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危机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财务危机国内判断依据
财务危机包括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丧失支付能力以及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等经济现象,它是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起财务风险的一种极端表现。如果在这一阶段,企业能够识别危机信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能化解危机,回到正常的财务风险阶段,反之,企业的财务危机就会加重,并最终导致破产。按照这一理解,企业的财务危机有轻重之分,轻者可能仅仅发生了暂时的流动性危机,只要有外部资金注入就可以渡过难关,重的则是经营失败和破产清算,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很多属于中间状态企业财务危机。
在国内,学者们将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别处理”(ST)作为其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判断依据,本文认为该依据是合理的,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限制,学者们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只能通过企业财务年报的形式获得微观数据,而只有上市公司才会定期公布其财务年报,因此,能够分析的企业一般也只能是上市公司。第二,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时,就会被“特别处理”,一个是上市公司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为负值,另一个是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的每股净资产小于其股票面值。这两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均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可以作为界定危机的依据和标志;第三,上市公司在我国是宝贵的“壳资源”,当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后,其市场价值会大幅缩水,这就给那些想上市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上市的资本提供了“借壳上市”的可能性,即外部资本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这对于那些被ST的上市公司而言,已经属于实质破产。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ST”涵盖了企业财务危机的各个层面和阶段,可以作为危机发生的判断依据。
二、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一般模型
财务危机预警是指在选择一组对企业财务危机影响较大,与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整理与分析对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作出判断,并提出纠正措施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搜集、风险分析、程度判断和对策制定四个阶段。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财务危机预警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模型进行:
(一)单变量预警模型 该模型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一个指标,然后依据该指标进行排序从而对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进行预警。根据Beaver(1996),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净收益与资产总额之比、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现金流量与债务总额之比以及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债务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这三个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其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二)多元线性预警模型 该方法为了克服单变量分析的片面性,根据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对多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一个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的综合性指标。使用该模型进行分析时,一般会以以下五个变量作为基础:留存收益/总资产、权益市值/负债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息税前收益/总资产以及销售收入/总资产。
(三)逻辑回归预警模型 该方法进一步克服了线性模型对于因变量分布假设的局限性,使用对打似然估计法对经典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并通过拟合结果直接判断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大于0.5,则意味着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反之则意味着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四)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相对于逻辑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样本的要求更低,并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和培训,因此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再加上运算快捷,容错性较强,该模型一经出现就迅速应用到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中,但是该模型存在黑箱,对某些处理过程不能很好地说明,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旅游上市公司行业特征分析
(一)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不适宜大样本分析 目前,我国的旅游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综合类、景点类和酒店类等三种类型的旅游公司,涉及到旅游社服务、旅馆服务、景点经营、餐饮服务、交通服务以及娱乐服务等多种产业,因此其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模糊性,各大网站对于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认定存在一定差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数目相对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讲,其上市公司的数目较少:截止到2013年,东方财富网统计旅游酒店类上市公司有30个,新浪财经网统计有23个,而凤凰财经网统计只有18个。可见无论是以哪一个数据为准,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数目都较少,这就意味着无论是logistic模型,还是神经网络模型,都不能用来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进行分析,因为这两个模型对于样本的数量有较高要求,大样本可以显著提高这些模型的估计精度,反之,像旅游类上市公司这样的小样本则无法满足其对精度的要求。
(二)经营多元化特征明显,经营波动剧烈,线性预警模型无法提供全面准确信息 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特征明显,这主要表现在:(1)旅游业内部的多元化经营。以首旅股份为例,2013年首旅股份经营涉及旅游服务收入、景区收入、展览广告和酒店四个板块,其中,旅游服务收入占比最高,而展览广告收入占比最低;(2)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以新都酒店为例,2013年新都酒店的收入包括:食品销售收入、租赁收入、餐饮收入、客房收入、商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像这种多元化经营的状况并不是个别旅游上市公司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依据单个指标或有限的几个指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科学判断。
此外,根据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波动性的分析,还发现其经营状况波动剧烈,以资产收益率为例,2005~2013年间,30家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围绕0上下波动,即使在相近的年份也会由盈利变为亏损,经营状况极不稳定,更有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一年之间从2%跌至-40%,这种极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就意味着传统的线性预警模型已经无法满足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需要。
(三)公司经营状况严重分化、兼并重组频繁,企业财务危机频现 从3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来看,一方面,黄山旅游、中青旅游、宋城股份等的每股收益率均在50%以上,全聚德每股的收益率则高达70%。而另一方面,ST张家界和ST东海仍然处于“特别处理”的状态,每股收益率为负值。此外,从公司市值来看,中国国旅、东方明珠的市值都在200亿元以上,而大连圣亚的市值还不到15亿元,这充分说明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分化,财务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
也正是由于严重分化的财务经营状况,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十分频繁,根据相关统计,其资产重组率达到了80%。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公司的资产规模较小,容易成为外部资本借壳上市选择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使得外部因素特别是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等对旅游业的打击较大,因此其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也显得格外重要。
四、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
(一)预警指标选取 由于旅游类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特征较为明显,在选取预警指标时,本着全面性、有效性、可比性和可获取性四个基本原则,从偿债能力、资本结构、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投资收益等六个方面来描述其财务经营状况,下面分别予以详细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包括: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速动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强的核心部分,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它集中体现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较高,但是速动比率较低,那么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也不高,因此,速动比率相对于流动比率来讲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更好度量。资产负债率,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其主要描述了企业债务性资产的比例,该指标越小,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因为企业的债务性资产比例越高,企业在破产清算时需要承担的清偿责任就越大。反映企业利息支付能力的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该指标一般大于1,而且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偿还负债(利息)的能力越强。
(2)资本结构指标。包括:长期负债与长期资金之比,其中长期资金为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之和;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比,该指标是评价企业资金结构合理性的常用指标,可以依此判断企业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该比率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反映了企业没有很好的利用财务杠杆;反映企业负债合理性的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之比,如果其比值过小,表明企业负债超过了合理界限,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则意味着企业没有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运营能力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指企业销售收入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即每一元固定资产所支持的销售收入,其衡量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存货周转率,反映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的过程,能反映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和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存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总资产周转率,指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能反映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4)增长能力指标。包括:反映单位公司股权的利润增长程度的单股收益率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横纵向的比较,以反映公司的投资价值;反映企业资产扩张能力的净资产增长率指标,计算公式为本期净资产总额/上期净资产总额,该指标也是衡量企业成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该比率超过10%,则认为企业发展状况很好,基本没有财务风险,如果该比率小于5%,则认为该企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存在着爆发严重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该比率在5%到10%之间,则认为该企业存在着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5)盈利能力指标。包括: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利能力的企业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即通常所说的资产回报率,其中,息税前利润等于净利润、利息费用与所得税费用的加总,与净资产报酬率相比,总资产报酬率从债权人和所有者共同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销售净利润率,指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它与净利润成正比,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反映了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股本回报率,指税前盈利与年均股本的比值,也适用于行业内不同企业的比较以反映其盈利能力的指标。
(6)投资收益指标。包括:股息发放率,指每股股利与每股净收益的比值,主要是针对普通股股东而言,即其能够从每股净收益中分得的利润;市盈率,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率,投资者依据该指标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市净率,与市盈率类似,其值等于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之比,该指标也是投资者选择资产组合形式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市净率越低,则股票的投资价值越高。
(二)预警模型选取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提出的四种预警模型均不适合分析中国的旅游上市公司,本文基于第三部分提出的旅游行业特征提出使用新近发展起来的灰色预测模型作为分析和预测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工具。该模型主要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其对样本数量和信息质量的要求较低,对于那样小样本,信息较少的对象尤其适合,而这正符合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此外,灰色预测模型不需要对总体的结构方程进行预设,而只需要通过一阶方程来对变量的动态特征进行描述,因此比较适合中国旅游上市公司收益率变动剧烈的个体特征。更重要的是,灰色系统理论认为模型预测所基于的原始数据也是现实世界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科学预测提供基础和依据。同时还可以使用级比检验、残差检验、灰色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等方法对灰色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检验。
在使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得预测结果后,再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该方法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层析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在设计权重时较为科学,通过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再对不同子目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对于那些较为重要的子目标,设计较高的权重,而对于那些较不重要的子目标设计较低的权重,这样就可以为选择总体的最佳方案提供依据。在确定好权重之后,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键是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矩阵的确定,这需要专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打分并形成判断矩阵,因此要求专家组成员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深入讨论、客观公正的基础上确定权重,尽量降低由主观打分带来的模型误差。
