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止血器; 压迫时间; 效果
我国每年约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介人治疗已成为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之一。冠心病参与支架手术胜利后大约有10%~15%左右患者可能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因此患者应该在术后6个月内做冠状动脉造影复查[1]。支架术后为预防血栓形成,需长期服用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药物如硫酸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此类药物在复查冠脉造影减压过程中有引起穿刺点出血、渗血现象。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改变止血器的放气时间来减少患者穿刺点出血、渗血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半年复查冠脉造影检查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5岁。患者桡动脉搏动良好,艾伦(Allens)实验阳性。以简单随机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TR Band止血器。
12方法①实验组。术后3 h止血器缓慢放气2 ml,4 h再缓慢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如患者术肢肿胀、疼痛、麻木剧烈,术后2 h止血器缓慢放气1 ml,4 h再缓慢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②对照组。术后2 h止血器放气2 ml[2],4 h再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如在放气的过程中穿刺局部有出血、渗血情况时,立即充入同量气体加压止血, 完全放气时间达10 h。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渗血发生率及止血器完全放气时间。
2结果
3讨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抑制剂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其药物可延长出血时间,对于有伤口时止血时间可能比往常长。另外硫酸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之间可能存在药效学相互作用,两药合用时会使出血危险性增加[3],所以支架术后复查冠脉造影引起穿刺点出血、渗血机会增加。实验组护士认真评估患者支架手术后服药情况及平时有无异常出血等情况,采取有效的止血器的放气方法,大大减少了穿刺点的出血、渗血现象及完全放气时间,避免反复充气带给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成辉恒,王东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和防治新进展.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25(1):5860.
篇2
关键词 影视传媒文化 中专生 思想政治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化对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1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中等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许多影视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例如,《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女二号钱小样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这个性格坚强的女孩子面临着许多她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有无奈、有喜悦、有惊奇也有期待,但她从来都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为我们树立了正面典型和榜样示范力量。再如《奋斗》更多体现的是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一些必须面对的压力、拌折和内心的浮躁,这部片不仅教你如何奋斗,而且教你找到促使你奋斗的力量,只有找到这股力,让这股力量伴随青春和生命厚积薄发,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通过影视文化的正面典型,找到生命的支撑点、生命的力量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1.2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影视文化当然也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各种影视作品的思想火花碰撞在一起,呈现于荧幕前、网络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更重 要的是引导了当代大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从近些年美剧的火热程度可以窥见一斑,我们都知道美剧的最大魅力就是具备创新思维的剧情构建,题材新颖广泛,引人入胜。以《越狱》为例,它最大的卖点就是开头很有悬念,扣人心弦。从观赏的角度看,美剧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思维细胞,使他们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注视着荧幕,而是有更多的思想空间。这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呼唤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2影视文化对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1影视文化导致了学生历史观的混乱
作为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应该向我们呈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轨迹,而不是胡编乱造,戏谑无厘头。纵观2011年来的影视剧,历史剧占了绝大多数。有华美的古代穿越剧,也有歌颂抗战年代的英雄剧。如《宫锁珠帘》这部剧已经不仅仅是篡改历史,改变人物形象,完全是一部穿越言情偶像剧。既然是偶像剧,为何要借助于歪曲历史来达到效果,殊不知这容易误导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这些穿越剧要尊重历史,这个意见对于现今的影视业来说是一个非常中肯而有意义的提议。就算要创新,要充满想象力,也要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精雕细琢,精工细作,选取符合历史人物性格的演员,这样拍出的历史片、古装片或者是武侠片不仅具备很高的娱乐价值,同时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2.2影视文化导致了学生思维意识的惰性
电影、电视剧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娱乐休闲和审美文化功能,但是如果沉迷于其中,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易造成思维意识的惰性乃至于思维的退化。现在一些冗长的电视剧包括国内一些情感剧,套路都羞不多,观众通常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只要沿着缓慢的节奏进行就可以,这样下去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沿袭电视剧的剧情发展,养成遇事不喜欢动脑的习惯。可见我们应该汲取影视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努力保持清醒、活跃的思维。这样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正确的思想动力。
3影视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和探索价值观的新理念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自我熏陶、自我修养的过程。学校作为学生价值观发展的主要阵地,担当着 不可推卸的重任。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影视文化的宣传和讲解工作,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塑造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
3.2加强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和环境整治
首先要健全媒体监管体制。当前,一些影视文化作 渲染的虚幻华丽的场景就是诱导大学生去接受享乐丰义、歼金主义、个人主义这些非理性的人生态度。治理这些问题不仅要靠媒体的自律,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只有把制度管理做好,才能提高影视媒体的成效。
其次要加大惩治力度。毫无疑问,影视文化给学生带来道德滑坡的背后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在金钱的面前,许多文艺家完全成为金钱的奴隶,不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利益问题。对此,政府应采取舆论导向,只靠媒体宣传是不够的,必须将法治与监管相结合,这样才能保学生接受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陈业宏.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5).
