目可能发生风险的苗头及时监测并提出风险处理措施,做好事中控制。

第二,建立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强化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根据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和风险分担比例,建立“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可以建立地方政府、合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共同分担风险的“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一方面担保机构可以与银行共同加强对被担保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控;另一方面,政策性担保机构、地方政府、银行三者的风险责任分担,实现地方政府对政策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可以增强政策性担保机构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融资担保企业应做好对被担保企业的风险管理。担保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与业务开发、风险防控相联系的绩效考核办法。在风险管控方面,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保前调查、保中审查、保后管理” 这三项基本规则。具体到担保公司的业务操作层面,要进一步将这三个环节细化,将担保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列出清单,形成一套规范的、可行的操作规程,业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保前调查、保中审查、保后管理。

篇5

4月23日,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特别指出了保险公司应注意防范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存在的风险,称将重点关注承保不能直接穿透底层风险的金融产品、各类收益权或债权转让质押变现、网贷平台融资等行为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等。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险公司均开展了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但只占财险公司整体业务中很小的一部分。近两年来,信用保证保险市场需求增加,专业参与者不断加入,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阳光信保成立至今已有一年,专注于信用保证保险领域的第一家相互保险社众惠相互保险社在今年年初也获得了开业批复。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信用保证保险开始与各种形态结合,通过互联网渠道嵌入场景进行销售,例如个人贷款保证保险、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有效降低了个人及企业融资成本。

不过,虽然业务规模不大,但保险风险不小,去年侨兴债券一事给信用保证保险行业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信用保证保险经营状况到底如何?风险何在?而在保监会公布通知条款之后,信用保证保险行业又将发生哪些变化呢?

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占比较小

目前信用保证保险在财险公司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地位。《投资者报》记者从已年报的财险公司中观察到,人保财险、众诚保险、安信农业等险企并未将信用保证保险的保费收入单列一行,而是统一归类到其他险种,锦泰财险2016年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险企中,也并未出现信用保证保险的身影。

仅有永诚保险、鑫安汽车保险披露了信用保证保险相关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两家财险公司的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均有所上涨,其中,鑫安汽车保险的保证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17万元,同比增长超3倍,不过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仅为0.04%。目前公司有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条例、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主要为个人贷款及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提供保证保险。

永诚保险2016年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8%达4528万元,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约为0.7%。增速更快的是相同险种的赔付支出,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去年永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的赔付支出达到了681万元,同比增幅近100%,不过,记者并未从其官网发现相关信用保证保险产品的足迹。

寥寥数家财险公司的信用保证保险状况或许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情况,但可以从上述几家财险年报中看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在财险公司中占比确实不高,也并非保险公司发展的主要险种。

从承保利润来看,信用保C保险经营状况也并不太好,据媒体报道,今年前两个月信用保险承保出现亏损,亏损额达3亿元,而保证保险前两个月行业承保利润达2.6亿元,总体仍是亏损的。

经营逐步专业化

虽然不是财险公司发展的主要险种,但近两年来,财险行业强调差异化发展,信用保证保险作为一个细分专业领域逐步被重视,呈现出专业化经营的特点。2016年年初,阳光渝融信用保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是我国第一家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去年全年,阳光信保保费收入达到了3003万元。

今年年初,众惠相互保险社正式获得开业批复,这也是我国首家开业的相互保险社,据了解,该保险社将以信用保险为产品特色,定位服务于小微企业,致力于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公司方面表示,将利用既有征信、大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前期主要布局物流、快消品等特定行业。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信用保证保险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与互联网结合之后,信用保证保险嵌入各种场景,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服务。公众比较熟悉的有履约保证保险、个人贷款保险、企业贷款保险、个人消费贷款保障等,覆盖了很多的领域和行业。

虽然目前信用保证保险占据着很小的市场份额,但风险是巨大的,一旦承保项目审核不严,出现问题,保险公司很可能面临巨额赔偿,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巨大压力。例如去年年底侨兴债券一事,侨兴旗下两公司因私募债项目到期无法还款,导致作为保险方的浙商财险面临着上亿元的巨额赔偿,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十余家保险公司与P2P进行了履约保证保险方面的合作。

监管层重申风险

此次保监会点名,特别关注信用保证保险行业的风险实际上并非首次,2016年年初,保监会《关于加强互联网平台保证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对保险公司选择互联网平台、审核投保人机制、承保规模与公司实力等相匹配方面进行了严格要求。去年年中,保监会了《信用保证保险统计制度(试行)》,要求各财产保险公司应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指标、口径及要求报送统计数据,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信用保险的治理。

