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5 16:0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长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以前,家长学校上课我们只由教师独自去备课,教学内容各教学班不同,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家长的教育发挥不了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学校发展、儿童成长、家长教育等不同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1、针对学校发展需要,设计教学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很多人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成功,我们认为“关注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成绩关注知识,成功关注事件,成长关注生命。成绩只是一时,成功常在一事,成长才是一生。有了这一认识后,我们组织全区教师进行讨论,积极建设学校成长文化。通过成长教育的开展,引领师生“关注成长”、“追求成长”,努力追寻自我“身体的发育”、“情感的丰富”、“智慧的生长”、“道德的提升”。目前,我校提出了以“成长”为主题的学校观念文化——“成长文化”,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学校使命,以“共享成长”作为办学理念,把“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评价的最高准则,倡导“顺应人的成长规律,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为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融合,全区各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广泛宣传“成长文化”的内涵,帮助他们理解开展“成长教育”的意义。从而使家庭、学校共同关注成长,通过学习,家长明白了教育孩子不能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应着眼孩子的一生。目前,绝大部分家长已融入了学校教育之中,积极支持学校各项工作,全区绝大多数学校已步入了“成长文化”发展的轨道。
2、针对学生成长需要,设计教学内容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渴望长大,在成长过程中不希望家长过多的约束。学生是自主的,追求的是自己独立学习、活动,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内创作性地学习和活动,利用自己的智慧,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我区学校开展了“换一种方式成长”的素质教育新探索,把做事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在成长中彰显生命的活力。针对学生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不去约束孩子,也不要整天拉着他们,还孩子自主生活的空间,自由发展的天地,自觉成长的土壤,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3、针对家长教育需要,设计教学内容
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绝大部分家长喜欢用家长的想法教育孩子,认为孩子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孩子不愿意接受,家长不理解。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我们通过问卷对家长的困惑和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对全区家长的年龄结构、知识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家长的需要和各自情况,整体设计教学内容:首先制定了家长学校教育纲要,然后根据纲要编写家长学校讲稿。为了保证教育内容具有连续性、阶段性,我们区分中小学校,区分年级提出教育目标和内容。例如在小学区别年级提出教育目标中。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小学常规不了解,我们重点是进行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教育;二年级主要进行遵守纪律、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教育;三年级进行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教育;四年级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五年级进行顽强意志和勤奋刻苦良好品质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为了使家长能有的放矢的对子女进行教育,我区家长学校侧重各年级教育重点对家长进行培训。为了解决教育的针对性,我们每个年级又按照家长自我需要和孩子性格、意志、品格、兴趣等情况进行开班。目前,我们已经指导部分学校形成了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
正是由于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家长能学以致用,所以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热情很高。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家庭、全区学校的教育活力已经形成,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扎实开展,真正达到了教育两代人的目的。
二、大力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家长教育也和学生教育一样,不能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为了提高家长的兴趣,提高办学质量,我们不断创新家长教育,建构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努力提高教育实效。
1.精心组织家长学校教学
家长学校的课堂是主渠道。每次家长学校上课,全区各学校都精心准备,确保收到教育实效。全区各学校紧紧围绕教学计划,以年级组为单位,针对学生情况和家长教育现状进行集体备课。然后学校选择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当代家教理论与实践,对授课主题有研究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使家长能坐得住,听得进,有收获。在教学上采用了集体教学、个别教学、网上教学相结合,不仅满足了在家的家长,也方便了留守儿童的家长,部分家长即使在远方打工,也能通过网上学习。授课前,学校还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熟知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个性,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讲解,要求教师做好教室布置、家长的接待与服务和个别交流沟通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赢得了家长的信赖。每学期学校还对家长学校工作进行一次总结评比,表彰一批优秀教员和优秀学员。目前,我们全区各学校真正做到了普校、家校一起抓,达到了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授课、统一检查、统一考核、统一总结,确保了家长学校工作的长效运行。
2、精心策划家长学校活动
在高质量抓好家长学校授课时,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使家长学校工作形式多样,提高学生家长参学积极性。
(1)专题教育活动:邀请资深家庭教育专家做讲座,近两年,我们——等专家来我校作报告,家长受益匪浅。
(2)亲子共享活动:我们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展了“同行一景”、“同做一事”、“同读一书”、“同唱一歌”等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动,共同成长,这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家长们的家庭文化生活。
(3)成果展览活动:为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在全区学校中开展了“四个节”,即:英语节、艺体节、读书节、创新节,四节的开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潜能得到了开发,素质得到了提升。目前,这“四个节”活动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活动文化。学校组织家长参观成果展览,观看文娱汇演,享受孩子成长的乐趣。活动的开展,既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又使家长了解了孩子,从而支持孩子参加活动,实现了教育观念由“重智轻德”向“全面发展”的转变。
(4)经验交流活动:办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家长间的相互教育,收集家长中的成功家教事例,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编发《家教简报》,广泛宣传他们的教子经验,让学生家长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3、精心引导家长自主学习
我们在各个学生家庭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向家长提出共建“书香家庭”要求,倡导家长读书,通过自己的学习,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读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提升了家长知识品味,对评出的“书香家庭”,我们为他们征订了《家长杂志》、《家庭生活》、《关心下一代周报》等报刊。同时,我们还通过告家长书、出《家教简报》等形式,定期登载家教策略,根据不同季节宣传传染病预防、防火、防电、防灾及安全防范等知识,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
4、精心搭建沟通渠道
篇2
一、背景与环境
汉堡市是德国第二大城市。该市有相当大比例的居民为移民或拥有外国血统。以2006年为例,汉堡市居民总数为1754182人,其中15%(258225人)为非德裔,26.8%的居民有移民背景。此外,48%的六岁及以下儿童有移民背景。主要的移民群体包括土耳其裔(23%)、波兰裔(22.6%)、阿富汗裔(5.3%)、伊朗裔(3.4%)、俄罗斯裔(3%)、加纳裔(2.1%)。汉堡市的种族多样性也带来了多元化的。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印度教在汉堡市都有信徒。这些因素都给教育带来了挑战。除此之外,很多父母还缺乏必要的读写技能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尤其是很多成年移民是功能性文盲,无法积极有效地参与孩子的发展。因而,相对其他孩子,来自移民家庭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可能会差一些。
