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含义和职能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的含义和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

篇1

“如果说,会计学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会计学由单位会计学向社会会计学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飞跃。”鲁广信称。

会计服务职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催生社会会计。社会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经济组织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的发生,社会经济活动更加专业化、市场化,促进了跨国公司、跨地区公司、集团化公司的产生。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仅是具体单位具体的经济活动,而且具有整体的“社会性”。会计学仅仅为具体经济单位提供会计服务的职能,与社会化的大生产、集团化的经济活动、跨国家、跨地区的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很不适应。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会计为社会整体提供会计服务,反映社会经济整体活动情况,为社会提供整体性经济活动信息。这种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必然要求会计扩大其服务职能,以社会整体作为会计主体,反映社会整体性经济活动情况,为社会整体提供整体性经济活动信息。

提供社会积累与分配信息

鲁广信从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社会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区别。

会计主体、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不同。社会会计以社会整体作为会计主体,以社会再生循环过程作为会计对象,为社会整体提供会计服务。传统会计以企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以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作为会计对象,为经营者或管理者提供会计服务。

理论依据不同。社会会计以价值运动簿记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传统会计以“平衡论”簿记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

账户结构原理、经济活动量变观、记账符号含义、会计记录含义、会计等式含义均有所不同。社会会计账户结构表现为所有账户左方均为增加,右方均为减少;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数量变化,均为此增彼减,即一增一减,决无同增同减现象;借贷记账符号均为单一含义,决无“双重含义”之说;会计记录均为一增一减的记录,决无“双增加”现象;会计等式是具有经济性质的等式,不能等同于数学等式。传统会计账户结构表现为所有账户分为“资产类”和“权益类”两类不同性质账户,前者为左增右减,后者为左减右增;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数量变化存在着“同增同减”现象;借贷记账符号为“双重含义”;会计记录存在“双增加”现象;会计等式同于数学等式。

记账规则不同。社会会计记账规则一律为有借有贷,有收有付,有增有减的双重记录;传统会计则为有借必有贷,同收同付,同增同减的双重记录。

会计报表的体系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当今社会要求收入分配更加公正、公平、公开,客观地反映收入分配情况,公开部分人员的财产占有情况,努力消除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社会现实。社会会计报表体系主要由“社会资金平衡表”、“社会积累形成与分配表”和“人力资源收益价值实现与使用计算表”所组成,主要作用是为社会整体提供社会积累与分配情况的会计信息。传统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组成,主要作用是为经营者提供财务活动成果会计信息。

了解社会财富的转化和占有情况

鲁广信认为,社会会计从其核算的空间范围来说,包括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核算、财政预算收支过程核算和人力资源收益实现过程核算三部分。

财政预算收支过程核算是指关于国家财政预算资金收支、结余情况的核算。具体来说,是以整个社会作为核算空间范围,以国家财政机关作为会计主体,以国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情况作为会计对象,反映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在各职能部门发生的收支、结余变化情况,为社会整体提供财政预算资金活动情况的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核算。就其核算内容来说,包括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的增减变化情况。就其核算单位来说,包括国家财政总预算核算,各级地方二级财政预算核算和三级财政预算核算。

“社会会计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下,为强化国家管理职能提出来的,社会会计必然可以运用自身特有的基本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管理职能。”鲁广信称。

篇2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其监督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减少会计失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保证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体系。完善国有企业会计治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企业发展 会计监督 职能发挥

前言: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计职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会计人员违背原则操作,影响企业的发展,对此,必须采用会计监督来加强会计信息的质量,改善会计行业的素质,提高会计职能的发挥。

一、会计监督的含义

所谓的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会计机构与会计从业人员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需要对会计信息与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监督,一旦发现虚假信息,不完整的资料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与事实不符的资料可以拒绝受理,对于不完整的信息可以要求补充,对于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记录要按照制度采取一定的措施,分析原因,做出处罚措施;对于违背法律进行操作的工作,拒绝处理。

其次,监督的主要对象是指针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的监督,具体来说就是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接受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监督,还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公司治理主体以及财政、国家审计等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经过分析辩证,我们发现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本身,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包租政府活动的需求,因此,会计监督的主体单单依赖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是无法实现的,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企业的员工,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参与其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保证员工的利益,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在国有企业中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1.企业发展的保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也在调整步伐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而要想保证会计决策的准确与前瞻性,就需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只有会计监督才能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传统的企业通过改造才能成为现代的公司,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才能实现,从项目的申请到两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依赖会计信息才能实现,尤其是在企业的可行性研究、财产清查、财产重组、产权定夺的过程中会计职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只有会计监督才能确保提供的信息、资料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实现企业的转型。

2.内部管理的工具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运用会计监督来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这是实现企业运作目标的根本,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工作,现代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离不开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实现利益的目的,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3.制度执行的核心

随着企业发展的现代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各种利益交织,要想处理好各种关系,必须处理好公司与企业,公司与国家,公司与员工,公司与股东等关系,其中都以不同的形式规定了各自的产权利益,都承担着各自的责任。这就要求做好产权的界定工作,处理好多方的利益,明确经营成果,做好收益的分配工作,这是决定企业利益的关键,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好会计监督工作,发挥其监督职能。

