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战略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教育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教育战略

篇1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体育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比赛或训练,“学训矛盾”难以避免,教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同步或异步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基于多媒体技术开发体育专业理论和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也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2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困境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369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体育学50门),这些课程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10月10日,教育部选出首批10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有一门东北大学的体育《滑冰课》。到目前为止,大多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体育学类317门网络课程分析发现,大多网络课程的建设无连续性、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精品课程交流互动环节薄弱,课程评价少。体育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是在相应场馆依靠教师的口传身授进行术科教学,在室内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或实验教学,教师和学生基本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另外,体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等特点,也影响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3高校体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策略

3.1基于课程,自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是其建设的出发点。体育专业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特点和自身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自主拍摄教学图片、录制音频视频和制作简单动画等素材,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等,辅助教学实践。自建资源是一个教学资源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拍摄典型照片(如武术套路分解动作)、录制视频(如田径跨栏的过栏动作)等,供学生课后观看或以后教学使用。素材中的学生角色扮演会提升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2立足本校,筹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学校发展是其建设的生长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催生了一批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立项和建设。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高校要统筹安排,给体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一定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帮助体育教师建设资源。积极解决体育专业师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跨校合作,共建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跨校合作开发是其建设的闪光点。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体育专业同样存在校级差异和地域差异。国家级体育类本科精品课程各学科之间的课程发展比例不平衡,不同学科在不同类型院校的分布也存在差异,师范类院校课程类型的发展比较均衡,体育院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具优势,而综合类院校为我国公共体育精品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跨校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节约资金和避免重复建设。

3.4区域联盟,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区域联盟开发是其建设的落脚点。有文献报道,我国国家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华北华东立项数较多,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较少,且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决定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区域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特色体育项目(如南方的游泳、北方的滑雪滑冰等),通过区域联盟,共建共享可以超越地理空间限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4结语

篇2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探索;创新

“数字化校园”是以宽带网络、校园无线网络、现代通信技术等数字化网络设施为基础,借助相关管理平台,对学校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传输、存储、应用,从而使学院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种数字化网络教育校园环境。

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要进行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要求,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构建现代“数字化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研科研水平。

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近年来, 湖南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率先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许多高校已启动或准备启动这项工作,全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发展迅速。

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经费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因此,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不多。但“数字化校园”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也是必由之路。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原有的信息系统在业务功能、数据共享、统一门户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且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业务和数据平台。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要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学校必须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实训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数字化教学环境,这些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涵是一致的。

第三,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家示范性和骨干民办高职院校的建设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具备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条件和能力。

2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建设的各种因素

(1)不注重整体规划。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只考虑某一阶段的任务。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时,只考虑如何购买网络设备,如何做好综合布线工作,对后期校园网上的应用没有一个总体方案。在校园网硬件基础建设完成后,才去考虑哪一个部门该上哪一个应用系统、采用什么技术、如何实现信息的存储等,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已购买设备不能满足即将使用的软件的需求。

(2)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

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大多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认为设备买回来,师生可以上网就可以了,校园网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软件的建设。

(3)缺少统一的管理体系。在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组织管理上,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缺少统一协调规划,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建设步调、建设标准不一致,数据不能共享,势必会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民办高职院校在投资建设硬件基础设施时实行统一协调规划,但在应用系统建设时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造成数据存储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信息不能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交换或共享,“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4)不注重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是导致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校内、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信息孤岛严重的客观原因。信息化首先需要一套完整的代码标准。在校际间,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上级机构在向高校采集数据时采用的数据标准往往不统一。如果有一套统一的标准,那么民办高职院校就可以建立一个齐备的数据库,根据不同主管部门的要求随时调用相应数据。

二、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应对措施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还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第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立足于学院的实际情况,要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分步实施。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在构建校园网时要坚持先进性、安全性、开放性、标准性、成熟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覆盖全院的、开放的、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第二,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要重视“数字化校园”的软件系统建设,要整合已有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在应用系统资源建设上,要发挥高职院校应用型教育的特色,结合学院实际,开发切合学院需求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应用系统。第三,“数字化校园”网络和应用软件系统建成后,还需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服务队伍,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应包括技术培训人员与技术服务人员等。

三、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思路和建议

1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明确建设策略

逐步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机制。传统民办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学院的“网络中心”来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但是“网络中心”仅仅是一个与一般院、系、职能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它们理论上负有统一规划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责任,但实际上缺乏统一规划所必需的权限。网络中心如要求教务处提供有关学生资料的数据库,教务处可以提供也可以不提供。“网络中心”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号召性。

所以,当数字化建设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由战术地位转变为战略地位,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时,必须建立有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即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 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机制的专业化、知识化,能够保证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效果,也能够追究其决策失误的责任。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机制中,下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专家咨询委员会、“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是学院首席“数字化校园”建设执行官,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最终决策者,负责审定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决定人力、经费的投入等。

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决策提供有益的咨询。

“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领导和监督“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执行,对各个项目进行中期监督和项目验收,具备有效协调的能力,能够组织召开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工作会议。

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数字化建设,保持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的联系。各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应是该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或是第一负责人的副手,最好具备计算机知识的背景。

2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决定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要有对“数字化校园”建设预算进行瘦身,提倡厉行节约办建设的思想,各项投资要严格进行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步骤,做到“应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建设和发展方针。

3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是资源共享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在学院范围内有一个能共享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唯一的可信的数据资源,使整个“数字化校园”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源能够有机地集成,保持所有数据资源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并为整个高职院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全面的、足够多的数据保障。

四、结束语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将会深入地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民办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提供技术环境。“数字化校园”实施同时, 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将同时进行变革。“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是如此。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人才来管理,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仍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共同巩固和发展,这样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工程,在不断发展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同时,必须开展“人才工程”建设,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林华东,吴伟斌.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策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五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6).

