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调查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专业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英语能力 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大学的进一步扩招,当代大学生日益表现出多元的特征,具体到英语学科而言,则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分层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里就涉及到学生评估学生智力测试和学业成绩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共抽取了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48名大一新生,其中男生36名,女生12名。施测时,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48份,有效率100%。
(二)测量工具。本次调查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发和访谈法。调查问卷包含了听、说、读和写四个能力的评估。考虑到统计的方便,每个评估项只包含了客观题目,没有涉及主观题目。同时,考虑到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可能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价自己,因此,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之上,再结合访谈法,可以弥补问卷信度高而效度不足的弊端。
三、数据分析
(一)学生听力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听力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绝大部分学生能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其中96%的学生能听懂教师50%以上的课堂内容,将近21%的学生能听懂80%以上的内容;2.在听力的内容上,学生能听懂慢速英语的程度要比听懂标准英语的程度要高。有学生反映,对于慢速英语,只要能听两三遍就能记下全文(个别单词可通过发音拼写)。但是学生的听懂程度都不是很高,主要问题有两个,分别为学生词汇量不够和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够;3.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处理听力当中的生词,而且普遍认为听力中的个别生词不影响对整篇听力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14%的学生认为假如对听力材料比较熟悉的话,他们能够冷静处理生词,假如不熟悉的话则不能;4.进入大学以后,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力水平有进步,12%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听力退步了。学生在这一项自我评价当中存在偏差。在这52%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听力能力的提高是由于词汇量的扩大。而在那12%认为退步的学生则只注意到听力材料的理解变难,却没注意到听力材料难度变大。
(二)学生阅读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学生对于课文的熟悉程度要远高于对课外英文读物的熟悉程度。46%的学生能读懂课文70%以上的内容,而对于课外英文读物,则只有27%的学生能达到这个程度。但是,对于课外英文读物,却有23%的学生不能读懂50%的内容,而77%的学生则只能读懂50%到80%的内容。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学生在自我评估这个项目时,心中所参照的英文读物与难易度并不一致;2.93%的学生能够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并且有学生反映,他们还可以从构词法等角度去猜测词义;3.在整体评价上,我们发现学生就阅读这一项对自身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其中阅读水平中等以上的占了88%,中等以下的只有12%,对自己阅读水平比较满意和不用太担心的占了86%,感到自己存在严重问题的只有14%。
(三)学生口语水平的调查。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口语水平表现出如下特征:1.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比较有信心,但这种信心并不是很大。只有18%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口语能被其他人听懂大约80%;2.大部分学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能表达的主要问题是词汇量不足。通过与学生访谈,我们发现,学生还可以使用其他手段,比如说表情和手势语等来弥补这个不足;3.在口语中,学生的出错频率比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认为他们所犯的一般是语音语调方面的错误,而非语法错误;4.1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都有提高,主要原因有两点,分别为词汇量扩大和课文和课外阅读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话题。5)在整体评价上,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水平的评估存在不一致。认为自己口语水平在班级中处于一般下和下的占了30%,但认为存在严重问题的占到了56%,这一对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口语比较有信心,但也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结论与启示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我测评来了解学生在英语方面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情况。通过以上调查,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发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较强,但是也存在着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来说,学生的读与写的水平比较高,听说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加强其听说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英玉,蔡金亭.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培养
一、引言
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教育部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同样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随着跨文化交流方面研究的发展,语用能力被认为是交流能力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话语的意义无法正确恰当的传达,则交流无法顺利进行。然而,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其语用能力,语言能力熟练度高并不能保证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当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法、词汇和语篇能力的掌握时,也必须提高语用知识培养的意识。影响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的因素包括学习动机、知识输入、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接触度等等。对于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而测试这种策略在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当中都被广泛使用,也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之一。
二、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笔者从湖北工业大学的130名英语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名进行了测试和问卷调查。本研究主要希望调查英语课堂学习者的语用水平,考虑到大三以上英专学生的西方文化概况等专业课可能会产生影响,因此调查对象选择了大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有恰当的辨别和使用英语的能力。
测试题目选自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1998)中所附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测试题,题型为48道选择题和10道判断题。判断题中学生需要判断场景中的语言是否合适。测试一共回收有效答案32份,回收有效率为64%。测试结果为:第一部分选择题的正确率为58.2%,第二部分判断题的正确率为60%。总体正确率为58.9%,语用失误率为41.1%。问卷一共包含10道封闭式问题和2道开放式问题。其中开放式问题为选答。问题意在从不同角度探寻影响学生当前语用能力的可能原因。前三个问题为基本背景信息问题,其余问题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或经验来回答。问卷一共回收答案3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66%。问卷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不强