为了应对孩子们(尤其是来自贫困及移民家庭的孩子)所面临的教育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of Education,UIE)及汉堡市教师培训与学校发展研究所(the State Institute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School Development in Hamburg)在2004年启动了家庭扫盲项目(Family Literacy Project,FLY)。该项目作为拥有移民背景的儿童及青少年提升项目(the Promotion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ith Migrant Backgrounds Programme)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德国联邦、州教育规划与研究促进委员会(Bund-L?]nder-Commission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Research Promotion,BLK)及汉堡市提供资金支持。2010年,该项目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宗王扫盲奖(the UNESCO King Sejong Literacy Prize)。
二、家庭扫盲项目
该项目是一个代际家庭扫盲项目,主要针对家长,以及学龄前、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儿童。目标群体中的许多人来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该项目旨在发展家长及其子女的读写技能(听、说、读、写及创造力),同时还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幼儿园或小学与基于家庭的学习间的密切联系。第一,为家长提供支持,增加他们的家庭读写活动,使他们能够帮助子女完成学校作业。第二,培训学校教师,使他们学会与多元文化背景的孩子们打交道并传授知识。此外,该项目也鼓励、支持家长和幼儿园或小学教师密切互动合作,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项目最初与7所小学及2所幼儿园进行试点。这些学校都位于汉堡市移民最为集中的贫困街区。由于其他学校不断增加的需求,该项目此后又被引入了25所学校。与其他机构,如有类似或相关授权的成人教育中心,结成的有效工作网络也促进了项目的扩张。家庭扫盲项目课程主要由教学人员根据实际教学环境灵活制定,强调以下主题:语言发展,听力及理解(如讲故事),读写及理解(大声朗读及讨论)字母和语音(语音、韵律及音节的运用),文化意识。
该项目的宗旨包括:培训家长使其有能力在孩子们的心理和学习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儿童的早期读写及语言技能发展;提高有移民背景的父母及孩子们的读写技能;通过提供学习材料和开展培训,使父母成为能够促进家庭学习的教育者;创造小学或幼儿园和基于家庭的学习间的密切联系及合作;利用扫盲培训促使移民群体有效、可持续地融入德国主流社会;培训教师及其他教育者,以增强学校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
三、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基于对教师的有效培训,他们是项目的主要教学人员;另一方面基于成人的积极参与,他们扮演着父母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角色。项目给教师和父母提供专门培训,以确保其有效性及可持续性。2009年,项目试验阶段结束后,汉堡市每年为25所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额外的资源,以支持家庭扫盲以及教师培训。
(一)教师培训
项目要求每所学校配备2名教学人员。汉堡市教师培训与学校发展研究所每个月都会为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提供培训课程,这些教师大部分都是语言发展教育工作者。作为代际项目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们接受的培训涉及与孩子和成人相关的广泛科目或主题,以及家庭扫盲教学法。此外,培训同时强调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目的是让教师们能够满足及应对不同种族、宗教背景孩子和成人的需求。研究所也为来自各个学校的教师创造机会分享经验,以此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二)社区参与:父母的培训与参与
项目的基本原则为:家庭是构成儿童可持续学习和教育的基本起点。在家庭扫盲项目的框架下,父母被视为平等的伙伴,因此他们被鼓励积极参与项目的计划和实施,这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妈妈们积极参与课堂
妈妈们在每周特定的一天参与到课堂中。她们参与到与读写相关的活动中,如与孩子一起看书或玩简单的读写游戏。家长参与孩子们的课堂意在使家长熟悉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以及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使家长能够成为教育者。除此之外,也意在为家长和孩子们创造一个在共同学习背景(如共同选择、阅读和讨论一本书)之下互动的机会。总之,必须认识到: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会在他们之间建立起坚韧的纽带,这是家庭扫盲项目长期成功的基础。
2.家长(不带孩子)参与平行课程
在有经验的教育者的指导下,家长在没有孩子出席的情况下参与课堂读写活动。这些课程中,家长学习如何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支持,以及根据各种主题制作可以用来跟孩子共同进行家庭学习的材料(如故事包、单词卡片、自己编写的故事及绘制的图片)。这些课程同时也为家长创造机会,使他们学习德语或提高德语水平,关注抚养孩子、健康与营养等话题,以及更为重要的――学习其他的文化。
3.联合校外活动
联合校外活动包括孩子、家长及教学人员共同参与户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图书馆,逛逛学校附近的市场,进行“读写散步”(literacy walks),以及参加特别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旨在扩大家长的社交网络,增强父母和孩子间的纽带以及促进行动导向型学习。
(三)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理念与学校环境及项目参与者相适应。总体来说,侧重行动导向及过程导向参与型教学方法。在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的课堂中,参与者被鼓励共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及学习材料的制作。例如,当孩子唱歌跳舞时,家长可以进行读、写或讨论与孩子相关的家庭故事。
(四)教学材料
为了促进扫盲活动在多语言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家庭扫盲项目采用多种行动导向型的、简单的、与环境相关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大部分是由参与者在教学人员的指导下制作而成并且适用于家庭和学校学习的。主要的教学材料包括如下3种。
1.多语言“迷你书”
迷你故事书是父母根据家庭照片和经历用多种语言制作而成的,目的是促进跨文化和多语言学习。迷你故事书在激发家长和孩子学习热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书不仅记录了家庭故事,而且为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文化及传统创造了机会。总之,这个工具在跨文化教育及促进不同种族的社会融合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2.家庭读写发展包
包含的学习材料有儿童书籍,内容为语言游戏、故事、韵律、歌曲CD、磁带等。家长可以借回家使用。
3.故事包
使用故事包学习是一种以整体的、行动导向的、创造性的方式探索图画书的方法。图画书里的主要角色和物体都可以在故事包里找到或制作出来。在阅读图画书时,孩子们可以触摸到物体,交互使用(在角色扮演中)或用感官(闻、尝、听)去探索。
四、监控及评价
教师培训与学校发展研究所已经对家庭扫盲项目进行了评估。评估采用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来判定项目实施效果,包括对不同种族和社会群体的家长以及来自学校、日托中心的教育工作者、校长进行结构式访谈或进行问卷调查;父母观察孩子们的正式课程。
此外,孩子们在课程开始及结束时的非语言智力及语言能力被系统地评估或测试,以此来判定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需求。这也包括对学前及一、二年级学生测试,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发展评估。此外,还在参加课程前后对家长进行采访,以得到他们对孩子读写能力发展情况的看法。
五、效果
该项目提高了成人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增加了他们与来自其他种族或文化群体的人进行社会交往以及融入德国整体社会的可能性。因此,项目已经成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成人、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建立联系网络的重要工具。
自启动之初,该项目每年平均惠及1000名家长及1000名儿童。它已经在学校和家长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许多学校已经成立了家庭读写教室,家长每次来学校都会在那里碰面。
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既强化了家庭关系,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读写能力。
考虑到许多教师没有教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经验,该项目为他们提供了这些机会,从而也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教学技能。最重要的是,该项目使教师能够理解并较好地处理课堂上与文化差异相关的状况。
六、挑战
项目目前的主要挑战在于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家庭读写和成人教育方面缺乏经验。此外,大部分教师缺乏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家长打交道的经验。因此,在项目初始阶段,要求对教师在家庭读写、成人教育及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强化培训来应对这些挑战。
其他的挑战还包括父母由于忙于家庭事务而不能持续参与项目;项目很难惠及最需要的人群,因为他们往往是社会上最为孤立的群体。因此,需要利用多种资源,发挥创造性来促进家长的持续参与。
七、经验
由于家长参与是自发的,学校需要经常提醒并鼓励家长履行支持孩子发展的义务。鉴于此,学校被鼓励实行家长注册以及考勤制度。因为该项目包含了很大比重的成人教育,也可以通过对所修课程进行认证以提高父母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这个策略无疑会激发家长们的兴趣,很好地鼓励其付出及参与。以上都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加强了教师与家长间以及学校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关系是互惠的,因为家长能够享受到终身学习机会,而学校和孩子们也从家长的支持中获益。此外,与其他社区机构(如图书馆)加强联系,学校对家长开放,能够使学校逐渐发展为社区学习中心。因此,为了家庭扫盲项目的有效性,家长应被视为平等的伙伴。