三、企业秩序的维护

在现代企业内部,也存在着由于监督不力,导致违规操作,影响企业信誉,影响企业利益,对此,加强会计监督是实现企业良好秩序的重要步骤。

1.转变会计监督观念

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会计监督职能,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管理理念,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监督工作贯穿到日常的工作中,发挥其事后监督的职能,又能为后一阶段的事前监督提供信息和依据。

2.改变会计制度

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必须不断地调整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开支标准,对实践工作中的错误问题采取必要的手段,从实际出发,修订相关的制度,做到灵活运用管理原则,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促进市场制度的合理性。

3.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

从目前我国会计队伍的现状来看,素质不足,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以及对维护国家法制的使命感,促进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4.建立健全约束机制

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在很多部门缺乏约束机制,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必须建立健全以会计为首的相关制度,促进会计体系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会计监督职能,必须采取改革措施,增强改革的深度,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注册会计师的职能,建立健全会计标准,推动会计制度的实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体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万兰芳.论企业会计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2).

[2]盛品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26).

[3]孟红.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冶金财会.2008(03).

篇3

一、反映与核算辨析

“反映”是指按照反映论的原理,对经济活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对于将“反映”作为会计职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反映”包括观察、计量、记录、归纳、综合、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在内,是深刻地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过程。即“反映”是对过去、现在的反映和对未来的预测,是对表象和实质的反映,是对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深刻认识。还有人认为“反映的过程就是把大量会计数据转换为财务信息的过程。”

“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资金运动真实、准确、完整地进行记录、计算和报告。会计核算往往贯穿于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主要限于事后核算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规定,而没有过多涉及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管理会计的内容。

从上述“反映”和“核算”的概念中可看出,两者反映的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采用专门的方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参与决策。两者的区别在于:1.“反映”比较抽象、概括,“核算”比较直接、具体;2.“反映”的范围大于“核算”,并且“核算”侧重于过程,而“反映”侧重于结果。

在讨论会计职能的过程中,究竟用“反映”还是“核算”的争议最初来自于对“观念总结”的不同理解,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还有人将其理解为“反映或核算”。笔者认为,“观念总结”是指运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包括三层含义:1.利用观念上的计量标准和尺度(货币),客观、正确地计量和反映经济活动;2.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记账、算账、报账,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3.对经济活动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反馈作用。将“观念总结”表述为“反映”源于马克思关于会计性质、作用的论述,因此用“反映”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既符合“观念总结”的原意,又能体现会计的本质,还能弥补采用“核算”的不足。

二、控制与监督辨析

从会计角度看,“控制”是指会计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应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驾驭或支配,即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手段完成预期的目标。“监督”,一般理解为监察督促。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反映来进行监察督促,使资金运动符合财经法纪和规章制度。监督一般应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冲突的基础上,没有双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产生监督问题。由此看出,“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也有联系:“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

笔者认为应将“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其理由主要有:1.从词义上讲,“控制”所包含的内容比“监督”要全面,控制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监督、分析、考核等内容,而监督只是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2.“控制”符合马克思关于“过程的控制”的本意;3.“控制”比“监督”的要求更高。如果在《会计法》中将会计职能规定为“控制”(代替监督),在贯彻实施中就很难操作。同时,应看到《会计法》中的“会计监督”包括“会计的监督”和“对会计的监督”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而单位的内部监督是靠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实现的。

三、会计本质与会计职能

会计本质上包括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经济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是提供信息,即“反映”;经济控制系统的基本职能是加强经济管理,即“控制”。会计职能体现会计本质,“反映”主要体现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职能;“控制”主要体现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职能。因此,会计的基本职能应是“反映和控制”,它高度概括了会计内在的功能,揭示了会计的本质特征。

四、反映职能与控制职能的关系

篇4

关键词:会计;教学;融会贯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95-02

按知识点归纳组成各章节内容,形成了知识的横向结构,前后章节的内容虽然独立有序,但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找出分散在各章节的纵向知识点,加以联系,在立体纵横的知识点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做到对概念中字对字、词对词、段对段的分解,以达到熟练运用。众所周知,概念是事物扩展和延伸的基础,因此,熟知概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下面就部分知识点前延后伸,展开分析。

一、会计的含义

《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会计含义可以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算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并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通过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1.在讲述概念中,应从会计定义关于“管理”二字提示首尾对应关系,重点强调会计的管理作用。

2.定义中“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正是会计的新职能,可联系到会计的职能一节,进一步说明该职能的出现,扩大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有力地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

3.定义中专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章第四节的会计核算方法,再次强调会计方法是用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一种手段。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设置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务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

二、财务会计报告

在第九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二节会计报表的种类及要求中,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额及其结构。利润表是反映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是动态报表。如何更深入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含义,则需将知识延伸到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会计要素的内容:企业的会计要素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构成。其中前三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的时点上(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的资金运动静态表现。这样就不难理解资金报表为什么称之为静态报表了。后三项即收入、费用、利润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的资金运态表现,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利润表为什么称之为动态报表了。

三、记账方法

第三章第二节的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记账符号、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在账簿中记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如果单纯将定义念一遍,学生不求甚解,则会很快遗忘。

1.知识点可延伸该节第二大问题中的“资乡=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原理,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2.记账符号取向借贷记账法的定义。借贷记账法是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和“贷”两字是一对单纯的记账符号,其含义因账户性质的不同而恰好相反。在资产类账户中“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而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成本、费用账户与资产类账户方向相同,收入、成果账户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方向相同。