Takahashi(2005)在研究中指出,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语用输入意识。研究表明,拥有较高动机的英语学习者更容易注意到目标语言中的语用特点,反之亦然。学生学英语的动机各不相同。只有8名学生回答称他们是出于对英语的兴趣而学习;7名希望能够用英语和其他国家的人交流;8名觉得会说英语能够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还有9名认为学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因为这样才能毕业。一名学生对第12题(你认为你无法恰当地使用英文最大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是:“没有或者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在上面。”这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动机。虽然没有证据表示语用的意识能带来更高的语用能力,但对学习有着较强动机的学生会更好的接收语用知识。
2.课堂语用知识输入不够充分
一名学生对第11题(你认为对你能够恰当地使用英文起最大作用的是什么?)的回答是:“我觉得起最大作用的是自身的英语功底,包括语法,词汇量,课后积累等,如果英语功底不扎实,交流时就会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吞吞吐吐,而且不能让听者正确的理解自己所说的。”语法和词汇是语言和交流的基础。但拥有很大的词汇量、知道句子如何组成也并不代表能够在语境下恰当的使用语言。然而,有6名学生认为缺乏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是他们恰当的使用英语交流的最大障碍。
何自然(1997)指出,说话者通常误用英语中的表达,因为他们对语言不熟悉,或是会机械的将母语中的表达带到英语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不足会带来误解,这也是阻碍学生有效使用英语表达意图的原因之一。而大多数学生对于词汇知识的积累同样来自于课堂及课本。Bardovi-Harlig(2001)提到,有效的输入是决定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他也指出,英语课本通常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真实的、地道的语用输入。Nguyen(2011)认为,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老师应当充当起语用范本的角色,在上下文语境中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语言使用规则。
问卷第4、5题的结果显示,学生从课堂和课本主要获取了词汇和语法知识,而显性的英语语用能力输入则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表示:“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往往自己在课后以看书,报纸,电影,新闻等方式学到的知识更多,而且对自己的口语也有很大的提高。”Silva(2003)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显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语用学意识,对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3.缺乏真实语境及语用输出机会
问卷的第7、8、9题显示,25名学生表示在课堂外很少或几乎不以实际交流目的使用英语,23名学生表示最多的接触方式是看英语电视电影和听广播。只有2名学生选择的最多的接触方式是“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问卷的最后一题中,15名学生回答称阻碍他们有效和恰当的交流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很少有机会练习使用英语,或者是缺乏英语环境。这同样也反映在关于他们在课后使用英语的频率的问题当中。对问卷的第12题,一个学生写道:“没有那种英语氛围和环境,身边的人习惯性的都讲中文,即使在课堂上也不是全部用英文交流,有时候去英语角,才有那么一点讲英语的氛围,而且在英语角互相交流口语进步很大,所以我觉得氛围和环境很重要。”另外几个学生也表达出了相似的意见:“平时用英文对话的时间少之又少。”“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说英语。”语言环境对于语用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创造一个好的英语交流气氛是至关重要的,值得引起重视。
三、结语
根据测试和问卷的结果我们能够看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用能力,但是所体现出的问题也是无法忽略的。学生的语用语言学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差异并不明显,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密切。目前的英语教学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语用知识,为了帮助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文化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同样也能影响到他们对语用知识的理解程度。调查中体现出的最明显的问题是缺乏真实使用英语的机会和环境,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Bardovi-Harlig, K. Evaluat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grounds for instruction in pragmatics? In: Rose, K. & Kasper, G. eds.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Silva, A. J. B. 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on Pragmatic Development: Teaching Polite Refusals in English.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22(1), 2003.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篇3
关键词:学习动机;定义;类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5
一、引言
Skehan(1989)认为,动机是心理和教育领域取得语言习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与讲本族语的人的沟通、学生使用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频率以及语言学习结束后学生保存第二语言技能的时间(Oxford & Shearing, 1994)。人们所有的活动都源于一定的动机,因此,认真研究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二语习得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里,很多研究者都把动机作为研究目标。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2.学习动机的类型
因为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有不同看法,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定义被所有人完全接受。这里只分析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
Gardner 和 Lambert (1972)进行了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动机研究。他们研究学习态度和激励因素怎样影响语言学习已超过12年。 最后,两种学习动机被提出,即融入型学习动机和工具型学习动机。融入型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对说此种语言所在的国家、人民或文化产生兴趣。工具型学习动机指学习一种语言作为完成一些目标,比如继续深造、阅读技术性材料和从事翻译工作等的手段。它们都是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因素。Deci(1975)把动机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内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在学校中开展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探究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三、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探究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强弱并分析原因。研究对象为商丘师范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23份分,收回有效问卷120份。此调查以问卷和面谈为主。问卷选用利克特5点计分法,选项包括“非常同意”=1,“同意”=2,“中”=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5。总共26个问题。笔者手工完成数据计算,得出每种问题中同意人数的百分比,最终将所有属于同一学习动机的问题同意百分比相加,得到七种学习动机的百分比。