徐艳伟.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题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薄红英.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胡东成.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加速建设一流大学 .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对策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 .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篇3

关键词:场馆学习;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6-0005-07【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01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使其成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来优化场馆学习的物理境脉、展品交互模式及资源创建与分享形式,从而使参观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场馆学习体验,实现更深层的意义建构,这日渐成为场馆学习研究与实践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与现实挑战。国内外很多博物馆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 新兴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与场馆学习最具有相关性的信息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即移动技术、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移动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而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则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l 移动技术

移动技术使“便携式博物馆”成为现实。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方便参观者随时随地获取资源与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移动技术充当了参观者与场馆中各种数字资源和展品无缝联结、深层交互的桥梁,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而成为各级各类博物馆关注的热点。相关机构的移动技术应用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有30%的受访者回应说他们所在的博物馆已经应用,23%的教育工作者回应说其所在的博物馆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应用,36%的受访者回应说其所在的博物馆没有应用也不打算应用;到2013年,这个数字分别变为43%、23%和25%。由此可见,移动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普及非常迅速,已成为对场馆学习影响最大的信息技术。

目前,场馆学习中的移动技术有很多,应用较为普遍或相对较有前景的移动技术主要有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和基于定位的服务。其中,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为场馆提供了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场馆可以运用这类技术为公众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包括各种展教活动与展品资源等,而参观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移动应用程序完成知识共建共享及虚拟学习体验。定位服务是一种能够显示参观者当前位置的技术,它可以记录参观者感兴趣或参观过的展品或展项,当再次定位到与参观者存储数据相关的信息时,便会向参观者发送如购买仿制品、特别优惠或附近开展的活动等信息。2013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认为其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时间里有可能会在博物馆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是构建数字博物馆的关键技术,而且为场馆学习开启了一种通过计算机建模、模拟与仿真来感知展品及环境的全新体验式学习模式。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参观者的个性特征为其提供订制化的支持与服务,能极大改进与提升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比如,基于情境智能的博物馆导引系统可以在没有通过交互请求的情况下向参观者主动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在提供高度逼真的虚拟展品的同时,还能为参观者提供一种浸入式的交互环境,从而非常有效地增强参观者在场馆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体验。有研究表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在线虚拟博物馆可以以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方式增强或影响参观者在博物馆境脉中的学习体验。

目前,在场馆学习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等。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以便携式的移动设备为载体,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指等身体部位操作设备,其最大特点是可以让展品在交互过程中主动回应参观者。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使博物馆中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尤其有利于学习者在博物馆这种非正式情境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它使参与者以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一切,用户依靠一个特定的视觉标记来获取准确信息,以此将数据信息与真实世界的对象、背景与过程结合起来,加深对展品的认知。而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则改变了传统场馆学习中“请勿触摸”的拒绝式指令,参观者可通过多点触控台、互动墙等中介与展品互动,这有助于弥补基于对展品保护而限制参观者与原件互动的遗憾。

3 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

资源开发技术是指以馆藏展品为中心的数字化内容创作及相应的新型互联网出版技术。这类技术已被初步应用于场馆学习的资源建设与管理中。但就目前的应用范围与水平来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原因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耗费了博物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而相关内容资源的发展与应用却被忽略,加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效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看到,这更加剧了这一技术应用的相对滞后。目前来看,实物展品仍是无可争议的场馆学习的主流资源形态。但2013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认为,数字化出版技术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会在博物馆领域取得非常广泛的应用。这样一来,便会产出大量数字化的场馆学习资源,对这些海量资源的管理就需要应用相应的知识管理技术。

在场馆学习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数字保存与开放内容技术。数字保存技术的核心是为每一件展品提供数字化的细节资料支撑,使其能够跟上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满足参观者的认知习惯。目前,数字保存技术在博物馆领域内应用的主要问题是来自政策与战略方面的挑战。有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只有7%的博物馆过自己的数字保存政策或战略,而同期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比例则是48%和45%。博物馆在数字保存的政策或战略上己远远落后于同类机构。借助于开放内容技术,场馆展品便成为数字化的网络资源,这些可供公众传播、利用与重组的资源构成了开放内容。近年来,在开放内容的开发中,展品的知识产权、所有权等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方面,从理想角度出发,博物馆应走在开放内容模式的最前沿;但另一方面,出于现实考虑,则需要在资源共享与尊重原创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关键趋势

l 参观者冀图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泛在学习日益流行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突破传统博物馆在参观时空上的限制,借助互联网与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与展品进行互动,这已成为公众对场馆学习的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参观者还对场馆学习的互动方式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如希望博物馆的官方网站能够提供与实地参观相一致的交互学习体验、更为广泛珍贵的数字化资源以及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执行的与展品相关的交互任务。与此同时,那些喜欢实地参观的访客还希望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场馆学习体验,如通过自带设备提前预订门票、访问数字化展品资源、了解场馆服务特色和制订场馆参观路线等。

