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对风险的控制以实现其目标的,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评估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狭义的风险评估仅仅是指风险分析,即通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按照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评估
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所使用的风险评估概念属于广义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框架》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关键构成要素。
(一)设定目标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风险评估首先要设定目标。设定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前提条件。风险是与目标伴随的,首先必须有目标,管理层才能对实现目标的风险进行识别。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目标设定不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但它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为此《内部控制框架》专门对目标设定进行了论述。目标包括企业层面的目标和业务层面的目标。管理层通过目标设定来明确业绩衡量标准,目标具体分为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经营目标是管理层基于企业所处特定经营环境所设定的业绩衡量标准;财务报告目标在于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规性目标则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这些目标是相互补充和相互关联的。
(二)风险识别
1.风险识别必须与目标联系,无论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企业的风险识别应当考虑到目标实现面临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2.风险识别是一个持续性、反复的过程。3.进行风险识别时应当关注企业各个层面的风险,包括企业层面的风险和业务层面的风险。对主体层面的风险进行识别时,既要关注外部风险,也要关注内部风险。来自外部的风险主要有技术进步引起的风险、客户需求变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法律法规变动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经济环境变化风险等;来自内部的风险包括信息系统故障风险、员工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层变动风险以及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不作为的风险等。对业务层面的风险进行识别时,应当将该层面的风险评估集中于主要业务流程和主要职能上,如销售、生产、营销、研究开发等。应当识别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较为明显的风险。
(三)风险分析,即狭义的风险评估
企业在对企业层面的风险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识别后,则需要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风险分析的过程通常包括估计风险的严重性、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应采取的措施等三个步骤。应当注意的是,作为内部控制一部分的风险评估,与作为管理过程应对措施而采取的计划、方案及其他措施存在着区别。
(四)建立识别环境变化的机制
风险评估本质上是一个识别变化并采取必要措施的过程。随着经济、行业和监管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将发生相应的调整,企业应当建立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对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识别。管理层应当特别关注以下对环境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已变化的经营环境、管理层人员更换及员工大规模更换、使用新的或调整后的信息系统、经营业务快速增长、采用新技术、开拓新的经营领域、进行公司重组等。企业应当建立一定的机制,对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识别。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评估
美国COSO委员会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将风险管理的要素划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八要素。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就是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形成确定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的依据。这实际就是《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分析,属于狭义上的风险评估概念。《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评估实际上包括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项内容,而目标设定则作为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不属于内部控制要素的范围。
风险总是与特定目标的实现相联系。如不出国旅游,则不会涉及到飞机失事的风险。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实施风险管理首先就涉及到设定目标。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正是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将目标设定作为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之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和相关目标,战略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而相关目标则是建立在战略目标基础上的企业层面等的目标,企业层面的目标与更为具体的目标相关联,贯穿于整个企业,并具体为各项业务和各项职能的次级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要求设定的目标应当是可计量的,并要求企业各个层次人员根据各自所影响的范围了解企业设定的目标。设定的目标分为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等三项。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在选择目标时要确保其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容量相协调。风险容量是企业管理当局在董事会的监督下确定的,反映着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影响企业的文化和经营风格,是制定战略目标的风向标。战略目标应当选择与其风险容量一致的目标,并使风险反映于战略目标之中。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事项识别要求管理当局对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战略实施或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进行识别,对企业目标实现将带来负面影响的确定为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应对;将存在正面影响的确定为机会,将其反馈到战略或目标的制定过程之中。在对事项进行识别时,必须考虑企业整体范围内可能带来风险和机会的所有内部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需要考虑的通常包括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而内部因素需要考虑的通常包括人员、流程、技术等因素。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评估(即风险分析)要求进行风险评估时,既要考虑预期事项也要考虑非预期事项,对可能对企业存在重大影响的非预期的潜在事项和预期事项的风险进行评估;既要考虑固有风险,也要考虑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指管理当局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而剩余风险则是在管理当局进行风险应对之后所残余的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后,则集中考虑剩余风险的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风险应对要求企业管理当局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并在成本效益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能够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范围之内的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管理当局应当在企业范围内识别风险并确定企业总体剩余风险处于企业风险容量之内。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风险评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风险评估使用的是广义上的风险评估概念,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基本规范》。风险评估的具体过程包括:
(一)控制目标的设定
设定控制目标是进行内部控制,特别是风险评估的前提。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本身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战略目标。设定的目标应当尽可能量化,并细化为各业务活动和各职能部门的具体目标。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要切实可行,与内部控制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设定不同要求的内部控制目标,并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逐步提升内部控制目标。
(二)风险识别