[2] 李兴选.美剧热背后的冷思考[EB/OL].http://.cn/2013/1202/192253_5.shtml
篇3
关键词 价值教育;价值教育能力;意义;策略
作者简介 王远美,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院长、副教授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造的本领。由此而论,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价值教育教学创造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价值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在知识教育、价值教育、行为教育这个有机的教育系统中,价值教育主要承担的是“情”的教育功能,既是在追求事实真理的前提下教学生追求价值真理的教育,又是为行为教育提供诸多强有力依据的教育。
理解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把握:
从内涵方面看,价值教育的实质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探寻和提升自身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换言之,就是探寻人的生命意义、生活目的和人生境界。从外延方面看,理解价值教育重在厘清它与其他相关教育的区别。一般而言,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所不同。道德教育较为注重应然的问题并告知应该如何去做,比较注重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多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价值教育既注重挖掘自我的价值又注重挖掘人的社会属性的价值,还注重人的价值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的过程。可见,价值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较既相关又存在区别,它更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层面的教育,包括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价值归属,这是价值教育区别其他教育的关键点。
一、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来看,一名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其中,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的专业自我、专业性向、专业情操和专业理想。具体来说,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独特的人格特点、适合教学的个性倾向、教师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以师爱为中心的职业感和奉献精神等。教师的专业情意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的价值归属,还有社会交往的价值如尊重、爱心、责任、奉献等,而这都与价值教育的内涵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一旦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提升了,一定会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三维目标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看,教师是否依据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效落实或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已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三维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升华,三者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如果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又对过程与方法有着良好的认识,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弱一些,那么可以想见,他的课堂教学时很难有教学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较难由此升华,内心不容易被感动。假设教师的前两个目标不变,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强一些,那么学生的情感升华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价值教育的范畴,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能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的战略主题上,《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最为基础的地位。这里的德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等。这里的德育内容有一些是与价值教育交叉重叠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德育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二、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策略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的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通过政策导向策略,提升教师的政策转化能力
价值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战略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小学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国家的教育政策,敏锐把握教育政策中的价值教育要素,并及时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深化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价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被写进了《纲要》中。《纲要》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列入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尊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教育,即尊重他人、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环境和尊重星球上的资源。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教育政策的学习,及时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所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提升将教育政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能力。在教育政策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是桥梁。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行为,培养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政策从宏观走向微观,落地生根,见教育实效。
(二)通过课题研究策略,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价值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国外早已开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还是融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的。随着价值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价值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笔者所在单位曾围绕国际理解教育立项了北京市教育教育科学规划多项重点课题,如“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01年)、“奥运背景下的国际意识行动研究”(2007年)、“首都国际化进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2011年),以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的国别比较和实施策略研究”(2013年)等。各课题研究团队都联合中小学教师开展协同研究,共同经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开题论证、研究过程、课题结题等重要环节,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聚焦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理念、基本内容、实施策略等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研究能力。
(三)通过课程建设策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国家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笔者所在单位以北京市地方课程立项申报为契机,组建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课程建设团队,积极探索价值教育范畴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历经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开发了小学和初中的《国际理解》教材,为基础教育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理解、和平、共生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通过教师培训策略,创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提升离不开专业培训的支持。基于价值教育旨在关注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在教师培训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价值教育创新能力的发展。以笔者参与策划设计的另一价值教育内容,即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为例。我们结合学习者和价值教育的特点,确立了基于价值观念建构—能力形成导向的培训理念,探索专家引领—教学观摩—课堂实践—同伴研讨—拓展训练—人文考察—成果交流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与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帮助中小学教师创建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和平、共生价值理念的单学科和跨学科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师开展价值教育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又如,在“文化多样性主题”的培训中,我们确立了以下培训目标和方式:
培训目标:让教师对多样性产生了解与赏识;重视多样文化以及它们在所有层面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了解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理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欣赏不同文化的好处与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培养教师传授文化尊重的能力。寻找通过教育促进文化尊重的途径。
具体方式:列举从地方到全球层面上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好处;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了解其它文化;在课堂中传播文化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念。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认识多样性是事物的属性,也是人类文化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促进教师形成对世界多样文化的尊重、包容和欣赏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五)通过学生活动策略,提升教师的活动策划能力
学生活动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结合价值教育主题策划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价值情感,逐步构建价值观念,确立价值原则并践行价值原则。教师通过策划设计学生活动开展价值教育,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一是学生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学生活动要和学科教学以及学校主题活动有机契合,处理好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活动创新之间的关系;三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需创设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活动环境和氛围,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中小学教师结合学校主题和学科教学内容,策划和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模拟国际论坛和国际文化日活动。例如,以英语演讲会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学校运动会模拟奥运会,以历史、政治、经济等专题辩论会模拟某个国际组织的会议活动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丰富了知识,强化了参与体验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和平、民主、平等、公正、尊重、宽容等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的
几点思考
首先,教师要确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教师的工作是一个道德的事业,一个服务的专业,一个为人师表的职业,一个事关学生心灵的行业。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引领学生基于正确的价值原则为人处世至关重要。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Shen Bing-zhen