2 数字化媒体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较大份额

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对文化进行“阐释”,且其对展品的阐释方式将直接影响参观者的学习结果。数字化馆藏资源,尤其是数字化展品的迅速发展为参观者提供了多种学习通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汇集高质量数字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富媒体”实现参观者与展品的深度互动,进而推动更加深层的意义建构已成为场馆学习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来自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也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所有参观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获得所需资源与信息,而这种期望的实现显然需要博物馆具备科学、简洁的数字化项目编目。在编制项目编目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通过设计公众参观学习单(Work-sheet)来弥补项目编制的不足。目前,这种通过学习单来辅助用户参观场馆的方式在国外场馆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3 跨机构的协同与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场馆学习、社区教育项目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等诸多领域呈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合作的边界也越来越趋于模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网络环境下,与印刷机构排版制作的教育资源相比较,“原生态”的数字化展品信息更加受到公众的青睐,且其应用范围也更广。与此同时,场馆学习中传统的持续性、大规模、由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开发模式己在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各研究机构在数据生成层面相互合作,第三方组织负责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全新模式。目前,各大博物馆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加强了与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如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探索馆三家与研究纳米科技的相关高校合作,创建了“纳米非正式教育网络”,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与纳米有关的公共科学活动的参与。

4 数字化时代的开放内容、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大数据是基础。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决策,公众要想参与到对社会公共决策的讨论中,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化阅读能力与大数据解释能力。然而,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处于被数字化时代遗弃的危险中,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有责任确保这些公众具备21世纪必备的数字化读写技能。与此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从未像今天这样开放且容易获得,因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5 日益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提高残障人士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被提上日程

在教育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场馆学习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保障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的学习权利,越来越重视如何创建一种面向所有社会公众的、具有包容性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学者提出,应该从社会公正、社会再生产以及教育学这三种理论视角相互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场馆学习框架,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可访问性、公民个人的素养以及社群的接受度这三个方面,以切实促进场馆学习的公平。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充当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博物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消除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访问博物馆的障碍,比如为盲人或视力有障碍的残疾人提供可以借助于触摸技术进行感知的3D虚拟展品,运用触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以此来提高他们在场馆展品、设施及应用程序等方面的可访问性。

三 技术视角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若干挑战

1 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的缺失制约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几乎涉及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有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发展战略作支撑,而且还要把其教育职能的发挥与作为公共科技文化机构文化传承的整体使命统一在一起。而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博物馆都缺乏一个可靠的数字化战略,导致它们在场馆学习方面进行的各种数字化创新探索都是碎片式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和长期性。对博物馆来说,一个优良的综合性数字化战略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涉及空间、设施与运营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并把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规划技术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展品资源建设,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向以及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技术保障与内容支持,这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对博物馆的资金分配、电子营销、慈善事业、创收及数字保存制订合理计划,这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辅助,也是场馆学习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2 经费不足及技术设建设滞后影响着场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问题。博物馆是公共科学文化机构,其运营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只有极少数私立的博物馆在运营上完全不依赖政府。总的来说,作为公共机构的博物馆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普遍较为落后,在市场化运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之前,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的多寡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场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世界经济衰退使各国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也必然减少。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景象:一方面预算不断缩水,而另一方面成本逐年上升、公众对于新技术服务的呼声持续走高。资金投入捉襟见肘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面临的普遍生存境遇。尽管博物馆的管理层明白为参观者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习支持的重要性,但现实中财政方面的窘迫让他们缺少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实现场馆学习数字化的愿景;有时候为了维系博物馆的运营,他们甚至不得不缩减本来就不多的用于教育与学习方面的资金投入。

3 博物馆在数字化内容制作方面远远落后于商业与工业部门

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内都己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却相对滞后。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在市场的驱动下,博物馆为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上尽管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相比较为领先,但却显著落后于工业、商业等社会部门,尤其是在数字化学习内容的创作上更是如此。很多博物馆都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数字化内容制作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与重组其目录、网站信息等,而且还要让这些信息与各种日益增长的媒体技术设备相互匹配。更为重要的是,为取得最佳效果,与参观者认知规律相关的各种媒体技术设备对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在目前的情况下,博物馆提供的数字化内容不能覆盖所有的展品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措施是调整内容制作的生产流程、改变内容制作的授权机制,在制定并统一内容格式要求及审核标准的基础上,赋予参观者制作内容的权利。

4 博物馆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远见与深度理解

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层都对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缺乏远见与深刻理解。他们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向对提升场馆服务水平尤其是场馆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也不能理解博物馆在履行其公共教育职能过程中使用的这些信息技术与公众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差异及协同效应,还低估了参观者对于在线访问与展品数字化资源的期望程度,更没有看到使用信息技术参观场馆的虚拟访客在众筹与市场营销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管理层对新兴技术的投资回报也存在担忧,尽管评估各种展陈与展教项目的应用价值是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而且博物馆的管理层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涉及新兴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时,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使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评估结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博物馆的管理层在制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评价标准时总是忽略技术使用对参观者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时还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信息技术在获得潜在访客、提升参观者兴趣方面的价值。评价标准的扭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

5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尽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显然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在博物馆教育中就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在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进程中,尽管存在着诸如资金投入不足之类的难题,但最关键的挑战还在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现实需要。从教育到市场规划,信息技术影响着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并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组织结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面对数字化的挑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信念、实践还是在内容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意识与愿景,是否能够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内容之一,而且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场馆学习的最终效果。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数字化技能是促进各部门之间交流合作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阐释产品、提高参观者的学习体验满意度,是每一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发展止步不前。他们既没有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受过系统的数字化技能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的培训,也没有在工作期间通过相关的在职培训来优化其信息技术能力,使得他们在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发挥应用的促进作用,有时反而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篇4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闾志俊.技术技能性卓越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5-80.

