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法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法务

篇1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已是影响、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我国贸易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建议。 

 

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步伐。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以强大的国内服务业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服务业相对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大力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首先,对于投资少、收效快、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业等,国家需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的行业。再次,坚决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此外还应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服务产品质量不仅对服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实施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同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各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同时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行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个渐进过程,在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时,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

3.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与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gats的有关条款。其次,要继续规范服务贸易进口,把握好对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必要的审批权,避免和防止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损害。再次,继续完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务贸易出口外汇的流失。应该把占我国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比重达70%的旅游外汇管理、国际货运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加大扶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因此应注意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规模,多渠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4.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我国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幼稚产业”,除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外,涉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与外国匹敌。gats对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很多保留与例外,特别是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认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这些例外,这些保护“幼稚产业”,提高发展速度。 

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加强对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人原则及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在立法的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废除妨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法规,修改、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率和法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但就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尚不成熟,世界服务贸易利益新格局还尚未形成。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需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争取打破服务贸易垄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法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并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3) 

[2]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05) 

[3]赵永宁: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8):182-183 

[4]马牧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2,(9):19-29 

[5]张蕴如: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2,(4):34-37 

篇2

1.国际物流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起推动作用。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很多都是借鉴而来。国际物流反作用于国际贸易,对我国国际贸易的被动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物流规范、合同使得国外科学、先进的贸易方式让我国贸易商被动接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与自身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国际贸易规范。经济全球化引起的金融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但是,这种国际性危机的负面效应只是暂时的。一旦这些危机过去,世界经济将迎来全面复苏,国际贸易也将大幅提升。

2.国际物流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明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在以往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日本、欧盟为主要集中贸易对象,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的百分之五十。这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的贸易依存度处于较高的状态,我国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经营困难也跟这方面因素有关。随着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由于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物流基地等基础设置都被国际物流网络化,让对外贸易更快捷、方面和广泛,也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国家物流过程中,我国应该以国际贸易的全球网络化为依托,逐步扩展对外贸易区域,只有对我国出口进行全球化区域覆盖,才能确保我国对外贸易区域走向多元化,规模逐渐扩大。

3.国际物流发展可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成本。在各个国家经济状况不同的影响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成本条件成为进行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场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销售和生产成本已经没有再开发空间,物流成本成为唯一可开发的资源。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与物流有关的费用大概在一千九百亿人民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物流成本占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范围的比例,而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物流成本是集装箱交货价格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可以见得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物流成本占有的比重都相当大。所以,国际物流的发展无疑直接对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产生造成影响。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果能将一些软硬件进一步改善,使之与国内市场和国际物流相接轨,那么可以让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二、国际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国际物流业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逐渐与国际相接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国际物流业起步晚,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其表现为国际货物运输能力较差,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程度低、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的运作效率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等方面。因此,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发展国际物流时,应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是指专门从事物流服务行业的企业,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凭借这种优势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大部分物流业,将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整体水平。因此,应从其他业务中将大部分物流业务分离出来,直接让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经营,让各个企业都侧重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非国有资本投入到物流行业中,让物资、供销、商业、储运等企业逐步发展为第三方物流服务角色,大力提倡物流企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多样化物流服务。

第二,进一步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国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得以提高。要加快与国际相接轨的步伐,各级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应对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让国家与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与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衔接。鼓励各种机构尤其是科研院校加大对物流技术设备如条码、包装、储存、搬运、装卸、标志印刷信息管理、运输等的开发。同时还要将科研院校在技术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之与物流企业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生产管理能力。

第三,推动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建设,提高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运作效率。企业内部在进行网络连线规划时,应将国内运输与国际物流系统考虑,采用先进的运输设施、运输工具以及运输方式,改进运输路线,建立一个通畅、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国际物流信息贯穿于国际物流全过程,因而建立科学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而要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就要在加强计量标准、物流用语、数据传输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以及物流作业等方面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的标准化,结合国际标准让各个标准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国际物流效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服务贸易;美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2-0053-05 收稿日期:2010-09-26

服务贸易地位的重要意义,自VeTO成立以来愈益被凸显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推进下,全球服务业格局也加快了调整,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日益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服务贸易由此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的服务贸易不仅总量大,而且结构完整。增长势头强劲,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地位突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服务贸易还会维持目前的高速增长。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会日益显著,这为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进一步增长提供了较大空间。这正是美国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多,双边贸易谈判,向各国施压迫使其开放服务业市场的主要动因。

一、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货物进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进出口国。2009年美国服务业产值占CDP的比例在80%以上,服务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4.8%,服务贸易顺差达1320.4亿美元(BEA(2010)),对平衡国际收支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服务贸易的总额大、顺差多、增长速度快