《基本规范》要求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即风险容量,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企业在识别内部风险时,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因素包括: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5.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上述因素的现状往往是风险存在的基础,上述因素的变动则往往会诱发新风险的产生。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因素包括: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上述因素实际上是企业经营活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如一项新的技术被其他同行所采用,有可能导致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而带来风险。再如政府颁布实施较过去更为严格的监管法律,由此可能导致本企业传统加工方法无法继续使用,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
(三)风险分析
《基本规范》要求企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鉴于风险分析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企业进行风险分析时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风险分析的目的在于为企业风险应对提供依据。由于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其个人风险偏好对经营活动等具有重大影响,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并予以特别关注,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四)风险应对
篇2
【关键词】项目评估;无形资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对项目评估中涉及的无形资产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无形资产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即都有哪些形成风险的原因。其次,要采用适当的风险识别方法对项目评估中涉及的无形资产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识别。
一、无形资产风险的影响因素
评估人员要通过密切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动态地分析无形资产的风险种类和风险影响力。通过对形成无形资产风险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可以明确无形资产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范围的不确定性,对应的无形资产价值分配不确定性的风险。
(二)外界产业环境、行业行政性发展规划及政策对无形资产使用的影响,对应的无形资产有效期限的不确定风险。
(三)无形资产市场的供求变化及竞争程度,部分无形资产的市场影响度和占有率,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的标准,等等,对应的无形资产在未来所能获取的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风险。
(四)资产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资产的较低使用效率、操作不规范,管理上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对应的无形资产投入产出及利用效率不确定的风险。
(五)无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人员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工作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对应的无形资产价值毁损甚至产生负收益的风险。
二、无形资产风险识别方法分析
无形资产的风险识别可以借鉴有形资产的风险识别方法,同时考虑无形资产的特殊性,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全面剖析企业采用项目在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无形资产风险及其形成的根源。
(一)资产形成流程识别方法,即对项目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从其形成流程中分析,对每一个过程、环节进行检查,发现其中潜在的风险,挖掘产生风险的根源。例如,对于项目中涉及的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研究品牌资产从创立之初到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使品牌未来价值发生变动的风险因素,并预估如若风险发生可能给项目实施带来的影响和为预防风险企业需要采取风险管理措施的成本费用。
(二)类比借鉴分析法,即分析企业实施某个项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及涉及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寻找相似环境中的同类无形资产,借鉴该同类无形资产已经识别或暴露出的风险对比分析项目中的无形资产的风险。比如专利权,该类无形资产已经为企业和社会所熟识,比较容易找到符合条件的相似资产,通过类比借鉴分析,可以对其风险进行识别。
(三)职能结构分析法,即充分利用企业的职能部门分别在不同的职能范围内进行无形资产风险分析,财务部门针对无形资产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就无形资产风险清单进行调查,企业管理层就无形资产事故组织专家调查等。比如商誉这种无形资产,在企业进行项目评估时,必须考虑项目的实施成功与否可能会给企业的整体商誉带来的影响,就可以采用职能结构分析法,识别其各种风险,进行相应地风险管理。
三、无形资产的风险管理
对无形资产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是为了帮助识别鉴定无形资产的风险,而对无形资产风险的识别是对无形资产风险管理的基础,无形资产特殊性以及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评估中可行性决策的风险。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无形资产风险的认识,践行无形资产风险管理。
(一)无形资产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即对无形资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程度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无形资产风险管理准备,对无形资产风险认识、评估与管理可以使企业的项目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首先,采用定性的方法确定风险类别;其次,采用定量的方法计算预测风险的期望收益;然后选用适当的分析模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一步分析。鉴于无形资产的高风险高收益高破坏力的特性,必须尽可能的对无形资产可能面对的各种情景加以分析,重点关注风险发生概率大的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风险控制。对无形资产进行风险控制,一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在项目评估过程中,要评估与相应的无形资产对应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动态管理无形资产风险的能力。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风险发生之前能够进行事前控制,控制的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风险规避措施,还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变措施。二是风险发生时,能够快速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三是风险发生后,能够形成反馈管理机制。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这一战略性发展资源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体现了企业的科学技术能力和知识文化能力,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利益来源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但是,无形资产所固有的风险及其特征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或潜在的巨大损失。正是由于无形资产的地位日益凸显,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比重迅速上升,项目评估中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相应增多,在项目评估过程中,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无形资产的风险识别及其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无形资产的风险评估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洪健,邱展法.无形资产评估探讨[J].南方论刊,2007 (02):42-43.
[2] 刘霞,傅国林.无形资产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点及防范[J].会计师,2013(05):9-11.
[3] 彭冰.基于期权定价模糊二叉树模型的无形资产评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篇3
文章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产品项目特点及管理模式,详细阐述了本企业产品项目风险管理全程,包含5个步骤: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跟踪和风险管控,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说明。通过本文总结和归纳本企业在项目风险管理手段,为其他企业在此项管理上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
产品项目;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随着企业日益壮大,项目不断增多,项目管理理念已被广泛重视和采用,但在应用中往往项目风险被忽视或未得到相应的重视。随项目开展,项目风险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在项目管理中通过优化组合风险管理方法,对项目风险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导致的结果,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已是企业项目管理所面对的、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及本企业产品项目特点和管理模式,详细介绍本企业产品项目在风险管控上是如何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及过程管控的,具有实效指导意义。
1、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1.1项目风险管理定义通过对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妥善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