此次,保监会又重申严控信用保证保险,意图何在?从细则来看,此次保监会着重关注承保不能直接穿透底层风险的金融产品、各类收益权或债权转让质押变现、网贷平台融资等行为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一位保险公司的人士对《投资者报》猜测称,保监会此次更为关注的可能是P2P平台资金来源于个人投资者这一块的风险,“如果保的是机构投资者,可能不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以及社会风波,如果保的是个人投资者,那么,一旦有一款产品并未兑付就可能发生社会。”上述保险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 安全 风险防控 风险因素 解决办法

一、我国石油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业保险业,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石油行业的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认识和研究。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的石油企业主要还是吸收、引进国外的风险管理技术措施,逐步在企业中推行风险分析技术与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涌入我国,风险管理逐渐进入石油等特殊行业。在1996年中石化为了保证石油企业内部的财产安全,就颁布了“安全生产保证基金管理办法”,中海油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研究风险管理和防控。我国的大型石油及相关企业逐步采取了风险管理措施。21以后,石油企业国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化,企业管理层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在风险管理、防控领域也逐渐出现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二、石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性能源,石油行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能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决定了我们要做好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这关系着石油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危。

1.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广泛、深入。由于国际市场上的激烈化竞争,也使得我国石油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现代石油企业发展必须抓住时代、行业发展的机遇,有效防控风险。

2. 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在现代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里,石油企业因为行业本身的高投入、高风险,发展风险频率和复杂性越来越高。现代石油企业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站稳脚步,生存发展,就必须有效地防范风险。

3.我国石油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立足行业发展现实情况,有效地规避各类风险、尽量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面的扩大,石油企业业务拓展也很快,内部管理层次也在增多,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泛,风险发生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1.宏观环境风险。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石油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是指外部法律、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新的环保政策出台,企业就需要承担更多的环保费用,因此企业就需要考虑法律的调整带来的风险。总的来说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对石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石油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宏观环境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因素。

2.行业市场风险。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石油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同其他行业发展相比,尤其要注意风险防控的问题。这类风险主要有竞争风险和价格风险。竞争风险是指国内、国际石油企业的竞争,竞争对手在石油产品的开发、销售、运输等方面的竞争都会对石油企业发展带来威胁;价格风险主要是指石油价格波动对石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的重大影响,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之后,国内石油市场和国际石油市场发展不断接轨,国际市场上的油价波动直接影响着国内油价,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油企的发展压力。

3.生产经营风险。石油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的高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石油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生产风险只是涉及到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则具有一定的客观随机性,需要石油企业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而迅速的反应。

4.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受到各方面难以防控的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的客观不确定性、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财务机制,企业内部财经纪律不严,外部浅度缺乏等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石油企业的财务是客观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控的,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促使企业稳健发展。

5.技术安全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石油勘探开发需要承担较大的安全风险,如井喷等,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石油的开采率,另外石油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6.资源风险。石油资源是特殊的难以再生的战略性能源。资源是石油企业立足的根本点,没有了石油资源,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难以为继。所以说石油的储量、石油储存的地质条件都对石油的开发利用造成一定的风险。

四、石油企业安全风险规避措施

面对上述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我们能够对准确识别风险,做好风险的预警工作,同时决策要及时,措施要得当,最后还要处理得当。

1.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学习先进国家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办法,积极关注国际发展形势,做好初始信息的采集、分析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事故发生后要积极组织救援,还要收集有效的信息,及时整理并向上汇报;还要理性地看待这件事情,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尽量缩小事故影响范围,有效规避风险。

2.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建立应急救援站,还要根据企业人口比例建立一支素质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对容易发生的火灾、爆炸等特别重大事故,还要加强演练,逐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起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群.风险管理 [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一、保险金融综合经营风险概述

立足于保险金融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经济资本指的是承担非预期损失与满足政策经营需要的资本,其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损失:一是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二是市场风险非预期损失;三是操作风险非预期损失。由此可以延伸看出,保险金融综合经营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信用方面的风险;二是市场方面的风险;三是操作方面的风险。其中,信用风险也可以称为是违约风险,其主要是因为交易对手未能够履约而产生相应损失的风险,是保险金融综合经营中最为常见的一类风险;市场风险在保险金融领域而言,最主要的是指利率风险,其一旦出现较大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到保险金融综合经营效益;操作风险指的是出现潜在损失的可能,通常是因为客户、控制体系不当或是一些不可控事件的出现而造成相应的损失。

二、保险金融综合经营风险成因

1.保险业资产负债结构搭配不合理

在保险金融综合经营过程中,资产负债结构是影响其风险的重要因素,很多保险企业均是因为资产负债结构搭配不合理,自身偿债能力无法满足需要,最终出现风险失控。尤其是我国一直采取有限度的利率浮动政策,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加大了保险企业债务偿还的难度。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当其负债率越高时,风险防控难度越大,极易导致保险企业因为财务问题失信于债权人,进一步限制其融资。