【Abstract】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train students in a variety of capacities, improve their quality, basic knowledge through teaching and basic skills training,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of teaching. In teaching and self-learning method should combine teaching,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church, and then using the child's curiosity, ambition characteristics, so they a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learning content generated strong interest, thereby affecting their emotions, eager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psychology. Primary education teach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 also a student to spend more time course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f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key and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o discuss.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修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他们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注重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相同的,但学习效果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每个人在接收能力和理解水平上有差异,传统“应试教育”的“齐步走”和“一刀切”之所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所有的学生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学习不适,教师教授困难。素质教育则要求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如在作业方面,要在不增加负担情况下,区分差等生,中等生和优等生,针对他们各自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标准。例题相仿型的作业比较适合差等生,训练他们牢牢掌握基本知识,为举一反三,开拓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等生,作业的题型要稍难,要求他们通过例题,发散思维,解决一些新旧相关的题目。而要将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题型介绍给优等生,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聆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主动探索求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把各种各样的学习,解题方法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举一反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学习此题来发散思维解决彼题,把学生逐步带入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课堂是不仅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教师要学会分割课堂时间,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并转化思考结果,质疑问难,使其和教师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还要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其发展成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小学数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们队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时,要鼓励他们动手练习,引导其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训练他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依托,在新课程新思想的背景下对笔者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反思。通过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明确了今后教学应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反思,对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的话题。
论文关键词:改编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新课程新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科研活动,提倡教师对传统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样工作,容易对自己经常面对的事物产生思维定势,认为它是正确的,即使它是不合理的。就如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一样,长期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去吸收新的理论指导,不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即使该教学方法效果不大,我们自己也不觉得出了问题,不会认为这是错的,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教学行为的产生。所以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经常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变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不同水平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改编。教师不应把教材变成禁锢自己思想的束缚,而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Task部分,通常是在学生学习完本单元的Reading,Grammar之后进行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较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英语实际运用的熟练程度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Task的学习。举例来说,该部分的听力往往与学生在考试中接触到的听力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它要求学生在基本听懂听力材料的前提下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呈现。对于习惯了“听听力做单选”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型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学生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时,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听力教学无效。于是,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改编、取舍。选取学生熟悉的段落,将大段的要求学生听后进行分析总结的篇章改成与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类似的“复合式听写”进行教学。有难度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系数,循序渐进;与实际生活知识相差较远或脱离的部分完全舍弃。通过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被“拔苗助长”,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新课标与传统教学思想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要求教师确立并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我们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或是对某个学科不感兴趣的话,恐怕是很难学好这门学科的。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度来组织。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而且也是通过经验和情感来获得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课堂上如果缺少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多向信息沟通,缺少教师对学生积极全面的关注等,就很难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而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情感,才能激发他们自身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学习上遇到的挫折感,帮助他们体会学习取得的成就感。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对当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安排英文经典原著欣赏,观看的同时指导学生怎样写影评;在课文教学的同时,穿插相关的英语歌曲学习。总之,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用就是为了在学生真正投入到英语学习之前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用这样的方法,06级英师两个班的学生到学期末的时候,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说希望下个学期我还能教他们精读课,因为上我的课让他们越来越喜欢英语了。这样的评价就是对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最大的褒奖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一、教案内容展示的熟练性与生动性不够。虽然我们不提倡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教案来“演课”,但是教案毕竟是记载备课的成果,是实施某一课型的图纸,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不论教师的业务水平多高,教学经验多丰富,教案都是上课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我也会花费大量的心血,查阅各类资料,总想准备出一份尽善尽美的教案以备课上所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感觉自己对于教案内容的呈现程度不及自己写出来的教案那么完美。教案中设计的教学步骤清晰,但在实施中的衔接过渡似乎不是那么自然;教案中的知识点全面而细致,但在讲解的时候却有时间的限制;教案中本应该出彩的地方往往也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个别细节的处理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处理把握不够好。众所周知,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教育采取的组织形式。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教师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无法各个兼顾。虽然我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有“因材施教”的说法。但面对班级几十个学生,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不同的教学恐怕是件很难的事情。我在实际教学中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与矛盾。作为英语教师,我最根本的观念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在我的课上成为逃兵,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关键问题是怎样处理这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关注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嫌教学速度慢;以好学生的速度为主,后进生又跟不上节奏;按照大部分中等生的速度来学习,又舍弃了对两极学生的照顾。总而言之,似乎没有一种合适的方法可以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最大程度地获得自己所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借鉴我市第X中学的小班教学经验。即英语课上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班分别在设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便捷,还能够因为人数不多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语言交际的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也是很大的问题。
通过分析反思教学行为,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就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过程与方法: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难点: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课前调查:课前布置学生到银行调查后完成下表。
教学过程:
一、还原生活,收集信息
1.出示课本第110~111页主题图。(请学生留心有用信息。)
2.集体交流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3.师生整理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A.小明和妈妈要到银行存1万元钱。
B.存期6年。
C.存款方式有多种选择(利率也不同)。
D.教育储蓄存款一年期、三年期按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二、讨论、交流、列方案
1.如果你是录像中的主人公,你有什么想法?(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如下。)
A.定期一年,到期本息续存(共6次)。
B.定期两年,到期本息续存(共3次)。
C.定期三年,到期本息续存(共2次)。
D.定期五年后再将本息定期存一年。
E.采用活期存款。
F.教育储蓄。
……
2.猜想:采用哪种存款方式六年后收益最大?
3.小组内交流并制定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三种存款方案,计算最后的收益。
三、比较优化,合理存款
1.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学生讲解自己的存款方案,展示计算结果)。
2.比较结果(教师预先在课件中准备好不同的几种存款方案,大屏幕展示并比较),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存款方案。
四、结合实际,应用方案解决问题
1.如果要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你会采用什么存款方式?为什么?