篇5

与传统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有所不同。华师京城“基于云技术的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以云计算为驱动力,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化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由于整个数字校园搭建在尖端的云计算基础之上,华师京城“基于云技术的数字校园”可以有效实现教育资源远程分享、交互运作,并克服数字校园建设中出现的“重硬件,轻应用,缺乏有效资源”的问题,节省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成本。

“随着国内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建设数字校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云时代的到来,为数字校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随着数字校园对海量存储数据、交互运作和计算能力需求的不断上升,华师京城相信,未来的数字校园一定都会建立在云计算技术之上。”华师京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龚浩表示,“华师京城作为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者、华东师范大学下属企业,致力于推动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从而实现教育模式的变革和教育资源的均衡。”

华师京城“基于云技术的数字校园”与不久前刚刚的“思科―华师京城教育云终端机”配合,可有效满足校园网搭建、学校内班级互联及区域内学校互联的需求,实现远程互动式教学、区域内教学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构建起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和区域教育信息网络。

篇6

【关键词】 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比较分析;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64—0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数字化学习的浪潮随之到来,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东西部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扩大了区域间教育的差异。[1]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改革,而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

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对我国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挖掘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解决方案,合理配置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调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东部的徐州、西部的兰州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挖掘影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优化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随机抽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兰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9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徐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18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抽样过程中,研究者尽量考虑了被抽样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的平衡。调查的专业有:生物工程、电子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能化矿加、药学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选取兰州和徐州为个案分析,主要原因是:兰州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西部各地区的平均状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大陆1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无省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处江苏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代表东部11省的平均状况。故将西部的兰州和东部的徐州为个案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设计初稿,印制20份,对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问卷修改得出定稿,从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数据收集来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163,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5.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及态度;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③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评价及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识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促进学习

调查显示,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37.9%,东部为52.8%;认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55.2%,东部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效果,东部仅为1.7%。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较大,东部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一般,东部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兴趣,东部仅为1.1%。由此可知,东西部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较感兴趣,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由图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26.3%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15.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21.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东部高校相应为26.8%、30%、14.4%、22.2%和6.1%。图1显示的两条曲线走向基本趋同,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上,东部高校有32.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下载,选择校园网占33.3%,选择网络课程占20%,选择教师研发的占6.7%,选择学校购买的占6.7%。西部高校则相应为44.7%、23.2%、12.8%、7.4%和8.9%(如图2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在校园网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东部好于西部,但东西部高校教师自己研发和学校购买的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

(1)学生每周网上学习时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东西部高校学生每周主要花费2-6小时进行网上学习,其次是6-10小时,超过15小时的学生都不超过10%。这说明,目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需要积极引导。为此,笔者进一步挖掘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可利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太少(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26.8%,东部为6.1%),缺少数字化学习经验、没有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关培训(西部高校选择为37.8%,东部为11.1%),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西部选择为13.2%,东部为38.3%)。调查亦显示出东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较西部高校健全,资源较丰富,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

(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次序

调查可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西部高校学生依次排列为: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等;东部高校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教学专题网站、在线论坛、虚拟软件库等。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关注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仅7.4%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很好,认为效果不大的占31.1%,认为效果一般的占56.3%;东部高校则相应为:10.6%、19.4%和67.8%(如图3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东部略好于西部)。

为此,笔者从资源建设、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挖掘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软件资源(西部高校占25.3%、东部占17.2%)、硬件资源(西部高校占16.3%,东部占7.2%)、技术支撑平台(西部高校占33.7%、东部占16.1%)、政策体系(西部高校占4.2%、东部占11.1%)和评价体系(西部高校占3.2%、东部占7.8%)。这些数据说明东部的资源建设较西部完善,这和教育投入有关。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东西部高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实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资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现象。追根溯源,主要体现为:资源规划不协调、师生认识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体系不到位。

1.资源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硬件”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校校通”工程从2000年启动,各地域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调研显示了西部高校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足的学生占35.8%,设备老化的占32.6%,设备基本不用的占15.3%;东部高校相应为29.4%、31.3%和6.1%。认为本校软件资源建设需完善的东西部高校学生分别为17.2%和25.3%,硬件资源方面分别为7.2%和16.3%,技术支撑平台方面分别为16.1%和33.7%。此外,调查还得知,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西部为97.9%、东部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些都说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重拥有轻应用”、“重硬轻软”、“车无精品”等现象,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东部略好于西部。

诚然,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均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发的。东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高;西部高校则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应对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资金,缩小地区之间资源建设的差距。