美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历年基本上位居世界首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年份的美国货物贸易均有大额逆差,而服务贸易却在较快增长中保持了连年顺差(如表1所示)。

由于服务贸易顺差的抵补,美国国际收支统计中的贸易收支项目的逆差规模大大降低,服务贸易顺差在减小货物贸易逆差对美国国际收支的威胁、增强其承受货物贸易逆差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冯晓玲,2008)。1980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额为4825.51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额为885.2亿美元。仅是货物贸易的18.34%。到2009年。货物贸易总额是36439.42亿美元,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8725.6亿美元,已经占到当年货物贸易总额的23.95%。1981~2006年间,美国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率是7.22%,而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却高达8.60%。

(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新兴服务业成为主要支柱

从产业演进来看,高新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高新技术的不断渗透才会形成高科技型的现代服务业。高技术的渗透使得以其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的价值倍增,因此高科技一般都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如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起电子银行和网上存贷款业务系统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就衍生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现代银行服务业,附加值也明显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基于高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通常与先进制造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高度相关,彼此渗透(吴欣望。夏杰长,2006)。

在许多国家,先进制造业与信息科技产业都表现出高度聚集的特性,由它们衍生出来的科技型服务业必然会形成区位的聚集。基于高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一般集聚在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知识储备的大城市,尤其在大都市中央商务区(CBD)和高新技术园区出现了一系列的高科技型产业集群。比如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都拥有众多信息传输和软件开发企业、国际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网络服务商。传媒和出版以及教育培训企业等,现代服务业在这些城市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经济总量达到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的50%,甚至60%~70%。20世纪90年代美国步入信息社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的发源地,美国拥有软件公司8万多个,其软件业的年增长率为18%。软件产业在美国已经成为继汽车、电子之后的第三大主导产业,世界排在前10位的软件公司有8个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不仅如此,美国作为软件先发国,凭借其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己经掌握并控制了软件产品的核心技术、体系结构和标准,因此,尽管上游软件产品开发阶段的成本较高,但由于产品复制的成本较低,还可以通过服务外包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软件销量的巨大成功仍为美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就成为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

(三)服务贸易方向趋于多元化

从贸易的地理方向来看,美国与加拿大,西欧有着天然的经贸联系,1989年美加自南贸易区以及1994年美。加、墨之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签订使得美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更加密切,这点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伙伴构成中,2006年位居前10位的国家除了中国、墨西哥外,其余都是发达国家。在服务出口中,英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德国位列前五名,中国排在第9位;在服务进口中,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墨西哥位居前五名,中国排在第10位。可见,英国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和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日本对美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应的货物贸易顺差,加拿大与墨西哥同美国位置毗邻,交通便利,成为美国运输和旅游业的主要接受国;西欧国家主要与美国进行的是计算机信息服务、软件程序编制和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交易。所以,美国服务贸易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彼此之间进行互补性或产业内服务贸易。但是近年来美国也日益重视亚太地区的服务市场,韩国从1987年开始成为美国生产出口的最大目的国,2002年美国对韩出口总额为77.6亿美元,同时,非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等市场增长也很快,成为美国在亚洲发展服务贸易的重中之重(谢康等,2004)。

(四)新型的“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外包(out-seurcing)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为降低成本,随着发达国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公司的战略从收益增强型逐渐转化为成本节约型。为了强化核心竞争力和降低成本,西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成本最低的货物和服务。服务的国际外包和采购便顺势而生。由于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能真正体现不同地区的成本落差,因此它正逐步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离岸外包和涉外在岸外包。都属于跨境服务贸易,本质上是服务产业的国际转移,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离岸外包必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据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同质同量的服务,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可使平均成本降低65%~70%(甄炳禧,2005)。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低工资、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训练、通晓外国市场知识和文化的专业员工,另外逐渐改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政府利用国际市场发展本国经济的优惠政策等,都为发达国家企业从事服务外包活动提供了可能。

欧洲市场虽然增速很快,但在这场由美国引起的服务外包浪潮中,美国仍然担任了领头羊的角色,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包市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接包市场之一,其外包商的竞争力居世界第一,排在世界前六位的外包商全都来自美国。根据外包调研机构国际伙伴公司(TPI)的调查,尽管在2004年欧洲的外包合同金额一度超过美国,但最后在总额上美国还是排名第一。

(五)“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

由于服务产品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等特殊属性,并且在服务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更多的是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这样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它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所以,直接投资在服务业国际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一步升级,跨国直接投资以高于世界经济和货物贸易的速度增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也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截至2005年底,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到了64%,在每年FDI新增流量中约占2/3,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FDI第一大产业,并且有迹象表明“在所有区域,外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均转向服务业”(UNCTAD,2004)。而这一趋势又构成了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FDI实现的以“商业存在”形式在东道国提供服务,有利于服务提供者进行批量生产,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和价格。因此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价值量也超过了其他方式实现的价值量,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