2.用你的存款方式预先计算一下,存款到期后你会有多少钱。
五、全课小结,深化提高
学了这节课的知识,你有些什么收获或想法?
教学反思
“合理存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教学设计采用“课前调查――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选择方案――计算收益――优化方案――实际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后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前调查――必不可少。“课程标准”增设“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力求使儿童的数学学习融入现实情境之中。“合理存款”这节课,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和当前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要让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必须进行课前调查了解现行的存款利率,只有这样教学,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并且,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所以,活动前的调查了解必不可少。
2.信息处理――探究的前提。“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内容那样有各自的逻辑系统和明确的“知识点”,素材取自于学生的生活,材料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合理存款”这节课,虽然也给定条件“一万元钱,存六年”,但存款的方式有很多种,且国家规定的“利率”经常变化,如果要一一计算,太繁琐,也没有必要。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针对所给条件,掌握如何计算与判断哪种存款方式得到的收益多,这样的探究才是有价值的。
3.自主探究――教学的主线。“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合理存款”的教学过程,从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自主筛选方案到最后计算比较,每一步我都引导学生自己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4.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教学的最终目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强化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计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会选用什么样的存款方式,最后会得到多少收益的活动。希望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的逐渐积累,生活经验的日渐丰富,针对实际情况合理存款这种理财意识能逐渐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逐步提高。
5.几点遗憾。一是素材的呈现方式还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事先设想过拍一段真实的录像来创设探究的情境,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拍成,因此采用图片来呈现情境。上课以后,觉得还是应该用录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活动结论开放性不够。“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应该是有个性特征的,对同样的问题来说,既不要求一致,也不要求大同,更不要求“最优”,甚至允许“大异”,“舍简就繁”也无所谓。数学活动的结果,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技能性的,还可以是情感、动机方面的。在“合理存款”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积蓄选择合理并切合实际的存款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应该用好教材呈现的这部分内容,结合实际灵活安排,使我们能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走出有效、有特色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
篇7
一、十四种主要价格欺诈行为及其市场表现。
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欺诈者提高了价格,增加了利润,导致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利益受损;其次是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违背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再者影响了价格信号正常发挥作用,使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14种:
1、虚假标价——例如酒店标价牌标明某菜肴的价格,但结账时却比标价高,并称其标价不包括加工费、服务费,以虚假标价误导消费者。
2、两套价格——如商场售卖商品,在柜台标签上写较低的价格,商品标签上却是高价格,迷惑顾客;如酒店采用两套标价簿欺诈消费者,在顾客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在结账时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
3、模糊标价——如商场促销广告上突出某一价格字样,使人误以为标价,但仔细看却是降价额。
4、虚夸标价——如商家在其经营场所以“全市最低价”、“所有商品价格低于同行”等文字进行价格宣传,而实际其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商家,误导消费者购买。
5、虚假折扣——如商家打出“全场2折”的宣传语,但实际仅有几种商品2折。
6、混淆处理——如商场标示“处理商品一律几折”,但消费者在选购该标示处商品后付款时才被告知这是正品,不打折。
7、模糊赠售——如超市标示“凡买满100元赠米和油”,却没有标明赠品的品牌、数量;商场称“买满600送268元商品”,但该商品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8、隐蔽价格附加条件——如模棱两可的“买一送一”;再如商场标示“买满500元赠50元券”,却没有告知这50元只能在再购满300元时才能使用,或采取“购物返AB券”的手段促销售,其中A券可当现金使用,而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B券只能附等值人民币现钞使用,误导消费者循环消费。
9、虚构原价——“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一次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价格,而商家为招徕顾客,所标示的原价大多为曾经销售过的最高价格,甚至从未销售过的虚拟的价格。
10、不履行价格承诺——如商场承诺,买满多少元送某商品,但顾客买满后,商场却称“商品已赠完”拒绝赠送;超市向消费者承诺在某期间内凡购买某商品实行买三送一,而实际消费者购买后并未获得赠送。
11、谎称价格——如商家称某商品进价都需1980元,零售只卖2000元,而实际进价是1000元。
12、质量或数量与价格不符——如商家将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按正品价格销售;美容行业以次充好,使用国产洗发水等商品却称是进口的,并收取高价格。
13、假冒政府定价——如一些医院对不属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保健品等谎称是根据物价局定价,高价出售。
14、广告宣传中的价格欺诈行为。相比较消费者而言,经营者在社会再生产循环中处于主动地位,掌握着更多的商品信息、流通信息和消费信息,其经营活动、宣传说明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因此经营者往往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段,极力掩饰或误导,达到最终实现销售的目的。例如保健品的宣传中,除了已不再陌生的“最高”、“最佳”、“有效率100%”等夸大功效的广告词外,不少经营者还故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限,明示或暗示有治疗作用,有的附以所谓的典型病例误导和欺骗消费者。再如在房地产领域,所谓顶级、至尊、24小时全方位服务、体贴入微的物业管理、依山傍水的窗外景色、完善的配套设施等等宣传举不胜举,入住纠纷常常也因与宣传不符而产生。
二、价格欺诈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由于市场发展不完善,打折成风,价格战铺天盖地,倡导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理念在实际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许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随之歪曲,不能正确体会信誉对于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性,往往目光短浅,惟眼前小利是图,而价格欺诈又是最直接简便的谋财之道,因此经营者铤而走险、不择手段。
2、老百姓收入水平低,给欺诈有了滋生的空间。由于收入水平低,老百姓特别钟情于低廉的商品和服务或者“优惠”的价格,非“赠送”不买,非“降价”不要,而其掌握的商品和服务的信息相对于经营者来说是不对称的,这就给了不法经营者利用公众的无知实施价格欺诈带来了机会。
3、政府监管不力。政府的信用缺失造成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使全社会的价值观受到扭曲,特别是价格主管部门,对社会上的许多价格欺诈行为置若罔闻,处理价格欺诈中执法不公,造成企业对违规经营后可能带来的惩罚的预期不同,无形中鼓励了另一些企业效仿,使欺诈得以盛行。
三、做好反价格欺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正面引导,加强宣传。
1、加强“科学消费”和“理性消费”的宣传。消费者的盲目从信和贪图便宜的消费心理给了商家价格欺诈的机会,因此要提倡科学消费,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避免成为某些违法者手中“待宰的羔羊”。