3.记账规则取向借贷记账符号基本内容第二点“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经济业务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登记时对每笔经济业务必须按其内容用相等的金额,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贷方,记入借方账户的数额与记入贷方账户的数额必然相等。这就形成了借贷记账法下“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四、错账更正方法

记账发生错误,必须按规定的方法更正,常用的方法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三者的概念分别为:划线更正法是在记账凭证无误的前提下发生登账错误,应将账簿中错误的文字或数字用一条红线划去,然后在红线上空白处填写正确的文字或数字。红字更正法是在已经入账的记账凭证中发现应记科目、借贷方向和金额错误,用红字冲正错误的更正方法。补充登记法是在记账后发现会计科目、记账方向都正确、但金额小于正确金额的错误更正方法。综上所述,我们可进行归纳:划线更正法的前提是凭证登记无误,只是账簿登记错误。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是凭证登记错误后导致账簿登记错误。红字更正法从其概念中可看出错误在凭证,也就是会计分录的三要素发生错误,即应记科目、记账方向和金额发生错误时采用。而补充登记法是会计科目、记账方面都正确,只是金额小于正确金额的错账更正方法。两者交叉的地方是红字更正法,也可用于会计科目、记账方向都正确,金额多记或少记的情况,即补充登记法也可采用红字更正法。

五、成本计算

篇5

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6条指出,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些可以概括为保证资料真实、保护资产安全、遵守规章制度,但仅只概括了监督职能。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不应仅是这样。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看,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有保护财产安全、保证信息质量的功能,还具有运用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参与企业管理,进行责任考评的功能。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词典》释:Accountingcontrol指“通过会计进行的经营管理。……大体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提供会计资料,根据会计资料对计划和控制作出决断。第二种方式是:把会计同企业经营组织上的其他系统适当地结合起来,使会计能自动地发挥管理机能。……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第二种方式的重要性也相对的提高了”。“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不仅要发挥所谓保全财产的消极机能,而且要进一步使用企业资本计算的组织方法,发挥会计控制的积极作用,从企业全局观点出发,集中地、有效地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对各种经济活动制定计划、调节其实施过程和评价其实绩等等。”这种解释较只从监督角度看待会计控制,要全面、深刻得多。

和财务报表目标决策有用论或经管责任论比较,和下述管理会计目标比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提法也不够概括,不便于记忆,不利于指导实践。

以成本会计师为主体的美国全国会计工作者协会所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公告颁布委员会1982年颁布《管理会计公告:管理会计的目的》。见下图:

上图明确提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参与管理过程,说明了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目标应当包括在内部会计控制功能和目标之中。内部会计控制更宽一些,还包括财务会计的控制功能和目标,保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以保证会计报告真实、完整。

二、会计控制基本职能、目标和会计总目标

系统科学指出,“系统同时具有许多目标或特定功能”,“系统功能表达系统结构的目的性,并且是检验系统结构的尺度”。系统功能的对应性“是指功能和结构具有相互对应的性质。这一性质可表述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本质是结构的描述。会计研究说明,“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按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把会计职能具体化”。本质描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表现结构和本质,目标体现功能,它们是前后一贯的理论范畴。

社会环境对会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的需要、经济管理的需要必须与会计本质、职能相结合,才能制定会计目标。制定会计目标根本性的依据应是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要。为什么要建立会计系统?根据节约劳动时间规律,社会发展必须努力节约劳动时间。既要计算劳动时间的节约量和劳动产品的增加量,又要强化经济管理,以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前者形成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信息系统本质、核算职能和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后者形成会计的经济控制结构、控制系统本质、控制职能和强化经济管理的目标。前者具有基础性,后者具有主导性间者互相渗透,相互为用,正如系统科学所强调的“信息和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

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各国会计的具体目标,不同时代的会计目标,才会产生差异。

由于会计基本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外联社会环境,是基本需求与可能的统一,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应当根据会计基本职能,建立会计的基本目标。

我国大多数会计学者同意会计具有核算和控制两种基本职能,基于核算职能,产生“提供真实信息”的目标,已成共识。基于会计的控制职能,还应提出“强化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都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并直接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包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的大系统。包括总会计师在内的会计人员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并实施规章制度,加强资金诚本和利润管理,进行分析、预测、考核,参与经济决策,这些显然都属于管理活动。不仅记账、算账、报账,还要用账。会计信息,首先并直接为会计人员所用。管理会计参与管理过程,已成共识。即使单就财务会计来讲,记账员要记好账,首先要对凭证进行审核,要注意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譬如材料账、商品账,要注意材料。商品是否数量足、质量好,是否适用或适销,是否有霉烂变质、损失浪费或贪污挪用,还要经常分析库存结构,减少或杜绝积压浪费,协同采购部门提出采购计划等,都是以强化经济管理为目标的具体的管理活动。财产清查也是管理活动。随着知识经济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核算工作有所减轻,控制职能将愈益重要。强化经济管理意识,对于每一个会计人员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要努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规定:会计工作要“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启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1995年颁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是:“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经济管理为中心,有利于完善经营机制的基层单位会计管理体系。”“坚持强化会计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工作、强化经济管理,是突破当前会计工作薄弱环节、提高会计水平的关键,因而提出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的要求。所以提供真实信息、强化经济管理,并列为会计的两大基本目标。