2.师生认识不足

数字化学习资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这和人的因素大有关系——教师和学生。调查得知,西部高校认为教师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8%,教师没有积极利用或指导使用网络资源占14.2%;东部高校13.4%的学生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调查还显示出在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的指导情况不同:东部高校的教师积极使用的占12.8%,建议学生使用的占45.6%,没有指导、建议使用的仅占3.3%,西部高校则对应为15.8%、38.9%和14.2%。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教师对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不同,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西部教师收入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优秀教师从西部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3]此外,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较保守,开放意识差,信息闭塞。因此,只有转变师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3.培训机制不健全

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是否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西部高校28.9%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字化学习相关培训,36.8%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培训,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占11.6%;东部高校则相应为21.1%、52.2%、1.1%和3.9%。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查还显示,东部高校学生希望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培训意识较西部高校学生强烈些,这源于东部学校地处发达地区,对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造成。

4.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本校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学生仅有29.5%,选较差的占14.2%;东部高校为41.1%和7.8%。调查还显示了应从软硬件结合的角度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62.6%),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依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备来评价(西部高校学生选择分别为23.7%和11.1%),认为与评价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西部高校学生占2.6%;东部高校则为53.3%、41.1%、5.6%和2.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高校的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较西部高校好些。但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体评价系数都不高,评价标准不一。

5. 政策体系不到位

自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应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国家加大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调查显示,目前东西部高校学生(西部为4.2%、东部为11.1%)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完善政策体系,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呼声明显高于西部。这说明,国家在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应忽略东部,应保持东部的领先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对西部高校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逊色于东部高校,这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发展专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不能是扶贫式的,在观念与实际做法上必须有根本性转变。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东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近十年来,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太大,导致“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国家必须制定适应的优惠和倾斜性政策,用差别化政策给西部教育“开小灶”,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当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东部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东西部“数字鸿沟”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保障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政。[6]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统一制定测评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兼顾、动态与静态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7]中观上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质量指标体系除了在办学指导思想等基本指标上保持一致性外,还应该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尤其应针对东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学生特点适度调整),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评估对象的适应性。[8]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即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某一阶段(如时间、单元等)后进行的评价。

(2)健全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亦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除了事先设置的内容外,还应该能够方便灵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课件、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模拟演练、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一种或综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教师应具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视化和动画界面为培训提供沟通方式的能力,能够直观、具体、无误的向受训人员表达培训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场景和知识点。[9]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做各种各样的实训实验和演练。因此,东西部高校的师生必须转变观念,参与培训,唯如此,才能满足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调查显示出东西部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较差,这归结于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因此,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必须优化配置资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形成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此,教育部门应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10] 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上一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建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汇聚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用瓶颈,整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实现东西部地区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教育信息一体化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和对西部高校的支持

东部高校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东西部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对西部高校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如东部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对口人员技术培训、免费特色数据库赠送、人员交流等形式加强对西部高校的支援。此外,东部高校可以开发资源共享系统,直接将电子期刊、专题网站等优质资源输送到西部高校,这对于资金技术实力不足的西部高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1]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 网络化 多媒化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传授,为学生更新知识和增强技能奠定了基础。因为职业教育专业课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等特性,许多知识技能首先需要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创设实践的环境才能掌握。但由于时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把所有的操作、实物都搬到课堂亲自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辅助。过去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以支撑的职业教育课堂,如今因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介入而变得格外引人入胜。

一、时代背景-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

(1)知识获取网络化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除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方式。

在美国,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

截止2012年9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亿,互联网使用中的“网络教育”功能使用率达30%。

(2)教育终身化

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对劳动力进行终身的教育与培训,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成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

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强烈的挑战,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迫切需求。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可以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需要。

(3)学习自主化

学习的过程不单纯是由教师将客观规律传授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和协作,自己探索、发现和建构而来的。

(4)教材多媒化

教材多媒化是指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多媒化的教材超越了单一的纸质教材,不但包含文字、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多媒体化的教材可以包含更多的知识信息,提供更为形象化的内容。

(5)活动协作化

21世纪,“学会共同生活”是一种基础能力,对当今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并创造了实现世界范围内共同协作的可能性。

(6)资源全球化

在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下,全球正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庞大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计划”是资源全球化的典型代表。该计划从2002年9月起开始正式推行,目标是使麻省理工的课程全部上网,供全球用户免费下载,提供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笔记、教学视频及考试要点等。

二、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及意义

(1)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教育部职成司下发调查表共调查了290所中职学校,涉及到22个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显示:

1.硬件基础设施方面,89%的学校有校园网,生机比达到7:1;

2.软件建设和应用方面,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使用,但对“课件”的认识比较模糊,软件投入远低于硬件投入;

3.师资方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能力往往被简单的理解为“用幻灯片”、“公开课做演示”;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还有待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尚处于初步阶段。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职业教育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教师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在信息化管理、教学、服务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许多的进步和成就;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始起步:主要渠道来自于学科教师、研究机构和大型出版社、社会商业机构;

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还需加强: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共享;投入不平衡(中西部、各个教育层次、硬软件);总体质量还有待提高(技术水平、教学设计、成规模的开发);重视程度和理论引领还有待加强。

(2)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1.辅助教学方面,数字化教学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的更新快、拓展面大,扩大了课堂容量;

2.技能训练方面,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 加强实训环节,提高实训效率;贴近工作岗位,营造真实工作环境;