1.2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关系通过界定项目范围,可以明确项目的范围,将项目的任务细分为更具体、更便于管理的部分,避免遗漏而产生风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种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会带来某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来评价这些不确定性,从而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
1.3风险的基础性质风险的客观性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根本上说,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风险主体是独立存在的,不管风险主体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可能变为现实。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即风险的程度有多大、风险何时何地由可能转变为现实均是不确定的。风险的不利性是风险一旦产生,就会使风险主体产生挫折、失败、甚至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承认风险、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做好决策,尽可能地避免风险,将风险的不利性降至最低。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以转化。
2、本企业产品项目风险种类
项目风险种类是指那些可能对项目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风险源。项目风险种类根据不同的项目,对影响因素源划分也不同,种类划分也是多样性的,对于本企业研发项目,主要从影响目标实际出发,具体分类如下:1)进度风险;2)质量风险;3)成本风险;4)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风险;5)市场风险。
2.1进度风险指项目研发过程中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项目进程存在无法按预期计划完成,项目研发周期延后的风险。
2.2质量风险指整个产品开发周期内,外购零部件、自制件加工、整机装配过程、整机可靠性、新结构、新技术应用等给产品开发带来的质量隐患问题。
2.3成本风险指因零件设变、供应商价格垄断、预估量价规划等大幅波动、生产线方案调整等变化引起的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分析指标下滑或不能达到公司预期要求的风险。
2.4固定资产风险指在生产线建设过程中,因自然条件、人、供应商等不确定因素导致工期延误或直接造成损失的风险。
2.5无形资产风险指公司产品在知识产权方面侵犯或保护不当所造成的风险。
2.6市场风险指新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市场接受的时间、市场寿命及市场开发所需资源投入强度等难以确定,而导致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可能性。
3、项目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工作贯穿于项目整个开发过程,依据项目开发目标,分阶段识别和确认存在风险、风险特征、主要因素和对项目产生的影响。
3.1项目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1)项目存在有哪些潜在风险;2)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3)分析风险可能影响的后果。
3.2项目风险识别所需的信息和依据1)项目输出物描述;2)项目计划、目标、要求、方案等信息;3)项目历史参考资料;4)规范、行业发展趋势、经济信息、政策法规等资料。
3.3风险识别方法根据项目工作实际选择识别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方法具体分类如下:1)假设条件分析法;2)系统分解法;3)流程图法;4)头脑风暴法;5)情况分析法;6)风险核检清单法。对于本企业管理上,常用的方法为假设条件法、头脑风暴法和风险核检法。
3.3.1假设条件分析法在项目计划和决策过程中对项目各种条件和成果的假设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和找出项目风险的方法。
3.3.2系统分解法将一个复杂的项目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和容易认识的子系统或系统元素,从而识别出各个子系统或系统要素的风险的方法。
3.3.3流程图法项目风险识别中的一种结构化方法,借助于流程图这种方法帮助项目风险识别人员去分析和了解项目风险所处的具体项目环节,项目各环节之间存在的风险,以及项目风险的起因和影响。
3.3.4头脑风暴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和专家经验,通过会议的形式分析和识别项目风险的方法。
3.3.5情况分析法在进行项目风险分析与识别时所需要的一种识别各种引起项目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等问题的一种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3.3.6风险核检清单法总结历史项目风险经验,设计一份项目风险核检清单,然后对照这份清单进行项目风险核检。
3.4项目中风险识别过程针对企业项目管理实际出发,项目风险识别主要分为部门组级和项目组两级风险识别。
3.4.1部门级风险识别过程由项目组各成员单位在项目各段里程碑工作中收集、分析和生成有关项目活动与过程的风险事件信息,组织部门级工作组成员和专家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与判别,明确风险分类,最终形成部门级里程碑风险评估信息。
3.4.2项目组级风险识别过程项目开展全程,由项目组收集、整理风险信息,组织项目组各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对风险事件信息进行分析与判别,明确风险分类,最终形成项目组级风险评估信息。
4、项目风险量化评估
项目立项之后,随项目开展对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实时评估,通过对风险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最终评估出风险的大小。
4.1风险评价准则分别用数值1~5来表示风险事件发生时的影响程度和发生频度的高低。
4.2等级评估准则通过计算影响程度与频度乘积之数值来确定风险等级,表示风险处理优先次序和重视程度。另外,当影响程度是3及其以上时,必须予以特别注意,并明确和制定预防/纠正措施和计划来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5、项目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分别在项目各个里程碑进行管控,从对措施实际有效性考虑,分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和项目详细设计、验证阶段两个阶段进行管控工作。
5.1项目方案设计阶段此段风险尚未显现,但其可能性存在于各种征兆之中,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预防,对识别的风险制定规避和转移预案措施。
5.1.1各成员单位在此阶段各里程碑工作中,各部项目经理组织本部门工作组成员和专家对本段部门工作存在的潜在风险事件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影响后果及严重度分析,分析风险产生的可能因素,制定预案措施、计划,评估措施需达到的效果并指定负责人,同时对高风险事件通报项目组。
5.1.2项目组级项目总监根据业务级风险事件和项目开发实际,组织项目组成员和专家对本段项目组工作存在的风险事件评定项目组级风险,制定预案措施、计划,落实责任单位,建立风险事件管理台账,时时监控事件处理进展。对于高风险事件且急需处理的,及时组织公司级评审,降低风险事件对项目影响程度。
5.2项目详细设计、验证阶段风险已经来临或已产生损失,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应对和善后处理上,对识别的风险制定详细的处理应对措施和计划。
5.2.1各成员单位
5.2.2项目组级项目总监根据业务级风险事件和项目开发实际,组织项目组成员和专家评定项目组级风险事件、划分风险等级,制定项目组级风险应对措施、方法、管控计划、落实责任单位,建立风险事件管理台账,时时监控事件处理进展。对于高风险事件且急需处理的,及时组织公司级评审,降低风险事件对项目影响程度。
5.3跟踪和记录部门级及项目级风险事件均列入《项目问题点管控台账》,在项目例会中跟踪管理,里程碑评审时,总结和通报本段问题点跟踪进展,同时作为项目交付物归档。各级识别的各类风险事件信息记录在《项目里程碑风险评估表》中,作为项目交付物文件归档。
参考文献
[1]沈建民.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5).
[2]邱苑华.项目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喀斯特 风险评价 评价体系
1.引言
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各个地区的公路建设。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以下称导则)的要求,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评估项目建设存在的环境风险制约因素进行,从环境敏感性角度评估建设环境风险可接受性;评估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污染事故处理应急方案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等1。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比较艰巨的,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减小各种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风险的产生及应对各种风险后果,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体系是十分关键的。
本研究的风险评价即为导则中要求的环境风险的评估,首先需要对环境风险的制约因素即风险因子进行识别。分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及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区域的背景情况等,根据环境效应强度及其发生背景对建设工程施工期及营运期中可能产生的不确定的因素进行识别,进而加以分析,判断、归类、鉴定,并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减轻或降低风险带来的危害。即根据风险识别过程(数据、资料、信息的获取——资料及数据的分析及风险因子的识别——风险因子的鉴定、归类——风险管理[1]可分为施工期、营运期两个时期进行,并选用一定的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即风险源、特性、影响范围等的识别。贵州喀斯特地区广布的溶洞及落水洞、山地多、山谷切割深等特点加大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难度。施工期的风险识别主要分为路基工程、桥梁工程及隧道工程等三个工程中的风险;营运期主要分为自然灾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风险。
2.1施工期风险因子
2.1.1路基工程
(1)软土路基工程
喀斯特地区的岩层主要为白云岩、石灰岩等,在洼地地区,流水冲击物在此处沉积,沉积物极其脆弱,强度较低,易发生垮塌、沉降等风险。因此识别项目实施地段的软土路基可能发生的风险主要包括路基土质状况、材料运输的可达性等。同时项目实施应尽量避开雨季,雨季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修建排水沟、合理堆放料材等,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继而造成河道淤塞。