2.风险防控能力低

根据对我国相关保险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不难发现,其内部监督制约制度不够完善,存在较多漏洞,这也就使得企业制度无法实现对从业人员行为的良好约束,最终导致保险金融风险大大增加。除了制度的问题以外,部分保险企业则是因为从业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影响了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剧金融风险。从该现象可以看出,保险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低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高素质管理人员的缺失。

3.企业经营范围盲目扩张

当前,不少保险企业仅仅看到了营业额的增长,从而一味地将资金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张,但是由于很多行业的收益存在不确定信,这就使得企业的盈利控制风险大,特别是部分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较弱,这也就使得其出现综合经营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甚至是出现了不正当竞争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融风险大大增加,并且因为保险企业内控制度的缺失,导致这些隐性的风险随时会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三、经济资本管理保险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的对策分析

目前,在保险行业,经济资本属于是一种新兴的风险管理技术,其不直接经营具体的业务,而是进行资本的管理和配置,因此具备天然的优势。经济资本管理保险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的对策具体如下。

1.加强经济资本的测算,为产品定价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其需进一步加强产品开发的管理,尤其是在对一个新的产品进行定价时,必须做好经济资本测算工作,并以此为重要的依据。在整个定价过程中,企业需规定好情景设定、定价模型以及概率参数等,从而将风险管控工作延伸到产品定价环节,增大风险管控力度。保险企业需制定合理的业务发展策略,以自身可支配资本量为基础,以经济资本的测算为依据,开展业务的安排,对于企业中的创新产品,必须谨慎对其未来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进行评判,避免企业所需的经济资本量大于自身的最大资本承受能力。

2.构建基于经济资本的风险预测模型

当前,我国保险企业风险建模方面依旧较为欠缺,对此应加强基于经济资本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力度,通过引入国外相关风险模型,结合自身企业与市场特点进行改进,以提高其适用性。保险企业应对风险预测模型的各个模块进行合理的分解,并将其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并由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总体的把控、协调。其中,财务与精算部门应构建基于公允价值的资产负债表,风险管理与精算部门应根据各部门的数据对风险模拟模块进行维护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信用风险的基础数据,可通过专业客户端软件进行获取;保险、操作风险,则是可以通过核心系统数据库进行获取,如理赔数据库、操作风险事件统计数据库等。

3.基于经济资本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如上文所述,资产负债结构是影响保险企业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具有必要性。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其应在现有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基础之上,推进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效应用,实现管理模式的改进。基于经济资本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使得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业务的增长,而忽视了风险的控制,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信用风险评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企业的风险管控均偏重于利率风险,而对于信用风险的关注度明显不足,这也就导致信用风险问题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对企业资产产生巨大的冲击。对此,保险企业必须建立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制度,全面审视原有模型,在债券信用问题影响出现之前就做好相应的风险控制。(2)强化流动性匹配管理。在保险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方法对当前经济条件下的现金流问题进行评估具有必要性,其可以实现提前预警,保证企业运营安全。此外,保险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国内外已经发生过的一些经济情景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确保企业对自身风险特征预判的准确性。(3)做好成本和收益的匹配回顾。在企业的发展中,不仅需要事先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匹配管理,更要在事后继续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匹配回顾,以便重现审视企业的经营情况,判断当前的风险和收益合理性,并及时加以处理,如停止追加投资、重组业务板块等,以降低风险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4.强化经济资本风险管理基础

当前,在保险企业中通过经济资本方法的应用,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种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需要立足于一定的基础,如精算技术、VAR技术以及EVA的有机结合与合理应用。从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个保险企业在经济资本人才方面依旧较为欠缺,亟需构建一支涵盖了财务、精算、投资以及风险管理等各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团队,从而为保险企业强化经济资本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经济资本风险管理属于是一个综合管理方法,因此相应的工作人员必须突破传统的部门限制,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全程主导,实现各部门协作,使得通过企业资本的使用实现自身价值的稳定增值。在采用经济资本风险管理方法时,保险企业还需重点关注当前整个保险行业所面临的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谨慎借鉴国外的风险管理模型,做好相应的落地化处理,以确保模型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在引入风险模型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风险问题,不断增加数据量少、模拟困难的巨灾风险模型。其次,由于国内外的国情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入风险模型后,必须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开展相应的调整工作,做好进一步发展。最后,在应用经济资本风险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必须构建一个强大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首先,保险企业应在原有的信息平台上做好数据的清理工作,并再次以经济资本的视角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利用。从本质上来看,风险管理也就是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积累、分析,以达到对未来进行预测的目的,因此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是进行经济资本分析与风险管理的基础,其有利于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以事先做好相应的资本安排工作,规避风险。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企业投保 财产险 误区