2、宣传《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等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拿起反价格欺诈的“武器”。一方面提醒消费者要看清商品的明码标价签,标价签是否经过物价部门监制,是否标清楚原价、现价、降价原因;如对商品的原价有疑问的,可以让商家提供相关的依据;对商品的规格、等级要问清楚,避免商家以次充好;索取发票或销售小票。另一方面使“12358”投诉电话深入人心,让消费者投诉有门。
3、加强对经营者的宣传。打消某些不法经营者玩价格欺诈猫腻,钻法律法规空子,逃避法律法规惩罚的侥幸心理;利用与其签订《反价格欺诈责任书》等好的形式有效制止价格欺诈行为,营造让消费者放心购物的环境,营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倡导价格诚信,主动探索价格管理新举措。
积极倡导价格诚信,引导经营者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原则,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价格台帐;通过“不讨价还价、不随意降价、不虚构原价、不做虚假价格广告”的“四不”原则的宣传,督促企业实行明码实价,弘扬诚实守信,建立自律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社会各界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发挥价格诚信示范作用,并以点带面,坚持不懈地推行明码实价。
(三)、创新价格监督检查方法,加大检查处罚力度。
1、加强明码标价检查工作。规范明码标价是反价格欺诈最基础的手段,认真做好日常的明码标价巡查和检查工作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制止价格欺诈行为。
2、加强对举报案件的查处力度。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物价部门的威信,让“12358”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打击价格欺诈的最有效武器。
篇8
摘要:大学生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栋梁,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本文从理工科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出发,以科研项目驱动为例,谈谈基于科研驱动条件下通过组建课题小组的形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项目驱动;研究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主席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1],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竞争能力,大学创新能力的标志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必要。目前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尽管理工科也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但由于扩招之后,学生众多,因此学生的实习环节很多也是基于形式,学生只是了解专业知识的皮毛。另外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大众教育,以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理工科学生,特别是类似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出去之后,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进快上手单位的工作,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增强及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思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观念,学生基本是以课堂为主,基本没有机会参加科研项目,因而学生尽管在校成绩很好,可是去了单位之后,往往很失落,面对实际的工作有时会无所适从。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推广之后,使得这些情况略有改观。因此大学生在校时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思考的能力很有必要。
2. 基于科研项目驱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将科研训练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真正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充分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在课堂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2]。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课题的来源、其次参与的学生的要进行选拔组团、而且选择合适的课题、然后在进行实施。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课题的来源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在项目和课题研究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3]。在大学阶段培养和激发的创新能力将会成为以后工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合理的课题来源。
目前大学的科研项目基本有三种: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科学研究型项目,后面一些科研项目基本是来自企业,是源于工程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保证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和创新性。而且这些项目的主持人最好给学生在上课,通过课堂理论的讲解,阐述某个学科存在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再去参与子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指导者是我们的指导教师,因此指导教师的选择及所发挥的作用
项目支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改课题(N1885013219)
作者简介:赵晓莉,女,汉族.研究方向:固体废物资源化.E-mail:
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好坏。指导教师要按照要求起到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熟悉并了解科研创新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要具备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重要表率,并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开放性和民主性原则。不断在大学课堂中融入人类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知识,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师要做科研创新的模范,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将科研心得传授给学生、将科研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学生科研创新的潜质。
2.2 科研课题小团队的组建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及学校资助一些大学生创新训练类的项目,号召一些有科研热情、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或者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应该对报名参加的大学生进行选择,一般可以选择从大二开始的学生,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并参与与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刚开始时学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知道教师需要耐心地教导他们,并指导他们查阅相关文献,深入的去了解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导他们深入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正确操作基本实验中的玻璃器皿。注意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情感的培养,因为没有科研兴趣,就没有科技发明的热情,更不会有科研创新性。因此,对于引进来的学生,正确的科研创新价值观、科研责任感和科研道德感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每年都会有新生力量参与到课题中来参加科研训练,因此通过训练后的高年级学生将指导新进的学生熟悉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再进行相对独立的科研训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3课题的设置