参考文献:
[1]王玲:《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王静:《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篇2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危机 预警指标 因子分析 Logistic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为纽带,形成的由多个成员企业组成的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及经营和管理的复杂性,财务风险是其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因此,为增强企业集团抵抗风险能力,构建企业集团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外就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例如Fitz P(1932)和Beaver W.H(1966)构建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单变量模型[1],Altman在1968和1977年分别提出了Z值判定模型和Zeta模型[2-3],以Ohlson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采用条件概率模型对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等方法[4]。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方法被引入,Kim H C(2002)以及Shin KS(2005)等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公司财务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5、6]。国外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呈现多角化发展趋势。国内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针对一般性企业的财务预警问题展开的研究[7-14]。迄今为止,国内外针对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方面的研究还十分鲜见。本文以沪深A股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财务危机企业集团界定为因财务问题而被特别处理即被ST的企业集团。本文第二节在基本财务指标基础上引入企业集团的3类特征指标和6类公司治理类指标建立了由28个指标构成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第三节对预警初始变量因子分析提取出公因子作为预警变量。鉴于Logistic回归方法的自变量不用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的假设使其有更广的适用度和其运用的成熟度,本文在第四节中选取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预警模型,对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
二、预警指标与研究样本
(一)预警指标选取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初步萌生到程度恶化的过程,且其财务危机的迹象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一些敏感性财务或非财务指标的变化上反映出来[15]。本文根据预警指标满足客观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的原则,选取这些敏感性指标作为预警财务危机的预警指标。除了选择五大类基本财务指标之外,本文根据企业集团规模庞大、涉及行业较多、投资多元化以及关联交易频繁等特征,以及结合国内外对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关系的研究,在五大类基本财务指标基础上引入企业集团特征指标(关联交易次数,关联交易金额占总资产比重以及涉及行业个数)和6个公司治理类指标,共选择28个初选指标构建出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见表1)。并为了进一步分析引入的特征指标和公司治理类指标对预警模型的作用,根据预警指标体系划分了三类预警初始变量:一是在企业集团基本财务指标基础上引入特征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的预警初始变量;二是仅引入特征指标的预警初始变量;三是仅含基本财务指标的预警初始变量。
(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4年至2010年被“ST”的企业集团和根据研究期间一致、行业类型相同或相近、资产规模相当和上市时间接近的原则与其配对的财务正常的企业集团各50家,其中剔除由于数据严重缺失或不合理的公司以及两年内就被“ST”及因其他状况异常而被“ST”的公司,研究样本共计100家。其中把2004年至2007年的70家样本作为模型估计样本,2008年至2010年的30家样本作为模型检验样本。
由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ST”处理的依据为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所以本文采用的数据为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被“ST”前三年的会计年度的数据。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
三、预警初始变量的分析处理
(一)预警初始变量的因子分析
本文为了去除预警初始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减少预警变量个数便于模型的构建,分别对三类预警初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的公因子作为预警变量。
通过因子分析,对三类预警初始变量分别提取出10个公因子F1、F2、F3、F4、F5、F6、F8、F9、F10,7个公因子F1*、F2*、F3*、F4*、F5*、F6*、F7*和6个公因子F1**、F2**、F3**、F4**、F5**、F6**,其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6.21 %、75.43 %、75.1%。进一步对其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这三类公因子反映了企业集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方面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方面的情况,同时在关联交易、行业规模和公司治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预警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本文以提取的公因子作为自变量,在构建模型前,先对三类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检验财务危机与财务正常的企业集团在发生财务危机之前,财务状况是否就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均值差异,统计结果见表2、表3和表4。
从表2、表3和表4可知:显然对ST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与财务正常的企业集团而言,三类财务危机预警变量的t检验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说明在企业集团陷入财务困境之前,财务危机企业集团在财务状况上就与财务正常的企业集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这些公因子包含着预警财务困境的信息,因此可以运用这些因子建立预警模型。
四、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与检验
本文以由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因子作为预警变量,因变量f为二元变量,对三类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5、6和7。三类因子变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较显著,说明它们有显著的解释能力。三类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分别见下式:
将检验样本代入所构建的模型,计算f值。选取0.5作为财务危机发生的临界值,当f>0.5时,判定该企业集团为财务危机企业;当f<0.5时,判定该企业集团财务状况正常。检验结果见表8。
五、结束语
本文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企业集团特征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logistic方法建立企业集团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进而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从效果上看,预警准确度令人满意,且引入企业集团特征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的预警准确率高于不引入的模型情况,说明企业集团的特征以及公司治理等指标包含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的大量信息。因此,本文所构建的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971015)
[参考文献]
[1]Beaver W.H.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in 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Selected Stud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6,5(7):179-199
[2]Altman E.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6(9):589-609.
[3]Altman E.I.Hadelman R.G.,Narayanan P.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 9(1):29-51.
[4]Ohlson J.A.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1980,9(15):109-131.
[5]Kim H C,Pang S,Je H M,Kim D,Bang S Y.Pattern classification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ensemble[C].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PR’02).2002,(2):278-289
[6]Shin KS,Lee TS,Kim HJ.An applic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n bankruptcy prediction model[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5, 1(23):127-135
[7]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 会计研究,1996,8(6):8-11.
[8]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 4(9):31-38.
[9]陈晓,陈治鸿.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测[J].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2000,3(9):7-15.
[10]肖智,张志恒,黄海生.粗糙集理论在财务危机预测中的应用[J].决策与参考,2004,3(7):48-53.
[11]熊志斌.运用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对我过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J].决策与统计,2008,14(3):32-34.
[12]杨毓,蒙肖莲.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企业破产预测模型[J]. 金融研究,2006,10(1):65-75
[13]宋新平,丁永生.基于最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经营失败预警研究[J].管理科学,2008,21(1):115-121
[14]董霞.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 商业经济,2010,11(9): 82-85
篇3
关键词 财务危机;上市公司;财务指标
一、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进行预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公司内部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都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因此,能够利用财务信息准确预测财务危机,对于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危机(Financial c risis)又称财务困境(FlnanciaIdjstress),国外的学者一般以破产为标准展开研究。由于我国的破产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的学者绝大多数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朱家安、陈志斌。2007)。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一)国外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Fitzpatrick(1932)开展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他以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他发现判断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Beaver(1966)提出了单变量判定模型。他使用现金流/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净收入/资产、资产负债率、营运资本/资产等5个财务比率作为变量,运用实证分析得出现金流量与负债总额的比率能够更好地判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AItman(1968)提出了多元Z值模型。将若干变量合并入一个函数方程。用Z值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在破产前一年的预测准确性较Beaver的研究有很大的提高。AItman、Haldeman和Narayanan于1977年又提出一种能更准确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新模型――ZETA模型。BIum(1 974)以现金流量观点来评估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他以多元判别分析为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流动性、获利性及变异性等共12个财务比例与6个变异性指标”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5年的预测正确率较高。1977年Marttin在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首次采用了多元Logit回归法,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OhIson(1980)利用9个财务比率建构3个Logit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其中4项财务资料对评估破产概率具有统计显著性。Odom和Sharda(1 990)首先成功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财务危机预测。Coats和Fant(1991)对47家财务危机公司和47家正常公司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判别时。对财务危机公司的预测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元判别法的准确率。
(二)国内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陈静(1999)使用Beaver和Altman的模型。选用了1995-1997年3年的27家危机公司和27家同行业、同规模的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预测模型对中国市场有效的结论。陈晓、陈治鸿(2000)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引入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测。张玲(2000)以1 20家上市公司为对象,使用其中60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估计二类线性判别模型,并使用另外6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超前4年的预测结果。吴世农、卢贤义(2001)应用单变量判定、多元线性判别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危机公司预测模型。结果证明。这些模型均获得较高的判定精度,在财务危机发生前4年的误判率在28%以内。张爱民、祝春山(2001)将主成分分析与Z分数模型相结合建立预警模型。实证检验表明通过此法处理研究变量后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杨保安(2001)、薛锋(2002)探讨了基于B P算法和L M算法的神经网络在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上的应用。何沛俐、章早立(2002)建立了以时序立体数据空间为基础的财务危机判别模型,他们在Logit回归分析之前使用全局主成分分析,从而增强了模型的有效性。模型的准确率达到71.3%。吕长江、周现华(2005)采用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2年4年的数据分别运用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财务状况处于危机的公司进行预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各模型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但3个主流模型均能较好地在公司发生危机前1年和前2-3年较好地进行预测。其中。多元判别分析法要逊色于逻辑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最高。肖艳(2004)将传统财务指标与现金流指标结合起来,利用Logit方法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建模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8.1%,检验样本的预测准确率为91.1%。张鸣(2004)研究认为审计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企业潜在的风险。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陈良华(2005)采用Logit回归对沪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现金流量权与表决权的偏离等治理结构变量确实与财务危机存在相关性,引入这些指标的模型能够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李秉成(2005)利用归纳法总结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通过管理记分法(A记分法)。将定性因素定量化,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A记分法”分析模型。吕峻(2006)认为以非财务指标构建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不会随时间的向前推移而降低.非财务指标可以更本质地反映危机公司的特征。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见,国内外对财务危机公司的研究主要利用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本文也利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三、研究样本和研究变量