一、免赔额(绝对免赔额)越低越好

一些企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认为免赔额越低越好,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免赔额最好。这是对保险的错误理解,同时还会引发保险成本增加、安全管理水平降低等问题。

第一,免赔额存在的原因。免赔额是企业自担风险额,或者称为风险自留。企业购买保险的目的决定免赔额的存在。企业购买财产保险是为了在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后企业能继续生存、稳定经营,即为了转嫁那些企业不能承受的、一旦发生便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严重影响公司财务稳定性的物质损失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损失的严重性是衡量风险程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讲,较小的损失可以不必要保险,而程度严重的损失是适合于保险的。在购买保险前,企业应该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可能的损失程度有多大。如果是企业可以承担的损失,就不必购买保险,可以通过自留来解决;当这个可能的损失是企业所不能承担的时候,可以将企业能够承受的部分以免赔的方式进行自留。

由企业来承担一些小额的、经常性的损失而不购买保险是更经济的,自留能力越强即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免赔额就可以越高,因为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那些重大的、企业无法承受的损失。

第二,免赔额过低会使保费成本升高。保险公司制定免赔额是为了能消除许多小额索赔,减少因理赔而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降低理赔费用,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保费。所以,当企业投保财产保险时免赔额过低,会使保费成本大量上升。通过确定免赔额的大小,可以使得被保险人调整保险费的支出。

第三,免赔额过低使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不利。保险公司设立免赔额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促使其加强防灾防损工作,增强安全管理,强调对小额风险的控制。因为有免赔额的存在,企业要承担免赔额以下的小的风险,企业会更注重对这些风险的管理。总所周知,小的隐患是引起大事故的根源,小隐患不除大事故难绝。企业只有在细枝末节上加强风险的管控,才能预防大的事故。如果免赔额过低,或没有免赔额,企业会对保险公司产生依赖,不论什么事故都有保险公司兜底,不做防灾防损工作,导致企业安全管理的放松,形成安全管理漏洞,终将酿成大的事故。

二、赔付率越高越好

有些企业在投保了财产保险后,便希望赔付率越高越好,最好是高于所交保费,才感觉保险没有白买,都赚回来了。其实这也是企业的一个投保误区,这可以从保险的社会职能、风险管理的最佳状态、保险成本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保险的损失分摊原则是其社会职能的一个体现。简单来说,保险就是集合全社会的力量,集中救助个别遭受灾害损失的个体,即互助共济,将受灾单位的损失分散到众多单位分担。表现形式为以多个单位缴纳的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当少数成员发生损失时从保险基金中得到补偿,这样,发生灾害损失的社会成员都能继续生存下来,这也是保险存在的意义。如果社会中每个参加保险的成员都想每年将自己交出的保费都拿回来,那么这个保险基金就不复存在,也将失去其救助遭灾损失严重的个体成员的能力,保险在社会中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当企业在遭受不能承受的事故损失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赔付才是最重要的,而这时的赔付将远超过企业所支出的保费。当然,保险保的是偶然事件而不是必然事件,企业很可能多年或者更久不发生这种灾害、意外事故,那么保险赔付率将会很低。

其次,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对风险的控制最重要的是事前预防,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风险管理的最佳状态是在风险处理环节将风险事故预防和避免,即不发生事故才是最好的。虽然保险作为风险处理的一种方法,将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但当风险事故发生后企业所遭受的损失除了直接物质损失外还有很多保险所不能覆盖的间接损失,例如企业的市值、企业的声誉、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的客户关系等损失。也就是说,一旦发生灾害、意外事故,企业能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补偿与真实的损失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风险,杜绝灾害性事故才是最重要的,与此相比,赔付率应是越低越好。另一个方面,从风险管理的预防控制风险方面来讲,保险公司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企业在投保以后,保险公司都会免费为企业提供现场查勘及防灾防损服务。一般的保险公司都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主动或按企业客户需求,通过为客户免费进行现场查勘,并根据查勘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提供书面的《防灾防损建议书》、安全管理讲座、安全技能培训、提供《安全管理服务手册》等多种形式促进被保险企业整改安全隐患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这些服务,都是未投保企业所不能享受到的。所以,企业应更加注重保险公司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专业防灾防损服务,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而不是保险赔付率有多高。