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服务销售从1997年开始就超过其服务出口额,而外国服务提供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以“商业存在”方式向美国消费者提供其服务。2006年美国公司海外附属机构所从事的服务产品销售额达到了4771亿美元,而根据当年美国BOP己录的服务出口只有3011亿美元。可见,以“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的地位无论从进口还是从出口来看都比跨境服务贸易重要。

二、促进美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因素

(一)高新科技的投入

新技术革命对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美国的服务产业,大大增加了美国服务贸易的种类和范围,提升了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科学技术革命加快了美国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而且使美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转移,并形成大规模的境内外服务输出。同时,由于服务业技术的领先,美国在国际服务业领域的“话语权”也比较强,成为重要的服务生产标准及服务贸易标准的制定者与控制者,进一步使美国经济保持了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二)国内服务业的基础

美国国内发达的服务业构成了其开展服务贸易的雄厚产业基础。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其服务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在1980年就已经达到了63.77%,而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为55.5%。此后在世界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美国的服务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美国服务业增长4.6%,高于其经济3.5%的增速。2004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7%,比世界平均比重68%高出9个百分点。另外,从1980~2006年月&务业的就业比重看,美国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有73.3%的劳动力在服务部门就业,而世界同时期的比例只有36.7%;到了2000年,美国的这一比例上升为74.s%。到2006年,加上制造业当中从事服务工作的就业人口,美国服务部门的就业人数占到了整体就业人数的92%。美国服务业不仅总规模大,而且作为一个大国,其服务业的门类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完整,加上前述的先进技术,形成了服务业扎实的产业基础。

(三)美国企业FDI对服务贸易的推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并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行业。1990~2003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8210.8亿美元,是1982~198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0.3倍。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美国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姚峰,2006)。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发展。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保持了高于其服务贸易增长率的态势,其服务业对海外投资的增长从1995年的469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随着近期美国政府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后,打算部分恢复发展国内的物质生产部门,预计今后一定时期服务业的输出将保持快于其他产业对外投资的态势。

(四)美国政府的推动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界和经济界就已认识到其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已从商品领域转向服务领域,扩展服务出口对其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极为重要,于是美国政府开始了为其服务出口提供动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从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外贸法》,到1973~1979年推动“东京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从《1988年综合贸易法》的颁布到1994年克林顿向国会递交的《出口战略实施报告》的执行,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政府从周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出发,优先支持环保、信息、能源、交通运输、卫生保健以及金融等服务业,以增强这些服务部门竞争力的政府行为。另外美国政府和民间团体还设立了专门的咨询机构,为服务业进入他同市场提供多种帮助。同时美国还对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行业和敏感行业的市场准入设置种种障碍,借助各种灰色条款保护国内服务业和就业。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无一不彰显了美国政府在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不懈努力及其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程大中,2000)。

篇4

【关键词】 国家物流 对外贸易 关系 措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提高了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行业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国际物流是确保对外贸易有效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来说,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究其原因在于物流基础设备老化,物流人才匮乏以及科学发展水平较差等,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有效开展。

1. 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

国际物流,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之间的物流运输,国际物流是确保对外贸易合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在对外贸易合作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果国际物流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合作效果,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国际物流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对外贸易达成需要国际物流的参与,国际物流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减少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促进对于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物流的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的升级,国际物流水平的提升,将会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之,国际物流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物流落后将严重制约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因此,提高国际物流整体质量,将很大程度上刺激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拉到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确保国家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2. 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分析

2.1运输子系统

国际物流将卖方产品移交给卖方,这是国际物流运输子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对外贸易合同的重要履行内容。一般来说,物流运输费用在外贸易成本中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重,国际物流运输水平的提升,很够降低对外贸易的成本消耗,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国际货物运输环节也是国际物流系统中的核心内容。运输子系统工作主要包括了对运输方式的选择、对运输单据的处理、对运输货物的投保等工作,运输子系统是确保对外贸易达成的重要因素,如果运输子系统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企业运输成本的增加,增加对外贸易的风险。国际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包括水运、空运、陆运管道运输和国际联合运输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货物种类等情况进行具体的选择。

2.2仓储子系统

仓储子系统主要负责对对外贸易货物的保管和存储工作,确保货物运输之前的安全。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货物往往会存在短期或长期的停滞状态,仓储子系统复杂对这一期间货物的保存和管理,以确保货物的安全和货物质量,是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对外贸易高峰期来临,对外贸易货物会出现一定的积压和停滞,这时,就需要由仓储子系统进行短期的保管和存放,以确保货物在运输之前的质量安全。对外贸易货物的仓储场所主要由保税区、保税仓库、海关监管仓库以及货物堆场等等。