本文选择了在2004―2006年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1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采用配对样本设计方法选取同行业(按证监会行业代码分类)、规模相近(资产总额)的131家正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由于危机公司是在年报公布后,因财务状况异常而导致被ST的,因此.在选择观测年限时。设被ST前1年为t年,前2、3、4年分别为t-1、t-2和t-3年。取t-3到t年的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对应的配对样本取同期的财务指标。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CSMAR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库(2006)。首先从CSMAR数据库中列出样本公司被特别处理前1 4年度绝大多数财务指标数据。然后再提取配对样本4年的财务数据。对已列出的样本公司财务指标数据。按年度分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进行归类,分别得到各年各项财务指标的两组数据。运用SPSSl 4.0进行数据处理。
本文选择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营运能力差、盈
利能力差、现金流不足和发展能力有限等。因此.本文分别从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中选择了19个主要财务指标。作为构建财务危机的预选指标,通过计算财务指标的均值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研究危机公司。
四、统计研究
(一)偿债能力指标研究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两类。
1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3个指标来分析财务危机特征,这3个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差异程度的t值见表1。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t-t-3年。危机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有显著的差异;t-t-3年。危机公司的速动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也存在明显的差异t-t-3年(除t-1年外),危机公司的营运资金对资产总额比率平均值与正常公司有显著的差异。
2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表2列出了ST与正常公司2个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均值差异程度的t值。
从表2来看,在显著性为0.05时,t-t-3年危机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都显著大于正常公司,t值均大于3。t值变化趋势表明,随着亏损的临近,t值增大,这说明。随着亏损的临近,相对正常公司而言。危机公司负债增加。由于资产负债率和负债与权益之比反映关系具有密切相关性,故只选择资产负债率。在t-3-t-2年危机公司利息保障倍数均值与正常公司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t-1-t年差异明显,t值分别达到2.32、6.02,显示越是临近被ST,t值差异越明显。
财务危机公司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正常公司差异明显,反映危机公司长短期偿债能力很弱。
(二)营运能力指标研究
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常用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笔者以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3个指标比较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的差异。这3个指标的均值以及衡量差异程度的t值见表3: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危机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显著小于正常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小于正常公司,但存货周转率在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之间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差异。财务危机公司在营运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正常公司,这表明危机公司资金流动速度慢。资产利用效率低。
(三)盈利能力指标研究
选择营业毛利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与正常公司比较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危机公司的营业毛利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小于非正常公司。特别是在t-1-t年4个指标t值均大于3。财务危机公司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明显小于正常公司。且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负。可见。危机公司资产运营效果极差,盈利能力极弱,没有给股东带来回报。
(四)现金能力指标研究
现金能力不足是危机公司的主要特征之一,笔者选择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每股现金净流量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这4个指标来比较两类公司。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危机公司明显低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t-1-t年差异明显;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率在危机公司与正常公司间差异不显著(除t-1年外)。财务危机公司在现金能力指标方面表现为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临近被ST时差异明显,这表明危机公司销售账款差、收益质量低和资金不足。
(五)发展能力指标研究
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较多,笔者选择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3个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重要指标。两类公司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来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在t-1-t年差异明显均低于正常公司,且大都均值为负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在t-3-t年下降趋势明显。这表明,危机公司发展能力极弱,靠自身的能力很难摆脱危机。
五、结论与应用
(一)研究结论
危机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主要表现特征为:1.在偿债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与正常公司差异明显;2.在营运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小于正常公司;3.在盈利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该类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4.在现金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指标明显小于正常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和每股现金净流量在临近被ST时差异明显;5.在发展能力指标方面,危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指标,在t-1-t年差异明显,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在t-3-t年下降趋势明显。
(二)应用
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对相关利益者影响广泛。但由于财务状况恶化而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渐进过程,可以通过事前分析帮助相关利益者提早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变化,避免财务风险。概括地讲,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 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当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股东的投资价值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如果投资者能够事前获取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信息,提前预知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就能避免损失。
2 有助于债权人对债权安全性进行评估
通过财务危机预测,有助于债权人事前预知债权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判断其是否具备偿债能力,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清收债权的力度,避免贷款损失;同时也有助于潜在的债权人事前发放债权的决策。
3 有助于公司间的业务合作决策
现代企业都是处于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上,需要与其他公司发生包括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业务往来。这种合作链条上的某个环节一旦发生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通过事先发现业务合作公司财务状况变化的信息,有助于帮助合作者作出是否合作或继续合作的决策,从而避免由于合作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对本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篇4
关键词:U检验 因子分析 财务危机预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042-04
一、引言
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企业经营面临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财务危机。财务危机预警可预知财务危机发生的征兆,其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及早应对。准确有效的预警除了对企业管理层起到警示作用外,还能助投资者做出有利的投资决策,便于债权人控制信贷风险,利于证券等监督部门的监管。迄今,理论界已发展出诸如多元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多种模型来研究财务危机预警,但受制于多元判别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需要众多假设条件,神经网络模型建模复杂、其运作原理无法明确等问题,这些模型的适用性受到极大限制,鉴于此,本文选择无假设要求且原理简单的因子分析模型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30年代,国外已开始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实际。而国内学者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总体来说,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进展可概括为:从单变量分析模型到多变量分析模型,从统计分析方法到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分析方法。
Beaver(1966)首建了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使用30个财务比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量/负债总额这3个财务比率预测财务危机是有效的,其中现金流量/总负债这一财务比率预测财务失败效果最好。Altman(1968)首用多变量分析进行了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并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这种方法用多个财务指标加权汇总后产生的总判断分值(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周首华等(1996)对Altman的Z分数模型进行了改善,将现金流量指标加入预警机制中从而建立了F分数模型。吴世农和卢贤义分别采用判别分析和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和估计了预警模型,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预测效果。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日渐成熟,开始有学者使用神经网络研究财务危机预警,Odom 和 Sharda(1990)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破产预测模式中,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财务危机的新方法,他们选用Altman 选取的5个财务比率,设置5个隐藏节点,建立了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发现使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率高于基于统计的方法。我国学者杨淑娥、黄礼等通过改变隐含层个数等方式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
三、样本与指标的选取
(一)样本确定及分组
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财务危机的界定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种:其一,认为企业破产是最严重的财务危机;其二,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国内大多数学者将是否被“ST”作为判断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与否的标准。考虑可行性,本文也以是否被ST作为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的标准,选取了2011―2012年间被ST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样本,同时按配对样本属于同类行业且总资产规模相差在10%以内的原则,对每一家ST公司进行配对选择非ST公司,共选定50家ST公司和与之配对的50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50家ST公司中,20家在2011年被宣布为ST公司,30家在2012年被宣布为ST公司。研究时,笔者把50家被ST的公司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建模样本组,一组为检验样本组。剩下的50家非ST公司根据与其配对的ST公司的分组情况,相应分配到检验数据组和建模数据组中。这样,100家企业中就有50家(25家ST公司和25家非ST公司)公司用来建模,50家(25家ST公司和25家非ST公司)用来检验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二)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总结了前人研究及企业经营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23个指标,分别囊括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状况和表外其他信息6个方面。这些变量的类别如表1所示。
(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筛选
为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所选指标必须能够有效地判别财务危机企业和财务正常企业。因此,在构建模型之前,需要对所选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剔除ST公司和非ST公司之间显著差别不高的指标。
显著性检验即事先对总体的参数或总体分布形式做出预先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判断该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总体的真实情况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当样本总体符合正态分布时,一般会使用参数检验的方法;当样本总体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一般采用非参数的检验方法。在本文中,由于总体分布未知,故首先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