再次,从维持企业的保险成本稳定来讲,保险赔付率不能过高。保险赔付率过高保险公司将会提高保险费率,使企业保险成本增长,持续的高赔付率还可能引起保险拒绝承保导致企业的风险无处可保。保险公司在承保企业财产风险时,通常会让企业提交历史损失数据等投保资料,以考察企业的风险管控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对于损失记录较好的企业,保险公司会认为该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水平很高,定性该企业的财产保险为优质业务,承保时会给企业开出较为优惠的费率,同时会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的保险服务。相反,对于损失记录较差赔付率较高的企业,保险公司会认为该企业没有很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会认定该企业的财产保险业务质量较差。对于这样的企业和业务,保险公司没有过多的费用和意愿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同时为避免亏损,保险公司会大幅提高保险费率,使企业的保险成本不断提高。

三、保费越低越好

很多企业对成本费用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很严格,这就使企业为了保证保费成本的稳定在投保财产保险时片面的追求保费越低越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为降低保费成本,调低财产保险价值。调低保险价值固然能降低保费成本,但引发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足额投保。从目前保险市场所提供的财产保险险种来看,通常使用的都是重置价值条款,即重建或替换、修理或修复受受损财产,受损财产应达到等同或基本近似但不超出其崭新时的状态。重置价值条款要求:一是被保险财产若发生部分损失,需进行修理或修复的费用不能超过该财产全部损失应赔偿的金额。二是若受损财产重新修复或重建所产生的重置费用高于该财产发生损失时的保险金额,本保险的赔偿按该保险金额与受损财产重置价的比例确定,计算方式如下:

受损财产保险金额―――――――――×损失金额-免赔金额= 赔偿金额受损财产重置价值

也就是说不足额投保的最大弊端是发生损失后,只能获得比例赔付,即只能获得部分赔偿。如果这样,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没有正确合理地转嫁企业的财产损失风险,等于企业过多地自担了风险。

第二,为保证保费成本不变,投保价值多年不变。企业的厂房、资产设备从建成投产以来投保价值就一成不变,从来不做投保财产的价值调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引起了原材料等成本的大幅上涨,也就是说,经过这样高速的经济发展几年后再建造同样规模的厂房、资产设备所需要支出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与几年前相比都已经大幅的上涨,个别费用可能已经是倍数增长,再用当年同样的费用建厂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对于始终以资产原值投保的企业,相当于使企业的财产贬值投保,同样是不足额投保,一旦发生全损即使是不执行重置价值条款,那企业所获得的保险赔偿也已远远不足重建一个同样的厂房或资产设备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应正确分析评估企业所面临的财产损失风险,合理转移风险,即正确评估财产重置价值,确定合理的财产投保价值。所以,企业应对投保财产进行定期的清产核资,重估资产价值,以保证投保财产的保值增值。

企业为求降低或稳定保费成本所采取的低投保金额策略,这种降低费用成本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企业若想降低保费成本,可以采用提高免赔额等策略,以保证企业在遭遇巨灾风险时得到最合理的赔付。

责任范围越宽越好

篇9

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的行为而对在当地经营的国际企业及其经济利益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由于政治风险往往是由于该国政府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如国有化,或者与政府有关的因素导致的政治动荡,如武装冲突,因此该类风险的不确定性、后果的严重性和应对措施的可选择性都明显有别于一般性的市场因素的商业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面临政治风险,按其表现形式主要可分为并购禁止、限制性政策和财产性剥夺三类。

(一)并购禁止

并购阻止系指在以并购形式开展的海外交易模式下,东道国政府以特定政令的形式禁止该项并购,而最为通常的理由则是“国家安全”考虑,因为国家安全的界定永远是个弹性标准。作为开创“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先河的美国,其立法明确授权商务部外国投资委员会,禁止任何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外资对美国企业的并购交易,而且可以不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

中国企业在对美投资的重大并购交易中屡次遭到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名义的禁止。1990年2月,美国商务部外国投资委员会援引《埃克森一佛罗里奥修正案》,要求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限期退出收购美国MSMCO航空公司的交易;2005年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拟收购洛杉矶长滩废弃码头的交易也因为“国家安全”问题而被迫搁浅;李嘉诚的和黄公司与新加坡科技电信媒体集团联合收购美国环球电讯的协议虽然早在2002年1月就获得了美国破产法院的批准,但美国国防部、司法部、商务部及外国投资委员会却以该交易妨碍美国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批谁,迫使和黄公司于2003年4月末撤回收购计划。