2.3商检和通关子系统

对外贸易同其他贸易类型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风险性以及不稳定性,商检系统主要负责对货物安全的检查工作,以确保货物的质量安全,并排除货物的不安全因素,从而确保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国际物流商检包含时间及地点的检测、机构检测、质量检测和标准检测等工作。通关系统就是货物通行管理系统,包括了货物查验工作、货物征税工作和货物放行工作。

2.4装运与配送子系统

在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需要对货物进行搬运、装卸和配送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由装运与配送子系统具体实现。装运与配送子系统,是连接仓库作业和运输作业的重要因素,实现了对货物移动的具体工作,是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装运与配送子系统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对外贸易货物的损坏和丢失,从而影响到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2.5物流加工子系统

物流加工子系统,是国际物流系统中的特殊环节,物流加工子系统负责对对外贸易产品进行包装、分割、组装以及设置标签等工作,以确保物流货物的有效识别,确保物流货物的安全运输,简单的加工工作,能够有效满足买房的实际需求,确保货物运输质量、提高物流的综合效率。

2.6信息管理子系统

信息管理子系统,负责对国际物流运输的全部环节进行调控和管理,确保国际物流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全部工作内容的有效衔接,以确保国际物流工作的有序进行。信息管理子系统工作内容包括对用户资料信息、市场信息、交易信息、合同管理信息以及税务信息和通关信息的统计和核实。信息管理子系统的科学化发展,是确保国际物流低成本运行的正常手段,也是确保国际物流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3. 提升国际物流水平的有效措施

提升国际物流整体水平,是加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国际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相关环节的管理和完善工作,促进我国国际物流水平的快速提升。

3.1加快基础设备建设

首先,应该加强我国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存在非常严重的设备落后现象,导致运输效率低下,仓存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货物运输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应该加强对先进设备的引进工作,提升我国国际物流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加强相关物流运输、装卸、存储、包装、信息管理设备的研发力度,促进国际物流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国际物流水平的快速提升。

3.2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信息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信息管理网络建设和信息设备的更新,建立高效、通常、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提升国际物流信息管理的运行效率。加强人才对于建设,是推动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措施。国际物流行业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同专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确保高级物流人才的输送和培养,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丰富的物流知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总结:

由于我国国际物流技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物流技术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国际物流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提升的重要手段,是确保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国际物流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入工作,提升国际物理整体水平提升,确保我对外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付美林.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知识经济,2009(18).

[2] 林青.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机制研究--基于贸易成本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篇5

图1 1978-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走势图

一、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在国际贸易中,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在贸易中能否占得优势,并且这样的优势能够赢得多少也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在生产和销售商,成本能够压缩的空间已经非常小,最大的可能性就在国际物流上,我国的国际物流成本中,与集装箱交货价格相比较只占到15%至25%,所以说国际物流能够充分利用物流中的效益背反原理,利用物流上的环节协调来充分降低国际物流的成本支出,通过降低国际物流的成本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收益。

2.扩展国际贸易规模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是重要的保障环节,国际物流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我国的国际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亚洲、美洲和大多数的西方欧洲国家,这些客户都较为集中,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拓展海外的贸易伙伴。

3.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目前我国的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不是非常强,这主要是因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并且在进出口方面的制度结构不科学,只有在进出口方面的效率与合理性上加强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这样的问题。每一样产品的研发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因此改善和加强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在国际物流方面就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来帮助国际贸易的客户降低贸易的成本,让企业的产品更加有针对性地在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帮助企业提升对进出口国际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贸易的效率,更好地进行高效销售,提升产品的市场规模和行业竞争力。

二、利用国际物流创新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

在国际物流的环节中,物流企业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从贸易企业的角度来说不可能全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就需要在世界上寻找到效率高、服务优、成本低、信誉度高的物流合作伙伴,这样通过物流服务外包的形式进行合作,可以将传统的国际物流管理费用转化为更多可用的资金,通过低成本来获得高回报。所以说,在寻找国际物流合作伙伴时应当全面考察企业的资质和服务质量,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才能够有效提升物流服务商的物流服务质量。

2.标准化国际物流建设

在一般的国际物流流程中,物流企业需要在作业、加量、用于、数据服务等方面具备完善严谨的工作流程,不仅如此还应当建立起适合自身市场环境需要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在原有的工作流程中进行进一步创新,淘汰低效率且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环节,让自身的每一项服务流程都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来,提高货物流转的效率,这样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加速发展步伐,协调一致地进行物流服务的管理。