家庭扫盲作为一种灵活的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及满足特定学习群体的需求。
八、可持续性
篇3
关键词:家长顾虑; 协调沟通;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06-002
由于许多新入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一切都比较陌生,因此会产生不放心的心理,带着怀疑一切的眼光看待老师、幼儿园及孩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下面就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做好初入园幼儿的家长工作谈一些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增进家长对配合工作的认识
1.展现幼儿一日生活情景,消除家长顾虑
每年的新小班,我们都会看到家长一步三回头、甚至跟着孩子抹眼泪的家长,有的家长还会躲在角落里偷偷观察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等等。为了消除家长们的种种顾虑,在开学第一天,我就注意拍摄、捕捉每个孩子在一日生活场景中的情形,然后将孩子们的表现布置成展版或在家校通的班级群里,这样家长们不仅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掌握了哪些本领、养成了哪些良好习惯,还能看到孩子在短短一段时间里取得的进步等。家长们在看得眉开眼笑、感慨万千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他们逐步消除了顾虑,自然也能放心地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了。
2.充分利用新学期家长会,做好协调沟通工作
幼儿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摔痛了或是被别的小朋友咬了,反应就大相径庭。
针对家长们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于是我选取了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典型事例,在家长会时拿出来请大家讨论。家长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我也向家长们详细介绍了老师们在一日活动中对孩子们尽心尽责的看护情形,表达了老师强烈的责任心,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响应。家长们纷纷表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今后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都要共同沟通和互相理解,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圆满解决。
3.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
许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因为有些家长几乎每天都要向老师询问“孩子今天表现怎样?”对于调皮捣蛋或聪明伶俐的孩子,我们都能绘声绘色地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家长也能满意而归;而对于乖巧文静或没有典型表现的孩子,刚开始我们能向家长介绍一些情况,但时间一长难免会出现一些中性词汇的介绍,如“孩子最近还不错”,“还可以”等。因此,我们要尽量做到了解每个孩子,这样才能认真对待家长的询问,在家长询问时,要尽量向家长反应多方面的情况。
在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表现的同时,也要重视向家长渗透有关教育理念,以丰富家长的有关知识。例如班内有位孩子一直喜欢选择做捞珠子的游戏,而且乐此不疲,几乎很少去做别的游戏。我告诉家长,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多次地重复活动,通过专注于一个活动,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休息、思考,为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打下基础。家长对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很接受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她说:“我们应该支持孩子、相信孩子,他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及时反馈孩子的表现,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重视,这也是让家长理解幼儿园的一个重要手段。
4.通过亲身参与,让家长感悟家园配合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实现殊途同归的教育功效。我们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大力协助,比如在文化区内结合主题活动要创设“新年来到了”的氛围,也为增长孩子们的知识,我们请家长将家中能体现中国人过新年情景的物品带来。家长们都积极配合,纷纷将家中的挂历、中国结、对联、红包、拜年照片等等带来,我们的活动室内、文化区内充满了新年的喜庆气氛,又通过开放半日活动,使家长们在亲身的参与和合作中,真正体会到只有家园密切配合,孩子才会获取更多进步。
二、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进一步做好家长工作的关键
对于大多数初入园幼儿的家长来说,首先老师受到孩子的喜爱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老师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孩子的兴趣,最后就是孩子能很快融入集体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都会牵扯家长们的每一根神经,这就要求我们细致认真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以接受家长的检验。
1.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关心热爱孩子,取得孩子及家长的信任
关心热爱每个孩子,尤其是一些胆小、适应能力弱、自理生活能力较差的孩子更应特别关注。班内有个叫凌凌的小女孩,刚入园时我们就很关心她,经常抱抱她,因此她很快就不哭不闹地上幼儿园了。可过了几天,她突然每天都大哭大闹不愿意上幼儿园。为了解孩子的哭闹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我不敢懈怠,马上联系家长进行交流。原来是凌凌由于胆小,不敢自己取水喝、甚至不敢上厕所,以至于有时还尿在身上。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凌凌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找到了原因后,我便时时处处关心凌凌等孩子,从满足孩子们各个层次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很快我也得到了回报: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停止哭闹、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我们的一日活动也很快走上正轨。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让家长们非常高兴,他们对老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也完全信任了老师。
2.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素养:适时投放学习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蒙特梭利博士指出:“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儿童通过成功地操作和重复简单的工作,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控制感以及对环境的掌握感。但儿童从事的工作必须与她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关联。”我在结合五大领域环境创设的基础上又开辟了阅读区、美劳区、宝宝个人才艺展示区等,这样孩子们可以把家中的图书带到阅读区一起分享,喜爱画画剪剪贴贴的孩子可以在美劳区尽情创作,孩子们还可以将自己在休息日学到的各种本领及作品或照片展示在个人才艺展示区里供大家欣赏……
我们还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孩子的内在需要,给予孩子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幼儿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使用它们,引出自发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例如,在数学区我们根据由简及繁、由易及难等原则投放不同的学习材料,然后观察对数学感兴趣的孩子操作过程,判断何时再投入新的学习材料的最佳时机,以激发孩子进一步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在这样一种学习浓厚、大力协助的环境中,在不断的互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都对自己充满自信,通过积极地不断地学习,孩子们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3.教师教育科学知识的素养:建立良好学习秩序,准确判断敏感期的出现
有个叫澄澄的孩子,上幼儿园从不哭闹。突然有一次在来园时大哭大闹不肯进教室,一连几天都如此,家长也抱怨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如有时她衣服上掉了一粒纽扣,就焦躁不安,妈妈说等会儿再补,她就大声哭叫,直到妈妈找来针线缝好,她才破涕为笑。我反思最近的举措,猛然想起前两天给她调换了座位后,她一到吃饭时间就开始哭,就连早上入园时也哭。蒙特梭利说过:“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性从一岁半左右开始出现……3~4岁孩子对于物品的位置、时间的经过顺序、约定等,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物品的摆放位置或时间顺序若与平常有异,幼儿便会感到非常困惑、挫折。”显然,我们的做法违反了她对秩序感的需要。于是我把澄澄的座位搬回了原处,她马上开心地笑了,笑得很满足,到吃饭时她也不哭了。我告诉家长澄澄的反应,请她不要责骂孩子,我们一起配合来正确引导,顺应孩子敏感期发展的需要。家长从这件事情也获得了一定的启示,那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周全,不要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秩序。
4.教师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素养:掌握观察指导时机,提高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观察法是老师了解孩子的基本方法,老师必须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老师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在孩子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及自由表现,观察孩子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部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篇4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英语学习;途径