(二)限制性政策

限制性政策系指东道国允许外资企业保留其投资利益的所有权,但与此同时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设置的种种障碍。限制性政策是最为常见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在进出口贸易壁垒、企业用汇管制、外资税收政策、国内劳工待遇等方面。发达国家政府迫于国内舆论和政治性压力,对其国内产业的保护主义思维也很普遍,通常是以环保、产品安全为名设置进入壁垒、技术壁垒或带歧视性的知识产权制度等,这都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困难。深受大国政治影响的外汇汇率的波动极有可能导致投资方在投资或者收购时遭受严重汇兑损失,从而对财务状况造成实质性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性存在劳动力市场及其规则运作体系不完善、不透明或者易受国内工人运动的影响,劳动力队伍不稳定,极易出现劳资纠纷。

另外,世界上不少国家仍对来自别国的国有企业投资实施额外的限制。主要形式是禁止外国政府或其控制的国有企业的投资方向(特别是对金融、电信、能源等具有战略重要性部门的投资)、限制外国国有企业的投资比例,或者要求外国政府及其国有企业投资必须遵循额外的法规或规定等。

(三)财产性剥夺

财产性剥夺是指东道国政府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当地资产实行征用或国有化。按照国际法原理,国有化是国家的正当权力,但它必须以公平的市场价格、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给予被征收企业的投资者及时的补偿。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有效和及时的补偿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

东道国政府采取国有化、没收财产、占用等手段会给跨国企业及财产造成巨额损失。1997年,阿根廷德钦集团斥资23亿美元通过竞标取得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钢铁公司60%的控股权,因未能与委内瑞拉政府达成奥里诺科钢铁公司国有化协议,委方宣布接管该钢铁公司的控制权。因此,对于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较多、拥有较多没收历史的国家和地区,如智利、秘鲁、坦桑尼亚、印尼、赞比亚、苏丹、阿根廷、缅甸、埃及、墨西哥、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要保持高度的关注和警惕,以免仓促面对突发事件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除以上所列的东道国存在的政治风险外,还可能存在第三国干预风险。第三国干预风险是指除了东道国、资本母国之外的第三国,因其针对东道国发动战争、封锁、禁运等行为而导致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利益遭受损失或威胁。这也是新近较为频发的一种风险,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霸权主义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直接影响,主要发生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投资合作领域。国际投资合作的双方中如有一方被第三国视为现实或潜在的敌对国家,那么这种投资、贸易往来就有遭遇第三国干预的风险。中国企业面对的第三国干预风险包括两类:一类是第三国政府直接采取制裁措施的风险,这种风险目前主要来自美国。如果企业与伊朗、苏丹、朝鲜等美国列举的所谓“邪恶轴心国”开展经济往来,就有可能面临这项风险,其潜在损失包括:遭受因针对东道国经济封锁的连带性损失、无法进入美国市场、不能在美国融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不得进入美国等。另一类第三国干预风险则并非由第三国直接采取制裁行动,而是在第三国干预行为的压力或引诱下,东道国政府违约的风险,如日本对中俄石油管道工程的搅局,至今负面效应犹存。

二、以国家安全威胁为典型的政治风险分析

2007年9月底,中国通讯设备业知名企业华为公司,联合美国私募资本公司贝恩资本(BainCapital)以22亿美元并购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作为交易内容的一部分,华为将获得3Com少数股份,并与3Com建立商业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由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反对,贝恩与华为联手收购3Ccm的方案必须经过重大修改才可能通过,而美国政府否决的主要原因就是针对华为。最终,这个备受关注的收购案被迫流产。

对于此项交易的流产,美国政治层面的反对力量应是最大因素。长期以来,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能源、通讯、矿产等企业均与中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其重大商业动作都受到严密的监视,而对于此次并购更是给予严格的审查。因此,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或跨国并购,特别是目标处于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的交易,东道国是否存在对华敌视的态度是中国企业必须考虑、调查的问题,因为这有可能成为收购企业受阻的最主要,也是最不可预测原因。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防控建议

(一)中国政府层面

1.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应借助中国驻外机构、商会、已在境外开展经营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各界的力量,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民族宗教矛盾、不同阶层力量对比等重要政治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和。通过搭建政治风险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及时、准确、专

业、权威的政治信息预警。目前,商务部的国别障碍报告系统、投资促进局的《国别投资指南》和中国出口信保公司的《国别风险报告》已经发挥出一定的风险防范功能,但还有待进一步促进和相互协调,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供经济外交支撑。中国政府应充分利用和平外交手段,与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实质性的保障机制,必要时给予灵活、务实的外交努力和支持。中国要加大大使馆、外交部、商务部等主要涉外工作部门的经济外交力度,充分发挥磋商机制作用,加大力度推动投资保护、司法协助、领事保护、社会保险等国家间双边、多边协定的签订,营造良好的对外投资保护环境。