1.样本数据的正态性检验――单样本K-S检验。通过SPSS 19.0对前面所选取的23个财务比率指标进行显著性水平为5%的K-S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T-1、T-2和T-3分别代表被宣布特别处理前1年、前2年和前3年)。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水平下,当渐进显著性P值>0.05 时,该指标符合正态分布。从表2中可以得出:T-1年只有 X6、X7、X9、X11、X15、X17、X21符合正态分布;T-2年只有X6、X7、X9、X13符合正态分布;T-3 年只有X6符合正态分布。整体上看,三年内只有X6都符合正态分布,故指标变量整体来说并不符合正态分布。
2.样本数据的显著性检验――初次筛选。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时,T检验和U检验均可用。实用时,只要检验样本含量较大(n>30)或检验样本含量较小(n<30)但总体标准差σ已知时,即可应用u检验;当检验样本含量较小(n<30),总体标准差σ未知时可应用T检验,但要求样本数据呈正态分布。由于所选取的指标变量在总体上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样本数较大,所以本文采用U检验来检验指标变量的显著性。
利用收集的两组共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资料,使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两个独立样本显著性检验,对被宣布特别处理前1年、2年、3年的数据进行U检验,结果如上页表3所示。
据表3可得T-1年至T-3年指标变量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应收账款周转率(X4)、存货周转率(X5)、总资产周转率(X6)、销售毛利率(X11)、Z指标(X22)和审计意见类型(X23)这6个财务指标在0.05水平上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该6个指标无法有效区分企业是财务失败还是财务正常,故剔除这6个指标。
3.因子分析――再次筛选。考虑中国证监会界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异常的标准一般是“连续两年亏损”,所以本文利用建模组公司T-2的数据,共50个样本,结合前文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筛选出的1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对这17个指标再次精简,去除重复信息。
(1)KMO检验。通常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采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表4的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67大于0.6,表明可做因子分析;又因Bartlett球状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认为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分析。统计方法中,可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出所选公因子的个数。为确定选取的公因子个数,需要计算各因子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本文选取公因子时要求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表5显示,选取5个公因子时,每个公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76.74%,即这5个主成分因子包含了原来76.74%的信息量,变量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的结果较为理想。为便于对这5个因子进行解释,本文使用了正交旋转法中最大方差法进行转换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表6。表6显示:因子Z1中,财务比率X10 、X12的因子载荷量都大于90%,而这2个财务比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故将Z1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因子Z2中,财务比率X14、X18的因子载荷量远大于其他财务比率的因子载荷量,而X14、X18是反映企业成长能力的指标,故将Z2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因子Z3中,财务比率X2、X3的因子载荷量都大于90%,远大于其他财务比率的因子载荷量,而X2、X3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故将Z3命名为偿债能力因子;在因子Z4中,财务比率X19、X21的因子载荷量远大于其他财务比率的因子载荷量,而X19、X21分别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故将Z4命名为现金能力因子;在因子Z5中,财务比率X7、X17的因子载荷量大于其他财务比率的因子载荷量,而X7、X17分别反映企业盈利和成长能力的指标,故将Z5命名为综合能力因子。
根据表6旋转平方和载入方差值和表7各公因子得分系数,确定财务危机预警函数为:
F=(0.20302Z1+0.17393Z2+0.15622Z3+0.13054Z4+0.10364Z5)/0.73736 (公式一)
四、财务危机预测值的确定及预警模型的检验
(一)财务危机预测值的确定
将建模组共50个样本的数据带入公式一中,得到各企业综合财务风险预测值F,根据F值的高低排列企业,结果见表8。
根据表8中各预测值F和确保最小错误率的原则,选定ST企业和非ST的最佳分割点,本文中称该分割点为风险临界值PS。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个分割点在-0.08和0.02之间时,误判率最小,故本文选择这两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风险临界值,即PS为-0.03。
据前文,距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财务预警的因子分析模型为:
F=(0.20302Z1+0.17393Z2+0.15622Z3+0.13054Z4+0.10364Z5)/0.76736
若 F≥PS,则2年后该企业为非ST企业;若 F<PS,则2年后该企业为ST企业。
(二)预警模型的检验
为检验PS临界值-0.03在预测财务危机方面的准确性,本文把距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即T-2年)的检验组样本数据(共50个样本)带入因子分析模型,即公式一中,得到检验组样本各公司F值,根据F值的高低排列企业,结果见表9。
根据建模样本组确定的风险临界值PS=-0.03,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的检测组公司样本数据F值计算结果表明:50家企业里有45家预测正确,预测错误的为华电能源、莲花味精、金健米业、*ST新农、*ST南纺这五家,预测正确率达90%。因此,公司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该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五、结论
本文选取2011―2012年间A股上市公司中被ST的50家公司和与其配对的50家非ST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被ST前三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使用U检验严格筛选出17个财务指标作为指标变量,对上市公司前两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再次筛选,构建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公司被宣布特别处理前两年预测的正确率高达90%,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J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行业;财务危机;成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竞争对手的日益强大,使企业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信息技术行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有可能面对较大的风险。如何防范和及时预测风险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互联网+”的提出将信息技术产业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性的产品将层出不穷。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程度,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企业会产生高收益。收益和风险常常相伴相生,不同的企业陷入危机的原因不同。但是企业在陷入危机之前财务指标会发生异常,若能够在发生危机之前得到预警,采取对策将风险控制到可控范围之内,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损失,使企业平稳发展。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特点,分析引发信息技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防范信息技术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二、财务危机定义
对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国外对于财务危机的界定,早期Fitzpatrick(1932)认为财务危机即财务破产。Beaver(1966)将财务危机企业界定为财务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的公司。Altman(1968)认为财务危机公司应包含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四种情形。Deakin(1972)将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债权人利益而已清算的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公司。Carmichael(1972)把表现为具有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资金不足四种情形之一且企业在履行偿债义务受阻的公司定义为财务危机公司。Ross(2000)从四个方面定义财务危机,分别为企业失败、法定破产、技术破产、会计破产。
国内对于财务危机研究起步较晚。周首华(1996)在早期的研究中,使用破产定义财务危机。谷祺和刘淑莲(1999)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费用和债务的现象。张后奇(2002)将财务危机界定为从危机出现到公司破产倒闭的整个过程。吴星泽(2011)认为财务危机为在嵌入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前提下企业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形。大多数学者将公司亏损作为财务危机发生的标志。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时,学者在选取财务危机发生的样本时,多采用沪深市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ST)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
三、信息技术行业特点
信息技术业较其他传统的行业特征具有显著的不同。信息技术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驱动力,前期研发时间长、成本大且存在研发是否成功的不确定因素。因信息技术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外部环境变化快,对于产品预期的销售成果具有不确定性。信息技术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企业之间竞争剧烈,企业内可能存在资金不充足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其他行业面临风险的概率较大。信息技术行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行业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含量。然而,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提高,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使信息技术行业里的竞争强度逐渐加大。传统行业的盈利模式大多是低成本、迎合消费者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信息技术企业的产品的核心在于是否具有创新力,给予消费者更好地体验与便利。信息技术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若研发创新跟不上整个行业的步伐,那么产品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所以,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能力,其核心在于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行业较其他行业具有高风险性
每个企业都可能遇到诸如融资风险、宏观环境风险、公司内部原因造成的风险等,而信息技术行业中企业不但面临上述风险,还可能面临着因自身行业特征而产生的风险。其一,信息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存在未知因素。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产品在研发出来之后,因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快,产品可能面临还未上市就被淘汰的危险。若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具有优势。其二,企业在研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信息技术行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要处理好融资渠道及方式,避免负债过高给企业带来财务困难。其三,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谨慎决策,用长远的眼光看企业的发展,避免因管理者的决策失误而给企业造成危机。高风险带来的是高收益,信息技术业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将加速行业快速发展。
(三)信息技术企业由大量的技术性人员组成
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行业里的企业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企业因以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需要大量高新技术性研发人员研发创新性产品。这类人员的特征为学历高、专业能力强、具有高素质的研发人才。而相比于传统行业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企业对于人员雇佣为注重“量”而非“质”。制造业注重的是制造而非创新研发,因此他们对于像人力资源这样的无形资产依附力较弱。信息技术企业的专业化技术化人员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大保障,是企业产品创新性研发的核心。高端技术性人才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四、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
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导向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个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环境下,我国现行的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但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大。国家政策性导向也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若国家对于某个行业要促使其快速发展,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给予政治经济方面的优惠,帮助行业快速发展。而信息技术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将进一步推进信息化进程,加速创新的步伐,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2、信息技术行业因素
信息技术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点。信息技术业面临的风险较其他行业面临的风险较大。其一,信息技术业行业内部竞争较为激烈。信息技术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的竞争力,同行业内部竞争度强。其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同国内接轨,国内的信息技术企业较国外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追赶不上国外的高新技术行业。
3、法律因素
健全的法律环境保障市场平稳发展。建立合理有效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降低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业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的保护对于高科技信息行业十分重要。保护企业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避免别的企业抄袭新研发的内容,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助于企业公平竞争,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二)内部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包含股东层、董事会、高管层三个层面。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董事和高管三者组成的具有权利制衡机制的组织结构。三者相互制约,相互抗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激励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并达成公司的目标,能够合理有效决策,有效的内控和监管机制提升企业绩效,增加公司价值。在股东层面,股权的高度集中,会使大股东的利益增加,加大动机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使大股东变得有利可图,利益协同。在董事会层面上,包含独立董事没有发挥作用,经理人与董事长为同一人导致自己监督自己行使经营管理权利没有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管理层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之下,存在着委托问题,管理人员极有可能采取“自利”的行为追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公司利益最大化。另外,管理层在企业的管理因素也是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其中包括,权责不明、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者自身能力不够导致制定决策失误、管理者不能保证提供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会计舞弊事件发生等。