一、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指的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重视学生的听课效率,重视学生的发言和表现,重视小组活动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重视学生的复习和预习的情况,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小结,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课堂任务和课后任务的完成。教师也可以在家长会上宣传和教会新的评价方法,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教师可以设立平时成绩,从初一到初三分别确立各个学生的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形成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教师要重视平时成绩,考虑到学生的听讲效率、发言表现、小组活动的参与、复习与预习的方法、课堂任务完成的情况、课后任务完成的情况等,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巧妙运用学习方法,全面激发学习的环境,重视学习实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强烈,学习主动性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收获就越大。教师指引学生学习,带领学生实践,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保证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根据教育的时机、途径和场合,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特长,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喜悦,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并将成功的喜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一旦收获学习的成功的幸福感,就会产生更加强大、强烈的学习欲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思维得到锻炼,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形成持久强烈的学习愿望,最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机制,实现自主学习。
(一)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共同进取。如果是学生能自己做的学习内容,教师不能只是自己参与,要带领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学习的目标,要指引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的开始部分,学生不习惯自己学习,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尽量帮助学生实现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学习。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设计一些配套的作业,增强学生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的品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时间内提高学生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
篇5
一、“他乐”激发
快乐教学要真正把“他乐”带给学生,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心理快乐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对新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并能将先进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做到“创造地教”。其中,教师本人要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创造精神和探求精神,并善于理解、鉴赏、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具体地说:要满腔热情地、兴味盎然地投入,千方百计地引起学生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和渴望知识的需求,并养成研究和参与学生活动的兴趣,探索不同类型学生的内心世界,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在实践中还要养成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志趣,不但要敢于创造,而且要乐于创造,为发展学生兴趣而做不懈的努力。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提出:“以情施教,用情育情,快乐交融,以知生情,以情促知”的操作要领,大力倡导实验教师着力架设通向情感教育的两道桥梁。
1.以情施教
架设教师和学生情感互动的桥梁,用情育情,培育学生“亲师信道”的感情。
2.快乐交融
架设情感与认知互动的桥梁,以情促知,以知激情,培育学生“求真、立品”的感情。教师要以娴熟的教育技巧,引导学生把认知和情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起来,使紧张的智力活动充满求知的乐趣,洋溢着美好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发展两个方面都得到丰收。
二、活化反应
快乐的着力点是教师怎样对学习材料、课堂环境因素、学习者的所作所为及对待学习者作出快乐反应。 教材因素是实施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载体”,教师的首选工作是把传统上教的过程转换成学生快乐探究学习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丰富的学习材料。“他乐”对教材的“活化”有如下设置途径:
1.教学内容与生活“链接”
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之间的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2.教学情境与尝试“接轨”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的舞台,把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尝试情境。
3.教学活动与实验“牵手”
青少年阶段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物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使学生产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因此,书本上的很多知识,只要有可能,都可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
4.数学应用与生活架桥
篇6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要]促进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日益被视为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杠杆。OECD成员国在促进家长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宣传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及参与内容、提供多元化的参与途径、为家长和托幼机构提供资源支持等。为让家长更积极、深入、有效地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家长参与提供立法与政策保障、财政与资源支持;托幼机构应采取丰富多样的策略促进家长参与。
[
关键词 ] 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教育质量
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能够带来广泛的益处,如能为儿童的幸福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贫困和促进教育公平,增进代际沟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上述益处的实现需要有“质量”的保证。正基于此,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已成为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简称OECD)国家的政策重点。为了分享经验和规避风险,促进成员国早期保教政策的制定与发展,OECD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至2012年期间对早期保教政策开展了专题研究,并先后了3份《强势开端》( Starting Strong)报告。尽管OECD国家对保教“质量”有不同的理解,但各国都一致强调“家长参与”是衡量托幼机构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日益被视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和学习的重要政策杠杆。
一、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内涵
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简称家长参与),指家长不仅认识到父母、家人参与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并能通过多种途径科学、有效地参与到儿童早期教育中。由于儿童所处的教育阶段不同(托班、早教机构、幼儿园等),早期教育的不同主体(教师、家长、研究者等)对家长参与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家园合作”“家庭参与”和“家长参与”等术语通常交替使用。有研究者把家长参与的内容界定为:良好家庭教养(Good parenting in the home)、与学校分享重要信息(Contact withschools to share information)、参与学校活动和管理。有研究者认为家长参与主要包括6个方面:教养( Parenting)、沟通交流(Communicating)、家庭学习(Learning at Home)、家长志愿者(Volunteering)、参与决策( Decision Making)、与社区合作(Collaborating with Community)。在本文中,家长参与指家长与托幼机构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具体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以托幼机构为中心的家长参与,包括家长参与幼儿园观摩活动、志愿者活动、亲子教育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培训等;二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长参与,包括亲子分享阅读、亲子游戏、合作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学习任务等。