3.改善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

在我国很多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企业都没有较大的行业竞争实力,也没有大规模地服务范围,并且企业在物流服务方面的管理水平还非常低,手段传统且简单,因此服务质量不能够与国际化接轨。所以说,要想提升我国的国际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就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方面是企业要给客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和高保障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企业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消费,同时在物流上也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灵活的变更与适应。

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电子商务;影响;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这个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特网的应用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使得过去只能在小说中看到的情节一一被实现。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发展出的新产物,其不仅在当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短时间内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并且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各国都在争相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这也为国际贸易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一、现代电子商务的概述

(一)现代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各类互联网行业也随之兴盛起来。现代电子商务是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以及增值网上进行的电子交易和售后服务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把传统商务模式的各个环节转换到电子网络中。以因特网作为最大的平台,实现以商品交易为中心的贸易行为。现代电子商务不单是一个简单的交易过程,其还可以通过交易记录,为自身企业或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也就是说在电子商务中,互联网不仅起到一个交易平台的作用,还起到了一个媒体宣传平台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速性、方便性、时效性、全球性以及低成本性等特点,打破传统的交易模式,为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二)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在现代电子商务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计算机技术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全面的技术类支持,包括数据的处理、储存以及传输等多方面,还包括网络交易平台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以及第三方支付技术等多种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了衡量电子商务水平的主要标准。现代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想死,其主要就是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功能,在电子商务业务开展时具有快捷性、方便性、低成本性。需要注意的是,电子商务的特点并不是针对于单一方面的,而是对于交易双方均有好处,所以才能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现代电子商务的优势

现代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利用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大大节约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中,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就是其自身优势的体现,商品销售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国甚至全球性商品宣传,并且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相关产品技术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与买方的沟通,一举多得,大大节约了运营的成本,这也就是互联网电子商务高效性的优势。另外,现代电子商务中引入了评价机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可以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这也就使得经销商的商品在无形中获得了宣传,节约了宣传费用,并带动了电子商务各环节的高效运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外部问题

在电子商务运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外部因素,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较晚,是从20世纪末才开始,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因此,在相关法规的设立方面也比较落后,这也就导致了电子商务在应用过程中受到的阻碍。造成了我国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贸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无法形成统一合理的行业规范,导致了交易双方存在部分贸易风险和利益问题,进而引发贸易纠纷。从国际上看,各国间所使用的电子贸易法规并没有进行统一规范,也就使得各国间在进行电子贸易时容易造成贸易风险,阻碍了国际电子商务经济贸易的开展。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法规,导致货物在运输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二)内部原因

目前,我国的各大外贸企业在网络信息基础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企业内部网络化规模较小。在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人力资源分配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等情况,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处在劣势。另外,我国的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涉及的范围较窄,经营的项目较少,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参与的项目不多,减小了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使得相关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想要让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需要参考国际贸易中相关犯规的规定进行适当修改,以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国内的电子商务经营环境,并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利益。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制可以对电子商务企业的资金流动、信誉报告以及企业结构等进行有效评估,这样就能够让我国国际贸易更加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地位。

(二)提高信息化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力度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较为复杂的商业类型,其需要经营者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相关企业应该引进各类高新技术设备,聘请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在国际贸易中学习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经验,结合企业自身进行转化,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的经营理念,并以此为前提选择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分实现人才对高科技的掌控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从根本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紧抓合作机遇

现今是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国家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一良机,积极进行国际贸易合作,在合作中吸取外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引入国际上各类先进的网络电子设备,与各国企业进行友好交流,使得企业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占得一席之地。

四、结语

电子商务是目前国际贸易中发展势头最迅猛的行业,我国在发展自身国际贸易时一定要提升本国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完善相关法规,以此使我国的国际贸易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未来国际市场中提高我国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静.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西部高校论坛・网络财富,2010(07).

[2] 杨瑾,吴桐.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0(10).

[3] 袁魁,王媛.浅析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2(07).

篇7

一、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物流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物资流动,是基于国内物流而言的;而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两者在多方面呈现也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从以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作用于国际物流

1、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前提,同时,国际物流也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国际物流的支持,商品无法在国家间进行移动,国际贸易也就无法完成。因此,国际贸易必然会推动国际物流的产生。

2、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技术的进步。物流技术是指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国际贸易的发展给企业及社会的物流预测管理等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促使物流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

3、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多挑战。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贸易量的快速增长,二是可贸易商品种类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国际贸易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料等贸易品种正逐步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发展对国际物流的质量、效率、安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国际物流发展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二)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障

国际贸易导致了国际物流的诞生,但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国际物流就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程,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国际物流不息的进步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起到了深远的促进作用。