四、结果和分析
分析问卷得出影响学习的七种因素如下(Q代表问题)。
内在兴趣:Q1―对英语一见钟情,Q13―对说英语国家的人和文化感兴趣,Q14―对英语歌和英文电影感兴趣,Q15―喜欢英语本身,Q17―对英语文学作品感兴趣,Q26―对英语学习有特殊兴趣。
成绩:Q2―因为父母或学校的要求而学英语,Q3―英语学习程度取决于成绩,Q8―学习英语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书。
学习情境:Q4―英语学习取决于英语老师,Q5―英语学习取决于英语课质量,Q6―英语学习取决于教学材料,Q7―英语学习取决于所在班级。
出国:Q21―学英语为了出国留学和寻找工作机会,Q22―学英语为了亲自体验说英语国家的文化,Q23 ―学英语为了定居国外。
社会责任:Q16―学英语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Q19―学英语为了祖国繁荣,Q20―学英语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个人发展:Q9―英语是有用的交流工具,Q10―学英语使我有成就感,Q18―学好英语可以帮助我找好工作,Q24―英语是通向成功的基石和Q25―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接受良好教育的象征。
信息媒介:Q11―学英语为了学其他学科,Q12―学英语为了了解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历史。
由此得出七种动机类型为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动机,计算得出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9%、56.7%、31%、29%、36.7%、64.8%和36.9%。通过比较百分比得出动机强弱顺序: 个人发
展>成绩>内在兴趣>信息媒介>社会责任>学习情境>出国动机。这一顺序与高一虹(2003)研究中得出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呢?我们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学校要求等影响因素。
个人发展动机最强,这要归功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的重要作用。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一些公司甚至只招聘那些获得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的职员。很多学生学英语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或取得毕业证书,所以,成绩动机很强。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喜欢英语,喜欢英文电影或英语国家的文化,所以,其内在兴趣动机也强。
社会责任动机和学习情境动机相对较弱,而出国动机最弱。笔者通过和受试者面谈以及笔者本身经历得出:这与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从小学到大学,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一切向“分数”看,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被忽视。笔者从与受调查者面谈中了解到,很多研究对象都来自农村,从小到大他们的英语老师的水平都不怎么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出现厌烦心理。另外,在商丘这个城市,经济不太发达,出国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家庭负担不起出国高额的费用,所以,出国动机同样很弱。
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第一,教师要在课堂中尽可能地穿插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并加以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英语学习教材是重要的书面材料,对老师来说,选择涵盖知识面广、生动有趣的教材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要求他们平常要学好英语,并督促学生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多与其他同学和外籍教师交流,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英语学习的长期计划。
六、总结
英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次调研向我们展示了商丘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动机强弱及其原因。这对激励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E.L. Deci.Intrinsic Motivation[M].New York:Plenum Press,1975.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就业观;本专业前景认识;薪金期许;就业方向;深造
2013年在网络上被大家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近700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刷新了记录。同时,计划招聘岗位数在下降,据统计,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15%。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低,其中就有就业观的因素。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为了实现更好的就业,我们必须要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从而更好的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查针对的是本校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术型,学科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型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问卷调查以应用型本科宿州学院外国语学英语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50份,实收50份。问卷调查的大致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本专业前景的认识
30%的同学倾向于英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好这一选择项,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与世界接轨,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从而社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多。6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他们认为什么专业都有利有弊,对于就业前景而言,都是相对的,与其他专业差不多,没什么好与不好的。还有10%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好。因为他们认为英语仅仅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技能。就业时会有很多限制,因为除了英语,他们什么都不会。
2 就业去向
面对选择在何地就业,同学们的见解也有不同。有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回到家乡的,内地省会城市的,还有选择欠发达地区的,甚至是偏远地区的等等。40%的同学希望毕业后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他们的理由是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选择空间大,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生活可以享受更好的设施,能够及时的掌握了解更多的信息,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人生。35%的同学选择在二三线城市,选择这一选项的原因是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中,生活压力大,节奏快。这些学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慢一点,在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强调追求个人生活方式的满足。虽然二三线城市有些设施不如一线完善,但还是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相对而言,生活压力较小,节奏较慢。20%的同学则选择回到家乡或是离家较近的城市。这一选择大都受家庭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几十年计划生育工作的的实施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一代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够留在自己身边。虽然不要求一定回家乡发展,但是希望离家越近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责任感也在增强,即使想去远方,也放不下独自在家的双亲。当然,还有些同学选择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他们认为在那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艰苦的条件可以更好的锻炼人,同时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3 薪金期许(就业前期)