(二)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
家长是幼儿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有助于教师和家长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从而保证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两种背景下习得经验的一致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证明,家长参与,尤其当家长营造了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并且经常与教师沟通时,会对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入学准备、学业成就以及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影响。美国早期开端计划、佩里学前教育项目、芝加哥幼儿家长项目等促进家长参与早期教育项目的成功案例证实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可见要提高早期教育质量,需要采取措施让家长参与早期教育,并为家长参与构建外部支持系统。
然而,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家长参与的界定存在差异,导致家长的参与及其与托幼机构教育的合作关系受到限制,削弱了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OECD各国在如何激发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托幼机构让家长参与进来等方面面临着挑战,如家长参与意识和动机缺乏、家长与托幼机构缺乏联系、家长参与受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家长参与能力缺乏、教师开展家园合作能力不足、教育不公平的加剧以及家长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等。如何通过政策的杠杆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家长参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应对上述挑战,OECD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OECD国家促进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大力宣传——激发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识
1.通过文字材料宣传。
为让家长获取更充分的早期教育信息,很多国家选择通过文字材料进行宣传,其途径主要包括两个:一是政府负责早期教育的管理部门通过官方网站、育儿网站以及印发宣传册的方式为父母提供托幼机构、幼儿发展、育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如澳大利亚政府开发了名为“我的孩子”( mychild.gov.au/)的门户网站,除了丰富的育儿信息,也为家长提供不同类型托幼机构的信息,以帮助家长做出合理选择。通过网站,父母还能方便地查询如何获取教育费用的补助;二是依托早期保教机构进行宣传。如瑞典教育部门专门开发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宣传册,由托幼机构负责发送给家长,并告知家长如何在家中开展教育活动。日本则通过托幼机构的家园联系簿、公告板、电子邮件和机构网站等多种途径告知家长幼儿园的动态、班级活动、家长参与的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2.创建信息联络点。
为了满足家长多样化的信息需求,OECD国家除了文字材料的宣传,还通过开通咨询电话、设置专门服务机构等方式为家长提供信息服务。这些信息联络点会回答家长有关托幼机构和儿童发展的各种问题,为家长提供养育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同时,也接受家长对托幼机构服务的投诉。如澳大利亚政府开设了专门提供幼儿教育信息的免费热线电话,为全国父母、家庭和社区成员提供所需的服务信息。在德国,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家庭办公室,为家长提供综合服务,家长可以向家庭办公室咨询与家庭生活和儿童发展有关的信息。在英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都设有家庭信息服务点,为家长提供儿童教育和保育信息,以方便家长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服务。
(二)政策支持——让家长参与成为一项权利或义务
家长在子女教养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权利受到国际法规的保护。《世界人权宣言》(1948)和《儿童权利公约》(1989)都对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做了清晰规定。OECD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都认为早期保教服务机构应该意识到,家长有权获知、评论和参与与自己子女有关的关键决定。因此,很多OECD国家通过颁布法律、法案和课程标准,让家长参与成为一项权利和义务。如芬兰的《日托法案》《基本教育法》都提到了家长参与。在韩国,《早期教育法案》和《儿童保育法案》规定中央和地方早期保教政策委员会成员应该包括家长。在挪威,为确保家长的参与机会及其与教师的合作,1975年、1995年及2005年幼儿园法案都规定,每个幼儿园必须设置一个由注册在园的幼儿家长或者监护人组成的家长委员会,由幼儿家长或者监护人代表以及教师代表组成家长一教师合作委员会。
(三)资源支持——为家长参与提供公共财政资源和学习材料资源
1.为家长和托幼机构提供公共财政资源。
已有研究清晰表明,投资儿童早期教育所带来的收益最大,因此除了让家长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OECD国家也通过为托幼机构和家长提供经费支持的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以此促进机构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家庭学习环境的改善。具体而言,一是为参与的家长提供报酬。在韩国,为中央或者地方早期教育政策委员会工作的家长,每参加一次会议就能获取100美元的报酬,这种做法大力刺激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政府直接向托幼机构划拨专款用于开展家长工作。在日本,政府拨专款给托儿所,用于开展育儿信息交流和支付育儿指导工作人员的薪资。加拿大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大约270个家庭资源项目的运行,支持家长在家庭中参与幼儿的学习,以确保幼儿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的连贯与一致。
2.为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材料。
英国学前教育有效性( EPPE)项目的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开展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对儿童发展最为有益。OECD国家已有经验也表明,为家庭(尤其是处境不利家庭)亲子互动提供活动方案和相关材料的支持,包括提供家庭游戏方案、故事书、玩具、歌曲光盘和课程材料等,可以有效提高家庭学习环境质量。因此,OECD国家都积极通过网站、托幼机构和社会团体等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材料。如在西班牙,为提高0—3岁婴幼儿的教育质量,政府建立网站为家长提供针对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的视频资料。为了促使家长在家开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挪威、荷兰和美国都选择通过托幼机构向家长免费提供家庭学习材料,包括故事书、儿童歌曲光盘和课程辅助材料等。在英国,2002年BBC电视台创办了CBeebies儿童频道,并开发网站向家长提供与节目有关的游戏、歌曲等学习资源。
(四)智力支持——提升家长参与能力和教师促进家长参与的能力
1.帮助家长营造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学习环境,包括家长的教养行为和态度,也包括亲子阅读、唱歌、唱童谣、参观图书馆以及玩数字游戏等。已有研究认为,提升儿童学业成就和适应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支持父母积极参与儿童在家庭中的学习活动。OECD国家经验显示,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导和活动材料、帮助和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学习活动(读书、讲故事、唱歌、玩字母玩具等)能促进家庭学习环境的改善。如在巴西,托幼机构为处境不利母亲组织研讨会,展示如何通过游戏改善亲子互动和家庭学习环境。新西兰实施了亲子阅读(Early Reading Together)项目,旨在支持外来移民和少数民族家庭的父母在家开展针对0~6岁幼儿的语言和读写活动。
2.帮助教师提升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
托幼机构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能力是有效吸纳家长参与的关键。为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需要理解、接纳和尊重来自不同背景的家长,并具备与家长良好沟通的技能,OECD国家为此提供了多种支持。如在韩国,托幼机构教师初级培训课程中开设有家长参与、家庭和社区参与选修课程,每个课程3个学分。荷兰政府从2007年开始投资5500万欧元支持幼儿园教师培训,其中即纳入了家长参与的内容,希望通过培训使教师有能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早期教育质量。葡萄牙和芬兰托幼机构的教师在职前及职后都会接受如何促进家长参与方面的培训。
(五)为家长提供多元、民主的参与路径
《强势开端》报告显示,OECD成员国家长参与的形式包括正式参与(Formal engagement)、非正式参与( Informal engagement)、管理式参与(Managerial engagement)等。正式参与包括教师与家长的例会、家访、家长委员会等形式;非正式参与主要指家长接送幼儿时的沟通与交流;管理式参与指除了上述的正式参与,家长参与机构教育的相关决策,包括课程设置、员工聘任、经费预算等。成员国的经验显示,下述参与机制能够促进家长的民主参与。
1.鼓励家长开办和管理早期教育机构。
为实现所有幼儿享受高质量早期教育服务的目标,OECD国家通过多项措施鼓励家长开办和管理托幼机构。为了确保家长开办机构的质量,在提供支持的同时,OECD国家通过准入机制、制定最低质量标准、年度审查等方式对其实施监管。在瑞典,许多家长开办并管理幼儿园,并能得到专项资金支持和指导材料,但接受公共财政支持的机构每年需要向地方政府提交质量报告。到2009年,瑞典超过900家学前教育机构是由家长团体进行管理和运作的,占所有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4.6%。在爱尔兰,父母既可以独自开办一个私人的游戏小组,也可以和家长委员会的其他成员联合管理一个社区游戏小组,且无论是私人游戏小组还是公立的社区游戏小组,创办者都能获得公共基金支持。在澳大利亚,由家长或者看护者组织的社区游戏小组不仅得到州或地区游戏小组协会的支持,也会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的经济资助。同时,澳大利亚于2012年颁布了新的国家早期保教质量框架,对包括家长开办的所有早期保教机构实施质量监管。质量评估的结果与国家财政资助直接挂钩。