1、国际物流系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在货物的国际转移中,对物流各功能的要求更高,以实现提高全球贸易效率。以运输为例,与国内运输相比,国际运输涉及的环节多,风险较大,线长面广,情况更为复杂。在整个国际运输过程中,使用多种运送工具,变化不同运输方式,中途还要经过多次装卸搬运,经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与各国的货主、保险公司、银行、海关和各种中间人打交道,运输途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整个物流的效率。在此,要充分发挥物流运输在国际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实现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的目标。

2、国际物流拓宽了国际贸易交易的新产品范围。高效的物流系统为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使各国参与贸易的利益提高,使更多的非贸易品变为贸易品。

二、我国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我国物流行业保持稳定高速发展,社会物流总额从 2004 年的不到40万亿增长到2010年125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21.74%。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 2010年到达125万亿元,“十一五”时期总量将达到446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年均增长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左右。 我国物流业增加值预计为 2.7万亿元,“十一五”时期达到10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6.7%;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6.33 %提高到2010 年的7.07%左右。 我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2010年达到3万亿元,“十一五”时期累计可望达到10万亿元,年均增长27%左右。

图1 2004-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 (如右图)

三、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成绩,一次次打破历史记录。就如2011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其中,中国出口总额达到1898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2%;中国进口总额达到1743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从图2 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一直延续良好的上升态势。

图2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情况:2000-2012年

从以上两个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产业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快速地向前发展,两者呈现出正向发展的态势。笔者试图找出促进两者共同向前发展的解决方式,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基于国际贸易的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物流成本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总成本。因此,国际物流的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提高我国的国际物流水平。

(一)以政府牵头,组建专业的国际物流指导机构

在国际物流运输活动中,涉及到多种运输工具的衔接,多个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外汇管制等因素,由专业指导机构的专业人员提供帮助,给予运输方与东道国创造相互沟通、理解的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国际物流运输的效率,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通用型人才

从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贡献上来看,主要体现在物流的专业化与效率化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积极作用。然后国际物流成本始终是影响国际贸易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国际物流人才的水平越高,国际物流应用的现代化水平也会越高,就能有效控制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

(三)搭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现代物流产业高度依赖信息产业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更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前,我们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其中,更应当重视国际贸易中的物流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通过国际贸易物流的信息化,一方面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国际贸易的运作效率。

篇8

一、有关概念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还有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学术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当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时,并相应获得外汇收入的全过程,便构成服务的出口;相对于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形成服务的进口。

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

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一些条文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并且,针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等现象。法律中未有相关保护措施可寻,这无疑会使我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

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国际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0-2000年间国际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6%的增长率。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容上看,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倒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上看,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下降

趋势。而兴起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结构的优化正是体现在,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经从以自然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分布上,服务贸易大国基本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2007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不能忽视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的趋势,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资料表明,1990-199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1倍以上。其中东亚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为迅速,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

国际服务贸易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不平衡,金额较大的贸易项目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和电信等。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只让发展中国家从事最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自己却依托人力资本牢牢把控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1994年GATS的诞生,第一次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各成员方加快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1997年WTO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再一次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4、突出的知识密集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的局限。银行、医疗等原需要直接接触的服务业,现在均可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借助于通信卫星和国际网络,国际服务贸易大大拓宽了其外延;知识和技术为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需要大量服务投入的新行业不断涌现。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

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议

1、加大对服务业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出口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首先,必须增强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投资在于添置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扬长避短也是明智之举。

2、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上,大概要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与此相比,在金融、保险、通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所占比重不足8%。这说明我国在新型的服务产业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有待加强。第一。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重点改造交通运输、餐饮等瓶颈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第二,积极开拓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篇9

国际贸易融资难以跟上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发展的良好势头。商业银行只有探索贸易融资新的发展趋势和经营模式,才能推动自身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

1.国际贸易融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贸易融资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项单纯的融资业务,而是集结算、融资、理财和避险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贸易融资可以和资金交易产品联动,为客户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国际贸易融资与利率汇率的变动密切相关。融资币种的选择、结汇售汇时间的选择都离不开对汇率走势的正确判断。在办理贸易融资的同时,银行可以通过远期结售汇、本外币掉期、利率互换、结构性存款等外汇资金产品,为企业规避利率汇率风险,实现本外币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为客户办理进口信用证、代收、T/T融资或进口代付业务时可同时办理一笔期限相同的远期售汇业务,用远期售汇交割款归还进口融资款项。同样,办理出口融资时,可同时办理一笔和预期收汇期限相同的远期结汇业务,提前锁定成本和收益,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环境下,企业在外汇资金运用方面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综合收益率和客户对银行的依存度。