2、企业创新能力较低
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竞争能力强的对手,作为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信息技术业创新能力决定着日后产品的销售情况。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可能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劣势。技术创新依赖于企业的技术人员的技术研发,是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创新能力较低会导致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弱,最终会使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造成损失。
3、现金流管理不当
因信息技术行业自身特点,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资金流出量过大。在研发后期面临产品是否研发成功的风险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盈利的风险。所以,合理的现金流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若现金流管理不当,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从而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财务危机。
五、财务危机防范对策
(一)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较低的企业,其一,管理者在思想上应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创新结合企业的实际放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其二,对于员工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性思考并研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其三,在雇佣员工方面,雇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研发人员,并在定期对技术研发人员采取考核机制以催促员工在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其四,充分利用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人员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防范企业发生财务危机,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通过选取合理的预警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财务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由于信息搜集不及时、预测可能发生财务危机向上层汇报不及时等原因都可能影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效果。因此,可以建立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的财务危机预警机构。负责专门搜集相关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发现与正常指标值发生偏离的状况及时向上层管理者汇报并查找原因。结合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补救的机制,积极制定策略应对问题,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提升管理者自身素质和风险意识
管理者能力欠佳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缺乏风险意识都可能使企业发生风险。管理者需提升自身素质,可以采取学习和有经验的管理者沟通的方式提升管理能力。在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应多到市场上调查研究并树立风险意识。将管理者的薪金与绩效挂钩,明确管理者的职责,使管理者引领企业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秦.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王慧颖.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
[3]石雪.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3.
[4]崔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1(14):138-140.
[5]蔡勇.信息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6):43-45.
篇6
关键词:风险;预警;财务危机
一、财务预警机制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一)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机制
财务危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资产负债率奇高,最终导致资不抵债,因此可以称为负债风险。广义的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外部因素导致经营出现困难,即出现经营风险,进而转化为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企业处在不同的财务危机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阶段特征的存在,科学合理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至关重要。不同的财务危机特征,需要选取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衡量,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对这些指标加以监控,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予以更正。
(二)建筑施工类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1、招标、承包的经营模式。在经营方式上,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一般是通过招标或议标等方式取得工程项目承包合同。由于产出品的特殊性,在建设周期、投资额等方面与一般产品有显著不同。从准备竞标、开工建设到竣工决算、验收、质保金交付完毕是几个漫长的过程。中途出现资金、质量、安全问题都会影响到工期及及时交付。
2、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要依据产品所在场所而转移,人力、物力、设备等都要依据所建项目而定,并且建筑期间必须要有专项设备和临时辅助设施支撑。围绕产品的物质流动要求在不同的地区采购可靠的材料,建立起跨区域的采购网络;人员在区域中的流动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员工跳槽率高等。这些问题都是建筑施工企业存在而不可避免的问题。
3、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建筑市场管理机制尚在完善时期,市场准入机制也正在构建过程中。各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致使市场力量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优胜劣条的作用。良莠不齐的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监管,竞争压力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获得项目不顾风险。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工程款的拖欠屡见不鲜。而大量资金的垫支无遗会加大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指令分包的不合理,降低了工程效率并压缩了施工企业的利润。
4、缺乏风险意识。市场竞争激烈的压力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至自身实力和财务风险于不顾,盲目上项目。加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还为形成品牌意识,市场缺乏品牌约束力,导致在成本导向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将建筑质量置于次要地位。豆腐渣工程最终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破产,或转化为诉讼风险。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
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离不开财务指标的选取,财务指标选取应突出重点,反映全面,并结合不同阶段财务风险的特点而选取。不同层次的财务风险指标应各有侧重,涵盖偿债、盈利、营运和发展能力,并根据不同阶段赋予不同权重,要明确各阶段特征,审慎选取指标。
(二)构建财务预警诊断系统
为了及时诊断出隐藏的财务危机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财务预警诊断系统,及时发现危险信号,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以将损失降为最低。同时,应该注意良好的财务预警机制需要企业上下级、同级之间充分畅通的沟通和密切配合。财务预警诊断系统的构建可以参照下图:
图表1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这四个环节构成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各自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监测。财务预警监测的对象为建筑施工企业重要的项目经营环节,需要将可能出现财务困难或影响财务状况的环节放在监控的首位。将反映财务困难或财务危机的指标汇总并实时监控,借助计算机辅助程序、监控信息数据库等手段监测企业财务问题。
2、识别。在确立科学合理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潜在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以发现建筑施工企业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3、诊断。在识别存在问题和危机后,要追根溯源,找出危机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及可能的趋势。可以采用决策树法,对各种可能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面对多种危机时,更要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应该同监测、识别紧密结合,将各种风险因素纳入管理中。
4、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将已确认、诊断的财务危机的影响力及可能的后果进行估量。评价的过程可以促使建筑施工企业明确自己所处状况,危机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根据评价的结果,建筑施工企业要集中资源予以应对。
(三)加强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加强融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融资活动要集体决策以保证融资行为的科学性,降低融资风险。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加强信用评级及信用审核过程,对不同客户采用差异化的信用政策。引进财务信息系统,加强数据挖掘及数据支持的功能。在危机发生后,应及时调动各方资源、权衡利弊来应对。
篇7
[关键词] 现代企业;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危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09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19- 02
0 前 言
企业财务危机是导致企业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危机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在财务方面呈现出来的问题,重视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是现代企业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了解企业财务危机的特点,分析导致财务危机的原因,进一步加强现代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1 财务危机概述
危机是指遇到的危险和机遇。每个企业都在追求经济利益,争取经济发展,当企业在追求最紧凑的运作方式和最精致的产品服务的时候,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忽视危机预测这项必要工作。财务危机又称为财务困境,是从企业现金流量方面来考虑的,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危机的发生。
而财务危机管理则是指组织或个人在财务运作过程中通过危机监督、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等手段,达到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直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的过程。财务危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运作的必然产物,是独立于主观意愿之外存在的,是人们所不能拒绝和排斥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日益凸现。财务危机管理机制是一个整合了财务危机防范机制、财务危机诊断机制、财务危机预测机制以及财务危机处理机制的完整体系,是对财务危机进行防范、监控、转化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财务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3个基本特征。
2 现代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特点
2.1 财务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主要就是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实际中由于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财务管理的规模也会产生很大差别,规模越大的企业涉及到的因素就越多,管理工作就越困难。而且财务危机很多时候是不能够提前确定和监控的,正是由于管理中的意外性导致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包括财务危机发生时间不确定、危机发生规模不确定、危机发生环节不确定等。而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管理是就要认真分析,分清楚哪些因素是能够控制的,哪些因素是不可以控制的,要对其中能够控制的因素进行有效管理。
2.2 财务危机管理具有预见性特点
企业财务危机具有很强的危险性,这就导致财务危机管理能够有预见性。因为企业财务危机爆发之后,企业管理者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将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所以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必须具有预见性,对一些常见的财务危机提前制订预案以及其他的应急预案。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见性要求企业必须重视预防工作,通过现代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对财务管理的运营情况进行监控,对其中危机发生前的征兆及时反馈,快速做出应急反应措施。
2.3 财务危机管理具有应急性特点
财务危机的不确定性特点直接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具有应急性的特点,企业也要对此积极做出应对。经过分析得出,企业危机发生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兆时期、爆发时期以及持续时期,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在企业危机前兆和持续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心应该放在监测和预防工作上,危机发生的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企业危机,并做好危机后的总结,要将这些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来进行。对于发生在爆发时期的危机进行管理时,因为危机呈逐步扩大的态势,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在压力面前及时理智地做出决策,并督促各项危机处理工作快速开展。
3 导致我国现代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受企业多变环境影响
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资金管理,而资金受到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很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也受到企业外部多变的环境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外部政治环境、经济观景、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这些因素看似和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没有联系,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各种间接的联系,这些环境因素不会直接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致命的影响,不过就是这些不被重视的联系所造成的危机集合在一起给企业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损失,所以企业要善于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把握,以减少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2 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给财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3 企业财务危机意识较差
企业经营活动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危机是客观存在的。虽然财务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但是不同的财务危机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目前我国财务危机发生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企业财务危机意识较差,这就导致企业在正常的财务活动中不受约束,将原本可以避免或者缩小的风险扩大化。