2.吸纳家长参与课程设置。
为了保障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OECD成员国大都颁布了国家或地方层面的课程框架,以指引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框架聚焦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和协商。如芬兰的《学前教育核心课程》(2010)声明,为家长和监护人提供参与机会非常重要,家长有权参与学前教育的目标设置、规划和评估等工作,因此芬兰的家长可以与托幼机构教职工一起设置儿童教育的目标,并合作规划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在西班牙,家长可以直接参与设置教学流程。日本的《幼儿园学习课程》也包括家长参与,并强调通过创造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加深家长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开展亲子活动。
3.邀请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评估。
随着幼儿教育的民主化,OECD成员国选择向家长赋权,强调通过家长参与的途径监督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在日本,2007年起实行学校评估系统,评估委员会由包括家长和当地居民在内的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委员会通过观察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分析幼儿园与家长、社区沟通的情况对机构质量进行评估。自2005年起,为提升政府管理保育中心的服务功能,韩国地方政府成立由家长组成的监督小组,对早期保教项目开展评估。家长参观需要评估的保育中心,观察、监督其活动组织,并向政府提出幼儿保育建议。在斯洛伐克,家长会被邀请参与评估托幼机构的质量,评估方式包括家长直接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意见和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对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话题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家园合作”,且多少有些“幼儿园中心主义”的倾向。目前,虽然家长参与意识有所加强,托幼机构也更为重视家园合作,但仍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家园合作始终停留在保教实践的外围,形式大于内容。为了让家长更积极、深入、有效地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政府及教育部门、托幼机构、社会团体应协同为家长参与提供政策、资源支持,保障家长积极、科学、有效地参与早期教育,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一)政府在宣传、政策保障及资源支持上应有所作为
1.多形式、广渠道宣传家长参与的意义与价值。
家长积极参与早期教育的前提是关注、理解参与的意义与价值。政府、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让家长明白为什么参与、参与的内容及如何参与。在城镇,国家、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办育儿网站、免费发放育儿手册、开通育儿咨询热线,并依托社区和教育机构创设育儿信息咨询中心、开办家长学校、举办育儿公益讲座等形式,宣传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及参与的内容,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在偏远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宣传册和育儿热线外,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公益宣传片、广播电台等形式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家长参与的价值。
2.立法保障家长参与的权利与义务。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家长参与的权利,并规定了家长应承担的义务。目前,我国对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十分有限,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个别的法规条文中,如《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且内容单薄、层次较低、缺乏相关细则。因此,为促进家长积极、有效参与儿童教育,有必要通过制定层次较高的法律法规,保障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等),明确家庭和托幼机构的教育责任与义务,使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成为法定权利与义务。
3.提供资源,支持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家庭教育。
首先,政府应帮助家长营造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如可似依托社区举办公益性家长培训,吸引准父母和年轻家长参加育儿讲座,更新教育观念,学习育儿知识,提升教育能力;依托早期保教机构为家长提供简易、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和相关材料,如亲子互动游戏方案、亲子分享阅读、识字和计算等学习材料,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和学习活动。其次,针对处境不利地区(农村、偏远山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等)的家庭,政府在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同时,还应资助开展家访项目,选聘专业人士和志愿者“送教上门”,为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和指导。
(二)托幼机构应采取丰富多样的策略促进家长参与
1.营造开放、尊重、欢迎参与的环境。
托幼机构欢迎家长参与的程度是影响家长参与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家长参与,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家长的作用,与家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特别是面对不同社会背景(工作、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的家长,教师应持尊重、接纳、包容、欢迎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基本的沟通与交流技巧,营造轻松、真诚、自然的交流氛围,让家长感到愉快,体会到被尊重。
2.开展家访,指导家长参与家庭教育。
家访是为提高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能力、帮助家长建立良好亲子互动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由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的支持性教育服务。已有研究表明,家长和教师沟通的频率与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呈正相关。此外,家访活动可以让家长更自信地跟教师互动交流。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家访活动定期与家长交换幼儿学习和发展信息,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并尽可能为家长提供学习操作材料、实施策略与建议,以确保家长能正确实施这些活动。
3.尊重家长的决策权,提供共同决策的机会。
在影响幼儿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政策等问题上,家长有权参与决策。决策权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核心体现,表现为参与幼儿园重大事项的决策,如在幼儿园管理制度、课程目标设置、教师考核、教育评价等方面都要听取家长意见,并赋予家长表决权和审核权。实践中,由于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管理的能力有限,家长参与托幼机构决策的权利常常被忽视。许多幼儿园为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幼儿园等级考核达标等原因,设置了园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家长参与机构,但这些机构往往形同虚设。为支持构建真正的家园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和教师须平衡与家长之间的权利,让不同背景的家长都拥有参与其子女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7] [8] [9] [10] [13] [14] [16] [17]OECD. Starting Strong III:A QUALITY TOOLBOX FOR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R].OECDParis2012:3220,256,242-244,251-252,220263-264249,252.
[2][3][4]Desforges,C.&Abouchaar,A. The impac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education on pupil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A literature review[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Queens Printer,2003:8-22,18,24-28.
[5]Hennch,C.&Gadaire,D. Head Start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J].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2008,(1).
[6]Weiss,H.B., Caspe,M., &Lopez,M.E. Family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Cambridge,MA:Harvard Family Research Project,2006:3-4.
[ll]Siraj-Blatchford,l., Mayo,A., Melhuish,E., Taggart,B., Sammons,P.&Sylva,K. Performing against the odd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children in the EPPSE 3-16 study, Research Brief[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DFE),UK,2011:128.