科研项目研究是为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工程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系统问题。因此老师在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的同时,要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解,根据不同的学生专业方向或者兴趣去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向[4]。科研型的驱动课题,在研究细节上必须合理的规划,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参与的课题,可以是老师课题的一个分支,在此过程老师需要耐心指导学生精心设计其技术路线,研究方向和操作步骤,使学生在参与过程有挫折但是又不至于有很大的挫败感而伤其斗志,这样在设置的课题学生参与进来,既不失其创新意义和探索价值,又不至于无的放矢,而且也便于后期指导。总之,此类项目设置的宗旨就是用科研项目中所包含的科学问题吸引并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适当辅以研究生作为助研,鼓励和引导本科生组成创新团队,在科研项目研究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 实施案例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级学院也提供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条件,鼓励大学生申请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一般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老师的科研项目方向,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选择感兴趣的可研究的子课题方向,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查阅方法等。同时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指导学生熟悉文献查阅、研究方案制订、设备操作、论文撰写、PPT制作、报告编写等,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强烈的责任心、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坚忍不拔的耐心。近几年来,通过这种以课题组模式为驱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性项目的实践,发现凡是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来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科技创新兴趣和热情也明显提高,通过这种课题组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大学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当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状态,时机成熟后,指导教师将积极鼓励他们去申请校级和院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近几年有10余名同学保送到外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而且根据信息反馈,外面的学校对我校保送的学生动手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也颇高。
同时,到目前为止,我院指导大学生承担校及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数十项。同时,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于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科研训练室的开展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加的自信,同时学习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科研所产生的兴趣也更加的浓厚,一到下课时间就全身性的积极投入科研训练,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这些科研项目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增强、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5]。
4. 总结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6]。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属于项目驱动型培养模式,其重要性在于增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7]。根据我校的实践证明,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情况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关键是老师要引导好学生,能够鼓励学生去参与进来,这样学院老师所承担的很多研究项目都可以成为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驱动课题资源。同时可以将项目中的需要解决额的问题和研究方法经过精心设计,设置为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题,作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平台,这也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探索中的有益尝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杨帆 朱晓东.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1,4:24-25
[2] 姚文轩,滕召胜. 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94-96
[3] 荣,常云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4] 徐小军,建忠,潘存云等.以全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111-113
[5] 芦新宇.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24
篇9
【关键词】媒介素养;免费师范生;研究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发展迅猛,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日趋多样化,计算机、手机以及多种移动终端等新媒介成为大学师生获取媒介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和接班人,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如何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寓教于大学课堂内外,设计出适合免费师范生学习和运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样本
调查样本为陕西师范大学的2009-2011级免费师范生。本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调查问卷于2012年5月起开始发放,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29份,问卷回收率94%,问卷有效率为91.28%。其中男生占29.4%,女生占70.6%。本次问卷调查覆盖了陕西师范大学所有师范类年级及专业,且男女比例与现实情况相符,所以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图所示:
访谈从中选取了涵盖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化学、历史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8个专业、3个年级、25人进行个案访谈;专家访谈有3人,1名管理学生工作的学工组辅导员,2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相关教授。
三、调查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关于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自制半结构式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以单选和多选题为主,另加一道主观题,了解免费师范生对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看法。
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基本信息调查,共7题;
2、媒介接触情况,共15题;
3、选择、解读、利用、判断媒介情况,共22题;
4、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共16题。
(二)访谈法
在结束问卷调查法之后,访谈法用作对问卷调查法的补充,以澄清问卷中模糊的问题,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1、免费师范生个案寻访:通过与免费师范生面对面的直接调查,获得更加生动、直接、具体的信息。以便深入研究分析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
2、相关专家教授专访:与之共同探讨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利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媒介对免费师范生学习与生活的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网络媒介是免费师范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通过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目的调查发现,网络媒介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多以娱乐为主。在“使用电脑上网必做的事项(可多选)”的调查中,选择“使用QQ、飞信聊天交流”的占67.4%,选择“浏览当天新闻”的占30.3%,选择“查阅学习资料”的占58.5%,选择“使用微博、博客、QQ空间记录心情”的占32.2%,选择“看电视剧、看电影”的占37.1%,选择“玩魔兽等网络游戏”的占7.7%,选择“查收邮件”的占43.8%,选择“使用淘宝、当当等网站购买东西”占22.4%,选择“无目的打发时间”的占13.5%。