我们赞成把提供有用信息作为会计的基本目标之一,它体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和信息系统本质。信息提供了,会计的基本目标就实现了,这显然是很不够的,还有大量经济管理工作要会计人员去做,广大会计人员都要主动运用信息,强化经济管理,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

作为会计基本目标之一,我们建议用“提供真实信息”代替“提供有用信息”,因为“有用”的含义已经体现在另一基本目标和会计总目标之中。而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有用性的基础,不真实的信息,不仅无用,而且十分有害。

从基本目标的构成来看,提供真实信息是基础,强化经济管理是主导。提供信息,要从管理的需要出发,为强化经济管理服务。经济管理,不仅限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还包括所有使用会计信息的有关方面。信贷决策、投资决策,都属于经济管理。

目标是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控制,决定会计基本目标是提供真实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这样提的优点是:简明易记,便于指导实践。具体目标则应当详细、清楚些。

会计目标是多层次的,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总目标指导会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会计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条,会计工作的总目标可概括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人认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的总目标,但过于笼统,实难苟同。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职能工作。企业的总目标,必然也是会计的总目标,此其一。其二,建立经济效益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已成共识,就是因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会计的总目标。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具有控制职能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己任。

从会计总目标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的共同要求,“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它们都体现会计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三、对会计控制内容和具体目标的认识

控制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主导职能。其主体是本会计单位和有关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对象主要是有关的价值运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从范围看,会计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即会计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有关部门,也要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单位实施控制。

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具体目标必然是会计具体职能的具体化。具体职能是根据庞大的会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而提炼出来的。Control德文是kontrolle,为同一词汇,可译为管理、调节、监督、稽核,含有操纵、节制、驾驭、支配、掌握等含义。它具有管理概念的基本内容。从外延看,控制包括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引导(设计运行方向,将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监督(查看活动是否偏离既定目标)和调查修正(对偏离目标的活动进行校正)等三过程,监督是控制的一个过程,把“过程控制”简单理解为监督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马克思所用的控制是广义的。根据会计控制的形式和内容,作为会计具体职能和具体目标,可概括为下述四方面:

1、规划——分析经济情况、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根据会计信息和其它信息,对财务状况和成本升降进行分析,对需要研究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经济前景,运用决策方法,提出并选择最优的经济方案,进行规划,配合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参与经济决策,编制经济预算,制定经济定额,划分责任单位,建立责任指标,拟订完成经济计划的措施,促进经营决策的实施。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工作的建议。

2、调节——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处理分配关系。根据计划(预算)目标采用一定的调节手段,参与调节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实施影响,使其按预定目标进行,纠正偏离目标的差异,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并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第二,协调相关财务关系;第三,参与处理分配关系,提供分配方案等。

3、监督——监督经济过程,保障资产安全。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加强稽核工作,通过凭证审核、财产清查和内部信息,消除账账、账实不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发现并揭发贪污浪费行为,防止弊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资产安全,保护投资者权益。

4、考评——考评经济责任,提供奖惩标准和依据。实施责任会计,对企业、部门和职工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联系经济责任制,奖优罚劣。

上述只是从会计控制的具体功能出发所进行的归纳。确认、计量、报告、分析,是会计基本职能核算的体现,用以认识、反映会计对象;规划、调节、监督、考评,是会计基本职能控制的体现,用以控制会计对象。可否认为:基本职能体现在具体职能中,具体职能是基本职能的具体化和拓展。而且具体目标,多种多样。每一项会计工作都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各种目标还有自己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譬如: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明晰性等,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目标;合法性、合理性、预见性、严密性等,是会计控制的质量目标;效益性、适用性、公正性、及时性、重要性、全面性等是核算与控制的共同的质量目标。

四、新职能、目标体系的优点

1、概括全面,能够准确说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各层次的职能和目标。克服了把财务报告目标扩大为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会计目标的缺陷。“提供真实信息”可以包括决策有用论、经管责任论以及各方面需要的各种信息。“强化经济管理”,不仅是财务会计的目标,更是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目标和总目标是各种会计工作的目标。

2、体现环境特征和时代要求。新目标体系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的实际。两大基本目标和总目标,更是针对时弊,有利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

3、体现会计本质,体现会计系统运行规律的要求。根据系统理论,本质是“结构的描述”。会计工作系统包括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的信息处理结构和会计管理结构。两系统运行的规律性要求是提供真实信息。强化经济管理,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充分体现在会计目标中。

4.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改革的发展,指导会计实践。新的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体系是既借鉴国际经验,又继承我国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而发展之;既强调会计基础工作,又突出会计控制职能。按照质量目标,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同时并举,较之已有的会计基本目标的几种提法,更为全面、合理;具体职能和具体目标也是对会计工作内容和要求的较为全面的概括。可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推动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职能系统。会计目标系统不仅自成系统而又密切联系,组成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子系统。

篇6

本文阐述了会计诚信的含义,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杜绝会计信息造假、重建会计诚信的对策:减少社会外部不良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不利影响;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在企业层面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应法律机制;切实加强政府对会计活动的监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

会计诚信;会计监督;社会环境

会计是诚信行业,离开诚信,会计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近年来,连接不断的恶性会计造假案件使公众大大降低了对会计的信任度。会计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会计主体和会计界的声誉,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并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性危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社会贻害无穷。因此,会计诚信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会计诚信的含义