3.4 财务决策严肃性不足
财务风险发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财务决策不严肃,所以从根本上避免财务危机决策的失误是提高财务危机管理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有的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个人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4 加强我国现在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应用的措施
4.1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防范机制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大多都是在财务危机发生之前采取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是企业应对危机应采取的经营战略设计,因为所有工作都是预测和提前设计,所以企业要做好财务危机管理工作首先要有积极应对财务危机的态度,尽可能在危机发生之初或者危机进一步扩大之前将危机消除。但是财务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等特点,做好危机预防工作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设法将突发工作常态化,这时建立和完善财务危机预防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企业对于企业财务所涉及到的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的所有因素及环节进行预测,针对以前出现的危机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制订出一套财务危机的应急预案以及防范方案,并形成机制。
4.2 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控制
企业财务危机控制主要是在危机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时企业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例如采取筹资、投资、经营、贸易等多元化经营战略使财务经营产生一种互补效应,或者通过周密的危机处理计划,迅速制订处理方案,该收缩投资的时候就快速撤回资金,该增加融资的时候就积极投资,该裁减冗员的时候就裁员,该调整班子的时候就调整班子,进而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4.3 提高企业财务危机意识
提高企业人员的财务危机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财务危机的影响范围,甚至可能避免企业财务危机。所以提高企业财务危机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注重对于企业财务人员以及其他所有员工财务意识的培养,及时捕捉日常活动中财务危机的征兆,提前做好防范。
4.4 注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做好企业危机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体采取的行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运用;制订具体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企业可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以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重视融资管理,健全财务结构,维持资金来源的连续性,降低资金成本;规范投资行为,选择最佳投资方案,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创利能力。
5 结 语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财务危机管理是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转以及整个企业正常经营的关键,虽然现在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过把握好财务危机的特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提高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并积极落实,就会真正提高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峻.财务危机公司的治理结构征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
52-53.
[2] 刘静静.财务危机预警探析[J].会计之友,2012(5):98-100.
[3] 许梅英,任鄂湘.企业应如何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J].商业研究,2012
(18):17-19.
[4] 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上海:东
华大学,2013.
[5] 刘艳.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及实现[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13.
[6] 梁茜.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
会计,2013(5).
[7] 李亚娟.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现状统计分析[J].统计与管理,
篇8
摘 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群体,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地挑战,中小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乃至破产倒闭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因此,对财务危机进行预警以保障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行,不仅是中小企业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相关理论,提出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解决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09-02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也成为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中小企业分布多,数量广,对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出口创汇、上缴税收、产品创新等方面也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然而,由于自身条件有限,中小企业在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时经常要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风险大等不利局面。
一、财务危机的特征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危机的一般界定,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将财务危机定义为: 中小企业出现财务困难,发生严重亏损或者持续亏损,无力支付到期的债务和费用,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经营增长能力受到实质性削弱或丧失,严重威胁中小企业的价值、发展甚至是生存,直至引发破产,以及期间各种困难处境的总称。
(二)财务危机的特征
1. 多因性
多因性指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小企业无时不承受内外各种各样的正向、负向价值力,财务危机就是这些价值力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2. 正反馈
反馈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普遍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反馈,就是把系统末端的某个或某些量用某种方法或途径送回始端。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把系统末端的某个或某些量用某种方法或途径送回始端,从而使系统末端再次输出的量的变化趋势减弱,就叫负反馈;反之,如果使系统末端再次输出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强,则为正反馈。负反馈起抑制的作用,稳定系统;而正反馈可对系统的某个功能起到增强的作用,使系统不断远离平衡。系统的恶性循环同良性循环一样都是正反馈机制在起作用。
3. 累积性
中小企业的财务危机,只有少数可以归于外界突发事件导致的急性财务危机,否则中小企业的生与死就不是可预期的,中小企业经营只能靠投机。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危机属于慢性财务危机,中小企业从健康状态到危机状态,往往有一个渐变和积累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财务危机发生时表现的突变性,往往是这种渐变和积累达到临界条件的结果。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而设计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控制制度、程序和措施,贯穿于中小企业全部的生产运营过程。大多数实践表明,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特征,能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们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并且认识上也存在着误区,使得内部控制不够全面,未能渗透到中小企业的所有领域、环节,这必然会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定期的恶性炸弹。
(二)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1. 中小企业各财务项目比例的失衡
中小企业各财务项目比例的失衡很容易造成中小企业的资产使用率低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深远地影响着中小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其中最常见的是财务杠杆使用不当、过度负债而引起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负债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的中小企业因其自身资源匮乏,要想扩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对外举债是主要的渠道。中小企业利用财务杠杆,适度地举债会优化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有益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谋得更多的杠杆效益;但是,财务杠杆是把双刃剑,在给中小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风险,若使用不当则会连累中小企业。如果中小企业过度对外举债,不但会加重其利息负担,而且会给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压力,影响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中小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举债,利用举债获取的资金进行经营或投资时,一旦没有达到的预期的收益,或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无法及时收回资金,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严重时还会危及中小企业的生存。中小企业的负债结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二是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关系。
2. 贷款结构中流动资金贷款和短期贷款偏重
流动负债与总负债的比重反映企业的负债结构状况及企业对短期债权人的依赖程度,该比率越高,对短期资金的依赖性越强,企业短期偿债压力也越大。中小企业受市场波动和规模限制,生产经营不稳定,一些季节性、临时性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多数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呈现“小、少、频”等特征,资金的需求往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单位需求量不大,且主要为短期用途。
(三)缺乏有效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信息为基础的,通过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中小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适时监控和预测警报。因此,建立合适合中小型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预警系统,适时检测中小企业的财务状态,防范与控制发生现实危机是很重要的。财务危机预警的起点是财务报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不太规范完整等问题,限制了财务分析如实、完整的反应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从而使财务预警机制失去了有效性。另外,经营者缺乏对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解与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论指导,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只停留在表面。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一)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内部控制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具体的做法是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实施作业,明确中小企业内部的工作岗位并实行岗位责任制管理,杜绝管理混乱的现象出现。或者通过合资中小企业、内部许可、分包合同等形式,从价值链的任何一个阶段借用外部资源,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战略目标,重新整合中小企业资源,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中小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实施资本结构的动态管理
资本结构是指债务资本与自有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负债筹资具有节税、降低成本、提高权益资本利用率的杠杆作用,可以让公司在不稀释控制权的条件下,掌握和支配更多资源。资本结构优化是中小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优化目标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中小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通过存量和变量调整的手段,不断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进行结构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三)建立实施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
1.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测
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中小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小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经济、财务、市场政策等信息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链接,注重发挥信息的预警作用,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检测预警工作。财务预警系统是以财务信息为基础的,通过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中小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适时监控和预测警报,使中小企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2. 建立健全基础工作
中小企业财务预警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和功底,仅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只是杯水车薪。如果中小企业基础管理落后,建立预警系统会警报不断,失去建立的意义。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如组织保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的物质保证等。
3 完善灵敏的信息系统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信息量的扩大,IT 技术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离开IT 技术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可能实现中小企业财务预警。财务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这就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向预警系统提供全面的、准确的、实时的信息,特别是公司在实施erp 之后,财务预警应充分利用ERP 的管理思想和基础数据。
4 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
中小企业财务预警需要大量引用和分析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因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效果。这里所指的财务预警系统,是建立在会计准则和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 吴超鹏, 吴世农. 基于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的财务状态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J]. 经济研究,2011,(11):99-110.