(2)边坡工程
包括路基边坡及道路开辟形成的边坡。高速公路通过较小的山体时,没有采取避让及隧道工程措施,而是对山体进行爆破,开辟出道路。而开辟之后形成的山体边坡地形高差较大、坡度较陡、岩土体的物质及结构基础属于易发生滑坡的岩土体都存在路基不稳,容易滑坡、塌方等安全隐患。
2.1.2桥梁工程
桥梁工程的风险相对高速公路其他工程较大。由于喀斯特地区河谷切割深,桥梁的跨度较大,长度较长,海拔较高,桥墩高度较高。且各种形式的桥梁存在的风险因素各异,但总的看来,桥梁工程施工期的风险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河流水文情势对桥墩、桥桩基础的稳定性的影响;桥梁承重与该高速公路的设计流量的关系;以及桥梁结构、附属设施施工采取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产生的风险等。
2.1.3隧道工程
贵州是云贵高原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过渡地带,山地较多,因此隧道工程是不可避免的。根据隧道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喀斯特地区的隧道以山岭隧道为主,山岭隧道是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隧道。在喀斯特地区修建隧道具有复杂性及不可预见性。施工期的风险主要包括正洞施工及辅助坑道施工过程引起的坍塌、突泥、突水、瓦斯燃烧等风险以及由地质水文条件引起的风险等。
2.2运营期风险
2.2.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风险表现为自然灾害对高速公路的破坏。主要有地震、暴风雪、严寒酷暑、洪涝灾害引起的滑坡、水土流失等。
2.2.2运输风险
高速公路营运期的运输风险主要是运输环境的风险评价。如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工作人员的失误、车辆、包装、设施、路况及环境等原因,危险化学物品发生爆炸、泄露等事故从而产生风险。
桥梁工程运输风险除自然灾害对桥梁的破坏导致的风险外,还包括人为破坏等对桥梁的安全运营影响,桥梁工程耐久性等。
隧道工程运输风险包括隧道结构稳定性、防水可靠性、耐久性等。
3.评估方法的选取
风险评估方法是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评估方法对各个风险要素进行评估的方法。并与预期的风险目标进行比较,进而确定项目的风险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减轻风险发生的后果。
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决策树法、网络计划技术、蒙特卡罗模拟、层次分析法等;以及将以上方法加以综合的评价方法:如模糊层次分析法、灰色层次法、模糊效用风险评价法等[2]。其中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应用较广,理论也较成熟。层次分析法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将所识别的风险因子进行分层,通过比较、计算得到不同方案的风险水平。专家评分法是通过对参与大量工程建设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专家的实际工作经验对风险进行打分,从而得到风险的发生概率等。风险评价的目的是选取风险水平小的方案,但风险较大的方案往往盈利的机会较大[3],因此平衡好风险水平与经济盈利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关键的。
4.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是为了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减小风险可能发生后的损失大小。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就需要增大投资,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素质及风险控制水平,并对项目实施地段进行充分的调查,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采取各种方法措施对各个风险要素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控制,防微杜渐,从而降低风险等级,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5.结论
日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在公路风险评价中,分为,根据施工期及运营期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能够全面科学系统地指导实践。同时还应对企业管理水平、素质等进行风险识别,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可能引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
篇5
一、审计风险模型及意义
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全面推行,财政部于2010年11月1日以“财会[2010]21号”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CSA)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基本要求》等38项审计准则,规定从2012年开始实施。CSA第1101号第13条规定:“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表明新修订的CSA完全认同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规定并从2004年12月15日起实施的新审计模型:
审计风险=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模型系依照审计重要性原则架构而成,因此可称之为“重要性审计风险模型”。式中,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均同审计风险正相关。但同作为自变量的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则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就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就越高。
审计准则强调了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可见,重大错报风险是由于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管理层诚信缺失、治理层监管虚弱)或其他因素(经济萧条、行业寿命周期短等)影响而发生的“会计风险”。但是,如CPA没有预先评估和识别报表错报风险,采取审计程序就难免盲目,而且会违背审计的重要性原则,从而增加检查风险。所以,将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为审计风险变量,表面看并不符合审计风险内涵逻辑,但实质是指导CPA不能仅注重“查账”技能训练以防范技术性的检查风险,还须将风险导向前移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影响层次,注重对审计对象的财务环境评估,让审计任务和范围逆向拓展到会计报表形成的内部控制背景、治理结构、管理责任、账户余额真实性、会计核算资产处理方法正确性、报表内容完整性等,采取恰当的审计程序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和评估,确保做到有备无患,检查有的放矢。
二、审计风险类型体系
审计风险伴随审计全过程,可谓无时无处不客观存在。因此,其种类繁杂,形式多样。为便于开展理论研究和便于实践中识别,应根据审计风险存在的不同标准进行划分。
1.按审计风险源泉,分为外源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
外源性风险即源自审计之外的风险,应涵盖源自被审方面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行政干预风险、审计报告使用风险等。其中,行政干预风险属于不可控风险,审计注意运用规避手段防范;而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报告使用风险,均具有可控性。因为它是一种可以预见的客观实在,只要承认了经济事实的合理性,就意味着接受了该种风险。CPA应特别注重重大错报风险,应认真遵循CSA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内源性风险是审计过程中因工作疏忽和检查程序、测试方法失当而承担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通常包括审计签约风险、检查风险、报告风险等。内部风险均属可控风险,审计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执业涵养,不断提升职业评断能力和查账技术水平,增强审计服务意识和责任思想,防微杜渐。
2.按审计风险存在形态,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三种,或综合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种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程序发现的可能性。前两种风险也可合并称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这也是国际国内审计准则确立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依据。
3.按审计风险管理,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可控风险是指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例如,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工作态度、审计方法选用、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的管理等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不可控风险是指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不能直接加以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引发的审计风险,包括被审计单位内外两种因素,外部因素如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内部因素如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程度等。
4.按风险对审计程序的依赖,可分为审计准备阶段风险、实施阶段风险和终结阶段风险
审计风险贯穿于准备、实施、终结等各个审计程序环节。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审前准备阶段隐含的风险主要是审计业务约定书订立风险即“签约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其中签约风险指因审计谈判忽略意外不确定事项而发生无法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或发生审计纠纷的可能性;实施阶段风险即检查风险;审计终结阶段风险包括审计报告类型选择、撰写、复核和使用四环节的风险。
此外,还可按审计风险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审计风险和隐性审计风险;按风险承担主体,可分为审计组织风险和审计人员风险;按风险成因,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按风险后果,分为法律风险、行政风险、财产风险等。
(二)以审计准则为基础的系统性审计风险模型架构