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诚信”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发展与延伸,它要求会计人员立足会计实践,力行诚实守信。会计诚信,对于广大的会计人员来说,实际上就是要立足会计实践,力行诚实守信。其中“诚”至少有三层内容:(1)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工作,爱岗敬业,敬重会计职业;(2)诚恳对待与自己会计工作有关和无关的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3)热忱做好会计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而“信”至少也有三层内容:(1)讲究信用,实事求是;(2)树立会计信誉,创建会计品牌,提高会计公信力,坚决不做假账;(3)信任他人及其会计信息。所以,从整体上看,会计诚信的涵义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水平。

会计诚信缺失的具体含义包括:第一,恶意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有关规定,对不同时期报表内的信息进行操纵调整,致使报表数据严重失去可靠性和可比性。第二,通过隐性不公允的关联交易价格粉饰利润。第三,对于会计准则或制度未作出会计处理规定的特殊业务采用显失公允的处理方法。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导致会计诚信缺失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中的不同活动主体通常会享有不同的信息。从信息的获取渠道来看,经济活动中不同主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有差异的。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提供者通常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因而他们会较为容易地拥有企业内部的多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作为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平时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他们主要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者们提供的各种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状况,这样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供给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客观上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选择性,不同的选择可能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在客观上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譬如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在从事这些工作时,就可能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又如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着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可能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或相反)来操纵利润。

3、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会计监督机制既包括内部监督机制,也包括外部监督机制。从内部监督机制看,有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不能实现对会计信息制造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从而使得会计造假行为时有发生。从外部监督机制看,一方面,政府审计由于编制、人员的限制以及职能的转变,监督重点的移转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另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又由于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的缺陷,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存在着偏离客观公正方向的可能性。

4、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对会计造假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由来已久,就连欧美老牌市场经济国家也难以完全杜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驱动力。虚假的会计信息描画出的“优秀业绩”可能使部门主管、企业领导、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都从中获取收益,或谋取更高的职位,或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等,而造假行为一旦败露,其处罚措施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等,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会计造假行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利益大而风险小,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会计造假行为就会增加。会计诚信的水平也就必然下降。

三、杜绝会计信息造假、重建会计诚信的对策

1、在社会层面改善社会环境,减少外部不良环境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不利影响

一个人生活于社会中,其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会计从业人员道德观念的养成和行为规范的遵守,也同样会深受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熏染,如果一个社会是尊崇道德的,是崇尚诚信的,非诚信的人员和行为是广受谴责的,是为人所唾弃的,是要付出沉重的社会成本和代价的,那么,这个社会中的成员都会有意识地、自觉地约束其行为。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中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诚信缺失,欺诈横行,非诚信的人员和行为不是受到谴责和唾弃,而是因此而获取收益、博取名望,那么,这个社会中便会人人缺失诚信,处处充满虚假,即使是专门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不例外。因此,必须将会计诚信缺失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认识和解决,会计诚信的重建不是仅靠会计从业人员、会计行业、会计监管部门就能够实现的,必须依靠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社会长期细致的艰苦工作来营造一个尊崇道德、崇尚诚信、反对欺诈、杜绝造假的社会氛围和执业环境,只有这样,才有望使生活于其中的部分和个体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2、会计诚信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相互促进,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在社会诚信建设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法行政,起到示范、引领、导向和带头的作用。其次,会计行业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会计从业证书的发放、注册登记和年检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再次,要加强事前的教育、培训和有效预防,要使会计从业人员将职业操守、诚实守信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本,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会计诚信建设仅靠提倡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强有力的、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约束,

3、在企业层面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依据,同时,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有助于减少或消除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4、在法律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应法律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会计舞弊成本

首先,完善财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使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会计法》、《审计法》等包含更多的惩戒性条款,而且,法律规定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健全相应法律机制,增加会计舞弊成本,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原因,可建立相应的民事赔偿机制,如果虚假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因为其所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给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较大财产损失的,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可以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惩处之外提起民事赔偿之诉,这样,对于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来说,其违法成本既包括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惩罚性成本,也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民事赔偿性成本,使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行为所可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从而增加会计舞弊成本,使其非诚信行为变得无利可图、得不偿失,进而从根本上防范会计造假行为。

5、在政府层面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政府对会计活动的监管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弱化直接管理职能。必须找准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位置,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政府部门是财务会计活动的有效监督者,其监督职能主要表现在技术监督、法律监督两个方面,一方面,制定完善的、稳定而具有连续性的财务会计技术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在会计工作实践中严格落实;另一方面,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对于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缺失诚信的行为绝不姑息,依法严格予以惩处,使法律规定成为维护和保障会计信息客观真实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6、在教育层面明确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为第一重要内容的观念

注重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的灌输,使会计人员树立职业的尊严感。使所有人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确立“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从业原则。为此,要教育并培养会计从业人员,使其在会计工作中保持正直客观立场、树立公正平等意识、确保独立自主人格、提高会计执业判断与责任能力、养成廉洁奉公的操守。

【参考文献】

[1]劳秦汉.会计道德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3(4).

[2]芦振基.谈谈会计诚信问题[J].山西财税,2002(12).

[3]张霞.关于会计诚信问题思考[J].会计之友,2003(6).