篇9
关键词:公司治理 财务危机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05-02
财务危机预警是公司财务治理中的手段之一,能够保证公司危机预警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及时处理,并由此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而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流通则需要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来做保障。因此,在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同时注重对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完善,从而实现公司股东、董事会、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经营价值的实现。
1 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预警的关系
1.1 公司治理结构健全是建立有效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前提
公司治理结构一般包括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以及管理层结构。
(1)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指的是公司股东对公司持股份额分配。公司的股权结构是通过影响公司治理来对公司财务产生作用的。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理由是当股权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大股东手中时,他们就能够对公司拥有较大的监控管理权力,从而有助于公司市场价值的提升。但是另外一些学者持有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假如股权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那么这些股东的偏好会影响公司的财务流动,使公司的业绩降低。但在分析众多遇到财务危机的公司时发现,许多公司都是由于持股份额较高的股东“掏空”公司实力而陷入财务危机的,同时,由于大股东持有股权较高,其利益的增加使得股权监督经理也变得有利可图,从而产生利益协同效应。这种效应会大大降低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合理的股权分配,健全的股权结构来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实施。
(2)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结构也与公司的财务危机有密切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董事会人数过少时会影响管理意见的发表,无法提供多样性的专业意见来健全公司的管理,从而难以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作用充分发挥。但是,这并不代表较多人数的董事会在发挥管理效应上就更加优秀,反而会因为管理团队存在的沟通和协调问题而影响董事会管理效果的发挥,使财务危机预警信息受到阻碍。所以说,董事会规模的大小要跟公司规模相匹配,寻找出适合公司董事会结构的“合理区间”,这样才能保证公司董事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为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所合理运用。
(3)由于公司的管理层属于经营者,他们是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因此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直接关系。但是,在许多公司治理中,管理者与公司股东和董事会之间是第三方委托关系,公司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暴露。当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不一致时,管理者将更加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导致公司利益陷入危机。因此,将管理者的持股份额或奖励与公司利益相挂钩,才能够保证管理者对公司的高效经营。所以,给管理者一定份额的股权激励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途径之一,也能够将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促进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转。
因此,在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董事会效能、管理者激励方式,使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2 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效运转是公司治理顺利进行的保障
从专业角度来说,一个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公司的财务危机,还能够找出导致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从而发出预警信号。这样就有助于公司尽快找到解决财务问题的办法,及时采取措施。所以,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帮助公司在遇到危机时处在主动位置,降低由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关键时刻,还能够为公司提供扭转局面的机遇。另外,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预警、防警、排警三大功能并非一个单项过程,而是多方互动的反复过程。所以,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看似是一个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报的装置,其实则是一个对导致财务状况恶化因素进行预警,最终对公司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提出有效预警意见的机制。通过预警、防警进而找出公司合约不完善、权责不分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完善预警机制来促使问题的解决,保证公司各个利益中心之间能够相互监督、制衡,从而提高公司整体治理水平。
2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运转环境
2.1 理清公司权责关系
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以及管理者激励机制都是为了解决公司内不同主体之间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问题而进行的公司治理活动。因此,在混乱的管理权责关系中无法形成一套权力制衡机制,也自然无法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发挥作用。所以必须理清管理权责,根据公司性质进一步将股权份额合理化,建立运转高效的董事会并形成制衡机制,同时对管理层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办法,保证公司中的机构设置以及人员分配能够各司其职,为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转提供良好环境。
2.2 强化公司监事会预警职能
公司的监事会与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会之间是委托关系,是一个相对公正、独立的机构,代表股东对董事会以及经理实施财务监督。所以,在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中监事会应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可以通过引入具有实际会计能力的股东参与监督,保证公司重大财务决策以及财务运营情况的稳定。除此之外,监事会还应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充实财会人才,这样才能够对公司起到切实有效的约束作用,在监控财务变化、获取财务指标时做出及时分析,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高效运转。
2.3 健全信息传递制度
准确的财务信息是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发挥效果的保证,合理的财务信息流向也是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独立运转的保证。因此,公司应该建立良好的风险信息收集及传递平台,提高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效率。为了避免财务危机信息受到公司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涉,所以财务危机信息的传递应该通过一个独立的财务信息传递机制而进行。这个信息传递机制负责财务危机信息的处理以及财务数据资料储存,并对公司的治理信息进行更新。同时,该信息传递机制拥有不同的信息源,涉及到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以及公司的运营部门、财务审计部门、外部独立审计机构等。这样一来,健全的信息传递制度不仅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沟通,还能够保证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化,使财务危机预警反应更敏锐,信息更准确。
2.4 增强公司外部束缚
公司的外部束缚包括市场束缚、资本束缚、中介机构束缚、政府管制等。在公司治理日益趋于社会化的情况下,假如外部束缚不能对公司产生作用,那么公司所建立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也就成了简单的信息播报机,失去了应有作用。因此,应该从公司价值链上、下游以及市场销售环境入手,进一步提升公司外部因素如市场等对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提高公司财务危机成本,促使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3 巩固公司治理,完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3.1 保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运转的独立性
独立的财务预警机制负责财务预警信息分析,这种组织机制不应成为公司组织机构的一部分,而应该独立于公司原有组织机构而存在,由公司董事会直接聘请财务专家、选定内部高管以及熟悉风险分析技术的专家而组成。该组织机制在工作中既不干涉公司的正常经营也不受公司其他组织机构的影响,其最终的分析结果只对公司的董事会负责。除此之外,想要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长期有效运行,就要将该组织内部的财务预警分析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对预警组织机制中的人员责任以及目标任务进行划分,独立行使职权。
3.2 对财务危机预警信息的分析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目前,许多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都存在财务危机分析表面化、难以发现深层次财务问题、对财务问题分析不透彻的现象。构建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需要利用已经建成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在收集公司治理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出公司的财务信息和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法是对基础性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方法,在运用定量分析法对财务危机预警信息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单变量预警分析、多变量预警分析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根据对某个单一财务比率走势来分析财务危机状况,还能够将公司财务不稳定的状况检测出来。同时,由于定量分析法是从定量角度进行财务评价的,还应该将非量化财务信息进行引入,否则一味凭数据结果制定危机应对措施将会对公司财务产生不良影响。非量化财务信息即定性分析法,指的是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征以及市场状况等。因此,根据公司实际状况以及危机的范围、影响程度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法是完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途径。
3.3 提升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矫正和免疫功能
传统的财务危机预警功能机制的主要功能一直停留在对预警识别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上,然而财务预警并非仅仅为了正确认识和识别公司逆境,还应该具备矫正功能和免疫功能。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矫正功能指的是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促使公司的财务危机逐步恢复到正常的运转轨道上来。而免疫功能指的是公司能否正确总结危机教训并运用到以后的公司治理当中,使其成为公司治理经验的一部分。因此,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不仅要做好危机因素分析,还要建立公司财务危机信息档案,及时总结公司治理经验,为以后的公司发展提供借鉴。
(基金项目:关中-天水经济区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2012KRM104),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13SKY024),渭南师范学院2013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参考文献:
[1] 曹玉双.财务危机预警与公司财务治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篇10
文章选取我国制造业2014年4月沪深股市的61家ST公司和61家非ST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熵权法,筛选出10个包含信息量多,并能准确预警的指标,通过这10个指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财务危机预警函数(即为ST与非ST的判别函数),最后将测试组中60家公司的数据回代到预警函数中检验其判别率,判别率达到81.67%,具有较高的的判别正确率,说明文章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与防范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财务预警;熵权法;因子模型;判别函数
一、引言