如前所述,事务所在审前谈判协商的核心关注点绝非合理收费问题,而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政策、管理控制和财务状况等,以识别和评估审计签约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而,针对委派CPA执业能力、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执行程序、实质性程序手段与方法、证据证明力等要素,全面系统地识别检查风险;最后,需针对审计报告的类型选择、撰写能力、复核措施、使用跟踪回访等因素,识别审计报告风险。审计前期的签约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将直接辐射给审计检查风险,并形成对审计道德、审计程序、审计测试和审计证据等四种检查风险的强烈干扰;而检查风险将直接传导到审计报告并影响其类型选择和评价方向以及使用反应,即检查风险越高,审计报告风险相应越大;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审计签约风险和审计报告风险,属于同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具有直接相关性的两个自变量因素,它们的相互独立又彼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审计风险因变量,公式表示为:
审计风险=审计签约风险×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报告风险
该模型保留了审计准则模型即“重要性审计风险模型”的风险要素及全部内涵特征,并完善了相关的风险变量,使审计风险因素更加全面、系统,故此称为“系统性审计风险模型”。模型公式中,审计签约风险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存在着非线性函数关系,二者具有交叉存在的相容性,在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之前的调查谈判阶段,审计就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和财务环境等进行了解测试,这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涉及到重大错报风险识别,测试的签约风险越高,说明重大错报风险也越大;反之亦然。同样,审计报告风险与审计检查风险之间也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二者存在不确定性的交互影响:检查风险对报告风险具有正向传递性影响,即检查风险越高,审计报告风险越大;审计报告风险越高,检查风险会因其反向辐射而趋于扩大。
(三)健全性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1.正确认识结构审计风险模型的全面风险体系链路
CPA主要是对授权委托方承担对被审计单位审计的风险责任。随着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CPA即进入审计程序(准备、实施、终结)。由于审计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并沿着审计程序各个节点依次单向递延和逐步传递,形成了可以支撑健全性审计风险模型的审计风险体系链,并最终汇集成单项审计的“风险库”,记入审计风险档案。如图1所示。
CPA应全面掌握审计风险要素结构体系,时刻注意风险导向,认真思索审计风险信息传递路径,坚持职业怀疑态度,培养敏感的执业风险嗅觉,用“全面风险观”理念指导审计工作,养成风险识别环节前移(出表单位内控和经营)和后延(委托单位使用审计报告),扩大审计风险识别范围。
2.灵活运用健全性审计风险模型
在具体审计任务中,并非链路图中的每个风险要素都会出现,即使同时出现也不可能都产生严重审计危害。为此,要求CPA在全面梳理风险导向思想前提下,要善于对识别的各项风险按其风险评估值做取大舍小、避轻就重的甄选,以避免模型运用僵化,测度风险指标过细过杂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信心。比如,公司董事局委托开展应收款账龄审计,签约风险和报告风险均属于可以忽略不计的轻度风险。此时,沿用审计准则规定的重要性审计风险模型就足以保证风险评估需要;再如,许多中小事务所业务范围局限于验资、鉴定、内控、咨询和等,从不接受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这样,两种审计风险模型都对之无用。
3.加强审计风险模型应用培训
中国CPA由“官方机构”―财政部下设的中注协(CICPA)按“高考”教育模式进行认证和管理。考试环节注重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知识),所以中国CPA大都靠拼记忆力和理解力考取资格;执业资格获取环节依然是参加CPA全国统成绩考试及格并执业审计二年以上,即可由省级注协注册批准。于是,出现在校大学生、失业会计纷纷考证和事务所“挂证”保执业阅历等乱象。这批CPA进入审计队伍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难度极大。所以,应全面开展专题培训,强化审计合伙人和CPA队伍的审计风险意识,指导其按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执业。重点辅导CPA深刻认识、正确理解和科学应用审计风险模型,并让其知道审计风险模型作为审计工作指南,绝非强制使用,也不是所有审计业务都“一刀切”地运用,而是要因事、因人制宜,区别对待。如承担上市公司报表审计,务须进行审计风险识别评估,对非上市公司报表审计则尽量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同时,根据委托审计范围和目的,确定风险分布环节、概率和程度并依次识别风险因素种类和评估风险度,据以选择审计风险模型种类和应用操作方式等。
四、结论
篇6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品油销售竞争的日趋激烈,石油销售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逐渐增大,为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研究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文章对石油销售企业投资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提高石油销售企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石油销售 财务风险 识别 评估 防范措施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客观现实,无处不在,企业发展要想健康持续,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研究,做好风险管控。目前我国的石油销售企业主要面临着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投资风险;它包括行业竞争风险、投资决策风险、政府监管风险以及宏观政策风险。另一方面是资金回收风险:由于石油销售企业具有接触货币资金人员多、实物资产比重大、面广、线长、点多等特点,这都会对资金的回收带来一定的风险。近年来,石油销售企业为了减少风险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来降低风险,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明确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和评估手段才能提前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石油销售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通过对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评估手段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为石油销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
1、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风险识别只要是指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客观存在的、潜在的、尚未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预测,对潜在的后果、起因、影响范围和引起源进行辨别并记录的过程。
财务风险识别的操作过程是由感知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风险识别的基础,指认识存在的客观风险,并能够找出风险点的过程;后者是风险识别的关键,它是指准确研究引发风险发生的各类因素。一般来说风险识别包含了三个基本过程和步骤:(1)收集信息:根据识别的目标进行信息收集并及时分类梳理,为风险识别提供数据支撑和判断依据,根据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的特点,信息收集主要包括历史风险事件、现有风险数据库、公司领导讲话、国内外同行业年报所批露的重大风险信息、公司各项制度和章程、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等内容。(2)确定识别方法:主要是根据收集的大量信息和目标特征选取科学合理的识别方法,主要的识别方法:领导讲话分析法、目标分析法、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财务报表法、历史事件法、流程图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基准化分析法等几种。(3)建立风险数据库:把已经明确的风险登记造册形成风险数据库,方便以后查阅,它是下一次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信息和数据支撑。
2、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控制与处理的实现离不开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评估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它是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来展开的,通过分析和研究识别出来的财务风险点及其危害程度,全面了解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管理风险决策以及提出防范措施奠定数据基础和依据。
(1)投资风险评估
①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评估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折现分析投资加油站建设项目的现金净流量来评估加油站在正式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从而确定加油站项目建设的投资风险,在动态分析法中有三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动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以及标净现值。
②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反映的是息税前盈利和销售之间的变化关系,表征的是产销量变动率和利润变动率之间的对应规律。在石油销售企业风险评估中,经营杠杆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手段,在一定的销售量范围内,固定成本的变化和销量的关系不大,这样就可以通过很小的销售增量大幅度的提高经营利润。经营杠杆系数的别称是经营杠杆程度,描述的是息税前收益变动率除以销售量变动率的数值,由此可见,经营杠杆系数越大,那么石油销售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大。
(2)资金回收风险评估
评估石油销售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坏账损失、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几项指标来展开。