第二,免费师范生接触媒介的现状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媒介接触情况以电脑为主、每天接触时间在1-2小时之间、对传统媒介接触较少。在平时的对媒介的接触情况中, 95.34%的同学喜欢电脑,91.14%的同学会手机,其次有77.16%的同学喜欢书籍。而对传统媒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的使用率仅占52.91%、49.42%、59%。而在“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中,电脑以51%占有率成为免费师范生最常用的媒介,其次是手机,占36%,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占5%、3%、3%、2%。免费师范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正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第三,免费师范生对媒介内容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在“是否能够运用媒介熟练地工作学习”问题中,选择“非常熟练”的占16.3%,选择“熟练,但还需要学习”的占57.8%,选择“不熟练”的占24.5%,选择“完全不会”的占1.4%。可见绝大多数师范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媒介来工作学习。在对媒介评估能力的调查中,对“你认为大众媒介对你的性格、价值观及待人处世方面的影响程度有多高?”问题的回答中,97.7%的同学选择了有影响。但影响程度有大有小。仅有2.3%的人认为大众媒介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由此表明,免费师范生对媒介的使用能力较强,在对媒介内容的认知方面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第四,媒介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严重。
在问及“是否了解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时,有43%的同学选择了“不清楚”,48%的同学选择了“只听过,但不知其含义”。在对自我媒介素养的认知上,对自身媒介素养的缺失程度,选择“非常严重”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54.1%,“不很严重”占30.3%,“不严重”占7.7%,“认为不缺失”占0.9%。可见,免费师范生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生疏,对自己的媒介素养不甚满意。可见媒介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严重。
(二)访谈结果分析
1、免费师范生个案寻访。在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详细了解到了以下几点信息:(1)在问及对盗版图书、软件、音像制品的看法时,所有的同学表示购买过或使用过盗版,并有40%的受访者表示对盗版持支持态度;36%的受访者表示对盗版产品不排斥;另有24%的受访者表示购买或使用盗版产品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还是有购买或使用经历。盗版产品的低廉价格是促使受访者选择购买或使用的主要因素。(2)关于是否参加过媒介制作,有83%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但参与的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以制作PPT为主。其他形式的活动参与较少,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希望尝试参加诸如制作DV、参加摄影比赛、制作flas、制作网页等活动,但没有机会参与或者是自己没有掌握相关技能。
2、相关专家教授专访。通过此次对相关专家教授的专访,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最大障碍是系统知识的缺乏,这可能造成一种畸形的媒介素养。比如某些同学可能对于游戏知识非常丰富,对于媒体技术非常精通,但是对于如何写作,不擅长。(2)未来传媒的自媒体化、社交化、参与性质、可视化、平民化是发展趋势。大学生要利用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开放式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媒体知识对自己进行终身教育。
五、对比研究
在对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媒介素养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对非师范生以相同的问卷进行了调查,以形成对比,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一)调查结果
1、媒介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有着相同的影响。通过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来说,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均相似,无显著差异。
2、对于传统媒介而言,非师范生接触多于师范生。在看报纸和杂志的频率中,非师范生明显多于师范生,一周看一次以上的频率师范生的累积百分比为29.6%,而非师范生为40.1%,即非师范生接触到的传统媒介多于师范生。
3、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手机使用的目的存在明显差异。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中,免费师范生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占49.4%,浏览当日新闻占38.2%,而非师范生在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占56.7%,浏览当日新闻占43.9%,说明非师范生利用新媒体了解时事资料高于免费师范生。
(二)原因分析
1、由于选取的仅只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能够接触到相同的媒介,即拥有相同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在同一学校内对师范和非师范生有着相同的影响,所以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形同的媒介环境想受到的影响相同。
2、在数据中发现“对于传统媒介而言,非师范生接触多于师范生”这与预期的“传统媒体接触情况相当”相悖,分析原因发现,在调查过程中,非师范生主要集中在理科,理科比文科约等于6:1(293:52),理科生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学素养,故喜欢读写报纸、书刊。
3、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对信息的检索和关注度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毕业后找工作,非师范生就更关注一些社会信息和相关的搜索引擎检索。
4、由于学校对相关的媒介素养类教育甚少,由此导致了非师范生和师范生在媒介素养德育和教育方面缺失严重。
六、调查总结
(一)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总结
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关于媒介素养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免费师范生:
1、媒介接触的不良现状。从媒介接触的类型、时间和目的来看,免费师范生媒介接触的现状可归纳为:①媒介接触以网络媒介为主,且网络媒介接触时间较长。②对传统媒介的接触时间较少。③接触媒介的目的多以娱乐为主。
2、对媒介影响有较客观的评价,但对媒介内容缺乏客观评价。很大一部分同学认识到媒介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未能科学地评价媒介信息。事实上媒介本身就具有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的功能。
3、对媒介素养相关内容认识模糊。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同学闻所未闻。在对自身媒介素养缺失程度的评价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身媒介素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校素养教育实践的相关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来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媒介素养:
1、在全校范围内增开媒介素养教育公选课程。开设适合非新闻专业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接收媒介素养教育。
2、建立有关媒体实验室。锻炼免费师范生媒介技能,使免费师范生掌握媒介使用技巧和媒介制作能力,并能够将媒介熟练地运用于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3、组织提高媒介素养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免费师范生参观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报社实习等,以深入了解媒介基本知识和媒介运作知识。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校方加强对官方微博、学校论坛和学校公共主页等的建设,创建健康文明的舆论环境。
5、推广媒介素养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平台。依托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校园媒介和学校社团的力量,如校园广播站、学校电视台、相关学生社团等举办校园微电影、多媒体讲课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
参考文献
[1] 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2).
[2] 王国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今传媒,2012(01).
[3] 李霞,徐睿.国外媒介素养对我国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5).
[4] 宋娜.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特征与激发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11(09).