(一)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的意义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更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竞争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尤其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陷入到财务风险和破产危险的可能性急剧上升,这不仅会对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更会制约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故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要持续发展,必须警惕危机,正视危机,在经营活动中设立财务预警系统,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和诊断。因此,本文将在对国内外有关财务预警研究的理论及模型的归纳、整理和评述的基础之上,来分析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的现状,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财务预警指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国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要早于国内,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开始了对财务预警的研究,历经了从单变量分析到多变量分析的过程。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首次介绍了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1990年佘廉等人从事了企业预警研究,并于1994年发表文章对企业预警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直到1996年以后,才陆续出现以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而建立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逐渐发展起来。单变量预警模型是指以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判别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否处于破产状态的预测模型。财务预警研究最早就开始于1932年Fitzpatrick用统计方法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在众多预测公司财务危机困境的多变量模型中,最早亦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纽约大学1968年Ed-wardAltman教授的Z-Score判定模型。即: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1996年国内学者周首华、杨济华对Z计分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F分数模型。1999年国内学者陈静运用单变量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分别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并将两种财务预警模型进行比较研究。2003年杨淑娥在Z-score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Y分数模型,该模型在用于财务预警检验的回判准确率大致为86%。
二、样本、指标的选取
(一)样本的选取本文在样本的选取上是根据2014年4月沪深股市公布的所有ST公司(根据1998年实施的股票上市规则,将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treat-ment,简称ST),其中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二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股票)共90家中,抽取了本文需要研究的制造业中的61家公司,并根据同行业,同时期,规模相当(即非ST公司与相对应的ST公司的期末资产总额相差不超过150%)的配对原则,选取了61家与之相对应的非ST公司,共12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只有在满足上述配对原则的情况下才使得研究样本之间具有可比性,分析更趋合理性,结果更具科学性。
(二)指标的选取本文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和讯财经网以及大智慧投资软件,通过数据的整理,剔除了个别的缺失值和特大异常值,并根据以下原则选取16个财务比率基础指标:1.全面性,在系统的构建中,所考虑纳入的指标应能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且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2.可比性,选取指标时,应注意评价指标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的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原则。3.同趋势性,即是指标正向化,当财务比率增大时,表示财务状况的改善,反之财务比率减小时,表示财务状况的恶化。4.可获得性,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数据是可以获取的(和讯网、大智慧软件等)。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以上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可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较为完整、客观的评价。但为了选取对ST公司和非ST公司区分能力强,包含信息多,权重更大,能准确预警的指标,下面采用“熵权法”对这16个指标进行筛选。
三、基于“熵权法”筛选财务指标体系模型
(一)本模型利用“熵权法”的基本原理本模型利用估计组中61个ST与61个非ST公司共16个财务基础比率指标,这些指标经过标准化,归一化处理后变成一个评价矩阵,计算出每个指标的信息熵,信息熵越大表明该指标有序程度越高,即该指标在该指标体系中差异小,信息熵越小表明指标在该指标体系中差异大,则该指标对于财务危机的预警这一决策起到的作用较大,可以被选用作为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二)指标的正向化和标准化设有n个公司,p个财务指标。为了模型研究的需要(即尽可能使每种能力中有一两个熵权大的指标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取阀值为0.015,当熵权大于0.015时则选入该研究指标体系,当熵权小于0.015时则退出该研究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得出最后的指标体系如图1。
四、基于“因子分析”模型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然后再根据贡献率定以权重,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其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客观、操作性比较强。因子分析中有多种确定因子变量的方法,如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分分析法、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等,本文选取的是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主轴因子法。本文根据估计组中61家ST公司和61家同行业、规模相当的非ST公司作为样本,以“熵权法”筛选后的10个包含信息多,重要性更大的财务指标为基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得出因子综合得分函数—财务危机预警判别函数,并通过估计值综合因子得分值的排名表求出ST与非ST的分割值,作为判别公司财务与否出现危机的预警值,最后再选用测试组的样本进行回代,检验判别函数的判别正确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因子分析的求解过程下面对熵权筛选后的10个指标正向化后的数据(逆指标的正向化公式为yj=1-xj)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的运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可以看出,KMO值为0.744,大于0.5;Bartlett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1019.591,相伴概率为0.000,在给定0.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各指标变量的相关矩阵是单位阵的假设,即两种统计检验方法都揭示指标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因此适合作因子分析。求得变量的样本相关阵R的特征值λi,前m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如下表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须大于85%的原则,由上表可看出前5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达到88.81%,这5个公因子包含88.81%的信息,确定以5个公因子做因子分析。初始因子载荷阵B0m,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求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BΓm,使得旋转后各因子载荷阵的各元素按列向0或1两级分化(初始因子载荷阵,旋转后各因子载荷阵,0~1分化表如表5)。根据以上矩阵运算得出61家ST跟61家非ST公司的因子F1,F2,F3,F4,F5的因子得分值,因子命名见表6。通过EXCEL对以上61家ST公司和61家非ST公司财务比率指标的综合因子得分值进行排名,取这61家公司的得分值的中位数作为本模型区分ST与非ST的分割值PS-财务危机预警值,通过得分排名可看出在第31与32位的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分别为1.332,1.266,本模型取这两个数的平均值作为本模型区分ST与非ST的分割值PS-财务危机预警值为1.299。本模型用了1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中资产负债率是逆向指标,所以当要求出一个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时,要先将公司的财务比率原始指标xij进行正向化,即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进行正向化(用yj=1-xj公式),然后将其正向化后的10个财务比率指标yij代入上面的判别函数中,若一家非ST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大于且接近于分隔值PS-预警值,则说明该公司应该启动财务危机预警,调整经营战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以避免被ST。
五、财务预警模型的检验
将测试组中60个ST跟60个非ST的10个正向化后的财务比率指标数据代入到上面的财务危机预警判别函数中,得到这60家公司10个指标的因子F1,F2,F3,F4,F5的得分值及综合因子F综的得分值。将以上得出的60家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F综由大到小进行排名,若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大于分割值PS-财务危机预警值(1.299),该公司被判断为非ST公司则说明判断是正确的,若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小于分割值PS-财务危机预警值(1.299),该公司被判断为ST公司则说明判断是正确的。本研究中有4家ST公司的因子得分值大于分割值PS,错误判断数为4个,有7家非ST公司的因子得分值小于分割值PS,错误判断数为7,总的错误判断数为11,则正确判断有49家公司。判别率θ=49/60≈81.67%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判别率达到了81.67%。说明当一家上市公司将以上10个正向化后的财务比率指标代入判别函数中,若大于分割值,则我们有81.67%的把握性说此公司为财务不存在危机,若小于分割值,则我们有81.67%的把握性说此公司财务存在危机,此模型对于ST跟非ST公司的判别率达到了81.67%。
六、结论
1.本文基于61家ST与61家非ST公司的16个财务比率基础指标,通过建立“熵权法”模型筛选出10个包含信息多,能准确预警的财务比率指标,接着利用“因子分析”模型求得估计组中61家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并根据综合因子得分排名确定ST与非ST分割值(即为财务危机预警值)及财务危机预警函数,最后将测试组的数据代入财务危机预警函数中,求得预警函数的判别率为81.67%,从而建立起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2.本文在进行“因子模型”分析的过程中用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及特征值求得每家公司的综合因子得分值,结果更优,更准确,相对于其他论文用主成分法还有旋转前的载荷阵及特征值得分的结果更能准确预警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
3.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具有合理性和全面性,根据行业分类和总资产规模进行配对选择,模型中选取的财务比率指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能较好辨别财务危机公司及非财务危机公司的区别,但是此预测模型结论的准确性还受到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影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存在操纵会计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故该模型的预测效果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世农,黄世忠.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J].中国经济问题,1987(06).
[2]佘廉,张倩.企业预警管理的系统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1).
[3]FitzpatrickDA.AComparisonofRatiosofSuccessfulIndustrialEnterpriseswithThoseofFailedFirms[M].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1932(04).
[4]AltmanEI.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te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Failure[J].TheJournalofFinance,1968(04).
[5]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08).
[6]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04).
[7]杨淑娥,徐伟刚.我国上市公司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