①总资产周转率:它是总资产周转额和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描述的是销售企业的资金周转次数,该指标越小说明资产被占用较多,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那么资金回收风险就会很大,反之亦然。
②存货周转率:它是销售成本和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描述的是企业存货周转次数。如果大量的石油被库存不能销售出去,大量资金将会被占用。该指标越小则表明资金用于存货的就越多,从而资金流转较慢,回收风险较高,反之亦然。
③坏账损失率:它是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总额的比值,它反映的是坏账在赊销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数值越小说明坏账越少,那么资金回收风险就越小。
④应收账款周转率:它是赊销收入净额和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值,表征的是转账周转速度,该指标越小表明资金周转越困难,资金回收风险越大。
⑤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它等于360除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应收账款变现的速度大小,该值越小,资金回收风险越小。
3、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根据笔者从业的经验实践认为要切实防范财务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
首先要建设财务风险管控队伍,强化培训。采用现场指导、召开专业会、集中学习等手段全方位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强化企业员工风险意识[1],并建立风险管控会议制度,定期探讨风险问题。其次,树立风险管控理念。从成品油的入库、运输、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点,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意识的防范财务风险。
(2)构筑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健全石油销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一支熟悉即财务管理流程又能够监督检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并成立财务风险监管领导小组,制定管理手册和管理流程,定期研判财务风险形势,提出控制措施和方案。二是规范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结合石油销售企业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检查评价、化解应对、识别评估、风险决策等财务制度,确保风险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三是确立四位一体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石油销售企业要完善由外部专业机构、内部审计部、财务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等组成的评价测试体系。
(3)完善内控体系
一是建立符合实际的日常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相关岗位要求,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并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二是完善动态风险管理程序:企业要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对筛选、分类、对比后的信息进行初步判断,然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风险关系、风险因素和风险来源[2]。
三是加大测试监督力度,强化工作执行力。四是建立定期考核以及奖惩机制,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4)优化风险控制方法
一是加强人员管理,减少人为风险:选拔员工时要注重品质和素质,并制定好明确的岗位目标和职责,按时进行考核和奖惩,这样就能够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财务风险。二是定期梳理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于企业是由很多的员工以及配合企业组成的,人员的变动、设备采购商家的更换、市场行情的变动等因素都会产生财务风险点,必须要定期梳理财务风险才能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制定应对措施。三是进一步完善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和约束制度,形成不同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并定期测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4、结论
通过对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研究,主要的出如下结论:
(1)财务风险识别的操作过程是由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部分组成,需要三个步骤:收集信息、确定识别方法、建立风险数据库。
(2)投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动态分析法和经营杠杆系数;资金回收风险的评估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坏账损失、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等5 个。
(3)石油销售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止措施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构筑财务风险管理体、完善内控体系、优化风险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 车晓娜,李立春.财务危机预警模式[J].上海会计,2001(11):42-44.
篇7
通信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且项目建设逐渐向密集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无疑是增大了项目管理难度。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延续周期性长,且各参与单位间相互制约,导致项目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为提高通信项目建设效果,需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对常见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即根据项目建设特点,对整个过程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与规避,争取最大程度上来降低各类风险对项目建设产生的影响。风险管理对提高项目建设综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越早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分析,便可越早对风险进行控制,提前制定出应急预案,在风险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增加项目建设效率,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特点
(一)资金多
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多,现在为全面满足实际发展需求,项目所涉及到内容更多,相应的投入的资金更多,尤其是涉及到政府性、国家性的重大项目。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往往需要通过政府、通信企业、建设单位、供应商以及客户等多个参与单位间的协调工作[1]。但是因为各参与单位目的不同,且各部门间不存在横向管理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相互之间存在严重的扯皮现象,拖慢工作效率,且会造成资金浪费,影响项目建设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风险大
通信工程项目因涉及专业众多,在进行施工建设时,就更容易受外界各项因素的影响,限制各项建设活动的有效进行。如施工技术、施工管理、设备传输、资金流动以及人员安排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对项目建设综合效果产生影响[2]。但是通信工程专业性与技术性强,各类专业间存在一定联系,这样在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管理时,就需要从整体出发,增大了管理工作难度,整个建设过程均要面对较大的风险。
(三)技术高
通信工程项目建设需要高科技技术为支持,其为技术密集型项目,通常由多个学科合作,技术实施风险大,且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通讯行业发展迅速,为满足项目建设要求,逐渐有更多新型技术被应用到实际中,但是因为技术应用缺乏经验,使得项目建设过程存在更大技术风险。另外,想要确保通信工程项目获得较高建设效果,还要求所有参建人员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如果其不能掌握专业知识与建设而要求,势必会对项目建设作业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
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一)项目风险识别
即总结以往经验,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预测,并将结果作为风险管理工作实施的依据。想要实现风险的有效识别,首先需要确定项目建设结果所存在的风险因素、潜在风险因素,并预测各类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核对表法、工作分解结构以及专家调查法等,不同方法间具有差异性,需要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而无论是选择用哪种分析方法,均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同时完成风险形势评估、风险确定与归类。其中信息收集包括项目规划、风险种类、制约因素、项目特点与要求等,且要对各类信息可靠性进行分析。风险形势分析即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实现战略、内外环境、项目前提与假设等,来确定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不确定性。最后对各类风险进行划分识别,并确定风险预防处理措施,提高风险识别精确性,在控制工作量的同时,避免出现风险识别遗漏问题。
(二)项目风险评估
对识别出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由专业人员利用管理科学技术,评估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其中常见风险评估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同样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一般为提高评估准确性,会选择两种相结合的方式。因为主观评分主要是利用专家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但是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结合层次分析法则能够将风险中复杂问题因素层次化,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条理化、简单化[3]。两种方法结合,能够有效弥补主观评分主观因素的缺陷,从更科学的角度对各类风险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提高评估结果有效性。