关于这一问题,共设置了5个选项,分别是A.1500以下,B.1500~3000,C.3000~5000,D.5000~7000,E.7000以上。对应选项,参加问卷调查的同学选择的比例分别是2%,33%,45%,17%,3%.在答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薪金的期许多集中在B,C两个选项中,这个定位基本符合市场所接纳的薪金范围。从这一点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对于就业有着越来越理性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的自大,好高骛远,对于自身的评价以及对社会市场就业形势愈发的客观。除了薪金期许问题,问卷中还出现了可接受的最低薪金问题,同学们大都选择1000以下,1000~2000,2000~3000,从这一问题也可以发现现在大学生对于就业初期的薪金要求并不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压力,先就业成为首要任务。
4 就业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就业领域越来越广。其中包括学校和教育机构,外贸,翻译,旅游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等。语言专业一般都是女生居多,我校英语本科专业也不例外,男生较少。一般女生都希望工作比较稳定,风险小,所以选择在学校,教育机构或是事业单位工作的比重大些。其次,就是去外企,从事外贸,翻译等工作。
5 就业时的心态
面对就业的多方面选择,就业时的心态很重要。根据回收的问卷回答情况,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目前的能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社会上人才济济。还有些同学对于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有些同学受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认为必须要找个好工作。但很少有同学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有优越感。
6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就业时很可能会遇到专业不对口,很多工作岗位与自己大学四年所学专业不一样,这时,你会接受吗?对于这一问题的选择,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接受。虽然也有选择拒绝或是观望的。现在的毕业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的就业观多是务实主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一代所具有的特性。
当然,除了毕业以后找工作,毕业生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有些同学表示,希望毕业以后可以利用自己的人际资源,在家乡或是一些地方办辅导班,联系其他专业的同学,建立一个综合类的辅导机构,逐步发展事业。
篇5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22-01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急救;知识;学生
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各种事件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交通事故、溺水、火灾、触电、运 动损伤、磕碰伤等都属于伤害。伤害是1~34岁人群的第1位死亡原因,且青少年是高发人 群[1]。小学生在学校内发生伤害时,教师是最早出现在现场的成年人,如果具有 相 应的救护常识,可对轻度伤害进行紧急处理,对比较严重的伤害实施正确急救,可以防止再 创伤,从而降低危重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把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因此,小学教师掌握 急救知识和技术是很有必要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在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急救知识的现 状,为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学生,发放问卷950份,收回有 效问卷942份,有效回收率为99.16%。
1.2 方法 参考《大学生安全自护自救知识手册》和《中小学生应急避险读 本》的内容自行设计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集中发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统一收回 。数据采用Excel软件处理。
2 结果 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小学生易出现的伤害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匮 乏,自救和互救、应急、应变能力较差。另有调查显示,86.35%的师范生认为对小学生 伤害的急救处置是校医、专业医生的职责,他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尽快通知家长或拨打“120 ”急救电话。
3 讨论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生命力最强的时期,活泼好动,喜欢追逐打闹。小学生对周围一切感到新 鲜好奇,勇于探险,但由于对周围环境缺乏认识和生活经验,对可能发生的伤害认识不足, 很容易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在晨炼、课间休息、体育课、课外活动、放学时进行游 戏、奔跑、打闹,容易出现扭伤、跌伤、脱臼、骨折、肌肉拉伤、运动性晕厥等。伤 害虽然是一种突发的事件,但也是一种疾病,既有环境因素,也有内在的发生规律。伤害不 是完全不可预料的,通过有效的措施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2]。因此,接受 安全救护知识的培训,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对小学教师尤为重要。
建议:(1)设置《小学生生理卫生》必修课。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开设《小学生 生理卫生》必修课,使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更有针对性。课程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及生理 知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小学生卫生保健及营养和饮食卫生、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 、安全教育和伤害的临时处理、性健康教育等。在讲授理论知识同时配以相关病例的声像资 料,使教学更加直观和生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购置模拟模型,以便学生 动手演练心肺复苏术;学生分组模拟演练动脉指压和止血带止血法,骨折及脱臼的固定、搬 运,溺水后如何控水,找准常用人体穴位等。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动手操作的课时比例为1∶1 ,且设有考核环节。(2)开设讲座。自救、互救知识是高校 健康教育内容之一。综合性大学在校学生对急救医学知识了解较少,而大学生群体伤害的现 象时有发生。应该对在校大学生开设《院前急救医学》讲座[3],因为心肺复苏、 骨折 固定、外伤止血等急救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千钧一发之际自救、互救成功。在许多发达国家 ,心肺复苏技术有很高的普及率, 很多志愿者都拥有这项技能,并随时准备为需要的人服务。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不但具有很 大的实用性,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文明程度[4] 。高校教育有责任有义务向大学生率先普及急救知识,使大学生不但成为现场的施救者, 也是急救知识的传播者,提高整个社会人群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此外,利用宣传栏、印制 图册、校园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
校园安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师范生要牢固树 立安全观念及防范意识,当进入小学进行见实习活动及毕业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时,会很自 然地关注小学生的安全,并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小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伤害的 发生;当伤害发生时又能进行紧急处理、救护,组织学生逃生,减轻伤害对学生的影响。
4 参考文献
[1] 周丽,袁碧涛,张玲,等.深圳市中小学校校园安全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8):685.
[2] 杨培禾,主编.小学生生理卫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5.
[3] 邹圣强,许化溪,郑金旭,等.综合性大学开设《院前急救医学》可行性的研究.中 国学校卫生,2006,27(9):794.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中小学生应急避险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74.