3.教学模式方面,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助于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4.师资培养方面,分享专家经验,共建精品立体化课程资源;弥补师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教学管理方面,弥补实训实习基地不足,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呈现形式及作用

图1: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呈现形式

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围绕一个知识点组织教学资源。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理论知识讲解。例如机械制图,学习滑动轴承――从枯燥到形象。

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贴近工作岗位,营造真实工作环境。例如电工技能与实训――构建虚拟实训环境。

四、结语

基于现代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规划纲要对加快教育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强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职业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技术.2011年第9期

[2]郭桂英等.信息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篇8

法国文化部在2013年的工作报告《新时代的文化部:文化与媒体2020》中指出,语言、文化遗产、旅游是扩大法国文化影响力的基石,是文化传播内容中的“不变量”。[1](P118)随着法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不变量”逐渐走向衰退,法国传统文化的原有优势已不足以保持并提升法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入数字时代后,法国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延伸至非物质文化领域,如科技领域的合作、艺术家培训和交流、创意品牌宣传、时尚设计推介、音乐节的举办等,为数字时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注入了新的“变量”。语言是世界各国文化联系最便捷的纽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法国历届政府将推广法语作为法国文化传播的核心和文化外交的第一要务。在数字时代,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战略强调语言和语言多元化是提高法国文化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法国文化部在2013年的工作报告《新时代的文化部:文化与媒体2020》中提出数字时展语言多样化的战略:确立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聚焦语言的多样化,拓展语言多样化的手段,构建国家和欧洲层面的语言科技战略,提高公共场合法语的使用率,确保人人都有学习和使用法语的权利。报告还指出:“法语学习是法国对外文化方针的基石,语言多元化对于法语视听产品的对外传播是必不可少的,翻译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法国首次将法语学习、语言的多元化和翻译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改变了以往对外文化传播方针中单一强调法语学习的思路。如果说,法语学习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石,那么,法语翻译就是法国打开对外文化传播大门的钥匙,它使法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容易走出国门。丰富的语言资源是实现语言多元化的基础,翻译和语言技术的开发是实现语言多元化必不可少的工具。法国倡导欧盟各国共同致力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如搜集资料、建立专业术语库、编撰词典,并利用数字技术推动语言技术的研发,如翻译技术、口语与书面语互换的声音识别和混音识别技术等。一种语言应用得越广泛,可译性和可操作性就越强,其数字化的使用程度也将会越高。法语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倚仗数字化的服务和新媒介。法国积极致力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保持法语作为国际工作语言的地位,还将大大提高法语在国际舞台上的使用率和翻译率,进而提升法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作为法国文化象征和代表的文化遗产,是法国文化对外推广的标识,也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最受青睐的领域。法国除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建造的布阔伊宫、在葡萄牙里斯本建造的圣路易教堂、在罗马建造的美帝奇别墅外,最引人瞩目的是于2007年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签约合建的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法国文化部部长德瓦布尔(RenaudDonnedieudeVabres)指出:“共同建造一个博物馆旨在促进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将借助于博物馆学最前沿的技术,展示法国艺术史领域的经典作品。这个博物馆将会在藏品价值和科技水平上与卢浮宫保持一致。”[2](P212)阿布扎比卢浮宫借用巴黎卢浮宫的名称,贴上了世人知晓的法国标签。法国不仅参与博物馆的设计、建造和人员的培训及藏品展览,而且每年支付1.5亿欧元用于向卢浮宫等法国博物馆租借藏品。法国与阿布扎比合作建造阿布扎比卢浮宫的举措,使法国在博物馆领域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及数字化管理经验得以传播和推广,也向阿拉伯世界展示了法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博大精深的法兰西文明,扩大了法国文化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国利用数字化高新技术,对卢浮宫展出的6万多件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将其中的3.5万件藏品从展厅搬上了网站,为网民提供虚拟的观展体验,实现了对卢浮宫的虚拟化再现和数字化管理。数字技术使艺术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大大拓展了艺术传播的空间,为法国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外文化传播数字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使法国的对外文化推广有了新的风向标。法国在利用新兴数字技术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本国文化优势,倚仗创意、艺术创作、教育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法国素有“艺术大国”之称,注重艺术创作水平及艺术创造力的提高。数字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众多文化领域的经济结构,也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尤其是视觉艺术。在线视频点播和下载等手段构成了文化实践活动的一个新趋势,也成为法国视觉艺术对外传播的新媒介。可惜,目前这种新媒介涉及到的只是视听作品和电影业,尚未搭建以演艺业为主题的视频点播平台。此外,法国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在国际领域的推广和传播。法国政府大力开发和利用本国发达的高等教育资源,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纳入法国对外文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发展战略中。法国教育国际协作署(Edufrance)是在1998年由法国教育部和外交部共同创立的一个官方机构,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法国的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吸引并鼓励外国学生赴法留学。据法国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工程师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中外国留学生的人数由2009年的161,148人增至2010年的284,659人,占到法国高校学生总人数的12.3%。[3](P192)法国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力度,目的是希望培养一批“亲法”的优秀人才,使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传播法语及法国文化的“大使”,给他们各自的国家带去更多“亲法”的声音,扩大法国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力。随着“数字化法国”战略的提出,法国也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其中,“建立数字化大学”[4](P74)的战略措施使法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将教学资料全面数字化,对师生进行信息通信技术(TIC)培训,建造数字化图书馆,为师生及其教学活动提供数字化服务。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使法国的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为国际联合培养和国际高等教育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法国将文化传播与科技合作融为一体,利用数字技术积极参与高端国际科研合作。法国通过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科研平台(eSicence)①建立联系,建设数字化的资料库,构筑数字化的研究基础。法国的这些举措促进了国际范围内的科技资源集聚和技术共享,对法国科研水平和技术项目获得国际认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高科技、“数字化”的现代法国。