(三)项目风险应对
1.风险回避
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估后,确定发生概率高且影响大的风险,但是不存在可抵抗此类风险的有效措施,则提前主动放弃此类项目的建设,从根源上来对风险进行规避,而减少损失的一种方法。
2.损失控制
风险对项目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经济损失、信誉损失、关系损失以及市场损失等,且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期损失、短期损失、间接损失与直接损失等。为最大程度上降低各类风险产生的损失,需要根据风险特点主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通过对以往类似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分析,来杜绝预防风险源,并设置风险警戒线,便于更早感知风险,并启动控制措施,降低项目损失。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即将风险发生可能产生的损失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其他组织或个人,将自身所受风险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一如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前,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来降低自身损失。
三、结语
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需要明确项目建设具有的特点,确定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对风险控制的重视,有目的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管理人员应提高抗风险能力,对相似项目成功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按照专业要求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与应对,争取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产生的损失。
作者:肖杨 单位:新疆通信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仲利.全光纤通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IT风险 识别与评估
随着IT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发展,IT风险识别与管理逐渐被商业银行提上议事日程,对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T业务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受到自身偏好以及工作经验的影响,对IT风险的识别与管理缺乏客观、完整的风险管理视图,管理随意性较大。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加强IT风险管理对其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商业银行IT风险识别与评估相关概念
1.1 商业银行IT风险的特点
商业银行IT风险具体指的是商业银行在运用IT技术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风险。商业银行IT风险主要有以下特点:复杂程度高,专业性强;具有隐蔽性,发现具有一定难度;具有突发性,应急处理难度较大;影响范围广,损害性强。
1.2 商业银行IT风险识别意义
IT风险识别与评估作为IT风险管理中的首要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准确、全面地识别IT风险,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与控制,有效的减少银行经济方面的损失,对于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意义重大。
1.3 商业银行IT风险评估
IT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最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IT风险评估标准和相关IT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IT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定性、定量评估、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
2 商业银行IT应用中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层重视程度低,部门之间协调不足
很多银行的管理层虽然对于信息科技在提高经营效率、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于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没有纳入银行的长期规划中。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导致经常出现工作衔接不自然,管理难度加大的局面,对银行造成很大的损失。
2.2 银行间关于IT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差距大
对于那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银行来说,由于在IT风险识别与评估建设方面投入很多,起步早,因此在IT风险评估体系方面都获得了较突出的成就。然而,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银行来说,在此方面的投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缺乏资金,缺乏技术,防范措施极为有限,经济方面的损失事故频繁发生。
2.3 IT风险识别与评估项目开发水平较低,对于外包服务的依赖性很强
IT风险的管理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水平来实现,部分银行在人力资源方面严重缺失,以至于出现将很多业务性较强的项目外包给第三方。但是,外包服务供应商往往存在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银行员工只能掌握系统应用和简单运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更是难以保证。造成了管理方面的重大隐患,严重威胁客户的资金安全。
2.4 IT技术基础设施较差,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部分银行在IT技术设施建设过程中受到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应用与IT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核心设备存在各种故障以及技术方面的缺陷。同时,IT风范防范意识薄弱,应急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2.5 缺乏从事IT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
IT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不具备综合运用的能力,应对突发的信息科技风险能力较低。部分IT建设起步晚,人才缺乏,经验更是无从谈起,更严重的是部分银行I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存在兼岗现象,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根本无法满足银行IT系统技术要求。
3 商业银行IT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完善措施
3.1 要加大在IT技术设施方面的投入,着重应急处理能力方面的完善工作
银行的信息化发展要求银行建立稳定适合的IT技术基础设施,为IT系统风险处理系统的核心设备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要加大在数据中心方面的建设力度,强化银行管理人员信息安全意识,保障客户资金、信息安全。同时,应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风险处理能力方面的培训,提高风险应急处理能力。
3.2 重视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工作
对于银行来说,要把IT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作为日常但是必须完成的工作。管理层应该认真对待IT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工作,在银行日常运行中,要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监管,时刻关注IT风险。加大在建立完整的风险识别、评估、处理体系方面的投入。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时必须把IT风险作为重点对待,在对银行进行评级过程中也要着重考虑I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的问题。
3.3 努力培养相关业务的科技人才,加大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
对于银行来说,要加强人才引进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I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建立相关的奖惩体系,吸引高端人才不断加入。同时,要建立IT风险识别与评估定期培训机制,推动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强化信息科技风险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对于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来说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对于商业银行的IT风险管理来说,并不能靠单一的技术手段或者某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因此,做到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对于完善的风险识别系统以及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工作,有效的减少银行运行的风险,提高银行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方面都是意义深远,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成虎,孙景,李淑彪.银行技术风险监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阎庆民,蔡红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6,6:61-62.