3.完善投资风险保障机制。目前以政策性保险手段支持企业跨国投资的制度在中国正逐步形成,但起步晚,支持力度不大,特别是依托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保险机制还很落后。今后,政府要在中国出口信保公司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允许、鼓励其他保险企业参与对外投资的保险业务;尽快开发国外投资保险的新品种,商业性、政策性保险多种推进;在全球范围内对政治风险进行分保和再保险,进一步分散风险;设立国家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4.利用相关国际法制规则。国际社会在建立防范及处置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国际法制成果主要有三个:根据ICSID公约建立的东道国与他国国民间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根据MIGA公约建立的政治风险保险机制,以及根据WTO协定建立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从功能方面看,ICSID机制与WTO机制为规避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提供了法律保障,MI-GA机制则提供了经济保障;从风险方面看,ICSID与MIGA针对海外投资在营运阶段发生的政治风险提供救济,WTO则把这种救济从营运阶段延伸至市场准入阶段。三者各具优势,可以相互补充。在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且强权政治幽灵时隐时现的时代,国际法则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及实施“走出去”经营方略的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总体上是有利的,应该积极贯彻学习、灵活运用。

(二)企业自身层面

1.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企业管理层对政治风险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顺利避免和化解并购政治风险的先决条件。管理层或其聘请的专业服务团队,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国际政治格局、各国的贸易政策、外交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内部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组织结构上宜采取“直线管理、集中领导”的模式,这种类型的组织形式的责任与权限相对集中,上下级之间实行单一的垂直领导,从而保证了风险管理计划、命令的传递、执行能迅速彻底。

2.严谨评估各项重大投资交易的政治风险。对投资进行全面、客观的政治风险评估,能有效避免和减轻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基本程序应该是:收集东道国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收支状况、政局稳定性、投资项目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欧洲货币》杂志等权威渠道或机构每年都要公布国别政治风险排序,中国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时可跟踪分析从各类不同渠道获得的材料,找到目标东道国政治风险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其政治风险等级。

篇10

互联网+农业保险创新的重要意义

要有效促进我国互联网+农业保险发展,首先需认清我国传统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分散的生产方式增加了保险的经营难度。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小农户为主,生产利润较低,农户投保意愿很弱。在投保农户中,许多只将容易受灾的地块投保,甚至骗保、骗赔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容易造成保险企业亏损。二是多样的自然条件降低了保险的运营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保险公司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现场勘查,导致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制约了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三是粗放的经营模式影响了保险的保障效果。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保险为主,保险机构的利润主要源于国家补贴,保费厘定宽泛、产品服务单一、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保险的保障效果。四是落后的保险理念制约了保险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对农业保险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经济补偿方面,保险的担保增信、金融中介等功能尚未受到重视,保险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对各方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原因均与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密切相关。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人无法提供更多的保险产品,投保人不能及时获取所需的保险服务。利用传统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成本很高,而互联网+为应对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互联网+农业保险的实践与启示

互联网+产品创新:指数保险

指数保险是指把一个或几个风险因素(如天气、市场价格等)对投保标的(如产量、预期价格等)的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对应一个损益值,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投保标的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

例如,某公司通过对特定小麦品种生长条件及相关地区气候的大数据分析,研发了小麦干旱指数保险。条款约定:将当年3 月11 日至4 月30 日期间日降雨量的累计值,记为干旱指数。当干旱指数 5 毫米时,每亩赔付公式为(35 毫米-干旱指数)3.5 元/ 亩;当5 毫米干旱指数 15 毫米时,每亩赔付公式为(35 毫米- 干旱指数)3 元/ 亩;当15 毫米干旱指数 35 毫米时,每亩赔付公式为(35 毫米- 干旱指数)2.5 元/ 亩;当干旱指数 35毫米时,不赔付。

再如,某公司通过对当地农业部门的前3 年南瓜平均地头收购价的研究,开发了南瓜价格指数保险。条款约定:从南瓜成熟采摘开始到结束,是一个保险的责任期。在此期间,价格以当地农业部门的价格为准。农户的投保价格为420 元/ 亩,投保基准价1.4 元/ 公斤,赔付上限为4200 元/ 亩。当市场平均售价低于1.4 元/ 公斤时,每亩赔付公式为:平均亩产量(1.4 元-市场平均售价) 4200 元。当市场平均售价等于或高于1.4 元/ 公斤时,不赔。