二、扩大传播载体:有形的文化传播网络与无形的数字新媒介相结合

法国的对外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一个庞大的海外文化传播网络。分布在欧洲、非洲、亚洲、南美洲92个国家的145个文化中心和文化院以及1,075个法语联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有形”的文化传播网络。法语联盟分布在全球的134个国家和地区,汇聚了783位法国外派教师和国际志愿者及1万名当地雇员。[5]法语联盟成立130年以来,一直是法国推广法语的主要执行机构,是法语国际教育的主力军。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文化部长奥雷莉•菲莉佩蒂在2013年7月15日的法国《费加罗报》上联名撰文阐述法国对外文化政策时指出:“全世界有2.2亿人会讲优美的法语,并且随着非洲的发展,讲法语的人数还将达7亿,这就是法国影响力的坚实基础。”[6]因此,法国特别致力于大力扩展海外法语教学网,尤其加强发展中国家的法语教学。除官方的文化机构外,这个庞大的海外文化传播网络还包含了一些私立的文化机构。这些机构以协会的形式存在,有着灵活的组织方式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如主要负责法国思想传播的法国思想传播协会(ADPF)和1992年成立的法国艺术活动协会(AFAA),它们在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这两个执行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法国外交部和文化部整合两部资源,将这两个协会合并成立了法国文化署(CulturesFrance)。法国文化署除统一了法国的对外文化活动外,还提高了法国在国际社会的“清晰度”和“可见度”。②文化署与法国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网络协同发展,共同致力于当代法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推广。早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就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球五大洲的对外视听网络,由法国电视5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法国国际频道三部分组成。法国国际频道向马格里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及亚洲地区的法语国家提供法语广播和电视节目。然而,这个视听网络已不足以满足数字时代对文化传播提出的要求。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传播技术的融合形成了数字化的传播技术,为对外文化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法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化传播途径的必要性,认为数字技术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也是传播文化的平台,并利用新媒介为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构建了一个“无形”的数字新媒介网络。

有形的文化传播网络与无形的数字新媒介相结合,成为数字时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更为有效的载体。无形的数字新媒介作为法国加强文化输出的强大助推器,使数字网络的特性在文化传播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试以法国外交部首创的“数字外交”为例加以说明。基于“数字外交”是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延伸这一认识,法国外交部部长指出:“互联网是获得自由和谋求政治转机强有力的工具,它在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7]法国外交部利用庞大的传播网络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及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法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可辨度与影响力。作为法国外交部在媒体领域的协调机构,法国国际媒体署(CFI)推出的4M项目就是法国开展“数字外交”的成功案例。针对社交媒体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广泛的影响及信息爆炸式增长带来的信息泛滥,4M项目致力于传播“独立的和有价值的信息”,旨在“推动这些国家职业化的进程、在成员国之间建立合作网络、促进出版技术的创新与推广”。[8]法国通过组织区域性论坛、国际年会和培训研讨会,为项目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和咨询建议,将法国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先进的媒体技术和经验传输到各成员国,将经过“过滤”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到各成员国,这样各成员国就在不经意间接受了法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三、扩张传播地域:立足欧盟与辐射发展中国家相结合

“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传播体系为法国对外文化传播开辟了更加广泛的领域,使法国确立了在立足欧盟的基础上逐步辐射发展中国家的地缘战略目标。法国依托欧盟的传播效应,提倡在欧盟内部协调各国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欧洲范围内语言资源的开发和语言技术的研发;并通过资助翻译事业和发展语言技术,积极推动欧盟“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发展,以提高法语在欧盟的地位。法国有意识地将其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纳入欧盟框架之内,利用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力,积极与美国文化抗衡,扩大“文化例外”①主张在欧盟内影响。法国通过参与欧盟的文化合作项目,将文化例外这一概念由法国国家层面转向欧洲层面。例如,一项名为“欧洲数字图书馆”(Europeana)的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欧洲委员会于2008年11月推出这项计划,法国国家图书馆实施了一个“线上图书馆”的项目,将欧盟成员国的国家图书进行数字化资源整合,包括图书、杂志、文献、照片、视听材料。从计划实施起至今已有1,000万册电子资料可以在“欧洲数字图书馆”的网站上免费查阅。数字图书馆是欧洲国家在文化层面已经落地的合作项目,法国的积极倡导和参与提高了法国在欧盟文化事务中的地位,也向欧盟其他成员国展示了法国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扩大了法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影响力,促使所有法国人及欧洲人都可以接触到数字化网络,保障并加速数字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促使数字化产品的使用和服务更加多样化。此外,法国借助一些国际组织,如法语圈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及国际电信联盟,参与到发展中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建设中。在法语圈国际组织中,法国作为最大的资助方,积极致力于缩小分布在非洲、东欧和亚洲各成员国的数字技术鸿沟。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建立读书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提高信息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力度,并通过文化中心向该地区传播法国文化。在国际电信联盟中,法国对一项名为“连通一所学校、连通一个社区”的项目投入50万欧元。法国的参与促成了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三个非洲国家的十余所试点学校的建立,并为这些学校配备了数字化的教学设备。这些试点学校在利用这些设备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也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上网和线上服务的机会。法国利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加强了法国对外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通过新兴技术扩大了法国文化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通过在偏远地区建立读书中心、文化中心及学校,潜移默化地向这些国家传播法国文化和价值观,并使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容易获得这些国家的支持。