[12]Sheridan,S.M., Knoche,L.L., Edwards,C., Bovaird,J.A.&Kupzyk,K.A. Parent Engagement and School Readiness: Effects of the Getting Ready Intervention on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ies[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1).
[15]OECD. Starting Strong: Early Childhood and Care[R].OECD,Paris,2001:120-124.
[18]冯晓霞,王冬梅.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J].学前教育(教师版),2000,(2).
[19]刘小蕊,庞丽娟,沙莉.尊重家长权利,促进家长参与——来自美国学前教育法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20]Hoover-Dempsey,K.V., Walker,J.M.T., Sandler,H.M., Whetsel,D., Green,C.L., Wilkens,A.S.,&Closson,K. Why do parents become involved? Research findings implications[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5,(2).
[21]Linda C.Halgunseth, Amy Peterson, Deborah R.Stark, Shannon Moodie. Family Engagement,Diverse Familie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grams: An Integrat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2009:8.
[22]曰波琼,杨晓萍.美国家访项目的内容、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13,(6).
篇7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所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里的生活情节或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图画、表格、对话等形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利用问题的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或者结合当地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索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存在。同样,计算教学和概念教学也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例如,“加、减法混合计算式题”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上下车”这个问题引入;百分数的意义可以通过出示一组含有百分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据或从比较两杯糖水的甜度引入。
二、静态知识过程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他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具体每部分知识该怎样教,教材上并没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教学法的再加工以后,教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愉悦的、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三、教学内容弹性化
教材内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我们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的、适合各地区的一般化学生的,而对于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教学内容就不一定适合他们。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自由选择的弹性化空间。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不熟悉的,需要教师对它进行加工后,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弹性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给他们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的空间,弹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灵活地驾驭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或从略处理过去已学过的旧知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教师则应及时补充新内容。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正反比例的量”时,就可以把原来长篇讲解的内容改为只呈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让学生用学习“正比例的量”的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自己找规律,进而得出结论。
四、学习材料多样化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1、学习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材料。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并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纸、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
2、学习材料要体现时代性。时代的发展,使得现行教材内容明显暴露出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吸收、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第十二册《百分数的应用(二)》中利息一节的例题所采用的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已经不符合现在的金融实际,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课前向家长或去银行收集储蓄的有关知识,了解几年来国家对利率的调整,了解利息税的有关知识,收集有关年利率的数据,课中运用这些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在。
3、学习材料要体现开放性。现行教材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而开放式题材,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可选择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时,可给学生提供一些物品标价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数据列出竖式进行计算。
其次,要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可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买学习用品的场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再次,要活用课本中的学习材料。现在课本上的例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题。可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并不像课本中的例题那样,条件和问题都十分明确,一一对应,而是需要自己去收集数据,选择条件。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本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改造,成为“问题解决”形式的题目。例如,可将“李老师带50元钱,买了8个文具盒,每个6元,还剩下多少元?”这类题目,改编为“李老师到文具店买六一节活动奖品,准备买文具盒8个,每个6元,只带5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吗?”由于改造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的办法。除了应用50-6×8=2(元)进行比较外,不少学生还想出了别出心裁的方法:用50÷6=8(个)……2(元)和50÷8=6(元)……2(元)两种假设的方法进行推断,得出50元钱够买每个6元的文具盒8个。
4、学习材料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现行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因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往往过多地着眼于训练的梯度和密度,把一块知识分拆得很细,一点一点“喂”给学生,前进的步子很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会“模仿”的多,能“创造”的少。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借助“再创造”方式将学生带到数学化及有关的各方面的活动范畴之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例如,教材第十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节,教材用了两个例题来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首先看图写出几个分数,然后思考这些分数和1的大小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这部分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不易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如果将两个例题合并,学生看图写出分数后自己给这些分数分类,就可以为每个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
篇8
1.精选学习材料
我国优秀古诗词浩如烟海,我们可以选择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和心理的古诗让学生阅读,例如:教学《春晓》这首古诗,可以搜集与春天有关的古诗让学生来背诵。如《春夜喜雨》、《绝句》、《游园不值》等。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时,教孩子学习感恩的古诗《游子吟》等。所学材料宜短不宜长,要循序渐进,从浅显的五绝、七绝到五律、七律,再古风、词等,还要文质兼美、风格多样,使孩子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
2.用心诵读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方法适合诗歌的教学特点,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把握诗的情感,反复琢磨,读出韵味,最后熟读成诵。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7~15岁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记住的东西就像门上刷的油漆一样,永远也不会掉的,而最好的背诵材料就是经典诗词,它短小、押韵、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有的甚至能让人品味一生。小学阶段大量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情感,培养情商。
3.课内外结合
课内外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孩子们一入学开始,就要让他们大量地朗读背诵古诗词,如此长大的孩子,语言必定典雅。孩子在校时,可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孩子进行背诵。我还利用语文课的每节可得前三分钟,进行才艺表演,背诵古诗词。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有很多时间在家里,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背诵古诗,可请家长帮忙,学生每天背古诗词给家长听,形成习惯,家长也会非常乐意,因为自己的孩子会背这么多的古诗词。
4.举办赛诗会
这既是对以前背得古诗词的复习,又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更能激发孩子背诵古诗的兴趣。谁背的诗多谁就是擂主,谁超过了擂主谁就是新擂主,擂主被授予“背古诗的大王”,“背古诗的小能手”等光荣称号,还给发喜报,学生拿喜报回家,学生、家长皆大欢喜,以后背古诗更积极了。
5.古为今用
假如不能古为今用,费大力气学古诗词就没有意义了,要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古诗用到自己的说话和文章里,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一年级教“头”,有学生组词时说:“举头望明月”的“头”,老师大加赞赏。后来教“里”字,就有学生说“九曲黄河万里沙”的里,“欲穷千里目”的“里”。春天来了,孩子们会兴奋滴对着柳树高声吟贺知章的《咏柳》;坐在草坪上,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白居易的《草》。看着孩子们一张张花朵般的笑脸,听着一片稚气的吟诗声音,我会觉得很欣慰,因为学生正在我的引领下受益,他们正沐浴着古诗词的阳光茁壮成长。
篇9
初秋,当G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以两列纵队排在学校西大门前时,一个男孩突然问道:“老师,我们要去哪里?”
“去寻找秋天!”W老师笑着回答。
“神马,寻找秋天?”男孩一愣,接着欢呼道,“哦,太好喽!”