2.国际贸易融资向个性化、电子化方向发展

为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各银行应致力于为特定客户群提供个性化融资解决方案,为特定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使贸易融资服务更好地与客户的生产经营周期相结合。如有的银行专门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部为各类小企业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依托先进的科技服务平台和海外网络优势,银行还为大型集团客户量身定做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解决方案,有效地帮助集团客户降低资金成本,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风险控制。在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各银行还积极推进贸易融资电子化进程,开发网上贸易融资系统,改变银行传统的服务模式,实现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网上申请、审批、开证、信息查询和数据下载等电子化服务手段的推出,将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降低交易成本。目前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国内多家银行已加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简称SWIFT)组织开发的贸易服务设施系统(简称TSU),成为TSU会员银行。TSU系统是SWIFT组织针对赊销结算方式使用比例日益提高而设计的,TSU系统的应用将有利于银行实时跟踪买卖双方交易进程,全面掌握进出口各环节的信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更有效地控制风险,为赊销业务的产品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将为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更多便利。贸易融资的电子化使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在风险控制和服务效率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趋势

1.结构性贸易融资成为热点

结构性贸易融资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是在创新传统贸易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将各种融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融资服务。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发展,传统单一的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性贸易融资是贯穿交易各个环节的全程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综合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结构性贸易融资源于西方大宗商品和资本商品的融资,突破了传统授信理念的限制,融资的还款来源不是基于债务人的信誉和债务偿还能力,而是基于交易的履约情况,融资风险主要体现为履约风险。

2.供应链融资得到青睐

供应链融资中银行通过对链条中薄弱环节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能力或降低整体营运成本。供应链融资改变了银行对单一企业风险控制的融资模式,通过对核心企业(通常是优质大型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融资,既解决了供应商和分销商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通过与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降低了融资风险,并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融资中银行关注的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是整个产业链条上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在内的关联企业的整体信用和实力。供应链融资以货权为核心,融资银行通过控制贸易全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可有效防范单笔融资中的欺诈风险。存货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货押融资,都是基于供应链融资理念开发的贸易融资产品。

3.中介型或代付型贸易融资方兴未艾

进出口代付业务增长较快。代付业务分为海外代付和境内代付,适用于信用证、托收、货到付款的结算方式。在进口商提出融资需求后,由开证行或代收行授权境内外行代为偿付款项,贴现利息和银行费用由进口商承担。国内商业银行既可委托同业代为偿付,也可接受委托办理代付。进出口代付业务既可加强境内外分支机构的联动,也可增进与行的沟通、合作。商业银行在外汇流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委托他行代付,在外汇资金宽松的情况下可接受代付委托。一段时期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外汇资金结汇多,外汇存款不断减少,造成国内银行外汇资金紧张,难以满足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为了解决外汇头寸紧张与扩大贸易融资业务的矛盾,商业银行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外汇揽存活动,促进外汇存款的增长;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广中介型福费廷、保理、买方远期信用证和进出口代付业务等不直接占用银行外汇资金的融资产品,减少银行外汇资金的占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国内银行可通过与境外银行及机构(保理商、包买商等)的战略合作,开展贸易融资资产转让、贸易融资风险参与等业务,解决外汇资金不足问题。

4.贸易融资集中处理平台得到推广

随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单证中心的建立,业务处理和风险控制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结算改变了以往以分支机构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实现了业务集中化操作。单证中心的成立加快了贸易融资集中处理平台的建立。招商银行单证中心于2000年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在总行成立的单证中心;中国建设银行国际贸易单证处理中心于2006年在上海成立;广东发展银行于2003年成立了单证中心。截至2010年底,工商银行单证中心系统已集中了56家境内外分行和机构的单证业务,其中境内分行31家、境外分行和机构25家,成为国内同业中国际业务集约化经营水平最高的商业银行。单证中心的成立实现了单证业务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降低了经营成本,控制了融资风险,形成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单证和贸易融资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5.贸易融资品牌化经营初具规模

为了发展贸易融资,国内商业银行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融资产品,形成了品牌化经营模式。工商银行推出了“财智国际”系列产品,该产品集结算和融资为一体,集本外币业务于一身,为客户提供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中国银行推出“达系列”产品,如“出口权益达”、“出口融信达”、“出口汇利达”等,为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综合解决方案。招商银行的“点金”品牌为客户提供了包括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和离岸业务在内的金融服务。建设银行推出的“融通”系列品牌,包括“融链通”、“融税通”、“融信通”,为客户提供精细化、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各银行通过加强产品组合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贸易融资品牌化经营已初具规模。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68-02