[5] 李志杰.关于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篇10
关键词 经济人 理性 经济学
1 经济人的含义
任何科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其实这就是在问经济学家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人?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信仰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也是不一样的。不过,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对他们一般所认可的“经济人”这一回答更有挑战的的答案。简而言之,在经济学家的心目中,人就是“经济人”。这既是经济学研究的一重要前提假设,个人以为,它也应该是经济学人所恪守的信念。(当然,实际中或许有这样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具体做研究的时候,因为研究的需要遵循经济人假设;他们在生活中或者日常非研究性活动时,他们的实际行为不遵循这一假设)
那么什么是经济人呢?一般来说,经济学家都回避对经济人的直接定义。当然,这并不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经济人这一说法尚存在着争议之处。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如一位哲人所说,大致意思是,下定义就像建围墙,是用它把已经盖好的建筑物给围起来,而不是用它来容纳日后可能要修建的建筑物。一般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完整地表露出了经济人的思想,约翰·穆勒则是依据亚当·斯密对经济人的描述和西尼尔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明确地提炼出了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那里有一种描述性的说明,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国富论》中的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斯密还认为,人本身有一种“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这种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是我们从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有一刻放弃过这种愿望。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良。怎样改良呢?一般人都觉得,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据此,人们往往把斯密视为“经济人”假设的倡导者。但是,正如马克·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一书中所指出的,真正作出“经济人”假设并加以严格界定的却是约翰·穆勒。
概括而言,对经济人概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①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有其内在于人本身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根据。②理性行为。经济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指的是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如张宇燕在《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的理性,简单地说是指,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一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③第三个是经济人的核心,亦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有意义的问题,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灵魂”。这一经济人假设的重要命题,在学者们的讨论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理由也许是,大部分讨论经济人假设的学者,都假定存在着一个既定前提,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制度是最优的制度,也是天然合理的制度。从而,在利己心(或称功利主义)驱使下的经济主体会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一条使自己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方案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一般也认为,“经济人”假设的哲学意蕴是功利主义、理性和个人主义,从而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价值观、人生观的经济思想。当然,同国外学者一样,国内很多学者经常将理性、理性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等概念视为差不多等同的概念。
2 经济人的局限性
(1)忽视了人的需求的多样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地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上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2)现实中的人追求的可能是满意解,而非最大解。现实中的人不可能是“前算500年,后算1000年”的圣人,现实中的人受到自身在认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
(3)“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研究领域有限。有相当多的研究领域,如经济体制、经济分配、福利有效性、就业、货币、资本流动、区域合作等就不适合运用“经济人假设”。这就是说,这样的假设只是适合于提出该思想的经济学领域,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适应于探索价格机制、资源配置与优化、经济增长等问题。在“经济人假设”提出时,很少有人考虑经济产品的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但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几乎大多数经济产品都存在公益性与私利性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样,“经济人假设”的运用就更受局限了。现代经济学研究发现,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服务产品,随着它们本身的公益性和私利性的差异,“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公益性”程度越高的产品,如教育、桥梁、国防等,其“经济人假设”适用的程度就越低,因为人们在消费和购买这些产品时,常常无法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选择。于是,在经济学中对不同产品的消费者选择进行研究时,原来的“经济人假设”就要部分或全部放弃,因为,这时就不能为了“简单”而对人进行过多的抽象和假设,而必须还原成具体的人。
(4)“经济人假设”适用的时限有限。在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市场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受价格约束较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有限,这种条件下,“经济人假设”是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个性化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扩大,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脱离“经济人假设”的条件。尤其是“绿色经济”等运动的兴起,更使人们关注个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使“经济人假设”适用的范围更趋狭窄。
3 经济人的合理性
(1)产权清晰的领域。试问哪个劳动力不是流向高工资的地方(不然不会出现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土地不是流向高地租的地方(城市黄金地段大都都是有钱人的地方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资本不是流向高利率的地方(不然不会有地下信贷市场的出现),企业家不是流向高报酬的地方。古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在今天还是为一般人所承认、接受和认可,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市场是残酷的,是无情的,你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你就难以存活下去,同自然界“物竞选择”一样,从这个方面讲,人类社会似乎是一个“利”者生存的社会,没有利润,企业生存不了,工人存活不了。所以,自利的原则还是存在的。至于理性原则,尽管人们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可能使得最终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想最大化其利润,而是不能,而且他们也是在不断收敛于利益最大化。至于自利的最大化其利益的经济人最终能否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也即“看不见的手”原理是否成立,笔者认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问题。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不一定能导致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比如,“囚头困境”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典型,笔者认为,经济人主要指的是个体,而非集体。因此,这并不能说明经济人的不理性。
(2)产权不清晰的领域。这里以中国国有企业从反面来说明经济人的合理性。首先,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制度安排所以低效率,而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企业制度的安排所以高效率,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制度安排的人性假设前提不同甚至相反。承认“经济人”假设是选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前提。其次,在我国,由于“所有者缺位”及体制原因使得此现象表现的极为突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脱困目标难以实现,一些经理人员的“在职消费”过度膨胀,侵占和转移国有资产,短期行为严重。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充分按照“经济人”假设来安排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权力不受监督的情况下,经济人的本性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59岁现象”。因此,经济人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逻辑前提。最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采用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现实中出现了国有企业财产谁也没有真正拥用,谁也不对其真正负责,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有的甚至把国有企业掏空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这种现象推其根源正是没有充分考虑“经济人”假设原则,没有充分认识建立防范机制,在没有硬性约束下,他们会从自利出发,不惜损害国家财产,从外部效应中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措施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发挥应有的效率,解决“经济人”原则的自利最大化和国有企业产权公有的矛盾,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使产权界定与“经济人”原则处于一种最佳的均衡状态。因此,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还必须以“经济人”为前提。
参考文献
1 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中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
4 杨春学.“经济人”的三次大争论及其反思[j].经济学动态,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