篇7

关键词:会计 电算化 企业内部控制

一、会计电算化及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含义

1.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 并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分析、预测、决策等的现代化会计工作。

2.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3.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控制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是指电算化投入使用后, 企业经营者为维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计划、调整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组织方法和手续的总称。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2.计算机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会计差错的产生

手工会计系统中,会出现由于会计人员的粗心大意、疲劳或处理环节过多等而产生的无意错误。会计电算化后,这种错误就不会发生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会计差错的产生。

3.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及电算化岗位的职能权限膨胀

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大部分由计算机操作,人为控制减少,削弱了会计审核功能。有些单位的各岗位操作权限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有的操作员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操作,使分工控制名存实亡,对企业内部控制造成很大威胁。

4.无纸化作业使会计信息系统缺乏交易痕迹

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手工会计系统中严格的凭证制度,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逐渐减少或消失,凭证所起到的控制功能弱化,使部分交易或者任何修改几乎没有“痕迹”,给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5.控制的范围扩大

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针对交易处理,而电算化系统下,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等。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基础管理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

2.营造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这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具体来讲,就是要尽快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明确、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 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所有者能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全体管理者所实施的监控。

3.选择好的财务软件,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企业在实行会计电算化时, 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必须注意系统的权限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如果企业自行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 也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机关和部门指定的标准和规范。

4.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加强组织和人员职能控制

管理制度是保证实现会计电算化安全、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不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 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反而有可能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甚至给企业和国家造成损失。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各种人员的职能分隔制度、授权控制的安全保密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时序控制制度。

四、结论

随着科技的越高深发展,电算化会计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一些新的难题,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应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有峰.电算化会计[M].清化大学出版社,2007.

[2]陆平,季江华.会计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J]. 经营管理,2008.

[3]张璐.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

篇8

的探讨。

关键词: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研究

近年来,煤炭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忽视会计核算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模式,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强对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煤炭企业会计核算质量,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含义及特点

(一)含义

会计核算在煤炭企业当中指的是,严格遵守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计量单位为货币,有效监督和系统管理我国煤炭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经济项目,并促使核算过程中更加具有全面性,从而保证相关会计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会计核算在煤炭企业当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核算针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其次,核算针对存货和货币进行;再次,核算针对流动负债进行;第四,核算针对应收款项进行;最后,核算针对资金结算中心进行[1]。

(二)特点

同其他行业相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煤炭企业拥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其会计核算也拥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分级核算。不同的会计核算机制应用于煤炭企业总部及其附属子公司之间;其次,成本核算由不同子公司分别进行;最后,成本核算层次分明。

二、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煤炭基建项目会计核算

现阶段,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尽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不足[2]。会计核算在我国煤炭企业当中核算机制还需要继续进行完善。不规范的科目设置导致会计核算具体操作容易产生误差;同时不规范的资金管理在基建项目当中,造成多数煤炭企业在基建工程竣工以后并没有严格按照合同进行付款等。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基础项目的建设都是实施统一核算的,然而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业会计核算人员的参与,导致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效率降低,工作人员日常开支加大等。这充分说明我国煤炭企业在实施基建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拥有较低的操作性。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在实施基建项目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拥有的财务部门不会对其进行干涉,导致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部分财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基建工程的过程中,没有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关管理人员也没有较高的财务管理觉悟,因此基建项目工程当中的财务管理经常被忽视。而煤炭企业管理层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也没有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视,因此导致制度的完善

困难重重。

(二)缺乏对环境效益的考虑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日常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这是导致我国煤炭企业在制定相关生产经营策略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反而降低了策略的科学性的主要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环境侦查能力低,同时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只重视对经济效益的创造,而忽视了保护环境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新时期,我国煤炭企业应当积极引进环境会计相关人才,促使企业各个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外部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承担,同时,增加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因素。

三、加强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

新时期,我国煤炭企业在加强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提高管理力度。即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竣工决算和基建项目资金的有效管理[4]。首先,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在基建项目当中的重点内容,所以只有提高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促使资金更加细致的分类才能够促使工作中重复核算的现象减少,从而促使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同相应的项目准确对应;其次,核算工程价款通常是在竣工后进行,为了提高核算质量,应当对质量保证金和尾工款进行预留。同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财务决算在基建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因此煤炭企业在对竣工财务决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行。

(二)加强会计人才培养

煤炭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会计核算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新时期,煤炭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制度建设,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人才选拔,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同时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培训当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工作[5]。经过培训和考核,最终目的是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企业长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积极培养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精神。同时,煤炭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环境会计方面人才的培养,促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环境会计理论、实践知识和经验,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实力和质量。

(三)加强对基建项目核算的规范

煤炭企业在规范基建项目核算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基建项目的分析,其中包括基建项目的原始设计及审批和概算等;其次,科学合理分配投资;再次,分配摊销工作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投资比例的基础上;第四,严格控制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需管理费用等成本;最后,在提高会计核算精确性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辅助台账,其中应具体包含合同及施工进度等内容。

(四)完善财务机构职能

在加强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构建专业的财务机构,促使其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煤炭企业在初期进行各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财务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公司自身资金路转状况及项目所需成本等进行综合考察,为工程施工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财务机构还应当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工程价款支付控制办法》等,促使各项基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会计核算,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6]。同时,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精确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进入基建工程施工现场,对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在充分掌握相关进度的基础上,定期对资金和物资等进行清查,促使自身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结论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对煤炭等资源的需求量增加,促使我国煤炭企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现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势在必行。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提升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同时加强对基建项目核算的规范,促进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崔兰芝.露天煤炭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02:14-15.

[3]郝鹏梅.新会计准则下煤炭企业预提待摊费用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煤炭,2013,02: 27-29.