篇6
关键词:英语词典;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8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18
一、引言
词典作为沟通母语和外语的桥梁,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好助手。在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词典的作用举足轻重。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探讨了词典使用技能与各种语言活动,特别是与词汇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词典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1,2]。我国有许多研究者对词典使用策略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对于英语学习中的词典使用策略概念比较模糊,甚至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怎样去查词典。在国内,董燕萍(2004)提出对有关扩大词汇词典的直接学习在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身上没有起作用,而在二年级学生身上起到一定作用[4]。
“词典是最好的无声的常伴左右的老师,英文词典是学生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有人认为,要看一个人是否具有英语自学、研究的能力,只要看一看他的书房里有多少部英文词典供其使用就很清楚了。”[3]非英语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词典使用策略将会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事半功倍,越走越远。基于此,本文拟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词典使用策略情况作实证性调查,力图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描述和成因剖析,并进一步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学生正确合理使用词典。
二、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问卷和访谈两个部分组成。问卷是这次调查研究的部分,由受试者自由表达,然后对所获取的数据分析整理;访谈主要是请受试者对问卷的某些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是对问卷部分的补充。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大连大学非英语专业随机抽取的一些学生,共50名,主要为大三和大四学生,其中男生21人,女生29人。调查共收回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调查时间是在2015年12月15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搜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然后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调查结果
由上表可知在被调查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词典使用策略状况。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学生目前拥有什么类型的词典,其中只有12%的人拥有纸质词典,一半的学生持有电子词典。就拥有哪些纸质词典而言,50%的学生使用英汉词典,36%的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就购买词典时考虑的因素而言,一半的学生会考虑收词量和释义例证方面的信息,其次是老师推荐,占24%,最后是便于携带,占有率达16%。关于在使用前是否会阅读词典的前言、目录、用法说明及附录等,44%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少关注这方面信息,36%的学生从未关注过,12%的人会读大部分这方面的信息,只有8%的人会全部读完所有信息。有关在使用时主要查询的内容,32%的人只查汉语意思,56%人只查词义,只有15%左右的人会查词性,拼写和语音方面的信息。就词典的使用频率而言,24%的人表示很少使用,20%的会经常翻看查阅。当问到遇到生词时,会在何种情况下查词典时,38%的人表示会立马停下来查词典,有差不多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先标注出来,过后再查,另外还有1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查词典,根据上下文猜出意思。在查阅某个生词的义项时,36%的表示很少看完全部的意思,20%的人会全部看完。当碰到一词多义时,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只看需要的那个意思,30%的人会看前两个,只有18%的人会看完全部的意思。对于所查到的英语单词,40%的人会记下汉语意思和词性等简单意思,26%的人觉得看明白就可以了,只有20%的人会详细写下发音和搭配等信息。72%的人希望通过词典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只有20%左右的人觉得可能会提高自己的口语、写作和翻译技能。对于查过的生词,36%的人从未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一半的人只会偶尔这样做。就开设词典使用方法的课程,38%的人觉得有必要,12%的人觉得很有必要,30%的人觉得没有必要。
(二)调查结果分析
电子词典类似一个翻译机器,它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便于携带,查阅速度快,节省时间。它满足了学生查阅词典的目的,查阅发音,词义和拼写。但它的缺点也同样突出,解释过于简单,肤浅,信息不完整,不充分,有些甚至是误导性的[4]。一般的学生使用的是英汉词典,虽然这种词典能够使学生迅速获得想要查找的意思,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并且有时汉语意思和英语原意有偏差。在购买词典时,有很多学生将重点放在了携带方便上,有点本末倒置的倾向,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老师推荐,这样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的。拿到一本词典,大多数学生不曾阅读词典的前言、用法说明和附录等信息,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实际上,这些都是编者精心编写的,可谓是呕心沥血的浓缩精华,并且词典后面的有些东西确实对我们的其他方面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查阅某个生词时,只有20%的人会看完该词的全部解释,44%的学生只关注自己需要的那个解释,对于其他解释项很少顾及。一词多义就要求我们尽可能把所有的解释都看一遍,往往可能是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意思,放到文章中,根据上下文却有不同的意思。72%的学生希望通过词典提高自己的词汇量,他们只注意到词典的“元语言”解释功能,却不知词典也可以帮我们提高写作和口语等能力。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词典的使用概念还是很模糊。他们只关心词的释义、用法和辨析,殊不知,加以恰当的利用,词典会提高我们的英语读、写和说等各方面的能力。
最后通过访谈的形式,我们也了解到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词典使用方法确实存在好多不当之处,应该开设专门教授词典使用策略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正确科学地使用词典[5]。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觉得查词典十分简单,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再学习如何使用词典。
四、启示和建议
篇7
关键词:自主性英语学习 大学生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国际商业活动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而大学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英语人才的任务,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熟练的掌握和使用英语,但是对于英语的一些基本用法还是必须掌握的。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要认真的学习英语之外,还要在课下利用时间进行自主的英语学习。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习者自己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为自己订制合理的学习计划以及复习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自学者需要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材料以及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视。笔者认为,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应该包含以下6个方面:第一,要有积极的学习动机;第二,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三,选择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第四,明确学习的目标,定制合理的学习计划;第五,随时监控和评估自己英语的学习情况;第六,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计划。
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的调查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问卷采用中文,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问卷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方法与学习的安排,学习观念以及学习者对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等方面。学生问卷的设计主要是以庞维国教授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为理论依据,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的结果以及分析。
首先,学习目标的制订;主要是通过设置了以下的选项(可以多选)来调查统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目标,网络问卷的问题及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自主性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主要是为了毕业后的就业。其次,学习计划的制订;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大部分的学生知道制订一个有效的学习以及复习计划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常常出现半途而废,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第三,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并不能做到每天的坚持和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而学习方法是为了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可以大幅度提高自主性学习效率。第四,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认识;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并不是很强,依赖教师的学生的还是占大多数。
2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和总结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英语学习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偏低;受到中国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被老师“牵着走”,在意识上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长,所以不得不学,这样就造成了学习不主动积极以及学习的效果不理想。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需要社会和老师等很多因素的共同努力,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其次,学生对于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了解不够;在对一些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主性学习方法。很多的学生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也是多年来受到英语教师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学生只有在完全清楚自主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才能合理的制订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在授课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建议,而不是命令。第三,学生缺少与他人合作;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很少与他人合作学习。他们简单的认为,自主性英语学习就是一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实施英语学习计划,然而他们忽视了自主性学习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与他人合作,多交流不但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经验,同时还以起到相互监督、督促的作用,进而间接的提高学习的效率。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教师在课堂给予学生提示,并将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引用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对于提高英语学习是有利的。第四,学生自主学习条件不利;很多的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都会把注意力放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中(语音室的多少和多媒体教室的数量等),而忽视的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在英语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英语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首先提高教师的自主性教学,这样才能通过教师来感染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总之,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校应该为学生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增强自主性学习的意识提供有利的环境和人为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每一位大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彦君.通过学习者训练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实验[J].外语界,2004(1):54―61.