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指数保险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同一风险区划内的投保人以相同费率投保,能否赔款以及赔款多少取决于实际指数与约定指数的偏差,而实际指数又依据独立部门(如气象、农业等部门)的数据,与个别投保人标的无关,因此同一风险区划内的所有投保人可按相同的标准获得赔款。指数保险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赔款与个别投保人产量无关,可以有效解决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二是承保不需考虑投保人差异,查勘、定损和理赔不需要复杂技术,管理成本低;三是保险产品容易实现在线销售;四是标准化合同容易实现二级市场流通,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农业风险。

互联网+营销创新:保险产品组合销售

保险产品组合销售是指借助信息、资金支付、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等平台或系统获取的数据,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精算、管控,形成由多种保险产品和服务构成的保险解决方案,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整体控制,从而稳定农业生产经营收益。

例如,某有机生态农庄计划采取互联网众筹的方式组织生产。为消除顾客对自己的诚信疑虑,决定为顾客的每份预付款都购买诚信履约保障保险。有机农庄与保险公司约定,选取一家银行作为资金代管方,全部资金收支均通过该银行完成。同时,有机农庄需要具备完善的生产管理、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统,并对保险机构开放数据,以确保有机农庄按规程组织生产经营,并在风险发生时切实履行减损义务。

有机农庄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信息系统众筹、团购等信息,顾客将预付款通过资金支付系统打入指定账户,并自动获得一份由保险机构提供的诚信履约保障保险,一旦有机农庄不能履约供货,顾客损失由保险机构承担。银行负责按保险机构和有机农庄的约定,按期向保险机构支付保费、向有机农庄支付生产成本和利润。

众筹完成后,有机农庄按需求开始组织生产。产前:保险机构为有机农庄采购的种子、有机肥料等农资提供质量保证保险,承担因农资质量不符合有机种植要求而造成的损失;为有机农庄的大棚、温湿度控制等设备提供意外损坏保险,承担因设施在生产期间意外损毁而造成的损失。产中:保险机构为有机农庄提供作物病虫害保险,承担因大面积病虫害爆发而造成的损失;提供气象灾害保险,承担因大风、冰雹等极端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为有机农庄生产作业人员提供人身意外保险,承担作业过程中人身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失。

产品采收完成后,有机农庄负责向顾客配送产品。保险机构为有机农庄提供运输责任保险,承担运输途中因意外造成的产品损失;提品品质保证保险,承担产品配送途中因破损变质所造成的损失。

与传统农业保险营销方式相比,保险产品组合销售的最大特点是定制化。保险产品的营销,主要参照投保人生产经营所处的场景,通过对各项风险因素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投保人通过购买保险转移风险、保障收益的目的。而保险人承担赔偿义务的大小,主要依据相应信息系统实时的现场数据,保证了保险赔付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保险产品组合销售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保险产品的适用场景与投保人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降低了农业商业保险的销售难度;二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主要风险的综合管理和整体转移,显著提升了保险的保障效果;三是有效保证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预期收益,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水平,增强了生产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四是有效保障优质农产品的信誉,降低了进入高端消费市场的门槛,提升了利润空间。

互联网+管理创新:定损勘察数据远程采集定损勘察数据远程采集是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无人机、植入式RFID、手持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在开展承保验标、查勘定损等业务时,快速、精准采集农业保险标的(如种植地块、养殖场等)的位置、面积(数量)、生长状态、受灾程度等数据,并通过3G/4G宽带无线网络发送至数据中心,为保费核算、出险理赔等提供准确的测算依据。

例如,某农户向保险机构购买粮食作物保险,对相应粮食作物在从出苗到成熟收获期间因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由保险人依约提供经济补偿。

在承保验标方面,保险员携带移动终端,沿投保地块绕行一圈,精确、快捷采集地理位置信息,自动计算面积,并通过3G/4G 无线宽带网络发送给保险机构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采集的面积、位置、高低落差等信息与保单数据自动进行比对,快速发现是否存在夸大投保、重复投保等问题,确认后按约定条款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

在查勘定损方面,保险机构首先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实现省级、县级尺度的灾害损失勘查,快速识别重灾区,为进一步的勘查调度提供指导。其次,利用无人机携带高清影像设备,对受灾严重的乡、镇、村的投保地块进行精确查勘,并通过3G/4G 无线宽带网络发送给保险机构的定损中心,定损中心根据数据核定受灾损失。最后,对部分因叶面遮挡等原因造成定损存有争议的地块,由保险机构人员进行现场查勘,通过移动终端将附带有GPS定位信息的影像数据传回定损中心,做进一步核灾损失。

与传统农业保险承保定损方式相比,定损勘察数据远程采集的最大特点是精准化。保费的测算,主要根据现场采集的各类数据,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数据的比对确认,依据相应模型和标准进行测算。理赔的核定,主要依靠定损专家团根据远程采集的数据在定损中心完成,有效保证了保险理赔核定的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