篇9

【关键词】 高校后勤 数字化管理

1 后勤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的总称。[1]后勤数字化管理是以实现后勤管理数字化为方向的后勤管理的新模式。它是利用数字技术选择后勤企业发展战略,使其大大拓展选择范围,实现选择的最优化,使得后勤企业在服务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后勤数字化管理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后勤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服务利润和捕捉服务利润的方法,并最终实现后勤企业发展战略选择达到最佳化的真正目标,体现出后勤企业管理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说它是一门关于利用数字技术扩大后勤企业选择发展战略视野艺术的科学。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服务于客户,建立独特的价值理念,发挥后勤员工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后勤管理绩效,增加后勤企业利润的现代后勤管理新模式。[2]

2 后勤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后勤数字化管理应涵盖后勤服务的基本内容,且应遵循“管理为先、业务为链、应用为本”[3]的原则。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两大平台,即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

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对高校后勤所涉及的各个行业、各项业务的操作和管理流程进行科学化、智能化处理,彻底摆脱繁琐的手工操作,避免人为错误的发生。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高校的学生公寓、社区及其它教育教学环境融为一体,为后勤所面对的客户提供统一的、方便的、贴心的日常服务。

3 后勤数字化管理的关键要素

3.1 管理理念。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是时展的趋势,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的从业人员需及时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服务管理理论,在思想上真正确立后勤管理的前瞻意识、谋略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

3.2 管理制度。制度化是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要充分有效地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后勤数字化管理体系。数字化管理使高校后勤的制度流程化、软件化,通过程序式的操作、监督、考核等流程,用数字说话,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目的,为后勤文化的形成和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合理、良好的人文技术环境。

3.3 员工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勤管理工作,要求后勤管理队伍必须具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较为雄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功底,它是衡量一所高校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实力、水平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推进高校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等发挥重要的作用。[4]

后勤员工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管理现代化充满信心;增强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育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后勤员工应通过不断地学习交流和实践锻炼,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业务素质。

3.4 网络基础。数字化管理是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媒介而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学校需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即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先进、实用的计算机。另外,需同步配备的还有网络、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技术。

4 后勤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后勤数字化管理是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深入开展,高校后勤步入企业化运作,能否及时、准确的信息获取与处理将成为今后高校后勤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目前高校后勤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基本上局限在后勤内部,就事论事,自定标准,自成系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仅造成管理上的难于预测性,使管理人员忙于应付抢救性工作和日常事务,且易造成建设的盲目性、投资的重复性和利用率低,更难以及时获取并处理不断出现的新信息。[5]

后勤数字化管理使后勤管理效率和效益成倍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数字化管理有效地克服了不同时空环境下的管理难度,把人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既减轻了劳动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财(数字化管理大大缩短运营周期,提高效率,创造效益)、物(资产管理清晰明确,各单位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本单位的资产情况和使用分布情况,对资产的重组、盘活及创收提供着重要的决策信息[6])等三面。

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是高校后勤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基础。为实现高校后勤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管理理念,明确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定位,改变原有的管理、服务模式,建立起切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后勤体系,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和管理体验。当然,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它还有很长一段需要接受考验的发展之路要走,它需要后勤人有坚定的信念去支撑,需要后勤人有不竭的动力去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林诗达.现代高校数字化管理的设想.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 王延长.未来后勤管理数字化.高校后勤研究,2003.4

3 林江.有的放矢建设数字化后勤.高校后勤研究,2005.6

4 盛丰齐.浅谈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煤炭经济研究,2003.12

5 刘要文.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初探.煤炭高等教育,2000.22:3

篇10

如何在这样的现状下尽可能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现阶段要该方案的实施,还面临着二个现状。

现状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有别于普通高中,其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还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地区办学特色开始各类专业,各专业有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始各类专业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校开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机电、汽修、服装、旅游、财会、烹饪等八个大的专业,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专业班级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设数字媒体班、平面设计班、软件开发班等多个专业班级。如此要开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现代教学资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于2012年2月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课题——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时的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现在又新启动了第二代教育科研网工程、教育科研网格计算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等,国家级高校本科精品课程已近1700门。2012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下共计开发了86个专业的近1000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承担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整机装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DXP》等8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网络课程”“教学用PPT”“考试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方案”“教学案例”“行业标准”“实训方案”“仿真软件”“名师名课”等10大类。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已经开始建设,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

现状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匮乏。尽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国家对于职业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硬件建设还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覆盖面不广,使得多媒体教学难以大面积实施。以笔者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学校多媒体教学实施配置有效,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要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数字校园、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服务于教学。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数字化校园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服务。

随着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国家专项资金的下拨到位,笔者所在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丰富;随着中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田小建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