[2] 汪小亚,赵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7):64―67.
篇8
关键词:食品专业;能力;教学改进;建议
Ability demand survey of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ing system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Tong Qigen, Wu Jun, Jiang Huaixi, Chen L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e students are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if we neglect the need of students, teaching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nvestigated the attitude of students to impro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ility,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demand characteristics for capacity. Analysed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needs, incentive metho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ability
Key words: food specialty; ability; teach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我们习惯于从教委、社会、学校、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按照国家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制定教育政策,各大学再根据学科建设要求制定培养目标,根据教学规律安排教学计划,各教研室再制订各学年的课程。
这种培养学生的程序从宏观角度是正确的,但是在培养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只强调教学规律和学校及教师的意志是比较片面的。例如,某著名高校的课程是否开设,是根据教师是否愿意或教师在这个领域的科研水平所决定的,美其名曰“教师的水平决定课程的水平”,从来不考虑受教育者—大学生的需要,造成了许多课堂上教师在费力地讲解,而学生并不认真听甚至反感教师上课的现象,这说明教师所教的和学生所需求的出现了错层。
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需求、学习动力、就业认识等问题,以寻求解决学生在4年学习中提高“能力”的方法,并提出针对学生的教学改革建议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食品行业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安全的行业,学生的实习受到了很多限制,对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局限性很大,而食品企业需要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所以了解学生的需求,解决他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1]。
1 问卷调查及结果
2011年3月,对食品学院大三和大四共1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1),之所以选择高年级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学校大部分的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和社会活动,并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将来就业问题都有了一定的思考,所以更有代表性。
表1 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统计结果 ①66 ②42 ③2
(4)你如果参加了某项科研活动后,最愿意得到哪些方面的奖励?①给学分 ②给一个证书(相应的活动级别) ③相应的物质奖励 ④评优时加分
统计结果 ①27 ②63 ③12 ④8
(5)如果教师需要科研助手,你是否报名参加?在大几可能报名? ①一定报名 ②有可能报名 ③不会报名
如果选择了以上的①或②,则选择以下可能报名的时间:①大一 ②大二 ③大三
统计结果 第1问 ①38 ②69 ③3
第2问 ①28 ②39 ③40
(6)如果同样实习15天,你认为在校内实习好还是在校外食品企业实习更好?
①学校 ②校外食品企业 ③两者都可以
统计结果 ①11 ②83 ③16
(7)你认为到食品企业的课程认识实习有收获吗?
①收获很大,了解了食品企业的详细生产、管理工作等知识
②收获一般,只了解了企业的表面情况
③收获很小,走马观花没有得到理想中的效果
统计结果 ①27 ②69 ③14
(8)你有过自主研究的冲动吗?当冲动来临时,你曾经希望食品学院有一些什么样的帮助?
①有过 [A希望有一个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自主使用 B希望将自己的想法与毕业设计结合在一起 C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分析自主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②没有
统计结果 ①76 ②34
A7 B13 C56
(9)你现在是否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就业目标?