篇9
1.1在研究新药品的时候,就应该实施风险管理,对这一阶段主要是保证我们的药品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药品要求。应定期实施风险评估以及评审,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危险和危害的辨识,风险评审主要是采用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标准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输出以及药品结果的审查。
1.2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应该对药品的超标、产品、过程以及控制的变更进行辨识,从而确保药品安全流入到市场中。
1.3在药品研发后还应该对其进行监督,也就是对药品存在的潜在问题以及存在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风险评估。一旦需要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变更,应该对原有的资料以及文件加以保存,产品风险管理中的文件必须明确包含投诉的信息以及数据;同时必须按照最终使用药品的用户以及环境进行风险评估,有必要时,应该及时根据最新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重新的风险评估。
1.4针对药品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一般是采用FMEA失败模式分析,它是对于药品设计以及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中潜在的失败进行有条理的分析。FMEA失败模式分析主要是依据现有的知识、历史数据以及经验对不同潜在的失败进行风险值的确定。系统失败模式分析以及流程失败模式的分析是对于FMEA的实际应用。
2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流程
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流程依次是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审查以及风险沟通。
2.1药品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药品的风险评估是指对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任何一种药品的风险总是相对其所可能获得的利益而言的。在对一种药品进行风险评价时,除了应深入研究风险的具体特征,如严重性、持续性、可逆性、发生率等因素外,还必须同时分析这种药品可能带来的利益。药品风险评估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药品与存在不良反应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据的质量。
2.1.1风险评估三个步骤风险评估主要经过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评价三个步骤。针对与药品的风险评估经常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导致失败的概率以及导致失败的后果。这就需要一个非常专业的评估团队,团队中不仅包括研发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还包括法律人员以及质量保证人员。作为药品风险评估的负责人更应该了解风险评估的概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1)风险识别制药企业可以根据多方面的资料以及文献进行风险的识别,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①参考一些有名望专家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制药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技术资料以及理论水平,这时可以参考一些有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专家的观点,从而来弥补自身企业的缺陷。②参考一些中外理论分析。对于药品理论这方面来讲,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参考一些理论来分析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例如:药品片剂在生产中的压片以及混料的工艺,药品杂质去除的工艺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风险比较大的工艺。③根据产品的历史数据。在过去的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药品偏差的数据对于现在来说,风险也是比较大的。④根据产品的控制指标。对于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可以依据既定的控制目标,进行倒推,通过倒退的方式找出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就可以确定为影响药品的风险。例如:在最终确定无菌输液的药品,对这类输液的控制标准就是无菌,那么针对无菌的影响因素可以推断为灭菌前的生物负荷数以及灭菌过程的控制,因此,我们可以把灭菌前的生物负荷数以及灭菌过程的控制列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风险。⑤根据客户以及生产者关心的指标。当生产新的一种药品时,生产商以及给客户非常关心药品的某一项指标,我们就可以把这一项指标作为药品质量控制的风险。
(2)风险分析对于药品中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是采用定量以及定性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对风险步骤的严重性、发生概率以及检测概率来进行总结分析的,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其上面三项进行评分,结合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一个承受评分,最后将风险步骤的严重性、发生概率以及检测概率的得分相乘,从而确定药品的每一个风险步骤的风险程度,进一步确定风险处于什么等级。制药企业可以依据识别风险的控制项目为主线,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价。
2.2将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接受的范围内是对药品进行风险控制的根本目的。上面已经对药品进行了风险评估,下一步就应该对风险进行控制,并且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对于风险控制主要是对以下几方面:
(1)制药企业能否接受识别出的风险水平,如果能够接受这个风险水平,那么制药企业应该控制好这个风险程度,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让风险程度进一步的提高。
(2)制药企业不能够接受这程度风险,能否进一步消除风险或者是降低风险。当制药企业有能力降低药品存在的风险,那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降低,因为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用药的用户放心安全使用,并且能够将危害降到最低。
(3)处理好风险、利益以及资源这三方面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最后,投入更多的资源就会将药品的风险降到最低或者是消除风险,但是作为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在控制好药品各项指标以及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的成本才是最主要的任务。
2.3得到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阶段以及风险控制阶段进行完后,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审查风险控制的情况,审查药品的风险是否可以通过技术的改进降低到最小范围,以及考虑不在当时的环境情况下,风险程度是否会增大等等。针对制药企业的审查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审查制度,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审查只是走形式,应该实际的分析药品的各项指标的情况,从而总结出缺陷。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该对药品质量的风险进行再评估:
(1)客户对质量的要求发生变化;
(2)法律以及法规发生变更;
(3)药品的生产工艺以及设备设施发生一定的变更;
(4)发生了重大偏差。
2.4依次完成药品质量的风险评估、风险分析以及控制后,需要进行风险的沟通,风险沟通就是制药企业对风险的识别情况、分析报告、控制手段以及影响药品的因素在内部组织风险管理小组进行交流。主要是以文件的形式将确定下来的识别结果记录下来,使其规范化;及时记录经过批准的文件操作人员还出现失误的情况,应该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最后,在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都完成的条件下,对药品生产过程中新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一旦发现新偏差没有控制在风险内,应该重新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3结束语
篇10
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安全护理,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自杀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自杀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
根据卫计委《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活动方案》的内容, “为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关于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结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医疗安全意、,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我院护理部按照我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要求,为防范与减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制定了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流程。
1 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1病人信息 :科室 、床号 、姓名、性别等。
1.2 项目: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药物等。
2 评估方法 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2.1年龄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超过70岁(包括70岁)患者属高危人群。
2.2 意识与认知 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病,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如情感异常、幻觉妄想、行为活动异常、饮食睡眠障碍[1]时给予计分。
2.3 视觉 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2]、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外伤、外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及玻璃体积血等均属于视觉障碍,是易引起意外的危险因素。
2.4 精神因素 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如癌痛);家属的冷漠和抛弃等是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3 ]。
2.5药物因素 因患者坠床与使用散瞳剂、镇挛抗癫剂、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等具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患者潜在坠床因素[4]。
3 评估结果 以上五种评估内容合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即提示为高危人群。
4 评估流程
4.1 首先,在病人入院后当日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的类型。
4.2 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表》相关部分。
4.3 达到高危分值后采取相应措施。
4.4 上报护理部进行质量控制。
5 预防措施的落实
5.1 确定具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时,做好跌倒、坠床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病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如给躁动患者加床档及保护性约束;在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床边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
5.2 对有自杀倾向病人加强病房安全,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告知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5]。
5.3 对于以上护理预防措施书写在护理记录中。
5.4 提供安全的环境:各项检查均由专人护送,对特殊的老年患者做好重点交接班。病区清洁工作后摆放醒目的防止滑倒警示牌,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并给予护栏床。据报道,老年患者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夜间多次上卫生间发生跌倒最多。因此,夜间开启夜光灯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卫生间和浴室均设有防滑垫,旁边设有扶手和呼叫铃,以便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使用。
5.5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做好智力状态评估,同时佩戴手腕带。填写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药物阳性等信息,以便识别。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被动叫名,并查看手腕带。
6 小结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只有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落实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高危人群、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过程中,医疗、护理过程的管理者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加大风险监控,以降低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