[4]刘柏廷,王玲.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与对策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3, S1:196-198.

[5]柏冬兰.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每一个失败的企业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错误的战略,战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成功、失败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已步入战略管理时代,要不断适应战略环境的变化,为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资源匹配与模式创新来实现,丢掉“撞大运”的幻想,放弃“一招鲜”的依赖,通过培育、保持和不断更新核心能力来奠定企业竞争力。

1明确战略与战略管理含义

战略是企业从全局考虑做出的长远性谋划。企业战略是对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即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等,它是企业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具体性谋划。它是企业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一系列综合的约定和行动,企业通过制定各种计划,确定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竞争对策和资源配置纲要,从而实现其宗旨,愿景和目标。企业宗旨和愿景的要求企业战略体现,确定的综合性的计划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战略企业来实现战略目标,进而体现了企业宗旨的要求和逐步实现对愿景的追求,企业战略相对一些战术的计划而言,具有方向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特点。战略要指导企业做正确的事,而战术计划要指导企业正确地做事;企业战略是在变化的环境中面对激烈的竞争而确定的,它又具有应变性、风险性和竞争性。从一般意义来说,战略管理可以使企业更生动而不是被动塑造自己的未来。它使企业勇于创新,领导潮流,而不是被动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对此柳传志曾形象地说过:“中国的企业要向巨头们学习战略管理,没有战略,明天就吃不到饭;而战略不合理,也许今天就饿死”。战略管理更重要的贡献是制定这一决策过程,不在于成功决策本身。进行战略管理的关键是成功沟通。战略确定了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为组织绘制出了航线;战略注重集体努力,促进了综合的协调情;战略定义了组织,提供了理解自身的捷径;战略提供了一致性,可以减少模糊性,提供有序性。战略管理活动也是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和控制三个基本阶段。不论是企业的环境研究、企业发展方向、任务的确定,还是长期目标、战略方案的制定、选择和确定,它们都是战略制定阶段的活动。战略制定阶段的分析、研究、设计、规划等活动所占比重较大,企业决策者和决策参谋人员的研究能力、经验、企业的决策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等是保证战略制定阶段工作质量的关键。一些环节如战略的设计和选择等事先考虑到战略实施过程组织协调的难度和成本,不考虑可操作性的规划不具备理性基础。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体现的是战略实施,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即包括资源配置、组织调整和企业文化重塑又包含政策设计、年度目标的制定和分解等。要求组织上下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围绕具体目标,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战略实施往往涉及组织变革,组织沟通、学习的任务较为繁重,要求企业领导和领导群体积极努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影响和争取全体员工的支持,排除各类干扰和阻力,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测评战略实施的绩效,发现战略问题并加以修正,是战略评价和控制阶段的主要任务。评价和控制主要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最新信息重新审视、检验既定战略的理性基础,二是根据发现战略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和措施。既定的战略为企业各类活动和组织行为规定了中心坐标,但战略实施的过程控制要求更为具体有效的评价和测度手段以及企业信息反馈系统的支持。

2正确区分企业战略层次

企业目标具有多元性,既反映企业的总体目标,又体现企业内各层次的目标以及经济经营项目目标,各层次目标之间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企业战略不仅要说明企业整体目标以及每部门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方法。因此,企业战略分三个层次,其中总部制定总体层战略,经营单位制定业务层战略,部门制定职能层战略。总体层战略又称公司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是企业整体的战略总纲,包括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收缩战略。它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该做什么业务”,即从公司全局出发,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企业的那边条件,应该在那些经营领域内进行生产经营,确定企业的使命与任务、产品与市场领域;二是“怎样管理这些业务”,即在企业不同的战略事业单位之间如何资源配置(投资组合)以及采取何种成长方向等,以实现公司整体的战略意图。业务层战略又称经营单位战略。业务层战略着眼于企业中某一具体业务单元的市场和竞争状况,相对于总体战略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着某一类具体的产品和市场,是局部性战略决策,同时又是企业战略体系的组成部分。业务层战略主要回答在确定的经营业务领域内,企业如何展开经营活动;在一个具体的、可识别的市场上,企业如何构建持续优势等问题。其侧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使命、业务发展的机会和威胁分析、业务发展的内在条件分析、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等。职能层战略又称职能部门战略。职能层战略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公司战略与业务战略而在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战略。职能战略主要回答某职能的相关部门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问题,协同作用和资源配置通常是职能层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重点是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其内容比业务战略更为详细、具体,其作用是使总体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内容得到具体落实,为负责完成年度目标提供具体指导,由职能层的管理人员在总部的授权下制定,并使各项职能之问协调一致,通常包括营销战略、人事战略、财务战略、生产战略、研发战略等方面。简而言之,公司层战略倾向于总体价值取向,以抽象概念为基础,主要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业务层战略主要就本业务部门的某一具体业务进行战略规划,主要由业务部门领导层负责;职能层战略主要涉及具体执行和操作问题。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与职能层战略一起构成了企业战略体系。在企业内部,企业战略管理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企业每一层次的战略都为下一层次战略提供方向,并构成下一层次的战略环境;每层战略又为上一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支持。所以,企业要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必须将三个层次的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

3清晰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

管理会计是支持战略管理落地、量化战略管理的有效途径。利用预算、成本、绩效等管理会计工具的方法,企业可以对战略管理进行量化分析,让战略管理变得更科学、更可靠、更而有据可依。战略管理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依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战略加以分析、制定与控制,最终促使企业顺利达成企业目标。