①是 ②不是 ③就业由家里人做主
统计结果 ①26 ②77 ③7
(10)临近毕业时,你感觉自己在哪些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如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科研能力、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动手能力、个人的素质等)(可多选)
统计结果 学习
能力 社交
能力 科研
能力 英语
水平 专业
知识 动手
能力 个人
素质
7 57 32 63 54 36 23
(11)从大一到大四的不同学年中,你希望培养和提高哪些能力?(回答)
统计结果 大一时学生最希望提高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大二时学生认为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排在前三位;大三时学生把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排在前面;大四时学生认为社交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实践能力最重要。
(12)你对食品学院组织的一个月的生产实习有何看法?(从收获上、组织形式上、实习单位的选择上等)(回答)
统计结果 70%以上的学生认为一个月的生产实习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实习接触了社会,了解企业生产及营销模式,锻炼了动手能力、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强了面对社会的信心。
他们认为,实习项目应多样化,让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组织形式上可以小组为主,锻炼相互合作、团队配合的能力。实习单位要选知名的和食品相关的大企业,企业应对一些技术岗位放开接收学生,让学生参与到生产的一线,而不是单纯做辅工作。
2 分析及对策
从以上对食品学院本科生能力提升要求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4年当中不同阶段对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也和高校大学4年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有关,因此,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需求,尊重他们的愿望,才能避免所教非愿学、教者与学者不统一的尴尬,这也是实现教学良性互动的重要基础。
2.1 社交能力—被教育者忽视的第一需求
这次调查最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对“社交能力”的需求,“社交能力”的需求在大一和大四最迫切,这也反映了在环境变化时学生内心的不安和适应性焦虑。大一的学生告别了12年的应试教育后,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并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有所改变,参加更多的班级、学院、学校、社会活动,因此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与多方相处,大一学生是十分需要的。
人生的每一个拐点都需要做好准备,大四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拐点,求职、就业及就业后在工作中与人相处,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和命运[2],因此社交能力的需求在他们内心占据了重要地位。
学校应重视学生“社交能力”需求这一现象,在大一时,结合素质教育开展各种社交活动,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的集体生活之中,例如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如交际舞、合唱、动画、摄影、球类运动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会与人相处、团结合作的能力。大四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首先贯彻在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增加一些学生到企业和社会调研的内容,将考试的重点放在独立完成作业上,将写各种实习报告、科研报告、综述文章纳入到课程考试之中。
2.2 渴望参加各类专业科研和实践活动,重视动手能力的提高
大二以后,学生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排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有99%的学生认为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在问到“你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学院或社会组织的各类科研和实践活动”时,有60%的学生选择“愿意参加”,有38%的学生选择“有条件参加”,只有2%的学生选择“不参加”。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更想挑战自我,在实际的活动中锻炼自己。
当被问到“如果教师需要科研助手,你是否报名参加”时,有34.5%的学生选择“一定报名”,有62.7%的学生选择“有可能报名”,只有2.7%的学生选择“不会报名”。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大一就希望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的有26%,大二和大三分别是36.4%和37.2%,说明学生从事科研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萌动了。
以上的调查结果也充分说明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在课堂上学习的原因,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十几年的书本教育。大学教育应该是开放性思维的教育,培养独力学习、创新思维的教育,而我们现在大学的课程体系就是一个“营养套餐”,害怕哪一种“维生素”的供给不足,采用“木桶理论”进行教育。这恰恰违背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学生的科研活动有赖于教师的指导,从调查中发现,69%的学生有过自主研究的冲动,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冲动是一种智慧的火花,要让这个火花燃烧需要一些重要的条件,教师的帮助是学生最希望的,有73.6%的学生希望在有研究冲动后,得到教师的帮助。因此,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实行导师制,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很好的方法。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中去,另外增加学生生产实习、科研创新实践等活动频次,带领他们深入到企业和相关行业第一线接受锻炼。“3+1”教学模式给实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要认真设计实习的各项事宜,保证企业和学生都受益。
2.3 在证书和奖金之间,80%的学生选择了证书
在对学生参加活动采用激励方式的调查中,赞同“发放一个相应的活动证书”的占57.3%,同意“给相应的学分奖励”的占24.5%,对“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的占10.9%,赞成在评优时加分的占7.3%。
从以上的结果看,50%以上的学生更希望得到一个参加活动的证书,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参加活动后的荣誉感,而这种荣誉感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而希望得到物质奖励的只占一成,一方面说明大城市的学生家庭条件好,对物质的需求程度小,另一方面真正体现了现代大学生需要社会承认的特质。给予学分奖励的学生排在第二位,说明学生担心参加过多的活动,会影响自己的选课,从而作出了加分的要求。
对于学生的激励要求,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制定出一个可行的奖励办法,对活动进行评价,发放相应的证书,在一些活动中给予奖励。
2.4 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更多体现了就业的需求
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步入就业、升学、出国深造等不同轨道,他们对能力的需求明显和毕业后的去向有关,将英语水平、社交能力、专业知识的需求放在了前三位,这些都是在面试、升学等环节所需要的能力,而大四时学生对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需求排在了后面,这和普通高校一贯将毕业设计及实践教学排第四学年的做法是不一致的。
“需要”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主观“需要”的教育是空洞的、效果不佳的。我们教育环节与学生能力需求的时空错乱,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学生需要时没有给予,学生不需要时又送到嘴边,既没有雪中送炭,也没有因势利导。
认真分析大四学生这种能力需求会发现,英语、专业知识是大四之前应该学好的,而之前并没有被学生纳入重点,可见四年级时的重视是因为他们开始懂得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至理名言。“急来抱佛脚”式的需求只是心理作用的短视现象,这样的需求可以利用讲座、讲演、补习、情景排练、实习、求职咨询等来满足。
2.5 学生更愿意到著名的食品企业实习
对表1中问题(6)(7)的回答,反映了学生在专业实习时更倾向于去食品企业,即使只是走马观花式地见习,也有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收获。但是,近年来因为食品安全的原因,食品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但是另外的调查也发现,企业对2个月以上的实习还是很欢迎的,所以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要长一些,有利于企业的接收。
3 结束语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能力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学年对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然而不论什么能力的培养都是长期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积累的,所以大学4年应更注重教会学生获得能力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 伍军,仝其根.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3-34.