国际贸易专业是个传统专业,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均有设立,发展也较为成熟。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很重要,它也是学习《国际结算》、《单证实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社会上对高技能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师纯理论授课居多,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科书编排多采取章节形式,每一章节讲述的内容是分割开来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成体系,容易造成基本知识结构的分散。学生对于单个知识点是理解的,但很难形成框架体系,更无法实现融会贯通。例如,国际货物运输的章节中重点介绍了海洋运输的方式和如何拟定运输条款内容(交货时间和地点、分批装运和转运等),但对于如何办理托运手续的流程没有进一步介绍,更没有提及到办理运输手续时涉及到的其他部门。但在实际业务中运输和报检、报关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业务均无法顺利开展。

1.2 缺乏实践操作平台

在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实习锻炼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或学校的关系找企业接收学生,安排的学生数目毕竟有限。并且企业担心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经营,或怕泄漏商业秘密而拒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1.3 教学内容、使用教材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脱节,无法更好适应外贸新需求、新变化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迅速发展,有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与之有关的外贸方针、政策和措施也需相应变化。如随着UCP600和1NCOTERMS 2010的颁布,相关的信用证的处理技巧、方法及贸易术语的内容有了修订和变化。而这些变化不能及时反应在教材上。书面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要滞后于实践,不能及时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接轨。当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不可避免地发生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

1.4 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均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有很强的涉外性,对外交易中使用的语言和文字都是英语。如果学生英语水平有限,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名词或概念,也就无从开展对外交易。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部分学生甚至不能看懂专业贸易术语和外贸单证。而且教师的授课多采用纯中文,只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英文部分简单讲解,无法体现出实际的外贸场景。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质量

2.1 仿真式教学法

仿真教学法是指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模拟软件,在校园网络上完成国际贸易全过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模拟职业行为,积累职业经验,培养职业技能,使学生实现在仿真环境中规范、全面、系统地掌握操作方法。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可以依据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建立国际贸易仿真实训室。通过虚拟贸易平台,让学生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体会进出口双方、银行和政府机构等的关系,从而做到熟练掌握商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租船订舱、报验、报关、投保以及结汇单据的缮制与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技巧。

具体开展教学时,可按照以下步骤:

(1)选择确定仿真软件,设定具体业务情境。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要侧重应用,依据培养目标构建仿真操作环境。通过引进“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系统”等教学管理软件,使学生实现模拟平台上开展交易磋商、签订合同、报验、报关、租船订舱、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实际操作。

(2)模拟角色分配,设计业务流程。

外贸业务流程从买卖双方各自寻找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开始,直至核销退税手续办理为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有进出口双方参与其中,还会涉及到银行、税务、海关、保险公司等部门。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进口商、出口商、银行等角色的模拟操作,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国际贸易的完整流程以及具体业务的操作。

(3)系统测评。

仿真系统具备评价功能,可以对学生的业务操作进行初步评判。例如在练习进出口流程中的单据缮制时,系统可以及时判断单据是否填写正确,操作的步骤是否正确等。这样学生完全可以在操作错误时被系统拦截,从而及时地纠正错误。

(4)教师总结及评分。

每次操作结束后均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点评,一方面要确定学生们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对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5)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

要求每位学生对本次操作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并形成书面实践报告。通过撰写报告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可进一步熟练业务操作。

2.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本质上既强调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又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具体实施时通过选取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设计项目任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具体项目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进行主动探索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从而养成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正确判断并采取合理行动的能力。

现以开展具体产品“黄铜管”的出口,设计订立商品条款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

(1)为确定贸易合同中的商品条款,以便签订合同,需要创设项目情境,确定项目单元工作任务为拟定合同中的商品条款。

(2)工作任务分析。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订单,学生根据订单列出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和要求掌握的技能。

(3)知识准备。教师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而学生则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共同完成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

(4)技能训练,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以组为单位协同合作完成商品条款的缮制。

(5)展示成果,老师点评。学生完成条款订立后,以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老师根据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具体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点评。

2.3 双语教学法

国际贸易活动具有较强的涉外性质,交易对象处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决定了国际商务人才必须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双语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外语应用水平,并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规范性,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水平。

开展双语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使用汉语和外语,将对外贸易的行业特点和具体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通过对专业词汇采用中外文两种语言进行介绍;学生定期观看外文的国际贸易专题片;采用全外文案例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拓展其知识面。教师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看得懂合同条款,读得懂信用证,掌握交易磋商的基本模式,成为高技能应用型外贸人才。

2.4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

采取该方法,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与组织学生课堂上的思考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上台陈述观点,由教师及其他组学生当场提问,最后由教师对观点的完整性、准确性、还需改进之处等进行评价总结。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多维互动,不仅实现了彼此间信息、情感、兴趣等的沟通,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