3.1管理会计对战略管理支撑作用的具体表现

(1)战略分析环节,需要量化的数据支撑。随着精细化管理时代的来临,传统模式下使用的PEZT、ZWOT等定性分析模型日渐暴露出原有分析法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成量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可以借助“模型分析法”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多维度的、可量化的分析,这正好弥补了单有分析方法不足,让战略分析更“接地气儿”。(2)战略制定环节需要预测政策。第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可以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会计的核心管理之一就是预测。在企业长远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管理会计利用定量分析模型,针对企业未来的量、本、利甚至资金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辅助战略制定。第二,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对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预算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通过绩效管理对战略进行分析评价,帮助管理者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第三,战略管理者让管理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目标更强,方向更加清晰。管理会计通过参与战略管理,更了解管理者所思所想,更了解企业全局的长远谋划,从而使预测目标的制定清晰的依据,使财务管理的工作方向更清晰,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价值创造能力。

3.2预算是战略管理落地的最佳的工具

预算管理是落实战略目标、战略执行中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他上接公司战略,下接公司运营。(1)预算能发挥战略支持作用,它将战略思想转化为具体行动,减少“战略”的空洞感。预算不仅明确了企业帮助协调和控制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的获取、配置、和使用的经营总目标,而且也明确了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与其他部门以及一个整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将根据战略对经营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化战略为行动”,确保企业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2)预算能发现资源配置作用,它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辅助战略目标的落地执行。实现最优资源的配置,要通过对资源的预算编制协调,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需通过预算的执行控制、分析、调整。显而易见,缺少了管理会计这一“量化管理”抓手,战略管理如同“空中楼阁”。反之,管理会计的参与让战略管理“如虎添翼”,让战略管理落地“水到渠成”。对中国企业来说,随着越来越不以低成本竞争趋势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在成本、价格方面失去竞争力,现代企业越来越大的价值是在无形资产方面,我们所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不再是生产低廉的产品,战略的执行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企业目标紧密相连,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首先要通过决策程序确定最优方案;然后再对所确定的最优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它集中反映了整个企业在该时期要完成的总目标和任务。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协助企业达到其目标,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协调管理系统与企业生产系统之间的信息转换器。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顾天辉,房藏涛.徐彬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篇10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组成部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能加强企业的投资决策、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本文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含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决策;经济效益;发展

在我国现代化的企业中,会计是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也是企业财务进行管理与决策的基础。在科技技术不断普及、知识水平不断发展的时代里,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不仅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还能更好的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研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含义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进行的交易或已完成的资金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核算、监督,并借助财务报表等相关工具,对企业财务的盈利状况进行管理的一种经济活动。在现代化企业中,财务会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通过财务会计的相关程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它是指通过专门的会计管理手段,对财务会计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固、管理,从而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及生产发展进行预先预测,最后达到帮助企业决策、提高企业效益等目的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它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个组成部分[1]。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1.会计对象具有一致性。

虽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即:财务会计侧重于关注企业已进行的交易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关注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及待办事项,但是,无论是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还是待发生的未来事项,其都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从研究角度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

2.终极目标具有同一性。

虽然,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分析、管理,而管理会计则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决策、规划,但是,无论是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还是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其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从最终目的来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追求目标具有同一性。

3.信息资源具有同源性。

虽然,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目的及对信息的筛选、使用有所不同,但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获取均是来源于企业已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从信息来源角度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获取具有同源性。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侧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是以客观、真实的企业经济活动为核算基础的,它侧重于企业过去已进行的交易或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同时,财务会计侧重于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以各项经济指标为计算基础的,它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及待发事项,它主要是通过各项经济指标的计算,为企业提供决策信息,从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评估。

2.信息特征不同。

财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会计原则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其会计信息要求准确、真实、可靠、及时,其确认和计量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2];而管理会计则具有灵活性,其业务活动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及管理特征进行随机确定,同时,管理会计的业务处理不受相关制度的约束及影响,其会计信息没有固定的时间及格式要求,信息形式具有灵活、多样、实用等特点。

三、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观

会计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门,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又是会计的两个组成部分[3],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大多数企业只重视了财务会计的运行与发展,只认识到了核算、计量企业资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企业未来事项预测及对企业经济、财务进行管理的重要意义。在进行企业会计工作时,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在运用财务会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即:企业要促进财务会计职能与管理会计职能的融合,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机制,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记录企业过去资金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企业的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运营与发展。

(二)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企业只有具备优秀的专业人才,才能在会计管理中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大价值[4]。目前,我国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仅仅停留在了解会计制度、熟悉会计流程等基本层面上,随着经济技术及知识水平的不断发展,只了解会计制度、熟悉会计流程的会计人员明显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不能发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大价值,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应当提高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同时,企业也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进行专门的培训管理,加强专业的会计团队建设,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促进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技技术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能加快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财务规模及企业的会计业务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将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运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不仅能提高企业财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效率性,还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因此,企业人员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5],顺应现代化的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及市场综合竞争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决策的基础,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前提。在新形势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加大专业的会计人才培养、促进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融合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还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作者:夏成娟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宋英楠,武铜.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107-108.

[2]程艳.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财会研究,2011,02:52-54.

[3]王晶磊.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2:114-115.