篇9
摘 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重视知识的社会,高校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习期间努力学习,并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知识的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面对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求,同样应该重视学习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提高的关I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 体育专业大学生 学习能力 自我管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是西安体育学院2个专业的学生:14级、15级、16级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90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有关自我管理等文章以及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有关专著。
2.逻辑分析法
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和访问相关人员、教授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根据研究需要的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4个板块,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4.数理统计法
用描述统计分析所有专业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总体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和导师的交流,笔者在自我控制能力上分为两块来设计调查问卷。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情况分析如下:有时找老师或者资料的占75%,经常找资料或者老师的只占12%,总是找导师或者资料的只占5%,而从不找导师或翻阅资料的占6%。
图2说明说明学生缺乏自我观察、监督、反馈学习情况的能力。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是整个过程基本都是由老师的计划和监督下实施的,所以学生会过于依赖教师,缺少自我自我管理的经验。所以当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学生可能就容易忽视对自己的自我管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总体水平偏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强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总体水平偏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其中自我调控维度得分最低,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环节,其次自我调控维度的二级指标中又以自我监控水平得分最低,学生不善于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
2.不同专业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同
社会体育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体育教育大学生较弱一些。
3.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同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不同的学习环境、课程设置、学习压力,他们所表现的学习自主性情况也不一样。在西安体育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同。
4.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一样
女生在自我调控和学习动机两方面优于男生,说明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
5.自我控制能力与学习成绩关系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各指标均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表明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主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则学习成绩越好。
(二)建议
1.确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新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高校管理者必须转变以往“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由管理训导者向咨询服务者转变,积极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2.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运转机制
要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使大学生自我管理培养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3.营造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良好校园氛围
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发展的良好校园氛围,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与全面发展。
4.开展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教育环节的开拓和延伸,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但社会经验却相当贫乏。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60-01
大学英语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根据海姆斯(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是因为语用能力差、不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的;甚至交际过程违反对方的社会规则,导致交际、商谈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前关于跨文化意识研究的文章中关于跨文化意识的概念比较认同的是汉威(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很多文章因此把跨文化意识等同于跨文化认知,这有失偏颇。如果说汉威(Hanvey)提出跨文化意识有认知的层面,那就是前三个层次,最后一个层次绝非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是从情感角度出发的文化理解。
而且根据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跨文化意识不仅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里所说的自觉性已经上升到意志的层次。
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及方法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定论。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丰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杨策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笔者对驻保定市五所的高校的二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二百份,收回二百份,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4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160名。二百名调查对象中有55人经过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的学习。试卷中的问题是根据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测试内容主要分布如下:
为了解未参与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组A未选)与参与过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本科生(组B已选)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将这两组的成绩进行分别统计,为了解哪一测试类别的具体信息我们对所有学生的成绩逐一进行统计,所得结果为:未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145人的总成绩显著低于参加过选修课程的学生,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实践与交际文化这三类题目的统计数据对比如下:
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偏低,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乏。大学外语课堂中, 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传授, 但不够深入, 形式单一; 大学生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这些困难与缺乏文化意识紧密相关。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策略
1.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意识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关键。在本科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以文化导入的方式对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内容浅显及方法单一,学生对文化教学内容重视不足,文化敏感性差等等原因使文化导入成为文化教学的短板。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扩充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手段,充分使用多媒体资源是学生在文化环境下进行学习,鼓励英语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师实地考察,体验不同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大英语文化课程开设力度
鼓励教师交叉辅导公共课和选修课,在上面的调查分析中,公共课教材很好地贯彻了英语教学的思路,但跨文化知识内容欠丰富。因此,教务教学部门应该增加这些涉及跨文化知识课程的开设次数,让教师有足够的课时讲授跨文化知识,非专业本科生有更过的机会和时间接触和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 另外,由于英语公共课和选修课教材跨文化知识内容不同,两者互为补充。有利于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加强文化实践
仅通过文化导入和教学方法改进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沉浸在某种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人能很快掌握此种语言,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切实为己所用。文化知识的导入后,让学生在真实交际场景中,如课下多与外教交流,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才是最佳途径。对于无法经常接触到外国人的情况教师应该创造多途径让学生模仿对话, 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说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联系等,达到在交际中学文化在实践中增长能力的目的学生自身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获得并体验异国文化的机会。
4.利用多媒体资源了解英美文化礼俗、历史和风土人情
多媒体可以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文化语言环境,通过多媒体资源将文化生活真实呈现给学生,使其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英美文化。此外,课外阅读增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邀请中西方文化方面的专家作专题报告,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86-91.
[2]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基础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