在W老师看来,学校搬迁到半山田园地块新址后,周围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孩子们的户外科学活动。W老师把一面红色队旗交给一名男孩,说是要让这名男孩高举红旗走在队伍前面。在孩子们步行的时候,红旗将引导他们的行进方向,同时也给其他行人和骑车人一个避让信号。当孩子们停留在某处进行观察活动时,红旗就是活动驻地,孩子们便不会轻易远离教师的视线。
出校门10米便是河边游步道的一处休息平台。在这里,W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随行的保安叔叔。在孩子们眼中,穿戴警服警帽、戴着白手套、手持警棍的保安叔叔一定是位认真负责的人。一份“漫步秋天”的学习单发到了每一位孩子的手中,W老师清了清嗓子:“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完成三个观察任务。一是观察不同植物的叶子在哪些方面是不一样的;二是观察植物的叶子和它的落叶的不同;三是观察秋天里植物的生长变化。注意,一路上要仔细观察,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可以捡一些落叶,但不能从植物上采叶子,不能随意离开队伍。”
按照事先查看的路线,孩子们沿着河边的游步道向东走,沿途W老师引导他们观察那些头顶着红的、粉的、淡绿的灯笼似的果实的栾树,观察女贞树上长满的一串串“小葡萄”,捡一些从无患子树上掉落的滑溜溜的“肥皂”果。在穿过华中路大桥桥底后,孩子们到达了一片种着棉花、芝麻、番薯等农作物的开阔地。在旁边的一小片草地上,W老师建议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进行10分钟的交流和讨论。
孩子们转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泥路上继续向东行进。在这条小泥路上,他们惊奇地发现枫杨树上那一串串的“元宝”、悬铃木树上三三两两的小刺球、构树上火红而的“杨梅”。在落叶满地的小泥路上,W老师还让孩子们观察了苍耳、葎草、牵牛、金狗尾草等野生草本植物,听一听蛐蛐儿此起彼伏的歌声,闻一闻那股淡淡的牛粪味(因为这里曾是奶牛饲养基地)。
孩子们的脚步声、欢笑声、嬉闹声慢慢远去,小泥路恢复了往日的寂静,不过它从此不再寂寞。
二、小学科学户外教学面临的问题
如同W老师和这些三年级孩子在游步道边所开展的活动一样,野外游步活动只是科学户外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所谓科学户外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程序地指导学生在户外(包括校园、社区、社会、野外等)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或社会环境资源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
目前,科学教师们很少能真正开展系列的户外教学活动,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安全难以把握。在户外,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被激发,就很难保证万无一失,因此许多学校对科学户外教学抱不支持的态度。其次是教学成本较高,表现为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踏看现场、准备相应的学习材料;学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到户外亲历探究;还可能涉及交通、安保方面的诸多费用。因此,有时候即便有科学户外教学的机会,也往往被教师忽视或流于形式。
目前,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的“学农”活动与春游、秋游活动,是科学户外教学的好时机。学生们可以了解植物及其生长的各种知识,或者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但多年来,学生们鲜有相关的科学观察或科学研究报告产生。春、秋游活动也多以玩乐、自由活动为主,而无周详的教学方案,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保证学生安全、再安全,实际上很难保证科学户外教学的品质。因此,制订一份周详的科学户外教学方案,并保证其顺利而安全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科学户外教学的实施
科学户外教学活动一般经历“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总结”三个阶段。
(一)制订计划
该阶段包括“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选择并踏看活动现场”“制订教学方案”等环节。
首先,科学教师依据课程需要或单元教学需要,确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选择适合的户外教学场所,并将教学活动思路上报给相关的管理人员。其次,科学教师要亲自去踏看现场,了解教学场地的教学资源、活动路线、场地安全,如果是参观或访问,则要与相关的机构或人员预约活动的时间。第三,要设计户外教学活动的通知单,向学生和家长说明户外科学活动的意义、内容、地点、时间、行程,乃至需要准备的工具、材料、资料等。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现场特征、学生情况等因素制订教学方案。
对于科学户外教学方案的制订,有研究者提出了“人、事、时、地、物”设计法。“人”的设计包括参加活动的学生及其人数、教学指导人员和保障人员;“事”的设计包括户外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关学习材料;“时”的设计包括什么时候进行教学活动、活动多长时间;“地”的设计包括教学活动的地点、交通方式及安排、安全保障措施;“物”的设计包括教学场地的设施设备情况、教学材料、经费来源。
(二)组织实施
该阶段包括“行前教育”“现场教学”环节。
首先,在开展科学户外教学活动之前,科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收集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或者通过预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增加他们的背景知识、实践技能,帮助他们拟定户外探究的大致内容和方法,激发他们的户外探究兴趣。临行前,科学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户外教学活动的内容、程序、注意事项和活动安全。其次,在科学户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考虑到学生科学探究的特点,40人左右的班级通常需要3名以上的成人加以陪护。学生的年龄越小、活动空间越大,所需要的陪护人员就越多。因此,安排家长参与学习陪护,将有助于提高户外教学的秩序和安全性,同时也能提高户外教学的效果。第三,在科学户外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除了按照既定程序实施教学之外,通常需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单或活动手册,供学生参照学习或记录相关信息。最后,对于那些需要将实物或信息带回教室做进一步研究的,科学教师应该敦促学生及时收集或采集。如果需要让学生在户外科学活动之后完成探究心得、探究报告等延伸性的学习成果,科学教师应该提前告诉学生,以便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深入研究,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素材。
(三)交流总结
该阶段包括“活动回顾”“成果交流”“总结评价”环节。
篇10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可分三个层次:(1)自觉学习;(2)主动学习;(3)创造性学习。基本要求是:教育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主动发展为主旨”的教育思想,使教学的过程成为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主发展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面向全体,重视个体
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众所周知,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习惯。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进入中学课堂这样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就更加喜欢对周围同学的行为习惯进行模仿。因此在班级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法。进入初中以后,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的不同,在能力培养和知识接受上速度各不相同。每个班都存在着-些接受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尖子生”,自身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只需要教师的重视深化细节和能力拓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对于一个班级来说 “普通”学生和学习能力有“困难”学生总是占了大多数的,而如果简单的引导甚至是放弃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何况,今天的“一般生”、“困难生”在经过培养后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步入“尖子生”的行列。
课堂置疑,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身边学生关心的事件引入、置疑,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新奇。同时“引而不发”,促使学生自己看书,动脑解疑,让学生自觉进入自我学习状态。还可以通过“故弄玄虚”、“巧设陷阱”等方法,促进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解悟之机也。”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指导后,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后, 问题得以解决,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当学生正确解决疑问后,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 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 运用“非常好”、“很有创意”等表示激励的话, 会更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思考,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